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有宗七十五法記 (No. 2325_ 宗禎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滅。如牛所駕車名曰牛車。略去中言故作
是説。非擇滅者。謂當來生法縁闕則不生。
於此不生時得非擇滅。得不因擇。但由闕
縁故。名非擇滅。如眼與意專一色時。餘
色聲香味觸等。謝縁彼境界五識身等。住
未來世畢竟不生。由彼不能縁過去境。縁
不具故得非擇滅。於法得滅應作四句。
或於諸法唯得擇滅。謂諸有漏過現生法。
以有漏故唯得擇滅。以過現生法故不得
非擇滅。或於諸法唯非擇滅。謂不生法無漏
有爲。以不生故得非擇滅。以無漏故不
得擇滅。或於諸法倶得二滅。謂彼不生諸
有漏法。以不生故得非擇滅。以有漏故亦
得擇滅。或於諸法不得二滅。謂諸無漏過
現生法。以無漏故不得擇滅。以過現生故
亦不得非擇滅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上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中

次立蘊處界以攝七十五法者。且五蘊者。
一色蘊。二受蘊。三想蘊。四行蘊。五識蘊。梵
云塞建陀羅。此譯爲蘊。舊譯爲陰。或譯爲
衆。如法華云五衆之生滅。此中色蘊攝色
十一。受想二蘊攝心所大地法中受想二。行
蘊攝五十八法。謂心所中除攝受想二餘四十
四心所。及十四不相應。識蘊是心王。蘊中不
攝三無爲。彼與蘊義不相應故。謂聚義
是蘊義。諸有爲法可聚集故。假令如色。若
過未現在。若内外若麁細。若劣勝若遠近。如
是一切略爲一聚説名色蘊。無爲不然非
如色等有過去等品類差別。可略一聚名無
爲蘊。解云無常已滅名過去。若未已生名
未來已生未謝名現在。自身名内所餘名
外。有對名麁無對名細。染汚名劣不染名
勝。去來名遠現在名近。乃至識蘊應知亦
然。而有差別謂依五根名麁。唯依意根
名細。問何故餘心所總置行蘊中。但受想二
別立爲蘊耶。此有三因。一諍根因。二生死
因。三次第因。諍根有二。謂著諸欲及著諸
見。此二受想如其次第爲最勝因。味受力
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諸欲者
五妙欲也。諸見者五見也。欲貪諸見體是煩
惱。煩惱名諍即諍名根。受想二法與諍根
爲因。諍根之因依主釋也。生死因者。由耽
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迴。故受與想爲生
死因。生死之因依主釋也。其次第因如次當
辨。問五蘊名數如是次第何義。此有四義。
一隨麁次第。謂色有對故。諸蘊中爲麁。無色
中麁是受。如世間言我手等痛痛是苦受。
次想麁於後二。謂男女等相易了知故。行
麁過識。貪瞋等行易了知故。識最是細。總
取境相難分別故。二隨染次第。謂無始生
死已去。男女於色更相愛樂。此顯形等故初
説色。此色愛生由耽受味故次受。耽受復
因倒想生故次想。此倒想生由煩惱故次
行。如是煩惱依識而生。此行及前三皆能
染識。三隨器等次第。如欲迎客先求好器。
謂色如器受所依故。故色初説。既得器已擬
有所盛。次求飮食謂米麺等。受類飮食
如食有損益。苦樂受亦爾。故次説受。求得
食已不可獨進。次求助味。謂&MT04877;鹽等。想同
助味由取怨親中。平等相助生受故。故次
説想。雖得飮食助味。復須人調合。次求厨
人。行似厨人。由貪思等業煩惱力。愛非愛
異熟生故故次説行。既調合已進客受用名
爲食者。識喩食者。有情身中識爲主勝故。
故最後説識。四隨界別次第。謂欲界中有
諸妙欲色相顯了。色界靜慮有勝喜等受相
顯了。三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非想
中思感八萬。思最爲勝行相顯了。此即。識
住其中。諸蘊次第應知如是。由此諸次第
因離行別立受想二蘊。餘經説無漏五蘊。
謂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此中戒者道其無
表色蘊中攝。定慧心所法行蘊攝。解脱以心
所中勝解爲體。解脱知見是盡無生智以慧
爲體亦是心所行蘊攝。次立十二處者。六
根六境爲十二處。六根者眼等五根第六意
根。六境者色等五境及與法境。此中五根五
境攝色十一中十。意處是心。法處中具攝六
十四法。謂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應。三無
爲并無表。問一切皆法何故但一名法。一爲
差別故。若總名法即無差別。二攝多法故。
謂六十四法。三攝増上法故所謂涅槃。言
處者梵云阿耶怛那。唐云處舊翻入。此十
二處是心心所生長門處故名爲處。其次第
者如次界門中辨。次立十八界者。梵云駄
都唐云界。種族義是界義。如一山中有多
銅鐵金銀等族説名多界。如是一身一相
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其十八
者六根六境六識。此中意界者。即六識身無
間滅已爲後識依名爲意界。意者所依義。
此即第六意識所依也。問此立處界次第何
義答今當辨六根次第。由斯境識類知。且
前五根所取境但是現在。第六意根通三世
無爲取。是故先説五根後説意根。又五
根中前四根境唯是所造是故先説。身境不
定是故後説。又前四中眼耳取遠境是故先
説。眼耳中眼用遠故説在耳先。如遠見山
河不聞其聲。又眼用速勝耳。先遠見人撞
撃鐘鼓後聞聲故鼻舌二根。用倶非遠合中
知故。然先鼻者由二義故。一速二明。速者
如對香美飮食時。鼻先嗅香舌後甞味。明
者鼻能取味中之細香。舌不能取香中之
細味也。 又此六根隨扶根依處上下故辨
次第。謂眼所依最上。次耳鼻舌。身多分居
下。意無方所。有即依止諸根生者故最後
説。謂六識身總名爲意。眼等五識依五根
生故。此中六識得名隨所依根。根變識有
明昧故。及彼根不共因故。謂眼等五根。但
與眼等識爲不共因。若色等通自他眼識
等。及自他意識等所取是共因也。故不名
色識乃至觸識第六意根亦能爲五識所依。
雖非不共因是意識所依性故。故從所依
名爲意識。法非五識所取。唯意識取却是不
共因。然非所依故不名法識。問無表如何
五蘊中即色蘊攝。處界中即法處法界攝。解
云以是以故色蘊中攝。以唯意識縁故法
處法界。若爾五境亦意縁。應法處法界攝。解
云五境通六識縁。以是變礙故。法處法界
不攝無表唯意識縁所以唯法處法界。所以
説此蘊等三科者。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一
愚有三。或愚心所總執爲我爲説五蘊。五
蘊中一是色一是心。分心所爲受想等三
故能破彼執。或唯愚色總執爲我爲説十
二處。十二處中以十全一少分是色故能破
彼執。或愚色心總執爲我爲説十八界十
八界中廣説色心。謂十全一少分是色。七全
是心。一少分是心所。故能破彼執。二根亦
有三。謂上中下根。上根聰利略説五蘊中
根説處。下根廣説十八界。若記持不同分
根反此。三樂亦有三樂略中廣如其次第
説蘊處界
第三義門分別有九。一三性門。二界繋門。三
有漏無漏門。四有爲無爲門。五是異熟非異
熟門。六有異熟無異熟門。七識所識門八根
非根門九三斷門。初三性分別七十五法
三性者善不善無記。若法可讃置白品中名
爲善性。若法可毀置黒品中名爲不善性
非可讃毀名爲無記。色十一中色聲二通
三性。若善心力等起身語表攝是善。若不善
心力等起身語表攝是不善。若無記心力等起
身語表攝是無記。及非等起色聲亦是無記。
非等起色聲者。八對聲中後六對聲。二十色
中十二顯色是也。言等記者心心所等能引
起。由色聲二非自性善惡。約能發心判成
善惡。初定有有覆表故。色聲亦通有覆無
記。無表唯善惡不通無記如前已釋。餘八
種色但是無覆無記也。心通三性。謂七心界
若與無貪等相應名善。若貪等相應名爲
不善餘名無記。心所中大地十。尋伺睡眠此
十三通三性。此中眠通三性者。據有夢説。
若無夢時唯是無記若夢見禮佛等事即善
性。若夢見殺生等即不善性。若夢見青黄
等即無記性。大善地十唯善大煩惱六通不
善有覆。大不善二。及小惑中忿覆慳嫉惱害
恨。并不定中瞋此十唯不善。諂誑憍三及貪
慢疑此六。通不善有覆。惡作唯善不善不
通無記。有説惡作通無記。謂我頃何爲不
消而食。我頃何爲不畫此壁等。然是但省
察非惡作也。不相應中得通三性。從所得
法判性故。四相亦通三性。遍一切有爲故。
二無心定唯善。是招無想有頂故。是善心所
等起故。餘七皆無覆無記也。名身等唯無記
者。此依聲而起非心力親能發起故。聲是
心力親起故通三性。三無爲中擇滅是勝義
善。是善是常故。虚空非擇滅是勝義無記。上
來所述三性總明。若細分別善有七。生得
聞思修學無學勝義也。無記亦七。異熟威儀
工巧通果自性勝義。此六無覆無記。更有有
覆無記爲七。不善唯一。合有十五如餘處

第二界繋門。三界者。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
界。此亦分爲九地。謂欲界散地色四靜慮無
色四定。色十一中五根色聲觸通欲色界香
味二境唯欲界繋。此二唯段食性故。欲界身
段食所資故。色界不爾故不通色界。言段
食者可成段別而飮噉故。謂以口鼻分分
受之。舊名摶食可摶握故。今以飮等非
可摶握故譯名段食。無表通欲色及不繋。
若散位無表是欲界繋。若定倶無表是色界。
若道倶無表是不繋。不繋者無漏也。此十一種
是色故不通無色也。心法總言通三界及
不繋。若七心界約九地分別者。意界意識
界。通三界及不繋通無漏故。眼耳身三識。
通欲初定二地。鼻舌二識在欲界。色界
無香味故。故無鼻舌二識前五識不通二
定已上者。此五恒與尋伺相應故。二定已
上無尋伺故。又此五不通不繋唯有漏故。
然二定已上。欲見聞觸時。借初禪識。此謂
泛借起。泛爾借起也。非生彼地無眼識等
及尋伺。但非彼繋故云借也。心所法中大
地十。大善十通三界及不繋。大煩惱六小煩
惱中憍不定中貪慢疑此十通三界。有漏故
不通不繋。小惑中諂誑二不定中尋伺此四
但在欲初定。不通二禪已上。此中尋伺亦
通不繋。諂誑二種通初定者。經説諂誑極
至梵天。衆相依故上地無有。以大梵王處
自梵衆。忽被馬勝苾芻問言此四大種當
於何位盡滅無餘。梵王不知無餘滅位。便
矯亂答我於此梵衆。是大梵自在。作者化者。
生者養者是一切父。作是語已引出衆外。
諂言愧謝。令還問佛。矯亂答顯彼有誑。
諂言愧謝顯彼有諂。大不善二不定中瞋小
惑中除諂誑憍餘七。此十唯不善。故但在
欲界不通上二界。彼無不善業果故。惡作
憂相應故憂唯欲界故不通上界。欲界有段
食故有睡眠故睡眠不通上界。不相應中
得非得。同分命根四相。此等通三界。此中
得四相亦通不繋。滅盡定唯在有頂。無想果
無想定唯第四禪。名句文若隨語繋唯在欲
初定。若隨身繋通欲四定。隨語爲正。三無
爲非三界繋是無漏故
第三有漏無漏門。苦集名有漏滅道名無
漏。漏謂煩惱於六根門泄過無窮故。此漏
於苦集中。隨順増長故。故名有漏。如沃壤
田能生苗稼。亦令増盛名爲有苗。縁滅道
二諦。諸漏雖生不増。如炎石上足不能住。
此如鹹鹵田雖生其苗。不能増盛名曰無
苗。色十一中無表通二。餘但有漏。心法通
二。心所中大地大善尋伺通二。餘二十四心
所但是有漏。不相應中得四相通二。餘九唯
有漏三無爲唯無漏也
第四有爲無爲門。有縁作名有爲。與此相
違名無爲。七十五法中前七十二是有爲。後
三種是無爲。常無常準此應知。第五是異
熟非異熟門。言異熟者因是善惡果是無記。
異類而熟名爲異熟。因唯善不善不通無
記。無記法力劣故。不招異熟如朽敗種。果
唯無記不通善惡。若是善惡即所造業無受
盡期故。又異熟法酬先業任運起故。故唯
無覆無記也。色十一中眼等五通二。問眼等
五唯有情數無覆無記。其非異熟者何。答。眼
等五根業所招者即是異熟。若所長養者即
非異熟。所長養者且能長養有其四種。一則
飮食。二者資助如塗洗也 三睡眠。四等持。
此四勝縁資益五根。長小令大養痩令肥
名所長養。色香味觸内有情數者。通異熟
非異熟。外境唯是非異熟。聲無異熟生。夫異
熟色任運而起。聲隨欲生故非異熟無表唯
善不善故非異熟也。心法通二。心所中大地
十尋伺睡眠。此十三法皆通二種。餘三十三
非異熟也。不相應中得同分四相通二。無想
果命根唯異熟。非得二定名句文非異熟也。
三無爲唯非異熟也
第六有異熟無異熟門。謂有漏善不善法。能
有當來異熟果。無記無漏無異熟也。色十一
中色聲無表通二餘八唯無異熟。心法通二。
心所中大不善二。小惑中忿覆慳嫉惱害恨。
不定中惡作瞋此十一唯有異熟。餘三十五
通二種。不相應中得四相通二。二定唯有異
熟。餘七無異熟也。三無爲無異熟也。前門
所明約體是異熟等。故與此別
第七識所識門。七十五法中唯色等五境二
識所識。謂眼等五識各一所識。又總皆是意
識所識。此餘諸法唯意識所識。然此宗六識
不竝生。言一相續中無二心轉故。等無間
縁唯有一故
第八根非根門。根者最勝自在光顯名根。由
此總成根増上義根體勝故名爲最勝。根
用勝故名爲自在。根體用雙勝名爲光顯。由
有最勝自在光顯名爲増上。將増上義以
釋根也。數有二十二。經説眼根耳根鼻根舌
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
憂根捨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
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此二十二根望誰増上。
謂眼等五根各於四事能爲増上。一莊嚴
身謂若盲聾等身醜陋故。二導養身謂因眼
耳見聞避險難故。鼻嗅香舌甞味身覺觸。
香味觸三是段食性能受用故。三生識等。謂
發五識及相應心所故。四不共事。謂眼見
耳聞。鼻嗅舌甞。身覺用各別故。女男命意四
根。於二事爲増上。且女男根二増上者。一
有情異。二分別異。有情異者。由此二根。令
諸有情女男類別。分別異者。由此二根。形
相言音。乳房等別。男身形相麁大。言音雄
朗。乳房小。女身形相尫弱。言音細小乳房大。
及作業等異。形相等分別各異名分別異。前
有情異約總相。後分別異約別相。命根二
者。一由命根故。於衆同分。能令續前。二
由命故。於衆同分。能持不斷。能續望前能
持據現。意根二者。一能續後有。謂中有末
心與愛等倶。能續生有故。二自在隨行。如
契經説。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如是心
一法。皆自在隨行。解云初句是自在義。次
句是隨行義。樂等五根於染増上貪等隨眠
所隨増故。謂喜樂受順貪也。憂苦受順瞋
也。捨受順癡也。信等八根於淨増上。諸清
淨法隨生長故。此二十二根中。眼等五意根
命信等五義如前釋。女男根體不離身根。
身一分中立此名故。樂等五根大地法中受
數差別成五。身受心受不同等故。五識相應
名爲身受。色聚名身。則諸色根依身起
故。名爲身受。從依爲名。意識相應名爲心
受。此中身不悦名苦身悦名樂。及第三靜慮
心悦安靜離喜貪故。亦名爲樂。心悦名喜
不悦名憂。捨根非悦非不悦。即是處中不
苦不樂受。諸識相應。意樂喜捨信等五根。如
是九根在於三道。如次建立三無漏根。謂
在見道依意等九。立未知當知根。有未曾
知當知行轉。故説彼名未知當知。見道有
十五心。謂八忍七智。此十五心於四諦境。
有未曾知當知行相轉。如苦法忍與疑
得倶生未知苦諦名未曾知。後至智位必
當知故名爲當知。如苦忍既爾諸餘七忍
亦復如是。故忍總名未知當知。中間七智
雖能正知。良由知諦未遍中間起故。亦名
未知當知。故説彼有見道行者。名未知當
知也。若在修道依此九根立已知根。無
未曾知。但爲斷除餘隨眠故。即於彼境
復數了知。是故説彼名爲已知。在無學道
亦依此九立具知根。知己已知故名爲知。
有此知者名爲具知。或習此知已成性者
名爲具知謂得盡智無生智故。如實自知
我遍知苦不復遍知乃至廣説。此即三道行
者名未知當知等行者。彼身中有此根故
名未知當知等根。未知當知等之根依主釋
也。色十一中眼等五根心王。心所中大地法
受念定慧。大善地法信勤。不相應中命此等
是根。餘竝非根
第九三斷門。三斷者。一見所斷。二修所斷。三
非所斷。見所斷者纔見諦時彼惑則斷故。見
是能斷。惑是所斷。見之所斷名見所斷依主
釋也。釋次修斷亦準此知。修所斷者。後後
時中數數習道彼惑方斷故。非所斷者。非見
修所斷名非所斷。色十一中無表。通修斷
非斷。散及定倶是修斷。道倶是非斷。餘十唯
修斷。竝不通見斷。見惑迷理分別起故。心
法通三斷。若與見惑相應見所斷。若修惑
相應及有漏善無記者竝修所斷。若無漏者
非所斷。此總言之。若約七心界分別者。眼
等五識唯修所斷。不通餘二。謂非迷諦理
分別起故。不通無漏故。心所法中大地十
尋伺通三斷。大善地法通修非二斷。大煩
惱六大不善二。不定中睡眠貪瞋慢通見修
二斷。疑唯見斷。小惑十及惡作唯修所斷。此
等唯有漏故不通非斷。不相應中得四相通
三斷。餘九種唯修斷也。三無爲唯非所斷也。
斷有二種。一自性斷。二所縁斷亦名縁縛
斷。自性斷者。謂對治道生時。斷彼煩惱自
性。斷已不行名自性斷。所縁斷者。能縁九
品惑盡所縛離繋名所縁斷。一切有漏色有
漏善。無記心心所得生等此等法非自性斷。
縁彼煩惱盡時方説名斷此斷已有現在前。
此中見所斷法唯是自性斷。修所斷法通二。
今便略明見修煩惱。根本煩惱有十。一有
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
見。六疑。七貪。八瞋。九慢。十無明。此名爲十
隨眠。隨逐有情増昏滯故。有身見者身即
是有故名有身。縁於有身執我我所也。邊
執見者於我我所執斷常也。撥無因果名
爲邪見。於劣謂勝名爲見取見。謂身見邊
見邪見。執此三見以爲勝故。非因謂因。非
道謂道名戒禁取。戒謂佛法中五戒等也。禁
謂外道狗牛等戒也以外道通不了八萬劫
前之事。不知狗牛過去有順後生天之業。
但見狗牛死得生天。便謂食草噉糞是生
天因。故以傚之也。執此戒禁以爲因道名
戒禁取。餘五如前已釋。此十隨眠五部三界
異故。増成九十八使。五部者四諦修道也。
欲界苦諦下有十。集滅諦各有七。十中除
身邊戒取。道諦有八。十中除身邊二。修部
有四貪瞋慢無明。已上合有三十六。上二
界五部各除瞋。各三十一。此即三界合九十
八使。此中三界四諦八十八使名爲見惑。纔
見諦時彼即斷故。三界修部十使名爲修惑。
此迷事生後後時中。數數習道彼方斷故。見
所斷中有親縁有重縁。五見疑親迷四諦
起故名親縁貪瞋慢三非親迷諦故名重
縁。謂迷諦起見。見上生自味著即是貪恃
自見解生高擧即是慢。違己見中必憎嫌
故。即是瞋也。無明有共不共。通親重縁。共
謂相應而起。不共謂獨頭不待他而起。此
無明與五見疑相應。及與縁彼四諦所斷
貪等相應者是重縁也。獨頭無明於諦不了
即是親縁。問何故四諦煩惱多増減不同。答
苦諦有身邊二見。而餘諦無者。不執其因
及滅道無漏法爲我我所故。故餘諦無有。
身見執身爲我故。苦諦有身見。斷常依身
見生故有邊見也。戒禁取見有二類。一非
因執因。二非道執道。前非因執因推因果
者。隨斷常身邊見生故見苦斷。及執別解
脱戒等。爲出離道。此迷麁果即見苦斷。若
執撥道邪見等爲出離道。即違道義強故
見道諦斷。問非因執因即迷集諦。如何不
在斷集諦耶答先迷苦果。如執梵王自在
天能生衆生。先計梵王等爲我。然後計彼
爲常是身邊見。此見既在苦諦故。戒取亦
在苦諦也。計有漏戒爲成佛因。及狗牛等
爲生天因。此迷苦果皆見苦斷。若謗道邪
見等爲出離道。此非道執道。迷道諦故見
道諦斷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中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下

第三便明賢聖者。賢謂賢和。聖謂聖正。七
加行位爲賢。苦忍已去名聖。初七加行者。
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住。三總相念住。四煗
五頂六忍七世第一法。亦名七方便。入聖之
方便故。五停心者入修門略有五種。謂多貪
衆生不淨觀。多瞋衆生慈悲觀。多癡衆生縁
起觀。著我衆生六界觀。尋伺衆生持息念。然
最略要但二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修不淨
觀正爲治貪。貪有四種。一顯色貪。謂妙青
黄等。二形色貪。謂好形状等。三妙觸貪謂妙
軟滑等。四供奉貪。謂妙俯仰等。若縁骨鎖
修不淨觀通治四貪。以骨鎖中無四貪境
故。謂觀行者欲修如是不淨觀時。應先繋
心於自身分。或於足指或額或餘。隨所樂處
心得住已。依勝解力於自身分。假想思惟
皮肉爛墮漸令骨淨。乃至具觀全身骨鎖。
見一具已復觀第二。如是漸次廣至一房
一寺。一村一國。乃至遍地以海爲邊。於其
中間骨鎖充滿。爲令勝解得増長故。漸略
而觀乃至唯觀一具骨鎖等。此爲不淨觀。
此觀以大善地法中無貪爲性。二持息念
者。即經中所説阿那。阿波那念也。阿那此
云持來。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
阿波那此云遣去。謂持息出。是引内風令
出身義。此正治亂尋。以大地法中慧爲
性。而名念者慧由念力觀此爲境故。此相
圓滿由具六因。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
淨。數者謂繋心縁出入息。從一至十。此有
三失。一數減失。於二謂一。二數増失。於一
謂二。三雜亂失。於入謂出。於出謂入。離
此三失是名正數。中間錯亂復應從一次
第數之終而復始。乃至得定。隨謂繋心縁
出入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止謂繋念唯
在鼻端或眉間或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
心。觀謂觀察此息風已。竝觀息倶大種造
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觀五蘊以爲境
界。轉謂移轉縁息風覺。安置後後勝善根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