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 (No. 2247_ 凝然述 ) in Vol. 62

[First] [Prev+100] [Prev]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又智論云。薩埵或云衆生。或云大心。即是上
二義也已上
疏。信等五十心者。不立等覺。法雲攝故。除妙
覺地。標因位故。若約當果。剋在佛地
疏。十地論中等者。證地前諸位名地。加之深
密經中建立七地。攝束諸位。地前名爲勝解
行地。此亦良證。持三聚戒經五十心。捨二種
死得佛果故。是故立以心地之名。解釋心地
諸師異説。天台師云。菩薩律藏遍防三業。心
識意體一名異。三業之中意業爲主。身口居
次。據勝爲論。故言心地已上又云。品名菩薩
心地者。亦是譬名。品内所明大士所用。如人
身之有心。能總萬事。能生勝果。爲大士所
依。義言如地也已上與咸解云。心字通法喩。
前文直以心意識三而言心者。從法釋也。今
文如人身有心者。所總義以爲喩也。地字從
喩。取能生所依義也。亦可。從法約實相理地
也。文中無之義亦可通已上樸楊師云心者分
二。一自性清淨心。亦名眞如心。二離染心。亦
名生滅心。以其微塵雜染。則制之以罪名。毫
末乖眞。則防之以分齊。故名心也。地者從喩
得名。若一切受持戒者。皆能自利利他。讃嘆
隨喜。亦如大地荷負一切地名地也已上道璿
釋廣。恐繁不引。太賢師云。唯識萬徳從此生
長。名爲心地已上法進師云。心地三賢。心謂
十住十行十回向。地者十地云云良以上卷地
前名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是也。
十聖名地。體性平等地・體性善惠地等是也。
是故作此釋也。法銑師云。心者即是信等五
十心也。地者與所修行爲勝依持。令得生長。
故名爲地。心即地故。故名心地已上此與今
疏全同。傳奧師云。心即所修所發之心行。謂。
信等五十心也。地即所依所成之地位。謂。三
地也。地前總名信行地。見道名淨心地。修道
已上通名如來地。地有生成賀載之義。故以
喩之

本。然依下傳譯門。□以序□所牒爲本。今此
所所釋。存本品目。故釋心地而亦存別題。擧
戒本故。凡今經題諸文不同。與咸師定天台
意云。梵網經菩薩心地品。義寂師云言。大乘
菩薩戒本者。若具存本名。應云梵網經盧舍
那佛説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心地品第十。
後人爲單存戒本故。改云大乘菩薩戒本已上
法銑師疏上八字同前。次下云説菩薩心地
品。傳奧師疏上八字同。説心地法門品菩薩
戒本。太賢師二處少異。宗要牒云梵網經盧
舍那佛説菩薩心地品。古迹上卷。上八同前。
心地法門品第十。利渉牒題即同古迹。但云
第十一爲異也。樸楊上八字同。菩薩心地戒
品。道璿亦同。法進亦爾。但加第十之言。上
宮王本上八字同。菩薩心地品第十。諸師所
覽。及世流行。此等異本。不能具擧 問。題目
異説。何者爲正 答。加減既區。正不難知。然
今疏傳譯門所擧題目。可是本翻時題。且依
此爲定。餘家題目義理不乖。當時流行。倶有
司存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第二
  于時建治二年歳次丙子六月十一日。於
 南都東大寺戒檀院記之
 花嚴宗沙門凝然春 秋
三十七
 
  于後弘安六年癸未六月二日於同寺院治
 定之訖
 沙門凝然春秋四
十四迴
 
  寶永三年龍舍丙戌五月二十五日書寫此
 卷了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卷第三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第八明教本末
疏。西域有十萬頌等者。頌有四種。如玄二明。
今此數字頌也。八字爲一句。四句爲一頌。三
十二字即成一頌。不簡長行偈頌。如是數定
部量也。漢地所傳。六十一品之中唯第十心
地一品。上下二卷。餘六十品全未傳來。然上
下二卷多指餘品。由此僅知少分品名。上卷
指十一品。一如如佛性本原品。此在葉中釋
迦問法之處。彼品中説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二花光王智明菩薩請處。指妙極金剛寶藏
一切智門如來百觀品中已開。三十發赴心之
末。指上十天光品廣説。四十長養心之末。指
上千海眼王品已説心百法明門十金剛末指佛
花經。應是花
五十地中第二地終。指一切衆天花品。六
七第三地終指二品。一法品。二解觀法門千
三昧品。八第四地末。指上日月道品已明斯
義。九第六地終。指觀十二因縁品。十第八地
終指羅漢品。十一第十地末。指光音天品中
説十無畏與佛道問。下卷經中有八處文指
十三品。一指賢劫品。此是千百億釋迦説法
等相也。二十重戒終。指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三乃至。八初十輕戒末。指下六品中當廣明。
九第二十輕末指滅罪品。十第三十輕終指
制戒品。十一第四九輕末指梵檀品。十二結
説勸持中指無相天王品。十三經終指玄通
花光王七行品中説。上卷十一品。與此合有
二十四品。及十住處且有十品。一十世界海
妙光
二十住忉利三十行夜摩四十迴向都率
十禪定化樂六十地他化七十金剛初禪八十忍
二禪九十願三禪十心地法門品第四中摩醯首羅
天王宮。即今上
下二卷
是也
并前二十四品合有三十四品。准下疏
傳譯門有律藏品。合前總有三十五品。心地
一品傳譯東夏。有本現行。餘之三十四品聞
名未見廣説。自餘二十六品名相未聞未傳
 問。兩卷具本云心地法門品第十者。從何
建立此之次第。爲是品次第耶。爲説會次第
耶。若云品次第者。凡今具本經中總有六十一
品。會處即有十住處等。此心地品在第十處
色界頂説。心地已前有九住處。又上卷心地
多指已説諸品。豈今之品當第十耶。若云會
處次第者。經題既云心地法門品第十。正是
品次第也。豈可是云會次第耶 答。具本未
傳。品次難知。且擧二義定其意致。一云。是品
次第。非會處也 問。若爾前難云何會釋
答。品有大小。總合即成六十一品。今此心地
是大品中乃當第十。前後所指或是大品或乃
小品。事容不定。若不爾者。六十一中此心。地
品豈第十耶。啻是大品當第十也。後大品數
其事難知。唯是即當第十而已。二云。是會次
第。非品次也 問。若爾何故經心地下即云
第十。豈是會耶 答。何妨。約品名爲心地。約
會言之名爲第十。文言隣次雖似亂通。義門
簡別如此可知。十住處中前説彼九住處法。
最後第十説心地品。會處自然當是第十。故
約會處致第十言。此二義中任意可用。利渉
疏牒云心地法門品第十一。乃解釋云第十
一者。始從寂滅至第三禪。已有十品。此在摩
醯爲第十一已上彼師所覽經本之中。既云
心地第十一。故作此釋也。然現流諸本並云
第十。准彼釋意。可得此中第十之言。然利渉
意似大品名。或擧會目品。有何苦乎。言三百
餘卷者。現行梵網序云一百一十二卷。宋朝
藏經及別行印本序並同。天台師疏所擧亦
爾。法進註云一百二十卷。明曠疏云一百五
十二卷。傳奧師疏同今疏主。引什公傳三百
餘卷。其十萬頌六十一品。諸家皆同。無敢異
説 問。梵本既有十萬頌文。何故漢語異説
不同。此異説中正不云何 答。翻譯之家言
有繁略。卷軸増減古今皆爾。今經省博其事
亦同。若言約文簡。百餘何有闕。若文豐言
博。何無三百餘。兩文之異約此可見。羅什三
藏翻傳智論。若具譯之軸滿千卷。減略九倍
簡約翻之。是故百卷即成一部。彼論梵本其
量雖同。文言廣略漢語多少。今此梵網多少
亦爾。疏所引文是羅什相傳。且隨此傳以今
疏爲本。具廣豐足事必然故。其明廣疏言五
十者。與咸質云。或寫一字誤作五字已上
故還乃百十二卷。&T002247;鈔中引大本序云。百二
十卷。與質云。若以疏文天台
義記
爲定。序云二十
者恐書之倒耳已上彼師所覽經序云爾。餘
本並云百十二卷。良以極略故百十二。今什
相傳極廣圓足。如下本花嚴經即有十萬頌
四萬五十偈。漢語譯之乃成八十卷。此是中
品非廣非略。婆沙論有二十萬頌。唐言譯之
成二百卷。是猶極略之分齊也。花嚴第九會
乃法界品。貞元年中般若三藏譯爲四十卷。
此乃極廣以成文句。梵網三百餘卷即此准
例而已
疏。如梁朝攝論戒學中等者。彼第十一云。論
曰。復次由此四種差別一品類差別。二共不共學處
差別。三廣大差別。四甚深
差別。立此四
種。攝戒學盡
更有差別。不可數量。菩薩戒差
別如毘那耶瞿沙毘佛略經中説此牒
本論
釋曰自下
天親
菩薩
釋論
從此四種差別更有差別。不可數量。何以
故。但於品類差別中取正護一戒。依二乘教
分別。則成四萬二千。若以此戒攝律
儀戒
及餘二
攝善
攝生
依菩薩教分別。不可數量。毘那耶瞿沙
毘佛略經中廣説菩薩戒。有十萬種差別已上
問。隨等四種差別。即於毘那耶瞿沙十萬偈
經中廣説已上此
釋論文
若依此文。其十萬者是經偈
數。何開戒數 答。諸本論文皆目戒數。故唐
攝論第八
世觀
云。如是差別菩薩學處。應知復有無
量差別。如毘那耶瞿沙廣契經中説此牒
本論
釋曰。
如是四種略説差別。於毘那瞿沙經中廣説。
復有百千差別已上既云百千差別。正是戒數。
無性攝論第七云。今於此中略説四種殊勝之
相。於毘那耶瞿沙經中廣説。復有無量殊勝。
此經即是菩薩藏攝故名方廣已上釋
論文也
魏攝論
云。復有菩薩戒差別無量。亦如比尼嚮方廣
修多羅中已上此唯
本論文也
諸本既同。倶目戒數。但彼
隋譯無著本論與諸本同。故彼文云。此四種
勝相略説菩薩守護戒勝相。應知如是等學
處差別。復有無量種差別。如毘那耶瞿沙方
廣經中説已上
本論
其釋論中即是別出經偈數量。
彼戒差別略不出之。非謂梁論等十萬種戒
隋論譯爲偈數。當知諸本唯擧戒數不出偈
數。隋譯釋論略不擧戒數獨出偈數。故依此
論知瞿沙經是十萬頌
疏。今別行地持戒本等者。地持是與瑜伽菩
薩地同本異譯。是彌勒菩薩説。故其戒本與
夢誦同。此之戒本出地持中。唐三藏別譯戒
本一卷。與地持戒同本異譯。案梁高僧傳第二
惠皎
云。初讖在姑藏。有張棭沙門道進。欲從讖受
菩薩戒云。且悔過。乃竭誠七日七夜。至第八
日詣讖求受。讖忽大怒。進更思惟。但是我業
障未消耳。乃勠力三年。且禪且懺。即於定中。
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授已戒法。其夕同止十
餘人。皆感夢如進所見。進欲詣讖説之未至
數十歩。讖驚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
當更爲汝作證。次第於佛像前爲説戒相。時
沙門道朗振譽關西。當進感戒之夕朗亦通
夢。即自卑戒﨟屬爲法弟。於是從進受者千
有餘人。傳受此法。迄至于今。皆讖之餘則。有
別記云。菩薩地持經應是伊波勒菩薩傳來
此土。後果是讖所傳譯。疑讖或非凡也已上
北涼之代。曇無讖三藏遊至東夏。弘地持戒。
地持戒者是論藏説。如來滅後九百年時。彌
勒菩薩受阿僧伽菩薩之請。降中天竺阿瑜
闍國。於瑜闍那講堂之内。四月夜中説五
部論。其中瑜伽大論甚深廣博。五分建章百
軸異卷。其第一段名本地分。於中乃有一十
七地。其菩薩地精妙深廣。彼地持論即菩薩
地舊譯本也。地持戒本出彼大論。六度之中
戒度精要。即説四重四十二輕。言首安歸命
偈者。即彼偈云。歸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
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今説三聚戒菩薩咸
共聽。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闇。戒如眞寶鏡
照法盡無遺。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
速成佛唯此法爲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
已上安此四行偈已。然後具説四波羅夷四
十二輕。唐三藏譯瑜伽戒本無此偈頌。唯勸
勉已然後具列重輕諸戒。彼此同本有有此
異耳
疏。又聞西國諸小乘寺等者。此大小兩寺上
座事義。賢首大師隨西來梵僧等聞也。案西
域記。學小乘之寺有四十一國。一阿耆尼國。
二屈支國。三跋祿迦國。四嚩喝國。五梵衍那
國。六礫迦國。七至那僕底國。八波理夜呾
羅國。九薩他泥濕伐羅國。十窣祿勒那國。十
一秣底補羅國。十二瞿毘霜那國。十三堊醯
掣呾羅國。十四劫比他國。十五阿耶穆佉國。
十六鉢邏那伽國。十七憍賞彌國。十八鞞索
迦國。十九室羅伐悉底國。二十婆羅痆斯國。
二十一戰主國。二十二吠啥釐國。二十三伊爛
拏鉢伐多國。二十四瞻波國。二十五三摩呾
吒國。二十六羯羅拏蘇伐剌那國。二十七馱那
羯礫迦國。二十八達羅毘荼國。二十九摩臘
婆國。三十伐臘毘國。三十一阿難陀補羅國。三
十二瞿折羅國。三十三信度國。三十四阿點
婆翅羅國。三十五波剌斯國。三十六臂多勢
羅國。三十七阿輦荼國。三十八安呾羅縛國。
三十九朅盤陀國。四十烏鎩國。四十一佉沙
國也。學大乘之寺有十五國。一迦畢試國。二
濫波國。三僧訶補羅國。四迦濕彌羅國。五毘
羅刪拏國。六摩掲陀國。七烏荼國。八羯&T059531;
國。九憍薩羅國。十僧伽羅國。十一蘇剌他國。
十二伐剌拏國。十三漕矩吒國。十四斫句迦
國。十五瞿薩旦那國也。此等諸國大小之學
雖互有之。且就多分如此而擧。不遮少分互
而有之。又大小兼學有十五國。一闍爛達羅
國。二屈露多國。三秣&T072933;羅國。四羯若鞠闍國。
五阿踰陀國。六弗栗恃國。七尼波羅國。八奔
那伐彈那國。九恭建那補羅國。十摩訶剌他
國。十一契吒國。十二鄔闍衍那國。十三鉢伐
多國。十四狼掲羅國。十五活國也。今疏不擧
兼行之寺。然西域記自見列之。故今烈擧示
其分齊。此是且就西域記中擧之爲言。自
餘諸國其事多之。彼記亦有不言大小之國。
其數非一。大小難知。此是且擧玄奘三藏當
彼時代所見分齊。爾前後代或有轉變。大小
不定。其事難知。義淨三藏南海傳云。大乘小
乘區分不定。北天南海之郡純是小乘。神州
赤縣之郷意在大教。自餘諸處大小雜行已上
大興善寺不空三藏復往天竺。大傳密教還
于唐朝。乃天寶五年歳次丙戌。當日本國天
平十八年也。其後經二十四年。至大暦四年
歳次己酉。當日本國神護景雲三年也。此年
三藏具經上奏。隨印土風置文殊上座。天朝
勅許乃置文殊上座于天下諸寺。以爲永代
恒式。其賓頭盧上座天下自本置之。自爾已
後兩箇上座隨應置之。大日本國自昔已來。
無有趣向小乘之者。唯是大乘圓滿根機。修
學大法趣向大果。雖有小學啻是傍兼同其
學行。至意樂者即大乘宗。或是三乘通行之
道。或是會歸開顯之法。是故修學大乘之人。
以此意樂行於小法。小法即是大乘圓行。無
有異路永離別區。唯是圓滿大果而已
疏。聲聞五律四部東傳此土流行其久者。定
五部律有其二家。一南山律師云。摩訶僧祇
分出五部。一曇無徳部律名四分。二薩婆多
部律名十誦。三彌沙塞部律名五分。四迦葉
遺部律名解脱。唯傳戒本一卷。五婆麁富羅
戒律未傳。僧祇是總餘五即別。依大集經所
列成立此義。二東塔律師云。四即如前。除其
婆麁富羅加僧祇部以爲五部。大集經列曇
無・薩婆・迦葉・彌沙・婆麁已云。廣博遍覽五
部經書。是故名爲摩訶僧祇已上東塔對此
問答會釋。故開宗第一云 問。經中既云遍覽
五部。未知僧祇爲總爲別。古師解云僧祇足
總。故云遍覽五部。如前婆麁富囉。即離分中
自有五部。勸中但勸離分五部。總部不慮生
疑故不擧勸。今解通祇總有五部。前婆麁富
囉者傍出犢子部名。爾者如何遍覽五部
答。此部僧衆惠解虚通。知餘所行亦契眞理。
故修己部兼行餘四。以此故云遍覽五部。所
以知者如前經云。久後流傳。若是若非唯餘
五部。亦可祇是離中本部餘是末部。攝末從
本故云遍覽五部。亦可離中祇總餘別。攝別
從總故云遍覽五部。亦可望大毘尼藏祇等
並別已上今大師意與東塔同。此之五部。如
來滅後一百年時。一部大毘尼藏分成五宗。
迦葉・阿難乃至毱多一味流通。毱多門下如
是分出。其四部東傳者。初十誦律。弗若多
羅。秦弘始六年誦出本文。羅什爲譯三分獲
二。遇患而卒。次曇摩流支與什續譯。後卑摩
羅叉譯善誦部。一部總有六十一卷。次四分
律六十卷。佛陀耶舍弘始十二年譯。次僧祇
律。東晋安帝義煕十四年。佛陀跋陀羅譯成
四十卷。後五分律。佛陀什三藏景平元年譯
爲三十卷。四律次第傳譯東夏。並行世間競
以依奉。依東傳言考其律部。即前所列十誦・
四分・僧祇・五分必然可是。由此義故前五律
者即是曇無・婆多・彌沙・迦葉・僧祇。聲聞戒
藏既有此五。其中東傳四五十祇。除迦葉遺。
未傳來故。是故大師全同東塔素律師義。懷
素律師雖有數釋。正以此義爲本意故 問。
迦葉遣部解脱戒本已傳此土。何除此部
答。雖傳戒本廣律未譯。今就廣律故唯云四
問。若言賢首大師意。依南山義。除僧祇部加
其婆麁以爲五律。有何過耶 答。若擧彼五
除僧祇者。四部東傳如何成之。廣律東傳唯
三部故 問。彼五部中婆麁未傳。迦葉既譯
解脱戒本。四部已傳有何相違。何必廣律足
四數耶 答。持犯細相非廣不知。是故就廣
論其東傳。何取廣律未傳之迦葉。除此廣部
已翻之僧祇。義既不可事不可爾 問。大周
則天聖后嘉世。義淨三藏廣翻傳彼有部律
藏。今何不言 答。聲聞五律彼乃有部。統其
大途。與十誦律總管同計。是故此中不別擧
彼。然彼小戸非無異別。今約大綱故是同部。
又四律昔傳弘通寔久。義淨傳譯代在同時。
流行未廣故且不擧。今此並擧流行久故
問。律有五論。何故不言 答。雖有五論而非
本律。又多分即是四律所攝。毘尼母論・摩得
勒伽・薩婆多論。並是依據十誦律部。善見一
論解四分律。其明了論一卷。解釋正量部律。
彼部廣律未傳漢土。雖有略論義非周盡
問。毘那耶律是何部律。何故此中不擧彼部
 答。毘那耶律一部十卷。諸師諸文未判何
部。只是羅漢所造釋論。是故此中亦不擧彼。
又雖有彼律不廣行故。昔四律翻傳隨應依
行。然事草創義非明判。五部等計體行雜亂。
歴代相承理未決了。至于隋朝智首律師。製
五部區分鈔細判部計。唐朝南山道宣律師
決判精明。彼此研竅。尋體定宗。震旦最初受
戒之縁專在四分。故弘四分受隨相應。自爾
已來四分一律大歴九州殊耀光輝。然四分
律弘宣世間古昔流行。淳源一味。元魏之世
法聰律師創開講席。道覆律師製疏解律。惠
光僧統大禀訓化。道雲律師寫瓶傳持。中頃
弘通自有兩途。道雲門下有洪遵律師。有道
洪律師。各立門輩互競弘宣。洪遵之下有洪
淵律師。洪淵之下有法礪律師。礪師下有道
成律師。成師下有西塔滿意及東塔懷素。各
立門弟弘通所承。賢首大師乃道成律師及
滿意律師弟子也。道洪之下有智首律師。首
之下有南山大師。自此已後相承甚盛。唐朝
中運四分一律立義非一。見計相分。乃是三
宗其之事也。互奪金玉各諍蘭菊。其三宗者。
相州法礪律師。終南道宣律師。東塔懷素律
師是也。門葉倶茂苗裔並榮。天下遵承四海
朝宗。然後代流行于今不絶者。唯是終南遺
風而已。滿意下有觀音寺大亮律師。亮之下
有曇一律師。清涼大師者承律于曇一。台宗
湛然大師亦同。道宣下有道岸律師・弘景律
師・融濟律師也。大唐龍奧寺鑒眞大師。承相
部律宗于大亮律師。傳終南律宗干景濟兩
師。隨道岸律師受菩薩戒。並行唐朝大利彼
國。鑒眞大師。昔天平勝寶六年歳次甲午。來
至此之大日本國。大弘菩薩戒。盛行四分律。
相部宗旨南山義門。雙開契範高提法綱。四
分一宗止作戸牖。後代不絶于今彌昌者。亦
是南山律宗而已。鑒眞和尚受具之時。奉請
賢首大師以爲七證之一。戒律芳芬彼此通
液耳
疏。集菩薩毘尼藏二十卷者。法銑師云。近代
花嚴法師好菩薩行。備尋藏經與菩薩戒相
應文。集爲菩薩毘尼藏二十卷。兼造此戒本
疏盛行于時已上法銑法師造此經疏二卷。
所立義門並依賢首大師今疏。所釋精妙意
致詳委。大師所集菩薩毘尼。深廣該攝窮括
一化。義門繁多巨細周盡。今疏諸處義門指
廣。乃定是彼大章之中。後代僥&T001395;彼文逸焉。
未聞古今傳來日本。是同曇無讖言眞諦悲
難之例
疏。古來諸賢未廣解釋者 問。案續高僧傳
第六。梁會稽嘉祥寺惠皎法師撰梵網疏。汎
是今經造疏之始。至于隋代。天台智者大師。
製於二卷義記盛行于世。至于巨唐。崇義寺
勝莊法師製疏行世。此等既是古來解釋。今
何此云未解釋耶 答。文既云未廣解。雖昔
已釋只擧簡要。至廣義者未顯其事。然今梵
網有二軸全品。亦有一卷者。惠皎雖解或可
是其二軸内文。天台解一卷本。未是廣釋。勝
莊雖釋可今疏後。故云未廣無相違也。今此
戒疏解別行本。義門極細所釋深廣。況亦菩
薩毘尼藏文。大途小徑無不窮盡
疏。今敢竭愚誠聊爲述讃者。鑒眞和尚受具
足之時。賢首大師居七證位。故彼廣傳上云。
奉請西京荷恩寺大徳法藏律師爲尊證師。
大乘根器意度沖淵。隱跡同凡動止難測。毎
講花嚴及諸經論。其地爲之振動。作花嚴經・
起信論疏。菩薩戒疏。見傳於世也已上今此戒
疏委悉精妙。無有餘疏如此整備。宋朝于今
盛行世間。然至後代。有茂苑崑山義和法師。
以疏注經而爲三卷。彼之法師即亦録科一
卷。至日本者疏昔已傳。于今此章流行世間。
菩薩戒相精明周足
第九傳譯縁起
疏。有西域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等者。羅什三藏
源天竺人。家世國相。祖父達多名重於國。父
鳩摩羅炎聰明懿節。將嗣祖位乃辭出家。東
度葱嶺。龜茲國王聞徳敬慕。自出郊迎請爲
國師。彼王有妹年始二十。逼以妻焉。既而懷
什。什在胎時母甚惠悟。什未出胎父琰即卒。
彼欲終時誡其妻曰。此子若男當令出家。必
能多才大度世間。及什已生案瑞像記。當東晋第
一主高祖元帝大興
四年辛已之歳。什生。依法上大統意。如來減後已經一千
二百七十年。當日本國人王第十七代仁徳天皇九年
容姿甚麗。母時出家道得初果。什年七歳亦
倶出家。生知天發後爽敏利。縱師受經日誦
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曇
已更授其義。即自通達究暢精要。什年九歳
隨母遠往。渡辛頭河至罽賓國。時有大徳盤
頭達多。乃彼國王之從弟也。才明博識獨歩
當時。三藏九部莫不研究。名聞諸國遠近師
之。什乃師事從受雜藏中長二含。什於王宮
與外道衆政難論議。外即屈伏。大僧沙彌敬
事供給。什年十二。母携還于龜茲。因時到沙
勒國停住一年。誦阿毘曇通六足等。沙勒國
王請什説法。王臣欽重僧徒奇歎。什年十三
已還龜茲。時有沙車王之子兄弟二人。兄名
須利耶跋陀。弟號須耶利蘇摩。蘇摩智深專
學大乘。兄及諸人皆隨受法。什亦宗奉禀學
三論中論。百論。
十二門論
時什隨母到淐宿國龜茲
北界
大破外
士妙宣深法。龜茲之王躬往淐宿迎什還國。
時王之女出家達法道證二果。由什之化。什
年二十進受具戒。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什
母辭往天竺進得三果。臨去謂什云。方等深
法可大闡漢。傳之東土啻汝之力。什隨領受
更進大志。什留龜玆盛弘大乘。于時罽賓大
師磐頭達多迺來龜茲。還隨什公始學大乘。
什後往西廣遊五大學佛法。復還龜茲弘演
遺教。名稱甚昌。于時前秦第三宣昭帝字堅。
建元十九年癸未之歳當東晋第九主孝武帝太元
八年。姚秦高昭武帝元年。
大日本國仁徳天
皇御宇七十一年
遣呂光姜飛等。率兵七萬西伐
龜茲。乃得羅什呂光以龜茲王女逼妻于什。
什年六十三。從光東遊迺至涼州。停住彼
州經十九年。乃姚秦第二主文桓帝興。弘始
三年十二月十日。姚興迎什方至長安。什年
八十有一。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敬賞。于時
義學沙門僧䂮・僧遷・法欽・道流・道桓・道標・
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受什法義致師敬禮。
什譯諸經論其數甚多。大品・小品・金剛・仁王・
般若心經・梵網・法花・維摩・思益・無行・楞嚴・
彌陀・彌勒・福徳三昧・緊那所問・持世・佛藏・
十住・孔雀善臂・須摩・清淨毘尼・千佛因縁・
放牛等經。智度・中・百・及十二門・發菩提心・
十住婆沙・莊嚴等論。馬鳴・龍樹及以提婆・天
親傳等。此等諸教部帙甚多。然諸目録所記
同異。且長房録及内典録。具擧九十八部四
百二十五卷。開元録中列七十四部三百八
十四卷。梵網序文並今疏文。並云五十餘部
 問。何故所列如此不同 答。所列異説未
詳何意。或可。五十餘部者。且擧弘始八年已
前所釋。開元録第四云。弘始八年。於草堂
寺。三千學士最後出。一時共受菩薩十戒云云
三寶録・開元録所列多者。就始終所譯而言
也 問。何故二録多少不同 答。開元判云。
然什出經卷衆説多少不同。長房録中其數
彌廣。今細參驗。多是別生。或有一本數名。或
是録家錯。上具件如在今悉刪之已上是故
雖有多列之説。且以開元所列爲准。若以長
房爲正説者。可隨彼數以多爲准。羅什三藏
所翻經論其數既多。於中依學成宗部者。中・
百・門論是三論宗。若加智論即四論宗。什自
龜茲傳持而來。成實論宗・菩薩戒宗並盛弘
世。其法花經諸宗衆師後代釋之。隨宗得之。
至于陳隋之世。南岳天台立爲一宗大行世
間。所判所歸深廣該攝。此乃什師所傳大途
四宗者也。其餘經論不別爲宗。若成其宗隨
乃可成。其阿毘曇・六足論等所持極多。不及
皆譯。齡窮隨沒。什卒年時諸記不同。或弘始
七年十二月卒。即當東晋義煕元年乙巳之
歳。及日本國人王第十八代履中天皇御宇
六年。或弘始八年八月二十日卒。或是十年
或十一年八月二十日。或十三年或十四年。
有此六説事未決定。若弘始十四年卒者。什
年九十二也。即當東晋義熈八年歳次壬子。
日本第二十代允恭天皇御宇元年也。羅什
年六十三來至涼州。即東晋太元八年歳次
癸未也。其後經十九年未有譯業。徒經歳月。
至姚秦弘始三年辛丑之歳創來秦朝。其後
譯經大弘佛宗。疏弘始三年者擧來朝之時。
非翻梵網經之年也。此經弘始八年方譯
問。最後出者是何最後 答。自弘始三年至
同八年。總譯經論五十餘部。其中梵網最後
誦出。非是什師所譯始終之中最後。八年已
後翻譯數十餘部諸經論等故也。此梵網經
譯之事。具在僧肇所製序中。故彼文云。天竺
法師鳩摩羅什。誦持此品以爲心首。此經本
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什少踐於大方。
齊異學於迦夷。弘始三年淳風東扇。秦主姚
興道契百王玄心大法。於草堂之中。三千學
士興什參定大小三乘五十餘部。唯梵網經
最後誦出。時融影三百人等。一時受菩薩十
戒。豈唯當時之益。乃有累劫之津。故與道
融別書出此心地一品。當時有三百餘人誦
此一品。故即書是品八十一部流通於後代。
持誦相授囑諸後學云云羅什三藏先翻今經
上下二卷。此乃弘始八年之事。如來滅後已
經一千三百五十五年。此經流傳神州之境。
後於二軸之内。摘下卷偈頌已後以爲一卷。
名菩薩戒本。故内典録・開元録等。梵網經二
卷。菩薩戒本一卷。如此雙列。而開元云。菩薩
戒本一卷初出。見長房録。今疑此菩薩戒本
即梵網下卷是也已上此一卷本即今所釋
問。此梵網經有異譯耶 答。案開元等總有
兩譯。第一後漢之代。沙門康孟詳譯爲二卷。
或三卷見呉録。開元録中擧之。第二姚秦羅
什譯本總成二軸。別摘一卷。二部雖異唯一人
譯。是故此經總經兩譯。然漢本是闕唯秦本
在。此乃兩譯一闕者也 問。羅什譯本是第
二出。何故別行一卷之本。開元録云之初出
耶 答。兩卷梵網是第二出。對漢本故。別行
一本唯出姚秦羅什弘之。故云初出。昔無之
故。經體雖同調卷異故。有總別故
疏。卷首別標當時受戒等者。此本日本當今
不見。昔日傳否事亦難知。古録不載。元不傳
矣。若成其本。啻取下卷偈頌已後喜躍受持
已前之文以爲別卷。其事乃易。但無卷首受
戒等事
疏。此偈磨梵網經律藏品内等者。此經受戒
羯磨者。即以三歸爲今經中受戒羯磨。羅什
所傳即依此法
疏。其八百餘人等者。是羅什弟子。慧融・道
祥等八百餘人。於逍遥薗受戒誦本。大行世
也 問。姚秦羅什・北涼曇無讖・梁陳眞諦。時
代前後分齊云何 答。羅什三藏。姚秦弘始
三年方來秦朝。次曇無讖。北涼元始三年歳
次甲寅。始譯涅槃經。即當東晋安帝義熈十
年。姚秦弘始十六年也。初來之事未詳年月。
乃繼于什來至東國。此甲寅後經百三十五
年。至梁太清二年戊辰之歳。眞諦三藏始屈
京邑。羅什傳梵網戒。曇無弘地持戒。眞諦將
渡菩薩律藏。年代分齊久近如此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第三
  于時建治二年歳次丙子六月十七日。於
 南都東大寺戒檀院記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 秋
三十七
 
  于後弘安六年癸未六月四日。於同寺院
 委細治定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 秋
四十四
 
  寶永三年龍舍丙戍七月五日書寫此卷了
 右筆重慶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卷第四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第十隨文解釋
疏。分爲三分者。梵網梵本一十萬頌。可有三
分。齊限難知。震旦諸傳。心地品中諸師分科。
總有三類。一解上下卷之師科釋分齊。如太
賢等。二自下卷始解釋之師。如勝莊・法詮
等。三別行戒本。即偈頌下對此作釋。如天台・
賢首・義寂等。今此一軸總分三段。如次師當
序・正・流通
疏。此中盧舍那等三類佛有人釋云等者。此
當勝莊師義。故彼疏云 問曰。此三種佛。與
三身佛如何相攝 解云。盧舍那佛是自受
用。千葉釋迦是他受用。百億釋迦是變化身。
是故經上卷云。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
虚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
衆。是諸佛佛子諦聽善思修行。我已百千阿
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爲因。初捨凡夫成等
正覺。號爲盧舍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其臺
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爲千世界。我化爲
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
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
提・百億菩薩釋迦座百億菩提樹下。各説汝
所問菩提薩埵心地。廣説乃至千葉上佛是
五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已上
師意説。修行心地成正覺等。是故此佛自受
用身。葉上葉中是自證上勝劣應用。就機現
故。因明今經教主。諸師解釋。教主有三重別
釋互同異。略擧十家示其同異。一惠岳師
曰。我今盧舍那者亦名毘盧舍那。反淨滿。故
攝論云。一切白法滿故一切障永滅。唯有如
如如如智。合名法身。出纒眞如名如如。一切
智・種智名如如智。此二合體不一不異。故名
如來。如此如來即是法身。名爲舍那已上
云。今約此文舍那千百億等判三身者。有二
義。一相門。舍那本化千釋迦。爲此千爲本化
千百億。二約理門。千與千百億同是舍那所
起。倶皆化佛。但以處別故千爲應身。千百億
爲化身已上彼師又云 問。我今盧舍那此
言何佛説 答。是法身説。然有三義。一由法
身理聖解得生。以生解故名爲説法。二法身
理内具恒沙性徳故。應化兩身得説戒等法
門。故云説法。三法身之外無彼二身。是故二
身説法即是法身之説。故得云法身説法也
已上又云。舍那櫳通在千土上。倶隨別異異
見。故有千土。土上各有一釋迦耳。故知千釋
迦即是舍那。舍那即是千釋迦已上此師意
説。佛果功徳體性法門皆是法身圓滿相。然
隨機根有報化等。由此義故。臺上舍那是他
受用。葉中之佛即是化身。其葉上佛是通二
身淨土之身。故爲受用亦名應身。應上機故
臺上所起。故名化身。彼師又云。若以三身法
門判舍那。總門三身者三門分別。一就體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