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 (No. 2381_ 安然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知。川毒。十惡。皆爲戒行。阿闍世王。殺
害父母。即無明父。亦貪愛母。行此非道。通
達佛道。提婆達多。現造三逆。雖地獄
三禪。伊昔佛師。今成弟子。婆藪仙人。以
牛故。即身地裂墮大地獄。率地獄人。來
佛所。皆令得道 此顯善惡本無定果。散
脂鬼。毘婆尸佛發大誓願。常作鬼王。教
鬼道 賢誓師子菩薩變化。常爲畜生。教
化畜生。當知。五逆。三惡。皆爲戒行。淨名居
家。無量道品。以爲妻室。月上無垢。淨名女
子。通達佛藏。行在家法。末利婦人。亦處
。解了法歳。自説戒法。爲人命。巧犯
酒戒。佛爲此人。許萬石。當知。一切俗塵。
皆爲戒行。是以圓乘戒法。但有受法。終無
破法。故名虚空不動金剛寶戒。然法華云。
舍利弗。二萬億佛所。常教化汝。汝今廢
忘。告富樓那。十六王子時。久教化汝。汝今
小。故説法華本願。此是發心以
後。不意廢忘。不犯戒。更以五喩。顯戒差
。一外道邪戒。無戒無果。譬如狂人虚空構
屋無室無用。二三善世戒。因生感果。業盡
惡。譬如楊葉秋至似金秋去落地。三二
乘小戒。持時果拙。破時永捨。譬如瓦器
全用卑。若破永失。四菩薩大戒。持成
。犯成世王。而戒不失。譬如金銀爲器用
貴。破器不用。而寶不失。五如來寶戒。一受
永固。終不犯失而有大用。譬如金剛一成
利寶。更不破壞。有人入闇。觸寶害身。自
謂蛇&MT01394;。身腫心悶。明醫示寶。自知蛇。
遷得利寶。萬用自在。如察云。觀有
。一者唯心。謂觀唯識。二者實觀。謂觀
。眞如佛性。以爲戒體。一切諸法。皆是戒
法體。何有戒之法。而有犯戒之法。故大
般若云。菩薩不別。此是戒法。此是能
持。此是所持。此是持境。一切諸法皆眞如
故 處胎云。昔有魔王梵王釋王七十二億
女人。修習眞如三昧。皆不身。亦不
身。悉於現生。同得成佛。法性如大海。不
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
心垢滅證如掌 如文殊師利。以
惠劍。殺害在纒一切如來妄執右臂。能殺
所殺。皆眞如相。如大虚空。無自他故。如
大虚空藏。若人見尊。取用一切有主。所攝
之物。六分之一。不盜罪。能取所取。皆是
眞如。如大虚空。無故。如觀世自在
定惠男女二根和合。能生諸佛之子。能合
合皆是眞如。如大虚空無著脱。故能深觀
此理。名爲已善持戒。未深觀行此理。名
未善持戒。大品云。一色一香。無中道
華嚴云。擧足下足。即是道場。當須一切
之道場。修行眞如法性之戒法。善法惡法
皆爲律儀。一色一香更莫退轉。本業云。於
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
是法師其福。勝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
人乃至百千福果不稱量。淨行云。譬如
寶塔遍滿閻浮提。世有不善人。毀壞令
。破人菩提心不善過彼。三界諸衆生。
其命將盡。世有良醫。方救濟皆不死増
菩提其福倍彼。今見此利慇懃開
導。本業云。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於餘一
切所受律儀戒。最勝無量無邊。大功徳藏之
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
能對治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
脱律儀。於此菩薩律儀戒。百分不一千
分不一數計算喩鄔波尼殺曇分亦不
一。攝受一切大功徳故。爲此利。至心當
此。開悟已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上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

       天台宗桑門安然撰 繁略隨
第二三歸。昔拘留孫佛。像法之中。佛惠
比丘。苦行之後。九十五種外道出世。竊盜
前佛三寶之名。及以戒名。妄立三寶。亦説
戒法。摩醯首羅爲法身大梵天王爲報身
鳩摩羅天爲化身。並爲佛寶。四種毘陀。六
種波陀。十八大經。並爲法寶。九十五衆並
僧寶。見中陰識。起鷄狗等。以爲眞我
鷄狗戒。自妄妄他。倶墮惡道。如來出
世。翻邪爲正。令世悉起四不壞信。而至
。邪風還扇。天竺尚有天祠之寺。佛遣
且化。眞旦五帝以開五戒之方。昔者太
宰。問孔子云。三皇五帝。是聖人歟。孔子答
云。非聖人也。又問。夫子是聖人歟。亦答
非也。又問。若爾誰是聖人。答云。吾聞西方有
聖號曰釋迦。又老子者。與伊喜倶。西入
。而其後輩。妄作西昇化胡經等。説云。老
子西入。作釋迦。妄説李理同糸之事。三
郎天子。容起道寺殆與佛法爭成勝負。佛
眼遠照。預知此事。故今末代皆起四信。謂
三寶及以聖戒。起不壞信。盡未來際。爲
歸依處。且有三種三寶。 一者住持三寶。泥
素像爲佛寶。黄卷赤軸爲法寶。剃髮染
衣爲僧寶。 二者別相三寶。三世三身爲
。所説法門爲法寶。三乘賢聖爲僧寶三。者
一體三寶。實相圓理。名爲一體。即一而三。
名爲三寶。心體覺知名佛寶。性體離念名
法寶。心體無諍名僧寶。凡聖始終。此三具足。
佛已修證。應物現形。別相・住持。功由一體
我等理是如氷在水。今始覺知。正向
未來際。爲歸依處 戒亦三種。一傳
戒。從師所受。名句文身是也。二發得戒。白
四羯磨心境發得是也。三性得戒。眞如性戒。
凡聖共有是。四不壞信。四教不同。今非
。正歸後一。欲三種三聚淨戒者。當
三種三尊境界。弟子某甲等。 始今身
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
依僧衆中尊三説 弟子某甲 等如始從
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
依僧三説 從今身已後。稱佛爲師。更不
餘邪魔外道。唯願三寶。慈悲攝受。慈愍
禮三寶 受三歸
*第三請師。所以佛勅末代。以請釋
迦。文殊。彌勒。各有四義。一如過去天王如
。居在王宮。自成佛道。本出家。不
袈婆。不鉢具。不戒品。其國衆生。調
善。如來威儀自然具。故如自在王經説。如
今釋迦。入娑婆界。盛行惡口。此界具有
弊四惡。故。佛隨説六度四攝。此界十法。
餘土所無。眞如法界。非持非犯。對犯戒
。制持戒善。是名釋尊娑婆惡口。具如
維摩經説。今釋迦佛。受舍那勅。爲此地上
凡夫癡闇之人。而説菩薩戒藏。故勅末代
請爲和上二釋迦佛昔空王佛所。受六重
。値遇惡友。退須陀洹。後遇須彌登王
佛。海音王佛。雲自在王佛。皆不法。次
二萬億威音王佛。最初佛。像法之中爲
常不輕菩薩。受持三千威儀。第二佛時。證
不退位。後値大通智勝如來。我爲王子。出
家具持三百戒行。後値二萬日月燈明。經
定光佛。名曰儒童。具攝威儀三千戒行。即
我記。號爲釋迦牟尼。我於去無量無
邊劫。在伽耶城。初成正覺。爲衆生威儀
戒行。過去久遠。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二萬
億釋迦牟尼。最初佛者我身是。我初成道在
鹿野苑。爲五比丘。重説制戒。從此已來。
始有僧耳。具如淨行經説 如今法華云
我與阿難。等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我常精進。已成佛道。阿難常
多聞。護持我法 次云。大通智勝佛所。
十六王子。沙彌教化 次云。然我實成佛以
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次云。二
萬億威音王最初佛時。爲常不輕 天台云。
實成爲本。威音王是實成之後。大通智勝。
中間迹。空王佛是大通之後。日月燈明是
空王後。當知。淨行經是逆次之説。亦有
。若干佛所。受菩薩戒。爲此娑婆久劫修
故。留毫相之一分。養育未來弟子。故勅
末代。請爲和上 三釋迦佛。在二鐵圍中
之時。告大衆言。汝等所聞。皆各説。
時有無量菩薩聲聞。各白佛言。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某方某處。説某經法。具如金剛
仙論引佛話經。佛臨涅槃。告阿難言。我滅
度後。木叉爲師。木叉住世。與佛無異。又舍
利弗先佛七日。已入涅槃。佛問均提沙彌
汝師戒身滅不。答云。不滅。乃至解脱知見
身滅。答云。不滅。小乘戒身。常住不滅。
乎如來常住戒身故勅現前滅後。住持如來
戒身。亦勅末代。請爲和上。四釋迦佛。亦
舍那遮那。三身一體皆平等。毘盧
遮那自性身。具如華嚴。羂索等説 如
佛戒。寂光法身。如如理法。實報報身。如如智
法。華藏舍那。心地所持。娑婆釋迦。口輪所
傳。應身雖滅。法報不滅。東方莊嚴世界。照
明莊嚴自在王佛壽命。七日僧祇。即是釋
迦。今在東方。現在不滅。如楞嚴説。釋迦淨
土。名曰無勝。現在説法。如智論説。故請
釋迦之時。遮那舍那自現。微塵中即法界
故。故勅末代。請爲和上 一文殊師利大
聖尊。三世諸佛以爲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
是文殊教化力。一切世界諸有情。聞名見
身及光相。并見隨類諸化現。皆成
思議。如心地觀説。今釋迦佛。昔從文殊
心成佛昔爲能仁師。今爲其弟子。如放鉢
經説 又文殊是最後日月燈明佛八王
之師。釋迦佛即第八燃燈佛之弟子。故文
殊。是釋迦九世之師。故勅末代。*令
。爲羯磨師 二釋迦佛。成道七日。在
耶山。説菩薩戒。文殊應生多羅聚落童眞
出家受持菩薩沙彌十戒。及受寂場梵
具戒菩薩僧。佛滅度後皆爲菩薩僧衆
上座。故惠苑云。天竺國法。一向大乘寺。文殊
上座。一向小乘寺。賓頭盧爲上座。大小兼
行寺。文殊與賓頭盧。共以上座。文殊。頭盧。
上座人別。一師。十師。羯磨法異。叡山云。當
今諸寺所造上座。皆是文殊。世人不達。皆
頭盧。例如世造吉祥天女。妄言摩利支
天之像。摩利支天是男天故。頭盧法。但
其座。無像法。故誤矣。今釋迦法。
菩薩僧事。文殊上座。故末代*令
羯磨師 三釋迦佛。所説五藏人受
持。修多羅藏。阿難受持。毘奈耶藏。波利受
持。阿毘曇藏。迦葉受持。波羅若藏。文殊受
持。陀羅尼藏。金剛手受持。如六度經説 
今釋迦後。迦葉。阿難。在闍山。結集小乘
三藏。文殊。彌勒。與阿難等。往鐵圍山。結
摩訶衍藏。如智度論説。故大乘戒。文殊所
持。故勅末代羯磨師 四
釋迦言。耆闍崛山。誰之所造。是世界者。亦
何出。迦葉答言。文殊師利。一切世界。文
殊所出。過去久遠。此界南方國名平等。龍種
上佛。於彼世界三菩提。文殊是也。如
楞嚴説。現在北方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
摩尼寶積。文殊即是。若聞名者。見歡喜國
自家。聞彼名故。當四趣。如鴦掘
經説。未來成佛。名曰普見。如大寶積説 
今釋迦佛。是現在佛故。請過去龍種淨智尊
王佛。當菩薩淨戒阿闍梨。如心地觀説
又文殊是三身常住。法報二身。邊量難知。化
身或住東方金色世界。或住北清凉山
一萬眷屬。百千化現。或出日本。昔有行
基菩薩是也。又文殊。是世界能造之主。凡厥
薩之事。文殊地主。故勅末代。令地主
過佛羯磨師 一彌勒菩薩法王子。從
初發心肉。以是因縁慈氏。爲
就諸衆生。處於第四兜率天。四十九重
如意殿。晝夜恒説不退行。無數方便度
。我今弟子付彌勒。龍華會中得解脱。於
末法中。善男女。一搏之食施衆生。以是善
彌勒。當菩提究竟道。如心地
 釋迦像末。造善之者。乃至。一稱南無
之輩。皆*是彌勒三會得道。如彌勒經説。於
當來世。法欲滅時。當比丘。比丘尼。於
法中。得出家已手牽兒臂而共遊行。從
酒家。於我法中。作非梵行。於此賢劫
千佛出世我爲第四。次後彌勒最後盧至。
我法之中。著袈裟者。如是佛所得涅槃
遺餘。如大悲經説。釋迦遺法之弟
子彌勒得道之眷屬。故勅末代當師
教授師 二釋迦佛受舍那戒
逸多。如是二十餘菩薩傳來終至羅什。如
梵網戒本説。又燈明佛所説戒法。蓮藏受持。
如是四十餘菩薩傳説。終伊波勒。如地持戒
本説 彌勒應生梅怛哩耶聚落。乃至受
梵網具戒。爲菩薩僧。滅後亦爲菩薩戒法軌
範之師。故勅末代。令軌範。爲教授師 
三彌勒是在釋迦前一十二年。生兜率天
結集時。從來。與文殊等菩薩
。故勅末代。令戒主教授師 四彌
勒如來。三身具足。法報邊表難知。化身或
覩史多天上。或云。梁代東陽傅大士。
獲魚捕。利潤衆生。又文殊。是過去本
師釋迦是現在教主。彌勒是當來界主。故今
之爲教授師。所以佛勅。令諸佛。菩
金剛天衆。現前凡師。亦各四義 一昔釋迦
菩薩。坐道場時。不覺。一切如來。皆
來驚覺。汝觀諸佛所行之道。菩薩即觀。一切
如來。皆入我身。五分法身皆住我身。諸佛
同體。便成正覺。如眞實説。今令末代行成
佛道。故請諸佛。爲尊證師 二一切衆生。
自迷一切諸佛五分法身以爲苦惱之身
一切諸佛。自覺一切衆生五分法身。以爲
樂之體。若見三世諸佛名。見心諸佛
普賢觀。今令末代見心佛。故請諸佛
尊證師 三者二鐵圍山間。無量諸佛。
佛話經諸佛同體戒身。如金剛
山説。今令末代得彼戒身。故請諸佛
尊證師 四諸佛如來。常住在世。我煩惱
眼。不觀見。以普賢觀見諸佛。閉
則見。開目不見。菩薩戒法。自然成就。如
賢觀。今令末代觀常住佛。故請諸佛。爲
證師 一妙覺菩薩。居在佛地。五分戒身未
滿。名爲妙覺菩薩。戒藏滿已。號爲佛也。我
本居爲菩薩時。入妙覺海中。滿十千劫
衆生不發。我不證也。十千劫已。然後乃成
道。是故妙覺假縁者著滿。始得成佛。如
行經説。當有縁一切衆生。若不發心受
。則其有縁一切菩薩。礙不成佛。今令
代不成佛。故請菩薩同學伴 二戒
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衆。由
正覺。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
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如梵網説。今令
末代隨順菩薩。故請菩薩同學伴。三
釋迦説法之時。他方菩薩。受持是法。各還
本土。結集法藏。如大般若説。佛話經中。無
量菩薩。各結大乘。如仙論説。一切菩薩。皆
五分戒身。能令衆生同得
。如觀經等説 今令末代等同菩薩
菩薩同學伴 四娑婆世界。自有
十二億恒河沙數菩薩。故持觀音名號正等。
大佛頂説 釋迦末代法。二萬菩薩。住
持大乘。令斷絶。如涅槃説。寂滅道場。三
千菩薩。受菩薩戒。如梵網説。兜率天中。八
萬四千菩薩。受菩薩戒。如淨行經説。下方
空中。六萬恒沙菩薩。持大乘法。如法華説
 一切菩薩。常爲衆生不請之友。如心地
。今令末代請不請友。故請菩薩同學
 一昔國王有一千二子。千子發心皆成
佛道。二子發願護持其法。天竺佛寺皆造
其像。二金剛神是。如注梵網 又有力士
名曰密迹金剛。護持佛法。如密迹説 又
妙高山頂。四角有四峯。金剛手所住。如
舍説。劫初水上忽有一人。臍有千葉蓮華
淨居見云。此賢劫中。當千佛出世。長壽
諸天。悉知此事。諸佛出時。皆請法輪。諸佛
滅後。皆守法藏。如諸部説。今行戒事。故請
護持 二金剛神及變化人。盡持得戒
十八梵。六欲天。十六國王。皆受佛戒。如
網説 又受菩薩戒。作輪。六欲。四禪天
。如諸經説 又淨居・光音・非想天王。皆
佛戒。如淨行説 彼是已學。我是今學。
故憑等侶以請護持。三陀羅尼藏。執金剛
手受持。梵網戒經。即金剛頂之淺略也。又菩
薩大藏經戒法。是陀羅尼攝。三藏。西海船
沒投海。又鐵圍山結集。梵釋諸天。來集令
。故請護持 四生身佛。有五百
執金剛神護持。 法身佛。有無量執金剛神
護持。如大論説 四不退菩薩。五族執金剛
神護持。須臾不離。如大般若説。圓乘初
心。八魔遠逃。故名不退。五大明王常所
 又孝事父母。天王帝釋。在汝家中。又
能行孝。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盡孝。釋
迦文佛在汝家中。如月藏説。孝順父母師
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如梵網
。爲四恩。受三聚戒。如心地説。今行
孝戒。故請護持 一我信凡師。見
故。如法華云。若有衆生。信汝所説。則爲
我及比丘僧。並諸菩薩。二師納聖法。傳
我戒故。如梵網云。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
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
重心故 三我解師語。得聖戒故。如梵網
。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四師現凡身
即聖身故。如法華云。應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説法。請師因縁。大
儀如然。請一一師。當是觀爲先請
 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界教主。菩提
樹下始結菩薩戒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我作菩薩戒和*上我依和上故。得
菩薩戒。慈愍故
次請羯磨阿闍梨 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
菩薩戒上座。伽耶山頂初受菩薩戒文殊師
利大菩薩摩訶薩。爲我作菩薩戒羯磨阿闍
。我依阿闍故。得菩薩戒。慈愍故
*一*説
次請教授阿闍梨 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
戒付戒付囑。寂滅道場初受菩薩戒。梅怛
哩耶大菩薩摩訶薩。爲我作菩薩戒教授阿
闍梨。我依阿闍梨故。得菩薩戒。慈愍故
*一*説
次請尊證師範 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
薩戒大師。一切世界常誦菩薩戒一切如來
應供正等覺。爲我作菩薩戒尊證師範。慈愍
*一*説
次請同學等侶 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
薩戒大衆。一切世界常學菩薩戒。一切同法
菩薩摩訶薩。爲我作菩薩戒同學等侶慈愍
*一*説
次請金剛外護此一奉請。依心地觀 弟
某甲等。奉請十方菩薩戒護法。一切世界
常護菩薩戒一切金剛天衆變化者。爲
菩薩戒修覺外護。慈愍故一*説
次請現前戒師此一。新撰本安此處。妙樂本安
。若乞戒者。多行最初進退隨
時行
某甲等。今從大徳受菩薩戒。大徳
我。不勞苦。慈愍故
次乞戒此一准
高昌本
若乞戒者隨時取捨。族姓大
徳。今正是時。願時施我菩薩戒法
次傳戒師。應起爲白聖師。云 敬白十方
盡虚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某甲等。求
我白諸佛菩薩。欲諸佛菩薩。乞受菩薩
。此某甲 等。已發大願。已有深信。能捨
一切。不身命。唯願諸佛*菩薩。憐愍故施
某甲等。菩薩戒三説請師已竟
第四懺悔。心地觀云
    若欲如法受戒者 應當懺悔令清淨
    起罪之因有十縁 身三口四及意三
    生死無始罪無窮 煩惱大海深無
    業障嶮峻如須彌 造業由因二種起
    所謂現行及種子 藏識持縁一切種
    如影隨形不身 一切時中障聖道
    近障人天妙樂果 遠障無上菩提果
    在家能招煩惱因 出家亦破清淨戒
    若能如法懺悔者 所有煩惱悉皆除
    猶如劫火壞世間 燒盡須彌并巨海
    懺悔能燒煩惱薪 懺悔能往生天路
    懺悔能得四種樂 懺悔雨寶摩尼珠
    懺悔能延金剛壽 懺悔能入常樂宮
    懺悔能出三界獄 懺悔能開菩提華
    懺悔見佛大圓鏡 懺悔能至於寶所
    若能如法懺悔者 當二種觀門
    一者觀事滅罪門 二者觀理滅罪門
    觀事滅罪其三 上中下根爲三品
    若有淨戒 發大精進心無退
    悲涙泣血常精懇 哀感遍身皆血現
    繋念十方三寶所 并餘六道諸衆生
    長跪合掌心不亂 發露洗心求懺悔
    唯願十方三世佛 以大慈悲愍我
    我處輪迴所依 生死長夜常不
    我在凡夫諸縛 狂心顛倒遍攀縁
    我三界火宅中 妄染六塵救護
    我生貧窮下賤家 不自在常受
    我生邪見父母家 造罪依於惡眷屬
    唯願諸佛大慈尊 哀愍護念如一子
    一懺不復造諸罪 三世如來常證明
    如是勇猛懺悔者 名爲上品求淨戒
    若有中根戒者 一心勇猛懺諸罪
    涕涙交横不覺知 遍身流汗哀求
    發露無始生死業 願大悲水洗塵勞
    除罪障六根 施我菩薩三聚戒
    我願堅持不退轉 精修度脱苦衆生
    自未得度先度他 盡未來際常無斷
    如是精勤勇猛者 不身命菩提
    能感三寶靈異相 是名中品大懺悔
    若有下根淨戒 發起無上菩提心
    涕涙悲泣身毛竪 所造罪懺悔
    對於十方三寶所 及以六道衆生前
    至誠發露無始來 所有惱亂諸衆生
    起於無礙大悲心 不身命三業
    已作之罪皆發露 未作之惡更不
    如是三品懺諸罪 皆名第一清淨
    若欲修習觀正理 遠離一切諸散亂
    著新淨衣跏趺坐 攝心正念離諸縁
    常觀諸佛妙法身 體性如空不可得
    一切諸罪性皆如 顛倒因縁妄心起
    如是罪相本來空 三世之中無所得
    非内非外非 性相如如倶不動
    眞如妙理絶名言 唯有聖智能通達
    非有非無非有無 非不有無名相
    周遍法界生滅 諸佛本來同一體
    唯願諸佛垂加護 能滅一切顛倒心
    願我早悟心性源 速證如來無上道
    若有清信善男女 日夜能觀妙理空
    一切罪障自銷除 是名最上持淨戒
    若人觀知實相空 能滅一切諸重罪
    猶如大風吹猛火 能燒無量諸草
    諸善男女眞實觀 名爲諸佛祕要門
    若欲他廣分別 無智人中勿宣説
    一切凡愚衆生類 聞必生疑心
    若有智者生信解 念念觀察悟眞如
    十方諸佛皆現前 菩提妙果自然證
    善男女等我滅後 未來世中淨信者
    於二觀門常懺悔 當菩薩三聚戒
    於其事理差別 但以根縁不同
然二門中。理門最勝故普賢觀。十方諸佛。説
懺悔法。菩薩所行。不結使。不使海。觀
心無無法從顛倒起。如此想心。從
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
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
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觀心無
心。法不法。諸法解脱。滅諦寂靜。如
想者。如大懺悔。名大莊嚴懺悔。名無罪相
懺悔破壞心識懺悔。我與賢劫菩薩及
十方佛。因大乘眞實義故。故除却百萬
億阿僧劫生死之罪。因此懺悔。各得
成佛。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欲疾成阿耨
菩提。思大乘經第一義空。一彈指頃。除
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是名足菩
薩戒。不羯磨。自然成就。佛生王宮。王
十惡十善世。故我法中。亦説十惡十
人。佛問匿王。汝國正法。何犯爲重。匿
王白佛。我國正法。四法重。故我法中亦
以*爲重。法。隨世説罪福。譬
王罪自首衆罪。説罪懺悔自脱諸罪
王家財債免除。觀理懺悔。亦滅
。此是在家七衆通行之法。亦是直往。迴
心。七衆同懺之儀。懺悔已竟
*第五發心。心地云。普爲於四恩故。發
起清淨菩提心。應菩薩三聚戒。菩提心
者。如義章云。新學菩薩。頂禮先學有智有
力菩薩。而作是言。我今欲大菩提心。先
學菩薩。應教授言。過去菩薩已發。未來菩薩
發。現在菩薩今發。仁者。如今隨順三世
一切菩薩。當大菩提心。一向志求無上
菩提。爾時新學菩薩。當是言
我今發起菩提心。一向志求大菩提。隨
三世諸菩薩。盡未來際退轉。爾時有智
有力菩薩。於彼能行正行。菩薩以無亂心
而作是言。仁如是聽。仁慈菩薩歟不。新學
答言。是發提願。未答言已發。爾
時先學菩薩。當四弘大願 右一切
衆生。自起四種卑下。一如諸佛。二如國王
三如父母。四如。今直一切衆生。即爲
四種恩處。一背生生父母恩故。二背世世
國王。三背後後師範恩故。四背當當三
寶恩故。彼以恩徳養我。故我以報謝
導彼矣 菩薩普觀一切衆生咸爲
。更無他身故。願衆生未度。我亦不度。衆
生若度。我亦得度。故言衆生無邊誓願度
故復一切衆生煩惱。即是菩提故。願衆生未
斷。我亦未斷。衆生若斷我亦斷除。故言
惱無邊誓願斷。故復一切衆生心行。即是菩
提心行故。願衆生未解我亦不解。衆生若
解我亦解了。故言法門無盡誓願故復
一切衆生菩提。即是菩提。故願衆生未成。
我亦不成。衆生若成。我亦得成。故言菩提
無上誓願成 一切菩薩。皆有此誓。莫
皆成大悲闡提。故法華云。我本行菩薩道
今猶未滿。論云。衆生無盡。願非究竟楞伽
亦云。大悲菩薩。以一切諸法。本來寂
。盡未來際。不涅槃。淨行亦云。願以
功徳。普施於一切衆生不自覺
 法華亦云。願以此功徳。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發心已竟
*第六問遮。梵網云。若欲戒時。師應
。汝現身有七逆罪耶。若菩薩法師。不
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
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闍梨。破羯磨轉法輪
僧。殺聖人。若具七逆。現身不得戒。餘一切
人盡得。又云。無七逆者得受。若有
。應教懺悔佛菩薩形像前。日
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
千佛。得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
一年。要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若見
花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
益。是人現身亦不戒。而得増受戒。若
四十八輕戒者。對手懺罪滅。不
 寂云所問罪有三種。一七逆。一向不
受。二十重。若懺得相得受。不相不
得。今謂十重。若懺悔得相。不受法。便
本戒。若不懺除更増受。三四十八。唯
對悔。不更受。寂賢同説。十重下中纒
犯。對懺罪滅。罪還得本戒。上纒犯重。若
好相。舊戒還生。更不受。若不得相。舊
戒已失故更受戒。曠云。善戒經云。有
菩薩戒。謂曾受。後退若退菩提心。及
増上十惡於十。除此二縁乃至




他世轉四趣。戒體恒在云云此二失戒之
人。並中下心而犯十重不失戒人。懺不
相。罪亦不滅。名爲無益。既非七遮並許
重受。故云而得増受。是故菩薩。得重重受
而無捨法。今云。若約對懺還淨。中下兩重
亦爾。若約重常受。四十八亦爾。懺不
相。上纒好釋。唯須重受。不懺淨五逆。
殺和上及阿闍梨。名爲七逆。七逆遮戒。
此則業障。出佛身血。如昔調達走石害指。
末代雖無。而若毀塔寺。焚經像。亦其類也。
殺父殺母。如闍王等及大天等。殺和上。殺阿
闍梨。謂親教師及軌範師。善生云。殺發菩
提心衆生。不菩薩戒。即殺和上。阿闍
梨類也。謂曾受具可此逆。若未曾受。除
二師及破僧逆。破羯磨轉法輪僧。如
昔大天説戒之日。説五事故諍破羯磨。調
達化誘五百比丘。破佛法輪。一云。唯破
是逆。若破羯磨逆。羯磨僧時。不
諍作異見故。然破輪時。羯磨則壞。一云。
破輪一向是逆。破磨亦應分別。若起法想。破
則非逆。以非法想破則爲逆。 一云。破
時。不羯磨僧然謗羯磨法故。
破羯磨僧也。一云。佛滅度後。雖
別邪羯磨。破正羯磨。及破轉四諦之理
若轉正法遮破亦此流也。殺聖人者。通
學無學。若具七逆二義。一具縁成
縁非具。二一身具七。謂曾受具一身具
七。若未曾受二師輪。然
七遮。非一一逆遮障。若不
爾者。佛滅度後。不更問破僧出血。又
此七遮但問現身。不宿世善戒十種。婆塞十
五遮。瓔珞四遮。
十乘十三難。今依
梵網唯問七遮
我今問汝。當實答。若
實答徒欺諸佛。汝不曾出佛身血不。
父不。不母不。不和上不。不
阿闍梨不。不羯磨轉法輪僧不。不
不。若無七遮諒堪受戒。準經若犯
。教令懺悔。若犯輕垢。令首懺。而無
問法。準疏可問。謂若見増受戒者。應問。汝
何戒。若犯重者。復問何纒。若犯上纒。復
問。自懺得相。若得好相則許汝已還出。我
證明。若不好相則教。汝實失戒。宜
更新受。若犯中下則教。汝戒未失。對懺還
淨。若犯輕垢則教。汝戒猶在。對手還淨。
上來四人行法如是。若隨樂欲。重重更受。
今約懺法三種。一懺輕垢。二懺
。三懺一切。一四十八。唯須對悔。不
。便淨本戒。對菩薩僧。可惡者。
。爲懺主。云菩薩專念。我某甲 今請菩薩
犯輕垢懺悔主。願菩薩爲我作懺悔。慈愍
三説 次懺悔。懺悔梵語。正云懺尾。亦云
懺摩。此云請忍佁云。懺陳自罪。今加
改悔也。互跪合掌云。菩薩專志。我某甲
故不大乘法等。犯輕垢罪。今向菩薩
發露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
念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菩薩憶我。清淨
戒身具足清淨菩薩三説 懺悔主云。自責
厭離。答云爾此依唐三藏
羯磨出之
 二云。十
重若懺得相。不受法。便得本戒。若不
。應更増受。菩薩地云。又此菩薩一切違犯。
知。皆是惡作所攝。向有力語表義。能
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懺悔。若諸
菩薩。以上品纒。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失
律儀。應當更受。若中品纒。違犯如上他勝
處法。應補特伽羅戒遇是數。應
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犯事名。應
。長老專法。或云。大徳我如是名越菩
薩毘那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餘如
芻發露懺悔。滅惡作罪法。應是説。若下
品纒。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應
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若無
隨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爾時
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
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犯還出淨。若無
。依梵網意。佛前自懺。若得好相。佛來
磨頂。種種光花。或空中聲言毘尼薩或得
印。譬如字等。便得滅罪。還得
。若不相便更受。若犯下中二纒。隨
一三主發露懺悔而得本戒。菩薩專
某甲今請菩薩犯波羅夷懺悔主。願菩
薩爲我作懺悔。慈愍三説 次正懺悔。菩
薩專念我某甲 爲故不大乘法等。犯
羅夷。今向菩薩發露懺悔。懺悔則安樂。不
懺悔安樂。憶念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
菩薩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菩薩。三説
師寂師皆云。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現身
亦不得戒。此約上纒。舊戒已失。而得増受
。既非七遮故得更受。舊作三解。一云。
得而強受更増受戒罪。以教故。二
云。得戒而得戒之福。 三云。直是
驚嗟。不得之辭耳。今謂而得増受戒。是許
重受之言。謂犯十重。懺不相。雖現身中
本戒。而得更増受新戒。所以得知。瓔
珞經云。十重有犯無悔。得使重受戒。八萬
威儀名輕。有犯得使過對主悔滅。菩
薩地云。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
戒律儀。於現法中任。如苾芻別解脱戒
他勝處。於現法中更受。決擇分云。
此因縁。當知。棄捨菩薩律儀若有還得
清淨受復應還受。當知。上纒失戒更受之
法。一如初受新懺之人。若其中下犯重。對
懺還淨。自懺得相。本戒還淨之者。不
。得本戒故。如涅槃云。世間有兩種人
一・欲惡。二作已能悔。是則誰人無過。
改莫大焉。如瑜伽云。懺在至心世尊
。於所犯罪意樂故。我説能出能非
治罰。故謂懺悔藥罪毒也 三人無
俗大小。戒無具分權實。皆憑深法。懺悔滅
罪。還得本戒。亦過本戒。藥師云。若破三歸
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戒
養藥師。不三惡 普賢云。若破聲聞三
歸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
尼戒。式叉磨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若
王者大臣。婆羅門居士。長者宰官。作五逆
方等。思大乘經第一義空。戒法具足。罪
垢皆滅。又刹利居士。五種懺悔。不
。不出家。不惡留難。供
大乘。憶念第一義空。是名第一。孝
父母。恭敬師長。是名第二。正法治國。不
人民。是名第三。於六齋日。勅諸境内
不殺。是名第四。信一實道。知佛不
。是名第五。若修此法必當阿耨菩
 集法悦云。誦陀羅尼。滅五逆。飛
十方。此經既滅五逆。則知。亦滅七逆。欲
此等重罪。具足上來戒品。當深思惟第一
義空
罪垢不去來今。不兩間及内外。良由
妄想分別。種種見倒因此生。慧眼明照
餘。塵勞本來清淨相。若能安心實相
。煩惱如空無住處 鴦掘經云。一彈指
頃於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若戲咲説。若
順他及外道。若波羅夷無間惡業
阿僧祇罪。須臾悉滅。當得我所得。當知。深
法之力。阿僧祇罪。一彈指頃須臾悉滅。問遮
已竟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中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下

       天台宗桑門安然撰繁略隨樂
第七授戒。先略示相。次正授戒。先示略相
菩薩三聚淨戒。略有四種。所謂小乘。通乘。
別乘。圓乘戒法。此中今授圓教菩薩三聚淨
。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故心地云。應菩薩三聚戒。饒益一切有
戒。修攝一切善法戒。修攝一切律儀戒。
此圓乘三聚淨戒之有三種。一傳受戒
二發得戒。三性得戒。如論正受戒。串習戒。
自性戒云云 一傳受戒。我今欲三聚
。是昔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如來。以此心
地金剛寶戒。授妙海王及千王子之時。惟我
本師釋迦牟尼如來。誦持此戒。次傳逸多
菩薩。如是二十餘菩薩。次第相承。乃至印度
眞旦日本傳來。我假名菩薩。比丘某甲
此戒。今者維釋迦滅後千九百年中
年歳次時。上分上時。欲汝等
此傳受戒。名爲言説法身。若不相傳法身
即滅。汝等當善受此金剛寶戒言説法身
授一切衆生。盡未來際。不斷絶。能受
傳不。是故佛言。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
持是戒已。轉授諸衆生。流通三世
化不絶。得千佛。千佛授手。是故汝等。此
事當是持 二發得戒。我今欲三聚
淨戒。是昔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如來。
因地。初發心中。從凡夫師。受此戒時。第
三羯磨之竟。一刹那間。自身口意。及以法界
色心之上。發得如是無作戒品。一發得後。
常住不滅。遍一切處。無傾動。盡未來際。
破壞。成大菩提。常誦此戒。以爲内證
心地法門。受自法樂。施他法門。彼妙海王。
及千王子。阿逸多等。二十餘菩薩。乃至印度
斯那日本相承菩薩。惟我假名菩薩。比丘某甲
乃至十方三世。受此戒者。皆悉自身口意。
及以法界色心之上。發得此戒。一如舍那。今
者欲汝等。亦於第三羯磨之竟一刹那
。自身口意。及以法界色心之上。發得如
是無作戒品。一發得後。常住不滅。盡未來際。
傾動。成自菩提。開他菩提。若此發得
無作之戒法。凡夫耳目。見聞之形聲。十
方法界。六種震動。則於汝等自身口意。及
以法界色心之上。當微妙可愛。光明莊嚴
之形。亦作天崩山裂。雷震地吼之聲。然此發
得無作之戒。是非凡夫見聞之法。唯有
。明所證見此發得戒。名爲功徳法身。若
發得。法身不生。汝等當能發得如
金剛寶戒功徳法身。盡未來際。常受法樂。能
發得不。是故。佛言。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
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有當當
常住法身。是故汝等此事當是持 三性
得戒。我今欲三聚淨戒。是昔蓮華臺藏世
界盧舍那如來。初在因地。蒙凡夫師開示
之力。只於自心。開悟本有眞如佛性。五分
法身。法身體非他法。若得他法。燃燈
佛所得時。即成佛道。非他法。自
修成佛故。經中云。衆生自得度。佛不
。彼妙海王。及千王子。阿逸多等。二十餘菩
薩。乃至印度斯那日本相承菩薩。惟我假名
菩薩。比丘某甲乃至法界。承此戒者。皆於
。開悟本有五分戒身。一如舍那。今欲
汝等一切衆生自心。開本有眞如佛
性五分戒身。無始以來本在汝心。無明覆弊。
今不顯。譬如狂人有如意珠。以狂亂
故。都不覺知。諸佛菩薩。常欲開示。汝等狂
亂。不信受今發大心。精祈此戒。諸佛
大喜。皆來摩頂。同音開示汝心戒身。汝等
煩惱眼盲。不諸佛菩薩。我今相代諸佛
菩薩。諦語汝等。諸佛適今告汝等言。一切
如來。金剛寶戒。五分法身。汝等心中。本來
常住。萬徳圓滿。明如日月。粧如瓔珞。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遍一切處。等大虚空。諦信
此語。是名成佛。此性得戒。名爲得法身
若不開悟法身不顯。汝等當能開悟如
金剛寶戒性得法身。盡未來際。永號諸佛
能開悟不。是故佛言。金剛寶戒。佛性種子。諸
佛已成佛。我是當成佛。常作大乘信。戒品自
具足。是故汝等。此事當是持
次正授戒。應與語言 汝等諦聽。汝等今
我所。求受一切菩薩淨戒。求受一切菩
薩學處。所謂攝律儀戒單白云。十重四十
八輕。心地戒藏
攝善
法戒單白云。八萬四千。
因果佛性常住藏
饒益有情戒單白云。六度
四攝。無量行

此諸淨戒。此諸學處。過去一切諸菩薩。
已受已學已解已行已成佛。未來一切*諸菩
薩。當受當學。當解當行。當成佛。現在一切
*諸菩薩。今受今學今解今行今成佛單白云。
今當授汝
等。重白云。今正授汝
等。結竟。今授汝等
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
其中間。不能當持。能
正受。能已受
單白一問答。
能當持
重白三問答。云能正受
結竟二問答。云能已受
單白應語。汝等當想。今
此處。現在菩薩戒大和上釋迦牟尼如來。
羯磨阿闍梨。文殊師利菩薩。教授阿闍梨。梅
怛哩耶菩薩。尊證大師一切如來。同學等侶
一切菩薩。受戒外護金剛天等。今正文殊師
利菩薩。發梵音聲。作此羯磨亦正梅怛哩
耶菩薩。以慈言音。教授此事 三業渇仰。
勸請偈
    我今親對釋迦尊 文殊彌勒傳戒衆
    至心勸請諸戒品 唯願慈悲早授與
重白第一遍竟。應語。汝等當想。今傳受戒。
諸佛心上。十方法界色心之上。悉皆動轉。不
久皆來將汝等身口意中。譬如釋迦菩
薩昔坐道場。垂正覺之時。十方法界。一
切諸佛五分法身。皆悉搖動。皆來垂入菩薩
。其發得戒。汝等自身口心。法界色心之上。
皆悉搖動。不久發生譬如大威光童子菩薩。
蓮華臺藏世界。垂證正覺之時。修因所
得五分法身。遍滿法界垂將發生。其性得戒
汝等自心。法性戸開。皆搖動。從内垂顯。
譬如一切義成就菩薩。坐自性菩提。心場
之時。自心本有五分法身量等虚空。從
垂顯。三業相應。説召入偈
    唯願諸佛轉法輪 轉佛心中戒法藏
    發生法界功徳藏 開顯我心常住藏
重白第二遍竟。應語。汝等當觀。今傳受戒。
即從諸佛心上。法界色心之上。皆悉來
臨。汝等身口心*之上。虚空*之中微妙可
愛。如光明臺。譬如釋迦菩薩。六年苦行。坐
菩提場。不成道之時。十方諸佛皆來教
授。便於鼻端。令月輪。菩薩受教。近於
鼻端。觀佛月輪。光明遍照。在其面前
其發得戒。汝等自身法界之上。聚集顯現。譬
大威光童子菩薩。坐蓮華臺。受一切佛
灌頂之時。菩薩頂上。發大光明。一切境
上。赫奕照耀。其性得戒。汝等自心從内顯
發。譬如薩婆囉他悉地菩薩。坐自心
殿。成正等覺之時。初見自心形。如月輪
自胸中。三業專注。説納受偈
    十方諸佛傳受戒 一切諸佛發得戒
    一心法界自性戒 今正是時願受得
重白第三遍。初應語。若更一遍。此傳受戒。
汝身中清淨圓滿。正在此時此發得戒。
一切境。廣大發生。正在此時。此性得戒。
自心内。微妙出現。正在此時。不餘覺
思令戒法不具足
重白第三遍竟。應語。汝等當一切戒法
悉已具足。何者。今傳受戒。已汝等受學
身中。故名汝等以爲從佛口生。譬如釋迦
菩薩。欲正覺之時。一切諸佛皆來。會
入釋迦菩薩自身之中。以諸佛五分戒身。爲
釋迦五分戒身。以釋迦自身諸佛數中
名爲成等正覺。其發得戒。已發等法界
身中。故號汝等以爲從法化生。譬如大威
光童子菩薩。受佛位之時。依因不可説不
可説大劫。修行功徳之報。發得盡虚空遍法
界。一切五分戒身之果。名爲無上覺。其
性得戒。已顯汝等自性身中。故呼汝等
法分。譬如一切義成就菩薩。證三菩
之時。於自胸中八分肉圍干栗多心。通
達眞如自性清淨。一心實相。證得本覺心法
。常住妙法心蓮臺。本來莊嚴三身徳。遠
離因果法然具。名爲大菩提 昔佛未
出。諸外道。諸大婆羅門。從梵天口而生。諸
大天衆。父母膝上化生。能得。爲
法分矣。如來出世。破彼邪説。故説
者。從法口生生在佛家。從法化生。紹
繼佛種。得佛法分。眞是佛子故梵網云。衆
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眞
是諸佛子
三業極悦。説證得偈
    諸佛三轉戒法輪 我等三業已受得
    墮在諸佛菩薩中 盡未來際不傾動
結竟。應語。自今以後。永號汝等。以爲
。何以故。汝等無始以來。尚是理性即身成
佛。初聞自心五分法身。號爲名字即身成
。今受自心五分戒身。名爲觀行即身成
。若入十信。得六根淨當相似即身成
佛 若登初住。入四十一地。當爲分證即
身成佛。若昇妙覺。安住佛。當爲究竟
即成佛。亦名六即菩薩。所謂理性菩薩。名
字菩薩。觀行菩薩。相似菩薩分證菩薩。究
竟菩薩。汝等觀行諸佛。當戒法。而爲
。如釋迦佛。臨終勅云。我滅度後。諸佛弟
子。木叉爲師。佛在世而無異。又佛
説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汝等觀行菩
薩。當爲一切衆生所依。傳説戒法。利益安
樂。遍應其供。如釋尊勅。我滅度後。四依
菩薩。弘通佛法。饒益衆生。所謂雖煩惱
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是名初依菩薩。即今汝
等觀行菩薩。已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戒
。爲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汝等觀行菩薩。
所有功徳。猶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得功
。如釋尊説。若有衆生。受菩薩戒。初心功
徳。超勝十方一切諸佛後心功徳。何以故。諸
佛成佛。唯有縁者供養恭敬。衆生受戒。一切
諸佛菩薩。皆來摩頂。一切聲聞縁覺。天龍八
部。皆來冀從。一切衆生。六趣四生。皆爲
。作歸依心。所得功徳。十方諸佛。説不
盡。當是信。三業決定。説結竟偈
    過去一切諸如來 已受淨戒正覺
    未來一切諸世尊 當護淨戒佛道
    現在一切諸善逝 現修淨戒妙果
    我今隨順三世佛 受持淨戒菩提
受戒已竟
*第八證明。戒師爲受者白言。弟子某甲
仰啓十方盡虚空界。一切諸佛。於此素訶
世界。一四天下。南瞻部州人主地。日本國
僧伽藍中。佛菩薩像前衆多佛
。來於我所。求菩薩戒竟。我已爲師作
證明。唯願諸佛亦爲作證明三説諸菩薩
亦如三説大衆同啓
    歸命牟尼大覺尊 已爲淨戒大和上
    龍種淨智尊王佛 已爲淨戒阿闍梨
    未來導師彌勒佛 已爲淨戒教授
    現在十方一切佛 已爲淨戒尊證師
    十方一切諸菩薩 已爲淨戒同學衆
    梵釋四王諸冥道 已爲淨戒外護
    現前和上阿闍梨 已爲淨戒傳授師
    唯願諸尊作證明 生生世世不忘捨
證明已竟
*第九現相。十方法界。有三佛土。一應佛土。
二報佛土。三法佛土。彼三佛土。皆現瑞相
一應佛土。數過微塵。今隨受者上中下心
彼十方應佛國土。現三種相。所謂清涼
風。微妙香。法樂聲。光明臺。寶樓閣。佛菩薩
身等。譬如釋迦成佛之時。十方法界衆
生草木。皆成丈六金色光明遍照佛身。時彼
十方法界應佛國土諸菩薩等。以具惑故。
瑞縁。各問彼佛。何因縁故。有此相現
時彼諸佛。各告菩薩方若干佛土。釋
迦加來。昔所化度素訶世界一四天下。南
閻浮提。大日本國僧伽藍中。彼有
衆多佛子。於菩薩比丘某甲。白四羯磨。求
受菩薩戒竟。今請我等而作證明。我爲
證故有此相。時彼菩薩。各各歡喜。咸相謂
言。彼娑婆世界。五濁惡處。釋迦滅後已
末。煩惱猛利。不善具足。如是時處。能發
是勝上之心。受諸佛戒。爲大菩。甚爲
希有。娑婆世界。一日持戒所得功徳勝十
方無難淨土。百劫修行。乃於汝等。深生
。則爲汝等。共作證明 二報佛土。遍滿
法界諸佛同體自受法樂。一切國土凡聖衆
生。以爲内證法樂之身。而諸衆生。以迷惑
故。在佛内證。都不覺知。諸佛法身。常有
。今者汝等具戒法身。諸佛法身。已増
滿。乃使諸佛増益法樂。一切諸佛。咸相謂
言。今某甲等衆多佛子。受諸佛戒。入諸佛
。前佛後佛戒身同體。譬如衆流至
是故某甲等身。即我諸佛身諸佛身即是某甲
等身。乃於今時。一切諸佛同體戒身。永以安
住汝等身中虚空界。受用法樂。盡未來
。不破壞。内證樂具嬉鬘歌舞。香華燈
塗。莊嚴法身。常以安住汝等身中。無間娯
樂。刹那不離。一切諸佛五族金剛。諸佛變化
外金剛部。梵釋四王。天龍八部。衞護翼從一
念不離何以故。汝等未戒前。猶彼一切
諸佛。以汝等身。爲法樂身。況今已受佛戒
永入内證眷屬故。得是廣大功徳 三
法佛土。遍一切處。毘盧遮那一法性身。身土
不二名常寂光。常樂我淨四波羅蜜處。即是。
一切衆生。自心本性之理。還爲一切諸佛。究
内證之處。勝契經云。所有聲聞法。辟支
佛法。菩薩法。諸佛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
藏海中。汝等今受諸佛戒品。自然流入毘盧
遮那大智藏。從今以後。不入生死
海中。一體法身。獨作此言。彼某甲等。本
來是我法身。我此法身。本來某甲等身。即此
法身。流五道。説名衆生。即此法身。修
行戒法。説名菩薩。即此法身。到於彼岸。説
如來。常是法身無法身。此法本住無
説無聽。遍一切法。即法身相。汝等所行事。
即是法身事。汝等所説。即是法身言。若見
汝等身。即見法身。若供汝等身。即是供
。以汝等身。爲佛法身。楞伽經中明有
身説法之文。當知。三身佛土。皆現今日瑞
。三身皆説今日因縁。現相已竟
*第十戒相。戒相有二。一七衆各別戒法。二
七衆共通戒法。戒法既然。受法亦然 一七
衆各別戒法持地經。偏爲出家菩薩。説
四重禁。及方等經。説二十四戒。一百四戒
後四重者。梵網經十重後四是也。善生優
婆塞戒經。偏爲在家菩薩。説前六重戒。及
二十八輕戒。前六重戒。梵網十重前六是
也。文殊問經。偏爲沙彌沙彌尼。説十善戒
十善戒者。翻十惡十善是也 二七衆
共通戒法。心地觀及本業經。通爲在家出家
七衆。説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
戒。三饒益有情戒。梵網經。通爲七衆。説
重四十八輕戒。八萬威儀。三千威儀。十重
者。一殺生。二偸益。三婬欲。四妄語。五沽酒。
六説過。七自讃毀他。八慳貪。九嗔恚。十誹謗
三寶。普賢觀經。通爲七衆。説六重法。及八
重法。八重法者。一淫佚。二殺害。三偸盜。
違父母。五*違師僧。六嫉妬。七嗔心。八貪
利。今於受法。自有四種。一戒別人共。謂六
重八重。本是在家別戒。而許七衆同共誓受
二戒共人別。謂五十八戒。或本是七衆共戒。
而許七衆別時各受。三戒別人別。謂地持。善
生。文殊問等。七衆別戒。別時各受。四戒共人
共。謂梵網經。本業。心地觀等。七衆共戒。同
時共受。今普通戒。即第四。是七衆同時。雖
共受得。各隨意樂。而作一衆。故爲汝等
三聚相。一攝律儀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於
中十重名爲十波羅提毘木乞叉解脱
此云別解脱戒。若能堅持。名波羅蜜
此云到彼岸。生死爲此岸。涅槃爲波岸。若
破住此岸。若持到披岸。若能犯失名波羅
。此云他勝處。佛法。爲。魔法爲
。持戒是自勝。破戒是他勝。十重者如
寶性。四十八如瑕垢。且約十重。略説
。若諸菩薩。已於戒師所。三説求受菩薩
竟。若自殺。若教人殺。若作坑穽。與人非
人藥。施設方便。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
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
中間犯。能持不 答言能持。若自盜。
若教人盜。盜人五錢。若過五錢。若燒若
埋。若壞色。如是五大五塵。若婬人男女。諸
天鬼神畜生男女。作不淨想自作不淨行
若非眞實己有。自言禪。得解脱。得
定。得九大禪。得初信。乃至等覺妙覺。天龍
鬼神來供養我。若酤諸酒 若説出家在
家菩薩。言犯十波羅夷中。隨犯一波羅夷
 若自讃己眞實所得。并毀出家在家菩薩
十重中。一一重罪。四十八輕中。一一
輕罪。若慳法慳財。有來求法者。不爲説
一句一偈。財不與一針一草。反生罵辱
 若嗔一切出家在家菩薩。若非菩薩。諸天
鬼畜懺謝不解 若謗三寶。若増若減。若相
違若戲論。下至一句。此九如初重中。非眞
菩薩以下。一一問答。此是菩薩十無盡
藏。復有菩薩四十八輕戒。八萬威儀。三千律
。具如心地品説。如前。汝從今身以下。問
答 此是菩薩攝律儀戒。復有菩薩八萬四
千攝善法戒。六度四攝等饒益有情戒。具如
菩薩大藏 如前問答 此是菩薩自
正戒。復有菩薩和光利他方便覺處。所謂
權乘菩薩一百四戒二十四戒聲聞二百五
十戒。大尼五百戒。人天五戒十善。皆是實乘
菩薩。方便儀學處。不毀謗。如前問答 
戒相已竟
*第十一奉持。略示十門持相 一遍持諸
戒門。如梵網云。十重四十八輕戒。不
一犯之。故須此中隨若大比丘。若
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若沙彌。若沙
彌尼。若式叉摩尼。皆周遍持十重四十八
輕戒。又如瑜伽論云。聲聞自利。尚護他心
況諸菩薩。利他爲先。故應遍護諸譏嫌戒
故須雖自行實乘戒法。而諸權小乘
人天乘等。所持戒法。皆應遍持。若非遍持
他譏*嫌自闕利他行。令彼墮惡道
二隨心多少門 如本業經云。若受一戒。名
一分菩薩。乃至具受。名具分菩薩。當知。受
而不持。尚勝受不犯。有犯名菩薩。無
犯名外道。況乎圓乘。隨一戒。則攝
。故大般若經云。一切諸法。趣等尸羅。此
趣不
三護性許遮門。如智度智論云。新學菩薩。不
一世一時遍行五度。如衣戒。不
施等 又攝論云。菩薩性罪不
故與聲聞相似。遮罪亦許現行。故與
異。故須十善性戒一向莫犯。若有因縁。許
遮戒
四方便無犯門。攝大乘論云。若見利他
十惡。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
罪。生無量福速證菩提。瑜伽亦云。
菩薩若有勝利性罪現行 故理趣分廣
説。菩薩行大貪等十惡五逆。利他成佛。故
須爲衆生。許性戒
五許勝制劣門。莊嚴論云。由群生意樂
貪。不犯罪。嗔與彼違。恒欲他 
瑜伽亦云。是諸菩薩多分應嗔所起犯
貪所起 智度亦云。菩薩不衆生
戒。不聲聞求現涅槃。婬欲雖是不
衆生。繋縛心立爲大罪。菩薩不
涅槃。往返生死。具故。如貪嗔
戒准行。且如沽酒樂自他。妄語欺誑自
。一切准知
六隨樂無犯門。瑜伽論云。若欲彼生。起
意樂懃精進。煩惱熾盛弊抑其心。起
蓋等。無違犯。又十住婆沙論云。慳心不
解。不施時。謂今未熟後當施故。如
慳嗔。諸戒准行。且如婬欲。勇猛精
進。惑心彌増。不正觀。爲狂念。行
捨等。譬如魚魚強釣弱。能釣損失魚。
釣緒。定得其魚。一切准知。智者犯罪。如
流上。隨犯隨滅。猶如書隨散
七怖畏無犯門。梵網經云。如浮囊。及以
草繋比丘。涅槃亦云。如油鉢。雖
。生大怖畏罪垢不留。譬如羊常以
其羊。雖肥而無
八隨勝無犯門。涅槃經云。於乘緩者名爲
緩。於戒緩者不緩。般若。無暇亦許
。法華*亦云。能説法華。是名持戒。雖
律儀。能攝善法。亦利衆生。豈非持戒。雖
律儀。不善法。猶如木石帶持衣鉢
涅槃亦云。若尼拘陀樹持戒者。當忉利
無智持戒之人。豈異尼拘陀樹。雖律儀
衆生。猶如二乘多修自利二乘地
故持二戒不持律
九捨小無犯門。大般若云。若菩薩。設殑伽沙
劫。受妙五欲。於授菩薩戒。猶不犯。若
一念二乘之心即名爲犯。鴦掘亦云。
寧起野干之心。莫二乘之心唯制
。餘行非
十究竟持得門。涅槃云。菩薩設雖女。
猶聽壁外瓔珞等聲欲犯戒。淨戒云。若
心想女人身上瓔珞等具。是菩薩波羅夷。
文殊問經云。若以心分別男女非男女相
是菩薩波羅夷罪。大般若亦云。應
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不犯。不可得故。
別此是能護。此是所護。此是護相。
此是護果。以一切法皆眞如故。大圓覺
云。諸戒定惠。及婬怒癡。倶是梵行。當知。圓
乘菩薩。一切諸法。皆眞如相。無男女想。無
自他想。無持無犯。名眞持戒
上來十門。唯約攝律儀戒以説。若約攝善
法戒。亦有四門。謂諸菩薩。若有因縁。一切
諸事。皆許行。唯有四事。終不行。所
謂捨菩提心。遠離三寶。若有大菩提
。亦不離。一切行相。皆是持戒。一切事
中無犯失。上來四門。唯約攝善法戒
説。若約利衆生戒。亦有一門。謂釋迦佛。初
菩薩波羅提木叉云。孝順父母師僧三
。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心地觀亦云。
普爲四恩三聚戒。所謂父母恩。衆生恩。
國王恩。三寶恩。當知。四恩名爲持戒
設使雖律儀善法。不四恩破戒
若有善男善女。觸一切事。修持恩行擧足
下足。即是戒地。語言動作。皆是戒法。此人威
儀。即是諸佛威儀。此人顏貌。即是諸佛顏貌。
諸佛。可此人。欲養諸佛。可
養此人。此人處世。猶如日月。此人濟世。猶
天地。生生之處。常作大王。念念之中。即
我大師。是故汝等立大誓願。持十門戒。不
大心。不三寶。常報四恩。在在處處。
永不退轉。念念歩歩。早昇佛位。三業虔誠。
奉持偈
    奉持菩薩諸戒品 一色一香不退轉
    堅固増長菩提心 終不離三寶海
    孝順法界四恩徳 速證無上大菩提
奉持已竟
*第十二廣願。夫以菩薩。初發心後。至于菩
。所有功徳。若無願波羅蜜之時。中間稽
留。不速至大菩提岸。若加願波羅蜜之
。念念進趣。速得登大涅槃岸。譬如
海浮一大船。建大雲帆。任好順風。故須
平等法界之大海。浮大菩提心之大船
菩薩淨戒之重寶。擧願波羅蜜之廣帆
力波羅蜜之順風。送大般涅槃之彼岸
    弟子某甲等 至心發大願
    我今此大衆 受得諸佛戒
    即身已證入 觀行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已入諸佛數
    觀行已顯得 自心本三身
    契會三世佛 自他受法樂
    亦願於即身 速成相似佛
    早成分證佛 定成究竟佛
    猶如過去世 魔梵釋女等
    更不受身 現身成佛道
    今日此大衆 雖持佛戒
    若有宿世障 現身不成佛
    願臨命終時 決定生極樂
    隨願生都率 聽聞正法輪
    悟入無生忍 具足大神通
    隨意遍遊化 十方諸佛淨土
    歴事諸佛界 福智得具足
    自行及化他 常無間斷時
    一切諸佛法 即時得圓滿
    又以此功徳 從今日以後
    若於自行門 未得無生
    永離三惡道 永離下賤身
    永離女人身 永離繋縛身
    常遇三寶界 清淨諸行
    亦於利他門 分身十法界
    常爲諸衆生 作大善知識
    開示其正道 皆令佛道
    亦願諸衆生 若聞我名
    令菩提心 若見我身
    令惡修善 若聞我説
    令大智惠 若知我心
    令大覺位 願以懺悔
    受戒發大願 所生大功徳
    普迴施法界 一切諸衆生
    <#0779_1/>願普法界諸衆生 未苦者令
    未樂者令樂 未發心者令發心
    未善者令善 未法者令
    未生者令生 未成佛者令成佛
    願以此功徳 莊嚴我<#0779_2/>本師
    釋迦牟尼佛 文殊彌勒<#0779_3/>尊
    一切傳戒師 證明及同學
    諸佛及菩薩 梵釋四天王
    三界諸天衆 閻羅王五道
    一切冥官衆 天神地祇衆
    伽藍<#0779_4/>諸法衆 八部鬼神衆
    受戒大外護 一切冥道者
    若於此處中 發大菩提心
    同受諸佛戒 一切冥得道
    畜生鬼魅等 蚊虻虱蟣等
    各増内證樂 各施利他樂
    已成佛道者 利他得自在
    未佛道者 證<#0779_5/>果得自在
    同心共守護 現前諸大衆
    令<#0779_6/>除消災難 <#0779_7/>令長福壽
    現前榮華樂 後世佛法樂
    各各得増長 各各得圓<#0779_8/>滿
    亦願今日受戒衆 在家出家菩薩衆
    現前冥道得戒衆 見聞信毀諸大衆
    依此今日受戒善 盡未來際結縁
    生生世世爲憶念 後後當當爲利<#0779_9/>益
    未成佛者我引導 已成<#0779_10/>道者<#0779_11/>引導我
    不一人墮惡趣 不一人受苦惱
    若有一人受苦處 互爲拔苦引導
    若有一人佛國 互爲聞法弟子
    如彼三劫三千佛 願我大衆亦如
    總願初後<#0779_12/>大功徳 普施法界諸衆生
    同共迴向大菩提 決定證得無上道
  <#0779_13/>元慶六年五月十五日覆檢以畢
  草堂寺五大院桑門安然記之
龍樹説言。巧作名義。普施衆生。是名法施
如來説言。財施有盡。法施無盡。致菩提
    願以釋菩薩戒 法施功徳法界
    普爲一切四恩海 共證無上大菩<#0779_14/>提
<#0779_15/>普通授菩薩戒廣釋<#0779_16/>卷下
  <#0779_17/>弘長三年五月十五日於花王房書寫之
         靈惠二十五 十六日校點了
  貞治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趁朱點爲墨字既
 畢爲勵後學也
 願以此功徳普及於一切共持三聚戒皆成
 等正覺        祐禪老比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