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摩訶止觀 (No. 1911_ 智顗説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定慧入王三昧者。變名聖行。聖行所契安
住諦理即名天行。天行有同體無縁慈即
梵行單明悲同煩惱欲拔苦即病行。單明
慈同小善欲與其樂即嬰兒行。以是五行
生十功徳。乃至究竟成大涅槃。是名因禪
生滅十法隱顯三諦。次第生出展轉増進
攝成佛法。具在即中王三昧内。此乃思議之
境非今所觀。不思議觀者。若發一念定心。
或味或淨乃至神通。即知此心是無明法性
法界。十界百法無量定亂一念具足。何以故。
由迷法性故有一切散亂惡法。由解法性
故有一切定法。定散既即無明無明亦即法
性。迷解定散其性不二。微妙難思絶言語
道。情想圖度徒自疲勞。豈是凡夫二乘境界。
雖超越常情而不離群有。經言。一切衆生
即滅盡定。雖即心名定而衆生未始是。而
衆生未始非。何以故。若離衆生何處求定。
故衆生未始非。若即衆生定非衆生。故衆
生未始是。未是故不即不非故不離。不
即不離妙在其中難量若空。唯佛與佛乃
能究盡。一念禪定既爾。一切境界亦復如是。
若如此觀豁得悟者。直聞是言煩惱病愈。
不須下九法也。若觀未悟重起慈悲。此理
寂靜而衆生起迷。無明戲論翳如來藏稠
煩惱林。是故起悲拔根本重苦。又無明即法
性煩惱即菩提。欲令衆生即事而眞。法身
顯現。是故起慈與究竟樂。如是誓願清淨
眞正。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雜毒不偏
邪無依倚離二邊。名發菩提心。此心發時
豁然得悟。如快馬見鞭影即到正路。若
不去者。當安心止觀善巧迴轉方便修習。
或止或觀。若觀一念禪定二邊寂滅名體眞
止。照法性淨無障無礙名即空觀。又觀禪
心即空即假。雙照二諦而不動眞際。名隨
縁止。通達藥病稱適當會。名即假觀。又深
觀禪心。禪心即空即假即中無二無別。名
無分別止。達於實相如來藏第一義諦。無二
無別名即中觀。三止三觀在一念心。不前
不後非一非異。爲破二邊名一名中。爲
破偏著生滅名圓寂滅。爲破次第三止三
觀名三觀一心。實無中圓一心定相。以此
止觀而安其心云云。若二法研心而不入
者。當知未發眞前皆是迷亂。以一心三觀
遍破横竪一切迷亂。迷去慧發亂息定成。如
其不悟即塞而不通。應當更觀。何者不通。
何者不塞。若其不塞即應是通。如其不通。
更須觀察知字非字識四諦得失。若不悟
者。是不解調停道品。所以者何。一念禪心
具十界五陰。諸陰即空破界内四倒成四
枯。諸陰即假破界外四倒成四榮。諸陰即
中非内非外非榮非枯。於其中間而般涅
槃。如此四念開道品門。道品開三解脱門。
入涅槃道定具足。何意不悟。當由過去障
蔽現著禪味不能棄捨。今昔相扶共成慳
蔽道何由發。當苦到懺悔捨身命財。捨味
禪貪修於檀度助治慳障。又味著諸禪即
破隨道戒乃至破具足戒。過現相扶共成
破戒蔽。應苦到懺悔令事相謹絜助治尸
障也。又如黒齒梵天尚自有瞋。今發事禪
何意無瞋。又諸有禪定有非無生亦非
寂滅。非二忍故任自是瞋。過現相扶共成
瞋障。當苦到懺悔加修事慈助治忍障。又
著禪味是放逸。癡所盲散動間雜。過現相
扶共成懈怠。當苦到精進無間相續助治進
障。又禪中所發業相惱亂禪心。不得湛一。
若二乘但斷煩惱抵業而去不論斷業。菩
薩斷煩惱受法性身。而諸法門有開不開。
當知爲業所障。須苦到修諸善業。法性身
尚爾。況生死身安得無業。修善助治定障。
又味禪者全是不了無常生滅。況了味著不
生不滅。過現相扶共成癡障。當苦到懺悔
治事迷僻。是略明對治廣不可盡。行人觀
法極至於此。若不悟者是大鈍根大遮障罪。
恐因罪障更造過失。故重明下三種意耳。
識次位内防増上慢。安忍外防八風。除法愛
防頂墮。十法成就速入無生。得一大車遊
於四方直至妙覺。破二十五有證王三昧。
自行化他初後具足。餘皆如上説云云
摩訶止觀卷第九



摩訶止觀卷第十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第七觀諸見境者。非一曰諸。邪解稱見。又
解知是見義。推理不當而偏見分明作決定
解。名之爲見。夫聽學人誦得名相齊文作
解。心眼不開全無理觀。據文者生無證者
死。夫習禪人唯尚理觀觸處心融。闇於名
相一句不識。誦文者守株情通者妙悟。兩
家互闕論評皆失。若見解無滯名字又諳。以
見解問他意無窮盡。如曲射繞鳥飛走失
路。若解釋難問綽有餘工。如射太虚箭
去無礙。當知非由學成必是見發。此見或
因禪發或因聞發。例如無漏起時藉於信
法聞思。因聞發者。本聽不多廣能轉悟。見
解分明聰辯問答。因禪發者。初因心靜後
觀轉明。翻轉自在有如妙達。南方習禪者寡
發見人微。北方多有此事。盲瞑不識謂得
眞道謂得陀羅尼。闇於知人高安地位。或
時不信撥是狂惑。今言非狂非聖。夫鬼著
能語鬼去則癡。其既不爾故知非狂。尋其
故惑貪瞋尚在。約其新惑更増煩惱。八十
八使繋縛浩然。故知非聖乃是見慧發耳。通
論見發因聞因禪而多因禪。或禪已見發
或禪見倶發。見已得禪又少兩義則多。例如
諸禪通發無漏。而未到發者少。六地九地發
者多。爲是義故次禪定境而論諸見也。若
人見發利智根熟能自裁正。或尋經論勘知
己過者。此人難得。若不能自正。遇善知識
明示是非破其見心。此亦難得。故云眞法
及説者聽衆難得故。既不自覺又不値師。
邪畫日増生死月甚。如稠林曳曲木何得
出期。今觀諸見境爲四。一明諸見人法。二
明諸見發因縁。三明過失。四明止觀。第一
明諸見人法又二。一邪人不同。二邪人執法
不同。邪人不同又爲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
佛法外道。三學佛法成外道。一外外道。本
源有三。一迦毘羅外道此翻黄頭。計因中
有果。二漚樓僧佉此翻休睺。計因中無果。
三勒沙婆此翻苦行。計因中亦有果亦無
果。又入大乘論云。迦毘羅所説有計一過。
作者與作一。相與相者一。分與有分一。如
是等名爲計一。優樓僧佉計異。迦羅鳩馱
計一異。若提子計非一非異。一切外道及摩
迦羅等計異。皆不離此四。從三四外道派
出枝流。至佛出時有六大師。所謂富蘭那
迦葉。迦葉姓也。計不生不滅。末伽梨拘&T049271;
子計衆生苦樂無有因縁自然而爾。刪闍
夜毘羅胝子計衆生時熟得道八萬劫到。縷
丸數極。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欽婆羅麁衣也。
計罪報之苦以投巖拔髮代之。迦羅鳩馱
迦旃延計亦有亦無。尼揵陀若提子計業所
作定不可改。此出羅什疏。名與大經同所
計三同三異。或翻誤或別有意。今所未詳。
而大體祖承迦毘羅等。依本爲三。或可爲
四謂四見也。二附佛法外道者起自犢子。
方廣自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附。佛
法起故得此名。犢子讀舍利弗毘曇自制
別義言。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説藏中。云何
四句。外道計色即是我。離色有我。色中有
我。我中有色。四陰亦如是。合二十身見。大
論云。破二十身見成須陀洹即此義也。今
犢子計我異於六師。復非佛法諸論皆推
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或云。三世及
無爲法爲四句也。又方廣道人自以聰明
讀佛十喩。自作義云。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
幻爲宗。龍樹斥云。非佛法方廣所作。亦是
邪人法也。三學佛法成外道。執佛教門而
生煩惱不得入理。大論云。若不得般若
方便入阿毘曇。即墮有中。入空即墮無中。
入昆勒墮亦有亦無中。中論云。執非有非
無名愚癡論。倒執正法還成邪人法也。若
學摩訶衍四門即失般若意。爲邪火所燒
還成邪人法。故百論正破外外道。今大乘論
師炎破毘曇成實謂是計有無外道。然成
論云。三藏中實義空是。此乃似無意。又同
百家之是異百家之非。捉義出沒又似因
中亦有果亦無果意。又似昆勒意。當時論起。
人皆得道。今時執者乃是人失何關法非。此
應從容不可雷同迦毘羅等。若以大破小
如淨名所斥。取其不見中理與外道同。
非是奪其方便之意。二明邪人執法不同
者關中疏云。一師各有三種法。一得一切智
法。二得神通法。三得韋陀法。一切智者。各
於所計生一種見。解心明利將此見智通
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外道。神通法者。發得
五通變城爲鹵。轉釋爲羊。停河在耳捫
摸日月。此名神通外道。韋陀法者。世間文字
星醫兵貨悉能解知。是爲韋陀外道。一師則
有三種得法不同也。犢子方廣亦如是。若
望執佛法邪約三藏四門。一門有三。一直
發理解智性生見。二得諸神通。三解四阿
含文字。如是四門則有十二種得法不同
也。若得意者。一一門中初有三種念處。一
性念處。二共念處。三縁念處。性是直縁諦
理。共是事理合修。縁是遍縁一切境法。亦是
縁三藏教法。後證果時成三種解脱。慧解
脱倶解脱無疑解脱。故結集法藏時選取千
人。悉用無疑解脱遍解内外經書。擬降外
敵。毘曇婆沙云。煩惱障解脱禪定障解脱。一
切法障解脱慧解脱人得初解脱。共解脱人
得第二解脱。唯佛得第三解脱。總名無
疑解脱也。執摩訶衍通別圓四門失意者。
例有三十六種得法不同○第二明諸見發
有二。一明諸見發。二見發不同。一明見
發者。或因禪或因聞。衆生久劫靡所不
作。曾習諸見隔生中忘。罪覆本解心不速
開。今障若薄能發諸禪。或禪見倶發或禪後
見發。或聞他説豁然見生。如有泉水土石
所礙。決却壅滯&MT04537;矣成川。闇障既除分別
薳去。一日十日綿綿不已。番番自難番番自
解。所執之處實而有通。所不執處虚而自
破。又辯才無滯巧説己法莊嚴言辭。他來
撃難妙能申釋。如是見慧從何處出。由禪
中有觀支。觀支是慧數。逸觀諸法莫自知
止。快馬著汗不可控制。若聽講人無禪潤
始欲分別多抽腸吐血。因是制命見
終不成。若定力潤觀雖逸難制。不致抽
腸多得成見。從此觀支推研道理。謂諸
法因中有果。此解明利洞見遠意出過餘
人。將此難他他不得解。謂他妄語。自執
己義他不能壞。自謂是實。無生眞智得理
妙心。若細推尋但是見惑世智辯聰。具足
八十八使顛倒惑網豈關眞解。當知是迦毘
羅見發相也。又約觀支推尋諸法因中無果。
此見分明解心猛利。雖種種難能種種通。
引種種證成因中無果義。以此破他他不
能當。餘爲妄語。他來破己己執轉成。以此
爲實。建言歸趣唯向因中無果。當知定是
僧佉見發也。若於觀支思惟因中亦有果
亦無果法。大論云。有與無諍。無與有諍。言
長爪執亦有亦無與有無者諍。若入此見
難問無窮盡。豈非勒沙婆見發也。其六師
所計不同。須善得諸師執意以所發見
勘之。雖小不同但令大體相似。即是六師
見發也。若於觀支計必有我。而不在身見
四句中。亦不在三世無爲四句中。而在第
五不可説藏中。發此見時心解明利能問能
答。神俊快捷難與當鋒。破他成己決不可
移。當知是犢子見發也。若於觀支謂諸法
幻化。起空盡相。此解虚無不見解心及諸
法異。同如幻化。唯計此是餘悉妄語。此是
方廣見發也。若於觀支推諸法無常生滅
不住。人我如龜毛兎角不可得但有實法。
析實法塵若麁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
計此爲實。所發見解全會毘曇。諸舊聽人
雖解名相心路不通。若發此見於文雖
昧而神解百倍。其不識者謂是賢聖而實
非也。若是賢人道心欝然與解倶生。能伏煩
惱成方便位。今雖解無常増長諍競。道心
沈沒煩惱轉熾。故知是有門見發也。若於觀
支忽發空解。謂言無常生滅三假浮虚。析
塵入空種種方便。此見明利神用駿疾。強
於問難破他成己。是實餘妄。此是空門見
發也。若於觀支計一切法亦有亦無。若入
此門難問無窮盡。此是昆勒意。論乃不度
習發無定。是爲亦有亦無見發也。非有非無
見例亦可知。當知四門通理則成正見。若
失方便墮四見中。故名佛法内邪也。何
但三藏四門執成邪見。無量劫來亦學摩訶
衍通別圓等不入理。保之爲是。取於四
邊邪見火燒。今於觀支忽發先解。夢虚空
花如幻之有。作此有解解心明利。或作幻
本無實無實故空。空解明利。或作亦空亦
有解。譬如幻化物見而不可見。或作非空
非有解。非是幻有亦作幻無。中論觀法品
云。若言諸法非有非無。是名愚癡論。向道
人聞説即悟名得實相。邪心取著生戲論
者。即判屬愚癡論。是爲通教四門四見也。
若於觀支思惟通教四門之解是界内幻夢。
此夢從眠法生。眠即無明。觀無明入法性。
亦有四門。或言法性如井中七寶。或言如
虚空。或言如酒酪瓶。或言中道。此四解明
利。即是別教四門見發也。若於觀支忽解。
無明轉即變爲明。明具一切法。或謂無明不
可得變爲明。明何可得。此不可得具一切
法。或謂法性之明亦可得亦不可得。非可
得非不可得。一門即三門三門即一門。此解
明利。所破無不壞所存無不立。無能逾
勝。亦復自謂是無生忍。如此解者。是圓教
四門見發也。大乘四門皆成見者。實語是虚
語生語見故。涅槃是生死貪著生故。多服
甘露傷命早夭。失方便門墮於邪執。故稱
内邪見也。夫四見爲諸見本。自他復爲共
無因本。故龍樹破自他竟。點共有二過無
因則不可。自他既不實況無因耶。本破末傾
其意在此。若立自他共無因例立。今大小
乘四門僻執成見。但明自他意竟餘者可
知。若三藏明大生生小生皆從無明生不
由眞起。若無明滅諸行滅。不關眞滅。執此
見者即成自性邪見也。通教明眞是不生。
不生故生生一切惑。若滅此惑還由不生。
如此執者是他性邪見也。界内以惑爲自眞
爲他。故作此説也。界外以法性爲自無明
爲他。別教計阿梨耶生一切惑。縁修智慧
滅此無明。能生能滅不關法性。此執他性
生邪見也。圓教論法性生一切法。法性滅
一切法。此則計自性邪見。前君弱臣強。今君
強臣弱。餘二可知。夫因聞多發理見少發
神通韋陀。因禪多發神通韋陀少發理見。
發理見者伏學人。發神通伏俗人。俗人取
異不取解。學人取解不取異。發韋陀兼
伏。具發三者最能兼伏。因禪發者已如上
説。因聞發者今當説。行者雖得禪而未發
見要假前人啓發其心。心既靜利。忽聞因
中有果。心豁開悟洞明邪慧。百千重意逾深
逾遠。猶如石泉。是爲從聞發得迦毘羅見。
餘三亦如是。若聞第五不可説藏及聞幻
化。即發犢子見也。或聞三藏四門隨解
一句。見心豁起深解無常。觀心奔踊不復
可制。是爲因聞發有門見。三門亦如是。若
聞摩訶衍十二門。各依門生解解心明利。
過向所聞。雖發此解非大方便不入小
賢中。又非迦毘羅等邪解。故知是發十二門
見。二明發法不同者。迦毘羅外道直發見
解。解心雄猛邪慧超殊不可摧伏。是得一
切智法也。若直發神通蹈履水火隱顯自
任。誰不謂聖人乎。眞諦三藏云。震旦國有
二種福云云。是得神通法也。若直發韋陀。
知世文字覽諸典籍一見即解。或竊讀三
藏衍等經絓眼便識。還將此知莊嚴己法。
若爾内外相濫殆不可識。今時多有還俗之
者。畏憚王役入外道中。偸佛法義竊解莊
老。遂成混雜迷惑初心。孰正孰邪。是爲發
得韋陀法也。一種外道各得三法。約人成
七。所謂單三複三具足者一。餘二外道亦爾。
合有二十一種得法不同。若約六師一師有
三合成十八。約人得多少則有四十二種
得法不同也。犢子方廣發法不同。亦有單
三複三具足者一。若内邪得法不同。隨一一
門所計道理精能分別。此是得性念處見。
亦是慧解脱耶。餘門亦如是。若但若兼發得
神通飛騰縱任。此是得共念處見亦是倶解
耶。若通慧自在而不能説法。或尋經
論或聽他説即達名數。又下通韋陀上通
大乘悉用己見消諸法門。以諸法門莊嚴
己見。四門各有三種。約人亦有七意也。若
通別圓等四門各直發慧解。各但變通。各知
内外經書者。自謂道眞他謂高著。今但謂
是邪見。一門有七。合成八十四種云云。復次
前總論同異。今當一一論同異。三外六師
雖同發一切智。或有見一切智。或無見一切
智。如是等種種一切智所計處別。故見智則
異。各據爲是餘人則非。法華云。野干前死。
此明利使發時鈍使則沒故言前死。又云。
諸大惡獸競來食噉。即是所執一見能噉諸
見。論力云。一切諸師皆有究竟道鹿頭第
一。當知一切智各各不同也。乃至三藏四門
一切智。大乘四門一切智。各執所見互相呑
噉。彼彼不同可以意得。次神通法不同者。
神通因禪而得得禪不定。外外道秖因根
本發通。或初二三四。所因既殊力用亦別。
内邪亦因根本。又因淨禪。所因淺深通用優
劣。大論云。所因處用通廣。所不因處用通
劣。但禪是事通是用。倶屬福徳莊嚴。非所
諍處雖無理諍。校捔所因通用悉異。次
韋陀不同者。若外外道所發所讀治家濟世
之書。部帙不同詮述各異。發讀多則知廣。少
則知狹。長慢自大皆由文字不同也。若内
邪不發不讀外外道文字者則知狹。發讀
則知廣。不發不讀三藏文字者。不知界
内名相則知見狹。發讀者則知廣。不發不
讀衍者。不知界外名相則知狹。發讀者則
知廣。當知韋陀之法句句不同耳。復次結
會不同。然内外諸邪。倶明理慧神通文字立
徳調心。尊人卑己聲譽動物。如菴羅果生
熟難知。天下好首莫測邪正。今判之甚
易。如迦羅七種不同。研其根本皆從邪無
中起。若計因中有果破一切法唯存此句。
作諸神通搖動時俗。令人信受因中有果
法。所引韋陀異家。名相莊嚴因中有果。所
立諸行歸宗趣向。指極因中有果爲所執
法。動身口意造無量罪如後説。由此驗知
是迦毘羅外道也。僧佉沙婆例亦如此元起
邪無終歸所執。犢子亦如是。小大四門準
此可解。驗之以元始察之以歸宗。則涇
渭分流菽麥殊類。何意濫以莊老齊於佛
法。邪正既以混和。何能拔大異小。自行不
明何得化他。師弟倶墮也○第三明過失
爲二。一明過失。二明並決。一正明過失者。
若天竺宗三。眞丹亦有其義。周弘政釋三
玄云。易判八卦陰陽吉凶。此約有明玄。老
子虚融此約無明玄。莊子自然約有無明
玄。自外枝派源祖出此。今且約此以明得
失。如莊子云。貴賤苦樂是非得失皆其自然。
若言自然是不破果。不辨先業即是破
因。禮制仁義衞身安國。若不行用滅族亡
家。但現世立徳不言招後世報。是爲破果
不破因。若言慶流後世并前則是亦有果
亦無果也。約一計即有三行。一謂計有行
善。二計有行惡。三計有行無記。如云理
分應爾富貴不可企求。貧賤不可怨避。生
無足欣死何勞畏。將此虚心令居貴莫憍
處窮不悶。貪恚心息安一懷抱。以自然訓
物作入理弄引。此其得也。得有多種。若言
常無欲觀其妙無何等欲。忽玉璧棄公相
洗耳還牛自守高志。此乃棄欲界之欲攀
上勝出之妙。即以初禪等爲妙。何以得知。
公皇帝問道觀神氣。見身内衆物以此
爲道。似如通明觀中發得初禪之妙。若言
諸苦所因貪欲爲本。若離貪欲即得涅槃。
此無三界之欲。此得滅止妙離之妙。又法
名無染。若染於法是染涅槃。無此染欲
得一道微妙。妙此諸欲欲妙皆無。汝得何
等。尚不識欲界欲初禪妙。況後欲妙耶。若
與權論。乃是逗機漸引覆相論欲妙。不得
彰言了義而説。但息跨企之欲觀自然之
妙。險詖之行既除。仁讓之風斯在。此皆計
有自然而行善也。又計自然任運恣氣。
亦不運御從善。亦不動役作惡。若傷神和
不會自然。雖無取捨而是行無記。行業未
盡受報何疑。若計自然作惡者。謂萬物自
然恣意造惡終歸自然。斯乃背無欲而恣
欲。違於妙而就麁。如莊周斥仁義。雖防
小盜不意大盜掲仁義。以謀其國。本以
自然息欲。乃掲自然而爲惡。此義可知
也。次約天竺諸見空見最強。今寄之以論
得失。夫空見爲三。一破因不破果破果不
破因。二因果倶破不破一切法。三破因果
及一切法。一切法即三無爲也。第三外道與
佛法何異。大論明。大小乘空體析爲異。外
道亦體析此云何異。外道從邪因縁無因縁。
若析若體若畢竟空。佛弟子知從愛因縁。若
析若體若畢竟空。有人言。破語非體。今明。
中論首尾以破題品。破豈異體邪。故不約
此分邪正大小。但依大論析正因縁異外
道。體正因縁異小乘。若約邪因縁起空
見。亦有三行而多作惡。眞觀空人知從愛
生善尚不作。豈況惡乎。起空見人於果報
財位非其諍處。空是其處。同我空法親友
生愛。讃有破空怨讎瞋惱。人不知空慢之
如土。空心無畏不存規矩。恣情縱欲破
正見威儀淨命。死皆當墮三惡道中。六師
云。若有慚愧則墮地獄。若無慚愧不墮
地獄。背鱠經屏天雷尿井。逆父慢母劇於
行路。乃謂無礙。若親異疏非平等也。自行
姦惡復以化人。普共爲非失禮如畜。豈有
天下容忍此耶。雖謂無礙不敢逆主慢
后。自惜其身則於身有礙。是人直發此
是見轉熾盛永不得禪。若得禪已見禪法
多失。發見已禪。多是鬼禪鬼通。能記吉凶
又知他心。又廣尋韋陀證成此見。令人信
受破世出世善。名噉人狗。若一種不破不
名飽足。破一切法見心乃飽。飽名轉熾。内
無實行但虚諍計如叫喚求食。執空與有
諍。空有相破爲嘊喍。自稱譽爲嗥吠。破他
名摣。立己名掣。又狐疑未決爲嘊喍。陵
恐於他爲嗥吠。如守家狗令他畏故而吠
也。此人純自行惡化他有四。一自爲惡勸
人行善。二自揚行善勸人行惡。三自勸倶
惡。四自勸倶善。自惡勸善者。言我能達理
於惡無妨。汝是淺行須先習善。化道應先
以善引之。若自善勸惡者。言我是化主和
光須善。汝是自行正應作惡。自勸倶惡者。
倶行實道故。自勸倶善者。倶行權道故。此
四雖異。皆以惡爲本隨業沈淪。何道可從
耶。又空見行善者。空無善惡而須行善。不
行善者。毘紐天瞋衆生苦惱。苦惱故成業。
業由過去現在受報。以現持戒苦行遮現
惡果。則得漏盡。若爾須善故持戒節身。少
欲知足麁衣噉草。爲空造行而生喜怒。空
是瞋愛諍計之處。若得禪發見禪謝見熾。見
已得禪乃是鬼禪鬼通。如此空見自行唯一
化他有四。例前自行化通即是隨業。隨業
升沈何關道也。次執空見不作善惡騰騰
平住。雖謂平住稱愛毀憂。以平平自高。當
知平平生煩惱處。得禪發見如前。亦通
韋陀竊解佛教。莊嚴無記嘊喍叫喚。無量
結使從無記生。自行唯一化他亦四。若不
發禪業牽惡道。若發禪隨禪受生。若此業
未熟先世諸業強者先牽。當知諸見未能
伏惑。云何惑斷耶。亦有亦無等得失之相。
準此可知
摩訶止觀卷第十



摩訶止觀卷第十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次明内邪得失者。三藏四門本爲入理而
執成戲論。發見獲禪兼通經籍。若以此門
自執秖應生善。既與見相應還起三行。其
行善者專爲諸有而造果報。取著有門而
生愛恚。勝者墮慢坑負者墮憂獄。生煩惱
處。有門還閉不得解脱。行惡行者執有爲
是。餘者皆非。爲此有門無惡不作。邪鬼入
心唯長衆非。九十六道三順佛法。故有阿
毘曇道修多羅道。但五百羅漢於此有門得
出。豈應是邪。今人僻取鬼則入心。故稱阿
毘曇鬼。或從見入或從禪入。自行有一化
人亦四。一門既爾三門亦然。若通別圓等各
有四門生見。一見亦具三行。行善者可
知。行惡者。執大乘中貪欲即是道。三毒中
具一切佛法。如此實語本滅煩惱。而僻取
著還生結業。稱毀憂愛欺慢嘊喍競於名利。
自行則一化他有四。既非無漏無明潤業。
業力牽生何所不至。不能細説準前可
知。如是等見違於聖道。又能生長種種罪
過。其不識者執謂是道。設知是見隨見而
行以自埋沒。豈能於見動不動而修道品。略
言見發生諸過失也。二明並決眞僞者。一
就所起法並決。二就所依法並決。今通從
外外道四句。乃至圓四門外道見通韋陀乃
至圓門三念處三解脱。名數是同。所起見罪
繋縛無異。譬如金鐵二鎖。又從外道四句。
乃至圓門四見。名雖清美。所起煩惱體是汚
穢。譬如玉鼠二璞。又從外道四句。乃至圓
門四見雖同研錬有成不成。譬如牛驢二
乳。又從外道四見。乃至圓門四見有害不
害。譬如迦羅鎭頭二果。所計神我乃是縛法
非自在我。各執己是餘爲妄語。互相是非
何關如實。自謂眞道翻開有路。望得涅
槃方沈生死。自言諦當終成邪僻。愛處生
愛。瞋處生瞋。雖起慈悲愛見悲耳。雖安
塗割乃生滅強忍。雖一切智世情推度。雖
得神通根本變化有漏變化。所讀韋陀世
智所説。非陀羅尼力非法界流。雖斷鈍
使如歩屈蟲。世醫所治差已更發。八十八
使集海浩然。三界生死苦輪無際。沈著有
漏永無出期。皆是諸見幻僞。豈可爲眞實
之道也。二約所依法異者。一切諸見各依
其法。三外外道是有漏人。發有漏法以有
漏心著於著法。著法著心體是諍競。非但
因時捉頭拔髮。發諸見已謂是涅槃。執成
見猛毒増鬪盛。所依之法非眞所發之見亦
是僞也。此雖邪法若密得意以邪相入正
相。如華飛葉動藉少因縁尚證支佛。何況
世間舊法。然支佛雖正華葉終非正教。外外
道密悟。而其法門但通諸見。非正法也。皆
由著心著於著法因果倶鬪。斷奠是邪法
生邪見也。若三藏四門是出世聖人得出世
法。體是清淨滅煩惱處。非唯佛經是正法。
五百所申亦能得道。妙勝定云。佛去世後
一百年。十萬人出家九萬人得道。二百年時
十萬人出家。一萬人得道。當知以無著心
不著無著法。發心眞正覺悟無常。念念生
滅朝不保夕。志求出要不封門生染而
起戲論。譬如有人欲速見王。受賜拜職
從四門入。何暇盤停諍計好醜。知門是通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