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心學典論 (No. 2602_ 無隱道費撰 ) in Vol. 82

[First] [Prev]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02
心學典論序
金龍無隱和尚心學典論成。門人越宗請

金龍書來西肥。以序屬元皓曰。是唯余不
佞之有乎時也。不已而所作者。不
座下。誰與宜序。元皓承命乎二千里之
。不敢謝不敏。而爲之序曰。昔在建安。曹
丕龍ノコトクニ奮。典論爰興。蓋有其言曰。文章經
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
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文章之
窮嗟嗟。否歟。然哉。彼其論文。可謂盡
矣。雖然。是特以雄詐智力而論世之言文
者爾。何則丕席父業。逼禪據尊。凋剪枝幹
心異族。有弟如植。俾之衷曲莫
迫歿身。嗟乎。余於是知魏之不競矣。若
者。曹丕典論。乃其雄詐智力之所爲。而世之
言文者非邪。未出世之爲論也遠矣。曰
心學。不立字家之宗。於是乎立矣。吾宗自
心學。則教外之傳固不於他也。曰
典論。綜羅大藏。包括群籍。於是乎悉矣。夫
言苟非古之典刑。而與自己胸襟無二無
也。則言之諜諜。奚足以冀於後哉。元皓
曰。余讀心學典論。而知之博洽。譚
審詳也。記不博則行不遠。譚不審則志不
弘 何則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何言不文。
何文不典。諄諄論之。金龍其勤也。或問。篇
何以有宗原也。元皓曰。性宗之也。先佛以
宗必性也立教焉。譚乎心乎色。融
其本諸其跡。光被大千弘矣。於是暢
焉蓋夫華嚴性起。天台性具。是皆見其宗
者。而起未始不具。具未始不起。皓於
是乎言。不具不起。不起不具。具具於起
起起於具。是其所以各立而宗原之有
也。雖然。至吾別傳之宗。則固莫與教家者
">匹矣。故今金龍終斯篇曰。至其道之
所證。則未必在茲矣。知言哉。篇之第二
大乘。其學也三。曰戒。曰定。曰慧。若鼎足
之不一然。然而其他諸部大小偏圓。
今皆在乎學者親自會歸心源而已耳。若
金龍者可謂能提其綱者矣。元皓曰。余
讀至圓教別傳性修長養等篇。曁觀論定宗
師等論。未嘗不喟然稱歎也。曰嗟。金龍其
道明其徳充。其學該博而言足徴。殆究
今之際者乎。余於是知言之不苟矣。若夫
儒教之爲篇也。篤本以制末。諭異以歸同。
然後邪正有等。出世弗類。故曰。傳不云乎。
東海聖人。西海聖人。其心同。其理同。以至云
云。又曰。天地雖東西乎。同是一天
下也。天下雖數聖乎。同是一善道
也。金龍以無礙辯才即立之言。欲其捨
正。護吾大法。無恥於維摩龐蘊等道耀
奕世而不休已。嗟乎。余於是知言之不
矣。又問。今其論儒教。則駁物茂卿者
矣。茂卿蓋東都尤物也。近世號稱儒家主盟
然金龍貶之若寃讐然。無乃不謬乎。元
皓曰。否。又何謬焉。昔余與茂卿游。殆乎有
年。雅已知其爲尤物也。然見其辨吾釋
。則言不孫讓。豪擧自肆。至今隨筆之撰
文誡之書。令人憤不讀。茂卿之於吾釋
固寃矣。嗟乎。此金龍之所以爲駁也。按
唐基法師撰唯識疏。始破西域諸外道所計
訖則云。此方外道亦曰。此其以孔子爲外
者也。又其於因明疏也。則以老子
外道云。夫孔老中華聖人也。且若老子
唐同姓。人主崇之也。建朝元閣稱爲玄元
李老君。然基師當其世。貶之無忌也。況今
茂卿。小小季世儒生。苟自吾道之。則雖
金龍之溫且恭。又何憚焉。雖然。金龍卒
其篇則曰。物氏今一時之良也。此其意以
謂。若夫茂卿天假之年。其必趁時改行。而
彼歿久矣。惜哉。金龍以度生自任。宜其惜
矣。余益讀至道教釋教華梵文學等篇。蓋春
華秋實。郁郁乎文哉。且其論釋教也。辭詳
。采之足以備藏。資之足以弘識。於
是乎余撃節而歎曰。夫論斯備矣。未或若
是能盡者也。而諸篇各據典故。而其尤著。
華梵獨爲第一。夫其言曰。蓋以中國之人才
而於中國之典籍也。若或至于世移書易
猶且不">曙之。矧於西方大聖人之書
乎。其書則梵文。其言則梵語。其音則梵聲。
亞聖開士。其誰能曉之乎。故曰。未
華文。則不梵文。未梵文。無
佛意。此理之固然也。元皓曰。昔在寶公方
師之譯婆沙也。有有頂見惑。遂俾奘師
一十六字矣。夫譯經大役也。證語潤文
豈容易乎。若寶公亦資於其師
歟。余於是知譯之益難矣。余重讀文學篇
則知。凡其所援。上自六經而下至於諸子
百史。遍擧詳論。使我學者刻意古範
宿模。要唯在其由文字性空之理。而達
無言大道焉爾耳。不爾而徒齷齪工紙上
者。則其何以縁飾乎吾道。故曰。至
吾梵教之來東也。易貝葉而成竹帛。今唯
頼之而討論潤色矣。以至云云。嗟乎。金
龍誠能盡其本者乎。元皓曰。釋氏無
乃已。釋氏而稱大藏具在。然以吾不
立字家之。則一代時教。猶一枝波羅華
耳。而一枝所。一代時教亦何盡也。故佛
世尊言。始自鹿野苑終至跋提河。四十九
年未曾説一字矣。若夫詩偈篇。則引拾得
子之詩曰。我詩也是詩。有人喚作偈。詩偈
總一般。讀時須子細。夫詩與偈。異而不異。
異而異。宜當其法度以協格調可也。
元皓曰。古者有言曰。詩有別趣。非
也。詩有別才。非書也。由是觀之。則若
彼重頌諷誦。亦豈不別趣者哉。蓋道人
之偈。固亦言其志之所之者矣。夫以
也。豈與詩人之撰又何齊焉。是所以詩
偈別也。雖然。詩與偈。又何岐而兩之也。
曰。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然而詩人之偈。偈
而詩也。道人之詩。詩而偈也。若者。詩與
偈不岐而兩之者也。又其言曰。雪竇
天童頌古。其偈之神乎。祖英之集。其偈之聖
乎。元皓曰。神乎聖乎。豈曰詩人之詩
異乎。嗟若金龍者。曰詩曰偈。可謂使
夫學者之而簡練取捨。而能達其意
矣。與必盡合于古所謂發乎情禮義。興
觀群怨之用備。而後謂之詩。今豈乎。
正拾得子所謂詩偈總一般者。亦唯在其人
之如之何也已。後之學者乃茲篇以
詩偈。而詩偈盡於此。不侫元皓。乃起。又
重揚言曰。金龍之道盛。而啓心學之門。著
述一十五篇道費曰。茲論十七篇。外魔總序二篇
序文之後作焉。故曰十五篇
而名之曰典論。將以傳後世迪學者。蓋非
世之言文而噉名譽。且其以教外之
。而大吹少林無孔笛。則四海龍象手舞足
蹈。固毋論。往往又以季世光明幢競趨。而
其所在能得古明教覺範諸老旦暮相遇
者。則彼其所時勸諭。豈出鐔津甘露下
哉。拈華之瑞英。發之於筆翰。而緒餘及
論無窮也。然此特余所竊見者爾。不敢不
越宗。於是乎題之首。時
寛延改元戊辰冬十月
  西肥甘露元皓和南撰

心學典論自序
雜華老衲朝據槁梧對西山爽氣。客有來詢
法門典謨之事者。乃老衲徐徐回首。以與之
共語焉。初於教乘。次及乎禪。次及乎孔老。次
及乎諸儒雅也。既而客復詢以當世之事。余
大息而言。此難言也。何則多忌諱也。客強之。
遂不得已。曰是焉。曰非焉。不覺至三萬三
千餘言也。蓋夫道者不語則已。若語則豈可
一言而盡矣哉。於是乎。客興而拜曰。仲尼有
言。内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
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若然者師之所言
請文緒以流于後世與。余復大息而言。擧世
皆好竽。我獨工瑟。是以其曲調之不合於今
也久矣。然今以其今之不合曲調又鼓之。將
來則無乃益不可乎。雖然天地古今人才文
物之變化。亦其無窮焉。安知他邦異代不有
同吾鼓瑟之若子者哉。於是此篇成
  時
寛延元年歳次戊辰蕤賓月吉旦
  金龍沙門無隱道費自題於雜華室并書

心學典論篇目
  卷之一
  宗原第一
大乘第二
圓教第三
別傳第四
  卷之二
  性修第五
長養第六
論定第七
宗師第八
不立第九
儒教第十
  卷之三
  道教第十一
釋教第十二
外魔第十三
  卷之四
  華梵第十四
文學第十五
詩偈第十六
總序第十七
心學典論篇目
心學典論卷之一
  加賀實性禪院釋道費無隱著
  宗原第一
虚空之杳冥。天地之寥廓。萬物之薈蔚。與
名言文辭云云郁郁若存若亡者。咸皆指
以爲母徼也。夫是心也。有血氣之屬。混
然一焉。不賢明。不愚闇。不貴加
賤損。其謂之有爲。與六鑿反源莫
其始。其謂之母爲。與亭毒之功塞乎宇宙
其謂之中道。與不兩楹。化能權焉。靈兮
妙兮。冲兮漠兮。知弗以知。學弗能以究
辯弗">白。辯弗以白。其唯默而契
乎。我西竺覺皇氏。大千而啓迪天
也。專因是心以立教化焉。或者説以爲
性起。或者説以爲性具。蓋皆所以示本有
靈徳非修證而得也。夫俯觀仰察。維聖
維神。敷施雅馴。以陶鈞天下者不鮮矣。然
其化儀旁魄。教宗難測。深焉則底香水。高
焉則出諸天。大焉則極法界。細焉則入
。實悉群道之精妙。而爲萬善之都會者。
獨我佛教爲然乎。夫用釋梵龍鬼所在
恭敬衞護。明君賢臣罔文尚義矣。而
是東方之邦。雖其竟固薄于暘谷而去
濛汜愈遙。然君子小人敬像教。愛僧伽
篤。視之於諸夏。倍蓰不啻也。惜乎爲國土
風俗已壹上忠敬故。致使我大聖
人教者亦乃質勝文。且在不立字家。滋甚
掃言教而謬">盭了義之指多矣。今有
于此。將萬里。而未方之南北道之夷
。倀倀乎發軔。則彼高山大陵曠塗絶
。慰暋沈屯。人馬罷潞。其行。或者斃
矣。慆堙心耳禪者亦猶是。未教中權實
半滿之説。屈彊以勤於學。則其弗
道于蹞歩。而永陷三乘之蹊徑。喪法身之慧
者幾希。於是乎余&T014074;然念。將來沿襲闇
忽不還。俾有志之士以聞大聖出世
之本懷。乃遂爲茲傲&T005678;以授二三子。命
心學典論焉。而其𥲻也。内外之所論亡
慮。以覺心宗。揚㩁金口所演若曩哲格
。以爲之徴矣蓋欲述而不作也。夫道乎
自道。必藉於人以行焉。人乎有時而有
亡。必假於文以傳焉。方今人之與道滅而
亡之久矣。若舍遺文何以哉。書曰。文王雖
歿文不茲乎。孟軻曰。若禹皐陶則見而
之。若湯則聞而知之。斯乃吾諸同志
之所以自而私淑也。雖然此第文而
已。至其道之所證。則未必在茲矣
  大乘第二
若稽中天調御師。寂默無爲。仁慈文明。
教法。大拯群生。三草二木等潤
。跂行喙息莫恩矣。然佛之爲學也。
之有三焉。曰戒。曰定。曰慧。戒以防非
。定以調散亂。慧以見佛性。見佛性則於
道建基。調散亂則於縁正受。防非法
事合度。皆所以修内外而明功徳也。
而此三者亦以慧爲主。慧若明則戒定及萬
行蔑從而發生。此所謂般若佛母者也。
是以諸修多羅力破異見。擇小乘。蕩諸相
人見佛性之易易也由掌中菴摩勒
者。蓋皆功於是乎在矣。問者曰。然則何
修多羅以爲張其説邪。對曰。楞伽・維摩・
楞巖・圓覺・思益・涅槃・智度起信等是也。以
故達摩親付慧可。羅什口授四喆。至乃永
嘉神悟・藥山看讀・圭峯玄解・長水頓證。奕世
雋人升堂覩奧者。不勝數也。趙宋翰
林學士蘇軾者。嘗序宋譯楞伽曰。如醫之
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今迺欲
以均辨諸八部之典。蓋此部中大綱小紀。
皆明於心地法門。而祖宗之所憑據也。世
之學者或一部或二部。以至八部其力
任受持。榾榾然研思。則庶幾乎
大聖創業垂統之意也歟。若或歩驟
趢趗。拘守師門一句一偈。如彼俚俗醫師不
經論而直授方藥。則亦不蘇氏輩所
笑也。然茲諸部甞有天台賢首之判。學者其
之可。不依亦可。何則凡法門大小偏圓
之異。譬猶空中飛鳥終日翩翩人莫能尋
。要之唯在乎學者親自會歸心源。而不
言語桎梏也。已問者復曰。無
則已。如其有庸亦宜應小乘而至
大乘。今奚以標擧哉。對曰。摩訶衍
學者要初縁諸法實相。而不資糧於遙
遠路途也。且夫人情先入者爲主焉。多見
學佛之流。始聞三藏所説。薫炙極難滌盪
永以欝乎妙道。是故余之作茲論也。則別
表見。志於大乘者之爲之斆也。吾聞之
印度苾芻大乘小乘不席而坐。心學者流
其幾乎。意者性命之學難傳也至矣。儒者惑
於孔言之不聞焉。壅於佛教之不信焉。
釋氏病乎信教而不解焉。失乎解而不
焉。是以世寥寥乎少謂明佛心宗
解相應者。大乘學者有於此乎。夫擧
者前呼輿謣後亦應之。願天下萬世同
好之人。於余此擧亦爲應然也
  圓教第三
薄伽梵於華嚴大教若曰。一切世間群生
類。尠聲聞乘。求縁覺者轉復少。
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爲易。能信
此法甚爲難。復於法華之。如來但以
一佛乘故。爲衆生説法。無餘乘若二若
。夫如是則明矣。世尊當時建立四乘焉。
乃二乘以階大乘。大乘以階一乘。是猶齊一
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然不門外
三權以骩骳直開於露地一實。而一切衆生
刹那際。成佛已畢。轉法輪已畢。入涅槃
已畢。十界依正交影隱隱。一色一香無
中道者。其唯華嚴法華之二典乎。而華嚴爲
先鋒。故頓示報身之功徳也。法華爲殿後
故精談教相之權實也。其間雖則乳酪之次
稍殊淘汰之同。然臻其俾大心凡夫
介爾一念。以覿舍那妙體。未始不
其揆也。是以學茲二教者。最要先信
己方寸内。本具廣大靈明智慧。不三世
諸佛易可毫芒也。其或己之器量握齱。
彼身土之貴智行之豐富。則逡巡踧
踖以爲。此皆諸聖事業非吾所能也。卒怠
忌無諸斯須履脩之。覆カヘツテ他人講
之。乃腹而心謗。是實與聾盲
退席之徒隣類。不亦閔乎。夫斯二典
古以降。講者靡天台賢首宗匠
焉。之二師誠命世大士。至其有玄譚若判
。後世誰得間然。然而今以之。彼
其攪大藏之浩瀚。以廓圓宗之水脈者。固
レリトス於二師也。若乃擧三寸之轄。力示
性根本。使學者徑直悟入勞少而功多者。宜
方山長者李通玄若焉。長者論曰。以
明住地煩惱。便爲一切諸佛不動智。一切衆
生皆自有之。只爲智體無性無依
。會縁方了。此數句是一經之大要也。學
者取以呥呥而噍味之。甘之日月弗置。則
其觸縁對事之間。忽諸見。我身無始以
來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以至入涅槃
畢也。而二教居多名義亦於是焉在。所謂三
諦四法界五味六相十玄門者。由一二
地芥然也。昔有僧。擧此語於眞淨大師
曰。且無明住地煩惱。如何便成諸佛不動智
理極深玄絶難曉達。眞淨曰。此最分明易
了解。時有童子。方掃除。呼之回首。眞
淨指曰。不是不動智。却問如何是汝佛性。童
子左右視惘然而去。眞淨曰。不是住地煩惱
若能了之。即今成佛。是老也樂説無礙之辯。
一時發覺群靈贓物。而使逃隱焉。適
以及棗柏鑣而馳。若夫黄檗打臨濟
六十拄杖。汾陽不慈明佛法二年。大
愚令雲峯日就職務。亦惟不斯指也。
復依於法華開顯之説。則長者并會親族國
王大臣刹利居士。付諸子家業之日。又豈
別出一箇物玉璽若金符以授與焉。唯是印
可於先所出内之財物一念之信熟矣而
已。故曰。我本無悕取。今此寶藏
自然而至。以斯知。二教玄宗&T029958;然如
矣。其義共非煩惱智慧
。而無自以信其本有之患也。請學者於
茲一節。深切留意哉。夫江河川流至大海
極。土黒衆山至須彌極。如來所説至圓教
極。世尊豈欺我哉。費也無算禪士已。嘗躡
蹻負笈播蕩四方。暇大藏之覽是皇マアランヤ。然
而自少壯頗逞志於二教。讀誦四十年如
一日矣。遂乃識厥門閫。今也總要擧凡。
以爲一家之言。輒諸心學之檢押焉。雖
大心之士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
也。故此編私竊藏於金匱石室。以
適後之人。吾聞。黄河千年一清。焉知
聖人賢士乘運復出乎哉。二三子問焉
曰。大圓二教人可同持邪。將其機有宜否
與。對曰。均乎金仙之教。衆詮靡皆種知
之所演。其又何擇焉雖然勿已乃有
曰。如己氏何教也。曰。吾知女何能若
女自知女。請述其所蘊乎。女自執焉。夫聰
明疏通而好性理者。宜楞嚴・維摩等。廣
大浩心而悦佛行者。宜華嚴。妙解純固
而樂佛慧者。宜法華。楞嚴・維摩之性理
賊先登也。華嚴之佛行布政教也。法華
之佛慧付王業也。於乎妙哉乎大風
哉。是三者蓋舍那之所以統御法界
徳化也。學者苟入於一則二其不遠也。
二三子曰。此兩典與前厪厪十部經論。恐弗
克大録一代時教也。曰。唯唯否否不
仲尼不云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
邪。其況乎我佛教之至妙。不略以蔽
廣。故於今之所擇十部縹帙。諸佛深義祕
訣歛然具焉。學者頼之斷斷乎誦習。則雖
大藏五千思過半矣。傳曰。古者有三墳
五典八索九丘之書。及孔氏出其史籍之
煩文覽者不一。故刪詩書。修春秋。賛易道。
職方。擧其閎綱機要。文凡百篇。七十之
徒並受其義也。至我華藏教主之説。則其
文之多雖刹微塵數。皆不刪之書。今
姑少殉此方之機。略學十部。則文有博焉。
理有約焉。宜以合諸大聖樹風聲之致
二三子復曰。禪教各有家法存焉。安用
隣燭而敞精神爲。曰。陋哉言也。余讀傳燈
。初歴教庠然後入禪門。咨決玄宗
之學也。故及其有所説也。文辭粲然該
衆心。流諸千齡而弗泯泯也。後世
禪學楷模墮頓。驅烏沙彌未六甲五方
乃入叢林。曠日之久滋益惛憊。戴白之老未
讀楞嚴・圓覺。故及其有所唱也。率皆臆
説卑辭毋采覽也。于嗟彼薪婦哭于澤
者亡蓍簪也。而仲尼取於何。不
也。今夫亡無上法寶之故之尚矣。吾母
寧不痛哭乎哉
  別傳第四
四衢道中等賜大輅者。教乘之粹也。八萬衆
前高拈金華者。心學之髓也。蓋夫毘盧世
尊不樹王。以示最後極頓之宗。内外雖
異乎不思議一也。夫然後天亡二日。土亡
二王。西乾東震二十有八代。承祖室而制
諸家。由周室之於列侯也。至其曹溪之下
分而成二枝。裂而爲五派。則怒罵呵笑棒喝
交馳。曲彌高。調彌奇。雖英靈士敢闚&T055693;
其堂奧矣。然物罔隆而不殺。法靡盛而不
衰。有數。蓋焉及宋季也。天下叢林異
端竝起。學者或以黠慧作略祖道也。以
雞鳴狗盜禪關也。于是雖明眼宗師。不
梧之。乃爲設公案提撕之法。毆
異端之徒。以行一條黒路。當時號曰
矣。自是之後師矯枉過直。學假而不反。
遂以爲。達摩氏道無他也。槁木其形。死
其心。如斯而已。至於當今道聽而塗説輩
愈益生流敝焉。或者痛鞭連策。硬坐疾走。
齊叫唱無字。其聲牟牟如牛呼然。及其氣
索聲消於暍死。若爲狂疾以至謕謼
歌舞呴藉叱咄。萬怪皆生。即以此爲
。是猶却歩而欲前人。豈不惑哉。
夫心蔽美豔者。婬魔得其便。心蔽戰鬪者。
怒魔得其便。心蔽財利者。癡魔得其便
心蔽折空者。小乘魔得其便。於此乎欣
妄。滅知亡身。至乃然有無無。此禪
病之極摯者。而皆邪師過謬。非學者咎也。
佛光録中載。徑山無準歿後三十年。有
一福州僧怪石者。專坐硬禪。誘人叫無。會
中七百介衆。二百餘人遭彼誑惑焉。幸而
佛光擧法炬以照。魔軍傰宗一昔潰然交
去也。意者今之叫無者。有彼録而然
乎。未讀而然乎。抑亦讀之覺其非。爲道之
易售而然乎。嗟何鄙野哉。弗思甚也。吾聞
之矣。如身毒外道中國異端。亦其道或出
諸先佛爲人悉檀聖人有爲爲之者也。
然而彼執之無權。爲之太過。是用得其黜
也。今之提撕無話者亦然。其學孰云
哲所設。然發諸音聲叫唱。或又有疾走痛
者。即是規磨之學。可外道異端乎。
夫于此。聞鹽食肴之將。而調二合
。濟用五合鹽。鹹而不食焉。又有
醫師。謂凔得熱順適。而炙之以一車薪之
。焦而死焉。今之禪者亦然。愚故之以錯
苦脩辛勤眞道而不祖道鹽梅。悲
哉。夫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圓也。
佛教之於邪正也。皆所以矯正之也。是
以學者不佛教。而要道之邪正
則猶匠氏之舍規矩繩墨。而要木之方
圓曲直。其可得哉。首楞嚴曰。明還日輪。何
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
黒月。通還戸牖。雍還牆宇。縁還分別。頑
虚還空。欝&T006468;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
切所有不斯類。余嘗俾學者以禪定解
脱悟迷等法。各還其所還。彼且不肯自。乃
是爲珍寶。臠卷傖嚢而亂天下哀哉。
夫教内之爲宗猶然。矧復教外別存單傳
哉。昔者印宗法師問於六祖曰。黄梅付囑
如何指授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
定解脱。宗曰。何不禪定解脱。祖曰。爲
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宗又問。如
何是佛法不二之法。祖曰。法師講涅槃經。
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徳王菩
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
等當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
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
名爲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
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
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又石頭
和尚曰。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禪定精
。唯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衆生。菩
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白己心靈。體
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
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
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備。夫
萬法生起其極爲一。功徳天黒暗女莫
焉。若乃禪定所以治散亂也。解脱所
繋縛也。精進所以治懈怠也。是藥病
相對未離物像。修之反足以害於道。故
其舍散亂以取禪定。舍繋縛以取解脱
懈怠以取精進。聖人弗爲也。其唯論
也。已見性既明。則衆過不遣而自離。
衆徳不求而自得矣。夫射人不馬。
萬卒一將也。見性之道亦猶
是。快斷無明根本。而枝末無其心
。夫聖明之君興于世也。五服諸侯罔
砥屬。而大阿纖離翠鳳靈鱓。悉爲其有也。
見性之道亦猶是。法身顯現則一切諸法莫
齊朝。而禪定解脱三昧道果皆成其徳
也。是以行一法而衆徳皆得者。唯見性而
已。宜矣。先徳襲然爲之單傳。毋贏法也。
而此法門豈唯曹溪南嶽爾。至於江西・南陽・
徑山・歸宗・南泉・百丈・黄檗之儔。一統授受
間不髮。斯此之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後佛出世無轍矣。且又亡大鑑指
。無際所謂佛之知見者出諸法華。心佛
衆生者見諸華嚴。是知。古尊宿所垂緒言。
刪合典教杜撰焉。叔世則弗然。疑啓
迂闊直口説相師師。以故謂先佛之知
妄想。日夜兀兀唯禪定精進之功是
殊弗知。其藏亂於寂。似馬而止。祖道崇
替之所以相懸者在此耳。徒者問焉曰。鼻
祖壁觀九載。且示神光曰。汝外息諸縁。内
心無喘。心如牆壁以入道。無乃祖師
禪那第一義乎。對曰。否不然也。甘露
滅有言曰。菩提達摩初自梁之魂。經行嵩
山之下。倚杖於少林。面壁燕坐而已。非
也。久之人莫其故。因以達摩
。夫禪那諸行之一耳。何足以盡聖人。又妙
喜答曾侍郎書曰。外息諸縁。内心無喘。可
以入道。是方便門。借方便門以入道則可。
方便而不捨則爲病。誠如來語。山野
之不歡喜踊躍之至。今諸方漆桶輩。
只爲方便而不捨以爲實法示人
人眼少。夫若此則二老之言。方之古
今諸師矣乎。良以往年祖師西來。果不
見性要。徒教人息外縁伏内心。習
禪度無明。而後以得道。則惡在其爲
直指妙訣哉。如盧老石鞏。雅トヨリ樵夫獵人不
産業。何暇跏趺焉。如徳嶠濟北。亦遠
渉山川。弗靜慮焉。然見彼悟入者。太
頓矣。&MT04653;摭他比率皆然。必坐待悟者誰
也。請學者宜來古之典刑以翕受群
也。若茲心不辛苦
。則雖精進之名。然有懈怠之實。豈不
傷乎。從者復問。縁師所示。學佛之流禪那
將可廢邪。對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是言
之不通邪。夫禪那亦諸佛妙行。吾焉使
之。然而宗有頓漸。修有先後。如圓頓家
慧後定。何也夫有慧而修定者不定縛
慧而修定者爲定縛。若被外魔嬈也。又
復先於定之慧非慧。以定證也。從於慧
定非定。以慧照也。茲乃定慧雙照雙遮。不
偏頗。方始妙道顯現。以故吾心學家所
談。得佛慧者而後能坐禪。得佛慧者而後
能得妄想也。如淨名呵舍利弗宴坐林
。華嚴賢首品偈文等。莫最示斯旨也。
又如圓覺經。以三觀妙修行體。然在其
開卷盛明覺心。復至其運三觀以綺互二
十五輪。則一一標曰淨圓覺淨覺心
蓋未覺心。而爲觀行者。其奢摩他也愚。
其毘鉢舍那也狂。其優畢叉也偏。是以欲
彼三觀。先求覺心人。譬由淵羨魚者退
而結網也。當知終日結網之爲魚焉。竟
夜求覺心之爲三觀焉。夫謂之眞學佛
矣。蘇長公曰。佛者曰。戒生定。定生慧。慧
獨不定乎。伶玄有言。慧則通。通則流。是
焉知眞慧哉。醉而狂。醒而止。慧之生定。通
之不流也審矣。故夫有目而自行。則褰
疾行常得大通。無目而隨人。則車輪曳
坑穽。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也。
蘇氏乎。其可於吾道矣。又南華
籍中曰。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生而無
知爲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
知理出其性。希逸解曰。釋氏有曰。戒生定。
定生慧。却未慧能生定也。夫南華之時
貝葉未於中國。夫奚副墨洛誦之孫之聞
乎。希逸雖佛書佛理。其言甚亡
謂。吾弗取焉。於是余復竊念。釋氏未
内外頓漸之淄澠。而浪語道者。猶之不
于老莊之疆場。而況乎佛教哉。且夫若
華儒者日本神覡。未嘗有嗒坐。以
世人視其財撓膕。則概而爲浮屠氏。不
於西天外道比比皆習定焉。其苦行斷惑區
以別矣。今夫靡薄禪者未嘗聞愚夫觀察攀
縁如來禪等佛説。師徒相尚攻淡者。孰
一于彼乎。然而是之弗寤。訑訑自以。
大仙之道。是亦不學之過耳。余嘗欲
其所憤。而資十數年。今也茲書成。乃
爲率由舊章。匡飾異俗。庶幾俾學者易
而走。奈何爾輩尚猶以可爲不。謂禪那
與。夫正邪同門。是非同類。正人毀
邪人。邪人亦毀正人。苟非知見。惡能
其端倪哉。昔者宋人藏燕石。周客覩
胡盧而笑。宋人藏愈固守愈謹。夫匪宋人
而放龜玉&T072388;礫石。莫能知珠也。今學者
邪而師正亦猶是也。學者挾一曲解
於師。師其非而詢之。學者不肯。茲益
解以高人。豈學者而舍正道以貴邪道
道也。陵陽三獻楚王璞玉。楚王怒而
其足。夫匪楚王而惡玢豳文璘。莫能辨
玉也。今師">衷而學者亦猶是也。師
示以大教學者不喜。爲其違己解
謗。豈學者而醜微妙了義。弗義也。
夫若是則道之以智入者明矣。苟棄智求
道則雖聖人猶若困焉。嗟乎學者藏者。吾
之笑者。果燕石與。果璠璵與。吾之獻者。學者
者。果璞玉與。果碔砆與。其必千里之外
百世之下。有智者而知之而已矣
心學典論卷之一


心學典論卷之二
  加賀實性禪院釋道費無隱著
  性修第五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而未縁修。是以弗
諸功徳。譬如琴瑟箜篌雖妙音。若
妙指終不發。是故彼獦獠狗子之未
修顯也。其謂之無佛性可。修則可必得也。
其謂之有佛性可。有佛性與無佛性。修及
不修。其間弗寸矣。所謂涅槃醍醐之
味。其於是焉在乎。然世之幺&T060908;緇侶。未
究諸佛奧教。或者道。衆生固已有佛性。即今
詎不光邪。或者道。衆生即今無佛性。又
何以修爲。此其一人如琴以求音者。其
一人若柱而調瑟者。均之未其取
之方者矣。夫春夏秋冬天之道也。種耘收
藏地之道也。志學。而立。不惑。知命。耳順。從
心。聖人之道也。處胎。初生。出家。學道。成菩
提。轉法輪。入涅槃。佛之道也。他萬物遲速
衰序。莫皆然也。故孟春行冬令。則水潦
敗。雪霜大首種不入。於耘日收藏
獲焉。於志學之年從心之道
。在初生之時涅槃之益無聞比丘
也。夫若斯則學者之所以有過也。無他故
焉。不於性與修之理也。所以不
性與修之理也。無他故焉。不其學也。
然離其過道。達理斯離其過矣。達
道。務其學斯達理矣。務其學道。搜
經典權實也已矣。二三子曰。性修之學
術已聞命矣。敢問。佛性亦或具不善有。諸
對曰。然有之。今請嘗試説之乎。有於此
一斤之鐵以造如意。若造劍。茲乃如意
之相可愛。而劍之相可畏矣。然鐵之性固
二用。是故人或造如意。則鐵從而見
愛相。人或造劍。則鐵從而見其畏相。若使
鐵之性不二用。則彼獨成愛而不
畏。方其將劍時也。拒之不受。然世未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