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淨土宗要集 (No. 2629_ 道教顯意撰 ) in Vol. 83

[First] [Prev]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佛證得者。得義亦約佛作問耶。若言然者。
今釋文言豈渉此義者耶
  八。攝論所立別時意。約何義門耶 答。
上品功徳顯淺行中嬾墮機。名別時
。故天親釋論云云云
百五十六。道綽禪師何釋別時意耶 答。安
樂集云云云 此釋約往因現果。宗家約前願
後行。各據一義。不和會。於中文且似
本論之意。十住論中有此義。故亦非
其所據云云
百五十七。成佛・往生二種別時意中。以何爲
本耶 答。此問爲本論意耶。爲玄義
會通意耶。若問本論意者。彼總顯了一切
佛教。故不何爲本。若問玄義會通
者。會通往生別時本。爲此一會通
。故先述成佛別時意
百五十八。往生別時意。依何經説耶 答。此
事難知。眞諦攝論不經名。扇多攝論雖
無量壽經。恐是譯者私加言歟。又縱論
主言無量壽經。於三經中是何。有人
阿彌陀經已今當願文。此亦難依。
異譯經云如説行故。故旦應知而已」
百五十九。下品下生十聲稱佛。爲別時意
耶 答。不爾。通論之家雖此解。今家
之也。論言唯願往生是別時意。十聲
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故也云云
百六十。無著天親意。以十聲稱佛別時
耶 答。不爾。論文直言唯願往生別時
故。但言菩薩論者。旦約通論
所見言耳
百六十一。往生別時中。如唯願別時。亦
唯行別時耶 答。本論今釋未此義
然有人言。論雖説今釋存之。故問云何
起行而言往生。答言今此論中但言
發願行。乃至引經願虚行孤之文
立此義也。今謂。不然。所言云何。起行等
者。爲本論唯願別時。乘通論情假設
。故答中言不論有行者。不發願有
亦不生。又引經願孤行孤者。爲願行差
別義也。既言願虚無所至行孤無所至。何
唯願唯行別時之證
百六十二。和尚意以願行具足。有別時
耶 答。不爾。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
是處也。若是凡夫自力願行。亦未
足成。故有一聲稱佛相續者。亦非至心
稱名。故未願行具足者
百六十三。唯願別時者。爲暫時一念願
爲當約念念相續願耶 答。釋云更不相
也。何以然者。若其相續必具行。故三心既
具無行不成故也
百六十四。和尚意可唯願唯行往生
答。不之。若許此義者。會通之宗應
成。故又無生道理故也
百六十五。願行具足往生者。約行者願行
答。爾也。但指自力願行行者願行
非也。今所用者他力所成之願行也。故言南
無者。即是歸命等云云是願行内因外縁
和合成故。雖是他力行者願行
百六十六。有願非行往生耶 答。一家
釋義都無此言
百六十七。願行相扶所爲皆剋前後相
資義。爲當願行同時相並成相扶義歟 答。
二義倶得。且所引文未他力。故當前後
相資之義。今經所明念佛願行。能歸願心
所歸佛行一會相應。成相扶義。思
百六十八。和尚意存往生・成佛一致義
答。可之。且如讃云。淨土無生亦無別。
究竟解脱金剛身。即其證也。但言正報難
依報易求者。且分二門其難易。一重義

  已上機行義問。大綱十四・綱目百六十八。
略答竟
淨土宗要集卷之中


淨土宗要集卷之下目録 西山流
  身土
  一。阿彌陀佛因位昔。於何佛所今日
正覺願之事
一。世自在王佛者。大通佛前之事
二。過去空王佛者。世自在王佛前之事
三。世自在王佛國土。淨穢中何之事
四。悲華經所説無諍念王者。爲法藏比丘出
家已前尊號之事
五。具足五劫思惟攝取。一生中送此時分

六 五劫思惟者。方便假説之事
七。發四十八願事。五劫思惟前之事
八。五劫思惟者。思惟願歟。爲當思惟成佛之

九。五劫思惟者。名號一法之事
十。思惟攝取者。如來所説二百一十億國土。
皆悉攝取爲發願體歟。爲當彼諸佛國外別
攝取佛國願之事
十一。彌陀如來本願。定四十八願之事
十二。我建超世願。超三世諸佛願故立
之事
十三。四十八願於何位之事
十四。兆載永劫中間修行者。行佛果之事
十五。同本異譯二十四願者。悉攝盡四十八
之事
十六。四十八願攝盡不可説不可量願之事
十七。四十八願悉成就願之事
十八。釋迦・阿彌陀發願同時之事
  二。阿彌陀如來本願廣爲念佛餘行。爲
當唯以念佛往生本願之事
十九。第十八願十方衆生者。意取十方衆生
中乃至十念一類歟。爲當不一衆生
之事
二十。乃至十念機廣亙六道之事
二十一。攝中有眞道機之事
二十二。乃至十念者。前至心信樂外顯往生
文之事
二十三。乃至言者。下從一念上至十念
之事
二十四。乃至十念者。爲凡愚十念之事
二十五。乃至十念者。指意地憶念之事
二十六。乃至十念者。指名號歟。爲當指
之事
二十七。乃至十念者。臨終十念之事
二十八。乃至十念者。亙九品機之事
二十九。第十八願攝乃至一念機之事
三十。十八願攝但聞知識教不念機之事
三十一。十八願往生人預來迎之事
三十二。十八願攝五種正行之事
三十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亙即便・當得往
之事
三十四。下卷初所載三輩往生者。第十八願
成就文之事
三十五。第十九願十方衆生者。第十八願十
方衆生其體異之事
三十六。發菩提心者。指三心菩提心名
之事
三十七。修諸功徳者。擧往生生因歟之事
三十八。修諸功徳中有念佛善之事
三十九。來迎願亙念佛諸善之事
四十。聖衆來迎願限順次往生一類之事
四十一。來迎願亙即便・當得二種往生之事
四十二。來迎引攝願亙九品往生之事
四十三。二十願十方衆生者。次上二願中。十
方衆生其體一之事
四十四。殖諸徳本者。與十九願修諸功徳
體同之事
四十五。殖諸徳本中。有念佛功徳之事
四十六。殖諸徳本者。出往生修因之事
四十七。殖諸徳本者。三心具足行者之事
四十八。殖諸徳本往生預來迎之事
四十九。至心迴向者。與上係念我國一體心
之事
五十。至心迴向者。三心中迴向心耶。爲當正
行迴向之事
五十一。不果遂者約順次往生歟。爲當指
二生・三生乃至無量生之事
五十二。第二十願者。十八・十九願外有
之事
  三。阿彌陀如來成佛已來經幾劫之事
五十三。三世諸佛正覺皆依念彌陀三昧

五十四。十劫正覺久遠實成本之事
五十五。形像觀所説法界身佛者。十劫正覺
阿彌陀之事
五十六。十劫正覺阿彌陀者。四弘圓滿佛之

五十七。十劫正覺者。妙覺極果成道之事
五十八。十劫正覺者。但爲報身。爲當亙
三身成道之事
  四。淨土宗意立幾身土之事
五十九。阿彌陀三身中何之事
六十。依何證據極樂世界報身報土義
之事
六十一。阿彌陀報身者。自他受用中何之事
六十二。阿彌陀報身者。三身別論報之事
六十三。阿彌陀佛有入滅時之事
六十四。眞身觀佛極樂本身之事
六十五。阿彌陀佛報身者。亙觀佛念佛佛

六十六。和尚會報身入涅槃義。引何經説
之事
六十七。報身者。但限教主之事
六十八。法界身者。衆生界即彌陀身之事
六十九。觀音・勢至可成佛時之事
七十。和尚意報身報土義之外。有化身他
之事
  五。十二光佛同體異名佛之事
七十一。阿彌陀翻名亙十二光之事
七十二。十二光佛者。各別身相威儀示現之

七十三。無量壽佛威神光明。但限十二光佛
之事
七十四。有阿彌陀佛光照之事
七十五。十二光中無量與無邊無礙。與
差別之事
七十六。無邊光者。三身中何之事
  六。阿彌陀相好光明有際限之事
七十七。阿彌陀佛有常光・神通二種光明

七十八。八萬四千光明色光之事
七十九。光明攝取利益。唯限念佛者之事
八十。阿彌陀佛光明量。天親論主云何釋

  七。三世諸佛名號有勝劣不同之事
八十一。具光明壽命功徳。限彌陀一佛名
之事
八十二。名號者呼佛體之名歟之事
八十三。稱名行者有不滿所願之類之事
八十四。十住毘婆沙易行品所列百七佛中。
阿彌陀之事
八十五。文殊般若説一行三昧者。指稱名
之事
八十六。般舟三昧所説所授跋陀和菩薩念
佛者。稱名念佛歟。爲當觀念念佛之事
八十七。稱名念佛行。以行者口業所依
歟之事
八十八。阿彌陀經中行此難事得阿耨菩提。
所難事者。指彌陀名號之事
  八。三身各有來迎義之事
八十九。最初正覺教主出極樂來迎之事
九十。來迎引攝如來方便假説歟之事
九十一。念佛三昧論佛來迎之事
九十二。來迎佛四威儀中何之事
九十三。來迎引攝之時。佛身國土倶來之事
九十四。酬因本身坐立二佛中何之事
  九。三尊身量云何之事
九十五。佛眼量云何説之事
九十六。二菩薩身量光明云何之事
九十七。觀音勢至二菩薩者。彌陀成佛時自
他方便之事
九十八。雜想觀三尊身有大小之事
九十九。眞身觀所觀身者。阿彌陀本身之事
百。二菩薩所座如何。分別佛左右之事
百一。住立空中三尊光明。有不同之事
百二。三尊所坐蓮華。有大小之事
  十。名極樂世界何故之事
十一 極樂十方相對。有勝劣不同之事
百三。極樂世界上品淨土之事
百四。如極樂世界攝十方佛土。十方佛土又
西方極樂之事
百五。凡聖所見極樂。有勝劣不同之事
百六。極樂世界有方域分齊之事
百七。過幾國土極樂之事
百八。西方極樂者。四州共可此説之事
百九。法藏比丘卜西方成佛。有何故之事
百十。極樂西猶有國土之事
百十一。在娑婆西方之時。如
萬億士。到淨土已還見娑婆。又有此界別
里數之事
  十二。西方極樂心外淨土之事
百十二。極樂世界十劫正覺之時。始建立之

  十三。極樂世界三界内之事
百十三。極樂世界有三界建立之事
百十四。極樂世界有四季轉變之事
百十五。西方淨土依正。具六道依正之事
百十六。水鳥樹林説法方便化現事歟之事
百十七。極樂國有幾寶池之事
百十八。極樂世界蓮華量。云何説之事
百十九。七重寶樹者。七行重列義之事
  十四。安養都率往生。有難易勝劣之事
百二十。五逆・十惡人。都率上生之事
百二十一。但稱名號者。都率上生之事
百二十二。都率上生來迎之儀之事
  十五。何名邊地胎生之事
百二十三。邊地胎生者。報土内之事
百二十四。邊地胎生者。三輩・九品所攝之事
百二十五。邊地胎生者。三心具足行人之事
百二十六。同本異譯所説中悔疑惑者。大經
疑惑胎生者一體之事
百二十七。觀經下輩三生者。大經邊地胎生
者之事
百二十八。邊地胎生者。預來迎之事
百二十九。邊地胎生者。依本願力此報
之事
百三十。菩薩處胎經所説懈慢國者。大經所
説邊地之事
百三十一。邊地胎生者。以宮殿胎生。爲
當以蓮華胎之事
  十六。極樂世界有女人之事
百三十二。女人往生之事
百三十三。女人往生者。轉男子生之事
百三十四。第三十五願成女人往生益。爲當
又願轉女爲男益之事
  十七。安養世界有二乘之事
百三十五。於極樂世界。證二乘果之事
百三十六。住果二乘往生之事
百三十七。安養世界二乘者。法華論所列四
種聲聞中何之事
百三十八。證果二乘往生者。迴心向大後論
此益之事
  十八。極樂世界菩薩聖衆。實於三賢十地
階位次第之經之事
百三十九。極樂聖衆唯限一生補處之事
  十九。極樂世界有九品別之事
百四十。往生人華開有遲速事。依善根多
之事
百四十一。於蓮華中經日月劫數。約
婆時節之事
百四十二。於極樂世界。於蓮華中實送
塵劫之事
百四十三。於蓮華中。皆悉見佛聞法之事
百四十四。下品生人在蓮華中見佛聞
者。方便假説之事
百四十五。往生人所宿蓮華。凡夫往生之時
始出生之事
百四十六。中品上生華開相云何之事
百四十七。中品下生華開相。云何釋之耶之

百四十八。下品上生華開文。云何引釋之事
百四十九。往生人所坐蓮華者。悉如來正覺
華歟爲當行者功徳所生蓮華之事
  二十。極樂世界三賢十聖報土歟。爲當究
竟果滿報土之事
百五十。極樂世界報士者。一時化現報土之

  二十一。極樂世界果報。無明所感報之事
百五十一。於極樂世界生死有漏名

百五十二。於極樂世界。有漏智生義

百五十三。極樂初生菩薩。與衣倶生之事
百五十四。極樂世界衆生身内有八萬戸虫
之事
  雜
  一。恒沙諸佛證誠亙三部經耶。但限
彌陀經之事
一。證誠佛者。但限六方之事
二。十方諸佛中。有不證誠佛之事
三。證誠諸佛者。悉來集此土之事
四。證誠但限現在佛之事
五。證誠佛中。有西方阿彌陀之事
六。十方諸佛同説阿彌陀經之事
七。十方證誠法。但限名號法之事
八。十方諸佛證誠。一念十念往生之事
  二。觀無量壽經頻婆娑羅王及韋提希夫
人得何益之事
九。大王被幽閉已經幾日死之事
十。夫人得益序正流通中。何得之事
十一。夫人得益聞經見佛中。何益之事
十二。夫人得見國益之事
十三。韋提見佛。但限第七觀之事
十四。夫人光臺現國之時。見彌陀因位發願
之事
十五。夫人欣淨縁時。見住立空中三尊之事
十六。夫人光臺見國之時。見九品往生人

十七。韋提見光臺所現國之時。即住所現
極樂歟。在國外之耶之事
十八。韋提所得無生忍者。入位無生歟之事
十九。夫人者權者歟之事
二十。侍女諸天得益與夫人益同異云何之

二十一。所所得益者。亙觀佛念佛之事
二十二。阿難・目連共預無生益之事
二十三。耆闍大衆蒙念佛三昧利益之事
  三。念佛三昧利益但限往生一益之事
二十四。念佛利益亙往生成佛之事
二十五。五種増上縁利益限三心發得行者
之事
二十六。滅罪増上縁者。約臨終念佛之事
二十七。華座觀滅罪文云何引之耶之事
二十八。二十五菩薩者。來迎佛助伴歟之事
二十九。三心具足行者。有横病横死難之事
三十。念佛行者六方恒沙證誠佛來守護之

三十一。見佛増上縁者。名阿彌陀佛之

三十二。依三念願力見佛者。一向指佛力
之事
三十三。以佛力故見彼國土。釋迦佛力歟之

三十四。依但口稱力見佛事之事
三十五。攝生・證生二種。有何異之事
三十六。攝生・増上縁。引第九觀攝取不捨
之事
三十七。攝生・増上縁。引大經邊地胎生文
之事
三十八。攝生・増上縁。十三觀中引何文
證誠之事
三十九。親・近・増上三縁。但限念佛具足之

  四。依念佛迴向功力存亡預利益之事
四十。迴向善普爲有縁・無縁衆生之事
四十一。如自迴向他人得道。酬他迴向
自往生之事
淨土宗要集卷之下目録


淨土宗要集卷之下
  身土
  一。阿彌陀佛因位昔。於何佛所今日
正覺願耶 答。大經云。在世自在王佛
發願。悲化經云。在寶藏佛所發願也
一。世自在王佛者。大通佛前耶 答。雖
測可大通後。何以知者。大通劫數意過
三千塵點。世自在王但言久遠無量不可思
議阿僧祇劫云云
二。過去空王佛者。世自在王佛前耶 答。雖
亦難定可空王佛在前歟。何以知者。觀
佛經云。空王佛滅後犯法比丘。是今彌陀。大
經云。法藏菩薩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依行相
其階位云云
三。世自在王佛國土淨穢中何耶 答。既是
娑婆往事。而佛壽四十二劫。可體穢相淨
云云 又淨影意以爲穢土。而言佛壽四十
二劫者。如法華云衆生見劫盡我此土安
云云又私檢華嚴亦淨亦穢士。蓋
此類歟
四。悲華經所説無諍念王者。爲法藏比丘出
家已前尊號耶 答。聖跡難思雖定判
兩經説相似別人也。何以知者。略有三異。
一教主異。彼法藏佛此繞王佛。二王位異。彼
輪王此言國王。三發願異。彼在家發此
出家發。更有多別。對文可見。但如此事或
機見同事異説。故一義云。一體異名歟
五。具足五劫思惟攝取一生中送此時分
耶 答。爾也。其國土等亦長壽故
六。五劫思惟者。方便假説耶 答。對何實
此問耶。且置此事。答所問者。經釋
都不假説
七。發四十八願事。五劫思惟前耶 答。此
異論。今存一義。可五劫思惟攝取願
也。是故經云。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
嚴佛國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而
佛言。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
比丘。汝今可説。比丘白佛。如我所願
具説之。明文如此。不共諍。但此文
前言超發無上殊勝之願者。略標五劫所攝
願行。非五劫前已發
八。五劫思惟者。思惟願歟。爲當思惟成佛
耶 答。先答己顯。思惟攝取清淨行。云
願皆發増上勝因故言行也
九。五劫思惟者。名號一法耶 答。言爾無
失。所攝願行雖無量。總攝六八超世願
。四十八願一一願意唯標念佛以
故應
十。思惟攝取者。如來所説二百一十億國土
皆悉攝取爲發願體歟。爲當彼諸佛國外別
攝取佛國願耶 答。二義倶得。攝取諸
佛淨土行中殊勝之願超世悲願故也。
且彼二百一十億土無三惡趣是勝相。而
必爲無善凡夫得生之處。乃至縱有念佛
生處。而亦未無善凡夫得生之行。唯我彌
陀攝取若干佛土勝行。而爲無善凡夫乃至
十念生處故言二義倶得也。若不爾者。何
超世別意願耶。思云云
十一。彌陀如來本願定四十八願耶 答。問
意云何爲異譯二十四願此問耶。爲
更有於餘佛所而發餘願耶 且置
。直述宗意者。一家宗義正依三經。應
此數定量也。異譯經中縱有増減存沒
之異。譯人既異所見各別。如來説教亦逗
衆機。不必一一須會通也。又此本願擧
四十八願。既攝二百一十億土諸佛願
。而復超發別意勝願故。既其所攝勝因理
實無量。是以世自在王佛言。菩薩聞已修
此法。縁滿足無量大願。明文在斯。不
十二。我建超世願三世諸佛願故立
此名耶 答。言爾何過カアラン。於彼二百一十
億土選釋攝取超勝願故。又言名聲超十方
即是證也。但諸師意超世間位三賢
發願故名超世者。未必然也。若如所執
者。前文亦言法藏比丘與世超異イスト

十三。四十八願於何位發耶 答。此事難
知。諸師異説。今依註論群疑論意。可
上願也。故註論云聖種性中發此願。群
疑論云。法藏菩薩十地聖人云云但於十地
何地。凡諸菩薩發淨土願。或於初地
八地。如華嚴説。准知今願。或可初地。或可
八地。難定判也。但此等義且順常途。自宗
別意更有深義。所謂彌陀智願故也云云
十四。兆載永劫中間修行者。行佛果耶 答。
佛果者。何義耶。言佛果行故名
行佛果者。可言中間修行爲佛果也。五
劫思惟修滿大願。願因滿已一向專志莊
妙土。即是修行其勝行。依行成果。依果感
報。感成極樂之次第也
十五。同本異譯二十四願者。悉攝盡四十八
耶 答。准上可
十六。四十八願攝盡不可説不可量願
答。亦如上説
十七。四十八願悉成就願耶 答。爾也。一一
願言若不爾者不正覺。今既成佛。故知
悉是成就願也
十八。釋迦・阿彌陀發願同時耶 答。悲化經
中同時發願。然釋迦佛在十劫後者。機宜別
故。意樂異故。彼千太子諸梵志等。雖亦同時
發願成佛有前後者。皆此義也
  二。阿彌陀如來本願廣爲念佛餘行。爲
當唯以念佛往生本願耶 答。此有
異論。今則可言。唯以念佛往生業。更
諸行往生願也。故宗家釋云。如無量壽
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是則六八願中第十八願。正願十方衆生
往生其正因。直言至心信樂欲生乃至
十念故也。然有人云。此願雖念佛往
。第十九願・第二十願。攝諸行人。故本願
中亦有諸行往生願也。來迎・果遂。皆是
往生之義故也。但前釋言唯明專念等者。
唯有多義。此是隱劣顯勝唯也。今謂不
然。既許隱劣顯勝唯者。勝必攝劣。劣必
勝。若不爾者。勝劣不成。勝劣若成。勝
自勝。攝劣故勝。劣不自劣。依勝故劣。
故彼所解還成今義。如唯識觀五重雖
殊皆成唯識無境義也。又言來迎諸行
者。念佛豈言此益耶。宗家所判攝
取三縁唯在念佛。若爲通之。由斯有云。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第二十願諸行往生。
十九來迎通攝前後。故在兩楹此意
也。此亦不可。第二十願既言聞名係念我
國殖諸徳本。念佛宗家所攝諸行在文分
明。誰許偏攝諸行耶。凡此一義自宗
大事。今擧一端。學者詳
十九。第十八願十方衆生者。意取十方衆生
中乃至十念一類歟。爲當不一衆生
之耶 答。十方衆生者。普攝法界也。至
心信樂者。定其生因也。是故十方法界衆生
盡是可此心之機。若不爾者。何名大乘
廣智願海。何名頓教一乘海也。思
二十。乃至十念機廣亙六道耶 答。爾也
宗家云。五趣齊生群疑論同之。經云。乃至三
途見光解脱。若不念佛何由見也
二十一。攝中有冥道機耶 答。爾也。群疑
論定判。但惡趣中有往生者。多分宿習開發
機也
二十二。乃至十念者。前至心信樂外顯往生
文耶 答。至心信樂稱名安心也。乃至十
念者。稱名遍數也。故宗家云。稱我名號下至
十聲。是其義也
二十三。乃至言者。下從一念上至十念
耶 答。宗家意者。以下至十聲正義
也。群疑論中雖一念乃至十念。恐是且
一義而已。理實師資釋義不違失。宗
家釋中亦全非上至義。散善義中其意
二十四。乃至十念者爲凡愚十念耶 答。凡
愚十念是何法耶。故應答言。非是凡愚十
。何以故。教中無凡愚十念故。彌勒
問經所説十念凡愚念。未別有
凡愚十念。設言彼非凡愚念假説此問
者。今此十念若彼十念ナラハ是凡愚念非
凡愚念。彼此十念同異未定。諸師異釋。今
感師彼此各別。以此十念彼十念。假
此問。豈應理耶云云
二十五。乃至十念者。指意地憶念耶 答。
宗家毎言下至十聲。但非意地十念
禮讃等。尋文可
二十六。乃至十念者。指名號歟。爲當指
耶 答。指名號者其義云何云云但此十
念十聲爲數。於中非十聲時分爲時節
。如上具足十念義
二十七。乃至十念者。臨終十念耶 答。願意
正在臨終十念。故安樂集云云云但於平生
或時須十念法。如禮讃等。此乃十是
滿數故也。又此問意若問平生但稱十念
相續亦乘此願生者。此應斟酌
若應相續之十念者。初念業成即便往生。若
其不相續ナラハ樅至十聲業亦未成。如
是思
二十八。乃至十念者。亙九品機耶 答。此
願雖三輩九品。十念且被下輩之三品
大經觀經説相可見。宗家毎言上盡一形下
至十聲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即此意也
二十九。第十八願攝乃至一念機耶 答。可
攝也。此有二義。群疑論中乃至十念爲
上至。故許一念。宗家釋中雖下至十
而兼下至一念。何以然者。願文雖
至十念。成就文云乃至一念故。是則二文互
顯故也云云
三十。十八願攝但聞知識教不念機
答。問意云何爲教不念之機之得
而問此願攝不攝耶。爲其生不生
此問耶。且置此事。直答言。若其
聞如聞故。名不念者未之。若
其聞即至心信樂。非不念故不
三十一。十八願往生人預來迎耶 答。第十
八願往生人外。更有何人來迎耶。當
次願臨終現前爲前願往生人也。三縁
唯爲念佛益者。宗家定判。勿異論但次
願言發菩提心修諸功徳者。爲三輩來
迎不同。由其根行義別故耳
三十二。十八願攝五種正行耶 答。此願所
宗正定之業。後二願中隨應攝餘助業等
也。更有餘義。今且略
三十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亙即便・當得
往生耶 答。可然也。於一往生
故。但此之問端亦應斟酌。此二往生人
多不許。不必應此問故也
三十四。下卷初所載三輩往生者。第十八願
成就文耶 答。第十八願成就文者。在三輩
。三輩正是後之兩願成就文也。然此三輩
根行雖殊。皆言一向專念等者。正明簡機
受法雖異莫皆乘前願
三十五。第十九願十方衆生者。第十八願十
方衆生。其體異耶 答。其體不異。准前可
知。更有餘義。今且略
三十六。發菩提心者。指三心菩提心名
耶 答。不爾。是三福中菩提心也。後言
是三心也。但此心與後至心等終成
。思之可
三十七。修諸功徳者。擧往生生因歟 答。
爾無失。此願所攝當彼觀經三輩散善正因
正行。但此因行念佛所成。故願生因已在
。非前念佛往生願外別立諸行往生願
三十八。修諸功徳中。有念佛善耶 答。言
有無過。如六念義。應
三十九。來迎願亙念佛諸善耶 答。感
因正在念佛。諸善成其機差別相
四十。聖衆來迎願限順次往生一類耶 答。
爾也。若不生者有何來迎云云
四十一。來迎願亙即便・當得二種往生
答。言亙無妨。當得之外無即便故。但十八
願願即便往生益。此願願其臨終現前。相資
一益
四十二。來迎引攝願亙九品往生耶 答。爾
也。亙三輩故。九品中文有隱顯
四十三。第二十願十方衆生者。次上二願中
十方衆生。其體一耶 答。其體應一。如
知。更有餘義。今且略
四十四。殖諸徳本者。與十九願修諸功徳。其
體同耶 答。雖異而同。何以然者。前願攝
彼三輩散善。此願攝彼十三定善。故言聞名
係念等也。然既泛言殖諸徳本。諸言所
必總攝故。故亦可言。前願攝諸教來者
此願攝今教行者。故言聞我名號等也」
四十五。殖諸徳本中。有念佛功徳耶 答。
有無失。准上可知。又此徳本正當五種
正行等故。思
四十六。殖諸徳本者。出往生修因耶 答。
爾無過。如上可
四十七。殖諸徳本者。三心具足行者耶 答。
爾也。故云至心迴向等
四十八。殖諸徳本往生預來迎耶 答。問意
云何爲前念佛往生之外別立殖諸徳本往
此問耶。且置此事。直答應言。殖諸徳
本往生來迎盡是念佛増上縁也
四十九。至心迴向者。與上係念我國一體心
耶 答。爾也。行願異也云云
五十。至心迴向者。三心中迴向心耶。爲當正
行迴向也 答。二義倶得。正因・正行不

五十一。不果遂者。約順次往生歟。爲當指
二生・三生乃至無量生耶 答。此有異釋
故立願名。或名係念定生。或名三生果遂
今且可順次果遂。然言果遂生者。
聞名係念殖徳必不唐捐。故不直言
若不生者。若其直言若不生者。應諸行
往生願故。但異譯中譯言若不生者。譯人既
異所見各別。不和會。又縱言若不生者
既言聞我名號。念佛爲宗攝諸行耳。又果
遂者非直言生。係念果遂亦通現身見佛
徳本果遂亦通生後得益。故前往生來迎願
外有此願
五十二。第二十願者。十八・十九願外有
耶 答。有別體也。如前思
  三。阿彌陀如來成佛已來經幾劫耶 答。
大小兩經同説經十劫也。大經異譯言
八劫者。人師釋云。八者小中點也。
今謂何必小字脱中點耶。豈非

五十三。三世諸佛正覺皆依念彌陀三昧
答。爾也。觀念法門引般舟經云云 本經
直言念佛三昧。而以彌陀其主。故彌陀
正覺雖十劫而攝三世。亦無妨故。無量
壽法三世常存。覺此法人三世常在。是故讃
一到彌陀安養國元來是我法王家也。更
多義。今且略
五十四。十劫正覺久遠實成本耶 答。問辭
不審。久遠之上脱有字歟。若爾應答。非
此義。但是法華一教門耳。涅槃常住華嚴法
界教門非一。勿一途。今宗通許彼彼諸
。故應答言。非此義。隨問諸義皆准

五十五。形像觀所説法界身佛者。十劫正覺
阿彌陀耶 答。爾也。三經所説是一佛故。是
以讃云正坐已來經十劫心縁法界照慈光

五十六。十劫正覺阿彌陀者。四弘圓滿佛耶
 答。爾也。若其不滿圓果不成故也。以
度生願圓滿故。所證圓果名法界身云云
五十七。十劫正覺者。妙覺極果成道耶 答。
爾也。釋迦正覺極果故也。同性經云初地佛
者。彼於三乘乃以佛地各立十地。此是佛
地中初地也云云
五十八。十劫正覺者。但爲報身。爲當亙
三身成道耶 答。淨土成佛三身圓果總名
報身。故亦得是報非化。言非化者非
相化。八相化者穢土身故。彼化是此三身圓
報之化用故云云
  四。淨土宗意立幾身土耶 答。或立
身二土。或立三身三土。註論云法性法身
方便法身。安樂集云眞身應身等。皆立
意也。安樂集又云三身三土。群疑論同
之。宗家亦云三身化用皆立淨土等。是其
三身三土義也。但此且擧常途所用。若欲
廣明開合廢立。諸經論中所説一身四身
乃至十身等義。莫
五十九。阿彌陀三身中何耶 答。宗家定判
是報身也
六十。依何證據極樂世界報身報土義
耶 答。依同性經無量壽經觀經誠證
也。同性經云。淨土中成佛悉是報身。穢土
中成佛悉是應身取意又出淨土佛中。即擧
阿彌陀如來・蓮華開敷星王如來等。故引
以爲教證。大經酬因・觀經兼化。是理證
也。又同性經證報身名。無量壽經證酬因
。觀經會成前二證也。言總意者。凡欲
證先出ヘシ明文。故引同性以爲教證。然此
同性非往生經。恐有疑者難言ハン。諸佛各有
三身。彼經雖報身報土。何妨三經説
化身化土之邊。故引大經酬因義。雖
此證恐更難言ハン。願所成身何必報身ナラン。縱
報義何必同セン彼第二報身。同性報身十
地所見。此願既攝凡夫故也。欲此難
觀經阿彌陀佛與化身來。別願所成豈
ランヤ報身。又豈異ンヤ彼同性報身。應知。彼佛
是報身別願因凡夫來。今此三經
共成一證。永除異見之疑執者也。思
六十一。阿彌陀報身者。自他受用中何耶
答。此有異論云云且一義云。今此別願所成
報身。異彼諸教自他受用。而還攝彼自他受
。何以然者。今此報身正覺智海以
自證。故異彼自受用身内應眞理。他
受用身外應大機。而此報身尚攝凡夫
自證體。況不彼眞理冥合。況復不
大機耶。故言還攝彼二身
六十二。阿彌陀報身者。三身別論報身耶
答。初言是報非化。乍似三身別論之報。後
報身兼化三身圓報之義云云
六十三。阿彌陀佛有入滅時耶 答。入・不
入義凡慮難測。如來善巧非此説。如
觀音授記經云云
六十四。眞身觀佛極樂本身耶 答。宗意然
也。故名眞身。眞身者是眞報身也。法事讃云
一坐無移亦不動徹窮後際放身光者。謂此
事也。但即此身隨機變現大小不同。故下文
或現大身或現小身。明知此身是常身也。
然他宗人以文六身彼常身。會此經云。
觀心轉タタナレハ大身者。恐不可也。違下文
如前所説阿彌陀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
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
成就等故。思
六十五。阿彌陀佛報身者。亙觀佛念佛佛
 答。爾也。觀佛念佛佛體無二。體雖無二
觀念異者以事從名持之名念。以名從
觀。然而名只是事。事只是名。故言願力
故憶想必成也。又若細辨觀佛始終
重義。初重未前玄旨。雖彼佛
名取事。望情非二佛異也。詳
六十六。和尚會報身入涅槃義。引何經説
耶 答。引大品經涅槃非化品文也。彼文初
五陰乃至一切種智。皆悉如化生滅法故。
唯大涅槃一法ノミ化無生滅。後明諸法
性空。即大涅槃平等無二。有佛無佛性常涅
。佛言。諸法性常涅槃。爲新發意菩薩
分別説。故言諸法如化涅槃非化等。以
驗知。授記經中縱後説彌陀有生滅相。理實
永無生滅身也。此是例證非直證
六十七。報身者。但限教主之耶 答。問
意云何爲觀音・勢至等身此問耶。爲
彼國所有分身此問耶。縱依何意。通
答應言。指教主身報身也。分身雖
報・化二身。二菩薩觀雖亦云眞觀。今論
教主故。若於教主報身義。通別依
正莫酬因實徳攝也。思
六十八。法界身者。衆生界即彌陀身耶 答。
法界所化。身能化。故名法界身。然言是心
是佛。離法界外無別佛身
六十九。觀音勢至可成佛時耶 答。爾
也。彌陀壽量雖後際。隨機所樂隱沒
故。觀音等雖闡提菩薩。因果功徳無闕減
云云
七十。和尚意報身報土義之外。有化身化
耶 答。宗家直依前三經定立
報非化之義。鼓音聲經所説身土雖會通
其義已在安樂集中。或可彼不別説之。
但群疑論非其別義。故知彼文未
。諸餘諸論縱有是種種異説。皆知
。不會通。凡諸教中有三身三土義
中。雖明説報身報土。未的言化身化
故也
  五。十二光佛同體異名佛耶 答。依大經
。無量壽佛異名而已。首楞嚴經雖
去十二如來相繼出世等。恐彼異佛同
歟。彼既新譯雖祖判經文分明。勿
共諍
七十一。阿彌陀翻名亙十二光耶 答。言
爾何過アラン。無量・無邊・無礙等名既見タルカ彌陀
翻名故也
七十二。十二光佛者各別身相威儀示現耶
答。言爾何妨アラン。雖是一佛異名徳義既別。
徳現相無違害故。眞言教中存其印明
差別之相。即此意也
七十三。無量壽佛威神光明。但限十二光佛
耶 答。言爾無失。彼佛威光雖晝夜一
劫説不盡。擧此十二攝盡故也
七十四。有阿彌陀佛光照耶 答。
光無照。機有蒙。故註論云。礙屬衆生
非光礙也
七十五。十二光中無量與無邊無礙
差別耶 答。無數量・無邊際・無障礙・
無敵對。是其差別。讃彌陀偈云云云
七十六。無邊光者。三身中何耶 答。此十二
光皆是報佛智光差別。然其報佛備三身徳
此十二光徳義亦然。雖然別配三身等者亦
無方也。且如讃中。於三徳中解脱光。此
亦一往勿定執
  六。阿彌陀相好光明有齊限耶 答。無
際限也。經中雖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
萬四千相好光明。皆是麁相。理實ニハ塵數ナリ
故經言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其説
云云釋云結少顯多等
七十七。阿彌陀佛有常光・神通二種光明
 答。言爾何過アラン。觀經所説遍照光者。是其
常光。大經中云口光現瑞者。是其神通光也」
七十八。八萬四千光明色光耶 答。爾也。智
色光也。故言心光
七十九。光明攝取利益唯限念佛者耶 答。
爾也。經釋分明。勿異論何以然者。此有
二義。一三縁義。二本願義云云此乃念佛一
法體備タリ三縁。彼佛選爲別願宗云云
八十。阿彌陀佛光明量天親論主云何釋
耶 答。或云盡十方無礙光。或云相好光一
也。一尋光者項背圓光。若對經文。或可
像觀三十二相中之一相。或可眞身八萬四
千相中一相。於此諸相衆好之上。各有八萬
四千光明。遍照十方。無障礙。故言盡十
方無礙光
  七。三世諸佛名號有勝劣不同耶 答。若
願行來收非勝劣。釋迦諸佛擧稱
彌陀名者。即此義也
八十一。具光明壽命功徳。限彌陀一佛名號
耶 答。此事難知。經釋未簡別故也。但
諸佛名縱有足光壽功徳。於中彌陀名號
最尊。爲今一宗之所貴也
八十二。名號者呼佛體之名歟 答。名以召
事。呼體必然。諸法之名有體者。有
體者。如論註解。尋文可
八十三。稱名行者有不滿所願之類耶 答。
如實稱名無不滿者。不名義不滿者
亦如論注。但其如實不如實義。學者異見。今
謂直是信・不信耳
八十四。十住毘婆娑易行品所列百十佛中。
阿彌陀耶 答。爾也。最初列之。但彼第
二世自在王佛非今彌陀因位所値世饒王
。何以然者。論擧現在十方佛
八十五。文殊般若説一行三昧者。指稱名
耶 答。爾也。稱一佛名。見一切佛
法界一行
八十六。般舟三昧所説所授跋陀和菩薩念
佛者。稱名念佛歟。爲當觀念念佛耶 答。二
義倶得。但貴意。觀念念意在稱念故。觀
念法門意在
八十七。稱名念佛行以行者口業所依
歟 答。言爾何過アラン。群疑論云。口業念佛門
即此意也。但偏執爲口業一行宗正意。正
意總爲三業本也。眞身觀中釋義在云云
八十八。阿彌陀經中行此難事得阿耨菩提
云難事者。指彌陀名號耶 答。爾也。此
經所説唯此一法也。行此之言更指何行。況
次下言ヲヤ説是難信之法。故知本師自覺覺
他。唯此一法無餘乘也。若不爾者。何言
世諸佛皆因彌陀三昧正覺耶。故知
此義非直出念佛鏡中。宗家祕懷元在
此也
  八。三身各有來迎義耶 答。經文且説
身兼化。依義通論スレハ。必兼法身。三身圓果
報身故。但問各有來迎義耶。似
身各別而來ルカト。若爾應此義云云
八十九。最初正覺教主出極樂來迎耶 答。
此問似彌陀正覺非啻一世。問其最初
正覺彌陀來不來義。有何所據此問耶。
設有所據此問者。答言來迎有何難
耶。若言此問意不是。只問今日現在彌
陀十劫初坐道場之時。即出極樂來迎セル
者。問辭不宜。應彌陀初成道時即出
來迎スル歟。又言出者爲スルト于極
耶。爲スト極樂耶。且置此事。今總
答者最初成道時。即來迎スルニント何過也。若
爾時十方衆生應聞知修行遊諸佛
。與メニ物結縁スルニ彼彼衆生得生時至
道揚正覺。或可答言。彌陀正覺實無
始終。三世諸佛皆説十劫。故無初成來迎
云云
九十。來迎引攝如來方便假説歟 答。問意
云何。爲理性此問耶。爲事相
此問耶。若望理性此問者。可言不來
而來也。何以故。如衆生性不生不滅ナレ&MT01302;相中
而有往生故也。群疑論云云云若於事相
此問者。亦應答言。如往生必有
。若許往生ハハ來迎。六八弘誓皆實不
虚。豈言一實一虚ナラン耶。而今學人多有
來迎爲假説。恐是臆度妄談而已
九十一。念佛三昧論佛來迎耶 答。來迎正
念佛三昧。唯此法有三縁故也
九十二。來迎佛四威儀中何耶 答。既言
。行威儀也。若取暫住行住也。但此問
意欲坐立歟。若爾可言多用立也。第七
觀初住立空中即其事也。釋云云云然泛
論非坐來。禪林變相顯此義
九十三。來迎引攝之時。佛身國土倶來耶
答。倶來無妨。例如宮殿隨衆來也。又有
云云
九十四。酬因本身坐立二佛中何耶 答。佛
四儀。何非本身。於中坐儀特表尊特。故
一坐無移等也。或可四儀總名一坐。安
住常寂涅槃故也云云
  九。三尊身量云何 答。觀經云云云佛身
脇士甚者。聖境超情表難量
九十五。佛眼量云何説之 答。觀經云云云
身量甚大眼量最小者。如前可知。諸師准
眼減身量者。非今所用。不
九十六。二菩薩身量光明云何 答。觀經云
云云光明似身量者。如前可
九十七。觀音・勢至二菩薩者。彌陀成佛時自
他方來耶 答。大經云。此二菩薩於此修行。
命終轉化生彼佛國。此乃宿願縁重助佛行
故也
九十八。雜想觀三尊身量有大小耶 答。
佛身量有大小。二菩薩亦有大小也。但
此問意欲ハント佛身菩薩身大小不等歟。若
爾可定。聖化無方故也。釋中雖
大侍者亦大。佛小侍者亦小。若欲會通
言。隨佛大小侍者亦隨現大小身。其大身
者如前三尊觀中所説。其小身者假令佛現
丈六八尺身者。菩薩隨應所應身。或現
八尺四尺等故。雖然此釋似等同。禪林
變相亦圖等身故。今且應定耳
九十九。眞身觀所觀身者。阿彌陀本身耶
答。上已答竟
百。二菩薩所座如何分別佛左右耶 答。依
觀經説觀音・勢至如次左右。陀羅尼集經
此説者各有所表。非相違云云
百一。住立空中三尊光明有不同耶 答。經
文總説光明熾盛不可具見。雖其同
不同相。准下觀門不同。有何過
百二。三尊所坐蓮華有大小耶 答。隨
身量座量應知。但經指言如前所説等無
者。衆寶莊嚴等異耳。或可其華座
量等。影現身量亦齊等也
  十。名極樂世界何故耶 答。阿彌陀
經云。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觀經云分身來集度苦衆生者。宗家釋
云云群疑論中又有異義云云
十一。極樂十方相對ルニ勝劣不同
答。大經觀經許勝劣。宗家所判隨亦然
也。此乃諸佛法海平等一味。本國他方
復無二。願行來テハルカ因縁故。
使諸佛推功歸本。讃曰。四十八願莊嚴
起超諸佛刹最爲精云云
百三。極樂世界上品淨土耶 答。三經所説
諸佛土中上品淨土。如前已述。若依華嚴
淨土初門。安樂集中略引其文。二經相違云
何會者。此有二義。一云。佛土優劣對望多
重。華嚴對餘勝土劣。三經對餘劣土
勝。故此二經非相違也。二云。諸佛淨土理
實平等。互説優劣各逗機宜。若聞初門ナリト
スルニハ易往想爲説下品。安樂集意依此勸
進。若聞上品ナリト勝欣心爲説無比。宗家
讃勸意在於斯。故此二經各逗一縁互存
利益。無違害耳。二義&T049271;切學人知
百四。如極樂世界攝十方佛土。十方佛土又
西方極樂耶 答。言爾無過。諸佛淨土
帝網故。推功歸本セハ上可
百五。凡聖所見極樂有勝劣不同耶 答。此
分別。依正因門勝劣。依正行門
優劣。且如三輩所生蓮華。體是一種
正覺淨華ナレ&MT01302;。其相非九品不同。即此事也」
百六。極樂世界有方域分齊耶 答。於
世界實無邊際。故論讃曰云云然望此土
必須方。故經説言云云此乃方即無方故

百七。過幾國土極樂耶 答。阿彌陀經
云。過十萬億佛土云云稱讃淨土經云。過百
千倶胝那庾多佛刹云云譯人既異所見各別。
和會。餘經有過恒沙刹。部異
ナリ。亦不會。今用正依三經説
百八。西方極樂者。四州共可此説
答。可然歟。盡十方界無極樂。隨方指
西。必須日觀故也
百九。法藏比丘卜西方成佛。有何故
答爲今觀日送想故歟。更有多義。今且略

百十。極樂西猶有國土耶 答。可之。
且如無勝淨土是也。但依宗説十方諸佛讃
彼國。皆言是西方過十萬佛土者也
百十一。在娑婆西方之時。如
萬億土。到淨土已還見娑婆。又有此界別
里數耶 答。言有無失。供養他方十萬億
佛。即其事也。雖然彼國云方域。亦無
。思
  十二。西方極樂心外淨土耶 答。此問似
心外淨土而問極樂是耶非耶。若問ハハ
西方極樂可心外法ナリト。豈不宜耶。
故安樂集云。若攝縁從本。即是心外無
法。若分二諦義。淨土無是心外

百十二。極樂世界十劫正覺之時始建立之
耶 答。言爾無過。故言依報感成極樂也。
但悲華經云昔時尊音王佛國爲今彌陀佛
者。且隨機宜處所耳。理實諸佛相繼
世。各住&MT06279;自所感成淨土故。大經云。所修
佛國恢廓廣大超勝特妙等云云
  十三。極樂世界三界内耶 答。群疑論中
廣論此義。有攝・不攝二釋。註論安樂集
直言三界攝。宗家爾。故言極樂莊嚴
出三界。人天雜類等無爲。良由本論云
過三界故也。何以然者。阿彌陀佛願心莊
嚴勝報故也云云
百十三。極樂世界有三界建立耶 答。大經
只立四天乃至色究竟天四空。其諸
天人實非天人。皆受自然虚無之身無極之
。但因順餘方故假立人天名
百十四。極樂世界有四季轉變耶 答。大經
云。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但准晝夜十二時
。依華開合立時分。何必全無立四
。經言無者言寒暑青黄等相
百十五。西方淨土依正具六道依正耶 答。
天人三惡趣。若取觀音光中所現。無
具足云云
百十六。水鳥樹林説法方便化現事歟 答。
爾也。阿彌陀經云。變化所作讃曰。爲
方凡聖類故。佛現此不思議但此化事即
事而カモナリ。理相應。故言見色皆眞色聞
音悉法音也。又法事讃云云云
百十七。極樂國有幾寶池耶 答。國界無邊
莊嚴遍滿。誰測其數。經言有八池水。且擧
一界莊嚴而已
百十八。極樂世界蓮華量云何説之耶 答。
阿彌陀經云。大如車輪。觀經云。十二由旬。理
實大小無定相
百十九。七重寶樹者。七行重列義耶 答。不
爾。宗家釋意七寶重接。間錯莊嚴根莖枝條
葉華菓。故名七重樹。如是寶樹七行列立。
故言七重行樹七七四十九重也。但此釋文
頗以難見。更思擇之
  十四。安養都率トノ往生有難易勝劣
答。爾也。群疑論中廣明此義。顯其優劣
十二義。主處眷屬壽命等。辨其難易
八種異。本願光明守護等也云云
百二十。五逆十惡人都率上生スル耶 答。群
疑論意不此義。但造十惡五逆
者應生也。謂彼八種異中第七重惡異者。
且言五逆生不生
百二十一。但稱名號者都率上生スル耶 答。
群疑論意許此義也。故彼十五同中第七稱
念同ト云ハ。引上生經若一念頃稱彌勒名。同
念頃稱彌陀名。但有本願・非本願異
耳。抑此問端可但稱彌勒名號者歟」
百二十二。都率上生有來迎之儀耶 答。有
之群疑論云。六聖迎同者。上生經云。彌勒
菩薩與諸天子迎此人
  十五。何ナルヲ邊地胎生耶 答。大經云
略論云。邊言其難。胎言其闇云云
百二十三。邊地胎生者。報土内耶 答。此有
異論。今存一義報土内也。雖是報土
陀悲願普攝群機故。令帶惑疑者&MT06279;此事

百二十四。邊地胎生者。三輩九品所攝耶
答。此有異説。大經不三輩所攝。異譯經
中下輩攝。略論云。復有一類不入三輩
又云。識其本罪深自悔責メ求彼處還同
三輩云云此乃初生不攝後還攝也。三輩既
爾。九品例然。九品華合別有所由。上六品
善行強弱。下三品由惡行輕重。而皆三心
具足人故。非帶惑疑生者云云
百二十五。邊地胎生者。三心具足行人耶
答。不爾。雜疑人也。但至臨終見佛悔過。爾
時或有具三心義。雖然一生疑謗心多。故
宮胎其罪
百二十六。同本異譯所説中悔疑惑者。大經
疑惑胎生者一體耶 答。爾也。但異譯經雖
邊地胎生。雖宮殿内。
邊地二千里城七寶池中蓮華ヨリ化生。譯人
既異所見各別。不和會
百二十七。觀經下輩三生者。大經邊地胎生
者耶 答。此義已顯前問者耶。但釋華内
三種障。同彼胎生之行相者。業因雖
果相相似。借彼顯此有何妨也。故或可言。
下品三生雖邊地亦名胎生。上中輩中
華合例
百二十八。邊地胎生者預來迎耶 答。此事
定。大經一向不來迎。異譯經云其人
臨終見佛形像等悔過故。更可
百二十九。邊地胎生者。依本願力此報
耶 答。受此報者由疑惑也。生極樂者本
願力也。此人乘何願力ルトナラハ者。亦乘念佛
往生願力。雖説至心信樂。亦非全無
信佛因。故又義云。第二十願攝此類云云
今謂。第二十願縱攝此類。得生必乘第十
八願。生因正在彼願故也
百三十。菩薩處胎經所説懈慢國者。大經所
説邊地耶 答。雖定判。且存一義二處
別也。懈慢未極樂界故。此乃雜疑雜修
二類生處也云云
百三十一。邊地胎生者。以宮殿胎生。爲
當以蓮華胎耶 答。大經宮殿也。十住
論云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此華胎也。有
師會云華内似宮非相違也。今師似
二胎生。故云往生華末出。或隨
宮胎或生邊界
  十六。極樂世界有女人耶 答。無之。若
女人本願故。有譏謙故。鼓音聲經
佛母。安樂集・群疑論互擧一義
云云授記經中觀音・勢至欲此土。於
彼莊嚴華臺之上有化王女。既言化女
百三十二。女人往生耶 答。但能念佛莫
皆往。阿彌陀經云善男善女執持名號
往生。故韋提侍女得忍得記。皆已生故不
之。觀念法門云云云
百三十三。女人往生者。轉男子生耶 答爾
也。觀念法門云云云轉女成佛經云云云此皆
正命終時轉捨女身。變成男子華生也」
百三十四。第三十五願成女人往生益。爲當
又願轉女爲男益耶 答。願轉女成男益
也。然其後身必在淨土。故約初生此義
云云
  十七。安養世界有二乘耶 答。畢竟言
之無二乘也。論云。二乘種不生云云
百三十五。於極樂世界二乘果耶 答。
中品三人先證小果。但不保證即向大也」
百三十六。住果二乘往生耶 答。若論小聖
去亦無妨。故大經云。菩薩比丘皆得生也」
百三十七。安養世界二乘者。法華論所列四
種聲聞中何耶 答。彼四種名約此土立。淨
土必無上慢決定退大三名。彼國聲聞皆信
大乘。亦無退大趣小心故。但此土中四種聲
聞。若能念佛莫不皆往。又上慢人迴心可
生。決定性人無餘後生。退大得記可生無
疑。應化往來不之也
百三十八。證果二乘往生者。迴心向大後論
此益耶 答。退大往生多在迴心之後。定性
往生必在無餘之後。通論倶有迴心必生義
正法華云臨滅度時佛在前立勸發無上
正眞道意。但此臨滅度者。定性不定性諸宗
異論。今且置
  十八。極樂世界菩薩聖衆。實於三賢十地
階位次第經耶 答。言爾何過。頓教一乘
海不淺深。故註論云云云
百三十九。極樂聖衆唯限一生補處耶 答。
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
。畢竟論之。皆當究竟至補處
  十九。極樂世界有九品別耶 答。此有
異論云云今謂。正因感果可品。正
行感報可品。品即無品。無品而品
也。論註云云
百四十。往生人華開有遲速事。依善根多
耶 答。依善根多少。或依惡業輕重。或
疑障淺深。非只一途者也
百四十一。於蓮華中經日月劫數約娑婆
時節耶 答。宗家意然也。往生要集以
成之云云 群疑論約彼土且存隨他

百四十二。於極樂世界蓮華中實送
塵劫耶 答。經言六劫十二大劫。何多塵劫
耶。然此劫數未必定量。經文且擧一相
已。縱是不定。且就六劫十二大劫前問
者。一念多劫長短無礙。故讃云十劫須臾不
覺盡。可以例知
百四十三。於蓮華中皆悉見佛聞法耶 答。
宗家雖内受法樂。未分明説見佛聞法
他宗人師雖下品生人在蓮華中常聞
彌陀・觀音説法。末學亦爲難義。今案此事
深意。宗家既言内受法樂。若不聞法
何法樂。荊溪妙解與此玄會。豈非
因門華中常聞。依正行門華開方聞
百四十四。下品生人在蓮華中見佛聞
者。方便假説耶 答。准前可知。又一義
云。此亦抑止方便説歟。下下品釋似
云云
百四十五。往生人所宿蓮華。凡夫往生之時
始出生耶 答。本有始生無妨礙
百四十六。中品上生華開相云何 答。經云。
蓮華尋開華開遲於此者。彼雖
正行緩故。此雖遇小戒行精故。開クコト
早晩得益小大頻迦在卵。聲超衆鳥。蓋此
謂也
百四十七。中品下生華開相云何釋之耶
答。釋云開・不開作異。言意者。此品行人位
定故。若以戒福下善此品人。經七日
者華開時也。若以世善上福下品人。此
七日者不開時也。爲此義經文直言
經七日。不華開・不開之相。故言此明
開・不開作異者歟
百四十八。下品上生華開文。云何引釋之
耶 答。言引釋者謂牒釋歟。若爾牒經文
經七日也。何以然者。前中下品世善上
福。若爲此品正行。彼七日聞法或作此品華
開時分故也
百四十九。往生人所坐蓮華者。悉如來正覺
華歟。爲當行者功徳所生蓮華耶 答。悉是
如來正覺淨華。亦即行者無上功徳所生華
也。應
  二十。極樂世界三賢十聖報土歟。爲當究
竟果滿報土歟 答。彌陀如來究竟果滿
眞報土也。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
佛一人居淨土者。應是漸教自力門説。今
此他力頓教宗義十地三賢人天雜類齊
報法高妙土也。抑彼經言住果報
異就識有漏土也。居淨土者純淨無漏
眞報土也。而台宗意住果報土爲實報土
唯佛淨土名寂光土。與今宗義此參
。問答必有乖角之失。應擇之
百五十。極樂世界報土者。一時化現報土耶
 答。不爾。建立常然無衰無變眞報土也」
  二十一。極樂世界果報無明所感報耶
答。上答顯竟。衆生生者亦乘佛願
也。群疑論云。愛ヲ以生者且存法相
百五十一。於極樂世界生死有漏名
 答。不此名。佛果無漏無生界故。群疑
論中雖亦有分段生死有漏名義。彼且
謗法相而已
百五十二。於極樂世界惑滅智生義
 答。言有何過アラン。不滅而滅。不生而生故也。
讃云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眞如門
此義也
百五十三。極樂初生菩薩與衣倶生耶 答。
上輩有衣。慚愧相故。下輩無衣。表無慚故。
中輩准知。在中容故。禪林變相現此義也。
讃云法侶將衣著者標法衣耳。非内衣也」
百五十四。極樂世界衆生身内有八萬戸蟲
耶 答。不之。無三惡趣故。群疑論云
云云
  雜
  一。恒沙諸佛證誠亙三部經耶。但限
彌陀經耶 答。文在小經。義通三部。所
證誠法通三經云云
一。證誠佛者。但限六方耶 答。言爾無失。
六方即攝十方故也。以此義故新舊兩譯
相違
二。十方諸佛中有不證誠佛耶 答。不
之。諸佛稱揚願不虚故。故言十方恒沙
者。擧十恒沙無盡
三。證誠諸佛者。悉來集此土耶 答。各於
本國廣長舌。遍覆三千證明耳。其神
變相及誠實言。舍衞大衆見聞・不見聞義。難
定判。若依群疑論意。覩相聽言斷疑生
信也云云
四。證誠但限現在佛耶 答。言爾無失。但
此諸佛三世常住。彌陀正覺無始終故。釋迦
稱讃古今然。故大經云云云
五。證誠佛中有西方阿彌陀耶 答。此事
定。或可有。經言西方無量壽佛是也。
或可言無無量壽者應是同名異體佛也。稱
讃經云云云
六。十方諸佛同説阿彌陀經耶 答。言
何過アラン。但説經佛應穢土。證明佛應
淨土歟。思
七。十方證誠法。但限名號法耶 答。爾也。
諸佛咨嗟稱名爲宗故也。下方讃云一切福
業皆迴向者。念佛爲宗攝諸善
八。十方諸佛證誠一念十念往生耶 答。理
在絶言。故禮讃云云云何道理是釋
者。所證念佛本願宗故云云
  二。觀無量燾經頻婆娑羅王及韋提希夫
人得何益耶 答。頻婆娑羅成阿那含
夫人大悟得無生忍。但頻娑者聖道機故。
序中傍益。非正宗也。雖是傍益功歸
。玄スル散善顯行宗
九。大王被幽閉已經幾日死耶 答。准
三七有餘。律論異説不勞會
十。夫人得益。序正流通中何時得耶 答。玄
義云。韋提得忍出在第七觀初云云故知得
益在正宗
十一。夫人得益。聞經見佛中何益耶 答。聞
佛正説得益分齊在見佛
十二。夫人得見國益耶 答。見國益者何
耶。可見國得益耶歟。若爾應答。夫人得
益在見佛時。非見國時。何以然者。見國猶
是觀門分齊。見佛方入弘願故也云云
十三。韋提見佛但限第七觀耶 答。此有
異論。有義但在第七觀初。有義亦在序光臺
。今謂縱在光臺其分齊亦是見佛時
故。爾時光臺即是正宗也
十四。夫人光臺現國之時。見彌陀因位發願
耶 答。此有異論云云今存一義
失。夫人請言我今樂生彌陀佛所。釋云
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等。就夫人請
故。又以佛力了了見。何必不此因

十五。夫人欣淨縁時見住立空中三尊
答。此事難測。禪林變相於光臺上。雖
立像故。依義推之。如來四儀不可思
議。即座而立。即立而座。顯現隨宜。不

十六。夫人光臺見國之時。見九品往生人
 答。言見何過アラン。雖三福九品往生。隱
其所見後教。故雖二請唯是定善也。
釋云。選得生處還修別行。蓋此意歟
十七。韋提見光臺所現國之時。即住所現
極樂歟。在國外之耶 答。光臺既言
佛頂上。在下仰觀可勿論。但以聖境不
可思議。若許爾時證無生者。何無即住
也。普觀云云云
十八。韋提所得無生忍者。入位無生歟 答。
入位無生者何耶。若初住已上名入位者。宗
家所判不此義故。釋示觀中無生忍多是
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群疑論云。無
生忍有六位云云
十九。夫人者權者歟 答。於諸教中。縱言
。今經可實是凡夫。故解釋云。是凡非
聖。又云。實是垢凡女質。何以然者。縱是大
ナレ&MT01302;既同凡愚。同凡愚。已實是凡愚。論
本迹教本意故也。安樂集云韋提大士
假詫苦縁者。又是一義。兩祖所判各逗
。非相違
二十。侍女諸天得益。與夫人益同異云何
答。雖異而同。淺深雖異同得往生。往生即
是無生故也云云
二十一。所云得益者。亙觀佛念佛耶 答。
觀益意在念佛。會宗知
二十二。阿難・目連共預無生益耶 答。二
聖既是聖道人故。雖今經正宗所爲。耆闍
傳説既爲二衆。豈無皆入淨土門
二十三。耆闍大衆蒙念佛三昧利益耶 答。
先答已顯。可
  三。念佛三昧利益。但限往生一益
答。略説則有五種増上縁之勝益。廣説乃
至成佛マテ此法益
二十四。念佛利益亙往生成佛耶 答。如
前可知。故經云。若念佛者當坐道場生諸佛
釋云云云
二十五。五種増上縁利益。限三心發得行者
耶 答。可三心發得行者。故言除不至
也。但論冥利未發心前。思
二十六。滅罪増上縁者。約臨終念佛
答。何唯臨終。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滅罪例然。不之。但所引文在臨終者。
一例諸義傷害。況引觀經滅罪之文
念佛三昧益
二十七。華座觀滅罪文。云何引之耶 答。文
云。現生念念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文雖念念之言。准下下品念念滅罪。如
是引歟
二十八。二十五菩薩者。來迎佛助伴歟 答。
爾無失。十往生經同聞衆列此菩薩名
佛勅令淨土行人。豈限平生臨終耶。
況以觀音・勢至其上首。故知。本是淨土
菩薩也。是以禮讃云。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
云ヘリ。其中山海惠顧雖淨土。准
音等盡衆生願。言不生者約悲門説。若依
智門不生
二十九。三心具足行者有横病横死難
答。不之。於此行者有横死皆可
是宿業報也。十住論引般舟經唯除
業報必應受者故也
三十。念佛行者六方恆沙證誠佛來守護耶
 答。或云遙加。或云來護。隨宜無方也
三十一。見佛増上縁者。名阿彌陀佛
 答。彌陀爲主亦見諸佛。立此宗已一代
見佛莫彌陀三念願力。故引厭苦縁韋提
見佛乃至月燈三昧經中見諸佛文盡爲
者也
三十二。依三念願力見佛者。一向指佛力
耶 答。宗意然也。大誓願力四十八願力也。
三昧定力佛果念佛三昧力也。本功徳力
中萬行諸波羅蜜力也。若諸師意願力佛力。
定力法力。本功徳力行者自力。非今所用
勞會
三十三。以佛力故見彼國土釋迦佛力歟
 答。言爾無失。但此佛力含有兩重。序分
且示釋迦佛力。故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
汝得見。正宗畢竟歸彼願力故。言然彼如
來宿願力故有億想者必得成就。見佛縁中
直取願力。故引示觀縁文而言佛願力也」
三十四。依但口稱力見佛事耶 答。必
此事。見佛本由願力故也。一行三昧即
此宗也云云
三十五。攝生證生トノ二種有何異耶 答。攝
往生攝生縁。證得往生證生縁。然
證生義世有異論。有義佛證衆生往生。有義
衆生自證往生。今謂。此義不偏執。若無
佛證衆生不證。衆生不證佛證何爲。得
大義文可
三十六。攝生増上縁引第九觀攝取不捨文
耶 答。不之也。攝取不捨雖三縁。護
念縁中已引用故。非此非攝生文
三十七。攝生増上縁引大經邊地胎生文
 答。不之也。今明專念五縁故也
三十八。攝生増上縁十三觀中引何文
耶 答。文云。又如觀經第十一觀
此有二義。一云。第十一觀勢至觀也。此觀中
分身來集度苦衆生。是即九品來迎三尊。
故引此觀及下九品。同爲攝生増上縁也。一
云。第十一者恐寫誤歟。可第十二觀及下
九品等。普觀文云阿彌陀佛化身無數與觀
世音至行人所。亦與九品來迎義同故也
三十九。親・近・増上三縁。但限念佛具足耶
 答。宗意然也。若不爾者。不此三義
立唯攝念佛益也。經中縱有諸行
推功歸本盡是念佛益也。例如觀念法門五
増上縁廣引諸經齊戒等益以爲專念阿彌
陀佛益。此乃雖兩門之益。望佛本願
專稱故也
  四。依念佛迴向功力。存亡共預利益
答。爾也。存亡利益難思議也。群疑論引
願往生經文云云
四十。迴向善普爲有縁無縁衆生耶 答。爾
也。平等施一切也。又法界衆生望佛願智
有縁
四十一。如自迴向他人得道。酬他迴向
自往生耶 答。此何問耶。既許自迴向
他人得道。何疑他迴向自往生耶。以
ルニ他。以他望自自他他
自。雖然且答所問者可爾也。互相扶助
大利益。我等今日願淨土。皆由諸佛
菩薩法界凡聖迴向力也。但有發心早晩利
益淺深者。自他三障輕重故耳云云
  已上身土義。大綱二十一・綱目百五十四。
雜義。大綱四・細目四十一。略答畢
淨土宗要集卷之下終
已上大綱四十八蓋寄本願之頭數。綱目四
百餘擬末學之慧解留贈於劫末共期
往生矣。弘安四暦辛巳歳冬十月上旬。於西
山北尾往生院本淨房記
  西方行者然空四十六
件問者故海已講回心淨土之後所集也。然
彼山門之學侶。其才被人知焉。愚者郊外之
隱士。其名不顯矣。爰奉嚴命愗注管見。問
端多不審加以致反質。已講若存或容承諾
遺弟見者恐謂不然。伏乞一經高覽早埋
壁底。必有紕繆。潜垂糺正。顯意恐惶謹言
  弘安七年二月上旬記
今此宗要一部三卷者。故海已講發起問端
記主上入施設答釋。依彼雷門既發
蟄戸。可同氣相求同聲相應矣。蓋以初
教相終至雜部。大綱四十八。以極其規
模之大綱。目四百餘。以盡其節目之詳。門門
開幽關示深奧。條條捃摭精華
至實。文撮簡要義宗致。樹名宗要。豈唐
捐乎。因玆後學者講習討論。無斯書之
功。所謂霧海南針。夜途北斗者哉。近頃
門學徒將鏤梓行于世。携舊本來請
。輒披覽之數審祥之。文字之脱増惟夥。
訓點之錯誤不少。遂添削餘闕以充其志
。庶幾遠流法水普潤後昆。大悲傳化眞
佛恩而已
惟時貞享三年龍集丙寅仲春十九日
  西山流深草派本山圓福現住行空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