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宗種性義抄 (No. 2328_ 親圓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28

華嚴宗種性義抄
問。約幾種耶 答云。此五教意
各別也。問。爾何別耶。答。小乘教立六種
。始教建立二種性及五種性。終教立
眞如性。頓教立唯理性。圓教立一因一果如
如性。問。終頓圓三教同建立一眞如性。所
以無差別。而何三教別耶。答。終教建
立無明熏動眞如三細六麁五意六染煩
作萬差諸法理性。頓教意立從本以
來一切衆生是理性佛不成佛不成佛
唯理性。圓教立一因一果主伴具足理事
圓融因果無二性所以一切有情非情
云云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其理性。故別 
問。爾其六種性乃至因果無二性等者何等
耶 答。小乘教六種性者。一退法種性。二
思法種性。三護法種性。四住法種性。五堪
達法種性。六不動法種此教意但云
佛性。不
得佛
始教二種性者。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
成種性也。五種性者。一聲聞種性。二獨覺
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性有
情種性也。終教眞如本覺性種性者。本覺眞
如受根本無明熏三細六麁五意六染煩
。成造作遷流諸法一味平等性也。頓教
唯一理性者是遍一切有情非情。不成佛
不成佛理性也。圓教因果無二性者是遍
情非情依正無二三世九世鎔融無礙性

問。爾依何等經論文立此等種性耶 
答。小乘六種性依倶舍論等立之。故論
二十一頌言。阿羅漢有六。謂退至不動。前
五信解生。總名時解脱。後不時解脱從
見至云云又釋論*云。言退法者謂遇
少縁便退所得。非思法等。言思法者。謂
退失恒思自害護法者。謂於
喜自防護。安住法者。勝退縁。雖
自防亦能不退。*離勝加行亦不増進。堪
達法者。彼性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不
動法者彼必無退云云又頌言。學異生具六。
練根非見道云云又釋論云。有學異生種性
亦六。六種應果彼爲先故然見道位必無
。此位無加行。故唯於信解異生位
能修練根云云
始教二種性者。善戒經云。本性者陰界六入
次第相續。無始無法性自爾云云慧日
釋云言自爾者即法爾也云云是説本性住
種性文也
瑜伽三十五菩薩地種性品云云何種性。略
二種。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本
性住種性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
性住種性。習所成種性者。謂先串習善根
得是習所成種性。此中義意二種皆取。又
此種性亦名種子。亦名爲界。亦名爲
云云 此總説
種性文
大般若經五百九十三云。若
有情類於聲聞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
能證得自無漏地。若有情類於獨覺乘性決
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若
有情類於無上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
無上正等菩提。若有情類雖已入
性離生。而於三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皆
無上正等覺心云云此説四種性決定
也。除第五無性
深密
經第二云。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
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
當坐道場。證得阿耨菩提。何以
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云云善戒經
第八卷云。聲聞有十二種行。有聲聞性
是名初行。若得世第一法第二行。得
法忍第三行。得四信心戒*得清淨
第四行。若如戒*住法法得増長第五
。若觀四諦第六第七第八行集無
相三昧第九行。*具足成就三昧故名
十行。獲得解脱十一行。阿羅漢果名
十二行云云指事云。既得世第一法是名
第二行。故知前三善根屬種性住云云又云。
若依此論其三善根不種性。唯三方便
種性住*云云 此論者是倶舍論也。此
聲聞種性文也
 瑜伽獨
覺地云。云何獨覺種性。謂由三相
了知。一者本性獨覺。先未得彼菩
薄塵種性。由此因縁憒丙處心不
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者不樂利
生好寂住故三者有中根性。是慢行類。由
因縁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菩*提
*云云獨覺
種性文也
瑜伽種性地云。謂諸菩薩自
乘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爲
持等云云此説菩薩種性文也。又以
性習性菩薩種性
無性攝論
云。爲攝一類及任持所餘不定種性
諸佛説一乘法。無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
意樂化究竟説一乘云云此説不定
種性文也
涅槃經
第十一現病品云。迦葉世有三人。其病難
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
病世中極重。悉非聲聞縁覺之所能治。善男
子。譬如病必死難治。若有病隨
醫藥。若無病隨意醫藥。如三病定
治。當知是人必死不云云又顯揚
論第二十卷問云。云何種性差別五種道理。
謂。一切界差別可得故是云三乘五
性有情界差別
根有情不理故無根有情如
外地有情故也
同類譬
喩不理故此*云刹帝利等乃至
地獄等界趣別故也
異類譬喩不
理故此云如方地金銀等
者本有差別故也
唯現在世非般涅
槃法理故此*云無根者永
般涅槃故也
又瑜伽種性
地*云。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雖
發心及行加行所依止。定不任圓
滿無上正等菩提。由此道理發心
菩薩所行加行云云 此等文説
無性
無性
二種。一時邊。二畢竟。時邊四種
故莊嚴論曰。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
解脱分善。少亦無云云 此等文説
五無
此等道理五種性
終教立眞如性種性。智度論云。法名
。不戲論法性名本分種。如黄石金性白
石銀性。一切衆生有涅槃乃至利根者即
知是諸法皆是法性。譬如神通人能變
皆便爲金。鈍根者方便分別求之乃
法性。譬如火冶鼓石。然乃後得乃至
一切色法皆有空。分諸法中皆有涅槃
。是名法性云云涅槃經第二十七云。善
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
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
便定當得。故言蘇。衆生亦爾。悉皆有
心。凡有心者定當阿耨菩提。以
故我常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云云
嚴經*云。佛説如來藏以爲阿頼耶。惡慧
藏即頼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頼
耶。如金作指環。展轉無差別云云又梁攝
論第三云。由本識功能漸減聞熏等次第漸
増。捨凡夫依聖人依。聖人依者。聞熏
習與解性和合以此爲依。一切聖道皆依
此生云云又云。是聞熏習從清淨法界
出。故不本識性攝云云起信論云。不
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梨
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云何爲
二。一者覺義。二不覺義云云又云。自體相熏
習者。從無始世來具足無漏法。備有不思
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
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求涅槃
己身有眞如法發心修行云云又云。又諸
佛法有因有縁。因縁成熟乃得云云
寶性論第五卷偈云。法身及如來。聖諦與
。功徳不相離。如光不日。略明法身
等義一而名異。依無漏界中四種義差別
云云又同論説無漏界中四種義云。頌*曰。
佛法不相離。及彼眞如性法體不虚妄。本來
自性清淨云云又云。佛法不相離者依
。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不空如來藏
於恒沙離不脱。不思議佛法故。及彼
眞如性者依此義故。六根取經言。世尊。六
根如是從無始來。畢竟究竟諸法體故。
法體不虚妄者。依此義故。經中説言。乃至
又復依此四義次第有四種名。何等爲四。
一者法身。二者如來。三者第一義諦。四者
涅槃云云地持論第一云。是菩薩種性麁相
我已略説。諸餘實義唯佛世尊能決定知云云
又章云。故就眞如性種性。是故佛性論
云。自性清淨心名爲道諦。又涅槃經云。佛
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此等
并就本覺性智説爲性種云云此等文
眞性
頓教立絶言眞如理性。章引諸法無行經上
卷文云。是故諸法無行經云。云何是事名
種性。文殊師利一切衆生皆是一相。畢竟
不生。離諸名字一異不可得。故是名種性
云云
圓教建立因果無二種性。六十華嚴經第九
十住品云。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虚
等。一切菩薩皆從三世諸佛種性中
云云又八十經第十六同品*云。菩薩住處廣
大與界虚空云云此等文圓教種
也。故章主略引此等經論文立五教
種性。此外經論文非一。具可勘見了。問。
爾種性與種子同歟異歟。答。同也。故瑜
伽論種性地云。又此種性亦名種子。亦名
界。亦名爲性等云云問。爾若同者已五教
中卷種子章中。刹那滅倶有恒隨轉
知決定待衆縁唯能引自果六義
了。何重此別釋耶。答。種子章中雖
。彼但出諸法種子具六義道理。此
種性義中明三乘五性輩具此種子成佛不
成佛所以也。故同體義別。問。爾若同者何
種性不刹那滅等六義耶。答。上種子
章明此等義道理了。今此但爲三乘
五性具成佛不成佛種性所以而重不
之也。問。爾三乘教種性與一乘門種性
何差別耶。答。三乘門種性狹少。一乘門種
性甚深廣大。故探玄記第五卷以釋名出體
諸門分別三門種性中*云。幽玄無極故
*曰甚深。廣大者是苞含義。普遍義無邊
義等云云問。爾終頓圓三教倶建立眞如種
故不寛狹。而何云三乘門種性狹
少。一乘門種性甚深廣大耶。答。寔同雖
眞如種性機有寛狹。譬如江河淵
池等水其性一*有廣狹。建立一眞如性
教隨機有差別。故無
小乘教何云退法等阿羅耶 答。
章家雖退思護住堪達不動六種性
應果行相。故不答申也。問。既章文
若依小乘種性有六等。云出六種性
應果。而不退法阿羅漢等行相
耶。答。凡章出六種性此爲其種性差
別義。然而正不其應果行相。所以不
答申。但雖然答言者云。此倶舍論*云。言退
者。謂遇少縁便退所得。非思法者等
乃至不動法者彼必無退。意退法種性
小縁退乃至不動種性退縁永不退云
也。問。爾其退法種性可思法種性等耶。
答。有成不成。若修練根者成思法乃至
不動性。若練根者不思法乃至不動
也。意若約決定退法種性練根。故
思法乃至不動。若約不定退法種性
練根。故轉成思法乃至不動。故倶舍論
*云。有是前種性。有後練根得云云釋論
云。退法種性必是前有。思法等五亦有
。謂有前來是思法性。有前退法性後練根
思法乃至不動。隨應當云云問。爾已
退法等鈍根種性。若練根者次第轉成不動
者。退法等種性有佛種性。何云前五種
性無佛種性。但*云第六不動種性有佛種
。耶。答。退法等五種性無佛種性。但*云
六不動性有佛性。此約當體*云爾耳。若
練根轉成上乘種性者也
何名法阿羅漢耶 答。不上位
退下位住法阿羅漢。故倶舍論*云。安住
法者。離勝退縁自防亦能不退。離
勝加行亦不増進云云問。既尋六種性
五此劣。所以有上位退下位。而何
進退義耶。答。且安住於種性間約
當體*云進退。雖然終可上位
問。爾論文已非退非進。何*云終可
耶。答。此離勝加行勝退縁故住性程
爾也。實可上位者也
章云。不動性中有三品云云其三品者何 
答。一佛種性。二獨覺種性。三聲聞種性故章
*云。上者佛種性中者獨覺性。下者聲聞性。
舍利弗等云云問。爾章文已出六種性。而
何約第六不動性別三種。約前五種性
別三種耶。答。前五種性根性劣。所以
彼不別三種。今此第六不動性利根
下劣性。故約此分別三種也。問。不
動性根性利更不餘性者也。故
動性專不別佛種性獨覺性。而何於
此分別三種耶。答。寔雖然。今此不動性
者而不餘退法等性故名不動也。所以
此別三種乍不種性而成佛種性獨
覺性聲聞性*云也。問。爾凡聲聞六種性之中
第六不動性更不餘性者也。而轉成
種性獨覺性者永闕不動義。爾何可*云
耶。答。今此不動性不餘性者不
劣性*云也。但佛與獨覺本來是不動性
人。故於不動性佛種性等三種性
哉。問。爾已見倶舍論文。轉聲聞種性。二
成佛三餘。鱗角佛無轉。一坐成覺故云云
意聲聞性忍位以前轉成佛乘。但忍位已上
轉成餘乘*云也。故知不動性中本
三種之性。而修練根次第轉成獨覺佛
。而何*云不動性中本有三種性耶。答。今
此文意明前退法等性練根至不動性
三種性轉成餘乘。但章文不動性中有
三品等者正顯本不動性有三種性也。故倶
舍論頌言。七聲聞二佛差別由九根云云
論*云。居無學位聖者有九。謂七聲聞及二
覺者。退法等五不動分二。後先別故名
聲聞。獨覺大覺名二覺者云云問。爾約
不動性本有三乘性文煩申未其義。文
意出言。答此文意今無學聖者成九種差別
謂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
解脱。倶解脱解脱倶解脱從
動性中而分出聲聞也
 七種於
動性出二種。所謂獨覺佛乘。加前聲
聞乘不動性總有三種*云也。故知不動
性本有三種。所以章主以此文誠證
立此等道理。縱無教證義論之理可
然。況此等文證既爲龜鏡。豈疑香象筆
哉。問。爾就頌文七聲聞二佛
差別由九根云。論文居無學位聖者
乃至獨覺大覺名二覺者*云。所謂七聲聞
等者隨信行乃至身證不還等也。且身證不
還是有學聖者。何云無學聖耶。答。抑所
是華嚴種性義。所問即法相三論賢聖
義所論也。所以難答申。但身證不還是
利故證八解脱故。云無學聖者
*就少乘教何人不動種性聲聞耶 
答。以舍利弗目連等聲聞不動種性
*聲聞證。故章云如舍利弗等云云問。爾舍
利弗等*聲聞是大乘終教迴小入大者也。何
愚法少乘教六種性中不動性愚法聲
大乘聲聞耶。答。寔舍利弗目連等聲
聞至大乘終教時執蕩於中。記別
於當成。然舍利弗昔沙然梵志爲師學
大有經韋陀傳。纔入佛道之日聞馬勝比
丘説三諦預流果。聞佛與長爪論義
無學果。然而偏觀苦集滅道生死涅槃果
專修自調自度行。或如迦葉永不成之
悲音動於三千。小乘教時唯信偏眞理
尤具愚法名者。故望小乘教舍利弗等
利根聲聞。不動性中下品性云也。問。爾凡愚
法聲聞是本來根性劣。迷偏空理永無
向大乘者。而舍利弗等本來根性殊勝
而具趣向大乘思故不*云愚法少乘教
不動性下品。而何爲愚法聲聞大乘
聲聞耶。答。此人一所信教不同。所以小乘
教時根性劣故偏信生空理。未法空理
而至大乘始教漸調根性。後至終教時
周章段成佛記。始入圓教初門
薩稱者也。故名愚法小乘不動性失。故
智儼師孔目章第一*卷*云。約乘分別愚法
聲聞凡夫外道妄執自性即是其眞。法執
除即是其妄。大乘初教對彼愚法聲
分別即是其眞。未法空即是*云妄。
熟教門彼初教即是其眞。自非究竟
即雖明是妄云云問。爾若約一聲聞三教
意各別。而分別愚法不愚法者少乘教意聲
聞不大菩提。而聲聞許迴小入大
小乘許迴心義故有愚法不愚法無差別
。又始教望終教愚法。終教望頓教等
等者。始終二教倶有愚法故有始終二教無
差別失何可答耶。答。不爾。其所以者。小
乘愚法望小乘自宗畢竟不大菩提。但
終教已上愚法狹劣心悉迴趣大菩
故無愚法不愚法無差別失。又小乘望
終等教次第成愚法。但終教等望始教等
愚法。所以無始終二教無差別失。退法
等六種性倶有退義耶。答。六種性倶有退
。故倶舍論頌*曰。應知退有三。已未得
受用。佛唯有最後。利中後。鈍三云云意退有
三種謂已得退。未得退。受用退。此中
佛唯有受用退。不動性人具未得退受用
退二種。前五種性有三種云也 問。爾何
*云已得退等耶。答。已得退者謂退已得殊
勝功徳。未得退謂未殊勝功徳退。受
用退諸已得殊勝功徳不現在前退。故論
云。一已得退。謂退已得殊勝功徳二未
得退。謂未殊勝功徳。三受用退。謂諸
已得殊勝功徳不現在前乃至受用退
不動法退現法樂。無相違過。無退論者
是説云云問。爾此退無學果爲當退
前三果等耶。答。退前三果等。本有定義。今
此退無學果云也。故論*云。毘婆沙師定
是説。阿羅漢果亦有退義云云問。爾論
上文云。經部師説。從阿羅漢亦無退義。彼
説應乃至而不退阿羅漢果。但説退
失現法樂住云云意從無學位退義
*云也。而何*云阿羅漢果退耶。答。經部師
婆師意名異。經部意以永不退義
不退。毘婆沙師意約暫退退也。雖
然命終無退義。故論曰。無果退中間
命終。退已須臾必還得故乃至暫退時
必不造。譬如壯士雖蹶不云云
章云。雖此中佛一人有佛種性。然
是彼大菩*提性云云意何。答。此文意小
乘教唯有佛一人菩*提性。餘聲聞縁覺等一
切衆生不此性。而此佛性非實大菩*提
云也。問。爾何故小乘意佛一人具菩*提
。此所具菩提性而非實大菩*提性耶。答。
*云此佛性論第一卷破毘曇薩婆多等諸
部執*云。分別部一切凡聖有情皆從空生。
故以空爲佛性。又毘曇薩*婆多等諸部一
切衆生本無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所
以如一闡提定無佛性。如賢善人修而
佛性。不修時不佛性。故有無不定。又
三乘人聲聞從苦忍以上得佛性。獨覺
世第一法已上得佛性。菩薩十迴向以上
佛性云云以知佛一有佛性。而此佛性
大菩提性也。問。爾小乘意不修不
。修得佛性。不然。其所以者若本無
得佛性者設修行更不佛性。小乘意
無因感果道理哉。若猶許無因感果
道理外道所計。若同外道計者小乘是
佛所説。故佛説亦同外道説。又雖設許
一人有佛性。何不大菩提性耶。又就
出佛性論意。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獨覺世
第一法以上得佛性者何。章*云。説佛一人
佛性云云耶。答。小乘迷佛方便不
義説一切衆生無性得佛性。然不
因感果。以修行因故。所以無失。又云。聲
聞苦忍已上得佛性等。是非性得佛性。於
修得佛性爾也
次*云。小乘佛性非大菩*提性。小乘教佛
色形躯別壽期長短。故非法報身佛功
徳無際限。所以受生於淨飯王宮。唱覺於
菩提樹院。四八相全容具八十年壽命。一
化薪盡滅示於林間者也。故章云。以
功徳未來際大用等故。是故
知於此教中佛一人。餘一切衆生皆
大菩提性云云問。爾聲聞苦忍以
上得佛性等者何。倶舍論文云。聲聞種性
煗頂已上容轉成無上正覺。彼若得
成佛理云云故聲聞忍位以上不轉成
佛獨覺。世第一法以上不餘乘*云
定。而何*云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等耶。答
佛性論意爲小乘執大乘義。聲聞苦
忍以上得佛性等*云也。不正小乘意
失。問。爾爲小乘計小乘所言可
之。何佛性論師出小乘所言破
耶。答。眞可爾。然而此爲人*云此也
此義極難能。
尋定
問。次文云。然非是彼大菩提性。下文*云。皆
大菩提性。若異爲當如何。答。異。何
者上是終教以上佛性。下小乘菩*提性。故
異。問爾上然非是彼大菩提性。下*云
皆不大菩提性。倶*云大菩提性。所以
同。何*云異耶。答。上*云然非是彼大菩
提性次下文説佛功徳斷盡道理下皆
大菩提性下文餘義如少論説
云云故上顯大乘佛性常住。下明少乘佛性
無常不一切衆生。故異。問。爾小乘不
大菩提性何加大言耶。答。望始教等
時非大菩提。今望小乘大菩提。無

問。小乘意於何位始得佛性耶 答。於
順解脱分位始得佛性。故章云。若依
舍論順解脱分善根位方説有性。故彼
論云。順解脱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此
善生已令彼有情名爲身中有涅槃法云云。
十八
卷文
問。爾何*云順解脱分善根位等耶。答。
順解脱分善根者是聞諸行無常有漏皆苦
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道理涙。或施一食
一戒順解脱分善。故倶舍十八卷云。
若有聞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徳
毛爲竪悲泣墮涙。當知彼已殖順解脱分
云云又二十三云有一食一戒等
解脱。願力所持便名殖順解脱分云云
七方便位此善耳。問。爾章引善戒經
十二行文*云。若得世第一法是名第二
。故知前三善根屬種性住云云此倶
舍論以順解脱分種性住。善戒經以
決擇分種性住。爾此相違如何可會釋
耶。答。此更不相違。其所以者。倶舍論*云
解脱分位得佛性佛性明始得佛性
善戒經前三善根屬種性住者顯證得終。故
相違已上小乘
章云。由是道理諸佛利樂有情功徳無
斷盡云云 心何 答。此文意始教意就
爲無常生滅頼耶中立法爾無漏種性。故
一切有情。所以立一分無性有情
化此無性故諸佛利有情功徳・無斷盡
云也。問。爾何故益無性有情。諸
佛利他行無斷盡耶。答。無性有情本無
乘種性。故莊嚴論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
解脱分善。少亦無云云又瑜伽
三十五云。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
發心及行加行所依止定不
滿無上正等菩提云云又地持論*云。非種
性人無種性。故雖復發心勤修精進必不
竟阿耨菩提云云又菩薩善戒經云。若無
菩薩性者雖復發心勤修精進終不
無上菩提云云所以爲度此諸佛利生
行無斷盡也。問。爾無性有情本無三乘性
者也。故諸佛雖利益此更不三乘菩
。故諸佛大悲無益。設化有性有情衆生
界無盡故諸佛大悲不斷盡。而何云如此
耶。答。實不成佛。蒙諸佛化故受人天勝妙
。所以諸佛慈悲尤有益耳
章云。如瑜伽論*云種性略有二種云云
二種者何耶 答。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
種性。故章*云。一本性住種。二習所成云云
問。爾何云本性住性習所成種性。答*云。此
章*云本性住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
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習所
成者謂前串習善根云云又唯識論第
九*云。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
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性。謂聞
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云云
本性住種性者。從無始來依附第八識法爾
無漏種子。習所成種性者。此上聞法界等
流法門聞思修三慧種姓也。問。爾
出瑜伽論文唯識論文相違。瑜伽文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是相等*云第六
意識*云殊勝。此中攝本性住種性云云
識論第八識攝本性住種性云云唯識以
本。何違本論此*云耶。答。此不
相違。其所以者。第六意識云殊勝
第八識本性住種性*云也。故章云。此中本
性即内六處中意處爲殊勝。即攝頼耶識中
本覺解性性種性。故梁攝論云。聞熏習
阿頼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
云云意第六意識漸細名第八識。故
本識所持本性住種性攝意識。此本性習種
性和合成一種性云也。問。爾本性與習性
和合成性種性。不爾本性住種性無
漏習所成種性通有漏無漏。故唯識論云。
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斷。感勝異熟
出世法勝無上縁。無漏性者非所斷攝。與
世法正爲因縁云云既有漏無漏異何和合
性種性耶。又本性住種性名性種性。何
此外別成種性耶。答。習所成種性
有漏無漏者是分別修所斷非所斷
*云爾也。但今本性住種性上起三慧二性
和合成一性種性*云也。又本性名性種
彼明有法爾無漏種子。今此言種性
者本有新熏和合至初發心住種性
也。所以彼此所別也。故章云。然瑜伽
既*云。具種性者方能發心。即知具性習二
一種性。是故此二縁起不二。隨闕不
成。亦不性爲先習爲後。但可位至
堪任以去方可約本説性種乃至和合
一因故得知也云云問。爾本性習性和合
一種性先後者。本性住種性從
來依附本識法爾無漏種子。皆所成種
性此上起三慧得新熏種子。而何*云
合成一種性*先後耶。答。是非本性
習性無始同時有。唯非本有種子獨
菩薩種性。本有與新熏和合成菩*薩一
種性。*云也。故章*云。是故此二縁起不二
隨闕不成。亦不性爲先習爲云云
問。爾此本性住種性依附本識。何不本識
耶。答。雖附本識而非第八識體。第八
識攝有漏種子無漏種子故也。問。既
附第八識何不所攝耶。答。依附本識
所攝。譬如幢上居鳥持幢幢亦非
鳥。是亦爾。雖本識所持所攝
章主破始教所立法爾無漏種子爲當如何
耶 答。*云此有破不破義。問。爾何有
不破兩義耶。答。不種性體。是眞如故破
所立義。離眞如別立無漏種子故。問。爾離
眞如別立無漏法爾種子道理可爾。其所以
者已所所經論説此義。故善戒經*云。本性
者。陰界六入次第相續無始無終。法性自爾
云云慧日論釋曰。言自爾者即法爾也云云
又瑜伽三十五菩薩地種性品*云。謂諸菩薩
六處殊勝有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云云眞如外別有法爾
無漏種子。而何章主破是義耶。答。破此義
尤可爾。所以然者。凡森羅諸法何物離
別有哉。故大品經云。猶離法性外無
諸法。是故如是説煩惱即菩*薩云云
云。設更有證涅槃者。我亦説爲如幻如
云云故離眞如別有法爾無漏種子。是
正義。問。爾凡瑜伽等論心立法爾種子
眞如之所縁縁種子。仍眞如理雖一切
情非情而無定性無性成佛性。唯菩薩種性
法爾無漏成佛種子*云也。故立法爾種
尤有道理。所以眞如非法爾種子。而別
此眞如之外所縁*縁法爾種子。而何可
之耶。答。彼論但眞如之所縁縁種子云云
此*云眞如即所縁縁種子也。而非*云
如之所縁縁種子。所以眞如云法爾種子
也。故地論第一世親釋云。大勝高廣一體
異名。法相故。一切法法爾故云云即探玄
記第九釋此文*云。謂一切法是法也。是界
也。界是眞性。故*云法爾云云以知法爾
無漏種子此眞如種性異名也。問。爾雖文誦
眞如名法爾種子。而論文正無眞如一切法
法爾種子。何意云此耶。答。論
次上文云。此眞如一切佛根本*故云云*意法
爾無漏種子是眞如*云也
種性地菩薩有何功能耶 答。無。起上煩
無間業善根故。瑜伽論四十七云。
性仁賢遣方便善轉。非
。有所制約方護。任持一切佛法種
性不上煩惱纒。造無間或斷
善根云云問。爾種性地人無無間
善根地獄。何罵詈不輕大士。四
衆墮無間地獄千劫間受大苦惱。又大通智
勝如來時。結縁法華輩。中間輪迴五道生
。此等豈非種性地位人哉。又舍利弗等類
第六住乞眼婆羅門時。乞眼擲之大
退菩薩善根二乘行。況於種性地位
哉。而何*云此耶。答。釋此事
云。有菩薩種性多分不此重惡業。若
菩薩種性人多分作此惡業。餘人作
重罪時亦不速懺悔而善根而改
過失。多分不此業也。然諸種性有二種
一者不退種性。此菩薩發大乘心已去雖
十信。即更不五無間業。及不
善根。亦不無間地獄。亦不畜生
等業。二者退種性。此菩薩雖大乘
十信第五心已去亦作無間業。及
善根無間地獄云云此文知不經
罵詈四衆少分作無間業地獄也。非
地獄。或智勝佛時。結縁法華輩。即退
種性故入地獄耳。亦約菩薩種性
多品。瑜伽*論説上品種性也。亦舍利弗法
財王子等退是方便退。非眞實退。故無失。
問。爾本性住種性位者此凡夫位也。所以凡
夫身本性住種性從無始來常住專無多少
差別者。故不輕輕毀人大通結縁輩本具
此性。所以不地獄。又舍利弗等於
六住退是權退而非實退者。權必爲
也。所以可實者退。若爾猶未先疑
何可之耶。答。是不爾。爲懈怠者
上位方便現退。故行位差別章引起信
論文云。爲慢緩者策勵其心故。而實菩
薩入發心住即得不退云云又二卷起信
*論下卷云。或有退墮惡趣中者。此爲
學心多懈怠正位。以此語之令
。非如實云云問。爾若爲懈怠者
退。彌可退縁。而何*云彼至
退耶。答。此不爾。既見上位菩薩慢緩
者悉退彌勵其心。修加行進上位。故無
失耳
章問云。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六種
性内習種性種何別云云問意何。答。此
問意瑜伽論所説本性住種性習可成種性
仁王經本業經等所説習種性性種性
何差別問也。問。爾此問次下何答耶。答。
次文答云。彼經大都約位而説。以初習
習種。久習積成爲性種。故説習種在十住
性種在十行。三賢之前但名善趣。不
。瑜伽中久習爲習種。約本爲性種乃至
良以此二互成縁起二相故。經論互
説。義方備足云云意仁王經等大概約位説
故初修起習習種性。久習積成爲性種
。是故説習性在十住性種性十行
其十信等但名善趣。不種性。然彼瑜伽
論本有性名性種性。久習積成名習種性
然此性習二性不別前後始終三際差
云也。問。爾仁王經等説習種在十住
先也。性種在十行故後也。瑜伽云。性種
性從無始來依附本識故先也。此上久修
習所顯性名習種性。故後所以經論相違各
有始終先後。而何云前後耶。答云。此章
次文出又義云。又經説種性在發心後。論
中種性在發心*前乃至要由功顯方可
有故經不論。要由性方起
故論不經。亦是互故義意融通云云意經
種性在發心後者。經意雖有本有性無
修行之。依修行始知本性云也。
論本性在發心前者。論細尋義顯異生
附本識性種性。所以經與論互爲
縁起種性。故不相違云也。問。爾經論互
縁起相違者。論云。性種性在發心
。經在發心後云云所以正相違。而何云
相違耶。答。今章主御意而經論不相違
者此擧一偏義顯略。似相違各擧故不
云也
章云。又以何義種性至堪任位云云
此問意何 答。此問心以何知種性至堪任
顯得耶云。問意也。問。爾何答之耶。答
云。以論説種性必具性習。既已有習必已
修行。若以修行必至堪任乃至彼堪任
串習方成。故得性習通融以爲種性云云
其答也。意已瑜伽論具種性者。方能發心
云云以知從善趣位修行至初發心住。性習
二性通融顯得一種性云也 問。爾瑜伽論
唯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云云故具本性住種
者方能發菩提心云。不具種性者至
初發心位一種性。而何云此耶。答。已
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云云故知於善趣位
修行至發心住方顯種性。所以無
章云。若要待習方説性者愚位未習既無
性種云云此問心何耶 答。此問心若
修習後方顯性種性者。凡夫位未修行
本有本性何*云必久修行至十住位
種性耶問意也。問。爾何答之耶。答云。此
章云。此二既爲縁起。故無習時亦無
。由此亦立無性有情乃至於諸乘
習何行。爾時則説本有彼性云云意本有
新熏二種性互爲縁起。故本凡夫身雖
本性。不修時不現其性。修行至發心
方顯此。故隨三乘人修行其性

章問云。若爾此則唯是一不定性。如何得
五性差別云云問意何 答。此問意若
習行三乘性各成者唯有一不定性
而何建立五種性。此問心也。問。爾何答
耶。答。此章云。則由此義立五性。何者
謂修六度串習行已。位到堪任菩*薩種
。若習少行於忍位聲聞性乃至
此當知諸乘種性皆就習説云云意依
主所立一佛性三乘人各至種性位已。成
自乘種性云也。問。爾其三乘自乘種性位
者何等耶。答。於菩薩發心住。約三乘
順解脱分位于前三善根等種性位
也。問。爾也。就之始教意建立五種性。此
瑜伽等論此者也。然彼論意云。從
無始來。決定法爾有五種性也。故章上文
彼論云。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
五種性云云而何云本性住種性有同
一切衆生修行而三乘性各別成耶。答。
章家御意深尋經論意趣故。而瑜伽論等由
法爾故等云文此非本五種性定。但由
故至堪任等位五種性差別決定言也。故
章云。當知此中就位前後有無不云云
問。爾始教意詮法相道理。所以法相意五種
性本定。故本性住種性唯有菩薩。定性二
乘無性有情本無法爾種性云也。而何述
教意法相義云如此耶。答。寔依瑜伽唯
識等論般若深密等經立始教。而必非
法相立。其所以者始教所依經論中有
教等義。故望自宗意一切衆生本有法爾
佛性。不修行時無性也。若修行時三乘性
決定云也。又於一經論得意人各別。所以香
象大師御意與法相意異。何可等乎
始教菩薩修何行種性位耶 答。於
信位六度行已。方入種性位。故章云。謂
六度串習行已。位到堪任菩*薩種
云云問。爾凡修六度行。已此第十地滿
後而何云善趣位六度行已入十住
耶。答。此即惡破文。今瑜伽云。有十法
具攝菩薩道及果。其法中初持法有三種。謂
堪任性持。加行持。大菩提持。於中初二因
後一果。言堪任持者串習本性。加行持最
初發心。此發心位能修六度等行故總爲
薩種性。若能破文者可六度串習行
已位到堪任菩*薩種性所以瑜伽種
性品云初持次相分増上意樂住出攝
受地行建立最爲後 云云
問。爾於
薩行多種。何云唯修六度耶。答。凡約
三乘行通別。此但約菩薩別行爾。菩
薩六度爲先故所以擧此耳
章云。煗頂忍等名爲性地等云云心何 答。
是引智度論善戒經等文聲聞種性決定
四善根中前三善根種性住*云文意
也。問。爾且就引智度論已彼論四善根
倶名種性地云云而何章引彼論文
前三善根種性住云云故善戒經爲
證。智*度論專不證。爾何可此耶。答。
此不相違。其所以者。彼大品經智*度論等
三乘共十地之中。七方便等名乾慧地
四善根等爲性地。其善戒經瑜伽論
前位二住中。前三善根爲種性住。世
第一法位名解行。然今章主由此經
論所説故且引性地等智*度論等文
證。又存解行住善戒經等説。故不
。問。爾所引經論文既相違。其所以者。智
*度論四善根倶名種性地。善戒經前三善根
種性住。倶舍論等順解脱分位名種性
。故所引經論文證相違。聲聞種性決定猶
以難。爾何可一定耶。答。不相違。所以然
者。地前位總名種性。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
種性。故倶舍論等擧初名種性。善戒*經
等擧中間種性。所以不相違
章*云。獨覺准知云云何准可之耶 答。
聲聞忍位以前種性決定無餘乘
獨覺亦爾。准可云也。問。爾獨覺有
。約部行獨覺爾。但麟喩*獨覺。倶
舍*論*云。鱗角佛無轉一座成覺故云云
煗位無轉成餘乘云也。而何
知耶。答。可爾。章但獨覺准知云云
而一定不何獨覺。以知是可部行*獨覺
麟角利根故。依止第四定佛同成
者也。准可之耳
章問云。若愚法無習即無性者。後縱起
何得云云此問起意何 答。此問起意。
上*云三乘人修行其種性文次起
也。意若爾愚夫位無修行故無佛性。若
佛性而修得佛性者有無因感果失*云
也。問。爾問起所以可然。何答之耶。答云。
此章云。有習非是無習位乃至分位
差別云云意未修時無性也。隨修行成
其性。無性者始可其性*云也。問。爾就
無性者始成其性。既無性有情永失佛性。何
自然得之。故章引涅槃*經現病品文云。如
涅槃*云。三種人中必死者喩一闡提無
乃至一闡提輩實不阿耨菩提。如
者等云云既實不菩提云云何云
佛性耶。答。此徳王菩薩三難中第二難佛
答也。即難意佛先説一闡提輩遇善友
遇倶不闡提心。而何又説有佛性
悉當成佛云難實不菩*提答也。此答
經文或本中不同。或本云。一闡提得
菩提。或本亦云菩提。今章家及大賢
師倶用亦得菩提。所以云菩提
善友凡愚位。由此一分建立無

問。爾章文如涅槃云三種人中等者。其三
人病人者是易治者難治者不可治者。就
之彼涅槃經云。迦葉世有三人其病難
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等云云
故三人倶可難治者。何五逆罪者*云
治者。又諸罪障中謗大乘罪爲第一。所以
此可難治不可治。何第三闡提名不可
耶。答。難治者言總而意別。又謗大乘罪
逆等。而有聞經功徳故速可成佛。所
以名易治者。又同經文第三闡提畢竟不
菩提云云所以名不可治者
問。具佛性恒河七類有情者何等耶 答。章
中不此事故答申難。雖然答言者。一常
沒。二暫出還沒。三出已即住。四遍觀
。五遍觀已行。六行已後住。七水陸倶行
初六&T062543;魚類。
第七龜也
問。爾是喩。合法方何。答。常沒
者闡提凡夫位。暫出還沒者五停心觀及煗
頂二位。出已即住者忍世第一法。遍觀四方
者苦忍以上至須陀洹果。遍觀已行者斯陀
含向果及阿那含向。已行復住阿那含并
羅漢向。水陸倶行阿羅漢果辟支佛及菩薩
如來也。問。爾何故闡提等名常沒等耶。答。
一闡提者常沒三惡趣淵底無量劫。雖
無數諸佛出世終無見佛聞法邊。故云。
常沒五停心等位樂求解脱其性未決定
惡知識退起諸過淪惡道。故名暫出
還沒。忍世第一法堅守正觀退。起惡不
惡趣。故名出已即住。苦忍已上至須陀
洹果四諦故名觀四方。從斯陀含
那含向先諦心於修道欲界貪瞋
癡慢。故名遍觀已行。那含果在上二界
身。故名爲行已復住。言水陸倶行者。水
世間陸喩出世。阿羅漢等能觀煩惱行
悉斷惑障。故離生死濁水菩提陸地
所以名水陸倶行也。問。爾阿羅漢辟支佛菩
薩譬水陸倶行神龜爾。已師子吼品
河水喩生死煩惱陸地喩涅槃迦葉品河
大涅槃陸地喩生死。而二乘人於生死
自在。於大涅槃自在。於菩薩
亦淺位菩薩於涅槃水陸。未自在。於
然。所謂於變易生死自在
也。而何*云水陸生死涅槃倶得自在
耶。答。然涅槃理性源曠。而下從凡夫
諸佛悉攝在於中。故二乘聖者得前三
種涅槃。菩*薩分得四種涅槃佛於四種涅
自在。況於生死乎。故唯識*論第十
*卷云。大悲般若常所輔翼此不
死涅槃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
涅槃云云又二乘無學容前三。唯我
世尊可云云又涅槃經師子吼品云。
生死大河亦復如是有七種人。畏煩惱賊
故發心欲生死大河出家剃髮身被
。既出家已。親近惡友乃至生死河
出等云云又迦葉品云。如是微妙大
涅槃中從一闡提上至諸佛異名。然
亦不於佛性水云云問。爾就迦葉品文
大涅槃者。二乘菩薩一分雖涅槃水
自在。約闡提人常沒生死河底。更
到菩*提便。若涅槃名河者。闡提輩
常沒涅槃河底。於大涅槃自在。所以永
闡提常沒生死名義。爾何可答耶。答。爾
此依師子吼品意闡提名常沒也。意以
河故闡提人常沒*云也。但迦葉品説
涅槃河。涅槃理性廣大於中有闡提等
佛性水*云也。而不涅槃大河常
。所以於涅槃自在。問。爾若有
一人七人耶。答。可爾義。故同經
云。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
各一云云意從昔凡夫時今成佛位
七位故云爾。若同時竝有七人各別*云也
是寶師疏文意也。
已上始教
章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云云佛性
四句方何 答。章文不四句作法。但涅
經説四句。所謂或闡提人有。善根人無
佛性。或善根人有。闡提無佛性。或闡提人
善根人倶有佛性。或二人倶無佛性。是其
四句作法也。問。爾云何佛性闡提有善根人
無佛性乃至二人倶無佛性耶。答。釋此四
諸説多端。且依自宗青丘元曉大師涅槃
*經宗要者。闡提有善根人無佛性。此闡提
人雖善根猶有作佛法爾種子。決定二
乘雖自乘無漏種子彼作佛無漏種
。二善根人有闡提人無佛性者。大乘種性
人其性先具足。故*云善根人有。無性人本
菩提性故。云闡提無也。三倶句者。先偏
句中兩重二人皆有因性佛性。凡有心者悉
佛性故也。四倶非句者。有性無性二人倶
因性佛性。無果性佛性。現前未大菩
故也。問。爾就初句闡提有二乘無者。一
闡提人本無法爾性故名無性。而何云
無漏種子。又終教意立定性二乘成佛道理
何云二乘無成佛種子耶。答。終教眞如名
法爾種子。此眞如遍善惡諸法故斷善人身
中所有不善五陰等皆是作報佛因。所以
闡提人有佛性。故涅槃經云。夫佛性者
一法。不十法。不百法。不
。不萬法。未阿耨菩提時一切善法
不善法無記法盡名佛性云云又定性二乘
佛性。且斷善不善因間無
性佛性*云也。問。不善法是煩惱惡業因。令
衆生迷亂於生死荊嶽。而何云報佛大菩
提因耶。答。實在因位時名煩惱惡業等。而
阿僧祇間修行萬行諸波羅蜜。百大劫程
滿功徳智慧。轉八識心王四智心品
三毒煩惱三身行時。還觀煩惱惡業
并無報佛正因。故仁王經云。菩薩未
時以菩提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
菩提云云問。爾以何爲證據青丘大師
別此四句耶。答。云。此涅槃經三十六云。
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
善根人有闡提人無。或有佛性二人倶有。或
佛性。二人倶無云云此爲證釋通四

章云。如有難*云。若諸有心悉當菩提
者。佛亦有心亦應當得云云此誰難
耶。答。此宗師代法相難一切衆生悉
有佛性宗。即難意若有心者悉菩提者。
佛有心故當菩提。若佛不菩提
佛即無性有情伏難也。問。爾何答之耶。答。
章答言。經中自己爲蘭藍乃至
云云意涅槃教中但於衆生心者成
佛*云也。佛已成佛了故重無佛*云
也。問。爾就答文前難。其所以者。凡終
教立一眞如性佛與衆生差別也。故
密嚴經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頼耶。如
指環展轉無差別云云又華嚴*經云。心
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云云所以佛不
者即成無性。佛與衆生差別故。爾何
之耶。答。此等文還成難證。所以
然者。此文明問一佛性。故皆破定性無性
實有執其種性無差別證文也。而佛
與及衆生無差別者是顯種性同也。然佛
已證究竟極果更無證果。何*云
無性
章云。若竝有性如何建立五種性中無性
云云問心可爾。何答耶。答。爲此難
。章引寶性論佛性論問答云。論自有釋。
故寶性論云。向説闡提無涅槃性乃至此等
過失由汝邪執無性義生等云云問。爾此文
心何。答。此文意立無性是爲謗大
乘因也。而執實有無性者同外道邪執
*云也。問。爾既所所經論多説無性。是即佛
説。而何*云外道計耶。答。此非佛説
外道計。而佛以方便而爲嘖闡提
一分有無性眞實説是同外道邪
云也。是論有三破中第三難也。能可
*證文
章云。前始教中決定無性衆生。此終
教中并・皆有性等云云問心何。答。意始教
無性終教無無性。爾此相違何可
也。問。爾次下何答耶。答*云。此章云。亦論
自有釋。故佛性論第二*卷*云乃至一了
不了故不相違云云意佛性論第二卷判
有性無性有無云。説無性阿含深密等經
是不了義説。而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伽涅槃等經是了義説*云也。故論同卷云。
有性者是名了説。言無性者是不
了説云云問。爾既涅槃經佛自説言。一切
衆生不成佛者不我心。一切衆生成佛
者亦不云云故立無性是了義。
道理故。何云不了義耶。答。此文意破
佛方便説一切皆有佛性一切皆無
妄執也。而實有性無性悉成佛者也。故仁
王經云。一切衆生暫住報登金剛源
云云問。爾今此一切者是限有性而*云
一切。約無性一切衆生居淨土。故善
戒經。云。若無菩*薩性者雖復發心勤修精
進終不無上菩提云云又華嚴經説
大藥王樹二乘闡提二所芽不生喩。又地持
論云。非種性人無種性。故雖復發心勤修精
必不竟阿耨菩提云云又瑜伽*論云。
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雖
及行加行所依止定不任圓滿無上
正等菩提。由此道理發心菩薩
所行加行云云又莊嚴論云。一向行惡行。普
諸白法。無解脱分善少亦無云云
此等經論非一。故補處彌勒作瑜伽十七
立五種性之中。説無性經爲眞實了
判定。而何此等經論不了義説耶。
答。雖文言立者宗專不苦。所以然
者。補處智力賢不釋尊智慧。故以
誠證定難。但會此等經論文者。
彌勒大士方便深密等經瑜伽等論
立五種性。又華嚴經説大藥王樹二所
芽不生喩是約當體正機得益。且隱
宗益。然而終得轉爲益必成佛者也。故下
文云。而不生性云云餘經等同是方便
説也。而正大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云。地獄天
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云云又涅
經云。師子吼者是決定説。一切衆生悉
佛性。凡有心者悉皆當阿耨菩提云云
此等文悉有佛性道理終教爲了義
也。恐偏信阿瑜闍國五性論忝忘言跋
提河一性經哉。問。爾彌勒依方便教
假建立無性者。此義不爾。彌勒已受
著請覩率閻浮勘諸經異説。細
義實瑜伽論大莊嚴等論。立五種
而説*立無性了義説判定。何
法藏師末作五教章斷一代聖
。并立無性教是爲不了義説悉有佛
經是了義説*耶。答。彌勒大士引諸經
五性論。是爲淺機衆生方便責懈
怠者向大乘直道。然宗大師作
教章段斷一代聖教了義不了義及和
會空有教時諍論深探採義意趣道理
判也。況諸經論證文其數甚多。夫尋本普賢
大士。親聞華嚴妙理大定智慧徳。論
巍國大師駕象徳振於唐輩。故遠傳
那遺風近受堅慧等筆。窮十玄圓融奧義
六相方便源底。開五教法門衆生開
悟佛知見。豈違教理
章云。依是等道理佛地論等由此建
無性有情云云如何道理立無性耶。
答。是始教爲終教四過四過者。一行闕
成佛過。二自語
相違過。三有損無益
過。四有滅無損過也
而自欲此等過
。由此道理佛地論建立無性
四過云也。問。爾先其四過有方何。答。云此
章云。若依終教一切衆生皆當作佛。即衆
生界雖多必有終盡乃至滅無損。不
理故云云意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皆成
者。最後佛無所化故利他行闕。行闕成
故有行闕成佛過。又一切衆生盡當作佛
者。衆生界可盡期。然無盡期者有自語
相違過。又一佛度無量衆生者。衆生界有
漸損。雖漸損盡期者有有損無盡過
若無損者亦應滅。而有滅無損者不
理故有有滅無損過。是其四過作法。故始教
宗引佛地論證。自離此過無性
有佛性宗也。問。爾佛地論中無此等
立無性。凡立無性此法爾道理。何
此建立無性有情耶。答。章主無證據
此。正佛地論第二卷云。第五種性
出世功徳因。故畢竟無滅度
。諸佛但可彼方便示現神通
善趣。彼雖教勤修善因
人趣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必還退下墮諸惡
。諸佛方便復更拔濟。如是展轉窮未來
其畢竟滅度。雖餘經中宣説一
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得作佛。然就
如法身佛性成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説。
不定種性有性決定進趣無上正等
菩提果故。由此道理諸佛利樂有情功徳
斷盡云云意無性有情蒙諸佛教化
善趣畢竟不菩提。餘經中説一切衆
生悉有佛性皆當佛道。是小分一切。而
化一類不定種性人向大菩提
也。由此諸佛利生功徳無斷盡云也。以
此爲證始教自遮上過立無性。章主釋
也。問。爾此文意偏爲一類不定性。諸佛
利生徳無斷盡云也。專非上過
無性彼佛利生徳無斷盡。何章云
此建立無性有情耶。答。今此佛地論強爲
悉有佛性少分一切義
一類不定性人一切衆生皆成佛云也。然
次文由此道理諸佛利樂有情功徳無
者。是倶爲有性無性佛利生功徳無
斷盡期云也。故論上文云。方便示現神通
惡趣善趣云云所以章主代
始教宗述更不相違哉。問。爾若始教
宗非悉有佛性宗。付此等過自離過建
無性者。悉有佛性宗永被破滅。爾何遮
立悉有佛性道理耶。答。章引不増不
減經文殊船若經文證據立無性
返付墮邪見過了。後重又付五過始教
立悉有佛性義。故章次文答云。若謂衆
生由性故竝全成佛。説盡者乃至
爲究竟了義云云此答文中有七所以
即一牒妨難破彼宗。二引經辨
伏難。三顯減兩見因縁。四辨衆生界
五釋通始教所説諸難。六返
難彼宗重付衆過。七立無性教判爲
是七所以也。意於無性過云。若
四過一分無性者。彼終於衆生
常。故返墮邪見過等破了。重付
此建立悉有佛性道理也。五過者
一斷受用過。二所化無性聖過。三不説三
乘過。四行不圓滿過。五虚行成佛過也
問。爾其五
過有方何。答云此。章云。又爲諸佛利他
功徳乃至虚行成佛不理故云云意立
分無性最後佛所化者。其佛但有化身
小分利他行。無受用身佛功徳。故有斷受用
。又最後純有無性者。無性者無
。況於大菩提果。故有所化無聖過。若最
後有無性者不機故不三乘教。所以
不説三乘過。又諸佛三僧祇間修習萬
一切衆生證大菩提。而若但有
。彼最後佛無一人聖果。故有
不圓滿過。或一切諸佛因位時發四弘
之中發衆生無邊誓願度願。而最後但
無性。無度一人菩提。若不
度一人佛者虚行成佛。而付
五過始教悉有佛性宗也。問。爾此
等過專非過。所以然者。且付三乘
。如迦葉佛但説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八
。不三乘。或如多寶如來法。例
此等佛彼最後佛不三乘法何妨。答。
此等一途説。理實大乘法。故華嚴經
云。迦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最無上。彼
佛曾來入此教。是故此處最吉祥云云又多
寶佛有法義。何以一途説多説乎。
凡三世諸佛以同體大悲大願化衆
三乘聖果者也。豈彼佛及最後佛獨
此願。故般若經云。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乃至我皆令無餘涅槃云云所以破
立悉有佛性宗。始教宗無上五
。問。爾付此等過始教了建立悉有佛
性道理者。如上説一切衆生皆成佛了
佛界衆生界。若爾還墮邪見。爾何可
之耶。答。不邪見。其所以者。一佛及十方
無量諸佛經無量劫無邊衆生皆令
。而衆生界佛界無増*減義。故章上文引
文殊般若經文云。假使一佛住乃至各各
於無量恒河沙衆生乃至皆入涅槃。於
衆生亦不増不減。何以故。衆生定相
不可得故云云故成悉皆成佛道理專不
邪見。問。爾若許一切皆成佛猶可衆生
界盡佛界必増。譬如大鳥東山西
東近西。此亦爾也。又如劫城芥子
數雖多三年一度取之終盡。於衆生界
減義。何云増減耶。答。一分可爾。
然虚空無邊際大鳥不其邊。於衆生
亦爾。本來定相不可得。於芥子
故不例。具釋此事。義攝中以三門分別。
一唯事非理門。衆生界無盡。數不定故無
。二唯理非事門。佛與衆生本來一而無
二。故無増減。三理事無礙門。法身流轉五
衆生。眞該妄末妄徹眞源。性相
通無障無礙故。故總論此者。譬如諸流
入大海大海不増流無盡期。此中道理亦
爾。故無悉有佛性宗墮邪見。悉破
了。即立量云。一切有情必當作佛
故。如菩薩性。又云。無性有情必
作佛。於家中隨一攝故。如菩薩性
又云。無性有情必當作佛。未成佛有情故。
菩薩性。又立量云。凡有心者迷心性
正性故。如方者。若無佛性
牆壁等云云
章云。如是増減非是正見云云五見中何見
邪 答。是邪見也。故章引不増不減經
云。舍利弗大邪見者。所謂見衆生界増
乃至邪見心云云問。爾也。付之凡尋
減兩見是計斷常故可邊執見。何云邪見
耶。答。於佛界衆生界増益損減見。是從
顛倒妄心起。所以名邪見。不諸論
。倶舍論云。一切妄見皆顛倒轉。竝應
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甚云云
法華經云。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云云
文玄賛釋云。五見名邪見。非要撥無方名
邪見乃至名爲稠林云云所以無失耳。問。
爾若増減見名邪見者。不増不減經説十二
一減見。二斷見。三減見。四無涅槃見。五無餘見。六
畢竟無涅槃見。七世間有始見。八世間有終見。九
幻化所見。十無滅無樂見。十一無
衆生界見。十二無聖諦見也
此十二見已異
體。何總名邪見耶。答。名體雖異總從
倒妄心起。故名邪見
終教意建立定性二乘成佛道理耶 答。今
立章偏述無性有情成佛義。不定性二
乘作佛理。但終教已上宗意建立定性無性
皆成佛道理。故必可成佛。問。爾定性二乘永
心智根識故無還生成佛義。而何云
耶。答。是帶方便始教意成佛云也。
而終教已上眞了義教意成佛無失。問。爾設
終教已上意專不成佛。其約無性有情
心故云成佛然。但定性二乘永灰身
滅智無還生義。何云成佛。加以攝論云。爲
攝一類及任持諸餘不定種性諸佛
一乘云云知爲定性佛不一乘。故不
成佛而何云成佛耶。答。是論文述方便教
。面實迴心向大必可成佛。故二乘迴心章
云。彼諸論依始教門引小乘所立頼耶行相
麁顯不眞起。故説乃至今終教中
實*而説。既以根本無明動如來藏
耶識。彼二乘人於此二法既倶未斷證。何
因得滅阿梨耶識乃至心也云云又同
章上文云。悉有佛性力内熏因故。如來
大悲力外縁不捨故。根本無明由未盡故。
小乘涅槃不究竟故。是故一切無迴心
大菩云云意定性二乘不成佛者是
始教方便詞。或爲小乘一分云爾也。今
此終教了義中内本覺性外催諸佛大
。故必還生後得變易身大菩提云也。
問。爾若一切二乘皆有佛性佛者。何優
婆塞戒經云若説衆生有菩薩性是名
云云以知建立定性二乘皆成佛道理
教已上宗爲外道。爾何可之耶。答。是以
方便機前偏執爾。意若執佛但説
切衆生有菩薩性機前。以方便分別説
時。説二乘無性種性而遮彼執也。但
終教已上宗意細探眞實了義定性二乘
皆成佛理。故善生經云。若有定性已發
縁覺心即。不阿耨菩提心乃至
定性者是名外道云云所以立定性
是外道。何悉有佛性宗非了義。問。爾既入
無餘涅槃者無迴心向大思。何云
大菩提。若有證文出者也。答。云此宗師
數經文證據。故楞伽經云。樂著三昧
住無漏界究竟趣。亦復不退
諸三昧乃至劫不覺。譬如惛醉人
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云云
又涅槃經云。須陀洹人亦後不定。故經八萬
則能得阿耨菩提心乃至獨覺逕十千
阿耨菩提心云云又法華經云。我滅
度後。復有弟子是經乃至唯以佛乘
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説法
云云意二乘聖者入無餘涅槃永無
。譬如醉人雖暫眠終必覺云也。故入
餘涅槃聖者以微細心還生後得變易身
必證大菩提道理顯然也。問。爾此等文是
不定性二乘迴心道理也。而何爲定性二
乘還生得菩提證文耶。答。此文是不
不定性迴心證據。已樂著三昧樂云云是説
著沈空保執趣菩提。定性者
而依内外因縁力菩提道理也。就終教
何名種性耶。答。眞如名性種性。故章
云。以眞如隨縁染和合成本識時。即彼
眞中有本覺無漏内熏衆生乃至唯一眞如
云云意約眞如心眞如心生滅二種眞
。心生滅門眞如者法性海上吹無明風
三細六麁五意六染諸波浪衆生界。此
衆生界所有眞如名性種性云也。問。爾凡
種性者是因。故眞如雖一切有情非
而有心者成佛。非情不成佛。所以眞如名
種性成佛因然。若眞如爲成佛種
者。例有情成佛非情可成佛。而終教意
非情成佛理。故下文云。或一切皆有。
唯除草木等。如終教説云云爾何可
耶。答。眞如遍情非情而無心。故簡草木成
佛理唯有情所具眞如是成佛因也。故章
多經論文云。寶性論云。及彼眞如性者等
云云又楞伽經云。佛説如來藏以爲阿頼
。惡慧不知。藏即頼耶識等云云又梁攝
論第三云。由本識功能漸現聞熏等乃至
熏習與解性和合乃至一切聖道皆依此生
云云問。爾以此等文始教立生滅頼耶
。何爲終教立眞如種性證據耶。答。此雖
同文頼耶麁細。故爲始終二教證
失。始教立生滅一分八識終教立生滅不
生滅和合具分八識。八識即眞如故名性種
。離此別無法爾無漏種子具如
識差別
。可
之耳
問。正因縁因與性種性習種性同歟
異歟。答。同也。即終教意也正因者二空所顯眞
如。縁因者眞如用
六度等法。又云。
理性行性也
問。爾具此二種必成佛爲當如
何。答。必具此二種成佛。故起信論云。又
諸佛法有因有縁。因縁具足乃得成辨乃至
涅槃道云云問。爾必具足因縁佛者。
何涅槃經説三種人喩。所謂遇醫師
病。不遇時不愈。病人是不定性人。遇不
倶愈。病者菩薩種性者。遇不遇倶不愈。病
者是一闡提無性者云云此中菩薩性人遇
佛菩薩縁因善友醫師遇倶愈煩惱病
正因佛性故。而何不縁因成佛
耶。答。是唯以一正因佛性成佛。而有
故必具縁因成佛云也。問。不定性闡
提等者有正因佛性。不諸佛菩薩縁因
必可成佛。而何云但一菩薩性人遇縁因醫
遇時倶愈煩惱病成佛耶。答。今此菩
薩性人催勝正因故速成佛云也。而於
提等正因。厚煩惱所覆故遇縁因
遇倶不成佛等云也。故起信論云。無始無
明厚薄不同而有無量無邊差別云云
頓教種性體何物耶 答。此即眞如。故章云。
唯一眞如離言絶乃至一異不可得故是
種性云云問。爾終教與頓教同眞如名
種性。故無差別。爾何分別耶。答。同以眞如
種性。終教眞如以言説眞如故不
離言絶相。今此頓教眞如種性是言説頓絶
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
云云絶言眞如性故。章引諸法無行經第三
云云何是事名爲種性。文殊師利一切
衆生皆是一相畢竟不生。離諸名字一異不
可得故。是名種性云云故異也
圓教別種性方何 答云。此有二門
一約同教門。二約別教門
種性也。問。爾其二門意何。答云。此章云。一
前諸教所明種性乃至二據別教種性
甚深因果無二等云云意同教門種性者該
攝前諸教種性。一乘所流伴故。攝方便故。
別教門種性者甚深廣大依正無礙。因果無
二種性云也。問。爾且就別教門種性何云
依正無二種性耶。答云。此章引華嚴經十地
品文云。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虚空
乃至即五位之中位位内六決定義等名
種性。亦即此法名爲果相云云五位
者有二説。一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究竟道名
五位。二六位中前五名五位。謂資糧加行見
修道等覺也。意於五位具六決定義名
種性云也。六決定義者。一觀相善決
是觀眞如
一昧相
二眞實善決定是非一切世
世境
勝善決定是一切佛
本法界也
四因善決定此有二。
一成無常
愛果。二
常果因也
五大善決定是隨順利
生行
六不怯弱
善決定是能入諸佛
圓教種性菩薩成佛方何
 答。章偏出種性差別其成佛義。但
一位攝一切位一切位攝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是圓教成佛也。問。爾一位攝
切位初發心時成正覺者專不後後
。若佛位有一切位者即有因果雜亂失
爾何可之耶。答。不爾。其所以者。凡圓
教意開六相方便門六位重條成佛。故三
大僧祇修行初發心位圓滿。玄攝佛果功徳
分段身成佛者也。故行位差別章引華嚴經
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徳云云
又修行所依身章云。若依圓教
。但分段身至於十地離垢定前乃至但以
此教不生死麁細之相總就過患以爲
一際云云問。爾夫尋成佛路理事
二門。所以理成佛者不六位差別。言
説頓絶理性頓顯故。若事成佛者必經三僧
成佛也。何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耶。
答。是偏非理偏非事。然理事圓融位成佛
也。然而非三祇。凡顯圓教成佛
。一次第行布門。示位地階降。二圓融相攝
門。一位攝諸位成佛。依此二門而立六位
牒成佛也。故海印三昧論云。無量遠劫
即一念。一念即是無量劫。九世十世互相即
仍不雜亂隔別成云云又旨歸云。處夢謂
年。窹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在一
刹那云云問。爾就旨歸文夢謂年等
者。是成佛已後觀以前所經劫無始無
而三大僧祇是刹那之間知也。而何爲
發心位多劫成佛證文。又無量遠劫即一念
等者是説不思議理。何爲事理圓融成佛證
耶。答。是三乘淺機前示實經三僧祇。一乘
圓機前悉説發成佛理。彼方便此眞實。
何以方便詞眞實了義乎。總圓教意心
王即名法身。心數是報化如來。劣機前示
。圓人所見悉淨土。故華嚴經云。若人欲
知三世一切佛當如是觀。心造諸如
云云又云。毘盧遮那體清淨。三界五趣
悉皆同。由故沈生死。由實智故證
菩提云云故建立即身成佛道理尤可然。
問爾以何人初心成佛證據耶。答。以
財童子覩率天子龍女等其證。此等
圓機凡夫。分段身而證究竟位故也。問。爾
善財童子等是八地已上深位大士爲利生
凡夫。何云始發心凡夫耶。答。約三乘劣
者可深位菩。而一乘圓教意依
經功徳心地金剛種子。必來説教場
凡夫身而證究竟位云云故知圓教成佛速
疾矣
問。圓教種性菩薩成佛時一切衆生同時成
佛耶 答。一切衆生倶同時可成佛也。問。
爾若一人成佛時一切衆生成佛者。何沈
生死有情如春細雨。往生淨土衆生猶如
角一耶。答。是即妄想夢中見是相。而
實自他萬像皆是一眞如相。更無差別。所以
一人修行成佛時一切有情悉成佛也。故華
嚴經云。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一成一
切成云云問。爾若理性本是佛可然。自他所
具佛性無差別。故但望修行成佛
專不然。若爾先佛成道時一切有情成佛
了。何見世間六道四生尊貴卑賤差別
耶。答。如見皆是妄見。實因果無二故一
人成佛一切悉成佛。譬如水與波一異不可
。一切衆生與毘盧舍那同時成佛了。法
身流轉五道名爲衆生。還法性源説稱
。如此義普賢機所知。非三乘機菩*薩所
能。況於凡夫耶。問。爾設雖普賢行者所知
一人成佛時一切衆生不成佛。何起
是妄執耶。答。是尤可然。其所以者。彼此衆
生佛性無差別。故一人成道時一切作佛。譬
帝釋宮殿繋網。東方有一寶珠一網
。珠影點一網目一切網目同時點珠影
一人顯理性成佛時一切衆生同時顯佛性
而知此事即是佛。不此事時即名衆生
帝網無礙唯識道理廣如
重唯識義之耳
章云。由此種性縁起無礙五義門云云
其五門者何 答。五門者。一隨執非有門。是
小乘也。二隨事虧盈門。即始教。三從理遍
情門。是終教。四絶相離言門。是頓教。五性
備衆徳門。即圓教也。問。爾何故小乘等名
隨執非有門等耶。答。小乘中隨法執
大菩提性。故云隨執非有門。始教中就
有爲法爾無漏種子種性。不普遍
切衆生故。一分立無性隨事虧盈
。終教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道理故云
理遍情。頓教中説離言絶相故云
相離言門。圓教中説佛性具足主伴因果無
二依正無礙故名性備衆徳門是約法辨
隱顯相收
也。具可
之耳
問。爾終頓圓三教倶可從理遍情
。同説理性遍情非情故。何定終教
理遍情門耶。答。此取各義邊云爾。理實
爾有何妨。是故章又出五義。具可
是約機明
法分齊
備衆徳門意非情草木成佛
耶。答。章文偏明因果無二依正無礙種性
依報草木成佛道理。但圓教意非情
草木可成佛也。問。爾凡論成佛不成佛
心者云也。而草木本來無心。何云
耶。答。今圓教意建立依報國土正報衆生
無礙道理故草木成佛也。問。爾設雖依正二
報圓融無礙專草木不成佛。凡論成佛
是約心修行者。而非情無心亦無修行
何云成佛耶。答。建立非情成佛道理尤可
然。夫以眞如隨縁義邊。名八識心王心所
是眞如無一切有情非情。故正報衆生
因位八識成佛時依報國土草木等皆成
佛。識所變故。眞如隨縁故。所以經云。佛
説。菩薩説。羅刹説。衆生説。三世一切説云云
意佛説法國土草木等皆説法云也。問。爾
一分眞如理遍非情故云理性佛爾。何
三業六情草木等開言音
耶。答。已云依正無礙。何不説法。例如極樂
世界風聲述常樂我淨義。波音唱苦空無常
乃至花樹瓦石等皆説法。是亦爾。劣他受
用佛土猶如是。況三世間中。一大法身如來
於無數劫修行證得微妙清淨依報國
土非情等豈非説法。問。爾草木成佛十身中
何佛耶。答。十身中是國土身佛。十佛中是
法界佛也。問。如來滅後何時起種性成佛
哉。答。天竺佛滅後千餘年間護法清辨
始起。即護法菩薩依深密經云普爲趣一
切乘第三時等文唯識論立五
種性。清辨菩薩依般若經云所有一切衆生
乃至我皆令無餘涅槃<#0062_1/>等文立一切
有情皆當作<#0062_2/>佛道理。次振旦法顯自往
涅槃經略本闡提不成佛。生公親
羅什音旨唯一佛乘悉有佛性。但玄奘
入室神妨師種性集云。自慧日遐照法海東
。前秦之代童壽已前立五性差別絶無
。童壽門徒有竺道生生公
法華經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等。即被擯出。北凉<#0062_3/>蒙
遜之世曇無懺法師翻出涅槃經此漸立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至於陳代家依説家依
者眞
諦三藏
名也
後以大唐貞觀四年明發三藏翻
莊嚴論畢竟不般涅槃性還同童壽
是鳩摩羅<#0062_4/>什
也。秦代人也
遂以貞觀二十一年木叉提婆
<#0062_5/>玄奘名翻出瑜伽五性別亦同明<#0062_6/>發
云云又羅什入道觀云。菩薩實語有二種
一者事實語。有無即云有無。二者理實<#0062_7/>語。
云一切衆生<#0062_8/>悉有佛性。如來涅槃常住
云云又其所翻梵網經下卷云。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乃至常住法身云云又般若經云。所
有一切衆生之類乃至我皆令無餘涅槃
云云又法華經云。唯有一乘法二亦
乃至皆行菩薩道作佛云云
是皆羅什所傳也。三千門徒八百<#0062_9/>學士<#0062_10/>悉
其風悉有佛性也。而童壽以前立
性別絶無諍論者。是爲生公妄傳。非
實語
華嚴<#0062_11/>宗種性義<#0062_12/>抄一卷
  <#0062_13/>寛仁三年二月七日於東大寺北室西第
二小吏房抄了華嚴宗僧釋親圓依數先
徳傳勘多章疏要義抄也
寛治四年七月二十五日於高野如法房書
寫了           僧定源
同八月十七日移點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