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附、華嚴五教章科 (No. 2345_ 普寂撰 ) in Vol. 73

[First] [Prev]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白。譬今一乘此是
古説
第三牛是水牛。全未見
文。下徳量分齊。正是經文。簡別二車不同。
有何不足用他虚説哉。寂曰。現流文句五
之二。正作羊鹿水牛。非他敢虚説也。然一
乘要決上爲小車。文句五之二云。昔得羊鹿
小車。或本錯作水牛。由是按之。文句水字。
應是小字誤。可考。惟三車火宅之喩。最甚
深之妙譬喩。應有無窮之深祕。莫妄架臆
説。使一乘廣博之大虚而褊小小地也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一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二

  東都長泉律院苾芻普寂撰
然此一乘略有十説 通路云。二立門明
別。支那三車四車諍論非一。光宅・慧文・南
岳・天台。是古四車家。其後章安・荊溪・智度・
&MT90041;・道暹・上宮太子。竝以光宅爲本義。是
今四車家。仁壽嘉曆。由於宣旨。以光宅疏
附華嚴宗云云。賢首・元曉・慧苑・淸涼・宗密
等。亦立四車。嘉祥・慈恩・淄州・撲揚等。竝立
三車義云云。匡眞云。古人既立四。一乘成
立。今何重議。答。古雖已陳。後有嘉祥・慈恩
等。不肯而允。特立三車故云云。復古叙圓
覺鈔會釋云云。彈折薪云云。復古意。謂今
章之製意。欲揀始&MT10755;頓而建立別教一乘。
那云吾祖製文爲排相宗也。彈意有致。匡
眞云。輿師不曉嘉祥素立三車故。但限相
宗云云。寂曰。輿師豈不知嘉祥立三車耶。
通路有辨。今章正破相宗。兼破三論。然金
陵章疏。趙宋已後不流。且彼宗雖立三車。
許一性成佛故。復古等不遮彼宗。然本邦
盛有弘通故。指事等兼破云云。相宗立三
車。理教等如通路具明
一權實差別示眞實相 通路三云。二正陳
十門。第一權實差別乃至臨門三車開方便
門者。佛出世間利益衆生。然其根鈍者。不
能直趣入於一乘道故。佛於此一乘中開
出三乘。云何開出。謂於別教一乘之中。分
取生空眞如。以教二乘性人。分二空不變
一分及行布一門。以訓菩薩。此菩薩人。即有
三乘差別見。雖入理性。事理未融。雖融事
理。融該不足。是故此人地前三賢及十信中。
依行布教修行熏修。地前隨應體會一乘。
未入一前。是方便門。若總言。則不簡知不
知。以説三乘爲開方便。以説一乘爲示
眞實。若剋論。則未知三是權。則亦不知一
乘是實。故知一實三權時。方得開方便門。
故經云此經開方便門示眞實相。寂曰。一乘
即如來藏心也。此一乘心。乃一切衆生本具
不顯。由何不顯。謂由二執成陰殼而蓋
覆焉。一切如來現成等覺。將以二空金剛
杵摧破二執。碎壞陰殼。開現如來藏白淨
無垢心。單破人執之金剛杵。即四諦十二縁
起之教也。二執倶碎之金剛杵。是般若破相
之空。唯識三性等之教也。二執麁分破位。如
來藏心顯現。是曰初地。亦爲一乘。雖從是
一乘體成。由細惑猶有而時現行故。不能無
漏心恒起。不能眞俗不二自在無礙。如罹沈
痾者。雖痾已愈元氣復。由久病羸故身力
未強。叵堪人事。過第七遠行地後。一切惑
障永不現行。入於無相無功用色心自在位。
至於此位。一乘如來藏心恒現在前。一切法
界圓融。是爲眞一乘。前之一乘猶帶治道。三
乘共法故。有亦一亦三之義。今之一乘超出
治道。純是一乘無二三名。今宗以純一乘
爲別教一乘。即爲圓教。同教之名通一切
教。同教一乘之教。即頓&MT10755;二教是也。如勝鬘
如來藏涅槃等也。法華涅槃二經者。回歸顯
了。智向本教。同教一乘之極也。然開會究竟。
則歸於本一乘。本一乘即華嚴同別無礙之
一圓教也 四衢露地者。通路云。光宅以
四濁不爲障爲四衢。太子以四等四攝而
爲四衢。不爲五濁八苦所隱蔽云無障。
天台以四諦觀爲四衢。思惑盡名露地。嘉
祥依増一經。四諦譬四衢。斷四諦下惑。通
達四諦如路四達云云。法華玄賛。引大般
若説。以四衢道爲四諦。離煩惱障出分
段云露。靈範師以我生已盡等四句爲四
衢等云云 問。今家以何爲大白牛車體 
答。指事云。元曉云。所乘之法。略説有四。謂
一乘之教理行果。如是四法。更互相應。共
運一人到薩波若云云。章主意。一乘一切
乘。主伴無盡云云。若依起信論。即一心體摩
訶衍。此本覺體大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
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T047368;云。始覺之智
本覺之理爲所乘故。貞元疏云。法華大車以
況佛智。乃至始覺智冥本覺理。則始本不二
云云 問。&MT10755;頓是實教。何以爲權 答。以
實體不定故。不説一切皆有佛知見故屬
三乘云云。寂曰。此依淸涼意。雖是有理。非
宗正旨。然公雖用心教理而精密乎。不領
向所謂今宗法義。一切依十地道而建立之
旨故。釋義如隔靴抓痒。可知。通路又云。
羊鹿二車。爲是愚法爲通大乘耶。集成有
三説。一云。愚法。一云通大。一云。倶今從第
二。太一云。聲聞等爲窮子。是其所引故。知
小乘外別有三乘云云。若依天台意。愚法
二乘出於三界故。羊鹿二車在門外。然今
章依&MT10755;教已上不許愚法實斷惑。實斷惑
在於大之意故。三中羊鹿是大之二乘。漸引
入一乘云云。匡眞出圖。寂曰。第一圖甚多
紕繆。謂分涅槃追説追泯。以配前二教及&MT10755;
頓教。始教中攝小乘菩薩。以泯二遮三。的配
&MT10755;頓教。今日純圓雙牒法華涅槃。以諸大乘
經中圓。入別教攝以同別教。均屬圓教。今
昔分該中。攝眞言教。竝是潭老胸臆之斷。其
趣最拙。於乎五教止觀・孔目・探玄・要問答・
五教章中。何處有如此圖之判釋乎。欺人
之甚何至於此也。次圖出台判。無大差謬。
後六箇圖雖無巨失。以同別二教爲圓教。
以法華全同華嚴。大戾至相。賢首之宗猷。
可詧。如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等諸大乘經。
竝宣説如來祕藏。雖乃同一甘露體無優
劣。諸祖各開門庭。判教分宗之時。互爲抑
揚。淺深高下動競秋毫。豈容彼此混雜耶。
匡眞濫構自斷改易祖宗。學者莫惑。方便
者。法華文句説三種方便。如讀教&T047368;四出。
又演義三十八云。方便有二種云云
若彼三中復更索耶 初一句者。標擧三
車家意。如匡眞擧玄論十徴&MT10769;及法華玄賛。
長者宅内下徵&MT10769;。通路四云。三車是虚指故。
經言。但離虚妄名爲解脱但見
空理
乃至其實未
得一切解脱一切解脱
是離變易
執情漸陶入一乘。索車
是機熟。光宅云云。乃至盡無生智。是二乘車
體。丈六權智。是牛車體。是亦同二乘。門外
無車故索。亦同二乘。不得無體索。此三順
逆展轉可知。若依相宗意。二乘索車可知。
菩薩乘人。以無漏正智爲牛體。無漏後智。
爲牛車體。自位二智已證。而遠望佛果求
其妙智。非牛車無體故索也。玄賛五云。二
乘之人。離分段已得解脱。入於化城。是名
索羊鹿。菩薩人。初地已上。離分段未證
解脱。不名入城。不疲倦故云云。又約不住
涅槃。爲菩薩入城。而前解爲勝云云 問。
未回心位索耶。爲已回心位索耶。若已回心
者應索牛。何索羊鹿。若未回心者自乘見
果。何索車耶 答。云云。以二義辨。寂曰。
此會不穩。雖是未回心。機動故云索。雖機
已動。未審車體故索羊鹿。且非法喩板合
方成其義。應思。通路又云。問。今章主意云
何。答。章主意粗同光宅。三論家意。謂昔於
一乘開爲三。一乘是本。於此本上分出聲
聞縁覺。本末合論爲三乘。二乘是權。菩薩
是實。二乘至應得果處。未見果故索車。
菩薩未至許車處故無索。佛果大車應求
之時。未來至故云云。法華玄論建立十義。
二乘必定索車。菩薩必定無索車義。三十
四心菩薩。無出觀義。何時索車。大乘菩薩。
第六地斷三界正使。豈可不知有第七地
而索耶。故經云餘二則非眞。云無有二乘
等。又明二乘領解。不云菩薩領解 問。羊
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之經文。金陵云何釋 
答。義疏六云。索車有二門。一爲無索設
索譬。是亦有二門。一爲顯三乘是方便。二
爲顯一乘是眞實。二約界内疑情。界内聞
有三。今無三而唯一故。云索三云云。一人
二人索而云索三無咎云云。廣明金陵菩
薩不索車義。纂釋叙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
者。佛當爲除斷之文。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
沙之文。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衆生處處
著引之令得出之文。證菩薩索車。集成云。古
&MT10769;云。菩薩索何無領解。文句答云。天龍
四衆皆領解。非是菩薩而何也。演義二下
云。索車有二。機索口索。集成引文句出三
索問。菩薩索車爲界外索耶。爲通界内
耶。答。局界外索車。問。依抄四上。菩薩入地
出界外即入實。何有索車義耶。答。且約
法華會上三乘三根索車人者。皆是自位究
竟。出過三界之輩也。縱令地前初住等。若
&MT10755;教已上。皆是出世不退機也。故界外
索車。又一義云。爲特破三乘極果顯權教
無實故。偏説界外索車之旨。然其實則應
通界内十信等。寂曰。後義不允。匡眞引嘉
祥疏等。未悉菩薩不索之旨。錯爲轉計。菩
薩若出近門。乃知有一。更出遠門。即能得
一。故菩薩不索車。是嘉祥之本計也。非轉
計也。應知
亦不可説彼牛車故 更徵菩薩不索車。
匡眞云。有云指事通
路纂釋
但遮嘉祥非關慈恩。乃
至。基師亦許菩薩索車故不遮。今謂不然。
云云。引玄賛及淄州義決。證相宗亦有菩
薩不索車之説。寂曰。此辨却非。淄州後於章
主。豈逆遮後人。慈恩不言不索明。不關
今所遮也。次擧嘉祥十義云云。寂曰。此十
義與妙句五之二所出。大旨相同。未知。嘉
祥已前已有此説天台破之與。若此嘉祥創
立者。妙句破斥。蓋乃章安私釋也。次出台
家之破云云。寂曰。三車四車舊來諍論。兩家
所立各有道理。何者。法華經文。既藏圓相
對。二乘出過三界已。向大乘故有索車義。
菩薩無出三界已更轉於異乘之義。既知
自乘有果。何故索車。又何立第四車。豈非
嘉祥所立亦有理教耶。天台等由三乘行人
見思盡位會假入空。是位未能直入實相
法界。更破界内外塵沙後漸入地住。亦爲
乘大車故。藏圓之中間建立通別。施設菩
薩索車。且界内所樂求之牛車。不得彷佛
乎大牛車。後得大牛車時。逈超本所望故。
以義建立四車。今宗所立亦當準知。豈非
四車家有道理。然則金陵所立。據經文顯
了。天台・賢首探經中深趣。兩理相成。悉檀
善説。何偏言三車家非乎
又不説彼唯二乘故 又徵。通路云。嘉祥
意。但二乘索而言諸子。以二乘有無量人。
若於法華會上論之。則唯是聲聞耳 問。
若爾者應索二車。何云三種寶車耶 答。
昔云三乘實有。今唯是一。昔有三言。今方
應咎故云索。是擧昔三而徵今一耳。乃至
廣引法華諸文。明索車唯二乘。次明章主
意云云。寂曰。今文與前段異。前明菩薩索
車故。門外三車皆無實。破嘉祥菩薩不索。
今破菩薩索車。而門内所許唯是二乘羊
鹿。前文正破。今文説遮。若不爾者前後云何
分諸
是故經中三車同索 此申正義。匡眞云

此中三車所求果説 此合法。通路云。三
乘出三界云云。慈恩云。論云。不退位初地
已上出分段云云。若依今章意。始教則初
地上出分段得不退。&MT10755;教則十住已上出
分段得不退位。然始教中説不一準。瑜伽
論如上所言。佛性論以十回向爲不退。本
業以七住上爲不退。又始教有定性不定
性。定性可知。不定性中有四。一具聲縁二
性不定。二具聲菩。三具縁菩。四具三種。初
一無回心向大。後三向大 問。始教初地已
上未斷思惑。云何云出三界 答。約頓伏
者云云 問。&MT10755;教聲聞何時出三界 答。
有二説。一謂初果聖者盡分段三界果。是&MT10755;
教深細故。二謂&MT10755;教二乘亦至羅漢得出
世 問。&MT10755;教菩薩何位得出世果 答。如
指事明。初地已上名出世益。初住已上得不
退。初住斷煩惱障而故留不斷。助願受生
其智力應自在斷 問。若爾。何故法華論。
云初地離分段得不退耶 答。初地斷惑
種故云云。寂曰。然公用心精緻。雖然如是
議論者。一往於判教分齊。爲學者生智者
善矣。若局執如是判斷。籌度經論。且謂菩
薩實踐亦只如是者非也
以是元意所標趣故 通路云。元意謂本心
標謂標幟。趣謂發趣 問。誰人元意所發趣
 答。義苑・指事以爲。佛意所發趣。折薪・復
古約三機元意。通路・匡眞擧二義而不評。
纂釋就多以約機爲正。寂曰。兩雖有理。
折薪・復古應正。三乘各以所求果爲標幟
而趣向故。宋本此句之次有問答四十六字。
如匡眞出。通路擧此。云無此問答亦無
所闕。寂謂。此一問答。恐是後人所増加耳。
若望自宗等之言。照應上開方便門示眞實
相若彼三中牛等之文故。無文不連接之
失。可思
若望自宗皆無得也 通路云。問。二乘得
果可知。菩薩未得佛果。何望自宗可言
得果。答。由三乘教法。出於三界外。一分見
法身現八相。三乘教益已究竟故。乃至。問。
二乘囘心可爾。異乘故菩薩不轉異乘。何
云囘耶。答。二乘囘心既云一乘。不云大乘。
當知。大乘亦從權入實故。應言之囘。寂
曰。此釋應思
爲欲回彼説回也 匡眞云。遮慈恩。寂曰。
不爾。是總遮三車家也
若不爾者何色人也 通路云。是十住不
退位。梁論十解已上得出世淨。又十解已上
是三中大乘。而非露地白牛。若依始教指
初地上。是出三界故。纂釋以今回三人入
一。爲同教一乘。以下言入別教一乘。爲
別教一乘。匡眞以下寄位釋者。恐不允當
以至自位別教一乘 梁攝論第七云。究竟
道有二種。一有學究竟。二無學究竟。此位最
清淨智慧生處故。最微細惑障盡無餘故名
究竟位。纂釋云。三乘教菩薩進入之位。大有
諍論。略出四説。一約無學究竟。華嚴問答
寂曰。僞書也。
何足爲證
上云。三乘極爲佛。而還入一乘。
演義十九上。云云。二約有學究竟。是出世不
退位。若約始教。初地已上或十回向。若約
&MT10755;教。即是初住。章行位章云云。三隨何位根
成熟處。入於一乘。四容有纔聞三乘之位。
便知是方便。忽入一乘之機類。例如趣寂
二乘七位回心中有一念回心 問。於此四
類中。今自位究竟當何位耶 答。通攝四
義。又一義云。取初二類。餘則利人。非至自
位究竟而入於一乘云云不評。寂曰。後義
爲正。然通路約三乘辨。纂釋但約菩薩。通
路爲正。纂釋於三乘通判之中。且唯論菩
薩之意。則亦無所妨。通路云。此科中兼明
三乘入一之旨。出於三界爲究竟處。折薪
云。約三乘倶入云云。聲聞之人。法華會上
聞説一乘。回心向大。歸入一乘。所入之處。
即是華嚴各賜諸子等一大車。是同教。七寶
大車其數無量。是別教。菩薩初地上證理融
通云云。廣明初地上是一乘。寂曰。折薪・通
路。未明同別一乘體一義異入位亦不同
故。義未明暢。通路次破自位究竟三説。破
佛果究竟云。其過甚重。爲闡提頂。招無間
苦云云。遮根熟究竟七地究竟云云。寂曰。
通路自義。似纂四類中之第二。匡眞引下
文取七地究竟。今詳若據出過三界一乘機
發。三乘無學。及始&MT10755;不退位。皆應有自位
究竟進趣一乘之義。若約證入別教一乘
者。可依七地究竟佛果究竟。以通相第八
地或佛果。爲圓證入故。至下可悉。通路未
領此分齊故。釋義混亂。又不會佛果究竟
之義趣。妄加重責。不亦謬乎。探玄第四第
九等。辨今宗位次。大有深趣。可尋
問臨門三唯一相也 如匡眞引折薪而

二教義差俱是教故 纂釋廣明三乘虚
設。寂曰。小乘三乘。是如來救濟閻浮重障衆
生大悲善巧。即是革凡成聖之還丹也。華嚴
法界由是趣入。彌勒樓閣由是顯現。妙法芬
陀由是開敷。入法界實相已。知宅内所指
唯是令出門免死之善巧故。是言虚指。亦
云虚設。或云方便。於未出三界未成不
退者。則第一甘露也。第一尊導也。第一眞實
也。末世濫染圓乘之輩。殊不知此祕訣。聞
或云虚指。或云虚設。或云下劣小車。或貶
愚法根敗等。由名之不美不妙。而厭棄之
輕蔑之。以己擬於大菩薩之境界。恰如鄙
野之小民欲乘鳳輦。非愚則狂也。嗟迦文
無上正法。爲此滅盡也。悲夫
是故經云文不簡故 纂釋云。以佛教門
者。明無實體 問。以佛教之言應唯是二
乘云云引證 答。譬喩品説三乘已。總結
云以佛教門。豈可言唯小乘耶。凡妙經中
破權教。可有二途。一則破二乘無爲之沈
滯。二則破權施不了之菩薩乘。然妙經正明
初義。今章束明二意。探玄云。深破二乘即
是破三。是故破二破三皆不相違。寂曰。纂
釋所言。優於後代流俗之見解。可賞。謹按
法華迹門。大率決了二乘。向菩薩道以爲
主意。菩薩以地前地上。或八地上等。分其
淺深權實而已。嘉祥等即據此旨立三車
義。如今家及台教。窮經深奧。以義建立四
教五教等。演四車義。雖台華建立妙且奇
矣。以是爲一定執。輒破三車家者非也。匡
眞擧嘉祥破云云。又引徳一中邊義鏡殘。
彈斥云云
彼求牛人不得故也 纂釋云。折薪云云。
以一乘爲義。指事意於三乘自宗出世爲
義。評云。指事全違上總標教義之言。不可
依用
三所期差非本所望 纂釋四。初明非本
所望亦通菩薩。次引證問&MT10769;非本所望應
唯二乘領解。即答云。法華已前説權乘。菩薩
信其旨而執三乘各別。法華會中聞説一
佛乘。三乘隔別執情皆破故。得一佛乘。昔執
已開。今即得一故。非本所望亦通菩薩。又
權乘菩薩所得果法。是有爲功徳法。未能
斷 賴耶根本無明。乃至。今法華會中。聞是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同得無爲無作一果
故。云諸求三乘者若有疑悔者佛當爲除斷。
次引探玄及梁攝論・菩提資糧論等。明通
菩薩。寂曰。教法權實不可無之。然經旨於
地前地上以判權實。始權&MT10755;實。即地前地上
之道。於實之中分&MT10755;頓圓。是亦地中淺深
也。雖非無横有五教學人。竪歴五教以
治五濁。進入實相法界者。是迦文一化之
顯了門也。華嚴法華乃法界實相之異名。是
十地道也。大抵三乘小乘。治分段死之道。一
乘治頼耶細垢。破變易死之法也。後代濫
僞之學。只爲語言之所轉。如蓬逢風。身自
窟宅於分段殼中。而擬治變易冲玄之密
境。僣越之至矣。是故下引證。匡眞云云
亦不可説本所望也 匡眞釋聖言無失。
擧義苑不用之。自義云云。寂曰。二家未允。
門内既許三。而出門外云非本望。非本望
言。若唯二乘。應經文有簡。經既無簡言。明
知。非本所望是通三乘。若唯二乘而無簡
言。應成聖言有失。聖言決定無失。非本望
言。通三也必矣。應思
四徳量差以明異耳 此遮三車師二牛
一混。辨其差別。纂釋引折薪廣釋。匡眞鈔

又彼三中以明異耳 纂釋匡眞云云。寂
曰。二家未領同別一乘體一義異。又未明
今家以法華同教一乘。同於&MT10755;教之旨趣
故。同別混淆對揀無則。如上已辨。匡眞引
清涼云云。寂曰。起信所明。空不空如來藏
心。即一相一寂也。性具恒沙功徳。昂圓融無
礙主伴無盡也。然初地已上體會如來藏心。
一相一寂者心體也。性具恒沙功徳者心相
也。圓融無礙主伴無盡者。心體相用究竟圓
成之分齊也。十地之中自有三位。即當&MT10755;
頓圓之原旨。如上已述。清涼所言雖無巨
妨。視於二祖少有異致。可知。匡眞夾注。
亦逞胸斷。違戾祖釋。可知。匡眞又引教苑
二文彈斥云云。寂曰。義苑二文全華嚴宗格。
乃依賢首大師意。而何云據圭山。亦云謬
之最耶。華嚴法華。即法界實相理體。全一毫
無優降。然至判教立宗各開門庭。無前
後中施設前後。無麁妙中巧判麁妙。互爲
主伴。交致抑揚。是弘法揚化之善巧也。豈容
得彼此全同耶。匡眞解華嚴五教章。欲使
義趣全同四明所立之台教。豈容得耶。八歳
雛僧。可知其非。而彼翁才識。不省其非者
何也。蓋乃情執之所使也已
五寄位差一乘法也 本業經上卷賢聖學
觀品。説十地心。初地説四無量心。第二地
説十善心。第三地説十二門禪。此三相同
世間。第四地説三十七品。第五地説十六諦。
相同聲聞。第六地説十十二因縁。相同縁
覺。第七地説以三空智觀三界。二習色心
果報滅無遺餘。乃至具修十度功用行&MT90041;
相同菩薩。第八地説色自在。第九地説心
自在四十辨才。第十地説灌頂受職。仁王經
上卷教化品。與瓔珞大同少異。可知。此二
經中。不説八地已上爲一乘。今以義引證。
地論所説大旨相似。下斷惑章引地論云云。
如匡眞引。梁論釋四十八云。二乘善名出
世。從八地已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出世
法爲世法對治。出出世法爲出世法對治。功
能以四縁爲相。從出出世善法功能生起
此淨土故。不以集諦爲因。此句明因圓
淨。何者爲出出世善法。無分別智無分別後
智所生善根名出出世善法探玄&T047368;第九。
演義鈔三十四上云云。寂曰。十地乃如來藏
心體義。甚深祕妙蘊在於玆。凡一切世間出
世間出出世間善法。即如來藏心體如虚空。
平等清淨寂靜照明。一切凡夫雖具此性。纒
蓋覆障。隱而不現。善趣位善洩發地中世善
之氣分。二乘善及十解修。萠出四五六地善
之一分。十行十向即第七地道之光影也。登
地已上此心顯現。雖地地具平等清淨等義。
十度兼修。若據増勝。各有所司。十度十眞
如十勝行等。配屬可知。又初二三地。如次
平等清淨寂靜之義増勝。照明有四。謂道品
智明・諦觀智明・縁起智明・波羅蜜智明。此四
如次相當四五六地。平等乃至照明。如是
次第増明。除去六蔽。淨治細惑。細惑淨盡。
福智成&MT90041;位。入不思議無功用地。一切法本
來無生無滅無相無作。如大夢覺。一切色心
依正諸相差別。不復現前。唯是一眞法界如
如平等。是名一乘一切智智。從是已後。以
平等乃至照明爲自體。無垢障之所障隔
故。於法得自在。色心智業圓融無礙相即相
入。於戲奇哉。十地體如虚空。具一切世間
出世間出出世間一切善法。雖具諸善。離相
寂滅所以三善在於地中。廣大圓明玄絶無
寄。一切凡夫雖發世善。爲二執障故。不
能高明玄寂。二乘雖修諦縁發無漏智明。
爲法執之所障故。其智狹小不能圓明。地
前菩薩隨應可知。登地已上。離我法麁分
故。修世出世善。一一當體如來藏心故。廣大
勝妙。不與凡夫二乘所修同。十地三位如
上已辨。通路匡眞等。雖罄精力。未知十地
之祕訣。釋義疎謬。所謂寄言深趣何顯也。然
地義至深。非凡所測。今憑聖教以辨梗槪。
實乃大海一滴而已
問若爾何具如下説 纂釋擧問。&MT10769;
大小乘爲二乘有何典據耶。答中引攝論
説淨土有八不可得二可得。八不可得中第
八。云下意下行菩薩。二可得中第一。云最
上諸品意行菩薩。即言下意下行菩薩。非是
出世而何也。第七地是出世。則出世之中有
大小兩乘。以聲縁菩束爲二乘。於義無妨
已上
取意
六付屬差此付屬也 匡眞擧纂釋問彈
斥云云。寂曰。纂釋五初引法華第七。又叙
如來智慧等之文 問。此文意明衆生在纒
之心。本來具出纒果智耶。説當來修得耶
 答。在纒因心。具出纒果智是事事無礙
義。唯局圓教。經文既言修習&MT10769;得。是似始
覺修生。言如來智慧。是信當來應得也。但
妙經如來智慧。是無爲無漏不同餘權乘。乃
至非但信當來必應得。亦信無爲無作凝然
常住云云。纂釋於因中具不具果性。釋及
數百言判斷未明。夫因中有果無果。同是外
道所計。非佛者所言。近代弊風不則聖旨。
於修性具不具等際。動成定執。自計圓極
究竟。殊不知。以情定執性理。則四句皆入
數勝之隊也。可怖矣。匡眞於此一段。横干
閑論。引探玄十六之文。而與探玄意水火
不啻。由此僻謬。轉生圓教不藉修斷之不
正見。引無數人。令陷險阬。雖向已辨。今復
點示。應知。言深法者。嘉祥意。謂對一乘
以大乘爲深法。慈恩則指般若爲深法。若
依天台。如匡眞引。言示教利喜者。指事云。
玄賛第七云。示教利喜。即新翻云示現教導
讃勵慶喜。乃至示現四種眞實道理。名爲示
現。已得信解。令正受行名爲教導。若彼退
屈。策發令進名爲讃勵。彼隨法行。讃令欣
悦名爲慶喜。起信&MT80363;以利喜約所化者未
穩歟
七根縁受假名菩薩 折薪以三句配當
根縁受者。恐未允。復古以普別辨。匡眞引
起信明。無違
解云此明不同彼也 匡眞云。有云徳一義
鏡殘五
不知凡聖。謬分權實故。先示正義。後斥
邪宗。示正義者。汝所引文。是地前三賢菩
薩。非地上菩薩。謂地前凡夫菩薩。無量億那
由他劫。雖聽聞受持華嚴。而名假名菩薩。
何以故。以取相心有所得心聽受經故。初
地已上聽受華嚴。方名眞實菩薩。何以故。
遠離相心。無所得心云云。法華藥王品云。
智論第一百云。般若有二種。一共聲聞説。二
者但爲十方住十地菩薩説。乃至。論云。般
若總相是一。而淺深有異。法藏師不知共
不共義。而妄指華嚴名不共教。獨爲別教
一乘。此甚愚癡也云云。匡眞會此&MT10769;云云。
寂曰。此會安得屈伏徳一。且引探玄恣加
私言。何其僣濫也。纂釋會云。凡當教菩薩。共
受一教故。縱雖五位淺深有異。而同信一
道。同期一果。地前三賢。亦應聞華嚴信華
嚴。例如佛地經地上菩薩。見受用身居受
用土。地前菩薩見化身居穢土等。又入法
界品。彌勒告善財云云。更引探玄會釋。寂
曰。徳一所&MT10769;。有得有失。所以有得者。謂
諸大乘中。多有以地前地上。辨別教理智
斷之淺深。例如法華開會。其眞實。則以菩
薩入地。云之法華開顯。或言付家業。亦名
乘大牛車。亦名得髻珠。人或不曉此理。
唯於教法區別淺深。妄夸高妙轉生見刺。
是即如文。取義之弊而。已當今顯密學人。所
嬈於此弊魔者蓋多矣。徳一所言有理有
教。亦是驅教中弊魔之寶劍也。豈非有得
耶。所以有失者。謂徳一法師見解偏枯。不
領賢首之旨。妄搆&MT10769;詞。賢首大師。豈不知
於地前地上。施設三一之理耶。探玄十六
云。問。此等不信是何位菩薩。答。文無正斷。
準此劫數十千已過僧祇未&MT90041;。應是三賢位
人。問。更至何位。則能信此。答。極至此位。
必定信入此一乘法。&MT10755;無證地而不信此
一公何不見之。濫罵大賢也。惟佛意窮
深。經旨多含。非必但於地前地上剖判淺
深。安知。不有一類雖是具縛。能信解登地
已上所信解之祕藏。一時横有五類機。信
入五教之道等之義也。況他方異界。有大
根性者。雖未入地能受大法乎。雲華香象。
雖明知別教一乘。乃最上大機之所受。而
非凡愚之所堪。亦乃將簧鼓此普賢眼大
法門。由此高調興起像季之懦情。令成 見
聞之勝益。蓋祖意在於玆而已。纂釋所會
義未穩當。引善財童子等。全流俗之知見
也。前法華等者。法華中指權教名爲深法。
今經云假名菩薩。彼此義同。而法華是同教
故尊事餘經。言之深法。今經則別教故。貶
餘言假名。可知
&MT10769;信易對比決之 纂釋云。問。義鏡殘
第五云。華嚴五十二云。佛子此法門。如來不
爲餘衆生説。唯爲趣向大乘菩薩。又五十
一云。過二乘位。更有勝道。名爲大乘・第一
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衆
生乘。如是等文誠證非一。依此等文。汝當
知華嚴一乘即三乘中大乘收。不知此意。
妄執大乘權一乘實。此甚愚癡也。此文擧外
凡發大乘心。與發大乘心信佛自在不思議。
挍量&MT10769;易。非三一對辨。然賢首品初云。初
發心菩薩。十方世界中。示現八相。偈頌云。
十方世界諸群生。能信此法信更&MT10769;。既長行
列三乘道。偈明四乘。明知。開合不同。而長
行云。初發心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者。因中
説果。初發心住。是初地因。初地菩薩。依無
漏智力。爲下位菩薩。示現成佛。非謂初發
心住成佛云云。此&MT10769;云何會通。答云云已上
 
寂曰。徳一所&MT10769;。雖有一理。義甚偏局。二空
爲三賢教。是名三乘。詮如來藏之教。是爲
十地道。即名一乘。然八地已上。是眞一乘
七地已前有亦一亦三之義。如上已明。此三
一乃有竪横。竪横菩薩地前地上次第進趣。
從三入亦一亦三。從亦三亦一。入眞一乘。
横則一時有衆機。受始教者。是學大乘之
人。受&MT10755;頓者。入亦一亦三之道。禀圓教
者。是學一乘之人。如是有多義門故。經論
之中。或處大一隔別。以一揀大。或處直指
三中大乘。以爲一乘。徳一唯知大即一乘。
不領大一有異之旨。又知菩薩進趣。竪有
淺深。不曉一時横有五教機。豈非偏局耶。
探玄第四云。普賢位體及相用。廣大無邊故。
&MT10755;倶括。應在信門該攝諸位成 佛妙果。
又云。一乘圓教中。實不依位。寄&MT10755;教位相
以辨之。於信&MT90041;不退際。則明得彼普賢行
徳。具攝因果圓融無礙。若以因門取。則常
是菩薩。若果門取。恒是佛也。又云。上來所
明。正顯一乘普賢行徳。窮乎佛境。然位次
之言。蓋是外凡十信之位。既越三乘於視聽。
滯情封教取信無由云云。演義鈔十四。引
摩訶止觀及大集經等。明圓教位次超異於
尋常。發心功徳品云。以發心故。乃至三世
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
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
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
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説法智
慧。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
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云云。豈容是亦因中
説果耶。華嚴大經。乃根本大法輪湛如大
海。初入焉者。至脛至腰。應褰裳而涉矣。
彌入彌深。極遠入者。乃知其極深而涯底叵
測。而其初入者。名入海者。乃至極遠入者。
亦入海者雖入海則同。其淺深則夐殊。徳
一法師之入華嚴大教海也淺矣。雲華香象
之入華嚴大教海也深矣。雖淺深不同。竝
不離於華嚴法界。徳一以淺謗深者最非
矣。匡眞不曉竪建立三一之祕密。及與三
一之所以由起。妄以深咎淺亦非矣。淺深
兼存。權實相成而後茫茫焉大道也。復古明
&MT90041;成佛。&MT10769;詰天台云云。匡眞彈斥云云。
寂曰。復古甚非。台家何書判華嚴信&MT90041;成佛。
爲名字觀行即也。蓋斯諳&MT80363;之失耳。匡眞
擧復古問答破斥云云。寂曰。此問答是至相
十玄門所説。但文字少異耳
九約機顯無盡佛法 匡眞抄出纂釋。引
探玄十六之文。寂曰。此文不順於今文意。
可知。徳一亦設&MT10769;。以大慈悲心爲悲増菩
薩。以無上心爲智増菩薩。寂曰。此辨甚不
順本經之旨。徳一法師守權之所使也
解云此明寂等法也 復古。折薪云云。如
匡眞引。匡眞彈清涼引法華云如來知見一
相一味之法等文。以證&MT10755;頓二教一性一相
云云。寂曰。匡眞却非也。法華文句云。一相者
衆生心同一眞如是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
法。同詮一理。是一雨昔於一實相方便開
爲七相七方
便教
於一乘法分別説有七教。佛知
究竟終歸一相一味。乃至衆生心性。即性徳
解脱遠離寂滅三種之相。乃至解脱相者。無
生死相云云。又云。解脱相離相滅相爲縁分
別。即是一中無量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
於空無量之中一。乃至終歸於空。非是灰斷
之空。乃是中道第一義空至相・賢首。唯以
別教一乘配屬圓教。同教一乘與三乘同。
但由智回向名同教一乘。法華會三乘歸
之本教故。法華乃智向於圓。教與&MT10755;同。三
若會已。即收歸於華嚴。十方佛土中。唯一佛
乘。華嚴大教海也。此今宗判教之洪格也。其
實義則一相一寂。即如來藏心體也。具徳圓
融主伴無盡等。即心徳用。雖理倶體倶用。於
義如是一相一寂中。有圓融具徳微細因陀
羅之義。圓融具徳微細因陀羅。即一相一寂。
寂滅相離相解脱相第一義空也。譬如一如
意珠其體明淨清徹。能現衆色。能雨衆物。
合法可知。匡眞不領二祖所立同別一乘之
義趣。濫取四明之判釋。混雜於今宗。將令
彼此全同。且浮慕圓明具徳主伴無盡。賤下
一相一寂。殊不思一相一寂即衆生心性平
等眞如是圓融具徳主伴因陀羅之性體也。
不亦惑乎
以此地中文之差別 菩薩第九地。成大
法師位。如探玄第十四明。一乘三乘之別。乃
今宗之要領也。第八回向中。廣明三一之差
別。如探玄第八。演義鈔三十。孔目第二等

十本末開差別理耳 大乘同性經上下兩
卷。後周天和五年崛多三藏譯。新翻名證契
大乘經。日照三藏譯。可知。經下云。爾時世
尊。告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言。善丈夫。
如來諸地甚深&MT10769;知。不可得底。&MT10769;可覺
了。出過一切文辭言説。何以故。善丈夫。聲
聞縁覺等諸地。尚不可説。何況菩薩諸一切
如來佛地名也次説復聞辟支佛菩薩十
地。次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一切
自地從何處生。佛言。善丈夫。一切自地從
佛地生。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解脱解
脱彼此何異。佛言。善丈夫。河水海水彼此異
不。海妙深持菩薩言。河水海水廣狹有異。佛
言。如是如是。善大夫。聲聞辟支佛解脱如
彼河水。如來解脱如大海水。乃至所有聲聞
法。辟支佛法。菩薩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
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又同卷次上説
佛十地。一甚深&MT10769;知。廣明智徳地。乃至十毘
盧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是如來十地名
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説。善丈夫。佛初地者。
一切微細習氣除故。復一切法得自在故。第
二地者轉法輪故。説深法故。第三地者説
諸聲聞戒故。又顯説三乘故。第四地者説
八萬四千法門故。又降伏四種魔故。第五
地者如法降伏諸外道故。復降伏傲慢及衆
數故。第六地者教示無量衆生六通中故。
又復顯現六種大神通故。乃至第七地者爲
諸菩薩。如實説七菩提分無所有故。復無
所著故。第八地者授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四種&MT80363;故。第九地者爲諸菩薩現
善方便故。第十地者爲諸菩薩説一切諸
法無所有故。復告令知一切諸法本來寂滅
大涅槃云云。折薪云。此文初約本末分異。
即三乘法爲末。佛法爲本。仍會末歸本。
則四法皆入智藏大海。乃至。若三一對辨。
即佛法爲本。既是對論未爲絶待。若對待
兼亡。則佛法亦爲末也。即以智藏大海爲
本云云。焚薪擧五過破。如匡眞引。復古
云。本末分異。前分四法也。如是下會一
切三乘法。歸第四諸佛法。章語如掲日月
而行也。何其惑哉。智藏大海。即諸佛十地第
十名也。集成亦同。通路云。問。智藏大海與
佛第十地爲是一同爲亦別耶。答。彼第十
地名智海藏地。此所入處名智藏大海。雖
無地名字亦上下。只是一名有何遮妨。或
可。是別智藏大海四乘十地總所歸處。寂曰。
探玄第二云。同佛地者。得佛十地。謂毘盧
舍那智藏大海地等。由是觀之。二名是同。
而第十地乃佛果自體故。總別義備故爲別。
亦得如今文釋。折薪應正。復古所言雖義
容有。於文最疎。何足依用。匡眞雖評二
家。自義未明。意欲明同教一乘異於終教。
嗟惑哉。匡眞今文。正明別教一乘別於彼三
乘。而匡眞以此一門。爲同教一乘之義者
何耶。且三乘小乘即華嚴同教故。普賢智照
三乘小乘即華嚴一乘。名同教一乘者。二祖
之明斷。如日月麗天。匡眞何勞設異義。頻
欲立三乘小乘之外別。有圓教之比肩於
別教一乘者同教一乘之義耶。顧同性經文
深玄。擧四法而對辨。攝四法而令歸於毘
盧舍那智藏大海。毘盧舍那智藏大海。即佛
第十地。但以待絶異攝四歸一。雖曰攝
四。佛是根本非末故攝。例如會十界歸一
眞法界。而所歸一眞法界即佛界故。佛界是
本而非末也。此亦應准知
此上十證爲希有也 宋明二本。無而守
株已下二十八字。有云。以無此文爲正。寂
曰。此評不允。若無而守株已下之文。文豹
斷尾。胡足稱美哉
二該攝門不異不一 二該攝門。折薪意
謂不異是該攝義。不一是分相義。義苑意。謂
不一不異。即出該攝之因由。寂曰。二疏各
有道理。何者今文乃該攝三乘爲一。以何
以故辭徴之。而釋其徴云不異不一。故知。
不異不一併該攝之由也。義苑義成。又下言
不壞不一而明不異等。當知。本來一乘不
異不一二義不相離故。分相該攝亦不相
離。是故不異不一四句。任運相當分該二門。
折薪義成 。折薪云。下決擇其意中三依一起。
會三歸一。即是同教。若知彼三乘法本是
一乘。即是別教。焚薪破云。以同爲別一謬
也。寂曰。此破不當。折薪意。欲顯同教融會
與別教該攝有異。非以同爲別也。應思」
初不異中更無餘也 匡眞引苑薪云云」
二以一乘同教中辨 苑薪返對上問答及
四句結釋。以三之字換一之字。以一之字
換三之字。存字作顯。壞字作隱。準釋可知。
復古集成。但返四句而已。焚薪大彈苑薪
云云。寂曰。苑薪最善矣。焚薪却非。惟可堂困
於一乘機入三乘乎。若一乘機是普機故。
入一切法。一即三故。普機入三。亦無所妨。
雖其爲三義邊一則隱。普機入三。三即是
一。由三即一故。無可更顯。三即一故。三有
存壞。三成一時。三則有盡。一即三故。一有
隱顯。一成三時。一則無盡。如水波喩。思而
可知。凡一切法門。無離於華嚴同別一乘
大教海者故。普機入焉。則十七門竝皆一
乘。無有若二若三。若二若三。即一乘故。入
若二若三時。即入一乘。雖二三即一。成二
三時即名一隱。一隱故。唯三乘無一也。然
三即一之義門。甚易解了。一即三。而一有
隱顯之義。頗&MT10769;領知。學者若會得三一即
一體義分。而體如虚空在於竅隙似有分
齊。而其實處處之空一體無二而無分限。三
一亦復如是。非止一乘廣大無際圓妙。其
爲三乘小乘者。其法體則與一乘無二無
別。廣大無際圓妙之旨趣者。始可與談三
一而已。若只返四句。不改問答及結文者。
焉能成義也。的知。師會之無見識也。匡眞
不旨兩家自義。以同教會釋。還徘徊乎二
家之間。無別好致。有何所益耶
二不一者該攝門也 折薪云云。又云。亦
恐此文傳寫錯。書一字合言則不壞不異
而明不一。寂曰。此解非也。折薪意。謂是則
下結釋今不一門。是不領文之綱目故。爾
從來明該攝之由。以不異不一明不異不
一已。是則下總結不壞不一分相而明不
該攝釋成上三乘望一乘有二門之文。
於是雖三一對辨。三等本來一乘。雖三本
一。不妨一外有三之義。彰然可知
二同教者後融本末 二同教者。即一乘二
乘三乘乃至無量乘。匡眞引孔目文。妄下和
訓。令殉己情孔醜矣。次出一圖大違二祖
之正宗。一爲能同。以終頓爲所同之異義。
雖濫觴於清涼。然公承襲。不順於二祖之
宗猷。其謬猶微。而未至於全失宗義也。至
匡眞遂其謬。今宗同教一乘之妙判幾乎泯
滅。二祖章疏中。一處無有以法華同教一
乘稱之圓教。比肩華嚴。及與一乘同於終
頓等之文。但探玄第六。有以同別無礙爲
一圓教之文而已。可知。匡眞又辨始教與
台通教之異同。義意最入乎流俗。何足依
憑也。凡諸家判教。皆極理致。於中天台・觀
首二家判教。卓絶古今。竝是出於悟心之妙
理焉。非挍量計度而安排也。豈容拘於當
時諸宗所施設以判教理耶。其以禪密及
相宗等。將強攝於今家判教之範圍者。是
庸俗之所作也。且如今宗五教。豈啻攝盡閻
浮一化之教迹耶。盡十方三世塵大無盡法
門靡不攝入於此中矣。雖攝一切。非是
於諸宗所弘之宗教。不洩一句一義。皆攝
於自己所判教内也。可思
初中有六一乘故也 分諸乘中明一乘
六重。今初法相交參一乘折薪云。若唯明三
中有一乘法相。非今一乘。若唯明一乘中
有三乘法相。亦非今一乘。要互相交參。方
是此一乘義也。焚薪議云云。義苑云。一乘垂
三乘。令彼欣趣。三乘參一乘。則勝進有期。
寂曰。折薪不允。義苑得旨。一乘垂三。令三
乘機欣樂一乘。三乘參一。以引三乘機令
向一乘。交參本意。全在引三令入一乘。
故。此二交參隨有一。則同教一乘也。何爲
待二兼有。方始攝於此一乘也。應思。謂如
三乘等者。匡眞抄出纂釋。云未詳何經。諸
註以淨名證微細。恐未允當。瑜伽五十四。
初明色蘊六相中。明三種微細。是應有本
經説。又孔目三明微細差別。十地成微細。
依普賢法。信&MT90041;成微細。然則應有地中微
細之經説若干。學者可尋。或亦説。華藏等
者。如匡眞明。根欲性者。法華文句四之二云
云。匡眞引折薪云云。釋義未穩。可知
二約攝方大事故等 二約攝方便。匡眞
引探玄一本末相攝四種已云。別教一乘既
有四門。同教一乘亦復如是。今約同教。故
知。約攝方便。即以本收末門也。乃至有人
凝然云云。皆失今旨。寂曰。通路・纂釋。竝失
章意。匡眞更成大錯。探玄本末四門甚爲明
判。如辨義釋。匡眞謂・同別本來角立各有
四門故。即言同教四門同教爲本。是謬之
甚矣。二祖之正判。本乘唯一。更無第二。可
知。今文分明。言彼三乘等法。爲一乘方便
故。皆名一乘。即是七位。明同教一乘中之
隨一也。豈非以三乘法爲同教一乘耶。本
末四門同別義盡。應須細讀探玄第一。見
祖判明明如日星矣。引法華中。匡眞擧五
佛開顯。五佛開顯者。文句四之一云云
三約所流即大乘也 三約所流。匡眞叙
演義鈔以華嚴爲本乘不取云云。寂曰。匡
眞謬解本義故有此言而已。根本一乘即
如來藏心也。豈容有二耶。不達根本理趣。
而拘拘於教迹名言也。大率如是。引法華
中。匡眞引義苑云云。寂曰。義苑有旨。雖所
流者是從本起末之義。今則證同教一乘故。
以攝末歸本之二文。是釋義之巧妙也。纂釋
問曰。經言汝等所行等者。爲直指二乘所
修之小行耶。爲説大菩提之種子無上耶。
答。釋廣擧二義。未決正不。指事擧此二端
答云。有説。唯取未退時大乘善根。現行雖
退種子存故。小乘善根非大因故。有説。亦
取小乘善根。若已囘心。則爲大因故。於一
分二。二本一故。案云。若見章意順於後釋
云云。寂曰。前説甚非。是全不知經旨及天
台釋義者之妄意也。後説雖通。亦字不允。
匡眞所引。天台解釋旨趣明暢。彼云。菩薩行
道亦可斷通惑見思汝已斷盡。即是菩薩道
聲聞得小果保執其果。則非是大行。回
心已即是大行菩薩。斷通惑之道也。豈非
二乘善根即大因耶。匡眞所引天台及探玄。
分明見此辨釋。讀者可知。又經等者。是勝
鬘經之文也。如匡眞引。元曉疏及寶窟等。廣
辨六處。可見
四約殊勝大同一也 四約殊勝門。凡諸
經中。對二乘道。指大乘爲一乘之文甚多。
今經云。過二乘法。更有勝道名爲大乘菩
薩所行。乃至名爲大乘・第一勝乘・最勝乘・
無上乘・利益一切衆生乘。又云。或修聲聞
乘。或修獨覺乘。或習菩薩無上大乘云云。
纂釋問。章云。以三中大乘爲一乘。但以三
中大爲一乘耶。爲融同無三之一方名一
乘耶。答。妙經意。但會昔權大乘。融同無三
之一方名一乘云云。廣明匡眞引法華已
云。問。既初説三牛在其中。後以大乘。但是
一乘。何獨爲勝。答。此亦不爽。爲求牛車。
出於火宅。是名大乘。天台爲之藏通菩薩。
但望二乘。且名大乘藏不斷惑
不便出宅
不配別教。今
就當宗。姑以始教三乘同教屬三中二。寂
曰。此辨甚非。天台判藏。許斷見思。彼以賢
首家&MT10755;教不許愚法斷惑。混濫台教。其非
一矣。始教雖權。三中之大。定是大乘菩薩
道。何言屬三中二。其非二矣。今約殊勝門
故。總取大乘菩薩法。各爲一乘。此中非可
強簡權實。而彼言當&MT10755;頓。或言以是所同
與爲一乘等。其非三矣。諸家釋義之不穩
當。竝由不領得同教一乘之旨而已。以望
別教下。明對望別教。則始&MT10755;頓三雖竝權
乘。同是菩薩所乘故通名一乘。&MT10755;頓已上泯
二破異。則三乘融會一菩薩乘也。然一乘
名束一切大乘。非有所揀。章中引二文
已。明同別一乘釋二乘目旨不相同。此文
見同別大體之龜鑑也。學者可味。又融大
同一者。通路云。若望同教。即聲縁爲二故。
三中大名爲一事。即是此門所立之正意。又
融大同一者。以三中大令同三外一。即
融三中大同三外一也。不可以三中一。
名一乘。是故一三和合成一乘者。即同教
法 問。若如是義即以三外一爲一事實。
融大同一故 答。不爾。以三中大令同
三外一。一三和合以爲一事。非謂直獨取
三外一。此是別義置又言故。或唯前義。謂
於三中大立一乘名。即取三外一同此大
乘。此即融大令同一乘。以爲一事。即圓教
意。寂曰。然公用心精密。而釋義仍煩。今門
約殊勝。則望二乘而一切大乘併爲一乘。
若約同教一乘。彼三中一即融同本一乘
故。無有復三一之別。可知。且通路云即圓
教意。非是今宗之正判。如上已辨
五約教事在靈山等 五約教事深細。折薪
解釋如匡眞引。是擧靈山即淨土。顯三乘
等法。據普賢知則是一乘也。探玄五及十
八云云。又孔目二云。此三界凡聖麁細出沒
不同有四。一業繋衆生分段三界。二者不繋
業分段三界。三者餘習變易三界。四者不捨
世間變易三界正法念經云。從阿鼻獄
至非想。於中麁細衆生次第相疊間無空
處。據此因縁。一類有情。即不可説其分齊
云云。今旨亦然。麁衆生見是穢土劫末壞滅。
乃至釋迦文佛。於此閻浮説四諦等法。細
衆生則見清淨世界。恒時安穩。天人充&MT90041;。乃
至盧舍那佛説一乘。是即同教一乘意耳
六約八義問答中辨 六約八義意趣。攝
論者梁攝論第十五。無性論第十所出。五十
要問答下。如匡眞引。無性論云。爲引攝一
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姓。諸佛説一乘。
法無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
説一乘。此偈有十因云云。如匡眞出。又義
林乘章云云。廣解。寂曰。今所明即密意一乘
也。是亦以智融。則是同教一乘也。可知
七約十義孔目中説 七約十義方便。孔
目一云云
依上諸義同非別也 此結成上。折薪復
古云云。如匡眞引。隨本宗定故者。謂三乘宗
中。雖有因陀羅等。由宗定故。不具主伴
故等云云。二疏竝以三乘爲本宗。指事云。
從一乘流故。隨一乘本宗定故云云。寂曰。
指事恐不允當。折復亦未盡理。從來於三
乘教。明同教一乘。何以故。以此三乘法以
智融則是一乘。所流所目攝方便故即是一
乘故。名同教一乘。雖是與本一乘融會無
二。未會時本宗是三乘故。隨本宗而不與
別教一乘之目之義也。非謂三乘宗中。有
一乘交參之義。應思。孔目十諦章語勢可見」
二明二乘有二耳 明二乘中有三。今初
匡眞云云
二者大乘異回心 二以大小乘爲二。匡
眞云云
三者聲聞及愚法 三以聲縁爲二。回心
愚法者。纂釋出二義。初義謂諍論聲聞藏。
爲愚法不了法空故。稱實聲聞藏。不簡
回心未回心。名不愚法。知法空故。後義謂
以諍論藏及稱實聲聞中不回心。名爲愚法。
稱實中回心爲不愚法。以初義爲正。法華
文句四之一初。辨聲聞法假實。光宅以爲。定
有實行聲聞云云。開善以謂。無實行聲聞。
引經云三乗初業不愚於法。外凡已知一
乘。寧有二乘猶執小乘。經云有者權也。即
指四念處爲初業。天台破二家云。若執二
文。更相矛楯。只増諍競。於道何益。乃至聲
聞成聖。能知不能知。唯佛境界非爾所知。
寂曰。如是諍論古風哉
又初約一可知耳 結上折薪云云。如匡
眞引
三明三乘故有三也 下明三乘中有三。
初三乘亦有二。初正明。後明三有別。今乃
初也。折薪云。初標有三。釋唯有二。應脱
一段。復古云云。匡眞抄出指事纂釋會釋。寂
曰。折薪的當。復古甚非。指事纂釋。勞會釋而
已。引例皆非例。可知
以經中愚別有一乘 此下明一三小有
別。於中有二。初正明。後問答辨釋。今乃初
也。匡眞引&MT10755;南云云。寂曰。要問答上之文。
故非眞滅度也之六字。是纂釋之語。此六字
指上愚法。是纂主疎於文法故。結語安此
六字耳。匡眞不辨者何也
問何以得理不疑也 此下問答辨釋。問
意可知。答中廣明小三一有別。初明小三
有別。今宗判。終教已去。貶愚法不達法空
故。不能實斷惑。不能究竟出三界者。乃
判教之深趣。甚斯可尚。雖然此但教門施
設。以理奪教而已。非敢奪依彼得道聖者
之内智也。孔目三二空章云。人我執無處。所
顯眞如名人空。法我執無處。所顯眞如名法
空。人空通小乘。而未清淨。至三乘方清淨。
法空在三乘未清淨。至一乘究竟淨
曰。此義甚深宜細思忖。折薪問答云云。如
匡眞引。寂曰。此問答甚非。豈有始教二乘
不斷惑之理耶。今家云終教已去者。指&MT10755;
教已去判教耳。非謂&MT10755;教已前二乘不能
斷惑也。折薪主誤解已去之言。可知。彌勒
問經論全部七卷菩提留
支譯
今文乃第六卷文。取
意所出。匡眞以如實修。爲&MT10755;頓所修四心。
寂曰。此纂釋所解。此解亦非。若如此解者。
應云始教二乘亦不能斷惑。與上折薪相
似。當知。所言四心。乃指一切大乘之四心
也 又經云等者。法華之文。匡眞云云 又
大品等者。匡眞問。探玄云云。以般若爲始
教義。此中上約&MT10755;教。何引證之耶。折薪解
云。此文兼始教。上皆實教。故知。通約大中
有三乘爾。纂釋有三義。第一義云。大品雖
是始教。不許愚法是眞羅漢義邊相同故。
引證之。第二義云云。與折薪同。第三義云。
要問答上。以大品般若爲三乘&MT10755;教。今所
引證義亦無違。寂曰。大品般若乃甚深祕
藏。其實則該攝衆教。今宗所判通始&MT10755;頓。
豈可局判耶。又匡眞擧復古。然此復古文。
次下引瑜伽雜集文之解釋也。錯引可知。
此復古第二義甚非。始教者教尚麁淺故。許
愚法斷惑。&MT10755;教者教義深細故。不許愚法斷
惑。例如婆沙許世道斷惑。瑜伽不許之。此
乃教彌高。則奪前教理彌急之分齊也。祖文
彰彰何惑之有。引普超三昧經文如匡眞
引。匡眞承襲慧苑。以此文&MT10769;天台三藏教
名。此甚妄&MT10769;。如下辨斥 入大乘論等者。彼
論上云云 以法華等者。折薪・復古如匡眞
引。折薪・復古。竝以非字爲毀破義。指抄以
爲。是簡除言。寂曰。如天台教判。以三車爲
三乘所得果。非是法華部内之益。今宗以判。
三車引諸子令出門外。而後授大車。束爲
法華部内益。是蓋退大縁。後中間禀於小
化等。爲法華部内能調伏道之意耳。雖此
與台判大成涇渭。亦是一途也。然今師所
言。則微隱&MT10769;知。至於宗密轉更顯灼。至於
言以部内有三車喩。劣於楞伽勝鬘等四
十餘部。圭峯所言甚非。可知由今宗有此
判觀之。指事所言亦有一理乎。應思 其
瑜伽聲聞等者。明通大二乘與愚法別。匡
眞引復古問答。寂謂。此問答不允 由此義
故下。更明三宗有別。共者。此般若經。及餘
方等・維摩・思益・佛藏・楞伽・涅槃等也。是三
乘共説故云共。不共者。即爲極位大菩薩
説。不共二乘。即華嚴是也。匡眞以華嚴爲
餘方等。謬之甚矣。又普應法界一切群機等
釋不允。阿含名義。如影十地&MT80363;探玄第九明
 如大品等者。折薪問答。如匡眞引。匡眞
出共不共圖。圖旨其謬。如其台教。法華玄
義十之二。明共不共般若云云。未見以共
不共般若。配當五教之文。今由義改圖
天台
  藏     華嚴
通  共  方等
別  不共 般若
圓     法華
賢首般若
  共    小  智融即一乘
     始
     終
     頓
不共   圓  同教一乘
別教一乘
玄義既言不共般若攝一切法。又如般若理
趣分純菩薩衆。都無二乘内證祕密會。豈
言之共耶 此中通大等者。匡眞引復古
云。依三義者云云。寂曰。此解不允。言此三
義者。指上來引諸經論明三宗有別。非
但指一經一論也。又次引復古云云。匡眞
夾註云云。寂曰。此復古全依清涼意。匡眞
云儼藏之正脈者何也。儼藏二祖。何處言圓
教亦開同別耶。匡眞擧徳一彈斥。是纂釋
所出。徳一所&MT10769;。實乃守權之局見也。纂釋返
破道理極成。梁攝論如向已辨 若言説大
品等者。匡眞云。此亦欲遮慈恩計故。寂曰。
此文正明三宗有別。隱然遮破慈恩等三車
家。可知。説華嚴等下匡眞問答。是集要&MT80363;
辨。纂釋引之。纂云。一音異解諸經論之常
説。性起語業之一徳也。今所遮者。在三宗
差唯屬異解之謬耳。寂曰。此等諸文。雖顯
遮一音異解故有諸教。如來所説全無差
別之計。密有遮三車家之意許可察。餘如
匡眞辨
二者大乘二乘故也 第二三乘義苑云云。
寂曰。此釋不允。今所謂融者。只是以一合
大之義。而非開顯之義。言以愚法合大中
二。亦準此可解。言約一乘約三乘約小
乘者。猶如言約建立一乘時。約建立三
乘時等也。不可深就理趣而釋也。匡眞
引折薪無失。次引復古・集成二疏不允。次
出自解甚非。恰如携大斧來將作齒木。
此中三義下無失。三乘有三種中。上來出
二。闕第三段。匡眞有辨。不允。如上已辨」
四者或爲準上可知 四明四乘中有二
種。如匡眞引復古・義苑而釋
五者或爲準釋可知 五明五乘中乃有
三種。如匡眞引孔目・義苑等而釋。可見。又
法苑乘章廣明
六者或無此之謂也 六明無量乘。今所
引文。即晋經第六十所説。復古・折薪云云。
匡眞彈折薪云云。寂曰。折薪善矣。匡眞却非。
可知。演義八十釋此文云云。明一音隨類
聞法不同。乃至無量云云
上來分乘竟 結分乘復古引玄談第六初。
匡眞夾註云云。寂曰。清涼所言意味深長。可
謂作家矣。雖然此一段文。頗不符順於二
祖之正宗。乃成 後代構違宗説者之根基
而已。復古自解。還不順於涼疏。各各攝法
之言。甚不應理。可知。匡眞彈清涼云云。
寂曰。清涼不順二祖之宗教者有之矣。而
不似匡眞違於二祖水火不啻。後學備之
殷鑒而可也
二融本末同一法界 二融本末中。初標章
匡眞下和訓甚非。可知。折薪引三寶章。以
同一法界爲同教。所以復古破斥云云。寂曰。
復古所辨善矣。上來所叙同教諸乘會融無
二。是同教一乘義也。同一法界。是所依理體
一眞法界。雖與同教一乘體不相離。義門
不同。雖然得意會釋。則應無巨妨。妙哉。
華嚴大教海。判以二門。二門各立二義。由
別教中分相門。同教中分諸乘。則一三相對
同別剖分。據於別教中該攝門。同教中融本
末。則三一鎔融。同別無二。但是華嚴一眞法
界也。當知。下從人天善。上至金剛定。開覺
有情。除遣妄執。令向無上正覺道者。總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此古聖同轍之大道矣
有其二門三乘等也 下開二門明。匡眞
擧起信通釋云。今二門。與彼二門其旨
相似。然彼以明心性。今以辨乘教。義門既
別。何強牽合爲焉。且夾注之所辨。拘拘乎判
教之通範。最疎於融同可察
初即不壞乃至無二也 釋成上二門。如匡
眞引折薪復古而釋也
問若爾二權權不立 此下問答復古云云
善矣。次下匡眞引復古破云云。嗟乎焚舟
者譬喩也。何譴之甚也。是故三乘下。匡眞引
折薪復古。二疏甚善
是故三乘如上果海 此下總結建立乘。
作四句中。折薪云。由此下總攝上文。通明
四句。非唯局同教云云。復古云云。匡眞夾
注云。復古集成。但約同教結句數。寂曰。此
辨不當。纂釋中云集成但局同教。復古意。
粗與折薪同。何言局同教。然是故三乘下。
結釋上建立乘。明知。其但局同教之義不
允也
此四義中準思可解 此結四義。於戲淵
乎斯一文也。一眞法界即如來法身。猶如虚
空。此淨法界等流。淨治變易三道者一乘
也。淨治分段三道者三乘也。一切衆生虚妄
遍計。攬此法界。爲麁細二種三道。二乘及
地前菩薩。攬此法界。爲三乘道。地上菩薩。
攬此法界爲一乘道。諸佛如來是爲自體。
是故三乘一乘及佛果海。擧一則全體遍收。
何以故。一眞法界體如虚空故。雖其所感
似有大小優劣。照其法體則全無差別。唯
是性起樹藏也。但遍計所起妄法。是妄増益
故。雖不離此法界而起。違此法界故。不
名爲法界。亦不名爲性起。如上已辨。復古
以法界性融分圓倶現。釋全收法體者。不
領如上深趣故爾
餘釋乘名體等竝如別説 別説者。折薪・復
古謂指起信別&MT80363;非是現流本。傳現流別
&MT80363;。乃後人之僞造也
指抄
以爲指起信疏
教義攝益第二 第二章明教義攝益。折薪
云。即前乘章總結四句中。前三句教義及攝
益耳。上但立乘未分教義。今方示也。匡眞
引孔目云云。寂曰。此孔目文。以十地教證
道分別。不可取證今之教義。今所謂教義。
泛涉於三乘一乘而言之。凡教義之言。寬
狹非一。今則應以其最寛者而釋矣。探玄
第十云。所詮故。所以故。名之爲義。表義故。
顯説故。名之爲説折薪以能詮教爲教。
以所詮義爲義。此能順今教義。孔目所言。
一乘教義中。最究竟之教義也。豈可以彼
解此耶
此門有二後開合 分科可知。復古云。先
辨教義分齊者。此明三乘一乘分齊不同
也。後明攝益分齊。三宗攝二機。各有分也。
匡眞引孔目不允。如前已辨。義苑所釋。亦
未允當
初中有三別教一乘 分科可知。復古・匡
眞釋教義不允。匡眞一破復古。今還同於
復古者何耶
二臨門三瑜伽等説 明臨門三車教義。
折薪二文善矣。復古釋初文。引要問答。
次釋教義無分。竝不允當。初釋移乎次下
同教中。則尚其可通。今於三乘當教。釋義
不應。復古集成所覽本。脱齊字。復古以教
義無二作解。集成依孔目第二意。以無分
別解釋無分。二疏全不成義。斯由不見
正本爾。指事以二義。釋無分齊。如匡眞引。
二解竝有道理。學者可擇
三以臨門法華經説 此明同教一乘。復
古云云。此依孔目義亦允雅。匡眞破之。破
甚不當。匡眞自解。依台教意。雖與今義合。
不如復古依自宗釋之正當。復古復引孔
目四。明三乘教行理果不眞實。一乘法義皆
眞實。與今義同釋無過失。匡眞破之何耶。
集成云云。寂曰。此集成辨頗有旨趣。學者
可味。匡眞問。同教自宗亦具教義耶。答。云
云。子注云云。其義未顯了。&MT10755;辨今章以法
華爲同教一乘。而彈斥圭山判法華爲漸
&MT10755;云云。寂曰。異哉匡眞。豈可破圭山判
教之謬。而成同教一乘教義有無之答耶。匡
眞將言同教一乘自有教義。則現違今文。
將言同教一乘有義無教等。則自己所立
之同教一乘忽敗壞。故進退維谷。中心痿頓。
横呵圭山。欲覆自屈。鄙哉。纂釋十問曰。同
教當體具教義耶。答。同教是義。而自宗之
中不可具教義。&MT10769;云。華嚴同教中。文殊爲
六千比丘。説十大法門。法華三周説法等。
非是同教一乘具教義耶。答。圓教中有二
門。爲上根機。依全揀門。直説一眞法界。乃
至自有教義。若誘中根依全收門。要先設
三乘教。令其修習練磨。後收入一乘。所説
法門。共同三乘。同頓同實故名同教。乃至
其所入法門。全同別教。唯假三乘之修故。
以彼爲教。後收入一乘。以此爲義。即是
雖能入之教門有別。所入乘體是一也云云。
次引折薪云云。同別雖二乘唯露地白牛。
乃至。例如始教。有回心直進之二類。乃至。
同別有二。有成六教之失。次以龍女成佛
設問答。以龍女成佛。及本門直進菩薩是別
教一乘。寂曰。纂釋此問答半成 道理。然此辨
大抵。依於清涼。不符二祖之正判。是乃由
不熟練孔目探玄等之教旨。但不領會入
法界品六千丘比等。及法華龍女之深趣也。
同別一乘之正義。如前已辨
二開合者所目故也 分科可知。釋如匡
眞出諸注。所目之義。匡眞叙諸家。異解紛
紜。未見的當。寂今試出一解焉。目者木之
理也。状目案目綱目。皆從此字義轉。凡三
乘小乘一切法門。乃一乘性起大樹之目理
故名所目。三乘小乘。即一乘之目故。當體本
來一乘無有別體。依孔目第一意。所流所
目。乃從別教名之。攝方便乃於同教言
之。一切三乘等法。皆從一乘大教海之所
流故。一乘大樹藏之所目故。此三乘乃一乘
之攝方便故。纂釋以所流爲同教義。恐不
允當。匡眞自解。特不應理。可知
一乘三句盡教義故 此明一乘三句。匡
眞云云
總辨者或差別説也 此總辨。匡眞出圖。
苑薪不允。宋本錯字。如冠所批。苑薪覽不
正本。作斯謬釋耳。復古義通。指鈔最善。今
家正判。以三一和合。爲同教一乘故。初以
三乘。引融同一乘故。雖同教一乘自宗唯
是義。初以三引故。具倶教之三倶義之一。
方爲同教之義。如指事辨。但匡眞私加三
箇同別子註。可謂。畫蛇足矣
第二攝益瑜伽等辨 分科可知。匡眞引
指鈔。寂曰。此辨不允。既言究竟。何取自乘
不退也。應思
二或攝界法華經説 下明界外攝益。匡眞
鈔出纂釋 問。此中所言出出世者。爲約
佛地益。將通於八地已上耶。答。云云。寂曰。
決擇所辨。是依探玄第十八。善財前生爲
見聞位。現生歴於五位爲解行位。以當生
因窮果&MT90041;。爲證入位。此歴通途五位。爲解
行位故。以佛果爲圓證入處。然八地已上。
有潜同果海之義故。或時以八地已上。
爲證八位。若據別教一乘。判證入位。則有
佛果證入八地證入之二義。而理歸一致。若
據同教一乘。判證入位。則以八地已上。爲
究竟益。爲出出世。亦雖有初地證入之義
分。初地乃至七地智。回向於出出世而已。
未能以出出世一乘爲自所得故。不爲
得同教究竟益。亦不與出出世名。此旨深
玄。不可輕易。和合説者。匡眞出有解。寂曰。
文言。雖美頗失其旨。樵子徑永異葛洪家。
一段意趣。欲喩離三乘小乘別有同教一
乘。惑之甚哉。宋朝四家。雖研精此章有所
造詣。間以涼疏混同今家。故凡下毫處。動
致相違。其辨同教三一和合。不泯二物相
合之朕跡。是乃由不入於二祖正判之堂
奧也。於乎深哉。同別一乘之義也。一眞法界
第一義空。應於普賢眼之機。名爲別教一
乘。應於餘一切衆機。名爲同教一乘。然一
切衆機。不能知是一乘第一義空。而謂三
乘小乘乃至無量乘。後自乘究竟。入於普賢
智。則知向三乘小乘乃至無量乘者。全是一
乘第一義眞法界也。已須知。三一和合。唯
開機而已。法體本來無二同一法界。豈空
以二物相合而解耶。所以以遍計情識。於
文字言句有分齊之境。覓同教一乘者。驢年
不能知其影像。何況眞趣科。惟同別一乘
之辨者。今宗之一大&MT10769;關也。此關不透得
者。到處否塞。其猶墻面而立焉。欲學今
章者。先須向此處明了了地矣
若先於一小相品説 此明別教一乘攝
益。其不言見聞位。今乃據攝界外機故耳。
兜率天子。出於晋經三十三十四紙小相品。演
義鈔四十八云云。匡眞問答抄出纂釋。義未
明了。纂釋論之義意。紛綸猶如亂絲。今取
要言之。謂天子墮獄已前見聞生身也。已
成解行者。唯是界内信解行。非是界外證
解行。後於出世身證彼法者。天子從地獄
出。即生兜率天。名出世身上。此出世身上
證得普法。名爲出出世間。然則地獄蒙光
觸。身乃屬見聞&MT10755;。又一義云。已成解行者。
指獄中光觸之益。言出世身者。指兜率解
行之身。三生總是解行生之所攝。寂曰。如
是解釋。即後學暗推。不足取用者耳。指事
云。問。諸天子等者。昔於何位見聞一乘。退
墮地獄耶。答。雖未見正文。唯聖教道理。
從愚位乃至十信位。見聞一乘。修普賢善。
遇惡因縁。墮於地獄。今以種善根。遇善知
識。盧遮那佛威神力故。於地獄命&MT10755;生天
上。聞天妙音。除滅業障。開普賢法。入信&MT90041;
位。諸位相攝。得十地位云云。寂曰。今此一
段。明解行位中。行一乘已證入普賢別教
進趣。擧小相品例證而已。然華嚴經中普莊
嚴童子遮那
品説
兜率天子善財童子等法門。是最
甚深祕密之説。非眼皮未綻者之所測 豈
容以愚位胸臆而計校焉耶。若有論判或
至相賢首等之明文者。應依而作解矣。否
則莫著一字脚而可也。匡眞夾注。云未墜
獄身。恐是信&MT90041;者大謬矣。一乘進趣成佛之
義。如孔目第四辨
三或通攝如法華説 此明攝界内外機。
於中有二。今明入同教一乘。匡眞問答引
義苑彈斥。寂曰。義苑云爲三乘同教者。固
不允當。通路纂釋。問答今文與上明同教
之別如何。寂曰。此辨匡眞所言善矣。然此文
亦似以先三乘爲法華部内得益。蓋乃遠
該爾前。歸諸法華部内之教格耳
若界内見如華嚴説 此明別教一乘三位
證入。義苑云云。如匡眞引。然圓教進趣大機
所感。似易至&MT10769;。孔目第一普莊嚴章。如上
已引。同第一入佛境界章云。若據一乘。總別
與十一法相應。是佛境界。一佛境界。齊如
虚空。此是總也。二據一乘因無量劫修。乃至
所知佛境。非染識能知。亦非染心之境界。
乃至欲明照佛境。生死等法煩惱業報等。寂
滅無所住無明無所行。平等行世間。如是
明照佛境界云云。同第四辨入法界品回
心已云。若欲識華嚴無盡教義者。當依六
相因陀羅微細智。及陀羅尼自在法智知
此等諸文。宜熟思惟知三生證入。亦非凡
情之所圖度矣。匡眞頻談華嚴三生證入。
如俯而拾芥。嗟乎潭老。欲使人悕求一乘
道。植金剛種子。而作此提唱乎。以愚思
之是牽人令墜險阮也必矣。且此中頻引
禪語。甚是虚頭。豈是至相賢首之意耶。聞此
翁曾學於汞銀禪。入教之後百生僻見。蓋
由于斯乎
叙古今立教第三 第三叙古今立教。略出
十家。於中上從元魏下至李唐故云古今。
上九爲古。奘師爲今之辨。雖事不差。於義
不雅。復古叙此門生起者善矣。纂釋引指
事。明此門來意者不允
古今諸賢以爲龜鏡 初標章。匡眞引探
玄強作會釋。以圖對合。寂曰。此會甚拙。且
多差謬。今門之中。全無辨是非述西域之
科。其非一矣。以會相違。配決擇前後意。最
所不應。其非二矣。以叙古説。配施設異相。
亦非允當。其非三矣。現傳攝今門而可也。
何不配當耶。判教分宗。古今頗多。如大乘
義章第一・法苑章第一・妙玄第十・探玄第一・
玄談第四等具叙。可見。玄談第四。明分不
分五意。最有旨趣。不可不知
一依菩提得解等也 第一菩提留支一音
教。菩提留支此云道希。北天竺之人也。如
續高僧傳載焉。一音義。妙句七之一・探玄十
一・演義五十一初廣辨其義。今師圓音章。
以四門明。演義依彼作三義釋。一云。佛唯
有大定智悲。無有言音。但衆生有感。各聞
爲解。雖有衆説。佛一寂滅無言是一故。名
爲一音。二云。佛唯一圓音。無有屈曲差別。
但由機感。隨類各解。取名味句相而已。三
云。如來自有差別言音。同時報萬。上來三
説。偏取有失。三説不離成圓音義取意然淨
影・清涼・慧苑・圭山等。以大小竝陳一音報
萬。爲留支所立。義林・探玄・飾宗等。以佛唯
一音衆生異解。爲留支一音。義苑・集成・涼
疏爲正。折薪・匡眞以今師爲正 折薪以
涼疏爲寫誤。匡眞設不順辨。強朋章主。竝
皆胸斷。何足依憑。惟如上二途。乃所傳之
異耳。不可敢定是非也。通路云。按留支
意。就佛唯是一音教。就機即漸頓二教。寂
曰。此辨有理。所以得知。妙玄十之一云。菩
提流支明半&MT90041;教。義林章一叙七説中。初
擧流支一時教。後四所立。亦爲流支判。明
知。此師所立。乃有約佛約機之二途也
二依誕法多同此説 第二明頓漸二教。
誕法師者。蓋斯曇延上統門人慧誕法師也。
餘立頓漸二教之師多矣。如淨影遠公道場
觀公曇牟讖眞諦曇延上統劉虬等是也。今
所標擧諸本不同。如匡眞引。然漸頓二教。
有約機約教之別。言約機者。謂大從小
起。是名漸教。直説大乘。而不由小名爲頓
教。言約教者。謂所設教法三乘竝説名爲
漸教。唯詮菩薩法名爲頓教。漸如涅槃。頓
如華嚴。如誕公所立。二義兼明。如曇牟讖
三藏遠公等。單據約機。纂釋擧十地品小心
衆生及四諦品。問華嚴會中無乃大小並陳
耶。答中引探玄十。以答初問。以四諦亦第
五地法。答四諦品之問。寂曰。小心衆生。新
譯云劣解衆生。是指地前。於文分明。如四
諦品。是華嚴最甚深之祕説。如孔目辨。纂主
解釋淺。以情謂以如是問答。欲解華嚴
者。其猶如向蜂房蟻穴求喜見城 乎。又纂
釋問。頓教唯華嚴耶。爲通餘經耶。答中以
探玄中云華嚴等是。爲通餘經。更引圭山
立二種頓。&MT10769;化儀頓應不通餘經。答中言
梵網是化儀頓。即今所等云云。寂曰。四頓四
漸者。楞伽第二所説。演義抄第四判之。配
地上地前。圭山依彼意判二種頓。然彼經
文意趣深遠。非可以教判而評論也。且圭
山對法華而格量之説。雖似一時救弊之
辨。其旨頗違聖教。何足依憑焉。匡眞彈圭
山判法華。云不及四十餘部者善矣。呵
以法華爲&MT10755;教者非矣。今家判法華涅槃
會三歸一。以爲&MT10755;教。以智回向於本乘。爲
同教一乘故。&MT10755;教與同教一乘。於智有別。
教全無別。圭山所云。無有巨妨。匡眞漫引
四明教判。評量今家。豈非方柄圓鑿乎。且
彼云今家一乘圓教有二等。今問。子所指
今家者何人耶。若是至相賢首。則決無以同
教爲圓之説矣。知執情現之今家耳。言遠
法師等者。淨影遠公也。通路云。義章中破
誕公説。今何云同耶。答。於有別義。即加評
破。今則於立頓漸同云同也。纂釋問。大疏
中擧曇牟讖半&MT90041;。云遠師同之。今何云頓
漸耶。答。遠法師立漸頓二教。今章分明 寂
曰。此答不成答。可知。大乘義章一初立半
&MT90041;教。次明三藏中。判爲三教。謂局教漸教
頓教。十地&MT80363;中。亦以漸頓判教。然則遠師。
正以半&MT90041;判教。於&MT90041;教中更立漸頓。故
知。兩文無復乖角
三依光統大同此説 三明光統三教。光
統事蹟。續高僧傳二十七。華嚴傳第二云云。
製廣略二疏。弘揚此經。搜玄&MT80363;第一。以三
教判。率依光統。與今相似。玄談第四云。漸
約不具。頓名具説。不同誕公大小相望成
漸頓也。言具説者。如涅槃説空者所謂生
死。不空者大般涅槃。又云。空不空若常若無
常等。皆令廣開。即是頓教。三圓教者。即是
華嚴云云。寂曰。搜玄以今經爲頓圓攝。清
涼以涅槃爲頓。以華嚴爲圓教。其異可
知。匡眞夾注。叙刊定二&MT10769;。清涼遮二&MT10769;
云。寂曰。清涼雖遮。半被他轉。理不極成。今
方斥二&MT10769;焉。若就一世論生熟者。應言生
熟倶漸。若通論三世。則此世根未熟者。不
堪直入大故。先以小調。後根漸熟。方爲説
大。是名漸教。若宿世久習大乘者。根已熟
故。直示大乘。是名頓教。種熟得脱。通論三
世。何言生熟倶漸。初&MT10769;之非可知也。其言
上達分階佛境者。是約華嚴正爲。若別教一
乘。以八地已上爲正所被。若同教一乘。則
初地已上乃入此智。故光統致此言耳。若
就華嚴教海慈澤普遍。豈啻地前哉。不思議
法品説。充&MT90041;法界一切衆生。無不聞者。盡
一切未來際劫。當知盡十世一切有情。恒在
華嚴大教海中。發心修行。出現品文。奚容遲
疑焉。第二&MT10769;之特非可知也。清涼分句配
之地前地上。甚非允當。吁二大師。深尊光
統不敢置啄。苑獨搆不順之&MT10769;。毀斥古賢。
豈非令宗之蘖耶。匡眞云光統全順理。則
大師何叙之古説以是非怪哉此言。大師
何處是非光統耶。今章探玄一句。無評光
統之立教。探玄之中間依用於彼。潭之言戻
也可知矣。傳光統略疏流傳此邦。彼疏中
以今經爲頓教攝。或曰。疏文脱圓字。華嚴
傳二。云以華嚴爲圓教自此師始。搜玄
判此經言頓圓攝。疏脱圓字也必矣。遵統
師者。通路以謂是洪遵師也。洪遵出於續僧
傳二十七。匡眞以爲。是曇遵師也。曇遵亦光
統資任。至僧統。傳在於續僧傳十。兩家所
指未知孰是
四依大衍界眞理等 四大衍四教大衍寺
曇隱師事蹟。載於續僧傳二十七。是亦光統
高弟也。大乘義章一云。宗別有四。一立性
宗。亦名因縁。二破性宗。亦名假名宗。三破
相宗。亦云不眞。四顯實宗。亦名眞宗。寂曰。
今四與彼全同。然此四宗理致周足。初二乃
人空教淺深。第三乃法空教。第四乃如來藏
教。豈非罄如來設化之始&MT10755;乎。妙玄十之
一。破此四宗。概斥名所濫。亦是立破之巧
辨耳。何以彼爲定量也。匡眞子註。頗有差
謬。學者可擇
五依護身礙法門等 第五五種教。是護身
寺自軌法師所立宗義。可知
六依耆闍門等是也 第六耆闍六教耆闍
寺安廩師事蹟。出於續僧傳第九。即光統門
人也。匡眞出刊定&MT10769;不眞如幻眞空理性唯
是法喩之別。豈二門耶。寂曰。甚哉。慧苑之
無見識也。不眞如幻乃破相。空眞空理性乃
般若。眞空經論及諸祖調然分之。其分爲
二宗。甚得聖旨。豈爲之非耶。玄談四&MT10755;。及
義苑並眩彼妄&MT10769;。可知。匡眞頻引台破文。
大失賢首家溫雅之風規。可悼。又引留惑
淨用及返道行。混亂於愚夫遍計所起之惑
業。惑人之辨莫大焉。可詧
七依南岳代東流教 第七台衡四教。於
中初標章。後明四教。今乃初也。二大師傳。
載在於諸傳
一名三藏摩訶衍藏 後明四教中。今初
明三藏教。此教明因縁生滅四眞諦無我人
眞理。如四教義及玄籤十之二等明。刊定一
於三藏名。出四種過。清涼更加一&MT10769;。即通
&MT10769;。如匡眞出。寂曰。嗟甚矣。苑之昧理也。
清涼所辨。理雖粗通。未明其旨。今試辨
之。其以三藏名。標二乘道。是顯法華開會
之妙旨之先容也。所謂八萬法蘊。乃如來藏
體内權實也。如來所以出興於世。在以一
佛乘開悟一切有情令成佛道。一佛乘即
如來藏心。即空假中。菩薩入地便會此道。
未入地者。不甚直入此理。故開分一實
爲三賢道。是名次第三觀。然閻浮提五濁増
時衆生。根鈍障重故。不宜直學菩薩法故。
先示四諦道。令成人空慧盡見思惑已。而
後漸次調練。會於一佛乘。然人空妙慧。必
由淨定起。淨定必從淨戒生焉。持戒清淨。
則淨定必起。淨定現前。則眞慧自發。眞慧發
生。則見思惑盡。見思盡。則入無爲界。入無
爲界已。菩薩空假中大道。由是處生焉。是
我釋迦文佛。化&MT10769;調伏衆生之最祕密也。所
謂戒定慧。即如來藏性所具平等寂靜照明
之徳用故。起則隨順眞性。亦能開發眞性。
眞性開發。即三學八正會歸眞性。一體無二。
何以故。戒定慧即如來藏心之性徳故。譬如
大海水潜入大地。流爲百川。&MT10755;乃朝海同
一鹹味。理既如是。教形容理。理教何差。故
台判雖立四教。正明開顯。則必藏圓相對。
中間二教奄含前後。是爲決了聲聞法。是乃
重垢衆生。先治見愛。漸次進入祕藏。祕妙
方便。萬善同歸妙法蓮華臺之祕訣也。爲
顯示此理故。特於此教立三藏名。智者悟
心之妙判。其在於玆矣。如來在世。已有持
修妬路比丘。持毘尼比丘。持摩夷比丘。條
然有別。況佛滅後。結集三藏。分部修學乎。
大乘學人。無區別三藏習學異甍故。智論
頻指小乘名爲三藏。法華亦指小乘。稱之
三藏。何有濫渉大乘之失。第一&MT10769;之非可
知也。大乘三藏有無。如義林藏章辨。雖大
乘中有三藏詮三學之理。大乘戒定慧乃融
攝無礙。非可區別。所詮如是。能詮亦然。雖
有三藏。不可名三藏。何有大無三藏之
失。第二&MT10769;之非可知也。法華智論所言三
藏。正指小乘。謂違至教。消文之昧也。第三
&MT10769;之非可知也。二十部中。雖有或立四藏
五藏。或不依論藏等。畢竟彼宗以戒定慧
爲所學處。五師相承。唯依三藏斷乎無他。
餘部雖立五藏等。菩薩藏呪藏等。非自所
學。所學亦唯三藏。彼經部師。不依論藏。由
遮破有宗執滯六足發智之弊。如來所説
阿毘達磨。攝入素恒覽。何不依之。豈有不
定失耶。第四&MT10769;之非可知也。四階成佛。乃
鹿苑教中施設之法門。有教無人。非眞大乘。
非因有三藏菩薩。不敢名小乘。其所以
不名小。即由不便顯開會之妙旨而已於
乎。刊定四&MT10769;之兇戻。不足評議矣。清涼會
釋。未盡於智者立名之本旨乎。匡眞一一
取刊定&MT10769;。却嫌清涼。非翅自已朋非。欲
令賢首同刊定之醜。何其惑哉。如普超三
昧經。入大乘論。是奪實義之一法門也。應
以是翻知三藏本從大乘出。而三藏區別
乃阿含等聲聞教也。而彼往往以彼經論。
&MT10769;台三藏。謬之甚矣。不見乎。賢首雖處處
引此經論。無毫&MT10769;台三藏名也
二名通教亦名漸教 二通教。如匡眞引
四教義四念處等辨。通路云。亦名漸教者。
宋本無此一句。後二教末句亦無。恐後人除
此句乎云云。寂曰。宋本無此句。後人除之
耶。今師自省之耶。不可得知者已
三名別教亦名頓教 三別教。如匡眞引
四教義明。次匡眞擧横縱修性之義。引妙
宗。別圓對辨。次辨三法無差。彈斥清涼。寂
曰。性修横縱別圓差異。如四教集註詮要辨。
三法無差。出晋經第十六・唐經第十九。探玄
第六・演義第十九・止觀一之三等廣明云云。
然四明家辨之抗妙他家。以愚思之。四明
所言雖似高妙。其實則不順本經。亦非
止不與他探玄等而符合。於自家止觀。恐
有牴牾焉。然匡眞深珍彼説。到處夸耀。將
使探玄同於四明。何其惑也。復且彼辨。非
眞三法無差之辨不穩當。由此無差。妄起
圓廢偏之僻執。撥棄佛法樞柱染淨縁起息
妄修眞之道。其過豈些少耶。雖是傍論非
可玆辨。弗忍止。聊指斥而已
四名圓教不見聞故 四圓教。今家以別
教一乘釋他圓教。是盡十方三世唯一圓
教。此圓教外更無第二圓教之活意。乃應
以一家之洪格而辨釋矣。匡眞欲和融台
華二箇圓教令無優降。是大失今家之教
範。可知。言華嚴是者。通路意。謂今指華
嚴者。欲顯諸師多歎華嚴。是故且取華嚴
圓教一門義邊。自亦欲揚華嚴一乘以爲
最上。而其法華非不擧指。義苑又云等取
法華已上通路意。義苑無
此文。是折薪之釋
匡眞以宋本爲正。
爲等字等取法華。引探玄云亦字亦於法
華。寂曰。諸家以不領台華立圓分齊不同。
及與上所謂賢祖之活意。唯以普眼經爲圓
之玄旨故。有此不順之辨耳。會玄釋探玄
云華嚴等云。等字有二義。一等支流經。二
一代時教。但説圓融具徳之經。皆此圓教中
收云云。此説能得祖意焉。亦字亦於上護
身法師法界宗。何云亦於法華焉。可思。然
今家以同教一乘判於法華。不與圓名。是
判教之洪格。非強貶抑法華。以法華會三
歸一。爲同教一乘。開會究竟。則歸於本教
焉。於是乎法華華嚴玄同一致。只是一眞法
界而已。亦名祕密教者。是亦以一家教意而
判焉。可謂超方之手段也。匡眞擧清涼荊
溪云云。寂曰。雖是傍論。聊加會釋焉。玄
談第四云云。意謂華嚴頓説大教。授之大
機。化儀是頓化法。亦頓故曰頓頓。法華乃決
了聲聞法。有經漸入焉者故名漸頓。荊溪
以爲。清涼抑法華。便製義例。大破彼辨。隨
釋纂要。並破斥彼。會解&MT80363;評云云。寂曰。會
&MT80363;評粗當矣。台教之意。於絶待門雖稱
超八。據相待邊非無漸義。妙玄二之一。以
法華爲漸圓教。同卷又以會小歸大。爲漸
頓泯合。以華嚴爲頓頓。又同卷云。今法華
是顯露非祕密。是漸頓非漸漸已上依此諸
文。清涼所言全依天台。由門庭分無諍起
諍。可謂澆季之弊也。祕密有二種。今約微
&MT10769;解非下位所測。非隱密等義。如探玄
第二辨
八依江南華嚴是也 八敏師二教。敏師傳
出於續僧傳十七華嚴傳第三。敏師乃高
麗印法師之資。匡眞云。此二教本出嘉祥。寂
曰。此辨不允。敏師入茅山。從明禪師聽三
論。何關於嘉祥。師與嘉祥並世。安依玄
論。計匡眞有意許。強使此師同於嘉祥。欲
以遂法華通局平之私懷而已。刊定以華
嚴經中説四諦等。或説修行調伏作&MT10769;。清
涼返破道理極成。惟印敏二師建立。與同別
一乘義大旨相似。頗有道理。不遑此詳。學
者深思。匡眞彈清涼。甚不允當。又云指
要鈔錯認此師所立謂賢首義。是亦非也。
今章施設異相中明十異。四明指此。非錯
認此師等。盧舍那經等者。會玄&T047368;云云。匡
眞引彼評云云。寂曰。會玄所言善矣。匡眞
胸譚。欲令印敏與嘉祥全同。由有向私
意爾。刊定又妄&MT10769;。清涼救釋云云。苑之見識。
於是可察。清涼所辨義趣炳然。可熟讀矣
九依梁朝進等是也 九光宅四乘教。光宅
法雲法師傳。出於續僧傳第六。此師判教。
依道場觀師。總判佛教以爲三種。一者頓
教。即華嚴是也。二者漸教。從鹿苑至鵠林。
此中開五。一三乘別教。亦名有相教。諦縁
度教是也。二三乘通教。亦名無相教。諸部波
若是也。三褒貶抑揚教。如淨名思益等。四同
歸教。是會三歸一教。如法華説。五常住教。
如涅槃經。三不定教。如金光明勝鬘等。此
師所立。以教開乘。教有三教五時。以乘合
教。乘唯有四。五時中初三乃三乘教。後二
乃一乘故。是故此師解釋法華以四乘教。
可知。如妙玄十之一。列南三北七中。道場
觀師即南三之隨一也。可尋。纂釋問。光宅所
立三車中牛車。是小乘中菩薩耶。爲大乘菩
薩耶。答。探玄一云以大乘權教方便説故。
故知。大乘權教菩薩。問。若爾光宅釋方便
品云云。似指六度菩薩。云何光宅指二類
不可偏局。同疏四云。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
薩。又有佛子心淨云云。攝權菩薩可知。寂
云。光宅疏等。以法華開會三乘。率對三藏
教中三乘。於出三界證入一乘之交際。含
權菩薩故。六度菩薩權乘菩薩。合則爲一。
開則爲二。是乃由菩薩修行道中淺深不同
故。以理分教。教門非一。雖教差別。非必
菩薩類有種種故。疏文從容宗教並存。古風
可尚。匡眞中引光宅疏。擧四衢道之釋。子
註引東西走戲之疏文。是甚不允可知 後
代信行等者。信行者唐初之人。傳出于續僧
傳二十。爲人非常。異操奇行。能作&MT10769;作。實
乃異人也。計此人信雖有餘智薄且鑿。乃
依華嚴建立普解普行之法門。然門下有
若干弊人。交加僞妄。就中有河東逸民斐
玄者。製對根機行三階集録。稱爲信行所
造。唐太宗高宗時播名海内。盛作一家。信
毀相半。眞僞未決。後至開皇末勘經諸徳評
爲邪説。以勅禁止。孔目要問答。擧彼説。今
師今亦出彼。至相賢首與彼並世。當時邪
&MT10769;辨。與要問答所出分明是邪説。則不
可言邪正&MT10769;辨也。二祖弘揚華嚴。彼亦毘
賛華嚴。二祖亦爲遂護法扶宗之鹿。不見
崔嵬乎三階之邪山。與嗟呼。雖大賢乎。同
其所好。則不能公然乎
十依大唐不空理等 十奘師三法論。於
中有二。初正明。後評量。今乃初也。三法輪
者。深密經説三輪。謂四諦輪・隱密輪・顯了
輪。與今義同。又金光明經三・瑜伽七十六所
説云云。如孔目一・瑜伽倫&MT80363;二十下・法華玄
賛四・無垢稱疏二・唯識疏法苑章等明。匡眞
引章疏云云。夾注彈荊溪錯解嘉祥義者
當矣。三法輪者。如匡眞引唯識疏及法苑章
明。持字義。亦如匡眞引復古折薪相宗等
明。寂曰。似三家辨未盡持義。應思。三性等
者。纂釋問。唐三藏所立第三時教。局三性
耶。爲通三無性耶。答。一義云。可通三無
性。問。若爾何故唯識論。云故佛密意説。述
&T047368;云密意説三種無性。今章云。顯了説三
性。不言三無性耶。答。探玄一云。第三時中。
方就大乘正理説三性三無性云云。三無
性可有二義。隱密總説之無性。唯得遮情
一邊。不見表徳故云密意。是第二時教也。
若約遍計理無。依他無性。圓成相無之義。説
三無性。則是非有非空之教。即顯了説。屬第
三時。乃至今章約三無性於第二時顯勝如
此。寂曰。此大抵依清涼意。此釋未盡。然三
性三無性者。大乘之要領旨趣深廣。不遑此

此三法輪嚴法門也 後評量折薪匡眞述
其意趣。寂曰。折薪正得章旨。今師判教溫雅
公正。全不欲抗敵於他。獨於奘師所立。頻
見不&MT90041;之懷。或奪或與。展轉往復。欲柝彼
守權之情。今文雖不分明對破。不攝別教
一乘之語。定斯抑彼所宗而已。匡眞所述。
全非今師意可知。折薪云。轉法輪即小乘
教。照法輪即始教。持法輪即&MT10755;教也。探玄大
疏等。以第三時爲始教。唯取三性理也。
由三性理通始&MT10755;二教。若依彼三性。立彼三
無性。以顯中道。義通&MT10755;教。若説遍計空依
圓是有。此唯始教也。清涼立此。爲三性空
有宗也。今約前義故。天分爲&MT10755;。況其中相
不空眞如耶。故知。深密三時。不唯始教。匡
眞夾註。引折薪。是抄出纂釋故。脱一行餘
故。義頗乖角匡眞七十六
紙右
有折薪全文。可見。
明宗&T047368;破折薪。復古集成匡眞同於明宗。寂
曰。折薪所言雖非的當。非無道理。何強譴
斥。明宗自義。劣於折薪可察。賢首大師意
以爲。深密瑜伽。若據梵本義趣。應參渉始
&MT10755;二教。但譯於奘師之手故。成始教門。例
如攝論前譯含攝始&MT10755;。後譯全爲始教。師
有此意。故與以第三時爲&MT10755;教者。乃就
經論本旨。奪爲始教者。即據奘師現傳。是
今家之密意也。華嚴在初者。匡眞擧一&MT10769;
答意未明。寂曰。慈恩家。謂華嚴乃頓教門。大
不由小。無三時前後。若約機漸從小入大
者。乃有三時。若由理攝教。則華嚴亦入第
三時。淄州依此理。立義類相從之義。由是
觀之。今章所辨似不當於彼所立。然則應
言今則一往約深密三時。作此貶量而已。
若彼宗云華嚴是頓義類。相從攝於第三時
者。應別立道理&MT10769;彼所計。非必以此一
文説盡立破也。相宗所立。與眞諦約年月
日時而判天別。學者莫濫
此上十家宜各契耳 結釋上十家。凡判
教立宗之家。莫不設立破抑揚之義爲之
先驅。獨賢首大師則不然。稱歎十家。不論
是非。即言三藏異軫不得已而分等。溫柔
敦厚之風。可賞歎矣。以愚思之。實乃判教
家之好範模矣。其宜各契者。探玄云務令聖
説各契其宜。有人云。今章恐字倒。寂曰。應
非必倒。古文之中其例頗多。蓋各一體之文
法爾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二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三

  東都長泉律院苾芻普寂撰
分教開宗第四 第四分教開宗。匡眞云。今
家立五教者有何憑據。答。指事有云。且
雖無教證。只由法義別依類建立。或曰。
泛依深密三時楞伽漸頓法華四車。總爲五
教。有人云。專依起信。乃至。今詳曩祖源
意雖通依衆典以立教名。指的教義出
自此經故。孔目章云云。祖意明明昭如
日星。奈何昏此爲無所據。又豈可專唯依
起信而所建立。寂曰。此依苑薪意。此辨
甚善矣。指事三義大失祖意。杜順大士。初
悟入於華嚴法界。領知華嚴本教有五義
門。製五教止觀。示入理門。雲華承此製孔
目章。剖判五教通釋華嚴。是亦由此經具
五教理。今師瀉瓶於雲華道。製述此章。題
以華嚴五教。三祖相承全無異轍。何言無
典據等耶。然匡眞言五教義出於華嚴者
善矣。惜乎未曉華嚴有五教義之實義故。
至正判教大致謬釋。所謂實義者何謂。孔
目章第三云。今此十地者。攝佛因位一乘三
乘聲聞人天等。竝在其中。爲五乘人所觀。
普賢證位佛果攝用無礙自在。一切皆盡。何
以故。十地之法攝衆生中最初門故。地法甚
&MT10769;了別。略以五乘分別分齊。言五乘者。
人天等爲一。謂人天乘。聲聞縁覺共爲一。謂
爲小乘漸教所爲爲一。謂漸悟乘寂曰。此中
攝回心教
直進教及
&MT10755;
頓教所爲爲一。謂頓悟乘一乘爲一。
謂究竟乘乃至廣説。結釋云。又依六相總別
義。即是一乘。隨相別布義。即是三乘。此約
教分説。其實十地之法。盡其三世已通究
竟。此據證説今章下卷云。由此甚深縁
起一心具五義門。是故聖者。以一門攝化
衆生。一攝義從名門。如小乘説。二攝理從事
門。如始教説。三理事無礙門。如&MT10755;教説。四
事盡理顯門。如頓教説。五性海具徳門。如
圓教説。是則不動本而常末。不壞末而恒
本故。五義相融。唯一心轉也寂曰。妙哉。三
祖教眼。照了華嚴大教即一心十地含攝因
果五乘。建立同別一乘五教。宣演如來祕
藏。祕藏乃如來藏心。此心即十地十波羅蜜。
空不空無二。猶如淨明鏡能現萬像。但由
衆生無明倒想。生能所取。起二重障。自體
成殼殼有麁細。謂分段變易。諸佛如來出
此二殼。亦能令一切衆生破二陰殼。顯成
三徳十地。初開人空智明。令破煩惱脱分
段殼。是名小乘。法空智明照破二障麁分。
令成就菩薩三賢道。是名始教。二空智&MT90041;
則二障麁分頓盡。如來藏心出現。是名十地。
然從初地至七地。猶有煩惱習氣及智障
細分。地光未能明了無礙。於此分齊建立
&MT10755;教。第七地無相行究竟。將入八地。煩惱
心行。永不現前位。入大白法界。心猶如大
虚。如大夢覺。相想倶絶言語道斷。由此分
齊建立頓教。過是已後心性圓現。入佛境
界。圓融無礙色心自在。據此分齊建立圓
教。佛眼所照。則十方三世身心世界。入刹
那際。如如平等能乘所乘及乘者。所調伏及
調伏方便界。因之與果不可思議。奇哉。一心
十地即是大方廣佛華嚴。普機所禀。是名圓
教。亦名別教一乘。別機禀此。即名小始&MT10755;
頓。亦名小乘三乘一乘。此諸乘等。以普賢
智照則全是華嚴一乘。是名同教一乘。是故
同別一乘雖義門別。其體唯一。如來藏心法
曼荼羅也
於中有二宗乃有十 分科可知。義苑
云。法者教法云云。復古云能詮教法。集成粗
同。折薪立二義。一通能所詮。謂教理行果
四皆名法。二唯所詮。此亦有二義。若望能
詮之教。法亦是義。若望展轉解釋之義。總擧
曰法。別説爲義云云。寂曰。折薪應正。何者
章下結文云此約理以分教耳。探玄一擧五
教已。云就義分非約事時。是皆云所詮。
雖然有所詮則必有能詮。有能詮則必有
所詮故。折薪初義最善。可知。匡眞擧會玄
&T047368;會釋清涼改易云云。評破。寂曰。清涼改
易。雖是出於護法好心。且偶有陽乖陰合
者。十凡七八。由不領會二祖宗致。作斯改
易而已。以予思之。非實扶古徳之説。圭
山長水晋水蒼山。偏崇清涼。却背於三祖之
正宗。匡眞主發憤非無所以。所憾匡眞只
知清涼已後不順於古祖。而於自之違於
三祖。畢生而不覺悟也。三祖相承之正鵠
不易射焉。學者可知
初門者聖教五圓教 初標列五教。初小乘
中。匡眞擧義苑破之。次自解云云。寂曰。纂
解釋愚法不愚法。二解如上已述。義苑所
云當彼初解。匡眞自解當彼後解。而義苑
所辨。爲今家正義。今家所判。與婆沙百四
十三百七十一等愚法不愚法之辨而異其
旨。以婆沙等聲聞不知法空。總爲愚法。大
乘聲聞知法空故。不揀囘心趣寂。皆名不
愚法。探玄第一其旨分明。匡眞以非攻是。
最所不應也。匡眞又引玄談五云依六識
三毒等之文而&MT10769;之。寂曰。此。&MT10769;不穩。六識
是所熏。三毒是能熏。三毒染心則染法縁
起。三毒除滅則淨法縁起。爲染爲淨。全由
三毒有無。故言六識三毒爲染淨本。是文
法之巧略也。又何&MT10769;焉。其圭山長水等。以能
所熏爲有部義者固非也。二明大乘始教
中。匡眞引會玄&T047368;云云。&MT10755;頓已上得一乘
名之辨。如上已明。清涼於始教中分始與
分云云。寂曰。此判恐不順於三祖之意。何者
帝心大士五教止觀。正以空理爲始教義。
至相章疏皆亦如是。今師亦以空理有餘名
爲始教。十宗之中。名以諸法皆空三祖同
轍。那存異義。如瑜伽唯識。雖明唯識三性
等。猶立三乘五性。未顯了如來藏一性平
等眞理故。攝之二空教同名始教。若以始
&MT10755;門判。應順孔目等。以分教目稱正分
宗者。應不允雅也。三明&MT10755;教中。探言云
云。如匡眞引。匡眞出圖。頗有差謬。言詮辨
體門中。有大小別圖。唯出大乘四不穩。以
縁起唯心門。配於小乘。甚不應理。彼由探
玄明唯心門立四句中。有唯本無影是小
乘義致此謬耳。不領唯本無影是小乘。不
可攝於唯心門之義者何耶。又別教中。分
別分該以配五門。全無道理。以同別爲圓
之非。如上已明。四明頓教中。探玄云云。如
匡眞引。玄談云。即心本是佛體妄起故。爲衆
生一念妄心不生。何爲不得名佛。達摩碑
云。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刹那登
正覺。下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
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刊定&MT10769;云。上所引
經當知。此竝亡詮顯理。復何將此立爲能
詮云云。清涼會云。頓顯此理故名頓教。鈔
云。所詮是理。今頓説理。豈非能詮。夫能詮
教。皆從所詮以立云云。廣破。寂曰。清涼反
破其旨炳焉。玄談云。天台所以不立者。以
四教中皆有一絶言故。寂曰。此辨不允。天
台之所以不立之者。台教是同教門。其圓
教中攝華嚴所立&MT10755;頓故。不別立頓而已。
豈是四教中之一絶言耶。刊定又云。此五大
都影響天台。唯加頓教爲全別爾。寂曰。戻
哉苑也。寂以其相似而覺其妙。苑以其相
似將謂效他。天台賢首之判教。全據悟心
非以意度。心性無二。教何不似。雖似不同。
異而相順。是判教之妙也。惟二家判教。乃窮
理盡性之明判。閻浮一化之偉寶。比肩於宇
宙之間者爾。非毀此者乃教中之姦人也。
應知。玄談又云。頓教即順禪宗云云。匡眞
云。禪宗既爲滯教網。達磨西來。倘爲頓教
者。早被頓網羅了活底。祖意更何在。直饒
頓詮而能頓悟三級化龍去。癡人戽野塘。誰
是爲然云云。寂曰。雖以禪宗意而評。頗有
道理。少林痛慨教生弊。以不立教顯教實
義。豈亦以教判之耶。普安禪師印肅閲華
嚴。一曰大悟遍體汗流。喜曰。我今親契華嚴
境界。又杭州永明寺道潜禪師。謁臨川淨慧
禪師。一見異之。一日慧問曰。子於參請外
明什麽經師云。華嚴經。慧云。總別同異成
壞是何門攝屬。師曰。文在十地品中。據理
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慧曰。空還
具六相也無。師𢢺然無對。慧曰。子却問予
師乃問曰。空還具六相也無。慧曰。空師於
是開悟踊躍禮謝。慧曰。子作麽生會。師曰。
空異日因四衆士女入院。淨慧問師云。律
中道。隔壁聞釵釧聲。即破戒見覩金銀合
雜朱紫駢闐。是破戒不破戒。師曰。好箇入
路。慧曰。子向後有五百毳徒。而爲王候所
重在者。箇道理豈可以五教而判之耶
非是有五教攝不得者而不判之也。非
由禪勝於教不能攝之。但彼乃教外不立
字家。不可以教而判之宗致也。不可判
而判之。則却爲杜撰第五圓教可知。匡眞
出圖。第一圖全鈔主胸斷。何言至相賢首正
義耶。以頓配頓。以&MT10755;配別教道。圓分同
別等皆不應理。第二刊定演義之圖。以&MT10755;
配別。亦非允當。第三圭山圖其非可知。第
四出筆削&T047368;意。此判甚近正理。今更試作
二圖以備 硏磨焉。而二家判教大旨雖脗
合。華嚴則從本起末門。天台則攝末歸本門。
義門施設不可無異。唯取大途以辨條理
耳非強板合
今宗五教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初一即愚立此名也 此明初後二教。義
苑云云。如匡眞引。演義云以見天台立名
&MT10769;故。改名小乘。寂曰。此辨不允。所謂
&MT10769;三藏名。刊定之妄&MT10769;也。賢首未曾謂台
三藏名有&MT10769;也。天台賢首之立名不同者。
乃由同別教門施設有異也。會玄以六度
菩薩攝屬小教者善矣。其引圓覺鈔以六
度菩薩入始教中者。甚失祖意。匡眞所
辨最善矣。善伏太子者。晋經所説。如匡眞
引。唐經七十三云云。折薪云。問。初一愚法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後一即別教中間是三乘教。獨不指配同教
何耶。答云云。寂曰。此答似有一理其實
不當。匡眞至此自解皆崩。雖内覺其墮負。
未肯樹降籏。泰然引孔目而作會釋。英
雄欺人而已
中間三者上所引説 此下明中間三教
三義開合。今初總爲一。義苑折薪如匡眞
引。匡眞夾註。以&MT10755;教始終倶同爲不穩者
何之謂乎。言&MT10755;教始終倶同者。此章乘教開
合之判也。匡眞次下亦引之。今云不穩者
何也。寂謂。苑薪最善。復古匡眞所&MT10769;斥却
非也。又匡眞云。法華既是遮三之一。豈只泯
二之教乎。寂曰。依探玄意。深破二即破三。
然則法華遮三與泯二破異。理歸一致。今
何咎焉。匡眞第四。云法華者爲一乘之泯
二。者怪哉
二或分爲二所謂漸頓 此分爲二。折薪云
云。如匡眞引。寂曰。折薪以二義釋漸頓。始
乃今章所判。後乃依圭山意。後義不穩。今
於中間三教分漸頓。何以三時五時而明
之。況圭山判教。叵以爲範者乎。匡眞破云。
以法華涅槃爲漸教者。古今無有若此盲
判等者。此破非也。天台以法華爲漸圓。三
文如上已出。其餘諸師。以法華涅槃爲漸
者甚多。何云宗密一人也
以始&MT10755;此之謂也。此明漸教。如匡眞引
苑薪而辨也。楞伽第一説四頓四漸云云」
頓教者言依此立名 此明頓教。如匡眞
引諸疏而釋也。寶積經論者第一卷之文。
寶積經中間説頓教。啇主天子品所説分明
可尋
三或開爲三二是也 此分爲三中。今初
正明開漸爲二。深密第三時爲始爲&MT10755;
辨。異解紛紜。折薪以爲。唯明三性明二乘
不作佛等。是始教義。若明三性三無性中道
等。是當&MT10755;教。復古意。謂深密第三時。攝法
華涅槃等。開爲四時五時。合即爲三故。第
三時中收經甚寛。且深密亦説眞如妙有。奘
師宗不變湛然而已。今約通義略分義耳。
匡眞破二家自解云云。寂曰。三家所言雖
似各有一理。恐非的當。相宗宗義。非是
始於奘師。是護法戒賢之所宗承也。然如
瑜伽等教義&MT10769;定。何者安慧&MT10769;陀等竝宗五
分。而其所言不與護法而同。往往有隣今
家所判&MT10755;教者。攝論中邊等之舊翻。頗異唐
譯。又妙玄及大乘義章所引唯識論文。亦大
異於新論。糅論一起之後。十師各論舊翻之
論泯絶不傳。由是觀之。慈尊及無著世親
所造論之梵本。應兼説始&MT10755;二門。非必如
奘師所承之相宗。賢首大現深訝於此之意。
往往見于毫端。以深密第三時。或爲始教。
或爲&MT10755;教者。蓋由於斯耳。應思
依是義故乃至廣説 此明空不空義當
&MT10755;。如匡眞引諸註及孔目而辨也
解云此則名爲&MT10755;教 解釋上義。二空教
唯遮遍計妄執而已。未顯如來藏不空之
實義故。稱爲有餘有上。亦名始教。&MT10755;教可
知。會解匡眞。猶未盡理耳
又如起信二眞如也 此引起信證漸頓
有三。折薪引注疏會今章云云。匡眞破
之。其意謂應於眞如理建立三教。何以二
門辨之云云。寂曰。匡眞所彈甚善矣。凡一
切教法。即勝流眞如淨法界爲體故。聖教中
以眞如爲教體。雖生滅門中有教法。即生
滅門中眞如也。何云於生滅門立教也。圭
山學識未入佳境。往往以非改是。不亦謬
乎。然一切教法。皆依眞如立之義旨趣深玄。
非可此罄如餘處辨
此約理以卷中別辨 此結上判教。苑薪
釋如匡眞引。次出義苑引下所依心識章
明之文。寂曰。此義苑所引文意趣甚深。如
上已明。結釋言不拘時部等。似暗杭於天
台。是孔醜矣。只知自宗之傑出。而不知台
約時部之妙且至矣
二以理標宗乃有十 此下第二以理標
宗。匡眞引玄賛云云。次引玄談第八彈
之。寂曰。匡眞不領容言&MT10769;不相當。通路云。
未見帝心雲華立十宗名。賢首大師承雲華
之意。始立十宗。是故應稱賢首十宗。匡眞
出有人問答云云。寂曰。此問答大謬矣。流
俗知見不足齒録者耳。匡眞呵可此見耶」
一我法倶爲無爲故 第一我法倶有宗。匡
眞擧折薪。不肯人天乘即小乘中開出。寂
曰。折薪應無失。何者。人天善必從我執薄
而生。爲二乘之方便。是即從小乘中開出之
理也。可知。義苑云。四衆之中。前二乃人天乘。
寂曰。此解甚非。如匡眞彈。匡眞引法苑章
及孔目三文云。人天乘中。可攝外道異執
云云。寂曰。此大非也。法苑分教道理明著。如
科圖載。今於佛教分別十宗。何攝外道。孔
目第一引梁攝論。明外道凡夫執著我見故
不堪受頼耶教。内道凡夫信樂無我故雖
應禀頼耶教法。尚於阿頼耶中有我愛。全
無關於今十宗可攝外道之義。次孔目第
一之文。明佛似同人天以人天善誘引劣
機。此文可飜證人天乘是佛教中之人天乘。
而非外道等教。然彼引此將以外道措今
宗中者何耶。後孔目第一之文。初明人法理
事文義解行因果十法。人者化主佛也及助化
菩薩淺深者。謂從三惡道。人天二乘菩薩。漸
教頓教圓教。感成佛菩薩。淺深不同云云。
從三惡道等。指能感機。非是能化。何關於
今。今所言之人天乘。即如大日經所説五乘
三昧道中之人天乘是也。是乃佛教中調伏
&MT10769;化衆生之人天乘也。非謂外道異執無
人天善。但彼由不如理作意立故。未向道
分故。不可攝入佛教十宗之中而已。此匡
眞所言。與刊定立迷眞異執教義趣全同。
宜乎往往與刊定而繋節也。問。今以人天
乘爲十宗攝。天台破古師立人天教者何
耶。答。人天教乃小乘之方便。未詮無漏。不
可別立以爲一教故。天台作破。今家亦并
之犢子不別立之。彼此旨同。可知。問。玄談
第八明十宗中。不言人天者何耶。答。是不
應理。會玄救云文略。寂謂。文略乃不可也。
人天乘即同教無量乘之隨一。所謂方便乘
也。豈省此而可耶。又玄談以犢子部爲附
佛法外道。是依摩訶止觀第十等而言之。此
是傳有部學者之誣言者耳。犢子所立我者。
是非即非離蘊。而不染汚智之所建立也。
與外道染汚邪智之建立夐別。犢子所立五
法藏者。與般若五種法海相似。所謂第五不
可説藏。彷彿乎大乘如來藏。正量部亦同此
計。又經部一師。立勝義補特迦羅。亦似此
計。五竺之間相似此宗者頗多。豈皆附佛法
外道耶。後代有部學人。爲黨自宗。動作無
根之謗大誤於人。如訕謗大士大天。不可
不辨。三聚五法藏。如匡眞引倶舍等而明
也。此計之中。總攝五部全或一少分。如匡
眞述。西明以犢子所立我見。爲我執煩惱障
攝。即言犢子未得無學時所計我相。要集
云。瑜伽所叙四計。是唯分別。犢子所計。通
分別倶生二。淄州曰。第五不可説藏。是分別
法執。寂曰。西明道證甚失道理。淄州得旨。
西域&T047368;云。提婆設摩阿羅漢。作識身論説
無我人。瞿波阿羅漢。作聖教要實論説有
我人。因此法執遂陳諍論云云。阿羅漢尚
立此見。豈是我執煩惱耶。西明云三藏解。
蓋乃三藏唯述西域學者解而已。非是三
藏自義。西域&T047368;説其證也。論中言生空智
斷之辨。如義燈釋
二法有我皆悉實有 第二法有我無宗。
如匡眞引玄賛演義等而辨也。然二十部
異宗異説紛紜。文殊問經。舍利弗問經。部執
異論及眞諦疏等義。最穩當可取依用矣。近
代學者。偏依異部宗輪及疏以爲定量。餘
皆如辨謬之甚矣
三法無去來用無故 第三法無去來定。匡
云云
四現通假 亦即此類 第四現通假實宗。
此計現在實過未假現中亦有假實。然其判
現假實宗計不同。匡眞以倶舍論主爲
經部別師者非也。倶舍論宗致如講録明。
決非以經部爲宗。可知。三論玄云撿
倶舍論經部之義多同成實。乃指倶舍中所
出之經部。非倶舍論即經部。今言經部別
師者。非局指一部。總言除本經部餘一切
經部末計耳。餘如匡眞辨
五俗妄眞非虚妄故 第五俗妄眞實宗。
如匡眞引宗輪疏而辨也。言等者。攝釋云。
等自部末計。玄談云少似中論一半向前。
折薪直云等中論。寂曰。折薪甚非也。中論
正當第七宗。此中何等彼論也。匡眞云。方
廣道人。當今第五第六者是亦謬矣。今五六
二宗。乃分通大乘彷彿乎破相大乘。是十八
部中特深勝者。雖明空理毫不乖業果等
事。何同隊於方廣道人焉。方廣道人者。邪
解中百等。撥無罪福報應者。那攝之正法
十宗焉
六諸法但之始準之 第六諸法但名宗。匡
眞引宗輪疏等云云。玄談云。前四唯小。次
二通小大。後四唯大。寂曰。第三第四。亦應
有分通大乘之義。分通大乘之義意趣甚深。
不遑此論。如餘處辨
七一切皆如般若等 第七一切皆空宗。探
玄所列亦同於今。玄談第八明於十宗。第
七名三性空有宗。第八名眞空絶相宗。第九
名空有無礙宗。第十同今。然以教配宗乃
有二解。一云。第七是相宗所立。第八中合
始教空宗及頓教絶離。第九即&MT10755;教。一云。以
第七第八。如次配始教有空二宗。第九之中
&MT10755;頓教。寂曰。清涼改易。恐非允當。若據
初解。則&MT10755;頓濫次義亦有妨。若據後解。則
雖無巨害略有三疵。一者不領相宗猶是
二空教之分齊之失。二者絶相之目濫於頓
教之失。三者開始爲二&MT10755;頓合一開合不
巧之失。五教十宗但是開合異而已。小乘中
有當分過分及分通大乘故。開爲六宗。後
四如次配後四宗。是理當然。全非以意度
而安排焉。何勞改易也。問。相宗是大乘有
教。何爲一切皆空宗攝耶。答。瑜伽唯識等。
雖説法相。未顯如來藏縁起性相不二之
眞理故。依圓實義猶未顯了故。同爲二空
教分齊。攝入於一切皆空宗。是故帝心雲華。
以即空教爲之始教。以説如來藏縁起稱
&MT10755;教。皆由此旨。此是今宗之王路也。於
是生旁岐者。可謂失宗途者矣
八眞徳不具性徳故 第八眞徳不空宗。此
宗明如來藏縁起大乘&MT10755;極之理。以地上證
道爲其理本。而其理依未自在位故。能詮
言教亦未圓妙耳
九相想倶絶理等準之 第九相想倶絶宗。
是即如來藏性離言絶相。頓詮此理即爲此

十圓明具所顯法門 第十圓明具徳宗。是
即別教一乘五教中圓教是也。匡眞欲此宗
中攝同教一乘。是甚非也。同教一乘有義無
教。何此中攝孔目云同別各有同別者。指
同別中各有一多同別等義門。全非同別互
攝義。匡眞往往引鼈證龜。可察義苑擧十
宗。云五六宗通法相宗者非也。若言通始
教者。尚其可恕。匡眞所評有理
乘教開合第五 第五乘教開合。探玄第一。
亦辨開合與今粗同 義苑云云。復古依清
涼釋。不允
於中有三有其五義 此總標。寂曰。玄談
以爲。五重開合。配對古師判教。苑薪復古皆
承彼意。云會取諸説等。會玄却以探玄
爲未了。此甚不當。今此開合。只判今宗五
教已。明其五教者明非必局五。容有爲
一爲二等義。全非會取諸家意趣。諸注何
惑。匡眞所辨甚善
或總爲一大善巧法 探玄云云。涼疏配
一音教。其非可知
或開爲二爲方便故 開爲二門。探玄云云
或離爲三法二乘故 開爲三門。探玄云云
或分爲四在言等故 開爲四門。匡眞頻
呵清涼。欲立同教一乘是圓教。比肩於別
教一乘之義於乎。匡眞憚改之吝。何至於
是哉。爲二爲三爲四之門。唯有別教一乘
與三乘小乘。更無同教一乘。是由同教一
乘即三乘小乘。以智回向得一乘名。祖文
彰彰如日麗天。於若是文。欲遂其非豈
非無漸乎。上破以法華爲泯二。今自言
法華乃一乘之泯二。泯二有一乘三乘之別。
有何典據耶。今試作一圖。明同別義。學者
觀焉

清涼云同頓實。註者中。直指&MT10755;頓爲同教
者。竝皆未領會儼藏二祖同教一乘之建立
者爾
或散爲五謂如上説 如匡眞引探玄而
明也
      人天乘   方便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大圖  一眞法界果分不可説
小圖  普賢境界因分可説
二以教攝此約始教 二以教攝乘中二。
今初明一乘。如匡眞引探玄及諸註而辨

二明三乘倶羅漢故 二明三乘中。今初
小乘中三。匡眞引探玄義苑云云
二始教中有入寂故 此始教中三。探玄明
始教中有二。初始同&MT10755;別。謂同聞般若同
觀無性。三乘之人各自得果。後始&MT10755;倶別。
是據諦縁度因修別。又如瑜伽等所説三乘。
今與後説同。導本不允。可知
&MT10755;教中竝成佛故 三&MT10755;教中三。匡眞
引折薪破釋云云。寂曰。探玄以近異遠同
判於法華。置諸&MT10755;教文段。同教一乘。與&MT10755;
教教全相同。但以智回向爲異。然則折薪
所言無有過失。折薪云第五圓教。是依錯
本。圓字同字形誤。匡眞又言雖云並成佛等
者非也。&MT10755;教雖説並成佛。所説亦詮三乘。
有三乘得益故名三乘耳。復古云。&MT10755;教自
具四句云云。寂曰。此辨繁費。且違祖範如
匡眞彈
四頓教中想故云云 四頓教中三。如匡
眞明
五同教中道等云云 五同教中三。宋本
作圓教。是錯本。諸註不知是錯本。釋義不
穩。集成獨知有正本而已。指事會釋&MT10755;
中之三與同教中三之異云云。寂曰。未允。
&MT10755;教中智未能融同法界故有異。&MT10755;教理
極則智必入法界故。故&MT10755;教與同教一乘
交際&MT10769;辨。非不明無盡故。應思。匡眞辨
&MT10755;倶同近異遠同之別云。直據本結大
縁。則開二乘行是菩薩道故。云始&MT10755;倶同。
若探玄意。約退大已後中間今日。且云近
異云云。寂曰。此解雖巧。恐非允當。今謂近
異遠同。約未開顯。始&MT10755;倶同。約已開顯耳。
何遠云大縁也
三諸教相末歸本門 三諸教相收。匡眞問
答云云。寂曰。此甚非也。今與探玄本末義
一。同以別教一乘爲本。三乘小乘爲末。以
末歸本者同教一乘也。此理彰彰猶如日
星。匡眞謂華嚴法華二箇一乘角立有別。
以内懷謬解。到處不正。非獨自謬。使海内
若干人。謬解同別一乘義。而不知至相賢
首之正判。惜哉
初中於圓攝方便故 初以本收末中。匡眞
擧義苑復古不取云云。寂曰。二疏義通。匡
眞却非
頓教中或攝方便故 頓教中上必具下。
下不具上。是理之當然也。故學人進趣次第
亦然。入後後教者。此世或先世。修證前前
教。故末教必與本教爲方便。何以故。小乘
乃人空理。始教乃法空理。&MT10755;頓圓乃如來藏
教。當知。如來藏教必攝二空。法空必攝人
空。未有不證人空而能證法空者。亦未
有不證二空而能證如來藏者。如來藏教
三位準此。本末之義深哉
熟教中或準上知之 匡眞引諸註。義苑
未允
二以末歸爲方便故 二以末歸本門。如
匡眞引探玄復古等而明也。復古所辨善
矣。匡眞破云以清涼義欺賢首者。甚不當
之破也。況亦於泯二辨別一三。全胸臆之
妄判。孰可依用哉
是諸教下準此思攝 義苑云云未允。若
約詮則乘教分派。若窮理論則唯是一心回
轉故。三一交渉偏圓通融。譬如人身支體脈
胳交濟而不相離也。思攝者探玄十八云云。
匡眞攝字屬下者不可也
是則諸教此之謂也 此結釋經云者。上二
句乃入法界品之文。下二句是離世間品之
文。要問答上云云。今師處處引用此文。般若
燈論十一云。諸佛大悲。張大教網撈摝人
天。置涅槃岸亘生死海者。亘字經作絙。
絚恐絙字形誤。絚居登切。索也。又急張也。盡
也。亘亦應作亙。亙居鄧切。極也。通也。遍也。
説文竟也。度天人龍者。經文及要問答度字
作漉爲正
教起前後第六 第六章集成以化儀化法
釋。匡眞斥之。寂曰。集成無失。匡眞嫌化儀
非圓極者偏局也。今雖曰化儀前後。不妨
稱法本教。前即無前後。但由法門施設云
前云始而已
於中有二逐機末教 初標本末。匡眞引
荊溪斥之。寂曰。荊溪所言只一時抑揚之
辨。非極成義。匡眞所辨乃今宗正義。但結集
家且安之言不允。始即無始之始。三世常住
之始。何云且安。探玄第二可尋
初者謂別同時顯現 初稱法本教。探玄第
二明初成之文。如匡眞引。匡眞次引義苑
云云。此釋文義明暢可見。次引探玄第二。
明第二七日説。次叙演義一上略爲三説
云云。寂曰。華嚴説時異説頗多。若據今宗正
義。如探玄所述清涼三義。初同金剛仙論
説。第二第三開賢首説爲二竊謂。菩提流
支不壞前後相等説。似有一理。實不允
當。何者。初七日乃自受現法樂。思惟行因縁
行。表顯靜而後動所説不怱遽。非是年月
日時之謂。豈不云乎。如來成正覺。不繋於
日。海印定中稱法本教。寧落時分耶。且世
親纔見十地等之言。亦甚不遜也。何足依用
也。清涼開一爲二。亦恐不允。今經稱法界
之法門。以人法時處等。即圓融無礙不可思
議爲奇爲妙。若事別理融。分爲二義。却墮
通途。何成善釋也。台家判華嚴説時。有三
七日時長盡未來際等。異義紛紜。如餘處辨」
何以故卷準以思之 卷舒自在。如匡眞
引義苑及旨歸而辨也。經本云者。乃舍那
品不思議法品等之文。又云等者。賢首品離
世品之文。如匡眞引。依此普法等者。匡眞
引探玄孔目云云。結釋云。請怯情信毫有
三乘習恐不允耳。乃至陰境爲廣博嚴淨
云云。寂曰。其文言者善矣。鈔主所自得者。
水變爲毒者也。陰即廣博嚴淨乃八地已上。
圓信&MT90041;已上之境界。是文殊普賢大人之所
得也。有三乘習者。假令有入焉有三毒妄
根者。決不可得也。他以三乘機狹劣於一
乘。比之蝸牛觝角以凡情測智境界。況
之鄙夫乘鳳輦。嗚呼積三乘小乘之功。登
昇進趣於一乘之寶位。是迦文一化之正道。
亦法華涅槃開顯之祕術也。匡眞以廢三小
爲阿世耶。引無數人令成上慢。痛哉
第二末教時異處説 第二末教二科可
知。華嚴欲四天等説。匡眞會釋云云。應思。
梵網説時。匡眞叙二説云云。寂曰。二説倶
非。台云華嚴結經者。且就心地一品耳。若
據全經。天台以爲華嚴梵網乃同時同部。而
説處説相不全相同是感赴異耳。匡眞所
叙。未得天台之意。又匡眞夾注所出大賢
所述云云。此辨大非。以如是見解。欲見梵
網者。恰如向牛蹄涔而求鯤鯨乎。寂曾
撰梵網摘要。聊辨綱要。覽者擇焉。以要言
之。華嚴梵網等乃最甚深祕密之説。無名相
中。施設名相。無時處中。安立時處。時處人
事大抵表顯之説。非一回到得無時處無名
相之地者。而不能知之境界也。往古來今
不具教眼者。聊爾説著教中最祕密最微
細之玄境。妄意濫説無所不至。悲夫
初義者是二小乘 此明初後各有二類。
匡眞云云
初者如密同時説也 明同時異處説中。
初叙三乘。此中初出密迹經。苑薪云云。如匡
眞引。探玄引密迹。是第五會所説。第二會中
亦説三乘得益。次擧大品中。如匡眞引智
論六十五。三轉法輪如餘處辨。解云。下釋上
二經。復古云云。匡眞引探玄。寂曰。此文不
合於今。今則明三一同時異處説。彼明一
三小有別。於此世根定者辨。其異可知」
二小乘者同時説也 叙小乘中三文。初
彌沙塞五分律所説。如匡眞引。問。依五分
文。應至第八七日初轉法輪。何云七日後
耶。匡眞會釋云云。寂曰。此會釋依通路等。
此恐不允。若據此會釋。則諸律説始。皆應
第二七日矣。探玄第二。云依五分律八七
日。今章所述。蓋乃諳&T047368;之差而已。普曜提謂
如匡眞鈔。提謂眞僞之辨。如餘處評
問説時既顯非本也 問答探玄云云。寂
曰。此文意深應知。大乘深經之時處。托事
表法而已
第二時處法華經説 第二時處倶異中。
初出法華説。匡眞引文句説云云
或六七日多論説 如匡眞引律及章疏
而明
或七七日十誦律説 折薪云。興起行經
中無此説。出曜經第八所説。匡眞云。出曜無
文。演義一上指云興顯行經。今指十誦律。
十誦亦無此説。演義一上指五分。匡眞云。
五分所説。與四分同者不允
或五十七一年同也 折薪云云。以僧夏
爲年而和會之。寂曰。倶舍寶疏初有此等
竊謂聖教異説不須強會。況寶等所言
甚偏局乎
以此等教餘可準知 結釋。寂曰。以二
門顯同教與諸乘各異意趣甚深。年月時
處表顯法門差別。挍量淺深之祕密也。莫
單逐事跡而僕僕爾
決擇前後意第七 然諸教前後分別其意」
第七章分別十門辨諸教差別。探玄第一亦
有此辨。如匡眞出。彼以釋&MT10769;。今則直辨
一或有衆大乘者是 第一門義苑云云。折
薪云云。如匡眞引。寂曰。折薪所言未詳。小
乘諸部中。無有初轉法輪爲第二七日之
説。應思。通路云。佛在世時。始&MT10755;既小師資
相承流至滅後。乃至後代諍論分部。五百
聞大乘説畢竟空。如刀割胸云云。顯戒論
上云。謹按玄奘西域傳。有三學國。第一習
學大乘國一十五國。第二兼學大小國一十
五國。第三但學小乘國四十一國云云。又義
淨南海傳云。大乘小乘區分不定。北天南海
之郡絶是小乘。神州赤縣之郷意存大教。自
餘諸處大小雜行云云。分河飮水者。涅槃經
集解第五僧宗釋云。外國法若有異執。不
共一河飮水云云。有云約譬者不允。匡眞
云。徳光無垢友五舌重出等者。未審。徳光何
典云五舌重出等耶。傳徳光是初果之聖。只
不信大乘而已。未聞感惡報等之事。吁
匡眞信大乘者可尚矣。佞大乘者陋矣
二或有衆初説者是 第二門復古云云。中
論之文。指因縁所生法等。匡眞指卷初問
答云云
三或有衆足多聞等 第三第四第五門。
如匡眞引經及諸疏而釋也
六或有衆經説者是 第六門匡眞引集釋
&T047368;。寂曰。此辨非也。今所云機根性熟利三乘
互聞互知。不相遮遣者而已。何言獨上根
知之。折薪云云
七或有衆乘等是也 第七門匡眞引折薪
復古。寂曰。二疏率依清涼意。不順於二祖
所立同教一乘之正義。可知。集成云。同教一
乘爲普爲別。答。普之別也。普之別何異於
別。法眞曰。收之是海。具之江水不同長江。
然海中江乃收長江同味耳。寂曰。此辨雖
奇。未領同教一乘之正旨耳
八或有衆三歸一等 第八門。宋本結云
如法華同教説。苑・薪・復・集。皆以法華意
釋。折薪以爲。法華是同教會三入一。七寶大
車其數無量。即是別教。而同賜三乘。但有一
可歸是同。知三全一是別。華嚴是直體之
一無三可會。故今指法華復古云云。寂曰。
此辨有一理。今試作一解。宋本如法華等
言。恐後人之所加乎。會三入一之教。爲宜
入同教一乘者。説而雖智融法界。未顯
説融會於無盡教者。是即第七門也。若爲
進入別教一乘者。會三歸一已。即爲宣説
圓明具徳無盡普法。是即今第八門也。學者
思擇
九或有衆解行處説 第九門是即別教一
乘之教分。對見聞及解行位衆生而説。如
復古引孔目而辨也。言不同法華破異等
者。全依今宗意。匡眞破之何耶。蓋嫌不合
於四明等所判耳
十或有衆餘可準知 第十門是別教一
乘之證分。對證入位。義苑復古云云。如匡
眞引。寂曰。華嚴大教海有同別二門。別教
以三類世異爲化境。同教亦以報化二土
爲化境。今此十類。應於法界衆生而作解
矣。&T027083;&T027083;爾向閻浮五十年覓之。則遠之遠

施設異相第八 第八章明本末二教異相」
然此異相何者十異 初標章擧數
一者時異切劫等也 一時異義苑云云。
如匡眞引。思惟行因縁行者。匡眞引涼疏
六云云。十地論第一云。何以不初七日説。
思惟行因縁行故。本爲利他成道。何故七
日思惟。不説顯示自受大法樂故。何故顯
已法樂。爲令衆生於如來所増上受樂心
故。復捨如是妙樂。悲愍衆生爲説法故。何
故唯行因縁行。是因縁行顯不共法故。謂
窮智究竟無遺。除如來一人。無能及者。名
不共法。又因縁亦即所證深理。唯佛窮故
淨影十地&T047368;云。何故不在初七日説者。是初
問也。乃至答思惟行因縁行故。籌量於法
名曰思惟。思心渉境故名爲行。所行境界
體非定性。諸法同體互相縁集故曰因縁。因
縁集起目之爲行。行此因縁故。初不説云
云。寂曰。二疏所釋雖似有異。體究則理歸
一致。應思時因陀羅網具有十時者。如旨
歸辨。然此十時其旨甚深。宜細思忖
二者處異一切處等 二明處異中。今初
正明。探第二云。問。説此經處爲是淨土。乃
匡眞
所引
融此覺樹入前三重所攝處故。第三
顯差別者。佛説經處有三種。一唯界内十
六大國化身説處。此通小乘教。二唯界外諸
妙淨土十八圓&MT90041;受用土中報佛説處。如佛
地經等。此妙淨土非三界攝。而亦不離以
遍一切處故。此通三乘及一乘説。三染淨
圓融帝網無盡蓮華藏世界十佛説處。依正
渾融具三世間。此唯別教一乘説處七處
八會者。如探玄辨義明。不起菩提樹下者。古
人三釋今解八義。如探玄第五明。演義十六
亦有辨釋。義苑引旨歸云云。匡眞彈斥云
云。寂曰。義苑甚有道理。文亦典雅。匡眞全
不領義苑意。漫加評破。自解粗同義苑所
言。可知。匡眞出華藏世界圖。引孔目及探
玄。明三類世界攝化處。次引唐經第八云
云。刊定以如虚空言。爲譯者回文誤矣。清
涼云云。匡眞彈苑涼倶謬。自義據密教。以
空大團形釋。寂曰。凡諸經之中。以虚空況
之佛果。或喩世界廣大周圓非三三。豈爲
是回文誤耶。苑之鑿智&MT10769;不可&MT10769;。不亦兇
悖乎。清涼許彼&MT10769;者何耶。自解亦未允。匡
眞所辨亦恐不當。今言如虚空者。蓋乃形
容周圓無缺耳。應知。蓮華藏世界。乃圓證
入位之境界也。一切凡夫。以遍計情取土
地方處等爲世界。小乘者。以四塵四大爲
國土體。三乘始教。以頼耶爲體。二智所現。
以唯識智爲體。&MT10755;教以眞如爲體。一乘圓
教以無盡法界爲體。雖然如是。苟取名取
相者。皆無明所起。謂地前以思惑見土相。
地上以惑習或所知障見土相。八地已上。
由極微細所知障見土相。無明盡位。唯是
一眞法界常寂光眞淨土。法華玄義五之一
明。華嚴説。阿僧祇香雲華雲不可思議充塞
法界者。此是菩薩勝妙果報所感五塵。呼爲
欲界思惑。一切菩薩皆出入無量百千三昧。
禪定心塵之法。呼之爲色無色界思惑。乃至
今明見思通至上地。至佛方盡故。云唯佛
一人居淨土唯佛一人能盡源。又七云。寂光
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飯。業力
所隔感見不同於乎當今衆生。只虚妄遍
計。執相名爲世界而已。未能如實知此
刹界唯四大四塵。何況於其餘乎。應思」
問若爾何餘義準知 後問答上。言一乘
在華藏説。三乘在娑婆説故。今起問。&MT10769;
若然則受用土所説者何乘攝也。匡眞所辨
不穩。可知。十八圓&MT90041;及佛地教主辨。如匡
眞引。探玄第二分別三種。如上已引。此三
種分別旨趣深玄。須細思惟
三者主異準前知之 三明主異。宋本引
普賢行品。如匡眞引。晋經三十四。唐譯四十
九終云云。然此品所説甚深祕妙。經曰。於一
微塵中。悉見諸世界衆生。若聞者迷亂心發
義苑所辨甚爲膚見。全非經旨。折薪
引涼疏云云。匡眞破斥云云。寂曰。匡眞破
折薪者善矣。兼破清涼者非也。無情説法
義。應至於下卷而辨矣。今經教主者。探玄
第二廣明。如匡眞出
四者衆異小二乘等 四明衆異中二。初
正明後問答。今乃初也。探玄第二。明同生衆
異生衆。旨歸明十衆。匡眞引探玄第二云
云。炬樓王經。炬應作惟。和體經者。體應作
休。言隨類生。菩薩五生之隨一也。五生者。
如瑜伽第四・攝論第六・孔目第四。探玄十
八・法苑珠林八十九等出。妙玄六之二。明眷
屬妙中。明五種眷屬。謂理性眷屬・業生眷
屬・願生眷屬・神通生眷屬・應生眷屬云云。其
説甚深。可尋
問若爾何丘等準之 後問答。匡眞引探
玄十八八紙之文。脱一行許。應尋本文。演義
六十云云。匡眞次問只可聞等。乃至類諸大
聲聞。此是探玄云十八二十四紙之文也。其次云。
問若爾此聲聞等得此法不。答。竝得法。何
以故。如聾盲人縁起故。以此爲得思之可
解。問。若得應知見。答。若知見即不得。以
非相違縁起攝。不名得也。菩薩不同此故
不例。餘如匡眞引。寂曰。此釋甚深應細思
繹。匡眞次引探玄十八四十
二紙
之文。次擧宋本
章。苑薪云云。寂曰。華嚴本經幽遠深玄。非
凡情之所圖度也。今擧二三文。以備研磨。
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復有無量百千億菩
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座。其名曰大智舍利
弗大目犍連云云。唐經十四云。一微塵中入
三昧。成就一切微塵定。而微塵不増。又六
十云。於一微塵中。普現一切世間境界故。
教化成就一切衆生。未曾失時。於一毛孔
中。出一切如來説法音聲已上六千比丘。表
顯六根清淨堪入法界。淨惑入法界。即同
教一乘之教本也。宜哉。以此回心建立同
教也。舍利弗乃人空智。文殊是法空智。人空
是小乘教。法空即三乘道。二空智成方入法
界。亦是同教一乘之法門也。依事忘理。全
失經意。依理廢事。亦非經意。理事兼備。
成正知見。苑薪等動構胸斷。豈非不揣已
乎。若欲知如上道理者。宜熟讀經本及孔
目探玄等。沈潜反復積年熏練矣
五所依異後得智出 五所依異。義苑云
云。復古引孔目法數章云云。匡眞不領同
教一乘之正義。妄分三乘同教一乘同教。獨
自困苦。悲夫。法住智者。瑜伽倫&T047368;一上云

六者説異該通等也 六明説異。一乘乃
稱性法門普賢所知。一具一切主伴該通。三
乘乃遍計衆生所感故。人法事處隨應差別
如匡眞明
七者位異餘如下説 七明位異。匡眞引
孔目三云云。又引探玄第四云云。一乘則
&MT90041;已上。攝一切位。是據六相總別之義。
五十要問答上云。若依一乘。於念念中成
佛皆盡。所化衆生。在諸位中。十住已去乃至
菩提。皆盡衆生界成位遍&MT90041;無有前後。爲
同一縁起大樹故也。寂曰。於無無明無煩惱
位建立故。只是一眞法界位位融即不可思

八者行異如下説 八明行異。如匡眞引
探玄第四而辨也
九者法門如經説 九法門異。如匡眞引
孔目及要問答而釋也
十者事異悉如是 十明事異。義苑云云。
匡眞引台教來横生蘖説。蠱毒今宗者可

三乘等即可準知之 明三乘。義苑復古
云云。匡眞夾註破清涼圭山。寂曰。此破不
當。以起信爲圓教者。長水所判。何咎涼
密也。復古擧宋本卷尾夾註云云。匡眞評
云云。寂謂。匡眞所評頗善矣
華嚴五教章中卷 義理分齊第九有四門。
三性同異義六義爲因縁起十玄縁起無
礙法六相圓融義苑薪復古各有所解。
纂釋評云。義苑復古指事以爲。四門竝局別
教。折薪爲通同別。薪釋能順於疏。匡眞云。
今定此四門。初且約&MT10755;教融前始教。次門
正融&MT10755;始會同歸圓。第三門的指一乘別
教縁起。第四門同別一乘融會之相。寂曰。
苑古固非。折薪得其大體。匡眞所辨頗有
道理。初三性乃如來藏即空假中。是法義之
大體也。然此如來藏縁起乃有二種。謂三乘
縁起一乘縁起。第二門即融二乘&MT10755;縁起。
歸於一乘縁起。是同教一乘之旨也。第三門
乃圓一乘之縁起。第四門乃同別無礙。四門
次第意趣甚深可知。復古云。有苑薪謂三性
同異因門六義。是法相所宗吾祖點化等誤
矣。如孔目云云。寂曰。此破恐非允當。苑薪
所言。語雖未美。理則非無。始&MT10755;二教。即二
空及與二空所顯眞理故。兩不相離。其不相
離之始&MT10755;。即前二門之所憑。法相所立。偏
局始門故。義未周足。孔目要問答探玄今
章。皆有以始&MT10755;不相離之三性及縁起。點
化相宗所立之三性及縁起之意也。應知。
匡眞引要問答及孔目辨。竝是要文宜仔細
讀矣
三性同異義第一 三性義出於楞伽。魏譯
三初。唐譯第二。梁攝論第五。唐譯第四。瑜伽
三十六及七十三。顯揚第一第六第十六。雜
集五及十二。佛性論三。無性論等。今擧三
文以爲憑準。雜集第五云。復次蘊處界差
別略有三種。謂遍計所執相差別。所分別相
差別。法性相差別。遍計所執相差別者。謂
於蘊界處中。遍計所執我有情命者生者養
者數取趣者意生者摩納婆等。於蘊等中。實
無我等自性。但是遍計所執相故。所分別相
差別故。謂即蘊處界法。由於此處我有情
等虚妄分別轉故。法性相差別者。於蘊界
處。我等無性無我有性。由離有無相眞如
用蘊等中我等無性無我有性爲相故。又十
二云。遍計所執自性者。諸愚夫於色等相周
遍計度。起増益相。謂此是色乃至此是涅槃。
此所執義無實無體。唯有名言之所施設。
依他起自性者。謂即此色等唯是虚妄分別
自體。又因果性。或異不異。圓成實自性者。謂
一切法眞如實性云云。顯揚六云。遍計所執
自性者。謂依名言假立自性。爲欲隨順世
間言説故。依他起自性者。謂從縁所生法
自性。圓成實自性者。謂諸法眞如聖智所行
聖智境界聖智所縁。攝論第四云。此中何者
依他起相。謂阿頼耶識爲種子。虚妄分別所
攝諸識。此復云何。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
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説識。自他
差別識。善越惡趣死生識。乃至由此諸識。一
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虚妄分別。皆得
顯現。如此諸識。皆是虚妄分別所攝。唯識爲
性。是無所有非眞實義顯現所依。是名依他
起相。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於無義唯有
識中。似義顯現。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
於彼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云云
若依相宗。瑜伽倫&T047368;十三。上引諸説明。又
辨諸識二執配屬。三性分別諸説不同。可
見。演義十三中。及玄談第五廣明三性義。
今依玄談作圖

此約始教義。若約&MT10755;教。即一如來藏心。依
縁成一切法。是依他起相。於此依他縁生
法執爲我法。是名遍計所執。此依他即無
就頌四句明  由彼彼遍計 周遍計度虚妄分別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性寂滅。是名圓成實。至下當悉。匡眞引密
嚴疏云云。遮佛性論通釋家。此疏所言。全
&MT10755;教義。即與起信説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體離念無一切境界相等。義趣相同。安
慧所立亦似此義。若心無妄執。則一切法不
生。因中無漏尚帶法執故。取種種相。佛果
則眞識湛然無有諸相云云 問。瑜伽七十
四説。依他自性有二。謂遍計執所起無執所
起。如是文義。正當護法義。安慧所言無乃
謬乎 答。古聖教中文義。從容不必一准。顯
揚論攝論等中間。有順於安慧之文。何依
一文以爲定量。且三藏翻譯。應有由其所
宗回文任運順於護法之笔乎。賢首往往
有疑於玆。非無所由。應思。匡眞引大乘
義章三末。是文要義。而所引甚約略。宜披
本文。次引五十要問答。此文甚深。若依阿
頼耶識。建立三性法門。乃始教義。若依如
來藏安立。乃&MT10755;頓二教義。此&MT10755;頓教。一性平
等法門。智融如來藏性出障無垢一眞法界。
則是同教一乘義。是今宗之洪格也。匡眞煩
引台教。頗爲贅言。最失註者體。應知
三性同異二理無義 分科可知。復古引
涼疏。匡眞評云云。寂曰。復古所引之文無
失。清涼或處以性惡辨者。大失今宗之意
趣。匡眞可呵而同焉。今可取而却斥焉。豈
非戻耶
由眞不變無障無礙 如匡眞引苑薪復
集而明也。章文易解。義最甚深。可知
問依他似無隨縁故 問答匡眞叙相性
二宗已出圓意。寂曰。其出圓意不順今文
意。可知
問如何三豈相違也 義苑釋問起意。頗
得章旨。復古匡眞所言非也。答中如義苑
釋。初明圓成
依他中雖無二也 明依他二義。智論中
論及涅槃所説。至玄至妙。乃大乘之要關也」
所執性中眞明竟 明所執二義。如義苑

第二問答顯示其義 分科可知。義苑云
云。匡眞引五十要問答下。問答所擧燋炷之
喩。出於大品。演義鈔二十四中云云。纂釋
有辨。似有一理而非允當
初門護執二句可知 此一段有二箇四
句。可知。言不變故隨縁等者。眞如若變。則
一法縁起時。眞如隨其法去。無由復成餘
法。則縁起義不成。眞如不變故。能得成染
成淨。雖成染淨。如恒不變。譬如一金爲種
種莊嚴具。雖其相種種其體唯金。若眞如
不隨縁。則不變名亦無可知。言餘二句可
知者。義苑即準上四句中雙亦雙非。匡眞以
爲。與上單復有異故。下二句亦應複作句
云云。有人云。匡眞爲優。然匡眞作下二句
語倒。第三句則應言具徳故何以故具徳故
無二性也。第四句則反之。寂曰。以予言
之。義苑爲正。何者上二句。有不變隨縁互
相成之義故。重複作句。下二句唯以無二
性及具徳。遮雙亦雙非而已。應思
又問有耶三句例然 是第三之四句也。義
苑復古云云。匡眞準下出執等者。纂釋釋上
無二性故之文也。不係於今四句。可知
又問有耶離戲論故 此第四之四句。義
苑云云
又問有耶餘句準之 此第五之四句。義
苑云云。餘句準之者。義苑有釋謂以上二
句。如次配於下二句。亦得準之二字應思」
依他性者多義門故 依他中義苑乃爲五
段。折薪復古竝爲六重。寂曰。薪古爲正。今
乃第一四句也
又問有耶二句可知 經第二四句也。餘
二句單複之辨。準上可知
又以縁起竝可知矣 此第三第四之四句
可知
又問依他論故可知 此第五四句。義苑
云云
又問有耶餘句準之 此第六四句也。此
四句中各有三箇因。開焉則總成八重。如
折薪云。匡眞夾註云云。總爲九之辨甚非。不
足擧評者已
遍計所執所執性故 遍計所執中有五重
四句。今乃初四句也。復古明理無。云繩由
麻有者不允。應言蛇由繩有。又作雙非
句不穩。章文已出所因。何勞設異因焉。所
執性者虚妄分別故。以遮倶非可知
又問有耶餘句準之 此第二四句也。義
苑辨與上異。寂曰。異相未詳。今謂應訓是
無之道理也。餘句準之者。苑薪義通。或以
無二性所執性配二。亦得
又問有耶執成故 此第三四句也。義苑
以執成爲圓成者非也。折薪有釋亦不允
當。復古得正
又有耶觀境故 此第四四句也。苑薪云
云。宋本云餘四恐句字
寫誤
準之。故知。應以由無
相故無相觀境故二句。如次配第三第四之
句也
又有耶餘句準之 此第五四句也。復古云
云善矣。苑薪不允。匡眞作圓教釋。亦不應

第二出執墮常過 第二出執過中。初
常過後斷過。初中有二。今初正明常過。三
因展轉應思
問諸聖教不失常也 次問答有三。今乃
初也。苑薪云云。匡眞引四明説云云。寂曰。
此辨頗違於天台所説。雖是傍論。不可不
辨。如來藏縁起者。&MT10755;頓圓教法門之樞柱。如
上已辨。台之圓教義。當於今宗&MT10755;頓圓故。文
句三之三。釋無住爲本。同四之三。釋佛種從
縁起等。凡説法華理趣。皆以如來藏縁起
解釋。即言如來藏爲法華正體。那謂之非
圓極乎。廣如別辨。瑜伽倫&T047368;八下。判云起
信論據不思議熏變。瑜伽據可思議熏變。法
門各異不可一准。寂曰。此辨善矣。演祕等。
以起信論爲譯者謬。雖是扶宗。理大乖反。
可知。性相二宗之辨。出於演義鈔三十四
中。匡眞引演義三十六下。以相宗定執眞
如不變過歸後輩之文評破云云。寂曰。此
評固有道理。應考」
問教中既是非有也 第二問答義苑云云。
匡眞引影章一云云。次釋楞伽。宋譯第四。
唐譯第五二十
四紙
之文也。魏譯第八初文。頗有
異可檢。次經云者。宋本稱論故。註家竝以
起信解之。指事所牒亦同宋本
問眞如是無常也 第三問答義苑復古云

又以諸縁頼眞立故 更料簡經云者般若。
又云者淨名經説。論云者攝論。卷首頌文此
文。人或僻解。今略論之。凡眞俗雙融有二。
謂解及證。若就解言。則纔知眞如隨縁爲諸
法。諸法全眞如等。即是眞俗融即雖淺深殊。
凡位所知也。若就證言。則菩薩五地漸方證
此。至於八地究竟融通。今言智障極盲闇
等。是透過煩惱障淨智所行境界已。方始
進入所知障淨智所行境界之初位。貶云智
障盲闇耳。若未證二諦者。説何別執不別
執也。世有惑者。認意識知解底。輒謂眞俗
雙融。蔑視乎空智會三假之甘露。謂之權
小。謂之眞俗別執。乘此謬解。轉成上慢。迦
文無上正法。由是損減焉。學佛教者。須深
省之
二斷過者故是常也 第二斷過四句可

第二依他即是斷也 第二依他中二。今初
正明斷過。義苑云云。匡眞夾註。甚不穩當」
問若説依建立諸法 次問答如匡眞辨」
若謂依他斷依他也 義苑云云。復古云
云。寂曰。不謂者。猶言不圖。復古爲非謂義
者非矣
第二若執即是斷也 義苑云云。今明斷
過中間多問答。至結遮常過。恐人謂今唯
遮斷。云非偏拓
問若説縁寶相法也 問答如匡眞引苑
古明也
若謂縁生惡取空也 義苑云云。惡取空
名。出於地持二・瑜伽三十六及七十五等。探
玄云。惡取空者空亂意也。孔目二釋空亂意
云云。瑜伽倫&T047368;十九下。或指清辨菩薩。或指
清辨徒。同二十上備師初説。以中百論爲
惡取空。或指清辨。寂曰。以中百論爲惡取
空。謬之極矣。中百十二門者。大乘之喉衾。入
理之要門也。豈是惡取空耶。是若惡取空。則
諸部般若亦惡取空耶。以清辨菩薩爲惡
取空。亦是相學者之妄誣也。掌珍論等。全契
二諦之正理。何謂之惡取空乎。所謂惡取空
者。彼方廣道人之儔耳。寶性論云云
問若由依即墮常也 寂曰。此一段會釋。
及楞伽玄所會。文義明暢道理極成。實乃顯
空有相成之明鑑也。凡學佛之流。若解若證。
不達空有之際。則悉成戯論。何以故。非有
之空。空即惡空。非是眞空。非空之有。有即
妄有。非是妙有。故將成妙有。徹底除遣妄
有。欲成眞空。究竟對治惡空。相破相成。良
有由哉。又若下遮常過
第三亦有思之可知 雙亦雙非句。匡眞云

第三遍計執成過竟 遍計中遮斷常。準
上可知
第三顯其義者 智論六云。般若如火聚。四
邊不可觸。船若如清涼。四邊皆得入云云。
四句墮情。便成四謗。四句修智。斯成四門。
上來除遣情謂四句已今當彰入理四門。
四門得入者。如妙玄一之一及第八。及清涼
玄談第四・演義鈔三等明。清涼以婆沙・成
實・毘勒・車匿。爲小乘四門。以唯識・掌珍・辨
中邊・中論。爲大乘四門。寂曰。應言瑜伽中
觀爲有空二門。詮如來藏依言門經論爲亦
空亦有門。詮如來藏離言門經論爲非有非
空門也。是乃聖者會眞四句。全袪百非斯
絶。悉檀因縁飜以四句攝受衆生。信解行
證由是爲門。四門之義妙哉
眞如是有準上知之 義苑云云。寂曰。苑
釋對染不允。無差別疏云。如來藏與妄染
倶不爲所染故。云名爲空云云。此對染
空之義也。匡眞引無行經及楞迦玄云云。寂
曰。楞伽玄明楞伽義分齊十門分別。第八障
治無礙門。第九違順自在門。是乃明頓教絶
離門。一切法眞如平等。不見自他。不見依
正。不見染淨。不見順違。只是大白法界。
於是處乎。説障治無礙。説違順自在毫無
容怪焉。無行經説。亦類於此。凡佛祖言教。
大有條理。有次第。如惑即道。或由破相
説。或由眞如離相説。或由留惑淨用説。
或由返道逆行説。是即條理也。以條理推
究。則種種奇絶言句。皆有所據。無容疑
者。匡眞往往無條理無次第。妄意引無行
經等。豈不自誤誤他耶。雖是似傍論。弗
獲已而作斯辨爾
第二依他故準前 義苑云云
第三遍計明三性竟 匡眞云云。現本脱
有字。匡眞所牒是爲正本
第二總説性無障礙 二總説明三性一
際。義苑云云。匡眞引起信疏云云。是&MT10755;
釋三性之正旨
如攝論婆門如此 匡眞出攝論所引經
不同。又引要問答上及義苑云云。今謂等
者。纂釋意也。寂曰。言梁論全&MT10755;教者非也。
梁論所言隣於&MT10755;教故。章主會釋爲&MT10755;
意。是乃以&MT10755;融始之旨趣耳
又云阿毘達故作是説 復古云阿毘達磨
經通指大乘經者。是依演義十三中之意。
此非允當。如匡眞辨。義苑云云。復古引攝
論金土地喩。此喩出梁譯十七唐譯第五。地
界成土。則見土相而不見地界。燒錬成
金。則見金相而地界不現。衆生心隨染縁
起。則擧體成二種生死。隨淨縁起。則成三
乘一乘因界。喩況可知。妙玄五之二云云。台
之末師所解不順論旨焉。如餘處辨
此上論文思之可見 結上論旨。如匡眞

縁起因門六義法第二 縁起義者。詳於攝
論第二・孔目第一立因果章唯識章五十要
問答下・探玄第十三等。縁起者何。謂因縁和
合方能生果。即所生果名爲縁起。蓋如來
所以出興於世。乃爲欲令衆生了悟正縁
起法解脱生死耳。凡衆生不達正縁起法
者。即由二種無知。謂倶生分別。所謂倶生
者。一切衆生。不知一切諸法全是自心故。
心外取境。執我與法是也。所謂分別者。由
邪師邪思惟生二種見。謂不平等因計無因
計。如來爲對治二種無知故。説二種縁起。
謂分別自性縁起・分別愛非愛縁起。此二縁
起據教分別。則成種種縁起。淺深不同。然
其淺深縁起。即一心囘轉故。義趣貫通。譬如
人一身有皮膚肌肉骨髓氣脈相通。其淺者
即阿含所説。如婆沙等明。其次則阿頼耶識
縁起。如瑜伽攝論等説。其次則如來藏縁起。
其最甚深縁起。則法界縁起。於眞如自體建
立焉。初縁起則依生滅四諦無我眞理建立。
以破外道邪因無因。以出三界證無爲滅。
而爲宗致。次縁起則宣説二空唯識。攝引菩
薩三賢。令證地道。亦引二乘。令向大乘
之教也。次縁起則登地已上之分齊。後大縁
起則普賢境界也。今章欲顯華嚴別教一乘
普賢縁起。先明六義爲因。即融始&MT10755;二教縁
起。令向一乘縁起。是同教一乘之旨趣也。
如是爲立一乘大縁起。先設六義爲因之
飛梯。是由淺深縁起全一心回轉。而不相
離也。金師子章十門。先明縁起色空三性無
相無性已。而後説十玄六相。一家洪範。既
已如是。後譚華嚴之輩。只夸耀高妙妄癈
權小。豈是祖意耶。若二空智未徹底明了
者。踰學如來藏教。其所依如來藏。相似
彼自性神我等。便成見取。宜乎上古不妄
説也。是故欲知甚深大縁起者。必須於二
空唯識等教理而明了了地矣
將釋此義有無力待縁 初標六義名。瑜
伽論第四。明十因四縁五果及種子七相。同
第九卷第十卷。辨八縁起及縁起縁生分別。
又由十種相明縁起甚深。同五十一卷宣説
阿頼耶識縁起。攝論第二・唯識論第二・雜集
論第四。廣明縁起。此乃據始教門建立。孔
目探玄云等如上已出

孔目三云。縁起者大聖攝生欲令契理捨
事。凡夫見事即迷於理。聖人得理即無於
事故。今擧實理以會迷情。令諸有情知事
即無即事會理故。與此教故。地論云。自相
探玄十三   染法縁起  縁集一心門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者有三種。一者報相名色共阿梨耶識生。
乃至二者彼因相云云。三者彼果次第相。從
六入乃至有乃至有因縁故。有生老病死憂
悲苦惱。如是衆生生長苦聚。是中離我我
所者。此二示現空無知無覺者自體無我
故。當知。十二因縁等即體自性空。依彼阿
梨耶識生。梨耶微細自體無我。生十二因
縁。十二因縁亦皆無我故。縁生等無有別
法。佛擧縁起觀門以會諸法。一切無分別即
成實相故。地論云。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
義諦。是其事也。縁起觀門有如是益。此義
在三乘亦通一乘説。何以故。爲是所目故。
若據勝劣縁起。是勝觀亦即是一乘。小乘之
中雖有名字。不達其義。何以故。不斷法
我故已上
孔目
匡眞引要問答下孔目第一。次引
梁攝論二夾註云云寂曰。論本無如
來藏之言可撿
又引集成
云。儼師攝論疏云。六因十因乃至二十因。皆
具六義。是故此中名一切因 問。唯識論
云。本識名言種上必具六義。餘識間斷不
具恒隨轉果倶有義等。何故此中一切因皆
具六耶 答。彼約初教。今約大乘實教祕
密縁起云云。寂曰。此釋善矣。六義爲因。出
於瑜伽唯識等。今約空有有力無力義。入大
乘實教祕密縁起。如來藏性。有空有及有力
無力義。縁起義成。此四缺一法不得起。六
義因成。入於祕密縁起。入於祕密縁起。則
能轉入於一乘十玄大縁起。當知一切諸法
唯是眞如流變故。一切因皆具六義
二釋相者不待縁也 初明刹那滅。梁攝
論二云云義苑引楞伽及中論。此最要文可
見。次以凋林明云云。不爲青葉爲字。恐滅
字寫誤乎。小乘諸部異義紛紜。主因客因有
無不同。如倶舍疏明。復古引搜玄三云。一
念念滅。此滅空有力不待外縁。所以有力不
待縁爲因。不對縁事自遷動故寂曰。
此文簡易可尚。匡眞引中道雙遮等。纂引
折薪云云。竝不允當
二者是倶是待縁也 二倶有義。梁攝論二
云云。匡眞夾註甚非也。梁論是處亦不言如
來藏可檢。搜玄三云。二倶有是空有力待
縁。所以知者。爲得恐待字
形誤
外縁。唯顯體空
倶成力用也。苑薪復古云云。義意無失。唯
識第二。於頼耶建立云云。今則於如來藏
建立。眞如隨縁爲諸法時。能生種與所生
果倶有。若因果時異。如死雞鳴。不得生果
可知
三者是待是待縁也 三待衆縁。梁攝論云
云。觀因縁者。觀謂觀待。又觀望也。法待縁
起。由種空義縁生因不生故。是即無力也。
搜玄三下云。觀因縁是空無力待縁。所以知
者。爲待外縁。唯顯親因非有無力能生果
若諸法生時。種子唯有力。則安有待
縁焉。匡眞引要問答。夾註至二果亦相由
成。即要問答之文也。次引十地論。是探玄十
三十二紙之文。非是論文。餘如諸註辨
四者決定不待縁義 四決定義。梁攝論云
云。義苑釋自類不改。云衆生諸佛之因不
可移易等。此釋甚非。是唯言三性有無漏
種子不可移易耳。何云衆生諸佛也。搜玄
三下云。四決定是有有力不待縁。所以知
者。外縁未至性不改自成故。匡眞不過始
教之評不穩。六義釋相始&MT10755;何異。但於頼
耶建立如來藏建立。分始&MT10755;別而已。匡眞
出有云觀理次自解云云。寂曰。此辨大誤矣。
&MT10755;教已上明眞如縁起。以登地已上眞智照
焉。則一切諸法鎔融無礙。唯是一眞法界善
惡不二。邪正不二。自他不二染淨不二。迷悟
不二等。若以如量智照焉。則一切諸法如幻
如化。雖如幻化。因縁及果三性等差別。毫
不相亂。況於世智境乎。若以眞如融通無
礙。雜亂因果報應等者。是乃方廣道人之僻
見也。嗟乎。匡眞以&MT10755;教無差。而謂衆生隨
自心量。自種自果毫不得差之因果功能亦
無決定性乎。可察
五引自果是待縁義 五引自果。梁攝論云
云。搜玄云。得外縁時。唯顯自因引自果故
復古依搜玄釋者善矣。義苑於三乘種
辨者非也。匡眞至於結釋亦作謬釋。與前
性決定相似矣可辨
第六是恒是待縁也 六恒隨轉。梁攝論云
云。搜玄云。三隨逐至治際。是有有力待縁。
所以知爲隨他故不可無。不能違縁故
無力也。唯識論二云。恒隨轉。謂要長時一類
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云云。
是就頼耶識種。明恒隨轉。若約&MT10755;教。無明
熏習眞如不守自性。隨縁生滅不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成阿梨耶識。此識持諸法種子。
生果功能展轉相續。乃至金剛心道。是恒隨
轉。匡眞引楞伽玄。會釋不允
是故攝論能引自果 結六義名。攝論唯
識論列次相同。今章據空有有力無力義。次
第非是有別意樂。匡眞所言全臆斷而已」
第二建立不増減也 第二建立。瑜伽第五
説種子七相等問意可知。答中如義苑辨
瑜伽論種子七相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何故不立思之可見 苑古云云。匡眞叙
有云破。寂曰。此有云。纂所出觀理問辭。而
彼有答釋。匡眞於他問辭構&MT10769;。何檢文之
疎也
問待縁者互相待耳 義苑云云。匡眞夾
註。彈凉疏云云。寂曰。此彈甚非。凉疏釋十
二因縁之因縁。爲此揀別耳。非關今因事
之義。可知。次下當辨
問因望縁望他亦爾 縁乃後三縁。今就
増上縁辨之。從來據因事待三縁之義。以
明六因。今於縁望因而起問。答意謂縁望
縁果得有六義云云。雖有此義。非是縁
起正體故。今則不明。義苑於三乘辨者失
旨。今言縁望縁果還是親因者。譬如水土
望芽等上地水二味。還是親因。復古亦約聲
聞等辨者不允。匡眞引孔目一・要問答下
十玄門・探玄十三。次問答乃取纂釋意。次
引十地論八。次引探玄二文。出於十三。夾
注引涼疏。是演義三十七下所出。寂曰。探玄
意。謂於十二支立因縁名。乃有二義。一謂
無明生行。無明望行唯是縁。而行自有自種
子因。自種子因。藉無明縁生故。合名因縁。
然縁力強故。隱自親種。於無明立因縁名。
二謂増上縁。望自増上果。還是親因故。説無
明爲行因縁。無明不了。於行位還引無明
不了果。還是親因也。孔目第一。擧雜集二十
因是縁能作因。明小始&MT10755;説因縁之別。亦
明増上縁望増上果是親因攝。今師乃承彼
意而已。然初解與通途相似。後解乃據十
地明十二因縁有因縁義。清涼云。古徳此解
失意。匡眞彈斥云云。寂曰。賢首禀之至相。
至相據於論旨。何有失意哉。且清涼不領
二祖之釋義其有所據。偏執相宗意。作此
評揀。何其局見也。凡因縁果義。有從小乘
至圓教。毫無別異之義門。有隨教淺深旨
趣夐殊之義門。如夫清涼。拘執通途釋義。
不逐教轉。蓋不可也。如彼匡眞。將&MT10755;圓融
通。紊亂因果調然之大體。亦不可也。於乎因
縁果義甚深&MT10769;解。應細讀孔目第一及探玄
第十三辨其幽旨矣。匡眞擧所縁縁等無
間縁。亦具六義不之問。破折薪復古云云。
纂釋云。問。折薪釋上之言一切因之文。云
法界宗中一切諸法。若在因門須有六義。
今何云所縁縁等無六義。答。前眞就法界
宗故云爾。今問答總含三教意。既帶始教
故兼權意也。&MT10755;教意尚許六因十因皆具
六義。何況圓教乎。寂曰。匡眞所評甚爲通
漫。纂釋問答。粗得其旨。而未淳美。當至次
下言縁起祕密之文而思忖章旨矣
問果中有唯在因中 義苑云云。匡眞云
未穩。寂曰。此實不穩。一法等者。是約互爲
因果之義。與他爲果之法。還有與他爲因
之義。爲因之時。必具六義。爲果之時。唯空
有義而已。折薪云云。如匡眞引
問若爾現思之可見 問。中苑薪復古云
云。答中義苑云。約隨他殊勝之縁不必具
六。折薪云。前七轉識現行。皆隨強勝縁轉。
非屬親因。雖有熏種義。然不具六義云
云。指事云。隨勝説種得有六。現行不爾。劣
故不具云云。匡眞引基疏。費數百言自解
粗似指鈔。寂曰。於註家中指事爲優。今更
述一解焉。勝謂顯勝。乃對下祕密縁起。以
相宗所説種子六義而爲顯勝。顯了論之。
則現行有義所缺故云不具。若約&MT10755;教祕
密縁起。則一切法皆一眞如。所囘轉故不
簡種現。皆具六義。雖然如是。祕密縁起。
既入智境地前三賢及二乘智之所叵測。何
況凡愚乎。欲知&MT10755;教已上縁起者。須務脱
出遍計情窠焉。不則決成似而非者耳
第三句數無二是也 分科可知。復古云
云。匡眞斥之。寂曰。復古所言雖無大違。少
有跨節之失乎。明四句中。義苑云云。義意
粗通 問。雙亦雙非各合二義者何耶 答。
引自果之時。即與果倶故。二義合會以成一
句。恒隨轉即隨衆縁轉。不能違縁。二句
不相離。可知。匡眞以空有相即解釋其旨。
可知
就用四句縁起勝徳 就用中苑薪云云。
復古引探玄云十三。地論云云。可見。非生因
生上生字。宋本作無爲正。匡眞所牒善矣」
故地論云非無因 地論者。第八十一紙
意之文。探玄十三云。言非二作者。或因爲
自。以縁爲他。或果爲自。以因縁爲他。此
二自他。倶不作故。若自他倶不作。何得縁
生。爲釋此疑故。云但隨衆生。謂隨俗説
生。理實無生。言無知者故者。遠公釋。此
別釋非他。以無我知者能造作故。作時不
住者。別釋非自。明彼無明作行之時無行
自性。住彼作時還起後行故。云作時不住
也。今更釋因正有力時縁必無力。不得相
知故。云無知者故也。此是因縁不共果起
之時。名曰作時。於因於縁。的無所住故
云不住。此是因果不共。正起果時。此作不
住於因。不住於縁。亦不住果故云作時不
探玄第四。説五對不相知。宜對照焉」
問此六義斯左右耳 通路云。言八不者。
出於本業瓔珞經不増不減經。依此所説。中
論初擧此八不。眞顯諸法本源旨歸。指事
引大般若經三百八十四云。不生亦不滅。不
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已上心
地觀經及智論五摩訶止觀六之三云云
第四開合餘門思準之 開合義苑云云
第五融攝是壞相 融攝苑古云云。要問答
下云云
問六義六遂成差別 搜玄三下云。六義六
相共成者。六相有二義。一順理二順事。此二
義中。順理義顯。順事義微。其四縁事二義同
上。但順事義増。順理義微。所以知者。因縁
生果法起迷義顯。爲此論主。別以六相照
令入理。故知。四縁順事増也。所以知總別
順理増者。爲六辨相令見心入理。問。何故
得知。但總別六義得順理増不取於事。答。
論主簡事不具六相。唯約義辨苑古云云」
如以六義法方便也 苑薪復古云云。三種
方便。彼或不立種子。設雖立種。未談法
無我故。或雖説法空。未明有阿頼耶持種
識故。不可説有六義。是故云名義倶無」
若三乘頼主伴不具 明三乘中。苑薪云
云。復古引要問答下孔目一云云。始&MT10755;二教
施設雖有異。同是三乘教。未自在位故合

若一乘普賢究竟也 明一乘中。復古引
孔目一云云。又要問答下云云
又由空有思之可知耳 是乃融三乘。歸
於一乘之趣可知。復古引探玄十三明縁
起無礙門云云。又第五云。相即相入。此二各
有二。謂同體異體。此二復有二義。得成即
入。一約縁起門。二約眞性門。初中亦二義。
一約體。有空有義故得相即。二約用。有
有力無力義故得相入。約縁有待不待義。
有同異二門也。約性亦二義。一不壞縁故
相入。二縁無盡故相即。圓融無礙自在義。準
上思之相即相入同體異體等。如下章廣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