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藏寶鑰 (No. 2426_ 空海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四相之無常。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
惱株杌猶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爪
犢遥望不近。建聲何得窺窬。游泳湛寂之
潭優遊無爲之宮。自然尸羅無授而具。無
師智慧自我而獲。三十七品不由他悟。蘊
處界善不待藍色。身通度人不用言語。大
非闕無方便不具。但自盡苦證得寂滅。故
經云。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
又云。是中辟支佛復有小差別。謂三昧分
異淨除於業生。釋云。謂十二因縁者。守護國
經云。復次善男子。如來於一切靜慮解脱等
持等至伏滅煩惱生起因縁皆如實知。佛
云何知。謂知衆生煩惱生起以何因生以
何縁生。滅惑清淨何因能滅何縁能滅。此
中煩惱生因縁者謂不正思惟。以此爲其因
無明爲縁。無明爲因行爲縁。行爲因無明
爲因識爲縁。識爲因名色爲縁。名色爲因
六處爲縁。六處爲因觸爲縁。觸爲因受爲
縁。受爲因愛爲縁。愛爲因取爲縁。取爲
因有爲縁。有爲因生爲縁。生爲因老死爲
縁。煩惱爲因業爲縁。見爲因貪爲因。隨
眠煩惱爲因現行煩惱爲縁。此是煩惱生起
因縁。云何衆生滅諸煩惱所有因縁。有二
種因有二種縁。云何爲二。一者從他聞
種種隨順法聲。二者内心起於正念。復次有
二種因有二種縁。能令衆生清淨解脱。謂
奢摩他心一境故毘鉢舍那能善巧故。復次
有二種因有二種縁。不來智故。如來智故
復有二種因縁。微細觀察無生理故。近
解脱故。*復有二種因縁。具足行故。智慧
解脱現在前故。復有二種因縁。謂盡智故。無
生智故。復有二種因縁。隨順覺悟眞諦理
故隨順獲得眞諦智故。此是衆生除滅煩
惱清淨因縁。如來悉知。復次善男子煩惱因
縁無有數量。解脱因縁亦無有數量。或有
煩惱能與解脱以爲因縁觀實體故。或
有解脱能與煩惱以爲因縁生執著故。

縁覺鹿車無言説 部行麟角類不同
    因縁十二深觀念 修習百劫具神通
    拔業煩惱及種子 灰身滅智如虚空
    湛然久醉臥三昧 蒙警迴心一如宮
問。此住心亦依何經論説耶。答。大日經菩
提心論。彼經論何説。經云。縁覺拔業煩惱株
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離建立宗等。如
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宣説離
一切過。又云。縁覺深觀察因果住無言説
法不轉無言説。於一切法證極滅語言三
昧。是爲縁覺三昧道。又云。祕密主若住縁
覺聲聞所説眞言摧害於諸過。又云。聲聞
所説眞言一一句安布。是中辟支佛復有少
差別。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龍猛菩薩菩
提心論云。又二乘之人聲聞執四諦法縁覺
執十二因縁。知四大五蘊畢竟磨滅。深起
厭離破衆生執。勤修本法剋證其果。趣
本涅槃已爲究竟。眞言行者當觀。二乘之
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但淨意識不知
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滅智趣其涅
槃。如太虚空湛然常寂。有定姓者難可
發生。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若不定*姓
者無論劫限。遇縁便迴心向大。從化城
起以爲超三界。謂宿信佛故乃蒙諸佛菩
薩加持力而以方便遂發大心。乃從初十
信下遍歴諸位。經三無數劫難行苦行然
得成佛。既知聲聞縁覺智慧狹劣亦不可
樂。十住論云。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若
爾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説。若墮聲聞
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
若墮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墮二乘地。
即爲大怖畏。墮於地獄中。畢竟得至佛。
若墮二乘地。畢竟遮佛道。佛自於經中解
説如是事。如人貪壽者斬首則大畏。菩薩
亦如此。於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應生大
怖畏
祕藏寶鑰卷第中



祕藏寶鑰卷第下
  第六他縁大乘心
粤有大士法樹號他縁乘。越建爪而高昇
超聲縁而廣運二空三性洗自執塵四量四
濟他利行。思惟陀那深細專注幻焔似
心。於是芥城竭而還滿巨石磷而復生。三種
練磨策初心之欲退四弘願行仰後身之勝
果。築等持城安唯識將。征魔旬仗陣伐
煩惱賊帥。整八正軍士縛以同事繩。走六
通精騎殺以智慧劍。封勞績以五等爵。册
心王以四徳都。勝義勝義致太平之化。廢
詮談旨扇無事之風。垂拱一眞之臺無爲
法界之殿。三大僧祇之庸於是稱帝。四智
法王之號本無今得。爾乃藏海息七轉之波。
蘊落斷六賊之害。無分正智等眞常函。後
得權悲遍諸趣類。製三藏法令化三根有
情。造十善格式導六趣衆生。言乘即三談
識唯八。五性有成不三身即常滅。百億應
化同汎六舟。千葉牟尼等授三駕。縁法界
有情故他縁。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
乎圓性故曰乘。此乃君子之行業菩薩之用
心。此北宗大綱蓋如此乎。頌
心海湛然無波浪 識風鼓動爲去來
    凡夫眩著幻男女 外道狂執蜃樓臺
    不知自心爲天獄 豈悟唯心除禍災
    六度萬行三劫習 五十二位一心開
    煩惱所知已斷淨 菩提涅槃是吾財
    四三點徳今具足 不覺外求太悠哉
    言忘慮絶遍法界 沈萍一子尤可哀
問。此住心亦依何經論建立。答。大日經菩
提心論等。彼經等何説。答。大日經云。祕密
主大乘行。發無縁乘心法無我性。何以故。
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觀察蘊阿頼耶。知
自性如幻陽焔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龍猛
菩薩菩提心論云。又有衆生發大乘心行
菩薩行。於諸法門無不遍修。復經三阿
僧祇劫修六度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
久遠而成斯由所習法教致有次第。問。斷
二障證四徳如此沒馱爲究竟耶。如是行
處未致本源。何以得知。龍猛菩薩説。一
切行者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超十地*致
無上地。圓滿三身具足四徳。如是行者
無明分位非明分位。今依此證文。此住心
之佛未*致心原。但遮心外之迷無開祕
藏之寶
  第七覺心不生
夫大虚寥廓含萬象越丨氣。巨壑泓澄孕千
品爰一水。誠知一爲百千之母。空即假有之
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羅。絶空非空而空
空不住。色不異空建諸法而宛然空。空不
異色泯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諸法亦爾何物不然。似水波之不
離。同金莊之不異。不一不二之號立。二諦
四中之稱顯。觀空性於無得。越戲論於八
不。于時四魔不戰面縛三毒不殺自降。生
死即涅槃更無階級。煩惱即菩提莫勞斷
證。雖然無階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階級之
無階不礙一念成覺。一念之念經三大而
勤自行一道之乘馳三駕而勞化他。悲唯
蘊之迷無性。歎他縁之阻境智。心王自在
得本性之水。心數客塵息動濁之波。權實
二智證圓覺乎一如。眞俗兩諦得教理乎
絶中。悟心性之不生知境智之不異。斯乃
南宗之綱領也。故大日尊告祕密主言。祕
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
不生。何以故。祕密主心前後際不可得故。釋
曰。心主即心王也。以不滯有無故心無罣
礙。所爲妙業隨意能成。故云心主自在。心
王自在明即是淨菩提心更作一轉開明。倍
勝於前劫也。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心數
淨除猶如客塵清淨。是故證此性淨時即能
自覺心本不生。何以故。心前後際倶不可
得故譬如大海波浪以從縁起故。即是先
無後無。而水性不爾。波浪從縁起時水性
非是先無。波浪因縁盡時水性非是後無。
心王亦復如是。無前後際。以前後際斷故。
雖復遇境界風隨縁起滅。而心性常無生
滅。覺此心本不生是漸入阿字門。如是無
爲生死縁因生壞等義。如勝鬘經寶性佛性
論等中廣明。謂本不生者兼明不生不滅不
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等。三論家擧此
八不以爲究極中道。故吉藏法師二諦方言
佛性等章盛談此義。頌
因縁生法本無性 空假中道都不生
    波浪滅生但是水 一心本自湛然澄
    色空不壞智能達 眞俗宛然理分明
    八不利刀斷戲論 五邊面縛自降
    心通無礙入佛道 從此初門移心亭
經云。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
自心本不生。何以故。祕密主。心前後際不可
得故。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
菩提心論云。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
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
竟眞實之智令無退失。忘心若起知而勿
隨。*若忘息時心源空寂問。絶諸戲論寂
靜無爲。如是住心致極底否。那伽羅樹
那菩薩説。淸淨本覺從無始來。不觀修行
非得他力。性徳圓滿本智具足。亦出四句
亦離五邊。自然之言不能自然。淸淨之心
不能淸淨。絶離絶離。如是本處無明邊
非明分位
  第八如實一道無爲心又名如實知自心
又名空性無境心
若夫孔宣出震旦述五常乎九洲。百會誕
華胥開一乘乎三草。於是狂醉黎元住而不
進。癡闇黔首往而不歸。七十達者頗昇其
堂。萬千羅漢乃信金口。度内五常方圓不
合。界外一車大小不入。是故三七觀樹四
十待機。初轉四諦方等洗人法之垢穢。後
灑一雨圓音霑草木之芽葉。至如入蓮華
三昧觀性徳不染。放白毫一光表修成遍
照。會三歸一讃佛智之深多。指本遮末談成
覺之久遠。寶塔騰踊二佛同座。娑界震裂四
唱一處賜髻珠獻瓔珞。利智鶖子疑吾佛
之變魔。等覺彌勒怪子年之過父。一實之理
吐本懷於此時。無二之道得滿足於今日。爾
乃羊鹿斃而露牛疾。龍女出而象王迎。二種
行處宿身心之室宅。十箇如是安止觀之宮
殿。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見心性。應化諸尊
顧行願而分身隨相。寂而能照。照而常寂。
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之影像。濕金即照
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
云無境界。即此如實知自心名爲菩提。故
大日尊告祕密主云。祕密主。云何菩提。謂
如實知自心。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何以故。虚
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
菩提無相故。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虚空相。
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誰尋求一切智。
誰爲菩提成正覺者。誰發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
以故。本性清淨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
兩中間心不可得。祕密主。如來應正等覺
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紅非紫非水精
色。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非男
非女非不男女。祕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
色界同性非無色界同性。非天龍夜叉乾闥
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趣
同性。祕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
意界。非見非顯現。何以故。虚空相心離
諸分別無分別。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
於心。性同於心即同菩提。如是祕密主。
心虚空界菩提三種無二。此等非爲根本方
便波羅蜜滿足。是故祕密主。我説諸法如
是。令彼諸菩薩衆菩提心淸淨知識其心。
祕密主。若族姓男族姓女。欲識知菩提當
如是識知自心。祕密主。云何知自心。謂
若分段或顯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
識。若我若我所若能執若所執。若淸淨若界
若處。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祕密主。此
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曰。謂
無相虚空相及非青非黄等言。並是明法身
眞如一道無爲之眞理。佛説此名初法明
道。智度名入佛道初門。言佛道者指金剛
界宮大曼荼羅佛。於諸顯教是究竟理智
法身。望眞言門是則初門。大日尊及龍猛
菩薩並是皆明説不須疑惑。又下文云。所
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
等同虚空。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
耳鼻舌身意者。亦是明理法身。無畏三藏
説。行者住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
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
涌出諸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
隣補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祕密。證
此理佛亦名常寂光土毘盧遮那。大隋天台
山國清寺智者大師。依此門修止觀得法
花三昧。即以法花中論智度爲所依構一
家義。此乘之趣大體如此。頌
前劫菩薩作戲論 此心正覺亦非眞
    無爲無相一道淨 非有非無不二陳
    心境絶泯常寂土 語言道斷遮那賓
    身心也滅大虚等 隨類影現變化仁
問。如是一法界一道眞如之理爲究竟佛。龍
猛菩薩説。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非中
非中背天背天。演水之談足斷而止。審慮
之量手亡而住。如是一心無明邊域非明
分位
  第九極無自性心
極無自性心。今釋此心有二種趣。一顯略
趣。二祕密趣。顯略趣者。夫甚深也者麼嚧。
峻高也者蘇迷。廣大也者虚空。久遠也者
芥石。雖然芥石竭磷虚空可量。蘇迷十六
萬麼嚧八億那。近而難見我心。細而遍空
我佛。我佛難思議我心廣亦大。巧藝心迷
擲笇。離律眼盲休見。禹名舌斷夸歩足刖。
聲縁識不識薩埵智不知。奇哉之奇絶中
之絶其只自心之佛歟。迷自心故六道之波
鼓動。悟心原故一大之水澄淨。澄*淨
之水影落萬像一心之佛鑒知諸法。衆生
迷此理輪轉不能絶。蒼生太狂醉自心
不能覺。大覺慈父指其歸路。歸路五百由
旬。此心則都亭。都亭非常舍隨縁忽遷
移。遷移無定處是故無自性。諸法無自性
故去卑取尊。故有眞如受熏之極唱。勝義
無性之祕告。驚一道於彈指覺無爲於未
極。等空之心於是始起。寂滅之果果還爲
因。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於後祕心初
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宜其然也。初心之
佛其徳不思議。萬徳始顯一心稍現。證此
心時知三種世間即我身。覺十箇量等亦我
心。盧舍那佛始成道時第二七日與普賢
等諸大菩薩等廣談此義。是即所謂花嚴
經也。爾乃苞花藏以爲家篭法界爲國。
七處莊座八會開經。入此海印定觀法性
圓融。照彼山王機示心佛不異。攝九世
於刹那舒一念於多劫。一多相入理事相通。
帝網譬其重重錠光喩其隱隱。遂使就覺
母以發心歸普賢而證果。三生練行百城
訪友一行行一切一斷斷一切。雖云初心
成覺十信道圓。因果不異經五位而馳車。
相性不殊渾十身而同歸。斯則花嚴三昧
之大意。故大日如來告祕密主言。所謂
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
同虚空。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耳
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善無畏三藏説。此
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花嚴教盡。所以者何
花嚴大意原始要終明眞如法界不守自
性隨縁之義。杜順和上依此法門造五教花
嚴三昧法界觀等。弟子智儼相續。智儼弟
子法藏法師又廣五教作旨歸綱目及疏。即
此花嚴宗之法門一一義章。頌
風水龍王一法界 眞如生滅歸此岑
    輪花能出體大等 器衆正覺極甚深
    縁起十玄互主伴 呑流五教海印音
    重重無礙喩帝網 隱隱圓融錠光心
    花嚴三昧一切行 果會十尊諸刹臨
    雖入此宮初發佛 五相成身可追尋
經云。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
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等虚空無邊一切佛
法依此相續生祕密主如是初心佛説成佛
因。於業煩惱解脱而業煩惱具依。金剛頂
經説。薄伽梵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住一切
如來心。時如來滿此佛世界猶如胡麻。爾
時一切如來雲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坐菩
提場。往詣示現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
云何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眞
實忍諸苦行。時一切義成就菩薩。由一切
如來警覺。即從阿娑婆那伽三摩地起。禮
一切如來白言。世尊如來教示我。云何修
行。云何是眞實。如是説已。一切如來異口
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子當住觀察自三
摩地。以自性成就眞言自恣而誦。守護國經
云。爾時釋迦牟尼佛言。祕密主。我於無量無
數劫中修集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
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
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遍
滿虚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云何求
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知求處。
唯願慈悲爲我解説。是時佛同告我言。善男
子諦聽當爲汝説。汝今宜應當於鼻端想
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後
夜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
方世界如恒河沙三世諸佛。不於月輪作
唵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唵字
即是一切法門。亦是八萬四千法門寶炬關
鎖。唵字即是毘盧遮那之眞身。唵字即是一
切陀羅尼母。從此能生一切如來。從如來
生一切菩薩。從菩薩生一切衆生。乃至生
少分所有善根此。龍猛菩提心論云。夫迷
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展轉成無量無邊煩
惱輪迴六趣。若覺悟已妄想止除種種法滅。
故無有自性。復次諸佛慈悲從眞起用救
攝衆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隨其煩惱對
治迷津。遇筏達於彼岸法已應捨無自性
故。乃至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徳斯具妙
用無窮。但具此心者能轉法輪自他倶利。
又云。性淨本覺三世間中皆悉不離熏習彼
三而爲一覺。莊嚴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
爲因熏習鏡。云何名爲三種世間。一者衆生
世間二者器世間。三者智正覺世間。衆生世
間者謂異生性界。器世間者謂所依止土。智
正覺世間者謂佛菩薩。是名爲三。此中鏡者
謂輪多梨花鏡。如取輪多梨花安置一處
同集諸物。由此花熏一切諸物皆悉明淨。
又明淨物花中現前皆悉無餘。一切諸物中
彼花現前亦復無餘。因熏習鏡亦復如是。
熏一切法爲清淨覺令悉平等
問。如是一心本法至極住心。龍猛菩薩説。三
自一心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
假能入心。實非我名而曰於我。亦非自
唱而契於自。如我立名而非實我。如自
唱非實自。玄玄又玄遠遠又遠。如是勝
處無明邊域非明分位
  第十祕密莊嚴
九種住心無自性 轉深轉妙皆是因
    眞言密教法身説 祕密金剛最勝眞
    五相五智法界體 四曼四印此心陳
    刹塵渤駄吾心佛 海滴金蓮亦我身
    一一字門含萬像 一一刀金皆現神
    萬徳自性輪圓足 一生得證莊嚴仁
經云。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
薩。無量無數百千倶胝那&T011774;多劫積集無量
功徳智慧。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
就。解云。此歎初入眞言菩薩功徳。又云。爾
時毘盧遮那世尊。入於一切如來一體速疾
力三昧。説自證法界體性三昧言。我覺本
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脱。遠離於因
縁。知空等虚空。如實相智生。已離一切暗。
第一實無垢。解云。此頌文約義廣言淳心
深。非面難説。又有百字輪十二字等眞言
觀法三摩地門。及金剛界三十七尊四智印
三摩地。即是大日如來極祕密三昧。文廣
不能具述
又龍猛菩提心論云。第三言三摩地者。眞
言行人如是觀已。云何能證無上菩提。當
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衆生本有
薩埵。爲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
以善巧智説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
於内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
心。湛然淸淨猶如滿月光遍虚空無分別。
亦名無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
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
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爲一切有情悉含普賢
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輪爲
喩。爲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凡月
輪有一十六分。喩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
拳有十六大菩薩者。於三十七尊中。五方
佛位各表一智也。東方阿閦佛由成大圓
鏡智。亦名金剛智也。南方寶生佛由成平
等性智。亦名灌頂智也。西方阿彌陀佛由
成妙觀察智。亦名蓮花智。亦名轉法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
智也。中方毘盧遮那佛由成法界智爲本。
已上四佛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四菩薩
即金寶法業也。三世一切諸賢聖生成養育
之母。於是印成法界體性中流出四佛也。
四方如來各攝四菩薩。東方阿閦佛攝四菩
薩。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善哉。爲
四菩薩也。南方寶生佛攝四菩薩。金剛寶。
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爲四菩薩也。西方
阿彌陀佛攝菩薩。金剛法。金剛利。金剛
因。金剛語。爲四菩薩也。北方不空成就佛
攝四菩薩。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
爲四菩薩也。四方佛各四菩薩爲十六大菩
薩也。於三十七尊中。除五佛四波羅蜜及
後四攝八供養。但取十六大菩薩爲四方佛
所攝也。又摩訶般若經中。内空至無性自
性亦有十六義。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
分淨性衆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
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
凡月其一分明相。若當合宿之際。但爲日
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漸加
至十五日圓滿無礙。所以觀行者。初以阿
字發起本心之中分明。只漸令潔白分明。
證無生智。夫阿字者一切諸法本不生義
准毘盧舍那經疏。釋阿字具有五義。一者阿字(短
聲)是菩提心。二阿字(引聲)是菩提行。三暗字(短
聲)是證菩提義。四惡字(短聲)是般涅槃義。五惡字(引
聲)是具足方便智義。又將阿字配解法花經中開示
悟入四字也。開字者開佛知見雙開菩提心。如
初阿字。是菩提心義也。示字者示佛知見。如
第二阿字。是菩提行義也。悟字者悟佛知見。如第三
暗字。是證菩提義也。入字者入佛知見。如第四惡字。
是般涅槃義。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
五惡字。是方便善巧智圓滿義也
即讃阿字是菩
提心義頌曰
八葉白蓮一肘間 炳現阿字素光色
    禪智倶入金剛縛 召入如來寂靜智
夫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
識。若纔見者則名見眞勝義諦。若常見者則
入菩薩初地。若轉漸増長則廓周法界量
等虚空。卷舒自在當具一切智。凡修習瑜
伽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
身義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契印
召請聖衆是也。二語密者如密誦眞言令
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三意密者如住
瑜伽相應白淨月圓滿觀菩提心也。次明
五相成身者。一是通達心。二是成菩提心。
三是金剛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無上菩
提獲金剛堅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備方成
本尊身也。其圓明普賢身也。亦是普賢
心也。與十方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證
有前後。及達悟已無去來今。凡人心如
合蓮華佛心如滿月。此觀若成。十方國土
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
土成壞衆生業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
佛悉於中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
願。故大毘盧舍*那經云。如是眞實心故佛
所宣説。問。前言二乘之人有法執故不得
成佛。今復令修菩提心三摩地者云何差
別。答。二乘之人有法執故久久證理沈空
滯寂。限以劫數然發大心。又乘散善門中
經無數劫。是故足可厭離不可依止。今
眞言行人既破人法上執。雖能正見眞實
之智。或爲無始間隔未能證於如來一切
智智。故欲求妙道修持次第從凡入佛位
者。即此三摩地者能達諸佛自性悟諸佛法
身。證法界體性智成大毘盧*舍那佛自性
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爲行人未證故理
宜修之。故大毘盧*舍那經云。悉地從心生。
如金剛頂瑜伽經説。一切義成就菩薩初坐
金剛座取證無上道。遂蒙諸佛授此心地
然能證果。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教修行。不
起于座三摩地現前。應是成就本尊之身。
故大毘盧*舍那經供養法次第云。若無勢
力廣増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説此中具
萬行滿足淨白純淨法也。此菩提心能包
藏一切諸佛功徳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爲一
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
能成一切佛事。讃菩提心曰
若人來佛慧 通達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 速證大覺位
問。已聞頌詞請説其義。答。眞言經法一一聲
字一一言名。一一句義一一成立。各具無邊
義歴劫難窮盡。又一一字具三義。所謂聲
實。又具二義字相字義是。一一句具
淺略深祕二義。帥爾難談。若如實説者小
機致疑生謗。定爲一闡提無間之人。是故
應化如來祕而不談傳法菩薩置而不論。意
在此乎。故金剛頂經説。此毘盧*舍那三摩
地法。向未灌頂者不得説一字。若本尊儀
軌眞言。縱令雖同法行者不得輒説。若説
者現前中夭招殃。後墮無間獄云云謹承
勸誡不敢違越。重請示説初頌文。云九
種住心無自性。轉深轉妙皆是因者。此二句
遮前所説九種心皆非至極佛果。言九種
者異生羝羊心乃至極無自性心是也。就中
初一擧凡夫一向行惡行不修微少善。次一
顯人乘。次一表天乘。即是外道。下厭下界
上欣生天。願樂解脱遂墮地獄。已上三心
皆是世間心未名出世。第四唯蘊已後名
得聖果。出世心中唯蘊拔業是小乘教。他
縁以後大乘心。大乘前二菩薩乘後二佛乘。
如此乘乘自乘得佛名望後作戲論。前前
皆不住故名無自性。後後悉不果故皆是因
轉轉相望各各深妙所以深妙。眞言密教法
身説者。此一句顯眞言教主。極無自性以外
七教皆是他受用應化佛所説。眞言密教兩
部祕藏。是法身大毘盧*舍那如來與自眷
屬四種法身。住金剛法界宮及眞言宮殿等。
自受法樂故所演説。十八會指歸等其文分
明不更引誠證。祕密金剛最勝眞者。此一
句示眞言乘教超於諸乘究竟眞實也
祕藏寶鑰卷第下

建保六年八月三五未剋書於高野山金剛峯
寺如形書寫畢
 心蓮院信嚴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