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色喩妙法。尤有其疑
會云。諸法德失。隨事不定也。四色蓮華中。色
本是白色也。故喩一乘之爲乘本。形相尙靑
蓮華勝。如來眼。廣長如彼花葉。色中可愛者。
蓮化歟
玄賛云。如次上
攝釋云。疏應云妙法白蓮華經者。問。智度論
云。陸生花中。須曼花爲第一。水生中。靑蓮華
爲最上。今者。何故取下白華喩上妙法。答。靑
蓮華形相乃妙。故喩如來之眼。白華衆色爲
勝故。譬於斯經欲顯此經義明白故。諸法本
故。餘如疏辯云云
雜阿含四十一云。譬如一切色中。以白色爲
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爲其根本云云
問。玄賛中。引譬喩品衣裓机案之文。爾者
衣裓机案者。爲佛神通智惠功德將何。進云。
玄賛。二乘因行也云云付之。如譬喩品抄

問。以法師品可攝不定名耶 彼品&T047368;
  第四經品廢立別可抄之。但此問題散
在諸品。至彼可見
第五彰品次第略畢
  春日社 進造屋 開示抄 二十八帖
之內也。不可有餘用矣
文安二年乙丑二月 日
右此本者。英深淨眞房增專忍春房爲兩人
之沙汰。專無相之興隆。勸諸人之入木。
遂書寫功。安置當室訖  一交畢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

  序品中
1 正宗二釋
2 如是我聞
3 住王舍城
4 上茅城俱蘇摩城同異
5 耆闍崛山者鷄足山歟
6 今經會座可有緣覺耶
7 跋陀婆羅菩薩經論同異
 已上六帖 
法華經第一卷開示抄序品中
  ◎第六釋經本文
一部三分
一序說分
一正宗分
一流通分
  自判後二分有二釋
一云。八品爲正宗方便品下
至人&T047368;
  賛云。次八品名正宗。正說一乘授三根&T047368;
根本所爲皆已獲益。化彼二乘出濁水故。
此經下云。今此經中。唯說一乘云云
十九品爲流通法師品
以下
賛云。餘十九品。總名流通。賛證受命。付令
行故云云賛下云。法師
品處
雖此品及持品。徵有
八部比丘等授&T047368;。因言總&T047368;。非更說一乘。
逗令修學而與&T047368;。故皆是流通分云云
又有別義
或八品半爲正宗加法師品初半。同品
後半以後爲流通分
  賛云。或幷法師品。八品半爲正宗。以法師
品初授餘現座凡聖見聞隨喜者當菩提&T047368;
故。持品雖授現座比丘&T047368;。因請持經。佛便
&T047368;。○更不說一乘。故非正宗云云
私云。雖爲別義。猶屬初釋。故賛總標。云今
爲二解云云
二云。十九品爲正宗方便品下
至不輕品
八品爲流通神力品以下
  就初釋八品正宗
  正宗有三周
初周
  方便品世尊
曉喩
 譬喩品初半上根領解。如來速
成。佛爲授&T047368;
第二周
  譬喩品後半曉喩。我今無復
疑悔下
 信解品中根
領解
藥草喩品述成 授&T047368;四人
&T047368;
第三周
  化城喩品曉喩 弟子品下根領解高
名衆授&T047368;
 人&T047368;
下名
&T047368;
  流通有三
一賛重流通賛云。賛法賛人。可
尊可重。令生喜仰
  法師品顯人法俱
可尊重
 寶塔品顯法
可重
 提婆品顯人
可重
勸持品勸衆令持
二學行流通賛云。次之七品學行流通。學
弘此經正行助行。令無傷毀
  安樂行品所學
 涌出品至不輕品已上二品
能學行人
三付受流通賛云。後之八品付受流通。
示相付屬稟命行故
  神力品。囑累品付屬
令行
 藥王品以下六品受令
流通
就後釋十九品
正宗
  正宗有三
初用一乘
  方便品至勸持品十二品
次明行說行令知因之是非。勸應學是
而除於非學者由斯從地涌出
  安樂行品明所
行行
 涌出品明能
行人
後明果說果令知身之眞化。證之果因。勸識於化求證
於眞漸獲因果二位勝德。菩薩知此遂便道證
  壽量品。分別功德品已上二品
已滿果
 隨喜功德品。
法師功德品。不輕品已上三品
未滿果
  正宗分寬狹二釋勝劣事
問。玄賛科判正宗流通。大有二釋。一者八品
爲正宗。二者十九品爲正宗。流通二
釋易知
以何爲正。
答。賛家始終竝用二解。可知。二說共得經
意但賛家。自以八品正宗爲勝。故提婆品疏
云。故知。八品正宗爲勝加之。唯述一釋
卽八品正宗之義也。故彰品次第之中。釋法
師品云。三根竝悟。說利已周。將使遠代同規。
嘆人美法。令弘大義。故有法師品云云依之
義決云。雖有二釋。意取初釋云云故知。八品
正宗者。資師相承之實義也
問。二十八品所說旣廣。正宗何限八品。況於
一乘有境行果。安樂涌出二品。明行一乘。壽
量已下五品。說果一乘。是旣所修行所期之
果也。專可正宗。八品。纔境一乘之一分也
境有十
二品
一經宗旨不可限人&T047368;以前。是以久遠
之實成。無究之壽量。始在壽品。恒沙塵數之
得益。超過諸品。若不正宗者。流通之功能。寧
勝本旨乎。依之天台者名迹門本門。嘉祥者
分初段後段。皆以壽量品爲一部肝心。賛家
所判恐不及他師乎
答。玄賛云。說一乘之義。正是經宗云云此說
依經。故經云。今經中唯說一乘云云而開權
顯實。正說一乘。則在三周。三周所謂於三根
聲聞。各曉喩。領解。述成。授&T047368;之四段也。從
方便品至人&T047368;品。限八品不通餘品故。玄賛
云。次八品名正宗。正說一乘。授三根&T047368;。根本
所爲。皆已獲益。化彼二乘出濁水故云云
以法師以下諸品。無正說一乘之文。故玄賛
釋十九品流通之義云。非正逗二乘退大心
者。更無開權顯實。正說一乘之處此經
正機。不定性聲聞也。雖利頓悟。猶攝傍機。故
法華論云。爲諸聲聞所作事故云云慈尊爲
引攝一類之說。亦以同之。正宗逗根熟漸悟。
故以成佛&T047368;別爲得益至極。流通廣被頓漸二
悟。故壽量品等之得益。多於正宗。若以得
益知正宗者。至勸發品。皆是可正宗。但
安樂行。還流通證也。故玄賛云。其有末代行
法。多超軌模。今示儀方。令易宣暢云云壽量
品遠成說者。因涌出事遣衆會疑。對之三周
尙不本旨。爲境行果之三種一乘。是十九品
正宗之意也。若存八品無分三種。是故多寶
涌出。在三周正說之後。若後猶可有正宗者。
證明何太速乎。若爲聽經來者。何開顯之庭
不出乎。是以專證明已說之正宗。不待未說
之流通云事。義決中引五箇文。證八品義。披
而可知
  十九品正宗之義
今云。依境行果明一乘之旨。深叶經意。所謂
一乘法者。敎理行果之四種也。敎理者。是智
惠之境也。三周說之。行果二種。若不詳說
之者。一乘體。恐似闕減。設云方便品四佛知
見等明之者。猶不如別段廣之。何況下正有
安樂行品明行應名。更有如來壽量品辨果
云窮。何置此二品。讓行果於餘品。就中於七
譬。前五喩有三周之中。大旨連屬。第六
喩。安樂行品說之。第七喩。壽量品明之。中
間隔越捨行果二品。如次述明珠醫師之二
喩。佛意可有深故。又於六&T047368;。別&T047368;&T047368;等四
種。雖有三種之內。通行&T047368;具因&T047368;者。猶及後
品。就中不輕具因&T047368;。在果一乘終品。能叶此
義。又三草等者。規模法門也。乘平等少分
及餘二平等。在法師品以下品。又十無上者。
雖餘殘文分上殘下殘。其上殘以壽量品爲
終。卽菩提𣵀槃之二種無上者。再說開示悟
入三知見。果一乘義。至此究竟之故也。如
此之事。不可不奇。彼實成久遠者。敎主祕密
也無數得益。餘敎無比。豈於此經不屬正宗
乎。天親釋論。雖釋品品。纔列法門名目。甚似
麁略。而序方便二品之外。只於壽量一品解
釋委細也。方知。此品經正宗也。若爾十九
品釋。輒難棄捨。玄賛始終竝用二釋。若有實
邪正者。取捨之後。何重用不正義乎。依之攝
釋中。彈玄賛八品正宗證據。不只嫌其證。似
用十九品義。基操大德云。周法師意。以十九
品正宗爲勝也若爾於玄賛二義。淄洲
撲揚取捨有異歟
  八品釋者許十九品義。於其正宗中。
分輕重。以八品爲正之中正歟
今云。八品釋者。唯以漸悟爲正機。十九品釋
者。通以漸頓二悟爲正機。行果二段。卽退頓
悟歟。四安樂行。對初心凡夫三業傷毀。若
羅漢迴心人者。豈不親近等之中。擧女人等
哉。依之玄賛對初機云云又壽量品得益。有頓
悟發心等。知是對頓機也。凡於一佛乘。望漸
望頓。所明意趣。聊有差別。勘處處釋深可思

玄賛云
義決云。分別本文中。一說方便品下。八品
爲正宗。一說乃至不輕品爲正宗。雖有二釋。
意取初釋。何以故。下文云。今此經中。唯說一
乘。又云。開方便門。卽是顯昔權。顯眞實相。
卽今說實。又方便品旣是根本正明權實。所
說之乘。譬喩化城。重說前義。三根獲&T047368;已下。
卽讃歎勸行。說法旣周。卽智積請去。爲明流
通。顯經力勢。化廣速成。非是會權顯於一實。
又論釋吿鶖子所由云。爲諸聲聞所作事故。
欲令聲聞迴趣大故。又攝大乘論爲引攝一
類及任持所餘說。二乘無令捨不輒。豈說報
法不令起化。應成佛已不起化故。應不令修
佛恩德故。故知。不爲捨於化身唯說法報故。
又後三佛俱是菩提無上故。第一說善。餘明
方便品下乃至不輕品爲經正宗。云方便品
下十九品明經體。後八品明流通。序明興敎
之由。體明卽座之益者。若以得&T047368;爲益。卽說
方便已下八品爲正宗。若以得證。皆名爲益。
應遵法師善乃至普賢。何故但至不輕。准此
卽有太寬太狹失者。餘經准前判。得失可知
云云
法華論私&T047368;一云。問。此二說中。爲何勝耶。
答。以八品正宗爲勝也。義決師
意也
周法師意。以
十九品正宗爲勝也。問。何師與弟子判相違
耶。答。各依一義而判。然可依義決師意也。
問。何故以義決師。云八品爲正宗爲正耶。答。
今此唯說一乘故。從方便品至受學無學人
&T047368;。三周說一乘。三根授&T047368;了故。此釋爲勝也。
又云。天授品智積菩薩。自多寶可還本土。以
下諸品。非正宗也云云
玄賛九云。又難初科品云。先陳壽量除根未
熟。不集功德之人增上慢。何故非是法花正
宗。乃是流通分攝。答。當機應時卽熟。一乘正
逗聲聞故爲正宗。示滅後化。初根未熟故。非
正說故。雖說於壽量。不授&T047368;於聲聞。故雖說
於醫師。亦無聲聞授&T047368;。以此智積前者請歸。
不爾中途請還。何速由斯。此品但是流通。說
爲正宗。便無是妨云云
。今經初文如是我聞。爾者指誰人說我
聞乎
玄賛云。傳法菩薩。自指己身云云付之。釋尊
泥洹之後。結集三藏之時。阿難尊者。結集素
怛攬藏。置如是我聞等詞云事。出諸敎說。云
何云傳法菩薩哉
私云。諸大乘經者。文殊彌勒將阿難結集之。
不獨阿難。何不表勝人。何況阿難尊者應化
聲聞。內證旣深位也。設又雖論化相。迴心以
後卽菩薩也。爲含三大士。總云傳法菩薩

玄賛云。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
法。親隨佛聞故名我聞。非謂我者定屬一人。
我謂諸蘊世俗假者云云
鏡水抄云。言傳法菩薩者。問。阿難是小乘人。
何言菩薩。答。阿難是應化聲聞。實是菩薩。又
云。授&T047368;以後總成漸悟菩薩。亦何相違。如迦
葉等畢鉢羅窟結集。阿難在中。卽是聲聞。文
殊鐵圍山間。結集大乘三藏。阿難在中。卽是
菩薩。言非謂我者。但是傳法菩薩。自指己身
卽言我聞。非定屬阿難。如文殊菩薩。將大衆
於鐵圍山間結集大乘。卽是文殊。日指己身
言我聞。故非定屬一人。又解。亦通諸國聞經。
此阿難等。故知。非屬一人云云諸藏章云。又
云。彌勒文殊將阿難。於鐵圍山間。集大乘三
藏爲菩薩藏云云
六門陀羅尼經疏經如是我聞○相畢胎國
共議結集○請曼殊室利菩薩。而爲上首。重
宣佛語方書貝葉。曼殊室利者。唐言妙吉祥
妙吉祥菩薩。欲宣佛語先唱此言。如是
我昔曾從佛聞。彰敎述而不作○云云。具
文可見
。經文住王舍城云云爾者王舍城者。爲上
茅城將如何。進云。寒林城也。非上茅城。付
之。見法花論。王舍城勝一切城。顯今經最勝
云云而上茅城。殊勝之地也。尤足顯一乘
之勝餘乘之義。寒林卑劣城也。古毀責之。或
名寒林。又稱恐畏林。天親豈指此城。云勝於
諸餘一切城舍。就中上茅城者。古仙君王所
都。專可得王舍城名。是以智度論中。以上茅
城爲王舍城
今云。二城各別也。上茅城者。古先王之所都。
周一百五十餘里。多出勝上吉祥茅草。因以
爲名。王舍城者。頻婆沙羅王獨移寒林。遂立
城域。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周二十餘里
也。中間相去十餘里。名號方處。新舊大小。皆
以不同。何及相濫。今經所說。頻婆沙羅王之
後。阿闍世王在位之間。稱新城名非上茅舊
都。但表經最勝。實難捨本城。是以見玄賛上
下。釋王舍城之名引寒林城。解最勝之義指
上茅城。爰知表新城名。兼舊知之體也。二城
俱大王之所都。臣佐吏民通兩處。如來遊化。
不限一方歟。但於智度論者。廣載古來之異
說也。何必爲論主實義。加之。彼論釋般若經
時之王舍城。頻婆沙羅王在世之時也。今經
後時王舍城也。阿闍世王。在會座故。故玄賛
引西域&T047368;用三藏正說。結文云。古人有說山
城爲王舍城。或云置千王於此。皆謬也云云
意云。頻婆沙羅王之時。始雖居上茅城。後遷
新城以來。以一國新古都。總呼爲王舍城歟。
就中五山四周。爲一墎之故也。彼震旦一國。
隨代立號。前後不定。所謂名隋朝之時。封唐
王之人遂爲天子。國號大唐。唐本雖一州。後
以天下總稱唐朝。周秦漢魏等。皆以如此。西
域亦同歟。周王之時。王舍城者。雖呼新都名。
盍通上茅地乎。常途義云。新舊二城。其體旣
異。推說經時節。今經所表者。定寒林新城也。
大王所都。無不最勝。何不應一乘相。會智度
論事。可准前義
玄賛云。經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賛曰○梵
云矩奢揭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城。摩揭陀國
之正中。古先君王所都之處。多出勝上吉祥
茅草。因以爲名。崇山四周以爲外墎。西通狹
徑。北闡山門。東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餘
里。內宮子城周三十餘里○宮城東北行十
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唐云鷲峯。亦謂
鷲臺。按此山之陽。孤標特起。旣栖棲鷲鳥。
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佛成道後向
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舊云耆闍崛山。
乃云靈鷲山。鷲鳥於此⾷人尸名靈鷲山。訛
而略也○山城北門。行一里餘至迦蘭陀竹園
○竹林園北二百餘步。至迦蘭陀池。池西北
二三里餘。至揭羅闍結利呬城。唐云王舍。外
墎已壞。無復遺堵。內城雖毀基趾猶存。周二
十餘里面有一門。初頻婆沙羅王都。在上茅
城。編戶之家。頻遭火災。一家縱逸。四隣罹
災。不安其居。衆庶嗟怨。王曰。我以不德。人
庶遭患。修何德業可以攘之。群臣白言。大王
德化。黎庶不謹。請制先科以懲後犯。若更
有犯。遷之寒林。寒林者。棄尸之處。俗謂不祥
之地。人絕遊往。便同棄尸。彼旣恥居當自攝
謹。王逐其言以施嚴令。乃先宮內自出火災。
大。王曰。我其遷矣。乃命太子。監攝國事。自
遷寒林。吠舍釐王。聞住於野。集軍來伐。邊候
奏聞。王遂建城而居。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
舍城焉。有云。至未生怨。嗣位已後。方築此
城。乃更爲高厚。非新築也。至無憂王。遷都波
吒釐。以王舍城施婆羅門。故今城中。無復凡
庶。唯婆羅門減于家矣。古人有說。山城爲王
舍城。或云。置千王於此。皆謬也。王都旣在
王舍。佛住鷲峯。城山兩處。雙彰自他二化俱
說。利淄素故云云
義疏一云。王舍城者。第五明住處。說必有
處故可信也。異彼外道。或言空中授與。或言
赤鳥銜來。皆無根本○國名摩伽陀。此云
不害。人雖犯罪。無形殺之誅。故稱不害也。城
名王舍。小國卽國爲城。如毘耶離國亦名毘
耶離國。今是大國。所以國城爲異。具足外
國語。應言羅悅祇摩伽羅。羅悅祇。此翻爲王
舍。摩訶云大。伽羅云城。十六大國及六大城
中。此城最大故。稱王舍大城。智度論云。佛
滅度後。阿闍世王。以人民減少。捨本大城更
造一小城。於諸城中猶尙有大。況本王舍城
耶。善見律毘婆娑云。其城縱廣三百由旬。
有八億萬戶。其屬王舍城者。八萬聚落也。問。
六大城。皆有諸王之舍。何故此城獨*稱王舍
耶。答。智度論有三解。一者昔摩伽陀王生子。
一頭兩面四臂。時人以爲不祥。卽裂其身首。
棄之曠野。羅刹鬼女名梨監。合其身首以乳
養之。後成大力。能幷兼諸國。取一萬八千王。
置此五岳山。以大力治閻浮提。此意明。多王
在此城。故名王舍城。餘二釋。如論文述。更有
人言。有王失正道千國共廢。置此五山。追思
補過。後還共治國。故名此城以爲王舍也。眞
諦三藏。引律毘婆沙云。凡轉輪王出世。相承
卜居住此五山。故獨名此城以爲王舍。又律
毘婆沙解云。昔有四天王。共攬乳海。覓得甘
露未分。於此五山。起舍守之。七日後。方乃分
之。是故名爲王舍。故前爲人王起舍。依仁王
經。斑足王。攻一千王。置五山內。亦從多王作
名。餘城無此衆事。故獨名此城以爲王舍城。
五山周匝如城。而於中起舍。兩事合擧。名
王舍城也
文句第一云。王舍城者。天竺稱羅閱祇伽羅。
羅閱祇。此云王舍。伽羅。此云城。國名摩伽
陀。此云不害。無刑殺法也。亦云摩竭提。此云
天羅。天羅者。王名也。以王名國。此王卽駮足
之父。昔久遠劫。此王主千國。王巡山値狩獅
子。衆人迸散仍共王交。後月滿來殿上生。王
知是己子。王說言。我旣無兒。此乃天賜。養爲
太子。足上斑駮。時人號爲駮足。後紹王位。喜
噉肉。勅厨人無令肉少。一時遽闕。仍取城西
新死小兒爲饍。王言大美。勅之常辨此肉。厨
人日捕一人。擧國愁怨。千小國興兵廢王。置
耆闍山中。諸羅刹捕之爲鬼王。因與山神誓。
誓取千王祭山。捕得九百九十九。唯少一普
明王。後時伺執得之。大啼哭恨。生來實語。向
今乖信。駮足放之還國。作大施立太子。仍就
死。形悅心安。駮足問之。答。得聞聖法。因令
說之。廣讃慈心毀訾殺害。仍說四非常偈云
云。駮足聞法得空平等地。卽初地也。千王各
取一渧血三條髮。賽山神願。駮足與千王共
立舍城。都五山中爲大國。各以千小國付子
胤。千王更迭知大國事。又百姓在五山內。七
返作舍七度被燒。百姓議云。由我薄福。數
數煨燼。王有福力。其舍不燒。自今已後。皆
排我屋爲王舍。由是免燒。故稱王舍城。又駮
足共千王。立舍於其地。故稱王舍。又駮足得
道。放赦千王。千王被赦於其地故。故名地爲
王赦。而經家。借音爲屋舍字耳。因緣出大論
及諸經云云
智度論三云。問。云如舍婆提。迦毘羅波羅
奈大城。皆有諸王舍。何以故獨名此城爲王
舍城。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國王有子。一
頭兩面四譬。明人以爲不祥。王卽裂其身首。
棄之曠野。羅刹女鬼名梨羅。還合其身而乳
養之。後大成人。力能幷兼諸國王有天下。取
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勢治
閻浮提。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爲王舍城。復次
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之中失火。一
燒一作。如此至七。國人疲役。王大憂怖。集諸
智人問其意故。有言。宜應易處。王卽更求住
處。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卽作宮殿於中止住。
以是故名王舍城。復次往古世時。此國有王。
名婆藪。心厭世法。出家作仙人○婆藪之子
名曰廣車。嗣位爲王○見有五山周匝峻固。
其地平正。生草細軟。好花遍地。種種林木。花
菓茂盛。溫泉浴池。皆悉淸淨○我應是中作
舍住。卽捨本城。於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
中住。從是已後次第止住。是王先起造立宮
舍。故名王舍城云云
同下文云。復次閻浮提四方中。東方爲數始。
以日出故。次第南方西方北方。東方之中。摩
伽陀國最勝。摩伽陀國中王舍城最勝。是中
有十二億家。佛𣵀槃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
少故。捨王舍大城。其邊更作一小城。廣長一
由旬。名波羅利弗多羅。猶尙於諸城中最大。
何況本王舍城云云
問。上茅城爲卽俱蘇摩城。爲將云何。兩方。若
同城者。上茅城在摩揭陀國之中心。周匝一
百五十餘里也。俱蘇摩城。在彼之北畔。殑伽
河之南岸。七十餘里之城也。中邊旣異。寬狹
不同。云何云同一城耶。況上茅城。是寒林之
東南。&T025632;蘇摩王舍城之東北也。定知。各別城
都云事。若由之各別城者。玄賛中。俱蘇摩城
旣是山城也云云山城豈非上茅城乎。加之。
義林章。釋上茅城。卽俱蘇摩城也云云宗輪
論疏若言俱蘇摩城。此翻花城。若言矩奢揭
羅補羅城。此云上茅城云云同城云事。此等
釋明也。如何
會云。同異不定也。若殑伽河邊俱蘇摩城者。
與上茅城別也。若五山中俱蘇摩城者。卽上
茅城也。俱蘇摩者。翻爲香花。或云名花。或俱
云花。寄勝花之色香以立其名。何必限一處。
云俱蘇摩城旣是山城者。山中之香花城。指
上茅城也。欲顯近王舍之義。豈殑河之南岸
哉。羯尼迦樹。遍諸道路。花含殊馥。色爛黃
金。稱香花城。豈無由乎。又出吉祥香茅。因立
此名云云宗輪論疏。俱蘇摩城與婆吒梨子
城。相連在東西。無憂王。都俱蘇摩時。民猶在
婆吒梨者。明遷都次第。示事由來。不二所相
近歟
玄賛云。論云。二者示現自在功德成就故。如
耆闍崛山勝餘諸山。顯此法勝故。俱蘇摩城。
旣是山城。近於王舍*城乃有多山。此山獨勝
高而顯故。表法高顯出過二乘。自在魏魏功
德滿故
宗輪論疏云。中印度國名摩揭陀。王大都城
名俱蘇摩。俱蘇摩者。古舊都城。有新都城。名
婆吒釐子。阿闍世王。先都王舍。其子等。以王
舍地曾起惡逆。遷都於此俱蘇摩。舊爲無憂。
王於此處都○俱蘇摩者。此翻爲華。華十名
中此一名也。若言矩奢揭羅補羅城。此云上
茅。此處多出吉祥香茅。因此名也。又云名華。
此地多有諸妙香華。因以名也。又有婆吒釐
子城者。與此相連次在此東○城因樹現以立
故。名婆吒釐子焉。然闍王之子。遷都此處。王
宮在西。多在故俱蘇摩地。百姓廣大○悉皆
在東。多在婆吒釐地。門向東開放故也云云
。經文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云云爾者。耆
闍崛山者。爲卽鷄足山將如何。兩方。若同
山者。見西域&T047368;。鷲峯鷄足。兩山相去隔二百
餘里開元錄云。法顯三藏往鷄足山迦
葉入定處。非鷲峯山云云准此等說各別山
也。若由之如此者。勘成佛經。彌勒如來與
四衆。俱往迦葉處耆闍崛山云云大師彼經疏
釋此文云。耆闍崛山者梵語。此翻云靈鷲。亦
名鷄足云云況智度論。摩訶迦葉住耆闍崛山
入三昧云云而迦葉入定處鷄足山者。西域&T047368;
等也。勘合處處。必可同山。況大明度經大般
若經第四會異譯也。而第四鷲峯山說。大明
度鷄足山中說之。知。非別山。是以太賢憬興
等自宗人師。及天台妙樂等。靈鷲鷄足同山
私云。兩山各別也。西域&T047368;開元錄等爲證。大
明度經。若謬歟。成佛經疏。大師御製云事。難
審定歟
今云。鷲峯山者。總名一山。鷄足者。目其一
分歟。三峯高峙。似鷄足。以異相標一所別名。
世俗常法也。設雖一山。何不及數百里。如唐
土淸涼山。一面三百餘里也。況於天竺大山
乎。智度論云。耆闍崛山。五山中最高大云云
仍以里數不可爲難歟
西域&T047368;九云。莫訶河東入大林野。行百餘里。
至屈屈居勿反吒播陀山唐言
鷄足
亦謂窶慮播陀
唐言
鷄足
高巒峭云云
彌勒成佛經云。爾時彌勒欲往長老大迦葉
所。卽與四衆俱就闍崛山。於山頂上見大
迦葉云云同經疏云。俱就耆闍崛山者。此是
梵語。漢地翻譯。名鷲頭山。亦名靈鷲山。亦名
鷄足山。以大迦葉。在此山中待彌勒。彌勒與
衆俱往此山云云
開元錄二云。今謂顯所涉者。是雞足山。大
迦葉波入寂之所也。非佛舊居處鷲峯山也
云云
問。今經幾處幾會說之乎
玄賛云。古說此經。合居四處。初在靈山。二塔
涌空中。三佛集淨土。四囑累品中。分身佛還
後居穢土。今解。處三說。唯在二處。有三者無
復還穢。囑累居後。分身方還處至經終。皆唯
淨土。後還變穢說經事訖。淨穢唯二。一初
在靈山穢土。二分身佛將集。佛便變淨。幷塔
涌空處有三也。說唯在二。初在地上靈山創
會。爲二乘等宣暢一乘。後塔涌空。分身佛集。
釋迦與多寶同座。勸信此經。迄至經末。佛令
各還。說經事訖。佛方居地。以後更不說法華
經。故知。說所但唯有二。今標創會故說山
城。住標化處。佛說化身。欲令三乘欣樂同故。
顯佛悲深乘身俱妙。能於穢處而施化故。若
標報佛及顯淨土。恐二乘衆。疑非己分不能
修故。由此但顯穢處化身云云
法華經肝心義云善珠問。此經幾處幾會而說。
答。三處二會之說。問。三處二會說者何。答。
三處者。靈山。淨土。虡空也。二會者。靈山一
會也。淨土虡空二會也。問。何故處三而會但
二。答。淨土而不說此經。故但會二也。問。何
故淨土而不說此經。答。靈山之會處而爲三
根人說一乘境。而變淨土而後虡空以說一
乘之行果二。而淨土不說。問。若淨土而不說
經者。何爲變淨土。答。爲集分身佛變淨土也。
不爲正說。問。從何至何靈山說。自何至何
虡空說。答。序品下。至見寶塔品之初。是靈山
說。見寶塔品中。變淨土。而從昇虡空至
經終。虡空說云云
私云。三處一靈山。二淨
土。三虡空
二會靈山虡空
除淨土
也。淨土之
時。分身會來不爲說法。故不攝會數。會者。正
說經之會故也。宗家囑累品爲經終。於虡空
會集會退散經訖。復穢土故。不以穢土乃今
經之處數
問。寶塔品。半是淨土說也。何不爲說處乎。
答。寶塔品文所載分身來集之儀式者。是結
集家之詞也。不正佛語。仍無過
問。付今經同聞衆。且序品時。普賢菩薩可有

  如勸發品抄
。今經會座。可有緣覺衆乎。玄賛。無緣覺
云云付之。今經者。平等大會之數。普爲發趣
之說也。三乘五性。同可得益。何無緣覺衆耶。
況破二會二。歸一佛乘。是經正宗也。若無獨
覺類者。無二亦無三之說。似無其實。加之。三
乘諸子。出門外同求車。中子求車。豈非辟支
佛耶。三草之中。中草又無緣覺乎。就中仁王
般若經時。八萬億緣覺。列其座。況於今經乎。
依之見玄賛釋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等文。
結成二聖相云云二聖者聲聞緣覺也。如何」
會云。諸經同聞衆。任文可知。今經上下總
有二十五類。其中不列緣覺聖者。若正來詣
者。經家有何故可除之乎。玄賛釋云。獨覺多
分出無佛世。敎雖被彼。時無果成。故不在會
云云文相易知。普爲乘者。敎義普被。不必當
座有其機。玄賛釋。則會此難也。破二會二中
子中草。皆准之可會。就中聖者雖無凡衆
有之。方便品云爾時大衆中及發聲聞辟支
佛心。法師品云。求辟支佛者。則會座聽衆
也仁王經者。文正擧之。根緣令熟歟。故玄
賛仁王經中卽具有之云云
尋云。餘經旣有來會者。何出無佛世時。無果
成故。成今經無義乎
會云。緣覺根性。無師自悟證果之類。輒不遇
佛。玄賛云。非如聲聞佛處得道是也。少分又
非無迴心向大。由見佛故。玄賛本云多分。有
縱奪二門。不可强難
玄賛云。此中有六門異。一三乘無獨覺。獨覺
多分出無佛世。敎雖被此。時無果成。故不在
會。仁王經中。卽具有之。下文亦陳有求彼者
云云
仁王經上云
義決云。問。旣不爲說。定性二乘。爲在座否。
答。辟支佛果。此會定無。經但說有求緣覺。故
定性聲聞。雖不正爲。有亦無妨。令成不愚法
故○又損驚怖。無亦何爽云云
。法華論中。釋今經衆成就。跋陀婆羅等十
六賢士。具足菩薩不可思議事云云爾者指今
經同聞衆所列跋陀婆羅菩薩歟。攝釋云。非
此經中所列跋陀云云
付之。法華論。釋今經衆成就。所出跋陀。定可
同聞衆中跋陀婆羅菩薩。況智度論中。跋陀
婆羅等十六菩薩。王舍城舊人也云云若爾。
十六賢士。定可來說經會座。有何證據云非
今經跋陀婆羅耶
會云。法華論云跋陀婆羅等十六人。具足菩
薩不可思議事者。釋今經衆成就。定知。論
所說跋陀婆羅序品中跋陀也。王舍城舊人
也。平等大惠席來至無疑。神通難思菩薩也。
寧隔靈山聽法耶。但攝釋非此經中者。指不
輕品跋陀婆羅也。其故勘諸經。跋陀婆羅有
二類。或十六人爲一黨。或五百人爲同類。先
八地已上菩薩也。後地位未及第三僧祇歟。
序品跋陀論主爲十六人隨一。又爲不可思
議大菩薩。知。非今經不輕品所引。彼五百
同類淺位之跋陀故。攝釋意如此
尋云。非此經中所列跋陀者。總嫌一經。又所
列者。同聞衆中所列也。何云指不輕品耶。次
十六。五百。隨時可相伴。何必五百常五百。十
六定十六乎。次不輕品跋陀。旣至不退轉。豈
不八地已上行不退乎
答。釋論解本經同聞衆之中。稱跋陀指序品
說云事。都不可及異義。文理旣必然也。依彼
可推攝釋意故。言經者下品也。所列者。菩薩
比丘優婆塞等廣擧故云列也。次十六人爲
同類。上生經。無量義經。智度論。無盡意經
等皆同也。每說跋陀擧十六數。豈輒去無定
數乎。灌頂經不輕品。俱擧五百人。是亦可一
具。凡發心修行。多依宿緣。若於一佛所同時
發心。世世同修業之人。設雖至深位多追本
緣。卽今經時。五百聲聞。同得普明如來&T047368;。次
第成佛。轉次得&T047368;。學無學二千人。同時預寶
相如來&T047368;。十方國土同時成道。自初心至究
竟。久爲同類。彼跋陀婆羅等十六人五百人。
亦以如此歟。次威音王佛以後釋迦。自四善
根始至佛果上慢四衆。豈其時分入八地耶。
俱雖二大僧祇。淺位中餘心無量故。論云。衆
成就者。四種義成就○一者數成就。二者行成就。
三者攝功德成就。四者威
儀如法
成就
行成就者有四種○三者諸菩薩。神通
自在力隨時示現。能行衆行。如颰陀波羅
等十六賢士。具足不可思議事。而常示現種
種形相。謂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等故
云云
玄賛一云。行成就中有四。一諸聲聞修小乘
行。二菩薩修大乘行。求覺利有情。以菩提薩
埵爲目。三菩薩以神通力隨時示現。能修行
大乘。如跋陀婆羅等十六人。具足菩薩不可
思議事。由本定故。而能示現優婆塞等四衆
之形。說名爲菩薩云云
攝釋云。疏跋陀十六人者。卽上生輕所說跋
陀十六人也。非此經中所列跋陀云云
不輕品云。彼時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或以瞋恚意經賤我故。二百億劫。常
不値佛。不聞法。不見僧。十劫於阿⿐地獄○
爾時四衆。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
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
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云云
上生經疏云。法華論云。跋陀婆羅等十六人。
威儀不定。具種種行。故此別標云云
  寫本云
春日社 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
第二也
 以寫本一交了 
  寫本云   金藏院本願
料紙施主顯定房權大僧都
  以筆劫結緣證佛果菩提利無緣衆生

  永祿元年戌午十二月十五日
 執筆淸胤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三

  序品下
1 羅睺羅瞿姨之子事
2 寶光天子者日天子歟
3 色界天主四禪配釋事
4 四衆圍繞事
5 爲諸菩薩說大乘經
6 頓悟菩薩可有出水義
7 曼陀羅華名事
8 動地瑞相通十方世界歟
9 依止說因成就體事
10 放眉間白毫相光事
11 照于東方事
12 白毫照無色界歟事
13 彌勒菩薩問入定相事
14 各領四天下事   已上十四帖
法華經第一卷開示抄序品下
問。云何上上起門耶
  私云。上上起門者。玄賛云。由上句故下句
得起。或由下句上句方起。非唯一故名上
上起云云
意云。上卽起・上地起合二種上起。持
業・依主二門可異。譬如法師品一名有三
義。所謂法卽師。有法之師。法之師也。於
起一字有能起有所起。尋論意具開此由

玄賛文廣述可抄之
。玄賛文羅睺是瞿姨之子云云爾者引何經
文乎。進云。未曾有經。須逹拏經。瑞應經之說
未曾有經說云事不可爾。正勘未曾有經。羅
睺羅母耶輸陀羅前後廣說其因緣。何
引彼經云瞿姨之子耶
會云。實彼經云羅睺是耶輸子。玄賛所引似
違現文。但嘉祥義疏問云。未曾有經須逹拏
經云。羅睺是瞿姨之子。至如法華所辨。是耶
輸之兒云云所載三經大同玄賛。旣對法華羅
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之文。爲違文會之。
知彼世現行本。瞿夷而非耶輸歟
又天台文句引未曾有瑞應之二經。羅睺羅
是瞿姨之子云云三師旣同隨。又諸師釋玄賛
不出現文相違。以之推之。至末代彼經異本
出來歟
玄賛云。經羅睺羅母至亦與眷屬俱。賛曰。四
內眷屬諸尼衆也。梵云耶戍逹羅。此云持譽。
耶輸陀羅訛也。形容美麗。近遠聞知。生育羅
睺。天人讃詠。故云持譽。譽美稱也。相傳釋
云。是乾闥婆女。彼生兒爲樂神。生女爲玉女。
此與佛爲玉女也。若稱玉女何得有子。又
佛出家後。持譽父母欲得將還。明非玉女。未
曾有經・須逹拏經・瑞應經皆云羅睺是瞿姨
之子。佛有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輸。三鹿野。
各有二萬綵女。瞿姨無子。是玉女。彼經從長
女爲名。亦無過失云云
  鏡水抄・翼賛・決擇&T047368;等。皆不出現文相違

文句二云。未曾有及瑞應經皆云。羅睺是瞿
姨子。𣵀般及法華皆云。是耶輸子。二義云何
通。或可。彼經擧大母。此處擧所生釋論劬毘
陀是寶女不孕。卽是瞿姨。此翻明女。故知。
定是耶輸子也云云
義疏吉藏云。問。未曾有經。須逹拏經及瑞應
經皆云。羅睺是瞿姨之子。至如法華所辨。是
耶輸之兒。經云。耶輸是第二夫人。瞿姨是第
一夫人。故十二遊經云。太子有三夫人。第
一名瞿夷。第二耶作。耶作卽耶輸陀羅也。
第三名鹿野。三夫人各領二萬釆女。故太子
有六萬釆女。何故二說不同。答。羅睺實是
第二夫人瞿姨是其大母。餘經擧其大母。今
經擧所生母。故不相違等云云
經文列同聞衆。普香天子。寶光天子云云
爾者寶光天子者爲日天子。爲當如何。答。
玄賛。寶光天子是日天子也云云付之。見
正法花經。列日月天子畢。別擧寶光天子。
知。寶光是星天子非日天子云事。況見餘經。
虡空藏菩薩名寶光作星天子云云此事分明

會云。以三天配三光。玄賛。文句。義疏。其意
皆同。於名月者。旣有月字無諍。寶光名設配
何雖不違。日天光明三辰中最勝也。總卽別
名多屬勝。可云日天子。況普香者。草木香氣
普薰十方義也。星者精也。則草木精氣也。普
香天子若爲星天子。餘二天子旣有所屬。知。
寶光是可日天子。正法華文。以月天子似名
寶光。雖不日天子不如疑難歟。推之彼經日
月二天爲上首。以星天子爲月天眷屬。故經
下文云。衆星之中。月天子最爲第一云云
者寶光者月天也。光燿者日天也
經云。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
云云
玄賛云。經復有名月天子至萬天子俱。賛曰。
此四王衆三光乃是四王天攝。更無別天。有
經觀音名寶意作日天子。卽此寶光。大勢
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則此名月。虡空藏名
寶光作星天子。此名普香云云
水抄十云。言有經觀音等者。辨名也。古來
皆引。未審何經。觀音名寶意作日天子。卽此
經中名寶光。寶者可重義。光者破闇義。大勢
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能除熱惱能作淸涼。
與人爲吉祥事也。虡空藏菩薩作星天子名
普香。普者普遍。周於萬物。萬物名爲香。香
卽依質而有。離質無香。天如質星如香。普者
不斷義。如香不斷故名普香○言日宮大精
作者。辨體量也。日者實也。光明成實。能生成
成就萬物。月者闕也。闕卽是缺。有圓有缺故
名月也。星者精也。萬物精氣。變作星也○唯
疏引文卽依次第如今。大例談底。經卽不依
次第。先說名月名月天子也。次號普香星天
子也。後名寶光日天子也。何故一經一疏次
第不同。答。彼經依形量大小。分次第日月星。
此經者差別不同。不依次第月星日。疏主排
比。將此經以順彼。故作此配。云云
正法花一云。日天子與無數眷屬俱。月天子
以寶光明普有所炤。寶光天子。光耀天子俱
云云
義疏一云。復有名月天子者。注解云。帝釋輔
臣也。有人言。月天子卽月天子也。普香天
子謂星天也。寶光天子者。謂日天子也。旣是
三光故後列之。出正法華。復有經云。觀音名
寶意。作日天子。大勢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
虡空藏名寶香。作星天子也云云
文句一云。名月等三天子。是內臣如卿相。或
云。是三光天子耳。名月是寶吉祥月天子。大
勢至應作。普香是明星天子。虡空藏應作。寶
光是寶意日天子。觀世音應作。此卽本迹釋
云云
。經中明色界天衆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云云爾者*如何配釋
色界四禪王耶。答。玄賛有二釋。初釋云。娑婆
世界主梵王者。第四禪主。尸棄光明如次初
二禪。等表三禪主也。第二釋云。尸棄第四禪
光明等餘禪云云付初釋大般若經堪忍界主
持髻梵王云云。持髻者卽
尸𣓪也
三千界同名堪忍界。
其主豈非第四禪王耶。又智度論明云三千
界梵王名曰尸棄。知。非初禪梵王也。加之。有
經中爾時淨居諸天阿迦尼吒螺髻梵王同
會一處云云付後釋。娑婆世界主者。擧第四禪
王。其外尸棄大梵者。定應非彼王。況尸棄光
明第四禪第二禪王者。列四禪王似隔越耶。
知。尸棄肖明如次。初二禪王也。依之無垢稱
經。云持髻梵王而爲上首。從本無憂四大州
界。𣵀般後分尸棄大梵天王乃至卽從初禪飛
空而下云云二釋中以何爲勝耶
會云。玄賛二釋中。且可存初禪王云釋。無垢
稱疏唯作一釋。同今初釋。凡尸棄梵語翻爲
持髻。髻顯頂義。初釋是火災頂故。火頂尖
故。名之爲髻。依之無垢稱經云。從本無憂四
大州界等云云出離憂受初禪也。四州界量亦
同初禪也。故知。非餘禪。但大般若經還此
義證也。彼經多以大梵天爲此界主故。所謂
第二會云。素訶界主大梵天王。領梵衆天梵
輔天梵會天。來到其處云云旣於初禪四天。
大梵天王爲素訶界主。攝領餘三天故。隨又
六欲天爲次下。極光淨等爲其上。明知。中間
是初靜慮也。又初會中四王帝釋堪忍界主。
大梵王極光淨天等次第列之。前後文其意
同也。𣵀般後分亦同也。智度論等者。譯家見
本之文。以爲第四禪王歟
尋云。初釋意者。沙婆世界主爲第四禪。尸棄
大梵爲初禪。今何依大般若。以尸棄許此界
主耶。是以後釋中以大般若爲證乎。次第四
禪超過三災。頂髻義尤可勝。何持髻故爲初
禪耶
答。界主義自本有二門。色究竟天大千總主
也。大梵四天下別主也。大般若云索訶界主
堪忍界主者。其名廣故其體難定。依之二釋
俱可得彼經意。後釋總主其德勝故。以彼經
入自義證。然而正見文相還順初釋。聊初
釋界主與尸棄相配四禪初禪。是爲盡無色
界諸天也。不尸棄無色界主義。云火災頂云
三災頂。又俱不違。隨文二釋得義不同。仍
俱無失。不初釋別證歟
問。玄賛中釋尸棄大梵。或云初禪主。或
第四禪主云云爾者第四禪王云義意。引何經
說成之耶。進云。依大般若經。付之見彼經。初
會列四大天王及天帝釋。堪忍界主大梵天
乃至廣果淨居天等處處皆同第二會上列
六欲天衆畢。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領梵衆
天。梵輔天。梵會天衆。來到其所云云然下文
云。堪忍界主持髻梵王云云准上下文。以初
禪名持髻王也。何准彼經成第四禪義乎
經云。沙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
梵等。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云云
玄賛云○乃是三千大千世界號爲娑婆世界
也。故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卽第四禪主。梵
摩云寂靜淸淨淨潔皆得。亦云梵潔也。今唯
言梵。但略云爾。尸棄者火災頂。卽初禪主火
災之尖頂故。光明者二禪王。少光無量光極
光淨天主故。等表三禪王也。然大般若五百
七十云堪忍世界主持髻梵王故。尸棄者頂
髻也。卽持髻梵王。是堪忍界主梵王之別名。
光明是餘禪主云云
攝釋云。疏大般若至堪忍界主。頂髻尖頂俱
名尸棄。若依般若。尸棄大梵卽大四梵。光明
同前。等言但等諸禪諸天及第三禪云云
鏡水抄云。文廣可見之
決擇&T047368;云。又云。疏有二釋。應初禪爲正。故
華嚴第一列衆中。列六欲已卽言。大梵俱。其
名曰尸棄大梵。智光。善光等。次云。復與無量
光音天子俱樂。光等。次云。復與僧祇遍淨
天俱。其名淨智。次云。復與無量果實天子俱。
名曰法華光等。乃至復與摩醯首羅淨居天
子。其名善光。准此次第。尸棄乃是初禪主也。
次諸天偈讃佛中。從善光爲首。第四方言尸
棄。次列六欲。先列於上。准文上下合初禪也。
又智度論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名尸棄。新翻
金光明亦作此釋云云
智度論云。一一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或
棄及色界諸天等云云
大般若經一百一云。常爲三千大千世界四
大天王及天帝釋。堪忍界主大梵天王。極光
淨天。遍淨天。廣果天。淨居天等云云
同四百五十四曰○索訶界主大梵天王。領
梵衆天。梵輔天。梵會天衆。來至其所○色究
竟天與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衆。來
到其所云云
同五百七十云。堪忍界主持髻梵王。應時便
與六十八萬諸梵天衆。來詣佛所云云
大乘密嚴經中云。爾時淨居諸天。與阿迦尼
吒螺髻梵王同會一處。咸於此土佛及菩薩
生希有心云云
𣵀槃經後分上云。爾時娑婆世界主尸棄大
梵天王。知佛已入𣵀槃。與諸天衆。卽從初禪。
飛空而下。擧聲大哭云云
無垢稱經一云。復有萬梵。持髻梵王而爲上
首。從本無憂四大洲界。爲欲瞻禮供養世尊
及聽法故。來在會座云云
同疏二云。持髻梵王爲上首者。此乃初禪梵
王。故法華云。尸棄大梵光明等○頂持肉髻
似如來相。此是八地菩薩○從本無憂者。色
界也。欲界有憂苦逼迫事故。上界無之。四大
洲界者。初禪大小如四大洲故。以上從下。處
所爲來處云云
文句二云。尸棄者。此翻爲頂髻又外國喚火
爲樹提尸棄。此王本修大光定破欲界惑。從
德立名。然經標梵王復與擧尸棄。似如兩
人。依釋論正以尸棄爲王。今經擧位顯名。恐
目一人耳。住禪中間。內有覺觀。外有言說。得
主領爲王。單修禪爲梵民。加四無量心爲王
也。初禪有梵衆。梵輔。大梵。今擧王攝諸也。
光明者二禪也。此有小光。無量光。光音。三
禪有小淨。無量淨。遍淨。四禪有密身亦無罣
礙。無量密亦受福。密果亦廣果。無想密亦無
想。又有五那含。不煩。不熱。善見。善現。色究
竟亦大自在。卽摩醯首羅。文存略不具出。但
等等此諸天也
義疏一云。大梵天王名尸棄者。有人云。大梵
天王卽初禪梵王也。尸棄卽二禪梵王。光明
大梵三禪梵王。等者第四禪也光宅
所用
有人云。
娑婆世界主者。是摩醯首羅第四禪梵王也。
尸棄者三禪梵王也。光明者二禪梵王也。等
者等初禪也。今依智度論第一卷云。三千
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尸棄。今云。娑婆世界主。
此擧處以顯其爲主也。大梵天王出其位也。
尸棄標其名也。新金光明亦作此釋。尸棄此
云火。有人言。此梵天王入火光定。頂有火光
故言火也。有人言。餘梵天皆得火災所燒。
獨此天火災不燒故云火也。又翻爲頂髻。有
言。頂上有火如髻。故云頂髻也。阿含云。
尸棄是初禪梵王○問。十地經言。摩醯千世
界主。今云何初禪梵王爲三千世界主。答。
有四禪梵王。一者經言。百億日月百億梵王
百億非想。此下品梵王也。二智度論云。梵王
千世界主。長阿含亦然。此次品也。三云。九地
菩薩作梵天王。領二千世界。此上品也。四者
領三千大千世界。上上品也○問。尸棄是大
千之主。在何處中間禪位耶。答。百億中間禪。
今在中央住也。如佛大千中央住也
。經云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云云爾者四衆
者何等乎。玄賛云比丘等四衆云云付之上
列十五類同聞衆畢。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云云
所言四衆限比丘四衆者。天龍等八部豈
不圍繞世尊耶。依之他宗人師難此義云。比
丘等四衆者。雖有文無義。違依義不依文故
云云是以天台釋云。發起影嚮當機結緣。名
爲四衆。此義叶經意*如何
會云。玄賛云。比丘等四衆者。總同諸經常
說。別吐今經處處。則是佛弟子持戒之衆也。
但餘師解釋非無一途理。依之玄賛雖引他
師之義不難。又不用。有理無證故歟
玄賛云。經爾時世尊至尊重讃嘆。賛云○四
衆者。古云魔梵沙門婆羅門。此說色欲二天
之勝人中上首。故顗師云。一影嚮衆。在會默
然。二發起衆。如鷲子與彌勒三請是。三當機
衆。禀敎悟解。四結緣衆。時未悟解結後因
緣。又有四衆。謂聲聞菩薩竝客舊二衆。古人
疏有多義。然此後文又親四衆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爲四云云
智度論四云。問云。諸菩薩二種。若出家若在
家。在家菩薩總說在優婆塞優婆夷中。出家
菩薩總在比丘比丘尼中。答。雖總在四衆中。
應當別說。何以故。是菩薩必四衆中。有
四種不*隨菩薩中。何者是。有聲聞人辟支佛
人。有求生天人。有求樂自活人。此四種人不
*隨菩薩中。何以故。是人不發心言我當作
佛故云云
鏡水抄云。言然此後文又觀等者。問。前列十
五衆。色類旣多。何故聽法威品列四。答。
非天非人皆不有。將本身聽法來事。須作人
形。人形之中不越四衆攝盡也云云
法華義疏二云。四衆者。有人云。天有二衆。謂
魔衆梵衆。擧色欲天之人有二衆。沙門婆羅
門。智度論云。智惠人開爲二分。在家云婆羅
門。出家爲沙門。佛旣是天人師。擧此四衆也。
顗禪師云。一影嚮衆。謂在座默然。二發起衆。
謂發起佛敎。如身子之與彌勒。三當機衆。禀
敎頓悟。四結緣衆。聞未卽解。但結遠因縁。今
謂就此經文有二種四衆。一者聖有二種。謂
聲聞菩薩凡有二衆。卽客舊兩衆爲四也。就
後文列者。出家及在家。各有二衆也。云云
文句三云。文廣可見之。大意如玄賛・義疏
等引之
  又疏・&T047368;二依之義不依文等釋者可見
。經文爲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云云
者所言無量義經者。指曇摩伽陀耶舍三藏
所翻一卷無量義經歟。爲當如何。兩方。若
指彼經者。今經所指無量義經有十七名。一
卷經中不出其異名。今經所指無量義經。以
萬善皆爲作佛因。一卷經以無相一法爲無
量義。知。非同經云事。況見經文。釋尊說無量
義經已。不起于座方說斯經。而見行無量義
經末文。大會歡喜爲佛作禮。受持而去云云
准此可別座經。依之中興寺印法師。今經所
指無量義經不來秦朝云云光宅寺法雲法師
所述亦如此。若由之爾者。玄賛釋經名無量
義文。引見行一卷經依之天台。嘉祥意。皆
述指一卷無量義經*如何
私云。法華所指則見行一軸經也。玄賛意分
明也。凡三世諸佛說一乘法。先爲菩薩明一
乘體。是出生門也。後爲聲聞說一乘用。是攝
入義也。而曇摩耶舍所譯者。云名云義皆以
符合。依之譯者自吿云。是法華前說也云云
嘉祥
引之
是故嘉祥以五箇故成二說同。所謂處同。
數同。時節同。義同。及翻譯者同也。所以此
經未傳之時。每臨法華講肆無不欣求。至齊
永明。武當山惠表比丘。遇中天竺曇摩伽陀
耶舍受本傳世。擧與歡喜。一兩師執異亂同。
不足依用。依之吉藏法師云。印師固不移
云云
玄賛云。經爲諸菩薩至佛所護念。賛曰。此卽
第三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略有三義。一依
人。先爲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後爲聲聞
方說一乘。二依利○敎理化根熟○行果方化
初根迴心聲聞。三依法。先談法體後談功能。
故未說法華已前。先說無量義。名爲時至○
敎及所詮義皆名無量。無量義經云。以諸衆
生性欲無量故。其所說法亦無量。法無量故
義亦無量。義無量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卽
是無相。無相不相無相。不相名爲實相云云
義疏三云。名無量義者。大乘是其通名。無量
義其別體。評所以標大乘者。密欲顯唯有於
大無有小乘。爲法華序也。無量義者。解釋不
同。印師云。此經辨無量萬品善也。以現在行
無量萬善故。來世成佛。問。若說萬善成佛。與
法華何異。彼答云。此中但覆相明萬善成佛。
不言萬善之外無別三乘義。此但是顯實未
開權也。故與法華爲異。譯之爲序也。基法
師解云。無量義者。所謂空也。若是有法卽有
分限。名爲有量。空義深廣。譯爲無量。問。若
爾與第二時大品敎何異。彼答云。前敎明空
爲三乘行本。不得爲法華序。此中明空爲大
乘行本。故得爲法華序。是故爲異也。名僧傳
云。基云。聽竺道生講。善於法華雖有二判。無
以取決。次注無量義經云。其無量義經雖法
華首載。而中夏未覩其說。每臨講肆。未嘗不
癈談而欲見於斯文。忽有武當山比丘惠表。
生自羌曹。僞帝姚略從子國破之日。爲晉軍
河澹之所得。數歲聽默。澹之字曰螟蛤。養爲
假子。俄放出家。便懃苦求道。南北遊尋。不擇
夷嶮。以齊建元三年後。訪奇搜祕。遠至嶺南。
於廣州朝亭寺。遇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
舍。手能隷書。口解齊音。言欲傳此經。未知所
授。慧表便慇懃至請。心形相俱到。淹歷旬月。
僅得一本。仍還嶠北。高入武當山。以今永明
三年九月十八日頂載。出山見授弘通。奉覿
眞文。欣敬兼誠。詠歌不足。手舞莫勝。遂便注
解云。正以空爲無量義。基覽經本。便謂解與
經符。而印師執固不移。云明空無量義經者
別是餘時說耳。非法華前辨無量義經也。法
華前無量義經正明萬善成佛。不來此土。乃
至光宅法師猶存印師之解也。今以五義。證
此無量義經是法華無量義經。一者處同。
在王舍城鷲山所說故。二者衆數大同。謂萬
二千聲聞。八萬菩薩故。三者時節同。法華云。
成道以來四十餘年說之。無量義經亦云。我
成道以來四十餘年。未說實法。四者義同。雖
未彰言明開三顯一。而旨趣亦開一乘也。五
者翻經之人中天竺沙門。自云是法華前說。
宜應用之云云
文句三云。今論衆集指彼文者。彼經衆集說
法竟。儼然不散。卽彼座席仍說法華。故知。
三業供養不得有異用。彼廣釋此略。於義無
咎○生師云。無相空理大乘之體。封三來
久。頓說無三。不能取信。故說無相爲法華
序。觀師意同。若爾淨名皆應是序。何獨無量
義耶。彼釋云。如此由五時故。後敎得起。更
問。若爾無量義與諸經皆通途相生。非開別
序。基師云。空理無形故云無量。序意同前。難
亦如是。印師云。無相善有成佛之義。故言無
量。又云。彼經不說有三無三有異。大品非法
華所指。指者不來秦地。今謂。此經是宋元嘉
三年。惠表比丘。於南海郡朝庭寺。遇曇摩耶
舍受此本。還武當山。永明三年始傳於世。經
旣已來。豈可送還天竺。光宅云。無量義以
萬善同歸能成佛道。法華正明無二無三。破
三*與歸一爲異故。卽爲序。若言萬善同歸。
二三何不同歸。二三若歸正序不異。若言破
二破三何不破萬。破二破三則無二無三。旣
其破萬。是則無序。取經互擧意爲異者不成
就異也。異意不顯。序義亦不成也云云
。就無量義經十七名。且法華論中。於蓮華
有出水開敷二義云云*爾者頓悟菩薩可有
出水義耶。進云。玄賛。頓悟菩薩有出水義。付
之。頓悟菩薩唯具大乘種姓。何有出二乘
泥水之義乎。何況無量義名對頓悟菩薩。蓮
華之稱偏可被漸悟。依之披玄讃上下文。蓮
華之名正對二乘云云
會云。論釋無量義經十七名之中。於第十六
蓮華名。有出水開敷之二義。於其出水又有
二義。初出水不可盡不盡有
常義
者。體出義也。大
乘理性法爾出二乘泥水。自未出前具此義。
次出濁水。乃至如諸菩薩坐蓮華義者。用出
義也。於已出後論之。玄賛釋性出義云。頓悟
菩薩性出泥水云云依此意者。論二義如次明
頓悟漸悟二類也。而攝釋意。出水二義俱約
二乘會疏云。且順古釋云云卽吉藏釋也。若
爾濮陽會疏文。云限漸悟無過
尋云。攝釋云。今助一釋云云疏外助釋。何
助�本哉。答。見攝釋次第。上以疏爲本釋。以
自義對疏名助釋。依此者。疏不他師義。疏主
實意也爲言又疏主本意以下之釋。偏約漸
悟會疏。爲他師義。依此者不可云助釋。亦雖
名助釋。遂存此義故也。是以疏中求漸悟證
了。故知。疏意前叙他解。後申自義云云餘文
可知
今云。任疏文可云頓悟也。但疏前後多云。蓮
華名約二乘者。佛爲菩薩說無量義經。菩薩
受之。重爲二乘說之。彼所化二乘出泥水故
有用出。出水二義中。用出爲本。聲聞爲所化
故疏指之也。云。然頓悟聞佛說之時。非無自
分性出。玄賛第四第五義。則許彼二重也。
故玄讃釋爲菩薩說敎理。不說行果之義云。
由但不知應病與藥之敎理故。但說敎理云云
菩薩可知病藥者。所謂化二乘時。用一乘敎
理故也
尋云。若爾。漸悟迴心之後有用出之義。與論
第二義有何差別。今云性出泥水者。體出義
也。知。頓悟自身事也
答。頓悟漸悟所具眞理。其體是一也。此理
名出水有二義。體出用出也。其性出義通二
機。用出唯在二乘。出水以用出爲本故。設
雖體出。二乘前猶用出義顯也。是以頓悟菩
薩授佛說。爲二乘說之。令出濁水爲言然而
佛正說無量義經之時。頓悟菩薩聞法開悟。
彼經正機頓悟也。蓮華名爭不攝頓悟性出。
玄賛。頓悟菩薩性離濁水者。此意也。雖談所
化二乘。猶異論第二義。彼經時。舍利弗等漸
信一乘。爲用出方便。亦名用出。是第二義故。
不同前釋展轉敎化歟
問。玄賛。若爲大師實義。云何攝釋爲古師義
耶。答。議曰意。亦許頓悟邊故。攝釋會第二義
始有聲聞言云。旣取眞理而以爲體。是獨不
定二乘有乎。旣通菩薩。所以不得同於後義
而指聲聞云云但順古師者剩會釋
論云。十六名妙法蓮華者。有二種義。何等
二種。一者出水義。以不可盡出離小乘泥濁
水故。又復有義。如彼蓮華出泥水。喩諸聲聞
得入如來大衆中座。如諸菩薩坐蓮華上聞
說如來無上智惠淸淨境界。證得如來深密
藏故。二者華開義。以諸衆生於大乘中。其心
怯弱不能生信。是故開示諸佛如來淨妙法
身。令生信心故云云
玄賛云。○出水有二義。一出水不可盡。出
離小乘濁泥水故。此談華體。頓悟菩薩性離
泥水。體性常故不可盡。此談一乘理性。出二
乘故名出水。二復有義。蓮華出泥水。喩諸聲
聞入如來大衆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華上。聞
說無上智慧淸淨境界。證如來密藏。此意說
言。菩薩坐蓮華上。聞說無上智慧境界。能證
如來甚深密義。聲聞迴心已去。得入大衆中
坐。亦菩薩坐於蓮華聞說慧境。亦證密藏。前
解菩薩頓悟體出。此解漸悟後時用出。正以
敎理化諸菩薩。傍化二乘故作此說云云
攝釋云。疏前解頓悟菩薩等者。有義談於如
來法身之體出離二乘濁泥水也。問。先在水
中後越名出。如來菩薩元不在中。何以名
出。答。有二釋。一云。菩薩等有二乘種姓。今
成菩薩。永不取彼二乘之果。亦名爲出。若爾
元無二乘姓者。何名爲出旣有斯妨。故第二
釋云。夫言出者。不要先入後出名出。但離於
彼卽得出名。如言岸上。先在於岸及後出者。
俱名岸上。此亦應爾。議曰。疏中上下皆云。彼
經對菩薩故名無量義。對二乘故名爲蓮華。
今不可盡旣比頓悟。云何得言蓮華之號。唯
二乘。今卽一釋。初不可盡亦喩漸悟。漸悟
身中。大乘法性能出彼小乘水故。後出泥水。
喩彼二乘後迴心已用能出彼小乘水故。是
以蓮華對於二乘。無量義名對彼菩薩。卽無
妨矣。若爾師資豈不自爲魚肉。答。依法不依
人。豈以所宗曲相阿黨。又疏主本意。言不可
盡喩大乘。體性言喩頓悟。且順古釋故。嘉祥
云。前義與後義異者。而有二釋。第二釋云。前
約直往菩薩。後就迴心入大也。又疏主問答
之中言。彼蓮華據未出水性能出故。此據水
上用能出故。若以頓悟名不可盡。云何未出。
又云。彼經正對菩薩名無量義。傍被二乘名
爲蓮華。若頓悟者。名不可盡。云何得言蓮華
之名不對菩薩。豈可前後自相矛盾。故知。疏
主前叙他解。後申自義。以爲問答。熱思應悉
云云
玄賛第二云。問。其無量義經第十六亦名妙
法蓮華。○此經亦名妙法蓮花。二名何別。答
有五解。一云。蓮華有二時得名。如蓮花未出
水時性能出水故。亦名蓮華。彼經亦爾。說彼
智慧之性能出於水性。能開敷時。猶未化二
乘趣一乘故。今者此經正化彼入大乘之位。
超出二乘。如蓮華出水已亦名蓮華。彼經正
名無量義。傍名妙法蓮華。正逗菩薩。傍令聲
聞之信解。不愚於法後方化入。此經正名妙
法蓮華。亦得傍名無量義。正化聲聞入一乘
故。時位有殊。體性無二。故將說此經。先入無
量義處三昧。二云○彼時唯敎菩薩。未有二
乘趣一乘。故說敎理所依眞如妙理。正名無
量義。傍名妙法蓮華。此時化彼二乘趣一乘
故。說能依行果名妙法蓮華。如出水故。傍亦
得名無量義也云云
。經文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云云
者曼陀羅華者。大師云。何釋之耶。玄賛云。曼
陀羅花。此云適意花云云付之見正法華經文。
天雨意華大意華云云注經曼陀羅華摩訶曼
陀羅華翻如意華大如意華云云若爾可翻如
意花。何云適意華耶。依之𣵀槃經中。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等四種花之外。別列適意大適
意華。明知。別別華也
會云。玄賛云。曼陀羅者。此云適意。見者心悅
云云疏主殊學五天梵語。久列諸敎譯館。
漢對翻豈無相傳耶。卽引新譯經爲證。是
大般若等歟。於𣵀槃經者。栖覆師引路府說
云。是譯者誤也。或可云。諸天華勝總名適
意。其中勝者別立此名。如摩尼如意。智度論
云。天華妙者名曼陀羅云云爰知。不限一類華
歟。經云。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
曼殊沙華。摩訶曼珠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
云云
玄賛云。曼陀羅者。此云適意。見者心悅故。曼
殊沙花此云柔煖。華體柔煖。亦令見者離諸
剛强礦三業故。摩訶大也。新翻經云適意花。
大適意華。柔煖華。大柔煖華。如次卽是此
云四華。欲明悅諸人心調三業也
正法花云。所座立處則有瑞應。天雨意華。大
意華。柔煖華。大柔煖華。散世尊上及於大會
四部之衆云云
𣵀槃經十云。爾時一切天龍鬼神○人非人
等。以種種華散佛及僧。所謂天優鉢羅花。&T025632;
物頭花。芬陀梨花。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
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散陀那華。摩訶散
陀那華。遍照那華。摩訶遍照那華。香華。大香
華。適意華。大適意華。愛見華。大愛見華。端
嚴華。第一端嚴華云云
水抄云。路府云。問。𣵀槃經何故列適意華
等四華已後。言曼陀等。答。卽翻譯謬也云云
。就今經動地瑞相。且爲唯限釋迦佛土。
爲當可通十方世界耶。答。玄賛有二釋。一
云。唯釋迦國土。二云。通餘佛土。付之二釋共
不明。先付初釋。放光瑞旣及萬八千國土。動
地何限自界。況下文述日月燈明佛往事。一
切諸佛土卽時大震動云云釋迦動地瑞。豈
異彼乎。加之普賢妙音自本土來。皆動
方國土說法華。瑞相何不通他方乎。次第二
釋亦不明。見下偈頌。而此世界六種震動
云云准此不可及他方佛國。二釋中以何爲勝

會云。雖有二釋。且可存初釋。下文意同初釋
故。依之法澄師初釋爲正。經文云而此世界
種震動簡他方。動地表捨權取實。正機聲
聞皆在此界故。不及他方歟。光明本有離質
化。不同動地。何必例寬狹乎。但云一切諸佛
土。下玄賛會云。唯日月燈明佛國震動非十
方界云云意者於一佛土有多四天下。故云諸
佛土也。故正法華云。於此佛土十方世界六
反震動云云
玄賛云。經普佛世界六種震動。賛曰。釋迦所
王三千大千名佛世界。此皆普動故言普佛
世界皆動。此動處也。下頌中言而此世界六
種震動。故知。唯是動釋迦界非十方界故。或
此普動與光照同。不爾放光何故乃寬。動界
乃狹。下文標近顯化此界捨權就實故。若依
初解。唯此界動。明捨權就實故云云
翼賛云○前二解中初解爲勝。何以知然。爲
此界中令諸二乘捨權就實○問○令他方二
乘捨權就實。答。所言他方唯是他受用土。彼
無二乘權○下經云。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
廣正等二千由旬。他土卽安不得。故知。他受
用土也云云
玄賛下文云。一切諸佛土卽時大震動者。亦
唯日月燈明佛國振動。非十方界。前云而此
世界六種震動故。今此燈明佛國一切皆動。
化身報身下位非一可言諸佛云云
。就今經序品明七成就法門。且爾時佛放
眉間白毫相光等者。是依止說因成就也。爾
者依止說因成就體者。依法華論意如何釋
之耶。玄賛云。論有二釋。一者以衆會渴仰欲
聞之心爲說因體。二者放光爲說因也云云
付之初釋不明。雨花動地等旣爲所依說法
隨順威儀住成就體。以放光瑞直可爲依止
說因之體。何以渴仰心爲其體。況見經下文。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
法華經云云此文意。取放光直爲說因見。付
第二釋。若以放光爲說因者。何不取雨華動
地等以爲說因哉
會云。初釋意云。酬因說經。因先說後也。而爲
說此經放光明故。依經光起難爲說因。因果
似逆故也。所化衆生起渴仰心。近可爲所由
爲言偈頌云本光瑞如此者。隨有擧之。何必
說因體乎。後釋意云。經文相似放光爲說經
方便故取之。於動地等例者。彼器界相也。放
光正佛所現也。親疎殊故。以放光親表內證
法門歟
別尋云。論有二釋云事。不可爾以衆會渴
仰之心。爲依止說因之體畢。先爲大衆示現
外事六種震動等者。前後瑞相相對辯不同
也。更非別釋。嘉祥釋此意。云何爲二釋

會云。論有二段。初釋說因體。後釋光中
現事初中又有二段。玄賛分爲二釋。爲諸大
衆乃至種種事者初釋也。先爲大衆以下第
二釋也。上段大衆見已生希有心渴仰欲聞
者。以大衆渴仰心爲說因體。故名依止說因
成就者結也。是故如來等指經文也。下段者
爲大衆示現外事○微密法故者。以內證法
爲說因。或以放光爲說因。次依器世間以下
指經文也。若唯一釋者。上何交經文乎。若下
不釋說因體者。似失要樞。故疏主能探論意

法華論云。依止說因成就者。爲諸大衆示現
異相不可思議事。大衆見已生希有心。渴仰
欲聞生如是念。今者應爲我說。故名依止說
因成就。是故如來放大光明。示現他方諸世
界中種種諸事。先爲大衆示現外事六種震
動等。次爲示現此法門中內證甚深微密法
云云
玄賛云。第五依止說因成就。論有二釋。一云。
彼諸大衆現見異相不可思議事。如來應爲
我說。渴仰欲聞生希有心。名依止說因成就。
是故放大光明。示現諸世界中種種事故。夫
佛說法必爲濟生。生發希渴之心名爲說因。
此將說法所依止因。因生希渴而爲說故。放
光遠照。異相難知。大衆覩光遂興正念。佛將
爲說。渴仰冀聞。旣生希有之心。次應當爲說
法。是故放光能生衆生渴仰心。故名爲
因。二云。先示現外事六種振動等。後示現此
法門內證深密法。所以先現神通外事。表佛
說此法門乃是由內證深密法。又由內證深
密。所以外現神變。神變旣彰。表佛將說所證
之門。故名說因。雖先雨花動地。未是殊絕之
能。今放神光。希奇更甚。由內證深密故。外現
難思。由此說因獨表斯瑞云云
。付十八變。流布變。放光變。可有差別耶
又方問。經文放眉間白毫相光云云爾者十八
變中放大光明變。可攝之耶。玄賛。流布變非
放大光明變云云付之旣放眉間光明。尤可攝
放大光明變。況神力品放光爲放光明。例是
可爾。依之唐土人師放大光明變云云會云。
流布變放大光明變。同雖放光漸頓有異。故
玄賛云。三流布放光漸照此彼展轉等○十
八放大光明。能放一光頓照無量國云云
序品放光云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
漸及東方諸國歟。神力品云。放於無量無數
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頓照十方。雖不分
明。又非無文相旨趣歟
玄賛云。神境智通有十八變。一振動。二熾燃。
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來。七卷。八舒。
九衆像入身。十同類往趣。十一隱。十二顯。十
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辨才。
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十八放大光
明。雨四花者自在之變。振六種者振動之變。
此放光者流布之變。見六道等示現之變。下
神力品當顯示云云
鏡水抄云。智通中有二義。一能變。二能化。化
卽無而忽有。變卽轉換舊質。卽十八變也○
十八放大光明卽此放光。如眉間等。問。此放
光與流布何別。答。若直放光遠照。但名放
光不名流布。若放光兼上下傍遍。卽名流布
云云
同十神力品此謂十八變○三流布放光漸照
此彼展轉等○十八放大光明。能放一光頓
照無量國。作大利樂事。此八神力○第二放
光是第十八放光明云云
。經文照于東方萬八千土云云爾者顯何事
耶。答如文付之毫光照有緣國土。豈只限東
方耶。是以正經中神變遍照十方𤌍燃云云
會云。序品放光但照東方。經文分明上下皆
同。依之玄賛唯照東方云云釋其故云。西域
以東爲上。表法花經唯被佛性大乘機根不
被餘性。故不照餘但放毫光召有緣者。
三周正機漸悟根熟也。若所照處皆所化衆
生之在所者不可然。得&T047368;羅漢本住此界不
東方人。設廣論正宗流通得益者。無數微塵
數。豈限萬八千土乎。故知。放光雖爲表相。不
曾光亘一切有緣也。次正法花十方𤌍燃
者。於所照世界說十方也。不對沙婆而名十
方。彼經或云普照東方。或云照于東方。知限
東方也。故玄賛云。正法花中亦照東方。殊無
照彼餘方之文云云
文句云。今明東是方始。表十住是位始。入於
十住開佛知見。擧初卽知中後故。云靡不周
遍者。當知諸法亦然。諸位亦然云云此釋詳
得經旨云何。次天台意。此經正機通頓悟菩
薩本門壽量得益等也。若以正機理理者。還
可招重難乎。答。二宗德失。只以經文可決。古
今示二佛上下及五處。未見一文而照十方。
靡不周遍者。所照土中周遍義也。正機諍以
法花論可知之。又難云。佛有唯向不背之德。
見者皆謂向佛面。而偏照東方者。南西北方
衆會。豈不見光乎
會云。如此難者。一會八方衆。各只見自方事。
不知餘方歟。東方衆向佛坐。佛光照東方多
土之時。其東方衆見已後歟。東面精舍佛
住之時。有一人來西坐。佛向其人背精舍正
面。向後壁歟。其人所見背西域法。恐可成疑
心。如此事不可思議也。以唯向不背不可難
餘事
准之
經云。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
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地獄。上至阿迦
尼吒天云云
玄賛云。經照於東方至阿迦尼吒天。賛曰。第
二照境也。一世界者。一三千界。照萬八千佛
之世界。唯照東方者。西域以東爲上。表法花
經唯被佛性大乘機根不被餘性。故不照餘。
譬如日出先照高原。佛日亦爾。先照根熟。故
擧東方有所表矣。正法花中亦照東方。殊無
照彼餘方之文云云
正法花經云。於時放面口結光明。普照東方
八萬千佛土。其大光明照諸佛國。靡不周遍。
至無擇地獄中。上徹三十三天云云
同下文云。大聖神足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
八千土。諸世界自然爲現。所說經法皆遙聞
之。於是慈氏以頌而傳首曰。文殊師利。今
何以故。導利衆庶。放演光明。其威曜。出於
面門。神變遍照。十方𤌍燃云云
文句三云。在二眉之間。卽表中道常也○照
此土他土。表自覺覺他○從照東方萬八千
土下。卽是他土六瑞之文。蓋勘酌由人耳。舊
云實照十方。照東方者。表一乘因果是諸因
果之上。萬是數圓。表果位滿。八千數缺。表因
位未足。若照東方義已。更照九方復何所
表。今明東是方始。表十住是位始。迹門說法
生身菩薩。朗然見理入於十住。開佛智見。擧
初卽知中後故。云靡不周遍者。當知諸方亦
然。諸位亦然云云
  引諸經之放光不同可見之
。白毫光明可照無色界耶。玄賛不照無色
云云付之無色界旣有定果色。佛毫光何不照
彼界耶。況仁王般若時。光明照三界至非想
天。例可爾。會云。經文云上至阿迦尼吒天
云云以色究竟爲上方至極。若照無色何不說
之。知無緣故不照也。故攝釋重重徵答云。應
云無緣故不照也云云旣隨時機。何以仁王經
爲例哉
玄賛云。梵云阿迦抳瑟揥。此云質礙究竟。阿
迦質礙義。抳瑟揥究竟義。阿迦尼訛也。色究
竟天有形之頂。光可至處不照無色。彼無處
云云
攝釋云。問。無色旣許有定果色。光何不照。
答。非是一切皆能有故。所以不照。若爾者有
何不照。答。光旣被彼。不可於中有照不照。若
爾欲色光雖遠臨。中間無緣。了不知見。彼何
不爾。旣有此難。應言無緣故不照也云云
。萬八千世界說法可有法華經耶
問。彌勒菩薩問說經瑞相。爾者可問入定相
耶。玄賛不問入定云云付之入定旣是說經瑞
相也。何不問之乎。依之經云。今佛世尊入于
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
答者云云此豈非問入定。是以玄賛自釋此文
云。標隨順威儀住。以爲入三昧云云加之
上文明彌勒示相懷疑事云。彌勒道滿當生。
因成現世。豈復覩毫光而不知。觀等持而不
云云明知。可問入定事也。加之文殊師利
答成就中。答入三昧之事。若不問之何答
之乎
私云。經文相實如疑難。所疑所問之中。可有
入定事。佛入定時。外相有異常威儀。其入定
以後現雨花放光動地等希奇事。尤可兼之。
但玄賛意者。彌勒問詞中。不擧入定。釋其所
以。下位不測佛心。不知入何定云事。所疑不
審故不牒擧之爲言故玄賛云。不牒爲問云云
重意者。不知所入定若名若體故。今何入無
量義處三昧耶等疑不起。雨花見知其曼陀
羅花等形。放光見能照不照。於入定無如此
識知故。衆會不疑。無量義定所由。彌勒示
相同衆致問。故不表牒之云也。若偏不及疑
者。恐不順文理。故玄賛云。旣不知入于何定。
亦依何處生疑云云云不知何定者。此趣歟」
經云。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
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
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爾時。比丘。比丘
尼。優婆塞。優波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
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爾時彌勒
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衆○衆會之心。而問
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
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
界莊嚴
玄賛云。經爾時比丘至今當問誰。賛曰。衆人
實生心疑也。是佛光明牒說因放光。神通之
相牒威儀中雨花動地。外相衆人共覩。所以
牒之生疑。入定非衆所知。所以不牒爲問。以
根人地竝居下故。不能測知。佛之入定。旣不
知入于何定。依何處以生疑。故不問之○經
以何因緣至國界莊嚴。賛曰。此後發問。先因
○彌勒挾自他以爲問。覩外瑞而共同故。雙
牒瑞以生徵。不牒入定以爲問。外人不疑入
定。下不頌入定故也云云
鏡水抄云。○問。彌勒菩薩知佛入定。合帶
得一分定。向上疑爲問。何不同也。答。彌勒
菩薩以衆生不疑入定。且隨多人不疑處。亦
不疑入定。經云。今當問誰者。彌勒菩薩一
則示相有疑。二則知有問處也。衆人疑則實
云云
玄賛下云。經雨花曼荼羅至地皆嚴淨。賛曰。
下三頌頌威儀中三事。此頌雨花不頌入定。
自知不問。衆亦不疑云云
。經文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
說何事耶。答。燈明八子各領四天下云也。
問。一世界中無二輪王竝出。何云八子各王
四洲耶。況旣領四天下。是可金輪王。而金輪
王出增劫中。佛出減劫者。常習也。豈燈明八
子王四天下耶
會云。王子威德各須統領四天下。不正己爲
王。故玄賛云。應紹輪帝王四天下云云以釋
迦如來事爲例證。次金輪王初出增劫。壽命
長故至減劫見佛也。玄賛以禳佉王見彌勒
成此義。或是報佛土王也。故玄賛云。報佛未
必於減劫出故。可有子得作輪王云云
經云
玄賛云。經是八王子至各領四天下。賛曰。此
明王化。無一世界有二輪王*如何。今言各領
四天下。今明八子相繼統領。非一時也。然以
義通。劫減佛興。劫增輪王方出。*如何彼佛
有子而作輪王。此乃應紹輪帝王四天下。如
釋迦佛應爲金輪王。非正己受。劫漸減故。由
此劫增至八萬歳。禳佉方出。第十劫初減。彌
勒方出。輪王命長故見彌勒。或此報佛與化
佛殊。報佛未必於減劫出。故可有子得作輪
王。妙光化八子。堅固菩提得入八地。故知。報
佛亦爲菩薩。先說無量義竟。爲聲聞後說法
花。如鼓音王經阿彌陀佛有妻子故云云
 以寫本一交了 
  寫本云
春日社 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
第三
  金藏院本願
料紙施主顯定房權大僧都
悲哉念念熏習妄想。拂何日何生之。以
願者此筆功少善。滅多劫罪障。生不退
淨刹。見佛聞法而證佛果菩提
永祿二年己未二月八日 淸胤春信敬白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四

  方便品上
1 所說一乘爲方便故故名方便品歟
2 攝下方便證文事
3 後五波羅蜜多事
4 其智慧門事
5 新發意菩薩事
6 謗無大乘事
7 五千上慢還來今經會座歟
8 爲中根說火宅爲下根說化城有何故耶
9 一大事體何物耶
10 總含體一乘事
11 二乘所有功德皆大乘云事以何義證之耶
12 方便敎一乘證文事
13 方便果一乘證文事
14 簡別一乘時可簡別三乘耶
15 法華論會別一乘證文事
16 會行義引何文證之耶事
1 7簡別破別一乘限不定姓歟通定姓歟事
法華經第一卷開示抄方便
品上
  方便品
。就今品題目。爾者所說一乘爲方便故。名
方便品歟爲當云何。兩方。若以一乘爲方便
名方便者。今經者開方便門示眞實相。所
說一乘豈還爲方便哉。是以勘經。或云正直
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或說無二亦無三除佛
方便說。就中若指一乘名方便者。三根聲聞
已聽此經者。誰信一乘趣向佛道乎。若由之
爾者。玄賛約方便分攝下顯上。引下劣根故。
名攝下方便。如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等顯上妙之法故。名顯上方便。如云我說是
方便令得入佛惠也云云此豈非以一乘名方
便乎。依之東土德鎰指一乘故。妙法華名方
便品。正法華名善權品云云云何
會云。於所經義理立能經名言。今品旣初周
法說段也。方便題目豈不被一乘乎。凡於一
乘理設三乘敎。開會前後總名方便。除一乘
外無餘法故。其中攝下方便者。施爲可則云
方。善逗機宜云便。方便二字俱目昔權敎。故
經云正直捨方便。顯上方便者。理妙可則云
方。巧用能顯云便。方者目實理。便者呼權門。
通彰方便濟人益法之軌則。兼前二義。是以
雖顯今經意。正所指之權敎者。昔三敎也。
而今兩方疑難恐俱非釋意。其故若指今經。
一乘權而非實。若目三乘全不被此經者。乖
經本旨之故也。但德一義似今一邊難。可有
深意。輒以難
尋云。佛意存五性。雖說一乘謂之權門。經
家探其實義可名方便品。雲雨喩說五性各
別。破棄一執。卽此故也。是以德一引二十
餘處文。此經自以一乘爲方便。勝鬘經題云
一乘大方便。對四乘眞實顯一乘方便。此經
設爾有何失
答。佛說諸經之時。機有傍正。義有隱顯。一部
總名。品品別目。先對正機正顯本義。經家悟
其旨立題目。今經旣會昔權顯今實。方便品
稱總無其義。自嘆二深至于三周。大意皆
同。初周說法若以所說一乘名方便權門。爲
不了假說。誰聲聞依此經迴心向大耶。佛意
之中。設雖存一品。猶是權門方便。題目之詞
爭可表之哉。於藥草喩品*者。只顯雲雨藥
草。其喩能顯昔權今實。何不爲第三周述成
其喩。又顯種種乘。還破乘一執。爲上根身
子。竊令知其旨也。方便品是初周法說。上根
初悟入。更對諸機可顯異門耶。設有深意
菩薩不此經機。雖有頓悟。猶非正機。彼雲
雨喩破乘一執者。釋論出誠文。守聖語可信
其義。方便品顯一乘權云者。是何論說乎。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