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維摩經抄 (No. 2773_ ) in Vol. 85

[First] []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773 [cf. No. 475]
維摩經抄

  維摩經卷第一 佛國品第一
夫佛法大綱須識宗趣□□□□具陳。且總
爲二宗。大乘小乘。且大乘之中分爲三。一
法相宗。經論之中廣立法無邊無量。五蘊・十
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縁・六波羅蜜等□□八
萬四千門。即解深密經瑜伽論等多説法相。
但經論之中説諸相差別名數皆此宗攝。二
破相宗。即諸部般若經中十二門論等説一切
法性相倶空有無雙遣。三法性宗。即花嚴涅
槃維摩楞伽等經起信論等説一切法非空非
有。亦有亦空。所謂迷眞起妄一切皆有。攝妄
歸眞一切皆空。就俗諦則有。就眞諦則空睡
夢則有覺悟。即空諸法無我。即空因果不亡
還有。空不離有有即是空。有不離空即空是
有。如是廣説空有無邊。所以諸佛菩薩慈悲
故入有。智慧故觀空。觀空故雖入有而不染。
慈悲故雖證空而不著。凡夫多著有。二乘多
著空。雙離此二眞大乘也。第二小乘有二十
部宗趣不同。□□□故略之也。今此維摩經
即當第三法性宗所攝。由此經芥子納須彌
方丈容世界。皆表法性圓融無礙之義也。若
能悟入此第三宗則於佛法無所滯等論。諸
佛説有有不妨空。諸佛説有有不妨空。諸佛
説空空不妨有故中論偈云。不生亦不滅。不
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説是
因縁。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説中第一
自此已下別就此經曲明宗意。古來賢聖皆
斷此經。以不思議解脱爲宗。只縁前説法性
無礙。非空非有亦有亦空。不常不斷等故名
爲不可思議解脱。非凡小等之所測量。心言
路絶名不思議。不滯空有等。名爲解脱。然此
經上下總有五種不可思議攝之略盡。何等
爲五。一理不思議。二行不思議。三報不思議。
四用不思議。五教不思議。第一理不思議者。
即非空非有不常不斷等眞如法性中道之理
 經云。一切法皆如也。乃至彌勒亦如也。不
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等。皆是理不思議。第
二行不思議者。即説菩薩無住之行 經云。
在於生死不爲□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
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菩薩行非淨行
非垢行。是菩薩行等皆是行不思議。第三
報不思議即下經説佛身功徳十方淨土等。
是報不思議。第四用不思議者。下經説神通
變化合蓋現土常&T016254;大衆取飯香積借座須彌
等。皆用不思議。第五教不思議者。即名句
文字巧妙言詞善能詮顯不思議理。是故經
云。一四句偈所有功徳無量無邊。是名教
不思議。此之五種不思議前後次第者。一切
諸法理爲其本。是故第一理不思議欲悟其
理必資起行。是故第二行不思議行不空備
必能感報。是故第三報不思議報不徒然必
能起用。是故第四用不思議用不空設必能
起教。是故第五教不思議略説如是。餘在經
文 經曰如是 述曰。一切經首皆有此之
二字。蓋有深意。此之二字亦乃包括一切佛
法議理皆盡。略作三釋。第一云。三世諸佛所
説不異。名之爲如。稱理無非故稱爲是。第二
釋云。諸法實相古今不易。名之爲如。如而説
故稱爲是。第三釋云。何難所傳與佛無異故
名爲如。離諸過失故稱爲是 經曰佛 述
曰。佛者佛陀漢翻爲覺。覺有二種。一本覺。二
始覺。即法身佛眞如法性以爲其體。本性清
淨如摩尼珠。一切衆生悉皆平等。只縁衆生
無始已來從眞起妄。沿流昧源。逐末失本。垢
障蒙覆自性。眞佛遂作凡夫。多受苦惱。一念
覺時垢妄斯遣。本性湛然。即名爲佛。更無所
得。是故經言。乃至無□□法可得。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經
亦云。若彌勒得菩提。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
以者何。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
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不復更滅。乃至云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花嚴等經説云。佛及
衆生心如是三種法不即亦不離。不一亦不
二。衆生不離佛。佛不離衆生。如是等文名本
覺佛。斷煩惱障得。二始覺佛者。即盧舍那報
身如來以四智爲體。剋性而論智爲佛體。智
爲能證覺之體故相從而論。即功徳相好無
漏五蘊總名爲佛。廣在經論所明一切菩薩
經三大劫十地滿足。斷所知障名始覺佛
經曰。衆人不請友而安之 述曰。小乘凡夫
悲薄智微。要待勤請方爲説法。菩薩不然。觀
見衆生縁合根熟。爲不請之友能令衆生出
生死之危險。與涅槃之安隱。如有影均於湛
水。慈母赴於嬰兒 經曰。逮無所得不起法
忍 述曰。此明菩薩證無生法忍。逮者及也
至也。起者生也。忍者忍了亦即許之義。此明
菩薩位。登八地至無所得無生之位忍了。印
證一切諸法本來如如無生無滅無法可得。
是故作忍辱仙節節支解其心不動。亦作摩
納仙人燃燈授記皆此位也 經曰。深入縁起
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 述曰。佛法
大宗因縁。是本異諸外道撥無因果邪僻斷
見故有此文。言縁起者。即十二因縁及十因
六因四縁。一切因縁莫過此門。若入佛法因
縁深理即名正見。故云斷諸邪見。言有無二
邊者。因縁無主則非有。業果不亡則非無定
執有無皆名邊見。故下文云。無我無造無。受
者。善惡之業亦不亡。經之斷字該於邪見及
有二邊。是則離有無之二邊契。非有非無之
中道菩薩之正見也。淨盡不殘。故云無復餘
習。習者習氣 經曰。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
心所行 述曰。往者過去。來者未來及所心
行現在。菩薩以宿命智知衆生過去之事。善
知生也。以死生智知衆生未來之事。善智來
也。以他心智知衆生現在心所行也。縁處故
云心所。趣者趣向。所謂知三世之事趣向也
 經曰。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述曰。唐者虚
也捐者棄也。菩薩用心無一念棄也 經曰。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
千世界 述曰。此合多爲一。展小爲大也。且
合多爲一者。合五百爲一蓋也。此來眞如法
性圓融融無定無有二相故。能合多爲一展
小爲大。多不定多。菩薩觀乎。一蓋一不定一。
凡小觀乎。五百雖合爲一五百宛然。五百宛
然只自爲一。其猶方丈之室文殊等入中寛
如容十方世界。凡小不及。只自見乎。方丈對
凡小而不減。對文殊而不増。圓融法性其在
慈乎。下諸文理皆同此。展小爲大義亦准之。
又可更表空有二門。多表其有。一表其空。空
不定空。展一爲多。有不定有。合多爲一。有
不離空。即五百而見一。有不離空即五百而
見一。空不離有不離一而見多。維摩要旨始
終如是 經曰。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
而不動 述曰。八萬四千名諸法相。二空眞
如名第一義。此之二句有其三門。一空有門。
二寂用門。三自他門。第一門者分別法相有
也。第一不動空也。説而不動。有不妨空。不動
而説空。不動妨有。異於凡小空而不有。有而
不空。第二門者分別法相用也。第一義不動
寂也。寂而常用。雖不動而説。法用而常寂。雖
説法而不動。凡夫則動而不寂。小乘則寂而
不動。第三門者自利故證而不動。利他故説
而不著。説而不有亦不無。意亦同此。離有無
二邊行於中道 經曰。始在佛樹力降魔得
甘露滅覺道成 述曰。言佛樹者亦名菩提
樹。佛此樹下得菩提果。名菩提樹。樹下成佛
名爲佛樹。言降魔者伏四魔也。菩提佛果沷
潤身心永除熱惱。名爲甘露。生死大息名之
爲滅覺。即是佛名爲成也 經曰。以無心意
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述曰。積集故名
心。思量故名意。領納故名受。造作故名行。證
佛果時如如不動。此等皆息故名無也。以斯
妙理伏諸外道。豈云覽力而降伏乎 經曰。
毀譽不動如須彌 述曰。歎佛平等八風不
動如須彌山。言八風者。一利。二襄。三毀。四
譽。五稱。六識。七苦。八樂。此之八法搖動人
心。如世八風吹動諸物。經中擧二攝餘六也
經曰。孰聞人寶不敬承 述曰。佛爲人中之
寶。希有難見。故喩之寶。孰是誰也。誰聞人
寶之名而不敬重修承 經曰。各見世尊在
其前 述曰。此歎佛身功徳不共凡小。法身
圓應猶一月昇天故云各見佛身平等。不背
衆生故云在其前也。一音説法衆生各解理
亦同此 經曰。不著世聞如蓮華□常善入
於空寂行 述曰。此歎如來即染成淨。此以
下句釋上句。常觀諸法空而且寂遊世間。而
不染處淤泥而恒淨 經曰。達諸法相無罣
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述曰。眞俗倶空故云
無得。萬物依虚空。虚空無所依。諸法依實相。
實性無所依 經曰。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述曰。衆生是佛土之縁。縁中説土故以衆生
而爲佛土。道理如何。土本由悲。悲由生起。
要有衆生悲心始起。要因悲心方得淨土。推
末就本。衆生是土不亦宜乎。又因生起悲得
淨土。一向觀空終不得土。故下喩云。要於空
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虚空終不能成
人喩菩薩空。喩二空地。喩於有造立宮室。喩
於修淨土。是則依空依地宮室始成。兼有兼
空方修淨土。有悲故渉有而廣度衆生。有智
故觀空而不著。諸有空有不滯悲智雙行契。
此通途淨土。斯得乃至直心。是淨土等其理
皆然。離空離有即是直心。著有著空皆成偏
曲。乃至下文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皆同
此義。則知一念直心十方頓淨。刹那偏曲垢
穢斯興淨土。一章大綱如是 經曰。於是佛
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
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徳寶莊嚴
土 述曰。此明淨穢二土非一非二。非即非
離心淨故即穢見淨。心垢故即淨見穢。剋實
而論以佛眼觀佛土常淨。凡夫眼見佛土恒
穢。今欲變穢成淨。託以按地爲縁。亦明妄從
眞生穢從淨起。故下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
法。問曰。淨穢兩土爲當同體異見。爲當別體
異見。爲當無體妄見。有古徳安法師釋曰淨
穢二土一質不成。異質不成。無質不成。故淨
穢虧盈。異質不成故披源即冥。無質不成故
縁起不形 經曰。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
福徳飯色有異 述曰。飯體是一。諸天福徳
厚薄不同。所見飯色勝劣不等。佛土亦爾。淨
穢是一。隨諸衆生垢淨不同。所見各異。世尊
常説。水體是一。諸天福徳見爲瑠璃寶物。人
福次勝見其清水湛可受用。魚龍等次劣見
是舍屋窟宅。餓鬼惡業唯見膿血猛火
  方便品第二
經曰。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此上
皆三字爲句。怙者恃怙。此身廉人明智之人
不恃怙也。又方便一品維摩居士多欲教化
凡夫衆生新學菩薩。五種觀門。一觀身是苦。
二觀身空。三觀身無常。四觀身無我。五觀身
不淨 經曰。爲病爲惱衆苦所集苦觀也。是
身如聚沫已下空觀也。是身如浮雲已下無
常觀也。是身無主爲如地已下無我觀也。是
身不淨穢惡充滿已下不淨觀也。此之五觀
大小二乘初修之門。止貪嗔發智慧也
  弟子品第三
經曰。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相。是爲宴
坐 述曰。此淨名居士以大呵小也。小乘見
定散之二相。所以捨散而取定。既有定可取
著相分別還成非定。或閑林淨處結跏趺坐。
閉目合口心識不行出入息斷。此是小乘禪
定之相。大乘菩薩則不如是。定散倶泯。出入
雙如眞心湛然。是爲眞定。豈可以閉目合口
兀坐林中而爲定邪。不妨散走三界以利生
散不妨定凝。一如而不動是故 經云。不起
滅定而現諸威儀 經曰。不斷煩惱而入涅
槃 述曰。小乘著相不了煩惱性空。所以有
煩惱可斷。不了涅槃性空。有涅槃可入。有斷
可斷雖而不斷。有入可入而不入。大乘菩薩
了煩惱性空。無斷可斷悟涅槃無相。無入可
入。無斷可斷乃爲眞斷。無入可入始爲眞入。
若能如是名爲宴坐。宴坐定也 經曰。法無
有人前後際斷故 述曰。際者畔也。前際者
前念也。後際者後念也。有爲之法前念後念
相續不斷。名之爲人。以理推之前後兩念不
相趂。及前念已滅後念方生中間斷絶無有。
眞實故曰無人 經曰。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述曰。言法性者即眞如也。法之實性莫過
眞如。心悟眞如即是入一切法也 經曰。法
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述曰。言實際者即前
眞如法性。此之法性乃是諸法眞實之邊際
更無過。此名爲際也。言諸邊者。即生往異滅
四相名邊。此之實際湛然常住不爲四相之
所搖動故云諸邊不動也 經曰。法順空隨
無相應無作 述曰。此上三句皆三字爲句
也。隨者隨逐。應字去聲呼之。所謂應會也。一
切諸法畢竟門中順於空寂隨逐無相應於無
作。不生不滅如如理也。經曰。爲壞和合相故
應取揣食 述曰。夫一切食總有四種。一段
食。二思食。三觸食。四識食。此言揣食即段食
也。有其形段可揣聚也。此食最麁。以香味觸
三事爲體。鼻取食中之香。舌取食中之味。身
取食中之觸。一切衆生於此三事和合揣食。
心生貪著不得解脱。今教觀此因縁和合假
名爲食。因縁性空不起貪著爲解脱之初縁。
以下因縁文經爲不受故應受彼食意亦同。
此爲療身病而受段食。非貪著之受名爲不
受 經曰。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
自不然。今則無滅 述曰。此言諸法者即有
爲法也。從縁而有。無其實性似有非眞如。幻
相也。從縁生故無自性也。因縁亦空無他性
也。如是空故本無有生。故云不然。既無有生
從何有滅 經曰。無大福無小福。不爲益不
爲損 述曰。凡小著相施。持戒得大福施。破
戒得小福施。聖人得大福施。凡夫得小福乃
至廣説得大福則益。得小福則損。大乘無相
則不如是。二福雙泯三事體空。無大福故不
爲益。無小福故不爲損。經曰。非有煩惱非
離煩惱 述曰。煩惱性空故云非有繋縛。難
解故云非離 經曰。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
法等者於食亦等 述曰。小乘凡夫食外見
法法外見食。有麁細不同。法有勝劣差別。故
云非等。大乘妙理法食皆如。以皆如故食等。
於法法等。於食法食尚等。何有貧富而取捨
乎 經曰。不斷婬怒癡亦不與倶 述曰。煩
惱本空故云不斷。心性本淨故不與倶。亦可
煩惱既空與何倶也 經曰。不滅癡愛起於
明脱 述曰。癡愛空寂。無癡可滅了。此空寂
惠眼即明而得解脱。亦可示行癡愛故云不
滅 處之不染猶如呪藥。何須滅耶。如悉達太
子示行五欲納妃生子。菩提樹下成道。前雖
云未滅已是佛身猶來明脱 經曰。以五逆
相而得解脱 述曰。外相行逆而内心清清
本來解脱。如提婆達多即其事也。亦可達五
逆相滅而得解脱。如阿闍世王聞法悟道。五
逆罪滅而得解脱 經曰。不見佛不聞法
述曰。法身眞佛無形無相故云不見。眞如理
法言語道斷故云不聞。亦云可相佛。法因縁
所成。因縁性空。見無所見。聞無所聞了。此法
門然可取食 經曰。彼外道六師富蘭那等
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墮。乃可取食 述
曰。有相門中佛法是正。外道是邪。凡夫二
乘捨邪求正。二相分別未亡而還墮耶。未契
眞空不應取食。大乘眞門離於分別。分別既
離邪正。一如故無邪可捨。無正可歸契。此通
途乃可取食 經曰。同於煩惱離清淨法
述曰。示同凡夫同於煩惱。示入妄想離清淨
法。亦可眞妄一體同於煩惱。垢淨一如離清
淨法 經曰。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
墮三惡道 述曰。有施可施。不了施空。雖施
非福。有供可供。不了供空。妄想既興不出生
死輪迴。未休終墮三惡。若能證悟罪福倶空
則無福無墮 經曰。於一切衆生而起怨心
述曰。憎愛空也。謗諸佛教毀於法不入衆數。
讃毀空也。上來多約無相之理釋。此一章若
就有相門釋即是諸句之中皆翻顯即是 經
曰。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
述曰。言化人者幻化人也。此謂淨名語須菩
提。如來之身無形無相。無言無説。從眞起
化方便度生。我今與汝亦復如是。猶如幻化。
更相詰問。有何所懼不取鉢耶。故次經云。一
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經
曰。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述曰。無病之身莫
開破刺之。孔大有之體勿鑿小乘之瘡 經
曰。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
一切衆生諸根利鈍 述曰。羅漢辟支小乘
極果。少證人空未證法空。少證眞諦未了俗
諦。故有羅漢不識赤鹽白鴿。迷於三藏法門
故喩盲人。又涅槃經説。舍利弗前後各觀八
萬。不知鴿之近遠。又錯爲金師之子浣衣之。
子觀行法門故云不了諸根利鈍 經曰。迦
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
洞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
無滅。是寂滅義 述曰。小乘凡夫於此無常
苦空無我寂滅五法之體執爲實有。今維摩
詰令其破有歸空。此中經文隱而難解。且無
常等五是妄也。只縁妄故。所以無常苦等第
五寂滅即是小乘涅槃。猶如化城。權時施設
故亦是妄。眞如法界是其眞也。此眞法界體
非無常非苦非空非無我非今寂滅。如如湛
然不増不減。無常等五本從眞起。猶如波浪
從水而生。愚癡之流見波浪而不見水。凡小
之輩見無常等不見眞如。既不知水爲波浪
之實體。焉能悟眞如爲無常等之實義。則知
述眞逐妄一切皆有攝妄歸眞。萬法倶空。逐
妄則無常受苦歸眞。乃苦等皆如法花窮子
捨父母則漂流苦惱。涅槃貧女迷伏藏則抂
受貧窮。皆同此意。眞如法界不生不滅。與無
常等爲所依之事。實義故云不生不滅。是無
常義。餘苦等四門義准此釋。悟此一門諸經
通身 經曰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述曰。夫
罪者是有相之法。從妄而生。一念悟空萬罪
皆滅。故云眞也。豈同凡小對師偏但説諸委
曲。此則以相憎相。適足喧擾眞心。何能罪
滅 經曰。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脱時寧有垢
不 述曰。清淨心相證解脱時如如不動。何
更見於心外之垢不也 經曰。我即如法爲
説出家功徳之利 述曰。小乘出家剃髮染
衣。現世安樂名聞利養。當得生天快樂果報。
故云功徳之利 經曰。無常利無功徳是爲
出家 述曰。現世安樂當來快樂終非究竟。
有爲生滅。眞出家者去妄想悟無爲。不見現
世及與當來。如如之心眞出家也。又尋經文
解了法性。饒益衆生。無我無人。無道無俗。
眞出家也 經曰。我言。世尊身小有疾。當用
牛乳。故來至此 述曰。准小乘宗。如來色身
實有生滅。實有病苦。故求牛乳以療熱也
經曰。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
者金剛之體。當有何疾。乃至云莫使異人聞
此麁言。大威徳諸天他方菩薩得聞斯語。勿
令我等受斯恥也 述曰。疾苦已盡方得成
佛。何有邪疾外道名異。佛弟子也。色無色界
名大威徳天。如來身上發病苦之語。豈非麁
也。外道執常諸天無病。佛過人天最尊最尊
勝。今有言病豈非恥耶 經曰。時我世尊實
懷慚恥。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述曰。阿難聞
淨名呵責之時故言時。我親爲侍者故云近。
佛有病之言異。於淨名之責心生疑怪故云
謬聽 經曰。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説其
因縁。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述曰。准此經文。
五百弟子皆被呵責。經文具載卷偈。極多結
集之家。略述十人。西方梵文應有廣本
  菩薩品第四
經曰。爲以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
在耶。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住。云何受
記 述曰。准大小二乘宗三世有爲各有一
念。時之極促莫過一念。無前故夫論受記須
歴多時説授記方了。此之三念已滅未至。無
有停住。授記之事如何得成 經曰。無生即
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等 述曰。言正
位者即是證果之正位。此中意者已登正位
何勞受記。又念正位之中如如不動言語道
斷。心行處滅何得。更有有爲言説領納記耶
經曰。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
賢聖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述曰。衆生
如也。無凡夫諸法如也。無授記聖賢亦如也。
無聖人彌勒如也。無得記 經曰。若彌勒得
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不二
不異 述曰。凡聖同如故云不實。凡聖一相
故云不二。彌勒如彼故而得受記。衆生亦如
云何不得。故云亦應受記 經曰。障是菩提
障諸願故 述曰。障是障礙。云何菩提。此中
意者有爲法中有願有求菩提。無爲如如不
動。豈非障彼分別願耶 經曰 直心是道場
無虚假故 述曰。有相道場有其處所實有來
去。無相道場本無處所何有去來。今淨名居
士於無來去中假名來去故。若彼言從道場
來眞如平等目之爲場。得道之處名曰道場。
猶如世聞穀麥場等。於此眞如迷即名去悟
即是來去。其糠秕至眞如實名之爲場。除却
虚假留其眞心。眞心即是道場。道即是場故
曰道場。已下諸句意皆同此 經曰。菩薩若
應諸波羅蜜教化衆生。諸有所作擧足下足。
當知皆從道場來詣於佛法矣 述曰。此言
應者去聲呼之所謂應會也。波羅蜜者彼岸
也。教化衆生皆與彼岸相應會也。凡小教化
皆與生死相應不到彼岸。以著相故出定爲
擧足入定爲下足。亦可言説爲擧足入證。爲
下足不離眞如。皆從道場也 經曰。善來憍
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於
身命財而修堅法 述曰。憍尸迦帝釋名也。
前生修福感得此報。故云雖福應有未出生
死。故云不當自恣。當觀無常。諸天果報不過
三法。一身。二命。三財。身即圓滿端正。命即
長時不夭。財即自然豐足。終歸破散。須修堅
固法 經曰。正士。受此萬二千天女可備掃
灑。持世言。此非我宜。維摩詰言。可以與我。
如我當受 述曰。小乘著相女人共住壞道
生染故云此非我宜。大乘無相長道増淨故
云如我應受 經曰。有法樂可以自娯。不應
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問曰。何謂法樂。答言。樂
常信佛。樂欲聽法。供養衆等 述曰。夫五欲
樂者。奔赴六塵諠煩六識攀縁動作惱亂身
心。樂少苦多。如犮嚙骨難成易壞費力傷神。
凡夫於中妄生樂想。現世憂惱當來受殃。法
樂翻此無爲寂然法味怡神實爲大樂。已下
准此 經曰。樂聞深法不畏 述曰。菩薩聞
深法則樂而忘苦。如法花會中六十小劫不
起。于座無有一人而生疲倦。小乘聞深法而
則驚。故五千比丘等退座而起 經曰。居士
可捨此女。一切有所施於彼者。是爲菩薩
述曰。夫論菩薩能捨所有求者皆與不違。衆
生何況女耶 經曰。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述曰。夫燈光明照一照多一無増減。法之光
明亦復如是。一人受持一人得度。無量衆生
而共修持窮未來際。終無有盡平等平等
經曰。當爲法施之會。何用如是財施會爲
述曰。最後爲字平聲呼之。夫施會者有爲功
徳不出生死。有其多少好惡差別。有七曰等
長短時節。不斷妄想徒費營。爲法施會者無
形無相教化衆生起四無量慈悲喜捨。六度
圓滿斷妄入眞。超出生死登乎。彼岸如如不
動名爲法施 經曰。謂以菩提起於慈心。此
之以者因也。因於菩提而起慈心。得菩提故
始能慈悲救度衆生。亦可因菩提故始起慈
心。不求菩提不起慈心。不得成佛。互釋皆得。
已下准此 經曰。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
相門起於慧業 述曰。眞如無相。云何可取。
證悟不虚。云何可捨。悟斯理者即一相門。入
得此門慧業即起 經曰。住是會者。爲大施
主。亦爲一切世聞福田 述曰。清施無盡普
霑法界名大施主。施者受者倶出生死。涅槃
極果常樂我淨。是眞福田 經曰。淨名受
彼瓔珞分作二分。一分施最下乞人。一分奉
難勝如來 述曰。二乘著相。乞人下劣施之
福少。如來高勝施之福多。此乃常情分別何
足尚耶。淨名欲明勝劣平等凡聖一如故。施
乞人等於佛福不二之理。斯其見乎故 經
云。若施主等心施一乞人。猶如來福田之相
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
足法施
  經卷第二
  文殊師利菩薩問疾品第五
經曰。即以神力坐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諸侍
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述曰。夫論室者喩
乎身也。凡小執相不了身空。欲令悟空。託彼
文殊以興問答。空其室内者雙明二空。四大
五蘊因縁成身人法倶無。故云空其室内也。
除去所有者。別喩法空也。法從縁起識心變
生。因縁性空識心本寂故法空。及諸侍者別
喩人空也。因縁無主故人空也。唯置一床者
喩其眞空。如如不二故云一也。人法所依故
云床也。故法花云。法空爲床座。以疾臥者託
疾招問。非實病也。有古徳諺法師解云。室者
即是淨心眞心。淨名初發心時離諸愛見名
室不定。今得聖道除其妄想煩惱。恬明得眞
心。名空室内。故下經云。畢竟空寂舍也。除
去所有者。除去一切生死道中無明父母等
恩愛眷屬也。去侍者者去彼空有二見凡時
侍也。故下經云。外道樂諸見。菩薩於諸見不
動。置一床者妄法斯盡。唯處無相禪定床也。
故下經云。四禪爲床座也。以疾而臥者。依此
禪定起無縁悲。雖復救生不離空定。悲體常
寂故云臥也 經曰。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
見 述曰。一就有爲生滅明無來無去見夫
去者。是無常法。無常之法此念中生。此念中
滅本無來去。念念相續假名來去見亦如是。
二約心解。眞心如如實無有來。妄心分別見
有來也。三約二諦眞諦凝寂故云不來。俗諦
隨相是以有來。四約眞化二身。眞身湛然故
云不來。化身應現故云來也。下亦皆准此
經曰。是疾何所因起。問病因也 經曰。從癡
有愛則我病生 述曰。淨名答也。夫論病因
有其二種。一凡夫病。則癡愛爲因。二菩薩病。
即大悲爲本。且凡夫病癡愛因者。即是不了。
不了即受。受即染著。染著故入生死。生死故
何病而不生。故云則我病生。此言我者雖即
淨名意道衆生。大悲因者。菩薩悲心不避生
死。不避苦惱。假名癡也。隨逐衆生不敢捨離。
假名愛也。示同凡苦故云病也。苦從悲起故
云生也。言其生久如者問近遠也。此之如字
多。是助詞。其猶乘鳥斑如泣涕漣也亦可如者
不定之詞
意云其
生久耶
經曰。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述曰。以
勝況劣故有亦聲。非但小室。是空諸佛國土。
亦復皆空 問。佛土何空 答曰。土有二。一
法性眞土。即以眞如法性而爲其體。無形無
相無有方所。二有相假土。即碧池蓮金沙寶
地等四塵爲體。有其形相。有其處所。十方差
別眞土即法性本空相土。即因縁無主所以
是空 經曰。以何爲空 述曰。重問。前空眞
土湛然相土宛然云何空耶 經曰。以空空
述曰。答也。上之空字是能觀空智。下之空字
是所觀空境。凡夫小乘未得空智心外境界
皆成實有不知外境。從妄心起反於其中而
生怖畏。猶如驢畜見水中自影反生驚怖。菩
薩大士轉識成智智無分別了知心外萬境皆
空以者用也。則用其能觀空智令彼所觀境
空智空境空。故云空空亦可能所皆空。故曰
空空 經曰。空何用空 述曰。此重問前也。
法體自空何須空智觀竟始空 經曰。以無
分別故空 述曰。答也。法體雖空妄心分別
不。是知空要藉空智斷。其分別方始見空。此
乃分別即有無分別。即空故者因由之義。因
無分別法始空也。已下諸句義相連帶。六十
二見分別妄有見性本空。故云。於六十二見
中求。解脱生死皆從心起。故云。解脱心行中
求一念本心即成解脱 經曰。説身無常不
説厭離於身 述曰。説身此下明慰喩。初發
心菩薩凡夫小乘而未了悟無常性空。恒爲
無常之所迫逼。深生厭畏。速求寂滅不度衆
生。菩薩了知無常性空。曰施恒沙身命不足
爲難。所以出生入死隨形六道廣度衆生。不
欣寂滅下皆准此 經曰。説悔先罪而不説
入於過去 述曰。罪若有體滅已入於過去
罪性本空何物名爲過去 經曰。又此病起
皆由著我 述曰。執身有我。我爲身主。身既
有主。即受病苦。我空准法。法中無主。誰其病
故。故云。當起法想伿空其我得人空理果成
羅漢法之所是空得法空。空理乃成菩薩。是
故經云。此之法想亦是顛倒 經曰。我及涅
槃此二皆空。但以名字故空 述曰。我體本
空。假立我名尋名謂有。涅槃性空。言語斷故
離名字。故假名涅槃引衆生也 經曰。唯有
空病空病亦空 述曰。執有成病。以空破有。
定執其空。空亦是病。有空雙遣乃眞定也
經曰。内見外見 述曰。境外見心名爲内見。
心外見境名爲外見 經曰。菩薩斷除客塵
煩惱而起大悲 述曰。悲上起愛名曰客塵。
寄居悲上名之爲客塵汚眞。悲名之曰塵。起
於悲心廣度衆生。不了衆生空見可度名曰
愛見 經曰。貪著禪味是菩薩縛 述曰。世
間八禪輕安適悦。凡夫耽嗜故云禪味 經
曰。無方便惠縛。有方便惠解 述曰。出世眞
智名之爲惠。世間俗智名爲方便。有眞而無
俗。闕方便之門。既無方便。觸途罣礙名之爲
縛。有俗而無眞觸途染著亦成其縛。眞俗相
濟悲智雙融。方無縛矣 經曰。身不離病。病
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述曰。身從病
有故云身不離病。病從身起故云病不離身。
異名一體故云是病。是身無始舊有故曰非
新。念念續生故云非故 經曰。住於生死不
爲汚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 述曰。住生死
而不染汚。異凡夫。住涅槃而不滅。異二乘。凡
夫起汚滯生死而不出。二乘住滅灰身智以
長眠。菩薩悟之乃成大行 經曰。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述曰。凡夫則造罪而
自苦。二乘乃自利而棄衆生。故皆非也 經
曰。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 述曰。二乘以
灰身滅心二皆永盡方爲遠離。故皆非也 經
曰。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 述曰。雖遊三界
之妄境不失眞如之法性 經曰。雖行四無
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 述曰。四無量者
慈悲喜捨也。爲利生故而行之。非求報故而
起之。梵世者色界初禪大梵王之世界。修慈
心等得生彼天。壽命六十劫 經曰。雖行禪
定而不隨禪生 述曰。息心湛如行無漏之
禪定。超出三界不隨禪生
  不思議品第六
經曰。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五蘊
空也
有界入之求十二處十
八界空也
非有欲色無色之求三界
空也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三寶
空也
無見苦求
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述曰。此造
字去聲呼之。造猶往也。盡證者涅槃性空。漏
盡而證名爲盡證。既無處所。何往之耶 經
曰。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
受此高廣之座。乃至云舍利弗諸佛菩薩有
解脱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脱者。以須
彌之高廣内芥子中亦無増減。須彌山王本
相如故。而四天王等不覺不知。唯應度者乃
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脱法門
述曰。此之一章正明不可思議 經云。正宗
芥子極小須彌極大。二倶色法。須彌山者。
准諸經論。闊狹高下各八萬由旬。此中解釋
自古多門。今宜逐要三二門耳。一就二諦釋
之。俗諦妄想見其大小。二相懸殊不相容受。
眞諦之中圓融一體。一體故芥子非小。須彌
非大。小非定小。大非定大。是故相容。悟斯理
者不可思議。二就法相法性二宗以釋。法相
宗中大小相別不相容受。法性宗中恒沙萬
法同一眞如不守自性。猶如大海衆水同味。
虚通無礙。大得入小。小亦合大。不可思議。三
約空有二門。妙有門中大小不無。眞空門中
小大非有。互相容受不可思議。空不離有。大
小宛然。有不離空。故相容受。亦可。就唯識門
更釋一念淨心微細。猶如芥子。參羅萬像雖
復衆多。要從一心變現而起。離心之外畢竟
無法。攝境從心故相納也。更有古徳。約三性
等諸門解釋。恐煩止。且已下毛容大海水等。
數量大意同此 經曰。我等何爲永絶其根。
於此大乘已如敗種 述曰。此迦葉呵責小
乘之語也。夫論大乘菩薩不出生死不入涅
槃不斷煩惱不捨衆生。故入三塗往來三界。
大悲之心爲大乘根。二乘人等已出生死已
證涅槃已斷煩惱已捨衆生。悲心已亡。故云
根斷亦同敗種
  觀衆生品第七
經曰。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衆生問也
述曰。幻師了知幻人無實。菩薩了知衆生如
幻。於中不著衆生等相。如第五大者。三世諸
佛只説四大。地水火風。無第五大之等。第五
實其體。衆生同此。如第六陰只有五蔭
無有第六
如第七
只有第六根
無第七也
如第十三入只有六根六識十二
入門無第十三也
第十九界只有六根六識六境
三六十八更無十九
無色界無色。燋穀
無芽。如須陀洹身見 述曰。身見等第五初
入見道得此初果身。第五永斷不行故擧此
見彰其無也。如阿那含入胎 述曰。阿那含
者。是第三果已超。欲界更不入胎羅漢出三
界煩惱都盡故。更無有貪嗔癡三毒。如得忍
菩薩貪恚毀禁 述曰。七方便中第六忍位
修道至此永斷破戒界。如佛煩惱習 述曰。
習者習氣。猶如臭氣入衣等中浴浣之時垢
穢雖淨臭氣猶在。衆生身心亦復如是。煩惱
惡氣熏習身心。二乘聖人雖斷煩惱。習氣仍
在。唯有如來種習倶盡。石女無兒。夢中所見
窹色即無。定性二乘灰身滅智一歸寂滅更
不受身 經曰。行不熱慈者。煩惱名熱。燒衆
生故。慈淨無惱故云不熱 經曰。從無住本
立一切法 述曰。無住者即眞如也。故知從
眞起妄。即有顛倒等無量諸法。次第相生相
依而住。攝妄歸眞住。萬法依空住。虚空無依。
諸法從眞起。眞如無住處。天女散花二乘不
落菩薩落者。二乘之人取相分別不了花空。
是以不落。菩薩之人分別已亡不取花相。是
以不著。二乘神力去花不能令去者。若不證
空。神通何益。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者。肇公
云。香花著身有破戒之相。非沙門法。是以
去之。生法師云。花法散身應墮而不墮者。非
花法也。勿謂此花爲不如法。花無分別。人者
自生分別心耳 述曰。花是非情亦無心想
又是無記。何有善惡二相分別耶。故知如法
不如法自從心起。豈關花事 經曰。佛化所
生吾如彼生 述曰。如來現化雖生不生。雖
滅不滅。天女如佛故云彼生 經曰。如舍利
弗還爲凡夫乃成佛 述曰。一證聖果更作
凡夫。無有是處。菩提無所得也。證智無取無
能得也。有佛可成。無有是處 經曰。今諸佛
於菩提已得當得。云何不得耶 述曰。釋迦
已得。彌勒當得也。天女答云。此皆世俗文
字數故假名得也。眞中無得
  佛道品第八
經曰。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述曰。六波
羅蜜等是道。五逆等名非道。菩薩爲方便示
現於五逆非道反成佛事。故云通達。已下廣
明非道之相 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述曰。
凡夫五逆要起嗔心定墮無間受大苦惱。提
婆達多等諸大菩薩助佛揚化恐怖衆生。示
行破僧殺阿羅漢皆從悲心非因惡心。示入
阿鼻如三禪樂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悲願入中
非因惡藥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述曰。愚癡
憍慢多墮畜生。菩薩示之故無此過。至于餓
鬼具足功徳無福功徳生餓鬼中
菩薩示現不因無福
已下同此 經
曰 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縁 述曰。救度衆生
隨形六道悲願力故非惡因縁 經曰。有身
爲種 述曰。此明佛種。羅什云。有漏五陰積
聚名身。由此有身能行諸善。故爲佛種。亦
可。觀身厭患發菩提心成其佛種。推末就根
身爲佛種。已下諸句義皆同此 經曰。九惱
處 一愛我怨家。二憎我善友。三損害自身。
各通三世名爲九惱 經曰。誠如所言。塵勞
之疇爲如來種 述曰。塵勞者煩惱之總名。
塵汚身心名之爲塵。能令衆生生死疲倦名
之曰勞。菩薩之人留惑潤生不出生死救度
衆生。當來作佛故以塵勞而爲佛種。二乘之
輩怖畏生死斷除塵勞。既無煩惱。無物潤生。
不得長劫在生死中救度衆生行菩薩行。當
來作佛。佛種已斷。是故經言。我等今者不復
堪任發菩提心。乃至云凡夫於佛法有反覆
而聲聞無也。又云。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
生於佛法。而今我等不復能發 經曰。智度
菩薩母智波羅蜜
生佛身故
方便以爲父方便善巧
養菩提故
法喜以爲
法味充身
悦樂心故
慈悲心爲女柔和善順
隨人意故
善心成實男
堅固不虚
丈夫性故
弟子衆塵勞隨意之所轉 菩薩以自
在稱師。以塵勞而爲弟子。塵勞無量故云衆
也。菩薩分形六道救度衆生。暫用煩惱潤生
受報用而不染。故云隨意轉也 布以七淨
花。浴此無垢人 述曰。禪定爲水洗身心。故
七功徳花嚴淨禪池。言七淨者。一戒淨。不毀
犯故。二心淨不染汚故。三見淨。不邪見故。
四疑淨。心決定故。五道淨。不行邪道故。六知
見淨。證滅修道故。七涅槃淨。生死盡故。無垢
所洗受禪定樂故云浴無垢人或之因浴得無
垢也 象馬五通馳神通迅速
故云馳也
迴向爲大利迴施
衆生
功徳
多故
四禪爲床座安心
處故
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述曰。肖猶似也子不似父母名爲不肖。丹
朱不肖不堪紹繼。二乘之人不堪繼嗣。不似
於佛名爲不肖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經曰。垢淨不二者。對垢有淨。垢性本空。淨亦
無體。故云不二 維摩默然以明不二者。恒
沙萬法皆同一如如體。復如故無一二。言語
道斷唯證相應。證亦如如。心境無二。空可言
説而詮得耶
  經卷第三
  香積佛品第十
述曰。此曰字音從越也。舍利發語之詞 經
曰。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述曰。四食之中欲
界段食名爲雜欲。能生貪心發染欲故 經
曰。十方佛國皆如虚空 述曰。無有垢淨虚
通無礙。故如空也 經曰。佛欲化樂小法者
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述曰。二乘凡夫名小
衆生。穢從淨起名之爲現處淨難化故不現
也 經曰。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述曰。
量其多少名爲限意。小不容大名不消也
經曰。猶故不賜 述曰。賜猶盡也。山東呼盡
爲賜 經曰。香積如來無文字説。但以衆香
今諸天人得入律行 述曰。香者五塵之一
數。三姓之中唯無記性。不通善惡。又無詮
表。六根之中鼻根取也。香積世界衆生利根
不假文字音聲言語詮表善惡。但聞香氣便
能入證即皆獲得徳藏三昧。此之三昧具恒
沙功徳名爲徳藏 經曰。此土衆生剛強難
化。説苦切之言方能發心。是地獄是畜生是
餓鬼三惡
道也
是難處八難
處也
是愚人生處邊地
下賤
又此土
音聲亦五塵之一數。通其善惡有其詮表成
其語業。此土鈍根要須語業。言詞懇切方能
教化。又此土聲香増染長罪。淨土聲香皆爲
佛事。如水鳥樹林皆能説法入聞香律 經
曰。斯諸菩薩亦能勞謙。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述曰。勞者疲勞。謙者謙讓。於此土中行菩
薩行大須疲勞。忍受諸苦。我慢多故大須謙
讓。娑婆世界此名忍土。乃至世尊六年苦行
成佛已後猶更忍受十種殘報。金鏘馬麥如
餘處説
  菩薩行品第十一
經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 述曰。
理而言之。此出世解脱之飯消之早晩何有
定限。隨順世間且言七日。故次下文云若聲
聞人未入正位飯即未消得入正位然後乃消
等准此 經文故無定限。言正位者證果之
位也 經曰。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見光觸身
發心入證
有以菩薩而作佛事他方淨土無聲聞衆
見菩薩而能入證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千佛之中有一佛與衆生
無縁便入涅槃留一化身
化衆
生也
經曰。是故名爲三藐三佛陀 初三名
正。藐之言遍。後三言知。佛陀言覺多陀阿伽
度此云如來。佛陀此云覺者 經曰。如菩薩
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 述曰。簡二乘之人厭
出生死名盡有爲。樂住寂滅名住無爲。菩薩
不然。生死本空不盡有爲。涅槃性空不住無
爲。亦可處生死而不染不盡。有爲證涅槃而
不著不住無爲。又云。有而非有不盡有。爲空
而不空不住無爲。在諸禪定如地獄想遠離世
樂故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怜念衆生
不受苦故
見來求者爲善師
利益
我故
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境界
多故
見毀戒人起
救護想不憎
嫌也
諸波羅蜜爲父母想生佛
身故
於道品法
爲眷屬想隨逐我身
不相離故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不怯
退故
聞佛無量徳志而不倦求不
足故
具福徳故不住無
拔苦與樂
福徳滿故
具智慧故不住有爲無數不經
智慧滿故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經曰。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述曰。身實
相者即眞如也。眞如無相。佛身亦然 前際
不來已滅
後際不去不生
今則不住無前
後故
不觀色
有空
不觀色如空空
不觀色性無定
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義與此同。已下准釋 非四大起
離能
造也
六入無積六根空也因縁積
空也聚無實性也
眼耳鼻舌身心已
超六
入也
維摩眞身本無生沒隨形化物不動國

維摩經抄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