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勘注 (No. 2290_ 頼寶撰 ) in Vol. 69

[First] [Prev+100] [Prev]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暦應二年己卯十月二十一日於東寺西
  院僧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一勘注第二
文。論曰今造此論 鈔一云。論曰等者。此造
因由。義通二師。一準唯識安惠師等明本
頌主造論因由。今此同彼是釋叙本。若爾
彼頌文闕。故須代述。此本既具何煩更叙。答
如起信疏重述十因。製作多端不可一准。
二佛經章鈔多叙因由今此釋師自叙同爾。
若望佛經本論名重若望本文釋論名重。
故云重釋疏一云。言重釋者。若望佛經
已説本論復顯名重。若望本論已明釋論
再解名重。雖通二義復釋爲優記一云。
今重釋者。謂本論師已造釋故摩訶衍義已
見前解
 私云。鈔疏二師各存二義。一此五因述本
 論造由。二直述釋論因由也。但疏師後義
 爲勝。記但存後一義也 問。望佛經本
 論云重釋有其證乎 答。因縁分本文
 云。問曰修多羅中具者。此法何須重説
 等文
 末論釋云。今造此論重説彼法是其
 證也。問若云本論因由者。第四因壞論
 宗云云何不云經宗乎 答。論之宗即
 經故依主釋可得意歟 問第五因聽受
 阿世耶是非指本願繋屬文乎。若爾者
 是爲本論五因。尤順理歟如何 答。龍
 樹又直受馬鳴故更非相違也。今謂第
 二及第三因全同上。後頌意故爲釋論造
 因之義爲勝也
文。爲自師等 指事va@m
云。論曰乃至已説
本趣造論五因也。有二義。一自師者。淺略
如疏鈔。二自師者。依深祕者名人不二圓
圓海佛。名法不二大乘也。其體深玄者。法
佛三密非因分境故名甚玄。其窮微妙者。
微細心地之法身非顯教麁強故名微妙。皆
是不二大乘境界也。未得正證等者。是修行
種因海分也。未出邪行者種因海位也。漠
漠等言兩部曼荼羅之能迷之心也疏一
云。師有二種訓匠義邊取人爲師。世尊馬
鳴皆我師故。軌範義邊取法爲師。二諦中道
鳴皆我師故。軌範義邊取法爲師二諦中道
亦我師故。或可亦通自然智師自然性師。配
前可知。以人爲師如常可解。以法爲師
今略分別。其體深玄其窮微妙。就法指陳
略伸七解。一生滅門中二清淨理名其體深。
二染淨理名其體玄。或復相反或復雙目於
理亦通。下皆倣。此二清淨覺名其窮微。二
染淨覺名其窮妙。微妙亦可準深玄釋。二
生滅門中二種本覺名其體深玄。二種始覺
名其窮微妙。三所入之中取多一心名其
體深玄。滿究竟覺名其窮微妙。四眞如門
中離言眞如離三假相名其體深。滿三實
徳名其體玄。依言眞如離四句相名其窮
微。滿四法徳名其窮妙。五所入之中取一
一心名其體深玄。取得入門名其窮微妙。
六前後兩重眞門所入名其體深。俗門所入
名其體玄。兩重能入八種眞門名其窮微。八
種俗門名其窮妙。七不二果海離根離教名
其體深玄。三十二種應根應教名其窮微妙
又云。未得正證者。謂十信未得正定聚故
三賢未親證法空故。未出邪行者。謂二乘
外道及諸異生十信已前未離邪故。漠漠溟
溟此有二解。一云。漠溟即是不明了相。論
釋智礙漠溟之性。此言意揀金剛已還未
出漠溟猶名不覺。通論三聚依根顯法
成上深妙。視之叵見念之奚臻矣。二云。漠
漠之言廣大之義。冥冥之句深遠之詞。顯
上不二能所法體。瞻之莫覩其形思之不
知其相焉。&MT04300;者瞻覩也鈔一云。爲顯
等者此段八句。初一辯定所明。次二果徳難
思。次二因人行劣。次一正明愚闇。後二對
明遣拂。文通二意。一唯生滅門體即涅槃窮
即菩提。亦通理智窮者究竟之義即屬用
也。斯則如次二轉依理智體用之六徳也。次
句三賢未起聖智故不能親得。次句十信
未起堅信故不能深信。次句漠等者不了
之相也。如論釋智礙云漠溟之性。又肇註
云不分明也。窺&MT04300;者目視也。思惟者心觀也。
二莫能得故云爾也。二通於二門。體唯眞
如窮唯生滅故。下同異門云眞如爲體性生
滅作相用。未得正證唯屬眞門故。本文
云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未出邪行唯
屬生門故。釋文云非道邪行。斯則塵沙妄
染皆名邪行。等覺菩薩猶未能測。如隔羅
穀觀月等事。亦可八句皆通二門。體屬體
眞亦所隨順得入也。窮屬相眞亦能隨順得
入也
記一云。言自師者即指此論所宗法也。謂
由不二摩訶衍法本自成就非他軌則故
曰自師。其體則性徳圓常深玄叵測。其窮則
業用周普微妙難思。或可體則兩重所入總
體窮則兩重能入別門。謂由能依所依三十
三法悉是立義所宗承故。又亦體目一體三
自二種本法。窮即眞如生滅二種別門。以其
散説唯釋此故。未得等者。依人顯法成上
體用玄妙義故。謂十信三賢未親證故二乘
外道未離邪故。漠漠冥冥有二義釋。一約
能迷心。即是昏鈍不明相状。二約所迷境。漠
漠廣大貎冥冥深隱貎。窺竀謂正視也思惟
即分別也。以其寂寥虚曠不可以形名得。
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也
 私云。五因之最初擧自師是示其法體
 也。指事意指不二門諸佛名自師也。體
 則法佛三密也。窮則祕密心地也。是佛蓮
 金三部可配之。未得正證因分果佛。未出
 邪行因海因人也 疏意自師之言通人
 法。人則釋迦馬鳴如常釋。法則二諦中道
 也。次下體及窮釋述法爲師之義。是有七
 義一生滅門中眞如虚空二理名體深玄。
 體深配清淨理體玄配染淨理。或又深爲
染淨玄爲清淨。或又深玄二字共通二理
清淨本
 始覺名窮微染淨本始覺名窮妙或相反或
又倶通如
 二生滅門中二本覺名體深玄。二始
 覺名窮微妙。三所入多一心名體深玄。能
 入滿究竟覺名窮微妙。四眞如門中體相
 二種如次配之。五所入能入配之。六前
 後兩重所入十六爲體深玄眞如八法名深
生滅八法名玄
 能入十六爲窮微妙眞爲微
俗爲妙
七不二爲體
 因海爲窮也。未得正證十信未得
三賢未得
 未出邪行二乘外道。漠溟二義初約能迷
 心後就所迷法也 鈔意。自師者所明體
 性。即是果位佛體歟。當段存二義。一約
 生滅一門體及窮即涅槃菩提轉依徳也。
 未得等二句如次配三賢十信。漠漠等同
 疏初義也。二約眞生二門此亦有二意。
 一約句句配之。體則眞如窮則生滅也。
 未得正證未出邪行亦如次配眞生二門
 能迷人也。二八句皆通二門。約眞如云
 之者體則體眞如。窮是相眞如。或又體所
 隨順所得入。窮能隨順能得入也。約生滅
 義者如上述亦可云之也 記意。自師
 者不二大乘本自成就軌則也。師即軌持
 義故。體則不二自體。窮則不二業用。或又
 體是兩重所入。窮則兩重能入也 未得正
 證等同疏意也。今謂諸師異義各據一
 邊。但案本論意因縁分云爲欲總攝如來
 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説此論又流通文
 云。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分總持説
 釋論第十釋云。言諸佛者則是不二摩訶
 衍法。○言甚深者即是兩重八種摩訶衍
 之本法。○言廣大義者則是兩重能入門
 法鈔一云。末偈云。諸佛即此如來屬
不二大乘
 深即此深法屬
所入法
廣大二文全同屬
能入門文
准此等釋。諸
 佛即不二本法。以之爲自師。四依大士
 通以諸佛爲師故。體深玄是所入十六。
 窮微妙是能入十六也。未得正證即未證
 所入之人也。未出邪行是未極能入門人
 也。是同記一義歟 漠漠等者疏記二師
 各雖出二義鈔一義契理歟。論漠溟之
 性釋分明故。加之寶鑰上云。顧過去溟
 溟不見其首。臨未來漠漠不尋其尾
 窺&MT04300;者疏鈔所覽同今本。記所釋新渡本
 窺竀云云玉云。窺丘垂切。小
見亦作闚
刄庚切。
正見也。文
 本窺&MT04300;&MT02630;字未勘之
文。或爲欲令利鈍衆生等 指事va@m云。次或爲
欲令利鈍衆生乃至所詮理故者。隔且門往
向位有六重義。隨彼門當分利鈍明。所詮
所詮有六義。一後重一心法界。二兩重所入。
三不二門也。四不二法也。五蓮金不二佛部。
六兩部不二一心本源也蹈一云。爲利根
者開眞如門令入甚深一一心故。爲鈍根
者顯生滅門令入甚深多一心故。所詮理
者詮猶顯也。依門顯示所入法故抄一
云。所詮理者詮則訖也顯也。今取顯義。謂但
依門顯所入法故。下文云。於所詮理善趣
入故斯之謂也記一云。爲利根者開頓
入門名爲隔檀。爲鈍根者顯漸進位名爲
往向。所詮理者即是二門所入本法。依門顯
示故云趣入
 私云。第二因即後頌初二句意也。指事意
 重重顯密分別。准上頌意亦可云之也。
 三師共眞如生滅二門機根也云云
文。或由師亭毒等 指事云。次或由師乃至
大恩故者頌之廣釋也疏一云。亭毒者均
養義。平等撫育諸衆生界故抄一云。亭
毒者肇論註云養育也記云。亭毒即均養
義。謂本論師均濟養育法身惠命。深踰江
漢重等丘山。如斯思徳非大而何。苟不
傳弘何以云報。今既造釋可謂酬恩。釋師
謙陳故言小報
 私云。亭毒者疏及記意止毒與藥平等
 養育也。抄意悲母懷胎之時若爲子息爲
 毒甘味猶捨之若爲子等爲藥苦辛
 尚服之。是云亭毒歟。彼師引演義抄釋
 佛十恩之中難行苦行恩猶如慈母咽苦
 吐甘。等文問。上云自師其體深玄等與今
 師大恩等同乎。答。疏記等意上自師即軌
 範爲師是指法之詞也。今師者正指釋
 迦馬鳴之人。仍爾所師言異也。上頌師者
 全同今此第三或説也。指事意上頌中師
 淺略指釋迦馬鳴深祕指大日金薩。次長
 行自師者擧不二中諸佛亦是大日金薩
 等。仍三箇所師言指同人歟。總而言之
 佛具四身故。内證則理智法身亦是不二
 摩訶衍法也。外用則報應等流釋迦馬鳴
 亦可攝此中。仍諸義終歸一致而已
文。或祕觀察當來衆生等 指事云。次或祕
等者。開祕密道眼觀察諸教未學不知心
續生次第起執著邪論故疏一云。道眼
潜觀末世衆生。異見雲興邪心霧擁起百千
諍破百億經。乃再建法憧重開惠眼。壞
論宗者。約破所依所尚之宗即百億經。約
破能依所尚之宗即起信論鈔一云。壞
論宗故者。以是此論所崇所尚百億百本之
深經故記一云。釋師深入正受密念當
來劫末時澆有多諍論法輪失軌甘露翻
毒。今復重釋以息斯咎
 私云。論宗者疏意通能所依。所依則百億
 能依則本論也。抄意論之宗依主釋故指
 百經也。是約本論五因作釋歟。指事意
 或祕觀察當來衆生等可訓之歟
文。或親聽受阿世耶等 指事云。次或親等
者。聽受馬鳴及一切佛本意趣本樂也 疏
一云。良由龍樹得遇馬鳴親授論宗深達
意趣故。致分門日朗解義珠圓。普使當
根皆如面會。阿世耶者此云意樂鈔一
云。阿世耶者此云意樂。謂明當來有縁衆生
但覩論文如親對面深領宗旨信解悟入。
如清凉述造鈔意云冀遐方終古皆若面
會同斯意也。亦可奉命而造論也
一云。梵語阿世耶者此云意樂。既乃親承本
指由是造釋流通。顯已所説與本意樂
不相違故
 私云。指事意爲令衆生聽受馬鳴及諸佛
 意樂而造此論也爲言疏意龍樹師上達
 馬鳴意樂下令根機聽受彼意樂故造
 論也 抄意出二義。一令衆生聽受馬
 鳴意樂。一龍樹親聽受馬鳴教命故造釋
 也。記意同抄後義也 尋云。五因若約
 本論者此第五因如何 答。馬鳴親承佛
 勅故造論如本願繋屬而已
文。有如是等因縁等 指事云。此五因是五
佛五智五大願等也記云。起論因縁實有
多種略申此五故置等言
 私云。造論因由雖無量無邊且擧五種
 攝之諸因故云等也。今此五因以擬五
 分起因歟。謂第一擧自師體用以爲末
 證及邪行境界。是因縁之起因也。第二示
 爲利鈍機開門法相是立義分起因也。
 第三明師恩深重即解釋分起。謂由大悲
 深重故別釋散説令鈍者而取證故。第四
 觀未來破邪執是修行分。專明正信而
 起五行斷未來妄心之起因也。第五聽
 受意樂是勸修分。觀策因縁大士意樂故
 以爲起因也。又如次配中東南西北五
 智五佛。又擬五大願等無量義門可有
 之也
文。已説本趣等
 私云。本趣者。今此五因造論本意趣故云
 爾也
文。論有幾種等 疏一云。略伸三問。初問論
有多小。次問攝論多小。後問本論何攝
 私云。所釋是論部故。先擧論類而作問
 答也。初問一代諸論。次論能攝論教。後
 問本論攝屬也
文。十萬九千部等 疏一云。始從佛世至此
論興。乘分大小之殊人有僧俗之異。師資
繼襲立敵徴通。施展辨才莊嚴至教故所
造論有若干也又云。初一句答第一問。
次六句二字答第二問。後三字答第三問。
 記一云。始從佛世終至論主之時菩薩
聲聞等造釋之論。共推其數計有若
干故云十萬九千部焉指事va@m云。次論別
等者問限顯論歟。當爲通顯密論等歟。答
十萬九千部論中有因分果分論故通顯密
無失
 私云。十萬九千部論皆是菩薩聖者所造
 非佛説也
文。摩訶羅跛提等 聖法記云。摩迦羅論此
云如意珠論也。跛提論此云廣攝論也。鄔
舍摩論此云本廣釋狹論也。闍他論此云本
狹釋廣論也。筏那提舍論此云一向義論。阿
部帝此云廣攝論也。跛磨論此云雜論也。
呼呵論此云字輪論也。魔僧那論此云神呪
論也。鍵婆論此云偈成論也
 私云。能攝十論翻名三師共引此記以爲
 證也。問。今此能攝十論部帙歟半文歟
  答。兩義古來學者異義故一邊難定。若
 准十二部經即是*半文也。若依馬鳴十
 論即是部帙也。但今案各各名字是可部
 帙歟 問。今此本論攝如意珠論有何
 義乎 答。雖無判釋以義推之一字多
 含義類如意珠歟。或又本論中以眞如
 法性喩如意寶珠。以釋論中所入一心
 名如意珠藏。能入二門類如意藏門。始終
 以如意寶珠爲所詮歟可尋
文。馬鳴菩薩所作之論等 指事va@m云。馬鳴所
作之論等者。問何故龍樹是千部論師也。馬
鳴唯百部論作給哉。馬鳴是會深義隨顯
人故又顯本源故又表淺略故。龍樹翻
彼義故開顯密故表枝末故顯深廣故不
同也疏一云。初伸四問。一數二文三義四
攝。後述四答。先結頌答四句如次答前四
又云。百部論中九十部論即向九種華
文論攝。餘十部論攝義論收。其猶此方所判
論藏乃有釋經集義論耳聖法記云。九十
九種文。所言九種華文論者。一者音韻華文
論。二者義林華文論。三者圖像華文論。四者
一字華文論。五者雜説華文論。六者阿説共
中華文論。七者釋本華文論。八者釋釋華文
論。九者内外具成華文論
鈔一云。斯論寶册攝者即上文義二中義論
攝也斯則寶册攝義之異名也。不爾問義答
册二自違故記一云。謂於百部論中其
九十部則是九種花文論攝。所餘十部攝義
論攝。此以宗釋而分二種。花文謂華飾經
文令生愛樂故。攝義謂蘊集妙義令生
勝解故。初即釋論如佛地金剛等。次即宗論
如瑜伽寶性等又云。言寶册者。西域尊
崇特標斯稱。謂其文玄理妙有如珠寶所成
簡册故。於前文十種論中屬摩迦羅如意
論攝如寶梁經掌珍論等
 私云。花文者。論藏自調文句對揚義理
 花飾之歟。此中第一避聲安韶如詩賦
 等。第二交義飾理如圓融微細法門也。
 第三圖像彰形如圖注本像等。第四簡
 同字但用一字。如千字文等。第五合明
 衆義。第六純述一法。例如各詮三學名
 三藏。一部交説三義各雜藏等也。第七
 唯説上界依正。第八唯説下界依正歟。
 上界梵王爲主下界帝釋爲主故。第九
 兼説世間出世二法。謂上來八論初六出
 世法。後二世間法故。今此第九並明上二
 故云内外具成也。以上九種皆是可部
 帙歟。十種攝義論是部帙故。問馬鳴亦造
 千部論南岳大師大乘止觀奧書云。馬
 鳴所造千部論今何云百部乎 答。
 下所引經中本願繋屬文分明故。造千部
 者是誤歟。或又彼止觀文異本造百部
 論云云可勘證本問。今此百部論
 唯局大乘歟。將通小乘歟 答。以義推
 之可通大小歟。所依百億經既亘大小
 能依百部論豈局大乘乎。依之馬鳴傳
 云。馬鳴龍樹兼大小一之文遺教論是
 馬鳴菩薩所造。所依遺教經既小乘故能
 釋論亦可小乘論。尋云。百億經通大
 小其證如何 答。大師付法傳云。花嚴法
 花般若寶積最勝涅槃四阿含等一百洛叉
 部經汎盡一代豈但大乘乎
 又義云。唯局大乘論。嘉祥三論玄云。法勝
 訶梨著小論以通三藏。馬鳴龍樹作大
 教以弘方等巨細分流何俟於破
 至所依經通大小之難者。三論玄云。大
 乘之論兼明小乘小乘之論不兼明大
 若爾雖大乘論豈不盡小乘經乎
文。遍滿及歸眞等 指事云。次所其開示同
耶。異耶等者。有二義可知之。三十三種法
體十論建立之故名攝義論 問。何故華
文論不名攝義論哉。有二義。一者依文多
少名攝義花文。二者依義多少名攝義花
文 問。三十三種同建立之哉 答。分明
不見百六十摩訶衍等文未見不二大乘。
此義可決
 私云。此中二義者。次下所云建立同一相
 二義也。次問答意建立三十三種故名攝
 義論。花文論亦同立之。何不名攝義乎
  答。意花文之稱通二義。一依文多二依
 義廣。是故雖同立三十三就建立多少
 立名無濫也。後問答意。若爾花文論分明
 建立三十三乎問之。大總地論等中立
 百六十摩訶衍。是就三十二中開之歟。
 分明未見不二大乘釋可決之爲言
 意者。以花文攝義分別顯密也 問。十
 論次第如何烈之乎 答。或云。他爲先
 自爲後。他中因爲先果爲後。因中前後
 兩重烈之。兩重各心體相用次第之也
抄云。建立同一相者。謂諸論中立義分同也。
以皆共立三十三故。不必能詮文言同也
疏一云。建立同一相者。十論立義皆同一
相。以彼倶立三十三故備標本數。可引作
記一云。十種論中建立門中同一種類
備標本數。散説門中隨其所宗各缺其數。
頌但彰同彰兼其異
 私云。今建立言有二義。一云。五分建立
 云云次下釋五分次第云。次明建立故。
 一云。唯指立義分。第二論云。建立門中
 備標本數散説門中各缺其數
文。次説藏差別等 指事云。次藏別等者。或
言是對眞言中無盡藏置或言也又云。
五十一藏皆是顯教也。付之因藏者種因海
也。果藏者果海也。諸宗絶離之果極者。是密
藏本故也。引行者引顯入密教意也。今所
明三藏者顯密總持三藏也。非唯顯三藏
 疏一云。初句或字爲對十億八千法藏頌
中不彰故置或字
 私云。指事意所攝五十一藏顯教分齊也。
 此中因藏因分可説之境界。果藏果性不
 可説之法也。能攝三。藏廣通顯密二教
 也。藏者教異名也。住持所詮之法門不
 失故云藏也
文。或唯十如經等
 私云。十藏又顯教分齊也。其中第一法界
 法輪藏説果分藏還屬祕密之初門。如上
 一種果藏也。第二二藏已下諸藏因分藏
 也。如上五十因藏也
文。總三藏所攝等
 私云。三藏名字隨義不定也。或唯名小
 乘。如智度論及天台等釋也。或通大小。
 如慈恩引法華不得親近小乘三藏文
 釋。故知大乘亦有三藏也。或通顯密如
 大師釋眞言宗所學經律論也
文。別因果故等 抄一云。別因果等者三句
 前後展轉釋也。又各別明。亦可通也
 私云。此抄意存三義。一次第展釋。二各別
 直釋三兼此二義也
文。法界法輪藏等 聲字義云。五大皆有響
十界具言語六塵悉文字法身是實相
七云。至論眞言教法應遍一切隨方諸趣名
言。等文悉曇藏二云。二方三書文字語言
莫不皆成大日如來一切智智一味解脱會
入法界之門者也菩提心義二云。以佛出
世迹在五天且以梵字爲眞言體。若約實
義一切世界六趣言音悉爲眞言抄一云
法界法輪者。一切言音同法性故無非法
輪也。如雜花云。言音實相即法輪故
 私云。十藏之中此一藏即能攝之總體。是
 性徳圓滿海以爲其體也。自餘諸藏皆從
 此流出也。大乘同性經聲聞縁覺菩薩佛
 四乘同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 者即是
 也 問。何法輪藏不云能攝以三藏爲
 能攝乎 答。法輪藏竪窮法界根本三
 藏横統諸藏。竪横之徳互爲能所之義可
 有之。今約通途以三藏爲能攝也
文。二者立二藏等 智度論一百云。迦葉阿
難於王舍城結集三藏爲聲聞藏。文殊阿
難於鐵圍山集摩訶衍爲菩薩藏三論
玄云。但應立大小二教不應制於五時。略
引三經三論證之。大品經云。諸天子歎曰。
我於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龍樹釋云。鹿
苑已轉小輪今復轉大法輪。法花經云。昔
於波羅捺轉於四諦。今在靈鷲山説於一
乘。涅槃經云。昔於鹿林轉小今於雙樹説
大。故知。唯二門無五時也。智度論云。佛
法有二。一者三藏二者大乘藏。地持論云。十
一部經名聲聞藏方等大乘名菩薩藏。正觀
論云。前爲聲聞説生滅法。次爲菩薩説無
生滅法。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無五時矣
文。三者立三藏等 記一云。三中於前上
乘之内復開果藏
文。四者立四藏等 記一云。補特伽羅云數
取趣即是人義。謂數數造業取於諸趣故。
仁義禮智及與信藏。在儒以之立身揚
名。用而無替則曰五常。在釋以之防禁
幾微遮制身口則曰五戒疏一云。愍傷
不殺曰仁。清察不盜曰義。防害不婬曰
禮。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曰信○若
就世俗但使一生撿束或依勝義則通多
世防修。故借俗名以彰佛理十住心論
二云。五戒同於外書有五常之教。謂仁義禮
智信。愍傷不殺曰仁。防害不婬曰義。故心
禁酒曰禮。清察不盜曰智。非法不言曰
信。在天爲五緯在地爲五岳。在處爲五
方在人爲五藏在物爲五行持之爲五
 私云。末師意佛説五戒譯者改名云五
 常也爲言今謂不爾。世俗五常源起于佛
 説如提謂經等説也。五常五戒配當與
 大師釋異也
悉曇藏一云。須彌四域經云。寶應聲菩薩爲
伏羲日光菩薩爲女媧智者止觀云。從
空入假觀隨病投藥。我遣三人化彼振
旦等也湛然弘決云。清淨法行經云。迦葉
菩薩彼名老子。儒童菩薩彼名孔子。光淨菩
薩彼名顏回抄文提謂經云。夫五戒者是
即天之五星地之五岳人之五常五行五藏五
方五音
文。五者立五藏等 記一云。遼本論中二乘
藏下加四字曰菩薩法藏。麗本論中無此
四字以餘詳之不必須爾。前二藏中約上
下乘即攝縁覺以歸聲聞。謂由縁覺亦依
聲故。此既増數當如前説唯識論疏云。
依方等説有二藏。一菩薩藏二聲聞藏。然
獨覺教小於聲聞從多爲藏名聲聞藏
 又云。或説一乘妙法蓮華等或説三乘。一
菩薩二獨覺三聲聞。處處經論皆説故或唯
説二乘。一者大乘二者小乘之教。或説五
乘三乘如前所説第四人乘第五天乘
苑林諸藏章云。或可説九。普耀等經既説
有三。此各成三故義立九又云。普耀經
及阿闍世王經亦説有三藏。一菩薩二獨覺
三聲聞。由機不同教亦有異。前以行等多
無異故攝入聲聞。今據機果行小殊故別
開也探玄記第一云。約二藏者謂聲聞藏
菩薩藏○問。經中亦云。求縁覺者説十二
因縁。何故不名縁覺藏耶 答。以諸縁覺
亦唯斷我執唯證生空果成羅漢入滅不
殊。望於菩薩倶是下乘故不別説 問。等
倶是下何故獨名聲聞藏 答。以縁覺亦有
出無佛世無教者故。聲聞不爾故偏得名
云云藏疏上云。問。經中爲諸縁覺説因縁
法。何故獨覺不立藏名 答。若依普超三
昧經及入大乘論即約三乘而立三藏。今
依攝論及莊嚴論約上下乘分爲二藏故
不立也 問。何故二教廢立不同 答。但彼
獨覺與此聲聞有同有異。謂約教行少分
不同分三乘藏。約理果全體不異故合爲
一藏。謂同斷我執同證生空。果同羅漢故
不別立。是故經論開合不同世親攝論第
一云。由彼獨覺教理行果少於聲聞從多爲
藏但名聲聞。即依半滿以分二教故。獨覺
者唯證生空斷人執攝入聲聞。又初發心
亦依聲故從彼入故亦名聲聞
 私云。遼麗兩本中麗本爲正歟。今二乘者
 聲聞菩薩二乘也
文。清淨報空等 抄一云。佛告耶論者是所
爲人也。不可言説清淨報空者即直非他説
也。空猶無也。應如邪見撥無五乘清淨果
報故佛直遮疏一云。清淨報言即指天
趣。欲色諸天悉有光明皆清潔故。故正列中
但云淨藏即屬天也
 私云。清淨報者。抄指五乘云云疏指天
 乘。取捨任意。記同疏義也
文。六者立六藏等 記一云。捺落迦者云不
可樂。又云。苦具即地獄藏。具演苦輪令怖
畏故疏一云。捺落迦者無愛味故無喜
樂故。有説。捺落此翻爲人。迦名爲惡。惡人
生處故建是名
 私云。是即地獄藏也
文。七者立七藏等 記一云。摩羅鳩多耶者。
此云毘神。班母應是九子魔母
 私云。即是餓鬼道教文也。一億七萬三千
 及五萬一千等未勘之
文。八者立八藏 大日經疏六云。羊耳馬耳
象耳等皆是鳩槃荼眷屬。其形不同夜叉。皆
露身垂毛作非人之像。耳同畜獸記一
云。鍵婆陀那跛者此云傍生。以傍行故。或
云畜生以畜養故
 私云。是即畜生道教文也 尋云。佛説雖
 多不過五乘。五乘之教始于人天。是即
 以善趣所攝立能化教化。至三惡趣
 者。惡因所感也。何存教法乎 答。上所
 引記釋意令怖畏故今謂不爾。其故
 善惡相望大分教相時誠雖爾。廣論義
 門惡趣可有教文。地獄餓鬼等各各所
 依止皆帶當分軌持。或於辛苦處搆堪
 忍之術。或於飢饉中分求其段食等也。
 於如斯軌則中彼等又得自在。應此當
 分法理開示出離之道立爲能化教法。
 若約淺略方便對治之道。大悲四攝之中
 同事門教相也。若據深祕法界萬荼之境
 本有十界之中自内證軌則也。是故大日
 經云。及龍夜叉鍵闥婆乃至説生摩睺羅
 迦法又疏云。乃至現非人身説種種
 乘阿闍梨所傳圖中廣載八寒八熱地
 獄。何況於鬼傍生之道乎。但常途立五
 乘爲教文者。且善惡相對於善趣開教
 之義也。如是建立或唯取三乘已上爲
 教門或唯於一乘實相爲教體。開合隨
 宜不可局執者也
文。九者立九藏等 大日經疏六云。其山海
河池林樹糓藥城邑道路等神各以本名爲
幖幟相。山神坐山河神在河。其樹藥等或
手執持或依其上。當以義類推之記一
云。九中器界即所依止。謂説淨穢令欣厭
 私云。器界教門亦如上。但末師等意佛法
 中世界悉壇以爲此藏體云云今謂不然。
 十界依正皆是四曼也。山海河池豈非三
 摩耶身乎。諸樹林道橋等皆有其神體。應
 彼説器界相何爲棄乎。今既對樹神説
 之。可知直説器界法非世界悉壇義也
  尋云。説器界藏之時能化佛身以人
 身爲説之將以器界身爲説之乎
 答。兩義共不違。隨所化機縁感不同。或
 住有情説非情義或住非情身説非情
 相。例如正報身。或以佛形説五乘。或住
 彼威儀説五乘等也 問。其住非情説
 法相如何 答。此有二義。或約法性立
 説法。教時義云。所言説者詮辨爲義。若
 色若心依之與正詮辨法義名爲説法
 是淺略一義也。或約事相立説法。高祖釋
 云。一一字門含萬像一一刀釼皆現神
 即深祕門意也。淨土中樹林説法切利
 天天鼓自鳴等皆此門義也 問。上來三
 惡及器界等似同説法義但在祕密耶將
 通顯略乎 答。可通顯密。如來普現色
 身之相及四攝同事之行。花嚴等中廣説
 樹林身説法。但尋其實祕密門中四種曼
 荼羅十界依正内證法門上自所流傳教藥
 也
文。十者立十藏等 抄一云。八種雜藏者故。
義林云。犢子部中亦説四藏。一經二律三對
法四明呪○又大衆部等亦説四藏。謂但詮
定名經。但詮戒名律。但詮惠名論。若合
二詮或合三詮名爲雜藏。又集藏傳説。一
經二律三大法論也○四雜藏○又清凉云。
西方三藏之外加一雜藏。謂陀羅尼五明論
等爲四藏。大小倶有則有八藏。然音聲經
通詮上八故名雜藏。而異八中但局大小
之雜故
 私云。就此抄釋然音聲經等學者存二
 義。一云。菩薩聲聞各有四藏。今論所引
 音聲經雜此八藏故名雜藏。非大小中
 當分雜藏也爲言是以然字成上之詞云
 也。一云上大小各有雜藏。今音聲經異
 之。十藏中菩薩聲聞如來等八種雜説故
 名雜藏。非局大小雜藏也爲言是然字違
 上起後之詞云也 私云。今雜亂者指
 眞如門教相歟。論第二云。於眞如門唯
 有一向雜亂住位無有餘位今十藏
 中第一藏約不二立之。第十藏約眞如
 立之。中間八藏約生滅門立之 問。若
 爾者八種雜亂者何乎 答。前後兩重八
 種眞如門歟。擧門示法擧一示一故。或
 合門法云八種歟。於兩重一心體相用
 各取其眞如爲八種也 又義云。八種
 雜亂藏者自第二至第九之八藏雜説
 之以爲第十藏也
文。總攝十億八千法藏等 疏一云。十億八
千并前頌指五十一藏唯是所攝。指本三藏
唯是能攝。増數十藏通能所攝記一云。
謂上所明五十一藏并及十藏總攝十億八
千法藏無所遺矣
 私云。如是諸藏者疏唯爲十藏。記取五
 十一及十藏。文相次第記義爲正歟。又云
 根本三藏或攝十藏不云或攝十藏五
 十一藏。准此釋疏義符文。兩義用捨須
 任意矣
文。根本三藏或攝十藏等 演密抄第一云。
如來所説一代時教分成三藏。一修多羅藏
即是契經。二毘奈耶藏即是調伏。三阿毘達
磨藏即是對法筆削記第一云。然三藏之
中具二藏。二藏之内各有三藏。但約人約
法分此二三
 私云。此中二藏者菩薩聲聞二藏也。三藏
 者經律論也。約人二藏爲能攝約法三
 藏爲能攝也云云今論意不爾。三藏法理
 人法總體也。於此中或分三藏菩薩
聲聞
或分
 三藏聲聞菩
薩如來
爲言
文。或諸藏所攝等 抄第一云。清涼云。然此
三藏約其所詮略有二門。一剋性則經詮
三學律唯戒心二學論唯惠學。○二約兼正
則三藏之中經正詮定毘尼詮戒論詮於
惠。兼各通三。然今此論問答折徴是正剋性。
修五行中第二明戒第五明止故是兼也
文。持其行法等 義林章第二云。天親論云。
何縁名藏。由能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此義意言。由能詮教能攝一切所應知義
令不失故立以藏名。又有釋言。攝持義是
藏義 所應知法皆此所攝。持所攝法令其
不失名之爲藏又云。古者釋藏云。藏是
記義。聖者言教能刊記諸法名之爲藏
疏一云。偏就行法以彰含攝。謂能顯理及
證果故
 私云。釋藏義義林擧三義之中今論同
 第二義也。行法者指三學也。四法果理
教行
 行法攝故。若廣言之又可通理果也。能
 藏即是教也
指事云。次持其行法等者不二總持藏釋也。
兼通因分
 私云。此論論及藏等皆立總攝之法。是總
 持陀羅尼義也。其故本論既云我今隨分
 總持説。一論所歸總持爲本意。若約梵
 語即是陀羅尼。陀羅尼指不二體云事大
 師釋分明也。凡此論解釋依攝及造人皆
 出常情之表。於陀羅尼門本有法界中
 作釋義故也。至下造人可悉之
文。次説經差別等 指事云。次次説經差別
等者。今此顯經中又少分説不二義理權多
實少判故也。又入祕家見之時説其深祕密
義如心經祕鍵判之二教論上云。諸經
論中往往有斯義雖然文隨執見隱。義逐
機根現○隨機之説權多實少。菩薩造論隨
經演義不敢違越
 私云。以百經爲依是爲顯總持義也。凡
 百洛叉中九十洛叉廣説也。十洛叉略説
 也。以略攝廣。而十洛叉略説攝百部經
 百部經攝此一論也。仍此論集義而釋經
 也。異常途集義也
文。總百洛叉數等 法住記云。諸大乘經有
百倶胝部黨差別。復有大乘毘那耶藏阿毘
達磨藏衆多部類一切皆是菩薩藏攝。復有
聲聞三藏有五阿笈摩略抄付法傳云。大小
乘所攝花嚴法花般若寶積最勝涅槃等及四
阿含等一百洛叉部經是也
 私云。法住記意百倶胝外大乘律及論小
 乘三藏出之。今論并付法傳意一代諸説
 爲百洛叉。洛叉十爲一倶胝。故數經之義
 大相違。今會云。准下百經各有眷屬經。
 仍法住記擧主伴數之故増其數歟。可
 尋之
文。十二部經等 抄一云。修多羅此云契經。
一總相。涅槃云。始從如是我聞終至歡喜
奉行皆修多羅。二別相。雜集云。謂長行略
説所應説義。故義林云除二頌外。祇夜此
云應頌。一與長行相應之頌。由長行説未
盡故。二爲應後來更頌故也。毘伽羅那此
云授記。一記弟子死生因果。二記菩薩當
成佛事。伽陀此云諷誦。謂孤起偈。一爲易
誦持故。二爲樂偈者故。優陀那此云自
説。一爲令知而請法故。二爲令所化生殷
重故。念佛慈悲爲不請友。尼陀那此云縁
起。一因請方説爲重法故。二因事方説
知本末故。阿波陀那此云譬喩。一爲深智
令解眞故。二爲淺識就彼趣類誘令信
故。伊帝曰多伽此云本事。一説佛往事二
説弟子往事。闍陀伽此云本生。謂説昔受
身。一説如來二説餘者也。毘佛略此云方
廣。一廣大利樂。二廣陳正法。阿浮陀達磨
此云希法。一徳業殊異故。二法體希奇故。優
婆提舍此云論議。一以理深廣故論。二以
義不了故論。上出圓覺疏而具二義
一云。十二部經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説
縁起譬喩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義如次翻
文。所依本經或通或別等 疏云。總則百洛
叉經并十二分爲論總依。別則一百部經或
論義分爲論別依記云。通依百億別依百
 私云。二義互有徳失。准上論攝藏攝等
 者。於十二部可論通別也。又准次下別
 所依經其數幾有等問詞者指十二部也。
 仍今通別二義以疏義爲本歟
文。如婆薩伊伽諾等 聖法記云。婆薩伊伽
陀此云精&MT02631;。即喩名焉 所謂眼中精&MT02631;甚極
微少譬如兎毛塵其量無差而能納受滿十
方中明闇之色斯論亦復如是故。標多羅唱
提此云氣絲。即是龍絲。所謂龍王舌中有一
氣絲甚極微細。譬如頭髮其量無差。而能
出生攝納滿十方中種種密雲。斯論大意亦
復如是故無量義經十功
徳品
云。譬如龍子始
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戒序云。氣海
雖微忽起滿界之雲。眼精至小能照遍虚之
文。總有一百等 記一云。所列經名對今藏
録但十餘部名義相符。有不同者難以詳
勘。或翻名有異或未傳此方又云。梵云
三昧或云三摩地。此云正受或云觀又云
等持又云正心行處。阿梨耶此云藏。維摩
詰此云淨名又云無垢稱。楞伽此云不可
往即山名也。唯得道者能到。涅槃云圓寂。
摩訶薩雲若未詳翻譯宗鏡録智覺
禪師
云。龍
樹製摩訶衍論引一百本大乘經證説八
識心王性相微細等義筆削記云。謂馬鳴
大士宗法花涅槃楞伽思益等百餘部實教
大乘之所造故
 私云。此等釋意一百餘部經皆是大乘經
 也見タリ或尋云。此中修行道地經入藏録
 中小乘部收之。何皆云大乘經乎 答。同
 名經有之歟。例如縁起經有大小二部
 經也。加之入藏録中所載修行道地經
 天竺僧伽羅刹此云
衆護
所撰也非佛説經。馬
 鳴菩薩何引彼爲別所依乎 問。今百
 經中有法花經乎 答。或云。一道清淨經
 即是法花也。嘉祥釋法花名爲一乘一道。
 又大師釋云。一道清淨妙蓮不染今謂
 不爾。論第六卷六種性義第一經聖法記
 云一道清淨經。而法花無彼文。可知別
 經也
文。擧經之目 抄云。謂採諸經箐花之要而
爲此論宏大之綱。本無名而直用。釋標題
屬當
  一百經眷屬事
 私云。今論中法門建立一一皆是本有平
 等上標幟門施設也。若約隨縁不定教相
 思之殆出常情之表。今以百經爲別所
 依數。是一種滿數也。十十無盡離數量之
 意也。而其眷屬者百數上作用是當千數。
 但於百之中分別初後初五十在十之
 位。未離十分濟故以百之數爲眷屬。後
 五十在百之位已過十之域故以千之
 數爲眷屬也。一切算數法皆契實際故
 一二及百千等各表法性深理。一以十
 爲作用。十數皆一之上徳也。十以百爲
 作用。百數又十之上建立也。乃至千萬阿
 僧祇亦復以爾也。在何位主伴體用以爲
 其義。或又以一數盡法界一切皆一也。
 以一法界故以二盡法界諸法皆二也。
 止觀理智等故。乃至千萬皆是一種法界
 體也。又或以一爲主。以二爲伴。又或以
 一爲主以十爲伴。以十爲主以百爲
 伴等一切皆盡也。大日經疏中三洛叉釋
 及數法譬喩并一二三四等表示之建立皆
 此門義也
文。次當説造人 指事云。次總有六馬鳴等
者。龍樹菩薩意云。今起信論是何馬鳴何時
節不可判。隨機皆是無相違記一云。準
上六經所説有異。今馬鳴師何所攝耶。然但
一身隨機異説。出興前後互不相違。起信
疏中唯取摩訶摩耶經者。蓋與藏録馬鳴本
傳出興時分正符契故。其實菩薩業用難思。
同異一多自在無礙。又由機心所感不同。或
同時同處見。異時異處見。同時異處見。異時
同處見。同異時處一人頓見等。今此顯明異
時異處。密兼其餘。是故論云。隨機現應無
相違過。問。若爾何故下文引用楞伽王經
顯説繋屬本願力故當佛滅後出興造作廣
略論耶 答。滅後出興經有四説。固難取
一而廢於餘。然則彼文亦是且約滅後根宜
一相而説。非是融通盡理之義。於今所談
理亦無爽疏一云。雖引六經唯是一人
出世隨機摧邪造論。今起信論聖法記説佛
滅度後一百餘年馬鳴師造。賢首引經六百
年造。此論下説位地生處父母等。故論疏記
文各取一故抄一云。雖六時異現而本
身是一何有相違。非通六時造此一論説
無相違。○若論時者應如聖法云。謂此菩
薩六時中造論教當何時耶此問
異論
所謂出
現一百餘歳時造四寶册論。一起信論二玄
理論三本原論四清淨論等。又賢首引經六
百年造。又下願云師滅度後我造論等。斯
則剋定非通六時。況下明説正造此論地
位生處父母等故
 私云。此論造時異義不同也。抄意六馬鳴
 約同人雖無相違。而其造時局定一時。
 非通六時造此一論也爲言記及疏意通
 於六時造此起信論也爲言指事意大同
 此義。但顯密之意甚別也。末師意由法性
 同體而論縁感難思也。指事意以輸
 圓具足而成機感不同也 尋云。若通
 六時造此論者。本願繋屬師滅後等文如
 何會之。將又生處父母等豈通六時乎
 答。百論皆馬鳴大士所證法門故於何時
 處具足成就。豈人法別離而異時出興乎。
 但隱顯不同依機感。機縁多在滅後得
 聞論教。是故云滅後造論也。又父母生
 處又此菩薩理智功徳故於何時不可移
 轉。例如諸佛應身悉生釋迦種姓中父
 名淨飯母號摩耶。諸佛長子同名羅睺
 羅尊者也。記云。馬鳴菩薩所造諸論望佛
 在世亦有同時。今此但云佛滅後者。依
 一類根多分説故
  一造論時事
聖法記云。馬鳴菩薩現六時中造作論教
當何時耶。所謂出現一百餘歳時即造作
四部寶册論。云何爲四。一者起信論。二者玄
理論。三者本原論。四者清淨論。出現三百餘
歳時中即造作六部論。云何爲六一者三昧
論。二者合一論。三者微妙論。四者中藏論。五
者歸眞論。六者遍滿論。出現六百歳時中
造作對治邪智入道論等二十部華文論。出
現八百歳時中造作大總地論等三十部華
文論。出現佛入涅槃時中造作懺悔業障大
海論等四十部華文論出現佛成道第十七
日時中都無造作焉
文。大慈滿足等 抄一云。此偈十句分三。初
三句稱名讃徳。○次三句聞滅感傷。後四
句擧勝況劣疏一云。頌中十句文有三
節。初三句讃徳益物。次三句聞滅傷心。後
四句師去資隨
 私云。世尊尚者。記出二義。一云世尊尚。
 二云世尊尚云云
文。觀佛眼精等 記云。謂即安住念佛三昧
觀佛相海。經説於佛相海隨於何相審諦
觀察明了現前。今表如來入滅法眼將虧。是
故觀佛眼精而奄化矣
文。三者摩訶摩耶經等
 私云。現録文有此經説。自餘五經未見
 現本矣
文。三重答説等 記一云。兩重問答。初問廣
答略。次即問略答廣
 私云。此釋意八萬六千問只三重以答之。
 次三重問十重以答之也。或義云。八萬六
 千問即八萬六千答三重説之畢。次又八
 萬四千三重問之。又十重答之也
文。耐也耐也等 疏一云。耐謂堪忍。言雖渉
於傷憫意密讃於功能。今重言耐也。如再
歎善哉
 耐廣云 奴代
切。忍也
文。勿小遊行等 抄一云。昔人云。大象不遊
&T073156;&MT02632;。大志不拘於小節是也
 私云。本形者或以馬鳴形也。或返先外
 道形也
文。善哉善哉等 抄一云。此偈分三。初四句
歎答盡疑疏慶聞決疑。
記聞經遣滯
次五句述前讃印疏陳
佛鑒
迹。記現
相蒙知
後三句遵教奉行疏奉教遵依。
記受教如行。文
記云。
善哉善哉言者即歎如來讃勸言詞。以順益
故稱曰善哉。更重言者歎之至也
 私云。善哉善哉言者。抄意馬鳴讃歎世尊
 言也。記又同此義歟
文。經聽於我聞等 記一云。經聽於我聞者。
譯者回文不盡。應云我聽聞於經
文。假耶實耶等 抄一云。極者盡也
記一云。既聞勸讃即得開決疑心窮盡説
之爲極
文。入於寂室等 疏一云。寂室之言涅槃異
文。本大光明佛等 指事云。本大光明佛等
者。盧伽與瞿那是定慧二法也。馬鳴菩薩是
大光明佛定慧一體大日佛也論序云。馬
鳴聖者光明之徳于時具顯。龍樹大士妙雲
之瑞于方圓啓聖法記云。言光明者馬
鳴往古如來名字。言妙雲者龍樹往古如來
名字。如是二名修多羅中各各異説。謂金剛
正智經中作如是説。馬鳴菩薩大光明佛龍
樹菩薩妙雲相佛大莊嚴三昧經中作如是
説。馬鳴菩薩遍照通達無邊如來。龍樹菩薩
遍覆初生如來。甚深道場經中作如是説。馬
鳴菩薩日月星明如來。今依金剛正智經序
主作如是説。光明妙雲相焉
 私云勝語集云。或人諸尊抄中。馬鳴龍樹
 眞言西方因語菩薩眞言用之。如此抄中
 以西方四菩薩配觀音勢至馬鳴龍樹事
 有之云云 私云。此抄者
安養房芳源有之
諸師皆馬鳴勸請蓮
 花部中云云爾者大光明佛者無量壽歟。涅
 槃經云。光明者名爲智惠西方智惠門
 故云大光明也。馬鳴種子ka字。三形線。
 句形白肉色。著花冠合掌印乘白馬。龍
 樹na字。梵篋。聲聞形。金剛智所譯馬鳴儀
 軌十卷抄
載之
又不空譯馬鳴法一卷吉備大
臣將來
 之。是則kana二字體用差別也。ka是作業。
 作業即無爲金剛舞戲也。體文最初字母
 本體也。na名字。名字是體上徳業也。諸尊
 梵字中na字皆爲眷屬種子。即此義也。今
 馬鳴龍樹師資義是則法性上體用能所等
 義也。若約外迹者龍樹初地初僧祇滿第
 二僧祇始也。因行二徳收之。馬鳴第八地
 第三僧祇始也。果徳法門攝之。果因亦是
 師資之義也。云馬云龍一體本末也。世
 間龍馬得名可思之。又傳云。大光明者
 寶生尊異名也。經南方名光明遍照王故。
 妙雲相者無量壽尊別名也。付法傳云
 馬即南方獸也。以五獸座配五方佛位
 之時以馬爲南故出義
決中
龍是西方也。胎
 藏西門置諸龍故。是即以南西二方盡
 自證化他二徳也。馬鳴居自證三智之終。
 用一代教法而授龍樹。龍樹在化他二
 智之始爲八宗元祖。而造論教百部千
 部即滿數上始終也。造論標幟深思之矣
  一馬鳴名事
寶林傳云。昔南天竺之境有一馬國。人皆生
毛如馬。馬鳴菩薩曾作蠶出彼國。自口出
糸令人作依。馬人欽仰悉爲悲鳴故名馬
馬鳴傳云姚秦三藏鳩
摩羅什譯
比丘高明勝達導
利弘深。辨才説法乃感非人類。將欲悟道
諸群感。餘七疋馬至於六日旦普集内外
沙門異學諸比丘説法。諸有聽者莫不開
悟。王繋此馬於衆會前以草與之馬耆浮
流故以
浮流草
與之也
馬垂涙聽法無念食想。於是天下
乃知非恒。以馬解其音故遂號爲馬鳴菩
薩。於北天竺廣宣佛法導利郡生起信
疏云。依諸傳記略有三釋。一以此菩薩初
生之時感動諸馬悲鳴不息。二此菩薩善
能撫琴以宣法音諸馬聞已咸悉悲鳴。三
此菩薩善能説法令諸馬悲鳴垂涙不食
七日因此爲名也本儀軌金剛
智譯
云。誓願
惡世爲貧窮裸形衆生作絲線。莊嚴其身
及莊嚴佛事淨影起信疏上云。言馬鳴菩
薩造者。○如龍樹論釋
 私云。馬鳴梵名阿涅縛窶沙出金剛智譯
儀軌中也
  一不釋題額事
三論玄云。若依梵本前皆無題
 私云。梵本無題故今不作釋歟
  暦應二年巳卯十月二十四日於東寺西
  院僧坊書寫挍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一勘注第三
文。已説人別相次唱本等 指事va@m云。次唱
本作釋等者。今此釋論餘論教異。一一字字
多義明故。此則字相字義等意也
 私云。今論科簡本文一一異常途。是皆
 約字義門作釋。非句義釋也。下十本十
 覺及六無明等釋也 起信疏法藏上云。前
中歸者是趣向義。命謂己身性命。盡己所重
之命歸向三寶請加製述故云歸命。二
歸是敬順義。命謂諸佛教命。此明論主敬奉
如來教命傳法利生故云歸命略抄同疏云
元曉又復歸者還源義。所以然者衆生六根
從一心起而背自源馳散六塵。今擧命根
總攝六情。還歸其本一心之源故曰歸命。
一心即是三寶故也
 私云。多義中香象釋初一義相符此論意
 也。但彼以盡十方句屬所歸異于當論
 
  一論始必置歸命事
起信疏上惠還云。有六種意。一者作論所依
荷恩致敬。二者請承加護。三者爲生物
信。四者敬事之宜。五者爲表勝相。六者爲
開衆生佛法僧念
 私云。彼疏委釋六義意可檢之。香象出
 二義同初二意也。凡眞言教意以歸命
 爲總句。能歸爲本源總體。所依爲支未
 別徳也。大日疏第五@a@h字配歸命句。釋經
 o@m字爲十七尊中台皆此義也
文一者總攝圓滿等 指事云。准釋論佛寶
可知之起信疏元曉云。歸命二字是能歸
相盡十方下顯所歸徳。 藏疏又同
此義矣
疏一云。
此解體例別是規程。蓋聖智之特高非常情
之可迨故也
 私云。以盡十方句屬能歸異常途。但今
 論釋皆類字義門。若如文取義屬所歸
 之義可有之。但所歸有盡十方徳者能
 歸又可通一切。是故爲顯此無窮之義
 屬能歸歟。例如一切智名字常途以一
 切屬所知。此眞言以一切屬能知也。今
 亦如是能歸若無盡十方之徳豈歸契盡
 十方之諸徳乎。委可思之。凡聽受阿世
 耶解釋也。縱使雖違諸師何及對論哉
文。歸契於滿足等 抄一云。歸契者意云。契
合順向佛故即是釋上歸之義也
文。總八萬四千等 指事云。八萬四千四十
八種功徳者。不二法身如來功徳也。一一功
徳依祕釋可知之
 私云。一論所歸偏在不二。最初歸命尤
 可依此尊也 問。八萬四千色相等專
 依他受用身。依之本論釋他受用云身。
 有無量色色有無量好等文又四十八種
 功徳多依變化身或伏九十六種外道。
 或具足三十二丈夫相等也。皆是報應二
 身分濟也。何云不二法身乎 答。不二法
 身平等相中具萬徳故。二乘外道種種惡
 趣衆生又法身別名也。何況於三十二相
 等微妙徳業乎。一一祕釋至下可悉之。
 若竪論三身雖分麁細横觀法報應不
 二平等也。如此不改一切報應等功徳
 直印法身自性。是名不二門諸佛也。於
 此中又堅横重重義門有之。皆是曼陀羅
 法境界非常途報化二身分濟也
文。總相讃嘆等 起信疏上香象云。最勝者標
佛位也。謂過小曰勝超因曰最疏一云。
此顯諸佛不共功徳無上第一故名爲最○
力無畏等功徳難思。擧十表圓皆殊勝故
○功能自在利益無方。作用難窮故名爲業
○功周法界量等虚空性徳無涯故名爲
 私云。八萬四千者就身上色及相以開
 之也。色質礙義也。相像貎之義也。是身
 上體用二徳也。次四十八種者就心上決
 斷及遍知以開之也。謂智與無礙心之
 體相也智體。無
礙相也。
最勝業遍心上功能也。四
 字如次配四智徳也。最者第一即有元
 初義。是大圓鏡智初發菩提心義也。勝者
 殊勝即有萬徳莊嚴義。即平等性智寶部
 内證義也。業者事業即妙觀察智作業利
 他本故。遍者成所作智示同一切無所
 不至義。是羯磨部遍入一切輪意也。即
 上智金大日三十七智等也。無礙胎大日
 遍一切所身也。此二並中方法界智也。仍
 以四方四智功徳爲其作用也 問。云
 何色相開八萬四千乎 答。常義云。對八
 萬四千煩惱成此寶聚門也云云私案云。
 准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而思之四千付
 色開之。青黄赤白各成一千色故黒攝
青更
 不別
八萬就色上相開之歟。本論釋報
 身云。身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
 好今又云色相差別故。可知付色相
 開立之歟 問。心開四十八種如何
 答。八種付心體開之。智與無礙故心法
 無別住所。只在生住異滅四所。是故各開
 四也。即是一心生位
三大住異滅
位也
流轉名
 四相還滅稱四法。其實一體異名也。四徳
 通智無礙故成八種也。此八種亦各具
 最勝等故成四十。兩箇四十其功能等故。
 不云八十直云四十也。功能即共相非
 自相故不別開也 又義云。八萬四千
 付身密開之。四十八種付語意二密成
 之。其中智即心密也。無礙是語密也。最
 勝業偏二密之上徳相也。隨應可悉之
 *又義云。最勝業偏通三業也
  一所歸佛寶三身分別事
當卷下云。如來在世時所化清淨。能化圓滿
八萬四千種色 指事云。此三寶依本論
意者。顯略隱密今付開顯深廣故。如釋論
三寶可知之疏一云。始教但説三十二
相。終教説相八萬四千。圓教説具十蓮
花藏微塵數相○今論終教故在若干
記一云。然如來相好亦諸説不同。花嚴説
有十蓮花藏微塵相海。無量壽説阿彌陀佛
八萬四千光明相好。般若中説三十二相等。
但隨見聞廣略有異五教章下云。若三
乘中或約但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
之相○此約始教引小説也。或約報身説
八萬四千相。並是實徳。此約直進及終教等
説也又云。佛生人間示同人事同人相
故説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説八十好。爲諸
菩薩説八萬四千諸妙相好
 私云。八萬四千或具報身或具化身
 當論指不二門諸佛爲所歸之體也。其
 故本論始云爲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
 邊義故應説此論終云諸佛甚深廣大
 義我今隨分總持説抄師釋之云。末
 偈云諸佛即此如來屬
不二大乘。
甚深即此深法
屬所入法
廣大
 二文同全
屬能入門 文
是即一部論宗就不二佛開
 法門。若爾者所歸命之體豈非此佛乎。但
 八萬四千義又通體相用故被報應二身
 又無失 問。若爾者當論於論在世滅後
 佛具八萬四千云云是非化身乎 答此
 論於本師釋尊開三身之徳。離釋迦之
 外非有別佛。是即釋迦三身中法身以爲
 不二諸佛。居權實中間兼顯密雨際之
 義者即此意也
文。云何爲十最等 指事云。十最一超過最
此不二法身遠離彼顯
一乘三乘之二乘故
二出離最此不二法身永離三
大義與一心法界之

三對治最今此四住地中見一處住地者。是闇無明
中見一處住地也。根本無明也。種因海是
無明分位也。彼不二法身頓斷
無明見現不二一如理故也
四厭患最今五蘊者心
經祕鍵所明
指五蘊横迷境云云九種住心
皆迷境也不二法身過彼境故
五者離愛最六道岐者
是根本無
明也。不二
法身亦別故
次五種最准上知之
 私云。准此釋二乘地者大小二乘也。若
 約應身迹遠離聲縁二乘。若約法身本
 遠離三一二乘也。三界域者一心三大也。
 一心又無雙立上三大體故。法義雖異並
 不過三大。此三大云三界也。是即付三
 字聞三大付界字成一法界也。三與
 界聊有差別平等二義故也。實三界互全
 收二義不可有相違也。又是約外迹通
 欲色等三界也。彼又從體相用三徳縁起
 故也。次頓斷四住地者。一欲愛住地。二色
 愛住地。三有愛住地。四無明住地也。此中
 初三枝末無明也。第四根本無明也。論第
 四云。圓滿般若智現見一法界無明體頓
 斷故名見一處問。勝鬘經中立五住
 地其第五名無明住地。前四是界内人執
 品分別倶生惑也。今何於此四種中盡
 無明住地乎 答。依法開合不定經經異
 説有之。彼勝鬘分麁細開五種故四住
 外立無明。然而光嚴童子經論第四
卷引之
合爲
 四種見一處即名無明。彼經云。復次有惑
 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十地菩薩所不能斷。
 謂見一處無明住地也仍無失 尋云。
 彼經未見四住地説如何 答既有見一
 處住地名相餘三住地准勝鬘知之。論
 第四勝鬘經第五無明住地文引之以爲
 見一處異名。可知是開合異矣 又一位
 捨二數二位捨三數次第列之即示不
 二之意也。一位一法界故此外不可有
 二法二位止觀等故又不可有三法。以
 此義今列其數也。而實互通無礙順逆超
 次自在故。後後十種不守次第也
  一十最事
記一云。離三種雜染以成十最。謂三界五
蘊并及六道是果報雜染。二乘外道邪見定
執亦報類故。住地惡軍邪林纒結是煩惱雜
染。其中行支是業雜染
  一頓斷四住地事
疏一云。四住地者。楞伽經云。欲色有及見説
是四住地。此唯揀出無明住地。前四發閏重
故偏説。言頓斷者。賢首大師義分齊説。賢
位伏現初地斷種十地棄習。此據見道一
時斷種故云頓斷。至第三論更明此義。若
依始教分別之障見道皆除倶生之惑金剛
道斷。五教斷惑如義分齊鈔一云。頓斷四
住地者五中前四也。義分齊云。終教斷惑不
分分別倶生。但賢位伏現初地斷種十地
棄習。斯則見道一時斷種故云頓斷四住
地故。如下始覺文中廣説
 私云。鈔師同疏初一義。凡兩師皆以當論
 生滅一門同花嚴五教中始終二教分濟
 故作如此釋。皆背論意。既云頓斷全非
 漸斷。是則不二門速疾頓成義也。末師等
 符常途作釋故頓斷文勞會通歟
  一七惡軍事
四分比丘戒本疏嵩岳鎭國道
場沙門賓撰
云。毘奈耶者翻
爲調伏。世親攝論第一云。調者和御。伏者制
滅。調和控御身語七惡制伏除滅諸惡行
 私云。依此釋者身口七支惡云七惡歟。
 或云。七惡者一欲愛二慢三見四疑五有
 愛六無明七恚。謂之七惡軍也云云十煩惱
 中合五見爲根本六種。於此中貪心開
 欲與有二種愛故云七惡也。欲即欲界
 貪也。有上二界貪也
  一八邪林事
律名句云。邪見・邪語・邪業・邪命・邪念・邪思
惟・邪精進・邪定
 私云。八邪者是八正道所離惑也
  一九結科事
法宗原光法
師撰
云。九結者一愛結二恚結三慢
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
慳結○若約七十五法中初三及第七以不
定地中貪嗔慢疑爲性。第四以大惑中無
明爲性。第五第六以大地法中惠爲性。後
二以小惑中嫉慳爲性。結縛有情不出三
界故名爲結也法華義疏第一吉藏云。智度
論云。結名九結。謂貪・瞋・疑・慢・無明此五鈍
使以爲五結。身見・邪見・邊見・此三見以爲見
結。戒取・見取以爲取結。合五利爲二結也。
以十纒中慳嫉二纒以爲九結 問。何故偏
擧慳嫉。答雜心第四云。此二但是不善。又是
獨頭而生。故偏取之。婆娑云爲帝釋・修羅
故偏取慳嫉入於九結。帝釋慳甘露飯嫉
修羅美女。脩羅慳美女嫉帝釋甘露飯也。
故説慳嫉入九結中也
 私云。是倶舍等所明九結也。今加科字
 也。鈔所覽本九結絆也。但彼師以科字爲
 正也
  一十纒繩事
法宗原云。十纒者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
五悔六眠七掉擧八惛沈九忿十覆纒縛有
情故名爲纒。初二是大不善地法。嫉慳忿覆
是小惑地中四。惡作睡眠是不定中二。掉擧
惛沈是煩惱地中二
 私云。亦是倶舍等所明十纒也。今加繩字
 也。繩者縛義也
  一九十六種外道事
資持記上一云。多論販賣戒云。根本六師教
十五弟子各各愛行異見六師各別有法與
弟子不同。師通有九十六。如是相傳常有
不絶僧祇總有九十六種出家人。則佛道爲一
外道九十五未詳。合數兩出不同 文
 私云。根本六師各開十五弟子也。或又
 於此中合佛法云云可尋之。上來十最
 並皆對顯教因分無明外位嘆不二摩訶
 衍諸佛徳也。准指事釋前之五種而言
 之者。佛花法花等未離斷常二見故或
 云七惡或云八邪等也。外道言通九種
 之義亦如常釋也
文。於契經中等 聖法記云。於契經中十種
第一。即是無盡法界經第七卷文
疏一云。此顯諸佛不共功徳無上第一故名
爲最
 私云。無盡法界經別所依百經中無之。當
 無盡一地經歟。可尋之
文。云何爲十勝等 指事云。十勝一力勝者
一處非處智力。顯宗論云。知一切法自性功徳有名處
智。亦知非有名非處。不二法身獨知曼陀羅自性徳
具勝義
般若故
二無畏勝大日經云。知心無量故則得四種
無量後已成最正覺。具足四無
畏而成師
子孔云云
三不共勝不二法身獨具足十
八瑜伽不共法故
四者道
品勝不二法身獨具足三十
七尊三摩地道品故
五變化勝不二法身獨
具足利他四
種法
身故
次五種准上知之
 私云。力勝者大日如來十智力不共一切
 摩訶那羅延力等也。即是十界曼陀能證
 智力云十力也。四無畏者大日經所説身
 智虚空及衆生四種無畏也。合總體心無
 量成五種無量也 倶舍云。十力者一處
 非處智力。二業異熟異熟。三靜慮解脱解
 脱。四根上下上下。五種種勝解勝解。六種
 種界種界。七遍趣行趣行。八宿住隨念隨
 念。九死生死生。十漏盡漏漏也取意又云。四
 無畏者一正等覺無畏。二漏盡漏盡。三説障
 法障法。四説出苦道苦道也取意十界曼
 智力四種無量智力又望常途十力四無
 畏内證與外迹差別可准上知之也
 次十八不共法者。十力如先四無畏如先
 念住一縁順境不生歡喜念住。二縁違境不生
憂戚念住。三縁順違境不生歡戚念住也
大悲
 云十八是菩薩不共聲聞之徳故云爾也。
 皆是外迹義也。約内證乃至十八會金剛
 不共餘教是云十八不共法也 次三
 十七道品者。道者菩薩道也品者支分義
 也。舊譯也。新云三十七菩提分法也。三
 十七者四念住身受心
法也
正斷勤斷二惡。
勤修二善
 神足欲勤
心觀
五根信進念
定惠
五力前五増長
云五力也
七等覺
 支擇法精進喜
輕安念定行
八正道精進念定見
思惟語業命
是也 次百
 千種變化者。吽字義云。遮那如來自受用
 故化作種種神變。是名妙用難思實義
 又大日疏法身而有自在補變此不足疑
 也八十八梵音者。記云。下論説六十八
 梵圓八十八妙音。諸教多明八種梵音。華
 嚴中説六十種音一一音有五百分等。
 蓋隨根品所聞不同。是故諸説増減有異
 問。已下五種准祕釋之義如何 答。具
 八十八種梵音是了聲字實相故不共諸
 教也。三十二種相者了色相本有故法身
 體具之。法華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隨作境界等者遍一切處最妙善義也。
 難得勝者灌頂寶冠爲三界主義也。住處
 勝者無盡莊嚴法界樓觀義也
文。於契經中等 聖法記云。於契經中十種
殊勝即是如來藏功徳經第一卷文
 私云。百經五十一十種如來藏經有之。指
 此經歟
  一十勝事
記一云。即約依正二報以明十勝十力無
畏不共道品皆屬意業。言音具足即是語業。
三十二相並屬身業。其能變化三界中尊具
通三業。上皆正報吉祥住處即是依報
文。云何爲十業等 指事云。十業者一者自
然業不二法身所作是自性法
然故。因分不爾生滅故
二平等業不二法身三
三平等故。利
益平等故。
因分不爾
三相應業隨顯機現。應祕
機出故。因分不爾
四者具足
圓滿二界功徳
故。因分不爾。
五者無盡業無盡莊嚴藏無邊
際故。因分不爾
五准上知之
 私云。同生業等者。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
 義也。大師釋云。不遍之遍遍刹塵應物。
 應物之化滿沙界利人無著業者。理趣
 經云。如蓮體本染不爲垢所染依止
 業者。所依止即萬徳法身義易知之。無厭
 業者。自在度人無空過義也。通達業者。即
 身義云。法身同大虚而無礙
文。於契中等 聖法記云。於契經中十種作
用即是上佛經第十一卷文
  一十業分別事
記一云。則約二相以明十業。平等相應同
生依止無厭五種即不思議業相。以如量智
假觀縁俗成利他用。故具足無著二種之業
即智淨相。以如理智空觀縁眞成自利用。
故自然無盡通達三種通前二相。理量齊鑒
即中道觀縁第一義成二利用故
文。云何爲十遍等 指事云。十遍者一者根
不二法身諸身三世常周遍
法界故。因分不爾一徳故
二者識遍不二法身諸心
識無所不
達故。因分不
爾心識微少故
後准上知之
 私云。境界遍者。周遍法界身無中邊境界
 故。壽命遍者壽量長遠之身出過三時故。
 眷屬者十佛刹塵衆離數量故。功徳遍者。
 種子及三形無邊際等虚空界故。慈悲遍
 者。大悲胎藏身無所不至故。言説遍者。遍
 照佛言説遍至一切各各稱機故。證遍者
 契證諸法實際而無窮盡故。無等遍者。
 法身超過金蓮二部境界故也
文。於契經中等 聖法記云。十種周遍即是
金剛寶智經第四卷文記一云。則約如來
身心功徳眷屬悉皆周遍。其所遍中有處有
時具人具法。根境識三廓周法界則遍
於處。壽命周遍不思議劫則遍於時。眷屬
功徳該通時處。慈悲遍根。言説遍法。證智
遍理。無等普遍一切諸法皆無與等
文。云何四智 指事云。四智等。一者光明無
盡藏智者大圓鏡智也。二有二智法界體性
智今非分明。略有三義。一四智具足圓智者
是也。二光明藏智大日佛智也。無盡藏智大
圓智也。三者能證智是大圓智也。所證智大
日不二智也。擧能顯所意歟。此五智則名
人五佛則成五釋也
 私云。此指事意。第一爲大圓鏡智。無邊際
 徳具足無缺故云無盡藏也。光明是智慧
 義。即東方金剛部智故云智慧門也。第
 二南方平等性智也。第三妙觀察智。第四
 成所作智寂滅涅槃義也。尋云。開大日
 之時於四智總體論之誠爾也。次二義
 唯就阿閦開之意如何 答。大圓鏡智第
 八識即第九識之上親近作業故。專就此
 智論之也。例如金剛界曼荼羅就阿閦
 開之也。若約横而言四佛皆有含大日
 之義。同不二智境界故也。就此四智抄
 出種種義非今所要故略之
文。於契經等 聖法記云。四種圓智即是果
圓滿經第二卷文。四種解脱智上同文
文。云何爲四無礙等 華嚴經第二十七十明
云。是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而不可壞。何等
爲四。一法無礙二義無礙三辭無礙四樂説
無礙。是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以
義無礙智知差別法。以辭無礙智知諸法
不可壞。以樂説無礙智知諸法次第不斷
 指事云。四無礙等者。法無礙者。了知不二
一法之上理智定惠體用等不二平等性相
故。二義無礙者。了知不二一法之上一多
無量三十三種淨法義恒沙無盡五種有爲
染法義故。三辭無礙者。不二法身不壞假
名説ao@m字等實相故。四種法身横平等
之自受法樂故。四樂説無礙者。四種法身竪
差別故利他故及説顯教故。四智四無礙體
同義異。四智金剛界四無礙蓮花界大乘
義章十一云。此四經中亦名四辨。若分別之
無礙是智辨是口業。智於諸法無滯礙故
名無礙。言辭辨了故稱爲辨。通即心口倶
名無礙齊稱爲辨智。於諸法知無滯礙
故名無礙。知法辨了故復名辨。口於諸法
説無障礙名爲無礙。言詞辨了故復稱辨
記一云。無礙亦即智稱。謂法義詞説四種皆
是所縁之境。無礙即是能縁之智。又復名爲
四無礙解。前二知法後二説法。初即了達
諸法自相。是故説言實相實性。次即了達諸
法共相故言差別。謂苦空等相生住等相。詞
説二種義可知之
 私云。四種差別大概如斯。約記釋者初
 二意業之境中平等差別二義也。後二語
 業之境中自證化他差別也。今謂四辨同
 語密之徳也。約四智説法立四種辨。大
 平妙成如次配之矣 實相實性者抄出
 二義。一云。實相一心法也。次共差別三大
 義也。實性眞如也。次生滅相生滅也。一云。
 實相實性並爲眞如。其中實相相眞如也。
 實性體眞如也。共差別直爲生滅。其中共
 相苦空等共相也。差別相色心等自相也
 云云私云。實相實性共一心法中一體一
 心三自一心如次配之。共差別生滅三大
 義中各眞如生滅如次配之也。其故標法
 義於其中各開此二故 問。雖三大中
 何眞如云共差別乎 答。共差別可訓
 之。平等而三大各別故也
文。及彼身體相等 抄一云。本文彼字屬前
頌中盡十方故。或待論師故。以彼十方衆
生身相與我同體體顯同體也記一云
謂攝彼無量一切有情所有體相等皆致敬
故。體即依止總名相即流轉別義又云。又
身體即蘊之實體。四蘊五蘊通爲體故。身相
即表之假用三業四位通名相故疏一
云。十方世界萬類有情各具依正之體。皆有
流轉之相收彼體相悉無餘故
 私云。彼者抄存二義。一對上盡十方句
 於諸衆生上取命今取彼身也爲言
 云。對論師馬鳴直取衆生身也。疏記同
 初義歟 今云。初義爲正也 身體相者
 三師同身上體相也云云此義體以爲依身
 之體歟。今云不爾。體即攝收之義也。科
 名體攝一切衆身門以攝字訓體字也
 玉篇云。體鄭玄曰。體
猶連結也
依此字訓者體フ
 サヌト讀歟。但偏非詞字。身體即具衆
 相故相云也。意直示不二義上盡義
 及所所總義皆彰不二之意也。可思之
藏疏云。體謂體大相謂相大。以用大中辨佛
受用變化二身。是故體相二大自是法身屬
法寶攝遠疏云。此一句合明法身
 私云。此釋依常途上八萬四千四十八種
 身用大佛也。彼上體大相大如次云法性
 眞如海及無量功徳藏也。如文取義。一
 往雖可然上盡十方句既屬能歸之義以
 前成立畢。若爾者今彼字專指彼位
 身體相豈不指命盡十方乎
文。體攝一切衆身門等 記云。初體攝門亦
即能歸之至誠也○總達門亦即所歸之勝
徳也又云。歸者契也。及者達也抄一云。
總達者意云通達契達至及法僧故即釋及
義也。斯則歸意耳
 私云。體攝一切者。一切言據上盡十方故
 彼身句自有一切義也 盡攝言訓體字
 也。降上頌盡字被此中體字也 生滅
 流轉無常身者訓相字也
文。等言總通和南等 記一云。等有二義。一
者齊等。二者平等。齊則總收多法。平則一體
無差。謂所歸勝徳佛法僧異皆申敬慕離
分別故名爲齊等。能歸妙行聖賢凡殊同成
虔祷絶彼此故名爲平等。下論自指此言
甚深。和南則致敬之相疏一云。等之一字
等取多義。謂攝圓滿命根同歸勝妙寶故。
又令四相衆生獲得常住身故。復爲明了
自他唯一眞如相故。兼收佛喜僧讃法藏恒
流布故又云。言和南者即歸仰也
敬義下南山云。初言南無者經中云那謨婆
南等。傳梵訛僻。正音槃淡唐言我禮也。或
云歸禮歸亦我之本情。禮是敬之宗致也。或
云歸命者此義立代於南無也。理事符同
表情得盡。俗有重南無而輕敬禮者不
委唐梵之交譯也。況復加以和南諸佛迷
生彌復大&T007389;。言和南者謂度我也。今流
溺生死河念依極濟而得出也。准此以言
豈非和南。先在尊師義通上聖念救拔也
 私云。齊等者詞字也。等取諸法僧故也。
 平等者指法性示能敬所敬一體無二
 也。疏意等字被上頌廣釋之也。皆約平
 等一義云之歟 今謂等者總通和南義
 也。意云。等有三義一所歸平等一切三寶
 一味一相。二能歸平等一切衆生一味一
 相。三能所平等能敬所敬不二平等也。如
 此平等平等相應渉入即是眞實敬禮義
 也。是名等義。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
 教難思議即此義也。凡此論本意異相
 爲初同相爲後而今云歸云及並名
 平等是皆以下位身命契合上位三寶
 之意。約平等理示不二法性也。仍此不
 二而二分濟有三重義。一存能所二相生
 滅門分濟也。歸及平等眞如門意也。二能
 所敬相三十二分濟也。歸及等義指不二
 位也。三云於不二中立能所。猶一體三
 自位也。歸及平等示總體不二也
文。教理行果等 心地觀經第二云。善男子
於法寶中有其四種。一者教法二理法三行
法四果法。一切無漏能破無明煩惱業障聲
名句文。名爲教法有無諸法名爲理法。戒定
惠解名爲行法。無爲果名爲果法。如是四
種名爲法寶
 私云。經理名有無諸法即義理理也。今
 名眞如即眞理理也。記云。理有二種。一
 者義理二者眞理。今性眞如即當後一
 果者云無爲果是指涅槃果歟。今可通
 菩提涅槃也。教行二法經論無違也 問。
 法性眞如配教理文相難消云何 答。若
 如文云之法性眞如也。但法性者法有
 分別分濟。其義在教故爲教法。其上性
 者不改本有爲宗故屬次眞如也
文。理智和通等 遺戒云僧梵語具云僧伽
此翻一味和合
文。何故取命等
 私云。自下問答餘義也。問意易知之。答
 意云。爲顯竪横無邊義也。天台釋云。横
 謂十方竪謂三世四相生滅約三世故
 也。常住不動身者。身常住義餘教所不説
 也獨在眞言。是故涅槃經云何得長壽金
 剛不壞身問終不答其實義也
文。何故八聖等 大日疏一云。住一切法平
等執金剛者。謂住一切佛平等性也。謂因果
自他有爲無爲等一切諸法入此如實智中
究竟平等同一實際又云。已住平等法性
自然於一切衆生發同體悲愍之心疏一
云。問。明了一味何覩多身。既見多身寧知
一味。答。相不礙性故見一味。性不礙相
故覩多身。○此上且依生滅門説。若復別
就眞如門説。能歸所歸順順如如自身他身
寂寂堪堪。一味一相無縛無生。本性和南成
歸敬相
 私云。同體大悲常有二義。一眞如平等。二
 互爲父母云云今教意此兩義又不可違。
 受身體髮膚於父母即同一六大周遍法
 界義也。仍理同體即云事同體也
文。等言甚深等 指事云。次等言極甚深者
有三義。一付所歸三寶此有多義。人法平
等三寶平等能説所説平等能證所證平等因
與果平等等是也。二付能歸人。馬鳴與衆
生平等身與命平等也。三能歸所歸命根平
等又能歸所歸身平等。如此等無量無邊人
法等平等也。總平等分分平等總別平等又
重重也。今僧寶之中有上中下僧寶上中是
不二之僧寶。又分分上中僧寶因分中有之
 私云。等言有重重深義並顯不二。其意
 在上。大分今三義。三義中各有無量法
 門也
文。何故攝取一切衆生等 疏一云。良由攝
生順本願故諸佛歡喜。又由攝生順法
侶故菩薩讃嘆。復由攝生順受持故法藏
流通記一云。由攝衆生順本願故諸佛
歡喜。攝持同體生隨喜故菩薩讃歎。依此
修行合教理故法不斷絶
 私云。平等法門是法性實義故佛菩薩喜
 讃。法性顯現而不斷也
文。馬鳴菩薩證不動地等 記一云。初問論
主現居八地住心但應歸依自地出心及
上二地頌中何必通歸前七下位諸僧。次答
謂由依同體意樂通攝自他以申致敬。其
所攝人通下諸位乃至異生無不攝故。以
後皆非同於論主。是第八地住位人故
云。若不兼餘唯歸勝位。若爾何以涅槃經
説迦葉菩薩禮初發心。此豈不敬下下位
耶。歸敬禮敬意趣別故。歸敬求彼威神加被。
禮敬但彰於他不慢故。於諸位通局不同
疏一云。問中馬鳴現居八地住心七地已
前及八入心功徳滿足。唯應歸向八地滿心
并上二地。何以頌中如實修行通收十地。前
之七地及八入心何須敬仰。答中良由馬鳴
同體大願通攝三聚爲能歸人。其中既有
八地已前乃至邪定諸衆生類。故合通敬前
七地僧及八入心。若望自歸但歸八地滿心
菩薩并上善惠法雲二地
  暦應二年己卯十月二十六日於東寺
   西院僧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文。次説本趣等 記一云。馬鳴大士根本意
趣爲利三聚諸衆生故。爲令三寶不斷
絶故又云。然本頌中總有四義。一者所
被三聚衆生。二者所除四種障縛。三者所起
四種淨信。四者所續三寶勝種元曉疏上
云。此下一頌述造論意。造論大意不出二
種。上半明爲下化衆生下半顯爲上弘佛
 私云。藏師此一頌猶屬敬意。曉師遠師爲
 造論因由。今論意已云本趣可造論本
 意趣矣。異譯論云。故我造此論
  一本趣三門分別事
指事云。次次説本趣等者甚深大乘。正道者
正是不二大乘兼通三十二種。疑惑等者三
二種之能迷也
 私云。末師等意雖似約生滅一門建立
 釋之。約實言之已是一部發起也。豈隔
 眞如不二乎。次下開總體文所信境擧不
 二畢。同眞如云無斷無縛。了知無斷即
 是眞實也。遠轉遠縛如來藏云離流轉因
 離慮知縛即此義也。又不二知諸法皆
 性徳圓滿是即斷義也。眞實如眞言中説
 也
文。一者決定信心門等文 抄一云。初一即
當下立義分并解釋中顯示正義。第二即當
分別發趣道相。兼修行信心分第三即當勸
修利益分第四即當對治邪執○或可第三
亦當對治邪執疏一云。一除疑惑○當
立義分并解釋分顯示正義。二除疑捨○即
當分別發趣道相兼修行分。三除邪論○此
一通當顯示正義對治邪執。四除執著○此
論當對治邪執。或總配釋於理亦通
記一云。今此四門如其次第斷其疑捨邪執
四障
 私云。今此四門即一種信心上次定精進
 趣入迴向四義歟。如次發心修行證果涅
 槃四轉配之。發菩提心即是白淨信心義
 也。修菩提行是樂欲精進義也。證菩提降
 魔成道義也。入涅槃化二乘異生義也。三
 門不二眞
如生滅
法門雖廣多不出此四轉故今
 明之歟 問。疑等四障配信等四門意如
 何 答。疑不決定心也。信決定也。故定大
 勝解云即信果也云云捨者厭捨即六十
 心中無貪心同意也。大疏云所應進求
 善處亦復不生願樂是懈怠至極故爲
 精進所治法也。邪見不入佛法最毒故。入
 佛法最初受翻邪三歸即此義也。仍爲
 趣入所治執著即堅著故而迴向相違易
 知之 問。信義通四種者何第一偈云
 信心乎 答。約初得名。如云無雲天相
 也。或又第一是信總體故也。問。今四義
 與下信十義相配如何 答。今第一即下
 第一第二兩義也。今第二下第三第四兩
 義也。今第三即下第五第六兩義也。今第
 四第七已下四義也。決定精進趣入迴向
 四徳配之可知之
文。九十六種諸大外道 論第九云。魔及外
道云何差別。所言魔者令作惡事言。外道
者令捨善事。二種差別應如是知之
 私云。下對治邪執意可見之
文。不斷大覺門等 記云。論句窄故但云佛
種。今可法是佛言僧是佛子。擧人攝言明
父包子四曼義云。大曼荼羅尚配佛寶。
法曼荼羅者是法。三昧耶是僧寶。羯磨曼荼
羅具各各寶是藏疏云。花嚴經云。下佛
種子於衆生田生正覺牙。是故能令佛寶
不斷此之謂也
文。建立眞如法界等 論三云。位在三賢於
此位中人空無漏成就自在無所疑畏。故
將二乘同於菩薩總明而已又云。發起
人空般若建立方便法空現前覺知本覺淨
心○分分漸漸與遠離智而共相應。從彼
夢念得於覺悟記三云。此位菩薩人空
般若三道並起。所謂加行根本後得其法空
觀但能修習加行方便
 私云。依此等釋者正後二僧通人法二
 空。法空根本後得雖爲地上人空二智亦
 通三賢。令通地前地上意也
論五云。三賢菩薩未得正體智未證如理
故○謂十地菩薩内得正智外得後智。一
分智用與來等
 私云。依此釋者今建立眞如法界等唯
 地上釋之也。上修地前地上等釋擧承來
 也
文。通攝三聚人等 指事云。次未得圓滿故
者始因果生。終至因分極位是也
 私云。此釋未得其意。或云。今未得圓滿
 人因分果分中衆生及因分極位佛取也。
 唯果分極不取也。已得圓滿故也
文。然三聚門有其三種 抄一云。初一信心
不同邪定退不同正定進。第二信根不同
邪定定無不同正覺歸。第三樂求不同
邪定定無不同正覺證
文。馬鳴菩薩須彼初門等 指事云。問。何故
馬鳴菩薩須初門哉 答。馬鳴説因法導
機故。今龍樹意開顯引因入果故實具三
門也
 私云。本論一途淺略爲面故且須初門
 成所化。末論意直用後二門乃至取果
 位以爲所化也
文次開總體等 指事云。次云開總體等者
略有三義。一者不二總體之上開十六門
故。二者不二總體之上開三十二種故。三者
一心三大總體之上開十六能入門故。次所
入門者科門故名門。又十六所入爲不二門
故。次云有法者總標十六能入門法云云
二重可知之。次於所詮理者正不二兼因
分所入。次爲彼法作依止有二重。其十六
所入門望十六能入門是所依止故。又望不
二所入法是能依止故。能起信根者門法作
業相也。今此能起所起各有二重可准上
知之。能入所入種種差別者不二總體之上
差別縁起法也
 私云。此三義者初重於不二中立門法。
 是即果分中因果也。次重因果相望以不
 二總體爲果以三十二爲因。後重於因
 分中立總別。前後兩重所入門一心三大
 分濟故。於此心體相用開十六能入別
 門也 問。初義中不二總體上十六門者
 因分十六所入法即名此十六歟 答。雖
 其體一爲不二門之時於果分中立之
 故聊異因分門法相對所入十六也。第二
 義三十二種甚深安車達於清淨無上地
 意也。第三義所入十六上開能入十六意
 也。三師等所立皆此第三義攝也 問。開
 總體者開字義如何 答。疏云。開示總體
 記云。開明體分是只説開之詞也。抄
 云。謂割判分裂所入根本總體法上假名
 假義而爲十六能依趣入別相門故
 意以開字直名門也。爾者可云次説開
 總體。而只云開爲成均句也。仍下云。已
 説總體影略互顯歟。但疏記義以下文直
 爲證也。指事意同抄義也。但開字亙詞
 與門二義歟。開立義并開説義倶存之
 也。例如摩訶衍者總之言通總體與總
 説二義也 問。總體分齊如何 答
一云。科就甚深所入言之擧勝攝劣
故。○良以不二離根教故不可顯示。唯就
所入定開總體
 今抄同此義歟。記無分明釋。意十六所
 入并不二爲總體歟。學者義云。總體者指
 三十三法體也。總字非總體義只總説義
 也意開總三十三之體爲言次下科云。總
 標十六等即此總義也。依指事者總體正
 是不二兼十六所入也
文。有法能起等
 私云。末師義皆單指十六能入門也。指事
 意有法者指十六所入兼指十六能入
 也。摩訶衍指不二并所入十六也 問上
 三重義中第三意三十二云有法之義可
 有之。何不釋之乎 答。約所入又約
 能入作釋之時三十二云有法之義自
 聞故別不列釋此義。若釋之者有法者三
 十二也可云也
文。一者能入門等
 私云。指事意此能入門所入門各有二義。
 一能入門者兩重十六能入也。所入門者
 十六所入也。此之時門者科門門也。二能
 入門者如前爲所入之門也。所入門者
 爲不二之門也。此之時兩重門字能通門
 也 於所詮理者又有二重。一指不二。
 有法句指十六所入故也。二指所入。有
 法句見所入十六故也。作依止者此十
 六所入爲其能入門所依止也。望不二
 爲能依止義也。彼法者所依止之時指能
 入門也。記云彼即能入也。能依止之時
 指不二也。已上能入門所入門有其兩
 重思之可觀也
文。有法者總標等
 私云。十六能入門法者又有二重。一所入
 十六云門法。既屬法之門也非單門也。
 二能入十六云門法是屬門之法。次所入
 門又有二義一云十六所入也。二云不
 二摩訶衍也。所詮十六所入法望能入爲
 法。望不二爲門故致此二重也 問。
 依何文相存此義乎 答。既摩訶衍句
 存兩重。有法又可有二重勿論也。有法
 句釋能入門法又示有此二重只不云
 門云門法。此門亦名法之義有之也。又
 所入門云云門字起盡爲不二能入門事
 分明也
 問十六能入門法門與法爲一爲異
 如何 答雖互表裏異不離一體也。屬
 門之法屬法之門可有此二義也
文。總標門法作業等 疏二云。總標門法作
業之相者此有二解。一門法之言合之爲
一。不敢本法唯指能入。由依其門能
起信根。○二門法之言離之爲二。通門及
法親生信根
  一不二機事
記一云。問於中不二摩訶衍體今既説
之境。何故下論言離機根 答。若定離根
不應知有。但由彼法本自成就不爲隨根
而施設故。由是論説云離機根
  一他師所釋事
曉疏云。言有法者謂一心法。若人能解此
法必起廣大信根故。故言能起大乘信根。
信根既立即入佛道。入佛道已得無窮寶。
來大利依論而説 宗鏡録第十云。有
法能起摩訶衍信根者。有法者謂一心法若
人能解此法必起廣大信根故。既立即入
佛道
 私云。餘師不分門法故皆背論文。龍樹
 高判誠有深旨。本論文相門門分明者乎」
文。信決定進心等 記一云。決定即是勝解
名信之因。進即精進信之果
 私云。十義中約決定無厭等釋之也。根
 又約第三出生義作釋也
文。譬如班多伽等 疏二云。兩種梵語未見
翻對前如萍&T073156;之類。比信無根。後同松栢
之屬況信有根記一云。其初一喩應同
淨萍寄生之類。其次一喩應同藥王松栢之
 私云。初釋信根同通諸位也。後次釋信
 爲十信。根爲十解已去也
  一以信爲本事
花嚴經云。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超出衆
魔路。斷除疑網出愛流滅除憍慢恭敬
 疏二云。何故此中偏説信耶 答良以
信者功用殊絶。根力等善財斯爲首故。賢聖
等妙此爲先故。功徳母故。道果源故
 私云。諸教皆以信爲初位。故藏疏論爲
 初機等今五十二位於信上立之尤
 叶祕教之道理者也。大日經疏信解深信
 等義廣可説之也
文。信有十種義等 戒序云。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欲入此乘修行者先發四種心。一
信心二大悲心三勝義心四大菩*提心。初信
心者爲欲決定堅固無退失故發此心。此
有十種一者澄淨義等抄一云。且據前
初義者信十中前四如次配地前四十心後
六如次地上六度行。前五義當前之五地
後一義開成後五地。但文略義包。唯言成就
慈悲心故不言智惠耳。根十中前五地前
已來後五地上已去。前五中初一十信分除
憍慢故。二即十住由惠住理故云能詮甚
深理故。三即十行十度功徳故。四五並即十
向。後五中六七八通十地。故云出離地地轉
勝。謂後後出離前前障故。九十名義具足。
又據前後義者信之十義但配十信。根之十
義配住已去。但合第一第二同爲十住。斷
障證理二句異故
 私云。此義配當一往可然。記信十義中初
 一。爲總。後十爲別。別中前三唯自利次
 四通他利後通於二利。根十義中初二義
 配十住第三十行第三第四第五十向也。
 六七八通十地第九配十地第十配妙
 覺也。疏無配屬釋也
文。一者澄淨義等 唯識論第六云。云何爲
信於實徳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
信樂善爲業又云有説。信者愛樂爲相
應通三性。體應即欲又應苦集非信所縁
又云。有執信者隨順爲相應通三性
即勝解欲。若印順者即勝解故。若樂順者即
是欲故。離彼二體無順相故。由此應知心
淨是信倶舍云。此中信者令心澄淨
記云。於四諦三寶善惡業果忍許爲性
云。入阿毘達磨解信云。是能除遣心濁穢
法如此清水珠置於池内令濁穢水皆即
澄淨。如是信珠在心地内諸濁穢皆即除遣
 私云。實徳業者理事等法體云*實。此上
 四諦三寶等云徳。漏無漏善根生起云業。
 於此三上心許樂欲爲信自性也 問。
 十義共信自性歟 答。澄淨爲性餘九爲
 業歟。或又十義同自性也 問五七八如
 何 答如次心身語上信徳歟
文。一者下轉等
 私云。下轉者約喩樹根深入地底不動
 搖之身也。約法者了凡夫地即究竟離
 高昇之思也。例如菩提心根牙萌不動
 也。隱密義者如樹根等雖不顯其體於
 地中而能執持其莖葉等。内信叶法性
 堅固不動也
文。能入所入種種等
 私云。本論文中只委釋信根二字不釋
 餘能入所入等故云爾也
文。次明建立等 指事云。次明建立等者。説
有五分者通因果法門建立之。本論五分
以後重二法二門爲宗建立之。釋論開説
五分。依末論者本論亦深 問。因縁分中
機唯是因分機歟又可通果分哉 答。有
二義依隱者通三十三種兼十論花文而建
立。略本論者果分法離機離教也。依釋論付
大師意者八種因縁通因果。能起信根機既
以通因果。又不動玄理中可建立五分故
 問。何故不見哉 答。暫准因分任本論
依隱略付一義説故無失。建立非建立亦
以同之
 私云。此釋意本論有顯祕二義。又顯相且
 約後重中四法而建立故五分皆就因分
 立之也。而以末論見之又可通果分。所
 信法數已有不二能信因分豈無之乎。又
 本源玄理二論所立五分必可有不二故。
 約十論意尤可通因果也 問。若爾者
 於因縁分何文可存不二之機乎 答。
 八種根本總體作正因縁文可有依主持
 業二義。至下可悉之
文。教法出現等
 私云。人是體也。法即體上義理也。義理中
 法體不分義門得別是並法體也。六度萬
 行即法相也。讃嘆功徳結縁得道等即法
 用也
  一五分配立事
 私云。五分即五智也又不二一心三大也。
 五智者因縁分中台法界智也。祕鍵云。言
 觀自在能行人即是人本覺菩提爲因
 又大疏十一云。摩訶薩意處説名曼荼羅
 者。即指衆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悲胎
 藏曼荼羅。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是花臺
 之藏又菩提心論云。一切衆生本有薩
 埵皆是以人體爲中台也。又八點聲
 中體聲人也。次立義分東方大圓鏡智也。
 自他三密無邊際具足無闕少等義故建
 立三十三示法體不分也。次解釋分南
 方。破邪顯正即自證三菩提故。修行分西
 方隨縁之始故也。勸修分北方隨縁至極
 故
 已上十餘枚以他本書入了。同是頼法
  印勘記故也。爲補闕失拭老眼勵禿
  筆了。可哀可哀
   應永四年四月日
       法印權大僧都賢寶六十五
 今年二月傳法會延引依學頭僧正成聖
 所勞也。自四月一日談義始行。配文釋
 論第一也。此勘註彼所持本。當卷奧有加
 増仍所寫取之也


釋論第二勘注第一
文。已説立義分次説解釋分等
 私云。二分差別被根利鈍義如五分建
 立也。以二分配於廣略可有四重分
 別。一文略義廣即立義分。二文廣義略是
 解釋分。三文義倶略即立義分。四文義倶
 廣是解釋分也 問。初二重爾也。三四義
 如何 答。立義分雖立三十三未及細
 判故不顯深廣無窮義理。解釋分雖明
 四法判義理無盡故兼示餘門深廣。是
 故立後二門也 問。已説等結前生後釋
 論辭歟。答。爾也。或云。指本論文。委如立
 義分結前生後釋也
文。唯有四種法等 疏二云。初一句明此所
有。次二句辨此所無。後一句顯九論説
 私云。上有二問初問其數次問其相。而
 頌無第二答説。有義云。餘二十九門第二
 句答行相也。擧二十九反顯四法相也。
 一義云。准長行所餘法門略不解釋句
 只釋唯有四法所由未云行相。次云何
 爲四已下明行相。故知頌中唯答第一問
 未答第二問也。九論已説故者。勘十論
 爲四已下明行相。故知頌中唯答第一問
 造時起信必雖非末論互讓其義故云
 已説故也。或又龍樹在後作此釋也
文。唯釋四法等 疏二云。今解釋分具明二
門而不廣釋所入法者。若入二門達本
法故 記二云。謂即別釋後重之内一心法
中二法門故。下文所説多約門者。謂令行
人依此二門趣入所詮大乘法故
文。一者一體摩訶衍等
 私云。門法各有十名。今立名據本論所
 説。謂立義分一體三自眞如生滅四名建
 立之故也
文。一心遍滿論等
 私云。今十論次第法門建立次第也
文。二種論中唯釋一法等 疏二云。本源玄
理唯釋不二。問。如是二論應有立義。若有
立義。不二大乘應有因縁。如無因縁則無
立義應唯三分。若闕初二云何。前論通指
五分教法出興法如是故 答。仰觀二論必
具五分。以前論説十論建立同一相故。後
難善遣前難奚通。不二大乘應有因縁。許
有因縁不離根宜豈不違前離根宜故。
然今擧有欲顯於無雖説因縁非同因
分稱根施設令其斷修實被之根。但欲令
彼知此不二無實所被故不違前離根宜
故。如是因縁理亦不無既具因縁明有立
又云。問。不二大乘既屬果分賢首清
涼准其文理皆説不與教相應故。此論上文
亦説不二離教説故。今何却指本源玄理二
論同釋不二大乘。豈不違前非教相應離教
説故 答。有二解。一兩論雖説不二大乘。
但令知有不可剖折曲示於人。故亦名爲
不可説也。○二賢首清涼龍樹之意據因果
分各別爲論果分法體不許與教而相應
故離教説故。本源玄理據因果分相從而明。
以果就因可寄言故有教説故
 私云。二論釋不二強非難義。然而末師
 等偏付花嚴作釋故搆種種通妨。據高
 祖立教者直釋其義如菩提心論等也」
文。何故諸論建立門中等 疏二云。十論立
義分具標三十三。何故解釋分説四或明一
 私云。建立門者立義分異名也。散説門者
 解釋分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