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No. 2219_ 曇寂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寶暦第三建酉二月七日敬寫交合畢。住河
内州池島甘露密寺沙門寶如善住爲報師
徳也
同第九卯年夏六月十七日以善住師御本書
寫之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第五

 沙門曇寂撰 
其金剛下 如是上首者。此有二義。一此十
九執爲上首。如文可知。二總十佛刹微塵
數皆爲上首也。第十二二十一云。上首者非
但祕密主。一切皆入阿字門。即是無二體主
而已。十佛刹土諸執金剛皆是上首也然此
十九執金剛者。是佛三句徳差別智印。於中
分三。初六金剛是因句。曼荼羅外院。次四是
根句。第二第一院。次九方便句。八葉中臺也。
或第一院攝此方便句。故抄記云。且如最外
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
齊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
正道相應。即是大悲胎藏之因也。如來以
方便力而引導之。乃至令成就世間八心
以來。即是外院之位。次漸漸向裏也。及二乘
亦在此内。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
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果入中
台。即是方便句也。然此八葉及中台五佛四
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毘盧遮那耳。爲欲分
別如來内證之徳表示于外故。於一法界
中作八葉分別説耳就初六因句中。初虚
空無垢是本有菩提心種子徳。阿闍梨所傳
漫荼羅等。外院中三途及人中異生凡夫等
也。餘五即牙等七心。在文明矣。次四是佛四
徳波羅蜜也。後九方便句中終金剛手祕密
主中胎徳。餘八葉也。然依抄記意立八心。
其説如上。若依此疏顯文相。三劫六無畏
至極無初地。立八心爲菩提心因句。初地
已上地立大悲句爲四金剛四徳波羅蜜。第
十一地立八葉中台也。良以三句義趣無窮
故。建立非一途也。細旨應明之。因明十九
執金剛與不動十九布字同。此已見古徳説。
今詳之。十九布字。此十九執成三句次第。
有向内向外異。此執金剛向内。因根究竟。第
三二一院八葉次第也。布字向外。究竟根因。
八葉第一二三院次第。故頂相欠字與今祕
密主同。是中胎。即a@m字頂相也。最後h@a@m字本
有菩提心。與虚空無垢金剛同。即不動明王
也。故初九字。與此中後九金剛同。是在佛
即醍醐果徳三密之源。是至極淨菩提心也。
從此現三重漫荼羅。在行者成佛果入中
台是方便句也。次四字與此中第七已下四
金剛同。是大悲根句。在佛在衆生皆是第
二也。次六字與此中初六金剛同。是在佛。
究竟方便至極普現色身第三院也。若在行
者是初發淨心順違八心等。是故十九字後
六字中@ta@m@t@a@m@ta。是涅槃所云現半身義也。
後三ha字是因種義也。就中第十九h@a@m字布
足。是不動本有菩提心也。是即足下輻輪
也。一字金輪軌云。涅槃分布舍利已。成bhr@u@m
字者。即與此ha@m字同。bhr@u@m字與a@m字同。a@mha@m
亦同。故佛滅後使迦葉禮足下。是佛滅後
唯有本有佛故。又地藏種子ha。佛命佛前
佛後衆生而付屬之。是又衆生性内佛種功
能也。中四字三ma吾我義。ta三界義。是亦佛
大我。四徳波羅蜜也。以成萬行。初九字kh@a@mkhyi@m
khi等皆證空字。有證果義。又十四字輪品
十一云。頭爲初分。是阿字菩提心位。從迦
佉俄伽仰等乃至奢沙娑訶。凡是第一聲者。
皆屬菩提之心也。當從行者眉間白毫相
處而觀迦字。從佉已下當右旋逐日而轉。
以次一匝布之。令環轉相接。次從咽以下
爲第二分。屬長阿字門。亦當中與白毫上
下相連右行布之。一匝相接。此是菩提之行
也。次從心以下爲第三分。屬暗字門。從心
上布於欠字。以次右旋一匝相接。次從臍以
下屬噁字門。是大涅槃亦從中而置迦字。
以次右旋一匝也。頭爲上分。咽心爲中分。
臍爲後分私謂。發菩提心爲初。行
果爲中。大寂爲後也 文
此十九布
字與此次第異。大寂爲頭初。行果爲咽心
中分。發菩提心爲臍以下後分。具如上辨。
十四
十二
云。凡布漫荼羅亦爲三重。第一重迦
字乃至訶周匝内重名爲金剛輪也。此金剛
輪持一切法猶如世界。金剛之輪持世界
也。即是行者最初菩提心輪。謂欲堅固菩提
心故作内重也。次第二輪謂阿暗此是長阿
及暗二輪。同是中分。若用阿爲輪。即不須
用暗字輪也私謂阿是行者因。
暗是證是果也
次第三輪用噁
字輪。亦順中加上布之令環合也。其伊等
十二字在外散布。猶如光焔也。此即是三
轉法輪之義也十九布字kha@mkhyi@mkhih@a@mh@i@htra@t
h@u@mhoha@m已上九字。頂相頭上頂左額耳眼鼻
口舌九處皆頭分也。m@amata@mma@m四字。肩喉乳
心四處。是咽心中分也。次@ta@m@t@a@m@taha@hha@mh@a@m
字。臍脇腰髀膝足六處。爲臍以下後分。不動
有纔發心即轉法輪菩薩説。又慈救呪有十
二字。是三轉十二行也。仁王軌云。不動是轉
法輪菩薩。三形輪也。又三句三重漫荼羅是
四十二位故。疏第十十九云。如來説此二明
不動降
三世
皆是彼法佛三昧。爲令行人從初發
菩提心守護増長。令生成佛果圓。終不退
失。不墮在非道者。即不動明王是也又第
五云。此尊於大日華臺久已成佛。以三昧
耶本誓願故。示現初發大心諸相不備之形。
爲如來僮僕給使。執作諸務又此尊經云
底哩三昧耶經。是三三昧耶也。又有三三昧
耶攝召印。三三摩者即三句。見三三摩耶
品也
問曰下 h@rda抄云。外朝者記會處也。教命
者所説法也。大臣時史者同聞衆也。聞者生
信者布教利益也。此中無外民。無當機之
意也今言國王者喩本地法身。外朝者加
持處也。所謂如來有應之所也。既有能應如
來。豈無所應當機乎。聞者生信者即當機衆
也。故下疏第一
十四
云。然此法解脱門所現諸善
知識。各引無量當機衆。同入法界漫荼羅。
爲饒益此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故。如來
加持奮迅示現大神通力也何云無機
乎。若達下諸品意者。自無此差誤也。凡諸
如此問答釋。皆淺略一相而順世諦耳。若
不然者。如此住處及眷屬豈但爲證信耶。
若上來下去釋出之。有甚深標法微妙法門
故。第三二十云。然以解二種義故。得阿闍
梨名。所謂淺略深奧分。若觀前人未有深
解之機。則順常途隨文爲釋。若已成就利
根智惠則當演暢深密而教授之
虚空無垢執 mak@azvaa
k@aza
nirmara@m。云虚空無
垢。出疏第五演密二二十九云。誐誐曩虚空
尾羅惹無垢既違第五疏不可用之。次金剛
亦爾。此金剛爲本有徳。文有五義。即本有
五字五大。若約八心則爲種子心也。然釋
初六金剛中正釋意。第一金剛菩提心體義。
第二菩提心徳相。第三以下是用也。復次釋
意。第一爲種子。第二是牙。第三疱。第四葉
及敷花結實。第五受用果。第六無畏依。是八
心次第至文可知。虚空無垢者。具縁品偈
云。有無悉超越。無垢同虚空。諸法甚深奧。
難了無含藏。離一切妄想。戲論本無故。第五
云。次有一偈半。顯示淨菩提心如實相印。
即是開佛知見使得清淨也。有無悉超越
者。即是從衆縁生。不可思議中道阿字義
過斷常非有非無。一切心量所不行處。故
名無垢虚空金剛智印。諸法甚深奧者。以
心性甚深故。當知陰界入等。乃至。一切種
智皆亦甚深。以一切法不出實相故。如是
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非思量分別之
所能及。故云甚深奧也。世智不能了者。言
此心性非一切世間聰惠利根者所能思議。
縱令長爪梵士等諸大論師。以種種因縁譬
喩莊嚴比況量度。終自非其境界。苦思惟求
徒令發狂。獨有信力堅固者。依此祕密方
便乃能入之耳。無含藏者所云難可了知
者。正在如是無含藏處。以如實知蘊阿頼
耶本不生故。無所執受。亦無含藏。爾時一
切心意識妄想戲論。皆悉清淨法界。圓照如
秋月在空。故次句云離一切妄想也。梵本
云離一切戲論妄想。今以偈中語略。又意義
無異故不具存。次句云戲論本無故者。若
具存梵本應言戲論無戲論故。以一切戲
論皆悉從衆縁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即
是本來不生。是以釋前句云即此戲論自
無戲論也。今以會意言之故曰本無
一偈半虚空無垢大菩提心之本相也。下疏
第一
三十二
云。經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於心。
性同於心即同菩提。如是祕密主。心虚空
界菩提三種無二。此等悲爲根本。方便波羅
蜜滿足者。如上種種入清淨門。皆爲發明自
心求菩提義。今復結言虚空無垢即是心。
心即是菩提。本同一相而有三名耳。即此
一法界心雖因縁畢竟不生。而不壞因縁實
相。以不生故則無能所之異。以不壞故亦
得悲爲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即是究竟不
思議中道義也
菩提心體者。虚空無垢本有菩提心。亦即阿
字義。阿字即菩提。心體。故第十四云。第一
阿字即是菩提心體第十二云。如上所説
即是阿字門。如來金剛性。而功徳藏具足無
缺。常住妙理之門也
離一切下 釋名義。至如淨虚空是。mak@azva
虚空義也。無有障翳下。釋nirmara@m無垢義 
離者ma字義 一切亦ma字義。mava通同
故 執諍者k@a字義。g@rh@a云執。kaga通同故。
 戲論者。zva字義。pacara@m戲論。淨者ma
義 虚空即k@azva也。ni障翳義。與vi同 無
ra字義 無染ma字義 無分別ra@m字義。又
此中有五字門義離一切執諍戲論者。ra
graha義。ra@m@na議也。prepa@mcara戲論也。
如淨虚空者。va字義。淨者va@m義。vakha同虚
空也。已上皆a字義。a字者以rava二字
成。如別記之。翳障者pa字義。pava通同。垢
ra字。染者haha字煩惱欲染義也。無分
別者kha字虚空義。口分別也。口口通同故。
此五義本有所具徳。即此五義攝盡萬徳。故
云功徳藏具足無缺。又名金剛寶藏也
復次虚空遊歩 有云。復次恐衍。三十五佛
名云寶連華遊歩佛ratnapadmavikr@amiro
演密二二十九云。誐誐曩虚空尾紇哩抳多遊歩
千字文歩kra訖羅二合ma摩。唐梵文字云進kra
ma華嚴大疏第三三十一云。大勇健者。即是
定用健則堪能。勇則無畏。見佛淨機遊戲神
通故名勇健。亦遊歩
不住義等者。即三句三大義。不住者阿字本
不生義。又是a@m字義。是遊歩體體大菩提心因
句。 勝進義者遊歩相相大是自行勝進。即根
句也 神變者用大即化他事業方便句也 
淨菩提心者是虚空也 都無所住者。謂不
住義。第七十八云。復次入多字門。了知諸法
皆空故。不住生死中空義即此如如亦不可
得故。不住涅槃中有義爾時行處盡息。諸位
皆盡。遍一切處的無所依本不
生義
是名爲不
住法。住如來大住也a@m字義也。進修
萬行者。是勝進義。即上所云微吃哩抳多。具
如上疏釋 起大神通者。是神變義。亦如
上疏釋。krama字中有増進義事業義等
復次虚空下 阿字門平等種子者。一切衆
生本具佛性故。第七二十八云。且如阿字門無
生妙惠。一切衆生等共有之。但以不自證
知故。如貧女寶藏不能得其勢力。發行時
如方便開發。入證時如寶藏現前。爾時隨
意受用所求必得云云下疏第一
三十一
云。謂自性
清淨心。金剛寶藏阿字義無有缺減。一切衆
生等共有之。又第一
三十二
云。行者最初開發金
剛寶藏時。見是心性如淨虚空超諸數量。
爾時離因業生。佛樹牙生云云涅槃如來性品
云。佛性眞我譬如金剛不可毀壞文 阿字義
第十二二十四云。復阿字是開口聲也。若無阿
聲即不能開口。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無。
是故阿字爲一切字之種子。當知一切萬行
亦如是。以阿字門而爲種子。若離阿字亦
不成也下疏第一
十七
云。復次行者初發心時。得
入阿字門。即是如來金剛性生牙。當
知。此牙一生運運増進更無退義第一
十八
 
云。今修平等三業清淨惠門。一切蘊阿頼耶
業壽種子。皆悉焚滅。得至虚空無垢大菩提
心。一切如來平等種子從悲藏中生法性
牙。乃至莖葉花果遍滿諸法界。成萬徳開敷
菩提樹王。然以四不生義觀之。都無所起。
亦無起處。當知。此生即是大空生云云 文
等者samaya義。又samanta者普義。平等義。皆
普賢金剛薩埵義。義決所謂如來神變相。祕
密加持相是也 修無住行者。釋第二遊歩
執義。無住者。以阿字本不生無所得心所
修行也。所謂十縁生句心續生勝上大乘句
也。下疏第一
二十七
云。隨行者以無住心所修萬
行。即由大悲地界所執持故。大悲火界所
温育故。大悲水界所陰潤故。大悲風界所
開發生故。大悲虚空不障礙故。爾時無量
度門任運開發。由如牙莖枝葉次第莊嚴。即
是於一切心法具足因縁之義也
第三下 萠牙已生者。對上根牙漸生。牙種
云已生。是明疱種也。生者生長義也。第四
二十九云。夫漫荼羅者是發生義。今即名爲發
生諸佛漫荼羅也。下菩提心種子於一切智
地中。潤以大悲水。照以大惠日。鼓以大方
便風。不礙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議法生牙。
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故以
發生爲稱 四大時節者是與力之縁。虚
空者是無障之縁。時節者是又五大也。謂東
風春。南火夏。西空秋。北水冬。及中上上用
也。菩提心亦復如是等者。合中初一句總
合。次以無所得爲方便者。合萠牙已生。古
人以此句合虚空不礙。甚無義耳。以無
所得爲方便者。是淨菩提心所見無住徳故。
此心纔生即以無得爲方便。是此金剛之體
也。故今合萠牙已上也。萬行爲縁者。合四
大時節乃至虚空不礙。次得直實生者。合念
念滋長。以無所得爲方便者。無所得者即
不可得也。謂a字義。即是a@m字。十縁生勝上
大乘心續生是也。般若心經説諸法空已。
云以無所得故。即與今同。無所得梵云a@h
praptipra勝義上義。a@h無也。謂無上最勝義也。
方便梵云ubhadaya。此中有大乘義。故無得
方便者。勝上大乘句義。所謂無得大乘也。又
a@h不動義。pra圍繞義也。中心不動而諸法圍
繞者。而字輪是也。不空羂索經十四十五云。
佛言蓮華手。字平等性。語平等性。言説理趣
平等性。入陀羅尼眞言一切字門。以無所得
而爲方便。入阿字門解一切法本不生故。
入迦字門解一切法離作業故云云廣説字
母無所得者。a@m字門也。餘即百字輪也。百
字門即萬行是也。又華嚴十住品初云。爾時
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
昧。大疏十六下
三紙
云。任性能知觀解善巧故名方
便。十住各攝多門善巧故云無量。鈔云。任
性能知下解方便言。此有二意。一以絶分
別心名爲方便。如下文云。以無所得而爲
方便。初地經中。無分別智名大方便。二約
善巧事理無礙故如常所明又十囘向中
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囘
向時。用無所得爲方便。大疏二十四三十九
釋云。用無所得爲方便者。略有二義。一
以無所得導前隨相。則渉有不迷於空。
爲入有之方便。二假無得以入有。不存
無得。即此無得亦是方便。此爲入空之方便
也。今文正用前意。義兼於後。欲顯隨相離
相無前後故然略云無得。準大般若。亦
以無生無滅無住等皆爲渉有之方便也。鈔
云。此爲入空之方便者。眞空非得而無不
得故。欲顯隨相等者。釋上正用前意也。欲
將離相無得導前隨相之有故。言義兼於
後者。前意是結前此意是生後。亦不住於
離相故。准大般若下。例釋無得爲方便。
如清淨歴一切法則以清淨爲方便也。若
云無生。即云得般若波羅蜜時。知一切法
無生。所謂色無生。受想行識無生。眼無生。耳
鼻舌身意無生等。今此猶是略。擧能入方便。
廣更有多。故復有等言。等取無依無作清
淨不増不減不垢不淨不可取不可見不可
動不可壞等今謂諸無依無作等諸門皆a
字無所得異門之稱耳。第十五二十二云。既得
如是與法相應。得見本尊無量境界廣博
嚴淨不可思議。行者爾時即以無所得而爲
方便。以智惠觀察。如是法從内生耶。從外
來耶。從内外合生耶。行者自身心即名爲
内。本尊境界是所對境。名之爲外。是二合
縁名爲中間。如是觀察了知。此法種種不思
議境。不從内出。不從外來。亦非内外和合
中間而有。當知。本來清淨畢竟無所得。無
所生也外境内心。以此身
心觀照爲中間
此三事悉除。即是本
清淨一相平等也。所以者何。以行者内心外
境及心縁和合。正觀察時。此三事和合。即有
不思議觀境現前。以三事和合。從縁起故。
當知。即是無生無性不可得也依此文。無
得方便者。即四不生觀。第一十六又云。然此
境界由行者心淨故生耶。由佛加持故生
耶。若由内心即是從自性生。若由佛力即
是從他性生。悉皆不異外道論議。以自他
無故。和合亦無。又復非無因縁而成就。何
以故。内因外縁隨有所欠。即不現理前
此四不生者。即四阿義也。故勝上大乘句也。
爲方便者。古師解爲三句中之方便是不可
耳。祇是謂以無得爲善巧方術耳。非當
三句義中第三方便也。萬行者攝爲十度。十
度即理智五大。故萬行者以五字五大爲
體下疏第一
二十四
云。復次金剛手説此五喩。即
是發起下文五字義也。阿字門爲地。嚩字
門爲水。羅字門爲火。訶字門爲風。佉字門
爲空。又如世間種子。地水火風爲縁。虚空
不障。然復得生。隨欠一縁終不増長。一切
智性如來種子亦復如是。即用一切智門五
義。自爲衆縁。能至菩提常住妙果。所謂不
可思議不生不滅之因縁也時者。三劫也。
即經三劫修於萬行。三劫即三妄執義。至
下可知 眞實生者。眞實謂大空義。淨菩
提心義。第十五二十四云。以此實如空者。實
即如空。猶空也。無自性名實。實者即如空
也。實非妄語也乃至夫見住者。即是安住實
智惠中故。名實也。猶覺了無性空本性淨
故。當知諸法皆空。空謂離虚妄分別。而住
諦理。倶是爲實也華嚴大疏十九上五一云。
佛性即是眞實之性。眞實之性即第一義空
干栗太眞
實心也
第十六十七云。所謂燒者。即是字義。
當以阿字爲弟子身。使以阿字遍作其
身。次此惠火之字ra焚彼菩提之性眞金
之鑛阿字即眞
實心也
令垢穢無餘故。以羅字而焚
阿字也。然既焚竟。豈如二乘斷滅灰盡而
不復生耶。不如是也。諸垢之薪已盡更有
妙生。所謂淨菩提也。眞實生也。此生即是清
淨之性。如來種子也又下疏第一
十八
云。縁業生
者。謂爲有情癡愛因縁。造身語意種種虚
妄不清淨業。乘如是業生六趣身。増長輪
迴備受諸苦。今修平等三業清淨惠門乃至
此生即是大空生也具文如第二
金剛下引之
第五云。
次云成辨大事者。即是能成大事。成辨大
事因縁。所謂開示悟入如來知見故。經中
會意之。次云。汝等於明日指第
七夜
得大乘
大乘之體。即
菩提心也
謂入大悲曼荼羅得灌頂
已。生於一切如來種姓之中。復次離縁業
生得大空生。故云大乘生也解云。眞實
生者。衆生本性干栗馱眞實心。所云花臺實
相。常途所謂眞如也 大空生者述眞實義。
衆生本心即第一義空。故云大空。又妙生者。
妙謂不思議。不思議即阿字義。阿字即自性
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即第一義空。不生而生
故云妙生。又若準妙執金剛下釋。以開示
悟入四阿爲妙。若准十羅刹眞言釋。以法
界三昧爲妙。皆a字義。又大乘生者。大乘
者菩提心爲體。具如下七大中大乘者即第
一義空。故十二門論云。大分深義空即是也。
總言之。則皆淨菩提心生義。心佛顯現名爲
生也。所云心自證心。心自知心。謂之菩提
心生也
第四被雜色衣下 此中初約十心釋。復次
下正釋被雜色名 莖葉花實者。葉及敷花
結實三心也 具種種色者。今按被雜色梵言
中含攝此義故云也。vicittr@a者。vi有具義。
隨求陀羅尼具云vati。又上疏釋薄伽梵
中。va@m有有義。疏云具殊勝徳。有即具義。種
種色者即vicittr@a義。故知是釋出梵言所含
義也
復次下 正釋被雜色衣名。第十五虚空藏
眞言釋曰。吠質怛纜雜色衣也。是種種
奇妙顯色之義也
縛囉衣也
是執持
義也
被着也。此徳生即
是被種種衣也
雜色衣即是種種萬
徳莊嚴法門。若人能證此三昧。即能萬徳
莊嚴其身。如淨虚空明覩顯色也又十
二十三云。鞞質多是種種義。麼縛羅是衣義
也。又云。馱羅著也謂著種種衣也。如虚空無
色而能現種種形。此菩薩亦爾。猶如虚空
而能滿種種願。現種種形。利益衆生也 
以種種法界等者。第六十三云。初偈答色義。
云染彼衆生界以法界之味。古佛所宜説。
是名爲色義。猶如世間染色能染淨疊使
同味。故以味解色。如云袈裟味者。即是染
作袈裟色也。今此漫荼羅色義亦然。以法
界不思議色。染衆生心。同一淨菩提味。復次
如世間染色先以灰水洗則易受染色。今
以羅字門焚燒弟子垢。使成灰燼。然後以
嚩字門大慈悲水洗之。使純一清白。離諸
戲論。然後染作法界漫荼羅。令種種普門身
皆同實相色也十六云。迴此心之無自
性者。心名質多。質多者猶如衆縁莊嚴積
聚。名爲質多。猶衆縁所成故即是無有自
性。此即是因也。本因既無自性。當知所生
之果亦無自性。所以者何。若因有生者果可
有生。今既因尚待縁而成。無生無性。當知
生不可得也解云。種種法界者vi是種種
義。法界是心。謂質多心是八識也 無垢菩
提心者菴摩羅無垢識。又是干栗多心也 
染者莊嚴義如次上引
第十六疏
染無垢菩提心即是
萬徳開敷義。成大悲等者。四重曼荼羅義。
夫衆生心如合蓮華。心自證心時心蓮開敷
而成四重圓壇。是好萬徳開敷故。云成大悲
等也 雜色者五色五字義。五色即一切色。
五智即一切智故。五佛云一切如來。五穀云
一切穀。等即此義也。第六十四云。世間綵畫
不過五色。然更相渉。有種種深淺不同。巧
惠者善分布之。出生萬像。無有窮盡。法界
不思議色。亦復如是。統而言之。不過五字
門。然亦更相發揮。成種種差別智印。如來
以普門善巧圖畫非生曼荼羅。乃至出生
世界微塵隨類之形不窮盡云云又下疏云。
用一切智門五義。自爲衆縁。能至菩提常
妙果
第五善巧歩 約八心義。第七受用果。果還
成種子者。即是受用義也。第二十三十二云。
次花開敷云阿彌陀何也。此是受用佛。即是
成大果實。受用其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
皆得名也 端嚴義者。是成果義也。華嚴音
義。質多羅云種種嚴義。種子義者。還爲種
子義。千字文云。vijaputra怛羅二合
子文。今云。此中種子者。成果名種。是受用
種子義也。譬如已得等者。擧喩釋受用果
義。下疏第二七云。復次祕密主彼護戒生天。
是第七受用種子者。謂已能造齊施。見其利
益。即知三業不善皆是衰惱因縁。我當捨
之護戒而住。由護戒故現世獲諸善利。有
大名聞。身心安樂受用
果義
倍復増廣vi賢善cittra
命終而得生天。譬如種果已成受用其實。
故曰受用種子也。又云從一種子成百千
果實已得果
實義
是一一果實復生若干果還爲
種義
轉滋育不可勝數vicittra
廣義也
今此受用果心。
復成後心種子。亦復如是。故曰受用種子
然今此第五金剛非護戒生天受用果。
第六既是極無心故。此中三劫六無畏至極
無心立八心。具論前如
善行歩已下。釋行歩二字。kra訖羅二合ma
此云歩。亦云威儀。亦云事業。即佛事業。第
十三云。青是無量壽色。既至金剛實際南方
前引
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曼荼羅是普現
色身。
佛事
業也
如淨虚空中含萬像故第十二十一費只
多羅二合掲帝種種行也。亦是巧色之義。隨
類示現一切可愛樂身名巧色也。亦是雜
色義。以種種行種種雜色法門。而除世間之
暗。即諸明中無比義也 謂善知時宜者。
時有二種。此是迦羅時也。krama之中有時
義。又ka有宜義。adhaka宜也。出唐梵文字。
vi善也。cittra者有知義。十三云。世尊今正
是時。佛今正是時者。此兩語有意也。初説
迦羅之時。意言。今此四衆無有支葉。純是
眞實堪受大法。如來應機而説。正是其時
也。次三摩耶之時即時分之時。今正是時。説
之時也虚空藏經一十一云。世尊知時
者。不越時授記故。世尊知宜者。於諸有情
隨宜説法故 可度不可度者。智度五十
云。順入衆生心者。菩薩住是八地中。順觀
一切衆生。心之所趣。動發思惟。深念順觀。以
智慧分別。如是衆生永無得度因縁。是衆
生過無量阿僧祇劫然後可度。是衆生或一
劫二劫乃至十劫可度。是衆生或一世二世
乃至今世可度是衆生或即時可度者。是熟
是未熟。是人可以聲聞乘度。是人可以辟
支佛乘度。譬如良醫診病知瘥久近可治
不可治者 以身口意方便者。十四二十五
云。前所云三道者。有一釋云。此三道眞言身
口意自在平等之力。即是從佛口生也。由
此身口意三道眞言故如來得超入三平等
隨上中下類。普門示現種種本尊之身種
種眞言種種印法。等同虚空無有分限。普
周法界而度群生。究竟皆令同得超入如
是三平等地也。身具無量功徳。猶如虚空
不可知其限量。語意亦爾。由觀此眞言故
得如是功徳。同於如來也。由三業無盡故。
若應以身度人即普現種種色身。若應以
語度人即普門示現種種語言。隨宜導示
令得入於佛之知見。若非直身語意。無有
限量。具足一切功徳由如虚空。當知智慧
亦得如是無有限量猶如虚空也。若得
如是無礙妙智。即是於一切法中而得自
在。同於世尊也 成佛事業者。第十九
云。經云自業者。即是佛事也。隨普現色身。
或示處處行菩薩道八相成佛。諸本生事
業無量無邊。以要言之。皆是如來自業也」
第六住一切法 此金剛即第八無畏依也。下
第三三釋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云。謂
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縁皆
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即極無自
性心生也第二
二十四
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
性。上文無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
此心也。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攝相
歸性
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遍
一切身。以心如是故。諸法亦如是。根塵皆
入阿字門。故曰離於根境 謂住一切佛
平等性者。即五智義。本有五智即清淨體性。
清淨體性心蓮華藏干栗太自性清淨大涅槃
義。平等性者。謂一切衆生等同具足涅槃所
謂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者即是也。下疏云。謂
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是如實智
即佛性義
無有缺減。一
切衆生等共有之住者心自證心。所云無
住之住也 謂因果等者。擧一切差別法。若
約法解之。第二劫已前未到心實際。心外
見法。是名無別見 因果者違順八心。三
劫六無畏之相也 自他者。本尊爲他。自心
爲自。心外見尊者。第二劫終云。猶是對治
心外之垢。尚未開此心中祕密種種不思議
 有爲無爲者。他縁乘心。於有爲生滅
之識。觀萬法唯識。覺心乘。以有爲法攝歸
無爲眞理觀諸法空共是差別見也 入
此如實中等者。是第三劫如實知自心義。如
知者。阿字本生理。大涅槃義。又衆生本
性干栗太心也。第十二十六云。此心處無垢清
淨猶如圓鏡當現前。當知此即是先佛共所
宜説。眞實之心干栗太如是心性常恒安住。無
有變易。不可破壞。即是諸佛大般涅槃。故
名眞實也云。如是甚深法性。猶如大
海萬流之所歸趣也。此萬法歸趣正順於
大般涅槃。即是發行義也。如世間大海種種
色味入大海之中。皆同一色一味無有差
別。不可變。如來大海亦如是。一切萬法萬
行入此中。皆同一不思議解脱之味。無有
差別也第十九二十四云。今此中云。虚空即
是不可得空。即是大空。空亦復空。但有名
字。而實體即不空。離空與不空之相。導師
以方便故。假以言説以開悟衆生。然亦空
名亦不可得。若有名可存即是有相。有相即
心生滅。不入實智。云何得名阿字自然之
惠實相之智耶云云十五二十四云。夫見住者。
即是安住實智惠中。故名實也。猶覺了無
性空本性淨故。當知諸法皆空。空謂離虚
妄分別而住諦理。倶是爲實。見此理者即
是見於古佛所見之道。解與諸佛玄同。往
昔如來亦從此路去成正覺。既得如是自
然之智。復當轉受衆生。今我所得亦與此
無異。故名爲實。實者即是無虚義也 同一
實際者。智度三十二云。實際者以法性爲
實際。故爲際。又如阿羅漢名爲住於實際。
問曰。如法性實際是三事爲一爲異。若一云
何説三。若三今應當分別説。答曰。是三皆
是諸法實相異名 華嚴大疏二十四三十一
云。實際者。即一切法眞實之際故今云。實
相者阿字本不生自心實相。第十二云。若
得自覺心處者。即知此心自性常淨。如是淨
無垢處即是諸佛大圓滿實相之地也下疏
第一
三十四
云。如是從麁至細去廣就略。乃至
現在一念識亦無住時。又復從衆縁生故。
即空即假即中。遠離一切戲論至本不生
際。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
心即是阿字門。以心入阿字門故。當知一
切法皆入阿字門也然上來五句者。從第
一至第五爲五句。是此五句皆是如來差
別智印。然有種子牙等八心次第淺深之異。
今至此。云一切法平等故。有此釋也。故演
密云。通疑妨也是經於三劫至極無心。
建立八心爲菩提爲因句。既到佛果地。八
心皆成功徳智印。何淺深差別之有
第七哀愍 從此至第十四金剛。當佛大悲
爲根徳即是四徳波羅蜜也。是四阿也。意與
下四菩薩同。初哀愍金剛即常徳阿字義。與
普賢金剛薩埵同 此哀愍等者。哀千文字
rudanatu。與karu@na悲通同。救度者。救
唐梵文字。云@thaya別本ta@hya@m。第十tare
多羅是眼義。所云普眼者大悲義也。又云。多
疑度義。能度此等生死大海。是於諸法得
度也。又驚發地神眞言云。哆以難度世也。
即有導師義也 已住平等法性者。指第六
金剛。三昧耶有平等本誓等義。故自住平等
性時。依本誓故。即發起悲愍也。三昧耶平
等性者普賢金剛薩埵義也。第九十八云。世尊
如是現觀察已。即時從三昧起。説三昧耶
持明。三昧耶是平等義。是本誓義。是除障義。
是驚覺義。言平等者。謂如來現證此三昧
時。見一切衆生種種身語意悉皆與如來
等。禪定智慧與實相身亦畢竟等。是故出
誠諦言以告衆生。若我所言必定不虚者。
令一切衆生發此誠諦言時。亦蒙三密加
持。無盡莊嚴與如來等。以是因縁故。能作
金剛事業故。名三昧耶也。言本誓者。如來
現證此三昧時。見一切衆生悉有成佛義
故。即時立大誓願。我今要從普門以無量
方便令一切衆生皆至無上菩提。劑衆生
界未盡以來。我之事業終不休息。若有衆
生隨我本誓。發此誠實言時。亦令彼所爲
事業皆悉成金剛性。故名三昧耶也已下又
除障驚
覺義下。皆有同
體大悲義應見
同體悲愍者。梵網經説四大是
我先身本體。起信論説衆生己身眞如平等。
仁王軌説自他諸佛同一眞如。五大是眞如
只是眼目之異耳。世尊諦觀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與如來等。故發起悲心。是同體義。諸
文皆此義也。具如上所引第九文。是即一切
有情皆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義也。
若約住辨之。且有淺深。今此中毘盧遮那。
大悲胎藏生究竟大悲也。第七云。佛坐道
場證如是法已。了知一切世界從本已來
常是法界。即時生大悲心云云第三十一云。慈
悲憐愍之心徹於骨髓。諸有所作。皆爲建
立衆生。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度脱無
餘衆生界之苦。若無此心。則如胎藏不成。
又安能有所含養。乃至毘盧遮那以本願
故。住於加持世界普現悲生漫荼羅。是名
深祕阿闍梨第四二十九勸囑阿闍梨。令
興平等悲願。就初文中。哀愍無邊衆生界。
是大悲胎藏生漫荼羅廣義者。若行人自見
中胎藏時住平等
性義
即知一切衆生悉有成佛因
縁故。其所起大悲漫荼羅亦周法界同體
之悲
如十世界微塵數諸執金剛菩薩衆等。隨以
一門作曼荼羅王。餘爲眷屬。則成一種曼
荼羅。如是旋轉無窮。已非算數譬喩之所
能及。何況是中。各以無量門莊嚴。種種方
便引攝衆生又可勝紀乎衆生無量故。大悲
亦無限量義也
下釋四菩薩中普賢云。普是遍一切處義。賢
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
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衆生。
故以爲名今此金剛配解初阿字者。第十
云。所謂本體從本已來具無量自在力
不思議力二十卷云。法身而有自在神變
加持上疏云。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故。而
作是念。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情不
能以是蒙益云云即是毘盧遮那法性大悲

第八那羅延力 此金剛佛樂徳@a字義。與
彌勒意同。故下釋彌勒云。普賢是自證之
徳。本願已滿。欲化衆生令得此道。故次明
又十三十七怖一切爲障者印釋云。此眞
言諸佛大力也。此大力是何等耶。即是如來
十力。一切力中最大自在也。如來云何得此
十力。謂從大慈而得此十力。故言此力從
大慈生也此眞言中。有mah@amaitryabhyudgate
句。是大慈行義。慈氏菩薩義也。那羅延者。今
按此有二類。一天力士。二毘紐天異名。維摩
佛道品云。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
一切衆生所樂見什曰。天力士堅固端正
身也探玄記十五五八云。那羅延者。此云堅
牢。即帝釋力士之異名華嚴大疏第一下
三十五
經所列十金剛中妙色那羅延執金剛云。此
云堅固。由見佛妙色皆不可壞。故受此名
玄應音第八二十二晋云骨鎖力士也已上
力士
第十十四云。毘紐天有衆多別名。即是那
羅延天別名也。是佛化身。三昧同前。毘瑟紐
二合即以本名
作眞言也
以第一字爲種子。毘是空
義。瑟紐是進義。生義。乘空而進也。所謂此
天乘迦婁羅鳥而行空中也迦婁羅梵言含
大悲義也
謂。釋迦於五部佛中乘迦婁羅座。即是虚
空進行義也十七十八云。阿闍梨者○當知
即是韋紐天自在天別名。正云毘瑟紐
舍第二十七云。佛生身力等那羅延。有餘
云。佛身肢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大徳法
救説。諸如來身力無邊。猶如心力。若異此
者。則諸佛身應不能持無邊心力。大覺獨
覺及轉輪王。肢節相連。如其次第。似龍蟠
結連鎖相釣故。三相望力有勝劣。那羅延力
其量云何。十十倍増象等七力。謂凡象香象
摩訶諾健那此云大
露形
 鉢羅塞建提勝蘊代浪伽
妙支遮怒羅執持那羅延。後後力増前前十倍。
有説。前六十十倍増。敵那羅延半身之力。此
力一倍成那羅延。於所説中唯多應理。光
記二十七云。那羅延是神名此云人種神
麟記云。那羅翻爲人延那翻爲生本。謂人
生本。即大梵王是也。外道謂一切人。皆從梵
王生故。故曰也中論疏第一
二十七
云。那
羅延此云生本。以是衆生之本故智度第
二十五云。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
臂三眼騎白牛。如常紐天。秦言遍聞。四臂
其持輪騎金翅鳥惠琳音二十六
云。八臂天。此云那羅延天今按。若依涅槃
經云十&MT04125;揵提力。不如一八臂那羅延者。
此中那羅延者。即毘紐天異名。亦即大自在
也。倶舍論意。依諸師釋。人種神等者。亦是
大自在義也。然智論云。自在八臂。那羅延四
臂者。自是異説。又第十疏。那羅延自在天別
名者。恐是八臂天。然第十。乘迦婁羅鳥者。
亦似與智論四臂者同也。如是異説不可
得會也。今此中意。所引兩説倶不相違。何
者以況法界身大力故。於中毘紐眞言釋中
云釋迦乘迦婁鳥等。迦婁羅亦大悲義也。又
釋迦眞言釋中云以大悲力周體密微等。依
此等釋。毘紐義最相應 若具大勢等者。
此若詞猶言亦或及也。如世文章中言詩
若文若于篇是也。第十所云毘紐是進義生
義等者。是南方修行義。即第二阿字也 經中
校量等者古抄云云今按。是取文意引。與涅
槃及倶舍等或違。或合。不亦一準。未可知
何經也 六十象者倶舍云。十十倍増象等
七力。涅槃經初擧十小牛大牛青牛次出十
凡象野象二牙象四牙象雪山百象香象故。文
相大異若云唯取象者擧凡象等五種。對一
香象故當云五十象耳。今惟六字或恐云
字寫誤。然義釋亦作六十象。故不可妄改
耳。或是應別有經撿之。一香象者。光記二
十七云。一凡象謂西國凡受用象。二香象西
國別有一嚴好象。名爲香象。擬戰時用云云
乃至者。依倶舍論此間有四神名。具如上
引。一一毛孔者。此釋與諸文不同。如有人
辨 故以喩等者。古解狂讀文點。有人順
用恐不可也。今謂法界身即那羅延。以世間
那羅延喩法身那羅延。又上地菩薩號那羅
延菩薩
第九大那羅延力 此金剛當佛我徳。a@m
義與文殊菩薩意同。a@mma@m同。是我義。
文殊種子也。第八金剛上加大名者。前云救
護今云救療。前喩身力今喩心力。前南方
行門。今西方證菩提義。又上云同體大悲。悲
尚在内。今云神通。神通是大悲用發在于
外故云大也 祕密神通力者。a@m字義。第十
二十四釋暗字云。又具大威徳。如來自在
祕密神通之力。皆由此字生第十文殊入
佛加持神力三昧理趣釋文殊段云。a@m
説覺悟義覺悟者。即證菩提義也。此金
剛西方a@m字門可見 如一闡提等者。如
有人引諸文解 諸佛醫王者。梵語雜名。
bhedya儞也醫師。raja王。bhai@sejyaguru藥師。
醫師藥師梵語中有灌頂義。abhi@sija灌頂。
大灌頂神呪經十二卷。初十卷皆説鬼神龍
王等神呪。皆首有灌頂言。曰灌頂三歸五戒
帶佩護身呪經第一等。而第十一云灌頂隨
願往生十方淨土經。第十二云灌頂章句扶
除過罪生死得度經。第十二即是藥師本願
經古譯也。理趣經一切三界主段。説灌頂
智藏般若理趣。此段種子tr@a@m外金剛部會諸
鬼神等種子。tri皆三界義也。一切三界主段。
資生施者即灌頂時施諸鬼神也。又首楞嚴
經從灌頂部出。彼經中多明鬼類也。藥師
亦有十二神將。涅槃經三十八迦葉品云。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説畢竟者即是涅
槃。如是涅槃云何可得。善男子若菩薩摩訶
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修十
想。當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爲十。一者無
常想。二者苦想。三者無我相。四厭離食想。五
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死想。七者多過罪
想。八離想。九滅想。十者無愛想。乃至。善男
子若人具足如上六想十想中初
六是也
當知是人能
訶三界。遠離三界。除滅三界。於三界中
不生愛著能訶等者即上十
想中後四是也
是名智者具足十
想。若有比丘具足十想。則得稱可沙門之
相。爾時迦葉即於佛前以偈讃佛。憐愍世
間大醫王。身及智慧倶寂靜。無我法中有
眞我。是故敬禮無上尊。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
我禮初發心。初發已爲人天師。勝出聲聞及
縁覺。如是發心過三界。是故得名最無上
此經中能訶三界遠離三界等者。即湛
寂寂然位。入祕密灌頂離脱三界。分得除
蓋障三昧位。或可。初地祕密灌頂。超越三界
得除蓋障三昧也。故此大醫王者正等覺顯
現入祕密曼荼羅位品佛也。憐愍者。哀千字
文云rudanatu也。bhai者。bha世間義。dana
bhaidya醫師dya通故。bhaidya有憐愍世間義。寂
靜者a字義。見守護經。入智印召入如來寂
靜智。是五相成身菩提心體。是心佛大醫王
也。是a字眞我也。勝出二乘者。所謂離二
乘地也。故初劫終寂然界時云漸過二乘境
界。又至第二僧祇。云乃與二乘異。又第三
劫云眞離二乘地。即是也。第三二十五云。其
性調柔離於我執者。此我執梵本作灌頂字。
阿闍梨相傳云。此字義不相應。當云離於
我執也故知灌頂我執二梵語相近故。翻
經取的正故。此經云離於我執。我灌頂含
我執義故。灌頂經翻云灌頂。凡灌頂者離二
我執得除五障也。大灌頂中鬼神龍王等
未離人執。是曼荼羅第三院也。世天下品悉
地。諸天修羅宮也。是灌頂梵語所含義也。次
隨願往生十方淨土者。初離人執以來也。是
第二院中品悉地十方嚴淨也。次藥師者初
離法執以來也。是第一院上品悉地密嚴佛
國也。是離三界生此土。是眞入祕密灌頂
也。藥師佛者。眞祕密灌頂時所見佛也。如淨
瑠璃中内見眞金像者是也。即第十一三十一
a@m字中云。此佛通身有光。此即菩提心
中所見實相之佛。猶淨瑠璃中内見眞金像。
非同餘心數中妄想也云云是淨瑠璃世界
也。故云世間金堂本尊。安樂師者有由也。
又藥師乃大醫王者。是二乘化主。便出三
界本尊也。又七佛藥師經云。此經亦名曼殊
師利所問 若文殊所發問經故名文殊所
問者。文殊問起之經巨多。此題目甚渉通
漫。又題號義理太淺疎也。今謂文殊者無相
慧也。此佛及土無相之惠所能見也。即第十
la@m字觀是也。故題云文殊所問也。又虚空
藏所問經第一十一云。世尊大醫王以甘露
藥能永除斷有情惑障纒蓋病故以甘露
等者。灌頂義。十六二十云。阿字上加點置弟
子頂上。當知此上有點。即是甘露法水灌
其頂也又十一三十五云。次説暗字。若想
此字。能攝除一切毒及病等諸障也除斷
惑障等者。即得除蓋障三昧義也。又法華壽
量品説醫師喩。今經云我一切本初。疏云。
本初者壽量義。又釋八葉中胎云如來壽量
長遠之身。又第三劫疏釋云。行者得此心
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
遠本地之身等。此長壽之身即大醫王也。法
華論云。示現涅槃無上故説醫師譬喩
涅槃經多有醫師喩。具如前引所。三十八
迦葉問。涅槃云何可得。佛答能修十想人
得涅槃。而説十想已。時迦葉讃曰。憐愍世
間大醫王。此偈中寂靜者。涅槃義也。十二
十五a@m字門中云。行者由心淨故。非但
具足妙天之樂。亦得大涅槃微妙之樂。亦
見如來句。句是諸佛之坐處也謂佛住
處也文
又明ra
字門中云。如上所説眞言方便。乃至此心處
無垢清淨猶如圓鏡現前。當知此即是先佛
共所宣説。眞言之心也。如是心性常恒安
住。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即是諸佛大涅槃
故。名眞實也是以ra字眼觀a@m字菩提實
相之佛也。其佛即淨妙瑠璃滿月界佛。所謂
大醫王也。又除蓋障三昧眞得祕密灌頂人
所得也。住位分得。登地眞得。除蓋障菩薩眞
言終句云。tra@mtra@mra@mra@m。此tra@m字與前所云理趣
經三界主段種子及外金剛部會tri同。又胎
藏灌頂檀諸尊種子皆tra@m字也。又中央示法
界不思議色ra@m字也。ra@m字者此ra@m字與十二
la@m字同。彼la@m字疏中意雖無相la@m。餘儀
軌等中皆ra@m字也。又rala相通用。諸梵文中。
其例非一。十二十七la@m字門中云。一切三
乘功徳。下至五神通長壽等事。離覽字無相
法門。無有得義。所以者何。若人心著於
相。則生蓋纒。隨業而轉不得自在。乃至世
間悉地尚不可得。何況五通等耶。五通等尚
無得理。何況如來平等智身耶。是故佛説三
乘世間一切功徳利益皆從無相法中而得
成辨 此la@m字門者轉前ra字成la@m字。觀
a字也。是爲悉地成就之極。是即除蓋障三
昧也 見如來性者。謂佛性也。涅槃如來性
品云。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
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
已來常爲無量煩惱所覆。是故衆生不能
得見廣説第十一十八云。衆生同有如來性。
而不能了。受苦惱如來性者。即大醫王
a@m字實相佛也。此經自在神力加持三昧。金
剛頂經祕密神變相之時。無不以毘富羅種
子金剛薩埵。而加持一切衆生故也 必定
師子吼者。涅槃師子吼品云廣説師子吼者。
名決定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
有變易 心不怯弱者師子是勇健義。不
怯弱即勇健也 不共一切等者。古鈔顯密相
對問答云云今云。不共者唯佛地事。不共因
位。故云不共。第三二十一云。又漸次轉深。乃
佛爲十地説般若。則九地非共境界。唯
大毘盧遮那得名究竟阿闍梨也即此意

第十妙執金剛 此金剛當佛淨徳。a@h字義。
與除蓋障菩薩意同。除蓋障種子a@h也。此字
a@aa@ma@h四字。涅槃點必具空點義故。
a@h字疏第十二十五釋云。傍有二點。即是除遣
此中諸有所作等者。下四菩薩中除蓋障
中亦有此文 無等比無過上者。漫荼羅義
也。漫荼羅者四阿也。四阿者開示悟入四佛
知見也。應知。妙法者四阿。四佛知見。四重
曼荼羅也。是言一大事因縁也 猶如醍醐
等者。第四二十九云。梵音漫荼羅是攅搖乳
酪成蘇之義。曼荼羅是酥中極精醇者。浮聚
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復名爲堅。
淨妙之味共相和合。餘物所不能動。故有
聚集義。是故佛言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
説爲漫荼羅。以三種祕密方便攅搖衆生
佛性之乳。乃至經歴五味成妙覺醍醐。醇淨
融妙不可復増。一切金剛智印同共集會於
眞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爲第一。是爲漫荼羅
也。然此疏中釋妙字。往往用無比味無過上
味。且如文殊中亦爾。妙梵云su。與生酥熟
酥之酥同故。味亦云rasu。故su中有味義。
然千字文蘇云ghrata。而蘇本梵語耳。更詳
諸有所作等者。四佛知見義。四佛知見即是
四阿。是開心曼荼羅義。又從哀愍金剛至
此四種。如次開示悟入義。四佛知見本法華
説。此經説四阿。一經終始無往不是。故第
十一十三云。此四字是此經一部中正宗體也
又第五釋三昧耶偈中云。次云成辨於
大事者。即是能成大事。成辨大事因縁。所
云開示悟入如來知見故。經會意言之
十二十三云。今欲教彼衆生令盡識心之實
相。開彼花臺四阿令得佛之知見者。如俗
言心開意解。此意有理也。以心開故有入
阿字門也云。今此菩薩得是妙法蓮
華臺眞實知見故。復而問佛。欲廣傳此心
地之法。度與一切衆生。感令亦得如是開
敷也又一大事者三昧耶義。sa一也。ma
也。ya事也。三昧耶與曼荼羅眼目異名也。
又三昧耶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四義。即是
四阿義。又一大事者。入中惡字。花臺實相。所
云眞實知見。因縁者縁起義。即四阿。亦是
四葉如來四智義也。即是權實二智。二智共
不思議。故名云妙。第六二十三云。一切諸佛
希有。智方便不思議。智謂領解前偈中覺本
不生。方便謂領解前偈中加持神力。復次智
謂心蓮華臺具足。方便謂葉蘂開敷。二種共
不思議。故云希有也
第十一勝迅執金剛 已下九金剛方便句也。
就中初八即八葉徳也。問次上四金剛既配
四徳。然疏中云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徳。故八
葉亦是智行四徳。何以重重配四徳。答總論
佛徳無非四徳。故前四執是根句位四徳。已
下八執究竟位智行四徳。何患重重耶。此勝
迅者。寶幢佛發菩提心也。第四二十一云。寶幢
是發菩提心義也。譬如軍將統御大衆。要
得幢旗。然後部分齊一。能破敵國成大功
名。如來萬行亦復如是。以一切智願爲幢
旗。於菩提樹下降伏四魔軍衆。故以爲名
二十抄記云。問寶幢佛是何義。答此是
菩提心也。如世軍中有幢。是衆中之首。軍
之幖幟。或所瞻望進止之節莫不隨之。猶
如一切萬行皆爲此菩提心也。以之爲標
爲主。故得名也 大空者。第四十七云。淨菩
提心於一切法都無染著。即名蓮華三昧。
住是蓮華三昧者。乃至諸法實相亦不可得。
所謂爲諸佛大空。故大空者即是遍一切處
者。是a@m字義。然寶幢佛a字也。今以a@m
a者。a是因。a@m是果也。因具果徳故也。
來勝字。次云故能起速疾神通也者。釋
迅字。仁王下云。此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
諸菩薩母。不共功徳神通生處是即實相般
若。所謂名首楞嚴定。亦名佛性。即是a
a字也。又按是一體速疾力三昧義也。遍一
切處者一體義。速疾神通者即速疾義。是五
字五大義。具如上引第六二十一疏明之。a
字即五字門也。故一體速疾力三昧者。是寶
幢大菩提心之勝能也 住此乘者者。即神通
乘也。神通乘者五字五大曼荼羅法門。上云。
若乘神通人於發意頃便至所詣。不得
云發意間云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
疑。即此經深旨也 初發心等者。第九云。
若從此堅固不動。逮見心明道時。是初發
心中便成正覺。以除蓋障三昧普現曼荼
羅身義決二十八云。如上四種衆生。初二謂
二乘種姓。第三漸次迴心入大乘者。第四一
門。謂從初發心便成正覺。常住佛乘智用
無礙。能於十方作大佛事。是人即名眞住
佛乘入佛徳者不動生死者。金剛壽命陀
羅尼念誦法二云。若有修習三摩地者。現
生不轉父母生身。獲得五神通凌虚自在
大妙金剛經達磨
栖那
又修習三摩地。常於自心
觀惡字而成佛形。量盡虚空無有邊際。
迴然清淨得證法身。無有生死。不轉肉
身得無漏法。常於十方世界教授諸二乘
佛及一切有情。隨意自在
第十二無垢執 是即南方開敷花王也 無
垢者。三十五佛名云無垢佛。vimal@aya
虚空無垢者。本有無垢。此金剛是離垢清淨
義。故云即是離一切障等也 譬如眞金者。
第四二十一云。南方觀娑羅樹王花開敷佛。身
相金色普放光明。如住離垢三昧之標相。
始自菩提心種子長養大悲萬行。令成遍
覺萬徳開敷。故以爲名。離垢即大空義也。證
此大空時。猶如眞金百錬垢穢都盡。故佛身
相亦然。此是世間上妙之金。若比閻浮檀金
色淺而稍濁。不如彼自然鏡徹清明。以花
葉上佛從心量因縁生故有差降也 則
知初質等者。是猶譬説。質謂體質。初質者指
錬冶磨瑩畢竟淨之前。若法説者當等覺位
也 微垢者所謂微細妄執根本無明也。第
十四云。如世人擧趾動足皆依於地。菩薩
亦如是。依心進行故。名此心爲地。以心
尚有所依故。未名正遍知。如來已度此微
細戲論。進趣都息故名超越心地也下疏
云。就前三句義中十地更開佛地爲上上方
便心。至此第四心時名究竟一切智地。故
曰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 畢竟淨者。
究竟一切智地也
第十三刃迅執 是西方無量壽大智義也。金
剛界西方有金剛利。應思 此刃字梵文者。
按刀云竭誐雜名集經第五十三瞋云毘居唎
多。大瞋云婆半掲唎。kari唎與tra
字體相同也。利乞瑟那三合三十
七尊
此中有
kra字。細何不速也疏第十
十二丁
中亦有ka字 忿中等者。是刃字義。利中
等者是迅字義也。第十六列諸金剛中云。
金剛利謂極迅
鋭之稱
持此金剛等者。第十三十三
釋大惠刀印云。次作刀印者。刀喩利智。
以能令除斷爲義。謂除惡見山峯也。如
大山之峯繚亂甚多。煩惱亦爾。今作此刀印
如上
説之
○大刀無垢法現。倶生身見截斷。如
來信解無貪法生
第十四如來甲執 是北方鼓音佛方便事業
也。抄記云。次鼓音佛者方便也。既得大果
豈自受用而已。即普爲一切衆生演之。種
種方便成所作智。猶如天鼓之音無思而成
東業。故得名也故知。三部被甲者如次當
東西南北也。無量壽軌被甲印文云。即起大
悲心。遍縁一切有情。願皆被大慈悲莊嚴甲
冑令離諸障難證得世間殊勝。成就如是
觀已。即成被金剛甲。一切諸魔不敢障難。
護身眞言曰云云由結此印誦眞言慈心愍
念力故。一切天魔及諸障者悉見行者威光
&T024369;猶如日輪。各起慈心不能障礙。及以
惡人無能得便。煩惱諸障身不染著。亦離
當來諸惡趣苦。疾證無上菩提第九二十二
釋金剛鎧云。代折羅是金剛。迦嚩遮名甲。
如來以金剛眼普觀衆生。無不被此金剛
甲冑。是故以誠實言而演説之也○次明
甲義。若法是造作故所成。當知但有假名。
縁遷變尚不能自固其性。況能蔽捍
六塵利箭。今觀金剛體無盡莊嚴皆悉離
諸造作。是故堅固不壞百非不能干。是
故名爲金剛甲冑 攝護衆生施作佛事
者。是ka字義。涅槃經云。迦於諸衆生起大
慈悲。生於子想。作妙善義 不爲一切等
者。va字義va字是金剛不壞義 無能降伏等
者是ca字義。涅槃云。遮是修義。調伏諸衆
是以kavaca三字釋可見
第十五如來句生執金剛 是加持流出徳也。
爲四隅中普賢菩薩。pada@mpandr@a字體相
同。是如如實相。即實智住處也 如來句者。
如來之句也。是阿字義。即本地身 生者謂
加持身也 句名住處等者。下疏第一
十四
云。句者
&MT04125;曇。正翻爲足。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
如人進歩擧足下足其迹所住處謂之&MT04125;曇。
言辭句逗義亦如是。故同一名耳。今就此
宗。謂修如是道迹。次第進修得住三平等
阿字本
不生義
故名爲句。第十九二十五云。句是住
處義。一切智之住處。即是佛住也。當知菩提
性等於虚空。空等菩提性。菩提者即是阿字
門一切智句也十二十六云。行者見此心佛
之時。即名悉地第一成就。所謂第一常身。
悉地有衆多種。或世間或出世間。或無量差
別。今此成就者即是出世間第一成就。所謂
成就第一常身。此常身即是諸佛金剛不壞
身。見此心時即是見如來句。知一切法皆
如十喩。不生不滅性常不生。得此眞實之
智。見於實相也一切法空不生不滅等者。
是阿字門如來之句義也。又十五云。行者由
心淨故。非但具足妙天之樂。亦得大涅槃
微妙之樂。亦見如來句。句是諸佛坐處謂佛
住處
也文即大空生也者。釋生字。若無生字者是
釋如來句也。大空生也者。第五云。次云。
汝等於明日得大乘生。謂入大悲漫荼羅
得灌頂已。生於一切如來種姓之中。復次
離縁業生得大空生。故云大乘生也
第十十一云。次一切持金剛眞言乃至泮吒泮
訶障之義與上同也。私
謂再説者謂訶二障也
髯髯者闍是生義。上
有一點是大空也。已破諸障。當得大空之
生。即是諸佛生也。金剛生即是諸佛法身之
生。如央掘然生此不生之身即其義也
又第八十五釋寂災眞言中云。次云阿婆嚩
薩嚩婆嚩。又是轉釋前句。次云無自性。以
本性寂而從縁起無自性。從縁起者皆本
性寂。是故爲一切法自性。以此義故妄想
不生。而大空生也第十六十六云。燒弟子
罪者。猶從無始來具有無量無邊罪障。弟
子法如是者。如法入壇作法也。深厚之障若
不爲除。則身器不淨。猶障有故不合。爲説
一切如來具足道。猶如聲聞人有十三難等
不合爲授戒。燒彼壽令不復生。燒除灰
燼者。今豈以世間之火而焚彼身。令命根
不續爲灰燼耶。今自有妙方便大惠之火。
而焚彼業煩惱身。使不復生也。一切衆生
皆以業煩惱蘊積相續而得生長。輪迴無絶
故名爲壽。今即焚之令盡無餘也。業煩惱
爲薪。方便智爲火。以此因縁而得無餘。
此薪既盡能治亦遣也。所謂燒者即是字義。
當以阿字爲弟子身。使以阿字遍作其身
也。以此惠火之字。焚彼菩提之性眞金之
鑛。令垢穢無餘故。以羅字而焚阿字也。
然既焚竟。豈如二乘斷滅灰燼而不復生
耶。不如是也。諸垢之薪已盡更有妙生。所
謂淨菩提眞實生也。此生即是清淨之性。如
來種子也。師以何方便。令此灰燼復燒盡。
同於灰。彼等復更生也。以字燒字者。謂想
阿字同方壇。弟子在中。而以囉字燒之。
以燒故同爲一體也。身同阿字。而以囉字
自燒。一切煩惱罪除。乃至身亦除。體同金剛
輪生妙芽也。謂生嚩字門也。當於心上
觀圓明於圓中而安嚩字。從此嚩字而
生水輪。猶如白乳而以注之。以此方便復
生淨菩提心佛種子也。生此清淨之身内
外無垢如百錬之金而加瑩飾隨用成器
也。當知火動之時即與風倶。風輪者即是訶
佉字義也。又嚩字上加點。此點即是大空缺
字門也。微妙法水從空而注。以淨其心器。
當知即具地水火風空五字義也第八二十
文大同。往閲。此中妙生及菩提心生者。即
大空生也。又第二三十四釋三劫中云。第三
重微細百六十心煩惱業壽種除復有佛樹
芽生。故曰等虚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止相續
佛樹芽生者即大空生也。又下十八釋所
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縁業生
増長。有情類業壽種除。復有芽種生起文云。
縁業生者。謂爲有情癡愛因縁造身口意種
種虚妄不清淨業。乘如是業生六趣身。増
長輪迴備受諸苦。今修平等三業清淨惠門。
一切蘊阿頼耶業壽種子皆悉焚滅。得至虚
空無垢大菩提心。一切如來平等種子。從悲
藏中生法性芽。乃至莖葉花果遍滿法界。
成萬徳開敷菩提樹王。然以四不生義觀
之。都無所起亦無起處。當知此生即大
空生也行者大空生者。即佛加持身生也
從諸佛自證功徳生者。第七二十九云。復次具
足最勝願者。是如來十世界微塵數内證功
徳。以決定故一一皆成金剛印。從此自證
内徳復起加持身故 從如來性者。如來
之性依主釋也。涅槃如來性品初云。我者即
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如是我義從本以來常爲無量煩惱所覆。
是故衆生不能見者此中如來藏及佛性
者。即是如來性也。章安疏解意亦爾。此我者
即普賢也。故理趣釋。一切有情如來藏。謂
普賢菩薩一切我故又第四十二如來性品
云。迦葉汝亦不應作是憶想謂如來性是
滅盡也乃至是故如來是常住法。無有變易
十九云。善男子我雖在此閻浮提中數
數示現入於涅槃。然我實不畢竟涅槃。而諸
衆生皆謂如來眞實滅盡。而如來性實不永
滅。是故當知。是常住法。不變易法。善男子。
大涅槃者即是諸佛如來法界十八三十云。
如來性者是阿字而生也。如來常住無有變
易者。即同上所引第十二。見此心時即是
見如來句。知一切法皆如十喩。不生不滅性
常不生等。是a字門義也。不離阿字門者。如
上所引十九二十五
第十六住無戲論 是四隅中文殊菩薩也。前
句生者。是大空實相。即住處義。今能住智也。
謂實相智也。無戲論者三世無障礙智
戒。無障礙智戒者。心本性尸羅戒。即實相智。
文殊者。是實相智故主戒門。尸羅室利字體
同。是吉祥義。故曼荼室利云妙吉祥也。故
理趣釋云。無戲論如來者。是文殊室利菩薩
之異名也二十二十六云。文殊師利者大智
惠也第八二十云。住無戲論即本性淨。三世
無障礙智戒故。一切戲論皆息。戲論息故得
成無師大惠第五云。此戒梵云三嚩
羅。是共縁共成此戒之義。所謂惠方便等
之所集成。又三嚩羅是平等義。佛言以身口
意合爲一者。即是住三平等法門。所以得
名三世無障礙戒也。如佛爲諸聲聞略説
教戒。則云此三業道淨是大仙人道。從十二
年後稍演其義。成種種律義。今此持明略
戒義亦如是。若行人三業方便悉皆正順三
平等處當知即具一切諸佛律儀也。復次裂
諸想網是三嚩羅義。謂戲論諸見之網。經緯
相成重複交絡。故名爲網。今行者觀身口意
業自無別體。統末歸本唯是一心。而此心
實相常是平等法界。是故住此戒時。種種身
口意業皆同一相。無量見網皆悉淨除。是故
得名住無戲論金剛印也 縁起實相者。
縁起者是因縁所生法。實相者即是空假及
中道義。即諸法實相也 無生無滅等者離
生滅等八種戲論也。第七釋阿字云。以
一切法無不從衆縁生。從縁生者皆悉有
始有本。今觀此能生之縁亦復從衆因縁
生。展轉隨縁。誰爲其本。如是觀察時。則
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猶如聞一切語
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
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
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
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爲眞言也 是處諸
戲論息者。中論第一頌云。不生亦不滅。不斷
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説是因
縁善滅諸戲論 法如涅槃等者。取中論
法品意而引之。花嚴大疏十三上四二引論
釋云。論云。諸佛或説我。或説於無我。諸法
實相中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
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一切實非
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
則名實相。若法從縁生。不即不異因。是
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常亦
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釋曰。言如
涅槃者擧喩以顯。然實相體即性淨涅槃。而
人知涅槃寂滅不生。不知實相寂滅。故以
涅槃爲喩。若了實相即是涅槃。涅槃之相
亦叵得也
第十七如來十力生 上是實智。此是大慈
方便智也。即彌勒菩薩也。十智力者是自證
徳。此是從十力智所生方便智也。十三十七
云。此眞言諸佛大力也。此大力是何等耶。
即是如來十力。一切力中最大自在。如來云
何得此十力。謂從大慈而得此十力。故言
此力從大慈生也十力名義等如常。出
諸鈔等。從大慈三昧生十力。十力生此方
便智。故此智大慈之方便也。如是妙權者。
妙權即神通。第十七釋彌勒印云。此是如來
迅疾持印。謂如來祕密神通之力。加持迅疾
之義也
第十八無垢眼執 是淨菩提心徳。所謂除
蓋障三昧。無垢佛知見即除蓋障菩薩也。下
一十二云。除一切蓋障者。謂障爲衆生種種
心垢。能翳如來淨眼不能開明。若以無分
別法前無戲論金
剛實相智也
滅諸戲論。如雲霧消除日輪
顯照。故云除蓋障。如來諸有所作。悉皆爲
此一事因縁四佛
知見
故次妙音明之下疏
四二
爾時行人爲此寂光所照初法
明道
無量知見自然
開發除蓋障三昧
淨知見義
如蓮華敷。故云無量智成就。
此智成就即是毘盧遮那心佛現前。故云正
等覺顯現第九二十一云。如來以普眼觀
一切衆生。金剛智體與我無異。是平等義。
以衆生不自覺知故。從無量金剛智門作
種種金剛事業。要摧如是大障。令至實際。
是本誓義。如是實際淨菩
提心
名爲無垢眼金剛
眼。即是除障義十二十五云。如上見時。猶
未名究竟成就之見也。更有方便謂觀囉
字門。行者於兩眼上置此二字。光明如燈。
赤炎光輝。行者當坐時少屈其顯。以此無
垢光眼而内觀照其心。猶此囉字故能見
心性也。此囉字門者。即淨知見之明燈。由
此智目觀心蓮臺之實相。故速得成云云
囉字觀下廣釋。具釋往閲。是得法明道證
除蓋障三昧也。故彼文中云。此羅字門等
浮此心故。生眞實智慧光故。即見古佛
所行之道。所謂祕密藏眞言門也十三十七
釋佛眼印云。大悲者。即是如來之眼。此眼
從大悲生。能生大悲也華嚴十回向品
云。譬如眞如爲衆法眼。大疏三十二十六
云。又由見如來法眼故。大般若云。三世諸
佛皆以性空而爲佛眼智度論四十云。
菩薩住十地中。具足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
智。菩薩入如金剛三昧。破諸煩惱習。即時
得諸佛無礙解脱。即生佛眼。所謂一切種
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乃至大慈大悲
等。諸功徳是名佛眼。問曰。智惠見物是眼
相。云何大慈悲等名爲眼。答曰。諸功徳皆
與慧眼相應故。通名爲眼。復次慈悲心有
三種。衆生縁法縁無縁。凡夫人衆生縁聲聞
辟支佛及菩薩。初衆生縁。後法縁。諸佛善修
行畢竟空故名爲無縁。是故慈悲亦名佛
眼。已説佛眼。今説佛眼所用。是眼無法不
見不聞不知不識問所引疏中以眞實際
如來知見名爲佛眼。然智度云諸功徳是
名佛眼。云何會之。答如來智見等者。阿字
本不生體。諸功徳者。本性所具功徳。此徳皆
不離阿字門故。同云佛眼。次上釋加持
身云。從自證功徳生。不離阿字門故。十
云。阿字門如來金剛性眞實
知見
而功徳藏具
足無缺十力等常住妙理之門也涅槃師子
吼品云。佛性眞實
知見
者。所謂十力四無畏大
悲三念處。一切衆生悉有三種。破煩惱故
三點祕藏即
三密金剛也
然後得見云云問此眼從大悲生
者。答觀世音是大悲徳。與除蓋障其義相
同。故共有眼義。藏品中。觀音入普眼觀。又
從觀音眼生多羅尊者。即此義也。觀音亦
名金剛眼。亦名金剛法。應思。即如來五眼
者。無垢眼者。正是佛眼。何云五眼。按佛眼
即兼餘四。故總云佛眼也。法華文句四之
四十云。若觀色法應用天眼。若分別根
機應用法眼。云何言以佛眼耶。佛眼圓通。
擧勝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
嚴大疏十一三十五云。如五眼中佛眼。四眼
入佛眼。皆名佛眼。如四河入海無復河名。
而具海味又第五二十五云。佛眼者。若約
五眼。餘眼在佛。皆佛眼故。此非經宗。今依
十眼。佛眼能見如來十力故。故此一力即
攝十力。擧一爲例。餘九皆然此中攝十力
生。明無垢眼思之 菩提心畢竟淨者。菩
提心白淨義。第五十八釋般若佛母云。眞金
是如如實相之體。畢竟淨句。是彼教門之外
飾。故曰縞素以爲衣義釋第八二十一云。若
行者見一切法從縁起法皆是毘盧遮那法
身。爾時十方通同爲一佛國。是名畢竟淨菩
提心。以此畢竟淨菩提心隨無盡法界無餘
衆生界應機因縁一時普現色身云云 以
一切種等者。一切種智具辨如上。上疏一二
云。以如實智。知過去未來現在。衆生數非
衆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皆了了覺知
故。名爲覺下疏
三十八
今此菩薩以照見心
明道故。即時無礙智生。於一切法皆悉現
前。通達無有錯謬。猶如明目者於日光中
觀見種種諸色云云 見聞覺知者。問今釋
眼義。云何云覺知等乎。智度四十云。問曰
眼爲見相。云何説聞。答曰。衆生智惠從六
情生知六塵。人謂佛有所不聞。如外經
書中。或有所不聞。是故佛智慧無所不聞。
又耳識因縁生智慧。智慧所知。言無法所
不聞。問曰何以故。三識所知合爲一。三識
所知別爲三。眼名爲見。耳名爲聞。意知名
爲識。鼻舌身識名爲覺。答曰。是三識助道
法多。是故別説。餘三識不爾。是故合説。是
三識但知世間事。是故合爲一。餘三亦知
世間。亦知出世間。是故別説。一切種智者。
如人眼見近不見遠。見外不見内。見麁
不見細。見東不見西。見此不見彼。見和
合不見散。見生時不見滅時。肉眼見天
眼不見。眼根成就。未離欲凡夫人故無天
眼。天眼見惠眼不見。凡夫人得天眼神通。
故無惠眼。惠眼見法眼不見。未離欲聲聞聖
人。不知種種度衆生道故無法眼。法眼見
佛眼不見。菩薩得道種智。知種種度衆生
道。未成佛故無佛眼
第十九金剛手 是中胎毘盧遮那也 播尼
等者。梵語雜名。賀薩多怛羅云手掌。千字
文手云hasta娑多二合今按。掌持金剛者。
金剛手是嚩曰羅播尼故。手執者執金剛也。
二名互出者。指前十八執金剛與今金剛手
也。經中更亦有持金剛稱。是與執金剛同
耳。前疏一五具釋。持執金剛。梵言嚩曰羅陀
羅。第十二云。此菩薩身。即是金剛之體。而
十方一切佛。同以如來金剛智印。授其掌
中。故名持金剛也覺諸佛金剛之體。
能持諸佛智故名執金剛理趣釋云。金剛
義菩提心是也。薩埵名勇猛。又云。金剛手
者。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
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爲金剛手
又云。金剛手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前月輪中。
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
埵加持。修證普賢行願。證如來地今按。
上云如來句是實相之住處。如如實相普
賢義。句云&MT04125;曇。與播尼字體相通。金剛
手者。金剛是實智。是以普賢實相手掌。持
金剛大智。是智住如義。理趣釋所云。本是
普賢。親受五智金剛杵。即此義也da@mndr@a中有
句義思之
西方下 如有人引文解 密迹者去應音第
一。云密迹梵言散那。此譯云密主。密是名
也。以知佛三密功徳故也。主者夜叉主也。
按梵本都無迹義。當以示迹爲神故。譯經
者義立名耳大佛頂云vajra金剛pa@nigu
hyak@a祕密dhipata寶樓閣經不空本云金剛
手祕密主。菩提流志本云金剛密迹菩薩
今按dhipata中含pada迹義。所以翻爲密
迹。若爾非義翻也。是如來身語意密者。十
二十二云。猶此菩薩能知如來身口意密
故。名祕密主也。如來意密之法。唯佛與佛
乃能究了。如意者當知是身口亦如是。今
此菩薩亦能知之。當知是位同大覺。爲欲
度衆生故。示爲菩薩而相起發也今按
手執金剛。是表内持如來三密金剛。即三
密義。故五祕密軌云。三密金剛。三密金剛者。
即阿字本不生。法界之體。能持之故云金剛
手也。十四二十五云。次世尊身語意平等得量
同虚空。得如是身語意獲如是智。一切法
得自在者。謂佛坐於金剛道場。纔念此三
道眞言。謂如所説身口意三眞言也。當如
是念時。即得身口意平等之地。身及語意
皆是法界之體。無有邊際。由如虚空。即以
如是之力而伏四魔也云云第二十十七云。
私謂上來經文大意不過此行。謂口眞言。身
法印。意觀佛也。然此三事皆縁生法。縁合而
有。都無自性。不生不滅。即是阿字之門。法
界之性云云十二云。阿字門如來金剛性。而
功徳藏具足無缺。常住妙理之門也又阿
字有三義。即是三密。空是意密。有即語密。
不生爲身密。今此所持金剛是五股金剛。五
股金剛者即表法界。稱五智十波羅蜜三
十七智即三十
七品
等一切功徳。具如上引要目
等。故此金剛手以爲總徳。餘有別徳也 
唯佛與佛等者。是法花方便品語。今歎自證
境界辭也。自證者證自心實相。阿字本不生
義。所謂心自證心是也。第十二云。眞言諸
行説。彼行不可得者。謂平等三業眞言之行。
猶此如來之行得成無上大果報者。此諸
行願佛爲我等説也。問意云。此眞言及行。
佛説能成辨一切如來廣大甚深之事。以要
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皆得成就。然一切
法無不入於阿字之門。若入阿字者。即是
從本以來本無。諸法本不生故。若法本不生
者。即此眞言尚不可得。何況是中發起衆行
耶。即是無生無起無法可得。而具一切功
徳。即是不可思議佛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
知之。佛佛自證云云
乃至彌勒等者。法華壽量品云。又復告諸大
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如是三告。
是時菩薩大衆。彌勒爲上首。合掌白佛言。
世尊唯願説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
白已復言。唯願説之。我等當信受佛語。爾
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
等諦聽。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
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
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
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爲微
塵。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
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
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
不。彌勒菩薩等倶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
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
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
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
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云云 今按。
祕密神通者。即三密義。住三平等時。外起
三業神通。利益衆生。是即法身加持義。三業
平等是阿字法界體。所云蓮華中胎藏本地
身。即與法花本門如來壽量義同也。故今
取法花意明之耳。故第十二十一云。決至此
中一一須入阿字門。若入阿字門即見本
不生理體也。如是見已。即三業皆通。以身
通故普現色身。隨類普見所喜見身。以語
通故。能以一音遍至十方佛刹。亦能普應
一切衆生語言差別。以心通故。乃至一切衆
生。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無不明了知之。
亦能知諸如來祕密之事。即是究竟六根清
淨成種智也祕密神通
義可見
下疏第二
劫段
三十
三三
云。
以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
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阿字義與上行等
從地涌出諸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
雖迹隣補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爲
祕密。又此菩薩能於畢竟淨心中。普集會十
方世界諸佛菩薩。自能普指十方。供養諸善
智識。詢求正法。唯獨自明了。諸天世人莫
能知。由此因縁復名祕密第七二十一云。
今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華最深祕處。故壽
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乃至我淨
土不毀而衆見燒盡。即此宗瑜伽之意耳
祕中最祕等者。有二解。一解云。於平等三
密中。且論勝劣有二。一者以身密爲勝。
一以心密爲勝。今此中即後意也。一解云。
祕中此釋者。泛爾如來一切祕密。即上諸金
剛所持也。故上云如是智印唯佛與佛乃能
持之也。最祕者正指三密。次云所謂心密
之主者。心即三密中之一。故且擧心也。其
實皆最祕也。故第十四等云。知三密故名
祕密主也
如是上首者。此中十九執爲上首義也
若具存梵本等者。梵本者指三千頌梵本。
梵本有多聲故。當云虚空無垢等。今譯經
略之不言之。其十萬大本當存一一十佛
刹眷屬金剛名。故云大本當具存耳。第十四
二十二云。此中身語意密。上從佛菩薩位及
二乘諸天八部。無量差別。廣而論之。乃至十
世界塵數各各不同。略而言之如此經中所
表之位十佛刹尊三密各差別。其名亦各
別可見矣。故今多聲者。是三千略本而非十
萬大本也。多聲者。明覺形音義云。buddh@a
na@m先沒馱有云佛陀略云佛。次若云
n@a@m時。上字定加引點也。大日經。諸毘舍遮
眞言piz@ac@an@a@m即此義也。vajr@a金剛l@a@m時。必上
字加引點也。大日經諸人。云manu@sy@al@a@m
此義也。buddh@ayadharmm@ayasa@mgh@aya已上
點及ya字第四轉爲聲也。爲彼佛法僧故用
爲聲。凡歸命句皆用爲聲也及演密第七。
解七母天眞言中言。云忙怛&MT01414;等忙即母
也。但&MT01414;七也。弊者等也。多也。總云七母等
形音義云。nama@h歸命sarva一切buddhabodhisa
ddhe菩薩bhya@htathagatebhya@hmukhebhya@h
e點與bhya@h字者等也當段演密抄云。多
聲者。應云梵語誐誐曩尾羅惹南誐誐曩尾
訖哩抳多南。乃至野叉鉢底南。南者多聲。即
是等義。衆義。如云佛馱南。達磨南。僧伽南。
問又云。佛馱野等與此南字一耶。異耶。答
耶是假者。即目覺者義無相濫有破云。
耶字非人。如dharmmaya者呼法門眷屬
謂三尊下ya言是爲聲。如上所引形音義。然
似有ya爲聲亦兼多聲等聲。何者。ebhya@h
言。eya通同。處處有其例。bhya@h中有ya故。
yaebhya@h通有等義。又八轉中。第四所
爲聲中。説三已上多聲爲聲。全與ebhya@h
聲同。慈恩傳第三二十一云。所爲事者。一布
路厦邪。二布&T047891;。三布路鎩韻puru
@sa殺者丈夫也。puru@s@a@hya邪者。厦所詐切。
字彙云。沙去聲。有引點故妙也。傍二點去
聲。慈恩所傳如此也。@s@a@ha聲故。與下ya
邪合aya爲聲。如上所引形音義説。@s@a@h
沙去聲。字此有引點傍二點然引點爲a。連
ya者。其例如十三二十一十力印言dazaba
l@aga。疏云。十力身分也。其蘭字已上是十力。
即此蘭字長阿聲。與伽相違是身分也。次pu
ru@s@abhya@m&T047891;者。説二爲聲。&T047891;鞞僣切。凡慈恩
三藏傳無點字用入聲。如ama莫等。引點
字用平聲。如@am@a摩等。此中亦爾。殺@sa
也。沙@s@a也。是@s@a引點成a故。abhya@m説二爲
聲也。次puru@sebhya@h韻者。鎩所介切。韻鞞約
切。故ebhya@h是説三已上。所爲聲也。是全與
ebhya@h同。故知。爲聲兼有多聲。然多無一
二。但三已上故。aya爲聲。通詮衆多義也」
宗通之用。者演密解云。謂大本有十佛刹
微塵數等。今此統其大領所要用者上首一
十九數。枝末眷屬皆悉隨之。於此持明宗
中通途用者。不以爲闕少耳。又解。宗通之
用者。然此經宗有通統法界之用。若人若
法皆無盡故。今言十九。既局數量。豈不違
於宗通之用耶。若准梵本皆帶多聲。即是
等言。今置等言。局過斯遣矣演密未知此
宗通語本出楞伽故。二解皆無義。第三十四
釋金剛手領解文云。即是領解一切智心無
量莊嚴之迹也。不思議法界即喩蓮華台。種
種方便道即喩蓮華葉。此領解中文雖簡略。
而提擧宗通妙旨無所不周楞伽第三
十七云。佛告大惠。一切聲聞縁覺菩薩有二
種通相。謂宗通及説通。大惠。宗通者。謂縁
自得勝進相此是
宗義
遠離言説文字妄想此是
通義
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宗義遠離一切虚妄
覺想。降伏一切外道衆魔通義縁自覺趣
宗義光明輝發通義是名宗通相。云何説通。謂
説九部種種教法此是
説義
離異不異有無等相
此是
通義
以巧方便隨順衆生。如應説法説義
得度脱通義是名説通相。偈云。宗及説通相
縁自與教法此二句實叉譯云。宗趣
與言説自證及教法
善見宗通善分
説通不隨諸覺相宗鏡録解宗通云。内
證自心第一義理。住自覺地入聖智門。以
此相應名宗通相。此是行時。非是解時。因
解成行。行成解絶。則言説道斷心行處滅
宗者實叉譯云宗趣。謂宗趣宗要之義。所謂
自得勝進無漏界自覺地等是也。通者宗之
下通利利益也。所謂遠離言語文字妄想覺
想。降魔等是通也。説者言説。所謂説九
部種種教法等也。通者説之。下通利利益。
所謂離異不異有無等相。等是通也。今文意
者。十九執金剛雖數是略。然於宗趣得通
利之用。義既足矣。若於其言語説化之通
益大本具存
所云十佛刹等者。華嚴大疏第二十一云。一
三千界一佛化境故名佛刹。佛土皆準此也。
微塵者七極微量也。謂抹三千並爲微塵。
一塵爲一菩薩。則數已難量矣。況擧十數
表無盡耶
且以如來十種智力等者。問十力且是十九
中一金剛能生智力。何故以此表衆會之數
耶。答十力於加持三昧甚爲要故。故智度
二十四云。佛雖有無量力。度人因縁故説
十力。足成辨其事十三十六云。次怖一切
爲障者印以右手爲擧大指
出者
而舒風指竪
之當於眉間。以指頭柱眉間也。云等引
者。謂作毘倶知形。其面如忿怒。而心住一
境不動也。此一切佛大印。能現如來威猛大
勢之力。況怖一切爲障難者。令其降伏。亦
能滿一切衆生所願。行者結此印時。爲障
者莫不四向馳散。乃至大力天魔軍衆亦自
然退散。如來證菩提道時。以此印即能伏
諸魔也。眞言歸命如前。摩訶嚩梨大力也
&MT06086;奢嚩梨十力也馱婆二合得也摩訶彌底
&MT01414;大慈也
發也
此眞言諸佛大力也。此大力是何
等耶。即是如來十力。一切力中最大自在也。
如來云何得此十力。謂從大慈而得此十
力。故言此力從大慈所生也以上文中
云。能現如來威猛大勢之力者。上疏云。爾時
無量法門眷屬一一皆現執金剛身。顯發如
來威猛大勢從大慈而得十力者。大慈
者普賢也。故四無量心中大慈普賢也。上加
持三時中。具明加持三昧。與金剛頂金剛三
昧同。是普賢三昧。佛入金剛三昧出生十
六大菩薩等。此中入加持三昧現十九執等。
其相同矣。眞言中摩訶彌底&MT01414;也毘庾嗢蘗
底者。彌底&MT01414;也言中有花義。又大慈生印持
花印也。三形花也。毘庾嗢蘗底者有嚴義故。
是花嚴義也。花嚴者普賢義也。花嚴記具明
之。十三大慈生眞言注云。大慈從自性清淨
心生自性清淨心者。普賢金剛薩埵也。見
于理趣經初段又第九二十三云。自性清淨者。
即金剛薩埵身也又云。佛成道時。以此印
伏魔者。第十三十無能勝明王中亦言。如然。
又不動中云。爾是不動者慈救呪故。無能勝
者。慈氏菩薩眞言中阿誓單闍耶者。無能勝
義也。故無能勝明王佛從大慈三昧中出也。
印以拳舒風當眉間者。拳置眉間毫相印
也。第十十三云。眞陀摩尼印普賢印亦云如意
摩尼普賢印此印亦佛形塔形也。彌勒所問
經論。謂慈爲塔。又慈氏菩薩持塔也。又拳
云散地或悉地。種子va@m與普賢三昧耶言終
va@m同。悉地之dhi者。即仁王陀羅尼種子。是法
界義。此陀羅尼初歸命大日與普賢。又初十
六句普賢十六行也。故dhi亦有普賢義。風指
者是精進義。是大力義。故怖魔印者普賢發
大力義也。是與金剛三昧現諸金剛義同。
又無能勝明王印右手持華印與大慈生菩
薩印同。左手直舒五指向上外托之。五指
五大也。與塔同。即與涅槃入大慈三昧申
五指出五師子伏醉象同。是大慈也。無能
勝明妃印内縛相竝二空如口形。是一字頂
輪王經五字呪印同。故與塔印同。是大慈義
也。又十三二十一有十力印。言如來十力印。
屈地空指在掌中。令頭聚合相柱。餘指作
三補吒合掌是也。眞言歸命如前。註云。𤙖
是三徳也。摩是空也點是三昧也。闍是生義。
又招召也。更問得招此印能持如來十力
也。此之三字合在句後。如大本中也。馱
舍嚩蘭伽十力身分也。其蘭字以上是十力。即此
蘭字長阿聲。與伽相違。是身分也
持也即是由此智印之力。能持如來十力
支分也此印兩手三鈷相也。被甲等甲曾
印多三鈷形。言如來大慈悲甲冑。𤙖三徳等
者。此三字十力義也。法身等三徳三解脱等
是即普賢文殊等法門也。又如來甲眞言終
h@u@m字也。第九二十二如來甲眞言釋云。末後𤙖
字即是無所畏聲。亦是自在力義等摩是空
者。經眞言云sa@m。與疏異。點是三昧者。謂空
點也。第十云。上有大空點是三昧十三
云。上點即大空行三昧也h@u@m字空
點也
若摩者是大
自在力義。若娑者sa堅固力義。又堅持不捨
義。悲愛義。皆度人慈悲力義也。闍者是招召
更問者。恐是招召一切衆生也。生義者是令
得大空生義也
然此毘盧遮那等者。如演蜜諸抄解 各隨
縁等者。是第十五所明。五種三昧耶中。
第二三昧耶已上事也。能令三業同於本尊
等者。是世間成就也。入法界等者。是出世間
悉地成就也 本尊者。第二十十一云。本尊
者。梵音娑也地提縛多。若但云提嚩多者。
直所尊之義也。尊亦云自尊。謂自所持之尊

  寶暦三年酉二月二十一日以到實本敬
寫之竟爲令法久住利益人天耳
 求法沙門善住謹誌 
寶暦九寅夏五月十三日以善住師御本書
寫之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