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淨土法門源流章 (No. 2687_ 凝然述 ) in Vol. 84

[First] [Prev]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87

淨土法門源流章一卷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夫淨土教義由來尚矣。王舍城内啓須摩之
嘉會。祇陀林中彰舌相之祥驗。論譯神州
二十九嚴始弘。疏傳日域。四十八願昌翫。源
廣流遠。根深枝繁。今略擧源流。粗精
。烈示名義。顯揚旨歸
  淨土所依本經
兩卷無量壽經二卷
此經曹魏代康僧鎧三藏譯。此經古來新舊
三藏有十二代譯。而五存七闕。言五存者。
一此僧鎧譯。二清淨平等覺經二卷。魏帛延
譯。三阿彌陀經二卷。呉月氏支謙譯。四大
寶積經無量壽會二卷。大唐菩提流支譯。當
彼經第十七及第十八卷。大寶積經有四十
九會。此無量壽會當第五會。五大乘無量
壽莊嚴經三卷。大宋西天法賢三藏譯。已上
五經同本異譯。雖五本震旦月域世多依
行。讀誦講敷。造疏述義。擧世競翫者。啻康
僧鎧譯無量壽經而已
觀無量壽經一卷
宋代薑良耶舍三藏譯。古雖復異譯而欠
逸不行。唯此一本昌行世間。震旦諸師競
疏解。日域講敷述章極多
阿彌陀經一卷
姚秦羅什三藏譯。震旦日本人多誦持。製
鈔。十有餘家蘭菊諍美。金玉奪光。大唐
玄奘三藏亦譯此經。名稱讃淨土攝受經。亦
一卷。與羅什本同本異譯。靖邁法師
一卷疏。解釋此本。罄精美焉。已上三經
淨土所依。無量壽經以阿難彌勒
告人。特囑彌勒廣弘持。觀無量壽經
阿難對揚。并令弘演流通未來。阿彌
陀經以舍利弗對告人。告舍利弗意令
流布。故善導云。釋迦如來告身子。即是普
苦衆生已上慈恩大師以四部經淨土
本經。上三經外加鼓音聲陀羅尼經。名
部經。曇鸞・道綽・善導・懷感等弘通淨教
諸師等。多以兩卷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三
。爲淨土所依本經。今依此躅三部經
  淨土所依本論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一卷
亦名淨土論。亦名往生論。亦名無量壽經
。此論天親菩薩所造。後魏菩提留支三藏
譯。東魏曇鸞法師註往生論二卷焉。日
本元興寺智光法師。作往生論疏五卷。彼
曇鸞以爲義節。曇鸞智光倶是三論
右以三經一論淨土所依。據此立義。莊
嚴宗旨 問。此往生論爲宗所憑。爲是宗
。爲釋論耶 答。此是宗論。非釋文論。論
師造論有種種相。或通申論。或別申論。如
龍樹中論十二門論等。是一代通申。總陳
故。如龍樹智度天親十地。是一經別申。
別釋大乘故。今往生論是別申論。既言
量壽經優婆提舍。優婆提舍此云論義。即
無量壽經論。是故名爲一經別論。就一類
總撮宗旨。建立法義。名爲宗論。別解
。名爲釋論。今往生論即是別申淨土契經
之宗義論 問。所釋本經三部名同。爲
一經。通三部耶 答。無量壽名既無局。
所説義理亦無通。此即通申淨土三經
 問。何以得知。通釋三經 答。論中所立
三經故。論有二重。初説偈總攝分。説
十四偈。攝三經義故。二釋偈解義分。長行
偈頌。解所攝義故。解義分中説五念
。一身業禮拜門。二口業讃嘆門。三作願
門。四意業觀察門。五迴向門。淨土三經所
説義理不五門。是故論主樀經宗要。立
此五念。論説二十四偈已云。無量壽修多
羅章句。我以偈誦總説竟已上此即總偈攝
經宗要。雖五念。論所歸宗。正是意業
觀察而已。自餘四門或是安心。或是助業方
便眷屬。曇鸞注中二十四偈隨應配對五念
門相。論中解義唯配觀察門中偈頌解
。作此論意顯示觀察極樂淨土依正二
報二十九種莊嚴相故。故以觀行論宗
。此觀行者。全依觀無量壽經。建立此
。彼經明十六觀故。十六觀中盡依正
故。依正二報在所觀境。具觀彼土二報莊
故。註家釋此隨其所當。引觀經文。如
座功徳引華座觀。身業功徳引眞身觀。未必
皆對本經之文。若一一對無契會。雙卷
無量壽經具説法藏比丘本願彌陀如來所
成果相依報正報。引接衆生。令極樂。所
生衆生得益行相。其所成就依正二報。即
觀察中所觀行相。是故論中接兩卷義。小彌
陀經亦説極樂依正二報。亦是本論觀察中
境。是故具攝小彌陀義。是故此論通釋
 問。觀察門中二十九嚴爲三經通成。一
經各成耶 答。二十九嚴對經言之。三經合
成義門備足。三經各成二十九句。亦無
當。隨解即得。義寂法師解雙卷經。配論十
七種等功徳。玄一法師釋小彌陀經。具配
七種等莊嚴。元曉法師小經疏中。隨
對引論配文。此即諸師各盡本論所説諸
。淨土論中五念門法解義立理。勢變多
端。或是止觀定惠雙行。作願是止奢摩他
故。觀察是觀毘婆舍那故。餘三隨應助業安
心。或是入出二門行相。前四念門入自證
門。迴向一門出教化地門。依五念門
利利他速疾成就。究竟圓滿。或作願迴向倶
是安心。身口意行是所起行。或五念倶行。作
願迴向取行邊故。言念行故 問。三經一
論既是淨土所依教典。若餘經論中有淨土
所憑教耶 答。淨土義理。念佛法門。諸大
乘教處處廣説。彼教典餘法爲宗。然亦兼
淨土義門。此等並是於安養門。與今三
所説全同。彼彼教中説淨土處。勸
處。皆取爲今淨土所憑。雖純説
。如此三經一論。而義門一同。皆咸依用。
是淨土所依有二。一正所依教。如今三經
一論是也。二兼所依教。諸經論中説淨土
。陳演往生極樂是也。即如般舟三昧經・
悲華經第二第三卷・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彌
勒問經・貞元花嚴經第四十卷・大乘同性經・
十往生經・請觀音經・觀音授記經。如是等經
顯密二教諸經。皆取以爲兼所依教
諸論之中。起信論勸生淨土一段。十住婆娑
第三卷中易行品等。並説生西方是也
  弘通淨教祖裔次第
天竺淨教弘通
釋迦如來開法大師。於王舍城耆闍崛山。説
無量壽經。於王舍城頻婆娑羅王宮。説
無量壽經。於舍衞國祇桓精舍。説小阿彌陀
。各有對告。及有付囑。如來滅後。大迦
葉等五百羅漢。於畢婆羅窟集小乘三
。文殊彌勒阿難陀等。於鐵圍山集大
乘藏。各弘閻浮。倶利衆生。淨教三經彌勒
文殊阿難結集。流布世間。付法藏傳。二十
四祖次第相承。即迦葉・阿難・末田池・商那和
田池商那同時弘教。
師資傳前後相承
優婆毱多乃至第二十四
師子尊者。其中馬鳴菩薩是第十二之祖。龍
樹即第十四之祖。婆修盤陀第二十一。即是
天親。此三菩薩於淨土教所立有功。故即
依憑。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建立往生淨
土不退方便。道綽禪師引此爲據。龍樹菩
薩造華嚴十住毘婆娑。建立難行易行二
。陳彌陀願。勸安養土。曇鸞法師依
教。龍樹亦造大智度論。往往陳宣彌陀
淨土事義。亦造十二禮。爲安養行式。故曇
鸞法師立龍樹菩薩。爲淨土高祖。故彼師
大經讃云。大師龍樹摩訶薩。誕形像始
頽網乃至南無慈悲龍樹尊。至心歸命頭面禮
已上道綽禪師亦仰龍樹淨土祖。即依
立二道。天親菩薩造淨土論。陳五念
。明三經意。是故立爲淨土祖師。文殊師
利菩薩結集大乘。四百五十年。住世弘通。
佛滅度後三百七十年。馬鳴菩薩出世。五百
三十年龍樹菩薩出世。至八百年之時。九百
餘年天親菩薩出世。弘通大小諸教。報年八
十餘歳住世。文殊馬鳴龍樹天親四聖次第。
淨土祖。彌勒菩薩佛世親聞。昇兜率天
化天衆。如來滅後九百年時。翻無著菩薩
下中天阿踰闍國。於四月夜五部
。無著受之弘通世間。無著以法付屬世
。舊云天親。新云世親。淨土法門彌勒
無著。無著授世親。世親禀之造淨土
。瑜伽論中。地前菩薩及諸異生望受用
。爲別時意。不即生。願行雖具非
故。地前異生望化淨土。願行具足即得
往生。非別時意。是堪能故。引淨土經
會通。莊嚴經論亦彌勒説。以唯願事
時意。反顯願行具足即生。此望化淨
此義。對法論者。是無著造覺師子菩薩造
釋論。安惠菩薩糅合本釋。名雜集論。彼別
時意唯約唯願。願行具足即往生故。無著菩
薩亦造攝大乘論。天親釋此。別時意相全
雜集。唯願無行。是別時意。不即生
無行故。彼於異時。前願之上修習行
。願行已具即得往生。他受用土地前異生
願行具。是別時意。位未至故。彼於
初地上。得報土。堪能位故。若望
。地前異生願行具足。即得往生。唯有
行業者。不往生。以行闕故。天親
論主造無量壽論。立五念門。明往生業。造
總攝頌。名願生偈。陳五念門。爲其行業。總
説偈義倶明願行。各擧一名互顯具足。五
念門中。作願迴向並是欲願三業修習。即是
行業。此五念門願行具足。乘佛本願。即生
蓮華藏世界中。蓮華藏界即極樂土。極樂淨
土即是他受用報淨土
問 此所被機何等衆生 答。論偈云。普告
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長行論云。若善男子善
女人。此即勸誘諸凡夫類。發願修行令
淨土
問 如瑜伽論。地前異生望受用土。是別
時意。縱具願行。階位未至。淨土論主何
凡夫受用土。豈不論 答。瑜伽大
論約就性相決判之門。是故凡夫不
。即是得別時意趣。若約不思議門
言。凡夫得受用淨土。彌陀願力不思議
故。淨土論專勸凡夫。令蓮華藏世界海
若約地上性相門。聖人即入蓮華藏界
往生論中即有此門。淨教相承。彌勒文殊倶
是如來在世親聞。彌勒禀此授阿僧伽。阿僧
菩薩之天親。三祖相承全同法相大乘血
脈相繼次第。文殊等三祖同三論相承。天親
菩薩傳持二門。彌勒相傳面承無著。文殊
傳持居其苗裔。流通沽潤至其身田。上明
天竺傳淨教
  震旦淨教傳通次第
如來滅後一千十六年。後漢第二主顯宗明
帝永平十年丁卯。迦葉摩騰來至漢地。創
佛宗。次年戊辰。竺法蘭來。倶傳教法
其滋基。自爾已後。三藏諸師相繼來到。各
佛法後漢已來。無量壽經異釋漸起。荒途
始惑。東晋之始。彌天道安法師造淨土論
顯法義。同代年暦匡廬山惠遠禪師。創
&MT02577;立淨社。擇朋結衆修淨土業。十
八賢哲同志修業。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立
誓要期行安養法。東土淨教斯時初昌。後魏
之代。北天菩提留支三藏。遊化來至大譯
。無量壽論所譯之一。于時曇鸞法師宗朗
三經研涅槃。一方哲匠。各振遐邇徳聞
。南地帝主向此禮云鸞菩薩焉。鸞公
于三藏。三藏授觀無量壽經歎。爲
生不死之法。鸞公乃投作師事之禮。受
。註往生論。又作彌陀偈奉讃大經兩卷無
量壽經
名爲
大經
安樂土義淨土相。此淨土教正
西天相承而來。血脈連續。天親已後流
行天竺。往生論宗相繼連綿至留支身。雖
人名血脈不地。震旦淨教留支爲始。
曇鸞爲二。道綽禪師爲三。善導和尚爲四。
懷感法師爲五。少康法師爲六。若自鸞公
之。即爲五祖。世多依用以爲所尊。五祖
皆弘淨土教法。教人令阿彌陀佛。修
善根迴向令生。往生極樂爲其所宗
問 既有五祖。以誰爲本 答。大唐諸師
淨教者。多以善導淨土祖。多施
。究盡解行。曇鸞法師上古高匠。傳受留
廣播行化。道綽禪師本業涅槃。弘佛性
。講涅槃經二十四遍。深入玄致。兼弘
。造安樂集。即是善導所承根本。懷感法
師是法相宗。後投善導淨土教。作
疑論。明決疑滯。少康法師通達律藏。習
華嚴。研精法相。神解洞朗。匠成有功。念佛
法門自修勸人。擧世崇敬號後善導。作
應刪傳一卷。編古來往生人。懷感之後少康
之前有法照禪師大解法匠。弘通英哲。善
導之後身也。時於鉢中再見清涼山文殊境
。後詣五臺。親見文殊善財等。問訪出
。授以念佛。親蒙文殊指誨。大弘五會念
。作五會法事讃一卷。流行世間。此即淨
教所依祖師。昔道綽後有迦才師。作淨土論
三卷。大立義道判疑滯。後代大宋之代
天竺寺慈雲遵式法師。是天台教觀之名
匠。弘通淨教。依行被物。次有靈芝大智律
。是天台宗之哲。律藏教之英也。兼弘
。自行化他。製觀經彌陀經義疏。大行
。門人翫習多作記章。大宋淨教天下一均
靈芝行儀。爲宗旨規矩。自昔已來解
淨土教典。諸師代代非一。淨影寺惠遠大
師。天台智者大師。嘉祥寺吉藏大師。普光寺
法常法師。慈恩寺窺基大師。西明寺圓測法
師。及道誾法師。又龍興法師。元曉大師。慧
淨法師。法位法師。玄一法師。義寂法師。慈
藏法師。璟興法師。知禮法師。智圓法師。宗
曉法師等。其數極多。皆解淨教揮宗
。各弘本宗。兼通淨教。世常所用。雖
六祖。若依折中九祖。謂菩提留支・曇
鸞・道綽・迦才・善導・懷感・法照・少康元照也。
震旦淨教弘通如
  大日本國淨教弘通次第
昔百濟佛法創傳日域。大唐佛宗次傳此國
三論法相弘布世間。厥後漸次諸宗流傳。淨
土教觀不別宗。各隨自宗釋法義。昔
元興寺智光禮光各弘三論。兼通淨教。法
相昌海欣樂安養。撰西方念佛集一卷并阿
彌陀悔過。次天台慈惠大僧正歸西方教。釋
九品義。次源信僧都承法慈惠。研究台宗
兼通淨教。修習淨業。撰往生要集彌陀經
略記等。中古有三論永觀律師。兼歸淨教
彌陀要記往生十因等。有中河實範大徳
法相眞言兼研律藏。并翫淨教。大施
行世間。彼世同時有光明山重譽大
。即三論碩匠也。兼研密藏。歸投淨土
西方集三卷。東大寺三論珍海已講兼研
。撰決定往生集一卷。淨影義章作淨土
義私記二卷。天台勝範作西方集三卷。如
諸哲皆修淨業。近代有叡山黒谷源空大徳
後機敏利智慮深濬。人王第七十六代。近衞
天皇御宇。久安六年歳次己巳。齡方十八。厭
世閑居。專欣安養。修往生業。淨土教義
此漸昌。自行化他唯在此。人王八十二
代。後鳥羽天皇御宇。建久九年歳次戊午。于
時源空年六十六。録選擇本願念佛集一卷
開爲
二卷
淨土宗。大顯義理。自此已後淨教
甚昌。貴賤倶修。都鄙咸遵。人王等八十四
代。順徳天皇御宇。建暦二年歳次壬申。源
空入滅。年滿八十。日域古來弘淨土者。解
義修業其數甚多。其最要者。即智光・昌海・源
信・永觀・實範・源空。此之六祖。此之六哲
也。此並非親承血脈祖。唯是依憑歸投而
已。總通三國所憑者。有十八祖。謂天
竺三祖。馬鳴龍樹天親也。震旦九祖。菩提
留支曇鸞等如前烈也。日本六祖。即如
。此十八中。馬鳴龍樹即面受之祖。菩提
留支曇鸞亦是親承。道綽善導懷感亦面承
祖。自餘諸祖非是親承。啻是歸仰依投而
已。如道綽禪師安樂集中總擧六祖。雖
親承。唯逐彼躅歸敬依憑。弘淨土教。昔源
信僧都作往生要集。傳之後世。自爾已來
世相傳。乃至黒谷叡空大徳傳持此集
辨淨業。源空隨叡空此集旨。彼要
集中引善導玄義等文。因此即尋善導所
。果獲觀經疏禮讃法事讃等般舟讃者彼
世未
研窮精詳通達義理。乃以善導和尚
依宗師。選擇集中具明此義。自爾已來淨
土教行弘通華夷。不勝計。偏是源空上
人秉持之功者也 問。源空已後弘通云何
 答。源空大徳門人非一。各揚淨教。互
弘通。倶立門葉。横竪傳燈。即有幸西
大徳・長樂寺隆寛權律師・小坂證空大徳後居
西山
鎭西聖光大徳・信空大徳道號
法蓮
美州行空大徳
道號
法寶
九品寺長西大徳等。竝源空大徳親承
面受之弟子也。各隨所承淨土教。念佛
宗旨所傳雖同。立義巨細異解多端。幸西
大徳立一念義。言一念者。佛智一念。正
佛心念心。凡夫信心冥會佛智。佛智
一念是彌陀本願。行者信念與佛心相應。心
佛智願力一念。能所無二。信智唯一。念念
相續決定往生。大經偈云。如來智慧海深廣
崖底已上 如來是總通名。智慧擧果當
。善導引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崖底已上
彌陀別約極樂教主。智願彼佛因果雙擧智。
是果體。酬因所感。願是因心四十八願。酬
願行故。得此果智。果智當體皆有願心。願
心所成即是佛智。智上具有諸宿願力。是故
智體願力所成。是故彌陀所有種智名爲
。是名佛智一念之心。行者信心契此智
故。念念即與佛智相應。善導云。我依
薩藏頓教一乘海。説偈歸三寶與佛心相應
已上佛心者。即是佛智。疏主歸心與智
相應。能所冥契。是一念義。幸西略料簡云。
一乘海者。法喩雙標也。一乘者。即弘
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也。海者如
流入海。一切善惡凡夫皆歸彼智願海
生也已上彼師一渧記云。如來能度是心。心
者智能度物。眞實唯一念心也。衆生所度是
亦心。心者智。智所度。正門無外。是即心一
乘。不他是即心。捨邪心也。歸正心也。捨
心也。採大心也。捨漸心也。採頓心也。捨
心也。採凡心也。二河亦心也。自道亦心
也。是亦唯一念心也。是名眞實心。是名
是名願心。故云。具此三心必得生也
已上義有三心。剋體唯一念。信願詫
願。契智之心。與佛智冥體無二故。諸教是
聖之教。念佛是爲凡之宗。聖道諸教皆
聖人。於此穢土獲聖果。淨土教門
唯被凡夫。令諸凡夫往生淨土。頓登
無生忍。略料簡云。學法有九十六種
。東爲二。九十五種外道。一種佛道。佛道
八萬四千門。亦爲二。聲聞藏菩薩藏。菩
藏藏有二。漸教頓教。頓教有二。聖頓凡
頓。聖者十聖。凡者五乘。今我依菩薩藏頓
者。正爲凡頓教也。或云。横超斷四流。或
速證無生身。或云即證彼法性之常樂。或
云。證彼無爲之法樂。是皆報高妙土。以
乘齊入故也已上具縛凡夫乘佛本願。生
佛土。頓入初地。是名凡頓。頓登聖故。稱
佛記云。直願佛果而即得當如來藏。頓
教一乘是即爲聖教。先求淨土。順次生階
菩薩初地。是名菩薩藏頓教一乘海已上
夫往生登初地者。此約上上初益言。下
八得益漸有階降。略料簡頌云。對聖凡二
。採凡爲正門。釋迦爲凡出。唯説頓一
已上大師釋迦捨無勝土。驚入娑婆穢土
次宅。説淨土教。令諸凡夫頓生報土
初地。爲此如來出此娑婆 問。法藏彌
陀以何專爲報佛淨土生因本願 答。四十
八中第十八願稱名念佛爲生因願。略料簡
云。報佛報土而指方。本誓重願唯名號。十念
念數。不時。別意弘願全異已上既言
名號。故生因願唯稱佛名。非身意業。凡
夫至心稱佛名號。頓超娑婆初地位。良
如來不可思議宿願増上強縁力故。略料
簡偈云。塵沙法中不可思議者。即此意也。稱
佛記云。彌陀有二種。一化身像觀彌陀是
也。玄義云。由衆生障重染惑深處。佛恐乍
眞容。無顯現。故使立眞像以往
心。想同彼佛以證境。故言假正報也。今此
觀經所説稱名彼假立彌陀名號也。若依
行者。可假立生。假立者胎生也。是即
諸佛。即文云。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
陀佛。一切諸佛亦如是。下品等念佛同之。
此彌陀諸佛相望互可親疎得失。是名爲
機。且雖彼佛願利益。若比増上大
全非比挍也。二報身。是別意弘願彌陀
也。玄義云。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繞
王佛所乃至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詫
彼願増上縁。如大經。念彼彌陀。即
十方一切諸佛也。全無彼此不同差別
故名念佛三昧。具如眞身觀文已上彌陀
二種別。觀經第八形像觀者。先模
形像身。假想觀察爲眞方便。故念此
計爲假念。念化身故。眞身觀佛正説
。即是報身。念此名爲眞正念佛。稱
化身胎生報。生化淨土。稱念報身
生報報淨土。念像唯順彼佛本願。非
眞實如來本願。稱念報佛正契本願。超
凡直因初地妙業。稱佛記亦云。然正十方諸
佛所護念願極樂。稱彌陀若實欲
退者。且轉菩提心極樂。閣諸佛
。但稱禮念化身。唯彌陀與衆生彼此三
業不相捨離。無諸佛三業外加。唯有
身名號。諸佛與衆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何以故。念眞彌陀。即由十方一切諸佛
故。彌陀經中云。聞是諸佛所説名及經名
者。乃至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不退轉者。正
眞身名已上此意説云。三業不離。有
二重。稱念化身唯與彌陀三業不離。稱
報身行者三業與諸佛三業相捨離。稱
佛記偈云。通擧定散諸萬行別取念佛之。一
。念佛往生入初地。萬行圓備坐道場已上
初之二句流通付屬名號之意。第三一句生
淨土忍。後之一句佛果成滿。具足三
淨教義成。用大經本願。用觀經
者爲稱名。用小經者爲佛證。是故
淨土三經具足。念佛往生成就圓滿。故略料
簡云。具三經者必持心。若少一經即不
已上念佛往生具周成立。必由信心與彼佛
智一念之心。相應契會此事成立。任運往
生。不時節久近早晩念修多少事業淺深
略料簡云。佛心相應時業成。無時節之
早晩已上彼所立義名一念義。專由
成旨歸。略料簡亦云。命欲終時佛來現。從
心不生。依彼願已上 行者生彼唯由
。非凡夫自身自力。罪障凡夫煩惱垢
重。如來報土懸絶分故。唯仰佛願直成就
故。如是等義幸西所立。幸西門人有正定大
徳・正縁大徳後投
長西
明信大徳・入眞大徳・善性
大徳・勤信大徳
木幡
竝承幸西各事弘敷
善性門人有永信大徳仙戈大徳。竝弘所承
通遐邇。洛陽波州阿波今有之。長樂
寺隆寛律師立多念義。聞淨土教。信順趣
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修習薫練。乃至臨
終稱念不斷。決定往生。行者修習念佛妙
。其業成就必在臨終。平生之間雖相續
往生業因。未成就。是故一形至最後
相續勤修臨終業成即見佛等。命終坐
即生彼土
問。臨終業成最後應念。何用平生恒勤行
爲 答。平生恒修爲相續至終業成見
如來故。若不練習在已前者。何由臨終業
成就。是故一期相續得成。念佛正是彌
陀本願。自餘諸行皆非本願。餘行非是佛
本願行。而業成就即得往生。雖彼。而
邊地。九品生者皆邊地故。是故餘行不
報土。非本願故。麁劣業故。稱名念佛即
報土 問。何故念佛必生報土 答。念
佛彌陀本願行故。是故念佛必生報土。所
者。彌陀是酬願因之身。極樂亦酬
之土。念佛三昧是宿願行。佛酬願因
接此業。故宿願行必生報土。非本願
此義。故念佛業往生報土。觀經所説
九品行相竝是邊地化土之相。此九品外別
報土。淨土本論所説二十九句莊嚴即是
報土。華藏界故。此即本願所成土故 問。凡
夫念佛欣求淨土。臨終見佛有何等益
答。具縛凡夫臨終見佛。即斷一分無明。一
分證中道理。即當天台圓教初住。若約
即當初地。成此斷證即生報土 問。若
爾非乘願力。自既見法身故 答。彌陀願
力不思議故。頓斷無明報土。不
此事故 問。彌陀願力唯於報土
接衆生。何關斷證 答。唯於報土引凡
。此即法藏願力旨歸。爲報土。任運
斷證 問。既斷無明。其見思等何時斷
滅。豈得之 答。臨終見佛。見思塵沙一
分無明同時斷滅。無遺餘。三惑同時斷
天台宗義故。此是寛公附順天台所説宗旨
立此義。彌陀光明照念佛人。不念之時
光照。如是等義非一衆多。此即隆寛
律師所立。寛公宗研天台。智解深廣。後弘
淨土。解行兼包。善導&MT00649;文創致講敷。大作
鈔章立義理。源空上人授以撰擇。寛公
之爲其龜鏡。隆寛門人有敬日大徳智慶
大徳等。各弘所承化道俗。敬日公云。修
餘諸行亦生報土。而非是佛本願之行。九
品之中上品上生是報淨土。自下八品並是
邊地。此等義略違本所承。日公弟子有洛東
慈信大徳。天台教觀研精幽致。隨從日公
淨土教。而立義云。餘行亦是彌陀本願。
唯念佛本願故得報土。此亦違
所立義也。信公住洛。大播化導。信公門人
唯性大徳。亦在洛陽傳所承。智慶法
道號
南無
本在關東天台宗。後入華洛
依隆寛。學淨土宗。後還關東昌弘
。東土淨教乃彼力也。智慶門人有信樂大
徳隆慶大徳等。樂公初隨隆寛念佛法
隆寛道號皆
空。諱無我也
後承智慶也。隆慶房號
敬願
台宗
時即與智慶同一師學。後上華洛長樂
。初承隆寛。後承智慶。又延暦寺法印權
大僧都信承學究天台。深入幽理。兼隨
淨土教。隆慶門人長空大徳道號信教
隆慶甥也
念大徳倶承淨教窮宗旨。教公門人有
寛海大徳道號
空藏
信教公研淨教。洛陽
寺。名大光明寺。隨戒壇院圓照上人。受
比丘戒。傳受眞言。管領寺院。建立門輩。弘
敷所承。稱通宗旨。信阿聖實理觀如性等
竝隨寛公。受學淨教持宗旨。念公門
人有觀念大徳及了念大徳。受學有功。昌
宗致。寛海亦隨能念學淨教。隆寛已
後長樂門流別作血脈。秉宗旨洛陽西山
證空大徳道號
善惠
門人甚多。竝隨學法。乃證入
大徳房號
觀鏡
觀眞大徳・實信大徳・聖達大徳鎭西
證惠大徳房號
道觀
修觀大徳・淨音大徳・道門大
徳・隆信大徳・佛教大徳・遊觀大徳等也。證空
幼年源空上人道號
法然
學淨教。精
義途。源空上人作撰擇集。證空年二十三是
勘文役。深達彼義。證空謂日野願蓮上人
後住太子
御廟之處
天台宗。專弘淨教。高提
。即立義云。念佛即是彌陀本願。諸餘行業
是本願。三心正因必在念佛。九品正行普
萬行。念佛既是本願之行。乘本願故。罪
惡凡夫直爾得安養報土。三心念佛不即
不離。三心即信本願之心。離本願外無
三心。言本願者。稱名行故。是故三心念佛
不離。三心唯是行者安意。念佛即是所修
妙行。是故三心念佛不即。三心總名願往
生心。修行之大地正修之能成。必定牽
往生大果。故以三心名爲正因。自餘諸行
獨往生。非本願故。非正因故。爲念佛
之所任持。即得往生。名之正因上之正
。念佛是能成。成諸正行故。諸行是所成。
念佛所持故。若非念佛諸行不往生正
。念佛所成一切諸行成往生業。故九品
中説諸行門往生業。名爲正行。三心念
佛必定牽引往生大果。餘行即得華開已後
種種勝益。經中所説由其九品正行多少淺
深階降。得九品華開已後聞法得益種種
故。取信作解。必在一念十念功能。修行
策勵一形長時相續不斷。深信如來本願不
虚。正因深入正行。勇進名信上之行。號
上之行。非謂不自餘諸行本願故。
捨諸行餘善。爲念佛行而所
故。諸行皆成往生正業。是故策勵令
。以正因上正行法故。華開已後應
故。但非念佛諸行得獨生。九品倶是報
佛淨土。順娑婆機遇大等絶。暫時顯示種
種差別。剋實言之。唯是彌陀酬因所感一
種報土。而願上建立名極樂報土。約此義
餘佛報。別願所成勝餘報故。是故如
來令韋提希別選西方。有別意故。剋實而
言。九品説相唯是釋迦隨娑婆機。説其階
。非淨土中實有九品。唯是教文施設安
立。如定性二乘灰身入寂。即生方便有餘土
。直爾遇佛聽法華經。迴心向大。曾無
六四二萬等經劫之事。説八六等教文施
設。無實事。即迴心故。鸞師註往生論下
云。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
已上述曰。三三品者。娑婆發足有九品
故。言一二殊者。既往生已唯是一味極
樂清淨海會大衆。無有三輩九品差別。但
娑婆機華開初益有斯差降。教
文施設顯示分齊。曇鸞法師釋論文如來淨
華衆正覺華化生。是莊嚴眷屬功徳就不
可思議云。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
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
故。彼安樂國土莫是阿彌陀如來正
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
夫四海之内皆爲兄弟也。眷屬無量。焉
思議已上既是同一念佛所生。不
餘諸善雜行。如來出世成道説法。爲
淨土。直爾獲得無上菩提。凡夫得
度專在觀經。觀經所宗唯在念佛。韋提縁
起未現。已前隨順聖道大小乘機。施設諸
。因韋提縁觀經時。彌陀本願念佛法
門顯示開説。暢佛本意。二尊本懷朗然開
顯。此時宣陳觀經。已外諸教方便。觀經念
佛是眞實門。彌陀本願念佛現起。諸餘雜善
忽然廢捨。以非諸善獨得往生。本願淨土
教行顯已。還取餘行念佛中攝。念佛攝持
往生故。是故念佛獨是出道。諸教法門
置觀經化前序中。以是觀經方便故。觀
經已前假施設故。如天台宗釋法華題
門三譬。化前序法如爲蓮故華爲實施權。觀
經法門如花開蓮現開三顯一。亦名開權顯
。觀經已後念佛獨出。如華落蓮成廢權
立實。亦名廢三立一。證空上人隨願蓮上
天台宗。模彼宗義此義門。韋提
夫人觀經定善示觀縁中。聞如來言汝是凡
。開悟佛意。信顯他力自力執。彰
他地。是名韋提定善示觀序中開悟。是憑
他力深信意樂。此開悟心名觀經觀。十六
觀法皆歸念佛。顯示他力往生旨故。是故
觀門亙十六觀法。皆顯念佛。稱念名號。皆
生故。觀佛三昧名爲能詮。念佛三昧
所詮。不聲義能詮所詮。彼門語聲名
句文身名能詮教。理事境智行位等法名
詮義。此約能顯所顯名爲能詮所詮。十六
觀法總名觀佛。玄義釋名如是説故。一一觀
中皆顯稱名故。以念佛所顯法。韋提
夫人顯行縁時。未他力。非開悟心。存
教門。故順諸教顯行門。示觀縁時領
他力。故淨土門所立法義名示觀門。雜修雜
行混爲一類。專修正行合爲一具。此依
此義理。如是等義所立多端。其諸門
人竝弘此義。證空初住小坂法。後移西
通淨教。西山善峯寺延暦寺別院。彼寺
北尾名往生院。證空興隆彼處永爲淨教
行處。宇律宮實信上人彼處有功。立菴留
躅。證空門流繼持彼處。證空上足有證入
。如孔門有顏回。深得師意大弘宗義
東山宮辻子敷淨教。聽徒如市。門輩
林。正因正行廣開園畝。彼門人有覺入
大徳・觀日大徳・觀明大徳・唯覺大徳等。覺入
門人有見性大徳。本長門國人。於備後國
蓮臺院。弘所學法。彼立三心所廢之義。流
通付屬廢前定散十六觀門。唯立名號。以
本願故。是九品散善亦廢。上上三心亙通九
。各有十一門故。既廢十一門。故三心亦
廢。三心正因第四門故。稱名念佛即成半自
力半他力。南無二字是自力故。阿彌陀佛即
他力故。性公門人有觀蓮公。在備後國宇多
。弘通淨教。性公門下有快喜者。住
州宇和郡。弘持所傳。觀日門人有東大寺
範承得業・洛陽了觀公・豫州成信・并同國聖
入公。成信還與州傳淨教。聖入往信州
善光寺。教化道俗。觀明公於華洛通念
。證入所立五祖一徹成淨土義。故其門人
觀日・觀明皆成五祖一徹之義。證入門人亦
讃州正乘公・豫州蓮宿公・備中證佛公。各
淨教之遠近。鎭西聖達眞資有聖觀
。傳師淨教。講敷弘通。證惠上人初承
。後附證空。西山法門深得淵府。後嵯峨
天皇御宇甚播法威。以所承法于天
。淨金剛院即彼御願。以道觀上人
山之師。學淨土宗。爲永規矩。觀公於善導
疏等多施章鈔。淨金剛院代代住持皆擇
。爲弘通近。即覺道圓道公等也。證惠門
人有道念公。學業優長。早從物故。修觀
大徳住御殿。後往關東敷淨教。隆信公
下有道教公。研究淨教講敷傳通。居住嵯
。弘布淨教義路精詳甚播嘉美。淨音大
徳住仁和寺西谷。弘通淨教。音公所立唯
善導一家解釋。諸餘異解未必和會。事
一師故。音公門人有觀智公・乘信公・覺證
公・道戒公・等。各弘所承互化品物。證空門
流如是。流演。僅擧少分具陳
鎭西筑後國善導寺本願聖光上人者。淨教
賢哲學解英近。隨法然上人久營學業。鎭
西弘教多生門輩。乃慶蓮社招蓮社等是也。
匡盧山古風故也。光公門人亦有良忠
。學解英哲宗教鸞鳳也。五祖虬文多播
。字號然阿。初住鎭西。學業獨歩。中比
住下總國。大弘淨業。多生法近匠。後上
花洛。弘通宗旨。然阿門人有禮阿公。住
和西谷。弘演所宗。建立淨社。修學淨教。光
公門人亦有滿願上人。初承長西。兼隨
光公。光公所立唯念佛行。是佛本願。自餘諸
行非彌陀願。然阿等義諸行非本願。雖
本願而得往生。願公所立諸行非是彌陀
別願。雖別願而得往生。約就四弘總
願門故一切萬行隨意得度。在總願門
故得往生。觀佛念佛兩三昧字雖兩名
唯是一體。兩名互通定散門故。願公門人
廓鍐公。花洛立寺。任持秉御。爲諸門輩
敷淨教
郊北九品寺長西上人房號
覺明
久事源空
土教。長西十九出家即附源空。源空其時
年滿七十。長西常隨給仕不懈。空公八十
入滅。于時長西年二十九。首尾十一年。隨逐
法。長西門人英哲甚多。謂澄空房號
如輸
上人・
理圓上人・覺心大徳・阿彌陀房空寂上人・十
地上人・道教上人・上衍大徳・證忍大徳・如
是諸輩各隨所承通淨教。澄空理圓兩
上人者宗研天台。説法流美。兼隨長西
學淨教。法藏比丘五劫思惟唯思修行兩哲諍
論。西公作章。名五劫思惟諍論鈔。決判兩
英諍論。即決判云。五劫修行。非唯思念。淨
影等師如是判故。覺心大徳讃州西三谷盛
淨教。彼處是長西上人建興之寺也。長西
乃讃州人。九歳上洛隨管家長者。服膺俗
。出家入緇。源空寂後遊學非一。學研天
。傳三觀法。隨住心大徳。學止觀等。謁&MT03106;
&T039917;法師。亦習止觀。値佛法禪師。久經
。起信釋論無譜練。淨土法門温習極
大。尋古知今。達此通彼。窮幽盡理。陶貫
洞朗無遺。所立義云。念佛諸行皆是
彌陀如來本願。隨所修業皆生報土。一切
穢土修業之人有九品別機。宜異故。九品
行者倶生報土。隨機任業有來迎別。生已
即是齊同不退。通是極樂華藏世界海會大
衆直受法樂。普至十方。於諸佛所歴事供
養。現前蒙記。頓歴十地。忽至補處。或於
速成正覺。或以大悲闡提願。自證
化他應化齊拔。盡未來際業用無方。第十八
願念佛往生。第十九願聖衆來迎。第二十願
諸行往生。第十八中有三業念。前十三觀是
觀行觀。修習定善。思惟方便。正受觀成。三
輩散善。臨終見佛。眼開證境。是觀矚觀。觀
佛念佛定散門異。得定證境。三昧是同。故
觀佛念佛兩三昧爲宗。或約韋提請。定善
宗。約佛自開。散善爲宗。由定善故觀
佛爲宗。由散善故念佛爲宗。二門互取互
一宗。如是等義即彼所立。長西立西三
谷。弘念佛宗。上足覺心住彼弘教。北洛泉
涌住持覺阿上人。隨覺心公學淨教。覺心
兼學倶舍。通練釋論。覺阿隨心公兼學
舍論。覺心門人有西覺公。兼承證忍。大達
淨教。彌陀公下有禪信公。開敷有功。鑚
仰不倦 知足院了敏大徳隨彌陀公
淨教。修練無懈。阿彌陀公立十六定善義
玄義釋名門立義理。空寂上人多作
章鈔。大經有五卷疏。善導觀經疏述八卷
。又弘元照彌陀疏三卷鈔。如是等也。
道教上人關東弘教。天台教觀講敷弘通。講
淨土教廣被道俗。門輩非一。連續弘化。上
衍證忍兩哲倶守師躅。住九品寺。恒講
。紹隆宗義。忍公門人遠近興宗。各生
。開演甚昌。上來所陳横竪相承。並源空上
人門流苗裔。略擧少分。不備列。或在
。或滿諸國古來横竪不見聞。不
。如何烈之。如何擧之。了觀上人建三福
觀日義。元是證入所説。名東山義。彼
師門流在三福院。顯揚宗旨連續不絶。道
教上人住釋迦院。弘所承義。禀隆信公
暢宗旨。名西山義。教公門人有戒圓公及
良圓公。良圓公者。住龍御殿揚淨教。法
然上人門流如是。近代已來時有英哲。弘
淨土教。遐邇流布。未必依據源空所立。即
出雲路住心上人天台
學者
生馬良遍法印法相
英哲
木幡
眞空上人。本諱定兼。官昇律師。三論眞言
美譽絶倫。東大寺知足院悟阿上人習學律
并法相。如是等師皆學淨教。研究精詳。弘
通化導。或製章鈔。或自行化他各有門輩
竪燃燈。長西上人兼承住心。良遍法印
道號信願。官位居法印權大僧都。法相因
明研精究盡深獲奧旨。四十有八棄捨世
住生馬大聖竹林寺。隨唐招提寺覺盛
和上。受具足戒。律藏宗旨通別相状習學精
研。陳菩薩戒義六卷章鈔。明律藏義
五卷章。陳淨土義數卷章。自行利他唯
淨土。建長四年遷神淨邦。于時春秋六
十有九。竹林精舍現有遺房。先有空寂公
竹林寺。弘持淨教。大施化導。長西門人
學解神足。後至甲斐國。弘淨土教。眞空上
人三論名哲。遁世之後專弘眞言。事相教
相甚致精詳。教相義解辭辨縱横。立敵對論
肩者。兼研淨教。建立義門。曇鸞註論
六卷鈔記。永觀十因作三卷文集。隨
盛上人具足戒。住持木幡觀音院。後往
關東。弘化導引。悟阿上人大弘淨土。五祖
虬文皆作鈔記。製述繁多。數滿百卷。特
群疑論。飛名遐邇。悟阿門人有制心了
敏兩哲。倶研淨教。大播化導。制心上人法
相學者。法華玄賛深獲幽旨。講敷繁多。大
門輩。兼習淨教。盛施化導。了敏上人
元學法相。後隨悟阿專學淨教。講弘行
。唯事淨土。東大寺有圓照上人。道號實
相。聰叡敏利。多聞深悟。大小化制顯密禪
教解行通練。無貫括。隨良遍上人。習
法相。研精淨教。隨覺盛上人。受通門具
足戒叡尊興正
菩薩
上人。受別受具戒。興
戒壇。住持竹林。開善法寺。興金山院。講
戒。弘通眞言。説法開導徳量多端。兼
淨教。深入幽致。住心・良遍・眞空等師皆
諸行本願義。與長西所立一同契會。悟阿
所立亦本願亦非本願。依第十八願立此
也。夫法海深廣。可度而難越。義山嶮峨。
仰而難昇。淨土教義豈可測量。今隨
各陳綱要。諸流所説隨人各異。見此塵
露。難印可。非憑據。互契人解。委細
義道非此應盡。僅記一渧而已
  于時應長元年辛亥十二月二十九日。於
大寺戒壇院沙門凝然記之。春秋七十有
二。是今于中最後述作者也
淨土法門源流章一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