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有宗七十五法記 (No. 2325_ 宗禎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見。六疑。七貪。八瞋。九慢。十無明。此名爲
隨眠。隨逐有情昏滯故。有身見者身即
是有故名有身。縁於有身我我所也。邊
執見者於我我所斷常也。撥無因果
邪見。於劣謂勝名爲見取見。謂身見邊
見邪見。執此三見以爲勝故。非因謂因。非
道謂道名戒禁取。戒謂佛法中五戒等也。禁
謂外道狗牛等戒也以外道通不八萬劫
前之事。不狗牛過去有順後生天之業
但見狗牛死得天。便謂草噉糞是生
天因。故以傚之也。執此戒禁以爲因道
戒禁取。餘五如前已釋。此十隨眠五部三界
異故。増成九十八使。五部者四諦修道也。
欲界苦諦下有十。集滅諦各有七。十中除
身邊戒取。道諦有八。十中除身邊二。修部
四貪瞋慢無明。已上合有三十六。上二
界五部各除瞋。各三十一。此即三界合九十
八使。此中三界四諦八十八使名爲見惑。纔
諦時彼即斷故。三界修部十使名爲
此迷事生後後時中。數數習道彼方斷故。見
所斷中有親縁重縁。五見疑親迷四諦
起故名親縁貪瞋慢三非親迷諦故名
。謂迷諦起見。見上生自味著即是貪恃
自見解高擧即是慢。違己見中必憎嫌
故。即是瞋也。無明有共不共。通親重縁。共
謂相應而起。不共謂獨頭不他而起。此
無明與五見疑相應。及與彼四諦所斷
貪等相應者是重縁也。獨頭無明於諦不
即是親縁。問何故四諦煩惱多増減不同。答
苦諦有身邊二見。而餘諦無者。不其因
及滅道無漏法我我所故。故餘諦無有。
身見執身爲我故。苦諦有身見。斷常依
生故有邊見也。戒禁取見有二類。一非
因執因。二非道執道。前非因執因推因果
者。隨斷常身邊見生故見苦斷。及執別解
脱戒等。爲出離道。此迷麁果即見苦斷。若
道邪見等出離道。即違道義強故
見道諦斷。問非因執因即迷集諦。如何不
斷集諦耶答先迷苦果。如梵王自在
天能生衆生。先計梵王等我。然後計
常是身邊見。此見既在苦諦故。戒取亦
苦諦也。計有漏戒成佛因。及狗牛等
生天因。此迷苦果皆見苦斷。若謗道邪
見等爲出離道。此非道執道。迷道諦故見
道諦斷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中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下

第三便明賢聖者。賢謂賢和。聖謂聖正。七
加行位爲賢。苦忍已去名聖。初七加行者。
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住。三總相念住。四煗
五頂六忍七世第一法。亦名七方便。入聖之
方便故。五停心者入修門略有五種。謂多貪
衆生不淨觀。多瞋衆生慈悲觀。多癡衆生縁
起觀。著我衆生六界觀。尋伺衆生持息念。然
最略要但二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修不淨
正爲貪。貪有四種。一顯色貪。謂妙青
黄等。二形色貪。謂好形状等。三妙觸貪謂妙
軟滑等。四供奉貪。謂妙俯仰等。若縁骨鎖
不淨觀通治四貪。以骨鎖中無四貪境
故。謂觀行者欲是不淨觀時。應先繋
心於自身分。或於足指或額或餘。隨所樂處
心得住已。依勝解力自身分。假想思惟
皮肉爛墮漸令骨淨。乃至具觀全身骨鎖
一具已復觀第二。如是漸次廣至一房
一寺。一村一國。乃至遍地以海爲邊。於
中間骨鎖充滿。爲勝解得増長故。漸略
而觀乃至唯觀一具骨鎖等。此爲不淨觀
此觀以大善地法中無貪性。二持息念
者。即經中所説阿那。阿波那念也。阿那此
持來。謂持息入。是引外風身義。
阿波那此云遣去。謂持息出。是引内風令
身義。此正治亂尋。以大地法中慧
性。而名念者慧由念力此爲境故。此相
圓滿由六因。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
淨。數者謂繋心縁出入息。從一至十。此有
三失。一數減失。於二謂一。二數増失。於
二。三雜亂失。於入謂出。於出謂入。離
此三失是名正數。中間錯亂復應一次
第數之終而復始。乃至得定。隨謂繋心縁
出入息。不加行息而行。止謂繋念唯
鼻端或眉間或足指。隨所樂處止其
。觀謂觀察此息風已。竝觀息倶大種造
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觀五蘊以爲
。轉謂移轉縁息風。安置後後勝善根
中乃至世第一法位。淨謂昇進入見道等。由
上二門心便得定。此名成止。已後爲
四念住。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
法念住。治淨樂我常四顛倒故。謂觀身不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故。此
二種。一別相念住二總相念住。初別相念
住。或以自相。或以共相身受心法。自相
別觀者。大種造色是身自性。受是受性。心是
心性。除此三外所餘諸法名法自性共相
別觀者。謂且觀身與餘有爲同非常相。與
餘有漏同是苦相。與一切法同空非我相
受等亦爾。解云非常通道諦。苦性唯苦集諦。
空非我通四諦及空非擇滅。又有雜縁不雜
。四中前三唯不雜縁。第四所縁通雜不雜
若唯觀法名不雜縁。若於身等二三或四
總而觀察名爲雜縁。解云四法一一別縁爲
四句。名不雜縁。二二合縁爲三句。謂一法
身。二法受三法心。三三合縁爲三句。謂一
法身受。二法身心。三法受心。四法合縁爲
。此雜縁也。次總相念住者。此但四合縁故。
總雜法念住也。前別相位有雜縁者。或二
三四。今唯總相縁四故與前別。此四念住亦
大地中慧性。而名念住者慧令念住
是故於慧立念住名。隨慧所觀念能明記
故第四煗法者。修總相念住已次生煗善
。此法如煗立煗法名。聖道如火能燒
。聖火前相故名爲煗。此煗善根分位長故。
能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苦聖諦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
非我。觀集聖諦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
四縁。觀滅聖諦四行相。一滅。二靜。三妙。
四離。觀道聖諦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
四出。釋此相義者待縁故非常。逼迫性故
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如
故因。等現理故集。謂因集果令現也。
果相續理故生。成辨理故縁。譬如泥團
輪繩水等衆縁和合成辨瓶等。諸蘊盡故滅。
貪瞋癡三火息故靜。無衆患故妙。脱衆災
故離。通行義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
行。能永超故出。此煗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増
長。至成滿時善根生名爲頂法。此亦如
煗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煗頂二
善根倶名動善退動故。動善根中此法
最勝如人頂故名爲頂法。又忍位是進。煗
位是退。此頂在進退兩際猶如山頂故名
頂。如是二善根初安足時皆法念住。後増
進時通四念住。謂見道中唯法念住。見道速
疾無別觀故。以此煗頂位順見道故。故
初安足唯法念住。後増進時稍容豫故。故得
通修四念住也。言初安足者最初遊踐四
聖諦迹也。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増長。至
成滿時善根生名爲忍法。於四諦理
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退墮故名
忍法。此忍善根初安足後増進唯法念住。
見道故。故初與後皆法念住。已上三善
根皆能具縁三界苦等。後世第一法唯觀
。然此忍法有下中上品。下中二品與
同。謂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
行相。上品有異觀欲苦。與世第一相隣
接故。今略明忍位下中上品者。若下品忍
具觀四諦十六行。中品忍位減縁減行。
上下八諦名之爲縁所縁境故。上界四諦有
十六行。欲界四諦有十六行。總計合成
十二行之爲行能縁行故。謂欲苦上苦。
欲集上集。欲滅上滅。欲道上道。各有四行
其次第後向前減行減縁。第一周以
四行相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
欲界道。後以三行上界道。減上界道下
一行相第二周以二行上界道復減
。第三周以一行上界道復減一行。第
四周以四行相欲道諦上道名曰
減縁。減縁之時亦雖減行減縁攝故不
減行。如上道諦餘七諦亦爾。唯於縁中
欲苦及與一行。總而言之上下八諦。諦
三行三八二十四周減行。七周減縁。唯
欲苦及與一行。解云縁行名殊。故云
欲苦及與一行。其實唯一行相。何以知之。云
二十四周減行七周減縁故。又寶法師釋
云。乃至欲界苦下三行各減行所縁已。唯
一行二念名爲中。此減將滿時二刹那心以
二行。減已中忍正滿時唯餘一行。此所
餘一行有二刹那心觀。一即上忍。一即世第
一也。中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刹那名
品忍。上品忍無間。生世第一法亦如上忍
一行一刹那。言世第一法者此有漏故名爲
世間是最勝故名爲第一。此有漏世間中勝
是故名爲世第一法。有士用力同類因
聖道生故名最勝。此四善根若得煗法
退斷善根無間業。墮惡趣。而
久流轉必至涅槃。若得頂法退
而増畢竟不斷善根。若得忍時雖命終
捨住異生位。而増無退不造無間不墮惡趣
若下上忍合得六種不生。此中下忍得一不
。謂於三惡趣非擇滅若至上忍
五不生。一者生謂卵濕生。二者處。謂無想天
大梵王處北倶盧洲。三者身謂扇搋半擇迦
二形身。四者有。謂第八有等。五者惑謂見所
斷惑。於此五種非擇滅。中忍無別不生
故不説也。解云卵濕二生多愚癡故。無想
大梵僻見處故。北倶盧洲無現觀故。扇搋等
諸煩惱故。扇搋半擇迦竝是梵語。扇搋
謂無根損根。半擇迦謂無勢損勢。第八有者
此上忍必入見者初果。初果聖欲惑極
七生故。等者等取色界一處二生業。此
等如後所明。若見斷惑雖即未斷。以必不
起故。此四善根竝慧爲性。七加行中前三
是散善。唯在欲界唯人三洲。三惡趣天趣北
洲無者惡趣無般若故。諸天雖般若
苦故。北洲無般若及厭苦故。後四是定
善。若依地者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無非
定地故。無色亦無。謂煗等四見道眷屬。無色
見道故無煗等也。義準四靜慮中上三
近分。亦無見道故無煗等也。若依身者唯
欲界人天九處身也。除北倶盧。唯依欲身
者能厭苦故唯欲身入見道。故四中前三三
洲初起。後生天處亦續現前。天處無初起
者無勝厭離等作意故。惡趣雖勝厭離
等作意。無勝依身故。第四善根天處亦起。
此無初後一刹那故。又七加行中前三順解
脱分攝。後四順決擇分。順解脱分者解脱謂
涅槃分是因義。此善順彼與彼作因故。此
善名順解脱分。有一食一戒等深願
解脱。願力所持便名植順解脱分。諸植
順解脱分者。極速三生方得解脱。謂初生
順解脱分。第二生起順決擇分。第三生入
聖乃至得解脱。若極遲者經六十劫。順決擇
分者決謂決斷。擇謂簡擇。謂諸聖道以
疑故名決。能分別四諦相故名擇。是見
修無學三道名爲決擇。分謂分段見道唯是
決擇之一分故名決擇分。煗等四善根能爲
勝縁決擇分益彼故得彼名。順是
其因決擇分是其果從因及果名故。此名
順決擇分
次聖位者有三。一見道。二修道。三無學道。
初見道者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縁欲界苦
聖諦境。生無漏法名苦法智忍。苦忍無間縁
欲界苦諦。次生法智名苦法智。此智無間次
上二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苦類
智忍。此忍無間即縁此境類智生
類智。如苦諦此四心。縁集滅道
四亦然。謂苦類智後縁欲集諦集法
智忍。此忍無間生集法智此智無間縁上界
集諦。生集類智忍。此忍無間生集類智。此
智無間縁欲滅諦滅法智忍。此忍無間
滅法智。此智無間縁上界滅諦滅類
智忍。此忍無間生滅類智。此智無間縁欲道
道法智忍。此忍無間生道法智。此智
無間縁上界道諦生道類智忍。此忍無間
道類智。故於四諦各有四心十六心
苦法智忍者苦法是苦諦法忍。縁苦法
法忍。智是忍果是等流果。智唯無漏。爲
此忍亦唯無漏。擧後等流以爲標別。謂四
善根中忍是有漏性。今此中忍性是無漏。恐
前忍法智果是無漏。與前忍別。
故忍爲智者。從果爲名如華果樹。樹非
華果故名華果樹。忍亦如是生法智
故名法智忍。若法智者最初證知諸法眞理
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
苦既爾。餘集滅道各有四心。準此應知。
此十六心總説名爲聖諦現觀。謂在現前
聖諦故。此有三種一見現觀唯無漏慧。
諦分明故名見現觀。二縁現觀。此無漏
慧。及慧相應心心所法。同一所縁名縁現觀
三事現觀謂前相應及餘倶有同一事業名
事現觀。餘倶有者諸道倶戒及生等四相。倶
有因故名倶有也。此十六心與世第一
一地。謂六地中隨一也。應知。依身唯欲
界人天九處身也。又此中忍是無間道約
惑得惑得之所隔礙故。謂斷惑時惑
體不現但斷其得也。智是解脱道。已解
惑得。又與離繋得倶時起故。忍智次第理
必應然。猶如世間驅賊閉戸。忍如賊智
戸也。然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名爲
見道。於四諦理見今見見未曾見故。至
第十六道類智一諦理未見今見。如
曾見故修道攝。問道類智縁道類忍
今見何故非見道攝。答此中約諦不
。雖道類忍一刹那心未見今見。而於
上下八諦皆已曾見故修道攝。如畦稻
一科不名爲一畦未刈。問忍於諦理
見今見可見道。中間七智已見今見何
縁七智亦見道攝。答知諦未盡中間起故見
道攝。是見道十五心名初果向。趣預流果
故。此約次第證若超越證則不然如後當

次修道者從道類智已去乃至金剛喩定總
。九地修惑各有九品。其能斷道亦
九。謂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三故成
。且下品三者謂下下下中下上。中品三者
謂中下中中中上。上品三者謂上下上中上
上。九九總有八十一品惑。道亦有八十一
品無間道八十一品解脱道。此中下下品道
能斷上上品障。乃至上上品道斷能斷下下品
。如衣位麁垢先除後除細垢。又如
闇小明能滅要以大明方滅小闇。此修道中
立三向三果總有四向四果。初向是見
道。後果無學道。故中間三向三果是爲
初預流果者至道類智時方住此果。梵云
須陀洹此云預流。諸無漏道總名爲流。初
此流名爲預流。諸預流者住果未
欲界受生極多七返。人中七生。中有生
有各七。天中亦然。總二十八生。皆七等故但
七返七葉樹。問何縁彼無第八有
謂相續身齊此七生所有聖道必成就故。聖
道種類法應是。如七歩蛇第四日瘧
七歩毒蛇螫大種力故能行七歩毒勢力故不
第八第四日瘧者諸患瘧者發時不同或有半日
發半日發或有日不發一日發或有極遲發者
第一日發第二日第三日不發至第四日必發此名
四日
第七有無佛法時彼在居家
阿羅漢果。既得果已必不家。法爾自得
苾芻形相。若於人趣預流果七生天趣
七生人中。至第七生彼還人趣般涅槃
若於天趣預流果此應思。諸預流者
進斷欲界一品修惑。乃至五品名爲一來
。是趣第二一來果故。若斷第六一來
梵云斯陀含此云一來。彼往天上一來
人間而般涅槃故。或名曰薄貪瞋癡。已斷
上中六品厚重。唯餘下三品薄貪瞋癡故。此
一生中必斷上界煩惱方證圓寂。應
欲界經生聖者。若起聖道能進斷惑必於
此生無學果。但爲斷道起時艱辛勵
得誰肯更生。以曾受生極厭苦故。若七
生住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不更作家家等
。若家家位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不更作
一來等人。若一來位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
更作一間等人。一來向中若三縁具轉名
家家。一由斷惑欲修斷三四品故。二由
成根能治彼無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
欲有三二生故。言三四品三二生者。
若斷三品三生。若斷四品
。以九品惑能潤七生。言九品潤七生者。
具上上品能潤兩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潤
。中中中下合潤一生。下三品惑共潤
。既上三品能潤四生故。斷上三品四生
便損名三生。既言中上品潤一生。故斷
中上品復損一生。前斷三品已損四生。今
中上復損一生。故斷四品總損五生
二生也。又解九品未斷皆潤七生然於
其中強弱不等。猶如九人大小不同力有
強弱共擧七石穀。若斷一品餘八惑猶潤
五生。如八人共擧五石穀。餘喩應知。問何
故無一品二品五品。五生四生一生半家
家者耶。答必無一品二品不三品
中間死生。無五品六品而有
。謂由聖者得初果已斷欲修惑大加
。必無一大品結三品名
一大品
死生
故。故斷一品二品必斷三品也。斷第五品
必斷第六品者。謂斷第六品一來果。以
一品能障得果故。應知總有二種家家
一天家家謂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證圓寂。或
一天處而受三二生。或於二天處
二生。或於三天處而受三生。二人家家。謂
人趣三二家而證圓寂。或於一洲處
三二生。或於二洲處三二生。或於
洲處而受三生。若天三生家家天三人二。若
天二生家家天二人一。此即人中得道天上
涅槃。從涅槃處名。若人家家翻此應知。
此不等生家家。亦有等生家家。天三人三等。
此據得道及涅槃處名。思之應知。一切
家家竝不初得道生。皆約得聖之後更受
説。然言三四品三二生者此據
説。此中非三二生若斷三品
已總斷餘結。入涅槃者亦是三生家家
攝也。二生家家其義亦爾。諸一來者進斷
修惑七八品名爲不還向。是趣第三不還
故。若斷第九不還果。梵云阿那含
不還。必不還來生欲界故。不還向中若
三縁具轉名一間。一由斷惑欲修斷七
八品故。二由成根能治彼無漏根故。三
受生更受欲有餘一生故。言一間者間
謂間隔。彼餘一生爲間隔故不圓寂。或
餘一品欲修所斷惑爲間隔故不不還
前約異熟
後約煩惱
一間者説名一間。問前言
一品惑能障得果。何故斷第八品
第九品死生耶。答以第九品。一即得
果得第三果也。二復越界越欲界也。由
故第九品惑障不還果。斷第六品
得果而不越界。故此一品不果。明
還果差別多種。一明七種不還。二明九種
不還。三明七善士趣。四明欲界經生。五明
身證不還。初七種不還者一中般。二生般。三
有行般。四無行般。五上流。六行無色。七現般
也。中般者謂欲界沒色中有中般涅槃故。生
般者色界生已般涅槃故。此具勤修速進二
。有行般者色界生已長時加行方般涅槃。
勤修行。無速進道。無行般者謂於色界
生已經久加行懈怠無功用行般涅槃故。此
勤修速進二道倶闕也。言上流者是上行義。
謂於色界要轉生上方般涅槃。上流有
一者有雜修即樂慧也。二無雜修即樂定也。
若雜修者生色究竟。無雜修者能往有頂
雜修中復有三種。一全超。二半超三遍
歿今依色界十六天中此三種。言全超
者謂在欲界。於四靜慮已具雜修。遇縁退
失上三靜慮。唯味初禪此命終生梵衆
。由先習力復能雜修第四靜慮。從梵衆
歿生色究竟頓越中間故名全超。言半超
者從梵衆歿生色究竟。中間有十四天
次受生。或越一天後生色究竟。或越二天
後生色究竟。乃至或越十三天處。後生
究竟皆名半超。超非全故名爲半超。非
對之半也。越一天者受十五生。越二天
十四生。乃至越十三天者唯受三生。由
此半超極多十五生。極少唯三性。中間多少
理思之。聖必不大梵天處。謂大梵言
我生世間。是戒禁取僻見處故。言遍歿
十六天盡遍受生故名遍歿。無雜修
遍生色界。唯不五淨居天。廣果天歿
往生天無色。後生有頂方般涅槃此亦有
超半超遍
歿
故色界中下十一天樂定樂慧。倶得
受生。於廣果天便分二路。若樂慧者生
淨居。若樂定者生無色界。此五名爲行色
界者。樂定那含雖無色。經色生故是色
界攝。行無色者差別有四。唯除中般
故。從欲界歿直生無色。有生般等四種
那含。此總名爲無色那含。現般者不
無色。唯於欲界般涅槃現般那含。於
現身中涅槃故。言雜修靜慮者。夫欲
修四靜慮者必先雜修第四靜慮。以
四定最堪能彼定樂行勝故名爲堪能
第四禪止觀均故名爲樂行
謂阿
羅漢或是不還。彼必先入第四靜慮。多念無
漏相續現前。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後復多
念無漏現前。如是旋還後後漸減。乃至最後
二念無漏。次引二念有漏現前。無間後生二
念無漏名雜修定加行成滿。次復唯有一念
無漏。次復引起一念有漏。無間後生一念無
。中間有漏前後無漏。以相間雜故名
。此一念雜名根本成。修第四已乘此勢
。亦能雜修下三靜慮。雜修靜慮總有
。一爲受生淨居故。二業現樂
故。三爲止起煩惱退。若不還修由
三縁。若羅漢修除受生一。不後有故。由
第四靜慮五品故。淨居唯五。一下
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勝品。五上極品。初
品有三。謂三心也。初起一無漏。次起一有
。後起一無漏。第二品六。謂更三心并前
六。第三品九謂更三心。并前成九。第四
品十二謂更三心并前九心故成十二。第五
品復起三心前十二故成十五。如是五
品如其次第五淨居。應知此中無漏勢
力熏修有漏淨居。非是無漏能感
背有故。二九種不還者行於色界。五
種那含分成九種。且總爲三。一者中般。二
者生般。三上流般。有行無行皆色生已。得
涅槃皆生般攝。此三各三故成九種。中般
三者。一速般。二非速般。三經久般。由三火
星喩所顯故速般如札火小星迸時纔起近即滅
速如鐵火小星迸時起至中乃滅經久
鐵火大星迸時
遠未墮而滅
生般三者。一者生般約速立
也。二者有行般約非速立也。三無行般約
經久立。上流三者一者全超約速立也。二者
半超約非速立也。三者遍歿約經久立。然
上三種及與九種皆由速非速經久得般涅
故。互相望無雜亂失。如是三種及與九
種皆由業惑根有差別故。有速非速經久
不同。由業三者造順起業中般故。造
順生業生般故。造順後業上流故。
惑三者下品煩惱中般現行。中品煩惱生
般現行。上品煩惱上流現行。由根三品者中
般上根。生般中根。上流下根。中般生般各分
三者但由惑根有差別故分爲三種。不
業異。謂中般三同起業故。若生般三同生業
故。故非業異也。上流分三具由惑根業有
差別。業有別者謂順後業有差別故。謂全
超業及半超業遍歿業故。此九不還由惑根
思而可知。三七善士趣者。中生各三。上
流爲一。經依此立七善士趣。上流一者同
上行故總合立一。問何故須斯二果不
善士趣名。答趣是行義。唯此七種皆行善業
惡業。須斯二果善惡雜行前二果
妻室
又此
七種皆往上界復還來。須斯二果往而復
來故唯此七種立善士趣名。四欲界經生者。
若於聖位欲界生厭苦心強。必不
色無色界。證不還已定於現身般涅槃故。
若於色界經生聖者容生無色界
色界無苦厭心劣故。容無色天。此經
界生聖及往上界生聖。必無練根兼無
退。問何縁經生聖及上生聖必無練根并退
答經生習根極淳熟故。及得殊勝所依止
昔於凡身得道未勝依
經生唯於聖身殊勝
故無練根及退轉也。
五身證不還者。若不還果修得滅定轉名
。滅定無心由身證得故名身證上明
二三果竝約次第證。若超越證者謂先凡位
有漏道。斷欲界六品或七八品。此人至
見道中第二向。趣一來果故。至道類智
時超得一來果。若先凡位斷欲九品。或斷
初定一品乃至無所有處惑。此人至見道中
第三向不還果故。至道類智時超得
不還果。若先斷欲一品乃至五品。至見道
具縛人預流向。趣預流果故。問先
欲一品乃至五品。或斷七八品或斷
七地。此人至道類智時何故不二向三
向四向。答此人猶住果未勝果道故。勝
果道者謂向道也。向道勝前果道故。諸有漏
道雖能離下八地染見修五
部合斷
有頂
有漏道欣上厭下。於有頂地上可
故。又諸有漏道唯能離次下一地染。謂依
欲界染。及依二禪近分初禪染。乃
至有頂近分離無所有處染。不上地染
勢力劣故。不自染自地煩惱所隨増故。
下地染謂已離故。無漏道不爾。謂未
至定起無漏道能斷九地。中間四本靜慮及
下三無色。於此八地無漏道能離自地
及上地染。不下謂已離故未至中間四本
靜慮下三無色
無漏九地諸無
漏依此地起故
又有漏道中若無間道縁
地法。麁苦障三種行相中隨起一行。若解脱
道縁上地法。靜妙離三種行相中隨起一行
寂靜故説名爲麁非美妙故説名爲苦。
出離故説名爲障。靜妙離三翻此應
有漏六
行觀是
故知下八地修惑通有漏無漏二斷。聖
人亦有有漏道。阿羅漢向者得不還
者。從初定一品有頂八品阿羅
漢向。趣阿羅漢果故。即此向中斷有頂地
第九品惑無間道名金剛喩定。此定能破
切煩惱。猶如金剛能摧一切。故名金剛喩
。定雖力能破一切。餘惑先斷故今唯
第九品惑。此定既能斷有頂地第九品惑
能引此惑盡得倶行盡智起。即此盡智是
解脱道也
三無學道者有頂第九解脱道。盡智生已成
阿羅漢果。更無學故名爲無學。義準前來所
辨四向三果皆名有學。爲漏盡常樂學
故。異生未諦理故不學。阿羅漢此云
應應人天廣大供養故。此果差別有
一者退法。謂遇少縁病等便退所得。無退
者便般涅槃。二者思法。謂懼退失恒思
自害。三者護法謂於所得喜自防護。四者
安住法。離勝退縁自防亦能不退。
勝加行亦不増進。五者堪達法。彼性堪
能取修練根速達不動。六者不動法。不退
故。彼必無退。此不動種姓於盡智後。必
無生智退故。餘五無無生智若無
學位
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是
盡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復更知我已斷
復更斷我已證滅不復更證
已修道不更修無生智
六中前五總
時愛心解脱。恒時愛護所證得法故名
時愛。及心解脱煩惱縛故名心解脱。亦名
時解脱要待時方能入定及能解脱煩
惱縛。故具足應待時解脱。略初待言
時解脱。言待時者時有六種。一得好衣
時。二得好食時。三得好臥具時。四得好處
時。五得好説法時。六得好同學時。後不
動種性名爲不動心解脱。不煩惱退動
及心解脱煩惱縛故。亦名不時解脱。以
時入定及能解脱煩惱縛故。此六種姓
中初退法種姓必是學位先有。以是最極下
先非此性而後成也。思法等五亦有
後得。謂有先來學位是思法性。或有先來
學位是退法。後至無學位練根成思。乃至
不動如思法説。此中退法非必定退。乃至
堪達非必能達。但約容有立此名。故六
阿羅漢通三界皆有。若退定退堪達定達。此
則上界唯有安住不動二種。謂彼上界無
退失自害自防及練根故。故無餘四。練根者
謂調練諸根也。唯人三洲有天趣中無。彼無
退故。非但無學練根。有學異生亦能練根。
但除見道見道速疾。無容彼練根加行
故。又六中前五有退姓退果。不動種姓
二退倶無。言退姓者五中唯退法一姓必不
退謂居下故更無退處。思法等四皆有
種姓退。如堪達等退至安住等
退果者五種皆有退果謂退無學果也。
然先學位住思等四。今至無學此思等四。
性之與果必無退理。謂學無學道所成堅
故。若於無學退法等姓修成思等四種種姓
是容退以唯無學道所成故。唯先退法
退果義姓是退故。又此六種有學異
生亦有。彼爲先故無學亦有六也。此宗所立
唯預流果必定無退。以迷理見道惑故。
諦理眞實楷定可依。聖慧已證必無退理。後
之三果許退果。以道惑是迷事故。事
相浮僞無定可依。斷彼惑失念退。若
大衆部預流果有退羅漢無退。若經部宗預
流應果倶無退。聖道證故。中間二果亦有漏
道證故有退也。然一切從果退須叟必得。
命終而不得者。譬如壯士雖蹶不仆。
上明六種又開爲七。第六不動分二。先來
利根者名爲不退。後修得者名爲不動。上來
明四向四果。若論其性者四向皆以無
漏五蘊性。七十五法中。無表心王大地法
十。大善地法十。尋伺得四相皆通四向。四果
皆以無漏五蘊擇滅性。七十五法中無表
心王。大地十大善十。尋伺得四相。擇滅無爲
皆通四果。又明七種聖人。一隨信行。二隨法
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脱。七倶
解脱。依加行異初二聖。謂隨信行者。彼
先信他隨行義故。隨法行者彼於先時。由
自披閲契經等法隨行義故。此二在見道
。依根不同次二種。鈍根名信解。利根
見至。此即先名隨信行今名信解。先名
隨法行今名見至。言信解者信謂淨信解
謂勝解。由信増上勝解顯故故名信解。言
見至者由慧増上正見顯故。此二在
滅定身證名。由身證得滅盡
故。此即前信解見至二種所攝。依解脱
後二種。謂由慧力煩惱障慧解
。兼得滅定解脱障即滅定障名解脱
不染無知爲
倶解脱定慧障之爲倶。此二皆通
六中時不時攝。先名信解今時解脱。先名
見至今不時解脱此二在無學道中。又經説
十八有學九無學。十八有學者。一預流向。二
預流果。三一來向。四一來果。五不還向。六不
還果。七阿羅漢向。八隨信行。九隨法行。十信
解。十一見至。十二家家。十三一間。十四中
般。十五生般。十六有行般。十七無行般。十八
上流。九無學者。一退法。二思法。三護法。四
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七不退法。八慧
解脱。九倶解脱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下
 尾野山主所撰七十五法既得室親承
 指誨各記所聞十襲祕惜一人公然曰何
 慳法味人染指乎皆從其議
 是注本據於行間餘義於行上繕寫
 功畢遂謀文林之梨棗
  享保庚戌仲冬日 負笈小生等謹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