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鳥約空。跡皆離相。云何有可説。有不可説。
答跡雖離相。就鳥得説。就鳥得説。所説
常離也。跡同虚空。理不可説。所況地智。準
此可知。此釋局斯地品。故云雖爲&MT10769;。即是
一分也已上此以晋經。會同論經。雖言欲説。
即説一分。晋經一句。如前引也。此一段文。
兩重二分。初重二分。通一宗義。就實十地。
名爲果分。隨相十地。名爲因分。今章所明。
二分義者。即此初重因果二分。通一部經。
冠一宗義。諺貫萬法。括千門故。其第二
重二分相者。就此菩薩十地爲言。約此十
地。有二分義。是故就此。陳宣其相。問此第
二重二分。與初因分。有何差別。答後重二
分。當初因分。雖開果分。唯就菩薩十地別
故。然初因分。其義極廣。通取等覺已前發
心已上法故。後重二分是狹。唯約十地品
故。若唯就十地品義。上攝佛果下攝地前。
與前無有寛狹。初重因分。有一問答。答中
教説修中&MT90041;足修等是也者。説大即是因分
可説。此説大中。亦分三大。一因成就大。慈
悲願力等爲地智因故。二因漸成就大。三
惠漸次生地智故。三教説修成就大。由前
二因。證得地智。然其地智。契合眞理。體性
深玄。指陳不到。假言寄顯。名教説修。此中
有二。一&MT90041;足修。由前二因。地智&MT90041;故。是根
本智。證眞理也。二者觀修。智既契理。發後
得智。縁事理法。此教説中。滿足修者。體會
眞如。微妙雖説。若望當分。是不可説。是
後重二分之中。即名果分。隨分果故。然是因
人所行。是故還即因分可説。以望實體究
竟果故。等言等取第二觀修。雖是後智體
&MT10769;説。然亦寄法即名可説。故玄&T047368;云。此
&MT90041;足修。據根本智。觀修約後得智。反縁
觀内。倶不可説故修也已上意云。&MT90041;修觀修竝
不可説。然約寄顯。名爲教説。玄&T047368;答意。即
此義趣。問何故。初就實果分。名爲十地。十
地即是因位名故。答因果諸法。皆是十地。菩
薩十地。入佛地中。名果十地。廣大深奧。不
可思議。三賢諸位。是十地因。地地各有解行
願。故十信即是初住方便。十地圓&T047368;。即是佛
果。冥同廣大窮源性故。無始已來。自性住
性。全在十地。體無二故。是故一切不出十
地。故就實果。名十地也。當知圓教菩薩十
地。亦有二分。以此可知。即第二重二分相
故。問&MT90041;足修相。云何寄顯。答玄&T047368;十云。證智
地體。不可直示。故寄別法之用。以顯表示。
如二地正地中。説十善等。三地正地中。説
四禪等。四地正中。説道品等。竝是如此教
説修攝已上此是全體後重二分。證智地體妙
智正證。是果分故。寄別法用。方便寄法。是
因分故。別教十地。二分如是。若對初重。還
是因分菩薩所知所了法故。上來略明二分
義相。粗消文句。所遺諸義。至十玄初。亦可
略陳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二&MT10755;
  于時正安二年庚子秋九月五日於東大寺
戒壇院述之法子實圓志營華嚴酬彼雅請
綴此簡&T047368; 功業不虚要證十身而已
  華嚴宗沙門 凝然春秋六
十有一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三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就普賢門中下。二別就因分。廣明義理。
於中分二。初標章分門。二依門陳相。今初。
就普賢門中者。攬果示機。名之因分。全
果是因。非是別法。機中普賢。即是上首。兼
通一切。對告普機。演説此法。既是普機所
知所行。是故所説。名普賢門。至相大師。十
玄章云。問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賢是
其因人耶。答雖復始起發於妙惠。圓&MT90041;
稱周。是故隱於文殊。獨言普賢也。亦可。文
殊普賢該其始&MT10755;。通明縁起也已上述曰。
問來意者。彼十玄章。陳因分云。所言因者。
謂方便縁修。體究位滿。即普賢是也已上
擧因人上首故爾。唯擧普賢。故致此問。普
賢文殊。海會上首。妙理大智。如次主之。不
可獨關其普賢。故答中二解。初意依本覺
智。發心修成。是故善財。於覺城東。初遇文
殊。成&MT90041;信心。文殊雖是因&MT90041;。託初發足主
之。普賢行滿。功在妙吉。善財童子。&MT10755;値普
賢。顯因廣大。普賢雖亦應初。託行滿位主
之。是故不言文殊。唯獨擧普賢也。妙惠
是文殊。稱周即普賢。後解文殊是始。普賢即
&MT10755;。因分可説。通託二人。或言文殊門。或名
普賢門。約發心初。故擧文殊。約行滿&MT10755;。故
標普賢。今章就普賢門中者。即當初解釋
意。約因滿&MT10755;極故。言一分相門二該攝門
者。復古&T047368;云。所以作二門者。分相以彰權
實。*該攝正示無他。含萬流而爲其廣。落
群峯特現其高。魏魏乎洋哉。可謂逈異餘
宗。統收不異者也已上折薪一云。分相門則一
乘。別於三乘。該攝門則三乘。本是一乘。故
皆屬別教也。若準初門。則三一逈異。若準
後門。則三一本同。今既分爲二門。則先以
全三之一。揀於全一之三。後以全一之三。
本是全三之一。則雖分相。而未始不同。雖
該攝。而未始不異。故此二門。揀收自在已上
義苑釋云。分相則諸乘迥異。該攝則法界融
通。故雖異而常同也已上立二之意。諸釋互

章分相門者下。二依門陳相。於中分二。初
分相門。二該攝門。初中亦二。初標名。二此別
教一乘下辨相。於中爲四。一依名示別。二
立門明別。三託旨陳別。四擧況破執。初
中亦二。初正明。二引證。今初。此別教一乘。
別於三乘者。宋朝本云此則別教一乘別
於三乘已上和本無則之字而有破字。此中
意云。分相門者。具陳一乘三乘差別。此二全
別。無所同故。是立一乘別於三乘。全異餘
乘。高顯勝妙。別教之稱。寔由此義。此一段
之義。含衆生妙。諸記各解。倶有眉目。今
具引之。以養神解。義苑疏云。三乘有二。一
法花之前。以三乘權。隱於一實。此謂覆相
之三。二正當法花會上。破三顯一。會三顯
一。雖談一性一相。既有形對。一亦名三。故
賢首判&MT10755;頓。爲三乘者。意在於此。今既立
別教一乘。何以廣引法花對三之一耶。然法
花之一意。兼兩勢。若乃會三歸一一。屬於
同。稱性融通。法本如是。故屬於別。故演義
云。法花攝諸經歸花嚴。以別該同。皆圓
教攝。此之建立。乃是賢首一家宗教。以義定
詮。原佛本意。攝末歸本。故作斯説。若據
天台教相。一觀伸明一經旨趣。但齊今&MT10755;
已詮修證。尚未指陳同別之談。斯義寧顯。
下文建立。大略如斯。但爲排法相宗權實
混和故。對昔三較量一實。叨不可以此
一乘。要異三乘。便同&MT10755;實之一。何以故。若
此唯&MT10755;。更於何處。指明別教一乘耶。首建
一乘。應同虚設故已上
彼文
述曰。義苑疏主。三乘
立二。覆相之三。是始教三。多在法花已前
教中。開會之三。是一性教。多在法花已後教
中。二種之三。皆是所別。花嚴別教。即是能
別。此分相門。圓教法者。唯是別教。不關同
教。以彼同教下別明故。故此別教。全異始
&MT10755;頓之三教。立別教名。今既立別教一乘下。
會通相違。此之問答。應在下章引法花文。
證三一異之處。然因上所立義。故在此明。
此問之意。法花既定。三一差別判故。若與判
之。唯是同教。何故別教以此經證。此門之
一。唯別教故。答意。法花之一。通同別義。今
取別教義邊爲證。法花本意。攝末歸本。
言其本者。歸花嚴本。所入寶所。即花嚴故。
若據天台教相下。彈他宗義。彼宗雖是崇
重法花。未談別教所立教旨。唯當&MT10755;教。未
顯所入。未言入彼花嚴一。故奪而言之。
似不能得法花本意。法花要攝群經。入花
嚴別教。故彼涌出品。得聞是經。入於佛意。
文分明故。但爲排法相宗下。此亦明對他宗
立義。爲對法相。&MT10755;頓名一。*叨不可下。是
誡謬執。言異三乘者。異始教中三乘故
爾。不可以今一。同&MT10755;教之一。何以故下。即
是徴釋。義意可見。折薪&T047368;云。問此三乘唯
是始教耶。通中間三教耶。此一乘是花嚴一
乘耶。法花一乘耶。若爾何失。二倶有過。若
是始教三乘。豈別教唯別於始。不逈異餘
宗耶。若通中間三教。臨門三車。豈是&MT10755;
耶。又若是花嚴一乘。何指法花白牛。若是法
花一乘。豈得名爲別教。今釋此義。略爲二
門。一引教正釋。二問答辨明。初中有二。一
引當文。二引他文。初中此一乘者。是花嚴
逈異之別。此門外三車。通中間三教。故下章
中。三處明文。以深密法相爲&MT10755;教。何者如
李唐三藏。深密等。三法輪中。後二是始&MT10755;
教。故文云。此三法輪。但攝小乘及三乘中始
&MT10755;二教。不攝別教一乘此亦是將別教一乘。對
法相宗三乘料揀。亦以
三乘。通始&MT10755;云。立教中。復指深密三法輪中。
後二是始&MT10755;二教。又決擇其意。第三門小始
&MT10755;。亦云後二爲始&MT10755;二教。如深密説者。
是此上三説。正以法相宗第三時。爲&MT10755;
也。相宗正當三時教。知三車通&MT10755;教也。況
下同教中明文。以臨門三車是&MT10755;頓二教。故
文中以小乘在所引諸子中。臨門三車爲能
引因致。問云。云何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
中耶。答以彼愚法二乘。約大乘&MT10755;教已去。
竝不名究竟出三界故。何以故。人執煩
惱。未永斷故。但以能折伏而已。乃至結
云。是故當知。門外三車。不同愚法。釋曰。
以始教許二乘斷證。所以出界。不在界内
所引中也。若始教爲能引。但引不定性人。
定性趣寂。則在三界門内所引中也。既約
&MT10755;教已去許爲能引。豈非三車通&MT10755;頓二
教也。又正立教中云。中間三者有其三義。
一或總爲一。謂一三乘教也。以此皆爲三
人所得故。如上所引説。據此文。正指前能
引三車共般若之義。亦以三車。總合中間三
教也。此上引當文以證。二引他文者。大疏
光宅四乘中。彼以三車爲權。清涼辨違云。
若唯説法花爲實。則抑諸般若及大乘了
義之經。是知昔大亦有權實。法花但會昔
權故。説三皆虚。指昔日不滯方便。故不
會之。演義云。抑昔大乘了義之經。皆成
權故之不許昔大皆屬
權亦是通中間三教之意
又南中諸師。以第
二時。爲空。第三時。爲雙照空有此當臨
門三車
涼辨違云。若第二時。未顯常住實相。般若
豈無常耶。涅槃亦説佛性。亦名般若。是知
實相般若。則正因佛性等此不許第二第
三時一向是權
如上
所引。竝以三車。通中間三教。非爲始&MT10755;
也。二問答辨明者。問若如所引。雖知三車
通於三教。何故圭山。云然此大乘與一乘
異者。法相宗學人多不信之。故花嚴藏和
尚。製五教義分齊。文中料揀大乘一乘。有
十義差別。都引二十餘部經論。論證之。據
此豈法相宗是&MT10755;教頓教耶。答此文乃是乘
攝中文。其中不曾言是始是&MT10755;。況圭山乃
是性相對論。今文乃是別教一乘。與三乘對
説。若以法相宗。證今三車。爲始教者。今
明一乘應是&MT10755;教。何得獨以法相宗。證此
三車爲始教。何不以彼一乘。證今一乘。
爲終教耶。況或固執法相宗。爲始教者。此
亦是吾宗大分一意。但不可堅守。何者若以
意求。昔日三車。通乎二義。如上引破光宅
之文。竝破南中二三時義。則昔三乘。通乎
權實。若辨光宅等。順則許昔三是權故。云
未依昔顯説一切具有如來知見。根敗
之種。今竝説成。則今昔有異。演義云。昔日
大乘。亦説如來藏性涅槃法身眞常之理。未
曾顯説一切衆生皆具如來知見。則一乘三
乘。昔權今實。又云。昔日實體。不足皆屬法
此即許昔三。爲始教。已此中許意。非昔無實。
但實體不足。由將法花一向實。故大分以昔三。
是權始
教義也
又南中諸師。辨順中云。若約大分。猶
有理在此亦許二三時爲
權。當始教義
故清涼破南中五時
而圭山用南中五時者。正取清涼辨順中大
分之意也。如上等文。則昔日大乘。通有
義故。諸祖或云是始。或云通實。隨説皆得
須。善得文意。不可局執。今文乃是通相之
義。故當中間三教也。又問三車通意。雖以
辨明法花白牛。安是別教耶。答露地白牛。揀
三是別教。會三是同教。但教有同別之二
乘。唯露地白牛故。上文於一乘教義分齊。開
爲同別二門。正如一心二門。二門不同。心
唯一也。所以教義攝益中。以白牛自有教
義。則是別教。唯指花嚴。若三車爲教。一乘
爲義。則唯法花。若門外三車。説之爲教。
得出爲義。則通餘經。則法花已前。諸大乘
經也。此之三義亦證之。唯有一乘而有二教。
若自具教義。則屬於別。三一合説。則屬於
同。又證知三乘。是法花前諸經。豈不通中
間三教耶。又近人多以三車爲始。又多疑
法花一乘是別故。致繁文辨拆。願眞罪儞
屢 也已上
彼文
此中二門。文義委悉。三乘是通始
&MT10755;頓三。一乘即是圓中別教。義理極成。不
可異端。復古&T047368;云。別教一乘別於三乘者。
至相曰。依法花經。約界分體相。方便究竟
不同故。探玄云。或開爲二。謂一乘三乘。前
經中。雖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
趣入。故名三乘教。後一直顯本法。不通二
乘。故唯是一。清涼曰。或唯後一。是不共一
乘。智論指此以爲不共。大品等經。共二乘
説故。亦順四乘。下章曰。後一即別教一乘。
中間三教。或總爲一。謂一三乘教也。以此
皆爲三人所得故。亦名稱法本教。逐機末
教。或名究竟乘方便乘。然於五教。有乎二
説。一諸教爲三乘。後一爲一乘。略如前引。
廣如孔目問答搜探二玄諸雜章等。二者以
始小爲三乘。後三爲一乘。此如花嚴圓覺
疏鈔等。所以爾者。前代諸徳。但於教門。顯
權實不同。方便正乘有異。專顯花嚴頓圓究
竟。唯有此法。有極果證。離此普法。無有
得成佛者。諸有所作。皆爲方便。故唯後一。
爲圓極一乘。前之四教。皆是隨宜少説。縱
説如來藏眞常功徳實不兼權。方便安立總
屬三乘。貞觀以來。奘師西歸。基師承襲。以
五性三乘爲實。一乘一性爲權。其説翳於
一乘。其道盛行中國。記信等疏。以言教具
闕等門。辭而闢之。遂明一乘一性爲實。三
乘五性爲權。&MT10755;頓二教。皆談一性。是以判
入一乘。清涼承其後。圭峯繼其踵。故説後
三爲一。前二爲三。今章乃抄録雲花之遺
言。勒成文體故。以前諸教。屬三。皆名方
便。昔人不閑孔目問答搜探二玄。失於章
旨。以惑後賢耳已上
彼文
述曰。此中意云。三乘一
乘。總有二義。有二義者。玄奘三藏。歸朝已
前。始&MT10755;頓。三總爲三乘。後一爲一。奘師
已後。始教爲三。後之三教。皆爲一乘。問何
故玄奘已前諸師。後一爲一。前三爲三。答
昔以事事無礙等門。名爲一乘。不談此義。
名爲三乘。約成佛義。雖是一乘。一義不足。
對權等故。是故奪之。名三乘教。玄奘已後。
約成不門&MT10755;頓二教。亦名一乘。此乃賢首
大師。起信義&T047368;。十二門疏。幷判&MT10755;頓。以爲
一乘。此五教章。以中三教。竝爲三乘。是故
深密第三時教判爲&MT10755;教。説不空故。竝是
三乘趣入故也。集或&T047368;主。先明一乘三乘。各
有二説。全同復古。陳其所以。義意有別。故
彼文云。所以爾者。&MT10755;頓二教。進退殊故。若
約皆爲三人。則中三爲三。若約泯二異
前。則後三皆一。故太一曰。若後破執成正。
義則是&MT10755;教。則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大乘涅
槃經。四句佛性者。非小乘及回心人。則是頓
&MT10755;教。佛性及大般涅槃。從是已後。亦説
後三爲一。前二爲三。今章正用前説。勒成
文體。思之可見已上見此釋意。復古約時。
以奘三藏前後分故。搜其所以。即由存三
等義趣故。集成&T047368;意。唯約義門。不約奘師
先後時分。諸記解釋。雖有同異。竝以始&MT10755;
頓。名三乘教。別教一乘。名爲一乘。義理極
成。無有異端
章如法花中下。二引證。言宅内所指門外三
車等者。此中所引文言簡要。初學之人。&MT10769;
得義意。余依彼經。引文取意。略括始&MT10755;
粗顯義趣。法花正宗。專説一乘。破三乘執。
令入一道。機根差別。有上中下。説法誘
之。即成三周。初唯法説。不借譬喩。不説
宿縁。上根身子。一人悟之。如來述成及授
&T047368;別。爲未悟者。身子更請如來。以譬説一
乘義。中根之人。迦葉波等四人悟之。各得
&T047368;。後亦爲餘未悟入者。廣説王子宿世
因縁。所餘聲聞。皆入一乘。是名法譬因縁
三周。三周倶陳前三後一。三乘成入一乘
之法。如來出世。大事因縁。唯在此門。無有
異路此約漸悟。其頓悟者。直入一乘。無此
漸誘。不簡漸頓。皆入智地。竝是如來一大
事因縁也。今章所引。是第二周。譬説之文。擧
其要旨。直顯三乘一乘分齊。問彼文譬喩其
相云何。答法花經第二云。若國邑聚落。有大
長者。其年衰邁。財富元量多有田宅及諸僮
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衆。一百二
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乃至周匝倶時。歘
然火起。梵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
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
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
之門。安穩得出而諸子等。於大宅内。樂著
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
痛切已。必不厭患。無求出意上是正文
自下取要
長者
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几案出之。復
更思惟。我當爲説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
時疾出長者如思。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
雖愍喩。諸子不驚。了無出心。東西走戲。長
者思惟。具告諸子。汝等所可玩好之者。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
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
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説。適其願
故。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
出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
然。歡喜踊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
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爾
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乃至此中徳
量如下別引
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庫藏。悉皆
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無量。不應以下小車
與子。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
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
差別。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
所望。此是經中。譬喩相也。問以此譬喩。合
法相何。答國合三界。長者合佛如來。則爲
世間之父。諸苦永盡。衆徳圓満。慈悲方便。
出現世間。爲濟衆生三毒等火。教化令得
大菩提故。而諸衆生起惑造業。受種種苦。
不覺不驚不求解脱。於此三界。馳走不
患。如來見此思念爲彼與佛智樂。今其遊
戲。如來復念但與知見。衆生鈍根。不能得
出廣火宅所燒。何解佛智。但以方便。令
出三界。即爲衆生。説三乘法。名修令出
三界火宅。如彼長者。不用身手。説怖畏事。
但以方便。言與三車。令出火宅。聲聞修
諦。如彼羊車。縁覺因縁。如彼鹿車。菩薩六
度。如彼牛車。各出三界。得自乘果。如來復
念。三乘衆生。已出三界。我有智慧力無畏
等無量法藏。是諸衆生。皆是吾子。等與一
乘。令成佛果。以佛滅度。而滅度之。如彼
長者。初與三車。引出火宅。後與白牛。令彼
第一快樂安穩以喩合法。其相如是。問何
以得知。三車三乘。露地大牛是一乘教。答譬
説合説。相對得知。三車如次。對合法花已
前三乘。大白牛車。即合法花所説一乘。故
門外三車。是三乘教。四衢大車。是一乘教。問
何以得知門外所指牛車之外。別有四衢
大白牛車。未審大白牛車。若是門外牛車。答
一乘三乘。差別道理。唯有此門。章主大義。
建立十別。具在次下。下直約就經文明之。
經説三中牛車相云。若有衆生。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
智無師者。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
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
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爲摩訶薩。如彼諸
子。爲求牛車。出於火宅已上上經具擧佛
説三乘法。與譬和合。此文既是説牛車竟。
次下即陳與受大白牛車。文云。如彼長者。
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
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
如是。爲一切衆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衆
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
樂。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
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衆生。皆是我子。
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
滅度而滅度之。是諸衆生。脱三界者。悉與
諸佛禪定解脱等。娯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
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已上述曰。若
見無量億千衆生者。總牒已前。爲取三車。
所出衆生。此諸衆生。皆託教門。出三界苦。
是故三車所出之界。竝以出三界繋爲果。
是故爲三乘子。皆與大白牛車。令出變易
苦。獲三佛大果。是爲如來救子本懷。是爲
三乘所歸極果。次文亦云。如彼長者。初以
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
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虚妄之咎。如來亦復如
是。無有虚妄。初説三乘。引導衆生。然後
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
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衆生。大
乘之法。但不盡能受已上前擧喩中。最後總
有不虚妄譬。是故今對合彼喩説。此中分明
陳演三乘三車。皆是方便施説。一乘一車。是
最實事。一乘之外。有三乘方便。三車之外。
有一車眞實。文相分明。義理極成。經次下
云。以是因縁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
乘。分別説三已上三一權實。文義如是。由此
義故。此中三乘。總攝始&MT10755;頓三。一乘唯攝
別教宗義。問爾何故。引法花證今一乘義。
以彼法花是同教故。答義苑明之。如前已
引。今更略陳。法花之意。三乘之外。別立一
乘。會三顯一。雖是同教。三外明一。故引證
之。雖三中大亦是同教。今唯取其三外之
一。況彼同教所歸之一。即是花嚴別教義乎。
此門即如義苑師。明下十別中。多引法花。
其意同然。亦不更釋。問喩中諸子。以何等
事。爲其出宅所趣之果。答長者宅内。告諸
子言。門外有三車。各出取之。諸子爲取
車。各競出宅。故以取車。爲所期果。問其
各所期車。門外得之耶。答長者方便。外指
三車。子雖出宅。皆無得之。問外既指車。
何故不得。答無三車處。言有三車。故雖
出宅。不得三車。問長者契車。諸子隨出。
而不得車。有何義理。答長者契車。爲令
出宅。已出火宅。免焚燒難。諸子安穩。長
者無慮。三車既虚。故亦無與。問車既不與。
豈無妄咎。答無有虚妄。出火宅故。經中如
來。與舍利弗。問答説之。然經二重。一全命
出宅相對。二小車大車相對。今期三車出
宅。是初重相對也。問所合法中。三乘之人。
各於自乘。發心修行。發智斷惑。取自乘果。
喩中得車爲所期事。而不得車。似無其果。
法中三乘。各得自果。法與喩異。喩與法違。
若如喩者。不可得果。若如法者。喩可得
三車如何。答法譬相對。一往似違。始&MT10755;
意。義理符合。期車出宅對發智斷證。車得不
得對果實不實。期車實可有出朽故火宅
要果實可有離三界繋縛事。喩謂實。是保
執心法譬出苦乃實義益。此望自宗。許得
其果。若不得果者。豈出三界乎。若望一
乘。即果無體。無體謂實。是保執心。出宅不
見車。喩三果無實。諸子出火宅。譬出界。
即果非謂不得三車。以喩不獲三果。三
果既得。而非實故。非謂彼出宅之外。各期
其車。出界之外。別可得果。出宅即益。出界。
即果。法喩相對。如是成故。問出火宅已。諸
子各索自乘之車對法合之其相云何。答
三人索車。即合三乘。調縛機根。應受一
乘。是名機索。舍利弗等。四十餘年。蒙訓誘
已。至法花時。及初心菩薩。堪斷疑等也。若
依言索。身子尊者。三請法説。亦請譬説等
也。索車之義。如下別明。問以何得知。機索
言索。唯望一乘。不望三乘。答喩中索車。不
與三車。即與高廣大白牛車是故。以此望
一乘法。機熟縁來。以義名索。況又以言正
請一乘。問既索三車。而不與三。法中亦應
不與三果。答三果無實。喩無三車。如前
已陳不可亦疑。問以三果無實。喩不與
三車。由無車故。即索三車。何以此事。得
名機索。其言何故。三果非實。豈名機熟堪
受一乎。答三執漸蕩。一機漸熟。故佛見之。
初説法花。若自非其時縁純熟。豈有機索
言索事乎。故以索車。合縁熟等。若對諸子。
索車應言。問何故三乘自果非實。答三乘諸
果於一佛乘。分別流出。假立施設。由假立
故。唯教非實。問其實者何。答言實果者。唯
是佛果。三乘回入。成一佛果。此佛果外。無
有眞實。是故説一。會三歸一。三既假立。故
後與實。如諸子乞三。長者賜一焉。問三果
非實。假與三果。若爾三車非實。應假與
車。何故虚指。一向不與。答車假立者。是其
言教。言有三車。出宅取之。由此出宅。已
免火難。義益事足。長者本意。以言配事。故
不別與。無實體故。本虚指故。問若爾法中。
何故假立三乘之果。應唯虚指。合順三乘。
假立果名。然後奪破謂實之執。由機熟故。
聞此悟一。問若爾譬中假與三車。然後應
破謂實之執。何故不爾。虚指更索。答長者
如來。法喩隨宜。虚指成事。則不別與車。假
立成義。則別立三果。化儀順縁。不可固執。
或可。法喩互通。不可偏對。假與三車。後奪
實情。虚指三果。索果練機。然喩中假與。以
言攝之。法中虚指。破實配之。各有所由。不
可遲滯。問所言宅内。其體是何。答壽靈師
云。宅内者。是分段三界火宅内也。即以異熟
頼耶。爲其體性已上此依慈恩師意出之。
彼玄賛第五。釋譬喩品。多有田宅之宅字。
云喩諸衆生異熟本識。故説本識。亦爲宅
識。如世國王。四海爲宅。光宅天下。佛亦
如是。以諸衆生而爲其家。體即本識。故無
垢稱云。諸有情土。是爲菩薩嚴淨佛土已上
彼異熟識是總報體。三界有漏。依正二報。無
不依此所變。五根是正報相。所變器界。即
是依報。佛居穢土。是應現住。隨應所化諸
衆生故。若佛所變。是無漏土。今此穢土即佛
成所作智所現。體淨無漏。相是似穢。經中或
云。多有田宅。其家廣大。或云。梵燒舍宅。於
火宅内。此等竝是。異熟爲體。非是異物同
所住處。問長者誘子言與三車。爲宅内指
耶。爲宅外要耶。答是於宅内。指外言賜。
問經云。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
怖而作是念等。未云在内。今何言内。答
此文髣髴。然下諸文。皆顯在内。或云。東西
走戲。視父而已。或云。如此種種。羊車鹿車
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此文義意。皆在
宅内。況下合云。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
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等。何
況偈云。長者聞已。驚入火宅。合譬偈云。今
此三界。皆是我有等。此即宅内。指外有車。
問經云。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
此義云何。答此明長者已出火宅故。合譬
云。如來亦復如是。即爲一切世間之父。於
諸怖畏。哀惱憂患。無明暗蔽。永盡無餘。下
偈譬云。是時宅主。在門外立。合譬偈云。如
來已離三界火宅已上此明如來居法身地
寂然安住。玄見機情。非謂契車時。在火
宅之外。問門外者何。答嘉祥師疏五云。今在
門外者。門者宅也。立此三車。同出生死外。
所以然者。三界雖異。感盡義同。故在門
云云。
如彼
慈恩師云。三乘之教。合名爲門。理
出教外。名門外。又此門者。三乘因行果。出
因中故。名門外已上由此等義。總名門外。
問門之與宅。有何差別。答嘉祥疏云。如世
人總擧一宅。名之爲門。或稱一家。或言
一戸。今亦然也已上撲揚師攝釋三。引此解
釋議曰是有理也已上此意門宅是一體也。
或有差別。如世間人。宅是所住之處。門是
出入之處。隨宜同異。不可偏隅。今門外者。
即當宅外。諸子在宅而指外故。問何故羊
鹿牛如次。喩聲聞及以縁覺菩薩乘耶。答
嘉祥疏云。菩薩化世。聲聞從師。竝居人間
之類。故如牛羊。縁覺進不化世。退不從
師。喩之。如鹿。以來山林之流。又釋。羊之
爲獸。其性遲鈍。譬於聲聞。鹿性揵疾。譬於
縁覺。牛力強然。引重之遠。譬於菩薩。又
解。羊形小。譬小乘。鹿形處中。譬中乘。牛
形大。譬菩薩乘也已上此中三釋。一約化世
從師有無。二約情性利鈍。三約身形大小。
義竝易見。且引一家知相。餘師恐繁不載。
問此三車譬。爲總合一。爲羊與車開而成
耶。答慈恩大師。羊鹿及牛。竝其三車。別開爲
相。餘之諸師。總合成譬。其義唯取羊鹿牛
體。所引三車。隨即成立。問此之三車。其體各
何。答諸師出體。異端非一。光宅大師。法花
疏四。出三車體。解釋委細。彼疏意云。三乘
果地總有二種。一有爲果。藉縁熏修之所得
故。二無爲果。因果縛絶之所顯故。此無爲
果。亦有二種。一因盡無爲。二果盡無爲。此二
無爲。非是車體事。是通用無爲非故。唯有爲
果。是其車體有運載用。至果地故。此有爲
果。亦有二種。一功徳門。寄境修行。不辨事
故。二智慧門。照境斷證。事究竟故。今取智
慧。爲三車體。此智慧門。亦有十智。謂苦集
滅道。名字。法比。及以他心。盡。無生智。也。今
取盡智及無生智。爲三車體。非餘八智。雖
非正體。而是校具。問何故盡無生智。以爲
三車正體。答因盡故。名爲盡智。果亡故。言
無生智。三乘行人。發心修行。三界煩惱。因果
竝亡。三人究竟。到此處所。所運功能專在
二智。是故此二。爲三車體。彼文甚廣。取意
陳之。問以盡無生智。爲三車體者。且利根
羅漢。得二智故。事實可爾。鈍根羅漢。唯得
盡智。不得無生智。車體不滿。豈得名車。
答光宅大師。弘成實宗。彼宗一切利鈍羅漢。
皆得二智。因果盡處。必雙得故。不同毘曇
言鈍根羅漢不得無生智。又不同毘曇羅
漢初念。即得盡智。第二念時得無生智。無
學初念。雙現前。故新譯大乘。同成實意。上
宮太子。出三車體。全依本義光宅解釋。省
約彼文取要陳之。天台大師。解釋之意。經
明諸子出宅。總有六句。經云。爾時諸子。聞
父所説。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鋭。互
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已上彼師釋之。
且約聲聞。從始至終。適願是聞慧。勇鋭是
思慧。互相推排已下修慧。初句是煗頂位。競
者忍法。具觀四諦。漸漸縮觀。乃至一行一
念。總攝下中上三忍也。共者世第一法。與
上忍同故。馳走是見道十五心。爭出是修道
位。已出火宅。成無學果。斷思惑盡。乃出火
宅。是故此果。即名事體。縁覺菩薩。倶出三
界。得無學果。是爲鹿牛二車之體。上六句
者。義句非文。一聞思二慧。四念法同故。二
煗頂二位。同是退位故。三忍法位。不出觀
故。四世第一法。世最極故。五見通位。六修道
位。是名六句。經下合譬。總合三乘。故。彼文
云。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衆生。
爲説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
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麁蔽色聲香味
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爲所燒。汝等速出三
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已上文句第
五。釋此文中云。汝等莫得樂住三界下。是
示其盡無生處也。三界是示苦諦。勿貪麁
蔽乃至生愛等。示其集諦。速出三界。示其
滅道。滅道即是示其三界外有智斷三乘之
果。故令速出三界。當得三乘。三乘正取道
滅爲體也已上言盡無生處者。即是道諦也。
三車體性。此中可知。若約言之。藏通三乘。
別教菩薩。此七方便。隨應即是三車所攝。一
一體性。隨教可見。嘉祥大師。法花玄論第
六。廣明三車體相。約就四門。雙法陳之。一
因果門。光宅法雲大師。莊嚴寺惠旻法師。竝
云羊鹿二車是果非因。至大車者。光宅云。
是果。莊嚴云是因。論主廣破二師義已。自
述義意云。羊鹿二車。竝果爲體。大白牛車。
總通因果。然具四句。一唯果非因。如在門
外。二唯因非果。如大品經。是乘從三界出
到薩婆若也。三亦因亦果。如諸子所乘如
來所乘等。四非因非果。諸法寂滅。不可言
宣。四句無方。隨言即得。然通因果。是常途
門。羊鹿二車。亦有因義。然在門外。正是果
車。二約就功徳智慧。擧光宅唯智慧義。而不
用之。正義具取福惠。爲大小二車體。三空
有門。破舊解。取有之義。出正解云。空有
二智。皆小車體。實惠方便惠。爲大車體。四
者爲無爲已上然約優劣。以智爲正。以三乘
智有優劣故。取本所求。二乘求滅無爲爲
正。然合譬中。聲聞之處。言求涅槃。縁覺菩
薩。竝擧智慧。或是互擧。或是辨異。後二擧
智。廣説如彼。慈恩大師。羊鹿牛體。其各車
體。簡別而明。彼釋意云。以二乘所得生空無
漏智。爲羊鹿體。羊鹿二車。有名施設。不見
不登。故以虚指二乘所得小中種智。爲二車
體。即以聲聞縁覺所得有漏後智世間三昧
名爲種智。此是有漏。假解智也。不能深細
分別諸法。是故有名不見其體。不能登
遊。不見體故。出火宅已。後時從父。索此
二車。二乘生空無漏智。後引起有漏假解種
智。獨如羊鹿。各索其車。是故隨應。如是而
喩。所言大牛及牛車者。菩薩所得。二空無
漏。正體智名爲牛車。即以無漏後得種智。
爲牛車體。分別諸法。究涯底故。然此牛車。
即通因果。佛果牛車。以四智中一切種智。
爲其體性。即無漏後得智。因車即以妙觀察
智。平等性智。二智之中。後得種智。爲其體
性。此正體智。引起種智。是故如應爲彼二
體。上來諸釋。且就現流諸家所説。要略擧
之。餘家甚多。恐繁不載。若依章主大師意
者。次下文處。應具明之。問言諸子者。是
指何者。答別指三乘根性之者。名爲諸子。
應出宅故。然長者子。有通有別。經云。多諸
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諸師
竝判云。譬五道衆生。經次文云。長者諸子。
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諸師又判
云。譬三乘衆生。且嘉祥疏云。列五百人。復
明三十子。五百人。通譬五道衆生。三十子。
別明昔曾禀化也。所以具明通別二種衆
生者。以具化二人故也。一者別化中下根
人。令識三一權實。二者通爲一切衆生。令
知三界過患也。又此經令一切衆生離凡
夫地。後明諸子出門求車不得。及等賜大
車。令知二乘是空擧一乘是眞實。令離二
乘地。以是因縁故。具化二人也已上彼疏
亦云。問五百人。已攝三乘根性。今何故重辨
乎。答前明五百。通辨五道衆生。明有人天
乘根性未必具三乘根性。今別明三十子。
雖是五道所攝但別有三乘根性。故別説
之。昔曾禀教生善。善從佛生。詺善爲子。
以善目人。人受子名也已上又云。問何故
無有一乘根性耶。答三乘中大乘。即是一
乘根性。入此中正明三乘機發。一乘機發在
後故。今不説也已上若依章主作此答者。
應云三乘竝權。三外有一。即是眞實。三乘
機發。光出三界。一機後發。出變易死。前
三全體。歸入一乘。一乘機熟。在後明之。故
今不説。問所言露地。是何處所。其相云何。
亦合何義。答此露地者。正授大白牛車之
處。上無覆陰。名爲露地。問經云。是時長
者。見諸子等要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
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已上
如此文者。露地唯是三人期車出宅之處。
即三乘人。所得極果。何以此爲得白牛處。
答期車到處。即是界外。即於此處。更索三
車。由索車與白牛車。此之三車。倶在一處。
故次文云。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
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已上此是
索車。在許車處。言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故言爭出宅。是期車處。次文亦云。爾時長
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已上此是正授白牛
車處。依此文故。章主判言露地所授大白
牛車。不可偏取而令相違。問章下引。云四
衢別授。今文引。云露地所授。二文處擧。同
異云何答四衢露地。即是同處。而四衢是總。
露地即別相。經言。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
坐。同處而在其衢中故。四衢露地是一具
文。下四衢處。具明露地。廣引諸釋。顯義途
故。問大白牛車。以何爲體。答此亦諸師異
解不同。光宅大師。以佛果究竟。盡無生二
智。爲大牛體。違出五百由旬之外。具含萬
徳。滿莊嚴故。言高廣等。對昔劣故。太子
御解。義理全同。文句五云。依天台智者。明
諸法實相。正是車體。一切衆寶莊嚴。皆莊嚴
具耳已上此是章安大師。上擧他解已。然後
正出宗師所判。彼嘉祥慈恩兩祖宗義。以
前三車中牛車。即判爲大白牛車。其所出體。
如前已陳。章主義意。至下明之
章然此一乘三乘差別下。二立門明別。亦分
爲三。一標分。二正陳。三結顯。今初。所言一
乘三乘別者。一乘是三外別教。三乘乃諸子
所期。三一合論。總成四車。是故三乘懸隔。
此即章主大師宗旨。然震旦國。古來諸師。三
東四車。三中之一。三外之一。諍論非一。立
破極多。昔光宅大師。大講法花。立宗開教。
三車虚指。三外建一。即成四車。以爲四乘。
天台大師。廣引教文。具陳義理。亦立四車。
北齊惠文尊者。南兵惠思大師。義意全同。即
是天台。遠近所承。其後章安乃至妙樂。其
下智度行滿道暹等。服庸相傳。宗緒繁昌。竝
皆建立四車之義。嘉祥是三論祖師亦號金
陵大師
慈恩是法相高祖。竝立三車。不許四車。三
中牛車。即大車故。上宮太子。日本高祖。以
光宅疏。爲其本義。作法花疏。故立四車。三
外明一。所釋宗旨。全同光宅。此等諸義。倶
昌于世。今此章主。賢首尊者。正立四車。三
是方便。一即眞實。三外有一。一外有三。勝
劣淺深。差別天隔。故立十門。明其不同。故
法相三論竝三車義。天台華嚴倶四車宗。光
宅太子。即同華嚴故。昔仁壽嘉暦。依于
宣旨。以光宅法花疏。附華嚴宗。厥後此宗
學者。習翫彼疏。永世弘敷。于今不廢
章一權實差別下。二正陳。即有十門。不分
自別。第一權實差別。此中亦二。初標。二釋。
今初。此門大意。三乘是權。一乘是實。是故即
成權實差別
章以三中牛車下。二釋。亦二。一約喩。明權
實。二就法明權實。初中亦二。初正明權實。
二遮破異執。今初。言三中牛車亦同羊鹿
權引諸子務令得出者。長者言教。具設三
車。其意無偏。唯爲令出三界火宅。羊鹿二
車。既權引子。牛車亦同羊鹿。一具假説。巧
方便故。以劣令同勝。所立有不巧便。是故
今文。以勝同劣。所立義巧。宗旨極成。言是
故臨門三車倶是開方便門者。佛出世間。
利益衆生。鈍根不能趣入一乘大道。佛於
一乘。開分三乘。各授自乘問云。何於一。
分三乘。答於其別教一乘之中。分取生空眞
如之分。以教聲聞縁覺性人。分取二空不變
一分及行布一門。以訓菩薩。此菩薩人。即有
三乘差別見計。於行布門事相二利。繁興修
行。雖入理性。不能融通。雖融理事。融
不足。雖有頓絶。不見事法。是故此人。地前
三賢及十信中。依行布教。修行熏習。地前隨
應。體會一乘。未入一前。是方便門。聲聞縁
覺。先入共教。乃至同教。其所入處。即是別
教不共一乘。未入同教之前。即是開方便
門。問此方便言。爲約所化根機知耶。約不
知耶 答若不能知三是方便。即亦不知
一乘是實。若知三權。必識一實。是故不知。
即覆三乘。是局滯故。覆三乘故。亦覆一乘。
以三權不開。一實不顯故。若依此義。雖説
一實。三外存一。不能開會。三一有別。法花
已前。諸教之中。有滯教者。即此義也。問今
方便者。是約何門。答若總論之。不簡知不
知。説三乘法。名開方便門。出宅索車。竝是
不知。約此即名開方便門。知三一權實。亦
名開方便。開三乘是方便。顯一乘是眞實。
如法花經方便品名。又彼經法師品云。此經
開方便門。示眞實相已上此是開三顯一。開
示即是約知。辨明開示。法花要是識知門
也。法花方便品云。佛以方便力。開示三乘
教。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已上若直言
之。知三是權。名爲方便。不知非方便。情
謂實故。而亦約佛。名方便也。方便品又云。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
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縁。譬喩
言辭。方便力故。而爲説法。舍利弗。如此皆
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已上經上文。具明
總諸佛及別三世諸佛開三顯一。然後有此
釋迦開三顯一文也。其顯一義。即屬今章下
示眞實相也。言四衢別授大白牛車。方爲示
眞實相者。經云。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無復障礙。衢道露地。即是一具。光宅疏四
云。四衢道者。東西盡徹。南北交通。此明四
邊無障。露地者。此明上又無礙。五處無障。
此表明大乘機發五濁不能爲障。下即釋。
言無障。此釋四邊無障。又言無礙。此釋上
又無礙也已上此中意説。四衢露地。倶顯無
障。五濁之中四濁。是喩四衢。是横。一濁即
喩露地是竪。即是劫濁。劫即時分。時中有
濁。合名五濁。太子疏云。四衢譬大乘四攝
四等。言三乘人。發大乘下化衆生之機。露地
而坐無復障礙者。露地譬佛地。言佛地不
爲五濁八苦。所陰弊。故云無障礙。言三乘
人。發大乘上求佛道之機也已上天台解釋。
四衢譬四諦。四諦觀異。名爲四衢。三界思
盡。名爲露地。嘉祥疏云。皆於四衢道中者。
増一阿含云。四諦譬四衢。斷四諦下惑盡。
通達四諦。如路之四達爲衢。露地者。既斷
四諦下正使盡。亦無蓋纒。故稱露地已上
賛云。四衢道者。四諦理也。三乘竝視四諦
理故。大般若中。説四衢道。爲四諦故。離
煩惱障。出分段生死。無擁名露。各有所依
果満之位名地已上靈範師云。我生已盡等
四智。名爲四衢。指事引之。嘉祥統略。四衢
譬四諦。且隨舊釋。約昔教故。望今教意。
四達曰衢。四方皆空。不見車。不得車。章
主尊者。既無所釋。託何亦得隨勝應領。然
義苑云。四衢即四諦也已上集成&T047368;云。四衢
者。覺鈔云。四諦已上言覺鈔者。圭山圓覺疏
之鈔也。四聖諦義。通三乘觀。今依此解。且
得。問何故。白牛名爲別授。答總通虚指
三車界外。對此車故。三外白牛車。名爲四
衢別授。問賢首大師。所立之意。大白牛車。以
何爲體。答指事云。元曉云。所乘之法。略而
説之。有其四種。一謂一乘理。及一乘教。一
乘之因。一乘之果。如是四法。更互相應。共
運一人。到薩婆若。故説此四。名一乘法。猶
如四馬。更互相應。共作一運。故説四馬。名
爲一乘。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準此義。顯
章主意。一乘一運即一切運。主伴無盡。理教
因果。喩於大車。是故下云。無量寶車。顯於
一乘無盡教義。又疏云。若依普門。一位即一
切位故。亦一運即一切運。名不思議乘。乘
此乘者。十信滿心。即得六位。案云。此通教
義因果人法等一切法。以爲乘體。準思可
知。此約別教。若依起信論。説牛車體。即
一心體大。乘此本覺體大。到如來地故也。
是故論云。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
乘此法。到如來地故。藏&T047368;云。即始覺之
智。是能乘本覺之理。爲所乘故此約同教。
已上彼文
元疏云。法花大車。以況佛智已上若分白牛
及車能引所引相者。別教一乘。一即一切教
義理事等。互融相即。重重影現。主伴具足此
即更互能引所引。能引爲牛。所引爲車。以
前爲牛。以後爲車。以主爲牛。能引伴故。
以伴爲車。以能從主。爲所引故。互爲主
伴。互爲車牛。無盡寶車。是別教義。若依同
教。本覺理智。以爲能引。始覺修生。以爲
所引。以能引故。爲白牛體。以所引。爲
其車體。依本覺法。起始覺智故。本覺爲牛。
始覺爲車也。若依始覺。爲能證智。本覺眞
理。以爲所證。即以能證能顯爲牛。所證所
顯。以爲車體。以智引起所隱理故。如十
地位所顯眞理。名引出性。即以妙智。爲能
引法。十重眞如。爲所引理。然此對望。義途
非便。若始覺智冥本覺理。則始本不二。無
復始本之名。此始本不二之智。引起後得如
量之智。現他受用及變化身。如是建立。即
成車牛。此則始本不二之智。爲大白牛之
體。後得如量之智。爲大白牛車體。上以三
義。解同教車。初是本有修生相對。次雖非
便。唯約出障。後是亦約出纒修生之法。立
義。又於本有法。理智相望。作白牛車。義理
亦成隨義作成。得旨可悉。所言示眞實相
義者。三車既是方便施設。無有體相。不得
實事。是故露地大白牛車。最極眞實。體性
□妙。相状殊特。業用速疾。自在無礙。別教
一乘。十玄六相。圓融相即。自在無擁。重重帝
網。主伴無盡。具徳圓満。是故最上眞實之相。
不同同釋誘引三乘合易信故。一切同
彼。高超衆典大秀諸乘。終頓尚不能窺
窬。始小豈得望邊庭。別教高廣。非實者何。
雖引法花。所所入邊。所入一乘。即別教故。
然則開方便門。是權是虚。示眞實相。即眞即
實。故先牒喩。顯權實法。三乘一乘。施設顯
現。權實差別。歴然分明。折薪&T047368;曰。問此
&MT10755;所。指別教爲實耶。此權是始教
耶。通相説耶。答此實即別教一乘。此權即中
間三教。何者如答小乘無行果。則云今依
大乘故。無實果此大乘即通實也。若約
三皆無實。則望一乘。故皆權也。又云。後皆
進入別教一乘。又同教望中就勝門云大乘
望別教一乘雖權義有異等。今分權實之
異。別當別教。故無疑矣已上此一段。章所明
之義。既是別教。是故所簡三乘。無遺。所取
唯是別教一乘。其同教義。在下別明。復古&T047368;
云。方便者權施方便也。即法花經開方便門
也。於五教中。後一爲究竟乘。亦名本教。亦
名正乘。前之四教。爲方便乘。亦名末教。方
便故。權究竟故實。問&MT10755;教亦名實教。頓亦名
實。何以爲權。答以實體不足故。不説一
切皆有佛知見故。故屬三乘。縱談一乘一
性。但有理性同車。而無果性果車。今章約
果。故説皆空。並爲方便事。須捨方便。而
趣正乘。然後成佛。故非究竟。非究竟而
是權也。問清涼曰。□不滯方便。故不
會之。何謂趣正乘是方便耶。答曰。祖師
但云不滯方便。不言是方便。雖不設會。
根熟而自歸。譬如寄食旅亭雖不遣而自
性矣。清涼曰。謂昔日雖有大乘亦説如來
藏性。涅槃法身眞常之理。未曾顯説一切衆
生。皆悉具有如來知見。唯爲一事。出現於
世。不爲於餘。則一乘三乘。昔權今實。於理
照著。故叡公云。至如般若諸經。深無不極。
故道者以之而歸大。無不包。故乘者以之
而運。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爲本。應勸之門。
不得不以善權爲用。權之爲化。悟物雖
弘。於實體不足者。皆屬法華。固其宜矣。
則昔有實。總屬三車。爲方便也已上集成&T047368;
主。問答數條。頓決心疑。恐繁不載。問此權
實門。三乘權中。羊鹿二車。爲是愚法通大
乘耶。答此是集成&T047368;中。一段問答。彼答文
云。此有三説。一云愚法。一云通大。一云倶。
今從第二。太一云。聲聞等爲究子。是所引
故。知小乘外。別有三乘。又準天台。藏教斷
而不動。無量義經斷而動。故非愚法已上
花經意。愚法小乘。雖在所引中。依終教意。
非實斷惑。唯是折伏。實斷惑者。大乘中三。
是故三子。實出界外。故三中羊鹿。是大中羊
鹿。漸漸誘引。入一乘故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三&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若彼三中牛下。二遮破異執。於中亦二。初
破執實。二遮設救。初中亦二。初牒異執。二
致遮破。今初。若彼三中牛。亦是實者者。是
三車宗。所建立義。欲遮破故。牒擧彼計。
法相三論兩宗。倶立三車之義。攝盡一切出
世乘門。不許三外別有白牛。然此二宗。所
説旨歸。未必三車三乘義途。法相宗旨。建
立法相。決擇研覈。陳唯識義。窮轉變相。三
論宗旨。糺擧執著。破片遣蕩。到無執處。無
方自在。故此二宗。設立四車。不妨決擇破
遣之事。然和通此二宗諸師。倶立三車。不
許有四。故此兩宗。言三車義。但法相宗
旨。陳附順。攝乘立三乘。盡出世機。收性
立五性。窮究衆機。深密瑜伽本源。説此義。
唯識佛地支流。和此法。由此義故。託譬唯
立三車。就法唯建三乘。若分權實。應迴之
者。即是權施。即不定性聖菩薩故。第三牛車。
決定是實。以無上故。以深廣故。總而言
之。三乘眞實。顯了之説。一乘密意不了之
説。出世乘門。事決定故。是故三乘眞實了義。
聖不定性。要入一乘而説一切。故成密意。
由密意故。言不了説。是故法相。成三車宗。
三論宗意。雖局三車。不立三乘定種性義。
不説五性各別之事。一切二乘皆成佛果
故。本乘聲聞。雖入無餘。無量劫後。還生心
識。迴心向大。終成佛果。此世迴心。當不定
性。如舍利弗等。終成佛果。三論祖師。興皇
法朗金陵吉藏等。皆立此義。是故二宗。雖共
三車。有此不同。非全一類。問今章立四車。
遮破三車義。其三車者。爲竝遮破二宗義
耶。爲隨一耶。答立三車者。皆被遮破。是
故二宗。是其所破。問復古&T047368;云。相宗不信
三外有一。以門外牛車。混於露地。二牛不
辨故。今判云。三中牛車。同於羊鹿。倶屬方
便門也。露地大車。爲眞實相已上此解釋意。
破相宗。不言三論。何言二宗。答法相所立。
執三乘定。章主之世。盛弘此義。執見紛諍。
故擧破之。三論諸師。未必如是。非三乘定。
唯解義耳。但不妨其遮破之内。又金陵所
釋。諸章疏等。大宋後代。逸不流布。是故&T047368;
主。不能擧之。日域盛弘。章疏是繁。故彼所
計。知在破中。日本先徳。指事私&T047368;。皆擧二
宗。顯遮破相。問遮二宗義。有傍正耶 
答破三車義。二宗是同。然章所破。正在相
宗。兼攝三論。隨文可知 問且法相宗。唯
羊鹿車。以爲權假。牛車爲實。其相云何。答
譬是三車。法是三乘。隨擧即得。體無異故。
玄賛第四云。此經亦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
非眞。密遣二人。息處説二。羊鹿非眞。不
説三言。從勝至劣數。佛乘第一。獨覺第
二。聲聞第三。無第二獨覺。無第三聲聞。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