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七十五法名目 (No. 2324_ ) in Vol. 71

[First] [Prev]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24
七十五法名目

一切諸法不過五位。五位法者。第一色法
有十一。五根・五境・及無表色
五根者。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此三根處雖各
二。類・境・識同
故爲
四舌根。五身根。此五根五識所依。四大
種所造。其體清淨如珠寶光
五境者。一色境五根・五境雖是色。爲差
別最勝故。獨立色處名
二聲境。
三香境。四味境。五觸境。色境有二或説
二十
一顯
有十二二形色有八顯色十二者・一青・二
黄・三赤・四白・五影障光・明生。於中
餘色可見名影
六光日焔
七明月星火藥等
諸焰名明也
八闇翻影
名闇
九雲・十煙・十一
塵・十二霧。形色八者。一長・二短・三方・四圓・
五高・六下・七正形平
等也
八不正形不平
等也
聲有八種。一有執受大種爲因有情名可意
如語出
好聲也
二有執受大種爲因有情名不可
意聲如語出
惡聲也
三有執受大種爲因非有情名
可意聲如拍手等
好聲也
四有執受大種爲因非有
情名不可意聲如拍手等
惡聲也
五無執受大種爲因
有情名可意聲如化語
好聲也
六無執受大種爲因有
情名不可意聲如化語
惡聲也
七無執受大種爲因非
有情名可意聲如風林河
等好聲也
八無執受大種爲因
非有情名不可意聲如風林河
等惡聲也
香有四種本論但説三。
無不等香也
一好香如沈檀
等也
二惡
如葱薤
等也
三等香好惡香中
益依身者
四不等香好惡香中
損依身
味有六種一甘・二酢・三鹹・四辛・五苦・六淡」
觸有十一前四能造
後七所造
一地持用
堅性
二水攝用
濕性
三火
熱用
煗性
四風長用
動性
五滑柔軟
名滑
六澁麁強
名澁
七重可稱
名重
八經翻上
名輕
九冷煗欲
名冷
十飢食欲
名飢
十一渇飮欲
名渇
曰。色二或二十。聲唯有八種。味六。香四種。
觸十一爲性已上
五境
無表色雖大種所造性。其體非極微。非
令他表知心故。名無表色
體性有二
種。身無表・語無表。身三・語四七支。身三者
一殺生・二不與
取・三欲邪行
語四者一虚誑語。二離間語。
三麁惡語。四雜穢語
無表有三種差別
  一律儀下。此亦有三
  一別解脱律儀。此復有八種
  一苾芻律儀
  二苾芻尼律儀
  三正學律儀 女戒
  四勤策律儀
  五勤策女律儀
  六近事律儀
  七近事女律儀
  八近住律儀 男女通戒
 二靜慮律儀亦名定共戒。
與定同時故
 三無漏律儀亦名道共戒。
與無漏道倶故
 二不律儀惡戒身
三語四
 三非律儀非不律儀善惡
處中
頌疏云。能遮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
已上
頌曰。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已上色
十一畢
第二心法此一於心王一。有三名。心・意・識。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六識意根
名七心界六識中。前五識無分別。第六識有分
別。居現在爲識。無間滅爲意也
第三心所法。有四十六心之所有故。
名心所
大地法
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大不善地法
二。小煩惱地法十。不定地法八
大地法十者大謂受等遍諸心故。地謂心王。彼行處
故。大法之地故。名爲大地。大地所有。
名大地法。有兩重
依主釋。下準之
一受領納苦・
樂・苦非
二想於境取
差別相
三思能令心
有造作
四觸三和合生
能有觸對
五欲希求所
作事業
六慧
於法能
有簡擇
七念於境明
記不忘
八作意令心
覺也
九勝解

十三摩地能令心王
於一境轉
頌曰。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勝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
已上
大善地法十者唯遍善心。
故名大善
一信令心
澄淨
二不放逸修諸
善法
三輕安心堪
任性
四捨
平等。無
*驚覺性
五慚於所造罪。
自觀有恥
六愧於所造罪。
觀他有恥
七無
於境
不著
八無瞋於境
不瞋
九不害謂無
損害
十勤令心
勇悍。
頌曰。信・及不放逸・輕安・捨・慚愧・二根・及不
害・勤唯遍善心已上若婆沙等更説欣厭。
以非竝起。此論不説。厭謂厭皆。如縁苦
集。欣謂欣向。如縁滅道
大煩惱地法六者恒唯染心
名大煩惱
一無明愚癡
爲性
二放
不修
善法
三懈怠心不
勇悍
四不信心不
澄淨
五惛沈

六掉擧令心
不靜
頌曰。癡・逸・怠・不信・惛・掉恒
唯染已上
大不善地法二者唯遍不善心
故。名大不善
一無慚於所造
罪。自觀

二無愧於所造罪。
觀他無恥
頌曰。唯遍不善心。無慚
及無愧已上
小煩惱地法十者唯修所斷。意癡相應。各
別現行故。名小煩惱
一忿
及害於情非
情。令心憤發
二覆隱藏
自罪
三慳違財施法施。
令心慳著也
四嫉
於他諸興盛
事。令心不喜
五惱堅執諸有罪事不
取如理諫誨
六害於他
能爲
逼迫。由此
行打罵等
七恨於忿所縁。數數
尋思。結怨不捨
八諂謂是心曲。由
是不能如
實自
九誑謂能
惑他
十憍染著自法。
令心傲逸
小惑更有多
種。皆應忿等攝。頌曰。忿・覆・慳・嫉・惱・害・恨・
諂・狂・憍如是類。名爲小煩惱地法已上
不定地法八者不入五地名爲不定。婆
沙更説怖。今攝類但八
一尋
求心
麁性
二伺謂伺察
心細性
三睡眠令心
昧爲性
四惡作縁惡
作事。
心追
悔性
五貪
六瞋
七慢謂對於他
心自擧性
八疑
諦理。猶
豫爲性
略頌曰。尋・伺・及悔・眠・貪・瞋・與慢疑
不入五地故。名不定地法已上
心心所名相應法。有五義。一所依平等心心
所必
同所
依根
二所縁平等心心所必
同所縁境
三行相平等心心
所法。
其體明淨。隨縁
何境。各起行相
四時平等謂心心所
必定同時
五事平等
事者體。心心所
法。其體各一
已上四十六心所畢
第四心不相應行有十四不與心相應。
名心不相應
一得
謂獲・
成就
二非得與上
相違
三同分有情
等也
四無想果無想天
中。心
心所
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五・六二
無心定
七命根體即
壽也
八生。九住。十異。十一滅。八・九・十・十
一四有爲相
十二名
名即是想。
總説名身
十三句身句謂
章也
十四文身文即
字也
頌曰
心不相應行。得・非得・同分・無想・二定・命・相・
名身等類已上
問。得・獨・成就差別云何。答。從來未得法上。
得創至生相名得名獲。不論初後。得至
現在。名成就也。得總有四種有爲法上。
唯有前三
與彼法倶此是法倶得。亦
名如影隨形得
二在彼法前此是法
前得。
亦名牛王
引前得
三在彼法後此是法後得。亦名
犢子隨後得
四非
前後倶此是非前後倶得。擇滅非擇滅得也。此二無爲。
不生不滅故。無前後及倶之義。得有前後。所
得無爲無前後故。
云非前後倶得
非得總有三類。一法前非
得。二法後非得。三非前後非得二無爲
非得
現在
法無非得。法現必有得故。眞諦三藏所譯
中。立現法非得謬。同分有二。一無差別同是
有情
二有差別界地趣生等
各別同分也
又有二種。一有情同分
如前二法同分能令諸法
互相似也
問同分義云。何。答。
同者相似義。有情身形等。諸法相似之同。分
者因義也。謂諸法同之因。同之分故。名同
分。依主釋也。無想果者。在無想天有情身
中。心心所滅云。外道計無想天眞涅槃寂靜
城。爲生彼修無想定。爲是因。五百大劫之
間。引生無想果。身中令不生心心所。無想
果亦云無想事。二無心定者定中唯此二滅
心心所法
無想定外道
修之
二滅盡定不還阿羅漢
聖者修之也
問。無想定
外道爲生無想天修之。滅盡定聖者爲何
修之。答。擬入無餘涅槃。故修之也。四有爲
相二。一本相。二隨相隨行有爲由四本相。
本相有爲由四隨相
四本
相者相本法故。
亦名大相
一生相能起名生。未來世内在
生相位。施功能故
二住相能安
名住
三異相能衰
名異
四滅相能壞名滅。
此三在現
隨相者隨本相故。
亦名小相
一生生相謂從小生生大
生故。下准之知
二住住相。三異異相。四滅滅相。頌曰。相
謂諸有爲生住異滅性已上名・句・文・身三者。
一名身一名是名非名身。二名名名身。如説色聲
等三名已去名多名身。如説色聲香等。有
三名
頌疏第五云。論云。名謂作想。解云想
者。取像或契約義。若取像名想。想是心所。
如説色名能生色想。因名生想。名爲作
想。若契約義。想即是名。謂諸聖賢共爲契
約。立色等名。名即是想。由此名想。能有
詮表故。名作想。於諸法立名。有六種釋。
略頌云。持業・依主・與有財・相違。隣近・並帶
已上光記第一云。西方釋名多依六釋。言
六釋者。一依主釋。謂此依彼或云依士。名
異義同。二有財釋。如人有財。亦名多財。如
有多財。名異義同。三持業釋。謂一法體雙
持兩業。業謂業用。或云同依。兩用同依一
體。名異義同。四相違釋。謂二法體彼此各異。
據互不相屬。五隣近釋。體非是彼。近彼得
名。六帶數釋。謂法帶數如言五蘊已上
云一依主釋。如言水瓶。水之瓶故。名水
瓶。二有財釋。如以所領名爲領主名。三持
業釋。如言石硯。一法體雙持石・與硯兩業
用故。四相違釋。如言善法惡法・東海西海。
善惡東西相違爲名故。五隣近釋。如當國言
隣國。六帶數釋。帶數爲名。如言五蘊。二句
句是句非句身。兩句是句亦句身。三句已去名多
句身。如説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此皆
有三句。名
多句身
頌疏第五云。論云。句者謂章。詮
義究竟。如説諸行無常等章。或能辨了業
用徳時相應差別此章稱句。解云。且如一
色有所見業・能發識用・青黄等徳・過未等
時。與四相合名爲相應。不相應者名曰差
別。謂能辨色是所見等此章稱句也已上
文身一字是文非文身。二字亦文亦文身。三字已去名
多文身如迦佉伽等有三字。得名多文身也
頌疏第五云。文者謂字。如説惡阿壹伊等
字。是不相應行中字。不同此方墨書之字
已上十四不相應畢第五無爲法有三。一擇
滅無爲即以雜繋爲性。擇謂簡擇即慧差別。各別
簡擇四聖諦故。擇力所得滅名爲擇滅。如
牛所駕車名曰牛
車略去中言
二非擇滅無爲永礙當<#0890_2/>生得
非擇滅。謂能永
礙未來法生得滅。異前名非
擇滅。得不因擇但由縁闕
三虚空無爲但以
無礙
爲性。由無障
故。色於中行
上來七十五法竟
問。以七十五法如何立五蘊耶。答。一色蘊
謂色
十一
二受蘊大地法中
受心所也
三想蘊地法中
想心所也
四行蘊
心所四十六中。除受想。餘四十
四・竝十四不相應。此五十八法也
五識蘊心王
問。何
故餘四十四心所。總置行蘊。別分受・想。爲
二蘊耶。答。界品第一頌曰。諍根・生死因・及
次第因故。於諸心所法。受・想別爲蘊已上
論第一云。諍根有二。謂著諸欲及著諸見。
此二受・想如其次第。爲最勝因。味受力故
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諍根
因也
又云又
生死法以受及想。爲最勝因。由耽著受起
倒想故。生死輪迴生死
因也
又云。或從無始生
死已來。男女於色更相愛樂。此由耽著樂
受味故。耽受復因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
煩惱故。如是煩惱依識而生次第
因也
私云。於次
第因。隨麁次第。隨染次第。隨器等次第。隨
界別次第。四之中。此文隨染次第也。且出一
次第因。由此諍根因・生死因・次等因義。受
想二心所別立蘊也。問。何故無爲説在處・
異非蘊攝耶。答。頌曰。蘊不攝無爲義不
相應故。論云。三無爲法。不可説在色等蘊
中。與色等義不相應故。謂體非色。乃至
非識。亦不可説爲第六蘊。彼與蘊義不
相應故。聚義是蘊。如前具説。謂無爲法。非
如色等。有過去等品類差別。可略一聚名
無爲蘊。又論云。諸有爲法。和合聚義。即是
蘊義。如契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
若現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
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説名色蘊。由
此聚義蘊義得成此文有五門。一三世門。二内
外門。三麁細門。四劣勝門。五
遠近門。受想行識四蘊五門。准色
蘊可知。如前具説者此文也
問。以七十五法。
如何立十二處耶。答。十二處者。六根・六境
也。其中五根・五境十者。色十一中五根・五境
也。此名十處。意處者。心王也。法處者。有六
十四法。謂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應三無爲・
并色中無表也。問。以七十五法。如何立十
八界耶。答。十八界者。六根・六境・六識。六根
眼界・耳界・鼻界・
舌界・身界・意界
六境色界・聲界・香界・
味界・觸界・法界
六識眼識
界・耳
識界・鼻識界・舌識
界・身識界・意識界
此中六識界者。心王一依六
根起故。成六識也。餘如十二處分別。問。何
故七十五法中。以六十四法。合立一法處
法界耶。答。六境者。六識所縁。然眼識唯縁
色境。耳識唯縁聲境。鼻識唯縁香境。舌識
唯縁味境。身識唯縁觸境。五識唯縁色法
五境中。猶不縁過未境。況非色法。故六十四
法。唯第六意識所縁。依之立一法處法界
也。雖意識亦縁五境。五識不縁六十四非
色境。故六十四法立法境也。六境對六根
六識。分別故也。問。以七十五法。如何分別
善惡無記三性耶。答。色十一中。色聲二通
三性。無表一通善惡。不通無記。所餘八色
法。唯無記。心王一通三性。心所四十六中。
大地法十・不定中尋・伺・並睡眠・此十三通
三性。不定中惡作一法。唯通善惡二性。不
通無記。大善地法十。唯善不通惡・無記。大
不善二。小煩惱中忿・覆・慳・嫉・惱・害・根七。不
定中瞋煩惱。已上此十法。唯不善。不通善
無記。大煩惱六。小煩惱中諂・誑・憍三。不定
中貪・慢・疑此十二法。不善・有覆無記二性
也。十四不相應中。得・四相五。通三性。二無
心定。唯善也。非得・同分・命根・無想果・名・句・
文七。唯無覆無記也。次三無爲中。擇滅勝義
善也。虚空非擇滅。勝義無記也。問。以七十
五法。如何分別三界繋耶。答。色十一中。五
根・色・聲・觸・並無表此九。通欲色二界。香・味
二境。唯欲界繋也。言無色故。色法不通無
色。心王一通三界。心所中。大地法十・大善
地法十・大煩惱六・小煩惱中憍・不定中貪・
慢・疑三・此三十。通三界。小煩惱中諂・誑二・
不定中尋伺二・此四。在欲界・初禪。不通二
禪已上。大不善二・不定中惡作睡眠瞋・小煩
惱中除諂誑憍三餘七・此十二唯欲界繋。不
通色無色。不相應中得・非得・同分・命根・四
相此八通三界。滅盡定。唯有有頂。無下
界。無想定・無想果。唯在第四禪。名句文。若
隨語繋。唯在欲界・初禪。若隨身繋。通欲界・
並四禪。三無爲。不墮界繋法故。三界外也。
問。以七十五法。如何分別有漏無漏耶。答。
色十一中。無表一。通有漏無漏。餘十色。唯
有漏也。心王一。通有漏無漏。心所中。大地
法十・大善地法十・不定中尋・伺此二十二。
通有漏無漏。所餘二十四心所。唯有漏也。不
相應中得・四相五。通有漏無漏。所餘九。唯
有漏。三無爲唯無漏。問。以七十五法。有爲
無爲分別樣如何。答。七十五法中。除三無
爲。所餘七十二法。有爲也。問。以七十五法。
如何分別四諦耶。答。有爲法中。以有漏物。
立苦集二諦。有爲法中。以無漏物。立道諦。
三無爲中。以擇滅。立滅諦。虚空・非擇滅。
非四諦攝。婆沙云。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
盡。是苦對治者。世尊立爲諦。虚空・非擇滅。
非苦・非苦因・非苦盡・非苦對治者。是故。
世尊立不爲諦。問。以七十五法。如何分別
見修二斷耶。答。色十一・大善地十・小煩惱
十・不定中惡作・不相應中除得・四相所餘
九・此四十一。唯修所斷也。不定中疑一法。唯
見所斷。不通修所斷。心王一・大地法十・大
煩惱六・大不善二・不定中尋・伺・睡眠・貪・瞋・
慢・不相應中得・四相・此三十法。通見修二
斷也。問。四十六心所中。六識相應樣如何。
答。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六・大不善
二・不定中尋・伺・貪・瞋・此三十二。通六識相
應。小煩惱十・不定中睡眠・惡作・慢・疑・此十
四。唯意識相應也。問。於心所中諸煩惱中。
幾本煩惱耶。答。十隨隨眠。是本煩惱也。十隨眠
者。五見・疑・無明・貪・瞋・慢。五見者。一身見
計我
我所
二邊見計斷
常故
三邪見撥無
因果
四見取見劣謂
勝故
五戒禁取見非因道妄
謂因道故
此五見。大地法中慧一
分也。頌曰。我我所・斷常・撥無・劣謂勝。非
因・道妄謂。是五見自體已上問。以本煩惱十
隨眠。如何分別九十八隨眠耶。答。苦諦下
五見・疑・無
明・貪・瞋・慢
集諦下七邪見・見取・
疑・貪等四
滅諦下七
如集
諦也
道諦下八集諦七・加
戒禁取也
四諦下。合三十二。
是見惑也。修惑四貪・瞋・慢・
無明也
已上三十六。欲
界煩惱也。頌曰。十・七・七・八・四。色界三十一。
五部四諦・
修道
各除瞋。無色界三十一如色
界也
故諦・
諦可云九・六・六・七・三於本煩惱。三界見
修二惑。合九十八隨眠也。八十八使見惑者。
此九十八隨眠中。除修所斷十。所餘八十八
也。三界四諦下。欲界三十二。色界二十八。
無色界二十八。合八十八也。是名迷理惑
迷四諦理
起煩惱故
修所斷十者。欲界貪・瞋・慢・
無明也
色界貪・
慢・

無色界貪・慢・
無明
是名迷事惑迷事相起
煩惱故也
八十
一品修惑者。此貪瞋慢無明四煩惱欲界四。
色界無色界各三。隨所應。三界九地。各有
九品故。九九八十一品也。九品者。上品三
上上品・上中
品・上下品也
中品三中上品・中中
品・中下品也
下品三下上品・
下中品・
下下
品也
雖有四煩惱。實或四九三十六品欲界
或三九二十七品上界上上品乃至下下品同
故。云九品也。三界九地者。一欲界五趣地
五趣地者。一地獄趣。二傍生趣。
三鬼趣。四人趣。五天趣也
此一地名散地。
無禪定故。二離生喜樂地初禪三定生喜樂
二禪四離喜妙樂地三禪五捨念清淨地四禪
第二三四五四地。色界也。六空無邊處地。七
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想非非想
處地。第六七八九四地。無色界也。色界無
色界八地。名定地。有禪定故也。問。本惑隨
惑分別樣如何。答。本惑者。上九十八隨眠也。
隨惑者。大煩惱中。除無明餘五。大不善二。
小煩惱十。不定中不善睡眠惡作。此十九法
也。頌曰。隨煩惱。此餘染心所行蘊已上問。此
本惑隨惑中。何自在起。何隨從起耶。答。本
惑中。除無明餘九。唯自在起也。無明通
自在・隨從。隨惑中。小煩惱十・並不善惡作。
自在起也。餘唯隨從起也。睡眠或自在起。或
隨起。問。百八煩惱者何耶。答。本惑九十八隨
眠。加十纒云百八也。十纒者。頌曰。纒八。
無慚・愧・嫉・慳・並悔・眠・及掉擧・惛沈。或十。
加忿・覆已上問。於七十五法中。就色法。經
説三種色樣如何。答。一有見有對色色境
無見有對色眼等五根。聲香味觸四境也。眼
等清淨根。非眼見云無見
三無見
無對色無表
色也
問。於眼等五根。扶根・清淨根體
性如何。答。扶根者。色香味觸四境也。清淨根
者。體清淨故。如珠寶光。其體極微。挍扶根
不可見有對色也。問。根・境三界分別如何。答。
欲界具有六根六境。色界有六根四境。除
香味二境。無色界唯有意根法境。問。何故色
界無香味二境耶。答。香味二境。段食性故。
色界離段食處。香味二境無也。問。若爾者。
何故有鼻舌二根耶。答。論第二曰。謂起言
説。及莊嚴身問。於七十五法中。心王一。
由依五根起。成六識。此六識三界分別如
何。答。欲界六識具有。色界中初禪。有眼耳身
意四識。除鼻舌二識。二禪已上乃至・無色界。
唯有意識。問。何以二禪已上。無五識耶。
答。五識必尋伺相應。行相麁動。二禪*已上
寂靜地。尋伺無故。五識無也。問。二禪已上天
衆。六根具足。既無眼耳身三識。何以了知
色聲觸三境耶。答。二禪已上天子。見色聞
聲覺觸時。借起初禪尋伺相應眼耳身三識。
此云泛借起三識也。借起云意。二禪已上寂
靜地。麁動三識起如客。非當地識。云借起
也。非人間如借用他用。泛起者。任運泛泛
起事也。問。七十五法中。於四十六心所。大
地法十中。受一分別三受五受樣如何。答。
三受者。一苦受。二樂受。三捨受也。五受者。
一苦受。二樂受。三憂受。四喜受。五捨受也。
三受五受。開合異也。
苦開憂。樂開喜
問。五受六識相應樣如
何。答。苦樂五識相應。憂喜意識相應。捨六識
相應也。但第三禪樂。意識相應。問。何故。苦
樂限五識。憂喜限意識。捨通六識耶。答。苦
樂無分別。憂喜有分別。捨通有分別・無分
別故。五識無分別識。苦樂相應。意識有分別
識。憂喜相應。捨通有分別無分別故。六識
相應。第三禪意識。極悦無分別故。樂受相應
也頌曰。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樂。及三定
心悦。餘處此名喜。心不悦名憂。中捨。二無
已上問。五受・三界・九地分別如何。答。欲
界五受具有。色界中。初禪有三受。一喜受
意識
相應
二樂受眼耳身三
識相應
三捨受眼耳身意
四識相應
二禪有
二受。一喜受意識
相應
二捨受意識
相應
三禪有二受。
一樂受意識
相應
二捨受意識
相應
四禪已上乃至有頂。
唯捨受地。故無喜樂受也。問。上二界中。初
二三禪有喜樂。四禪已上無喜樂。有何故
耶。答。喜樂猶麁動。四禪已上。極寂靜地。故
唯有捨受。無喜樂受也。問。於上二界。生靜
慮定靜慮分別如何。答。生靜慮者。色界無色
界果報也。即梵衆天等十六天色界空無邊處
等四處無色界有情也。定靜慮者。色無色八地
修因也。問。就定靜慮。根本近分差別。竝喜
樂捨受相應樣如何。答。根本定。離下地煩
惱得之。離下地縛。必得上故云是也。近分
定。伏下地煩惱得之。對根本善。是名加行
善也。又云根本地功徳・近分地功徳。上二界
合八根本・八近分也。唯於初禪一地。有中
間禪。勝根本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不及
二禪無尋無伺定。故云中間定也。捨受相
應定也。又八近分中。唯初禪近分。名未至
定。從欲界散地。未至上界定地根本。故
名未至歟。<#0892_2/>倶舍論二十八云。有説。未至定
亦味相應。未起根本。亦貪此故。由此未至
具有三種。從欲界散地。未至上界定地根
本。故初禪近分名未至。證據此文一也・初禪
根本・二禪根本。喜樂受相應定。第三禪根本。
樂受相應定。第四禪已上乃至有頂五地根
本。捨受相應定。八近分。皆捨受相應定。色界
四根本。止觀均等。未至中間。慧多定少。上七
近分・四無色根本。定多慧少。問。有尋有伺
等三三摩地者何耶。答。一有尋有伺三摩地
初禪根本・
未至定也
二無尋唯伺三摩地中間
禪也
三無尋無伺
三摩地二禪已上乃至有
頂根本・近分也
問。就四禪・無四無色八
定。味・淨・無漏三等至分別如何。答。一味定
者。煩惱相應定。二淨定者。有四種。一順退
分定順味定味定。但
縁過去淨定
二順住分定不退不進故。
名順住
順解進分定順上地定故。
名順勝進也
四順決擇分定順無
漏定。
名順
決擇
問。無漏九地者何耶。答。未至中間・四本
靜慮・下三無色此之九地。無漏依地也。問。欲
界散地故。無無漏定。理在不疑。上七近分竝
有頂根本。何故無無漏耶。答。上七近分。劣
未至地故。無無漏。有頂昧劣故。無無漏也。
問。於七十五法。就斷八十八使見惑。八十
一品修惑三賢・四善根・見道・修道・無學道・
竝四向・四果廢立如何
答。三賢者。一五停心不淨觀・持
息念等也
二別相念住
別別觀身受
心法位也
三總相念住總觀身受
心法位也
四善根者。一
煗法聖火前相故名爲煗。具觀四聖諦。修十六行相。
雖退斷善造逆墮惡道。無久流轉。必至涅
二頂法在進退兩際。如山頂故。或退位中。此爲
頂故。名頂法位。亦觀四聖諦。修十六
行相。雖有退等。
必不斷善根
三忍法忍可四聖諦最殊勝故。下
忍具觀四諦。修十六行
相。於三惡趣。得非擇滅。中忍位。七周減縁。二十
四周減行。上忍唯一行。一刹那觀欲界苦下一行
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爲世。於世間法中。此最勝
故。名第一。唯觀欲界苦一行。一刹那
此位無間。必
入見道也
此四善根名内凡位也。頌曰。煗
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
入離生已上
此三賢四善根。見道加行位也。是名七方便
位也
十六行相者此體唯是慧。觀四諦各有四行相。四
行相者。所縁境影像。心心所如清淨明
鏡。對所縁境時。心心所上現所縁境影像。行解
者。心心所解了境用也。行相行解。共能縁攝也
苦諦
四。一苦逼迫
性故
二空違我所
見故也
三無常待衆
縁故
四無我
違我
見故
集諦四。一因如種
理故
二集等現
理故
三生相續
理故
成辨
理故
滅諦四。一滅諸蘊
盡故
二靜三火
息故
三妙無衆
患故
脱衆
災故
道諦四。一道通行
義故
二如契正
理故
三行趣涅
槃故
四出超生
死故
略頌曰。苦・空・無常・無我苦。因集
生縁是集諦。滅靜妙離是滅諦。道如行出是
道諦。見道者。欲界四諦・上界四諦上二界
合縁之
下八諦下。八十八使見惑。斷之有八忍無間
八智解脱道其十六心中。前十五心名見道。
見無始已來未曾見四諦理故。名見道。頌
曰忍・智如次第無間・解脱道。前十五見道。
見未曾見故已上
十六心者第十六心
修道攝也
一苦法智忍。二苦法智此二
欲界
三苦類智忍。四苦類智此二縁
上界苦
五集法智
忍。六集法智此二縁
欲界集
七集類智忍。八集類智
縁上
界集
九滅法智忍。十滅法智此二縁
欲界滅
十一滅類
智忍。十二滅類智此二縁
上界滅
十三道法智忍。十
四道法智此二縁
欲界道
十五道類智忍。十六道類
此二縁
上界道
修道者。從第十六心。至有頂第九
無間道金剛喩定。是修道位也。於此位中。
斷三界九地九九八十一品修惑也。斷品
品各有無間解脱道。八十一品無間道。八十
一品解脱道。合一百六十二心也。其中百六
十一心修道。第百六十二心有頂第九解脱
道盡智。無學道也。九品道斷九品惑上上・上
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下下品道
斷上上品惑。乃至上上品道斷下下品惑
無學道
者。有頂第九解脱道以後。斷三界見修二惑
已。所作已辨故。云無學道也
四向四果者。一預流向見道十五心位也。此約次
第證人。爲超越證人。一
來向不還向於。於異生位。六七八
品斷一來向。下八地斷不還向也
頌曰。具修惑。斷
一至五向初果。斷次三向二。離八地向
已上異生凡夫位斷下八地惑五部合斷
也。五部合斷者。四諦修道五部煩惱各九品
五部上上品合一無間・一解脱道斷乃至下下
品亦如是。九無間九解脱斷。云五部合斷
也。有漏道斷以上地近分道。斷下地煩惱
故。不斷有頂惑也。有漏智以六行觀斷。
六行觀者。無間道。觀下地作麁苦障行相。
解脱道。觀上地作靜妙離行相。二一來向
斷欲修惑。從一品
至五品。來向也
一來向中。家家聖者有二。
一天家家天三人二。天二
人一。人中得道
二人家家人三天二。人二
天一。天中得道
九品惑潤七生上上能潤兩生。上中・上下中上各
潤一生。中中・中下共潤一生。下
三品合潤
一生
三品斷者。三生家家上上品二生。上中品一生。上
下品一生。潤此四生。惑已斷
故。受
三生也
四品斷者。二生家家中上品已上五生。潤
生惑已斷故受二
頌曰。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斷至五
二向已上三不還向斷欲修惑
第七八品
不還向中。有一間聖者七品斷八品斷人。下三品
共潤人天合受一生。已
斷七八品故。人天中
受一生。云一間也
頌曰。斷七或八品一生
名一間。此即第三向已上四阿羅漢向斷初定
一品。
至有頂八品。
皆阿羅漢向也
頌曰。斷初定一品。至有頂八
品。皆阿羅漢向已上四果者初果必不退。後
三果亦有退
一預
流果初預聖流故。梵云須陀洹。見道位
斷三界見惑。第十六心位證之也
二一來果
梵云斯陀含。此云薄貪瞋癡。已斷修惑六品欲惑薄
故。云薄貪瞋癡也。住此果。若不斷下三品惑。彼
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
涅槃故。名一來果也
三不還果梵云阿那含。已
斷欲界修惑必
不還生欲界
故。名不還也
就此不還果。有種種差別。七種
不還以初五名
五種那含
一中般謂欲界沒往於色界
住中有位般涅槃故
生般生色界已不久起聖道
斷餘煩惱般涅槃故
三有行般生已長時
加行勤修。
由多功力
方般涅槃
四無行般生已經久無加行懈怠。
不由多功徳用般涅槃故
上流般是上行義。於色界要
待上生方般涅槃故
六無色般謂欲界
沒不
生色界超生
無色般涅槃故
七現般不生上界唯住欲界
於現身中得涅槃故
流有二。一樂慧即有雜修
生色究竟
雜修靜慮總爲三
事。頌曰。爲受生・現樂・及遮煩惱退已上
於羅漢除受生一。雜修者。中間有漏。前後
無漏。以相間雜故名雜修。由雜修五品。生
有五淨居。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勝
品。五上極品。樂慧上流有三。一全超梵衆天
沒。生
色究竟頓超中
間故名全超
二半超梵衆天沒。或超一天乃至
十三天沒。生色究竟皆名
半超非全
超故也
三遍沒於十六天遍受生。故聖必不
生大梵處僻見處故。一導師故
二樂定即無雜修能生有頂樂定那含雖
生無色經色生故。是色界攝
九種不
還。頌曰。行色界有九。謂三各分三。業・惑・根
有殊故。成三九別已上中般三。一速般。二非
速般。三經久般。生般三。一生般。二有行般。
三無行般。上流三。一全超。二半超。三遍沒。
七善士趣。頌曰。立七善士趣。由上流無別
已上於前九種不還。不開上流也。經生聖者
有二。一欲界經生不往餘界生。
厭心強故也
二色還經生
可生無色界
厭心劣故也
十八有學者。謂四向三果除羅
漢果
爲七及隨信行見道位
鈍根也
隨法行見道位
利根也
信解修道
位鈍

見至修道位
利根也
家家謂從家
至家故
一間唯有一生及一品
惑於不還果
爲間
隔故
五種不還也。身證不還無依因故。不
入此數得滅定轉名爲身證無漏三學是聖者
因。擇滅涅槃是聖者果。滅定有漏不是依
因依因無故
不預其數
四阿羅漢果此云應供亦是殺賊不生
之義也。能斷有頂第九品
惑所作已辨
不受後有
無學聖者。有九種差別。九無學
者。一退法謂遇小縁
便退所得
二思法謂懼退失
恒思自害
三護法
於所得法
能自防護
四安住法無勝退縁不退
無勝加行不進
五堪達法
性堪練根
速達不動
六不動不爲煩惱
所退動故
已上六種羅漢
學・凡同有此六種性前五是退。總名
時解脱後一不退。名不時解脱
七不退非練
根得
名爲不退練根
所得名爲不動
八慧解脱謂由慧力
離煩惱障
九倶解脱
兼得滅定離解脱障此二
即是時解脱。不時解脱攝
二十七賢者十八者學
及九無學
問。三乘修行得果差別如何。答。一聲聞積三
生六
十劫行於佛邊聞佛所説四諦得
四向四果益聞聲教故名聲聞
二獨覺。此有
二種殊。一部行獨覺前聲聞前三果或四善根人。後
得第四果離佛邊獨悟故
名獨覺。部
黨如聲聞
二麟喩獨覺經百劫修行唯一人出世。
觀十二因縁無師獨悟。獨
出世如麟一角故名
麟喩如佛一座成覺也
三佛三祗百劫修菩薩行。於
菩提樹下一座成覺也。
先五部合斷下八地惑。後於樹下入見道。八忍八智
斷有頂惑。九無間九解脱三十四心斷結成道。從超法
或不淨觀一
座成覺也
問。七十五法中。於四十六心所
中。大地法十中。慧一分別忍智見三樣如
何。答。忍有八忍。智有十智。見有八種。八忍
者。苦法乃至道類忍也。十智者。一世俗智
有漏智。多取瓶等世俗
境故。名世俗智也
此有四慧。一生得慧。生
便得故。二聞慧。聞教成故。三思慧。因思起
故。四修慧。從定起故。定名爲修。熏修於心。
令成功徳。無過於定。故獨名修。二法智
縁欲界四諦時。初證知
諸法眞理故名爲法智
三類智縁上界四諦此後
境智與前相似。故
得類
四苦智。五集智。六滅智。七道智即前法・
類同縁
苦集滅道。境別故
名苦集滅道四智
八他心智知他
心故
九盡智即前法・
類・及四
諦智與漏盡得最
初倶生。名盡智也
十無生智利根羅漢更得無生
智謂永不退不應
智斷
證修故
八種見者。論第二云。謂身見等五。染
汚見。世間正見。有學正見。無學正見。五染
汚見者。一有身見梵云薩迦耶見謂縁
有身執我我所故也
二邊執
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如上
出也
六世
間正見者。意識相應善有漏慧也生得・聞・思
修四慧也
七有學正見者。有學身中諸無漏見也。八無
學正見者。無學身中諸無漏見也已上八
種見也
以五
見立四顛倒者。一淨顛倒。二樂顛倒此劣
謂勝
故。見
取見也
三常顛倒邊見中
常見也
四我顛倒我見我
所見也
第十
云。要具三因勝者成倒。言三因者。一向倒
故。推度性故。妄増益故。戒禁取非一向倒。
縁少淨故。斷見邪見非妄増益。無門轉故。
所餘煩惱不能推度。非見性故。由具三
因勝者成倒。是故餘惑非顛倒體問。七十
五法中。以何法立二十二根耶。答。二十二
根者。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
根。六女根身根
攝也
七男根同上八命根體即壽也。不
相應中命也
九意根心王十苦根。十一樂根。十二憂根。十
三喜根。十四捨根苦樂憂喜捨五受根。大
地法中受心所分五也
十五信
大善地法
中信心所
十六精進根大善地法中
勤之心所也
十七念根
法中念
心所也
十八定根大地法中三
摩地心所也
十九慧根大地法中
慧心所也
二十未知當知根在見道於四諦境有未曾
知當知行轉。意喜樂捨信等五
根九
爲體
二十一已知根在修道無未曾知但爲
斷餘惑於境數故。九根

二十二具知根在無學道知己已知。有此知
者爲具知九根爲體同上
略頌曰。眼等五根・男・女・命・意・五受・五根・三
無漏根已上問。經以意在女男命根前。今論
何故在命根後耶。答。經依六根次第。論依
有所縁無所縁次第也。眼根乃至命根無所縁
也。意根乃至具知根有所縁故也。問。二十二
根有漏無漏分別樣如何。答。眼等五根・女・
男・命・憂・苦十唯有漏也。意・喜・樂・捨・信等五
根九通有漏無漏。未知當知等三根。唯無漏
後三根名
三無漏根
問。七十五法中。於大煩惱六中
癡煩惱。相應無明・獨頭無明分別如何。答。貪
等隨眠相應名相應無明。不相應名獨頭
無明也。問。七十五法中。於不定地法八中
貪煩惱。欲貪・有貪分別如何。答。欲界貪名
欲貪。上二界色界無色界貪名有貪爲遮外
道解脱
想立有
貪名也
問。七十五法中。於不定地法八中慢
煩惱。七慢分別如何。答。七慢者。一慢於劣謂
勝於等

二過慢於等謂勝
於勝謂等
三慢過慢於他勝中
謂已勝故
我慢執我我所
令心高擧
五増上慢於未證得
謂已證得
六卑慢
分勝謂
己少劣
七邪慢成就惡行
恃惡高擧
問。七十五法中。以
何法立十二縁起支耶。答。十二縁起支者。
一無明宿惑位無明。五
蘊無明勝故
二行宿論業名行。
五蘊業勝故
三識
結生蘊。五
蘊識勝故
四名色六處前名色。
五蘊稱名色
五六處從生眼
等根三
和前六處。五蘊六處
創圓根相顯勝故也
六觸於三受因異未了知
名觸。五蘊觸相勝故
在婬愛前受。
五蘊受勝故
八愛貪資具婬愛。
五蘊愛勝故
九取爲得
諸境界
遍馳求名取。五蘊取勝
故愛轉盛立取名也
十有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
業。五蘊有勝故業名有
十一生結當有名生。
五蘊生勝故
十二老死至當受老死。
五蘊老死勝故
譯云十二因縁。頌曰。宿惑位無明。宿諸業
名行。識正結生蘊。六處前名色。從生眼等
根三和前六處。於三受因異。未了知名觸。
在婬愛前受。貪資具・婬愛。爲得諸境界
遍馳求名取。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結
當有名生。至當受老死已上問。三世兩重
十二因縁樣如何。答。過去無明・行爲因。現
在識・名色・六處・觸・受爲果。即是過去二因。
現在五果。一重因果也。現在愛・取・有爲因。
未來生老死爲果。即是現在三因。未來兩果。
復一重因果也。是云三世兩重因果也。略頌
曰。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兩
已上
七十五法名目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