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挾注勝鬘經 (No. 2763_ ) in Vol. 85

[First] [Prev] 278 279 28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763 [cf. No. 353]
挾注勝鬘經

法有無量無邊功徳□□□□□得無□□
□□□益
功徳同無相□□□□自此以來明有
大利益。今擧智辯無相結攝受無邊
佛吿勝鬘汝今更説一切諸佛所説攝受正
得理□□□□□□□□□説名一
乘將明空解。即是出相故命更説之
勝鬘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然受敎攝受淵曠求或無崖
命演斯利得不説乎
即白佛言
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訶衍攝受空解。即
大乘出相
何以
三乘空解何
以即之一大
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縁覺世
間出世間善法三乘空解皆從理出。理出無出悟即同
入同入無入故無不入。一三之義得不

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
生一切聲聞縁覺世間出世間善法泉源淵曠滿
隨通流。流
從處異。不異水也。猶空心淵博得隨修名。
名從修異。虚解常同。同從出異出無不同
世尊又如
一切種子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
縁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於大乘而得增長
其生無異
長亦同之
是故世尊住於大乘攝受大乘即住於
二乘攝受二乘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法以理統名
則名無異
如世尊説六處何等爲六謂正法住正法滅
波羅提木叉比尼出家受具足爲大乘故説此
六處夫一極之道非小心所尋故。以權三之名密詮一致。
是以向説三乘出於一極。今明指大作小則期通於
大。大通非小
乃所謂大也
何以故大小不同。何
以説小爲大
正法住者爲大
乘故説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滅者爲大乘
故説大乘滅者即正法滅空理湛然古今不變。顯之
爲住。隱則爲滅。豈離大
乘別有
住滅
波羅提木叉比尼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遮犯爲木叉。治犯爲比尼。此二俱是大乘之義。而
施小乘之稱故曰名異。名異理一。是以即之大乘
比尼
者即大乘學遮治離相即
大乘學也
何以故遮治本出於小。
何以即之大也
依佛出家而受具足依大説小無別小也。捨
異爲出家。得理爲具足
是故
説大乘威儀戒是比尼是出家是受具足小無
別小
故以大
爲小
是故阿羅漢無別出家受具足何以故
阿羅漢依如來出家受具足故因無別從起則同
趣。是以六處之義
無非
大乘
阿羅漢歸依於佛阿羅漢有恐怖上説乘之開合
明理一無殊。下
明悟一出相有盡不盡。盡稱乘云無餘。不盡名乘云有餘。
有餘有四種。一怖畏。二生死。三煩惱。四所知。此初明恐
怖有餘。夫修一乘出相者。爲求無爲之樂 得
之未極。由懷怖心爲息。此心是以仰依大覺
何以故
羅漢已得無
爲有何怖也
阿羅漢於一切無行怖畏想住如人
執劍欲來害已二乘捨有未盡於無
未盡無行深所畏也
是故阿羅漢無
究竟樂有無永盡形心澹泊。無相無爲
乃曰究竟。羅漢未然得不畏也
何以故受究竟
之名。
何以無究
竟樂也
世尊依不求依如衆生無依彼彼恐怖
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是阿羅漢有怖畏以怖
畏故依於如來無所依求唯佛一人。衆生未悟。
是處斯畏小乘漸無未令究竟
世尊
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上説歸大之義故遍説聲聞。
下明恐怖不盡之行。是以兼
及二
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餘生法不盡故有
二乘究竟雖有四行名曰涅槃無行。
是有之餘法有法有生生未盡也
有餘梵行成故
不純解雖盡有未盡於無。
若盡有無乃名純也
事不空竟故當有所作
悟未窮宗必有
方解爲當作
不度彼故當有所斷後有相續必更有
斷。此上則四智
有餘也。前二明所盡之不盡。後二明
無生之更生。不盡而生故後有不盡
以不斷故去涅
槃界遠後有相續則生死無
窮。故去涅槃遠也
何以故上五句本是無餘
之名。何故今言有
唯有如來應等正覺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
徳故阿羅漢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徳言得涅
槃者是佛方便顯極以明有餘失神冥理極名爲等覺
相滅無滅名得涅槃。涅槃盡有名爲一
切盡有無生則我生已盡二乘未能盡有而受涅槃名
者以終名引始遠同無生。即生未盡釋上生有餘也
唯有
如來得般涅槃成就無量功徳故阿羅漢辟支
佛成就有量功徳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窮無
爲無
量行能窮無明梵行已
立。釋上梵行不純也
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
可思議功徳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思議功徳
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不可思議者有無圓通之稱。
若行能圖通即所作已辯。釋
上當有
所作
唯有如來得般涅槃一切所應斷過皆
悉斷滅成就第一淸淨阿羅漢辟支佛有餘過
非第一淸淨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盡一切相續
爲斷滅。即
後有無餘釋
上當有所斷
唯有如來得般涅槃爲一切衆生之
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是故阿
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修前四徳出過三乘二乘
未能釋。上去涅槃界遠始
終既顯。則
有餘明矣
言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蘇息
處者亦是如來方便有餘不了義説此三句先言
究竟。今將
明此三有餘開下三章之義。是以列之觀察解脱開煩惱
有。餘四智究竟開所知有餘得蘇息處。開死之有餘也
何以故理既未周。何
以爲説究竟
有二種死何等爲二謂分
段死不思議變易死下釋離分段爲蘇息處。斷四住
地爲解脱觀。有作四諦爲四智。
此之三義於麁中得周。是以方便盡稱究竟。此初即死
之有餘我生已盡義通四門。是故今者但明死有餘也
段死者謂虚僞衆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
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分段者有無差別之相
也。夫從因得果。果隨
因名。是以妄取有無之因得差別。有無之報稱分段生死。
空解無相得不思議之報。而報未窮宗故。有轉變之理。稱
不思議變易死取類於
心。是以言意生身也
乃至究竟無上菩提菩提寂滅
永離斯患
故曰究竟。降斯以還
從之致變未能無也
二種死中以分段死故説阿
羅漢辟支佛智我生已盡二乘之智已盡妄取
之或故。無分段生也
有餘果證故説梵行已立有盡中之悟
説梵行已立
凡夫人天
所不能辯七種學人先所未作虚僞煩惱斷故
説所作已辯唯有二乘果。智能盡虚
僞。降此以還所未辨也
阿羅漢辟支
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後有故説不受後有
之種不復得果實於
方將故曰不受後有
非盡一切煩惱亦非盡一切受
生故説不受後有明盡種子之未周故。令方生之
不已因果相續結後有有餘也
以故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恐怖
生死
起由妄或故。次明煩惱有餘也。或有精麁二輪。唯大覺所
明非二乘能斷。理雖幽玄。且試言之耳。夫生死幽曠莫尋
其始常寂虚微靡識其終。雖始終難明。而趣之有由。生死
出於相心涅槃在於妙悟。悟未窮宗無非相或。一者妄有。
二者妄無。妄有爲麁。妄無爲細。若悟理除昏斷麁
至細。二乘未盡於無故。有所不斷即無明住地也
煩惱
有二種何等爲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煩惱
精麁
二種起不起亦二也。所以然者。妄執異理爲見隨事染著
爲愛。不識實相爲無明。愛見迷理兼有所執故曰麁重。無
明者直不識理。更無所專故曰輕
微。輕重二科各有住地及起煩惱
住地有四種何等
爲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
住地夫結累之生。生必從縁故有四名。一者迷理而生起
則同處故曰爲一。愛隨事起故逐界受名。是以見愛
通爲四住。此四是縁各守
已分爲住。能有所生爲地
此四住地生一切起煩惱
起者刹那心刹那相應從白縁而發爲起寄之暫會
爲刹那。即昧彼心爲相應
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無明住地亦是或縁不
名相應曠劫有之故曰
無始。迷理之縁故曰無明。不相應者前四住地亦不相應
四住地起則相應無明住地起亦相應。相應有二種。一者
心數起滅於縁相應。二者闇或與心相應。今明或與心相
應也。三界相縁爲心識。三乘體虚爲心智。四住相中起
故。則與心識相應。微闇遠通亦昧彼心智即心智相應相
中障重。四住奪名去相智心無明得稱非識則智無非相
應。是故四住及無明住地盡非相應。二家所起無不相應。
無明無始四住亦然。但四住所起。起不常起。無明迷理。
未始不起。起不常起。所以有始。未始不起。所以無始。
是故無明住地稱曰無始無明。縁起遍在四住。善惡無記一
切心中。從縁爲住地。從起名相應。微或冥通無處不有麁
相放名理亦統細去麁。細顯始當其名四住煩惱遍通識心
不通心智所起相應唯在自相不在餘心。細或深微
縁起斯遍。麁或差別縁通起異。以此可知精麁有在
世尊
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
數譬喩所不能及上序煩惱名字不同。下明力之不等
住地所起爲上。託縁爲依相似生爲
種。略擧縁起故曰依種以比無明之力。力所不及
相顯則可算無明力則難可知。擧有比無豈可等也
世尊
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大
上以四住依種比於無明。今以
無明力於四住下以喩譬之
譬如惡魔波旬於他
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衆具自在殊勝如是
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天魔
處尊
率下無明以本統末。豈
四住所能。是以勝也
恒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
四種煩惱久住無明住地所起相應煩惱。不可以一統
之故。以恒沙爲名。或元末終故。令枝
條久
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
智之所能斷夫重冥之闇。非熒燭所明。
啓朗幽昏唯大覺所照
如是世尊
無明住地最爲大力佛乃斷之
可謂大也
世尊又如取縁有
漏業因而生三有向顯其力。今明其用。亦
即釋上非盡受生句也
如是無
明住地縁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
薩三種意生身四取爲分段之縁。無明爲變易之潤。
雖復於麁爲無。於□精未極。未極於
精昧彼三地故。令三乘受生不盡。
是故無明即意生身及無漏業縁也
此三地彼三種意
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縁非無縁
是故三種意生身及無漏業縁無明住地三不
自起。
起必從縁無明
住地是三縁也
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
與無明住地業同始明潤生之差。今明斷
滅之異所以不同也
無明住
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二乘
斷四
不斷無明。佛斷無明
無四可斷所以異也
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
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上來
三地
分爲三界四住妄取於有。於有起漏名有漏界。無明住地
妄取於無。於無起漏名無漏界。佛地有無寂滅爲涅槃界。
是以二乘雖斷有漏。未斷無漏故曰無漏不盡者。即無明
界也。爲微或所縛不得自在之悟。悟無明不盡何所證也
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盡無未盡即
無明不盡
世尊阿
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爲無明住地之所覆
障故於彼彼法不知不覺前大力菩薩八住以上。今
最後身。即法雲之末。前
説無明潤生如顯故。以大力爲初。令窮無明
之末。明後身不盡故。於佛地不得知覺心也
以不知見
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不見佛法應斷不斷。
或既不斷故不究竟
不斷故名有餘過解脱非離一切過解脱則我
生後
有 有
餘也
名有餘淸淨非一切淸淨則梵行
有餘也
名成就
有餘功徳非一切功徳則所作
有餘也
以成就有餘解脱
有餘淸淨有餘功徳故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
有餘滅修有餘道以煩惱不盡
令所知有餘
是名得少分涅槃
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有所通達得言少分。
終歸究竟故言向

 勝鬘夫人經卷上弟子曇受可敦所供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78 279 28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