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十住心義林 (No. 2454_ 宥快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454

十住心義林

  宥快
問。眞言宗立教云何答。立十住心
顯密教法
問。大師依何經論。相承誰師十住心
乎 答。據大日經菩提心論。大日・金剛薩埵・
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慧果・大師。如此相
承立之也
問。十住心一一名字如何答。第一異生羝
羊心。第二愚童持齋心。第三嬰童無畏心。第
四唯蘊無我心。第五拔業因種心。第六他縁
大乘心。第七覺心不生心。第八一道無爲心。
第九極無自性心。第十祕密莊嚴心
問。十住心行相如何答。第一住心。約
三惡趣也。卽依十惡業因感也。論
者。廣通六趣。不知善惡因果類。皆此住
心分齊也。寶鑰上云。凡夫狂醉不善惡
愚童癡暗不因果之名也已上十住心論
一云。異生羝羊心者。此則凡夫不善惡
之迷心。愚者不信因果之妄執已上又云。楞
伽經説百八部邪見。瑜伽論説十六計。智度
十六知見巳上大日經略擧三十種外道
十住心論云。時大相應二建者。自在流出計
尊貴。自然内我執人量。遍嚴壽者數取趣。識
藏知者及見者。能所二執内外知。怛梵人勝
常定。顯生二聲與非聲。如是三十大外
道。各各迷眞如輪轉巳上
第二住心人乘也。行五常五持人也。大
日經種子等六心説之。大日經云。或時有
法想生。所謂持齋也。彼思惟此少分。發
歡喜。數數修習。祕密主。是初種子善業發
生。復以此爲因。於六齋日與父母男女
親戚。是第二芽種。復以此施與非親識
。是第三疱種。復以此施器量高徳者
是第四葉種。復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
。及獻尊宿。是第五敷花。復以此施
愛心。而供養之。是第六成果巳上又五戒五
常其義同也。寶鑰上云。言五常者。仁・義・
禮・智・信。仁名不殺等。恕己施物。義則不
盜等。積而能施。禮曰不邪等。五禮有序。智
是不亂等。審決能理。信不妄之稱。言而必行
已上十住心論二云。夫五戒同於外書有
常教。謂仁・義・禮・智・信。愍傷不殺曰仁。防
害不婬曰義。故心禁酒曰禮。清察不
智。非法不言曰信。此爲五徳。不
次而虧。不須臾而廢。王者履之以治國。
君子奉之以立身。用無暫替。故曰五常
已上此等行相爲第二住心
第三住心天乘也。故大日經云。彼護戒生
天。是第七受用種子巳上大分有三界天。欲・
色・無色界。曲分有二十八天。依六行智觀
次第勝進。此外道等。又立邪三寶。梵王等
覺寶。四吠陀論爲法寶。傳授修行者爲
僧寶。又立戒定慧三學。十善等爲戒。四禪
那卽定。依之空慧發生。依是三學。厭
上天樂
第四住心。聲聞自利之心。羊車出欲之方便
也。以四諦觀人執煩惱。證有餘無餘二
涅槃心品也
第五住心。斷惑證理。雖大同聲聞。利鈍爲
異。觀十二因縁。悟四相無常。斷三界煩惱
二涅槃。又聲聞立四向四果。縁覺立
向一果。此縁覺有部行・麟喩不同
第六住心。運自他圓性。菩薩大士之心也。
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五位。斷煩惱・
所知二障。證菩提・涅槃二轉。五重唯識四重
二諦二空三性等。此乘所觀也
第七住心。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此宗
所觀也。唯一無生觀上。有五十二位賢聖

第八住心。一如本淨境智倶融。一心三諦。卽
是此宗所觀也。表位有六卽階級
等九住心。事事無礙法界縁起六相十玄。此
宗所談也。立六位行布圓融
第十住心。究竟覺知自心源底。如實證
自身數量。色心實相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
身。此宗所談也。是十住心行相大綱也
問。十住心得名如何。答。一異生羝羊住心
者。法譬並擧。異生法。羝羊譬也。異生者亦
凡夫。生死凡鄙之士夫故曰凡夫。異生者
種種業種種果。身相萬種生。故曰
。羝羊天竺語法。不善惡者譬羝羊也」
二愚童持齋心者。是又法譬竝擧。愚童譬也。
持齋法也。愚童世間三種通名也。故第一住
心説愚童凡夫猶如羝羊。第二云愚童持齋
第三云嬰童也。意愚童如羝羊第一。愚童
齋第二。愚童無畏第三也。持齋者斷食曰
齋。意愚童凡夫。起一日不食心持齋也。
之一義持齋是約初名也。第二住心種子
等六心中第一是齋也。第二已下是施也。故
初心也。一義云。齋六心通。齋上施等行
故。持齋名通初後
第三嬰童無畏者。是亦嬰童譬。無畏法也。付
之有二解。一嬰童初心得名。無畏約後心
也。二對大聖第三住心總云嬰童。此時可
初後也。付之一義云。種子等十心中。前
六人乘。後四天乘也。後四者。受用・無畏・殊
勝・決定也。此十心中第八。經説祕密主是名
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童心。故
第八心名也。二義云。嬰童通初後
也。然無畏約脱縛。故今言嬰童無畏者。約
究極名也。故高祖釋外道生天暫得
。如彼嬰兒犢子隨母。是生天解脱位云
無畏。但第八經説無畏依。求無畏所依位。
而非脱縛位。又殊勝決定二心。開第八無
。故實無別體
第四唯蘊無我心者。單法也。聲聞執五蘊法
實有。故云唯蘊。聚集人我空無覺。故云
。大師云。存法故唯蘊。遮人故無我。簡持
義故唯巳上此得名異解。一義此住
名心字。見修無學三道中。約見道位矣。經
云。謂如是解唯蘊無我巳上此指見道位也。
一義通初後也。謂聲聞總以人空法有教
故。但經約最初見道。説唯蘊無我義
第五拔業因種心者。亦唯法得目。業惡業。因
十二因縁。種無明種子也
第六他縁大乘心者。亦是單法也。莽鉢羅梵
語。具無縁他縁二義。無縁者三界唯心。心
外無縁法。故云無縁
他縁者縁
界有情故云他縁
高祖云。縁法界有
故他縁。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圓
故曰已上
問。此義通諸大乘。胡爲第六別稱邪 答。
大乘初心故。約初且爲別目也。猶如無雲
天之名
第七覺心不生心者。唯法得稱。不生者兼明
不生不滅等八不。此住心明八不正觀故」
第八一道無爲心者。單法樹號。一道者一乘
一如等理也。無爲者理非造作故。謂如
天眞矣 問。經云離有爲無爲界。而今奚
無爲邪 答。離有爲無爲界者。離有爲
無爲別執義。卽約遮也。離有爲無爲別執
一切諸法無爲也。是約表也。十住心論八
云。是本來清淨理名一道無爲。是一道亦
一乘。所謂佛乘乘約能運載名。道
能開通稱。名雖二別理則一也已上
第九極無自性心者。唯法立名。此住心得
名有異解。一至極無自性義也。大師云。有
眞如受熏之極唱。勝義無性之祕號已上
所談法門。謂彼宗意。眞如法自在縁起而
萬法故。諸法無自性。而如眞理圓融故
爾。二此住心心沒實際極。時油麻諸
佛驚覺開示故。覺執實際無自性。進
中間心爲第九住心也。故極無自性
文。是依驚覺開示義名矣。寶鑰云。水
自性。遇風卽波。法界非極。蒙警怱進
已上又一義意。至極無自性取義。至極無自
性故。不當位。而進第十後際義可意得
也。大師云。諸法無自性故。去卑取巳上
第十祕密莊嚴心者。約法祕密者三祕密也。
等覺十地不見聞。故曰祕密。莊嚴者三
祕密體端嚴微妙義也。大日經疏一云。先以
自在加持動大衆。悉現普門境界祕密莊
嚴不可思議未曾有事巳上二教論下云。謂
密者金剛三密乃至言以恒沙佛徳塵數三密
嚴身土。是名曼荼羅已上
問。十住心得名據何經邪 答。多分依
日經。但第八住心。寶鑰有三名。謂一道無爲
心・如實知自心・空性無境心也。於中如實
知自心・空性無境心。依大日經也。一道無
爲名。據金剛頂經是一道清淨文也。次第十
住心得名。依大日經乎。將通兩部乎。有
矣。一義云。據大日經三無盡莊嚴文。疏
彼文云。祕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曾有事
巳上一義云。住心法門廣亙二界。得名亦當
兩部。金剛頂經義決云。祕密莊嚴内證
大智巳上
問。十住心淺深如何 答。第一住心。一向行
惡行心品。三惡趣果報也。故爲第一矣。細
論此三惡趣亦有淺深矣。華嚴經列地獄・
鬼・畜。正法念經列地獄・畜・鬼。故地獄極苦
也。鬼畜其分齊同也。而花嚴正鬼望傍畜
鬼畜。正法念經正畜望傍鬼畜鬼
次第二住心是人乘。故勝前三趣。心品卽順
理心也。其行相卽五常五戒也。感果報
五戒矣比三趣樂而非苦。故十住心論云。
人天二宮雖燒燬。比之三趣樂而不
已上
次第三住心天乘也。三界諸天修因。上品十
善及定力也。果報自在光明身。壽命長遠樂
也。見下界蜉蝣。見人間蜉蝣。故勝
前人乘
次第四住心。觀四諦因果。斷三界煩惱。得
盡無生智。永不三界。前天乘射箭虚空
力盡下。退沒惡趣。世出世淺深顯然矣。
寶鑰云。今聞聲聞乘人及法。既知道妙
人超釋輪已上
次第五住心縁覺乘也。大日經疏二云。然聲
聞入法性最淺。故厭怖生死。自謂已得
滅度想。辟支佛所入差深。故於生死
不甚怱遽已上四五優劣可知焉
次第六住心。斷二障四徳。具二利
三身。二乘自利小心。雖人執猶有法執
差降自分明也。故寶鑰下云。越建爪而高
昇。超聲縁而廣運已上又云。縁法界有情
故他縁。簡聲獨羊鹿故大名已上
次第七住心。悟心性之不生。知境智之不
。悲唯蘊之無性。歎他縁之阻境智。六七
昇降驗也。第六談智有爲理無爲故。境智
隔歴。而此住心境卽般若。般若卽境。故有
淺深
次第八住心。會三歸一佛乘也。超過前三乘
義顯了也
次第九住心。根本法輪稱性本教也。事事無
礙十玄等義門。是別教一乘不共之談也。超
過第八住心同教一乘逐機末教。事理無礙
等所談
次第十住心。性海果分之絶域。兩部曼荼境
界。六大四曼本源。五相三密淵奧。遠超因分
境界。其義幽玄也。第九住心談因分可説果
分不可説。第十談果人果分。建立天
地昇降可知焉。十住心淺深義門雖之。
且撮
問。十住心建立有幾義勢乎 答。一相説
十住心。二旨陳十住心。三相説指陳合論十
住心。四機根契當十住心此一用不
此四據
提心論。五心續生十住心
六唯密十住
心。七顯密合論十住心。八唯顯十住心此一
用不
唯密十住心中有三。一約漸次眞言行
十住心。二約直往行者淺略十住心。三
深祕十住心也。大分有十義。細分有

問。相説十住心如何 答。約假相九種
住心義相也。一處御釋云。第三勝義心。亦
深般若心。如何簡擇。若有上根上智人
是法早歸自心本宅。先須知乘
之差別乃至異生羝羊凡夫。專造十不善等
。耽三毒五欲之樂。不曾知後身墜三途
極苦。是故眞言有智人不樂著乃至極無
自性心者。雖融法界而證三世間身。等
帝網而得一大法身。猶是成佛之因。初心
之佛。五相成身四種曼荼。猶未具足。是
故不住。謂未得爲得。未到謂到。如
依如來教勅。以最上智慧。簡乘差別
提心若有人等是車所行道。未
最上淨菩提心。是故眞言門菩薩。超
諸住心等。發菩提心。行菩提行。爲此乘
差別。發深般若勝義心已上
次旨陳十住心者。約實體無性。觀九種住
心無自性矣。一處御釋云。又深以般若妙
。觀前九種住心無自性。云何無自性。謂
冬凍遇春卽泮流。金石得火卽消鎔。諸
法皆從縁生無自性。是故畢生羝羊凡夫。一
向惡心。遇善知識教誘故。起愚童持齋心
乃至極無自性人。願究竟最勝金剛心殿故。
祕密莊嚴心。是皆由無自性故。展轉勝
已上菩提心論。廣約染淨縁起。釋無自性
。往披焉
次相説旨陳合論十住心者。高祖菩提心論
相説文。至第六住心之。旨陳文第七住
心已上證之。是則合論意也
次機根契當十住心事。依菩提心論衆生愚
朦不可強度眞言行者方便引進文。并寶鑰
機根契當故餘藥無益故等意之學者一
義有
次心續生十住心者。大日經答心續生問。説
十住心。十住心論一云。從此已下十種住心。
佛答心相續義已上
次唯密十住心者。有數意。一大日經所説三
劫十住心。是漸次眞言行者。轉昇次第也。例
天台明止觀行者三種。一漸次。二不定。
三圓頓也。此中漸次者。聞圓極理
。不圓頓行體故。歸戒禪定無漏慈悲
實相。次第行之也。不定者釋或前或後更
前更後。淺深行前後不定也。圓頓者初縁實
相釋。此三種共是止觀行者也。故天台傳
岳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
乘。倶縁實相。同名止觀釋。如彼宗漸次止
觀行者知後際。雖眞言果三密
。故從淺至深。用世出世大小行也。雖
所期眞言行者也。大師指示。疏巧拙
難易雖不同獲寶終無異路文。明漸頓二機
文釋。是爲本據。但漸次眞言行者。學者用
不不定也。二約直往行者淺略十住心者。直
往眞言行者次第昇進相意得也。十住心論
云。顯眞言行者住心次第。顯密二教差別
亦在此中已上三約深祕十住心者。大師
十住心論。皆作深祕釋。是約深祕十住心
也。世間三種住心。如若天若人若鬼畜
等法門。皆是祕密佛乘
問。直往行者住心次第如何答。於九種住
。可能寄齊所寄齊。所寄齊是顯也。能
寄齊是密也。如六無畏能所寄齊其文證
等如何答。三劫十住心。開合不同也。三劫
六無畏。亦開合不同。而法體一也。然六無畏。
能所寄齊不同。第一無畏釋後得順世八
故。第二第三住心也。是眞言行者。初人
三昧耶位寄齊。第二第三無畏。四五住心也。
是眞言行者。本尊三昧衆相現前位寄齊。第
四無畏。證寂然界菩薩也。是五六住心攝在
間。及異義矣。是眞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
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愛慢位寄
齊。第五無畏。六七住心也。是眞言行者。覺
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位寄齊。
第六無畏。八九住心也。是眞言行者。虚空無
垢菩提心位寄齊也疏末卷云。漸次證入者。
初無畏時。以聲字觀曼荼羅行。第二
無畏。於有相觀中曼荼羅行。第三無畏。
唯蘊無我心中。修曼荼羅行。第四無畏。
法縁心中。修曼荼羅行第五無畏。於
縁心中。修曼荼羅行。第六無畏。於平等心
。修曼荼羅行已上又云。若度違順八心
寂然界。是名阿闍梨。若已心王自在。覺
自心本不生。名阿闍梨。若生極無自性心
如上曼荼羅海會。名阿闍梨已上疏六
云。復次瑜伽行人。若蒙諸佛威神加被故。
乃至於三昧中。具見十佛刹土微塵衆等無
量聖尊。三種密印互不相離。或復一心不
亂。轉成自身雖則奇特難思。尚以有相有
故。名爲世間三昧。若此三昧現前時。行
者觀察十縁生句。淨除一切妄想戲論。與
空寂相應。卽悟是曼荼羅海會。皆悉從
衆縁生。如鏡像水月乾城等。觀性相。是
出世間三昧。然尚以空病未空故。未
名爲大空。及道場自證心性。卽知
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實際。爾時心不
相。亦不空。而照見空與不空畢竟
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空三昧。住此
三昧者。卽是住於佛無礙慧。佛説是人一
切智智究竟圓滿已上同二十云。問。前三句。
一者菩提心爲種子。二大悲爲根。三方便爲
後。今就大悲藏曼荼羅之。爲以中台
菩提心。次八葉爲大悲。外三院爲方便
也。答云。此有二種。若有修行者因中説之。
如來之果地説之也。且如最外院八部
等世天。卽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齋已去。
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正道
相應。卽是大悲胎藏華臺之因也。如來以
便力而引導之。乃至令就世間八心
來。卽是外院之位。次漸漸向裏。及二乘亦
此内。次又知勝法。無上心稍進引
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果
。卽是方便句也已上一一文意。委細料簡

次顯密合論十住心者。前九顯。第十密。如
常。次唯顯十住心者。或云。顯中所説祕密
義。爲第十住心。是約義祕密故第十也。約
部顯也故唯顯十住心也。但此義學者用不
不定也
問。就十住心法爾隨縁等分別如何答。十
住心見十界法然曼荼法爾也。見衆生上轉
門次第。隨縁上轉門也。又見如來從本垂迹
下轉隨縁徳也。如此隨縁上下。法爾所起等
義勢。巨多有之也
問。十住心續生次第如何 答。一處御釋旨
陳十住心詳悉焉
問。生起因由如何 答。第一住心是一向行
惡行。不修微少善位也。自此起第二住心
二由。一世間從久遠展轉有善法名。以
違理心。種種推求。此推求心因。而後時忽然。
一日不食持齋心也。一日不食故。不
馳求勞苦等故。是善知矣。二小劫終竟時。衆
生忽爾發心。互相勸導修善也。疏云。問云。
如是八心最初種子。復以何爲因。答曰。由
世間自久遠以來有善惡之名。種子從
生也。如劫初衆生貪食地肥。爾時卽以
食者不善。少食者爲善。或有見多食因
縁起諸過患便作是念。我今少食此昧。常
自誡節不亦善乎。乃至又如小劫終竟時
衆生忽爾發心。知世間惡法過患。更相勸
導。共行善事。爾時亦無善知識勸導使然。
知皆是自心實相熏習因縁力也已上是八
心最初種子心起因由也。第二芽種。於六齋
六親行施。第三疱種。授非親識者。第四
葉種施器量高徳者。第五敷花。伎樂人尊宿
等施。第六成果。以親愛心尊行人也。
已上。第二住心次第生起若茲矣。次第二住
心發第三心。依前齋施等六心因縁。三業不
善皆衰惱因縁。捨之護戒。現世獲善利
大名聞。後欲天上心起也。是第三住心
初。第七受用種子位也受用種子得
名可
次第八無
畏依者。可上天無畏。所依恭敬隨順也。
卽自在天等歸依也。次第九殊勝心者。所歸
中殊勝擇所説法中得殊勝住。求解脱
空智生是也。第十決定心者。於空法作證
也。是外八心也。次自外入内八心事。第八
無畏依時。遇佛法善知識。信受眞三寶歸依
也。次内八心者。疏云。復次行者歸依三
。隨順如來律儀。於一日中八齋法。由
聖戒所防護故。寂靜安樂。以安樂故。則
賢聖所行。數數修習。是名初種子。爲
此善増長。而修諸善。乃至由戒醇淨。決定
天。後至涅槃。是名受用種子。復由
善知識故。聞正法利異歸依心。是生
死流轉凡夫第八眞實無畏依。又於此中
殊勝住。有解脱慧生。思惟觀察生決定
想。從此卽發聲聞菩薩初種子心已上意内
八心時。至第十決定心位。世間分齊知
眞解脱。聲聞菩*薩初種子心起也。是正出世
間法故。次第四起第五心。十住心論第五云。
若已聲聞。六十劫修習解脱分。迴心入
時成衆出已上是聲聞迴心成縁覺也。
總聲聞縁覺二乘。入無餘後。迴心成大乘菩
也。故戒序云。二乘之人蒙諸佛警誘故。
他縁大乘心已上又寶鑰第四住心下。迴
心菩薩寛已上第五住心下。蒙警迴心一如
已上知四五各各心生大乘心。雖爾若
四五續生次第。如上一往可意得也。次
第五發第六心。入無餘後。經十千劫竟。依
菩薩驚覺大乘心也。法相等雖
無餘二乘迴心。性宗意如斯矣。次第六起
七心。第六住心雖大乘菩薩乘。未境智
不二義。雖然久習純熟後。起覺心不生境智
不異心也。次第七發第八心。第七雖三乘
。未三乘外有一乘。然知佛乘
第八心也。次第八發第九。未事事無礙
極無自性道理故。進發此心也。但疏家高
祖驚覺次第釋。第八住心沈極理位眞言諸
佛驚覺之時當位果知至極。進第十
間。爲第九住心也。次第九至第十。於顯雖
究竟。未果海曼荼故入第十究竟也
問。住心各自究極證住後位轉昇歟如何
答。其義不定也
問。其意如何 答
十住心義林

十住心義林

問。十住心建立雖多種。採其要者有
乎 答。一顯密合論十住心。前九顯。第十
密也。從顯入密時。依諸佛驚覺第十也。
二約能寄齊眞言行者十住心也。三以若天
若人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祕密佛乘旨建立。
是則深祕十住心也。雖多種此三
此三爲體建立種種義門
問。住心品所説十住心。此三種中何乎 答。
此事古來學者料簡不一途。一義云。漸次眞
言行者轉昇次第也。故一向明顯行。而不
三密行相。然知後際昇進不自乘。知
漸次眞言行者也。故所明行相一向顯乘
也 難云若自初知後際者。至第八住
。沒心實際十方諸佛勸誘第十
  答云云一義云。從顯入密次第。顯密合論
十住心也 難云。若爾者。何大師住心品所
明十住心。顯眞言行者住心釋。經心續生之
相。諸佛大祕密説。疏若但依常途法相不得
言。諸佛大祕密我今悉皆示釋乎 答云云
義云。三劫説相説所寄齊顯行。文義分明也。
其故前九住心。一向常途顯乘面也是一
八心等。分明經文説外八心。殆不内八心
疏釋内八心從外入内八心等是二次依
驚覺開示第十是三次大師淺略常途住
心。引・證之是四次六無畏意對明三劫。是
所寄齊顯也是五次疏對從顯入密與直往
巧拙難易是六仍説前九所寄齊顯分明
也。但説此所寄齊。爲齊眞言行者也。故
所寄齊。意爲能寄齊故。大師顯
言行者住心次第釋。又從本前九顯。第十
密。故顯密二教差別。亦在其中釋也。次心
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義。縱約所寄齊。續生
方者。諸佛大祕密也。顯乘當分雖自乘
。皆無自性故進後際。所以説心續生之相
諸佛大祕密。故不常途法相釋也。若又
能寄齊邊意得無相違
問。約能寄齊眞言行者。十住心者如何 答。
第一住心。淨心生起由漸也。第二第三住心。
六無畏中第一。初入三昧耶位也。疏云。如
無畏。以聲字觀曼荼羅行已上初入
昧耶戒受眞言。修聲字觀分齊也。四五
住心。第二第三第四無畏分齊也。然第二無
畏。於有相觀曼荼羅行釋。或釋本尊三
昧衆相現前。或又釋復次瑜伽行人。若蒙
佛威神加被故。乃至於三昧中。具見十佛
刹土微塵衆等無量聖尊。三種密印。互不
。或復一心不亂轉成自身。雖則寄特難
。尚以有相有縁故。名爲世間三昧已上
是聲聞初心非聖果。故屬世間三昧歟。第
三無畏。釋眞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
。能觀心不可得。不愛慢位與此齊
也。是第四住心見道已上乃至第五住心等
也。第四無畏。釋若眞言行者。現覺瑜伽境
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位。與此齊
也。或釋若此三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縁生
。淨除一切妄想戲論。與空寂相應。卽悟
是曼荼羅海會。皆悉從衆縁生。如鏡像
水月無性無生時。與此齊也。或釋若此三
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縁生句。淨除一切妄
想戲論。與空寂相應。卽悟是曼荼羅海
會。皆悉從衆縁生。如鏡像水月乾城等。觀
性相。是名出世間三昧。是證寂然界位。
卽第五住心所攝也。六七住心。六無畏第五
也。疏云。若眞言行人。於瑜伽道中。心得
在用時位。與此齊也已上第六無畏。第八住
心已上也。疏云。卽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
提心也。或及道場自證心性。卽知
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實際。爾時心不
相。亦不空。而照見空與不空。畢竟無
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住此三昧
者。卽是住於佛無礙慧巳上此等八九十住
心行相也。仍約能寄齊眞言行者十住心如
斯矣。或又行人天等一密。第二第三。行
乘法第四第五。行彌勒・文殊・觀音・普賢・大
日内證。第六已下五種大乘分別義可有焉」
問。十住心約胎藏曼荼羅意如何答。疏
云。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卽是前八心中。
初解守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
善根開發與五道相應。卽是大悲胎藏華臺
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而引導之。乃至令
成就世間八心以來卽是外院之位。次漸漸
裏。及二乘亦在此内已上是以第三重外
部等。總至第五住心攝在矣。又云。若從
深。自迹歸本。則世尊俯同六趣。爲初門
眷屬。開發淨菩提心。若衆生入此明門超
百六十心時。則已出過世間。上菩薩位。故
第三曼荼羅。唯以白色界也已上是又於
第三曼荼羅。攝證寂然界菩薩。上菩薩位者。
寂然界菩薩也。卽擧初劫極也。白色是出
世間淨菩提心義也。又云。次又知勝法無
上心精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
已上既以第二劫第三劫大悲句。宜
七八九四箇住心也。又云。第二曼荼羅。於
白色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是勤勇。菩提
心中進修萬行。黄者如來念處萬徳開敷。爾
時卽入重玄門寂光土。乃至迹居補處
猶故不一人。故於第二重。但以三色
界也巳上赤萬行火大色。卽六七住心菩薩
行也。黄萬徳開敷。卽八九住心也。居寂光土
等義可之。又云。次成佛果中胎。卽是
方便句也。又以中胎第十住心。又云。第
一重曼荼羅。於三色上。更加青色黒色者。
青是大空三昧。所謂如來身口意密無盡加
持故。作大虚空色。黒謂如來壽量常住之身。
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
如來祕藏。非普爲一切衆生。故名内眷屬
又入此深玄色時者。卽是如來自證中胎華
藏。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
深之殊巳上此意第一重。及中胎第十住心
也。青黒第一重持金剛色也。又以深玄色
中胎。最後黒色具五色故。中胎總攝也」
問。以胎藏蓮華曼荼羅十住心義如
何答。疏云。今以蓮華此曼荼羅義。如
蓮種在堅穀之中。枝條華葉之性已宛然具
足。猶若世間種子心。從此漸次増長。乃至
初生華疱時。蓮臺果實隱於葉藏之内。如
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又由此葉藏所包。不
風寒衆縁之所傷壞。淨色鬢蘂日夜滋
榮。猶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於日光中
照開敷。如方便滿足巳上
問。如此十住心。十住心有篇篇中何乎
答。有習可
問。十住心中。前五種住心。經文分明也。第六
已上四種住心。經疏説相何配四家大乘
邪 答。經疏説相分明。而高祖引證屬當。奚
疑乎。先第六住心。經云。觀察蘊阿頼耶
自性如幻陽焔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
巳上是則法相大乘思惟陀那深細。專注幻
焔似心意也。又疏云。無縁乘者。至此僧祇
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解了三界唯心。
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者。乘此無縁乘心
而行大乘道。故名無縁乘已上又云。卽楞
伽解深密等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
經言知自性者。卽是知三界唯心已上
云。然此中幻焔等喩意。明唯識無境體法難
解之空已上又云。今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
。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心。乃名眞入
法空。悟唯識性已上常途法相宗。豈非
此等釋意乎。觀察蘊阿羅耶等經文。等同深
密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
凡愚所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文。三界唯心
等。同唯識論由何教理唯識義成。如契經説
三界唯心文。楞伽・解深密等釋。唯識疏一云。
爰引六經。所謂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徳
莊嚴・阿毘達磨・楞伽・厚嚴已上仍爲法相所
炳焉矣。次第七住心。經云。祕密主。彼如
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已上
云。以滯有無心無罣礙。所爲妙業隨
能成。故云心主自在已上大師云。本不生者。
兼明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
。三論家以此八不究極中道已上誠三
論家。以八不極矣。又疏云。不有無
心無罣礙已上豈非不壞假名而説實相不
動眞際建立諸法義乎。次第八住心。經云。所
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超諸戲
同虚空。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
眼耳鼻舌身意已上疏云。空性卽是自心等
虚空性。上文無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覺顯現。
卽喩此心也。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
今觀此心卽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
遍一切身已上前劫者。當天台別教。別教
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未一乘寂照倶時
一心。故至此住心。云自然智毘盧遮那遍一
切身。是卽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
意也。又同普賢觀經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
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説。天台宗人
師釋云。當知如來久遠成道。皆在衆生一念
心中巳上又或一師釋云。當知身土一念三
千故。成道時稱此本理。一心一念遍於法
已上疏云。以心如是故。諸法亦如是。
根塵皆入阿字門。故曰離於根境巳上是又
止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卽空卽假卽中義
也。阿字門者。三諦妙理也。又智證釋云。南
岳天台一心三觀理。源出阿字不生已上
云。阿字不生微妙體。卽是衆生内心法。本來
清淨如蓮華。故題妙法蓮華經巳上疏云。影
像不常寂滅光。故曰無相已上三乘諸法
心所變影像談。此住心天台圓教。諸法皆寂
照一心也判。是則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
心意也。又寶鑰云。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
見心性。應化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巳上
此意也。妙樂云。三身相卽無暫離時。既許
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甞離於法身況法
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諸法巳上
疏云。以心實相智。覺心之實相。境智皆是
般若波羅蜜。故曰無境界巳上寶鑰下云。寂
而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
之影像。濕金卽照影照影卽金水。卽知境卽
般若。般若卽境。故云無境界巳上天台云。境
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凾大蓋大
巳上此意也。疏云。既不因縁。卽入法界
亦不法界。卽是縁起。當知因縁生滅。卽
是法界生滅。法界不生不滅。卽是因縁不生
不滅。故曰離有爲無爲界已上天台云。起是
法性起。滅是法性滅巳上此意也。疏云。若如
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如是住。故曰
離諸造作已上法花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
常住已上疏云。如般若中。一切法趣眼。是
過。猶如百川赴海更無去處。是故當
知。眼卽是第一實際。第一實際中。眼尚不可
得。何況趣不趣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故
離眼耳鼻舌身意巳上止觀云。次第九住
心。經云。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
諸戲論同虚空。離有爲無爲界。離
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巳上
疏云。如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卽攝
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已上
鑰下云善無畏三藏説。此極無自性心一句。
悉攝華嚴教盡。所以者何。華嚴大意原
要終。明眞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縁之義已上
諸法無自性故。事事諸法圓融。至極無性義。
但在華嚴三藏解釋分明也。不料簡矣」
問云。他門末學等。依疏家四心義御釋。以
天台法華宗華嚴上。疏云。此經宗横統
一切佛教。如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
。卽攝諸部中小乘三藏。如觀蘊阿頼
耶覺自心本不生。卽攝諸經八識三性義。如
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卽攝花嚴般若種
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如實知自
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
其中。於種種聖言。無其精要。若能持
是心印。廣開一切法門。是名通達三乘
已上此釋次第淺深分明也。初劫唯蘊無我句。
諸部小乘。第二劫觀蘊阿頼耶覺自心本
不生句。攝諸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義。第三劫
極無自性心句攝花嚴。如實知自心句。攝
性一乘如來祕藏。故知。極無自性上建法花
一乘焉。又疏云。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妄示
卑賤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
等慇懃三請。方爲略説妙法蓮花義。今此本
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花最深祕處已上此意既
法花與大日經同矣。胡天台爲第八。花嚴
第九乎 答。以空性無境心。爲天台
先。但四心義御釋。言横統一切佛教。驗
知横邊也。論住心次第淺深者。約竪差別
何爲證邪。相望花嚴般若時。花嚴勝般若
義。諸宗意多分同也。然四心義御釋。標極無
自性心十縁生句。釋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
境界皆入其中。花嚴極無自性。攝般若十縁
生句。是則花嚴般若次第。豈般若勝花嚴
乎。知横義也。次妙法蓮華最深祕處御釋。法
華言略説。大日經釋最深祕處。淺略深祕待
對顯照也。凡法淺胎藏淺略。華嚴金剛頂淺
略也。今亦此意也
問。法相八識唯識義也。然第六住心。説觀察
蘊阿頼耶。明第八識唯心義。與法相相違
如何 答。一義云。自所流傳法相。與大日經
第六住心。要不全同。奚足怪乎。於常途
法相中。猶有十大論師異義。顯密説何無
乎。一義云。大日經約識根本。而簡異小
乘六識。爲大乘有第八識。且説觀察蘊
阿頼耶也。非八識唯心義。故大日經
意。與常途法相。其意一致也
問。第七住心下。疏云。勝鬘・寶性・佛性論等
已上強非三論所依。擧之意如何 答。一義
云。縁因主壞等四種生死之義。廣説讓彼經
。而四種生死之義。專於三論之。豈非
彼宗所依乎。又疏云。今且明宗義。故不
已上知明宗義而非所依也。一義云。
嘉祥作勝鬘疏寶崛。盛明宗義。彼宗爲
依據義明也。寶性佛性論等。盛破五性各
。述一性皆成旨。三論既存此義
問。大師明華嚴大意。釋眞如法界不守自性
隨縁義。照眞如縁起是終教也。別教一乘是
法界縁起也如何 答。一義云。實花嚴意眞
如縁起爲宗。而眞如與諸法隔故。眞如
縁起法界縁起 離眞如豈成法界縁起乎。
三乘雖眞如縁起。未法界縁起。一乘
眞如縁起卽法界縁起也。一義云。眞如者擧
諸法極。法界者明法界縁起
問。十住心識分別如何 答。世間三種住心。
凡夫故未六八識等行相也。四五住心
六識。六七住心談八識。八九住心談
。第十住心一識・八識・九識・十識・無量心
識不同有之也。十住心論云。衆生自心其數
無量。衆生狂醉不覺不知。大聖隨彼機根
示其數。唯蘊拔業二乘。但知六識。他縁
覺心兩教。但示八心。一道極無。但知九識
釋大衍論説十識。大日經王説無量心識
己上
問。法相談八識。三論強不識歟。天台立
九識。花嚴強不九識。而言無盡識。何第
九住心云九識乎 答。第九住心云九識
者。華嚴釋有之。但云無盡識者。九識中無
盡識也。一義云。言九識者。必非彼宗所
。據釋論家性相也。釋論前重生滅所入華
嚴。後重生滅所入天台也。而生滅所入第九
識故云
問。第九第十淺深文證道理如何 答。文證
大日經極無自性。後入眞言初地見。又釋論
云。花嚴融三世間盧遮那佛。不圓圓海
見。又道理雖非一。且示一者。第九云
分不可説。第十説果海人法故焉
問。何彼宗云果分不可説。此宗説果海性
乎 答。彼宗爲因機之。然果海非
分境界。故爲因人且説果海不可説。而自
宗爲果人。説唯佛與佛自受法樂果海内證
也 難云。華嚴意或號稱性本教。或釋不逐
機宜對待直顯一眞法界。強不機本。直
如來自所得法云云然者那言因機爲
乎 答云。對三乘教。三乘機不本。故云
稱性本教。云不逐機宜。雖然望自宗自受
法樂説。猶是逐機末教也。隨華嚴意。爲普賢
等因人之。清涼釋離機説法無所用故
若不然者。何言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説乎」
問。第八第九引文經云。等虚空無邊一切佛
法依此相續生巳上何大師引等同虚空。略
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句乎 答。經文意。眞
言初地等虚空無邊佛法。依地前空性心
續生。故等虚空無邊一切佛法句。後位微妙
而非八九當分。故略
問。深密三時意。初時有教小乘。第二時空教
般若。第三時深密中道教也。隨大師釋般若
第二未了之教。然十住心時。深密第六住心
所依。般若藏第七住心所依也。前後淺深相
違如何 答。依華嚴香象釋。三時安立有
。深密三時如先。大乘妙智經説。初時心境
倶有小乘第二時心有境空
相宗
第三時心境
倶空平等一味
若等
妙智經一説者。無
歟。又云。依深密説時。強非相違。約漸悟
菩薩一類領解次第。如次雖淺深。約
般若中説深義。撮彼深旨第七住心所
。故非相違。法相意判般若。據時屬第二
。據理屬第三時定也。仁王經開題大
師云
問。十住心十界分別云何 答。第一住心地
獄・鬼・畜三趣。第二住心人乘。是有四洲人
第三住心天乘。有三界諸天。第四住心聲聞
乘。第五住心縁覺乘。第六第七菩薩乘。第八
第九權佛乘。第十究竟眞實佛乘也。修羅攝
天・鬼・畜三趣
問。十住心攝一切教法義如何 答。三惡趣
第一住心。大日經齋施等八心。釋尊所説
五戒等。孔宣所立五常三綱等。攝第二住心
諸天乘法門。攝第三住心。聲聞三藏四諦六
宗二十部。皆攝第四住心。縁覺所觀十二因
縁等。皆攝第五住心。楞伽・深密・瑜伽・唯識
等所明八識三性三無性等法門。攝第六住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智論等所明解
脱門八不正觀法門。攝第七住心。法花天台
等所明一乘一性等法門。攝第八住心。花嚴
等所説融三世間事事無礙法門。攝第九住
。兩部大經所説五相五智四曼四印等法
門。攝第十住心
問。於十住心世出世大小三一顯密等不同
如何 答。初三種住心是世間。後七種住心
出世也。又前九爲世間。第十爲出世矣。第
四第五小乘。第六已上大乘也。又大乘中第
六第七三乘。第八第九一乘。第十金剛一乘
也。又前九顯。第十祕密也。又前九中有
之矣
問。十住心心内心外分別如何 答。重重可
之。一世間三種是外。第四已上内也。疏
内外二種外道此意也。二前五住心是外。第
六已上内也。二乘既云外道故。三前七種住
心外。第八已上内也。疏第二劫結釋分明也。
四前九外。第十内也。寶鑰曰。九種心藥拂
已上又云。心外研垢於是悉盡。曼荼莊嚴
是時漸開已上凡内外相望不一準。宜

問。十住心攝三劫義如何 答。初劫攝
五住心。第二劫攝六七住心。第三劫攝八九
十住心。又有順世八心第一第
二住心
初劫也。
若依此義者。初劫可二三四五住心也」
問。十住心攝六無畏義如何答。第一善無
畏。攝第二第三住心。是人天分齊故。第二身
無畏。第三無我無畏。攝第四第五住心。第四
法無畏。是證寂然界菩薩也。此菩薩住心攝
在有異論。若攝第五住心義者。此亦宜
第五住心也。第五法無我無畏攝第六第七
住心也。或義偏攝第六住心也。第六一切
法無我平等無畏。攝第八第九第十住心也。
或義第七住心。亦有第六無畏云云
十住心義林
  延寶第七龍集己未雪月吉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