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論名教抄 (No. 2306_ 珍海撰 ) in Vol. 70

[First] [Prev+100] [Prev]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我三昧斷非
想有
略抄
  四十居止處
法華譬喩品疏云○四十居止。八大地獄與
餓鬼畜生爲十四。天下六欲天後爲十欲
界合二十。色界有十六處。無色四處。合四十

 本云康永三年十月二十日於東大寺西室
 僧房如意房書寫之畢 三論末學信藝
 建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於東大寺爲興法
 利生致奉寫了
      東南院三論宗學者沙門覺澄
   留贈後見   共期佛惠
 以此本交點了 東大寺住三論宗英憲


名教抄第十二
  此卷有十科
義略標 十番二義 證教二道義
義 般若義 金剛三昧義 理内外義
 三解脱門義 四義 五
  二略標
亦名二惠。玄二義云。具存梵本。應
云般若波羅蜜漚和波羅蜜。故此經云。
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文 此經者。
維摩經也
又云直
照空有名爲般若。行空不證。渉有無著。
故名方便 又云。照空爲實。渉有爲方
便云云因中般若果時變名薩般若。因中方
便變名一切種。即二惠變爲二也 問。
二惠中何斷煩惱耶 答。玄云。舊云。般若
是空惠故斷。方便照有即不斷也。今明有所
得空有。二惠倶不能斷。無所得空有倶能斷
也。但不二而二。開二不同。實惠斷。方便
不斷云云 末二句略
等之
義章斷結義云。大乘法中
亦有總別。入法界平等。總觀諦空。隨有
差別。別觀諦有。總別二觀倶斷。煩惱著有之
患。空之闇總觀除之。著空之患。迷事無知別
觀遣之玄二義云。中ヲモテヲモテ。假
中斷。假伏假斷。中ヲハヲハ斷云者。斷
於性有無也取意
略抄
玄二義有十二門。一番名門。二釋名門。三
釋道門。四境門。五同異門。六長短門。七
門。八開合門。九伏斷門。十攝門。十一
常無常門。十二得失門也
  十番二
十番二義者。玄二義釋名門辨之。十對
者。一直照空有名般若。行空不證。得有
不著。名方便。此之照巧更無二體。二照空
爲實。渉有名方便。如釋論云。般若將入
畢竟空。方便將出畢竟空。三者内靜鑒爲
實。外變動爲權。若照若巧。靜鑒之義皆名
爲實。四者般若爲實。五度爲方便。般若
空解。五度有行。五照空爲實。知空二空能
不證空。故名爲權。六者知苦無常名實。
而不取滅爲方便。七直知身病非故非新
名爲實。而不厭離爲方便。八淨名託跡毘
耶。不疾之身爲實。現病之迹爲權。九照空
有二爲方便。照非空有不二爲實。十照空
有二。非空有不二。皆名方便。照非二非不二
名實。淨名杜言。釋迦掩室。乃爲實。權多
門。此即一途。廣如本文 法花玄一云。法
花具三。一權實。二惠 統略上云。法花照
佛果空有爲實。照二乘空有爲權云云
義云。有人明五時二。涅槃照常住
爲實。鑒無常爲權。正義意云。涅槃以常無
常爲正餘悉兼明。取意此等二並是十
番之外。應審思之
  證教二道義
證道教道亦名證甚深阿含甚深。亦名正體
後得。亦可云フヘシ。即是般若方便二道。及佛
果上一切一切種也 法花論疏上云。是
總別者。甚深通證教。故言總。而有證教不
同。所以稱別也金光明疏云○定者證
道。助道者謂教道文 釋
經文也
若加不住道者。乃
是三道 也法花新撰疏云。證甚深以正體
爲體。阿含甚深以後得爲體
義解攝論三云。正體謂實也。後
謂權略抄 大乘玄二義云 問。
釋論云。菩薩有二道。一般若道。二方便道。
云何爲二道耶 答。有人云。般若道即實相
般若。方便道謂方便般若。是事不然。大判
二道以爲三例。一全依梵本。應云般若道
漚和道。二具此言。應云惠道方便道。三彼
此合因。如論所明。般若依彼之稱。方便存
此之名。今若言實相般若方便般若。皆稱
般若。則二道不分。又實相般若是境。方便般
若是。豈可以境爲二道耶○論云。般
若方便以爲二道。何皆稱般若又云。如來
則是無爲菩薩二道。於是有爲
種甚深者。法花論云。言甚深者。顯示二種
甚深義。可知何等爲二。一者證甚深。謂諸
惠甚深無量故。二者阿含甚深。謂
門甚深無量故○證甚深者。有五種示現。謂
依何等義。一者義甚深故。二者實體甚深。
三者内證甚深。四依止甚深。五者無上甚
深。何故甚深者。證大菩提故○又甚深者。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名甚深
○阿含甚深者。示現有八種。一者受持讀
誦甚深云云○二修行甚深。三果行甚深。四
増長功徳心甚深。五快妙事心甚深。六無上
甚深。七入甚深。八不共聲聞辟支佛所作住
持甚深新撰疏第二本云。論云。甚深者。
是總相。餘者是別相。別相之中。證甚深即内
所證法。阿含甚深即外所説法也 問。二甚
深以何爲體。若約所知證甚深是所證之
理。阿含甚深是能詮之教。若就能證爲
言。證甚深以正體爲體。阿含甚深以復
爲體。又前是證。復是教也。通言
甚深者。論云。謂大菩提者。謂如來所證阿耨
菩提故。此意明。佛菩提即佛慧。以凡夫
二乘。及以菩薩盡思度量不能得知故。故
深蓋是深中之甚故言甚深○證甚深中有
五○論直列名竟不釋義 今引勝鬘經五
藏。攝大乘論法界五義。及佛性論釋之極。有
情致佛性論釋五藏竟引勝鬘經五藏。爲
證五藏者。一如來藏自性爲義。一切諸法
不出此經。以無爲相。自性先辨此藏。是萬
法體性。萬法以眞如爲體也。即攝論五藏
中。第一性義。此論名體甚深也。第二法界藏。
以因爲義。聖人四念處等觀。皆依此法爲
境界故。此意云。法界是念處等縁縁増上縁
因也。即攝論五義中。第二因義。是此論
中依止甚深。三法身藏。以至得爲義。至
者證也。一切聖人信樂正性。令諸聖人得
如來功徳。但攝論中第三之藏義。一切虚妄
法所隱覆。非凡夫二乘所能縁故。此小
不相似。但勝鬘取顯時爲義故。言法身藏。
以至得爲義。攝論據隱時爲言故。故藏
也。即是此中内證甚深也。四出世間上上義。
以眞實爲義。世有二失。一對治可滅。二妄
心念念滅。三由有例見不得聖法。具此三
義名之爲世。有此義故名出世間。眞實即
攝論中第四眞實義。攝論之世間法。或自
壞。或對作壞。離此二壞故云眞實。即此論
中無上甚深也。五自性清淨藏。以祕密爲
義。若一切法隨順此性。則成内是正非邪。
若違此性。則爲外是邪非正。即攝論中甚
深祕密猶一義耳。攝論云。若與此相應自性
成善。若外不相應自性成穀。即此中依何
義甚深也○阿含甚深者。釋道安名爲趣無。
説一切法皆趣畢竟空理故。趣無肇公云。
法歸甚深。爲萬善林籔衆法所歸也。然阿
含正是外國教。名通大小乘。四阿含爲小
教涅槃。涅槃方等阿含即大乘教也然二甚
深通能所知。若論二道正可能知耳 法
疏云。攝大乘論初明一切法依止門辨果
有五義。並是佛性論勝鬘經意。今此五種並
是五藏之義。定謂小不次第。今明。體甚深
即是第三如來藏甚深。内證甚深即是法身
藏至後甚深。依止甚深即是法異藏。無上甚
深即是出世間上上藏也。依何義甚深即是
自性清淨藏 問。何故但五種不多不少
答。初一是自性住佛性。第二依自性住佛性。
起諸觀行。即是引出佛性。第三即是至後果
佛性第四嘆此三住世間所先。第五義果甚
深。唯佛境界。此五攝一切佛事義盡 問。
何故明此五事 答。今佛説一乘。欲令衆
生成佛成佛之義要具此五。是以命初即便
辨之。若言法花未明佛性者。破此五義。
罪業無邊。可此五義福惠無量云云又云。
阿含
甚深
總明有八。一受持讀誦已下別釋八種
○問。經云。親近供養無量諸佛。云何是受
持讀誦 答。所以親近供養者。爲欲受持
讀誦故。二者修行甚深。前既受持讀誦。今
則如説修行。又前是聞惠。今是思量○三者
果行甚深。前是思量。今是修惠。以三惠
滿是去果義。近故言果行。又二惠爲因故。
以修惠爲果。四者増長功徳心甚深。前是
三惠。今是證惠。證惠者。是修惠後分。始證
得眞如法身故。言増長功徳心。五快妙事心
甚深。上來四種明因甚深。從此後四種明
果甚深。快妙事者。謂大涅槃。六者無上甚
深○是菩提果。即攝論第九第十二縁相也。
前亦是果果。今是其果。又前是法身。今是
應身。七者入甚深。三身爲論。今是化身。自
他分別。前二名爲自徳。後二謂化他徳。言
入甚深者。如來説教令人悟入於理。能自
在住持不同外道○邪因無因有
宗先義
八者不共
二乘住持甚深。前不同外道。今則不共二
乘。而言所作住持者。法佛凡所施爲造作。
持佛法並非二乘所知
  十
言十者。苦。集。滅。道。法。比
。等。他心。盡。無生也 仁王經疏
上云。無學十者。四諦法比等。他心及盡
無生。此第四果方具有學八者。之那含
人除盡無生具餘八。言有學六。謂須
斯二人除盡無生。在無學故。除他心。未
得根本禪故。除等。先有非始得故。亦
可須絶具六。以等非須陀人斷結
故除之又略疏云。亦可。須斯二人具六
。以等非須斯二人斷結故除之
餘同
前文
問。初二果可具七。謂盡無生在
無學故除之。他心依根本地故亦除之。
可爾餘七可具云也 答。如文云。除等
云云問。二釋倶難。若非始得故除之者。
那含羅漢亦應除之。皆先來有等故耶。
若言非須陀洹斷結者。斯含果何是六
耶。又於第四果可除之耶 答。那含果時
雖先有。而亦得根本地攝殊勝等
得第四果是大明發部修故。得三界未曾
得等也。初二果不如是。又初果全不修
。其第二果雖修有漏道。與初果合説
故隱不論。又第三果得有漏他四等故。
第二果不如此故。言非初果斷結故。亦
爾謂其第二果雖亦用等斷結。而與初
果合説故。又無學果向道中以等。斷七
地結來得果故論其功也 問。何必須斯
二人合説耶 答。同未離欲故總説六。略
疏云。非須斯二人斷結故者。即合説故
也。謂非初二果倶用爲斷結故也 又
金剛般若疏三云。初二果七。除盡無生
及他心。第三果八。加他心。第四果具十
斷見諦惑有十六心。謂八忍八
也。仁王疏上云。十六心者。依小乘。苦法忍。
苦法。苦比忍。苦比。集法忍。集法。集
比忍。集比。滅法忍。滅法。滅比忍。滅比
。道法忍。道法。道比忍。道比。爲十六
云云四諦各有四行。爲十六行也 同
疏云。十六行者。四諦下各四行。苦空無常無
我。因集有縁。滅止妙離。道如迹乘。亦名十
六諦。又解。亦可斷見諦惑十六心。謂八忍
云云。次解意者以見諦十六心。即名
十六心行云也。第十六心修道攝也
中論
十二因縁品疏云。鈍者從果觀故。四十四
謂老死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一支有四
故成四十四名玄五云。十一
入二者。十照四諦。見差別屬權
攝。如實照一實諦。即是實相。謂無差別
故屬實也 又論云。十在四眼。如實
爲佛眼。若爾四眼中具二。佛眼中亦
具二 問。菩提與薩婆若十
答。菩提是十。是有。薩婆若爲如實
謂空文 言即是實相者。
謂一實諦即實相也
言若爾四眼中
具二等者 問。所引文既云十在四
眼。然上云十是種云云何證之云四
眼具二耶。佛眼具二准此可難也
答。言若爾者。非是以論文直爲證之語
也。但是牒論文之語也。意云。若如論文以
十一分五眼者。理實四眼可具二。佛
眼亦可具二言也 問。何故爾耶 答。
四眼至佛果名佛眼故。四眼既十。至佛
果亦有十。即佛眼具權也。佛眼在因
中名四眼故。佛眼既是如實故。於四眼
中亦可有如實。乃具空言也 大品疏
三云。菩提十。薩婆若實也○菩提淺
故爲十。薩婆若深故爲如實也。自開
淺深二。則十淺故四眼。如實深故在
佛眼也云云寶窟中云。約四諦分別者。若
依婆沙論。我生已盡是集。梵行已立是道
。所作已辨是滅。不受後有是苦。彼
論但隨相別屬四諦異。據實一一諦
皆具此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等四種義
用也。約盡無生分別者。婆沙中論師差
別不同。説有四種。一説我生已盡是盡
次餘三是無生。二説我生已盡・梵行
已立是盡。餘二是無生。三説前三
是盡。第四是無生。彼論中同言。無有
阿羅漢二刹那盡後起無生。何故我生
已盡等三是盡。此問意云。羅漢唯一
刹那照煩惱盡名盡。第二刹那即起無
。云何言盡中具有我生已盡・梵行
已立・所作已辨等三耶。彼論答言。雖一
刹那而有三種義。故作是説也。四説我生
已盡等四非盡無生。亦非無學正見
。此是讃嘆羅漢辭トシテ言阿羅漢我生已盡
乃至不受後有。此言非盡無生等者。非
是前三家別相屬對。故言非不一向非也。然
盡無生中。具此四。若直言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如是説者。是
中四。若言我生已盡不後更生。梵行
已立不後更立。所作已辨不後更辨。不受後
有不後更受。如是説者。是無生中四
也。依毘婆沙。我生已盡是斷集。依此文。
是斷苦。所以然者。婆沙據集能招生故。
我生已盡是斷集。此經言。苦有二種。一分
段生死苦。二變易生死苦。二乘雖斷分段之
苦。變易猶在。故言。有餘以不盡故當更有
生也。所以我生已盡。是苦故當更有生
也。有餘梵行成故不純者。梵行已立不究
竟也。依毘婆沙。梵行已立是修道。依此
文是證滅。所以然者。梵名涅槃。證梵之
行名爲梵行。是故説梵行已立是修道。此
經取梵行所證名爲滅○事不究竟。當
有所作者。所作已辨不究竟也。依毘婆沙。
是證滅。依此文修道。所以然者。依婆
沙。證得涅槃。名所作已辨。故所作已辨是
證滅。此經明。修道有二。一分段對治。二
變易對治。二乘但修分段對治。餘者未修○
是故此經是修道。不度彼故。當有斷者。
不受後有不究竟也。依毘婆沙。是知苦
。若依此文。是斷集。所以然者。苦果是
後有故。婆沙不受後有是知苦。此經明。集
有二種。一分段因。二變易因○變易因在名
不度彼。故當必須斷也。是故此經名斷集
。若不須會。直依婆沙義亦可爾。故諸勝
鬘師有會不會者文 會不會者。直依婆沙。先不
可勞會。是名不會也。若
言婆沙與此經文異者。
須會之故。故會耳。更案
大品疏一云。次忍
同異者。若是數人明。忍異。彼家見諦
道中有八忍八。忍則非。何故爾。忍未
出惑外。未得證故不名。若是已出
惑外故名。此則異。彼偈云。諸忍則非
盡無生非見。餘一切慧。當知三種生。此正
明異義。明忍非是。盡無生二又非是見。
何故見是推求義。盡無生二是無學止息。
不後推求非見也。除此八忍二外則通
三種。謂忍見也。此是小乘根本義。三百年
中出世。若成論佛滅後八百餘年出。則是小
乘之未餘他義也。論人解。忍不異。破
數人異義。彼忍只是心上解知故。引慧義。
經中説。解是慧義。既不異。但義分爲二。
心上解初未決假名忍。決則名。實非異
也。今所明無礙忍。未曾一異不一異。而
得有一異者。一不同成論之一。異不同
數人之異也。忍一者。佛菩薩同名忍。如仁
王經明五忍。無生寂滅佛與菩薩同。下忍名。
菩薩。上忍即是佛。忍異者。佛名爲。得
一切種。降此前悟道並云得無生忍也。
同者。佛得一切種。大品發趣品亦明。七
地菩薩得
  般若義
略章二義外別立般若章云 問。云何爲
般若 答。依釋論凡有八解。今略述六家。
第一解云。般若但是眞無漏惠大乘爲論。初
地以上即眞無漏。三十心名相似。小乘爲論。
苦忍以上名眞無漏。第二般若但是有漏惠。
第三云。有漏無漏二種慧皆是般若。第四
云。非有漏非無漏。不可言説離諸戲論。有
言。四説皆有道理。皆出佛口。有言。最後解
者是略抄又云。大論云。般若有二種。一者
有爲般若。有生有滅。二者無爲般若。無有
生滅 玄二義云。無爲般若有二種。一者
以實相境名無爲般若。所生觀名有爲
般若。二者以佛果法身名無爲般若。菩薩
因惠名有爲般若云云又有三種。實相般
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也。此三種者即中觀
論三字所顯故。三論玄云。亦如三種般若。中
是實相般若。觀是觀照般若。論是名字般若
文 論疏第一云。眞
相觀照文字云云
  金剛三昧義略章本
八科外
略章金剛三昧義云。金剛是譬喩。或喩三昧。
或喩般若。或喩法身。但金剛是世間之寶
體。堅用利云云十地終心名金剛心。即名金
剛三昧。若論斷惑之至。以惠爲體。然
約相應名三昧。總顯位分名金剛心 玄
義云 門。爲但波若斷薩波若亦斷
答。舊有二師。或言金剛心斷。或言佛
斷。今明。大品云。菩薩無礙道中行。佛在解
脱道中行。無一切暗。詳此文意。無礙解脱
倶有斷不斷義。若一念正觀惑不現前。即無
礙正斷。解脱出居累外。故解脱不斷。故云。
佛在解脱道中行。無一切闇也。若言解脱
續於無礙鎭前無惑之處。遮未來惑不得
續生。即有遮斷故亦名斷。無礙正斷故。得
言金剛惑盡。未有解脱遮未來惑。得云
不盡故。盡與不盡二説不違略抄義章
金剛三昧義第五門。有惑無惑。廣明此義
云。昔來相傳常有二論。一説定有云云又人
宣説一向無惑云云次顯正義。金剛心中。亦
得有惑亦得無惑乃至異相無明一切盡。故
得言無惑。自性無明猶未盡。故得言有惑
○ 問曰。若言金剛無惑何故經説無明佛
斷 釋言。彼説解脱證除不開無礙。又以
金剛猶有惑故。學分所收乃至問曰。有惑誰
之所斷 釋言。金剛無礙正斷。種心起解
脱證除○斷性無明解惑同體。而得相斷○
一以金剛觀察唯眞無妄想故。能令自體
更不牽後斷。其爲因牽後之義。故名爲
斷。二以金剛縁眞力故。令後同類不起
起前所。其爲果酬因之義。故名爲斷云云
今以義章二種無明見玄論意。唯論異相
不明同體自相無明。所以玄云。一念正觀
惑不現前。又云。未有解脱遮未來惑。不
言金剛即妄心體。然考餘文。金剛心是生
滅妄心。又寶窟云。即指妄想心體以爲無
故知亦有金剛心時。惑障現前。即金剛
心無礙正斷。佛解脱若不爾者。何故金剛
猶是生滅。又義章云。無礙道力令後念不
生。玄云。佛遮未來。即解脱道名爲遮斷。
若言遮者應有功用力厲除。何名累外容
豫解脱。然通此難云。無礙正斷惑不現前
者。一者闇或不現前。二者微細闇惑雖現前。
然後同類不續。亦名不現前。然名正斷不
名爲遮。至解脱道佛果起故。先所斷惑永
不現前義説爲遮。而非力厲。實則遮者。正
在無礙更尋
  理内外義
略章八科中別立義目。而閼無文 淨名玄
宗旨門中。有理内外門。其文云。興皇大師
云。今自有二轍義。一者理外義。二理内義。
若心行理外故云理外。心行理内故云理
内。理内具眞俗等一切法。理外亦具眞俗等
一切法。考宗問。同具一切法。云何有内外
異 答。理内法是因縁義。理外一切法非假
名義是故爲異乃至問。經論中何處云理内
外具一切法耶 答。中論明。外人具立一
切法。論主明因縁故有一切法即其事也
云云 然有七重問答。
可見本文
大意云。有所得義名爲
理外。無所得者悉是理内。若約道言。即是内
道外道也。此亦即是得失迷悟之義。但是心
境義門爲異。此二亦是二河及夢覺義。四論
玄義第四卷有夢覺。一科四重明義。即云。
一家相傳立夢覺義。又論去來品疏云。一切
諸法喩之如夢。以有一夕之眠。即有一朝
之覺。既有長夜之寢。亦有朗然大覺。周施
五道喩之如夢。正觀達之實無往反稱之
爲覺若對他家明之。理外當彼遍計所
執。理内當具依他圓成。依他即因縁世諦。
圓成即因縁眞諦。然彼他家所立。未是無所
得。還墮理外。亦是遍計所執此是大義
學者注意
  三解脱門義
三解脱門者。亦名三空門亦名三三昧。仁
王疏上卷云。三空者。空無相無作。空無二十
五有名空解脱門。無其十相名無相解脱
門。於二十五有不作願求名無作解脱。亦
三三昧亦名三解脱門○三三昧通漏無漏。
三解脱門一向無漏云云若就所觀。空無相
等即是理法。今取觀行爲三解脱三三昧
也 百論疏上卷末。解無相最上之文。廣明
三解脱義。其文云。問。何故説三空門
答。小乘人云。道理有三諦。唯有四。開四以
爲十六觀○攝十六行以爲三空。大乘明
義此無定也○一展轉破病破有病説空。
破取空相故説
無相。於無相中起
心造作故説無作
二明中道空門破有。無相門
破空。此則非空非
有中道。即名正觀。無作亦息
能觀之心。不縁不觀明義便足
如此等多義。又依
地持説三門者。法唯有二。一有。二無。有爲
無爲名之爲有。我及我所説之爲無。厭離
有爲名爲無願。欣樂無爲名爲無相。二法
皆空故名空也 問。何故名三昧 答。依
小乘意。觀空之相應靜定名爲三昧。餘二
亦爾 問。何故名解脱門 答。一者此三三
昧離三種繋縛故名解脱。如空離有縛。無
相離相縛。無作離作縛。二者無餘涅槃名
眞解脱。此三通至解脱。從果立名而言門
者。前義當體虚通爲門。後義通至涅槃爲
門 問。此三三昧依何身起。何地所攝
答。依數人婆沙四
十五
初起在欲界身。説力
起故。終成依色無色界身。依禪作故。故大
乘則通依數人。三三昧通漏無漏。若無漏
在九地六禪三
無色
若有漏在十一地加欲界
非想
解脱但無漏略抄又中論作者品疏云。言正
意者。從因縁品至五陰品。明空解脱門。
從六種品至三相。名無相解脱門。從此品
竟一論。明無作解脱門略抄五陰品疏亦
以三解脱門爲文正意也。十二門文亦以
三解脱分之初之三門明空解脱門。次六門
明無相。後三門明無作 又大般若第二分
四百七
十二
説八不竟云。能學如是三解脱門。
亦能學從縁所生説法有重空等三三昧。
百論疏上卷云。數人明。單通因果通利
鈍重空但果但利根人單空通漏無漏。重空
但有漏成實論明論十三重空亦通因果及與
鈍利 問。單空重空云何淺深 答。依數
人。重空唯不動人故深。成論單空空境。重空
。大乘單空破法淺。重空破法深。約人
則不定。利根人聞單空則悟。鈍根人聞單
空不悟。更須破空。則鈍根用於重空
意云。約人不定者。亦如破法淺深。利根聞
重能悟。鈍則不悟。然此義唯法可知故不
別出。二義通故言不定也
  四
佛有四。謂一切等。二義云。又四皆
攝入二者。攝大乘論云。一切一切種
無礙無功用。前二空有。次一不從
師。從一無有功用。即法花經云。佛一切
自然無師也。前二別照空有。後二
通空有也譬喩品疏云。一切者。謂空
也佛者。一切種。謂有也。一切或時
通於二乘。如般若三惠品説。二乘名一切
。若是一切種但在於佛。故以佛名標
一切種也。自然者。總明二種。任運
能知空有二境。即是無功用也。無師者。
前之三並不從師得。故云無師。此釋
意出攝大乘論云云今撿攝論。不得如今
所引名四也。然第十三明法身五自在之
中云。顯了平等迴觀作事自在。釋曰。如來
於一切法無有過失。證知非現前境如
對現前。譬如人憶持熟習文句。是名顯了
。從通達眞如以來。於一切衆生得平
等。心由證平等清淨法故是名平等。能
守三摩提陀羅尼門。於此法門中。所欲取
法如意無礙。譬如則主守其庫藏。取用無
礙。是名迴觀。能受兜率陀天生。及般涅
槃爲立聲聞及下地菩薩無流善根。能顯如
來事。是名作事。於此等事皆得如意故名
自在。論曰。由轉識陰依故。釋曰。識識爲識
陰。了別爲識體。故轉識陰依得此自在
玄意。一切知空平等法。經亦名如來
。論爲平等。第二一切種照有也。
經稱佛。論爲顯了。第三無礙。釋之
次一不從師。即經無師耳。意云。若
有滯礙須師導引。既不假師。自然得之故
名無礙也。論名作事。謂顯如來事故也。
如來事者。自然得解爲他師故。第無功
。經之自然。此非無師之自然。但是
無功用之自然也。論稱迴觀。起時無礙
耳。論本文爲第一者。今引爲第二。彼第
二者今爲第一。彼第三者今引爲第四。彼第
四者今引爲第三。故彼次第與今不同。其名
亦異。但今此所引經四與論本四次第
合耳。然經本次第亦異也。經云。求一切
自然無師云云故今所引亦與論文
次第不合耳。又攝論十三云。具一切及一
切種至得一切相自在。即是恩徳○由此
自在如意能作一切衆生利益事云云又第
十云。如佛所説法相及世間所立法相。菩薩
皆能了達。即是如量○善以如理
達無分別相。此二能照了眞俗境。故名善
法光明。此二果是無功用。修所得云云
二文者大同地持三也。二義云。次地持
論有三。一清淨斷五住惑盡故。云清
淨即第一義空也。二一切即照有也。
三無礙無内用。照一切法無復功用故
云無礙。初是實。後二爲權攝論無
功用通空有二。地持只爲權。故寛狹
異耳。又有三故。二義云。攝大乘論有
。一加行。即進求上他心。二正體
證如之。謂實也。三後得。即寂而動。
謂權也。此三即爲次第。前有進求之
。次正得實觀。後從實起用。地地中皆具
云云攝論十二云。前説無分別有
三種。一加行。二正體。三後得。加行無分別自
有二種。一在地前。二在登地以上。若依此
二處加行。所得果是化身。正體無分別從
初地乃至佛果。皆名至得。若依正體無分
別。所得果報是應身果報果云云問。顯了平
等迴觀作事四轉識陰依得之。然新譯經
論云。轉八七六五識。次第得圓鏡平等之四
若許八識各別自得一者。違今意。
今但眞俗二。餘二於此上義別説故耳
答。佛果理實唯有眞識。但於第八隨用別
説前七識耳。又彼八等各有一者。可
云但是隨義假説且相配耳。不須劬勞

  五
淨名玄第五云云次五攝入二者。一法
。二泥洹。三無諍。四願。五邊際
。依小乘法。法住者。知苦集相。生諸法
存立名法住。道及滅名泥洹。又云。知
苦集道名法住。知於滅諦名泥洹。令
物不起諍爲無諍。願未來一切事即便
得知名爲願。邊際者。報身最後名爲邊
際。聖人修得自在故。於報身延促自在
名邊際。小乘別二通利鈍。羅漢皆有
後三。但利根羅漢有之。又前二通一切定。
皆能起後三。但第四禪起。前二通漏無漏。
後三但有漏。前二三界身後起。後三但欲界
三天下身起。前二以三界法爲所縁境。無
但以欲界瞋心爲境。大乘五一切處
一切身五十二位皆得起。通漏無漏也。小乘
皆爲大乘權攝。大乘五泥洹即實
五法屬實。餘四屬權云云 大乘玄二
全同
問。無諍者。雜心品云。無諍者。煩惱相違
故○縁欲界生惱者。縁欲界未來煩惱。謂
貪恚癡慢自相煩惱非總相論既云。縁貪
恚癡慢。云何但云瞋心爲境耶 答。成實五
品云。隨以何不與他諍故名無諍。
有人言。慈心是也。以慈心故不惱衆生。有
人言。空行是也。又有人言。樂泥洹心是云云
又雜心云。爲攝他故作是思惟。我於往昔
煩惱身時。彼等於我起煩惱故受不愛果。
況今離欲當作方便令彼於我必不起惱。
佛及波羅蜜諸聲聞。得無諍滿。而不數入
子經云。爲令衆生因惱得度故。有時不入
無諍三昧已上成實有直心之説。雜心況聖
身。若起嗔恚。即於離欲人起罪輕重也。有
慢等例故。實通四煩惱也
問。願知未來事者。雜心品云。是亦
性縁一切法普境界故云云成實五品云。
於諸法中無障礙名爲願云云此等論
文不簡三世。今何但云知未來事耶 答。
且約願名歟。求當來事名爲願故。其義順
故。且云未來歟雜心見亦
縁覺色也
涅槃疏十七云。業
力甚深者。如舍利弗。以願力觀一婆羅
門。前後各八萬劫不見有出家因縁。不知
八萬劫外有種出家之業云云攝論十四云。
於三世一切事。欲知爲願。如來皆能證知爲
云云金剛般若疏第三云外善得無
諍三昧也
問。何因
縁悟無諍三昧 答。凡有三義。一者昔聞
佛説。此三昧有種種功徳。心信願得。今成
羅漢故修此定。由昔因故便習得也。二者
在凡夫時。於多衆生起諍故受苦報。今
得無學還憶昔憂悔故修此定也。三者
欲令多人種現果報故。後修定得此定。已
前作方便守護他心。無一衆生於我起諍。
然後現身故名無諍 問。何以方便法修
此定耶 答。前於散心中發願。隨其心願
要期近遠成一云云一村人於處所悉願
見其形相性挨名字。及知其心所趣向。發
此願已即入遠分三昧。如昔所願皆悉分
明此事已還出散心。憶念定中所見。如夢
中所見。覺已還憶。以是義故。能遮惡生善。
不生煩惱地故名無諍。無諍與願相成
如前説也 問。云何名爲無諍 答。有人
言。以惠心爲無諍。以直心故不與物諍。
有人言。第四禪名無諍。以此定離三災免
四受故也。有人言。空解爲無諍定。有人言。
即以無諍定爲無諍定。今依論釋。論云。依
彼善吉者。遠難二種障斷煩惱。故得羅漢。
斷三昧障得無諍定。故知此別是方法定。
非是空解。亦非四禪。亦非惠心也云云
問。邊際者。成實云隨行者得最上。以
一切禪定勳修増長。若於増損壽命等中得
自在力。名邊際雜心頌云。於彼最後得
自在性。長行釋云。於彼最後得者。若
起彼時。課欲界善心次第初禪現在前○
順次至非想。又還次欲界
善心。又順次至第四禪
彼復第四禪。從軟至
中。從中至増。於彼増上第四禪。後起願
。六自在性者。此六種自性。謂三無
。除辭無礙。又無諍復邊及妙願
。此三因縁故。起攝他故。攝教法故。
覺世間安不安故云云倶舍等名邊際定也。
邊際者。依邊際定所得六之其一也。
今何云報身最後身名爲邊際耶 答。邊際
定者。通六所依也。邊際者。誠是總名也。
以延促可爲別稱。名邊際。名後邊
者。於別立總名也。然亦爲成別義。以
報身後邊解邊際名。此論外別義也。謂依
定立者正義。以壽立名是傍義也
名教鈔第十二
  本
 元久二年十月九日於九條邊書寫之畢
          執筆三論宗盛圓
 承安三年三月八日以禪那院自筆草本令
 寫了 同九日交點了
 依此書寫徳資破證菩提及我願滿足生生
 開惠眼
           三論宗僧聖慶
 以此本一反交點了
 文明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誂他筆遂寫功
 畢
 於此卷者當坊中間法師道實童名
松菊
筆認也
 而長享貳三月二十五日受屆
              三論宗英憲
 同四月三日已尅
年五十
歸圓寂了後見人可須
 念佛可迴向者也



名教抄卷第十三
  此卷有八科附二
二障義 五住地義 五見義 五下分結義
 十煩惱義 五十七煩惱義 六十二見義
 八萬四千煩惱義
  二障義
維摩疏六云。煩惱障四住煩惱也。障者。障
如來一切。即無明住地惑花玄八云。又
攝大乘及地持論明。障有二種。一惑障。二
障。脱三界煩惱。但離惑障未離障。若出
二百離二障言若出二百者。五百由旬
後二百也 涅槃疏十七云。如從來釋二障。
明煩惱障名爲障。今明。不爾。只煩惱
是障名煩惱障。只是障名爲云云
花玄四云。三界内煩惱名煩惱障。餘障行
解者爲依此文意。界内四住爲煩
惱障。界外煩惱。謂恒沙惑及無明地爲
也 窟中云。此無明住地即指妄想心體。以
爲無明云云中論縛解品疏云。復有二障之
説。四住煩惱名煩惱障。即二所斷。若無明住
地名爲障。菩薩除之窟上云。覺有兩
義。一者覺察。二者覺悟。言覺察者。對煩惱
障○言覺悟者。對其障。無明昏侵事等
如睡○所對無明有二。一性結無明迷覆性
理對除彼迷。覺法實性。故名爲覺。二事中
無知。於事不了。對除彼迷。覺知一切善惡
無記。故名爲覺准餘文意。煩惱即四住
煩惱也。又二無明是障中之差別也 次
明子結果縛 中論縛解品疏云。大乘人云。
二種生死名爲果縛。五住煩惱名爲子縛。
如古諸大乘師亦立斯義云云涅槃疏十七
云。解脱有二種○衆生至三果具有兩縛。
羅漢無果縛。有果縛。佛菩薩都無二縛。
羅漢有一無一如文○立名色語通因果。
若是因中名色更造作業更受後名色。故
名名色。羅漢此身斷三界煩惱盡。不須更
爲因。故但有果縛不得言名色也
中五住煩惱名子結。其依受果報爲果縛
也 問。佛菩薩都無二縛者。且菩薩未盡
煩惱。於地前受分段。三界報地上受變易。
三界報然何云都無二縛耶 答。上據眞
悟菩薩。約界内煩惱及果報故言都無也
 問。金剛終一念心惑障現前耶 答。玄二
云。若一念正觀惑不現前云云窟中云。無
明常相續金剛心斷。其前念佛果起鎭惑無
云云明知金剛一念惑障都不起也。然細
求猶可起也 窟云。無明住即妄心體云云
 然金剛心帶生滅相。是非妄心。又涅槃疏
云。只是障名爲云云有爲般若亦是
障也 問。若爾其障誰之所斷。金剛無礙
斷。其前念佛唯累外生。是解脱道故耶
答。一義云。准淨影釋。即此金剛能斷自體即
不續也。而言惑不現前者。據現起惑。若論
任性即心體是障也。又言斷前念者。即此
義也。又一義云。斷前念惑正是能治所治相
對。然自體能治自然而滅。如電死卒。卒死電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