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心論 (No. 2833_ ) in Vol. 85

[First] [] 1270 1271 1272 12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833
觀心論

是觀心可名爲了 又問。上説眞如佛性一
切功徳因覺爲根。未審無明之心一切諸惡
以何爲根 答曰。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
煩惱情慾及恒沙衆惡無量無邊。取要言之。
皆由三毒以爲根本。其三毒者即貪瞋癡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
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量。彼三毒根中生
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爲喩。如是
心於本體中自爲三毒。若應現六根亦名六
賊。其六賊者則名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
能成惡業損眞如體。故名六賊。一切衆生由
此三毒及以六賊。惑亂身心沈沒生死。輪迴
六道受諸苦惱。又有江河因少泉源涓流不
絶。乃能彌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
則衆流皆息。求解脱者除其三毒及以六賊。
自能除一切諸苦 又問。三界六趣廣大無
邊。若唯觀心云何免彼之苦 答曰。三界業
報惟心所生。本若無心則無三界。三界者即
是三毒。貪爲欲界。瞋爲色界。癡爲無色界。由
此三心結集諸惡業報成就輪迴不具。故名
三界。又由三毒造業輕重受趣不同分歸六
處。故名六趣 又問。云何輕重分之爲六
答曰。若有衆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
界生三輕趣。云何三輕所爲。悉修十善妄求
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六趣。悉持五戒妄起愛
憎。未免瞋界。生於人趣。迷執有爲信邪求
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如見三類名爲三
重。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
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餓鬼趣。瞋業重者墮
地獄趣。癡業重者墮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
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善業由自心生。但
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業自然
消滅。能滅諸苦即名解脱 又問。如佛所説。
我於三代阿僧祇劫無量勤苦乃成佛道。云
何今説唯除三毒即名解脱 答曰。佛所説
言三大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
祇漢言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一念中皆爲一
切。恒何沙者不可數也。眞如之性既被三毒
之所覆障。若不超越彼三恒河沙毒惡之念。
云何名得解脱也。今者能除貪瞋癡等三種
毒心。是則名爲度得三大阿僧祇劫。末世衆
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種阿僧祇祕密之
説。遂言成歴劫末期。豈不疑悟行人不退菩
提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須觀心不修戒行。
云何成量善。聚會者。以能制三毒即有三量
善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戒也。波羅蜜者。即是
梵言。漢言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世塵。即
出煩惱可至菩提岸也。故名六波羅蜜 又
問。如經所説。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
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今言制三毒心。豈
不文義有所乖也 答曰。佛所説經是眞實
語。應無謬也。菩薩於過去因中修苦行時。對
三毒誓斷一切惡常修戒。對於瞋毒誓修
一切善故常修定。對於癡戒誓度一切衆生
故常修惠。由持如是戒定惠等三種淨法故。
能超彼三毒惡業即成佛也。以制三毒則諸
惡消滅。故名之爲斷。以能持三戒則諸善具
足。名之爲佛。以修能斷則萬行成就。自他
利己普濟群生。故名爲度。既知所修戒行不
離於心。若自清淨故一切功徳悉皆清淨
又云。欲得淨佛云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
土淨。若能制得三種毒心。三聚淨戒自然成
就 又云。如經中所説。六波羅蜜者亦名六
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
六根清淨六波羅蜜 若爲通會。又六度者其
義云何 答曰。欲修六度當淨六根欲淨六根
先降六賊。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心無顧悋。名
爲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勿令縱逸。名爲
持戒。能除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爲忍
辱。能制舌賊不貪邪味。讃詠講説無疲厭心。
名爲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欲其心湛然不
動。名爲禪定。能攝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惠
樂諸功徳名爲智慧。又度者運也。六波羅蜜
喩如船筏能運載衆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又問。所説釋迦如來爲菩薩時。曾飮三斗
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即是先因食乳後證佛果。
豈唯觀心得解脱也 答曰。誠如所言無虚
妄也。必因飡乳然始成佛。佛言食乳。乳有二
種。佛所食者非世間不淨之乳。乃是眞如清
淨法乳。三斗者即是三聚淨戒。六升者即是
六波羅蜜。成佛道時食如是。法乳方證佛果。
若言如來食於世間婬慾和合不淨之牛羶腥
乳者。豈不成謗法之甚也。如來者自是金剛
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如
是不淨之乳以充飢渇。所説牛不在高原。不
在下濕。不食穀麥糟糠麩豆。不與特牛同群。
身作紫磨金色。言此牛者即盧舍那佛也。以
大慈大悲憐愍故。於清淨體中如是三聚淨
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一切衆生求解脱
者。如是眞中清淨之乳非眞如來飮之成道。
一切衆生若食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問。經中所説。佛言。衆生修伽藍鑄形像
燒香散花然長明燈。晝夜六時遶塔行道持
齋禮拜。種種功徳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
諸行。如是事應妄也 答曰。佛所説無量方
便。一切衆生鈍根狹劣。甚深所以假有爲喩
無爲。若不内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
處。言伽藍者。西國梵音。此地翻爲清淨處
地。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
淨。是名爲修伽藍也。又鑄形像者。即是一切
衆生求佛道所爲修諸覺行昉像如來豈遣鑄
寫金銅之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爲鑪以
法爲火智慧爲工匠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爲
畫樣。鎔練身心眞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
中。如教奉行以無缺漏。自然成就眞容之像。
所爲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有爲敗壞之法。
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眞容憑何輒言成
就功徳。又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
無爲正法香也。薫諸穢惡業悉令清滅。其正
法香有五種體。一者戒香。所謂諸惡能斷能
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決信大乘心無退轉。
三者惠香。所謂常於身心内外觀察。四者解
脱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解脱知
見香。所謂覺照常通達無明礙。如是五香世
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子以智慧火燒如是
無價香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今時衆生愚癡
鈍根。不解如來眞實之義。唯將外火燒於世
間沈檀薫陸質礙之香者。希望福報云何可
得。又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演説正法説功
徳花。饒益有情散霑一切。於眞如性普施莊
嚴。此功徳花佛所稱歎。究竟常住無彫落期。
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如來令諸
衆生剪截繒綵。復損草木以爲散花。無有是
處。所以者何。持淨戒者於諸大地參羅萬像
不令觸犯。誤觸犯者獲大罪。況復今故毀禁
戒傷損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
乎 又問。燈者。覺正心覺也。以智慧明了喩
之爲燈。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爲燈臺。
心爲燈盞。信爲燈炷。増諸戒行以爲添油。智
慧明達喩燈火常然。如是眞如正覺燈明破
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悟。即是一
燈然百千燈。以燈續明明終不盡。以無盡故
號曰長明。過去有佛號曰然燈。義亦如是。愚
癡衆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説。專行虚妄執著有
爲。遂然世間蘇油之燈以照一室乃稱依教。
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上
照萬八千世界。若身光盡照普遍十方。豈假
如是世俗之燈以爲利益。詳察斯理應不然
乎。又六時行道者。所爲六根之中於一切時
常行佛。道者覺也。即是修諸覺行調伏六情。
淨行長時不捨名六時行道。塔者身也。常令
覺惠巡遶身心念念不停。名爲遶塔。過去
聖僧人如是行道得涅槃。求解脱者不會斯
理。何名行道。竊見今時鈍根之輩衆生曾未
内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遶世間塔。日夜走
驟徒自疲勞。而於眞性一無利益。迷悟之甚
誠可愍歟。又持齋者當須達意。其利徒爾虚
功。齋者齊也。所謂齋整身心不令散亂。持者
護也。所謂戒行如法護持必須禁六情制三
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所名齋也。又持
齋者。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如來正
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悦食。所謂内外證寂身
心悦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
脱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之淨食名
爲齋食。若後有人不喰如是五清淨食。外持
齋者無有是處。言斯食者。於無明惡業之食
若轉讀者。破齋者云何獲福。或有愚迷不會
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爲。貪慾恣情了無慚
愧。唯斷外食自謂持齋。何異見爛壞死屍稱
言有命。必死見事。又禮拜者。當如法也。必
須理體内明隨事推變。理恒不捨。事有行藏。
會如是義乃名如法。夫禮者敬也。拜者所爲。
恭敬眞性屈伏無明。爲禮拜也。以恭敬故不
敢毀傷。以屈伏故無令逸縱。若能惡情永斷
善念恒存。雖不見相常名禮拜。其事法者即
身相也。爲欲令諸世俗表謙下心故。須屈伏
外心示恭敬相。用之則顯。捨之則藏。覺外明
内以相應也。若復不行理法唯執事門内則
故。縱貪癡常爲惡業。外則空現身相。無名禮
拜。無慚於聖。縱誑於凡。不免淪墜。豈成功
徳。既無所得。云何救道 又問。温室經。洗
浴衆僧獲福無量。此則憑何事法功徳始成。
若唯觀心可相應不 答曰。衆僧者非説世
間有爲事。世尊當爾爲諸弟子説温室經。欲
令受持洗浴之法。是故假諸世事比喩眞宗。
説七事者。第一淨水。二者然火。三者澡豆。四
者楊枝。五者純灰。六者蘇膏。七者内衣。擧
此七事喩於七法。一切衆生由此七法洗浴
莊嚴能除三毒無明垢穢。其七法者。一爲淨
戒洗蕩身心。如清淨水洗諸塵垢。二謂智惠
觀察内外。猶如然火能温其水。三謂分別簡
棄。由如澡豆能除垢膩。四謂眞實斷諸妄語。
如嚼楊枝能消口氣。五謂正信決無疑慮。如
灰磨身能避諸風。六謂柔和諸剛強。由如蘇
膏通潤皮膚。七謂慚愧悔諸惡業。由如内衣
遮蔽醜形。如上七法並是經中祕密之義。如
來當爾爲諸大乘利根者。非爲小智下劣凡
夫。所以令人無能悟解。其温室者。即身是也。
所以然智慧火温。淨戒湯洗蕩身中佛性受
持七法以自莊嚴。當爾比丘聰明利智皆悟聖
意。以此修行功徳成就。但登聖果。令時衆生
愚癡鈍根。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
謂依經。豈非悟也。且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
塵埃本來無相。豈可將有礙水洗無爲身。事
不相應。云何可得。若言礙身清淨。當觀此身
無因貪欲不淨所生。臭穢駢闐。内外充滿。若
洗此身求於清淨者。猶如洗塹泥盡應停。以
此驗之。明知外洗非佛説也 又問。經所説
言至心念佛必得解脱 答曰。夫念佛者。當
須正念爲正。不了義即爲邪。正念必得往生
淨國。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爲覺察
心源勿令起惡。念者憶也。謂堅持戒行不忘
精懃了如來義。名爲正念。故知念在於心不
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妄筌。因言求言。得意
忘言。既稱念佛。云名須行念佛之體。若心無
實。口誦空言。徒念虚功。有何成益。且如誦
之與念。名義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
知念從心起。名爲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
音聲之相。執相求福終無是乎。故經云。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此觀之。乃
知事相非眞正也。過去諸佛所修功徳皆非
外説唯正論。心是衆善之源。是萬惡之主。涅
槃經。常樂由自心生。三界輪迴六從心起。
心爲出世之門戸。心是解脱之開津。知門戸
者豈慮難成識。開津者何憂不達。竊見今時
淺識唯事見相爲功。廣費財寶多積水陸。妄
營像塔虚役人夫。積木疊泥圖丹畫緑。傾心
盡力於己迷他。未解慚愧。何曾覺悟見有勤
勤執著説於無相兀兀如迷。但貪目下之小
慈不覺當來入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
正歸邪詐言獲福。但能攝心内照覺觀常明。
絶三毒永使消亡。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恒沙
功徳種種莊嚴。無數法門悉皆成就。超凡證
聖目撃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法門幽祕
寧可具陳。略而論心詳其少分
觀心論一卷
        庚申年五月二十三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270 1271 1272 12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