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論問答 (No. 2259_ 増賀造 ) in Vol. 65

[First] [Prev]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瑜伽論問答卷第七論第五十九。
六十。六十二

伽第五十九。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八十六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九月六日
問。有大乘論文作問云。貪等十煩惱幾能
發業即答文云。一切能發其云一切能發
之意何。答。景法師云。或據苦下十煩惱。或據
四諦下十煩惱。或通據見修十根本。或由見
修一切皆發故。言一切能發云云問。且付初二
釋。云苦下十煩惱。云四諦下十煩惱。有何
證據乎。答。初義依對法論。彼論云。依世俗愚
故造不善業。依勝義愚故造福不動業此文
即説迷苦無明發業也。次義依縁起經。彼經
説。不共無明能發諸業此文即通四諦下不
共無明皆能發業也。問。依對法文。何見苦
下十煩惱發業。依縁起經。何見通四諦下煩
惱發業。答。對法文意。不善業所感苦苦。名
世俗苦。愚世俗苦故造不善業。善業所感樂
受捨受。名勝義苦。愚勝義苦故造福不動業。
既愚世俗苦。亦愚勝義苦。倶迷苦發業。故
能煩惱是苦下煩惱言也縁起經文。但云不
苦無明能發 諸業其不共 無明通 四諦下
具。故云通四諦下煩惱發業也。問。於十煩惱
中。無明是一種。論云一切能發。見十種皆發
業。何二處證文皆唯云無明。答。無明是一切
煩惱所依本。擧根本無明。顯餘一切惑。故二
處證文雖擧無明。非無餘煩惱。問。既云一
切能發。餘則十煩惱倶造善惡業。倶生善惡
趣。答。雖一切能發。然中有差別。故次下文
云。若諸煩惱猛利現行。方能發起往惡趣業。
非諸失念而現行苦問。猛利現行方能發起
往惡趣業者。爲是分別。爲是倶生。答。應是分
別。故次下文云。又分別起能發此業。非任運
問。何故分別起必可猛利現行。答。記文云。
又分別起多是上品發惡趣業。任運所發多
是中下人無中受云云
伽第五十九。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八十七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九月七日
問。有大乘論中作問云。貪等十煩惱幾能發
云云即答文云。一切能發此答意何。答。貪
等十煩惱幾能發業問。答一切能發。即言彼
十惑皆能可發業。問。於此十煩惱。有見
倶可能發業。答。若小乘論。説修惑發業。若大
乘宗。説見惑發業。然此文意云見修倶發業。
問。既是大乘論。可見惑發業。何云倶發業。
答。修惑業由見惑力。若無見惑。修不得發。有
見惑時。修發業故。言倶發業。非謂無見惑修
惑獨發業。故記文云。由見惑力。修亦發業。故
此論云一切能發問。若大乘説見惑發業。
何佛性論云。由思惟故諸業得生。由見惑故
諸行得熟。答。記文不通。後更思之。問。何故
大乘必説見惑發業。答。凡發業者。要先於内
推度構畫。然後發業。推度是見。故見能發。
修惑不爾。故云見發。問。舊攝論云。若無苦
下無明。諸行不生。若無修・道無明。諸行不熟
云云若准彼文見。唯無明可能發業。何此論云
貪等十惑一切能發。答。彼攝論意云。若無見
斷無明。諸行不生言也言苦下者。見苦所斷十
隨眠中不共明。但擧無明。以惑本故。雖云
無明。非無餘惑。問。若云修惑不能發業。如初
果位或耕墾地。或加棬人。是豈非業。答。前
據牽引業。云修惑不發。若論圓滿業。修惑
亦發業。修惑亦發業。故記文云。見道煩惱
發引滿業。修惑唯得發圓滿業。如預流等加
捲等業云云問。若云修惑不發引業。何説欲界
九品修惑潤七生義。答。彼據凡位。造欲界業。
入聖已後。潤七生義。若前不造業。雖有九品
惑。尚不潤一生。況能潤七生。故可云修惑
不引業也。問。若云修惑亦造滿業發惡趣業。
答。可有爾事。故慈恩云。其修道中何妨亦有
發惡趣中別報業者。今據引業。不據滿業
意云。修惑亦發惡趣滿業。然大乘説修惑
不發。是據引業。不據滿業言也
伽第五十九。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八十
八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九月九日
問。於煩惱有有異熟果・無異熟果。何等煩惱
有異熟果。何等煩惱無異熟果。答。瑜伽論第
五十九云。欲界一分不善煩惱有異熟果。應
知所餘無異熟果以欲界言簡上二界惑。以
一分言簡聖位中不善煩惱。以不善言簡無記
惑。但是欲界凡夫所具不善煩惱招異熟果。
所餘煩惱不招煩惱異熟。問。有人伏斷欲界
煩惱得上界定。此人命終生上二界。彼上界
生何煩惱引。若言欲界惑。欲何引上界生耶。
若言上界惑。上界煩惱既是無記。何招異熟」
伽第五十九。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八十九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九月十二日
問。於煩惱有自境縁煩惱・他境縁煩惱。且何
名他境縁煩惱乎。答。瑜伽論第五十九云。
謂色界於欲行煩惱。無色界於色行煩惱
云。縁色界之欲界煩惱。縁無色界煩惱言也
問。若云縁色界。可云於色界。何云色界於
乎。答。於字實叵。然記文云。色界爲境欲行煩
惱上縁。無色爲境色行煩惱上縁云云意云。欲
界煩惱縁於色界。色界煩惱縁無色界言也
此記文。不消於字。今案之。可有一釋。色界
爲能縁。於欲界行煩惱。無色界爲能縁。於色
界行煩惱。若作此釋。於字被消。問。何等煩
惱在下縁上。何等煩惱在上縁下。答。遍行隨
眠中他界縁惑。是在下縁上。生上地者於下
地有情起慢等惑。是在上縁下。問。如他界縁
惑在下縁上者。是通途道理。然在上縁下。未
見其前。以何有此作法。答。同論次下云。又
下地於上地煩惱。生上地者於彼下地諸有
情所。由常樂淨具勝功徳。自謂爲勝是在
上縁下慢等煩惱也。問。業果道異。界繋非一。
上能縁下。下又縁上。隔界變過何遮遣乎。答。
縁他界本質。於其變影像。應是隔界變。今此
界縁不縁彼本質。但縁彼他界名言得失等。
於上生恃執。於下生慢憶。故慈恩釋云。雖有
是縁不似本質。縁名爲境云云問。付縁上界下
界煩惱。如欲界隔遍行隨眠縁上界。初禪
已上遍行隨眠亦縁上地。答。可然。初禪已上
遍行隨眠亦縁上地。論文既云。無色界於色
行煩惱色界煩惱尚縁無色界。況初禪煩惱
不縁上靜慮
伽第五十九。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九十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九月十三日
問。於結生相續有七種。所謂纒及隨眠結生
相續。唯隨眠結生相續等也。此中何名唯隨
眠結生相續乎。答。瑜伽第五十九云。唯隨眠
結生相續。謂見聖道意云。初果已上見聖
迹者。唯由惑種結生相續言也問。對法論云。
初之二果。纒及隨眠潤生。若不還果。唯隨眠
潤生唯彼論文。雖見聖迹。初二果聖由纒
隨眠結生相續。何此論云。唯隨眠潤生。謂見
聖迹乎。答。唐三藏會宣。聖人潤生隨眠則定
如此中説。一切見道皆云隨眠潤生。纒起不
定。或有或無。對法據起故。言二果纒及隨
眠二種皆潤云云問。唐三藏釋纒起不定或有
或無。唯言不消。既以唯言簡不定義。何不
定釋不消唯言乎。答。依決定起。言唯隨眠。不
定起者。且除不論。問。見論現文。此釋不成。
若如所釋者。可云定隨眠。答云云可思。測法
師云。初二果人雖起現行。爲智所所伏。勢
用鈍故。相從名種。理實通現云云問。爾何言
唯。若唯若無唯言。此釋可成。既有唯言。何用
此釋。答云云
伽第五十九。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九十一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九月十五日
問。説於妄語業。時衆及對論者領解。成業道。
時衆及對論者不領解。不成業道云。前人若
聞城外二字即領解者。聞第二字正成業道。
若聞三字始領解者。至第三字始成業道
此云意何。答云云問。進云。記文具云樣。有人
爲誑惑他作妄語云。城外見狼。此時前人若
聞城外二字即領解心成者。聞第三字正成
業道。若聞二字始領解者。至第三字始成業
道。若聞四字方領解者。至第四字乃成業道
事趣具見。今此中付前三人。若聞城外二
字。未聞見狼二字。那忽可領解城外見狼乎。
又若聞城外狼三字。未聞見字。那忽可領解
城外見狼乎。此事專不被領解。何成妄語業
道乎
伽第五十九。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九十二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九月十五日
問。説十不善業道中綺語業道云。方便究竟。
謂纔發言如此云意何。答云云問。進云。此文
意云。綺語業纔發綺語言。即成業道言也
付此所疑。如妄語業。時衆及對法論者領
解。乃成業道。若不爾時。不成業道。如離間
語。所破人領解。乃成業道。若不爾時。不成業
道。如離間語。所破人領解。乃成業道。若不
爾時。不成業道。如麁惡語。呵罵彼人。即成業
道。如此前三語業。皆有所對領解乃成業道
者也。今何綺語業道不待前人領解。纔發言
成業道。答云云問。進云。説文云。若如私屏自
歌哭泣悲歎。纔發言詞即成業道云云
付此所疑。若爲他説外道邪論。或作歌詠。調
哢前人。皆是綺語。此等綺語令他領解。方成
業道。何此論説綺語云。纔發言成業道。答。綺
語有二種。一説外道邪論調哢歌詠前人。二
私屏歌詠哭泣悲歎等。初綺語待他領成業
道。後綺語不對他。纔發言成業道。今論文擧
後綺語云纔發言。問。今何不擧前綺語乎。答。
初綺語待他領。同前三業。事非希奇。不更
論之。不待他領成業道邊。是希奇故。今新
擧之。問。前三語業可有不待他。何彼中不
擧。答。前三業無不待他。故彼不擧。但於綺語
有不待他。故但此擧。不可責齊
伽第六十。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九十三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九月十四日
問。有人不盡壽量齊限。非時中夭。何業何果。
答。是殺生業増上果也。瑜伽論云。未盡壽量。
非時中夭。是名殺生増上果也。問。壽量短
促非時中夭。皆是壽命不如法義。其壽命短
促。名殺生等流果。此非時中夭。應殺生等流
果。何名増上果乎。答。瑜伽論云。飮食果藥皆
少光澤。勢力威徳並皆微劣。消變不平生長
疾病。由此因縁。非時中夭云云意云。飮食少
光澤勢力微劣故。所食不消變發動諸病患。
由病患因縁。不盡壽中夭言也故非時中夭由
増上果攝飮食等不合。飮食等爲因。非時中
夭果。以果從因故。此名増上果
伽第六十。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九十四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九月十九日
問。説阿羅漢位受決定業果云。諸阿羅漢所
有不善決定受業。由小經苦之所逼惱。果報
已熟於決定受業。有報定時不定・時報不
定。何決定受業阿羅漢難轉。猶受小輕苦。答。
景法師釋云。報定時不定無學身猶受。時定
報不定無學身不受。今言阿羅漢受小輕苦
者。是報定時不定云云問。凡阿羅漢已得轉
依。一切業果皆可不受。故次下云。若已轉依。
果報種千皆永斷。故一切不受然則報定時
定一切可不受者也。何云報定時不定無學身
受小苦乎。答。彼景法師云。若轉依等者。是時
定報不定羅漢不受也。非謂報定時不定羅
漢不受云云問。若爾。何云一切不受。答。准彼
師意。云一切者少分一切。論文既云由小輕
苦之所逼惱。何云一切不受。問。次下文釋一
切不受言云。由佛世尊依未解脱相續建立
定受業故未解脱者。是未斷盡諸煩惱之有
學凡夫。依有學等立定受業。依已解脱阿羅
漢身可無定業。何云無學身受報定業苦。答。
准彼師意。依未解脱立定受業者。是亦時定
報不定業。於其報定時不定業。雖已解脱。未
免其果云云問。亦有何等釋云准景法師。答。
慈恩有二釋。簡彼云准也。問。其何等乎。答。
一云。此決定業得羅漢時猶受小苦。果報已
熟。已得轉依有餘涅槃。一切不善決定受業
異熟不受。准受小輕云云二云。已轉依者。無
餘涅槃。入無餘滅。名解脱者。有餘涅槃。名未
解脱。入無餘滅一切不受。住有餘滅受小輕
苦。今如佛世尊依未解脱立定業者。依有餘
滅立定受業云云問。此二師釋差別云何。答。
景法師釋。於決定業分別報定時定。若報定
業羅漢難免。轉受小苦。若心時定業羅漢能
免。已得轉依有餘滅故。一切不受。名也解
言也慈恩釋意。有餘無餘倶名轉依。有餘轉
依未來異熟一切不受。但受定業轉輕現苦。
無餘轉依亦免現苦。二世業果一切不受言也
問。轉決定業受小輕苦。爲唯無學非餘凡聖。
答。慈恩釋云。猶在凡夫小報苦逼。便名已熟。
從果爲名。故言羅漢云云故凡夫有學亦轉重
輕受。如大般若所説而已
伽第六十。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九十五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九
月二十一日
問 於十不善業道。有大乘論中。以三句分別。
一業非業道。二業道非業。三亦業亦業道也。
以此三句攝十不善業樣何。答。即論文云 思
是業非業道。貪恚邪見業道非業。殺生乃至
綺語亦業亦業道問何故如此業非業道業
道非業差別可有。答。業構造義。道能通義。令
身口意有所構造。因能通果令至成熟。思唯
構造。不招後果。不至成熟。唯業非道。貪恚邪
見是生死因。雖能通果。不構造心。道非業。殺
生等七令心構造。能招後果。亦業亦道。問。且
付初句。何故思名業非業道。同論上文云。意
表業即體是思意業既道。思何非業道。又
云。思上假説三業三業既業道。何思非業
道。答。慈恩釋云。遊履名道。思即非道。能
名爲業道。思亦是道。故前文言。表意業
體即是思也云云意云。思可有二義。一思非業
道。二亦名業道。論據一邊云業非道言也問。
慈恩廣釋。論何狹説。答。於一論内處處異説。
見一處説不言狹。故備法師云。前約眞理。
言思即業道。今約世俗門。説思非業道云云
云。論前文云思上假説三業。即思可業道。此
約眞實理。此處文思非業道。此約世俗門
問。言即思業道。何名眞實理。言思非業道。
何名世俗門。答。凡動身口意。無不依思力。一
切業・業道以思爲自性。是業眞實義。故約眞
實理。云思即業道。思内在構造。業道外動轉。
動轉名業道。不取内構造。是世俗淺義。故約
世俗門。云業非業道言也
伽第六十。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九十六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九
月二十二日
問。説生雜染種。有十一種生。其中第七
清淨不清淨生。第九*列清淨不清淨處生。此
二種生如何生乎。答。瑜伽第六十云。清淨不
清淨生。謂色無色界異生。清淨不清淨處生。
謂生色無色界生問。所列生名既無差別。
并所説出者同是色無色界異生。何故之爲
二種生乎。答。記文釋云。前第七就體。此第
九約處云云意云。釋第七清淨不清淨生云。上
界異生已離欲染。名爲清淨。體是凡夫。名不
清淨云云故第七不清淨生標凡夫體。第九不
清淨處生明凡夫處言也問。離欲染故。於上二
界立清淨名。生彼處者皆應清淨處生。何更
名不清淨處生。若凡夫體故名不清淨處生。
與前第七不清淨生。應無差別。何重列之。
答。上界異生離欲染故。雖名清淨。然得味禪。
於處生染。是不清義。故名不清淨處生
伽第六十二。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九十七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九
月二十六日
問。立十遍處定。何故上至識無邊處立爲遍
處。其上不立遍處定耶。答。瑜伽第六十二云。
由識無邊處。無量遍滿行轉。是故此上不立
遍處如文可知。問。爾其由識無邊。處無邊
無量遍滿行轉方何。答。同論次上文云。由
識無邊處。便能引發無淨願智・無礙解等諸
勝功徳。又能成辨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便能證入相受滅解脱最勝住等是由識無
邊處成辨無邊無量遍滿行之義也。問。識無
邊處有何所以。引發無諍願智・無礙解等勝
功徳乎。答。遁倫記云。景法師云。由數觀識廣
略自在。若細心故便能引發無諍願智・無礙
解等云云憬興師云。諸功徳法皆由心所由
識處定得自在故。如識爲境即得自在。由識
處定得無諍等諸勝功徳・無所有處・非想處
故。入滅盡定遍滿行轉識處究竟。故於其上
不立言也問。凡諸功徳依第四禪。何云由
識處發無諍智等。答。女由識處得心自在。
發無諍等諸功徳法。後依四禪發功徳用。初
後有殊。不可一概
伽第六十二。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九十八
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九
月二十七日
問。八解脱・八勝處・十遍處。此三法何爲前。
何爲後。答。列之論論不同。毘曇・倶舍等解
脱爲初。勝處爲中。遍處爲後。成實論云。遍處
唯因。解脱唯果。勝處通因果云云瑜伽第六十
二云。勝處・遍處是諸解脱能清淨道意云。
二處是因。解脱是果言也故論*論不同也。問。
且付瑜伽論。何故勝處遍名爲解脱能清淨
道。答。景法師釋云。解脱有二。一如量智中作
解脱觀。謂内有色外觀色等。二如理智中作
解脱觀。觀前七種解脱所觀平等眞如。依如
量智作解脱觀。解脱爲初。次修勝處。後修
遍處。依如理智作解脱觀。先修遍。次修勝
處。後修解脱。今依此義。云勝處遍處是諸
解脱能清淨道云云意云。付如理智解脱觀方。
云勝遍處是能清淨言也問。何從依如理智可
脱處遍處是解脱能清淨。答。如理智中作解
觀。前七種所觀之境平等眞如。若非二
處能清淨力。豈令解脱能眞如。既由二處能
淨。得觀眞如。故云二處是解脱因。問。若
此道理*女可然者。何毘曇等解脱爲初勝處
爲次。遍處爲後。答。是即此論如量智意。如量
智觀同毘曇等。故無相違。問。何從如量智可
解脱爲初。勝處爲次。遍處爲後。答。如量智
中作解脱觀。初心如次修解脱調伏心已。雖
調伏色。次修勝處勝伏色已。雖勝伏色。未
得自在。後修遍處便得自在。由此次第列説
解脱・勝處・遍處。問。初調伏心。次勝伏色。後
得自在。修行已滿何暇更修如理智觀 答。
雖伏心色及得自在。猶是有爲。構造未伏。依
如理智作解脱觀。觀眞如理。能觀所觀平等
平等。行者要道此爲究竟。是故*女修如理智
觀。問。於如量智八解脱中。第八解脱是滅盡
定。心心所法皆寂滅盡。與眞如同。故如量
中亦有眞如。何更可修如理智觀。答。其滅盡
定滅心心所。更無所觀。眞如理深非觀不顯。
故如理智作解脱觀。觀前七種所觀之境平
等眞如。不擧第八滅盡定境
伽第六十二。遁倫記第十七。三百九十九條。
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九
月二十九日
問。就八解脱處十遍處。説有因果前後次第
云。勝處・遍處是諸解脱能清淨道此文意
何。答。記文云。解脱爲果。以勝遍處爲前方便
云云解脱是果。二處是因言也問。如薩婆多説。
解脱唯因。遍處唯果。勝處通因果在。解脱後
通處前也云云對法第十三云。依解脱故造修
勝處。遍處成滿故於解脱究竟此等大小乘
皆説解脱因遍處爲果也。何此瑜伽獨云解
脱爲果勝遍爲因乎。答。記文云。薩婆多意。約
初修習。解脱爲初。又對法言依解脱故造修
勝處。要依解脱斷其障故。如成實論。約後
修時。解脱爲果。謂究竟時要成勝處遍處力
故。解脱方滿。解脱爲果。故云勝處遍處爲清
淨道云云又對法云。遍處成滿解脱究竟。故知
對法約後修故解脱爲果云云問。云依解脱斷
其障者。斷何等障。答。斷所知障。故論次文
云。又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所顯問。其知
障體何物乎。答。記文云。此是變易及不變易
異熟生受。即是白淨無記法也。障所知故名
所知障云云問。凡所知障二乘不斷。唯菩薩
斷。今八解脱二乘共得。何八解脱斷所知障。
答。二乘云八斷不得斷名。菩薩究竟故得斷
名。故論次下云。由此聲聞及獨覺等。於所知
障心得解脱二乘亦得八解脱故。斷所知障
更方妨難。問。八解脱中。初二解脱正斷貪愛。
是煩惱障。何此文云由所知障解脱所顯。答。
雖所・知障。不離貪愛。所知障類。非煩惱外別
所知障。故記文云。障所知故是所知障類。又
通染受。障所知故名所知障。二乘斷此。名斷
所知障云云
伽第六十二。遁倫記第十七。第四百條。第四
遍造永觀二年
十月四日
問。於滅盡定簡得不得云。是出間。一切異
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遠地菩薩其遠地菩
薩何位菩薩。答。有二家釋。一云。第六・第七
地名遠地菩薩。一云。地前十解名遠地菩薩
云云問。付初釋。論文簡不得者。云一切異生。
即初地已上是聖位故。皆可得者也。而云第
六・第七地。即前五地預異生言。隨不得類。豈
前五地預異生類。付後釋。地前十解是正所
果生位也。何得滅定。答。初釋云。若據道
理。初地已上皆得滅定。初二三地相同世間。
四地預流。五地一來。故前五地未得滅凡。六
地不還。七地羅漢。故論偏説得滅盡定云云
釋云。滅盡定是相似無漏。故體是有漏。故地
前位亦得滅定。然今論云非異生行及非有
漏。謂非一切異生及汎爾有漏也。若入位
異生作涅槃想心方得故云云問。付初釋。初二
三地相同世間。四地預流。五地一來。不得
滅定。亦有何道理。云初地已上皆可得滅定。
付次釋地。前十解未斷煩惱。何怱得滅定。
答。初釋云。若據道理。初地已上皆得滅定。以
得地相云云意云。以眞如理爲十地相。雖有
地。地高下不同。皆於眞如所分別也。其眞如
理言語道斷。疑然常住。證理故初地已上名
得滅定。然滅心心所。不如遠地位。故論依別
滅擧遠地菩薩言也次釋云。地前十解亦得滅
定。漸悟菩薩地前亦入云云意云。法相宗云二
乘迴心十信位。彼前二乘得滅盡定。雖今迴
心至十信中。本所得定猶在不失。故在地前
猶入此定言也問。見論文云。唯除已入遠地
菩薩。似云十地八地已上。六地七地尚非遠
地。何況地前豈名遠地。答。六地七地雖近十
地。望初地等假名遠地地。前十解雖非地
數。由有二意亦名遠地。一者遠離二乘地故。
二者遠行菩薩十地。云前向後倶名遠地。非
汎十解。但廻心者住十解時。方名遠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