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195 [cf. No. 262]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一

  序品上
1 八甚深皆行因證歟二方
2 釋尊於阿私仙所求經十六王子以後行歟
3 釋尊入三昧無量義經以前歟
4 此初大相故事
5 必說一乘事
6 疑通三乘事
7 今經聲聞限退大應化歟
8 根未熟故事
9 不定種姓必退大乘歟
10 七方便迴心頓悟事
11 今經正宗爲頓悟說歟
12 今經可攝半滿二敎耶
13 今經題目白字事
14 蓮華者四色中何耶

  已上十四帖

法華經第一卷開示抄序品上
  序品
玄賛六門
一叙經起之意  二明經之宗旨
三解經品得名  四顯經品配立
五彰經品之次第 六釋經之本文
第一叙經起意略由
五義
  一爲酬因請酬因有六。行願求持相說。
酬請有三。鶖子文珠彌勒
 二爲破
疑執破疑
破執
 三爲彰&T047368;&T047368;
彰行
 四爲利今後
利今
利後
 五爲顯時機顯時
顯機
。玄賛中釋行因引八甚深文。爾者八種皆
爲此因證歟。兩方不明。若爲證者。八種甚深
廣明因果二位功德。行因者。唯因位修行也。
何以快妙事心等諸門。總爲行因證據。況受
持讀誦甚深者。第四持因中引爲誠證。若以
一文竝成二義。行持二因。寧不相濫乎。若
依之。八深不必證者。賛主開六因。各別引證
文。若不爲此義證據。載有何益哉
又方問。以八種甚深俱可爲行因證耶。答。准
諸師意。總有三釋。一云。唯以修行甚深爲證。
決擇&T047368;初釋。
鏡水抄翼賛
二云。八深皆爲證決擇&T047368;
後釋
三云。取
前三慶順
&T047368;
問。三義共有疑。先就初後義。前六因各引
其證中。明行因引八甚深文。若非此義證者。
引之何爲。次就決擇&T047368;後釋。行因者。因位修
行也。何以八甚深皆爲此因證哉。快妙事心
等成道以後德也。豈爲因行證哉。何況受持
讀誦甚深者。第四持因證也。何以一文兼成
二義*耶
今云。第二修行甚深爲正證。祟俊法淸。作二
釋之中。所爲正釋旣云行因。不如修行甚深
名義就中第一受持讀誦者。持因證也。快妙
事等成道以後德也。難爲因行證。但玄賛
廣此八種文。依爲一具法門引之也。問。義寂
引證據存略取要。豈無故徒載繁文*耶。答。
此亦有要。說經起意。酬因請爲隨一。其酬因
說經者。昔隨善友修習行業。今成佛果說妙
法也。而今八種甚深。兼其始末。故廣引八
種。令知事大意。故賛云。具行一乘種智之因
方得佛果。故今酬因說斯妙法云云
  後後因證。未必盡其首尾。初行因中。旣顯
了故
玄賛云。酬行因者。方便品中。准論釋經八甚
深云。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
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
未曾有法。難解法者。如來能知。隨宜所說意
趣難解。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八甚深
者。一受持讀誦甚深。二修行。三果行。四增長
功德心。五快妙事心。六無上。七入。八不共聲
聞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經唯有六。無第六
第八。至下當知諸佛道法。旣盡行之。具行一
乘種智之因。方得佛果。故今酬因說斯妙法。
勸修因行云云
&T047368;一云慶順師○此八甚深中。初三甚深。
是顯行。後五甚深。是顯所得果道榮師惠淨
師俱判也
疏引意者。取初三而顯行因也云云決擇&T047368;
一云。疏方便品中。至下當知者。引文也。又
云。擧八甚深。取第二修行甚深。餘七種
便故來。又云。總擧八深。通明酬行。云何乃言
唯取第二。今觀此解。其理稍通。文義略明。前
釋爲勝云云
水抄二云。問。此問說行。何用引敎證耶。答。
八甚深中。盡行諸佛等。修行甚深。正明萬行。
與此中行因同。故唯甚深是正引。餘者相從
來也云云
賛云。問。八甚深中。幾爲行因。答。疏雖引
八甚深。意取第二句修行甚深。云何以證第
二句盡行諸佛無量道法。云何盡行。謂未成
佛已來。六度萬行。皆盡行故云云
問。玄賛中。釋願因引方便品。如我昔所願。今
者已滿足云云爾者指何願名滿足*耶
  方便品可抄之
。就求因。釋尊於阿私仙所求法華經。爾者
十六王子以後行歟
私云。決擇&T047368;。大王求法爲先。王子講說爲
後。但此義未見文證云云今推云。吾於過去無
量劫中求法華經者。求故弟子位也。爲四部
衆廣說分別妙法華經者。說故師位也。廣爲
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示敎利喜。令
發菩提心所化數多。引攝德高定不淺位。又
大通佛土報土也。其法師。豈非地上哉
問。付酬持因義。宗家意。四依間供幾佛*耶
問。四依地位云何
  如玄賛本抄幷別&T047368;
問。如來欲說今經時。入何三昧*耶。答。入無
量義處三昧云云付之入定說經。其義必可
相順。旣說法華順入法華三昧。何入他三昧。
依之唐朝人師。入法華三昧云云
會云。見經文。入於無量義處三昧。云云表名
分明也。但無量義處三昧者。卽法華三昧故。
爲今經相因。能相順故。玄賛先入無量義處
三昧。後說法華。法華體卽無量義。故法華三
昧卽無量義三昧。云云凡無量義表體。法華
顯用。體用互不離。彼此還一也故玄賛無量
義談體出生無量義。法華功能出二乘。體能
雖異。其實無二云云仍無失
尋云。名言旣異。其體何同。設雖配體用。獨不
如以體望體以用望用。若爾法華瑞相故。正
可名法華三昧
會云。爲顯前後二經一體不二之義。中間入
一定。若名法華三昧者。恐難了此委曲。故表
無量義處名歟
重尋云。若體用無二故。二箇三昧同者。二
經又詮體用。是豈一法哉
答。云同云異雖有二門。說法外用也。三昧內
證也。對機具自。其義不同。故中間入一定。前
後說別法。若依實論之者。三昧亦證體者。
無量義處之德勝。解用者。法華三昧之能增

玄賛云。酬相因者。卽旣成佛已。將說此經。先
爲菩薩說無量義經。次入無量義處三昧。天
雨四華。地振六種。四衆瞻仰八部歡喜。放
毫光以矚燭。衆見此已疑生云云
同二云○先入無量義處三昧。後說法華。法
華體卽無量義。故法華三昧卽無量義三昧。
無量義經爲菩薩說。法華經爲聲聞說。無量
談體出生無量義。法華談功能出二乘。體
能雖殊。其實無二。故將說法華。先入無量義
三昧。下文亦有悟法華三昧。不言悟無量義
三昧者但是隨機濟物之要宜。逐便近生
之巧用。名雖有二體。實不異
。釋尊入無量義處三昧者爲在無量義經
已前。爲當何耶。進云。玄賛。先爲菩薩說無
量義經。次入無量義處三昧云云問。大師餘
處中。欲說無量義經。先入無量義處三昧云云
如何可會耶。私云。如來入無量義處三昧。
爲說法華經。說經之習。多以前現瑞相之故
也。若夫屬無量義經者。彼經何不說入定事。
至于此經始明入定相。屬後經不屬前經之
旨無諍。但至般若賛述者。實以難會。若以法
華經名無量義經歟。十七名中二經。互得其
名也。故同經會釋云。如入無量義處三昧。
方說法華云云准彼可知。玄賛云。如次上」
金剛般若疏上云。食時者。謂卽說經差別時
分也。此表欲說無相之理。如欲說無量義
經。先入無量義處三昧。觀無量義處之理。佛
以惠爲命。無相爲食。欲說無相之敎。先以惠
觀無相之妙理。後方說之。故言食時也云云
同經會釋上云。如入無量義處三昧。方說法
華。卽內有證能。外說互相表爲正與此同。
云云
。玄賛中。釋今經瑞相。餘經無此初大相故。
云云爾者以何相名初大相耶。答。樸揚大師
有三釋。一云入定名初。二云說無量義經入
定等瑞相。總名初相。三云入定雨花放光動
地。總名初相云云問。初釋不正義。不及疑難。
付後二釋不明。先付第二釋。瑞相者。以大聖
神力所現之奇瑞也。說經全非瑞應。何說無
量義經攝初相。何況二經旣別部也。以前經
難云後經瑞相。若如此義者。寧以𣵀槃經名
遺敎經瑞相耶。付第三釋。又不可然。仁王
若時。佛入大寂室三昧。後放大光明。下
天華動大地。若爾入定雨華放光動地。兼四
種瑞。不限今經。何云餘經無此耶
私云。第二釋加無量義經事。任經文相。先說
經次入定。云經云定。同得無量義名。入定旣
瑞相也。彼經又可屬其類。依之日月燈明佛
說法華時。同有說經入定。知二經雖異體用
不二。前後相卽。遺敎經不例。攝釋會云。
例。非𣵀槃後定說遺敎。法華經前。必說無量
云云第三釋者。於四種瑞此經悉具。餘經不
備。故栖覆釋云。此經具足。餘經或一或二。皆
不具足云云於仁王般若者。羅什三藏集
經爲一部。四種瑞相。恐不必一會同時所
現歟
付後釋。重尋云。仁王經者。說時。說處。聽衆。
得益。一部首尾所說分明也。捨諸經云事。餘
宗不許。況玄賛處處或引或會。宗家旣用
之。何輒云無別本哉
答。唐三藏得十六會廣本。比■前代所譯諸
部般若。皆不出十六會。至仁王一部。闕而
無之。豈非奇哉。故大師釋云。西方未聞
有本。卽以題下注云鳩摩羅什集出佛語。不
可和會。與諸經論同云云五天四主百三十國
之間。不聞有其本。實知於東土始集出諸
經云事。具如別抄。問。大般若經四種俱具云
何。答。見會會瑞。雖有入定。放光。動地。不說
雨花事歟。退可勘之
玄賛云酬相因者。○三世諸佛。將說此經。必
先有此種種大相。不同餘經。餘經無此
大相故云云
攝釋云。疏餘經無此初大相故者。問。初相者
何。答。有三解。一云。入定名初。此釋不然。將
說餘經前。亦入定。何得言無。二云。說無量
義經入定等瑞。總名初相。若爾者。𣵀槃在
遺敎前說。𣵀槃應是遺敎初相。答。不例。非𣵀
槃後定說遺敎。法華經前。必說無量。無量
義經所以得名初相。體用兩方相因說故。又
彼經者。雖爲菩薩傍益二乘。作聞此漸故。
三云。入定雨華放光動地。總名初相。餘經不
具雨華等事故。言無也
問。何故不取無量義經。答。雖無量後卽說法
華。彼經自爲菩薩而說。彌勒等衆。復無疑。故
非其相。問。光等非初。云何說初。答。正宗前
故得稱初也。問。餘經何故無此初相。答。自昔
說二乘作佛。今經開權顯斯實旨。恐有疑生
故。現奇禎拂彼迷意。今談此等悉皆成佛。與
昔說別。意旨難信。是以餘經無此初云云
。付今經說因。且三世諸佛出世成道
時。必爲說一乘將云何。玄賛云。必說一
付之諸佛說敎。必待根熟。一乘根緣。若
熟者。何必說今經。是以經云正使出于世說
是法復難。玄賛下文有佛出世。唯說一法。或
不說法云云就中蘇扇多。多寶二佛不說此
經。二萬燈明佛中。最後一佛說之。以知
必說一乘云事
會云。玄賛解釋前後似異。其中。以不必說可
爲實義。唯說一法或不說法者。諸經有其證
據之故也。隨又攝釋任疏成希聞義。但必說
一乘者。詣一佛始終十方諸處。於一處一段
化儀。根機不必會。何定說妙法。是以玄賛成
道究竟者。顯遂果本懷歟
又案。玄賛顯說因意云。必說一乘也。是則於
初權後實之次第。初說權敎之志者。欲必說
一乘爲言重意云。對前權敎以一乘爲必說。
不於彼此佛通一切爲必說歟
玄賛云。酬說因者。下云。諸佛如來。唯以一大
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乃至廣說無聲聞弟子。
但敎化菩薩。究竟令得一切種智故。三世諸
佛成道。究竟必說一乘。皆是因中方便趣求。
修學雖滿未曾演說。今時機會不可虛然故。
趣宿因說斯妙法云云
同二云。下讃生利益。希有佛出世唯說一法。
或不說法。今說三乘故名希有云云
鏡水抄云。疏云。有佛出世等○淨名經云。或
有佛土。無言無說。如迦葉佛。住世七日。竝不
說法。意言。三乘中。隨說一乘有不說者。賢劫
中數佛不說於法。但作神通令諸衆生發心
入道。拘樓秦佛。說一法名。甘露拘那含牟尼
佛。說法名。法鏡多寶出世。不說一法云云
慶順私&T047368;云。或不說法。述曰。有人云。須扇陀
佛等云云。𣵀槃經第八卷見。長阿含經第二
十二卷云。迦葉佛。住世二萬歳。如來滅後。正
法住世經於七日云云然此經。違般若經文。
故大品般若第十卷夢化六度品云。譬如須
扇多佛。得阿耨菩提。爲三乘轉法輪。無得
菩薩&T047368;者。作化佛已捨壽命入無餘𣵀槃
云云新譯六百般若第七十八卷難法義品。亦
云。蘇扇多佛得菩提。轉法輪度無量衆云云
廣可見之
玄賛四云○如迦葉佛住壽七日。不說此經。
及今釋迦。成佛四十年。方說此經。故是說希
云云
攝釋三云。疏說法希等者。亦如日月燈明佛。
從於初佛經二萬佛已後。有燈明佛。方說此
經。故爲希云云
。付爲破疑執說今經義。且唯云破疑不言
破悔。有何故乎。進云。賛云。疑通三乘悔唯
少有。以寬攝狹。但說破疑不說除悔云云
之。不定性小菩薩。於大菩薩作懸崖想。
退求小果。是豈非大乘人於大行起悔耶。依
之經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爲除
云云加之論釋多事驚怖。大乘人。於菩薩
行起驚怖心。生趣異乘心云云如何。今云。玄
賛意。今經說一乘時。所破障中。有疑無悔。說
經之席。無於大乘起追悔心之人故。攝釋然。
法華會無有此者云云其故者。久發菩提心已
入菩薩位之人。正生悔心。是可退菩提心以
後事。其失是重。其德旣闕。豈列平等大會
之席。聞一乘難解之法耶。悔唯小有者。則論
當座事也。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文者。攝
釋會云。文約義繁。合而言也。此一釋。雖不
必盡理。會經之趣。以之可得。次論文者。攝
釋云。論無明文云云
問。今所成者。若攝釋議曰意歟。若爾者起悔
之事。菩薩位。可許有之故。攝釋會疏云。疏意
不障菩薩有悔。然法華會無有此者云云旣云
不障菩薩有悔。乍在菩薩位可起也。若退大
以後有悔者。全不菩薩。何三乘有悔之類出
耶。若如此義者。會疏須云菩薩位無悔
故。旣立自義會疏文。俱實於菩薩論悔有無。
又設雖退大以後。其類何無。法華會舍利弗
等。皆雖退大列此會*耶
答。菩薩若發不同分心。卽棄捨大菩提心。
不同分心者。與最初發心不相似心也。
於無上菩提起追悔心。定可名不同分心。唯
識論釋悔心所云。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
云云先惡菩薩大行。後正追悔。住菩薩位之
者。誰發此心*耶。驚怖疑或等。是心未決定
不及改悔。故菩薩在之。於正悔心者。罪過甚
重。若起之必可棄求菩提利樂他願。猶如起
下界煩惱。其念卽退失上定。攝釋不障菩薩
有悔者。住菩薩位之身中有此事故。隨本
名菩薩就中議曰之起。初解釋。不可悔勝
方求劣也者。總不許悔大之義。對此釋議曰。
以至理言。有悔修大云云次引信解品爲證。
爲顯有悔大之事也。未必正住菩薩位有
此心歟。但會疏之趣。非無深故。諸佛出世之
時。親見佛聞法之衆生。皆多生植德本。根機
深熟而退菩薩位。退悔大行。豈以其時心可
詣佛所哉。何況在開權顯實座。列眞實衆。
甚不可得也。今五乘等開爲十種。除利後之
一因。自餘皆出現座所論也類得疑執。雖
悔有無。定可當座力諸求三乘人。若疑者文
等不可攝之。攝釋則存此旨會。然法華會無
有此者也
玄賛第一云。破疑中有二○此中。破疑恐慮
破悔。昔悔修小不得作佛。今聞得作悔所以
除。知小乃爲大之因。故疑通三乘。悔唯小有。
以寬攝狹。但說破疑不說除悔。云云攝釋云。
疏悔唯小有之者。問。何故經云非三乘人
類悔皆斷。答。有二釋。一云。文約義繁。合而
言也。理實菩薩無得有悔。大勝小劣。不可悔
勝方求劣也。二云。亦有。如不定性諸小菩
薩。於大菩提起懸崖想。退求小位。斯豈非
悔。雖有此理。然無顯文說悔修大。問。此經論
云。二者多事驚怖。以大乘衆生生如是心。我
無量無邊劫。行菩薩行。生驚怖心。起取異
乘心。此豈非悔修大耶。若非悔大。云何得言
取異乘耶。答。只言取異。無悔大文。若實有悔
文何不說。如第四驚怖悔實不無。文卽明說。
此旣不說故知無也。但揣無力欲退求小。議
曰。以至理言。有悔修大。故信解品云。悔來至
此。竊作是命。此或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
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復云。何故至此。
探此等文。卽悔修大。若爾疏主何言無。答。疏
意不障菩薩有悔。然法華會。無有此者。信解
品中。叙昔事故。有餘德云。菩薩有悔。引論爲
證。斷疏主釋爲不盡理。此亦不可。一論無明
文。二乖疏本意云云
問。今經時。爲聲聞與當作佛&T047368;別。爾者今此
聲聞。爲限退大應化二類。將可通非退大不
定姓耶
答。或云限退類。或可云通不退。問。兩方。若
限退類者。今經開合二乘令歸入一佛乘。設
雖不退類。何不與當作佛&T047368;別。況千二百聲
聞。其數尤多。其中豈無不退大之人耶。依之
經下文。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
億等云云是豈非不退大之不定姓耶。加之攝
大乘論中。云爲不定姓說一乘。不見限退大
乎。若依之爾者。法華論云。爲退大。應化二類
&T047368;云云不云實類中。有不退之類耶
今云。非退類之不定姓。法華會座可有之。若
不列三周之席。何時回心向大。是以玄賛非
不定姓皆是退類。亦有昔日未求於大。今者
但從小果趣大不定姓故者。於法華會上許
有二類也。今豈專可指今經說時。於法華論
者。付三周得&T047368;之正機。擧退大。應化之二類。
千二百聲聞。世世已曾從佛受&T047368;。衣裏繋珠。
宿緣自知。自餘聲聞。未必退大歟
問。栖復釋云。法華會上。雖有此類。佛前不能
迴心。如來滅後。於餘國遇佛發心修行。化城
喩品所說是也云云今如何許迴心耶。答。水
抄解釋。未得其旨。滅後始有證小果人。經所
說者可其類。但在世得聖大根未熟。滅後發
菩提心之類非無。彼而於彼土求佛智惠之
中。亦雖攝此類。專所指者可滅後得果人。設
雖以在世人攝此類。乍聞法華不發大心者。
甚難許。背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文故。若又
雖信不發心者。信義如何
問。若此類聞法華發心而未得&T047368;別者。攝正
機歟。將傍機歟。二共有難。設雖傍機。此會空
過。何世更得&T047368;哉。設後佛法華會可得&T047368;
者。例又今釋迦時。可有前佛時。未得&T047368;人。始
&T047368;別。經何不見耶
答。傍正難定。若對凡夫及定性二乘者。以直
趣不定姓聖者。收正機有何過。若對三根千
二百人之得授&T047368;者。恐可云傍機。但如此之
人。後佛出世。可受&T047368;別。前旣發大心故。後佛
世爲菩薩類隱前聲聞相。則及任持所餘之
類也。是故釋迦聲聞衆中。不列前佛弟子也」
有別義如下。私推種種不同
  退菩提心迴心得&T047368;法華
正機
不退類聞法華迴心而不得&T047368;傍正機中
判屬不定
或一類在世證果。不聞法華不迴心。而滅
後迴心
或類滅後始證果。於分身國修行
迴心在
此土
後三類遇後佛可得&T047368;。或一類前今佛現
前可有授&T047368;
法華論云
玄賛云。然瑜伽及法華論說。聲聞有四。一決
定種姓。亦名趣寂。二增上慢○三退已還發
大菩提心。亦名不定種性。且法花會得&T047368;
聞名退菩提心。舍利弗等皆此類○鶖子亦
言。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化城喩品說。十六王
子所敎化。衆生過去結緣之始。由是故名退
菩提心。非不定姓皆是退類。亦有昔日未求
於大。今者但從小果趣大不定性故。四應化
○法華論云。此中唯爲二聲聞&T047368;。謂退心應
化。其趣寂者及增上慢。佛不與&T047368;。根未熟故
云云
釋云。問。何故瑜伽名不定姓。法華論名
退菩提心。答。法華一會是退心不言不定。瑜
伽總談不言退心。不定姓寬。退心言狹。有
不定姓非退心故云云
同四云。法華言。大分爲彼退大聲聞云云
水抄三云。問。疏主何不退已還發與不定
姓。兩類雙引來耶。答。疏主。體上下經意有
三周*之中。授&T047368;盡是退菩提心。所以遍引。
問。法華會上。世尊說經旣不被一類。唯非不
定性者。豈靈山會上。無此類。*豈不定姓不
是退已還發之人。答。有一類衆生。身中有三
乘性。大性未熟。不發大乘心。直修小乘行。過
去逢俱那含牟尼佛。修解脫分善根。迦葉佛
邊。修加行善。今逢釋迦得有學無學果。問。何
處經是耶。答。經文分明。述我見佛子等。志
求佛道者無量百千萬。咸以恭敬心。皆來
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此文是也。
問此類早晩迴心。答。此一類。雖在法華會中。
只緣大乘根未熟。未迴心。至佛滅後方熟。問。
此一類大乘根未熟時。如來已入滅。彌勒未
下生。誰人敎化。答。世尊道。除佛滅度後現
前無佛則敎化不得。現前有佛必敎化得也。
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人雖生滅度之想。
方便敎化。令發大乘心云云
。法華論中。趣寂上慢二類聲聞。根未熟故。
佛不與&T047368;云云爾者趣寂人。可有當熟義耶。
答。玄賛云。趣寂根不熟云云故無當熟義。付
之云未云不。其義不同。今旣云未熟。定可待
當熟之義。況增上慢。其根未熟。必可有成熟
時。趣寂合一文。寧異彼相哉。是以他宗人
師。依此文成趣寂成佛旨。卽立量云。趣寂聲
聞應成佛。論說根未熟故。如增上慢云云
何處相。可立畢竟不熟義。加之。法相人師引
唐三藏說。法華會趣寂暫時義也云云如何」
會云。永住下乘極果。遂趣無餘圓寂。名之趣
寂。種性法爾有異。餘類趣向大乘之根。何
日得熟。論主乍釋一乘妙法。猶立四類聲聞。
源依深密經。瑜伽論等*也。決定性者示本
性。趣寂者指極位。若談暫時意樂。遂入大
乘者。與迴向大乘聲聞。有何差別。何況如
今經大意者。一會大衆。皆似發心。而强分
四類。於趣寂云佛不與&T047368;者。法爾五性。佛智
無諍。今經文說雲雨喩。破乘一執。故探深意。
出不與&T047368;不成佛之相也。但未言。誠似許當
熟。是合趣寂增上慢二類。用貫通詞。故兼未
不二義。總安未言也。若各別說之。詳說
者。須云趣寂根不熟。增上慢根未熟也。故玄
賛云。由趣寂者與增上慢合一處說。同言根
未熱。正義應言趣寂根本不熟等云云上慢
例難。准之可會。餘宗異見。不及始會通。恐是
於五性了義敎非其機故也。故樞要云。大乘
有性衆所共許。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人。所不
云云於所立量者。有猶預不成過。論說根未
熟故因。未決定故也。次三藏大師。以法華
趣寂爲暫時云事。他師謬傳歟其例非一
別義云。玄賛第五卷爲二釋。初釋付趣向根。
趣寂者不熟也。上慢者未熟也。以不從未。總
云未熟。後釋付信解根。類俱未熟也。玄賛。
以理准之以下爲後釋也。第一卷同初釋。以
之爲本。又論梵本二類別說。趣寂不兼非未
者。人師釋也。同之歟。正義者。則簡漢本之意

  若依此義者。量可付隨一不成
法花論云
玄賛云。○由趣寂者與增上慢合一處說。同
言根未熟。令其發心。正義應言趣寂根不熟
佛不與&T047368;。菩薩與&T047368;令發信解大乘心故。增
上慢者。根未熟故。佛不與&T047368;。菩薩與&T047368;。令發
趣向大乘心故。若趣寂者。後亦作佛。違𣵀槃
等處處敎文云云
攝釋云。疏根未熟者。論曰。畢竟未熟。亦得名
未。何要後熟方名未耶。故趣寂人。亦名未
云云
玄賛五云。聲聞類異者。論云。聲聞有四。一決
定。二增上慢。三退菩提心。四應化。如來
二授&T047368;。謂應化退菩提心者。除決定增上慢
者。根未熟故。如來不與&T047368;。菩薩與&T047368;。菩薩與
&T047368;者。方便令發心故。常不輕&T047368;是。此言未熟
者。增上慢者可爾。趣寂畢竟不熟。云何言未
熟。未者不也。准理應言。趣寂之人。不愚於
法。信根未熟。佛不與&T047368;。不分明&T047368;當來之世
得作佛故。菩薩與&T047368;。奄含&T047368;別。有理佛性故。
方便令發信大乘心。增上慢者。信向根未熟。
佛亦不分明&T047368;別當來成佛之事。菩薩亦爲
奄含&T047368;別方便。令發信向之心。今合爲文。言
根未熟。非趣寂者當可成佛。莊嚴論云。餘
人善根𣵀槃時盡。菩薩善根不爾云云
法華秀句云。短翮者。更破第五通云。彼第
五。通法華論決定二乘佛不授&T047368;文云。方便
決定暫時決定。彼土迴心。汝通非通。壞敎文
義而强惡通故。後更改轉。名方便名暫時。後
不更改名決定。而汝所言方便決定。暫時決
定者。不知文意。而文句雜亂。旣名方便。返名
決定。何知此迷亂。此說不爾。不足言故。唐
朝翻經沙門神昉法師。種姓集中卷云。三藏
解云。決定聲聞義亦有二。一者本性決定。本
來唯有二乘種姓。無菩薩姓。二者方便決定。
亦有菩薩種。而於此會根未熟故。定無發心
義。如來不與授&T047368;。故名決定。於後根熟。菩
薩授&T047368;。亦令發心。由此道理。決定聲聞。亦通
不定。彼論授方便。決定亦令發心。非約本
性故無違失已上神昉
法師集文
義林章第三云。然決定
聲聞。凡有二種。一畢竟決定○瑜伽所說○
二暫時決定○法華論說○已上義
林章文
又義寂師義一師同○云云 文廣。可見之・
。三乘種姓不定人。爲必退大乘行將云何。
答。如先者。雖具三乘種姓。菩薩種姓最上也。
若發大菩提心者。何必無直昇進之類。是以
佛地論中。或依大乘而得出離義。若依餘乘
而證𣵀槃云云今玄賛。云非不定姓皆是退
類。餘處非諸不定性皆退還發心云云若依之
爾者。法華論中。以不定姓名退菩提心。若有
不退人者。何總立此名耶。是以瑜伽論。若有
聲聞種姓人。於無上菩提發正願。由聲聞種
姓故。決定捨彼願云云義決以必不能一往
趣故。必中退故之釋。依此意。加之。唯識義燈
中。具三乘種姓者。立二乘異生性。不立菩薩
異生性云云若有不退之類者。何不立菩薩異
生性乎
私云不定性中。凡位迴心不退。言入大乘見
道之類。有無實難知。但玄賛。釋七方便迴心
頓漸義。雖有二釋。共許不退類。付其諍頓
漸義。明知可有此類也。種性旣不定也。何强
嫌之耶。佛地論。許種類不同。則此證也。
瑜伽論文者。論多分義歟。義決必中退故者。
助釋也。還知。師資本義。不必退云也。義燈又
多分相歟
問。法爾種姓。默而止云事甚難信。次依多分
會瑜伽論及燈文。似失實義。答。雖有聲聞
緣覺二種姓其中證隨一果。有不得餘之類。
例又於大小乘種姓。唯入大乘不取小果之
類。强不可遮歟。況至七方便。熏增無漏種子。
有漏三惠。開自乘信解。是猶種姓力也。次燈
釋實不審。然而不如今玄賛義決。何不會釋

今云。三乘種性不定人。若凡位發大心者。必
可有退義。若先證小果。後趣大乘者。全無退
義。法華論幷玄賛上下。依多分以不定性屬
退菩提心。少分又有直趣二乘類故。云非不
定性皆是退類乃至今者但從小果趣大。付凡
位發心。必可退者。義決義燈釋。分明也。卽依
瑜伽論說歟。重案道理。大小種姓。法爾各別
也。俱可生現行。二乘種姓。難默而止故。
雖發大心。中間必退墮。先證小果。遂趣大
乘。釋迦一代諸大聲聞。除滿慈。阿難。羅睺等
外。多分退大人也。若雖有小性。不必退者。何
云法華會上大分退大哉。但佛地論文。或依
大乘而得出離文。頗似難會。若此聲聞緣
覺。其性不定故。不定性中攝之歟。何必三乘
俱具之類哉。玄賛二處文者。先證小果爲不
退。如上已成。非凡位大心無退
尋云。義決必中退故者。助釋意也。何置本釋
存之哉。會云。於七方便迴心。論頓漸二悟事
者。前二乘中。信解名悟哉否之諍也。於迴心
以後大乘道者。許設須有。不及諍論也。又有
別義如下。爰助釋探其終。遂名漸悟。必中
退故者。取前釋共許道理爲理證也。若未定
事者。先成其必退故事。而後可爲證。旣不
爾。可知。是共許事也。但先諍。且付初一段。
未及其大位中退不退也。助釋不似汎爾相
違釋也
玄賛云如次下
義決云如次下
瑜伽論二十六云。若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於
獨覺菩提。或於無上正等菩提。已發正願。彼
是聲聞種性故。後時決定還捨彼願。必唯安
住聲聞乘願。獨覺乘種性。大乘種性。補特伽
羅。應知亦爾云云
佛地論五云。決定種性。各依自乘而得出離。
不定種性。或依大乘。或依餘乘而得出離。言
出離者。卽是𣵀槃云云
。玄賛中。於菩薩有頓漸二悟云云爾者從
二乘七方便迴趣大乘之人。可名漸悟乎。答。
疏有二釋。義決以頓悟義爲正。付之旣修二
乘行。漸趣大乘。豈非漸悟哉。加之迴心後必
退大行哉否。若許必退者。定必可得小果。豈
非漸悟哉。若又不必退者。旣具二乘種性。何
不生自乘無漏現行乎。依之立量云。自二乘
七方便位迴心向大人可攝漸悟具二乘種
性。修二乘行迴趣佛果故如五果迴心
私云。任義決意。可存頓悟義。聖位證入名悟
道理稍勝。又定性大乘。地前信解二乘法。不
名漸悟。能返難也。是則昔於范陽善覺寺。
明堪德感對論之席。淄洲法師。問疏主之趣
也。但迴心已後。必可退者。義決之助釋也。傳
燈之本義。不必爾歟。依之護命僧正。牒助釋
云。此釋不云云次於比量者。勘相違決定
云。二乘七方便迴心。非漸悟。不證二乘聖果
故。如頓悟菩薩無性有情
玄賛云。菩薩亦二。一者頓悟。二者漸悟。漸悟
有二義。一者若從得二乘果發心向大。名爲
漸悟。由生數少或全無故。或從二凡而歸於
大。卽頓悟攝。未曾證二乘果故。生數猶多
不名漸悟。故𣵀槃經。但說聖人八萬劫等。不
說異生迴心劫數。二者但說曾發二心。曾修
二行來歸大者。皆名漸悟。具彼性故。修彼行
故。聞思悟解。亦名爲悟。何必證悟。況復亦有
生數少者。謂已定生卽此生時乃至一座順決
擇分等。經據劫定。但說聖人。何妨異生有生
數少者云云
鏡水抄云。漸悟有二者。疏主當日製疏在定
州。後講在幽州。今范陽善覺寺講會之次。令
學士明堪法師意立義。令學士德感徵也。時
人傳云。堪心感貌。堪法師足文詞。感法師端
正。堪法師立此頓漸義。疏主見兩師徵。雖總
有道理。所以書在疏中。今此先是堪法師。五
果迴心名漸頓。兩師共許。所諍者。卽是見道
前資加二位凡夫。堪法師。取曾發二心。曾修
二行。迴心向大。是頓悟攝。感法師。取曾發
二心曾修二行迴心。是漸悟攝。是兩師所
諍。初堪法師。取得果已去初二三四及緣覺
五果迴心向大。六名漸悟文廣可披見
義決云。問。菩薩有二。謂頓漸悟。疏有二釋。
何者爲長。答。據其證理名頓漸悟。得聖迴心
名漸悟勝。未得聖者。理未悟故。若以信解
而名漸悟。有定性大乘人。曾未聞大。創卽聞
小雖不趣求。聞而信解。豈名漸悟耶。若此信
解。不名漸悟故未得聖。卽迴心者。亦非漸悟。
若爾彼類定生時等生數無多。何非漸悟。此
亦不爾。若趣小果已定生等。若迴趣大。生數
不定○以此故知。迴心得經多生故。成頓悟
○又法師本意。不說若定生等雖後迴心必
取聖果。下引善勇猛般若云。未入正性離生
者。據不受變易者。旣不受變易。明卽趣大非
小聖果。言定生時等假叙他爾。今又助釋。設
是凡夫未求於小。卽求大乘。但不定性。亦
名漸悟。以必不能一往趣故。必中退故。若云
不聞說一乘。卽可有退。聞說一乘卽必不退。
舍利弗等。曾亦聞說妙法一乘。云何有退。以
此故知。但有小性必退。取小得聖。方迴始成
不退。故名漸悟云云
解節&T047368;一云。又今助釋至必中退故者。助後
說也。此釋不安。今約悟義而明頓漸不據性
故。況雖不定而向大乘。亦不永退。今聞法華
而不退也。云何言此彼類云云
。今經正宗。爲頓悟菩薩可說之乎。玄賛云。
正宗唯爲漸悟者說云云付之法華正宗一佛
乘也。通可被頓漸二悟。是以經文。菩薩聞是
法。疑網皆已除云云又云。聲聞若菩薩。聞我
所說法云云又云。 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
乃至欲聞具足道云云此等文。通頓悟見。依之
天台最澄。廣引上下文通頓悟云云如何
私云。今經正宗。被漸悟人。以三根聲聞爲正
機故。設雖有菩薩。猶是漸悟小菩薩。欲退大
行之人也。故攝論云。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
餘。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云云始所引攝
者。退大應化之聲聞。重所任持者。漸悟初心
之菩薩也。皆是不直往故。云由不定種性說。
攝入一乘其意在之。正宗者。序正流通三分
中正宗也。流通分發心等益。多是頓機也。爲
擇彼。殊表正宗。菩薩破疑者。雖通頓悟。非引
攝任持之體。可言傍機。八萬菩薩。八地已
上大菩薩也。不始悟一乘。傳敎以此等文。成
頓悟義。皆乖攝論法華論等。不足依用也
玄賛云。此經所說一乘之理。論雖言爲二聲
聞說。謂退心應化。法華一會。正唯爲退菩提
心說。兼亦爲應化。滿慈子等。亦在會故。若准
攝論。合以十義說於一乘。義兼爲三。理亦無
失。決定種性不愚法故。不定種性。迴求大
故。其應化者。爲化&T047368;故。雖亦可爲二菩薩說。
正宗唯爲漸悟者說。故經下云。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義以兼頓悟。於理未爽云云
決擇&T047368;云。雖亦可爲二菩薩至未爽者。此叙
菩薩意。此經雖爲頓漸二機說。然經正宗唯
爲漸悟。而是三根聲聞等竝是。若據下經云。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然准此義。兼爲頓
悟。理亦未失云云
鏡水抄云。言雖亦爲二菩薩等者。雖亦可爲
二菩薩說。名菩薩寬也。正宗唯爲漸悟者說。
名菩薩狹。又正宗唯爲漸悟者說名得。義通
頓悟名失。有人向正宗之中。不見漸悟菩
薩。不得便通。只聲聞是漸悟菩薩。先雖是聲
後作菩薩故。迴心向大。便是漸悟菩薩。
答。此解非。前來早破聲聞執。不可此間又
更重破執。兩處破執。決定無此理也。一者自
有一類漸悟菩薩。多劫行菩薩行。性行時長。
擬退入二乘也。此中言唯者。漸悟對頓悟名
唯也。此菩薩身中。有三乘種姓。往往欲退入
二乘。爲彼菩薩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由是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
除也。二者自有一類不定性聲聞。過去俱那
含牟尼佛。迦葉佛邊。聞法華經破執迴心了。
今生列法華會上。成漸悟菩薩聞法華經名
正宗。唯爲漸悟者說○問。旣言正宗。唯爲漸
悟說經文在何處。答。有二解。一云。經無明
文。准理則有。但說著二乘是權。菩薩執便破。
二者經亦有文。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又
云。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
亦有喚作漸悟菩薩問。何處是兼爲頓悟菩
薩說經破執處。答。正宗實破漸悟。不爲頓悟
上下文
廣可見
慶順&T047368;云。文正宗。唯爲漸悟者說者。正宗者。
非謂三分中正說分正宗也。凡此敎正本意
也。正宗雖三分中正宗。雖頓悟漸悟人。而
此敎正本意。爲引不定人故。云爲漸悟人說
也。文故下經言。至皆已除者。方便品比丘
偈文也。引此文意者。爲證頓悟漸悟人。致此
敎也。菩薩者。疏師云。頓悟小菩薩及不定性
小菩薩
  法華秀句上末愍論辨或章可見之
問。付法華論所說六&T047368;。且富樓那等五百千
二百聲聞授&T047368;名同&T047368;。有何故耶。同一名故
云云付之
  如第四卷抄
問。天授品龍女成道。今經現證利歟
問。提婆品中龍女成道時。無量衆生得不退
轉。得授&T047368;云云爾者今此二類者。爲無垢
界益。將此土益歟
問。妙音品時。無量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云云爾者今經現證利歟
問。嚴王品法眼淨益。可通大乘耶
問。隨喜功德品中。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
云云勸人聽經益歟
  已上云彼品可抄之
問。玄賛中。付顯時機。且今經可通頓敎耶
問。勝曼經所說一乘。權實中何
  餘品可抄之
問。今經中。可說三時敎耶
  如信解品抄
  第二明經宗旨
。以今經。通可攝半滿二敎乎。玄賛云。滿
敎攝云云付之𣵀槃經中。爲聲聞說半字。爲
菩薩說滿云云而今經者。普爲三乘說。何
不通半敎。卽嚴王品法眼淨益等也。況旣通
有作無作生法二空。例是可爾乎。私云。大乘
敎不得半字名。分而不全名半故。但滿中兼
半德。大乘經何不明小乘法門。仍不違普爲
乘義。生法二空等。不敎總稱。不可爲例。若猶
名半敎者。豈又名小乘敎哉
栖覆法澄等通半滿二敎云云
玄賛云。半滿二敎滿字所收。生法二空通二
敎。攝有作無作。可貫兩門。世俗勝義。隨應分
二。雖知通旨宗義若斯。隨別所明一乘正爲
宗也云云
攝釋云。疏滿宗所收者。問。莊嚴遠塵卽是小
果。被彼何非半敎所收。答。經唯被小名爲半
敎。今旣不爾。故非半敎。若爾亦應有作不攝。
答。通明小義。何非有作云云
鏡水抄云。○問。何故有作無作二類。取半滿
二敎之中。唯取滿不取半耶。旣化迴心聲聞。
何以不取半敎。答。今不取者。唯說小乘。是半
敎卽不取也。今言取者。大小雙說卽取也。故
通半滿敎。故𣵀槃云。爲聲聞說半*字。爲菩
薩說滿字。大可兼小。大强小劣也云云
翼賛云○答。經唯被小名爲半敎。今旣不爾。
故滿敎收。問。若爾亦應有作不攝。答。通明小
乘。何非有作。又解。若說流通。容言半敎。旣
說正宗。故爲滿敎。亦有何失云云
  第三經品得名
。就今經題目。且不云妙法白蓮華。有何故
乎。進云。玄賛云。梵本無別白字故云云付之。
奔荼利迦者。白蓮華也者。卽玄賛釋也。何云
無白字。依之。新翻經說四色蓮華中。說白蓮
華云奔荼利迦云云云何
會云。蓮華梵語。種種不同之中。印度之法。奔
荼利迦者。目白蓮華。然而不正加白字。梵云
室際多。是白字也。此經題無其字。故云無別
白字。迴雖顯其類。不故呼白色之詞爲言
以此國風俗示之者。菊花有白黃二色。其中。
近來自唐土將來菊者白色也。人若云唐菊。
如曉星。其意雖顯白色。其詞正無白字。如此
例。世俗常法也
玄賛云。且經題目。妙法蓮華經名者。梵云薩
逹摩奔荼利迦素呾攬。薩者正妙之義。故法
護云正法華。羅什云妙法蓮華。逹摩法也。奔
荼利迦者白蓮華也。西域呼白蓮爲奔荼利
迦。故新經說靑黃赤白四色蓮華。云濕鉢羅
華。狗某陀花。鉢特摩花。奔荼利花。如次配
之。○素呾攬者經義。應云妙法白蓮華經。所
以下云放白毫光。駕以白牛。白是衆色所依。
根本一乘。乃是諸乘本故。梵本無別白字。故
總云蓮華云云
攝釋云。疏無別白子者。奔荼者。義當白化。梵
題之中。不別言白云云
。就今經題目。以蓮華喩妙法。爾者靑黃等
四色中何乎。答。白蓮華也。付之見智度論。諸
華中靑蓮華第一云云若爾擧靑蓮華。可喩一
乘妙法。況如來眼喩靑蓮華。是殊勝故也。例
此可爾。若依佛地論者。紅蓮華最勝也云云
如此釋者。以紅蓮華。可顯一乘殊勝義。以白
色喩妙法。尤有其疑
會云。諸法德失。隨事不定也。四色蓮華中。色
本是白色也。故喩一乘之爲乘本。形相尙靑
蓮華勝。如來眼。廣長如彼花葉。色中可愛者。
蓮化歟
玄賛云。如次上
攝釋云。疏應云妙法白蓮華經者。問。智度論
云。陸生花中。須曼花爲第一。水生中。靑蓮華
爲最上。今者。何故取下白華喩上妙法。答。靑
蓮華形相乃妙。故喩如來之眼。白華衆色爲
勝故。譬於斯經欲顯此經義明白故。諸法本
故。餘如疏辯云云
雜阿含四十一云。譬如一切色中。以白色爲
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爲其根本云云
問。玄賛中。引譬喩品衣裓机案之文。爾者
衣裓机案者。爲佛神通智惠功德將何。進云。
玄賛。二乘因行也云云付之。如譬喩品抄

問。以法師品可攝不定名耶 彼品&T047368;
  第四經品廢立別可抄之。但此問題散
在諸品。至彼可見
第五彰品次第略畢
  春日社 進造屋 開示抄 二十八帖
之內也。不可有餘用矣
文安二年乙丑二月 日
右此本者。英深淨眞房增專忍春房爲兩人
之沙汰。專無相之興隆。勸諸人之入木。
遂書寫功。安置當室訖  一交畢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

  序品中
1 正宗二釋
2 如是我聞
3 住王舍城
4 上茅城俱蘇摩城同異
5 耆闍崛山者鷄足山歟
6 今經會座可有緣覺耶
7 跋陀婆羅菩薩經論同異
 已上六帖 
法華經第一卷開示抄序品中
  ◎第六釋經本文
一部三分
一序說分
一正宗分
一流通分
  自判後二分有二釋
一云。八品爲正宗方便品下
至人&T047368;
  賛云。次八品名正宗。正說一乘授三根&T047368;
根本所爲皆已獲益。化彼二乘出濁水故。
此經下云。今此經中。唯說一乘云云
十九品爲流通法師品
以下
賛云。餘十九品。總名流通。賛證受命。付令
行故云云賛下云。法師
品處
雖此品及持品。徵有
八部比丘等授&T047368;。因言總&T047368;。非更說一乘。
逗令修學而與&T047368;。故皆是流通分云云
又有別義
或八品半爲正宗加法師品初半。同品
後半以後爲流通分
  賛云。或幷法師品。八品半爲正宗。以法師
品初授餘現座凡聖見聞隨喜者當菩提&T047368;
故。持品雖授現座比丘&T047368;。因請持經。佛便
&T047368;。○更不說一乘。故非正宗云云
私云。雖爲別義。猶屬初釋。故賛總標。云今
爲二解云云
二云。十九品爲正宗方便品下
至不輕品
八品爲流通神力品以下
  就初釋八品正宗
  正宗有三周
初周
  方便品世尊
曉喩
 譬喩品初半上根領解。如來速
成。佛爲授&T047368;
第二周
  譬喩品後半曉喩。我今無復
疑悔下
 信解品中根
領解
藥草喩品述成 授&T047368;四人
&T047368;
第三周
  化城喩品曉喩 弟子品下根領解高
名衆授&T047368;
 人&T047368;
下名
&T047368;
  流通有三
一賛重流通賛云。賛法賛人。可
尊可重。令生喜仰
  法師品顯人法俱
可尊重
 寶塔品顯法
可重
 提婆品顯人
可重
勸持品勸衆令持
二學行流通賛云。次之七品學行流通。學
弘此經正行助行。令無傷毀
  安樂行品所學
 涌出品至不輕品已上二品
能學行人
三付受流通賛云。後之八品付受流通。
示相付屬稟命行故
  神力品。囑累品付屬
令行
 藥王品以下六品受令
流通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