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脱門義 (No. 2331_ 高辨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普也。此業稱性徳故云無作。具此義
大智也。可之。次文言虚空平等
無作大悲者。即前大智相導之大悲也。言
虚空者前大智云自性。自性即理也。即順理
大智相導大悲故云如虚空。言平等者又
前普光明義。智有遍照義故云普光明。理
周遍義故云平等。無作者准上大智
之。言住衆生見者有二義。一大智中
生佛不同。今大悲中縁衆生故云
衆生見。此約能化説。二住者任也。見者衆
生意樂也。如廣論第九云。佛於一切衆生
心海物自見。各得自法皆合善及得
菩提云云謂任衆生差別自見法化
。此中自見者即自意樂也。此約所化説。
應根利物者如文易知。問。意樂與根機
何差別重言之乎。答。根機約種性意樂
現行心也。言而無失時者攝取歡喜衆生
調伏剛強衆生。見大小根機生熟時攝伏
時。如不思議品未曾失時中説。翻
失時也。言無所造作法如是故者。此悲
智本有徳故云無所造作。稱性徳故云法如
是故。如理可之。已上釋能成所成對文
畢。即是定散用心門也
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脱門義卷上








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説門義卷下

 西山蘭若沙門高辨述 
此第二正明正修觀照門。即是如次左方
上方能入所入對義也。先左方空智慧光明
普見法門者是能入門信位終心也。謂於
央三法中理智相融。文殊大智中有三聖重
重功徳。普賢差別智一乘理智相
融五位智也
中有三聖無
盡無盡功徳。毘盧舍那果海中有三聖甚深
甚深功徳。於中初十住。次十行。十迴向
此二行。以此二行證道十地。以有作
無作教證滿佛果。此約攝末歸本門説。
又約依本起末門説者。謂從無盡果海
一周圓數之爲十重。證位有十重十地
是也。比位有十重三賢是也。於中依下中
上不同三十心也。信位有十重十信是
謂其生起者。無限智悲成佛徳。如來説佛果法
衆生時。以大智大悲十地。還以十地
行等諸位。是故初發心即入十地智。以一智印
更無五位別。隨其生熟方便差別。其漸入次第者。謂
十信信佛法。十住住佛智慧家。十行行佛行。十廻向
眞俗大悲。十地蘊修前三法慣習成熟。故
佛果此諸法周遍圓滿無
作體性也。可准之
行者於此五位中。先對
善友一乘大法前十信心。於信位中
融此三法心名曰自性普光明無作大
也。此則修行者定散二位倶行之用心方
便也。今此空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者。修行
者於定位觀照時。以此門方便
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謂
一向情識所知之前萬法差別各有所依。淨
穢差別生佛不同。善趣惡趣苦樂同異種種
無量。未十方三途自心之境便成智境
一切衆生及以諸佛同一智海之門。是故
情識所知。隨分起眞智照之。先
散位善友善友義雖多種。以大智
大悲徳善友。大智徳通
達諸佛正法。大悲徳對衆生名利。以大慈悲
愍衆生。以大智如實正法。能所相順佛道得
開發。悲智體用互
相導。義如常釋
學權實義理漸頓不同
權取實。如前説三尊法合。可
光明智現前於心中。又如律所説深離
色二欲。離財欲故身處閑靜。離色欲故心
清淨。須深心修禪法。於禪法中
情識都滅方便此條就顯密種種祕方。更問
明師。不顯露而已。但此云
都滅者不必如滅盡定等。唯用禪門方便
事識分別。觀心凝然一向照見無生眞理。是名都滅
也。如彼意言
無分別觀等
 受學此法後澄心於朗月
眠於松風。深修習思惟之時。十重作想
三昧
説。其觀
門如別記説
成已至第十重位。自心同
朗然安樂。十方遍觀都無内外中間深義
更問
方始了知空慧現前。觀察一切衆生及以國
皆如幻化體相。空慧自性皆周遍
故。一切諸佛成正覺轉法輪三世諸劫在
。無時分延促安立之相。如十明論云。心
無即境滅識散即智明者即此義也。是名
解脱門。亦名入佛知見。亦名念佛三昧
云云但此中言心無境滅者。依前所説顯密
情識都滅方便故心境滅無體也。此一箇條
禪師并眞言阿闍梨。或依心境縁生
無性義故云心無境滅。於中心是性無故
無。境是治滅故云滅也。即性滅治滅義
也。此義如常説。良以二執之夢臺凡聖雖
異。一實之覺床法身獨住。心境諸縁自皆無
性。心境無性智自同空。境何能立。智空境寂
識浪無生。所有現行都無能所。湛湛寂寂入
大圓寂。止遊戲於戌昏而開異生性之窓
眠夢於寅朝以入佛知見之室。定水洗
身垢文殊普賢爲儔。智光拂情闇毘盧舍
那竝肩。促三世劫海於一念。延十方佛境
於一心。唯獨自明了餘人所見。如
。若能精進勤修靜觀。則名如來出現於
云云更無滅後恨常遊諸佛前。良非
修入觀之人誰嘗其甘露之味乎。於此觀
因果二分。在信位終心空智慧光
明普見法門。空者所觀理也。智慧者能觀智
也。光明者是智業用也。或義云。理性翻
之曰光。智性破惑名之曰明。普見
者亦是光明用也。大智光明破我法癡闇
法性。名之曰普見。法門者行者此法
門入佛知見。諸佛此法爲門開佛知見
是爲法門也。如上配釋三尊法者。空者
普賢。智慧者文殊。光明普見者毘盧遮那
也。於中毘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普者是遍
也。見者是照也。若約人寄身智二光用
遍照。今取智慧用。觀智普照見眞俗
故云普見。可之。法門者總名也。或
義光明是毘盧遮那。普見法門四字是總名
也。有義云。如上論文信位三聖爲體次第
空智慧者是文殊。光明普見是毘盧舍那。法
門者是普賢也。今謂。後義非也。法門是總
名也。不別法體
問。然者右方大智是總名也。何故爲別體
乎。答。右方云無作大智。體用和合成
。此唯取法門名字例也。三聖爲體
義隨位位前後。然自性普光明智名義
淺深異皆通初後。今約信位人名
時。論中雖文殊毘盧普賢。若此名字
中有三聖功徳者。約法時必不三聖
前後。況依別義門是説。依普賢大行
差別智文殊妙慧。二體和合成毘盧舍
。於信位中慧門文殊爲首。依行門
普賢爲首。是故餘經中依普賢如來藏理
妙慧。通玄論意約慧門中淺向
前後也。可准之。此即於十住十十無
盡法門中。第一住名發心住。於發心住中
因果二分義。取其因分一分信位中
此法門立一乘十信體也。如五位中
佛果因果自在義。又如生滅門置
立染淨諸法。於此一乘圓通信位
立無盡佛法故。一乘信法能所相即故。離
信法也。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説者
即此義也。如理可
問曰。今經理事相即自在縁起無礙爲宗。是
故因果二位布融。事理法門炳然。何故今
心境都滅方便。得空智慧門正覺耶。
若亦初心得空智者。何得第二住等以去
耶。答。鼻有臭物沈檀皆垢穢。心有
佛法悉不現。是故先起無依本智深達
罪福相。遍照於十方。是時智性無古今
三世佛法。如虚空無所依山海大地。一
切佛法依之現前也。不般若經等畢
竟空性爲宗趣。唯觀照凡位情識更無
。故入如虚空量無障礙智。是爲空智
。智光周遍達衆生境。大機在本智中
此定
法等
無我縁悲是ニ得轉。順權小
。順人天惡趣等衆生縁。如彼空界周
遍有寛狹竅隙山河大地等。可之。謂先
大智遍因果。於此中始中終。最初名
。中間建立住行向地。終名佛地。總攝此
文殊大智。於此中立普賢毘盧遮
。三人中不一義等。已如前諸門
。如決疑論第一釋光明周遍用中云。如
光引心令心増廣。有二義。一入智境
。猶如虚空本無中邊。二隨智行慈悲
脱衆生。亦如智境限極云云即如
光明覺品次説淨行品一百四十大願。即
大智大悲行也。又如第二住知識海雲比丘
十二年中觀十二縁生生死大海還成十智
波羅蜜功徳莊嚴佛智海者。此即第一住如
虚空智業用也。如十明論云。入此十種廣大
如虚空量念佛門。方入海門國第二治地住
法門。方廣達十二縁生海普眼經。及成
十波羅蜜行海佛功徳海云云乃至廣説。

次上方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法門者。決
疑論第一出觀照成就利益中云。如是相
應名十住初心初發心住。便同善財童子妙
峰山頂徳雲比丘所得憶念一切諸佛智慧
光明門已上但此略名也。廣名亦多種也。第
一説云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
法門。廣釋論第二釋此名字云。憶念者常無
念也。一切諸佛境界者無念即無内外中間
内外中間義約三昧觀
深義。可
内外中間故即佛憶
念境界也。智慧光明者應物觀根名之曰
智。簡機權實之曰慧。應機破惑名
光。心垢解脱名之曰明。法眼遐明等
生界之曰普。恒無所得之曰見。創
斯理之曰法門已上此中光明等六
字與上左方法門之。然上因位觀心門
故。一向約行者心説。此果位故能化所
化相對作説。若約所觀淺深殊
同。其義可知。如上配釋三尊法者。
憶念者是理也。何者如上論文云。憶念者
常無念也意云。有念是無常無念是常住。
常住者是眞理也。理性者是普賢也。一切諸
佛境界智慧主境
下説
者是文殊也。光明普
見者是毘盧遮那也。准上左方法門知。
又准上略名中亦有此三聖義。准易知。謂
此十住法門信位菩薩。初於普光明智中
因果同體信。次於定位正起空智慧觀
此觀智中深入佛知見。始與法身合不
萬法能所無二也。向果位佛果
憶念
諸佛智慧門。向因位信位
空智慧光明門
信位
十住
合能信位
十住
無二故。無
十住
不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不
相好及與神通。一切一乘甚深行門方便雖
不同皆此門建立也。是故經中文殊過
佛刹微塵數世界。通玄論釋云。超十隨眠
也。良以大智前無遠近去來。如來應機縁
中生死眠夢衆生見去來一乘教如來海
印定中影現種種根
。有上十種見佛不同。其初心人自分有漏心中有
生滅斷常去來一異八妄想法執。以此妄想心如來
功徳。變似去來等戲論法也。依三乘教中如來妙觀
察智助成所作智増上縁。撃發大圓鏡智相應淨
。爲地前所化有情變化身。衆生
此化身似去來一異等戲論法
即光明覺品
中以一切處文殊信位行者。即以無作
大智信位中此義也。謂行者起觀照時。
無明。乃至十煩惱一貪。二瞋。三無明。四慢。
五疑。六身見。七邊見。八邪
見。九見取。
十戒禁取也
此時無所有觀照時。所依心性無體
故。能依煩惱無所有
即爲觀念道場十歩者即超十刹塵
數刹土謂十歩者縁起稱性十歩也。十佛國者情有
不壞相佛刹也。是故情有十佛國即入妙有
十歩中。一多自在也。
此義具如光顯鈔説
十佛國土若等十歩者。九
八七六等亦可同等。乃至一歩若等十刹塵
者即初發心時生佛智慧家。如一人具
功徳一切人亦如是。是故一切處有文殊
同時説信法。是一切行者悉表同一大
智中出生也。若與此方便相應佛法在
。無明本際性本解脱。十二因縁即是佛智。
是故信位中翻我法故無主無境唯云
智慧光明門。住位中得佛果故立主立
諸佛境界智慧門。起觀照時信智向
者即文殊大智生佛果也。住位智向
者又佛果生文殊也。釋迦文殊師資義依
此立。佛佛道同衆生皆然。准十玄門中同時
具足相應門教義理事。乃至師此信位
智究竟故生
智慧家。故師者即一切如
來也。下准此可
行者。即一切如
來之弟子也
所得法。
即佛法也
行者智。即
佛智也
行者之主。
即如來也
行者。即如來
之眷屬也
行者之
所居。即
佛土也。此約
説。可
即居佛土
正覺
 始終悉具足也。
若異此者或順權小。或墮群邪。如理可

問曰。當今末法非修禪入定時分。然上多
定位入觀誰人修之乎。答。雖修慧證
入定聞思方便之。是斂心定也。況
宗家立二種定。息心定。自性定是也。以
禪八定等息心定。一乘定是自性定也。自
性定稱性功徳故起觀智位皆成其法。無縁
衆生雖多劫入也
問曰。必可入觀方便乎。散位口説不
成就乎。答。散位情識念念流注。佛境
眞智無現前。聖教立無禪狂慧名。徒
我法多成魔鬼業。是故可坐禪入觀
方法。以聖教明燈能照自心自心
明鏡能可佛境
問曰。前云明師辯權實。非智慧洞
達者修乎。答。必不然。唯可此五
段四對法門名義。辯信住一對之入門者修
行自足
問曰。前云財色二欲。不然者不
乎。答。彼説上品軌則。入大乘空法者衆
罪速滅。設雖破戒漸漸可之。如修禪要
決等説。可准之。其信住初後二心能所
契合生佛智慧家方便如彼三昧行法記中
。非傳受修行之機量者輒無顯示

上來釋能入所入對文義畢。此中亦含有
生所生對義。謂不中央三尊法者不
右方普光明智。不此智者不左方空
智慧。翻此故有彼義也。可准之。此
中三對法門雖異總是三聖理智相融功徳

次下一段横文者如前説。即華嚴顯智成悲
十明論文也。隨文釋義者。若修行者者簡
定所爲人也。此中先若字天台與咸師釋
網經若佛子言曰。一一皆云若者篇韻訓汝
也如也。今對告之人佛欲之説其戒法
必先提起是人其聳聽。當汝説
汝也。餘之若字如若受菩薩戒等。即應
如也云云解曰。此釋意約人用汝之訓
法用如之訓也。此中且雖人法別。論
其實義人用兩訓過。約法唯可
如之訓也。其義易知。是故准此釋或云
汝修行者或可如修行者也。於二義中
後義爲便宜。順常途故。即今轉釋云。如
者即若也即訓云
毛孜
常可之。修者即熏
修也。謂愛樂此一乘法深熏修心中也。行
者是順理也。謂隨順此一乘理法三業
也。又如次種子現行也。謂依宿世熏習
種子此大法愛樂現行故也。者者結
人。謂修行此一乘大法人也。修行是業
用也者是體也。修之行故名修行。依主釋
也。修行即者故名修行者。持業釋也。言
大菩提心者者菩提此云智。就中有三乘
一乘菩提。今求前普光明無作大智。約因果
相對義者。謂以三法和合心無作大智
之行者求此一乘甚深佛智也。言心者有
二義。若言菩提即心者心即佛心也。若云
菩提之心者心即行者心也。如理思之。言
無勞遠求者起一乘順理正智心寂境。
故六位因果皆在自心中。是名一切諸佛
無依住智。入此門修行名法界不思議乘
菩薩若得此觀智現前。初發心時便成
。其義如上説。如以少方便疾得菩提
者即此義也。翻此名劬勞遠求人。論主略
中廣論數多解釋中。出三類人遠求失
處處充滿。可本文。言但自淨一心者外
名利之執。内起法空之觀智。何者名聞
我執根。利養以法執本。親近善
恒聞實法。先起法空所引加行心佛性論
云。加行因
者謂菩提心等
然後宴坐修行時。正起心境倶
空觀智。此中正取法空觀智兼通前加行
也。初心信雖義有名利
此漸開發淨心故。以此爲方便
漸得空智慧門故也。言心無即境滅者諸
境隨心變。心空即境寂也。言識散即智明
者取境名識照理名智。境寂故識散滅。眞
空智是得顯現也。言智自同空諸縁何立
者照無相理故智無分別。如日合空無
。生佛等諸縁何處立。依常途色聲等十
相可諸縁。今依此論宗大意説也。此次
下入二法門義中。即如文云。諸縁何立。以
空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十住初心云云
法門名義如上釋之。上來釋總別教
義對文義
問曰。如此修行人後生得何果報乎。答。依
今生修行力故順次生即如善財童子大威
光太子等。即十地窮滿現身成佛益也。如
疑論第二云。今此現生一生發心相應時。得
正智分段身觀行心成。兼修
兼修衆藝觀行心成。來生入變易身。以
生分段之身是過去作業。今身以智修
業來生得神用變化生云云釋曰。此中
發心相應時者如前所説。起觀照時信
位空智住位佛智和合。此名正智也。次言
兼修善者不此觀。亦通修餘定慧善根
兼修衆藝者依大慈悲衆藝法也。法
彼十地所修所修萬行等初心修諸行。即
福智二嚴因也。言來生入變易身者得
十地意生身意者智悲也。菩薩以
此二因受
以今生
者擧譬令之。謂如過去無明相應
得今生分段身。以今生正智相應觀行
來生得神用自在變易果報變易身種種
分別如
。此中以地上意生身
變易身也。可
問曰。准賢首大師等餘師意圓教不
易身如何相違乎。答。依宗家實報有三生
見聞解行證果海是也。彼解行益有二類。善
財童子等以分段身因位是爲一類。今
變易者如世界性等以上輪王者其身分微
細出過諸天。可變易。然不麁細之
。唯就過患一際故別不變易。今
世界性等報變易也。若就其細分
變易者實義無違也
問。何故賢首等意不之乎。答。今教意
生死中實益。故不彼餘教以變易
或爲二乘寂滅處或爲地上功徳身。唯
法性身皆爲生死麁身。於其中而説
細功徳故顯圓教徳也。雖然其實體異
故通玄論主分之也。各得一義互不
。是故賢首大師所依身章云。問。何故此中
變易。答。如世界性等以上身分甚極
微細出過諸天。應變易。但以此教不
生死麁細之相。總就過患以爲一際。至
滿後頓翻彼際故不説也
問。何故以善財分段身乎。答。彼閻浮
提勝功徳身也。世界性以上報是淨穢無二
人中得益也。且出其果報勝相者如彼勝音
世界所有衆生。依昔一乘信解力依報莊嚴
殊特奇麗。大城名焔光明。百萬億那由他城
周匝圍遶。清淨妙寶共所成立。有百萬億
那由他門悉皆雜寶莊嚴。一一門前各有
十九寶尸羅幢次第行列。城中所有諸人無
就業報神通。有大林摩尼華枝
。林中有道場寶華遍照。其前有
香摩尼金剛。出大蓮華華蘂焔輪
其華廣大百億由旬。莖葉皆是妙寶所成。十
不可説百千億那由他蓮華以爲眷屬。放
光明妙音聲遍十方。彼世界最初劫
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如來出現。佛將
時。一百年前摩尼華枝輪大林中一切莊
嚴周遍清淨。出不思議寶焔雲歎佛功徳
音聲。寶華光明騰聚成寶雲。出妙音聲
一切衆生前世所行廣大善根。説諸菩薩所
修願行究竟道。出諸如來轉妙法輪種種言
。現是等莊嚴之相示如來當
。廣論第二十四釋曰。問曰。此中一種是
人非天龍神。何得業報神通如此。又所居
高勝。以何業故得是。答曰。爲
此毘盧舍那法界智體用而生信心
信解力常信自他凡聖一體。信此法
自力未圓故得諸人中勝報。與毘盧舍那
如來同國而生云云又云。問曰。何故此佛
蓮華化現出興。釋迦佛母胎出現。答曰。隨
見。母胎出現唯劣解衆生自根見爾。如
世間品云。爲劣解衆生母胎出等。應大根
衆生皆見蓮華出現已上大威光太子者
即此國王子也。太子於此世界遇功徳須
彌勝雲等如來。證得無量大智門三昧門陀
羅尼門。所得功徳皆攝五位正覺。甚深
難思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也。良自殊特高
勝往因何得此乎。其勝因者即信修如
此佛境界一乘經也。其閣浮勝身善財童子
得益者。即値遇五十五知識一生極五位
修行。彌勒歎曰。一切菩薩於無數劫
薩行。汝今一生皆悉具得云云此對權教
修行一乘發心之頓證也。思准可
問曰。於此法信解種子人。若有
三途尚有聞法義乎。答有此義也。
大經云。若人堪任聞。雖於大海及劫盡
火中必得此經。若人癡疑悔終不
聞。探玄記第十釋云。若人堪任聞者謂有
薩種姓。曾種此一乘善根者堪此法
正信受。故雖在大海龍世界長壽亦得
此經。此是惡道難處。長壽者如右脇
地未動之間已經賢劫千佛出世。更一轉
時復經爾許時。但暫臥息有爾許時。況其
一生何可計知。在中不佛法故名
處。若是此法器雖在彼而亦得聞。爲
法隨機不捨不難處
問。若堪此何故生彼。答。用餘宿業故。
龍女聞法等又以龍宮有經故
問。若生彼得聞何名難處。答。不聞多故
聞少故從多名難。故論經云。決定信無
疑者得聞故。此經云。癡疑不聞故。及
劫盡火中者此言順西國語。若順此應
劫火盡中。此言不足。若具應劫火盡時
光音中。以頌迮巧略故也。以光音是
第二禪免火災。論中言等者等取三禪免
水四禪免風。此竝是善道長壽天難處
問。通論色界倶是難處。何故不初禪
二禪等耶。答。以彼初禪有覺觀故難輕

問。若此色界倶是難處。何故梵網等經在
説。答。此據聖境故。有説法彼法器
衆生亦得經。如此所説若就實報
難攝。又亦從多以爲難攝
問。無色亦難。何故不彼。答。菩薩不
色天故。又釋。理實亦聞。但隨相彼無
聽受。故不聞也。下二句簡
。謂雖在人中無難之處。然無慧無
終不
問。人中不聞何不難攝。答。亦從多故。由
故不信。不信故不受也。由癡故不解。不
解故輕棄也。自有受而不解解而不受。是
故要須信翻此癡疑故得聞也已上。問曰。
人多癡鈍。
若以此爲障者。設雖信心入如何。答。癡有
二。一頑愚癡。如牛羊等癡。二邪見愚癡。利根聰明心
理外。初癡人遇善友順理信心。後癡
人還背善友。聞法重障多以後愚癡本也
又清涼
疏云。理實八難皆容聞。又劫火之言兼
佛前佛後。劫壞之時無佛出。故修羅地獄
海中則兼數難矣。今經但云劫火。則
正在火中亦容聞。以衆生見燒之處有
不燒此處出乘戒緩急四句。一乘緩戒急者。生
洲等法。二乘急戒緩者。生三途中
聞法。佛會中多有龍鬼等類。三乘戒倶急者。生
人天法。四乘戒倶緩。則處三途諸根不具。可

演義鈔釋火中文云。即法花中意謂衆
生見
劫盡我此
土安穩文也
華藏品云。劫燒不思義所現雖
其處常堅固。即明火中聞也。火浣之布
火中之鼠。炎鐵團内而有蟲生。衆生業殊。豈
火中聞法。方對海水之内正在其中已上
又一千聖王退大心悔恨。於一劫中
大地獄。依前發願力嚴心故不燋然
。如千佛因縁中説。此即燒處亦有不燒
若有宿種此中亦應此私檢
是故宗
家依此等義處處結釋云。宿成堅種三途
教。深有信欲。海水劫火不云云
又設雖重苦。依昔聞法信解種子故有
如來足下光照頓成就菩薩十地。具如
小相品地獄天子得益中説。廣論第七十七
光觸因縁云。第二蒙光觸者何因縁者。
經意明先世有信心故。如經云。汝往昔親
近衆善知識即明昔曾有信心之種。雖
惡業於地獄。爲信種光及其身。苦
息種存便能發意捨身生天。若無先世信
設光照身者不覺不知。又云。衆生昔曾
此無性法身大智慧之種。方堪
是妙聲迷除得已上解曰。宗家於此中
三重大益皆是十地益也。一諸天子聞
鼓説法十地。二此天子從毛孔中
蓋雲。見者得輪王位。即是十地也。三輪王
光明。遇此光明者亦得十地。此三位皆
齊等。同時頓成。此名三重頓圓大益。是如
經文并探玄大疏演義等中説。又第十地菩
薩受職灌頂位。足下百萬阿僧祇光明照
方一切地獄有縁衆生。一乘信解衆生亦可
一乘益。十地論意亦同此説。如此惡趣
聞法義文理不具出。又欲天雖欲樂熾
。其中又有深修梵行。三災劫末時雖
法強盛。又萬餘人衆生厭不善善法。但
深離名利邪求過失。結眞實信欲種子。生
死軍中被金剛甲冑。煩惱泥中萠覺性芽
。如理可
問曰。如此甚深佛法可聖者分。凡夫何
之耶。答。得善見藥病患早愈。聞甚深
機縁時至。因縁和合凡夫蓋期妙果
耶。設雖聖者其根機信受。如廣論
。設使三乘根種六通菩薩尚自懷疑。凡流
之中一乘之性處凡流而信入。如下經
明文云云明文者即出現品中無量億劫
修行菩薩未此經。雖聞不信。是爲假名
菩薩文是也。良以放光動地徳非信心縁。鬼
畜修羅亦有奇相。何足之。唯莊三法於
自體一果於初心。誠是奇特之事也。是
故唯可宿縁有無。何以凡身非機乎。
何況出世之如來者諸佛本智之妙果。輔佐
之菩薩者諸佛差別之妙行也即是大乘行者之
妙行也。然聞
五位法。故依攝末歸本義諸佛妙行也。或
深位菩薩皆住佛境。然爲初心人勝進軌則。其法
則亦佛佛道同。更無異轍。就其實
諸佛妙行。即不本文
若唯果佛者塞
進修之道。若唯果人者失所證之位。因果
相從勸凡夫之無性。主伴連屬示成佛之
便。若信此方便者。如來滿足乎出世之
本懷。衆生攀附於入證之直路。若不然者
大車徒歸也。佛道彌難進寶船空碎也。苦
海倍易沈。誰有智人卑下爲徳而抛無價之
寶珠。信順爲過而背法帝之勅命耶。如
論第十一云。擧衆所爲因縁者。明佛出
現依正二報大集普賢菩薩衆海意。
衆生見果生信修行故。此是擧果勸
修生信分。如來是十方諸佛正覺根本智之
果。十普賢等是十方諸佛差別行果。擧
二法中因果報得衆生信樂修行趣入故。
三轉法輪中。一示相。八相成道是。二勸
修。以果知因勸人天等修學。三證同。
我與汝等同。如是三乘一乘等證。今此
一乘中將此佛乘根本智果普賢遍法界行
。勸令大心衆生生信修行。此乃即是五
位中十一地普賢等覺位門。十方諸佛成佛
竟亦行之不息。如初發菩提心者之不
息。今將此位以爲信門。若不是以
信入。故佛果後普賢行純是利他。初發
心已後普賢行是自利利他行故。今此初衆
并佛所爲如是。擧果勸修令信樂修行
趣入故。今之經大意爲此也已上良以如
來説法之儀式必主伴相從。菩薩聲聞定對
如來問答發起。其軌儀皆驚乎耳目。其法
則悉授於衆生。若衆生苦佛。若非情若情。
若有所作者於性起縁起門互無本影
是故石面遺輻輪。龍窟留眞影。闡提萠
性之芽。定性醒寂滅之眠。皆得種子於二
門之庭。瞻結實於一樹之上。依之諸佛醫
王見定性聲聞必死之病人敗種闡提爛壞
之尸骸。更無猶預永不怯退。且浴三乘之
法水終授一味之甘露。能所之別體尚情識
之分別也。一智之所照悉無海印之威
矣。千川歸海豈待召請乎。萬草生
誰勞思慮乎。萬物已有此理。佛法何無
乎。當知順違待人之信否。深法無佛之
簡別也。如廣論第六云。設有聖説凡夫
信不證此經當滅。若不是付屬凡夫
佛家聖位菩薩有一切佛世界微塵
。如來何慮此經散滅。當知如是如來意
者令諸凡夫而起信修佛家。不
佛位諸菩薩衆。諸有行者應是知。又
同論第十九云。若無實得者佛教豈是虚行
者哉。聖者立樣令凡實得終不虚施。應
是知。應是信。不自欺誑。若有人言
經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薩所行。是人當
佛知見滅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
其世間正見不生斷滅佛種。諸有智者
是不勸修行。設行不得不
。猶成來世積習勝縁故。又決疑論第一
云。一切内外經書設教。皆令自身心中以
法行之學之。不之與先賢聖者。聖
者無教性自天然。同論又云。修行者莫
此經法深遠難到難入。若不發心信解修
恒在生死長遠。未休期。何如一念
云云此教誡非一。有心人勵思可
修行矣。論主通玄居士握三藏法門之汲
。酌諸佛智海之玄底。神智明於内祥瑞
於外。所謂嶮路無人猛獸負經論。龕前
水風雷化瑞露。夜秉神筆玉齒之祥
。日探幽玄天人之給膳。遂使隱化之
日。及成墳之時煙雲凝布巖谷振蕩。群鳥
亂鳴百獸奔走。白光從頂而出上徹太微。當
知文殊普賢之幻有。淨名遍行之眞身也。知
機宜勸化。不仰信
問曰。一宗諸師解釋非一。就中香象清涼等
諸師於今經典數多解釋美盡善。何
故今就通玄解釋此圖印耶。答。開演義
良諸師解釋爲足。然通玄大師見
現繁釋嘆曰。惜哉勞文白首修行。仍
觀行法廣略要門。若好三昧行法者。
專以彼釋依憑。依附一師
。不繁釋初學也。又是示定散
倶行之用心。何勞出重重文證乎。其餘義
別記説。述懷頌曰
    我今遇遺法 如世尊前
    雖佛滅後 已開佛知見
    禮轉法輪方 悲泣懷戀慕
    略釋微妙義 頓入解脱門
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脱門義卷下
  沙門高辨雖浪物表手不聖教。久
彼玄意適得此要門。聊以持念之。餘
暇粗示修行之用心。此非名利之悕望。偏
勝進之直路。于時承久二年九月三十
日夜於西山石水院禪房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