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姧賊。上焦通氣入頭。中爲宗廟。王者於間治
化。若心行正法群下皆隨。則治正清夷。故五
藏調和六腑通適。四大安樂無諸疾惱。終保
年壽。若心行非法。則群僚作亂互相殘害。故
四大不調諸根闇塞。因此抱患致終。皆由行
心惡法故。經言。失魂即亂。失魄則狂。失意則
惑。失志則忘。失神則死。當知外立王道治化。
皆身内之法。如是等義。具如提謂經説。又明
内世間義相關者。上來所説並與外義。相關
所以者何。佛未出時。諸神仙世智等亦達此
法名義相對故。説前爲外世間義也。是諸神
仙。雖復世智辯聰能通達世間。若住此分別。
終是心行理外未見眞實。於佛法不名聖人。
猶是凡夫輪迴三界二十五有。未出生死。若
化衆生名爲舊醫。亦名世醫。故涅槃經云。世
醫所療治差已還復發。若是如來療治者。差
已不復發。此如下説。今言内義世間者。即是
如來出世。廣説一切教門名義之相。以化衆
生。行者於定心内。意欲得知佛法教門主對
之相。三昧智慧善根力故。即便覺知。云何知。
如佛説。五戒義。爲對五藏。若四大五陰十二
入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縁。悉人身内也。即知
四大此義。爲對五藏。風對肝。火對心。水對
腎。地對肺脾。言聞五陰之名。尋即覺知對身
五藏。色對肝。識對脾。想對心。受對腎。行對
肺。名雖不次而義相關。若聞十二入十八界。
亦復即知對内五陰。一入三界義自可見。二
入三界今當分別。五識悉爲意入界。外五塵
内法塵以爲法入界。此即二入三界相關。意
識界者。初生五識爲根。對外法塵即生意識。
名意識界。若聞五根。亦知對内五藏憂根對
肝。苦根對心。喜根對胏。樂根對腎。捨根對
脾。五根因縁則具有三界。所以者何。憂根對
欲界。苦根對初禪。喜根對二禪。樂根對三禪。
捨根對四禪。乃至四空定皆名捨倶禪。當知
三界亦與五藏。其義相關。聞説四生。亦覺知
此義關五藏。所以者何。欲界具五根五根關
五藏。五藏關四大對四生。一切卵生多是風
大性身能輕擧故。一切濕生多是水大性。因
濕而生故。一切胎生多屬地大性。其身重鈍
故。一切化生多屬火大性。火體無而欻有故。
亦有光明故。如來爲化三界四生故。説四諦
十二因縁六波羅蜜。當知此三法藥神丹。悉
是對治衆生。五藏五根五陰故説。所以者何。
如佛説一心四諦義。當知集諦對肝因。屬初
生故。苦諦對心果。是成就故。道諦對肺金。能
斷截故。滅諦對腎。冬藏之法。已有還無故。一
心已對脾。開通四諦故。乃至十二因縁六波
羅蜜。類此可知也。此種法藏則廣攝如來一
切教門。是故行者。若心明利諦觀身相。即便
覺了一切佛法名義。故華嚴經言。明了此身
者。即是達一切。是則説内義世間義相關之
相。意在幽微。非悟勿述。如上廣引諸聖微言。
則知我之身心。世出世間。一切淨穢國土。眞
俗法門。配當無差。靡不具足。故云。一塵含
法界。九世刹那分。又云。解則十方一心中。迷
則方寸千里外。若能如是正解圓通。則十方
世界&T016254;在掌中。四海波瀾吸歸毛孔。有何難
哉。可謂密室靜坐成佛不久矣
宗鏡録卷第二十四
  *丁未歳高麗國分司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宗鏡録卷第二十五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一代時教了義諸經。雖題目不同。能詮有
別。皆目一心之旨。終無識外之文。凡挂一言
盡歸宗鏡。横周法界皆同此釋。如稱妙法蓮
華經者。妙法即是絶待眞心。稱之曰妙。蓮華
以出水無著爲義。即喩心性隨流墮凡而不
染垢。返流出塵而不著淨。乃至下之七喩。比
況皆同。火宅即是第八識體。起四倒八苦之
火。燒三界五陰之身。鬼神配利使諸見之邊
邪。禽蟲喩鈍使根隨之煩惱。乃至一切經教
無量法門。或譬喩説。或因縁説。或廣略説。或
横竪説。所有名相句義。皆是心王心所之法。
若迷一念心執著外境。隨處生著。即入火宅
義。若悟一念心通達一切。無非實相。即出火
宅義。但是生煩惱時有業留處即是繋縛即
是生死。若了煩惱性空無有業處。即是解脱。
即是得道。如思益經云。佛言。我坐道場時。唯
得顛倒所起煩惱畢竟空性。以無所得故得。
以無所知故知。如云不得一法即與授記。是
斯旨也。若信解品内。法喩之文。長者即是心
王。窮子即是妄念。一念纔起五陰倶生。背覺
合塵名爲捨父。伶俜五趣號五十年。歸家是
返本還原。付財是悟心得記。三草二木同會
一心。化壘草庵即示眞實。繋珠指懷中之佛
性。鑿井出心地之智泉。乃至觀音品中云若
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者。即衆生十使利
鈍煩惱。遍一切處惱亂行人。稱爲怨賊。若遇
順境而起軟賊即是華箭射體。若遇逆縁而
起強賊。即是毒箭入心。利使見賊煩惱遍一
切處者。如經云。處處皆有魑魅魍魎。以依言
執法隨處起見解故。若鈍使怨怨煩惱遍一
切處者。如經云。諸惡蟲輩交横馳走。以觸目
覩境逆順交馳念念憎愛隨處動結故。有一
商主者。即是心王。將諸商人者。即是眼等六
識。商人貨易珍寶義。若眼商人。被色塵所易
貨眼自性之珍寶。若耳商人。被聲塵所易貨
耳自性之珍寶等。齎持重寶者。即是倶懷佛
性。經過險路者。即是三界之險有六趣之迷
津。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者。即是意根能起隨
念計度之分別。常引導五根入於善惡。諸善
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
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衆生。汝等若
稱名者。於此怨賊即得解脱者。若了一心則
無外境。眼不爲色所劫。乃至意不爲法所劫。
即當處解脱。所以華嚴經頌云。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即是
於一心中能了萬法。互生互滅無有自性。萬
境皆空不爲所怖。即是以無畏施於衆生。於
此根塵怨賊即時解脱。衆商人聞倶發聲言
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脱者。六
根都會一心。即是倶發聲言。纔了唯心諸境
自滅。即是稱其名故即得解脱。以無法對治
不生欣慼故。所以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如法華名相云。經云。色涅槃。受想
行識涅槃。此中亦爾。色法華。受想行識法華。
經云。色非染非淨。色生般若生。色性虚微名
妙色體。自離假名爲法。色無塵垢借喩蓮華。
文字性空。目之爲經。經者。以身心爲義。如來
在乎陰界。陰界即如。何異之有。略統始終以
爲心要。啓發心路名之爲序。悟心將發達本
來空。即是悟佛知見。一色寂滅。一切色亦然。
一切聲亦然。即是十方佛同説法華。諸法從
本來常自寂滅相。此是何物法。並是眼法。乃
至意法身心皆寂滅。佛子。行此寂滅道。即是
佛也。所以古師云。妙法者。是如來靈智體也。
或名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大方廣者。是一心
所證之法。佛華嚴者。即一心能證之人。攝所
歸能。人法冥合皆是一心。大者即是凡聖一
心眞如體大。以眞如性遍一切處故。方者即
是眞如相大。能具足無漏性功徳故。廣者即
是眞如用大。能生世出世間諸善根故。佛者
是一心無作之果海。華者是一心萬行之因
門。嚴者是一心妙用之莊嚴。經者是一心眞
如無盡之妙理。如破塵所出之卷。仰空所寫
之文。乃至八十卷中。所有長行短頌一文一
字。如善財所見五十三位善知識。若人若神
或男或女等。一一皆是自心逐位所證法門。
如三乘説解而非行。如説人名字而不識其
人。若此宗鏡一乘之理説者。即行即解。如看
其面不説其名而自識也。或託事説。或立況
説。若大乘中所明。託事以顯法。即以異事而
顯異法。多是一事表一法。如室表慈悲衣表
忍辱等。今明一事即法即人。即依即正。具無
盡徳。隨一事即攝無盡。以稱性爲事。事何有
盡。從眞起相。相復何窮。又三乘所説教門。但
以別教而詮別義。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
圓宗者。而教即是義。以一法纔興即一切無
邊萬法皆悉同時具足相應故。此一法外更
無餘法。所以經云。知從一法出一切法。而能
各各分別演説。以一切法種種義究竟皆是
一義故。以一心能生一切萬法。演出無邊義
趣。展即遍滿法界。還攝種種法義。歸於一心。
不動一心。而演諸義。不壞諸義。而顯一心。即
卷常舒如來於一言語中。演説無邊契經海。
即舒常卷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
中。如草木四微從地而生還歸地滅。猶波浪
鼓動依水而起還復水源。故經頌云。佛智通
達淨無礙。一念普知三世法。皆從心識因縁
起。生滅無常無自性。故清涼疏云。華嚴經者。
統唯一眞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也。或
名維摩經者。此云淨名。即是一切衆生自性
清淨心。此心弗澄而自清弗磨而自瑩。處凡
而不垢。在聖而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所言名
者。以心無形但有名故。文中所説。以四海之
渺瀰攝歸毛孔。用須彌之高廣。内入芥中。飛
佛土於十方。未移本處。擲大千於界外。含識
莫知。日月懸於毫端。供具現於體内。腹納劫
燒之焔。火事如然。口吸十方之風。身無損減。
斯皆自心轉變。不動而遠近俄分。一念
容。無礙而大小相入。天台疏云。以須彌之高
廣内芥子中。無所増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
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
解脱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
鼈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
鬼神阿脩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衆
生亦無所嬈。此是明不思議之大用也。正以
實慧與眞性合。故得有斯莫測之用。此如大
智論偈云。水銀和眞金。能塗諸色像。功徳和
法身。處處應現往。若須彌高廣内於芥子而
無増減。亦不迫迮。不覺不知者。具不思議解
脱者。迹居依報之境得自在也。此義難解。有
師言。神力能爾。今謂不思議性。非天人脩羅
佛之所作。神力何能爾。有師言。小無小相。大
無大相。故得入也。今謂小是小。大是大。是自
性小大不得相入者。小大大小。既是他性之
小大。何得入也。今解。華嚴經明一微塵有大
千經卷。觀衆生一念無明心。即是如來心。若
見此心則能以須彌入芥子。無相妨也。下諸
不思議事窮劫説不能盡。皆是此意耳。所以
然者。此經云。諸佛解脱當於衆生心行中求。
若觀衆生心行。得諸佛解脱。住此解脱。則能
現如是種種不思議事也。所以然者。諸方便
教明二乘得偏眞之理解脱。是思議解脱。如
得玻璃珠不能雨寶。大乘圓教明菩薩中道
圓眞眞性解脱。即是不思議解脱。如得如意
珠能雨大千寶也。見衆生心行眞性。得芥子
須彌眞性一如無二如。若得芥子眞性之小。
能容須彌之大。得須彌眞性。則須彌之大不
礙芥子之小。擧此一意可以例下諸事也。而
言其中衆生不覺唯應度者乃能見之者。衆
生既不見小大眞性之理。豈覺知也。其有得
度之機。即見此事也。又若能觀此眞性入觀
行即相似即。因此必得如來滅度。故言乃能
見之。故法華經明六根清淨云。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也。經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
孔者。正報得自在也若會海水不思議眞性
即是一毛不思議眞性者。能以海水入一毛
孔。於正報之身無所妨損也。輔行記釋云。且
約一念刹那心所起。故言小也。即此一念具
足法身一切佛法。即是能容須彌之大。大小
常遍理事無礙。事理本來相即故。所以不斷
煩惱而入涅槃。只指凡夫一念刹那心。具足
難思法身之體。本來相在故。是故方便教中
之人。迷於相在不思議理。縱聞常住解惑分
岐。故別教道中仍存異解。唯於圓教始末一
如。故五分法身不逾凡質。所以云。欲見如來
心。但觀衆生心。則諸佛衆生是名。心常契旨。
有識無情是號。法本同原。認名號而世諦成
差。觀體性而眞門一等。法華經法師功徳品
云。菩薩於淨身悉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
人所不見。古釋云。何意不見。有我相故耳。無
我即見性。了人法二空眞心自現。即是淨身。
於眞心中世間所有一切境界悉於中現。故
首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性空無伴
名獨。若取陰界入即名餘人。爲陰所覆不見
自性。龐居士偈云。居士元無病。方丈現有疾。
唯憂二乘者。縁事不得出。所以訶穢食。純説
波羅蜜。上方一盂飯。氣滿於七日。不假日月
光。心王照斯室。文殊問不二。忘言功自畢。過
去既如然。現在還同一。若能達此理。無求總
成佛。牛頭淨名私記云。經明於一毛孔中見
摩耶身。摩耶胎中行無量歩。如不可説微塵
世界闊。一日行無量歩。是何物法門。亦作室
中容三萬二千師子座説。又作須彌入芥子
説。涅槃經中。作藕絲懸須彌山説。大品中作
針鋒上無邊身菩薩名説。只是一意一解千
從。當於觀智心行中求。若事相上看終不得。
經云。是名不可思議解脱法門。明一切法當
體自解脱。色大故般若大。色如虚空萬法例
爾。故知諸佛凡有所説。雖約事言皆是即相
明宗。終無別意。故法華經云。十方諦求更無
餘乘。唯宗一法矣。靈辯和尚華嚴論問云。大
小淨穢相各差別。云何而得大小相即。答性
非性故如像入鏡中。像如本而鏡中現。鏡如
本而容衆像。倶無増減。以無性故。一念入一
切世界不思議住故。是故心藏功徳無邊。或
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即是本心不動喩。
若金剛般若眞智。乃靈臺妙性。達此而即到
涅槃彼岸。昧此而住生死迷津。文中所説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起念即是住著心若不
起萬法無生。即心遍一切處。一切處遍心。如
是了達頓入自宗。故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則爲有佛。以心遍即法遍。以法即佛故。以智
通即境通。以境即心故。如華嚴經云。如來成
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
切毛孔悉亦如是。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
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時。無處不至故。是以
若不悟自心遍一切處。則心外見法顛倒輪
迴。豈得稱正遍知成善逝之者。如經云。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以
瞥有一毫起處悉落見聞。從分別生倶非眞
實。若不達無相即相。則是取相凡夫。若了相
即無相。則成唯心大覺。既不可取相求悟。亦
不可離相思眞。不即不離覺性自現。又云。一
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
從此經。出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悟心成佛。
乃至三寶四諦並從心出。覺此名佛。軌此名
法。和此名僧。金剛辯宗云金剛般若波羅蜜
經者。一切如來悟心之門也。了無明之妄心。
即妙慧之眞心。故曰悟心。經云。過去心不可
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悟三世之
妄心不可得而有眞心。故曰悟心。般若不壞
假名論云。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
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者。如人有目者。得
無生忍也。日光明照者。決定了知諸法無性。
見種種色者。悟一切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無所得等。菩薩如是行
不住施。速成正覺得大涅槃。釋曰。云何行不
住施速證菩提。以了一切法即心自性不住
於法寂照無涯。成觸目之菩提。得現前之三
昧。若住一法爲境所留。失心智之光。入愚癡
之闇。金剛經義云。常見自性念念不離。故云
佛在。正見性時。恒沙數劫只如今時。故名爾
時。知心是佛即是佛付囑了。於法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只是一
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更住何法。故言不
住。若離心別有法可得。即生執心住於法相。
即是無目之人。故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修
此法者。現世成佛。十方合爲一相。見一切佛
及諸衆生。本無差別。見三世之事状如彈指。
此豈不是希有之法。又如諸了義經中云。聽
法之衆從十方世界外來者。即是悟心爲來。
若迷此宗。乃遠在他方之外。如華嚴論云。十
佛刹微塵數世界外來者。明從迷入信。故號
爲來言彼世界。中有佛號不動智者。爲明不
動智佛是十方凡聖共有根本之智明於此。
智能起信心。故號之爲來。此不動智佛一切
衆生常自有之。若取相隨迷。即塵障無盡。若
一念覺迷達相。即淨若虚空。但爲隨迷稱外。
悟處言來。而實佛刹本無遠近内外等障。亦
無去來。無邊佛刹不出毛孔微塵之表。今致
遠近。意令初信心者心廣大故。言其從彼世
界中來。又明從迷悟入故言爲來。是以入宗
鏡中。理當絶學。百氏之説。一教能明。萬化之
端。一言可蔽。或云。香積云此有四十二恒
河世界者。即是經歴四十二位心地法門。
云。散華瓔珞空中成四柱之寶臺者。即是常
樂我淨一心四徳之涅槃。所以華嚴經云。此
華蓋等皆是無生法忍之所生起。或佛言彼
時鹿王者。即我身是。即結會古今明自心一
際之法。或教中凡有空中發聲告示言下息
疑者。並是頓悟自心非他境界。或法華移天
人於他土。即是三變心田。或維摩取妙喜來
此方。斯乃即穢明淨。或丈室容於高座。寶蓋
現於大千。未離兜率已般涅槃。不起樹王而
昇忉利。執手經無量之劫。登閣見三世之因。
釋迦眉間出菩薩身雲之衆。普賢毛孔示諸
佛境界之門。小器出無限之嘉羞。仰空雨難
窮之珍寶。不動此處遍坐道場。十刹寶坊合
爲一土。聞經於五十小劫。猶若刹那之時。現
通七日之中。舒之爲一大劫。乃至恒沙法聚
無量義門。擧一例諸。倶不出自心之法。故知
菩薩隨世所作皆表一心。故淨名經云。不捨
道法現凡夫事。如華嚴經云。一念於一切處。
爲一切衆生示成正覺。是菩薩園林法身。周
遍盡虚空一切世界故。又云。一切菩薩行遊
戲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薩宮殿善遊戲諸禪
解脱三昧智慧故。是以正報依報皆成佛法。
所以淨名私記云。取妙喜來此土者。辯於淨
穢無二也。彼界雖來入此土。亦不増減。本性
如故。雖來畢竟不動。何意如此。好自思之。故
知萬法施爲隱顯往復。若事若理皆不出一
眞心矣
如是解者。稱可佛心。發智明而若千日照空。
攝衆義而如百川歸海。畢竟更無一法現於
心外及在心中。乃至下及衆生無明。上該諸
佛種智。皆是無生性空妙旨。如摩訶般若經
云。爾時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
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及須菩提
上。亦供養般若波羅蜜。是時三千大千世界
華悉周遍於虚空中。化成華臺。端嚴殊妙。須
菩提心念。是天子所散華。天上未曾見如是
華。此華是化華。非樹生華。是諸天子所散華。
從心樹生。非樹生華。釋提桓因知須菩提心
所念。語須菩提言。大徳。是華非生華。亦非意
樹生。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汝言是
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憍尸迦。若是非生法
不名爲華。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大徳。非但
是華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識亦不生。須菩
提言。憍尸迦。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若不
生是不名爲色受想行識亦不生。若不生是
不名爲識。六入六識六觸六觸因縁生諸受
亦如是。檀波羅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檀波
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
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不生。若不生是
不名一切種智。故知萬法都會無生。千途盡
歸宗鏡。如先徳云。今佛之三身十波羅蜜。乃
至菩薩利他等行。並依自法融轉而行。即衆
生心中有眞如體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由
心中有眞如相大。今日修行引出報身。由心
中有眞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由心中
有眞如法性自無慳貪。今日修學順法性無
慳。引出檀波羅蜜等。所以華嚴經頌云。文殊
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
死。又頌云。金剛鐵圍數無量。悉能置在一毫
端。若明至大有小相。菩薩以此初發心。以大
小無性廣狹隨縁。若能明見至大無外之相
即至小無内之相。皆是一毫端心地法門。名
爲見道。故云菩薩以此初發心如是解者。不
易凡身。生如來家。成眞佛子。義海云。生佛家
者。眞如法界無生菩提涅槃爲家。如見塵無
生無性時。即此智從無生法顯。即爲生佛家
也。經頌云。於法不分別。是則從如生。又云。普
於三世佛法中而化生但契義理。即名生佛
家也。是佛之子。亦名爲佛出現也。故知凡挂
文言盡爲心跡。乃至稱爲眞如。亦名爲跡。若
能尋跡得本。自然絶跡歸宗。或迷跡徇塵。則
爲失本。所以了之者。本跡雖殊不思議一。昧
之者。本跡倶迷隨情自異。故大寶積經云。我
證菩提無差別跡。何名爲跡。眞如法性二倶
名迹。諸法實際亦名爲迹。無生無滅亦名爲
迹。今時多執方便言教之跡。失於一心正義
之本。是以宗鏡所示。皆令尋跡得本。雖遍引
言詮。殷勤委細同指於此。故天王般若經云。
利根性人説文知義。若能説文知義。見法識
心。方入宗鏡中頓消疑慮。則不用天眼觀。徹
見十方界。不用天耳聽。遍聞法界聲。不假神
足通。疾至十方際。端坐寂不動。諸佛常現前。
如般舟三昧經云。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
立三昧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心。西方阿彌陀
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刹。
其國名須摩提。在衆菩薩中央説經。一切常
念阿彌陀佛。佛告跋陀和。譬如人臥在於夢
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
相與娯樂喜樂無比。及其覺已爲人説之。自
念夢中所見如是。跋陀和。菩薩。若沙門。白
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當念彼方佛。不得缺
戒。一心念若一日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
已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
如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内。亦不見外。
亦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蔽礙故不
見。如是跋陀和。菩薩心當如是念時。諸佛國
界名大阿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爲開闢。目
亦不蔽。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
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
於是間終。不生彼間佛刹。爾乃見便於此間
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説法悉受持得。從三昧
起悉能具足。爲人説之。如上所説。皆是頓入
之門。以備上根。非爲權漸。今則傍明佛旨略
讃經文。大意並依先徳解釋。即何理而不盡。
何事而不窮。然更在後賢智眼明斷。以佛意
深奧一句能生無量義故 問。如上所説芥
納須彌。毛呑巨海。既唯一心。須彌爲復入芥
子。不入芥子。若言入。經何故云。須彌本相如
故。若言不入。又云。唯應度者見之 答。若有
所入處。即失諸法自性。若言不入。又成二見。
又或云。小是大家之小。大是小家之大。或云。
芥子須彌各無自性。此皆是以空納空。有何
奇特。故知未入宗鏡情見難忘。局大小於方
隅。立見聞於妙道。致使一眞潜隱萬法不融。
今明正義者。所謂入而不入。即識須彌之本
相。不入而入。解了諸法之自宗。還原觀云。所
言入者。性相倶泯體同法界。入無入相。名爲
入也。經偈云。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
衆生入。而實無所入。華嚴經云。悉入法界而
無所入。若別有一入處則入時失本相。不得
説種種諸法。以當體自虚名入法界。無別可
入則不壞種種。又經云。雖諸法無一無異。而
説一異。故知要由事相歴然不入。方得相資
相遍耳。若入則失縁。則無諸縁各異義。不入
則壞性用。不得力用交徹。則無互遍相資義。
若具入不入。則成倶存無礙義。具此三縁方
成縁起。了此縁性則能變通。遂乃方而能圓。
小而能大。狹而能廣。短而能長。無非我心神
徳自在。則觸目皆是須彌入芥。擧足住不思
議解脱矣。故古人云。納須彌於芥中。擲大千
於方外。皆吾心常分也。豈假於他術乎。則是
衆生全力。非待證聖方具。所以諸佛於不二
法中現妙神通。菩薩向無性理内成大佛事。
故信心銘云。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極小同大。
忘絶境界。傅大士頌云。須彌芥子父。芥子須
彌爺。山海坦然平。敲氷來煮茶。是以一法爲
宗。千途競入。五嶽崢嶸而不峻。四溟浩渺而
不深。三毒四倒而非凡。八解六通而非聖
問。如何是坦然平處 答。千尋滄海底。萬仭
碧峯頭。日出當中夜。華開値九秋 問。如上
所説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佛同詮。理
事分明如同眼見。云何又説非心非佛 答。
即心即佛是其表詮。直表示其事令親證自
心。了了見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詮。即護過
遮非去疑破執。奪下情見依通意解妄認之
者。以心佛倶不可得故。是以云非心非佛。此
乃拂下能心。權立頓教泯絶無寄之門。言語
道斷心行處滅。故亦是一機入路。若圓教即
此情盡體露之法。有遮有表。非即非離。體用
相收理事無礙。今時學者。既無智眼。又闕多
聞。偏重遮非之詞。不見圓常之理。奴郎莫辯。
眞僞何分。如棄海存漚。遺金拾礫。掬泡作寶。
執石爲珠。所以經云。譬如癡賊。棄捨金寶。擔
負瓦礫。此之謂也。今當纂集正爲於茲。且心
之與佛。皆世間之名。是之與非。乃分別之見。
空論妄想。曷得眞歸。所以祖師云。若言是心
是佛。如牛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兎無角。並
是對待強名邊事。若因名召體。豁悟本心證
自眞知。分明無惑者。終不認名滯體。起有得
心。去取全亡。是非頓息。亦不一向離之妄起
絶言之見。亦不一向即之而墮執指之譏。如
華嚴論云。滯名即名立。廢説即言生。並是背
覺合塵。捨己徇物。若實親省。現證自宗。尚無
能證之智心。及所證之妙理。豈況更存能知
能解有得有趣之妄想乎。近代或有濫參禪
門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判爲
是教乘所説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門向上事
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説。並是指鹿作馬。期悟
遭迷。執影是眞。以病爲法。只要門風緊峻問
答尖新。發狂慧而守癡禪。迷方便而違宗旨。
立格量而據道理。猶入假之金。存規矩而定
邊隅。如添水之乳。一向於言語上取辦。意根
下依通。都爲能所未亡名相不破。若實見性
心境自虚。匿跡韜光潜行密用。是以全不悟
道。唯逐妄輪迴。起法我見。而輕忽上流。恃錯
知解。而摧殘未學。毀金口所説之正典。撥圓
因助道之修行。斥二乘之菩提。滅人天之善
種。但欲作探玄上士傚無礙無修。不知返墮
無知成空見外道。唯觀影。跡莫究圓常。積見
不休徒自疲極。如孔子迷津問漁父。漁父曰。
人有畏影惡跡疾走不休絶力而死。不知處
陰以休影。靜處以息跡。愚亦甚矣。何不一心
爲道息諍除非。自然過量超情。還淳返朴。若
以道自養則不失。以道濟他則不誑。以道治
國則國泰。以道修家則家安。故不可頃剋忘
道矣。所以道徳經云。故失道而後徳。失徳而
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
之薄日以衰薄。而亂之首。莊子云。五色不
亂。孰爲文彩。五聲不亂。孰爲律呂。白玉
瑕。孰爲珪璋。殘朴以爲器者。工匠之罪。毀道
徳而爲仁義者。聖人之罪。君能焚符破璽賊
盜自止。割斗折衡而民不諍。聖人生而賊盜
起。聖人死而賊盜止。故知仁義禮智信。而利
天下者少。害天下者多矣。曷如開示如是不
思議大威徳廣大法門。普廕十方群生等潤。
可謂深達妙旨冥合眞歸。如香象渡河歩歩
到底。似養由駕箭一一穿楊。盡爲破的之
文。皆是窮源之説。此是圓頓義。非權宜門。如
水月頓呈。更無來去。猶明鏡頓照。豈有初終
如首楞嚴疏鈔云。若聞此經即悟得。微塵毛
孔一切衆生。皆在我本覺中。推一切物皆無
自性。則除無明。無明若除一時頓證。則是頓
得不從修得。如觀音入流亡所。阿難自慶不
歴僧祇獲法身等。並是頓也
宗鏡録卷第二十五
 *丁未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