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十八契印義釋生起 (No. 2475_ 定深撰 ) in Vol. 78

[First] [Prev]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475
大八契印義釋生起一卷爲初心
  始行人略​&T047368;

夫十八契者祕密要法三部總行也。眞言教
行有二大法。一是胎藏。二是金剛。於此二法
各有委細行儀。胎藏細行名之爲蘇悉地。謂
蘇悉地羯羅經是也。金剛細行名之爲瑜祇
經。謂金剛峯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是也。如
是二法細行合之爲一。與前二界大法總爲
三部大法也。今十八契者胎藏支末蘇悉地
行也。是故立三部攝諸尊。彼金剛界立五部
攝諸尊。如是兩部出一切諸尊。供養儀則三
藏諸師依前兩部供養諸尊。若儀軌中立三
部行作像之法爲蓮花曼荼羅者。當知。此法
依胎藏行。若儀軌中修五相成身作像之法
爲月輪曼荼羅者。當知。如是法依金剛界也。
今十八契依胎藏也。竊案。行儀有六法。含十
八儀。六法者。一者莊嚴行者法有五。一淨
三業。二佛部。三蓮花部。四金剛部。五護身。
二者結界法有二。一地結。二金剛牆也。三
者莊嚴道場法有二。一道場觀。二虚空藏普
通供養。四者勸請法有三。一送車輅。二請
車輅。三奉請。五者結護法有三。一當部明
王印明。二金剛網。三火院。六者供養法有
三。一閼伽。二花座。是二供養別供養也。別奉
本尊故。三普供養。是總供養也。普供本尊及
一切十方諸佛聖衆故也。生起次第如何者。
欲入此祕密門者。先須調淨莊嚴自身。既身
調淨者亦應加持調淨界地。既加持界地者
須莊嚴道場。既莊嚴者應主有本尊。既得請者
須作結護。既作結護已内外無障。然後致供
養也。法本之右有一文段。是則金剛智所譯
如意輪瑜伽法要之初段末也。義理陟諸法
矣。儀則通諸尊也。故借是續文首焉分文爲
四。明傳授相故。明修行處故。備供物故。作
禮謝罪故也。謂初七句是傳授文也。七句者
從師獲灌頂。既蒙印呵已。不久當成就。第
子具此相。方可爲傳授。此即如意寶。能成諸
事業。就中初五句。正是明傳授相也。謂入本
部大曼荼灌頂之壇。知器非器相。謂所投
花。若過三度不當曼荼羅像者。是非眞言三
昧耶法器也。若得尊者。祈請明師一七日。若
二七日。若三七日夢得其方所。或有智人示
其師所。然後詣往阿闍梨所。闍梨問入三昧
耶得尊之相。隨答而授此眞言法。謂隨得佛
菩薩金剛等可傳授。所攝部中行法也。具如
瑜誐法師口傳集説也。餘二句是取喩顯力
也。謂如意珠寶是佛舍利所變也。能雨財穀
種種珍寶利益衆生。而非於好惡者所而雨。
唯於持戒者所雨。又此如意珠有種種色。隨
色用異。或除病患。或消凶&T008862;。或雨寶也。如
是等有種種利。此眞言法亦復如是。有經
云。力士額有如意珠。彼若起瞋珠入肉中不
能自用云云世間之寶尚爾。況今眞言法寶
哉。是故除貪瞋癡等惡。將持此法義利無窮
也。次就明行處所有。五句。謂。如經説處所。山
間及流水。清淨阿蘭若。隨樂之澗穀。離諸厄
怖難。山間者山以登上爲道。表上求菩提。復
爲所觸餘風遍灑諸方。表此法利益諸方群
類也。間者隨便依山頂。若傍側崖等也。有
人云。隨祈請法可定方處。謂息災等法准大
法可知也。流水者長養義。以譬是法長
一切衆生也。又往古諸佛皆往山頂及河邊
而説經法。行者亦可爾。別蘭若者天竺之
語。唐云。無喧處。去里最近三里云云或云。去
村一&T025632;屡舍此云。鼓聲
其量二里
謂閑靜處不令聞村鼓
聲也。有種種由也。隨樂者兼處處也。謂若仙
人得道跡。或僧伽藍。或佛舍利塔。或靈驗
窟。或樹下隨樂定一處也。澗穀者以降下爲
道。表下化衆生。是理釋也。又依事者。貧道
行者衣服難得爲風所逼。是故且爲隱形。且
爲免難住於澗穀也。倶留孫佛般涅槃後。佛
惠比丘裸形無衣爲人所輕。尋發邪見遂成
外道。況劫末凡夫行者有渉未盡。若蒙人謗
恐退聖道。是故勸澗穀閑處也。離諸厄怖難
者。總結前前處所相也。就備供物文有一句。
謂隨力嚴供具。隨力者隨行者所有之力也。
供具者閼伽等六種供物也。若力堪者一一
供物各備十六盃以配前後。或但設各一器
供。或各二器等也。就作禮謝罪文有十九句。
謂行人面本方禮拜本聖尊
  次禮餘方佛  以五輪著地
  如教之敬禮  雙膝長跪已
  合掌虚心住  誠心盡陳設
  三業一切罪  我從過去世
  流轉於生死  今對大聖尊
  盡心而懺悔  如先佛所懺
  我今亦如是  願承加持力
  衆生悉清淨 以此大願故
  自他獲無垢
此中初一句是明向方也。次五句是明禮相。
次十四句明懺悔方法就明向方本方者。指
本尊所住方處也。謂本尊若東方尊者安置
本尊令向西方。行者向東南西北方。准之可
知。又准瑜伽大法者。隨息災等主事向方各
異。行者衣服及供物等色相隨法各異云云
明禮相唯限一本尊者。初心行者不悟一佛
一切佛同一故。恐生偏少之心。是故次禮餘
方佛五輪者。額一手二膝二也。此五同心神
迴轉故名輪也。人以此五輪爲身力也。而今
著地者投身諸力歸佛地也。於懺悔中就威
儀雙膝長跪者。二膝雙屈著地也。合掌虚心
住者手印之名也。夫若人起瞋怒時申膝開
臂。而今行者發懺悔心恥未達聖位之罪。歸
已得聖果之尊。所以止怒相收身力奉上本
尊也。然就合掌有十二。其中於懺悔儀虚心
合掌最相應。謂虚心合者。二手周圍及指端
皆合唯掌不相合。而空是空有相即義也。所
謂罪相非有非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離名相
云云是故合掌虚心住也。三業者三謂身口
意也。爲諸業本業者十惡業也。以是爲根本
惡。謂身三口四意三也。由是等罪于今流轉。
是故文云。我從過去世流轉於生死云云而我
與諸佛昔等輩之凡夫也。然諸佛由懺悔罪
故已得覺道。是故今准彼修此。非但我一
人爾。亦一切衆生如是是故兼一切發願也。既
懺三業罪須顯三業清淨。是故懺悔之。次有
眞言。是則清淨眞言也。後師名淨三業也。印
用前合掌觀一切諸法及我身自性清淨之
義。然後誦眞言印身口意也。既得三業清
淨。是故堪居佛前。是故設座法。謂結跏趺坐
者。結兩足互置股上。是表攝引下界類令向
上位不動也。是座法名如來座。佛部所用
也。半跏座者。以右足置左股。是表以正道
鎭邪道。謂右正左邪也。是座法名菩薩座。蓮
花部所用也。金剛座法祕之不出。在大法
中。謂降伏法座也。既許著座竟須安心發願。
是故起大悲心爲一切衆生發菩提願也。夫
修此法者即非爲二乘偏少。果亦非一身自
度行。是故今誓一切衆生同證無上正等菩
提也。如是發廣大菩提願。是入佛三昧耶也。
三部諸尊皆悉加持。是故更修三密行以爲
勝驗。令決定之所以。此次有三部等諸祕密
行。凡所作法皆用三密。謂結印是身密。誦眞
言是口密。作觀是意密也。爲欲對治三業罪
故用三密也。密者由此行故。三部諸尊加持
護念。令此行者得世出世間殊勝悉地。乃至
行者覺知自他三業有本覺性。清淨性金剛
性。若大機根有惠觀方便者即身證理。設是
下根從此漸漸得淨諸根。不經遠劫速成正
覺。行者唯獨能了餘人不覺知也。餘者外道
梵志染俗諸人也。故名爲密。以身密攝佛
部。以口密攝蓮花部。以意密攝金剛部也。三
部尊中佛部爲首故。先結印一切法中以意
爲本。是故口密之前而作觀念。設意有法若
非言説云何顯之。是故觀已誦眞言爲如是
法令決定成就。故更以印印之。依是次第文
章之中先書印相。次列觀法。次勸眞言。次
注印加持相也。問。十八儀則皆用三密者。
三共可爲題。何今從印立名爲十八契印
答。有二意故以印爲名。一三密中以身爲首
印。是身之所作今以略取首行。是故名契印
也。二三密共爲諸佛智印之所印故總以印
字爲目也。彼此猶有深密。故後代之師呼爲
道法。謂如是十八皆用三密。是三密法皆助
佛道修之昇道。是故名十八道也。問。是法
甚深勝過三僧祇行即身成佛。若根下者雖不
證此生不經遠劫乃得成佛云云而就三僧祇
行。其第二僧祇始知自作佛之由。而不向他
説。至于第三僧祇能向他人謂作佛之由云云
又此眞言行菩薩知自他三業有大覺等性。
爾者何唯獨自了餘人不知。是故名密者若
不向他人説歟。爾者當第二僧祇菩薩何超
三僧祇行 答。彼第二僧祇菩薩唯知自作
佛之由。尚不知他爾。是故不説之。而今眞
言行菩薩普悟自他可爾之由。唯云餘人不
知者比餘嘆此也。又彼第二僧祇菩薩自以行
知自成佛。而於不行者尚恐所以不説之。不
明解義故。而眞言行人能知自他可爾由。若
説其由無信解者非行者。各又餘宗雖知自
他一性之理。而不見其體。亦不知解了修行
方法。而此眞言行人能知能修。是故勝一切
宗。但云餘不知之故名爲密者。餘宗人尚不
知此也。非行者生怖不説也。就行法既致作
禮謝罪之誠。許著座修行之事。發廣大願得
意寂靜。堪瑩五分法身入佛淨界。以表此故
先磨諸香以用塗手。手是之身力亦顯諸佛
身業之印。是故唯塗手也。依理如斯。依事
令身香潔也。其香乾而細。是故今塗者瑩
也。諸香者。諸和香者或唯用白檀香等也。既
得三業清淨。是故三部諸尊皆應現前其中。
一切如來從行者身出住於頂上。今顯此故
有佛部三密也。以人力法爲名。謂佛部者人
也。三昧耶者力也。陀羅尼者法也。又隨所行
依身意口次第。所以佛部者身密也。依行見
佛身故三昧耶者誓也。誓即意密也。諸佛以
因位誓願爲力也。陀羅尼者口密也。又佛者
即梵名略也。具云佛陀。唐云覺者也。尊無過
上。是以佛部爲首也。部者聚之義也。謂果
位同者聚爲一衆也。三昧耶者此云誓願。或
云制戒。即諸佛行願也。陀羅尼者此云總持
也。就陀羅尼有多種。今陀羅尼者是文字陀
羅尼也。印者出體之標也。又印者必定成就
之義也。謂以此印印身等處。必定成就所念
之事也。今佛部印以佛所居爲形。形是蘇都
婆開戸之標也。蘇都婆者妙塔也。妙塔不置
舍利。即法身無相有相之形故。是蘇都婆皆
在佛生成道轉法等種種奇異佛遊行處也。
是蘇都婆此五輪所成之形也。夫虚空無相
尚空而有。以其有故五輪即成立。若無虚空
以何安立五輪。是故虚空無而有也。是皆法
身之體。又是五分法身也。有五輪故云云
者以此佛法身印蘇都婆形。而印身故是身
爲蘇都婆身。是故諸佛皆來加持。以此行者
頂上爲遊住所。何以故。諸佛以蘇都婆處爲
遊住處故也。以頂爲所住故置印於頂散之。
又佛者尊無過上。是故以頂爲處也。就意密
想者觀也。以心眼明見佛身也。是故文云。如
對目前云云三十二相者勝人衆故爾。八十
種好者超天衆故爾也。或輪王人中雖具三
十二相。而非處正圓明。唯佛相好處正圓明
也。口密者以部名及作用爲眞言勿違。結成
句以下諸眞言亦可爾。結成句之義具如瑜
誐法師別行口傳集説。既由身業清淨故得
現佛身。次須加持口業行菩薩行。是故有蓮
花部。此部以譬喩爲名。所謂花有含開之
事。口亦有含開之義。又此花必待月光而開。
現蓮以譬行者蒙如來應化光。開口修眞言
行也。眞言者口業口開致言。是故以誦爲事。
以念爲理。所以此祕密行以念誦爲本旨耳。
又此蓮花似修因現果。所以開花譬修因。現
蓮喩感果也。又此蓮花雖在泥水不染塵泥
穢水。以譬菩薩雖住惡世而不染煩惱也。印
相從名作之。即開八葉花之勢也。花雖有多
葉今取八葉者。表四徳四行。皆由清淨而成
也。意密者想觀自在於菩薩中。觀自在者有
深重願不捨衆生。常遊穢惡世界堪度衆生。
得大慈大悲名。餘菩薩設以慈悲爲本。暫於
無縁所礙。而是觀自在若於無罵若於有縁
慈悲彌増也。衆生界不盡故是慈悲亦不盡
是故殊獨於慈得大名。於悲得大名。以是可
爲菩薩本行所以。以是菩薩爲蓮花部主。令
住佛部右。是故以印於頂上右散之。眞言以
部名作用爲口密也。眞言翻顯無驗云云是故
正不解釋。但略判其端。此三部眞言。先安
歸敬句。次安部名。次安作用後置結句也。他
宗云。於觀得自在之菩薩皆名觀自在云云
此言非也。今觀自在者是觀世音也。且取淺
證者。新譯玄奘般若心經云。觀自在云云
譯羅什般若心經云。觀世音云云又一切顯密
經法中觀自在像是觀世音也。胎藏大曼荼
羅蓮花部中有觀世音形像也。既由加持身
口故得菩薩現前。次須加持意業。隨教令輪
破邪入正堅固不動。是故有金剛部。是則從
喩立名也。謂無體之物不破不散。猶若金
剛。是故經云。動相滅時名金剛定。體相平
等名一切智智云云而意無體隨事轉變。今
爲令不散故以金剛印印之也。印相依名作
之。所以右右頭指中指無名指各開著腕如
三古杵。是故文云。如金剛杵形云云就金剛
杵有多種。謂金剛界隨部有五種異杵。今此
別行有三種杵。次配三部。謂五鈷杵五智所
標。是故佛部所用也。金剛界中爲金剛部所
用又五部各有五部。其五佛部三昧耶各加
五智杵也。獨古杵是中道第一義所標也。菩
薩好中道。是故以此杵爲蓮花部所用也。三
古杵是三徳祕藏所標也。從意而生。是故爲
金剛部所用也。皆有堅固利用之義。是故通
名金剛也。杵者握中有上下用。以譬依中道
理上證菩提下化郡生也。復次明所用行法。
以五鈷杵當振鈴時。以獨古杵當阿闍梨常持
之用也。三古杵當辨事之用。辨備加持供物
等也。是則調淨義。調淨是意想所爲也。所以
經云。若求淨土先淨其心。若心淨者即是淨
云云是故以金剛部杵加持供物等令調淨
也。意密想金剛手。是金剛手從佛意生。是
故名一切如來菩提心云云今依意爲金剛部
主也。他師云。金剛手者。一切執金剛者也
云云此言雖當理而見本曼荼羅。金剛部中
有金剛手形。餘執金剛皆圍繞之。是故今金
剛手者。正是普賢菩薩從佛受得金剛杵者
也。又既云。部部中吵豈無主哉。口密眞言如
前。以此三部爲三業加持。可見無量壽軌中
三部功能文 問。既以金剛部爲意業加持。
而何此本法功能中説一切痛苦隨不著身。
當得金剛堅固之體。是似身加持如何 答。
若以意令堅固者身亦堅固。以身爲心意所
住故也。譬如王福増時國城亦不損。是王喩
心王也。以國城譬身也。是故經云。我身如
城心王處中云云所以依意業加持而得堅固
身。有何相違也。以此金剛部衆觀置佛部左
方。是故以印於頂上左散之。是三部眞言各
誦七遍者言在之數也。謂人言從一言至七
言必成。又一切萬物以七數増。又減時以七
數轉變。何況諸佛誠言至七遍豈無驗哉。又
三業所作深重故用七遍。如病多時亦用多
藥也。又有人云。三部聖衆皆是如來四種法
身。從此法身出三密加持。今顯彼能發之四
法身所發之三密故用七遍也 問。部者是
聚義。聚者行位同者總集爲一衆云云爾者此
三部諸尊云何集於一身頂上。若廣多集遍
滿虚空無能容受。云何結界。衆無量故若一
尊現不可名部。如何觀察 答。有二意。一者
一切聖衆集於一頂。以不思議神通方便。令
此境界不増不滿。乃至入芥子中不可逼促
也。二者一切聖衆功徳各攝在一尊。謂一切
如來所有因果功徳皆攝大日一尊。一切菩
薩慈悲皆攝觀音一身。一切執金剛自在威
徳皆攝金剛手一身也。是故意密之文出一
尊功徳之文兼一切。是其意也。一師云。自身
頂上三部諸尊。如是一切衆生身亦爾。行者
依學覺知此義。而諸衆生迷惑不解云云所以
自他頂上同有三部衆。是故名部也 問。佛
爲中蓮花爲右金剛。爲左有何所表 答。佛
部爲尊。是故爲中央。餘部圍繞之。一切衆
生有邪正二事。是故如來現二種身。一於趣
正者現正法輪身。即蓮花部慈悲形是也。二
於依邪者現教令輪身。此金剛部威猛忿怒
形是也。而右是准正。左是喩邪。是故蓮花
部居右。金剛部在左也 問。諸行之例從淺
至深。而今行法有何所由。先行佛部得現佛
身。次行蓮花部得菩薩行。後行金剛部現忿
怒威猛下劣形像 答。此眞言法最尊最上。
若上根大機人能修行者於此生身超諸行
位。即身成佛忽然得佛。得佛已觀察世間。隨
衆生意還作菩薩。又於衆生有不順者。更現
忿怒醜陋之身。是則從本現跡之義也。如是
隨時隨機現身説法不可思議。例如觀音往
昔成佛。更現菩薩。又現執金剛神等形也。行
儀隨此從深還淺也。既行者身雖作佛身等。
而爲利衆生應同。其意更祈世間息災等事。
設爲世間事。雖修是行而此法最勝故遂爲無
上大覺之因。既從身口意得現三部聖衆。
次須更加持身分令此堅固也。口意雖異共
攝在身。是故重應加持之。又三部衆既現而
則行者須隨諸佛教。被精進鎧住菩薩威儀
也。佛威儀威重金剛忿怒非本望。是故今取
菩薩威儀。又由三部加持故既得消除身口
意内障。次須更被法性光明甲胃消除外障
也。謂内障是罪業。外障是天地魔等也。依如
是等義行三部已。更有護身法也。印相依義
作之。謂以二手内相叉者表邪正二法。同入
内證祕密之理也。是故右押左。是則以正鎭
邪也。爲押鎭相叉之竪二中指。是顯邪正同
一義已立中道法性之理。是則實智也。屈二
頭指者開竪屈也。表權智權必歸實。是故作
如釣形其形曲也。於中指背勿令相著者。師
傳云。不著之間大變道許也。既云二智具故
非一。所以不著。雖然二智非遠離。是故尚
近也。並二大指押無名指者。表權實二智。共
以空如實相鎭伏流浪生死之業。謂以五輪
相當五指。空當大指。水當無名指。水有流
浪也。生死亦爾也。印身五處者身中五處最
爲重處。是故加持之。各誦眞言一遍者。令五
乘性共歸金剛一乘法也。意密者在功徳文
中。口密者眞言文爲三。謂歸敬正言結成也。
功徳文中即成被金剛甲冑。者非世俗之戰具
也是取喩也。今法意密不書。但師相傳云行
者應觀從身放光。漸舒滿廣狹隨意也。身上
諸魔隨光舒至而漸趒去。更不入於所觀光
中也。是故文云。悉見行者光明被身。如
是光明不壤不離。是故譬金剛也。能拂障禦
魔故喩甲冑也。又云。金剛薩埵甲冑威儀也。
謂帶寶冠釧環瓔珞等也。是皆從法身功徳
生。是故諸魔外道不敢破損所以名金剛甲
冑也。既嚴淨身分竟堪作法之師。是故須建
道場奉請本尊。應致供養作種種事。若建道
場先須淨地令堅固之。是故有結地界法。謂
於此地有種種怖。或大小蟲居。或地上穢濁
皆染此地。而則今以三密加持令清淨堅固
也。印相以義作之。謂五輪之中空風地其性
堅固。水火二輪其性輕弱。是故左右水與水
相結。火與火結令堅固也。彼空風地其性
如次無動無弱無落也。故今此合而不結也
小指是地。頭指是
風。大指是空也
意密想印成火焔金剛杵形者。
准金剛手菩薩所持杵也。謂彼金剛杵所置
之處人非人等。乃至大力菩薩不能搖動杵
及處地也。如來五智之所成故爾。以大指著
地掣之者印默地也。謂空輪體無動無傾。由
是之故以空輪指而印大地。同於空性令無
動無傾也。經云。五智攝大覺地云云又五輪
塔。是大日周遍之形。是故知五輪五智同義
也。所以今以五輪堅固印想成五智金剛杵
也 問。今印之形是五輪堅固之義也。而何
唯名結地界印不列餘輪名耶 答。五輪中
以地爲諸凡聖所居。是故今不列餘輪唯取
地名。就中水火輪動時其上地輪亦有震動。
而今印結水火令此堅固。又空風輪索有堅
強性。是等諸輪皆爲地故而建立也。是故
今唯名地界也。口密者以義爲眞言也。具
不​&T047368;祕密故。功能文中下至水際者。依諸
經論案之。水論上有金輪厚三億由旬。其
上有九大山八大海四大洲。而山入水至金
輪際量八萬由旬也。又四洲地與八海上等。
是故下至水際者金輪攝地三億八萬由旬也
一由旬者以六町
里。爾十六里也
金剛座者成佛之處。在中天
竺摩伽陀國菩提樹下。有堅固力能持。此故
爲受佛位處二乘之類不能居上。唯成佛時
得坐此座。天魔外道不能稽留也。少加功力
速得成就者。地成堅固故諸地上所有萬物。
即得成就也。行亦准之。經云。風依空住。空
體無故風亦無常。不依風住。風無常故水亦
無常。地依水住。水無常故地亦無常。地無
常故地 所有一切有情非情皆悉無常。又
云。空雖無體尚有名字。名依體立。是故虚空
猶有。若無虚空餘何而住也。空即有故風力
堅固。餘輪亦爾。今印是五輪堅固形也。所以
即於此地上作事速成就也。夫依所空故行
亦難成。而今於依所地悟有堅固義。故少加
功力速得成就何況多功哉。既得淨所居地
令此堅固。次必可結周迴。是故有方隅金剛
牆。法方者四方也。隅者四維也。令無隙穴
故方兼隅也。金剛牆者其結界形也。結者不
散義。界者所依之境界也。印相表牆形也。牆
形與前印相相似故准用耳。但側立之也。意
密者想印金剛杵形。是四方牆各角有金剛
撅。撅形金剛也。謂獨鈷杵也。開二大指竪之
者表其撅形也。是故無量壽軌中此印名金
剛撅也。右繞者入正義也。三轉者。一師云。表
三重結界。又一師云。重功故致三轉。謂無上
世尊尚爲懃重用三言。況餘人哉。又一師云。
人身爲三惑所纒不得堅固。是故今對治彼惑
故用三也。今突之。先一師説諸人不用。以後
二師説爲宜耳。標心大小者等前地界廣也。
功能中諸佛菩薩者引大敗小也。敗小者除
三種魔。謂天魔常隨魔地魔也。難調伏者天
魔魔醯首羅等也。毘那夜迦者此云象鼻有
因縁。是常隨魔也。夫天地魔有來時不常。而
是毘那夜迦恒常隨逐一切有情。是故名常
隨魔。外人所呼荒神是也。毒虫利牙爪者是
地魔也。就地魔有十二畜。三十六禽獸等。是
皆利牙爪者也。口密者以義爲眞言也。既調
淨結護地及方所竟。次須嚴淨大壇場也。是
故有觀法如文。祖師名道場觀。爲聖衆集會
故名爾也。壇者平坦之形也。在地界上金剛
牆内。八葉大蓮花者有染不染義。染者不離
泥故。不染者而此蓮花不染塵垢故。以譬
佛菩薩雖處生界而不著煩惱也。然佛菩薩
安住四徳四行利益衆生。所以行者觀置八
葉爲佛菩薩遊住之處也。師子座者形有四
足不傾無畏。是故喩師子也。座者是所居之
補也。樓閣者二重殿堂也。表佛界衆生界同
不離也。安貴之舍名爲殿。集會之處名爲堂
也。瓔珞者貫種種珠處處垂下也。表萬行波
羅蜜也。繒者絹也。今取白色。以此絹迴懸
殿内之上。綵者五色綵也。以此綵結前絹處
處而垂下。表諸佛淨界。雖離五大而爲利
生有五大種色也。幡者諸佛三昧耶。破諸魔
軍令入正道也。如世戰時隨旗靡知所趣也。
彼戰旛鬼形也。令人遣邪惡處。今佛法幡是
菩薩形。隨飄動令入佛道也。蓋者上空之
覆。表上譽無畏義也。寶柱者表依的堅持之
義也。妙天衣者非三界世天所服之衣。今天
衣者法身功徳天然覆護之義也。香者戒香
普薫也。雜花者表種種修因感果也。又身業
莊嚴也。音樂者音是讃佛法之韻。樂又生喜
悦之響也。此二是口意莊嚴也。寶瓶者表盛
滿功徳也。閼伽者無染無垢之義也。飮食者
表根力覺道増長也。摩尼爲燈者表内外清
淨也 問。此法行儀皆用三密。而何此觀無
印眞言 答。三密不闕。而今以觀法爲旨故
不明印。但傳師云。用定印多觀也云云又一
師云。觀後有偈頌。頌印與合掌相應。而則
前用入定印。後改作合掌。似別異而以頌爲
此行口密。是故先作合掌印。次作觀行不改
合掌。而誦偈也。是故成就三密也。偈頌者
以我功徳力等也。後師以此偈名爲三力偈。
力字有三故也。案云。由行者本有功徳力故
蒙如來加持力。然法界力相應作諸供養也。
就合拿三部行各異。謂若佛部行用虚心合
以理爲形。謂非有非空義也。又境智冥合義
也。所以佛以空理而現形相。此印形亦爾。雖
合而掌虚。雖虚而合也。蓮花部用蓮花合。金
剛部用金剛合也。夫事供易散易損。有形
故。而今理供雖無其體存形。於意想故。不散
不損爲實相莊嚴。即是道場觀也。又貧道行
者難儲已前種種莊嚴。是故唯以觀成也。誠
與理合也。今雖與理合但是行者恣自作也。
而不知成不成。是故更依虚空藏菩薩加持。
令前所觀必定成就也。是菩薩從於虚空雨
種種供。空雖無所有而成諸事。此大菩薩能
入此虚空定雨種種物。供養諸佛成就衆生
故名虚空藏也。於無福種者自然令得財法
二施如大虚空。雖無諸種而觀諸相也。是故
今依此菩薩三摩地成就理供。令諸聖衆各
得受用也。普通供養者。行者雖住於此修瑜
伽供養伽。由此菩薩福徳智惠功徳力故。亦
於一切諸佛世界雨諸供養雲海供養諸佛故
名爾也。二手合掌者福智相合義也左手福
右手智
中指外相叉者結伏惡業義也。二頭指如寶
形者。是虚空藏菩薩福徳三昧耶形也。寶即
如意寶珠也。譬如輪王寶珠依十善多雨財
寶。若起惡心不雨財寶。此如意珠亦復如是
結伏惡業。雨種種莊嚴也。謂二中指火。輪也。
五大輪之中火有熱動滅損之性。以譬惡業。
所以今伏此惡出現寶珠。雨種種供也。意密
者更觀以前莊嚴等故今不​&T047368;也。眞言四遍
者爲成以前四種觀法也。謂四種者大壇寶
座樓閣及諸莊嚴具等也。或經云。虚空藏菩
薩自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
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刹化成虚
乃至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虚空無二佛
國本同於空云云是以知。持四大寶珠觀四
大種同於虚空。一切佛國同於一空。一空故
一切佛土爲一佛土。爲一佛土故我此道場
爲佛淨土。是故誦四遍也。表四大寶珠珠性
清淨。雖雨諸財此財非内畜非外入。不謀前
後不擇多少。如大虚空其性清淨成種種寶
也。口密者。虚空雖空出生諸事。空是金剛
性。以是等義爲眞言也。功能中所想供養具
者。指前所觀莊嚴也
既調淨道場竟須奉請本尊爲其所主。是故
有送車輅法。車輅譬行者等衆生。謂車者輪
雖迴轉而其座所不迴轉也。衆生亦爾。業報
雖迴而其菩提性不轉也。故有論云。雖恒處
地獄不障大菩提云云而則行者作是思惟。由
業報故于今流轉。然今覺知一切有情有菩
提性。於我有菩提性故本尊即來類我。如地
上金剛遂入地中至金剛輪處。是同性故爾
也。如是念時心即清淨猶如澄水。唯願本尊
如一月光影。普臨萬水雖無動無來而臨我
心。今表業雖迴而性不轉故用車輅也。印相
依形作之。謂天竺車輅形也。意密中金剛駕
者御者也。用三部使。謂若佛部行用不動
尊。若蓮花部行用蓮花軍荼利。金剛部行用
金剛軍荼利也。乘空而去。於本尊世界者虚
空爲路也。去者遣義也。以空爲路有二義。一
者乘空如實際之理無來而來。表此義爾。二
者若三部衆外金剛部衆等爲尊故作無見頂
相之想。所以上空爲路作請。應請而來也。口
密眞言初字是歸命無見頂相義也。終字是
三解脱門義也。門者出入義也。本尊隨行者
意雖作空義而示身有出入。雖無相而現來
相。雖不可願而爲衆生往昔發誓。由如是本
誓不越故而現。隨衆生出隨衆生入。今顯此
義也。眞言正義顯無來而來義也。既得去車
輅亦須催還。是故不散前印請車輅也。先作
觀想。次誦眞言三遍。與訶字等以大指向身
撥中指。此是催勸車義也。今請故向身撥
之。若發遣時向外撥之。但隨三部行置此印
處各異。若佛部行擧印於頂。若蓮花行當印
於口。若金剛行當印於心前。不改置處隨撥
稍引散之也。眞言爲三。初從那字至唵是歸
敬句。次勸請之言也。次結成句也。正眞言中
羯利沙也者請句也。是故若發遣時除此句
更加蘖車々々句。既雖本尊來而住堂外虚
空不入道場。此即有結界三昧耶故不妄入
也。上文云。諸佛菩薩尚不違越。是故本
尊要更應待行者之許請也。依之有請本尊
三昧耶降至於道場法也。印相以義作之。二
手是定惠。定是表理。惠是表智。内相叉者。内
是不顯露貎。即表冥義。相叉是不離散貎。即
表合義。此是法身如來理智冥合標幟也。以
此爲本印。隨三部行相異。從前理智冥合
義出三部聖衆。若佛部行以二空指向方招
之。表諸佛以空空現形也。若蓮花部行左大
指入左掌。以右大指向身招之。此是掩左
道空計而立正道妙空。是菩薩大悲方便也。
若金剛部行右大指入右掌。以左大指招之。
此是佛菩薩隨衆生意作利益故祕順慈體。
更現逆忿怒之標幟也。意密者觀本尊入於
道場。尚乘車輪不坐於壇。何以故。行者欲
撰聖衆故。若有凡衆令在外也。既准地於金
剛座豈未悟凡衆得坐其上哉。是故本尊及
純聖衆與行者堪爲處坐。所以今欲撰内捨
凡故行者意想不直定。依此本尊暫不下車
結護之後應正著座也。口密者本文如次列
三部心眞言末總加行來句。但隨前印
相應用其一加來句也。本文云。出蓮花部
心印不烈餘二者。蓮花部心印是觀自在心密印也。
此菩薩通三部。所以現佛於頂。顯菩薩於
形。論壽於金剛。謂衆生界不盡故此菩薩壽
命不可破壞。是故唯出此菩薩印。而於眞言
烈三部心也。本尊來時所從聖衆皆共發來。
聖衆亦有所從聖凡皆倶。凡中有未悟者有
依障者。是故招聖應入界内。止凡可令在
法界之外。所以今用明王印等辟除依障者
也。三部各有忿怒明王。謂佛部無能勝明
王。或師用不動尊。或經中以最勝金輪佛頂
爲佛部明王。蓮花部馬頭明王。金剛部降三
世隨部用一也。而今本文安馬頭觀自在三
密者。此明王誓願現形本跡通三部故也。印
相依形依之。謂馬頭形也。有法名馬口印。
是大明王噉食無明諸障。盡破摧衆生諸恐
云云謂如大馬口海呑納衆流。表示此故
頂現馬頭。有人云。百川異流同會一海。海沒
牝馬口不増不減。此觀自在亦如是也。謂諸
佛菩薩慈悲方便種種雖異悉攝入觀自在
身。而不増不減。如大海中牝馬口也。是故現
馬頭也。今印是其形也。爲辟除逆者以印左
轉。左表逆。逆不順義也。令此諸逆還入順故
右轉右表順也。有三惑故作逆。有三善道故
歸順。所以左右各三轉。堅固大界者翻逆歸
順故不作來嬈亂相。如有堅固大界。以要言
之。重重作界不如降伏彼令入正也。是故右
轉名界也。意密如文。或師云。觀行者身爲
彼明王云云口密以甘露出生除諸熱惱等義
爲眞言也。先既雖結方所爲奉請招入本尊
故暫不結上方。而今已請本尊撰入聖衆竟
須結上方。是故有上方金剛網法也。印相依
形作之。謂以其印於頭上轉。以掌向下 似網
形。不可破壞故名金剛也。意密者雖安印於
頭上近處。而由法威徳力自然而騰結於虚
空聖衆之上也。口密者以義理名體力用爲
眞言也。夫地用金剛方隅用牆空用網者准
世間法。謂輪王所住之處等也。就結界而上
方有三部聖衆威焔高昇也。下界亦觀以火
炎金剛杵。而印以水際深厚量。然就方隅似
無威炎。是故更作火院法密縫者無隙之義
也。印相依形作之。意密如文。行者雖居結
界之内從印出火炎。此炎現於牆外。其金剛
牆不壞不燒以法威徳力故也。如燒鐵釜内。
若火増時侈外之物熱。即煙乃至所燒。而其
釜體無出火穴也。口密以名義爲眞言也。依
報莊嚴既備。結護作法亦畢。離内外怖顯法
威徳。次須令本尊安座。廣陳供養作正報莊
嚴。唯三部衆法樂自滿何有求供。而令衆生
得大果故應同衆生即來受供。而則准世間
法令來著。聖者浴其二足。是故有獻閼伽香
水法。閼伽者翻爲無濁。是清淨義。香水者
香有普義。水有淨義。所以然者普遍清淨之
義也。以種種妙香入薫水云云印相捧器。若
佛部行擧器於頂。蓮花部口。金剛部心。而奉
上之意密如文。夫果位萬徳必籍因位萬行
之相。而則爲除凡下煩惱即浴聖尊下足也。
口密眞言爲三分。初八字是歸敬分。謂歸命
普覺衆也。次正眞分虚空染淨義也。次結成
分也。本尊浴足已畢須著座處。是故有獻蓮
花座法。三部衆中或有處月輪者。或有坐蓮
花王座者。或有坐七寶師子座者。或有虚空
爲座者。或有寶衣爲座者。或有坐水上者。或
有居山峯者。或有座盤石者。或有坐禽獸
者。如是種種由往昔誓所坐不同。而今行者
通以蓮花爲尊座者。爲自身出穢濁中得清
淨身也。又如世人各於私宅所坐之座雖有
別異。若人儲一色座請諸異人。人受請來
著彼處。著所施座。今亦如是。諸聖所居之
處其座雖異。受行者請來著之時不嫌蓮花
座也。一師云。諸尊不捨本座。更座行者所
獻蓮花之上也。印相依表。觀法如文。口密以
形名爲眞言。謂開敷花名也。功能文中有
二。有大小故。十地滿足者此教純大乘故極
喜離垢等菩薩十地也。是下根行者所感也。
若大機者不轉此身得覺位。是故更云。當
得金剛座也。閼伽花座是但來坐時之儀。非
正供養也。於此本尊安座已竟。又時即至須
修正供養作種種法。是故奉上五供隨力辨
之。先塗香。香利細末草木等香宛之。次花
鬘用時花。或師云。准大法隨息災等六法用
異色花云云或通用木榓葉。是香色而似西
國昷鉢羅花此云青
蓮花
以此花奉上世尊速疾證
理。何以故。青是黄而黒。黒而黄。爲一色
也。又青色變時而成黄色。以譬煩惱菩提雖
不二而滅煩惱證菩提也。此花無菓付其菓
於行者也。謂花開果結。譬因行果證。而以
無果青花奉之者行者疾得其果。謂奉上之
時名因。於其果者行者感得也。而此土青花
色難有。但榓葉相似。又此葉夏冬不改香色無
失。是故用之。鬘者要非結成之形。但是㰅
花以爲花鬘也。以鬘嚴道場佛地者。鬘是人
天頭首莊嚴也。而今以本尊爲無上之首。故
以鬘嚴之也。次燒香。依燒出香之物草木等
香充之。次飮食。行者所食之物充之。次燈
明。草木清淨油非血肉之油也。供養之本爲
嚴本尊也。嚴尊則爲滿其福也。欲嚴身者先
應塗香。是故先奉塗香。次有花供也。西域
諸人以油末香塗觸身已種種莊嚴。今准彼
也。又由獻塗香故行者得五分法身。塗本尊
身故。由獻花故行者得三十二相。嚴尊身
故。又經云。若無香花供雖生淨土少身莊嚴
云云是故知。由香花供故得身莊嚴也。莊嚴
身已須滿徳。是故有燒香供也。有經云。道風
徳香薫一切。又金剛界云。眞如薫焚香云云
徳滿可果圓長養諸法。是故有飮食供果圓
可明智惠。是故有燈明供行者悉應感其報
也。一説云。塗香供者供養本尊身根也。花鬘
供者供養本尊頂相也。燒香供者供養本尊
鼻根也。飮食供者供養本尊舌根也。燈明
供者供養本尊眼根也。如是供具唯在本尊
之前不似普遍。是故更以三密加持皆成清
淨廣多供養雲海。令諸聖衆各得受用。所以
有普供養法也。印相合掌右押左交指者歸
敬諸尊。以正直心掩邪見之相也。是故諸供
養物皆成雲海雲者。忽然普周之義。海者深
廣利益之義也。夫聖衆不耽世財唯悦信敬。
離諸貪愛破諸疑故。若起信敬歸依者雖少
供而諸聖衆同時納受。若歸佛法豈不破邪
見哉。是故歸敬破邪之相名普供印也。破邪
故諸聖衆生大歡喜同時受供。是故名普供。
如外人請冥神邪魔欲供之時。先啓背内之
由。爾時彼神歡悦受諸供養。今亦如是。於印
現破外邪之相。諸聖尋喜受供養也。意密如
文。口密以歸敬普覺衆供養一切虚空性普
遍等義爲眞言也。已上十八作法通一切尊
故出之。而弘於世也。次可有種種法。唯隨
尊異故今不​&T047368;之。然准餘法則可有讃嘆法。
入三摩地法。本尊三密加持法根本印
等是
念誦法。
更入三摩地法。普供養法。閼伽水法。更讃
歎法。發願法。解界法。奉送聖衆法。三部及
護身法。出堂修善法也。本尊身上示果位
相好。是故光供養身。身如之中頂鼻舌眼殊
有奇異妙相。是故重供養之。供諸相竟須作
讃嘆。謂正尊徳由稱揚故彌増威力。所以有
讃嘆法。夫三部正尊從一切衆生眞實之之性
而出故由稱讃益也。魔衆冥道不爾。謂諸魔
冥道由一切衆生雜穢虚妄之性而生故呼名
時失力即去也云云或師云。此讃嘆法是供
養本尊耳根并音聲之相也。是故用雅妙音
云云印用合掌。觀本尊徳三密不闕也。供養
諸相讃嘆尊徳已竟須亦供養本尊意也。是
故有入三摩地法觀本修因本誓應化之形
種子。是因無體依言顯之。是故用字義。字
義即爲言體故也。三昧耶形是本誓也。相好
形體是應化也。以要言之。觀三身也有印
持行者與本尊同。是故以本尊三密而印自
身令成就也。所作已辨自身既成本尊。是故
更念誦古尊眞言。可令増威益力利益衆生
也。所以有念誦法。二手持念珠爲印。觀隨三
部各異念誦法已畢。是故更入三摩地
令法力増也。本意所作已竟。本尊即欲還本
土。是故更作供養讃嘆。供養已竟奉閼伽水
以充漱口。准世間法也。謂來著時先浴足受
食。還時漱口也。由洗足故除外塵。由漱口
故除内書也。塵者煩惱異名也。一師云。念誦
已後而供自身身爲尊故云云 問。前既從行
者三輪出三部聖衆。應是仰本尊。何更別
請他土尊 答。三部衆是新從自身出。恐是
淺矣。是故請本古尊蒙加持也。故名本尊其
中請一尊爲本尊者。任行者所依而已。本尊
既受閼伽將欲還本土。是故須期當來發願。
發願已竟爲送本尊故作解界法。解先結界
也。夫結界解界隨行者意想耳。是故結解任
竟也。以前火院法左轉也。次正送聖衆已恐
魔替來。是故更作三部護身法等。次出堂令
法不懈故廣作佛事。故爲嚴守護者故恒常
作善。故或誦大乘。或作印佛印塔等佛事。以
諸雜食施與十方一切冥道。後以法味令飽
滿之。毎日如是。或三時。或六時等也。此殊
勝行法一往雖如斯。又隨師師意解有増加
法。名爲私​&T047368;。謂先於堂外修淨三業三部護
身等或本用三部
心少被甲
然後入堂。此是具諸威儀
身爲法器也。有師云。堂外修淨三業三部等
法。又入堂更修之者。就三業有二。一假三
業。謂身有觸垢之業。口有食噉雜味之業。意
有攀縁雜念之業。淨此等業得入堂内。二實
三業。謂十惡業也。入堂已後正除此業也。是
故堂外堂内再修之也。又堂外用三部心者。
以淨假三業故身爲現佛之器。口意爲應現
二部之器。而得是法器入堂已後正得現之。
是故堂外堂内同修三部。但堂外非正修行。
恐尚有障。是故用心印明心者非正體。唯得
内徳法器也。非正得現之。是故堂内更修三
部三昧耶護身被甲等。准之可知。如是雖淨
三業等是尚堂外非深行。恐尚有現穢。加之
衣服等垢猶有是。故堂外置香水灑之。或置
香象等入堂已竟須備供物等。或加持令淨。
隨師竟解不同。仍不​&T047368;之。又一切行法皆有
五悔法。是菩薩行。謂作禮。懺悔。隨喜。勸
請。發願等。仍加修之。如是行法所念隨事。
是故啓白事同。其次准餘作法修神分・過去
分・國主諸息分・兼一切祈願次第顯然也。或
准大法用振鈴法。是召請發遣時修之。驚覺
歡悦之義也。或結護法作已修示三昧耶法。
是此由結護故凡衆在外。令此等衆具佛三
昧耶也。是不捨義也。諸行悉竟須作迴向。是
故加迴向文。如是行法須奉上部母乃至菩
提道場令不退失。是故修部母法。佛部佛眼
尊。蓮花部白衣。金剛部&T066960;莽鷄也印明
悉地
是行法寔一一雖愼之所犯自多。是故用懺
悔印明等謝之。又所落自有是。故修補闕印
明等也。又時時伽陀。或依古説。或恐自造
陳之以前種種行法次第。或前或後次第隨
師作意各不同。而意趣非誤者彼此不可論
諍。皆依師資相承故。我爲初心始行之人略
&T047368;如是。大概奉上大日金剛薩埵等衆。唯願
證知令一切衆生得菩提智。又此法隨尊得
名。謂根本印明讃嘆等加隨樂之尊。隨其本
尊名。如無量壽儀軌如意輪虚空藏等佛菩
薩金剛天等法也。於深義者金剛薩埵應更
出現加解釋矣
十八道義釋一卷

  仁安三年二月五日於理趣院書了
 範杲 
  一交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