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座右鈔 (No. 2641_ 實道惠仁撰 ) in Vol. 83

[First] [Prev] 528 529 530 531 5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41
座右鈔
敬啓 同法衆等。爲護師跡立制式二十
五條事
一。可童子入室時先授三歸五戒事
右三歸是翻邪歸正之首。五戒亦却惡持善
之源也。故義淨南海傳曰。諸有發心&MT06279;欲出
家者。或經旬月令其解息。師乃爲授五種
學處。此是創入佛法之基壍也云云 西天聖
儀誰不遵行。今時多有七歳以上小兒剪
髮者。准律是可驅烏沙彌。雖似出家形未
具沙彌威儀。依毘尼母論縱雖剃髮。未
受沙彌戒以前猶可授五戒云云故爲此
人同授五戒。可爲入佛法之基壍也
一。可弟子得度時師主告示衆僧事
右出家事大。不可偸度。若依律儀。集僧單
白。宜令大衆知聞。但今菩薩僧衆法行スル&T069222;
レナリ。師主豫告語令衆僧識知有何不可。南
山尼抄云。若不和白房房語シテシムルモ亦得云云
此儀準用無過
一。可剃髮出家時即授沙彌十戒事
右按南海傳曰。僧衆許ラハ請阿遮利耶爲
除鬚髮。次於本師前阿遮利耶授十學處
云云 山家儀式亦以如斯。今時剃髮後無戒&MT06279;
多積ムハ歳月。乖天竺之梵風。違山家之舊
儀。其沙彌戒大小有異。今依山家式。宜授
十善戒。若存本儀。應請二師。但菩薩受法
多。是一師。隨宜斟酌セヨ
一。可出家後必登山門戒壇事
右叡山戒壇是傳教大師盡力申奏。嵯峨皇
帝降勅所建也。傳受之儀雖漸訛變。遶壇
之縁冥利不無。十四五歳以上得度之人。必
待冬夏兩時授戒之日可登壇結縁。依ラハ
以沙彌生年次第定坐次上下。若同年者
坐出家次第。今菩薩沙彌亦宜準行。但於
登壇以後者。須坐登壇次第也。若有同
日登壇人者。雖可檢問受時之前後。座主
和尚授戒其時已定。於人人得戒何必可
論前後之殊乎。故猶可坐沙彌本位歟。或
於衆中取籌可定其上下也
一。不可爲年未滿二十人。輒授菩薩大
僧戒事
右二十未滿是十遮其一。不得受具足戒。
雖是小撿。出家菩薩必須行用。山家古儀
又以如斯。智證大師授戒之日。於問遮
章。準律被加問年滿ルヤ二十不三衣鉢具ルヤ
等之句。後昆誰不學祖風乎。但中古以
降十四五歳&MT06279;皆以登壇。行來既久。誰得改
之。故我一衆又準土風。順世儀雖許幼
年登壇。輒難足大僧數。年滿二十後。蒙師
僧許可已。重受菩薩三聚淨戒。方可進大
比丘位。自此以前於本寺猶可學沙彌威
儀也。故雖登壇上座。未受本寺大戒者。暫
可坐其下。重受大戒後。可復登壇本位
也。又有二十歳以上發心出家者。準占察經
意。雖未受沙彌戒。宜可授大戒爲菩薩
比丘矣
一。不可爲衣鉢未具人授大僧戒事
右三衣一鉢是沙門出家之幖幟也。若衣鉢
不具又是遮障。事同前篇。故山門授戒
看衣師檢校セシム衣物。故知大小受法雖異。衣
鉢受持是同。必先辨整三衣鉢坐具等物。然
後可臨戒壇。又受戒・授衣已竟。帶三衣如
身皮。護一鉢如セヨ眼目。若離衣&MT06279;經宿。是捨
墮罪。若依律儀捨而懺悔スへシ。但菩薩法一
切輕垢竝皆對首懺&MT06279;罪滅。不同聲聞故。懺
悔已更須加受。天台山十制第一條云。三衣
六物道具具足スへシ。若衣物有闕則不レト同止
云云 大師遺弟豈不ランヤ遵行乎
一。可授大戒時先令修三十七日悔過事
右按梵網經云。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
相。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
云云又云。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云云
又按貞觀七年三月十五日官符云。更牒本
寺三七箇日令修悔過。四月十五日以前
定其受戒日云云經據好相故延促不定。格
要揩定故立時限。但見相受戒或高位人自
誓受法。或犯重者滅罪方軌。非從師初受
之軌則。今且借用彼懺悔方法。以爲受戒
前方便。於其日限者。經擧一七・二三七・一
年三品。今取其處中。又普賢觀經明懺悔
法立三七限故。今探佛意。準國制。所令
修三七悔過也。其懺悔儀。若依梵網者。六
時誦戒本。若到禮スへシ三世千佛。此只表慇
重。宜隨時機歟。且依先師遺旨。設一途
規矩者。三時修法華懺法。例時行彌陀念
佛。日別誦法華梵網各一卷。又山王權現
備法味。傳教大師捧法施。可祈念得戒
無障。又受戒以前。若不解三重玄義之深
旨。作法之時恐難カラン納三聚淨戒之法體。必
須他日豫教授壇場&MT06279;重開導令成得戒之
實耳
一。可受大戒後日日行六念事
右化教六念恒時所懷。不及立制。今所論
是制教六念也。源雖出僧祇律。大乘菩薩皆
以共行。叡山諸師專行用之。登壇授戒之日
書六念文賜與受者。其來久矣。況晨朝無
常偈各誦六念之句。寧可不措心乎
一。可衣鉢道具體色如法事
右三衣遮絹南山一家之所立。一鉢離スルハ
是小宗一途之所制也。今我一衆不擇
絹布。鉢不簡木鐵。隨縁而作。隨得而用。雖
然體色量等猶須如法所謂綾羅錦綺紗穀
等及細薄生疎之類。華綺文綵之財。悉不可
用。律中所開唯是厚密平絹熟緻紬絹而已。
色則律出青・黒・木蘭三種。梵網列青・黄・赤・
黒・紫五色。並離正間皆可壞色。若準延暦
寺禁制式。可用唐袈裟色云云是則律中木
蘭色俗稱香染色者是也。但中古以來風俗
漸變。今時僧徒法主和尚多著木蘭。堂中衆
僧共被黒色。此亦無過。量有通局。如律
所明而已。鉢通木鐵。雖異律儀。大教所
開烈祖所用。然木トシ布漆離スへシ垢膩。過量
有三品。祖師應器多是下品。形相圖樣莫
墜舊風。坐具體色如律所明。不可異袈
裟。而祖師道具中有綾羅坐具量過二。或
可是長財。必不可好用歟。又世多單作。不
應本制。必可重複耳。凡出家行儀儉素爲
體。而人要華飾。寧道人所懷乎。縱見小
利猶應謹愼。慈惠大師二十六條式云。綾羅
綿綺一切停止。其外之色新舊麁細只可隨
有。不得捨舊求新厭麁欣細。努力努力。
不可違失云云楞嚴遺弟可不守祖制乎
一。不可畜不説淨長衣長財事
右上士深山絶域不須温厚。中根三衣糞
&MT06279;行頭陀事。非下機之所及。非末代之
所堪。故如來慈愍&MT06279;或聽百一助身。或開隨
得諸長。而百一供身不必説淨。諸餘長財
必須捨淨。若準聲聞儀。先請現前有徳人
爲淨主。然後所得諸長縱一尺六寸廣八寸
以上之衣。十日之中對一比丘必須作淨。
若不説淨至十一口。得犯長罪。同離衣
過。又地持瑜伽等大乘律具出菩薩説淨法。
況山門授戒時差説淨師令行此事。我門
菩薩衆誰不奉行乎
一。不可出家菩薩捉觸寶物事
右比丘之法超然ナルヲ爲宗。若貪捉錢寶俗徒
無異。故沙彌十戒。八齋加捉寶。況大僧
乎。若聲聞法榖米錢寶淨施白衣。令淨人
掌擧。自無觸著。而菩薩法善戒・地持雖聽
受畜金銀等。不言自捉。故亦捨與諸佛菩
薩可令淨人知是看是。若無ンハ沙彌淨人
可看知者。開遮可隨宜歟
一。可知不受惡觸等過失事
右不受而食事類盜取。須對沙彌淨人等
手受。律中有手與手受手與物受物與手
物與物受等差別。今時禪衆等纔合兩掌
即表受食。未檢誠文不可指南。遙擲チテ
食地カキフル。此皆開縁。非常途儀。若
受觸ルル是名惡觸。一切比丘不得食
之。若一人受ヌレハ受體既同。餘雖不受之
無過。凡内宿内煮自煮惡觸。儉
豐時。梵網已説自手作食自磨自舂。
雖擧惡觸一種意兼宿煮等諸非。若無淨
人等者隨宜進退セヨ
一。可辨別請別衆食背請等免其過事
右小乘律中雖開別請。梵網・仁王皆深制
斷。經説。七佛無別請法。及此末代誰敢開
セン。雖然今時檀越心。皆限約&MT06279;等施甚稀。且
準義記後釋可加一人僧次歟。別衆食者。
若常住僧食無別衆過。若シハテモ寺内。若シハ
テモ聚落。四人以上受檀越請。在一處食而
不集界内衆僧。此名別衆食。若在聚落應
鳴揵槌。若在僧寺可加僧次之人也。背
請者。受施主請已不捨與餘人。更受異主
食。此名背請。凡信施功重。檀主恩深。而貪
情爲先。別背任心。豈是大士慈行乎
一。不可半月布薩闕怠事
右布薩説戒十方賢聖共同遵。大小兩乘並
勸勉。況大乘布薩舍那釋迦既出戒光而自
シ玉フ。新學菩薩豈守癡闇而怠慢センヤ。經云。一
人布薩セハ即一人誦セヨ。若二人若三人。乃至百
千人亦一人誦セヨト云云故不論獨住共住。不
擇伽藍聚落。隨所在處必可誦戒品。不
可同聲聞大界自然衆別有異。若身不至
若不與欲而在界内者。即是別衆。其罪
不輕。二十六條式云。凡受菩薩戒者。毎至
布薩之日必入堂應聽聞。況當其巡次被
充法用者。何因致闕怠乎。自今以後若
有闕怠所三年斷。不曾寛宥之。但不堪
誦戒梵唄維那者。請堪能之替共參&MT06279;へシ
戒莫依出替人以闕自聽矣云云今我一
衆宜順此式而已
一。不可安居受日等違法律事
右長時修道雖是本意。夏月靜坐其益倍勝。
故如來立制三月安居セシム。而天竺法五月十
六日結スルヲ爲前安居。六月十六日結スルヲ爲後
安居。於此中間無結夏法。漢土風儀四月十
六日爲前安居。五月十六日爲後安居。四月
十七日以後或稱中安居。或屬後安居。山
門行事源雖尋天竺。安居一事因準支那。
若無難縁須依前安居。若有事縁中後隨
宜若多人安居一處。準スルニ明曠疏並山門行
事作スへシ對首法。若無餘人者。依圓覺經。可
作心念法也。又要期之中若欲有生善滅
惡等縁而出界外者。不可任意去。須作
受日法。若不&MT06279;受日至界外經宿者。是破
夏比丘ナラン耳。若有七日以還縁者。作對首
心念法可受七日。若有過七日縁者。律ニハ
令羯磨受。今菩薩僧行事唯宜告語界内衆
僧隨衆可否。努力不可自由矣
一。可夏末必行自恣事
右九旬修道精練スルニ三業。初心行者自過難
見。故佛制&MT06279;夏末令行自恣。聞他擧罪發
露悔過&MT06279;方堪受歳スルニ。於此一法山家古儀
與聲聞無異。若有五人以上。宜差五徳
行衆法。若四人以下ナラハ。對首&MT06279;自恣セヨ。若唯一
ナラハ。至佛像前作スへシ心念法。此自恣是擧罪
懺悔法故。縱雖結後安居及破夏無夏比
丘。共集一處同可作法。但於後安居人者。
自恣後即不可至他處。必待三月滿ルヲ
可出界也。凡末世行事不足及言。日夜犯
罪無量無邊。經過多日擧罪何窮ラシ。雖然
纔學其行儀。將結其來縁。極聖世尊猶
シ玉フ自恣。像末弟子誰不遵承。謂是假名
勿令輕忽而已
一。可一切衆集時早皆上堂特愼三業事
右鳴鐘撃鼓意在衆集。若恣心不ルハ至既
乖和合之儀。何有共住之益。所謂晨昏勤
行臨時講誦。若聞カハ鐘鼓應聲可赴集。勿
令懈怠。又法事未訖不可早出。凡讀誦齋
講一切衆會之處。特守三業莫廢四儀。而
今高座講經之席。交頭語笑。連床同誦之
場。閉口無言。卷舒スルニハ經卷柱頭含口。對
&MT06279;衆僧倚壁支床。或無事彈指。或出聲
欠呿。此等非法不可勝計。師友同法互加
教誡。勿令麁荒矣
一。不可乘差促事遁避事
右釋衆行業雖異世塵。三寶縁事非無要
務。若説戒講經若禮誦唄讃。若大小知事。若
看病官使等。或依事擇人。或隨次勤役。既
ランヲハ已任不可辭遁。於其勤事勿令綏
怠。一人辭讓セハ誰敢苦役セン。又普請之勤同事
之業早可奔集。莫求免脱。是則乖住持之
道違和合之志。不可不誡矣
一。不可無伴入聚落事
右出家事業須憚譏嫌。若欲有事縁出寺
門入聚落者。將一比丘以爲好伴。若無
同戒沙彌近事亦聽相伴。不可同尼衆必
ルニハ同伴歟。而安樂行云。若無ンハ比丘一心
セヨト佛。人執此語多離伴侶。甚以不可。彼
安樂行以沙彌小兒爲不親近境。故不許
沙彌爲伴。今時諸寺皆畜沙彌使人等。豈
可在寺内不依四行。出テテハ聚落固守文
株乎。南海傳云。若出ルニハ寺外兩人方去。必
有縁須至俗舍者。白&MT06279;衆許已四人共去云云
縱雖忘四人同住之梵儀。何可効一向無
伴之弊風乎。又若有縁非時入聚落者。宜
屬授而去。而不&MT06279;告去處出入任意。豈是比
丘行状乎
一。不可不白師主上座等軌至他處經
宿事
右共住同止之義不可專輒。所謂暇日多
小去處遠近。竝其縁事一一啓白&MT06279;師主・上
座・知事等。蒙許可已方得へシ往彼。事縁已
訖速可還歸。不得安然而渉旬日。若歸
寺時亦復如前告白&MT06279;。然後可隨衆。不語歸
往之旨。不可直上堂入衆。夏中縱雖受日。
猶須啓告師主等。若不ンハ然者乖依止之
道。違敬順之儀耳
一。可止一切邪業非法事
右出家威儀離ルルヲ過爲先。性重譏嫌有何差
別。但菩提薩埵利物爲心。故見大利開制
隨宜。若無ンハ其益護持須急。所謂齋食不
過時。飮噉莫違法。睡時須念明相。無病
不得晝臥。乃至歌舞倡伎・圍碁・六愽・販賣・
卜筮・壤生・掘地等一切邪業。順佛教誡不
得輒作。又或稱佛法之助。學習俗典。或
號觀行之縁。吟詠風月。若實有益非無聖
開。若其假詫猶可謹愼而已
一。不可無知不學&MT06279;好獨住事
右新學菩薩行住未練。若不ンハ從明師非法
幾許ソヤ。故律中受戒以後五歳之間。先學戒
律。然後令修餘業。戒學功成。智行已具
者。五夏以上許離依止。若依南海傳者五
歳之後雖許遊學。十夏未滿所到之處猶
須依止。若戒行未明了。盡形マテモ得離師。
毘尼母論百歳不知法者。從十歳知法者
依止云云而今纔落髮已即厭師友。或
庵無伴獨住。或交聚落男女雜住。不顧他
門之謗訾。不憚俗人之譏過。一何痛乎。況
山家式云。初修業菩薩一十二年不許出山
云云今時新學縱雖不約年限於一紀。輒
不得離師僧於遠方矣
一。可不擇利鈍皆悉學問事
三因佛性了種爲本。三徳祕藏般若爲最。
然則五十餘年説教唯在開示佛智。五千餘
卷聖典併爲令發惠解。四依菩薩造論釋
經。諸宗人師製疏弘法。豈非傳佛意於末
代示法理於來葉乎。我等運在澆季得値
教迹。各應竭香城之誠。何可忘雪嶺之
志。而人多迷理隨心去取。或言。我是癡
鈍。雖學難解。或言。我已年長。雖困不達。
因玆或偏疲誦經持呪之事業。或徒守無
知無識之弊惡。倩按事情甚不可然。若難
解者彌可學。若不達者倍可困者ノヲヤ乎。故
我一門不擇根之利鈍。不論機之堪不。晨
昏聽學。晝夜鑚仰。勿捨寸陰。是則和尚之
遺屬。興教之網要而已。但或承衆命看知
衆務。或有別願禮懺念佛之類非制限歟
一。可互行慈忍不致鬭諍事
右慈悲爲懷。是名菩薩。柔忍爲心。是稱僧
伽。況受圓戒即同覺位。既入如來室。著
如來衣。豈可反畜怨嫉心屢起鬭諍事乎。
梵網經云。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中善根無
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衆生中。
乃至於非衆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
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ヲ以テ
スルニ。猶瞋ンハ解。是菩薩波羅夷罪云云
云。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
罪無量云云若我衆中以嗔嫌故。有吐一惡
言及加打拍者。不問是非。勿令共住。若
復性多嫉妬。心無慚愧之輩。雖未行非
方便令メヨ去。永除梵葉純留メヨ眞實。互住身
口意誓之方軌。宜修慈悲喜捨之梵行。此是
住持之洪基立制之至要者也
一。可迴所修行業欣求極樂事
右正像既過。末法稍闌。去聖遙遠。解行倶
淺。若不詫勝縁出離期何日。然彌陀世尊
發超世之弘願。拯常沒之沈淪。諸教之所
讃。諸師之所勸也。何況普賢・文殊發願歸
西方。龍樹・天親説偈欣安樂。上聖皆願求。
下凡何棄捐セン。然今時禪教不辨佛意。不順
聖訓。或暗證床下期三生之開曉。或唯事壇
上求即身之頓覺。是皆學淺智少不識教
旨之所致也。傳教大師籠山發願文云。生年
半百未定六道。爲往生因歸山念佛云云
慈惠和尚病中述懷詩曰。唯念西方不念
云云山家衆中誰生異計乎。故我一門外
雖修顯密之行業。内無忘攝取之悲願。寺
内必置別院專修淨土業。田里普勸有縁
廣弘西方行。烈祖之素願。先師之要誓。努
力努力。勿令違背矣
以前式條存略在斯。或是如來之教門。或復
嚴師遺誡也。而和尚從遷神於九品。遺弟
不卜跡於一處。江東・江西去住隨縁。山陰・
山陽聚散無定。然則衆別行事。進修規則。違
犯雖多誰敢處斷セン。適値一紀追慕之遠辰。
幸得一味和集之嘉會。定式立法今正是
時。故酌ンテ法海之一滴。普示我門之一衆。庶
幾同學法侶。皆共遵行令佛法久住世間。
使師道遠傳遐代。敬白
  假名菩薩比丘惠
  延文三年九月十一日
  假名菩薩比丘昭
這之座右者。三鈷寺十一世實道上人制法。
雖西山一流爲條目。數歳塵封。無知世
參挍鋟于梓。粟生光明寺爲藏板。欲
流行于世者也
  享保十二年五月十八日
  本山光明寺三十七世 澤了校合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28 529 530 531 5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