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淨土宗要集 (No. 2629_ 道教顯意撰 ) in Vol. 83

[First] [Prev]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九。如來付屬要法。唯限念佛一法
答。爾也。觀經流通分云云云釋云云云
六十二。三部經同付屬名號耶 答。爾也。
大經流通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等
小經雖付屬之語。理在絶言。何以故。正
宗專勸執持名號餘行故也。是以讃云。
世尊説法時將了。慇懃付屬彌陀名等
六十三。觀經定散文中。所説念佛本願念佛
耶 答。爾也。若非本願念佛者。亦不
定散文中唯標專念等也。且讃定善文中眞
身觀云。唯有念佛蒙光照。當知本願最爲強
 又釋散善中下品上生文。云然望佛願意
者唯勸正念稱名等。即其證也。然有義云。正
宗念佛非本願也。流通念佛是本願也。此義
甚非也。流通正宗。正宗念佛若非本願。流通
念佛豈是本願。但正説定散念佛兼含説。故
流通選要付屬而已。故言上來雖説定散兩
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專稱等者。上説定散
兩門益意。即在本願專念宗
六十四。如來出世本懷唯限念佛一法
答。此應分別。若約機情。法華一乘・念佛一
乘。非差別。然彼此一乘倶許本懷者。可
唯限念佛也。若望佛意彼此無
故。故應正答。唯限念佛一乘法也。何以
故。法華三昧一乘宗體亦是念佛三昧一乘
宗體故也。應
六十五。觀經流通付屬念佛。定散外念佛歟
 答。爾也。故云上來雖説兩門之益望佛本
願意在專稱也。但以定散念佛體用不離。總
而言之。唯一乘也
六十六。付屬念佛者。唯限口稱名號
答。爾也。經釋分明。勿異論但以口稱名
義功徳於五門。乃至萬行若能如是解
者。不一向專稱也。經言持是語者即是
持無量壽佛名。深須
六十七。比挍顯勝念佛。觀佛三昧意耶。答。比
挍觀門念佛勝。故云比挍顯勝也。經言
但聞佛名等者。定善示觀門位觀成義也。何
況憶念者。依觀門教專心念佛義也。思之」
六十八。全非比挍念佛。爲釋迦教意
答。前言比挍顯勝。今言超絶無此。於一念
兩重義。總而言之。二教交際有此義
耳。思
六十九。念佛萬行相對時。以何名廣大
 答。一家宗義念佛廣大。讃云萬行倶迴皆
得往念佛一行最爲尊。此例非一。然玄義中
一行成佛爲方便。説萬行成佛爲眞實義
此述攝論別時意中聖道難行自力宗義。不
彼難此宗云云
  已上教相義問。大綱九・細目六十九。略答

淨土宗要與卷之上終


淨土宗要集卷之中目録 西山流
  機行
  一。大經三輩・觀經九品。同異云何之事
一。大經三輩。悉攝盡觀經九品之事
二。阿彌陀經意。立三輩九品機之事
三。一切往生人。攝盡兩經所説三輩九品

  二。一切往生人。必先發菩提心之事
四。大經所説三輩菩提心者。聖道菩提心之

五。上品下生但發菩提心。淨土自宗菩提心
之事
六。上品下生受法。但限菩提心之事
七。上品下生菩提心者。指三心中迴向發願
之事
八。上品下生菩提心者。指五念門中作願門
之事
九。上品下生菩提心者。大經三輩菩提心同
之事
十。大經三輩菩提心者。安心起行中何之事
十一。下品三類者。過去今生全不發菩提心
之事
  三。依何義門九品別之事
十二。九品別者。約根性利鈍不同之事
十三。九品別者。依受法不同之事
十四。九品別者。就修行時節命延久近
之之事
十五。九品別者。依煩惱厚薄・業障輕重

十六。九品不同者。約來迎儀式之事
十七。九品別者。約往生以後華開遲速及得
益淺深之事
十八。九品不同者。依念佛多少之事
十九。九品差別約位高下之事
二十。淨影所判。九品義一向破之事
二十一。九品往生人。但限一種凡夫之事
二十二。九品者於一機上論。爲當各別九種
根性之事
二十三。九品行人。亙定散二機之事
二十四。九品機。唯爲限有相欣求人。爲當
無相離念行者之事
二十五。九品往生人。名大小菩提直修往
生修因之事
二十六。九品共具念佛功徳之事
二十七。上品上生讀誦者。心解上論之歟。但
事相讀誦之事
二十八。上品上生受法。唯限讀誦大乘之事
二十九。上品上生受法。有解第一義發菩提
之事
三十。上品中生。有讀誦大乘行之事
三十一。上品下生受法。有深信因果不謗大
乘修行
三十二。上品下生中。有或信不信類之事
三十三。上輩三品行人。斷煩惱往生之事
三十四。以小乘戒善三品。分中輩三人別
之事
三十五。中品下生世善。未佛法以前善
根之事
三十六。中品下生世福者。限世善中上品福
之事
三十七。下輩三類。有受法善根之事
  四。何名安心・起行・作業之事
三十八。但發三心起行・作業者往生
之事
三十九。未三心前有作業・起行事

四十。立五念行之時。自然具四修之事
四十一。三心者。一體三名心歟。爲當名體各
別心之事
四十二。至誠等三心。於行者心之事
四十三。三心義者。於三業縁起之前之事
四十四。三心具足者。有不往生事之事
四十五。正因正行法門者。觀佛三昧意之事
四十六。正因正行法門。但於娑婆安心修行
之事
四十七。三心具足行者。有退失之事
四十八。三心者。限念佛行者之事
四十九。三心者。限上品上生。爲當亙九品
之事
五十。三心者。亙定散二善之事
五十一。三心正因與三福正因。有何別

五十二。三心外論往生機縁。爲當以三心
即名機之事
五十三。深心者。唯約信佛願邊此名

五十四。迴向心者。指菩提心之事
五十五。迴向心者。與十一門中第八迴向
體一之事
五十六。迴向者。廣迴向三世善根之事
五十七。安心中。立隨喜之事
五十八。五念門者。於五門各立念稱之事
五十九。念中迴向門與三心中迴向心其體
一事
六十。念必具剋所求之事
六十一。五念門修行。但成往生一願。爲當
往生成佛之事
六十二。五念門各感各別果報之事
六十三。觀察作願何前之事
六十四。讃嘆門云何盡之事
六十五。往生修行。立受持讀誦解説書寫行
之事
六十六。立稱名門之事
六十七。四修者。出何經論之事
六十八。長時修有別體之事
六十九。無間・無餘二修同異云何之事
七十。念佛行者。一形全不餘行。故名
餘修之事
七十一。和尚心立四修者。依攝論之事
七十二。念佛行者一念歸命後。猶可勵
修・五念行
  五。依何證據五種正行之事
七十三。五種正行者。安心・起行中何之事
七十四。五種正行與五念門同異云何之事
七十五。五種正行與九品正行同異云何之

七十六。五種正行中有傍正勝劣異之事
七十七。五種正行中隨一具之往生之事
七十八。讀誦正行限三部經之事
七十九。讀誦正行者。但限阿彌陀經之事
八十。以解説書寫正行之事
八十一。立迴向正行之事
八十二。和尚四部具書者。依五念門
歟。爲當顯五種正行之事
八十三。法事讃讀誦。但限阿彌陀經之事
八十四。般舟讃依何經之事
八十五。觀念法門但明觀察一行之事
八十六。觀念法門上下卷書之事
八十七。禮讃者。五種正行中禮拜正行之事
八十八。禮讃者。但五念中禮拜門意歟。爲當
五念門之事
  六。何名五逆・謗法・闡提人之事
八十九。五逆・謗法・闡提以何爲重之事
九十。實者於三種罪實犯之耶之事
九十一。五逆・謗法・闡提人往生之事
九十二。三部經意。同許五逆謗法闡提往生
之事
九十三。於三種罪。或犯二罪或三種倶犯
者往生事
九十四。五逆・謗法往生者。迴心滅罪論
之事
九十五。抑止・攝取二義。三部經同存此意
之事
九十六。抑止・攝取義。二尊教共論此義

  一。往生淨土藉宿善力之事
九十七。往生淨土修因牽引圓滿二業有

九十八。無淨土宿善者。令生始聞本願往
之事
  二。何人名善知識之事
九十九。善知識教化亙九品臨終之事
百。往生善知識唯勸念佛一行之事
百一。遇善知識事依行者。宿縁之事
  三。淨土宗意。往生淨土益於三業相應臨
之事
百二。但聞知識教化三業行前命終
者。往生事
百三。念佛行者。睡眼無心位有往生事之事
百四。念佛行者。臨命終時至心念佛後。住
記心猶往生之事
百五。往生人。最後一念住捨受之事
  四。依口稱念佛力重罪往生之事
百六。念佛三昧意。論滅罪義之事
百七。下三品念佛業。罪有多少之事
百八。下三品念佛。爲第六受法善根之事
百九。下三品所勸念佛者。比挍顯勝念佛之

百十。下品上生往生。依聞經・念佛二善力
之事
百十一。十二部經首題名字者。指諸大乘經
爲當指淨土三部經之事
百十二。下品上生念佛者。三寶通念佛之事
百十三。下品中生往生名號力之事
百十四。下品下生。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實失
念之事
百十五。具足十念者。指唱名歟。爲當呼
稱名號之時分十念之事
百十六。十聲稱佛位。爲心念相應。爲當限
口業稱名
百十七。具足十念。爲五逆重罪。爲當依
一念力五逆罪往生之事
百十八。下品下生者。罪障但限八十億劫

百十九。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者。爲種子
現行倶滅
百二十。稱名念佛力。唯爲業障。亦有
滅煩惱
百二十一。十念滅罪後。命延病除經多時
往生之事
百二十二。間斷具足十念者。又有罪滅得生
之事
百二十三。今經所説十念與彌勒所問經十
同異之事
  五。九品倶預來迎之事
百二十四。上品上生・上品中生。授手迎接相
云何説事
百二十五。上品三生來迎阿彌陀。有勝劣不
之事
百二十六。上三品行人。於來迎佛眞・化
不同之事
百二十七。中輩行人預報身來迎之事
百二十八。中輩來迎三尊倶來之事
百二十九。下輩來迎佛。有報身來迎之事
百三十。下輩生臨終見佛。於睡眠中

百三十一。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人。以蓮華
座之事
百三十二。中品中生所坐蓮華。云何論之事
百三十三。中下二輩所坐蓮華。觀音持之事
百三十四。九品往生人所坐。十劫正覺剋兼
之事
百三十五。往生人生在寶池中之時。捨
間所座之事
百三十六。下品下生有正報來迎之事
百三十七。見金蓮華如日輪。來迎佛所
坐歟。爲當往生人座耶之事
百三十八。來迎有邪正不同。以何事

百三十九。臨終見佛來迎。爲未死時。已命終
位之事
百四十。往生人所坐蓮華。觀音・勢至共持

  六。往生淨土時。實捨穢土色質。別受
性身之事
百四十一。娑婆死有心外別。有極樂生
心之事
百四十二。往生淨土有中有之事
百四十三。往生淨土心。三世外心之事
百四十四。往生之生即無生生之事
百四十五。有現身往生者。之事
百四十六。往生者。一往誘引義之事
  七。眞宗一乘意。往生淨土義但就最後命
終位論事
百四十七。即便・當得往生。約一機始終
之事
百四十八。即便・當得往生者。爲二種往生
爲當一種往生之事
百四十九。復有三種衆生往生。指
福業三種衆生之事
百五十。三者修行六念。前三福業行者兼
行六念
百五十一。住立空中三尊。即便・當得二種往
生共顯事
百五十二。三心不具足者。有當得往生
益事之事
百五十三。證得往生證者。爲衆生往生
之證據事
百五十四。十一門義者。即便・當得各論之事
百五十五。證得往生者。爲衆生證得。爲當佛
證得事
  八。攝論所立別時意。約何義門之事
百五十六。道綽禪師何釋別時意之事
百五十七。成佛・往生二種。別時意中以
本之事
百五十八。往生別時意。依何經説之事
百五十九。下品下生十聲稱佛。爲別時意
之事
百六十。無著・天親意。以十聲聲佛別時
之事
百六十一。往生別時中。如唯願別時。亦
唯行別時之事
百六十二。和尚意。以願行具足別時
之事
百六十三。唯願別時者。爲暫時一念願
爲當約念念相續願之事
百六十四。和尚意。可唯願唯行往生
事百六十五。願行具足往生者。約行者願行
之事
百六十六。有非願非行往生之事
百六十七。願行相扶所。爲皆剋前後相資
。爲當願行同時相並成相扶義之事
百六十八。和尚意。存往生・成佛一致義

淨土宗要集卷之中目録


淨土宗要集卷之中
  機行
  一。大經三輩・觀經九品。同異云何 答。和
漢人師解釋不同。今依略論安樂土義。可
開合之異也。略論云云云選擇集即依
此意
一。大經三輩悉攝盡觀經九品耶 答。既
三輩・九品開合異者。亦可互相攝
。但兩經説相互顯一邊。故大經云三輩同
菩提心。似觀經中下二輩。觀經中
下二輩。説是遇小遇惡凡夫。似大經
發菩提心者。是則三輩・九品所攝機類。遍滿
十方。行相無盡故。使兩經互顯知其義者歟
二。阿彌陀經意。立三輩・九品機耶 答。依
義通論非此意。所以讃云。九品倶迴得
不退等。但經現文且據上輩上上品説。直
一乘頓教益也。應
三。一切往生人攝盡兩經所説三輩九品
 答。此應分別。若其至心信樂之者。可
攝盡。故大經云。十方世界其有至心願生彼
國凡有三輩等。若言帶惑疑生之者。古來有
攝・不攝之論。今依略論初生不攝。後還攝
也。略論云云云又異譯經中下二輩。雖
類應是約其還同
  二。一切往生人必先發菩提心耶 答。往
生人者願生人歟。菩提心者行福初句所
勸心歟。若然者願往生之人中。亦有
此心。觀經中下二輩是也。但此義者宗
家所許。自餘諸師非異説。然玄義初
先勸大衆無上心者。解有多義。一云。
三心名無上心。餘處所言無上信心是也。
一云。就勝且勸大心。非
云云
四。大經所説三輩菩提心者。聖道菩提心耶
 答。應二門菩提心也。若約直入淨土
之機。可直求淨土成佛。若約迴入淨土
之類。可先求聖道故也。然註論中。依
簡善巧攝化義者。迴入・直入二種道心。
功歸如實功徳故也。詳
五。上品下生但發菩提心。淨土自宗菩提心
耶 答。准前可知。三福義通聖道淨土。何
唯淨土菩提心也。但言厭苦樂生等者。且
自宗而還合序行福初句。許諸教
顯然也
六。上品下生受法但限菩提心耶 答。解釋
二義也。若許亦信因果之句。亦同前品
深信因果。可菩提心也。若言亦信
亦不信者。可但此一業而已。於此二義
何爲正者。既言但發。後義爲正釋意可見。
但不一切上品下生受法唯此一種。九
品行相實無量故云云
七。上品下生菩提心者。指三心中迴向發願
耶 答。不爾。經釋分明也。但言還入生
死等者。正因・正行相順修行。故使行相相
而已
八。上品下生菩提心者。指五念門中作願門
耶 答。不必然也。准前可知。安樂集釋亦
知之
九。上品下生菩提心者。大經三輩菩提心同
耶 答。言同無失。但至大經三輩通發。觀
經唯在上下生者。兩經互顯一相而已。又
一義云。可異也。大經正因菩提心故三輩
通發。如三心通九品也。觀經正行ナレハ
上下品。故言受法不同等
十。大經三輩菩提心者。安心起行中何耶
答。可起行。三福攝故。淨土安心在三心
故。經言至心願生乃至當發菩提心等即其
義也。但就行福自論心行。發菩提心深信
因果可安心。讀誦大乘勸近行者可
起行。諸師所見唯在此義而已
十一。下品三類者。過去・今生全不菩提
耶 答爾也。經釋分明也。但不
切下品三類必不菩提心。何以故。九品行
相無盡故也
  三。依何義門九品別耶 答。依遇縁
不同・根行差別等
十二。九品別者。約根性利鈍不同耶 答。
此義。故讃云。上輩上行上根人等
十三。九品別者。依受法不同耶 答。爾也。
釋義分明也。簡機堪不堪利鈍也。受法不同
行差別也
十四。九品別者。就修行時節命延久近
之耶 答。亦有此義。但正約銀行差別也。
下品上生一念往生。下品下生十念往生。念
時雖然約根行耳
十五。九品別者。依煩惱厚薄業障輕重
答。非此義。下品三生即此義也。是則九
品義相非一途做也
十六。九品不同者。約來迎儀式之耶
答。九品不同正約簡機受法。依其機行不
來迎等異地。釋云二明九品以爲正
。即此意也
十七。九品別者。約往生以後華開遲速及得
益淺深之耶 答。准前可
十八。九品不同者。依念佛多少耶 答。亦
此義。故觀念法門云云云凡知九品分別
義門多途竟者。上來諸問是非之意自可
之。若是一義一義者。可釋義通旨
者也
十九。九品差別。約位高下耶 答。所問位
者。道位歟。人位歟。若問道位。非其高下
也。若問人位。是約其高下
二十。淨影所判九品義。一向破之耶 答。
宗正意者。一向破之也。觀經本意但爲
常沒衆生所開淨土門故。但彼賢聖亦非
生。生後地位有九品。依此而説ケハ
許。故初縱容言未必然云云
二十一。九品往生人。但限一種凡夫
答。此義先答已顯竟。可一種凡夫
二十二。九品者於一機上之。爲當各別
九種根性耶 答。二義倶有之。經文多約
別根性。釋義隨然。但以三福九品定散二善
教門雖廣佛意無二。欲衆生依此教門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且如韋提。蒙佛告勅
此法時。必應一一品下自當身心
生想。豈非一機成九章益。若不爾者大乘極
善上品凡夫。何由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
耶。思云云
二十三。九品行人亙定散二機耶 答。正
散機。兼攝定機。故玄義中雖三福九
品名爲散善。依文亦云三輩散善一門義
。餘處則許觀佛行人上品往生。乃至要集
亦説觀念淺深以分九品
二十四。九品機唯爲有相欣求人。爲當
無相離念行者耶 答。有相欣求・無相離
念二行分齊云何定之。而作此問耶。若取
聞解大乘空義深行亦名無相離念
者。上品中生即其人也。若此衆生雖聞不
疑而於空理心未深入。故名有相欣求人
者。可唯限此機類也。起信論中。爲彼未
眞如觀者恐畏信心難成就。示修多
羅中專念方便。即此意也。然第八觀中。他人
今此觀門如來勝異方便爲義。還令
其眞加法身佛性觀。故破言絶無少分
相似
二十五。九品往生人各以大小善根。直修
生修因歟 答。九品行人本所修善。必須
往生因也。然其迴向願於三心中
第三心。於五念中是後二門。故彼諸善
必入念佛心行得生也。釋義明鏡不
之。抑此問辭髣髴。直備之言詮何義

二十六。九品共具念佛功徳耶 答。實義爾
也。此與前問表裏而已。但觀經中定散爲
門詮念佛故。文有隱顯。大經三輩直示
故。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二十七。上品上生讀誦者。心解上論之歟。但
事相讀誦耶 答。經文且以行・解・心
上三品。然依義推上能兼下。此品必有
心解也。若不爾者。修慈持戒豈得直爲
品業耶。准之可知。但大乘經功妙難測。或
可誦文直入此品。何況念佛乘佛願耶。更

二十八。上品上生受法唯限讀誦大乘
答。經説此品有三種人。非唯讀誦大乘行
也。抑言唯限者。簡對何法此問云云
二十九。上品上生受法有解第一義發菩提
耶 答。總而言之。非此法。但非簡機
所受法也。思
三十。上品中生有讀誦大乘行耶 答。雖
不必全無之。以不定故。玄義判
但言善解未論其行
三十一。上品下生受法有深信因果不謗大
乘修行耶 答。深信因果有無不定。不謗大
乘許必有之。釋義分明也。雖信謗相違
之法。然信因果世出世・大乘小乘。不謗
大乘唯信大乘。故此品人雖一切
因果。而不大乘深教。今時行人多此
輩也
三十二。上品下生中有或信不信類耶 答。
爾也。先答顯竟
三十三。上輩三品行人斷煩惱往生耶 答。
爾。往生之後方斷惑也。但言求生淨土
斷貪瞋者。制斷十惡業道而已。若其斷惑セハ
何信自身具足煩惱凡夫等耶。然有人云。
臨終斷惑證理方生報佛淨土。故言斷貪
。或云横超斷四流者。恐不然也。上讃不
臨終。故下文別云畢命乘臺出六塵
故。横超斷者亦異上輩斷貪嗔義。横超斷義
九品。故大經横截五惡趣文。總嘆三輩往
生益故。故此横斷不斷斷也。如論註云
煩惱涅槃分。即其義也云云
三十四。以小乘戒善三品中輩三人別
耶 答。容此義。行福既分三品。戒福例
然故。三福正因・九品正行。顯示三福各
三品アルコトヲ故。釋義雖然經文不爾。欲無善
凡夫下三品故也。抑此問端亦似自存
義意對他發問。戒善三品未明文故也」
三十五。中品下生世善未佛法以前善根
耶 答。爾也。釋義分明也。經説此人行世
仁慈。臨終方遇善故也。但前序云欲生彼國
者當修三福等者。未弘願義故。不
行世福人
三十六。中品下生世福者。限世善中上品福
耶 答。問意云何爲餘善此問耶。爲
世善其中此問耶。且置此事。釋
世善上福人也。如是答者如何難之。若
經文但説一品何言是上品善者。此
難不前問端。似世福多品。今何還難
多品耶。又若難戒福下善應此品
何説世福上善人者。與上論議何別耶。
上問戒善三品爲中三品。此義已顯故
也。雖然且述此釋意者。欲世福亦有
下輩三品行故作是釋也。思
三十七。下輩三類有受法善根耶 答。非
此義。故言三輩散善一門義也。但此三
品含有二義。一散善義。二無善義。此乃兼
含二教義也。故亦釋言下輩善惡二行文前
十一門。乃至六明受苦樂二法不同
也。然無善義在文可見。其散善義於文不
顯。故論此義解者不同。一云。世善三品爲
其正行。如上説也。一云。臨終念佛爲其散
。念佛雖是定散之外弘願一行。而有
定通散義。故簡機堪不。亦當下輩堪受行
選擇集意且
此義
一云。臨終聞經爲其散善。此義雖
下上品文。義准容下二品故。又廣讃
佛徳爲説妙法。亦其聞經之流類故。一云。
此三品人所造十惡破戒五逆。念佛之時還
成十善持戒孝順。取此滅罪生善之用
散善。一云。下上品人不大乘。故知。行福
賊害相也。下中破戒下下造逆。亦是戒福世
福賊害相也。此三品人念佛罪滅&MT06279;三福還生
其散善。如此多義雖不同。各據一義
悉爲妙説。又有義云。臨終念佛定爲此輩受
法不同。口稱意念散善攝故。此義不定散
之外弘願一行。故違釋義。非今所用。若其
執念佛散善。三昧名義如何解之。上來雖
説兩門之益等文。爲消之。又執此行定是
第六門受法者。釋指造罪第六門。云何
之。智者詳
  四。何名安心・起行・作業耶 答。問意云
何爲安心等名義耶。爲問安心等法
耶。若問名義者。願心決定名爲安心
次進修名爲起行。心行不懈名爲
也。若問法體者。三心・五念・四修。如
次安心・起行・作業體也。故禮讃序云云云
三十八。但發三心起行・作業者往生
耶 答。此應斟酌。若有但發三心
行・作業者。可生也。然宗家所判都
此義。三心既具無&MT06279;成。願行既成。若
生者無是處
三十九。未發三心前有作業・起業
 答。若於隨縁起行其作業之名。非
此義。但今所勸念佛行業。必須先發三心
耳。故禮讃云。一一門與上三心云云
云。勸四修法以勵三心・五門之行云云
四十。立五念行之時。自然具四修耶 答。
一一門與上三心合。亦有自然具四修
然別勸四修法者。欲學者知
。古人云。法在一心説必次第。蓋此例也
四十一。三心者一體三名心歟。爲當名體各
別心耶 答。設言トモ一體三名何過也。所
言體者。信心是也。謂聞彼佛本願名號。信
心歡喜乃至一念。於此信心體上立三心
名義。故論註名三種信心云云宗家釋中
或云淨信心手ヲ以テ智慧輝彼彌陀依正
等事。或云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
聲等。亦皆此意也。但此信心必有一聚相應
心數故。或可言。至誠心者信心相應懃心數
也。深心者。是信心相應勝解數也。迴願心者。
信心相應善欲數也。如是思
四十二。至誠等三心於行者心之耶
答。爾也。經言衆生發三種心。釋云三心爲
内因。但此問意欲至誠等三名義在
心・在縁之二義歟。若爾可言。此三心名依
佛徳立。此信佛心離虚假過至誠心。此
信佛心離不定過名爲深心。此信佛心離
退失過迴願心。得此大旨文見之。且
二河白道喩中。初以白道自願心。後
乘彼願力之道。即其證也。又論註云。彼佛
功徳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徳等亦此
義也云云
四十三。三心義者。於三業縁起之前
耶 答。三業縁起前者何耶。若指起行
縁起者。安心起行有横竪義。先心後行爲
竪。心行互具爲横。三心既具無行不成。心
行也。此心相續與行倶轉レハ行具心也
四十四。三心具足者有往生耶 答。
爾。經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國。釋云若不
生者無有是處。何以然者。彌陀如來本誓重
願不虚故也。但言佛恐行者懷疑不
故言我來迎汝等者。此顯如來慇懃悲
。恐衆生疑讃勸加祐。非其人實有リト
生。故著恐言。義意可
四十五。正因正行法門者。觀佛三昧意耶
答。此義雖願力成。仍是釋迦要門所
攝。故云散善一門義中一明正因二明正行
然則可亦是觀佛三昧意也。但知此意
而以願力所成益故。亦云念佛三昧意者。

四十六。正因正行法門但於娑婆安心修行
之耶 答。三輩散善一門義中。一明
以爲正因。二明九品以爲正行。故約
婆所修因行。勿異論三福既言
諸佛淨業正因。道理應淨土菩提二果之
。正因既爾。正行例之。淨業即其正行故
也。故應答言。非但娑婆安心起行。亦通
上所修心行也。但此問意欲此義亦於
淨土果上歟。若爾應答。凡言因行
果報立名也。然生淨土果有報。正因
果。正行感報。其果其報雖因行。果中
カハ因非此名。依此而言正因正行名
果報亦無妨矣
四十七。三心具足行者有退失耶 答。此
異義。今謂無退失也。何以知者。若有退
。經言即便往生必得往生。成虚説故。釋
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亦妄談耶。又若退
セハ。何得名爲金剛志耶。但言造罪退失
者。彼明三心所對治過。非能治三心
退也。又一義云。彼明行退&MT06279;心退也。或
是暫退非永失也。又餘處云專專指授歸
西路。爲他破壞セラレテ還如者。亦是三心未
具故也。言專專者能化意耳
四十八。三心者限念佛行者之耶 答。
總而言之。通諸行法。別而言之。在往生行
往生行者念佛是也。何以然者。今此三心本
彼佛別意願故。願言至心信樂欲生
此心也。若爾何言總而言之通諸行者。此心
念佛宗。而攝定散萬行故也。又今
觀經先隨他意廣開二門。後隨自意立專念
。然此三心既在定散文中故。存總別二
者也。然有人云。此心不必念佛爲宗。只
諸行法中。念佛是其一也。若如所解
行立信若爲
四十九。三心者限上品上生。爲當亘九品
耶 答。九品通因也。釋義分明。宗意可知。
但經在初冠後八品。解釋依義別爲通因
諸師封セラレテ文失此義
五十三。心者亙定散二善耶 答。問意云
何。爲此心亦定亦散通二善耶。爲
通爲二行之安心耶。若如是問。皆非釋意
釋意何者。今此三心雖散善一門之義。亦
是定善一門之義。故云又此三心亦通攝定
善之義也。言意者。定散文中唯標專念爲
義。此三心即其義故也
五十一。三心正因與三福正因。有何別
 答。問意云何。似自己許必有差別而問
其差別相者。何以知必應別耶。若言
心・三福異故知別者。既自知已更何問
耶。若言三心・三福是各別法而未
其正因別相故作此問者。此問不可。心・福
異同名正因。未判其義別。故何不
問言同耶異耶。自定必異何別耶。雖
然且答所問者可言。此二正因但知同義
別義也。三心・三福既是別法。其正因
義何知同者。且以三心・三福雖是別法
正因故知同也。又見文初明三福正因
中。一一福下皆言迴生。後釋三心正因
中。亦言過去今生世出世善迴願往生
故知。兩處所明正因其義無二。思之思之」
五十二。三心外論往生機縁爲當三心
即名機耶 答。凡言機者可發爲義。故經
擧衆生是機。此機發心名三心也。抑此
問意若欲簡有縁簡機同異者。問辭
頗似不了。雖然若欲答者。可有縁類外
別簡機。但是總別不同而已
五十三。深心者。唯約佛願此名
 答。言爾無過。二種信心信本願中所爲
能爲トノ機法故也。故禮讃序直勸信機セシム
本願行。思
五十四。迴向心者。指菩提心耶 答。指言
云何。且置此事。隨意答者。可迴向心中
菩提心義也。言意者。此心中有自利利
他・上求下化義。故離菩提障菩提門
也。但以此義念佛所生如實徳故。不
散三福業中菩提心也。思
五十五。迴向心者。與十一門中第八迴向
體一耶 答。體一義異也。正因・正行。體一義
異故。故迴向心總迴過去今生自他諸善。第
八迴向別迴現在所修正行善
五十六。迴向者。廣迴向三世善根耶 答。
此義。但今釋中且。言過去今生善也。
何以然者。未來善根在淨土身。因行所向果
報攝故。要集等言三際善者。兼向菩提遠
故也云云
五十七。安心中立隨喜耶 答。不爾。隨喜
心者起行攝也。眞實心中勤修自他善者即
其義也云云
五十八。五念門者。於五門各立念稱
答。言念稱者念佛名歟。若爾可然也。所
謂禮拜念佛門乃至迴向念佛門也。但是隨
門立五念名。念體無二唯一念也。故論註意
皆許名義相應如實修行云云
五十九。五念中迴向門與三心中迴向心。其
體一耶 答。安心・起行位分雖異。其體是
一。亦如正因・正行迴向義
六十。五念必具剋所求耶 答。言所求
淨土生歟。若爾論中亦許身業禮拜一門作
往生意即得生也。又禮讃云。一一門與
三心合不多少。皆名眞實業也。既許
少皆名眞實業者。亦應多少皆得生也
六十一。五念門修行但成往生一願。爲當亙
往生成佛耶 答。非但往生亦亙成佛。故
論云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疾得阿
耨菩提。何以然者。註家即出三願誠此
也。又觀經云。若念佛者當座道場亦其證
也。若難萬徳圓滿果酬萬行因。豈唯五念
力以所ナランヤト成者。應答。此論宗旨菩薩萬行
此五門。故言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疾
得菩提。當知菩薩諸自利行前四門攝。諸利
他行後一門攝。又菩薩萬行定惠爲主。作願
觀察定惠門故。亦得成彼萬行云云
六十二。五念門各感各別果報耶 答。問辭
云云 若欲答者可言非此義。故論
亦明漸次五門云云 故知五門亦有横竪義
也。思
六十三。觀察・作願何前耶 答。前後無在。
本論作願在觀察前。禮讃等引在觀察後。何
以然者。論以止觀二門次。禮讃等以
次。互顯一義。非相違也。又論非
觀察次第。故觀國土莊嚴竟。云故我願生
彼阿彌陀佛國。即其文也
六十四。讃嘆門云何釋之耶 答。爲
。爲註釋。爲宗家釋耶。但推問意
宗家釋。故應禮讃釋云云
論云稱彼如來名等。今何言依正
者。依正是其名義故也。又論以佛名
業門。今以稱名正業。故亦是論釋互顯
意也
六十五。往生修行立受持讃誦解説書寫行
耶 答。爾也。但釋且擧讀誦餘受持等
也。大經云。受持讀誦如説修行等。思
六十六。立稱名門耶 答。不別門。五念
體故。論順口業讃嘆門。若群疑論正爲
此故言口業念佛門
六十七。四修者。出何經論耶 答。四修名出
攝論。今淨土論亦有其義。念佛鏡云
無量壽經明四修者指此論也。經論故。
論中何文明此義者。觀察菩薩四修正修行
文是也。無間・長時・無餘・恭敬如次配釋應

六十八。長時修有別體耶 答。非別體
長時義異三修義故。然禮讃中不別説者。
三修不止名長時。故依此而言。無別體也」
六十九。無間・無餘二修。同異云何 答。既
四修。何問同異。可何差別歟。
然且答所問者可異也。云何異者。一
心念佛不餘業無餘修。念念相續心
間斷無間修。是則無餘簡餘業名。無
間簡異念名。簡餘業者簡餘善也。簡
者通簡善惡無記念云云 又無餘是對
他立名。無間自對念念名。如是辨之。
釋意可見。餘義止
七十。念佛行者一形全不餘行。故名
餘修耶 答。爾也。故釋無餘修中云畢命
爲期誓不中止也。但有隨縁諸善生者。隨
生隨迴常令專心。例如無間修中隨犯隨懺
也。禮讃下文其意見矣 云云
七十一。和尚心立四修者依攝論耶 答。
爾無過。攝論・往生論同明四修故。但今
釋意非隨義轉用。故彼無餘修萬行無
義。今則簡餘善義。彼長時修遠至
義。今則畢命爲期爲義。但無餘義雖
餘業。非迴向。以爲正因・正行
之意。依此而言。亦有萬行無餘義
七十二。念佛行者一念歸命後。猶可四修
五念行耶 答。爾也。勿異論若其不
念相續畢命爲期者。非眞歸命。非眞一念
也。經言一念往生者。畢命爲期之一念也。
故釋上品上生時節中云云云
  五。依何證據五種正行耶 答。宗家
釋中雖正雜二行。無別引其證據。又
五種正行。只是依義略擧正行種
而已。若爾此事不大綱問端
七十三。五種正行者。安心起行中何耶 答。
既言正行。起行勿論。就此正行所立信心是
安心也。於此有何論議
七十四。五種正行與五念門。同異云何 答。
同有異。對見可知。但以五種正行
五念門者。讀誦稱名是其口業讃嘆門
攝。若開讃嘆供養トヲ二。供養通攝三業
云云
七十五。五種正行與九品正行。同異云何
答。五種九品寛狹等異。正行義同。言
寛狹者。九品正行三福爲體。總攝大小世
出世善。五種正行從彼讀誦大乘意義
故。又彼九品從レハ本所修或名雜行。歸スレハ
正因體或名正行。五種正行無此與奪。一
向名正。此爲異也。然其九品得正行名。同
此五種正行位。故正行名言其義同也。有云。
正有多種。有邪正正。有雜正正。有傍正正
助正正。五種正行雜正正也。九品正行邪
正正也。故雖雜行亦名正行云云此恐不
然。於淨土行何法邪因邪行。對
此三福正因・九品正行。若言淨土
門中邪因邪行。簡彼立此正因・正行。只
是對彼生死因業此淨業此名者。雜
正義亦如是耶。又置此事。且如上品讀誦
六念名正行者。邪正正耶。雜正正耶。若言
邪正正者。般舟讃云持戒念佛誦經專等
是專修正行義耶。若言雜正正者。上品
正行既許雜正之正。何言九品正行邪正之
者耶。故知。九品正行亦是專修正行正也
云云
七十六。五種正行中有傍正勝劣異耶 答。
解釋自辨正助二業。即其義也。何以稱名爲
正業者。亦如釋言順彼佛願故云云
七十七。五種正行中隨一具之往生耶 答。
此應分別。若是稱名雖餘行得生
本願行故。若餘四行ナラハ必須稱名合行得生
是助業故。若於四行自對論者。隨一具之。
皆得生也云云
七十八。讀誦正行限三部經耶 答。釋意然
也。是正依經故。餘皆傍依。故渉雜行也。一
義云。非直三部。如十往生・鼓音聲王・彌陀
大呪同儀軌等。專念彌陀偏勸往生。亦是
讀誦正行所攝。釋置等言。即顯此意。但眞
言部多是新譯故。於今釋之耳。兩義
&T049271;切。學者詳
七十九。讀誦正行者。但限阿彌陀經
答。不爾。通三部經也。若論日日讀誦。阿彌
陀經爲最。觀念法門・往生要集等。其意見
何以然者。文簡義顯。直示正業。佛所護念故

八十。以解説書寫正行耶 答。五種法
師讀誦爲本。故今且擧一以攝餘耳。大經
云。受持讀誦諷誦持説等。以知。必攝五種法

八十一。立迴向正行耶 答。何不作願
耶。然五念門雖皆起行。作願迴向體是願故。
還與第三迴向心合。故今略不立爲行也
八十二。和尚四部具書者。依五念門
歟。爲當顯五種正行耶 答。二義倶得。文
皆可見。雖然且以對四種助業。法事讃
讀誦助業。觀念法門主觀察助業。禮
讃即主禮拜助業。般舟讃主讃嘆助業。通
論互具。思之可
八十三。法事讃讀誦但限阿彌陀經耶 答。
爾也。此有何論議耶。縱有論議。上已顯竟」
八十四。般舟讃依何經耶 答。前題題
觀經云云是則觀經自有佛立三昧義故也」
八十五。觀念法門但明觀察一行耶 答。所
主雖觀察助業。理實兼明兩三昧行。文
相分明。又非但明兩三昧行。亦通五種正
行等
八十六。觀念法門上下二卷書耶 答。若取
五縁義別爲一卷。雖兩卷。以文不廣調
一卷
八十七。禮讃者。五種正行中禮拜正行耶
答。所主然也。如上可
八十八。禮讃者。但五念中禮拜門意歟。爲當
五念門耶 答。以此若對五念門者。可
言正以禮拜・讃嘆・作願三門主。而兼
察・迴向二門意也。何以知者。首題所標在
三門。故文内非後二門。故如是思
  六。何名五逆・謗法・闡提人耶 答。五逆
云云謗法者。以邪見心三寶等
也。註論云云云闡提者。具名一闡提。此
信不具足。即是斷善人也
八十九。五逆・謗法・闡提。以何爲重耶 答
次第相望後後爲重。法事讃云。十惡・五逆・
謗法・闡提即此意也。又逆謗輕重如註論辨
然涅槃云。謗法名爲趣向闡提。故知。謗法邪
見爲因。趣向斷善闡提果也。若自分別各
輕重。如常所説云云
九十。實三種罪實犯之耶 答。可
犯歟。但有大乘論中破僧害佛大權所作
九十一。五逆・謗法・闡提人往生耶 答。爾
也。法事讃云云云但註論中謗法罪不
者。一往抑止意歟。何以知者。下文還言諸佛
莊嚴清淨口業治衆生謗法等故。然則
言。二祖解釋終不相違
九十二。三部經意同許五逆・謗法・闡提往
耶 答。同可許也。抑止・攝取意通大經・
觀經。阿彌陀經意亦應一轍故也
九十三。於三種罪或犯二罪。或三種倶犯
者往生耶 答。依宗家意皆生也。觀
經下下品云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云云亦含
此意歟。群疑論依此義觀經攝謗也
九十四。五逆謗法往生者。迴心滅罪論此益
耶 答。爾也。法事讃云云云但殘殃未盡。花
中合耳。故若問云除盡生者。可必然

九十五。抑止・攝取二義。三部經同存此意
耶 答。依義通論可同存。然彌陀經直
宗要。無此等權方便義。大經・觀經互
抑・攝。釋義可云云
九十六。抑止・攝取義二尊教共論此義
答。未造業。攝已造業。雖是釋迦一化教
。推功歸本彌陀願中非此義。但非
願之別意也。應
  一。往生淨土藉宿善力耶 答。一家義意
必一切皆藉宿善。所以不諸師曾
修大乘義也。何以然者。欲弘願別
故也。但遇此教聞即信者多因宿善
故大經云云云安樂集云云云此等諸文無
違害
九十七。往生淨土修因牽引圓滿二業有
耶 答。雖明判義准有之。正因・正行即
其類也云云
九十八。無淨土宿善者。今生始聞本願
生耶 答。容此類。衆生機根無盡故也。
彼聖道宗尚許内薫自悟之佛。況今易行何
他力冥薫益耶。然言今得重聞等者約
多分。又是撃發勸勵語也
  二。何人名善知識耶 答。傳二尊教
進行者。是其人也。故中品下生文云。遇善
知識爲説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説法藏比
丘四十八願
九十九。善知識教化亙九品臨終耶 答。非
此義。觀念法門其意見但經且從中
品下生此事者。欲中下品人平生未
佛法。下三品人一生唯知作惡故也
百。往生善知識唯勸念佛一行耶 答。本意
必然。唯除方便安慰之教。何以然者。乘
尊教勸進故也
百一。遇善知識事依行者宿縁耶 答。多
分爾也。安樂集等依此説也。但今經意不
其有縁無縁。直示本顯不思議益
  三。淨土宗意往生淨土益。於三業相應臨
之耶 答。問意云何。爲聖道諸
宗之意淨士宗之所談耶。爲但自於
淨土宗中平生業臨終耶。爲只就
其臨終三業不相應問相應耶。又言
三業者。爲但念佛三業。爲當云何。問意
是難知。不卒爾答之。雖然且約
念佛往生總答此義者。若其平生如説行
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不臨終方論
其益。又其發心業成之後。隨三業
相應。一一與前三心合故。乃至臨終
必住正念。三業專心無雜亂也。上上品
人即此類也。若其平生未聞未信。臨終
善方發心者。時節雖久近不同。發
心即生准前可知。中下品人即其類也。此
人不身口二業。聞解迴心業成生耳。下
上品人合掌叉手一聲即生。此人亦有
心意業。可三業相應業成即生也。下
中品人聞佛名一念即生。此唯三心意
業相應即得生也。又解。此品示聞名益。前
中下品示安心益云云 下下品人聞已失
念十聲而生。此但口業合三心生。教説如
是。宗意可
百二。但聞知識教化。未三業行前命終
者往生耶 答。可生。中品下生是也。但三心
既具無行不成故也
百三。念佛行者睡眠無心位有往生事
答。且言睡眠無心位者。五位無心中睡眠無
心位歟。若爾彼者六識都滅無記心也。於
位中何論往生。但問睡眼中命終者生否
者。乘前念佛得生也。其人生時必有
念心現前
百四。念佛行者臨命終時。至心念佛後住
記心。猶往生耶 答。群疑論意許之也。論云
云云
百五。往生人最後一念住捨受耶 答。群
疑論中出二義云云但今問云最後一念。似
本有末心。論中所決死有一刹那心。故此問
端應問之云云雖然問意其正命終一念
心也。故依論判之也
  四。依口稱念佛力重罪往生耶 答。
爾也。下品下生文云云云
百六。念佛三昧意論滅罪義耶 答。爾也。
經釋分明也。有云。滅罪等事觀佛意也。此義
不可。宗家意者觀佛滅罪益其功猶歸念佛
故云或想或觀除罪障皆是彌陀本願力
百七。下三品念佛滅罪有多少耶 答。有
之。群疑論云云云
百八。下三品念佛爲第六受法善根耶 答。
此義。如上述竟
百九。下三品所勸念佛者。比校顯勝念佛耶
 答。比校顯勝・超絶無比。只是一法兩重義
也。且如下品上生念佛。初對聞經量滅
罪多少。比挍顯勝義也。次言化讃唯述念佛
之功聞經善者。超絶無比意也。此品
既爾。下二准知
百十。下品上生往生依聞經念佛二善力
 答。此應分別。若隨他意如所問也。若隨
自意念佛力也云云
百十一。十二部經首題名字者。指諸大乘經
爲當指淨土三部經耶 答。釋云聞經十二
部等。不別指三部經也。何以然者。經云
云云抑此論議或可多經一經對論。或可
經觀經對論。今問諸經三經對者一片疑難。
如何設之。不審不審
百十二。下品上生念佛者。三寶通念念佛耶
 答。非此義故。下經云云云釋云云云
初簡法嘆佛名者。欲宗本還攝末也
百十三。下品中生往生名號力歟 答。爾也。
釋云。罪人既聞彌陀名號即除罪多劫等
是則廣讃十力五分功徳。莫名流所攝萬
故也
百十四。下品下生此人苦逼不念佛
念耶 答。爾也。釋云念不
也。但言失念者。行間斷也。若論
都不失也。經言如是至心。即其證也。故
失念者。聞知識教念佛。死苦來逼不
念也
百十五。具足十念者指所唱名歟。爲當呼
名號之時分十念歟 答。問意云何
所唱名號者。問十聲十念
。若爾應答。正指十聲十念也。念者念
誦稱義故也。例如誦經名念經。其例玆
多。故引本願乃至十念。毎言下至十聲。念
聲是一義也。但指是經十聲時十念之
亦無妨也
百十六。十聲稱佛位爲心念相應。爲當限
口業稱名耶 答。若取至心心念者。可
相應。若論起行。意念不必相應。初多不
相應。後應漸相應。佛名除罪。病者身心漸
醒悟故。臨終正念金華來應者。即此義也
百十七。具足十念五逆重罪。爲當依
一念力五逆罪往生耶 答。此有
。今存一義。念念消除五逆障也。既許
念能除罪者。亦可隨許念念得生。何以知
者。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
者無是處故也
百十八。下品下生者。罪障但限八十億劫
 答。不爾。經言具諸不善受苦無窮。釋云
然此品人命延不久經十念頃。故念念中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所除尚有十箇八十
億劫之罪。況其殘殃未盡者耶。應
百十九。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者。爲種子現
行倶滅之耶 答。群疑論云云云現行耳。
其種子者。聖位方斷故也。勿異論
百二十。稱名念佛力唯爲業障。亦有
滅煩惱耶 答。念佛三昧。或深或淺。通
定通散。若其散稱及淺定位伏滅業障或現
。若深定位亦能斷滅其種子也。讃云。門
門不同八萬四云云
百二十一。十念滅罪後。命延病除經多時
往生耶 答。爾也。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
是處
百二十二。間斷具足十念者。又有罪滅得
生義耶 答。問意云何。若問不具無間修者
生不生者。可不定。雜修人故。若其安心
作業雖餘念間起。隨犯隨懺令相續
必得生也
百二十三。今經所説十念與彌勒所問經十
。同異云何 答。雖諸師異釋。今則可
異也。若能具彼十念佛名者。不
説言教令念佛不違念佛云云
  五。九品倶預來迎耶 答。爾也。十一門
義通九品故。文有隱顯。義必存故。故中
下品不之者。別有深意隱不説也。謂
此品正行世福上善。義當次下下上品業
前中中品戒福下善義。當此品正行故也
云云 又此品知識傳二尊教。行者聞已迴
心即往。且示有縁得生益故。隱正行來
而已。思
百二十四。上品上生・上品中生。授手迎接相
云何説之耶 答。解釋中云上品上生與
數化佛授手迎攝。上品中生與千化佛一時
授手等也。然經文説上品上生無數
化佛。而言諸菩薩迎攝者。具足應與無
數化佛諸菩薩等授手迎攝。文言略也。若不
爾者上中尚有化佛授手。上上豈唯菩薩授
ノミナランヤ。解釋之意依此義
百二十五。上品三生來迎阿彌陀有勝劣不
耶 答。經文但説化佛多少。不化主
身勝劣也。但准華開見佛明昧。容了了
不了了
百二十六。上三品行人。於來迎佛眞化
不同耶 答。可知歟。經文所説多是行者
知見事所聞事等也
百二十七。中輩行人預報身來迎耶 答。可
化身歟。般舟讃云云云但經文不化身
者。當品行人不別報化故歟。大經云云
百二十八。中輩來迎三尊倶來耶 答。可
倶來歟。但以聲聞形來歟。釋云。比丘持華
即是也
百二十九。下輩來迎佛。有報身來迎
答。經文直云遣化佛等。但淨土化身體亦酬
因。約此義邊九品皆有報身義云云
百三十。下輩生臨終見佛。於睡眠中
耶 答。大經云。夢見彼佛。異譯云。臥睡夢
云云 觀經不爾。聞知識教佛名故。是
則下輩所攝機類萬品。兩經互擧一種而已」
百三十一。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人。以蓮華
座耶 答。言爾無失。金剛臺・紫金臺亦
是華實高出相也
百三十二。中品中生所坐蓮華。云何説之耶
 答。説七賓蓮華也。上品下生坐金蓮華。
何故此品坐七寶蓮華者。莊嚴所表實以難
知。且推一義。上下金寶雖是一寶。光相等
勝。中中七寶雖是多寶。其相劣歟
百三十三。中下二輩所坐蓮華。觀音持之耶
 答。經無明文。雖知言觀音持
也。中輩聲聞衆中持華來者應觀音故。
下輩三生中。下上品既感三尊來迎。觀音持
華理在絶言。般舟讃云云云
百三十四。九品往生人所坐。十劫正覺剋兼
之耶 答。問辭不宜歟云云且答此義
者。九品蓮華言正覺同時成之。且無
。論云正覺華化生者。即此義歟。五會讃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者。約
能生者所感説之亦無違妨。例如本覺始
覺之體無二
百三十五。往生人生在寶池中之時。捨中間
所座耶 答。且言中間所坐者何耶。何不
前所坐華耶。但答此義者。准前可知。
觀音所持華・寶池所坐華。一異不可思議故也」
百三十六。下品下生有正報來迎耶 答。群
疑論中有二義云云又金蓮華即正覺華。故
別説正報來云云
百三十七。見金蓮華猶如日輪 來迎佛所
坐歟。爲當往生人座耶 答。群疑論二義如
云云又一義云。佛座人座非一非異不可
思議也
百三十八。來迎有邪正不同。以何事
耶 答。此問從彼群疑論中火華來迎決疑
來歟。若爾其差別相論主細判云云
百三十九。臨終見佛來迎爲未死時。已命終
位耶 答。既言臨終見佛。何足此問耶。
若欲此問者。可臨終言歟。雖然釋
所疑者。容未終及終後歟。何以知者。上
八品文皆言臨終。臨終猶是未終位也。下品
下生異本經云命終之後見金蓮華。故知。亦
終後也。又群疑論中。將命終見・正命
終見二義云云
百四十。往生人所坐蓮華。觀音・勢至共持
耶 答。聖化隨宜或有共持。但以觀音・勢至
。以此菩薩正爲開花三昧主
故。上上品云。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
勢至菩薩行者前然讃中云觀音・勢至
持華現者。言總意別歟。若不爾者。如經中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持
紫金臺等。豈言佛亦自持華耶。亦執無量
大衆皆持此華
  六。往生淨土時。實捨穢土色質。別受
性身耶 答。謂捨謂受。是生者情。不
法性。若論法性生即無生。所以讃云。
一到彌陀安養國。元來是我法王家。註論
又云。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非一非異
云云
百四十一。娑婆死有心外別有極樂生有心
耶 答。註論云。前心後心亦如
百四十二。往生淨土有中有耶 答。群疑論
云云
百四十三。往生淨土心三世外心耶 答。三
世外心者何耶。但群疑論云云云
百四十四。往生之生即無生生耶 答。爾也。
前可
百四十五。有現身往生者耶 答。有之。如
志法尊者等。即其類也。但三經等不
者。但爲常沒凡夫故也。又大經中不退菩
薩。多是現身往生者歟
百四十六。往生者。一往誘引義耶 答。問意
云何。爲法性無生之理此問耶。爲
事相彼攝論師等所許作此問耶。若
法性此問者。理雖無生事必有生。
眞際立諸法。業果法然無錯失故。
今問似此義。故答之耶
  七。眞宗一乘意。往生淨土義。但就最後命
終位之歟 答。上問答中義意顯竟。不
別篇歟。但就此問更答者。可
即便當得二義有之也
百四十七。即便當得往生者。約一機始終
之耶 答。此有異論。今義者約一機始終

百四十八。即便當得往生者。爲二種往生。爲
當一種往生耶 答。於一種生。義分有二。
當得故即便往生。即便生故必當生也。思
云云
百四十九。復有三種衆生當得往生 指
福業三種衆生耶 答。此有異論。今者
云。經列三種行相。雖三福次第。行體
三福業。故有三福正因意云云
百五十。三者修行六念前三福業行者。兼
行六念耶 答。前三福行者者指何文
云云但總答之者。三福行中含六念義也。
故釋云。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
百五十一。住立空中三尊。即便・當得二種往
生共顯之耶 答。爾也。即便・當得體一故

百五十二。三心不具足者。有當得往生
耶 答。二種往生體一之義。前巳成竟
更作委釋 但當得名若遠生
此義。而今當得非遠生。故此問端
義也
百五十三。證得往生證者。爲衆生得往生
之證據耶 答。問辭不審。凡言證據。多名
文理。今作此問。有何意耶。但就此釋古來
論。有云。證者韋提自證得生益也。有云。
證者彼佛應現證明韋提必得生也。今謂。此
論恐偏諍也。佛若不證韋提證。韋提不
證佛證爲。故此二義隨一成者隨
也。觀念法門證生縁中其意見
百五十四。十一門義者。即便・當得各論之耶
 答。即便名言出第三門。當得名言出第五
。但此二義成一往生。正因・正行不相離
故。各論之義亦非之。思之
百五十五。證得往生者。爲衆生證得。爲當佛
證得耶 答。此亦不審。於前問外此篇
者。有何意耶。前言證據。縱異此問二證之
。若答前問。此義自顯何爲別問耶。又言
佛證得者。得義亦約佛作問耶。若言然者。
今釋文言豈渉此義者耶
  八。攝論所立別時意。約何義門耶 答。
上品功徳顯淺行中嬾墮機。名別時
。故天親釋論云云云
百五十六。道綽禪師何釋別時意耶 答。安
樂集云云云 此釋約往因現果。宗家約前願
後行。各據一義。不和會。於中文且似
本論之意。十住論中有此義。故亦非
其所據云云
百五十七。成佛・往生二種別時意中。以何爲
本耶 答。此問爲本論意耶。爲玄義
會通意耶。若問本論意者。彼總顯了一切
佛教。故不何爲本。若問玄義會通
者。會通往生別時本。爲此一會通
。故先述成佛別時意
百五十八。往生別時意。依何經説耶 答。此
事難知。眞諦攝論不經名。扇多攝論雖
無量壽經。恐是譯者私加言歟。又縱論
主言無量壽經。於三經中是何。有人
阿彌陀經已今當願文。此亦難依。
異譯經云如説行故。故旦應知而已」
百五十九。下品下生十聲稱佛。爲別時意
耶 答。不爾。通論之家雖此解。今家
之也。論言唯願往生是別時意。十聲
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故也云云
百六十。無著天親意。以十聲稱佛別時
耶 答。不爾。論文直言唯願往生別時
故。但言菩薩論者。旦約通論
所見言耳
百六十一。往生別時中。如唯願別時。亦
唯行別時耶 答。本論今釋未此義
然有人言。論雖説今釋存之。故問云何
起行而言往生。答言今此論中但言
發願行。乃至引經願虚行孤之文
立此義也。今謂。不然。所言云何。起行等
者。爲本論唯願別時。乘通論情假設
。故答中言不論有行者。不發願有
亦不生。又引經願孤行孤者。爲願行差
別義也。既言願虚無所至行孤無所至。何
唯願唯行別時之證
百六十二。和尚意以願行具足。有別時
耶 答。不爾。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
是處也。若是凡夫自力願行。亦未
足成。故有一聲稱佛相續者。亦非至心
稱名。故未願行具足者
百六十三。唯願別時者。爲暫時一念願
爲當約念念相續願耶 答。釋云更不相
也。何以然者。若其相續必具行。故三心既
具無行不成故也
百六十四。和尚意可唯願唯行往生
答。不之。若許此義者。會通之宗應
成。故又無生道理故也
百六十五。願行具足往生者。約行者願行
答。爾也。但指自力願行行者願行
非也。今所用者他力所成之願行也。故言南
無者。即是歸命等云云是願行内因外縁
和合成故。雖是他力行者願行
百六十六。有願非行往生耶 答。一家
釋義都無此言
百六十七。願行相扶所爲皆剋前後相
資義。爲當願行同時相並成相扶義歟 答。
二義倶得。且所引文未他力。故當前後
相資之義。今經所明念佛願行。能歸願心
所歸佛行一會相應。成相扶義。思
百六十八。和尚意存往生・成佛一致義
答。可之。且如讃云。淨土無生亦無別。
究竟解脱金剛身。即其證也。但言正報難
依報易求者。且分二門其難易。一重義

  已上機行義問。大綱十四・綱目百六十八。
略答竟
淨土宗要集卷之中


淨土宗要集卷之下目録 西山流
  身土
  一。阿彌陀佛因位昔。於何佛所今日
正覺願之事
一。世自在王佛者。大通佛前之事
二。過去空王佛者。世自在王佛前之事
三。世自在王佛國土。淨穢中何之事
四。悲華經所説無諍念王者。爲法藏比丘出
家已前尊號之事
五。具足五劫思惟攝取。一生中送此時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