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心月輪祕釋 (No. 2520_ 覺鑁撰 ) in Vol. 79

[First] [Prev]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520

心月輪祕釋

夫此觀者。萬行之尊主。諸度之帝王。出凡之
正門。入佛之直道言能説人則智佛理身遍
照。語所乘法則祕密神通寶輅。所以竪超
七宗外獨歩一乘頂。横遍六大中普貫十
住心。因茲三世渤馱祕之心藏。十方索哆
尊之髻珠。疑謗逆縁猶優權教戒行。信歸順
因誰比顯乘智觀。何況信修。況復深行。三
毒十惡變爲曼荼功徳。四重五逆轉歸瑜伽
業行。一百六十妄執不假斷道自絶。八萬
四千邪惑弗待對治忽消。三祇長劫縮之
半念。六度廣行攝之一觀。煩惱生死睡暗今
永斷。菩提涅槃覺月斯始彰。淺觀少行現生
登初地焉。深解上勤即身證極位矣。易修
易證之道既無如斯行。難値難聞之法豈有
過此門。已定眞言教王直語。應知削方便
之迹。亦印大日法帝嚴勅。可察窮圓海之
源。次釋名義略有三門。初解心。次明月。
後合論
第一心者。祕密莊嚴之寶藏。瑜伽輪圓之金
場。諸法能生之所依。萬徳所歸之能攝。是以
體用廣大性相凝寂横竪無邊數量難測。高
昇法界最頂。深達性海源底。攝十界於四
曼荼。入五部於三平等。可謂含萬像之大
虚。呑千流之漫海。citta受梵名。集起立漢
義。集起則含曼荼羅義。輪圓聚集發生等故。
慮知則具薩般若慧。智慧決斷分明等故。
心備思量。目之爲意。心兼了別。立之言
識。心持決斷。智即斯名。心有覺知。佛是其
稱。心含軌則。改號云法。心得攝持。讓語
曰理。乃至無盡。恐繁不具 問。心有六
七八九十等別。今所言心指何心識 
答。若約合略八九十識。若依開廣無量心
識 問。何以得知。無量心識正爲宗義 
答。其證非一。今且擧此一毫當統攝彼
衆毛。大日經云。以知心無量故知身無量。
知身無量故知智無量。知智無量故即知
衆生無量。知衆生無量故即知虚空界無
量。祕密主由心無量故得四種無量。得已
成最正覺。具十智力降伏四魔。以無所畏
而師子吼云云又十住心論云。經云。云何菩
提。謂如實知自心。此是一句含無量義。竪
顯十重之淺深。横示塵數之廣多。又云。衆
生自心其數無量。衆生狂醉不覺不知。大
聖隨彼機根開示其數。唯蘊拔業二乘但
知六識。他縁覺心兩教但示八心。一道極無
但知九識。釋大衍論説十識。大日經王説
無量心識無量身等。知如是身心之究竟。即
是證祕密莊嚴之住處云云寶鑰云。五相五
智法界體。四曼四印此心陳。刹塵渤駄吾心
佛。海滴金蓮亦我身。h@u@m字義云。二乘智劣爲
説六識。大乘稍勝乃示八九。執滯不進。
奚知無數。不解密意得少爲足。不識已
有。貧莫過此。塵刹海會即是我寶云云
身成佛義云。法然具足薩般若。心數心王過
刹塵云云故知。宗意無盡莊嚴無量心識以
爲宗要 問。他縁覺心共立八識。一道三
自同知九識。今八九識與彼何別 答。彼八
九識各不攝後。今則不爾。各攝諸識。雖
略名數無減心量。依此言之。彼開而狹。
此合而寛。況復彼八九識此八九等所生僞
借 問。心月輪心非前七識及心數歟 
答。彼心心所或攝第八九十等中 問。如
是心識諸佛衆生同具之耶 答。平等具足
無有増減 問。若爾佛心與衆生心。可有
迷悟染淨等異 答。此有二意。一淺略遮
情。二深祕表徳。若依初門。衆生所有六八九
識各有迷悟。倶具染淨。諸佛所具一切心識
純是清淨。悉離迷妄。若依後門。諸佛衆生
平等無二。同備萬徳。倶圓種智。既無自他
彼此差別。豈有迷悟染淨不同 問。若如
後義。何故宗意轉九識得五智 答。彼初
竪意。此後横義。門已別也。義何同乎 問。諸
佛各有若干心識。而今宗意以九種識配
五部佛。有何所由 答。彼五佛者即是五
智也。此五智者是九識也。故且相配 問。若
爾大日唯法界智闕餘四智。有後一心無
前八心 答。於横就竪此義共非。大日心
智所依能攝。總體本源。餘尊智心能歸所得。
別相枝末。何以一中無際大虚。不攝四邊
有限小空。此是竪意。若依横義。一一智智互
有五智。各各心心同具九心。流派四智猶
含一心。源本一心蓋呑四智 問。凡於一
心有幾種類 答。廣則無量。略乃三心。一
者不二一心。二者眞如一心。三者生滅一心
 問。此三一心以何爲勝 答。彼眞俗二心
此不二一心所生。能依能歸所攝 問。不二
一心者指何識智 答。約正就竪。法界體
性第九以後。就傍依横。兼通四智及前八
心 問。今此宗意立八識四智攝諸心智
時。法界體性智第九識等攝何心智 答。
約横義者。一一心智各各相攝。依竪義者。
攝圓鏡智收第八識。藏識有二。一者第八
阿頼耶識。二者第九如來藏識。圓鏡又
二。一者大日心王大圓。謂六大不二大曼荼
羅也。二者阿閦心王大圓。謂四曼隨一大曼
荼羅也更問圓者輪圓具足。即曼荼羅義也
 問。如此等心智皆是有爲歟 答。一切心
智皆是無爲。凝然常住無有變易。湛寂明
淨超過爲作 問。若爾大違一切顯教 
答。彼宗智心悉從因縁之所生故不名常
住。此教心智皆是如理之能起故得稱無爲。
所起如理猶妄名常。能生心智蓋云無爲
 問。所起如理指何心法 答。顯宗所尊
眞如實理。皆是六大縁起三密所生故也。具
如經論 問。若爾宗意不立理歟 答。亦
能立之。但是不二理非彼二門理 問。所
觀法門其數無量。今偏觀心。有何所以 
答。如前已説。又夫心者於竪論之。萬法根
本。衆行目足。諸佛能生。衆聖所歸。所以顯
密大乘立之爲宗。法應妙覺擧之爲要。是
以刹那觀之。六度四攝自然具足。須臾念
之萬行衆善忽然成就。於横言之。四曼總
體萬行都名。兩部曼荼盡入之中。三種祕密
未出此内。復次云云
第二月者義亦無量。攝廣從略。不過三十。
所謂
    a字種子 va@m水果實 圓滿具足
    最上潔白 清淨無垢 離熱清涼
    明照破暗 獨尊唯一 最高廣大
    端正殊妙 愛樂歡喜 處中離邊
    超沈定浮 遊空離地 自在無礙
    巡轉無窮 常進不退 速行疾入
    能成生長 拔苦與樂 遣迷顯實
    一體普現 寂靜不動 渉入無礙
    平等無差 能降淨水 難見叵測
    能攝所依 不増不減 不生不滅
    如是三十義 各含千理
復次略擧六門。總攝萬法。一一心義。謂月
輪者。萬法不二之源。一心平等之本。如星辰
雖多月輪唯一也。不二一心亦復如是。所
具徳星種種非一。能有心月如如不二。復次
所顯水月雖離數量。能現空月無有別異。
心月亦爾。所變法影無量無數。能生心質一
如一相。復次所照所利物類森羅夥多。能曜
能益月輪獨一無二。心月又如。所化所度機
人雖過塵滴。能引能導心月唯是同一。心
喩聚集照明等義 問。不二一心何佛之名
 答。兼通諸佛。正指大日 問。若爾以彼
摩訶毘盧遮那佛名配月方何 答。形體高
廣大從郡星。徳用繁多衆於恒沙。獨尊無
比最上勝妙。故譬摩訶大多
勝等
除暗遍照光明
遍照高顯廣博遍明遍淨。如是等者皆是毘
盧遮那之義。是亦滿月明照高廣清淨等義。
佛者覺知覺者等義。即是不眠開敷常明照
了如實知見等義。則當月輪明照除暗離迷
等義 問。不二一心者。爲一之一。爲多之
一 答。是無數之一。非遮二之一。無盡理
事。無量心智。名之爲一 問。其意云何 
答。文云同一名如。多故如如。理理無數。智
智無邊。恒沙非喩。刹塵猶少。雨足雖多竝
是一水。燈光非一冥然同體。色心無量。實
相無邊。心王心數主伴無盡。互相渉入帝珠
錠光ノコトシ。重重難思各具五智。多而不異。不異
而多。故名一如。一非一一。無數爲一。如非
如常。同同相似。不説此理即是隨轉。無盡
寶藏因之秏竭。無量寶車於此消盡。謂之
損減。地墨四身山毫三密。本自圓滿。凝然不
變。又云。不二之理甚深難解。一如之趣祕
奧叵入。所謂不二一如豈只遮二詮一之名
乎。密號名字不可不知。又云云云茲當
知。若觀此滿月。即念彼大日。乃至廣説。具
觀萬法。遍念諸佛。具修萬行。二兩界義。
謂月輪者兩部瑜伽之總名。二界曼荼之全
體。色心諸法盡攝此門。福智萬徳合入茲
重。得種子於a字故云胎藏。成體性於va@m
水故名金剛。va@m義無數。水輪其一。水義亦
廣。略則二十。名義在別。金剛曼荼va@m字爲
尊。胎藏海會a字爲宗。是故云爾。界者界
別身體族持性等義歟。復次兩界大意共以
月輪同表曼荼。胎藏則九重滿月表内證
九識之九尊。金剛則五部圓明顯自覺五智
之五佛。復次於月具足眞常獨一平等攝持
等義。喩之眞如理。即是胎藏界。成就顯實
去迷明照破暗等義。喩之實相智。是則金
剛界。復次月輪萬物能生群類所依。喩因曼
荼羅。圓明究極遍淨獨尊。喩果輪圓足。復次
滿月不動一體臨萬水。譬之胎藏法界定。
普放千光照億刹。況之金剛薩般若。復次
月輪能破不壞等金剛界意。清淨無染等蓮
華界理。復次迷途人也遭於月光捨邪歸
正。失珠者也顯于圓月。雨寶除貧。此是
二義同通兩界。是以則知。若有觀此一箇
月輪。自成修彼兩部行法。三三密義。謂月
輪者。一三祕密之諸佛。二一平等之萬法。萬
徳衆善三等所生。三密一心諸法能攝。謂此
月輪顯白淨色。備圓滿形。表出入行。示去
來相。謂之色義。故名身密。圓明滿月名言
ava@m水聲字是配語密。具攝持不亂理。
含明照破暗意。是屬心密。故文云。以三密
攝一切諸法。一切色攝身。身即印契見色
也。一切聲攝口。語即眞言聞音也。一切理
攝心。心即本尊表實相。是三密平等。平等
遍一切處。是故行者常可思。一切所見境皆
遍一切處身。一切所聞音皆是陀羅尼。即是
諸佛説法音。又吾口所出音皆是誨他之音。
教誨前人。是身語之下理攝自心。自心即
實相。實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云云
言身者體依聚義。是亦月義。va@m等六大是其
體性。ma等四曼即此能依。十八六會之雲海。
七六三部之曼荼。無量珍寶之祕車。無盡莊
嚴之密藏。是皆聚義。故配身密。又言語者。
其名非一。口密・聲密・密語・密言・眞言・眞語・
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如義語・不妄語・
眞實語・祕密語・持明・明妃祕密教等。乃至曼
荼羅・陀羅尼等是。此二梵名各含衆義。曼
荼羅者正翻可云輪圓具足。是當月輪圓滿
等義。或翻聚集。亦如月輪無量功徳聚
集自體。衆多眷屬森羅圍遶。或無比味無過
上味。又如人持明月寶珠。向月承水。除熱
渇苦成無比喜。又如月輪獨尊無比一切星
辰不羅不諍。或曰發生。又如滿月發起妙
用淨光生成一切萬物。或古譯壇。坦然而
平。又如月輪遍照四洲不簡擇。等利萬物
無愛惡。在高不慢擧。見下不沈隨。遶半
腹表中道。離低昂示平等。或翻眞言。又
如千河萬器之圓鏡假而非實。大虚玄天之
滿月眞而非僞。言者聲也。如va@m等聲。或譯
密語。又如滿月不惜光。盲者無見之。圓
明雖破暗。瞽人豈信乎。光明周遍而難測。
利益廣大而叵識。設非盲瞽不視雲中之
姿。縱有眼目誰覩洲外之形。三密都名準
之思之。語義凖上乃至云云繁故略之。陀
羅尼者。此翻總持。又如滿月總攝諸尊任
持萬徳。又譯云明。法明・義明・三摩地明・聞
持明等。具如陀羅尼義讃等。皆是月輪明照
等義。又云心者集起等義。喩如滿月光明
功徳聚集一身。伴星歸者充滿二儀。所出
之處萬徳共生。所照之境群益隨顯。能放千
光與體發。所現衆像將本曜。又名三摩地。
如萬水僞鏡雖與浪轉。一虚眞月寂然不
動。又云薩般若。如能照光明無數所現影
像甚多矣。因茲言之。一切諸法不出三密。
三密萬行悉入一月。以下三重總攝總結凖
上三重以知之矣。四四曼義。謂月輪者。三
一法身之共體。兩二曼荼之總稱。一白純淨
色是摩訶曼荼羅。五大普遍體是三昧耶聚
集。軌則軌持徳是達磨輪圓具足。事業威儀
用是羯磨無比味。此四曼荼即四法身。乃至
取要言之。眞俗萬行内外諸法。悉攝之滿
月。盡收此曼荼。故文云。問。四種曼荼羅一
切法盡耶。答。攝盡也。問。如何攝盡。答。世
間出世間内外一切教法攝於法曼荼羅。世
間出世間一切人攝於大曼荼羅。世間出世
間一切所依器界等攝於三昧耶曼荼羅。世
間出世間一切事業等攝於羯磨曼荼羅也
曼荼羅義如先略説。五五部義。謂月輪者。
諸識五智之心王。五部諸佛之法帝。謂滿月
輪光遍滿虚空。體清淨明白。非唯自顯。兼
能照他。在夜不眼。在晝常明。令他開實
見。令人捨邪行。體滿衆徳。用遍群類。喩
之佛部覺照等義。能破暗冥。捨邪途。向正
道。喩金剛部菩提心門。自離闕少常滿渇
願。令他愛喜。喩摩尼部福徳門。意清淨無
垢照明破暗。喩蓮華部及智慧門。常進不退
業用圓滿。喩羯磨部大精進門。部者部類・種
族等義。此五部者即五智也。體徳圓滿無有
數量。明益周遍超過邊際。能放光光種種千
殊。所現影影品品萬差。水中萬像能依假物。
空上一月所依常法。浮他樹於輪上如實
無謬。現自形於器中依本靡違。光明遍
照。迷暗悉亡。喩法界體性智。明益無邊際。
形體恒圓滿。清淨映徹衆像悉影。喩大圓鏡
智。智義準前。所照物類彼此差別。能益月光
平等同如。雖出非始生。雖沒非終滅。此無
彼有。彼隱此顯。所照四洲明暗不定。能度一
月體相常恒。喩平等性智。妙用難測。光明
無際。照現自在邪正不謬。喩妙觀察智。形
體圓滿。徳用具足。雙照自他。普化物類。喩
成所作智。此五智者即五佛也。乃至無盡云云
六六大義。謂月輪者孕法界之一心。呑虚
空之六大。諸佛能生之父母。萬徳所依之海
津。成以六大自性。飾以曼荼己體。言六大
者。buddhabodhiavirah@u@mkha@mmh@u@m是也。具如即
身成佛義釋。或復月輪能破不壞平等依持
即是地大。水珠所成圓淨等義是即水輪。明
照清淨降伏等義喩之火輪。摧災速疾自在
不沈喩之風大。無礙不滯廣大圓滿平等含
容無垢等義是即空輪。處中離邊聚集發生
照了破暗分明等義即是心大。周遍圓滿尊
高深廣最勝殊妙無量無邊。故名爲大。乃至
云云如上所述六門配釋。或應流入下月
喩中
第三合論者。此亦具有無量過恒義理法門。
帥爾難談 問。以心月輪分別法喩之方
如何 答。此有三意。一者初一字所況之法。
次兩言能譬之喩。二者心月兩句同是一法。
三者三字二句倶通法喩 問。初意如何 
答。此是祕中之顯略。但優顯中之深祕。心
性法界超衆色境。一如十識離萬相域。若
不寄喩此事相。何得悟入其理體。因茲暫
假世月以彰眞心。故瑜祇經云。如世月圓
滿。佛性亦如月云云教王經云。我見自心
形如月輪云云又金剛頂瑜伽經云。食頃便
見心圓滿如淨月。又云。藏識本非染。清淨
無瑕穢。長時積福智。是心如滿月云云
地觀經説。菩提心相如淨滿月取意攝眞
實經云。譬如五十由旬圓滿月輪清涼皎潔
無諸雲翳。當知此是菩提心相云云又云。我
已見心相。清淨如月輪。離諸煩惱垢能執
所執等。諸佛咸告言。汝心本如是。爲客塵
所翳不悟菩提心。汝觀淨月輪念念而觀
察。能令智明顯。得悟菩提心云云如是
誠文不可稱計。又菩提心論云。一切衆生本
有薩埵。爲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
悲以善巧智。説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
者於内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
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虚空無所分
別。亦名無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
若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
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一切有情悉含
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等又云。
佛心如滿月。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淨若穢。
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成壞。衆生
業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
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故大毘
虚遮那經云。如是眞實心故佛所宣説云云
 問。次意何故心月二名同是一法耶 答。
以心月不二月心即一故。是故經云。月即是
心。心即是月 問。其意云何 答。夫心理
離色相。色相非心理者。可知遮情遣迷之
意。非是表徳顯實之義。色相有二。所謂眞
妄假實是也。今所絶離是遮妄假。非遣眞
實。言妄假者。一心縁起之色相。諸識所變
之影像。言眞實者。法身法爾之三色。性佛
性然之四曼。所以自性常住超過四相。體用
廣大周遍十方。備徳於萬種。滿益於千器。
色相既具萬徳。而一如。何不名心理。心理
亦體六大而萬種。豈有離色相。故知。即色
是心。即性是相。月外無心。心外無月。經
中已説月即是心心即是月。豈非此意。色心
倶本有。誰生能所之別執矣。事理同深祕。
豈起優劣之異見乎。色心不二。名之諸佛
内證法門。性相即一。稱之四身自覺境界 
問。一切顯教皆言心法無色無形。不知密
義作是説歟 答。如大師言。傳法聖者非
不知祕而傳顯。知而相讓。良有以也云云
故知。應化善逝傳顯法匠。且爲有疾能治
雖顯無形離言空藥。若値表徳所化。誰隱
實相眞色祕寶 問。後意何故心與月輪共
通法喩 答。心月互相同。法喩何不通。色
心倶渉入。能所豈無融。是故經云。藏識本
非染。清淨無瑕穢。長時積福智。喩若淨滿
月。無體亦無事是空縁生虚假體用。非
遮本有眞實理事
即説亦
非月遮非
世月
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又
云。無體亦無用。即月亦非月。由具福智
故滿月如自心云云又云。凡夫所觀菩提心
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
住。若欲速得不退轉者。在阿蘭若及空寂
室。端身正念結前如來金剛縛印。冥目觀
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滿月輪五十由旬。
無垢明淨。内外澄徹。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
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能令衆生身
心清淨大菩提心堅固不退又云。繋心月
輪成就觀察。是名菩薩觀菩提心成佛三昧。
若有凡夫修此觀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惡
及一闡提。如是等罪盡皆消滅。即獲五種
三摩地門。云何爲五。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
塵三昧。三者白縷三昧。四故起伏三昧。五者
安住三昧云云論云。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
者則名見眞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
地。若轉漸増長則廓周法界。量等虚空。卷
舒自在當具一切智滿月如自心者。以月
喩心。自心如滿月者。以心況月。是則心月
互爲能所。月心同爲法喩之意。月即是心
者。月不二於心。心即是月者。心同一於月。
若總相説。文云。一一字即法。此一一名皆
以世間淺名表法性深號。即是喩云云 問。
已知心月互爲能所。且心喩月之方如何 
答。略如上所引之文。又如前所述之義。今
復以彼三十種義。當重顯此不二一心。頌

    譬如月輪 a字種子 va@m水體相
    心法亦爾 普遍兩部 覺王三摩
    廣攝二界 心所曼荼 a者胎藏
    能攝源故 va@m者金剛 所依體故
    如月圓滿 自心無闕 具足萬徳
    圓滿種智 如月潔白 自心白法
    永離黒法 常興白善 如月清淨
    自心無垢 自性清淨 無貪無染
    如月清涼 自心離熱 灑慈悲水
    消瞋恚火 扇涅槃風 除煩惱熱
    如月明照 自心照明 本離無明
    常是遮那 放五智光 破三妄暗
    横照十方 竪朗三世 如月獨尊
    自心無比 諸佛所尊 萬法所歸
    不二即一 同如平等 如月高大
    自心無邊 周遍法界 等同虚空
    如月端正 自心殊妙 純備萬善
    專離衆惡 如月所愛 自心所樂
    佛所法樂 聖所愛喜 如月處中
    自心離邊 恒遊中道 永越邊執
    離沈重過 無浮散失 如月遊空
    自心離地 法雲菩薩 未離住地
    心月佛陀 獨超所依 如月無礙
    自心自在 具十自在 無諸障礙
    渉入融通 互相瑜伽 如月巡轉
    自心無窮 轉正法輪 破邪迷暗
    萬徳無窮 二利靡斷 如月常進
    自心不退 慈悲常進 刹那無休
    法樂鎭轉 須臾不怠 大悲不斷
    無住涅槃 大智常恒 不住生死
    如月不遲 自心速疾 轉祕密輪
    刹那斷惑 乘神通車 須臾成佛
    如月能成 自心生長 灑大悲水
    生長善根 潤闡提地 成就佛果
    如月拔苦 自心與樂 放大悲光
    拔暗熱苦 發大慈晃 與明涼樂
    如月遣迷 自心開悟 顯久失珠
    雨常樂寶 如月普現 自心遍顯
    不動一體 普現萬機 不假多身
    遍臨塵刹 如月不動 自心寂然
    所影九界 與浪動轉 能現三身
    常如不變 如月渉入 自心融通
    自在渉入 群器心水 無礙融通
    千光法明 如月無差 自心平等
    生死涅槃 性常平等 煩惱菩提
    體無差別 色心理事 各各不二
    性相眞俗 同同即一 如月出水
    自心亦爾 甘露智水 除二執渇
    醍醐法雨 拂三毒熱 如月難見
    自心叵測 祕密甚深 難解難入
    如月能持 自心所依 十方諸佛
    皆在自心 兩部曼荼 悉住己體
    月無増減 心離損益 明昧不同
    迷悟雖異 自體平等 本性一如
    月無生滅 心過爲作 妄雲遍空
    覺月隱光 非是眞滅 觀風拂霧
    智鏡顯明 豈亦實生 此土縁盡
    雖移他刹 非是實滅 他境化畢
    雖來此界 亦非眞生 假現去來
    實無去來 如一虚月 臨萬器水
    湛寂凝然 常如不變 超越三世
    出過四相 五有爲浪 不能動轉
    二生死風 不得飄颻
問。以月喩心之方如何 答。此義廣多。略
出萬一。頌曰
如心即涅槃 月也是圓寂 如心是菩提
    月也即遍知 如心三摩地 月也等至定
    如心薩般若 月也一切智 如心兼福智
    月也備二嚴 如心超眞俗 月也過兩諦
    如心常無爲 月也離爲作 如心本不生
    月也逾生滅 如心無數量 月也出邊際
    如心遍虚空 月也滿法界 如心恒平等
    月也本不二 如心深祕奧 月也太幽玄
    如心離説念 月也絶言慮 如心無假相
    月也有實徳 如心踰因縁 月也自法然
    如心同能所 月也一境智 如心融一多
    月也泯多一 如心無過失 月也離謬亂
    如心通兩部 月也亙二界 如心具衆美
    月也備萬徳
問。空月心月有何差別 答。空月能譬喩。
心月所況法。意云。借空中假有之圓鏡。喩
心内眞常之滿月。又上所出如月輪義。準
之知之 問。何以得知。世月爲喩。心月
爲法而觀修之。并修念相願樂欲聞 答。
經云。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
上明朗而住。文云。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
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名爲大圓鏡智
此含二意。一自性清淨心者。法界體性智。又名清淨法
界。或名淨妙法身。名爲大圓鏡智者。淨位第八識。意
云。前心是體。此智則名。名即能入門。體
則所依法。或上下兩句倶可通二智
上自諸佛
下至蠢動。悉皆同等無有増減。但爲無明
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
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縁一切諸境。假想
一圓明猶淨月上圓明者。所譬心月。下淨
月者。能喩世月。猶者如也
去身
四尺。當前對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圓
滿具足。其色明朗内外光潔。世無方比。初
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即更觀察
漸引令廣。或四尺如是。倍増乃至滿三千
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如是漸略
還同本相。初觀之時如似於月。遍周之後
無復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脱一切
蓋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爲地前三賢
是自乘位。
下去準之
依此漸進遍周法界者。如經所説
名爲初地。所以名初地者。爲以證此法
者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悦。是故初
地名爲歡喜。亦莫作解了。即此自性清淨
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一者自性清淨義。
離貪欲垢故。二者清涼義。離瞋熱惱故。
三者光明義。離愚癡闇故。又月是四大所
成究竟壞去是指世月。謂心
月者不壞去故
是以月世人共
見取以爲喩。令其悟入。行者久久作此觀。
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
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虚空。
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説如虚空。非
謂空相。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
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
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
性常清淨。依此修習。乃至成佛。唯是一道
更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内證之道。非諸二
乘外道境界。作是觀已。一切佛法恒沙功
徳不由他悟。以一貫之。自然通達。能開一
字演説無量法。刹那悟入於諸法中。自在
無礙。無去來起滅。一切平等。如是本文
繁而難擧。又可有深祕行觀。不能染紙。
依法問之 問。一切本尊皆有心月。依部
隨門可有差別耶 答。此有二意。一
能有佛尊雖有差別。所具心月全無殊異。
二者若以大日爲本尊者。法界體性淨菩
提心爲心月輪。若以阿閦爲本尊者。圓鏡
藏識淨菩提心爲心月輪。餘尊三意。一法界
智可爲心月。二圓鏡智可爲心月。三當部
智可爲心月。此義未審 問。已知心月即
菩提心。未知此心有幾差別 答。如前已
説。今亦別説。廣則無邊。略不過二。一能求
菩提心。二所求菩提心。能求心者。經云。自
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淨故
云云論云。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求餘果云云又云。若願成瑜伽中諸菩
薩身者亦名發菩提心。何者爲次諸尊皆
同大毘盧遮那佛身云云文云。能求心者。譬
如有人欲爲善與惡。必先標其心而後
行其行云云求菩提之人亦復如是。又如
狂人解毒忽起歸宅之心。遊客事畢乍發懷
土之思。求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既知狂醉
在三界之獄。熟眠臥六道之藪。何不驅神
通之車速歸本覺莊嚴之床。此則能求之
心。所求心者。文云。所求心者所謂無盡莊
嚴金剛界身是也。大毘盧遮那四種法身・四
種曼荼羅。皆是一切衆生本來平等共有。雖
然被五障之覆蔽。依三妄之雲翳不得覺
悟。若能觀日月之輪光。誦聲字之眞言。發
三密之加持。揮四印之妙用。則大日之光明
廊周法界。無明之障者忽歸心海。無明忽爲
明。毒藥乍爲藥。五部三部之尊森羅圓現。
刹塵海滴之佛忽然涌出。住此諸三昧名
祕密三摩地 問。何觀能發此菩提心 
答。文云。夫欲發無上菩提之心。應先深心
觀察。十方諸佛清淨性海。湛寂圓明本無生
滅。廣大無礙無相無爲常寂滅相。愍諸衆生
爲諸妄想煩惱迷覆淨心不覺不知。昏昏
默默貪瞋癡毒日夜燒溺。六賊攻劫五欲纒
縛。昏狂既盛無所覺知。愍念此輩。從大悲
海流演化身。不生而生。無相現相。假起言
説示現去來。皆爲憐念我等衆生。起方便
智説權實教。爲欲引導利鈍根性。施設種
種頓漸法門。是故我等慚愧諸佛慈悲方便
愍念衆生沈淪苦海。應當發起廣大之心。
誓願斷除一切衆惡。誓願修習最上法門。誓
願度脱諸衆生界。一切有情誓願速證無上
菩提諸佛勝果。是故發起菩提之心。所謂
菩提心者。即是諸佛清淨法身。亦是衆生染
淨心本。尋遂根源本無生滅。十方求之終
不可得。離言説相。離名字相。離心縁相。妄
心流轉即名衆生染汚之身。開發照悟即名
諸佛清淨法身。故不増不減經云。不離衆
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衆生界。衆生界
即是法身。法身即是衆生界。又云衆生界
清淨。應知即法身。法身即涅槃。涅槃即如
來。以是觀之。一切衆生性淨法身。與諸佛
身本無差別。而諸佛如來。昔在因地迷本
法身與我無異。然發大精進勤修正行。已
成正覺。我今云何貪戀淤泥不起正行。故
發是心。又觀。衆生沈淪苦海。沒生死河。迷
自心源。喪失慧命。愍念彼等。與我法身平
等無二。云何信任不垂救拔。是故勇猛發
起大悲。度諸衆生。破魔怨敵。是故發起菩
提之心云云 問。此菩提心與三摩地同異
如何 答。是一非異。何者此心略有二種菩
提心故。所謂勝義三摩地是 問。若爾修
此三摩地者。歴幾時分得成佛耶 答。
一念必超三祇。一生定證三身。故經云。修
此三昧者現證佛菩提云云論云。惟眞言法
中即身成佛故。是説三摩地法。於諸教中
闕而不書。又云。從凡入佛位者。即此三
摩地者。能達諸佛自性。悟諸佛法身。證法
界體性智。成大毘盧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
變化身・等流身。爲行人未證故。理宜修之。
故大毘盧遮那經云。悉地從心生。如金剛
頂瑜伽經説。一切義成就菩薩。初坐金剛座。
取證無上道。遂蒙諸佛授此心地。然能證
果。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教修行。不起于
座三摩地現前。應於是成就本尊之身云云
如是誠文不可稱數 問。若爾不假餘諸
軌儀。唯修此心得成佛耶 答。教理已分
明。何以足疑惑。一心攝萬行。萬行即一心。
一多互渉。廣略同融。若修一心不攝萬行。
六大瑜伽五部互融。四種曼荼三密平等。二
界輪圓。一心如理。總攝任持。加持渉入。如
是等名義何因得成乎。所生流派之顯乘猶
入衆行於唯識。能攝源本之密藏盍收萬法
於一心是故經云。若無勢力廣増益。住法
但觀菩提心。佛説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
純淨法。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
徳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歸
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
事。讃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彼彼教證恐繁不
具。一一義理歴劫難疆。又更可有深
行觀。依法問之。讃曰
    奇哉一心含萬法 大哉滿月遍十方
    月心即一一無數 性相常如如亦旁
    顯密萬行開此道 金蓮三寶藏之倉
    深修一念證心佛 唯信四時成覺王
心月輪祕釋
  天治元年 月日
 右此書中入壇以後文義處處相雜。若不
 受師傳者。莫讀所引之本文。凡案佛
 經聞師説。於本經本教正文者。雖在私
 記鈔出中。未讀本文之輩不可讀一字
 也。鈔者見者共墮阿鼻。同入泥梨云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