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實論 (No. 1646_ 訶梨跋摩鳩摩羅什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100] [Prev]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646

成實論卷第一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發聚中佛寶論初具足品第一
    前禮所應禮 自然正智者
    一切智應供 大師利世間
    亦禮眞淨法 及聖弟子衆
    今欲解佛語 饒益於世間
    論應修多羅 不違實法相
    亦入善寂中 是名正智論
    譬如天日月 其性本明淨
    煙雲塵霧等 五翳則不
    邪論覆正經 其義不明照
    正義不明故 邪智門則開
    罪負惡名聞 心悔疲倦等
    此衰惱亂心 皆由邪智起
    若人欲除此 罪負等衰惱
    爲求正論故 當近深智者
    親近深智者 是正論根本
    因此正論故 能生福勝等
    雖有利智人 誦百千邪論
    於衆不能得 辯才名聞利
    知佛法第一 説亦得樂果
    欲令法久住 不爲名聞故
    廣習諸異論 遍知智者意
    欲造斯實論 唯一切智知
    諸比丘異論 種種佛皆聽
    故我欲正論 三藏中實義
於是説論。問曰。我今知汝説成實論。汝先
言前禮所應禮。所謂爲佛。何故名佛。成何
功徳故應禮耶。答曰。佛名自然人以一切
種智知一切法自相差別。離一切不善集
一切善。常求利益一切衆生。故名爲佛。教
化所説是名爲法。行此法者名之爲僧。
如是三寶應禮因縁。我今當説。佛五品具
足故。爲世間天人所敬。問曰。諸餘聖人。亦
復有此五品功徳。與佛何異。答曰。佛五品
法具足清淨。所以者何。身等諸業無錯謬
故。戒品具足。又佛尚不誤毀禁戒。況當故
犯。又久集慈悲惡心不發。如經中説。佛語
阿難。若人從生習慈。能起惡不。不也世尊。
佛久集善性。不爲自守怖畏名聞而持禁
戒。又於無量佛所久修戒行。拔三毒根永
無餘習。以是等縁戒品具足。定品具足者。
佛依此定得一切智。以此故知定品具足。
酥油多燈炷大故光明亦大。又佛定堅
固如漆漆木。餘人禪定如華上水。不得久
住。又佛禪定於無量劫次第漸成。故能具
足。又如來定不待衆縁。若人若處若説法
等。餘人不爾。又如來定常深修習。如人
字恒憶不忘。佛入禪定不加心力。又
譬如人自於住處乃自語言。安隱無難。佛
處定中亦復如是。故言如來常在三昧。又
壞禪定大喜等法。佛悉善斷。又定果報。
自在神通最勝第一。以如意通於一念頃
能過十方無量世界。一切所爲隨意即辦。
於諸變化自在無礙。心能普周一切諸法。
其餘衆生莫能及者。又佛成就聖自在法。
於可樂中生不樂想。於不樂中能生樂想。
於樂不樂能生捨想。問曰。於不樂中可
生捨想。云何於中能生樂想。答曰。善修心
故。於惡口等不樂法中不以爲礙。於餘神
通天眼天耳知他心智宿命通中。亦無所礙。
以定力故神通無礙。於諸禪定通達明了。
其餘衆生不聞其名。唯有如來出入無礙。
又佛禪定名之爲力。如十力中説。餘人無
有。是故如來定品具足。慧品具足者。有二
種無明。一障禪定。二起煩惱。如來悉斷。斷
相違故。慧品具足。又得自然法。不從他
聞。巧於言辭。善知義趣。辯才無竭。智慧無
盡。又餘衆生於諸技術不能具足。唯佛
盡知無有減少。是故如來慧品具足。又佛所
説法。善於義趣。餘小智人有所言説。不能
無過。唯有如來所言無失。故知如來慧品
具足。又無量功徳。成此智慧故能具足。又
説微妙法。無有錯謬。如不淨觀破婬欲
等。又智慧勝故威儀亦勝。以是等縁慧品具
足。解脱品具足者。於二無明心倶解脱。
無有餘習永不退轉。如是等名解脱具足。
解脱知見具足者。能於一切斷結道中。念
念悉知。如人伐木。手執斤斧。邊有智者。
知柯微盡。佛亦如是。於斷結智念念所盡
悉分別知。又知衆生深心所念。如應説法
令得解脱。是故能於衆生一切解脱道中。
知見具足。又佛世尊知時説法。如&T054104;扶盧
梵志等也。又如來善知諸法差別。應爲是
人説如是法。如佛語阿難。應爲車匿説
離有無經。是故如來善知解脱。又善方便斷
衆生垢。如爲難陀以欲斷欲。又先知衆生
信等根熟。然後説法。如羅睺羅。又有衆生
爲業報障不得解脱。佛能令盡。然後説
法。又有衆生待時漏盡。如夫婦經説。又有
衆生待人漏盡。如舍利弗待阿説嗜。又有
衆生待處漏盡。如弗迦沙王。又有衆生待
伴漏盡。如放牛難陀待阿由陀村人等。又
有衆生。待佛眞身。又待化身。而得漏盡。佛
悉別知而爲説法。令得解脱。又佛種種説
妙法故。能破一切障。解脱法故。名解脱知
見具足。又佛説法。善於義趣。不説非義
無果報事。又佛漸次説解脱道。猶如算數。
見故易解。又佛知衆生宿植善根。次第説
法。又佛現得解脱。而爲人説不從他聞。又
佛法具足多諸技能。如以衆藥具足療病。
佛法亦爾。以衆治門。除一切煩惱。如九想
等大小諸結不能反害。故能具足破諸煩
惱。又無上方便濟度衆生。或以軟語。或以
苦言。或復兼以軟言苦言。是爲如來解脱
知見具足
  十力品第二
復次佛十力成就故智慧具足。以往反因縁
故説十力。初處非處力。是因果中決定智
也。知從是因生如是果不生是果。如
行不善必得苦報。不生樂報。是處名有是
事。非處名無是事。是初力者。諸力之本。問
曰。世間亦知因果是處非處。如從麥生麥
不生稻等。答曰。處非處力。知業等法故。
名此力甚深第一。諸天世人所不能及。又
了知生法因次第縁増上。是故此力名爲微
妙。謂知去來現在諸業及諸受法。知處知
事。知因知報。是故此智名之爲力。以知
三世處事因報。故名甚深。所以者何。或謂過
去未來無法故。佛於此説言有力。又法在
過去未來世中。雖無現相。佛亦現知
復次業有二種。若善不善。或有善業而現受
苦。如以持戒而受諸惱。或有罪業今現受
樂。如爲破戒而得自在。或有生疑謂未
來世亦如現在。是故如來次業説受。受法
四種。有現苦後樂。現樂後苦。有現樂後樂。
現苦後苦。佛悉了知處事因報。處名受者。
事名施物。因名施心。如經中説。先心歡喜。
施時心淨。施已無悔。是業得果。名之爲報。
唯佛能知是業多少。若定不定。現報生報
及後報等。悉知無餘。故名爲力。佛於諸禪
解脱三昧三摩跋提。知垢知住知増知淨。
於此義中禪名四禪四無色定。即是色界無
色界業。解脱者謂八解脱。能盡是業。是禪
無色定及八解脱名爲三昧。得是三昧用
現在前名三摩跋提。三摩跋提分別四種。
隨垢隨住隨増隨淨。知垢者隨垢定。知住
者隨住*定。知増者隨増*定。知淨者隨達
*定。隨達定者。煖頂忍等四法是。佛於此
等悉知無餘。故名爲力。佛了知衆生諸根
利鈍。信等根勝故名爲利。如諸佛等。鈍名
不及。如蛇奴等。無有中根。以不定故。利
根有邊如諸佛。鈍亦有邊如蛇奴。中無邊
故不説中根
復次有二種道。信行法行。復有二道。難
道易道。異此二道故名爲中。觀人利鈍。是
爲中。又隨所樂故。根有差別。樂信根
故名爲信。多有智慧人。諸根皆勝。以所樂
故。名和伽利。信根爲勝。如是諸根悉知無
餘。故名爲力。佛知衆生各有所樂。樂名爲
欲。如人樂酢則欲於酢。佛隨所樂。各各
別知。謂是衆生樂於五欲。或樂修道。如
是知已。隨宜説法故。能廣度一切衆生。
佛知世間無量種性。衆生久習所樂則成
其性。如調達等。世世謗佛。惡心轉深。便名
爲性。善性亦然。或有衆生。從性起欲。或縁
現起。如來善知所樂及性。故名爲力。佛知
一切所至處道。知行是道生地獄中乃至
生天。知行是道得至涅槃。是業皆從根
欲性生。有漏業故生五道中。無漏業故得
至涅槃。先但説道。今説道果。又先總相説。
今分別説。有如是業趣於地獄。有如是
業能到涅槃。趣地獄者亦有差別。是業當
墮活地獄中。是業當墮黒繩地獄。是故佛
於第七力中知細微業。餘人若知不能分
別。故名爲力。佛如是知過去業果。名宿命
智力。又佛應知衆生先所行道。知已説法
故。於宿命説有智力。又佛念過去一切生
處。若在色處若無色處。自知己身。亦知衆
生。故名爲力。佛天眼智。見未來世三有相
續。知三種業。四種受法。亦爲記説。了知無
礙。故名爲力。以漏盡力知不相續。衆生命
終。或有相續。或不相續。是力皆爲一切衆
生至處道力。總説涅槃道。今此力中。廣分別
説佛因垢淨故有十力。得九力故。則智成
就。得第十力故則斷成就。智斷具足。故名
世尊。天人所敬
  四無畏品第三
又佛成就四無所畏。是故應禮。四無畏者。
如來得一切智一切漏盡。能説障道及盡苦
道。此四法中。若有人來。如法難問。我無所
畏。初無畏者是一切智。亦是九力。第二名
斷。即第十力。智斷具足故。如來自己功徳具
足。後二無畏。令他具足。佛説障礙是實障
法。所謂不善或善有漏。障解脱故名障礙
法。爲離障礙故説出道。問曰。如汝此中
所説諸力即是無畏。今力與無畏有何差
別。答曰。智名爲力。以此力故有所堪受。
是名無畏。有愚癡人無慚愧故多所堪受。
如來堪受從智慧生。又以智故不畏他人。
故名無畏。所以者何。或雖有智猶怯弱故。
又智名爲力。能説是智名無所畏。所以者
何。有人雖知不善説故。又能勝他人名
爲無畏。所以者何。有人雖知不勝他故。又
智無盡故名爲力。辯才無盡故名*無畏。
復次説有義趣故名爲力。所説自在名曰
無畏。又因名爲力。果名無畏。以從智中
生無畏故。又人從生怯弱後得少智。便能
無畏。何況世尊。從久遠來。其心廣大。又得
一切智。而當有畏
復次有人。不能勝他故有所畏。無有一
人佛不勝者。故無所畏。又有論者。善於言
辭。亦善義趣。則無所畏。佛即是也。得一切
智故善於義趣。得無礙辯故善言辭。或
復有人。於事無力。而生怖畏。如來逮得一
切智故。於一切事無不有力。一切經書
一切論議。皆悉通達明了問答。故無所畏。
復次人有短闕若家若性若色若戒多聞
智等。故致譏論。如來於此都無所闕。是故
無畏。又如法論者不可破壞。佛即是也。如
阿叔羅婆羅門語世尊言。如法論者難勝難
壞。順道論者。思量論者。有因論者。亦復如
是。復次若人成就四種論法。亦難勝難壞。
一者住於正報。二者受因非因。三者能受
譬喩。四者住論法中。佛具此四。諸天世人。
無能勝者。故無所畏。*復次不諮善師而
論議者則易可壞。如來昔曾於錠光等無
量佛所修集論法故不可壞。*復次佛説
二諦。所謂世諦第一義諦。是故智者所不能
壞。凡夫無智亦不與諍。又佛不與世間
共諍。世間謂有。佛亦説有。世間謂無。佛亦
説無。是故無諍。以其無諍故不可壞。復
次論有二種。一者眞實論。二諂曲論。諸外
道等多諂曲論。佛眞實論故不可壞。又佛法
中正行淨故論議亦淨。正行清淨名盡苦因。
諸外道論有相似因無正因故不能得勝。
又佛經清淨。所説義趣不違實相。不同
外道。又佛所説道不但隨語。皆心自知。
如經中説。佛告比丘。汝等莫但信我語
也。當自知見自身證行。又言。汝來諸無諂
者。若我晨朝爲汝説法令夕得道。夕爲説
法令晨得道。復次若人於法有所不達便
止不言。設有所言亦必可壞。佛無不達故
能無畏。又如來得諸無礙智。於一切法無
不通達故無所畏。又小智不知大人所
知。大能知小。佛於衆生最爲大故能知小
論。故無所畏。又諸外道論因所見起。佛知
是見從衆縁生。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
出。諸外道等不能盡知。故生諍論。佛以一
切種智知一切法故。能破壞一切諸論。不
爲一切諸論所壞。故無所畏。如是等縁名
力無畏差別義也。問曰。佛於諸法悉無所
畏。何故但説四無畏耶。答曰。説四則爲
總説一切無畏。所以者何。前二無畏自説智
斷。後二無畏爲他説障道法説盡苦道亦
名智斷。師及弟子智斷具足故。名總説一切
無畏。問曰。衆生何故疑佛非一切智人。
答曰。佛所言説或有似非一切智人。如佛
言汝從何來有如是等。又如經中説
有人若至城邑聚落。問其名字。我不説是
一切智人。聞斯經者疑佛非是一切智人。
又佛所説似有貪著。如經中説。佛言善來比
丘汝於此身爲得大利。隨順我法我則歡
喜。有似瞋語。如語調達。汝爲死人是食
唾人。*又似慢語。自言。我是人中師子。成
就十力四無所畏。於大衆中能師子吼。*又
似見語。言善持我法如&T016254;油鉢。*又語調
達。我不以衆與舍利弗目揵連等。況當
與汝。有小智人聞斯等言。便謂如來諸漏
未盡。又佛説諸欲是障道法。有人雖受
亦能得道。又比尼中所説遮法。有人毀壞。
亦能得道。小智疑佛不知障法。有人修
道。亦有結使。小智生疑。謂修聖道。不能
盡結。既不盡結。何能離苦。是故如來於
此四法説無所畏。問曰。如向所疑當云何
斷。答曰。佛隨俗語。世間亦有知而問者
不以爲過。佛亦如是。在世間故隨俗而
問。又世間亦有心無貪著而言似有貪有
如是等。佛亦如是。利衆生故現有是言。
若言欲非障法。如來説欲實是障法。若欲
在心則無修道。要先除欲然後得道。若言
雖犯遮法猶得道者破實遮法必無得道。
若非實罪以重縁故佛還自聽。非壞遮法。
若言修道亦有結者。聖道能破一切結使。
未具足故不能盡破。譬如酥性能破熱病。
以服少故不能消盡。修道亦爾。是故無咎。
如來成就四無所畏。是故應禮
  十號品第四
復次經中説如來等十種功徳。謂如來。應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
天人師。佛世尊。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
覺故曰如來。有所言説皆實不虚。如佛
問阿難。如來所言頗有二不。不也世尊。故
名如説。復次如來從得道夜至涅槃夜。於
其中間所説皆實不可破壞故名如説。又
以一切種智知前後際。然後説故所言皆
實。又諸佛世尊憶念堅固無所忘失。有人
或以比智而有所説有隨經書。或有現
在。不能善見而有所説。是人所説若得若
失。如經中説。比智者言或得或失。佛於諸
法現知已説。是故所言皆不可壞。名實
説者。又佛所説皆説實義。不如餘人有實
不實。故不可壞。又所言應時。如經中説。
佛知衆生心喜心樂乃説道法。故名如説。
又應爲説者即爲説之。如緊叔伽經中説。
又所應説法而爲説之。所謂若略若廣陰
入門等。是故所説無非眞實。復次有二種
語法。一依世諦。二依第一義諦。如來依此二
諦説故所言皆實。又佛不説世諦是第一
義諦。不説第一義諦是世諦。是故二言皆
不相違。復次如來若遮若開亦不相違。隨
所爲事遮。不即此事開。隨所爲事開。不
即此事遮。是故所言皆不相違。又有三種
語法。一從見生。二從慢生。三從假名生。佛
無二種語。於第三語清淨無染。又有四種
語法。見聞覺知法。佛於此四所言清淨
心無貪著。又有五種語法。過去未來現在
無爲及不可説。是五種法佛悉通達。明了知
已然後乃説。故名如説。能如説故名爲如
來。以煩惱盡故得此法。貪恚癡等是妄語
根本。滅此諸結。是故應供。復次如來説應
法。是滅結法。由正智生。以無常等慧
正觀法故諸煩惱盡。故因正智生應供法。
是正智法從明行生。前際後際及不相續善
通達故。得名正智。盡行施等波羅蜜故諸
明行足。餘人亦於無始生死行施等法。無
正行故不名善逝。佛有正道行施等行故
名善逝。得此五法。如來自已功徳具足。得
正智故能知世間一切心念。知所念已而
爲説法。故名無上。調御所當調者無不調
伏。已調伏者永不敗壞。所調伏者天人是
也。故名天人師。或有生疑。云何以生人
而能化天。故言我是天人師也。佛者。若
過去未來現在諸法有爲無爲有盡無盡若麁
若細等一切諸法。坐道場時。除無明睡
得一切智朗然大悟。故名覺者。如是九種
功徳具足。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
尊。佛十號具足故。自身具足。他亦具足。自
利利人是故應禮
  三不護品第五
佛身口意業不護。所以者何。佛無不淨身口
意業。欲令他人不見不知。又諸餘人。或有
無記。似如不淨身口意業。智者所呵。佛亦
無也。所以者何。如來一切身口意業。皆由
智慧正憶念起。若諸妄念少智之人無如
是業。又世間人或卒誤語。佛無此等。又佛
善修身戒心慧。如是等法以善修故。一切
不善及似不善業皆悉除滅。*復次世尊從
久遠來修行善法不適今也。是故諸業性
淨不護。又佛常樂戒行。不以怖畏墮惡
道等。又佛一切身口意業。皆爲利人故無
不善。以無不善故不須護。以淨不護業
是故應禮。又佛成就三念處故。所以應
禮。若説法時。聽者一心不以爲喜。若不一
心不以爲憂。常行捨心。所以者何。佛貪恚
習無有餘故。又知諸法畢竟空故。無憂無
喜。又佛善集大悲心故。於善不善心無憂
喜。等起大悲。又佛深知衆生各各性故。
若善心聽不以爲喜。不善心聽不以爲憂。
以性爾故常行捨心。又佛心堅固猶如大
地。去重不高。若置重物亦復不下。餘凡
夫人其心如稱。少増而下。少減而高。又佛
世尊名大悲者。是故天人皆應敬禮。又捨
深禪定樂爲人説法。餘人悲心無所成辦。
世尊大悲能濟衆生。故名有果。又以大悲
成無上道。更無餘縁。復次佛無我心。少欲
知足最爲第一。以大悲故自歎己身。又佛
性柔和。以大悲故有苦切言。起大方便受
諸勤苦。爲度衆生。又佛以大悲度衆生故
住於世間。受五陰身如熱鐵丸於須臾頃。
不可堪忍。又佛世尊善修捨心。捨此捨心
常行大悲。故可尊敬。又佛爲善人善中之
善。所以者何。自得大利亦利他人。自利
利人故名善人。又佛爲衆生眞善知識。如
經中説我是衆生眞善知識。是憐愍者。利益
者等。又佛世尊。有精進等諸功徳聚。如和利
以百句讃佛。有此功徳。是故應禮。又佛自
説功徳。知増一阿含如來品中自説我是人
中師子。人華人象。於沙門中第一沙門。婆
羅門中亦是第一。衆聖中王。行無錯謬不
隨苦樂者我身是也。問曰。佛以何故。自讃
其身。自讃身者是愚人相。答曰。世尊不
求名利。但爲他故自歎己身。又佛無我心。
爲利人故自歎無咎。又以因縁少多自讃。
於佛功徳不能説盡。是故不墮愚人相中。
不自高故。又如清淨經中。舍利弗住於佛
前讃佛功徳。是故應禮。又少欲知足等無
量功徳皆在佛身。所以者何。佛集一切諸
功徳故。以是等縁應敬禮佛
  法寶論初三善品第六
問曰。汝言應禮法。以何功徳故應禮耶。
答曰。佛自讃言。我所説法。初中後善。義善。
語善。獨法具足。清淨調柔。隨順梵行。初中後
善者。佛法無時不善。於少壯老三時皆善。
入時行時出時亦善。又初止惡中捨福報後
一切捨。是名三善。又佛三時常説正法。不
雜非法如餘外道。又初中後時。常爲智者
之所愛樂。又於三時一切甚深。不如餘經
初麁中細後則微末。以是等縁故名三善。
義善者。佛法義有深利益。得今世利及後
世利出世道利。不如外典願増天眼。語善
者。隨方俗語能示正義。故名語善。所以者
何。言説之果所謂義也。是故諸所言説能
辯義理。是名語善。*復次佛法貴如説行。
非但言説。是故隨方俗語能令得道。名爲
語善。不如外典但貴語言若失語言若失
音聲辭主得罪。*復次善説眞諦故名義
善。善説世諦故名語善。獨法者。佛但説正
法。不爲戲論説往古事。亦不雜説法及非
法。又獨法者。但爲無餘涅槃故説。又獨
佛能説故曰獨法。問曰。*有聲聞部經。但聲
聞説。又有餘經諸天神説。汝何故言獨佛
説耶。答曰。是法根本皆從佛出。是諸聲聞
及天神等皆傳佛語。如比尼中説。佛法名佛
所説。弟子所説。變化所説。諸天所説。取要
言之。一切世間所有善語。皆是佛説。故名
獨法。具足者。佛所説法無所減少。如欝
伽經中説具足相。又佛法者。不待餘經
而得成也。如和伽羅那經待五種經然後
得成。佛法不爾。於一偈中其義具足。如説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故
名具足。清淨調柔者。二種清淨故。名清淨
調柔。語清淨故名曰清淨。義清淨故名曰調
柔。又佛聽於正義中置隨義語。於正語
中。置隨語義。不如外道隨經而取。又佛法
中依法不依人。法亦分別。依了義經不依
不了義經。是名淨法。非但隨經。又佛法中。
有三法印。一切無我。有爲諸法念念無常。寂
滅涅槃。是三法印。一切論者。所不能壞以
眞實故名清淨調柔。隨梵行者。八直聖道名
爲梵行。梵名涅槃是道。能到故名梵行。
法寶成就如是功徳。是故應禮
  衆法品第七
復次佛自讃言。我法能滅。能到涅槃。能生
正智。能善將導。能滅者。滅貪恚等諸煩惱
火。故曰能滅。如習不淨觀滅婬欲火。如
習慈心。滅瞋恚等。不如外道斷食等法。故
名能滅。能到涅槃者。佛法究竟必至涅槃。
不如外道住有分中著禪定等。又佛法中
説一切有爲皆有過患。無稱讃處。不如婆
羅門讃梵世等。故名佛法能到涅槃。能生
正智者。所有佛法皆爲涅槃。是故能生正
智。又佛法中有眞智果。如從聞慧生思慧
從思慧生修慧。故名佛法能生正智。能善
將導者。佛法先自善成。後令他人住正法
中。故名善導。*復次佛法有六。一曰善説。二
曰現報。三曰無時。四曰能將。五曰來嘗。六
曰智者自知。善説者。佛説諸法如法實相。若
不善法説不善相。善説善相。故名善説。現
報者。佛法能得現世果報。如經中説晨朝
受化令夕得道。夕爲説法令朝得利。又現
報者。如説。現在沙門果經中説。現得恭
敬名聞禪定神通等利。*復次佛法皆有義
理故能致得恭敬現報後報及涅槃報。諸外
道法無義理故尚無現報及後世報。何況涅
槃。故曰現報。無時者。佛法不待某日月
歳星宿吉凶。乃得修道。某日月歳。不得
修道。不如婆羅門法。初春婆羅門受火。春
末刹利受火等。復有或待日出或日未出
而供養火。如見五穀待時而種。或謂佛法
亦當如是。故説無時。如經中説。佛法易
行。行住坐臥無時不得。能將者。以正行故
能將衆生至解脱處。故名能將。來嘗者。佛
法應當自身作證。不但隨他。如佛語比
丘。汝等莫但信我語*也。當自思惟。是法
可行。是不可行。不如外道語弟子言捨
是問答如人淨洗不喜塵土當如聾瘂但
隨我語。故曰來嘗。智者自知者。是佛法利。
智慧人乃能信解。斷食等。麁愚者信樂。智者
不受以正智慧能破煩惱。如是等法智者
乃解。雖以甘膳充足其身。一心精進貪恚
不染。如是等事智者現知。如人病愈自知
得離。如水相冷飮者乃知。*復次或有過語
法。如地堅相。堅何等相。不得語答觸乃可
知。如生盲人不可語以青黄赤白。若人不
得佛法味者。不可語以佛法實義。以寂
滅故。復次佛法可自證知。不可以己所證
傳與他人。如財物等。如婆羅延經中。佛言
我不能自斷汝疑。能證我法汝疑自斷。
*復次是法到他身時。不可得見如火傳
等。又凡夫愚人爲無明山所障覆故不信
是法。如因阿夷羅曰沙彌説大山喩。故
言智者自知。*復次佛法甚深。開示則淺。斷
除虚僞。流布天人。甚深者。佛法甚深。以不
知因故。世間多見現果。不能知因故説
自在天等邪因。十二因縁深故難解。世間智
淺。於佛法中不生深想。不能通達衆因
縁法。乃至小草以衆因縁思惟觀察。其相轉
深。如佛所説。衆因縁法。是事甚深。愛盡
離滅及涅槃處。是亦難見。問曰。若因縁甚深。
阿難何故生淺想耶。答曰。有論師言。是語
不然。阿難是大弟子通達法相。云何當言
因縁法淺。又若以總相觀因縁法故生淺
想。所以者何。是人不能善分別觀煩惱業
故。*復次若人於本所學事得究竟便生
淺想。如得大智還觀初章。或復有人智
慧未成。於甚深法則生淺想。*又佛善説法
故。或有衆生便生淺想。*復次佛法皆空。是
空甚深。佛以種種因縁譬喩宣示。義則易
解小兒亦知。如須陀耶沙彌等。*復次佛
法堅固。諸言説中最爲眞實。不如婆羅
陀羅摩延經等。但有語言。無有實義。如
盧提梵志言世尊諸比丘等。於利益法眞實
法中精勤修學所謂漏盡。*復次佛法爲利
益一切世間故説。不如婆羅門言婆羅門
法但自得道餘人不得。又佛法尊重。諸天
王等五欲自恣亦來信受。以是因縁故應禮

  十二部經品第八
復次佛法分別有十二種。一修多羅。二祇夜。
三和伽羅那・四伽陀・五憂陀那・六尼陀那・七
阿波陀那・八伊帝曰多伽・九闍陀伽・十鞞佛
略・十一阿浮多達磨・十二憂波提舍。修多羅
者。直説語言。祇夜者。以偈頌修多羅。或佛
自説。或弟子説。問曰。何故以偈*頌修多羅。
答曰。欲令義理堅固。如以繩貫華次第堅
固。又欲嚴飾言辭令人喜樂。如以散華
或持貫華以爲莊嚴。又義入偈中。則要略
易解。或有衆生樂直言者。*有樂偈説。又
先直説法後以偈*頌。則義明了令信堅固。
又義入偈中。則次第相著。易可讃説。是故
説偈。或謂佛法不應造偈似如歌詠。此事
不然。法應造偈。所以者何。佛自以偈説諸
義故。又如經言。一切世間微妙言辭皆出
我法。是故偈頌有微妙語。和伽羅那者。諸解
義經名和伽羅耶。若有經無答無解如四
無礙等經名修多羅。有問答經名和伽羅
那。如説四種人有從冥入冥。從冥入明。
從明入冥。從明入明。從冥入冥者。如
貧賤人造三惡業墮惡道等。如是等經名
和伽羅那。問曰。佛何故説無答無解經。答
曰。有經義理深重。是經義阿毘曇中當別
説。是故不解。或有人言。佛所説經皆有義
解。但集法者。撰深義經置阿毘曇中。如
因内結外結人終夜解義此義應在結使聚
中。伽陀者。第二部説祇夜。祇夜名偈。偈有
二種。一名伽陀。二名路伽。路伽有二種。一
順煩惱。二不順煩惱。不順煩惱者。祇夜中説。
是名伽陀。除二種偈餘非偈經名憂陀那。
尼陀那者。是經因縁。所以者何。諸佛賢聖
所説經法。要有因縁。此諸經縁。或在修多
羅中。或在餘處。是名尼陀那。阿波陀那者。
本末次第説是也。如經中説。智者言説則有
次第。有義有解不令散亂。是名阿波陀那。
伊帝曰多伽者。是經因縁及經次第。若此二
經在過去世名伊帝曰多伽。秦言此事過
去如是。闍陀伽者。因現在事説過去事。如
來雖説未來世事。是事皆因過去現在故
不別説。鞞佛略者。佛廣説經名鞞佛略。有
人不信。謂諸大聖樂寂滅故不喜憒閙。厭
世雜語。拔樂衆根故不樂廣説。如經中
説有得道人。過二月已乃出一言。爲斷
此故説有廣經饒益他故。如説如來二
種説法。一廣二略。廣勝略故。阿浮陀達磨
者。未曾有經。如説劫盡大變異事諸天身
量。大地震動。有人不信如是等事。是故説
此未曾有經。現業果報諸法勢力不思議故。
憂波提舍者。摩訶迦栴延等諸大智人廣解
佛語。有人不信謂非佛説。佛爲是故説
有論經。經有論故。義則易解。是十二部
經名爲佛法。法寶具足如是功徳。是故應

  僧寶論初清淨品第九
問曰。汝先言應禮僧。何故應禮。答曰。佛
於處處自讃歎僧。是僧寶戒品清淨。定品
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見品清淨。應請應禮合
掌供養無上福田能益施者。戒品清淨者。佛
弟子衆持戒無瑕。乃至小罪深懷畏懼。又佛
弟子不爲福報生人天等。亦不怖畏墮地
獄等。而勤持戒但樂善法。故名清淨。又持
淨戒不限時節。不如婆羅門六月持戒。長
夜受持乃至究竟。故名清淨。又持淨戒
離於二邊。離五欲樂。亦離苦身。故名聖所
愛戒。是戒名爲智者所愛。又心淨故戒亦清
淨。又深心止惡。不但守戒。怖畏後世。故
名僧寶戒品清淨。定品清淨者。若定能生眞
智。故名清淨。慧品清淨者。若慧能盡煩惱。
故名清淨。解脱清淨者。若得盡諸煩惱非
但能遮。故名解脱清淨。解脱知見清淨者。
於諸煩惱盡中得智。謂我生盡非未盡煩
惱中言我生盡。是名解脱知見清淨。應請
應禮應供養者。以能具足如是功徳故。
應求請禮敬供養福田者。於中殖福獲報
無量。乃至涅槃。猶不可盡。能益施者。
能令施者功徳増益。如八功徳田。滋茂五
穀不令敗壞。僧田亦爾。成就八功徳故。能
令施種功徳増長。是故應禮
  分別賢聖品第十
問曰。以何法故名之爲僧。答曰。四行四得
戒定慧等功徳清淨故名爲僧。四行者。行須
陀洹。行斯陀含。行阿那含。行阿羅漢。四得
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行須陀
洹有三種人。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隨無
相行。信行者。若人未得空無我智。信佛法
故隨佛語行。故名信行。如經中説。我於是
事以信故行。若得眞智則不但隨信行。如
經中説知不作者不信者等是名上人。是故
當知未得眞智名隨信行。如經中説。若人
於法能以少慧觀忍樂者是名信行。過凡
夫地未得須陀洹果。於其中間不得命
終是名信行。是人在聞思慧中正觀諸法。
心忍欲樂。雖未得空無我智能生世間似
忍法心。自此以來名過凡夫地。所以者
何。後當廣説。若無信等五根。是人則住
外凡夫中。是人漸習得煖法等修慧。仍本
名故亦名信行。以終不及法行人故。是經
應言要必當得須陀洹果。不應言不得
命終。所以者何。是信行者以尚遠故。如郁
伽長者供養衆僧。天神示言某是阿羅漢。
某是行阿羅漢者。乃至某是須陀洹。某是
行須陀洹者。若在十五心中。不可得示。當
知行須陀洹者有近有遠是名信行。法行
者。是人得空無我智。在煖頂忍第一法中。
隨順法行。謂空無我等是名法行。是二行
人入見諦道見滅諦故名無相行。是三種
人。名行須陀洹果者。世俗道中無斷結故。
不得名爲行。三果者。此事後當説。須陀洹
者。如佛經説。若人斷三結。身見疑戒取名
須陀洹。不墮惡道。必得正智極至七有。
問曰。若須陀洹。見諦所斷煩惱都盡。滅
無量苦。如池喩經説。何故但言斷三結
耶。答曰。此事後當廣説。謂身見盡故餘等
亦盡。不墮惡道者。後業聚中。亦當廣説。必
至菩提者。是人入法流中必至涅槃。如木
在恒河離八因縁。必到大海。極七有者。是
人於七世中無漏智熟。如歌羅羅等七日變
成。又如服酥等極至七日。堅病則消。又如
親族限至七世。又如七歩蛇螫人身時。以
四大力故得至七歩。以毒力故不得至
八。又欺誑法極至七世。又如七日出時則
劫燒盡。如是七世集無漏慧燒煩惱盡。又
法應七有。有須陀洹今世入涅槃。有第二
第三極至第七。是名須陀洹。行斯陀含者。
思惟所斷結有九品。若斷一二至三四五。
是名行斯陀含者。有人言。以一無礙道斷。
是事不然。佛經中説以無量心斷。如斧柯
喩經中説。又行斯陀含者。亦名家家。是人或
二或三往來。或於現身得入涅槃。是名
行斯陀含者。斯陀含者。一來此間便入涅
槃。是人思惟所斷結薄。住是薄中名斯陀
含。是斯陀含。或今世入涅槃。行阿那含者。
若斷第七第八品結。是人皆名行阿那含。
斷第八品。是名一種。行阿那含者。或有今
世即入涅槃。盡離欲界九品結故名阿那
含。是阿那含。差別八種。所謂中陰滅者。有
生有滅者。有不行滅者。有行滅者。有上行
至阿迦尼吒滅者。有至無色處者。有轉
世者。有現滅者。隨上中下根故有差別。
中陰滅者亦有三種。上中下根。有阿那含
深厭世間。有少障礙。不得現滅。是人則於
中陰中滅。生亦三種。謂生滅者。行滅者。不
行滅者。生滅者生時深厭離有即入涅槃。
是名生滅。以根利故或有生已諸無漏道
自然在前不加勤行而入涅槃。是不行滅。
以根中故。或有生已深畏受身。勤修行
道。乃入涅槃。是名行滅。以根鈍故。上行滅
者亦有三種。若從一處終。至一處生。便入
涅槃。是名利根。二三處生。是名中根。一切
處終一切處生。是名鈍根。從初禪至廣果
天是名決定。到廣果已若生淨居。是人不
復到無色處。以樂慧故。若入無色處者。是
人終不生淨居天。以樂定故。轉世者。若先
世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後轉身得阿那
含果。是人不入色無色界。現滅者。第一利
根。即於現身得入涅槃。復有二人。一名
信解脱。二名見得。是二人者根差別故。若鈍
根學人在思惟道名信解脱。利名見得。若
阿那含具八解脱是名身證。是等皆名行
阿羅漢者。以斷結同故。若盡斷滅一切煩
惱名阿羅漢。阿羅漢有九種。退相守相。
死相・可進相・住相・不壞相・慧解脱相・倶解
脱相・不退相。是諸阿羅漢。以得信等根故
有差別。最鈍根者是名退相退失三昧。退
三昧故無漏智慧不能現前。守相者。根小
勝故。若護三昧則不退失。不護則退。前退
相者雖護亦退。死相者。根又小勝。深厭諸
有。是人不能得三昧故。無漏智慧難得現
前。設得喜失故求死也。住相者。若得三昧
不進不退是名住相。前三種在退分三昧。
住相者在住分三昧。可進相者。若得三昧
轉深増益。是人住在増分三昧。不壞相者。
得三昧已種種因縁不能敗壞。是人住在
達分三昧。慧最利故。善取三昧入住起相。故
不可壞。因滅盡定故。有二人不得此定
名慧解脱。得此定者名倶解脱。不退相者。
得功徳盡無退失。如經中説。佛語比
丘。若我弟子以床輿我。我先所得盡無退
失。如是九種名無學人。先十八學人及九
無學。是二十七人。名爲一切世間福田。僧
中具足。是故應禮*也
  福田品第十一
問曰。以何等故此諸賢聖名爲福田。答曰。
斷貪恚等諸煩惱盡故名福田。如説稊稗
不去害善穀苗。是故施無欲人。得報利大。
又是人心空故名福田。所以者何。以空相
故諸貪恚等煩惱不起。不生惡業。又諸賢
聖得不作法故名福田。又是人等所得禪
定皆悉清淨。永離大小諸煩惱故。又棄捨
憂樂。故名福田。又能斷除五種心縛心得
清淨故名福田。又成就八種功徳田故。
又以七定具善護心故。又能盡滅七種漏
故。無諸漏失。又具足戒等七淨法故。又能
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徳故。又能度彼岸
及勤求度故名福田。又經中説。但能發心
欲行善法尚多利益。況修行耶。是諸賢
聖常行善法故名福田。又經中説。誰施
主家有持戒比丘。受供養已入無量定。是
施主家得無量福。衆中有入無量三昧無相
三昧無動三昧。能令施主得無量報故名
福田。又經中説。三事和合故得大福。一曰有
信。二曰施物。三曰福田。於衆僧中多功徳
人。功徳人中。信心易生。又施衆僧具九因
縁故獲大果。又施衆僧以受者淨故施必
清淨。又施有八種。有清淨心少施物亦少
施破戒人。有清淨心少所施物多施破戒
人有清淨心少施物亦少施持戒人。有清
淨心少所施物多施持戒人。有清淨心多施
四種物亦爾。於僧中施必當成就若二若
三。一切善人皆因衆僧増益功徳。然後隨
意回向菩提。又所施僧。此物皆當得解脱
果。於生死中終不能盡。又所施衆僧皆爲
嚴心。又若於一人生信淨心或時可壞。於
衆僧中信心清淨終不壞敗。又於一人生
愛敬心。或不能廣。於衆僧中生信敬心。縁
無量故心則廣大。又施爲一切入僧數人。
以心大故果報亦大。以是等縁諸賢聖人
名爲福田。是故應禮
  ◎吉祥品第十二
以是三寶功徳具足故經初説。又此三寶於
一切世間第一吉祥。如吉祥偈説。佛法及
衆僧是名最吉祥。復有諸經以吉祥爲初
學者増壽萬歳。名聞流布。是作經者意
也。如阿陀等字貫在經初此非吉相。後
當廣説。若求第一最吉祥者三寶是也。應
當歸依。如吉祥偈説
    諸天世人中 無上尊導師
    佛爲大覺者 是名最吉祥
    若人於佛所 安信心不動
    奉持清淨戒 是名最吉祥
    遠離愚癡人 親近有智者
    可敬者則敬 是爲最吉祥
是故應禮三寶。以最吉祥故。我經初説◎
成實論卷第一



成實論卷第二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立論品第十三
今欲論佛法饒益於世間。佛以大悲
爲廣利益一切世間故説是法無所齊限。
如或有人但爲婆羅門故説解脱經。佛所
説經皆爲度脱四品衆生乃至畜生亦不限
礙。問曰。不應造論論佛語也。所以者
何。若佛自論可名爲論。若佛不論餘不能
論。所以者何。一切智人意趣難解。不知何
所爲故而説是事。若不得佛意妄有所説
則爲自傷。如經中説。二人謗佛。一以不信
惡故謗。二雖有信於佛所説不能諦
受亦名謗佛。設有眞智不知佛意。尚不
能得論佛所言。況未得者而欲造論論
佛意耶。所以者何。如異論經中。佛爲觸故
説如是事。諸比丘等種種異論皆不得佛
意。又如長老摩訶迦旃延語諸比丘。如伐
大樹棄捨根莖但取枝葉。汝等亦爾。捨離
如來而問我耶。若摩訶迦旃延於論議中
自喩枝葉。何況餘人能解佛語。又佛問舍
利弗。云何學人云何數法人。三問不答。又佛
爲一切諸法根本。唯佛能解。餘人不能。又
阿難白佛。遇善知識於得道中則爲半利。
亦有道理。所以者何。以二因縁正見得生。
一從他聞。二自正念。佛語阿難。但善知識則
爲具足得道利己。又如佛言。若我爲人有
所説法。是人不得我意故生諍訟。今諸
論師各有所執。或言過去未來有法。或有言
無。當知如是諸論師等不解如來隨宜所
説故生諍訟。又如阿難爲三摩提説諸所
受皆名爲苦。爾時佛語諸比丘言。汝觀阿
難髣像是義
又諸論者謂。阿羅漢應先受供養。比丘不
知。便往問佛。佛言。於我法中前出家者應
先受供養。飮食麁事。猶尚不能知。況如來
意説微妙法。以此等故不應造論。答曰不
然。所以者何。有因縁故能知他意。如偈中
説。能知説者意所趣向亦知説者欲説何
事。有二種道聖道世間道。後當廣説。以此
道故知説者意。又異論經中。佛亦盡聽。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