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 (No. 2247_ 凝然述 ) in Vol. 62

[First] [Prev+100] [Prev]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二出。何故別行一卷之本。開元録云之初出
耶 答。兩卷梵網是第二出。對漢本故。別行
一本唯出姚秦羅什弘之。故云初出。昔無之
故。經體雖同調卷異故。有總別故
疏。卷首別標當時受戒等者。此本日本當今
不見。昔日傳否事亦難知。古録不載。元不傳
矣。若成其本。啻取下卷偈頌已後喜躍受持
已前之文以爲別卷。其事乃易。但無卷首受
戒等事
疏。此偈磨梵網經律藏品内等者。此經受戒
羯磨者。即以三歸爲今經中受戒羯磨。羅什
所傳即依此法
疏。其八百餘人等者。是羅什弟子。慧融・道
祥等八百餘人。於逍遥薗受戒誦本。大行世
也 問。姚秦羅什・北涼曇無讖・梁陳眞諦。時
代前後分齊云何 答。羅什三藏。姚秦弘始
三年方來秦朝。次曇無讖。北涼元始三年歳
次甲寅。始譯涅槃經。即當東晋安帝義熈十
年。姚秦弘始十六年也。初來之事未詳年月。
乃繼于什來至東國。此甲寅後經百三十五
年。至梁太清二年戊辰之歳。眞諦三藏始屈
京邑。羅什傳梵網戒。曇無弘地持戒。眞諦將
渡菩薩律藏。年代分齊久近如此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第三
  于時建治二年歳次丙子六月十七日。於
 南都東大寺戒檀院記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 秋
三十七
 
  于後弘安六年癸未六月四日。於同寺院
 委細治定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 秋
四十四
 
  寶永三年龍舍丙戍七月五日書寫此卷了
 右筆重慶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卷第四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第十隨文解釋
疏。分爲三分者。梵網梵本一十萬頌。可有三
分。齊限難知。震旦諸傳。心地品中諸師分科。
總有三類。一解上下卷之師科釋分齊。如太
賢等。二自下卷始解釋之師。如勝莊・法詮
等。三別行戒本。即偈頌下對此作釋。如天台・
賢首・義寂等。今此一軸總分三段。如次師當
序・正・流通
疏。此中盧舍那等三類佛有人釋云等者。此
當勝莊師義。故彼疏云 問曰。此三種佛。與
三身佛如何相攝 解云。盧舍那佛是自受
用。千葉釋迦是他受用。百億釋迦是變化身。
是故經上卷云。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
虚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
衆。是諸佛佛子諦聽善思修行。我已百千阿
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爲因。初捨凡夫成等
正覺。號爲盧舍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其臺
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爲千世界。我化爲
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
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
提・百億菩薩釋迦座百億菩提樹下。各説汝
所問菩提薩埵心地。廣説乃至千葉上佛是
五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已上
師意説。修行心地成正覺等。是故此佛自受
用身。葉上葉中是自證上勝劣應用。就機現
故。因明今經教主。諸師解釋。教主有三重別
釋互同異。略擧十家示其同異。一惠岳師
曰。我今盧舍那者亦名毘盧舍那。反淨滿。故
攝論云。一切白法滿故一切障永滅。唯有如
如如如智。合名法身。出纒眞如名如如。一切
智・種智名如如智。此二合體不一不異。故名
如來。如此如來即是法身。名爲舍那已上
云。今約此文舍那千百億等判三身者。有二
義。一相門。舍那本化千釋迦。爲此千爲本化
千百億。二約理門。千與千百億同是舍那所
起。倶皆化佛。但以處別故千爲應身。千百億
爲化身已上彼師又云 問。我今盧舍那此
言何佛説 答。是法身説。然有三義。一由法
身理聖解得生。以生解故名爲説法。二法身
理内具恒沙性徳故。應化兩身得説戒等法
門。故云説法。三法身之外無彼二身。是故二
身説法即是法身之説。故得云法身説法也
已上又云。舍那櫳通在千土上。倶隨別異異
見。故有千土。土上各有一釋迦耳。故知千釋
迦即是舍那。舍那即是千釋迦已上此師意
説。佛果功徳體性法門皆是法身圓滿相。然
隨機根有報化等。由此義故。臺上舍那是他
受用。葉中之佛即是化身。其葉上佛是通二
身淨土之身。故爲受用亦名應身。應上機故
臺上所起。故名化身。彼師又云。若以三身法
門判舍那。總門三身者三門分別。一就體言。
本有眞理名爲法身。一切悲智名爲應身。相
好色形者名爲化身。二約處解。法身處・徳同
號法身。淨土之身名爲應身。亦名受用。彼
淨土或有三尺百尺乃至滿虚空身等。亦屬
受用身攝。穢土之身名爲化身。所作此身屬
化身攝。若&T026260;猴等彼二身所不能攝者。還屬
法身攝。三據徳言。斷爲法身。智爲應身。恩爲
化身已上分別三身有此諸門。且約一相即如
上明。然約本言無非法身。事中明本。葉上葉
中即是舍那。歸其源故。道璿律師全同惠岳。
故彼註中引惠岳師臺上即法身義已云。雖
復隨機異現之義。不無約本而言。故云法身
説也。會意之從必莫如言異計。依見起報者
大患也已上此乃釋成惠岳師義以爲自義。此
外無有別陳自義。樸楊師云 問。聲舍那佛
身三身之中何身所攝 答。法身所攝已上
惠岳同。然彼師意。佛身數量開合不定。花嚴
十身。金光四身。瓔珞二身。諸論多分三身爲
量。此等佛身無礙無方。豈得定量。今梵網經
四重不同。臺上舍那・葉上千佛・葉中千百億
釋迦・及微塵釋迦。一身分出隨宜應現。即
即如法花十方分身。又本迹互有勝劣。何必
定報應乎。此是樸楊解釋意也。二勝莊師如
上已引。三傳奧師意。我今等一偈報從眞現。
一花等一偈一句化託報成。彼疏文廣。超繁
引要。彼文云。舍那即自受用身也乃至
匝等者。謂於眞佛四面周匝有千花圍繞。他
受用身名依而坐。是應二地菩薩之身也。言
復現者復由重也。舍那坐花已是一現。今望
於彼是第二重故云復也乃至或可。百億國
佛是大化身 答。爾云何説是報身耶 答。
但千花總取先報身。若一一別論即是大化
身 若爾大化寧與彼同 答。但一一別明。
加行所見即千大。若千花總説二地所見。其
量即大化總爲體。其義不殊。但隨根衆所見
別故。斯則蓮花臺藏是自受用。周匝千花是
他受用。一花百億國即大化身。千百億釋迦
即小化身。准此。則上文千百億釋迦之言含
斯二化。以同是化。同應地前故合言耳。若准
傳法。則自受用傳與他受用。他受用傳與大
小二化。大小二化傳與地前異生已上此中
次第總有四重。解釋委細對文可見。四義寂
疏云 問。此三重身。於三身中當云何配
答。異説云云。今述一釋。盧舍那者義兼自他
二受用身。所以知然。上卷云。吾百阿僧祇劫
中。彼修行心地得成盧舍那。故知通自受用。
爲千釋迦所將微塵菩薩衆説心地法。故知
亦兼是他受用。此則對登地機所現身也。花
上千釋迦者是淨土中變化身也。所以知然。
以花爲器者非穢土相故。又無性攝論云。變
化身百倶胝國各爲主者。此是穢土中所現
化身。又此偈中對新學云。是盧舍那誦。我亦
如是誦。故知非是對地上機。此則應是對彼
三賢菩薩所現身也。次百億釋迦者。即是穢
土四天下中爲彼凡夫二來及初發心菩薩
所現身也已上五孔目章第四智
儼大師
云。盧舍那當
彼報身。所化千佛及化千億釋迦亦當報身。
下閻浮提七歳出家等當是化身已上此判梵
網教主總成四類佛身。六疏主賢首大師應下
廣明。法銑師疏他兩解。初是勝莊。後即賢
首。出初解已云。此解不然。若自受用豈可爲
他誦菩薩戒已上此破勝莊師義。出後解已
云。今此文中依第二義。古師雖説曾未會通。
復有解云。盧舍那佛爲十地後等覺菩薩而
現身也。此解亦非。今解三位。臺上舍那王千
佛世界。即二地所見。以二地菩薩戒波羅蜜
増。今此舍那正説戒度故。二地能見。凡夫之
人未能自見。因釋迦力接來聽法。此因他力
暫得見也。自力見者則常見也。見土亦爾。如
勸經等凡夫之人承彌陀力得生淨土。故佛
地論云。或復如來神力令暫得見聞説妙法。
維摩經足指案地大衆同見。即此義也。其千
釋迦初地等所見。所言釋迦王三千界約此
而説。其千百億佛地前所見。各王一州。即會
前五位者。依起信論地前菩薩許見報身。故
彼文云。復次初發意菩薩所見者。以深信眞
如法故少分而見土。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
無去離於分齊。唯依心現不離眞如。然是菩
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自位故。若得淨心所
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准此豈此隨位優劣見報不同。故前五重准
此應釋已上前五位者。彼
疏所引賢首解釋
神泰師云。臺上葉上
倶他受用。葉中是化他取意。然葉上受用義異
法銑釋。如彼師攝論疏
本賢師古迹判臺上佛云他受用身。傳説此身
應第二地。戒波羅蜜此經宗故非自受用。花
嚴等説彼無邊故已上判葉上云淨土化身。傳
説此身應地前機。有説唯四善根方生淨土。
現未必然。淨土經説餘亦生故已上判葉中
云穢土化身已上清涼師釋。臺上舍那二地
能化。全同太賢。葉上葉中唯云大化小化而
已。南山師内典
録六
云。法佛常住寄量揆於寂光。
應身假相托質形於藏海。蓮座啓於千葉。隨
葉各現億輪。隨輪百億開化化佛。來機而現。
已上文義髣髴。准例應知。慈忍師義林
第七
云。臺上
二地所見。一界即有一大釋迦。四善根所見。
百億小釋迦餘三乘所見取意釋此淄州師
惠沼最
勝疏
云 問。盧舍那是何地見 答。有説
初地菩薩所見之身。今是二地菩薩所見之
身。一説戒波羅蜜故。二云千百億國。若初地
菩薩見百百億非見千故已上判
臺上佛
葉上釋迦是
四善根菩薩所見。故前疏云。既云千花上復
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若非四
善根位菩薩所見。更有何身云千釋迦已上
此身名他受用佛。又與金光應身非化同也。
故彼疏云 問。若他受用相好應多。云何但
説三十二等 答。他受用身有其二種。一四
善根位所見之身。二地上菩薩所見之身。今
此但説四善根位所見之身 問。餘處多説。
爲地前現名爲化身。何名受用 答云。爲地
前現名化身者。説三乘人同見之身。非四善
根菩薩所見。若非地前。何故下云應身非化
身者是地前身已上金光明經説三身相。如
如。如如智名爲法身。三十二相八十好等莊
嚴色身名爲應身。隨類變作名爲化身。應身
即是其受用身。濫地上能化故作如上釋。具
如彼疏。葉中小化不言自見。元曉師章。三身
名字一一互通。或法應化。若隨相配三類佛。
臺上應身。葉上葉中倶是化身。具如梵網疏
明。法進注云。臺上圓滿報身。葉上淨土化身。
葉中穢土化身取意言總意包應同太賢。八
義寂師疏擧有義云。有人解云。十地經説。二
地菩薩於一念聞入千世界。得見千佛。戒是
二地之別行故。是故對彼二地菩薩現千佛
身。二地菩薩正對千身之本盧舍那佛。其千
釋迦即一念間所見化身已上寂師傍許此解。
故彼文云或當如是。於理無爽已上其葉中義
可同寂師。九淄洲師擧有人盡。即如前引。臺
上舍那初地菩薩所見之身。其葉上中解釋
難知。十天台師疏。身土配對髣髴難定。與咸
釋云二重本迹。初以舍那爲本。現千釋迦爲
迹。次以千釋迦爲本。乃迹中之本。以千百億
爲迹。即迹中之迹。乃示本迹重重顯現無盡
已上明曠大同。若對身土推彼意。花臺之佛
即是報身。葉上葉中正是應身。應有勝劣。葉
中是劣。其葉上佛。彼宗學者或云勝應方便
土主。或云劣應同居淨主。花臺舍那實報土
主。天台疏云。別圓二教專於梵網已上通局
可知。略列十家。自餘不盡恐槃不引
疏。亦是隨他受用身故者 問。疏不出以。何
以得知臺上舍那是他受用 答。有二以故。
一應機現身土故。二對物説戒法故。若是自
用豈得現身説法。是故得知他受用

義故。謂。酬昔因故招今果。感巍巍之相好紫
磨金躯。住世方八十。廣演三乘教法已上彼師
明小乘教
報身
相也
化身是隨宜應現種種類形。或是佛形或
非佛形。應化度生轉變無窮。簡正記云。化謂
變化。轉換本質名變。無而欻有有已還無曰
化。唯此南州王宮所生三十四心成道是實
身。十方諸土示形説法。至於六趣或小。皆變
化故已上彼明
小教化身
其化境土此界餘州及他三千界
亦皆化處。無別淨土。一切一類娑婆穢土須
彌建立。探玄三云。小乘唯有一類娑婆等界。
無別淨土已上教章云。依小乘中。唯此娑婆雜
穢處是佛報土。於中此閻浮提是報佛所依。
餘百億等是化境分齊也已上源信要法
文下
云 問
如是三界唯有一耶 答。倶舍第八云。三界
無邊如虚空量。故雖無有始起有情無量無
邊。佛於出世一一化度無數有情。令證無餘
般涅槃界而不窮盡。猶如虚空已上問。無邊
三界云何安立 答。同論意云。東南西北無
間無斷。上下二方亦復如是。色究竟土復有
欲界。於欲界下有色究竟。如是十方無間無
斷。無量世界或壞或成。有部云有八方世界。
經部云十方世界。大乘實説十方世界無有
邊際。然言教主。小乘二説。薩婆多宗十方
世界唯有一佛是實
報佛
化及十方無不滿故。曇無
毱多經部等宗。十方大千各有佛出。是實報
身。但一大千百億中佛並是化往。是化身故。
入大乘論下卷云 問。如佛所説。一世界中
無二佛出。云何菩薩見十佛世界不可説不
可説億百千那由他微塵數諸佛 答曰。諸
佛説言。一世界中無二佛者。爲彼鈍根小心
衆生。不謂利根大心者説。如汝經中説。一
世界無二轉輪聖王。無二佛出。然諸四天下
實有衆多轉輪聖王。諸佛出世亦復如是
問。釋迦牟尼佛亦能遍一切佛國。何以必餘
佛 答曰。若如汝言。但一佛遍滿一切世界
者。不應存過去釋迦牟尼佛七佛出世得成
正覺。是以我言多佛無過。假便釋迦牟尼佛
神力能遍一切世界。令無量諸菩薩等廣修
萬行。功徳滿足皆當成佛。無有一人獨成正
覺。而障諸菩薩便不成佛。無有是處。如阿含
枯樹法輪及餘諸經。説是經時有六十比丘。
漏盡意解倶得羅漢果。菩薩亦爾。功行齊等
同時成佛。當知十方有無量諸佛。又金沙阿
含二部經説。有佛始成有佛現在有佛滅度。
復次説偈。過去無量佛。未來亦復然。及今成
佛者。皆滅於愁憂。一切尊重法。今本皆修
行。未來亦復然。正覺法如是。曇無毱多亦
説是偈。頂禮一切佛。漏盡無有上。無量諸佛
身。正覺最勝尊乃至上下諸世尊。方面及四
難。法身與舍利。敬禮諸佛塔。東方及北方。
在世兩足尊。厥名曰難勝。彼佛所説偈乃至
而汝經中自作此説。況摩訶衍辨。明諸佛無
量無邊等於法界同虚空界。諸佛世界悉有
諸佛已上論文答中。小乘所説異宗義理分
齊可見
疏。若依入大乘論等説者。入大乘論文出下
順修
行品
文相廣轉今取要引。彼論云。淨治第十
地得無量無邊禁呪方術。能令一切自在無
礙作摩醯首羅天子。亦爲一切世間依止乃至
以一身遍一切佛國。亦如皇太子初受職時。
以已業力故。大寶蓮華自然化出。受一切種
智位坐寶蓮花王座。有無量菩薩。亦坐蓮花
上而自圍繞。坐寶蓮花已。十方世界諸佛放
大光明照此菩薩。受潅頂位如轉輪聖王長
子受王位時。受潅頂已。即於彼座斷除知境
微細之障。得首楞嚴三昧乃至金剛三昧。得如
是三昧已。悉無鄣礙一切行滿足。覺一切智
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正覺已得如
來十力。得四辨智十八不共法。能遍至一切
佛國。得一切諸佛不壞法身。遍滿一切法界。
一切身口意業相皆悉除滅。得無爲寂滅處
登如來地。有二因縁。於一切世間顯現色身。
悉以本願無作業力。二以衆生分別相異。是
故能作種種色像皆悉應之。是名如來無礙
法身乃至始從初地乃至十地。在淨居天成於
正覺自在應化。名爲法身具足三寶乃至非閻
浮提成佛。十地功徳非欲界法。況於闕浮提
得成正覺。我先不言。八住菩薩盡一切結漏
能作千世界梵王。九住菩薩作二千世界梵
王。十住菩薩作三千大千世世界梵王。以誓
願力故生淨居天。斯有是處。於閻浮提實身
成佛者則非其義。以是身故。當知淨居天成
佛非閻浮提乎乃至復次如諸經説。皆謂釋迦
如來王領三千大千世界。不言乃至十方世
界如經中説。諸佛出世衆生皆是依報各
有齊限。是故當知在淨居天成於正覺。領三
千大千世界。非閻浮提乃至是故如來無相法
身便能善應隨順有相。如三千大千世界。百
億兜率天・百億焔摩天。皆悉倶時示現色身
已。或復於壽或現入胎或現初生乃至或現童
子或現入宮。或現出家或現苦行。或現坐道
場或現際魔。或現初成佛或現覺悟衆生。或
現人成佛或現釋梵請轉法輪乃至或現當入
涅槃或現已入涅槃。或現閻浮提全身舍利
分身舍利乃至如是説者名眞實義。終不三阿
僧祇劫修行請波羅蜜。而成四十五十年果
便滅盡也已上論文甚廣。疏取意引 問。疏
有等言。等何教説 答。五教章云。其釋迦佛
隨他受用實報淨土。或有説在摩醯首羅天。
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是所化分齊。如梵網
經及對法論等説已上依此章文可是等取梵
網對法雜集
論也
然梵網經在第三類。自彼臺上而
總取故。章文所指是當葉上以下分齊。入大
乘論所説爾故。其對法論考文未得還照章
文。彼等等取入大乘論 問。此色頂身五教
中何 答。探玄三云。若依始教在色界頂。爲
引小乘在同界説教章擧色頂身已即前
所引
或有
説等
云。當知此約始教以説。何以故。爲二乘
教以釋迦身爲實報。今即翻彼顯其是化。故
於彼天別立實報。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實
淨土。故寄界内最勝處説。其化身但充而憶
等。亦順彼説已上文相可見
疏。三若依此經等者。上卷經云。我已百千阿
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爲因。初捨凡夫成等
正覺。號爲盧舍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其臺
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爲千世界。我化爲
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
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
提。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説汝
所問菩提薩埵心地。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
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千花上佛是吾
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吾已爲本
原。名爲盧舍那佛已上問。此臺藏界界内外
何。又五教之中何教意耶 答。蓮花臺藏是
界外土。出色頂表。量高廣故。此是三乘終教
義意。過彼始教摩醯相故。若約寄顯亦在色
頂。故疏序云。不思議光擧身化於色頂已上
同教尚寄彼色界頂。故玄記云。若約一乘。十
佛化境蓮花藏莊嚴世界海有三種。 一蓮花
臺藏世界。雖遍法界。對地上菩薩機現有増
減。寄在色頂。唯説一界乃至此三中初約同教
一乘辨已上此當梵網。亦通同教。況終教意
豈不寄乎。起信論中法雲菩薩色頂成佛。彼
論終教寄在色頂。此亦如是。梵網上卷説十
地菩薩受職相云。爾時坐寶蓮花上。一切與
受記。歡喜法身手摩其頂。同見同覺菩薩異
口同音讃嘆無二已上此以佛果於法雲中合
以説之。故不別立。此是界外花藏世界。若約
寄顯亦在色頂。如十地經寄三之例。然其實
義唯在界外。若不爾者。豈葉上佛色頂成乎。
彼之實成既在色頂。臺上界外不待言論。孔
目第四明梵網教主云。釋迦於第四禪説心
地法者。即是閻浮提化釋迦也。又顯彼天中
有實報盧舍那身。乃至次第於閻浮提。七歳
出家已去説十住處者化身。復説報身三乘
花嚴十住處也已上此亦寄顯。故云報身在
色頂也
疏。則是千摩醯首羅天上等者 問。此經只
云千葉上佛。何今指云摩醯首羅 答。一葉
既云一三千界。入大乘所説全同。准彼判此。
故云爾也。玄記二云。摩醯首羅者。依智論此
云大自在。天有八臂三眼。騎大白牛。知大千
界雨渧數。以於大千界最極自在更無過。故
立名也。又依智論第一云。第四禪有八種。五
種是阿那含住處是淨居。三種凡聖共居。過
八處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
天王。由此當知淨居之居有四種。一約報純
淨。此通凡聖。二約徳過凡。此唯那含等。三
約因。如云有十住菩薩。十住菩薩即是十地。
十地中是第十地攝。四依報果。謂。此中有三
乘中報身淨土等。故立此名也。又准智論。八
天外更有別十住菩薩天也已上入大乘論下卷
云 問曰。所言摩醯首羅者爲同世間摩醯。
更有異耶 答曰。是淨居自在非世間自在。
汝言摩醯首羅者。名字雖同而人非一。有淨
居摩醯首羅。有毘舍闍摩醯首羅。其淨居者
如是菩薩隣於佛地猶如羅穀障。於一刹那
頃。十方世界微塵數法悉能了知云云前第二
類始教教主。色頂等相以此可知
疏。四依攝論等受用身有二種等者。諸本攝
論皆立三身。且染論第十三云。論曰。由佛三
身應知差別。釋曰乃至二乘解脱知見中無三
身。菩薩解脱知見中有三身差別。何以故。二
乘不能滅智障。無一切智故。不得圓滿清淨
法身。無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無應化兩
身。菩薩具此二義故有三身。故以三身顯智
差別。何法名三身。論云。一自性身。三受用身。
三變化身乃至論曰。此中自性身者是諸如
來法身。釋曰。此三身中。若以自性爲法身。自
性有二種。定以何自性爲法身。一切障滅故。
一切白法圓滿故。唯有眞如及眞智獨存説
名法身乃至論曰。受用身者。諸佛種種土及
大人集輪依止所顯現。釋曰。土有衆寶差別
不可數量。故稱種種。此無量寶土依佛應
身得成。諸菩薩名大人集乃至論曰。諸佛土
清淨大乘法受樂受用因故。釋曰。菩薩於諸
佛淨土中自聽受大乘法受法樂。爲他説大
乘法亦受法樂。菩薩備受用此二法樂。若無
應身則無此二受用法樂。故應身爲此二受
用法樂因乃至論曰。變化身者以法身爲依
乃至論曰。從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等恐繁
不引
述曰。此論所明理智合爲法身。其應身者是
他受用。化身如常。此是開迹合本三身。其法
身中智是自用。其受用身唯約化他爲登地
菩薩而現故。故無就報開二之文。唐攝論等
文異義同。然今疏云。依攝論者未評何意。若
報開二即是四身。然教章明四身之相引三
種文。一佛地論四身。二梁論四身。三楞伽四
身。故彼文云。二於三身外別立自性身。爲明
法身是恒沙功徳法故。梁攝論云。自性身與
法身作依止故已上此亦不與今疏相似。然唯
識論受用分二。故彼十云。如是法身有三相
別。一自性身乃至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
受用乃至二他受用乃至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云云佛地經論第七亦同。疏中等
言即此等教。故教章云。一於三身中。受用身
内分自他二身故有四。如佛地論説。此約始
教三身四身開合之異。故定賓師飾宗
記三
唯識論所説意云。此中離爲四身。謂。二受用
并法化故合爲三身。合二受用但名受用。并
法化故已上佛身既爾土亦隨爾。上受用身
開分自他。論藏所説。若就經説。心地觀經分
明宣説。然彼經譯大師滅後經九十九年。在
元和五年庚寅當日本弘
仁元年
故爾前師無引彼經。
義理委細始末巧妙。舊釋諸經及論等中文
不分明。而有義意。故古諸師三身四身廢立
異端。唐三藏後文義分明。且依唯識明二受
用。彼論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惠資糧。所
起無邊眞實功徳。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
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
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徳身。
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
正法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
二種名受用身已上今疏文云實身成佛者。是
眞實功徳極圓滿故。稱法界成者即常遍色
身故。身土等二句釋前實成稱界之相。唯佛
等者結成受用之義也。爲地上菩薩等者。
爲初地已上菩薩隨應現十重舍那之身。次
第轉勝身土微細。身是化他之身。土則攝化
之處。十重花藏如下引明。教章云。其釋迦佛
隨他受用實報淨土乃至或有説釋迦佛報土
在三界外。涅槃經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
沙佛土有世界名無勝。是釋迦佛實報淨土。
此約終教説。以不隨下説故。爲顯娑婆唯是
化故。是故當知色頂之身亦非實報已上問。
此無勝土。與今攝論分齊如何 答。無勝既
是他受用土。故與攝論他用土同。然攝論意
總包十重。涅槃無勝未指分齊。唯其一分境
界而已 問。何故教章但引涅槃。不擧攝論
及今臺上 答。且擧一相故不引也
疏。爲地前機現化身佛者。此兼明化身也。諸
化身佛從報身相而化來故。唯識論云。三變
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
身。居淨穢土。爲未證地諸菩薩衆・二乘・異
生。稱彼機宜現通説法。令各猶得諸利樂事
已上地前資糧・加行菩薩及二乘凡夫。並是
化身之所化機
疏。所主化境又廣於前者。此明化身穢土。教
章引無勝土已云。或説化境非但百億已上
引智論五重世界。化境者即所引智論。彼第
五十云。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時起
一時滅第一
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
是一佛世界第二
如是一佛世界數如恒河沙
等世界是一世界海第三
如是佛世界海數
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種第四
如是世
界種十方無量。是名一佛世界第五
於一切世
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總結上是
彼論正文。總有五重合爲一世界量。今疏文
中取要而引。文有三重義即四重。海種前後
文言改變。對校可見 問。何故海種前後改
變 答。花嚴花藏安布之中。無量世界合爲
一世界種。無量世界種合爲一世界海。今准此
次第明先種後海。何者。大疏二云。積多世
界共在一處攝諸流類。故名爲種。如是種類
復有衆多深廣無邊。故名爲海已上種狹海廣。
由此義故疏中迴轉先種後海。論中前後。世
界恒沙積成深廣故立海名。界海無量流類
衆多。故立種名。是故論中先海後種。義意有
由彼此不背。教章引智論此文云。以三千大
千世界爲一數數至恒沙。爲一世界性。又數
此至恒沙。爲一世界海。數此又至無量恒沙。
爲一世界種。數此至無量十方恒沙。爲一佛
世界所化分齊已上玄記第三所引亦同 問。
見彼論文。於第二重唯云世界都無性言。今
何言性 答。玄記三云。何故名性者有二義。
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積結成性。如久習成
性等。二望後海等有爲因義。故亦得名性已上
雖但云界。望第一界有積結義。望第三海有
爲因義。有此義故大師第二立性名也 問。
舊譯名性新翻云種。但是一體。如何分異
答。新舊雖爾約義別立。建立得旨隨處有以
 問。此第四類是何教意 答。亦是終教大
乘意也。教章引涅槃經無勝淨土。既判云終
教意。即與此一同也 問。與前第三有何異
耶 答。有勝劣等多異。是故別立此類。一勝
劣異。前第三類是劣此門即勝。此約總相。二
寛狹異。前局他用此兼自他 問。今經豈不
説自受用。經中説相亦明實成。故勝莊傳奧
判爲自用。義寂師云兼自受用如何 答。應
現之身必兼實成。是所依故。是根本故。是故
經中傍兼其義。然無雙開如唯識等。又非是
正意。故唯他用。莊師等執一邊。是故疏主不
許。三通局異。前局第二地。是千葉土故。此
通十地。文總包故。四報身化境異。五化身化
境異。義理可見。略擧五異。自餘准知 問。與
教章中無勝淨土有勝劣耶 答。彼只他用
此通自他。此門雖異。他用分齊彼此大同
問。何以知爾 答。明化身土彼此同故。所説
相貌縱有少異。熟教終門大理是同 問。佛
地論中四身之義。教章判爲始教之意。即當
此門。何爲終教 答。彼論四身通始終教。章
且對彼金光・楞伽四身唯局終教大乘故作
是説。不妨實通。若不爾者。豈得上疏釋題舍
那約自他用。唯局始教不符今經本旨乎。性
相二宗。法相同異隨法通塞。總成三門。一唯
法相宗法相。如三乘五性始終定別理事隔
異二諦各別等。二法性宗法相。如一乘一性
理事無礙二諦融攝等。三性相無違法相。如
四智四涅槃八識三身名數等大乘義理不過
三宗。一法相宗。此多分當始教大乘。二無相
宗。此是頓教。三法性宗。此終圓二教也。法性
宗中亦成二宗。一理事無礙宗。即終教法性。
二事事無礙宗。是圓教法性也。今梵網經正
是終教法性宗義。傍含始教大乘之義。自他
受用雖此經中不分明開。自受用身義理兼
具。是故釋題分二受用。唯識佛地四身建立
是性相無違之法相。故今終教法性用之。合
四成三此通始終。故教章云。或立三身佛如
常説。此通始終已上四身亦爾通義無妨佛地
四身
章約始教。會釋如前
疏。五依花嚴下至法輪處也者。此明圓教依
正之相。文中分二。初明佛身二明化處。初中
亦二。先明成佛之相後明佛身數量。今初。釋
迦毘盧遮那世尊本自是佛無今始成。本自
是佛無非是成。言時則非古非今。語處則非
此非彼。此就自行。若約化他。念念遍時始成
正覺。塵塵遍處更得菩提。時是能今能舊。處
即亦此非彼。一念盡三際劫。一塵攝十方界。
玄記第二説圓教十佛成覺相云。謂遍一切
因陀羅網無邊世界。念念中皆初初成佛。具
足主伴盡三世間。是故此即具攝前後無量
劫初已上初成既爾久成亦爾。刹刹無不遍
塵塵無不周。以自證故能作化現。故念念現
成全是實成。以化現故能顯自證。故本自是
佛全是新成。自行化他互融相即。成不成佛
古今自爾。演義二十下云。本則非古非今。若
就迹門則能今能久已上今疏文章。本自是佛
無成不成。是即舍那實成之相。由此義故。法
界諸處於中皆是實身成佛。法界時處森羅
衆相倶是舍那實成之體。此是自證成佛之
相。佛自内證名爲果海。因人不識機縁不測。
難以相示難以號目。理事人法境界皆爾。唯
佛與佛證智相應。懸絶機根玄離教示。不知
何目強號覺者。教示對機名爲因分。普賢因
人所了知故。立名森然示相炳焉。建立因果
指訓斷證。對縁成立以爲其相。於中有自證
有化他。皆是對機令知此相。並因分攝。佛身
既有因果二分。是故佛土亦有二分。因果二
分全體遍收。全因全果四句應知
疏。又以盧舍那下。二明佛身數量。三乘諸教
二三四身爲常數量。一乘圓教法界身雲以
爲數量。十身舍那顯無盡故。此有二種。解・行
境別。一融三世間十身。一衆生身。二國土身。
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縁覺身。六菩薩身。七
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是名解境
十身。二就如來身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願
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莊嚴身。六威
勢身。七意生身。八福徳身。九法身。十智身。
是名行境十佛。三乘教中所説三者。三世間
中智正覺攝。如來身是也。此兩十佛内自所
證唯佛境界。根宜斯絶唯證相應。此是性海
果分不可説義。普賢因人所知所了對縁示
説。與教相應即是縁起因分可説之義。因分
亦有自證化他。自證境界不對機根。境智内
冥總名眞身。化他教主對諸圓機開説一乘
總名應身。玄記第二定華嚴教主云 問。此
八會佛是何等身 答乃至今釋此佛。准下文
中是十佛之身通三世間。以説十信及三賢
等。地前所見非實報故。然居花藏非局化故。
國土身等非前二故。具攝前二性融通故。具
足主伴如帝網故。是故唯是周遍法界十佛
之身已上若就融攝不可思議。然有二門。故
玄記云。一直攝一切世間盡。以具此三事
方爲佛故。三身二身但是三中智正覺攝。妙
淨土及同生之身。無不皆是此中所攝。二亦
正報毛孔依報塵中。各重重具攝三世間等
一切諸法。如帝網現。准思可見已上是故不
知十身唯言三身。獨居三乘非一乘門。若識
十佛圓旨。縱言三身融攝相即不違一乘。三
即十攝。十即三故。清涼師貞元
經疏
云。所以此經
要説十者。諸教隨宜或説諸佛唯一法身或
二或三。今圓滿教故須具説。若欲會同三身
等者。菩提・願・化・力持四身即是化身。相好・
福徳通於報佛。威勢・意生通他受用及與化
身。法即法身智通三身。具四智故兼他受用。
即通四身。然報必契法離法無報。如金成像
離金無像。瑩金發光離像無光。依體起用。離
報無化。故説爲一無障礙身。一不爲一爲破
諸數。是以舒則彌綸法界。卷則足迹難尋。故
難思議已上解境十身准例可見。又彼疏會諸
教説云。是知或説報身在色究竟。約攝報説。
或説報身在餘淨土。約引攝説。或説舍那坐
千葉花。約攝二地説。或説登地方見佛身。約
勝機説。或分三異約體相用説。倶非此經眞
實之義。要得十身自在無礙方順經宗。已上
疏文云。以盧舍那即是釋迦等者。餘教意者。
舍那是報釋迦是化。華嚴圓經其義不爾。舍
那・釋迦唯是十身十佛異名。不由報化。故華
嚴經名號品云。或稱釋迦牟尼或稱神仙或
稱盧舍那已上娑婆世界百億天下。如是各有
一萬名號。今此所引此四天中衆名隨一。如
是十方無盡世界無盡名號。不可思議。皆是
今佛一體異名。具如彼經。清涼師略榮

但説十身等者。華嚴經中所説法門多擧十
種。十是圓數以顯無盡。是爲數法。然言十數
有其三門。一増數十。一已去。二減數十。九
數已前。以増減數十中之一。十中千萬。不離
十故。三圓滿十。即是本十。今此十身即圓滿
數。融三世間十身各十。且如來身十身之上
亦各有十。如是互具更互重具無盡無盡。淸
涼師云。即是法界無盡身雲已上即其義也
疏。是故所主化境下。二明化處分三。一總
標。二具如一類下別明。三結屬。二中亦二。
一所攝末刹。二能攝本界。初中亦二。一須彌
山界。二餘類世界。今初一類須彌樓山世界
者。或云蘇迷盧山略云須彌山。下虚空中三
輪第布。上有須彌樓等九山。八海在中。第八
海中有四州等。須彌半腹有四王天。山頂忉
利。次工四天。是空居處。此是欲界五趣散
地。次初禪等。此是一須彌界一四天下分齊。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大鐵圍山周匝百億須彌
山等。是爲一娑婆界分齊。如是須彌建立諸
界。周遍十方衆多無量無量。非思議境。是名
須彌世界數量
疏。又一類樹形下。二餘類世界。言樹形者。文
在華嚴第四。世界之形似樹木故。言倒住者
如足上頭下故。世界布置相貌如是。言府仰
者。地上空下曰府。空上地下曰仰。經第二十
四云正住倒住。玄記十一云。正住者是仰世
界。倒住者是覆世界。如蜂巣等已上此是當
今府仰世界。不同上倒住是逆倒形也。言側
世界者。傍安横布故。言衆生形者。在經第三。
玄記三云。衆生形者謂有二義。一有世界似
衆生形。二即種種衆生皆是世界。如身中八
萬戸蟲各有九億蟲等。此即是世界已上言無
量形類者。華嚴第三説刹形云。諸世界海有
種種形。或方或圓。或非方圓或如水洄洑。或
復如花形或種種衆生形者已上玄記云。別
列七種。初四及七當相辨形。五六二種約喩
顯状。一方如斗。二圓若珠。三非方是四維形。
四非圓是八隅形。五水洄復形。六花形。七衆
生形者。謂有二義如前
已引
同經第四列雜類世界
性云。諸佛子。此香水海上有不可説佛刹微
塵數世界性住乃至或須彌山形。或河形。或
轉形。或旋流形。或輪形。或樹形。或樓觀形。
或雲形。或網形已上略擧九種。唐經更廣。故
彼第八明花藏相。萼香幢蓮華臺地上有不
可説佛刹微塵數香水海。其最中央香水海
中香摩尼王蓮華一臺之上熾然寶光世界種
中。次上重累有多世界。其之形状種種無量。
經具列二十重相貌。一摩尼寶形。二師子座
形。三八隅形。四摩尼蓮華形。五普方而多有
隅角形。六四方摩尼形。七樓閣形。八因陀羅
網。九梵天身形。十周圍形。十一半月形。十
二花旋形。十三虚空形此娑婆
世界也
。十四執金剛形。
十五滿字形。十六龜甲形。十七八隅形。十八
珠纓形。十九寶花旋布形。二十寶莊嚴具形
已下
結列
有如是等不可説佛刹微塵數廣大世界。
一一世界各有十佛刹微塵數迴轉形世界・江
河形世界・旋流形世界・輪網形世界・檀墠形
世界・樹林形世界・樓觀形世界・尸羅幢形世
界・普方形世界・胎藏形世界・蓮華形世界・佉
勒迦形世界・種種衆生形世界・佛相形世界・
圍光形世界・雲形世界・網形世界・門闥形世
界。如是等有不可説佛刹微塵數。此一一世
界各有十佛刹微塵數廣大世界周匝圍繞。
此諸世界一一復有如上所説微塵數世界而
爲眷屬。如是所説一切世界。皆在此無邊妙
花光香水海及圍繞此海香水河中。大疏二
下云。迴轉形者。攝褻往來之形也。檀墠形者。
築土爲檀。除地爲墠。佉勒迦者梵音。此云篅
已上上是一臺之上世界。一海之中餘莖
臺上諸世界量亦復如是。餘香水海諸蓮華
上世界數量廣多亦爾。乃至盡虚空法界量
也。言然其不相礙者。由心業力各自變土。華
嚴三云。刹海無有量。珠形異莊嚴已上一切
諸業海種種別異故已上心識所變不可思議。
廣如本經
疏。又此雜類下。二能攝本界。亦二。初正明攝
屬。二重顯廣多。今初。此雜類者。上須彌界
及樹形等皆是雜類。並是所攝末刹相也。其
花藏界即是能攝本界相状。故雜類等莫非
皆是花藏世界。花藏遍法界。雜界等亦爾。雜
類無盡既皆花藏。故花藏界隨亦無盡。因此
略明花藏界相。晋經闕略相不明顯。今依唐
經擧其梗概。兼摘大師花藏觀義。此蓮花藏
莊嚴世界海中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最下
風輪名平等住。如是乃至最上風輪名殊勝
威光藏。此諸風輪各持衆物。然有直持・遥持
二義。最上風輪持大香水海。由風輪力持令
不失。其香水海極深廣大。香水海有一寶性
此出花
藏觀
從此草中生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
香幢。花藏世界安住其中。四方均平清淨堅
固。於花葉内大輪圍山。住日珠王・蓮花之王。
周匝圍繞。山内臺面所有寶地金剛所成。臺
面地上有十不可説佛刹微塵數香水海。一
一香海皆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
圍繞。其最中香水海名無邊妙花光。有十
不可説佛刹微塵數蓮華。皆同一根。以表一
無性故此依
藏觀
其最中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
莊嚴。其蓮華上有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
寶光明。持向上不可説佛刹微數大世界。
其最下世界名最勝光遍照。佛刹塵數世界
圍繞。佛號淨眼離垢證。此上過佛刹塵數世
界有世界。名種種香蓮華妙莊嚴。二刹塵數
世界圍繞。佛號師子光勝照。此是第二重也。
乃至第十三名娑婆世界。今此住處是也。以
金剛莊嚴爲際。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
住。状如虚空。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虚空而
蓋其上。十三佛刹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其
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世尊。乃至第二十名
妙寶焔世界。眷屬亦二十佛刹塵數。二十重
刹相去中間各有一佛刹塵數界。其眷屬界
上第増。第三眷屬三佛刹塵。第十眷屬十
佛刹塵。乃至第二十重即二十佛刹塵。此是
一海之中一花上刹。如此花世界種既爾。餘
一一花世界種相亦爾。如一香海既爾。餘諸
香海一一花上有世界種亦爾。准例可知。此
等諸界各各依住形状體性方面趣入莊嚴分
齊行列無差別力加持周匝圍繞無盡無盡。
非思議境。此等皆是花藏世界所有諸刹。總
攝以成花藏世界。於中以不可説不可説佛
刹極微塵數世界爲一世界種舊譯名性。是一
花上所有世界
不可説等世界種爲一花藏莊嚴世界海。華
嚴經唐譯
第七
云。花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
清淨。安住於虚空已上廣大深奧其相如此。
然此花藏數遍十方廣多無量。不可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第四
  于時建治二年歳次丙子六月二十四日
 於南都東大寺戒檀院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報 齡
三十七
 
  于後弘安六年癸未六月六日。於同寺院
 委細治定 華嚴宗沙門凝然報 齡
四十四
 寶永三年龍舍丙戍十月十三日書寫此卷
 了
 前半右筆聖慶長教
後半右筆良聖成慶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卷第五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所化世界。謂爲無
世界皆以蓮華上世界攝者。皆無非蓮華上
世界也已上准此。舍那花藏世界非唯千箇大
千界量。臺上寶地量廣博故。唯其花葉是千
箇量。然太賢師等意。似總是千箇量。今元曉
師并疏主意。葉是千量并臺彌廣。華嚴所説
是本教意。如來方便於中隨機示少分量。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