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倶舍論本義抄 (No. 2249_ 宗性撰 ) in Vol. 63

[First] [Prev+100] [Prev]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等六境已。不喜不憂。心恒住捨。具念正
之義也。更不四無色地云難者。
此疑。且存二義。或一義云。依身在
色二界。阿羅漢果聖者。以欲色二界心。隨
其所應。縁色等六境已。後時所起四無色
地心。有不喜不憂心。恒住捨具念正知
。故六恒住法。通四無色地云也。重意云。
四無色地心。雖具縁色等六境。欲色二
界心。縁色等六境已。後時所起四無色地。
喜不憂。行捨相應正念正知。名六恒住
爲言
或一義云。四無色地有。意知法已不
憂。心恒住捨。具念正知之第六恒住故。
六恒住法之隨一。在四無色地。云六恒住法
四無色地也。非四無色地具有六恒
住法。如彼婆沙論評家意。述無色界具有
十二支云。無色界雖色及五根。而有
及意根。彼應是説。識縁名名縁意處縁
觸。是故三界。皆具十二。六恒住法。在四無
色地云事。以之可潤色
問。六恒住法眼等六根律儀其體可同耶
答。其體可同也 兩方。若其體同者。披
沙論文。有餘師説。根律儀以六恒住法
自性云義。評家意不若六恒住法眼
等六根律儀。其體是同者。評家意何不
 若依之爾者。六恒住法。眼等六根律儀。
同以無學身中正念正知體。定知。其體
同云事如何
答。此事雖測。且可六恒住法眼等六
根律儀其體是同云義也。其故披諸論所説
六恒住體。今論云。謂見色已。不喜不憂。
心恒住捨。具念正知。廣説乃至知法亦爾
婆沙論三十六云。如尋經説諸阿羅漢。心善
解脱。具六恒住。云何爲六。謂眼見色已。乃
至意知法已。不喜不憂。心恒住捨。具念正
集異門足論十五云。六恒住者云何爲六。
答一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恒安
住捨。二耳聞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恒
住捨。三鼻嗅香已。不喜。不憂。具念正
。恒安住捨。四舌嘗味已。不喜不憂。具
正知。恒安住捨。五身覺觸已。不喜不憂。具
念正知。恒安住捨。六意了法已。不喜不憂。
念正知。恒安住捨而見光法師餘處
引正理論文。明眼等六根律儀云。故契經
説。眼見色已。不喜不憂。恒安住捨。正知正
念。如是乃至意了法已此等論判。任
所引經文。六恒住法。六根律儀所説。文言是
同。所述義道不異。故六恒住法。六根律儀。
同以無學聖者身中。意識相應有漏無漏正
念正知體可云也。但於婆沙論有餘師
説。根律儀以六恒住法自性云義。評家
意。不之云釋者。婆沙論初師意。根律儀
正念正知。爲自性者。根律儀以無學聖
者身中。意識相應有漏無漏正念正知
云也。此師意。六恒住法。同以無學聖者身
中。意識相應有漏無漏正念正知爲體存故。
六恒住法。眼等六根律儀。其體是同爲言第三
有餘師意異之。許六恒住法以六識相應念
體。根律儀以此六識相應六恒住法
自性云。故評家意不之云。此諸説中。
初説爲善。經説念慧能護根故也
寫本云
  文永五年戊辰二月五日酉時於東大寺知足
院草菴抄之畢去年青陽之初月始此卷抄
此春時正之良辰終其微功懈怠之至悲而
有餘但今日者彌勒慈尊利有縁群生之日
遍覺三藏遂兜率上生之朝也依之受持三
歸八齋之戒品勤修滅罪生善之良因相當
此日結集此抄機縁既純熟感應定速疾者
歟然則迴此清淨修學之慧業偏祈宗專法
師之得脱逍遥園風前遂再會而談往事龍
華樹露底結一縁而尋舊跡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 法印權大僧都宗性
 年齡六十七
夏臘五十五
 



倶舍論第十卷抄
  問題
問。以有漏道。離下三靜慮染。九無間前八
  解脱道位。可縁欲界心
問。論中引三十六師句經説何義
問。不就欲界善意近行人。可就欲
  界出離依意近行
問。斷善根時。可無覆無記意近行
  義
問。見所斷意近行中。可別縁色等五境
  義
問。論中明生有唯染義云。由何煩惱。自地
  諸惑爾者。光法師意。如何釋諸惑言耶」
問。欲界疑煩惱瞋煩惱。非相續斷位。可
  捨受相應義
問。結生位。自力起纒垢可現起
問。光法師意。睡眠心所。爲自力起爲當隨
  從起歟
問。欲界觸境中。可非段食類
問。思食唯限意識相應思
問。意業唯限意識相應思
問。識食可五識耶
問。鈍根阿羅漢。起結生結。可永對治斷
  耶
中有位起結現前。非生有位。生
  現前義可有耶
問。生有唯限一念
問。無色界。生般。有行般。無行般聖者。可
  已斷起結。未斷生結義
問。中般涅槃聖者。起結少分可永不行
  斷
問。據永不行斷。可已斷起結。已斷生結
  義
問。於觸思識三食。斷遍知時。兼所斷遍知
  法三食相望。其數可同耶
問。論中證思食益現身。引集異門足論説
  爾者。如何引之耶
問。論中明思識二食能引起當有云。思食
  引已。從業所熏識種子力後有得
法師釋此文。約有部經部義。作二解釋
爾者。何釋爲正耶
問。論中解契經所説贍部林異生。擧四師
  説。爾者。論主意。何説爲正耶
問。論文云。由後世尊除彼異生。還將外道
  對預流向爾者。離欲外道并預流向聖
者。倶居贍部林
問。下三靜慮根本地可捨受
問。命終位。唯起自他心
問。論文云。非在定心有死生義。界地別故。
  加行生故。能攝益故爾者。光法師意。能
攝益故者。簡命終受生二位
光法師意。可異地散善
問。論中明阿羅漢入涅槃。擧欲界捨受
  異熟有無二説。爾者。光法師意。何説爲

問。無覆無記命終心。唯限異熟威儀二心歟」
問。論中。述已得順解脱分者。非正定聚
  云。彼後或隨邪定聚等文爾者。寶法師
意。此文有幾釋判
問。中忍位。可命終受生義
問。斷善邪見。可邪定聚
問。邪定聚。唯限一趣依身
問。無爲法。正定聚等。三聚中何攝耶
問。寶法師意。世第一法位。可見邪性






倶舍論第十卷抄
問。以有漏道。離下三靜慮染。九無間前八
解脱道位。可縁欲界心 答。可
欲界心 兩方。若修縁欲界心者。離
三靜慮染。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可同對
治道。何修縁欲界心哉。是以披光法師餘
處所引正理論文云。離初定染。九無間道。
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縁初靜慮。八解脱道。
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縁初二定。靜等三行。
第二定○離二靜慮三靜慮染。隨其所
。皆准前説顯宗論三十二説。全同此文
婆沙論中。亦述此旨。任此等文。離下三靜
慮染。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不縁欲界
 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離下三靜
慮染。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得六意近行
判。若不縁欲界心者。何可香味意近

答。以有漏道。離下三靜慮染。九無間前八
解脱道位。可縁欲界心也。故勘婆沙論
百三十九云。離初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脱道
時。各得第二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
第二靜慮及彼近分□□離第二靜慮
。前八無間解脱道時。各得第三靜慮近分
。第九無間道時。得第三靜慮及彼近分六
○離第三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脱道時。各得
第四靜慮起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第四靜
慮及彼起分六此文既云下三靜慮染
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得香味意近行。修
欲界心云事。甚分明也。但於下三靜慮
。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可同對治道
何修縁欲界心哉云難者。以有漏道。離
三靜慮染。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專雖
對治道。傍亦修縁欲界心。非同對治道也。
次於光法師餘處所引正理論等文者。以
漏道。離下三靜慮染。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
縁欲界心者。非麁等六行相攝。亦非
常等十六行相攝。修不云何行相心品縁
欲界境也。自本不麁等行相
。故光法師餘處所引正理論等説。全無

重難云有漏道。離下三靜慮染。九無間前
八解脱道位。有何故修縁欲界心。非同對
治道 依之勘光法師餘處所引正理論
六十六云。此中異生離欲界染。凡無間道。
麁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修麁等三行。八
解脱道。靜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修麁等
六行。○如是乃至離無所有染。無間解脱。
所修應知。若諸聖者。以世俗道○離初定
。九無間道麁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於
。修十九行。謂麁等三及唯無漏十六聖行
○八解脱道。靜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修
二十二行。謂前十九加靜等三○如是乃
至。離無所有染。無間解脱道。所修應
顯宗論三十二説。全亦同之。加之婆沙論六十
云。諸異生者。離欲染時。九無間中。修
行相。謂苦麁障。八解脱道中。修六行相。謂
苦麁及靜妙離○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染
其所應。當知亦爾○即諸聖者。離初靜
慮染時。九無間道中。修十九行相。謂麁等
三。靜等三。及唯無漏十六聖行相○如是乃
至離無所有處染。其所應當知亦爾此等
文無諍。異生聖者。離下三靜慮染。九無間
前八解脱道位。唯修同對治道。不非同
對治道如何
答。異生聖者。依上三靜慮近分地。離下三
靜慮染。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相繋屬故。各
自近分地。諸功徳中。有欲界心。故雖
同對治道。亦修之也 但。於光法師餘
處所引正理論等文者。就麁等六行相及非
常等十六行相。顯其現在未來所修分齊也。
麁等六行相攝。亦非非常等十六行相攝
心品縁欲界境相繋屬故。傍亦修之。更非
所遮
  此論義。雖相承之旨。恐繁省略之
別可記録
問。論中引三十六師句經説。證何義
進云。光法師釋云。復證近行唯是雜染
之。依光法師釋。披今論現文。引三十六
師句經説。雖耽嗜依。出離依差別。全無
意近行唯雜染。光法師何釋
行唯雜染。引此文哉。何況。見正理論説
意近行唯雜染義。猶引三十六師句經
。加之婆沙論百三十九并顯宗論十五中。雖
同引今經。亦談意近行通三性之旨。若爾。
光法師定判。尤似思如何
答。就論文起盡。案所引旨趣。上述唯雜染
者。與意相牽。數行所縁。是意近行之師義
畢。先引六恒住經説證。次引三十六師
句經説之志。彼經中辨耽嗜依出離依差別
所對治能對治不同。故爲證意近行唯染
。引此經文見也。故光法師釋今論。又即
喜等爲三十六師句謂爲耽嗜出離依別
句差別大師説故之文云。復證近行唯是雜
。又即喜憂捨世尊説爲三十六師句。謂爲
耽嗜依有十八。此是近行。是所對治。出離依
十八。此非近行。是能對治。二種不同。成
三十六。既二別説。故知。唯染是意近行。此句
差別。是佛大師所説法。故名爲師句寶法
師釋論又即喜等至謂諸善受證。其意
之歟。但於今論中。引三十六師句經説
耽嗜依出離依差別。全無意近行
唯雜染云難者。今論中實雖意近行
唯雜染之文。言就嗜依差別之經説。耽嗜
依十八是所對治。即意近行。出離依十八。是
能對治。非意近行意。爲意近行唯雜染
也。次於正理論等説者。彼正理顯宗婆
沙等諸論中。引三十六師句經説。初十八意
近行。由耽嗜依出離依差別。施設三十六意
近行。專順彼經文。亦叶其實義也。今論中。
彼經文。證出離依十八非意近行之義
思。光法師解釋中。亦非其由

問。不就欲界善意近行人。可就欲
界出離依意近行 答。可此義
兩方。若有此義者。見光法師解釋云。出離
依者。謂諸善受。受與出離善法依故
既不就欲界善意近行。何可就欲
界出離依意近行 若依之爾者。婆沙
論中。不就欲界善意近行人。可有
欲界出離依意近行如何
答。婆沙論百三十九中。述就耽嗜依。出離
依意近行云。生初靜慮○成就六。謂六出
離依捨。有説。成就三。謂色聲法出離依捨。
有説。成就六。謂六出離依捨此文。不
就欲界善意近行人。成就欲界出離依
意近行云事分明也。但於既不就欲界
善意近行。何可成就欲界出離依意近行
哉云難者。光法師所引婆沙論百三十九
云。順善品者。出離依攝。無覆無記受中。順
善品者。名出離依意近行。故生初靜慮。所
成就欲界通果無記心。倶意近行。順所依
禪定故。名出離依靜慮近行也。生初靜慮
人故。雖就欲界善意近行。成就欲界
通果心倶無覆無記。出離依意近行也。生
三靜慮。成就欲界通果心倶無覆無記出離
依意近行。准之可思也
問。斷善根時。可無覆無記意近行
 答。不此義 兩方。若有
者。既云斷善根。何可無覆無記意
近行 若依之爾者。婆沙論百三十九
中。述就耽嗜依出離依意近行。云
若斷善根。彼成就欲界十八。斷善根人。
就欲界耽嗜依十八意近行定。而見光法
師所引婆沙論文。無覆無記意近行中。順
者。出離依攝判若斷善根時。不
無覆無記意近行者。寧不就欲界出
離依意近行
答。斷善根時。唯捨欲界善法者。諸論一同
之所談。故不無覆無記意近行
云事必然也。但於婆沙論生欲界若斷善
根。彼成就欲界十八之文者。成就順善品
無覆無記出離依意近行者。成就彼所順善
意近行之上事也。斷善根者。不就彼所
順爲出離依本善意近行。故成就順彼善
串習威儀工巧六相應出離依意近行
義邊。不之也
問。見所斷意近行中。有別縁色等五境
 答。可此義 兩方。若有此義者。
見所斷意近行迷共相理。全不別縁
等五境。是以。披今論餘處二十七。述
智不見所斷惑云。諸無事惑。不遮防
内起隨應。總縁境故既云總縁境。故知。
縁色等五境云事 若依之爾者。見
所斷意近行非一准。何無別縁色等五境
之義哉隨勘正理婆沙等論説。可此義
如何
答。見所斷意近行中。可別縁色等五境
之義也。故正理論二十九中。明三十六意近
行縁界地云。欲境具三十六色界境。唯
二十四。除香味二依各六顯宗論十五
説。全亦同之。婆沙論百三十九云。欲界三十六
中。十二唯縁欲界繋。十八通縁欲色界繋
此等文欲界染汚喜憂捨色聲觸意近行。
色界境之旨。分明也。而欲界染汚喜憂捨
色聲觸意近行。縁色界境者。是九上縁惑相
應意近行。故見所斷意近行中。有縁色聲
觸三境之義云事。亦必然也。若有別縁
聲觸三境之義者。別縁香味二境。可
。但於見所斷意近行迷共相理。全不
縁色等五境云難者。見所斷惑。迷非常
苦空非我等共相理。作常樂淨我等執。故尤
縁苦諦等之惑也。故多分雖總縁
諦等。其中自有別縁色等五境之義。更非
遮歟。次於今論餘處。内起隨應總縁
故之文者。從多分説也
重難云。正理。顯宗。婆沙等諸論中。欲界染汚
喜憂捨色聲觸意近行。縁色界境者。未來世
中。容此義。故説能縁。不現起也如
彼未來不生見道通四念住。以何得
界現在染汚喜憂捨色聲觸意近行中。有
界境之類
答。染汚心者。無始串習故。未來世中。能縁用
之程物無現起也。故勘婆沙論處處之
。或有縁一極微。起薩迦耶見。云有餘師
意。會此應是正見非薩迦耶見之難云。此
所縁故説。有非現起故説。有評家破
之云。彼説非理。所以者何。如何此見能住
所縁。而不能起。是故前説於理爲
十八無色界。亦有他界縁遍行隨眠云。有説
意云。然能縁定非現起定。評家破之云。彼
是説。既無上界可縁。如何有能縁
。是故。説無理爲此等之文
之。品類足論云。縁無所縁法○一切隨眠
隨増。婆沙論百三十六本論説○縁無
縁法。是一切隨眠隨増。道諦所斷無漏縁隨
眠中。可別縁得及四相道共戒等之義
現起隨眠中。有此類意也。但於
來不生見道通四念住云難者。無漏道等
無始串習法。故不例難
問。論中明生有唯染義云。由何煩惱自地
諸惑爾者光法師意。如何釋諸惑言
進云。光法師釋云。諸惑顯是本惑 付
結生位。本惑隨惑倶起之諸惑之言。何唯限
本惑哉。是以。見論文。云自力現起
纒垢。雖自力起纒垢。全無隨惑。何況。
光法師自釋無慚無愧。惛沈掉擧隨惑亦潤
生有之旨。一段前後之定判。寧不相違

答結生位雖身心昧劣。諸本惑由數習現行
力勝故。任運現起。諸隨惑由數習現行力
。非思擇而得現前。故不之也。
故正理論三十云。諸煩惱中。無一煩惱於
生位潤功能。然諸結生。唯煩惱力。非
纒垢所以者何。以自力行。悔覆纒等。要由
思擇。方現起故。然此位中。身心昧劣。要任運
惑。方可現行。唯有隨眠。數習力勝。故諸煩
惱。能數現行。於結生時。任運現起。諸纒及
垢。數習力劣。非思擇而得現前。是故結
生。非諸纒垢顯宗論十五説。全亦同之。光
法師。諸惑顯是本惑。謂此地本惑。皆容
起染汚生有之釋。即顯此意。也。但於結生
位本惑隨惑倶起之云難者。結生位所起隨
惑者。無慚無愧惛沈掉擧也。此四本惑相應
隨惑故。結生位本惑現起被引起自力
。故云諸惑顯是本惑之時。相應隨惑。亦
能助潤之義所顯也。論中述自力
起纒垢。雖自力起纒垢。不遮隨從纒。其
意在之。光法師。然諸結生。唯本惑力。并無
慚無愧惛沈掉擧。以是本惑相應纒故。亦能
助潤之釋。此旨分明也。何以此釋。還爲

問。欲界疑煩惱。瞋煩惱。非相續斷位。可
捨受相應義 答。可此義 兩方。
若可此義者。今此二煩惱其性慼行轉
也。非相續斷位。不捨受相應義。是以。
今論餘處二十一中。明欲界諸煩惱五受根相
應義云。以諸隨眠相續斷位。勢力衰歇。必
捨受此釋者。欲界疑煩惱。非相續
斷位。更不捨受相應義 若依
爾者。披寶法師解釋云。若生欲界。即三十
六色。無色界各三十一。皆能結生。不
縁無漏縁等此釋之。從欲界
欲界中有。未後念起善及無覆無記心人。
生有位起疑煩惱瞋煩惱者。非相續斷位。
捨受相應義哉。加之從上界
中有初念起疑惱瞋煩惱者。此亦非相續
斷位。可捨受相應義也如何
答。欲界疑煩惱瞋煩惱。非相續斷位。可
捨受相應義也。其旨即如一方疑難之趣。但
今此二煩惱其性慼行轉也。非相續斷位。
捨受相應義云難者。疑煩惱瞋煩
惱與捨受相應位。雖亦慼行轉。微劣行相。
順中容。非憂受相應位。慼行轉故。
慼行轉捨受相應。全無背也。次
今論餘處。勢力衰歇。必住捨受之文者。
彼述一切捨相應之理。就通相之也。故
彼其文云。就通相説。受相應者。一切皆與
捨受相應。以諸隨眠相續斷位。勢力衰歇。
必住捨受生有等位所起疑煩惱瞋
煩惱。雖相續斷義。亦與捨受相應。更無
相違
問。結生位自力起纒垢可現起 進云。今
論云。非自力現起纒垢 付之。結生
位。諸煩惱施潤生能自力起纒垢。何不
哉。是以。見婆沙論文云。行縁識亦有
二種。一與悔倶。二不悔倶既云識支
悔倶。明知。結生位。自力起纒垢現起云事
如何
答。結生位。身心昧劣。故自力起纒垢。不
也。故今論云。故對法者。咸作是言。諸煩
惱中。無一煩惱於結生位潤功能。然諸
結生。唯煩惱力。非自力現起纒垢
法師釋此文云。非自力纒垢能現起
性羸劣故。要由思擇。方現在前。初結生位。
身心昧劣。故非現起。自力纒者。謂慳嫉忿覆
悔。自力垢者。謂六垢泰法師引正理論諸
煩惱中。無一煩惱於結生位潤功能。然
諸結生。唯煩惱力。非纒垢。所以者何。以
自力悔覆纒等。要由思擇。方現起故。然
此位中。身心昧劣。要任運惑。方可現行。唯
隨眠。數習力勝。故諸煩惱。能數現行。於
結生時。任運現起。諸纒及垢。數習力劣。非
思擇而得現前。是故結生。非諸纒垢
畢云。雖此生有位中心身昧劣。一由
身數起。二若數起惑前身將命終時。近起
現行引發力故。至生有時。煩惱現起顯宗
論説。如正理文。任此等定判。結生位自力
起纒垢。不現起之旨分明也。但於婆沙論
識支與悔倶云文者。中有位方便識支攝故。
彼位悔心所現起故云爾也。故婆沙抄二本
中。釋此文云。若中有總名識支。與悔倶者。
悔是纒垢中有中。起無慚無愧沈掉等。若准
此文。識支有二。一方便識支。二正識支
問。光法師意。睡眠心所。爲自力起。爲當隨
從起
  第四卷抄記録之
問。欲界觸境中。可非段食類
  第二卷抄記録之
問。思食唯限意識相應思 答。唯限
識相應思 兩方。若唯限意識相應思
者。見今論文。出思食體云。思謂意業
意業不意識相應思。明知。思食廣通
識相應思云事。何況觸食廣通六識相應觸
思食例亦可 若依之爾者。正理論中。思
食唯限意識相應思判如何
答。有漏思心所。分別籌度。要屬聖順
現行。如懸砂嚢。而得存濟名。爲思食體
唯限意識相應思也。故正理論云。非一切
思皆是思食。要屬希*聖。順愛現行。意識相
應。乃名爲食。故飢饉世。愚癡小兒。懸砂嚢
而得存濟。又世現見。由希望力便増長。
希望若絶。力便衰微。所爲退敗。然契經説。意
思食者。顯此唯與意識相應寶法師指
此文云。又正理説。思食唯與意識相應
此等定判。思食體唯限意識相應思
事。甚分明也。但於今論思謂意業之文者。
思食意識相應意業爲體。故云思謂意業
也。非一切意業爲體。全無相違。次觸食
廣通六識相應觸云例難者。根境識三□□
所生有漏諸觸。於心心所。能爲資益。故名
觸食。而六識相應觸。同有此義。故觸食體廣
六識相應觸云事。見何處例難哉」
尋云。觸食廣通六識相應觸云事。見何處
例難 答。勘今論處處之文。或述
非食。云有時見色生喜樂者。縁色觸生。是
食非色。眼識相應觸名觸食。故光法師釋
此文云。此是觸食非色是食或出觸食
。云觸謂三和所生諸觸。無簡別。故觸
食體。廣通六識相應觸見。故依此等文意
例難
問。意業唯限意識相應思 答。可
識相應思 兩方。若唯限意識相應思者。
五識相應思。亦有造作義。何不意業哉。
是以。婆沙論中。意業通六識相應思 若
之爾者。披今論文。出思食體云。思謂意
而思食唯限意識相應思。明知。意業不
五識相應思云事。何況。光法師餘處。釋
意業相云。由等起意業。意謂意識業即
謂思意業唯限意識相應思之旨。此釋分
明也如何
答。六識相應思。同有造作義。故意業體可
六識相應思也。故寶法師餘處十三
理論三十四且必不眼觸等起諸思
彼諸思非前所説思惟作事二思攝故之
畢云。准此五識相應思。是意業。此五識
相應思。非是起思惟思。亦非動作思故。云
云作其轉計略而不婆沙論四十中。
評家義云。應是説。此中總説一切意
。若能牽引衆同分者。若能圓滿衆同分
者。若有漏者。若無漏者。若在意地。若在
。皆説名思。一切皆有造作相
品類足論文。或云業法云何。謂身語業及
思。非業法云何。謂除身語業諸餘色。除
諸餘行蘊。身三蘊全并無爲法此文無諍。
思中無意業之類見。或云。業相應法云
何。謂若法與思相應。此復云何。謂一切心心
所法除思。業不相應法云何。謂若法思不相
應。此復云何。謂色及思心不相應行無爲
此文出業相應法除思。諸餘一切心心所
法。無五識業。不相應法中。不五識。若
五識相應思。非意業者。以五識。何不
不相應法哉。任此等文理。意業體通六識
相應思云事炳然也。但於今論思謂意業之
者。意業廣通六識相應思中無相違。次
光法師餘處意謂意識業即謂思之釋者。
論文一段。明意業爲能等起。身語業所爲等
起之旨。故據身語業能等起意業。云
意謂意識也。不身語業能等起意業。
五識相應思。更非遮也
問。識食可五識 答。可五識
兩方。若通五識者。思食唯限意識相應思
識食何可五識 若依之爾者。今論
中出識食體。云識謂識蘊。無五識。爰知。
識食廣通五識云事如何
答。有漏心王了別境界。能任持身。故名
。而了別境義。不意識。欲識食體。廣
五識也。故正理論中。釋識食體。云識謂
境。無簡別。廣取六識見。顯宗論十五
説。全亦同之。加之。品類足論云。識食七界
一處一蘊攝婆沙論百二十九中。明四食三
科相攝云。蘊界處攝者。是十一界五處三蘊
少分所攝。十一界者。謂七心界及香味觸法
此等之文。出識食體所。七心界故。識食
體廣通六識云事。甚分明也。但於思食唯
意識相應思云例難者。如懸砂嚢。而
存濟名思食故。唯限意識相應思也。義
門既各別。更不相例
問。鈍根阿羅漢起結生結生。可永對治
 答。可永對治斷 兩方。若得
永對治斷者。光法師釋得永對治斷云。得
擇滅。不退名而鈍根阿羅漢退起所斷
更不永對治斷 若依之爾
者。今論中。出已斷起結。已斷生結。第三句
云。諸阿羅漢 諸阿羅漢之言。可
鈍根阿羅漢如何
答。鈍根阿羅漢起結生可永對治斷也。
起結者。潤中有及感中有業之惑。生結者。
生有及感生有業之惑也。而任一切從
果退必得。不命終之理。鈍根阿羅漢雖退
起所斷惑。不中有。及感中有業。不
生有及感生有業。故於起結生結。可
永對治斷也。故今論中。出已斷起結已斷生
結第三句體。云諸阿羅漢。無鈍根之類
光法師釋此文云。已斷起結已斷生結。謂
阿羅漢。斷三界貪。不中有。故起結已斷。
生有故生結已斷。此中言斷。據永治
此釋意。一切阿羅漢。據永對治斷。已斷
起結。已斷生結云事。亦分明也。但於光法
師得擇滅退名永之釋者。鈍根阿羅漢。
所退起或。不起結生結。故於起結生結
永對治斷。全無相違
重難云。光法師初釋意云。潤中有惑名
。潤生有惑。名生結。生結者。不
一念之惑若爾。鈍根阿羅漢所退起惑。
既潤本有。何不生結 答。光法師初
釋意。起結生結。不中有生有初念之
者。起彼初念惑之上。可後念
也。而證阿羅漢果之後。不中有生有
初念惑。故鈍根阿羅漢所退起惑。不起結
生結
重難云。鈍根阿羅漢退起惑之時。設雖
起惑。不起結生結。退得過未起結生結
之義必然也。寧云鈍根阿羅漢。起結生結。
擇滅退哉 答。鈍根阿羅漢。退起惑
之時。雖退得過未起結生結。永不起結
生結。故云起結得永對治斷。更無背也」
問。非中有位起結現前。非生有位。生結現前
義可有耶 答。可此義 兩方。若有
此義者。既名起結生結。定知。中有生有位。
現前也。是以。披光法師解釋。云
惑名起結。潤生有惑名生結。述
初念惑名起結生有初念惑名生結
之光法師明已斷起結。已斷生結之義
云。不中有故。起結已斷。不生有故。
生結已斷此釋意。中有生有位。所起之惑。
次名爲起結生結之旨分明也 若依
爾者。勘正理論餘處文。非中有生有位。起結
生結現前之義可如何
答。見正理論餘處文云。若第二斷。唯是生
結。於欲色界。未貪者。二時容起結現
。謂住本有滿業時。及住中有
思此文意。住本有位惑。中有滿
業之時。能潤之惑。并住中有位。潤中有
惑名起結。故住本有位起結現前之義可
有也。但於既名起結生結。定知。中有生有
位。可現前也云難者。雖本有位現前之惑
感中有業故名起結也。次於光法師解
者。云中有惑名起結。述中有
念惑名起結。判中有故起結已斷。皆
是潤中有惑。名起結云許也。非唯中有
位。現前之惑。名爲起結。全無相違歟。非生
有位。生結現前之義。准之可
問。生有唯限一念 答。唯限一念
兩方。若唯限一念者。披光法師釋云。潤
初念惑名生結此釋者。生有可
多念 若依之爾者。生有唯限一念者。
諸論一同之説性相必然之理也如何
答。生有唯限一念者。實是性相之所定也。
更不求之。故今論餘處云。二者生
有。謂於諸趣結生スル刹那正理論三十中。或
云。食持生有。故説令安。意顯生有。唯一念
或云。於前所説。中等四有。死生二有。唯
一刹那但於光法師潤生有初念惑名
之釋者。初釋意。潤生有惑名生結者。
且就生有之言。合通本有之一廢立。兼潤
本有惑名生結爲言彼往色無色界。生已
久般涅槃者。名爲生般。第二釋意異之。
生有初念惑名生結也。非
四有之時。生有通多念。全不性相也」
問。無色界生般有行般無行般聖者。可
斷起結未斷生結義 答。可此義
兩方。若有此義者。今論云。離二界貪。諸上
流者。爲第一句。光法師釋。已斷起結未斷生
結。謂離欲色二界貪。諸無色上流者。若無色
界生般有行般無行般聖者。有已斷起結。未
斷生結之義者。何唯擧無色界上流聖者
 若依之爾者。以道理之。無色界生般
有行般無行般聖者。尤可已斷起結未斷
生結之義也如何
答。無色界中。無中有故。無色界生般有
行般無行般聖者。可已斷起結。未斷生結
之義云事。其理必然也。更不之。但於
論疏中。出此類唯擧無色上流聖者云難
者。上流聖者。經多生死。已斷起結。未斷生
結之義。甚顯故且擧之也。理實而言。已斷起
結。未斷生結之類中。可無色界生般有
行般無行般聖者
問。中般涅槃聖者。起結少分。可永不行
 答。可永不行斷 兩方。若得
永不行斷者。見正理論餘處二十一。云
中初斷。謂起結全。生結少分。於色界貪。得
永離故。於無色貪。未永斷。永離色界
之聖者。雖起結全。生結少分。得永對
治斷之旨。不中般涅槃聖者。起結少分。
永不行斷。知不之云事 若依之爾
者。中般涅槃聖者。雖所應生地結。定不
色界餘地。及欲界起結少分。何不
永不行斷
答。中般涅槃聖者。色界之中。所不應生地
之起結。并欲界起結。永不之。故起結
少分。尤永不行斷也。但於正理論餘
處文不中般涅槃聖者。起結少分。得
不行斷。云難者。諸上流聖者。永離欲色二界
之時。於起結全。得永對治斷。隨於其地
生結。亦得永對治斷。故云起結全。生結少
分。得永對治斷也。中般涅槃聖者。於生結
永不行斷者。不生有位之前。入般涅
故也。生結。得永不行斷。非
永不行斷。故不生結全。起結少分。
永不行斷
問。據永不行斷。可已斷起結。已斷生結
 進云。光法師解釋中。可此義
之。付光法師釋。披今論現文。述諸阿羅
漢。爲第三句。已斷起結。已斷生結之第三
。據永對治斷之。據永不行斷。可
此義云事。豈不論文
答。光法師釋今論諸阿羅漢爲第三句
云。第三句已斷起結。已斷生結。謂阿羅漢
三界貪。不中有。故起結已斷。不
。故生結已斷。此中言斷。據永治説。雖
此身。定成無學。約不現行。生起二結。
亦名爲斷。此中且據永對治此釋意云。
理思之。如彼極七返有聖者。第七生等。
今生必可無學果之類。據永不行斷。雖
已斷起結。已斷生結之義。論文中。出
此第三句。且據永對治斷爲言本論文
之外。別顯此義。何致論文云疑
問。於觸思識三食。斷遍知時。兼所斷遍知
法三食相望。其數可同耶 進云。正理論中。
二食斷遍知時。兼所斷遍知法。擧三類。一
食斷遍知時。兼所斷遍知法擧二類
之。以觸思識三食有漏通三界之性相
之。於觸思識三食遍知時者。斷非想
非非想處第九品惑位也。其時兼所斷遍知
法。其數可同。何有二類三類之不同哉」
答。此事不正理論説。婆沙論中。有此廢
。然而且就進。見正理論文云。若於觸食
遍知時。亦斷遍知樂等三受。若於思食
遍知時。亦斷遍知欲等三愛。若於識食
遍知時。亦斷遍知名色二有。於觸思二
。斷遍知時。兼所斷遍知法。如其次第
樂等三受。欲等三愛。於識食遍知時。兼
所斷遍知法。擧名色二有。故爲今進歟。思
此文意。若於觸食遍知時。亦斷遍知樂
等三受觸能引受。受是觸所領果。以
縁生故也。正理論三十云。觸能引受是所
領故婆沙論百三十云。若於觸食已斷
者。便於三受。亦斷遍知諸受。以觸爲
故。如經言觸縁若於思食遍知
時。亦斷遍知欲等三愛者。若依正理論意
思業力令欲等三愛増廣故也。故正理論
云。希望思力。令愛増廣。由思欣樂虚妄樂
若依正理論意。由欲等三愛力起思
故也。如業由隨眠眼方得生長。故
婆沙論云。若於思食已斷遍知者。便於
。亦斷遍知。以彼三愛是起因故。如契經
。業爲因故生愛爲因起若於識食
遍知時。亦斷遍知名色二有者。識支結
生。生長名色支故也。故正理論云。識能生
起名色有牙名色由識而生長故婆沙論
云。若於識食已斷遍知者。則於名色。亦
遍知。以識是彼名色縁故。如契經説。識
名色但於疑難之趣者。理實而言。於
觸思識三食。斷遍知時者。斷非想非非想
處第九品惑位故。此等諸法一念同時。雖
斷盡。且隨相順法。假作一往釋
問。論中證思食益現身。引集異門足論説
爾者如何引之耶 進云。今論云。集異門足
説。大海中有大衆生。登岸生卵。埋於砂内
入海中。母若常思。卵便不壞。如其失念。
卵即敗亡 付之爲今論所引之説。正
集異門足論云。若彼諸卵。思母不
忘。便不腐壞。若彼諸卵。不念母。即便腐
婆沙論百三十中。引集異門足論説云。彼
&T021400;念母故。身不爛壞。謂憶念母
先孚燸時。所有觸故。若忘其母。身便爛壞
 若爾。今論所引之言。非只背集異門足
論本説。亦相違婆沙論所引之文
答。集異門足論中。有異本不同歟。今論所
引之文。是謬之本也。故即難之云。此不
然。違食義故。豈他思食。能持自身。理實應
言。卵常思母。得爛壞。忘則命終寶法
師釋此文云。此是論主正本文也
釋意。上所引集異門足論文違本説
。故下能破言。云論主□本文也。婆沙論
百三十中破有餘師説。若母憶念卵中子者。
卵則不壞。母若忘之。彼卵便壞云義云。此
理。所以者何。勿他食能持自命
是故前説於理爲善。其能破意。亦同今論
故以集異門足論現文。可實義。今論所
引之文。并婆沙論。有餘師説。依謬本故。既
所破義。不勞之
尋云。集異門足論。梵本有異本不同
答。集異門足論。梵本雖異本不同。誦者
之中。有謬誦故。今論文載彼説歟。如彼此
國尊者誦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西
方尊者誦二十七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六
應分別。述阿羅漢行盡智已。最初起善。眼
識現在前位。成就六恒住法。或誦就過
去一未來六現在一。或誦過去無。但成就未
來六現在一
問。論中明二思識二食。能引起當有云。思
食引已。從業所熏識種子力。後有得
法師釋此文。約有部經部義。作二解釋。爾
者。何釋爲正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又解。
經部釋。此解似 付之。今文更無
有宗義。何判述經部釋此解似勝哉。何
況見顯宗論十五云。業既引已。受潤識種
能令當有名色身起顯宗説。思今論
。述有宗義云事炳然也如何
答。今論思食引已。從業所熏識種子力。後有
起之文雖強不有宗之義。熏之文字。
種子之言。專順經部義。故初釋痛之。會
之言資。釋識起取果功能名爲種子。不
又解意直論文故。判經部釋此解
勝。思食引已。從業所熏識種子力。後有
起。或從業所熏識種子力識得現行。後
有得起也。泰法師解此文云。此就經部釋
其意亦同之。但於顯宗論文者。全非相違
今論中。雖經部義。其現文不有宗意
故顯宗論説。大同今論。有何所背
問。論中解契經所説贍部林異生。擧四師
。爾者。論主意何説爲正耶 進云。論主
意。以後身菩薩贍部林異生云説。爲
判也 付之。後身菩薩。今生必證佛果。施
福定可無量。對離欲外仙。何説彼百倍
哉。是以論中破近佛菩薩名贍部林異生
云。理亦不然。施彼獲福勝倶胝阿羅
後身菩薩。名贍部林異生之義。寧
此難破哉。何況。婆沙論百三十中。引
經説。以贍部林異生。對預流果。明福多
云。此獲福果於彼若後身菩薩。
贍部林異生者。施後身菩薩福。豈劣
預流果聖者
答。最後身菩薩。決定在贍部洲。故名贍部林
異生。道理尤可然。故今論云。後身菩薩。居
贍部林。名彼異生。此説應理。爾時菩薩。同
離欲仙故。對彼仙校量歎光法師釋
此文云。論主自釋。住最後身釋迦菩薩。居
贍部林。名彼異生。此説應泰法師。并寶
法師釋。其意同之。但於後身菩薩今生必證
佛果福定可無量。對離欲外仙。何説
彼百倍哉云難者。今論中會之云。雖
福勝無邊。乘前校量。且言百。理亦應
次於今論理亦不然。施彼獲福勝
倶胝阿羅漢故之難破者。近佛地菩薩。非
必在贍部洲。故全無贍部林異生
。故如此破也。最後身菩薩。決定在贍部
。故專有贍部林異生之理。故會
前校量且言百也。寶法師。論主自評
此釋。與第二釋近佛菩薩何別者。近佛
菩薩。非決定在贍部洲中。後身菩薩。決定
即在贍部洲中。然前有難。彼獲施福。勝
倶胝阿羅漢故之解釋。即遮此例難也。次
婆沙論。此獲福果。大於彼之文者。
今論意之。婆沙論所引契經中。對
流果。校量施福勝劣。贍部林異生者。是贍
部林中。對修道諸異生類。或離欲外道。非
後身菩薩。故施贍部林異生福劣。施預流
果聖者福勝也。故光法師解此疑云。贍部
林中有餘修道諸異生類。非唯菩薩名爲
。婆沙引經言異生者。非是菩薩。是餘異
生。雖復同解一處經文。引校量經。即有
。又解。婆沙引經將贍部林中異生。對
流果者。即是林中離欲外道。以彼外道是異
故。非是菩薩異生。兩論引經雖復對
流向果不同。外道異生。而無差別
重難云。光法師二解釋。倶不然。先就
思。贍部林中。有餘修道諸異生類者。
順決擇分異生歟。爲當非順決擇分餘異生
歟。若順決擇分異生者。今此二解釋。倶以
沙論所引契經文。會同論主後身菩薩名贍
部林異生云義也。而論主意。不順決擇
分異生居贍部林中。何以順決擇分異生。名
贍部林異生哉。何況。今論中。順決擇分異
生。名贍部林異生之義。光法師釋。當婆沙
一百三十評家義。今論意。以此贍部林異生
預流向。定婆沙論所引契經文。以
部林異生。對預流果。校量施福勝劣若對
順流果。贍部林異生。云順決擇分異生者。
豈不相違哉。若□□順決擇分餘異生
者。婆沙論評家意。順決擇分異生。名贍部林
異生。寧可順決擇分餘異生 次。就
第二釋。亦有疑。婆沙評家意。順決擇分異
生。名贍部林異生。不外道。名彼異生離
欲外仙。名彼異生者。不正義意也。釋即是
林中。離欲外道。背評家義不正義意

答。今此二釋之旨趣者。今論意。後身菩薩。
贍部林異生之時。婆沙論所引契經中。
贍部林異生。對預流果。校量施福勝劣
彼異生劣。預流果勝云文。致相違故。依
論意。會婆沙論所引契經文也。非婆沙
論意之。不順決擇分異生。對預流
。校量施福勝劣之時。劣於預流果之程
異生也。即與離欲外仙。齊等異生也。自
婆沙論意。背評家義。當不正義意。更
所痛
又尋云。今論所引契經與婆沙論所引契經
一經歟。爲當各別經歟
答。兩論同引校量經故可一經歟。雖
一經。梵語多義故。造論之人。於梵本
。得其意各別。引其文不同也。故光法師
釋云。雖復同解一處經文。引校量經。即有
不同
重難云。今論云。由彼世尊除彼異生。還將
外道。對預流向。校量勝劣婆沙論百三十
云。此經復言。若以飮食施贍部林中異
。復以飮食。施一預流。此獲施福果
兩論所引經文既別。何云一經哉。是
以。光法師釋云。既有兩種不同。明知。引經
各異。非是一文寶法師釋云。婆沙一百三
十引與此即有小異。引經雖別。大意皆
同。然釋贍部洲異生有泰法師釋云。彼
所引經。還持異生。對預流果。校量勝劣。此
所引經。除彼異生。還將外道。對預流向。校
量勝劣。故知。此論所引經。非婆沙所引經
此等釋兩論所引契經之文。非一經
如何 答。理實而言。兩論雖同引校量
。隨造論人意。引替一經文。故兩論所引
經文相替。更非疑也。光法師釋非是一
。寶法師判引經雖別。其意在之歟。泰法
師釋。准之可會也。或又泰法師。故知。此論
所引經。非婆沙所引經也之釋。其言既分明
也。兩論所引各別經文得意歟
又疑云。准寶法師近佛菩薩。非決定在
贍部洲中之難意之。修道諸異生類。不
必在贍部林中。何名贍部林異生 答。
泛論修道諸異生類。雖必在贍部林中
贍部林中有餘修道諸異生類故。無
其難。近佛地菩薩。廣在餘處。不贍部
林中近佛菩薩。故蒙近佛菩薩。非決定在
贍部洲中之難破
又尋云。光法師非唯菩薩名爲異生之釋。
婆沙論所引契經意。許後身菩薩。亦名贍部
林異生之義 答。此釋意。依今論意。會
婆沙論所引經文之時。對預流果。校量施
福勝劣。贍部林異生者。贍部林中。有餘修道
諸異生類。今論所引經文。非唯後有菩薩。
爲贍部林異生爲言若婆沙論所引經意。
兼許後有菩薩名贍部林異生之義者。豈
於預流果聖者
又尋云。婆沙論評家意。順決擇分異生。名
部林異生之時。可今論所引除贍部林
異生。還將外道預流向。校量施福勝劣
之經文 答。婆沙是本論故。今論意可
婆沙論所引經文。今論是末論故。婆沙論意。
今論所引經文
問。論文云。由後世尊除彼異生。還將外道
預流向爾者。離欲外道。并預流向聖
者。倶居贍部林 答。離欲外道。可
贍部林。預流向聖者。不必居贍部林
 兩方。若倶居贍部林者校量福勝劣。更
同處 若依之爾者。披光法師
解釋。離欲外道。居贍部林彼預流向聖
。例亦可同如何
答。離欲外道與後身菩薩。其徳懸隔。雖
量施福勝劣。同在贍部林故。今論所
引契經之中。彼此相對。校量之也。故今論
云。爾時菩薩同離欲仙故對彼仙校量歎勝
光法師解此文。釋爾時菩薩同離欲仙。居
贍部林。云爾故。對離欲外道。校量施福
勝劣。預流向聖者。同居贍部林。不

問。下三靜慮根本地。可捨受
  第三卷抄記録之
問。命終位。唯起自地心 進云。光法師
釋云。夫死生心。必起當地 付之。依
法師解釋。披識身足論文。出現在欲界繋。
無覆無記心。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
云。謂欲界色界生長。趣無色界。諸不還
者。住最後無覆無記心 如此文者。依
身在色界不還果聖者。命終位起欲界無覆
無記心如何
答。若命終位起他界地心者。是他界地命
終。可自地命終。故唯起自地心。不
界他心也。故今論云。非在定心有死生義
界地別故光法師釋此文云。非在定心有
死生義。一界地別故。夫死生心。必起當地
若起異界地。有死生者。便是他界地死生。
是自界地死生寶法師釋此文云。界地
別者。謂身在欲界等。入上界地定等。不
異地心而命終受生泰法師釋此文云。非
在定心有死生義。一界地別故。若異界地心。
死生者。便是他地死生。非自地
理論云。雖意識死生。而非
定心有死生理。非界地別有死生顯宗
論説。全亦同之。任此等文理。命終位唯起
自地心。不他界他心云事炳然也。但於
識身足論文者。尤爲會。且推之誦者謬
誦添色界二字歟。若又展轉書寫之間謬書
色界二字歟。理實可云。謂欲界生長。趣
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無覆無記心也。
何知之者。勘識身足論下文。或出現在
色界繋善心。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
云。謂色界生長。趣無色界諸不還者。住
最後善心或出現在色界繋無覆無記心。
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之句云。謂色界
生長。趣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無覆無
記心若識身足論意。許命終位。起他界地
之義者。此等文何不欲界生長之類
哉。明知上文出現在欲界繋。無覆無記心。已
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之句。擧色界生長之
。色界二字謬剩云事
尋云。識身足論。今一段中。文字謬剩事。有
例證 答。識身足論上文。出過去欲界繋
善心。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之句云。謂
欲界生長。趣色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
善心命終位。設雖無覆無記心。過去欲
界繋善心。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而云
善心。善字謬剩也。以之可今例證
或一義云。色界之言。乘言便歟。上文出
去欲界繋。無覆無記心。已了別今了別。非
了別之句云。謂欲界色界生長。趣無色界
諸不還者。住最後心此言便。下文出
現在欲界繋。無覆無記心。已了別今了別
當了別之句云。謂欲界色界生長。趣無色
諸不還者歟。例如婆沙論中。十無學支捨
縁。擧得果位。未知當知根。及喜覺支通相應
謂餘八根
重難云。見識身足論文。過去欲界繋無覆無
記心。分別已了別今了別等義畢。次擧
界繋未曾得無覆無記心。分別已了別等義
其後擧現在欲界繋無覆無記心。分別已別
等義。既隔未曾得無覆無記心。何云
去欲界繋無覆無記心。已了別今了別。非
了別之言便。現在欲界繋無覆無記心。已了
別今了別非當了別之句。置色界之言
答。乘言便之習。不必依隣次
問。論文云。非在定心有死生義。界地別故。
加行生故。能攝益故爾者。光法師意。能攝
益故者。簡命終受生二位 進云。光法師
釋意。簡命終受生二位 付之。受生位
者。攝益時也。以能攝益故。何由可受生
哉。是以。正理論中。云又在定心能攝益
故。必由損害。方有命終。諸在定心。非染汚
故。必由染汚。方得受生。以能攝益故。唯
命終位如何
答。見今論文。述在定心有死生義。擧
地別故。加行生故。能攝益故之三故。文相起
盡。三故倶簡命終受生二位之旨。炳然也。
初二故既簡命終受生二位。至第三故。寧唯
命終一位哉。故光法師釋。三能攝
益故。夫死生心。是微劣故。不攝益寶法
師釋此文別以三因在定心無死生也。
此等定判。能攝益故。簡命終受生二位
云事。亦分明也。但於受生位者攝益事也云
者。受生位微劣故。無攝益義也。次於
理論文者。就實通論受生位。無能攝益義
。以能攝益故。雖命終受生二位。別
非染汚故。簡受生位。故且以能攝益故
命終位云也
問。光法師意。可異地散善
  第二卷抄記録之
問。論中明阿羅漢入涅槃心。擧欲界捨受異
熟有無二説。爾者。光法師意。何説爲正耶
進云。光法師判二説中初説爲正。欲界
捨受異熟云義爲正也 付之。依光法
師正不。披今論上下文。當卷雖二説
正不。餘處十五本頌。結餘説下亦有。由
中招異熟。長行述有餘師説。下諸地中。亦
第三順非二業。由中定業異熟。下
地有捨受異熟云義。爲有餘師説。明知。非
正義云事。加之婆沙論中。引發智論説云。
云何順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繋善業。及無
色界繋善業品類足論文。或云。順不苦
不樂受業云何。謂第四悉地繋善業。及無色
界繋善業或云。順不苦不樂業。一界一處
二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
界遍行。及修行所斷隨眠隨増此等定
。下地無捨受異熟之旨。甚分明也。光法
師何以本論文之師説。爲正義
答。廣披有宗依憑諸論所説。委尋下地捨受
異熟有無。今論餘處二十心相生云。異
熟威儀無間生八。謂自界六。除加行善與
通果心。及色無色有覆無記正理顯宗兩論
之文。全亦同之。婆沙論云。欲界威儀路心無
間生八心。謂欲界六。除加行善及通果心
色無色界。各有覆無記心○如欲界威儀路
。欲界異熟生心亦爾雜心論云。報生威
儀八者。欲界報生及威儀。次第生八心。自界
六。除方便善心。及變化心色無色界穢汚
此等諸論中。同述欲界異熟生心無間
色無色界有覆無記心。是則欲界命終心。
色無色界結生心也。而任死生唯捨受之
。欲界有捨受異熟云事必然也。加之。婆
沙論云。但由不善。引衆同分業。生傍生鬼
趣中。既生彼已。受善不善法。異熟色。心心
所法。不相應行○善法異熟色者。四處謂色
香味觸。心心所法者。樂喜捨受。及相應法
○但由善引衆同分業。生欲界人天中。既
彼已。受善不善法。異熟色。心心所法。不
相應行。善法異熟色者。九處除聲。心心所
法者。樂喜捨受。及相應法此文亦欲界有
捨受異熟之旨。不求之。故勘光法師
處處解釋。當卷云。於二説中。初説爲正。如
二十心相生中。欲界異熟生心。能生上二界
染汚心。即是欲界異熟生心。捨受相應命終。
上二界染心受生。以受生命終心。定捨
故。以此明知。欲界定有捨受異熟。又此
論下文云。有説下亦有。由中招異熟。又許
此三業非前後故。又婆沙。異熟因中。又
文説下地有捨異熟。不具引。以此故
知。三定已下。有捨異熟下地有
受異熟師義。爲正之趣。此等定判。頗以委
悉者歟。但於今論餘處。餘説下亦有由中招
異熟之文者。中間定業。可捨受異熟
事。文理炳然之上。亦順諸論所説二十心相
生之文。故雖有餘師説判爲正義也。次於
婆沙論所引發智論説者。婆沙論中。即會
云。此中但顯順不苦不樂受業異熟最後
邊際。謂第四靜慮○是有色地邊。無色界是
三界邊。復有説者。此中但顯此受異熟不共
田器。誰是此受異熟不共田器。謂第四靜慮。
及無色界。復有説者。下地雖此受異熟
然爲餘受覆相不明了。不久相續。
廣異上。更無餘受。唯有此受。明了相續。是
故遍説次於品類足論文者。正理論中。會
此文云。然下雖順非二業。而由少故。彼
文不
問。無覆無記命終心。唯限異熟威儀二心
 答。唯限異熟威儀二心 兩方。若唯
異熟威儀二心者。披識身足論文。出
在欲界繋無覆無記心。已了別今了別非
了別之句云。謂欲界色界生長。趣無色界
諸不還者。住最後無覆無記心此文
者。依身在色界。不還果聖者。命終位趣
通果無記心 若依之爾者。今論疏中。
入涅槃心。唯限異熟威儀二無記心
。無覆無記命終心。其義可同。加之光法
師餘處解釋中。無覆無記命終心。唯擧異熟
威儀二心如何
答。工巧通果二無記心。勢力強盛法。命終勝
劣位。不現起故。無覆無記命終心。唯限
熟威儀二心也。故光法師餘處釋云。十二心
能作命終心。謂欲界生得善不善。有覆威儀
異熟。色界生得善。有覆威儀異熟。無色界生
得善有覆異熟今此定判。無覆無記命
終心。唯限異熟威儀二心云事。分明也。但
識身足論文者。尤爲會。然而以二義
會通之趣。如次上論義之處記
問。論中述已得順解脱分者。非正定聚云。
彼後或墮邪定聚故等爾者。寶法師意。此
文有幾釋判耶。進云。寶法師釋云。此有
四釋云云 付之。依寶法師釋。披今論現
云。彼後或墮邪定聚故。又得涅槃
定故。非預流者極七返有等。又彼未
能捨邪性故不正定此文無諍。可
三釋見。是以。光法師意。成此旨
答。寶法師意。以又得涅槃時未定故。非
預流者極七返有等之文二釋也。故寶
法師釋云。二得涅槃時未定故。三非
預流極七返有等此釋旨趣。雖分明
之。又得涅槃時未定故者。述順解脱分
之遠時。非正定聚之旨。非預流者極七
返有等者。明煗頂以上之近時。非正定聚
之義。得意爲二釋歟。但於光法師釋者。
預流者極七返有等者。頌又得涅槃
時未定故之義。非別故存也。故光法師釋
云。至下中忍。雖不墮邪定聚。彼得涅槃
定故。非預流者極七返有等論文之
中。置三故字。光法師釋。專順文相歟。兩師
定判。各有所存。其趣自本各別也。不
彼難
問。中忍位。可命終受生義 答。可
命終受生義 兩方。若有命終受生義
者。中忍位既作減行減縁之行相。速可
増上忍世第一法位。更不命終受生
 若依之爾者。光法師釋忍世第一法
正宗聚云。至下中忍。雖邪定
。彼得涅槃時未定故。非預流者極七
返有等。至増上忍世第一法。雖涅槃
定限。以彼未異生邪所依性故。不
正定若中忍位。無命終受生義者。得
涅槃時。何無定限
答。中忍位。可命終受生義也。若無此義
者。中忍以後。得涅槃時。可定限。光法師
寧釋下中忍。雖邪定聚。彼得涅槃
時未定故。非預流者極七返有哉。何
況。寶法師餘處。釋今論等言爲顯捨衆同分。
亦捨少分殊勝善根之文云。然四善根。雖
殊勝。然唯前三有命終捨。世第一法及増上
忍無命終捨。定入聖故泰法師餘處釋
論餘位亦有極七返生。然非決定。是故不
之文云。乃至中忍受無量生。是故不
此等定判。中忍位有命終受生義云事。亦分
明也。但於中忍位既作減行減縁之行相。速
増上忍世第一法位云難者。中忍位
實雖行相所縁。壽命長短。甚不定故。
其中間有命終受生義。全無所背也
問。斷善邪見。可邪定聚 進云。論疏
中。不邪定聚 付之。斷善邪見者。最
重惑障也。何不邪定聚哉。是以。光法師
餘處。所引正理論中云。斷善邪見。破僧妄
語。當知定招無間異熟既云定招無間異
。尤可邪定聚也。例如破僧妄語立
定聚如何
答。見今論文正邪不定聚。聖造無間
五無間業立邪定聚也。長行即述其故云。
定謂無間。造無間者必墮地獄。故名邪定
正理論中。明趣業見三邪性體云。即是惡
趣。五無間業。五不正見。如次爲顯宗
論説。全亦同之。婆沙論云。邪性定聚。謂威
熟五無間業雜心論云。無間業説邪定。定
地獄此等文意。五無間業順次生。
必感地獄異熟果。故立邪定聚。斷善邪見。
現身之中。若不善根順次生。雖必感
間地獄異熟果。若續善根起順決擇分善
。亦入正性離性。乃至證得阿羅漢果
人。不無間地獄異熟果。故不邪定聚
也。以何知之者。婆沙論中。問若現法中續
善根者。彼現身能入正性離生。評家意。
此問云。應是説。彼能引起順決擇分
亦後能入正性離生。乃至能得阿羅漢果
唱羯吒婆羅門等斷善根。尊者舍利子。
其説法。令善根。漸得見諦乃至究竟
毘奈耶中廣説斷善根人。續善根後。
入聖得果。有無間地獄異熟果之類
云事。此文炳然也。但於斷善邪見者。最重惑
障也。何不邪定聚哉云難者。斷善邪見。
實雖最重惑障。無必墮地獄之義。故不
邪定聚也。次於光法師餘處所引正理論文
者。斷善根人。不善根。入聖得果。必感
間地獄異熟果。與破僧妄語其義同。故云
斷善邪見破僧妄語當知定招無間異熟也。
善根者。入聖得果。不無間地獄
異熟果。全無相違
重難云。勘婆沙論文云。且依施設足論説
彼於現法中。不善根。決定於地獄中
生時。感死時。方能續善。如彼論説。若蟻
卵無悔心。應説。是人斷三界善。彼於現法
善根。定於地獄中生時。或死時。方
能續此文者。斷善根人。於現身中
續善義見。若爾。斷善邪見。順次生必
無間地獄異熟果。何不邪定聚
是一 次斷善根人中。有地獄異熟果
之類者。造五無間業人中。亦可此義
是二 次斷善根邪見。通不定受者。亦通
順後受是三
答。婆沙論中。即通施設足論説云。彼説現
法不續者。即是所説有斷善根。亦造
間惑。由因力善根婆沙論會通
施設足論意。非斷善根人。一切皆於
現身之中續善義更無背也次斷善
邪見。意識相應惑障。其罪最雖甚重。無
加行果究竟義。故續善根。入聖得果。可
無間地獄異熟果也五無間業。身
語罪障。起加行果究竟畢。成決定業。故後
時雖追悔善心。現身不入得果
地獄異熟果 次斷善邪見。通不定
者。時報倶不定。永不彼異熟果也。
無間地獄異熟果之程順次生必感之故。
順後受也。如彼正理論一師意。云
想定。雖不定受。不順後受。准例彼

問。邪定聚唯限一趣依身 答。婆沙論所
引本論中。有一趣依身。通二趣依身
異義 兩方。若唯限一趣依身者。邪定
聚義門非一准。何唯限一趣依身哉。是
以。正定聚不一趣依身。相例可 若
之爾者。婆沙論文。邪定聚唯限一趣依
判如何
答。婆沙論中。依集異門足論説。成就五無
間業。名邪定聚。故唯限人趣依身。依施設
足論説。五無間業。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彼異
熟。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名邪定聚故。亦
人及地獄二趣依身也。故婆沙論云。邪
性定聚。謂成就五無間業○趣者邪性定聚。
一趣少分。謂人○此依集異門説。若依
。邪性定聚語。五無間業。若彼因彼果。彼
等流彼異熟。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趣者
邪性定聚。二趣少分。謂地獄及人正勘
異門足論説云。云何邪性定聚。答五無間業
此集異門足論。施設足論。二説相替故。有
邪定聚。唯限一趣依身。亦通二趣依身
二意也。存此二邊義門之時。兩方疑難。自
會通者歟
問。無爲法。正定聚等三聚中何攝耶 進云。
光法師所引集異門足論。明不定聚中。擧
無爲法 付之。不定聚者。名善縁
正定聚。待惡縁邪定聚。諸無爲法。既無
此義。何可不定聚
答。得無漏聖道者。定得涅槃。故名正定聚
五無間業者。如地獄故。名邪定聚
諸無爲法。無定得涅槃之義。亦無必墮
地獄之義。故名不定聚也。故光法師所引
集異門足論第四云。云何不定聚。答。除五無
間業。餘有漏法及無爲婆沙論云。不定聚。
謂唯成熟餘有漏法及無爲但於諸無爲
法。無善縁正定聚。待惡縁邪定
。之義云難者。諸無爲法。雖善惡二
正成邪之義。亦無正定被正定聚
邪定被邪定聚之義。故名不定聚也。故
品類足論中云。定法云何。謂五無間業。及學
無學法。非定法云何。謂除五無間業。諸餘有
漏及無爲法。以無爲法。名非定法。即存

問。寶法師意。世第一法位。可見邪性
 答。可捨不捨二義邊 兩方。若捨
見邪性者。披寶法師解釋云。住増上忍
及第一時。時少不説及未見邪性
此釋無諍世第一法位。不見邪性
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位。捨
趣見三邪性判如何
答。若就正捨之者。世第一法位。異生性
成就。得在生相。爲見邪性所依。異生性
之。故能依見邪性。亦捨之可云也。故婆
沙論中。釋發智論世第一法捨邪性之文
云。捨邪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捨三種邪
。一業邪性。二趣邪性。三見邪性。○由
故。此位名捨。一由不作故名捨。謂業邪
性。二由不往故名捨。謂趣邪性。三由不行
故名捨。謂見邪性。問。増上忍時。三縁巳具。
何故此位。乃説捨耶。答。今破彼依故説
彼。問。何謂彼依。答。無覆無記異生性是。謂
諸涅槃依異生性。言諸有情令生死。受
諸苦故。如師子王依止無覆無記。窟穴能
種種傍生等類。世第一法能捨彼依異生
故。説名世第一法位。捨彼所依
異生性故。捨能依見邪性云事。此文分明
也。若就已捨之者。世第一法位。異生性
成就得現在前。爲見邪性所依異生性猶成
就之。故能依見邪性。不之可云也。故
光法師釋云。至増上忍世第一法
。時有定限。以彼未能捨異生邪所依性
故。不正定泰法師釋云。世第一法時。
決定由就異生邪所依性。以彼未
不成就捨邪定。故不正定此等釋意。
世第一法位。猶成就見邪性所依異生性。故
正聚云故。不能依見邪性爲言
法師住増上忍。及第一時。時少不説。及
見邪性故之釋。即述此趣歟。若依
等釋意者。苦法忍位。異生性不成就。得現在
前。初不就彼所依異生性時。捨能依見
邪性云也若爾。婆沙論文。寶法師釋。名
一邊義門。更非相違定判
寫本云
  文永五年戊辰二月十日午時於東大寺知足
院草菴抄之畢自去年正月十七日始此卷
抄至今年二月十日朝終其微功問端纔爲
七十六帖光陰久送四百七日緩怠之至難
而有餘但去年七月八日之侯止住高山寺
聖跡傳受解脱門義一部同九月上旬中旬
之頃參篭御裳濯靈地轉讀大般若經六百
卷之間此勤雖中絶其志今遂之以仰春日
權現之冥助以憑彌勒慈尊之引攝殊別宗
專法師離苦得脱期再會於龍華之月乃至
法界衆生平等利益施濟度於憋龜海之浪
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法印權大僧都宗性
 年齡六十七
夏臘五十五
 



倶舍論十一卷抄
  問題
問。論文云。許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
  形量不同爾者。論主可
問。婆沙論中。云三輪廣量。擧二師異説。爾
  者。寶法師意。三輪廣量齊等云義爲正義

問。唯此世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
問。此洲南邊有贍部林樹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釋無間地獄名
  云。依異熟果説名無間爾者。無間地
獄衆生。一一身量。各二萬踰繕那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釋無間地獄名
  擧三師異説。爾者。評家意許前二説
問。論中付捺落迦安立相。且八捺落迦
  爲重累。爲當傍布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述捺落迦安立
  有三師異説中。初有説意。上七捺落迦。
高下量齊等歟
問。論中付十六増名。且光法師意。有
  師説
問。衆生遇琰魔王斷罪中有位歟
寶法師意。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
  同時歟
問。論中云。雨際第二月。後九夜漸増。寒第四
  亦然。夜減晝翻爾者。晝夜有増減
故。如何釋之耶
問。泰法師意。晝夜停等後。論晝夜増減
  義。光法師可之耶
問。婆沙論中云。復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
  日。晝夜停等爾者。羯栗底迦月者。當
方二月
問。頌文云。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缺
  者。光法師意。今此文説晝夜増減相
問。頌文云。此上有色天。住空宮殿
  者。夜摩天已上。無雲天已下。諸天可
雲地
問。他化自在天。可聲境
問。論中釋第一樂生相云。謂彼安住離生
  喜樂爾者。今此樂者。樂受樂歟
問。論中釋色究竟天名。擧二師説。爾者。第
  二師意。無色界可色法
問。非神通力。非他力。以欲界身。至
  界義可有耶
問。人於梵天梵天色。唯限天眼
問。依身色界人。以色界自身。可欲界
問。論中付空居天依處量。且寶法師意。
  有幾師説
問。二禪已上。三千界攝歟
問。欲界天身量。次第一一増歟
問。論中付諸天身量倍倍増相。且無雲天
  減三踰繕那故。光法師如何釋之耶
問。第四靜慮諸天中。福愛天者。無雲天異名
  歟
問。論文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爾者。一増
  一減爲一中劫
問。論文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爾者。一増
  一減爲一中劫
問。無想天。可中夭
問。北洲傍生定壽千歳歟
問。光法師意。決定於今生。可無學果。聲
  聞縁覺。可中夭
問。光法師。釋倶非容中説慈定滅定等。不
  中夭中。不之作三解釋。爾者。初釋意。
如何釋之耶
問。地獄可中夭
問。造破僧罪無間地獄者。可中夭
  耶
問。光法師釋倶非容中。説慈定滅定等
  中夭中不之。作三解釋。爾者。第三釋
意。如何釋之耶
問。光法師解釋中。云釋迦牟尼當住劫第一
  劫出世爾者。禀承實義歟

倶舍論第十一卷抄
問。論文云。許此三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
爾者。論主可此義 答。可
 兩方。若許此義者。光法師釋此文
云。毘婆沙師許此案立解釋者。論
主不此義 若依之爾者。今論者。源
迦濕彌羅之説。何不毘婆沙師之

答。此事難測。暫可二義也。或於許字
者。不必標不信之義。故論主許此義可
也。或又三輪廣厚之量等。論主所存異之。故
不信之義許字
問。婆沙論中云。三輪廣量擧二師異説。爾
者。寶法師意。三輪廣量齊等云義爲正義
 進云。寶法師釋云。今詳前之二説。前説
善。三輪廣量齊等云義爲正義 付之。
婆沙論中。雖二師異説。全無正不。寶
法師何忽判正不哉。何況。三輪廣量不齊
等者。今論定判也。寶法師解釋。豈不
論所説
答。見婆沙論百三十三。上述風輪相
則無數畢。次述水輪相云。有説。廣量與
等。有言。狹小分百倶胝。百倶胝輪。其量
皆等。謂徑十二億三千四百半次述金輪
云。有説。金輪廣如水量。有師。復説。少廣
水輪寶法師引今一段文畢。判正不云。
今詳前之二説前説爲善。既同一雨水。以
水輪。於中何要分水金別。又三輪相依。
風輪既等大千。水金因何即小 此釋意
云。婆沙論中。云水金二輪廣量各擧二師
。雖正不。以道理之。水金二輪
者。同一雨水凝結不凝結之差異也。其廣量
差異。故水金二輪。廣量定可齊等
故。有説。金輪廣如水量云。前師説爲善。又
風水金三輪相依。而住其廣量。亦不
差異。故水輪廣量與風輪等云前師説。爲
善云也。重意云。前之二説。前説爲善者。風
水相對二師説中之前説。水金相對二師説
中之前説。指兩處前説。云前説爲善也。論
家自雖正不。以道理順違。判異説正
事。是人師常習也。強不疑歟。但於
今論文云難者。寶法師意。今論意。實存
三輪廣量齊等云義意也。風輪一大三千
界總所依器故。云其量廣無數。各別四天下。
將成水金二輪即起故。從能依四天下。暫
此水金輪廣徑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
實論之。水金二輪廣量與風輪同可
也。彼今論中。述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功徳
加行得離染得相。云佛所餘一切聖者。所
説六種。唯加行得。非離染得。非皆得故。唯
佛於此亦離染得之文。光法師意。不
沙論有説佛離染得聲聞獨覺加行得云義
評家聲聞獨覺亦有離染得云義
金輪顯文也。寶法師意。今論意。實存
三輪廣量齊等之義意。例之可思也
重難云。見寶法師解釋云。准此論釋。風水
之中。取其後説。水金之内。即取前師
釋意。今論意同婆沙論風水相對二師説中。
風輪量廣。水輪量狹云第二師。水金相對二
師説中。有説金輪廣如水量。云前師説
也。何云寶法師意。今論意。實存三輪廣量
齊等之義意哉
答。疑難之旨。尤以可然。但寶法師今解釋。
只任今論顯文。云風水之中。取其後説。水
金之内。即取前師也。全非盡理之釋。其故
婆沙論云。有説金輪廣如水量之義。水金二
輪廣量。同遍一大三千界。與風輪廣量等
云義也。與此水金輪廣徑十二洛叉三千四
百半之文。其意可異。然而暫以水金二輪廣
量同云。當水金之内即取前師也。以
之。今解釋。是隨文一往之釋。非實再
論之義歟。以實論之。今論意。存三輪廣量
齊等云義意也
問。唯此世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 答。爾
 兩方。若唯此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者。
世界安立彼此可同。唯此世界南贍部洲有
金剛座哉。是以。或經中云。是則三千界一一
界中有百億乃至其四洲中。南贍部一一各
金剛座此文無諍。餘世界南贍部洲有
金剛座 若依之爾者。見今論文。述
此洲中有金剛座。唯此世界南贍部洲有
剛座見如何
答。金剛座者。一切菩薩。將正覺。所坐之
座也。而有宗意。談十方世界唯有一佛
。故唯此世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也。餘
世界中。既無佛出世。何可正覺
之金剛座哉。故今論云。唯此洲中。有金剛
。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
。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喩定。以餘依及
餘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故光法師釋
云。菩薩最後所依身。能持此定。及金剛
座處。能持此定。以餘依身及餘處所。有
堅固力能持此定。此定力大。餘依餘處。不
持也餘世界中。既無菩薩最後所依
身。所持金剛喩定。何可此定之金剛
哉。無所持金剛喩定能持金剛座
事。道理豈可然哉。但於一經説者。是心地
觀經説也。彼大乘經説十方世界多佛出世
之旨。故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四天下中。南贍
部洲。各有金剛座云也。既非當部依憑。更
劬勞
問。此洲南邊有贍部林樹 答。任今論等
。此洲北邊有贍部林樹 兩方。若此洲
南邊。有贍部林樹者。今論中。此洲北邊有
贍部林樹 若依之爾者。圓暉法師餘處
解釋中。云此洲南邊有贍部樹如何
答。見今論文云。此北九黒山雪香醉山内無
熱池。縱廣五十踰繕那此洲北邊有無熱池
見。而次下文云。於此池側。有贍部林樹。形
高大其菓甘美。依此林故。名贍部洲。或
此菓。以立洲號正理論文。全同今論
此等論判。此洲北邊有贍部林樹可
也。但於圓暉法師餘處解釋者。實似思。
暫出二義通之。或可文點。所謂
此洲南邊有贍部樹也。此文釋南贍
部洲之名故。專顯此洲須彌山南邊之相
也。或勘清涼大師解釋云。若立世阿毘曇
云。樹在此洲之南圓暉法師今解釋。
立世阿毘曇論意。如此釋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釋無間地獄名
云。依異熟果。説名無間爾者。無間地獄
衆生。一一身量。各遍二萬踰繕那 進
云。光法師釋云。非是一一身形皆遍彼處
 付之。無間地獄者。是惡業甚重衆生之生
處也。隨彼衆生一一身量。各遍二萬踰繕那
哉。是以。正見婆沙論文云。依異熟果説名
無間。以諸有情造大惡業。生彼地獄。得
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廣大。遍彼多處中無
間隔。故名無間此文無諍。無間地獄衆生
一一身量。各可二萬踰繕那見。加之。辰
旦人師解釋中云。五形無間。其身充滿八
萬由句。一人多人。同處其中。不相障礙。皆
悉遍滿。業不思議也何況。若隨生多少。遍
彼處所者。隨生多少。衆生身量。亦隨
増減如何
答。衆生依身。皆是有對障礙法。故無間地獄
一一衆生身量。各二萬踰繕那者。無間地獄
之中。爭可容受哉。故光法師引婆沙論今
畢云。遍彼多處者。非是一一身形皆遍
彼處。隨生多少。遍彼處所此得文意
之時。婆沙論説。全非相違。次於辰旦人師
解釋者。是道暹師涅槃經疏定判也。此釋既
道理。不用之。次於無間地獄衆
生身量。隨時可増減云難者。無間地
獄之習。法爾必然之理。隨墮彼衆生多少
二萬踰繕那。故衆生身量隨時有
減事。何強不痛哉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釋無間地獄名
三師異説。爾者。評家意許前二説
答。可之也 兩方。若許之者。見光法師
所引婆沙論文。擧三師異説畢。別出評家
。知評家意。三師説倶不之云事 若
之爾者。評家意云餘地獄多。生無
者少。唯破第三師説。不前二師説。若
之者。尤可之哉
答。婆沙論中。釋無間地獄名。總有三師異
之中。初二説云。或名無間。雖亦有間
假説無間。有説彼處恒受苦受。無喜樂間
故名無間此二師説。無過故。評家意
之也。第三師云。有説。衆多有情。造
作惡業。相續生彼。滿彼處所。故名無間
此師意。生餘地獄有情少。生無間地獄
情多云事。背道理故。評家意。唯破此師説
也。故婆沙論云。評曰。不是説。生餘地
多。生無間者少。所以者何。以作増
長上品身語意惡業者。乃至彼處。有情造
作増長上品惡業。生彼處者少。造作増
中下品惡業。餘地獄者多。如作増長上
品善業。生有頂者少。造作増長中下品善
餘處者多。故應是説。由作増
長増上不善業。生彼所身形廣大。一一
有情。據多處所中無間隙。故名無間
三師意云無間地獄有情衆多。滿彼處
。不彼有情。身形廣大彼處所。故唯
此師義爲所破
問。論中付捺落迦安立相。且八捺落迦
重累。爲當傍布歟 進云。今論中擧二師
。故論云。七捺落迦在無間上。重累而住
乃至有説此七在無間傍 付之。二説倶
然。先就重累師説思。述此下過
二萬無間。深廣同贍部洲無間地
獄底四萬踰繕那也。而於最底二萬踰繕
。安立無間地獄。於餘二萬踰繕那。如何
立餘七地獄及炎魔王宮 次。就
布師説明。見論文云。唯此洲中有金剛
而金剛座地獄不相妨者。又光法師解
釋也。地獄設雖南邊。寧可立十六地
獄及十六増等
答。見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述地獄安立
重累傍布二師説之中。先於重累師。亦
二師説。初師云。有説從此洲下。四萬踰
繕那。至無間地獄底。無間地獄縱廣高下。各
二萬踰繕那。次上一萬九千踰繕那中。安
餘七地獄乃至此七地獄一一縱廣萬踰繕那
此師意云。四萬踰繕那中。二萬踰繕那。縱
廣高下。無間地獄之分齊也。其上一萬九千
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其縱廣量。各一萬
踰繕那也。雖高下量。推之各當二千
七百十四踰繕那餘歟。第二師云。有説。從
此洲下。四萬踰繕那。至無間地獄。此無間
地獄。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那。次上有三萬
五千踰繕那。安立餘七地獄。一一縱廣高下。
各五千踰繕那此師意云。六萬踰繕那中。
二萬踰繕那縱廣高下。無間地獄分齊也。其
上三萬五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其縱
廣高下量。各五千踰繕那也。五七三十五。其
數尤易知也
次。傍布師云。有説。無間地獄在於中央。餘
七地獄周匝圍遶。如今聚洛圍遶大城
師意云。無間地獄。在其中央。餘七地獄。周
匝圍遶。安立之也。而任光法師明知金剛
座近北諸地獄等在王都下稍近南邊。不
相妨也之解釋。於此洲中。金剛座近北邊
諸地獄等近南邊故。八地獄等。雖傍布安
。與金剛座。不相障礙也。重意云。第八外
海廣量三億二萬二千踰繕那也。南北廣量
二分之者。各十六萬一千踰繕那也。其北方
設雖金剛座。其南方十六萬一千踰繕那
中。無間地獄廣量二萬踰繕那。餘七地獄廣
量。各一萬踰繕那。合九萬踰繕那。地獄竝八
寒地獄等可立之。故傍布師義。全無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述捺落迦安立
三師異説中。初有説意。上七捺落迦。高
下量齊等歟 答。可齊等 兩方。若齊等
者。罪業之果。既有輕重。高下之量。何必齊
等哉 若依之爾者。第二有説意。上七捺落
迦。高下量齊等見。初有説意。其義可同如

答。初有説意。可上七地獄高下量齊等
也。此師意云。無間地獄之上。一萬九千踰
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故餘七地獄高下
量。各當二千七百十四踰繕那餘也。婆沙論
中。述此師意。雖此七大地獄一一縱廣
萬踰繕那。不高下量分齊然而一萬九千
踰繕那七分之者。各當二千七百十四踰繕
那餘
問。論中付十六増名。且光法師意。有
師説 進云。光法師意。有三師説
之。依光法師解釋。見今論文云。此是増
上被刑害所。故説名増。本地獄中。適被
已。重遭害故。有説。有情從地獄出。更遭
。故説爲此文無諍。有二師説見。是
以。寶法師釋此文云。詳其論意。只是兩
釋。不是三解。有人謂是三解誤也之。
泰法師竝遁麟法師解釋中。論解増名。有
二師説見。若爾。光法師解釋。豈不論文

答。見今論文。既結此是増上。被刑害所。故
説名増。明知。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
故者。是別師義云事。故光法師釋云言増
者。第一解云。此是増上。被刑害所。故説名
増。第二解云。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
故。故名爲増。第三解云。有説。有情從
出已。數更遭此苦。故説爲増。此約
地獄已。數數受苦名増故。與第二不
初師意云。受苦増盛。過本地獄。故名爲増。
第二師意云。本地獄中。被刑害已。亦於
。重受苦故。望本地獄。説名爲増。第三
師意云。出本地獄之後。經歴十六諸處。數
數受苦。故名爲爲言正理論文。擧四師説
之中。此十六中。受苦増劇。過本地獄。故説
増者。同當今論初師説也。或於此中。受
種種苦。故具多類。故説爲増者。當今論第
三師説也。或地獄中。適受苦已。重遭此苦
故説爲増者。當今論第二師説也。正理論
中。既置或言別師。准正理論。思今論意
此是増上被刑害所故説名増。云本地
獄中適被害已重遭害故。各別師義云事。實
分明也。光法師解釋。深探論實意者歟。但
寶法師。泰法師。竝遁麟法師解釋者。淺
論顯文。有二師説云歟。是既人師意各
別。不會通
問。衆生遇閻魔王斷罪中有位歟 答。可
中有位 兩方。若中有位者。衆生遇閻魔
王斷罪。於彼處始定生處。或還本處者。
經論竝傳記等説。而有宗意。當來中有現
前之後。全無生餘趣。或還本處之義。爰
知。衆生閻魔王斷罪。非中有位云事。何況。
今論云。同淨天眼見。中有位。輒無相見。如
傳記等説者。於閻魔王宮。諸人互相見
此等文理之。中有位已前。遇閻魔王斷
云事 若依之爾者。過五百踰繕那。有
閻魔王國者。今論定判也。若不彼處者。
爭可閻魔王斷罪哉。定知。中有位至
魔王宮。遇斷罪云事如何
答。衆生於何位。遇閻魔王斷罪云事今論
等中。無分明定判。故末學輒難測歟。但倩
道理。粗勘諸文。今生本有之終。遇閻魔
王斷罪歟。人受病患。將死門之時。五識
漸去。第六意識獨留。是時病人。第六意識影
像。閻魔王前顯現。如月宿水面。病人之質。
閻魔王前顯現也。其時閻魔王隨罪福之輕
。定善惡之生處。非業盡死之者。自冥途
還者。即此時也。故衆生遇閻魔王斷罪
今生本有之終也。大乘經等中。此旨
自所見歟。但閻魔王呵嘖罪人。名斷罪者。
是可生本有位。探玄記解釋。即述此旨

委細之趣。探玄記第六卷抄中。記録之畢。
有宗論説。顯□明之間。併所省略
問。寶法師意。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州日出
同時歟 答。可同時 兩方。若同時者。
寶法師釋今論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
中。西洲日出之文云。非全盡理解釋
者。寶法師意。不此義 若依之爾者。
從半日沒中日出四洲等者。性相之所定也。
設雖寶法師意。何不此義
答。今論云。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
西洲日出。此四時等。餘例應正理論云。
若倶盧夜半。則贍部日中。勝身日沒。中貨日
出。若牛貨日中。則勝身夜半。贍部日沒。倶
盧日出設雖寶法師意。豈可此等論判
哉。但於寶法師非全盡理之解釋者。若就
日光照用之分齊文者。南洲日中之
時。東洲見日沒。西洲見日出之義是必然
也。而今論文。若就日輪在所之者。東洲
日沒之時。日輪可妙高山東南角。南洲日
中之時。日輪可妙高山正南方。西洲日出
之時。日輪可妙高山西南角。若爾。四洲
四時等義。其理未也。故寶法師釋云。
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
者。此據一時而論。非全盡理。若不爾者北
洲夜半。南洲日中理。且可然。東洲日沒。當
妙高山東南角。南洲日中。當妙高山正南
西方日出。當妙高山西南。豈全定也若就
日光照用之分齊之時。北洲夜半。東洲
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時等之義。寶
法師意。自本所之也
問。論中云。雨際第二月。後九夜漸増。寒第四
亦然。夜減盡翻爾者。晝夜有増減故。
如何釋之耶 進云。論云日行此洲。向
北。如其次第。夜増。晝増 付之。日輪
南之時。去須彌山漸遠日輪行度可久。
何云夜増哉。日輪向北之時。去須彌山
近。日輪行度不幾何云盡増
答。南贍部洲。北廣南狹。日出此洲之後。人
日光。故日自南路出之時。其路近故。晝
減夜増。日自北路出之時。其路遠故。晝増
夜減也。如南洲日輪行度有多路。餘三洲例
之亦可多路
或抄云。自本眼人根可見之分齊有之故。日
輪向南之時。去此洲事漸遠。人見日輪
度不久故晝減夜増也。日輪向北之時。去
此洲事漸近。人見日輪行度可久故。晝増
夜減也云云
問。泰法師意。晝夜停等後。論晝夜増減
義。光法師可之耶 進云。光法師意。不
此義 付之。晝夜停等之後。論晝夜
増減云事。其義既叶道理。光法師何不
之哉。是以。見今論餘處文云。此晝夜有時
増有時減有時等光法師釋此文。作二解
之中。第二釋意云。時長名増。時短名
乃至春分秋分。晝夜停等。晝夜停等之後。論
晝夜増減見 若爾。光法師今解釋。豈不
自相違
答。泰法師意。自八月九日。夜漸増晝漸減。
二月九日。夜漸減晝漸増云。故夏至日已
去。雖夜漸増晝漸減。八月九日已前晝猶長
於夜。故爲之晝増夜減之時。冬至日已去。
晝漸増夜漸減。二月九日已前夜猶長
。故爲之夜増晝減之時也。而今論云。日
此洲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増晝増。日
此洲南之時。爲之夜増之時。向北之
時。爲之晝増之時也。泰法師意。夏至日已
去。秋分日已前。日向南行。猶爲晝増之時
冬至日已去。春分日已前。日向北行。猶爲
夜増之時。故違此論文破也。故光法師釋
云。准此論文。日向南夜増如何。從冬至日
已去。日向北説夜増。准此論文。日向北晝
増如何。從夏至日已去。日向南説晝増
之婆沙論百三十六云。至磨伽月白半第
八日。夜有十八晝十二。從此以後。夜減晝
増。各一臘縛乃至室羅筏拏月白半第八
夜有十二。*晝十八。從此以後。晝減夜
増。各一臘縛此文意。亦夜極長以後。説
減晝増。晝極長以後。説晝減夜増。故泰法師
解釋。亦背此文也。故光法師引婆沙論今
畢云。以此文證准知。夜極長已去。説
増夜減。晝極長已去。説夜増晝減。若説
分已去。夜増晝減。春分已去。晝増夜減。即
此文相違故泰法師釋意倶舍婆沙
兩論説。故光法師。破之不尤有其謂也。
但於光法師餘處解釋者。此晝夜有時増有
時減有時等之論文。正明年量之文。非。專
晝夜増減之段。故於此文兩釋也。當
卷論文偈頌云。雨際第二月。後九夜漸増。寒
第四亦然。夜減晝翻。此長行述日行此洲
。如其次第。夜増晝増。正明晝夜
増減事。倶舍一部三十軸中。只在當卷此
。故偏任論文。不異釋
重難云。光法師引婆沙論文證據。破
法師釋事。不然。見婆沙論文云。晝夜停
位。各有十五。謂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
晝夜各十五。牟吽栗多從此以後。晝減夜
増。各一臘縛乃至吠舍佉月白半第八日。晝夜
各十五。從此以後。夜減晝増。各一臘縛
文晝夜停等之後。説晝夜増減。若爾。泰法師
解釋。既順此文。何引婆沙論文。偏破之哉」
答。見婆沙論文。説夜減晝増之時文有
也。至磨伽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
十二。從此以後。夜減晝増。各一臘縛者。論
其時分齊。雖夜長晝短。夜次第役晝次第
延。故爲夜減晝増之時也。至伏舍佉月白
半第八日晝夜各十五。從此後。夜減晝増。
各一臘縛者。論其時分齊。實亦夜短晝長。故
短而促爲夜減。長而延爲晝増也。重意云。
十一月八日以後。爲晝増者。短而延爲増。
二月八日以後。爲晝増者。長而延爲増也。
晝増有此二門。婆沙論中。二段説之。
夜減二門。准之可知。全非十一月八日
以後。二月八日以前。假爲晝減夜増之時也。
若如泰法師解釋者。五月八日以後。八月八
日已前。可夜減晝増之時。而見婆沙論
次下文云。至室羅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
十二晝十八。從此以後。晝減夜増。各一
臘縛。五月八日以後。八月八日以前。爲晝減
夜増之時。都不夜減晝増之時。故泰法師
解釋。甚背婆沙論今文也。晝減夜増二段之
文。翻之可思也
問。婆沙論中云。復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
。晝夜停等爾者。羯栗底迦月者。當此方
二月 進云。寶法師釋云。當此方八月八
日。西方八月二十三日 附之見婆沙論
云。謂佛於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中夜。而
般涅槃而釋尊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者。出
諸經論説。知羯栗底迦月者。當此方二月
事如何
答。見婆沙論文云。謂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
日。晝夜各十五。牟呼栗多從此以後。晝減夜
増。各一臘縛是既當秋分日。故寶法師釋
此方八月八日。尤叶論文也。但於婆沙論。
謂佛於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中夜。而般涅
槃之文者。有宗意。釋尊八月八日。入涅槃云
也。故婆沙中云。羯栗底迦月云迦栗底迦月
同當此方八月也。寶法師餘處。羯迦雖異。
語是同也。故知。定是八月八日之解釋。即顯
此意也。若依此意者。諸經論中。釋尊二月
十五日入涅槃云文。可機感有異。見聞
同也。故淨影大師。釋涅槃經。二月十五日
臨涅槃時之文云。依阿含經。如來八月八日
涅槃。此經下文。亦有此相。故下文言。須跋
陀羅。竟安居已。當至我所。是故我昔告
波旬。過三月已。吾當涅槃。今言二月十五
者。當是見聞不同故爾或又依寶法師
者。諸經論中。錯八月二月也。故寶法
師餘處釋云。錯八月二月四月者。以
迦栗底迦是八月卯星之名。二月又是建卯
地之月。星地詮別。卯名同也。若知迦栗底迦
是酉地之卯。翻爲八月。若謂迦栗底迦是
震地之卯。翻爲二月四月。由此轉法輪等
日。有二四八不同。般涅槃日八四二月之異。
多教理五比丘。八月爲定。會涅槃日
別章釋
涅槃經一云。序品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以
佛神通力。出大音聲
義記一本云。二月十五日者。出聲時也。垂
滅日臨晨朝聲。後夜當滅。去滅不遥。
故日臨也。此説化滅。以爲涅槃。又復息化。
於眞寂。亦名涅槃。問曰。何故此時涅槃。
下經自釋依阿含經。如來八月八日涅槃。此
經下文。亦有此相。故下文言。須跋陀羅。竟
安居已。當至我所。是故我昔。告魔波旬。過
三月已。吾當涅槃。今言二月十五日者。當
是見聞不同故爾
涅槃經二十三云高貴徳王
菩薩品
亦見香山。須跋陀
羅。竟安居已。當至我所。是故我告魔王波
。却後三月。當般涅槃
義記七末云。須跋陀羅。竟安居已。至我所
者。過夏安居。按此如來秋中涅槃。阿含經
中。説佛八月八日涅槃。與此相應。而此經
中上下。多説二月涅槃。當是見聞不同故
問。頌文云。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缺
者。光法師意。今此文説晝夜増減相 答。
今此文明月輪圓缺之相 兩方。若説
晝夜増減相者。此文偏説月輪圓缺旨。未
晝夜増減之相 若依之爾者。光法
師解釋中云。後兩行明晝夜増減旁難
如何
答。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缺者。正雖
輪圓缺之相。因明晝夜増減之義。顯月輪圓
缺之相。故光法師釋後兩行明晝夜増減。全
相違也。故見論文起盡。上云日行此洲
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増晝増畢。乘
何故月輪於黒半末白半初位。見
。此旨自分明也
問。頌文云。此上有色天。住空宮殿
者。夜摩天已上。無雲天已下。諸天可
 答。可雲地 兩方。若有雲地者。
既是空居天也。何有雲地哉。是以。正理論
中。釋空居天相。有二師説之中。述第二師
云。有説。空中密雲彌布。如地爲彼宮殿
所依知初師意。夜摩天已上。無雲天已下。
諸天無雲地云事 若依之爾者。第四靜慮
初天。既名無雲天。已下諸天。定可雲地
也如何
答。夜摩天已上。無雲天已下。諸天定可
雲地也。故光法師餘處。所引正理論中。釋
無雲天名云。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
。故説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
。故説無雲夜摩天已上。無雲已下。諸天
定可雲地云事。此文實分明也。但於
理論當處文者。全非相違二説也。初云。從
夜摩天。至色究竟。所住宮殿。皆但依空者。
只先顯空居天相也。次云。有説空中。密雲
彌布。如地爲彼宮殿所依者。夜摩天已上。
無雲天已下。諸天宮殿。雖空住。非是一
向無所依。空中密雲彌布。如地爲所依
之旨。云添許也。既非相違二説。何強爲
疑哉
問。他化自在天。可聲境 答。可
 兩方。若化聲境者。聲由撃發。是間
斷法也。何可之哉。是以。見今論餘處
二十七。述化二謂欲色。四二外處性。化心
不化聲境他化自在天例亦可 若依
之爾者。集異門足論中。説他化自在天相
云。諸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
欲境。令高勝天子於中受用光法師引
畢云。准集異門聲亦可如何
答。光法師餘處二十七解釋中。述化心不
聲境之旨。引集異門足論今文。擧問難
自會通之。作三解釋云。彼由業力。令
化作。非化心。不例。或可多分
。以實而言。聲由撃發。不化。以
故。或聲不所化色香味觸四種。相從
説故。亦名爲若依初釋意者。任集異
門足論文。他化自在天。化聲境云也。雖
撃發間斷法也。業力是難思。故化之聲
撃發。不能變化心力。故化心不
爲言若依第二第三釋意者。他化自在天。
亦不聲境云也。第二釋意云。集異門足
論中云。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者。
他化自在天。實雖色香味觸四境。不
聲境。五境之中。從其多分。云作色聲香
味觸諸妙欲境也。以實云之。聲由撃發。非
化起化。有間斷爲言第三釋
意云。此釋意同第二釋意他化自在天。不
聲境云也。色香味觸四境。雖
之義。聲境不色香味觸四境。故他化
自在天。化作色香味觸四境之時。不
四境之聲境相從化作之云也爲言
重難云。就初解釋猶不明。聲由撃發故化
心不之者。設雖業力難思。何可
哉。是以。見今論餘處二十七云。餘生得等
能變化心。通善不善無記性。攝如天龍等能
變化心。彼亦能爲自他身化。於十色處。化
九除此文者。彼天龍等生得化心。
聲境生得化亦不化聲境者。業力
化。何獨化之哉 答。聲由撃發故設雖
。設雖業得。全不能變化心
之義。非化心例之解釋。即
此意也。只由業力不思議。不能變化
。化聲境之義。可之也。生得化。必有
能變化心故。生得化化聲境之義無之。業
力化不必有能變化心故。化聲境之義。亦
有也
尋云。准集異門。聲亦可之今解釋。對
處三解釋何解釋 答。此事有二義
或云餘處初解釋也。或云今解釋。總述
集異門足論之文面也。故餘處三解釋中。何
解釋不
尋云。二義之中。可何義 私云。後義
尤宜。可此義
問。論中釋第一樂生相云。謂彼安住離
喜樂爾者。今此樂者。樂受樂歟 進云。光
法師釋云。樂謂輕安 付之。初靜慮既有
三識相應樂受。樂言尤可彼哉。若樂生之
樂言。名輕安樂者。樂生天可第四靜慮
已上。哉
答。三樂生之廢立。名喜受及樂受之處
第四靜慮已上。即此意也。故寶法師釋
云。第四禪已上。無樂受故。不樂生
知。初靜慮爲第一樂生。有喜受及三識相應
樂受故也。是以。今論勸思云。生靜慮中間
都無喜樂。應思何故亦號樂生天正理論
之。云大梵既有喜樂現行。名樂生天。亦
初靜慮有喜受及三識相應樂受
故爲第一樂生旨。此等論文。尤分明也。加
之。集異門足論中。釋第一樂生相云。樂生
者。謂此天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
故名樂生第一樂生之樂中。可
受樂云事。此文亦明鏡也。但於光法師樂謂
輕安之解釋者。初靜慮名離生喜樂。就
論之。而定中無三識相應樂受。故准
蘊足論文。釋樂謂輕安也。故法蘊足論中。
離生喜樂之樂言。云身輕安性。心輕安
云爾故第一樂生之樂言。唯名
安樂。何爲相違。重意云。樂生之樂言。專名
喜受及樂受。兼取彼有喜受及樂受之處輕
安樂。樂生天可第四靜慮已上云疑。更
來也
問。論中釋色究竟天名。擧二師説。爾者。第
二師意。無色界可色法 答。不
色法 兩方。若有色法者。無色界。無
色法者。性相之所定也。設雖第二師意。更
云無色界有色法 若依之爾者。
論中擧第二師義云。有餘師説。彼名礙究
竟天。彼謂礙名。目積集色。至彼礙盡。得
竟名此文者。無色界可積集
如何
答。無色界積集非積集色。倶無之云事。性
相之所定也。始不之。但於今論文者。
一段起盡。明天器近遠之中。擧此二師
。初師意云。天所居器之中。此處最高。名
色究竟第第二師意云。此處積集色。最後
邊故。名礙究竟爲言是即明天器近遠故。偏
積集色。不不積集色也。可不積集
之處。非之。非疑也。光法師餘
處所引正理論中。釋色究竟天名云。有言。
色者是積集色。至彼後邊色究竟之文。
之可思也
問。非神通力。非他力。以欲界身
義可有耶 答。可此義 兩方。若
此義者。以道理之。何可此義哉。
是以。見今論文。偈頌云通力依他。下無
昇見上。長行云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從
本處夜摩天。或復依他謂得通者。及上
天衆ヒカレテ夜摩天此文者。非神通
。非他力。以欲界身。不色界 若
之爾者。見婆沙論文百三十五魔王
大梵宮之旨。或三十五云不神通。纔
發心時即能擧身至色究竟此等文
神通力。非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
之義。可有見如何
答。非神通力。非他力。以欲界身。至
之義。可有也。即任一方疑難。被婆沙
論兩處之文也。勘彼具文。或述如是説者。
生所得心。自身他身倶能化作之證。尊者
鄔波鞠多。化作死□等三屍。繋魔王頚
時。魔王欲此難云。漸歴六天。求欲
。既不得。往梵宮邊。請大梵言。唯願
哀愍。解我頚上仙人所辱或云。佛盡智時。
欲界無覆無記。未曾得心心所法由此勢
。不靜慮不神通。纔發心時。即能擧
身。至色究竟。何況梵世婆沙抄中釋此文
云。三藏云。威儀無記心也此等定判。非
神通力。非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
事。尤分明也。但於今論文者。談其多分相

問。人於梵天。見梵天色。唯限天眼 答。
唯限天眼 兩方。若唯限天眼者婆沙
論所引施設足論中。述人不梵天色云。
修有神通。或他威力既云或他威
。知非天眼人見梵天色云事 若依
爾者。見論文云。然下眼不上界上
。非其境界故。如彼觸此文
者。人於梵天梵天色。唯限天眼如何」
答。上界上地色。非下眼境界。故人依神通
等力。雖梵天。離彼處天眼。全不
梵天色也。疑難之中。被出之今論文。此旨
實分明也。加之。婆沙論云。雖神通或他
引得彼天若無天眼。不見故云云
此等論文。人於梵天梵天色。唯限
云事。更不之。但於施設足論文
者。婆沙論中會之云。彼但應説。除有修言
而復有餘言者。有別意趣。謂依他方梵天
。説他方梵天等色。亦是此方依初靜慮等
所引天眼境界。然以極遠。雖彼眼。不
之。若自有神通。或他力所引。至彼乃能
天眼見。除有修言。顯天眼。後二句
彼所説。有別意趣
重難云。五通勢力。彼此其分齊可同。故
其所應神通所到之分齊亦可彼天眼境
。而依神通到。非天眼境界。極遠處云事。
甚難思哉
答。且如聲聞天眼以二千界其境界。神
通所到之分齊。亦以可之。但一起神通
二千界之分齊。再起神通。到二千
界之外。於彼處天眼二千界之外
。故依神通極遠處。以天眼彼處色

問。依身色界人。以色界自身。可欲界
 答。不來也 兩方。若來者。見論文云。是
故從上地下地時。非要作下地
此文者。以色界自身。不欲界
 若依之爾者。光法師餘處解釋中。釋
色界欲界化若化自身。若化他身。色
觸二種。皆悉成就既云若化自身。知以
界自身。來欲界云事如何
答。依身色界人來欲界之時。要作欲界化
來。以色界自身來也。是故。從上地
下地時。非自身來要作下地化之論文。此
旨實分明也。是即離身化也。其中似自身
。是自身化。似他身化。是他身化也。但
光法師餘處解釋者。依身色界人。作
界化之時。若似自身化。若似他身化。來
云也。非色界自身。來欲界。故餘處
解釋。全非相違
問。論中。付空居天依處量。且寶法師意。
幾師説 進云。寶法師釋云。欲界四
天。有其兩釋。初靜慮天有其三釋 付
之。初靜慮天有其三釋云事不然。見
今論文云。有餘師言。初靜慮地宮殿依處
一四洲。第二靜慮等小千界。第三靜慮
中千界。第四靜慮等大千界。有餘師言。
下三靜慮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靜慮量
無邊際此文無諍。色界四靜慮量有二師
是以。光法師云欲界上四天。有二師
。色界四定。亦有二釋。泰法師判欲界上
四天有二師釋。色界四定。亦有二師釋 若
爾。寶法師解釋。豈不論文
答。今論中云色界四靜慮量。實擧二説。無
三説。退勘正理婆沙兩論之説。正理論
云。有餘師言。初靜慮地宮殿依處。等一四
。第二靜慮等小千界。第三靜慮等中千
。第四靜慮等大千界。有餘師言。下三靜慮
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靜慮量無邊際
婆沙論云。有説從夜摩他化自在。雲地
皆等妙高頂量。色界雲地。下狹上廣。謂初二
三四靜慮地。如次等彼四洲小千中千大千
諸世界量。有餘師説。夜摩天宮雲地。倍
妙高山頂。乃至他化自在天宮。雲地望前展
轉相倍。初二三定如次等於小千中大千界
。第四靜慮其量無邊 此等論判云四靜
慮量唯擧二説。無三説。光法師等解釋。
實叶論文者歟。寶法師解釋。尤似思。但
聊成寶法師解釋意者。見今論文。上説
摩天已上。欲界天依處量云。有餘師説。此
上四天依處量。同妙高山頂。有餘師説。上倍
倍増今此上倍倍増之義。可色界天
意。釋初靜慮天其三釋
重難云。正理論云有説此四上倍倍増。婆沙
論云有餘師説。夜摩天宮雲地。倍於妙高山
。乃至他化自在天宮。雲地望前展轉相
。上倍倍増之義。唯限夜摩天已欲界四
見。何通色界天意哉。若又通色界天
意者。廣可四靜慮天。何云初靜慮天
其三釋。不上三靜慮有三師説哉」
答。今論云有餘師説。上倍倍増。不
界四天。故今論上倍倍増之義。通色界天
意歟。若爾。與正理婆沙兩論。上倍倍増之義
異也 次。上倍倍増之義。雖色界天
唯可初靜慮也。第二靜慮或云小千
。或云中千界。第三靜慮或云中千
。或云大千界。第四靜慮或云大千
。或云量無邊際。此二師説之外。不
別異師説。故不上三靜慮有三師説
  已上。就初靜慮天其三釋之本會
旨。大概如此。或本云初靜慮天有
二釋唯標初靜慮天其意。不
此本
問。二禪已上。三千界攝歟 進云。光法師所
引正理論中。二禪已上。非三千界攝 付
之。凡夫二乘通力。無三千界。而二禪已
上。既爲凡夫二乘所起五通之境界。尤可
三千界攝。若非三千界攝者。可凡夫
二乘通力縁三千界外之過哉。加之。或經
中。二禪已上。三千界攝見如何
答。見今論文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説
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小千界
廢立。唯至梵世。無二禪已上。而積小千
。成中千界。積中千界。成大千界。故二禪
已上。非三千界攝也。故光法師引正理論
云。此中小千。唯擧至梵世。故少光等。非
千界攝。積小千界中大千。故中大千。亦
彼。又言小者。是卑下義。以上故。
角牛。積小成餘。亦非但於
夫二乘通力無三千界云難者。就傍論
之也。故光法師餘處釋即此五通於世界
。作用廣狹。諸聖不同。謂大聲聞麟喩大覺。
極作意次能於一二三千諸世界境
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極作意如次能於
千三千無數世界之論文云。二約傍顯
用寛狹次於或經中。二禪已上。三千界攝
見云難者。是華嚴經。并最勝王經説也。既非
當部依憑。更不劬勞也。若強會之者。以
二禪已上。望下分齊。三千界攝云也。非
二禪已上實三千界攝也。故清涼大師。會
嚴最勝二經説云。且如二禪直語其量
千初禪。以千初禪上取之則有千二禪。
是百億初禪。向上取之則有百億四禪
譬如夏雲普覆九洲。若以洲取則有九雲
若以郡取則四百餘雲。若以縣取千數未多。
或云一雲普覆萬國。或言萬國各有夏雲
之可文意顯也
問。欲界天身量次第一一増歟 答。多分爾
 進云。論云。欲天倶盧舍。四分一一増
 付之。欲界諸天。種類非一准。何必次第
一一増哉。是以。婆沙論中。欲界天身量不
次第一一増如何
答。從多分之。欲界天身量。次第倶盧舍
之四分一一増也。故見今論文。偈頌云
天倶盧舍四分一一増。長行述欲界六天。最
下身量一倶盧舍四分之一。如是後後一一
分増。至第六天。身一倶盧舍半。即顯此旨
也。但如此定判云時。三十三天身量。雖
倶盧舍。天帝釋身量。獨一倶盧舍。故涅槃
百三十六云。四大王衆天身長倶盧舍四分
之一。三十三天身長半倶盧舍。天帝釋身長
倶盧舍是則天帝釋者。三十三天之主。其
徳勝餘天。故同覩史多天身量。一倶盧舍云
歟。若依此一類者。違次第一一増之相也。
然而倶舍論大談多分義相。婆沙論委出。一
類身量。全非相違
問。論中付諸天身量倍倍増相。且無雲天
三踰繕那。故光法師如何釋之耶 進云。
光法師作三解釋云。所以無雲減三喩繕那
者。從變易受。初修不變易受難故減三也。
又解。爲色究竟天萬六千故所以減三。
又解法爾故然 付之。三解釋倶不然。
先就初釋明。論身量大小。可修因
感果之道理。何以受難易身量大小
之故哉。何況。修不變易受難事。專可
彼定體勝。若所修定體勝者。所感身量。亦可
倍増。而以倍増之道理。還爲所感故
豈釋家本意哉。是以。寶法師破此釋云。此
倒也。既得難之身壽應
次。就第二釋思。論造業感果之義。自
之。何爲他色究竟天一萬六千踰
繕那。於無雲天。先減三踰繕那哉。何況。色
究竟天身量。一萬六千踰繕那者。依後後倍
増之義也。何先定彼身量。可下天身量
哉。若依此義者。尤可下諸天身量。至
雲天。初減三踰繕那。其意難思哉
次。就第三釋疑。諸天身量者。皆是業力
所感也。法爾故然者。自然法爾減三踰繕那
之義也。此豈不因果道理哉。何況。諸天
身量次第倍増之義。設云法爾故然。別減
三踰繕那。更可別故哉如何
答。光法師三解釋。倶非其謂。先初釋意
云。三禪已下。變易受定麁動易起。四禪已
上不變易受定寂靜難修。而若感勝果。必
勝因。若感劣果。必依劣因。任此道理
時。無雲天身量減三踰繕那。能感定因隨亦
減云事。是必然。則不變易受定寂靜難
故。爲修故。減三踰繕那云也。但於
寶法師解釋者。寶法師解釋之習。雖
處處故。難光法師解釋。何始爲痛哉
次。第二釋意云。諸天身量次第倍増。無雲天
若不三踰繕那者。無雲天身量。一百二
十八踰繕那。福生天身量。二百五十六踰繕
那。廣果天身量。五百十二踰繕那。無煩天身
量。一千二十四踰繕那。無熱天身量。二千四
十八踰繕那。善現天身量。四千九十六踰繕
那。善見天身量。八千一百九十二踰繕那。色
究竟天身量。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四踰繕那
當也。是即數量非巧。可雜亂之過也。
無雲天減三踰繕那之時。無雲天身量。一百
二十五踰繕那。福生天身量。二百五十踰繕
那。廣果天身量。五百踰繕那。無煩天身量。一
千踰繕那。無熱天身量。二千踰繕那。善現天
身量。四千踰繕那。善見天身量。八千踰繕那。
色究竟天身量。一萬六千踰繕那。故或滿或
半之倍増。數量巧成。無雜亂之過。故擧
終釋色究竟天萬六千故。所以減三。
尤有其謂也。是以。泰法師釋云。無雲天倍
増。應百二十八法相道理。數恐亂故。
唯無雲天滅三踰繕那。唯有百二十五。福
愛倍爲二百五十。廣果倍爲五百。故無量光
増小光二至四。乃至色究竟。増滿萬六
此釋意。當光法師第二釋意
次。第三釋意云。法爾故然者。修因感果。法爾
必然。故無雲天身量。減三踰繕那云也。更
因果道理。寶法師釋其上壽量増
減。及身量増減。欲無色天。及無色天。色天
初定。以半劫劫。及於中間靜慮身量等
同者。皆是生死法爾因果。如此不
所以。即述此旨
尋云。寶法師釋無雲天身量減三踰繕那
云。應言下變異受以樂欲心勝。由此造業
壽等勝。不變異受。引欣心劣。由此造業
壽等減此釋豈不背是生死法爾因
果。如此不細求所以之自解釋 答。
寶法師解釋。兩處實致相違。若夫前後各述
一意歟。人師作多解釋。不于今事歟。或
又應言下變異受等之釋。雖所存實義
光法師初解釋意。暫仰一往之釋歟」
問。第四靜慮諸天中。福愛天者。無雲天異名
 答。無雲天異名哉。是以。泰法師解釋中
云。唯無雲天減三踰繕那。唯有百二十五
福愛倍爲二百五十道暹師所判中云。福
愛亦名福密。身長二百五十由旬。壽二百五
此等解釋。福愛天者。是福生天異名。
無雲天異名 若依之爾者。香象大師
解釋中。福愛天者。無雲天異名如何
答。第四靜慮諸天之中。福愛天者。可
雲天異名也。故雜心論中。明諸天身量云。
福愛天身。百二十五由旬。福生天身。二百五
十由旬諸天壽量云。福愛天一百二十
五劫。福光天二百五十劫此論文。福愛
天者。無雲天異名云事。尤分明也。香象大師
釋。又四禪中少密身。餘處説名福愛天。尤
雜心論説也。但於泰法師。并道暹法師
解釋者。既背雜心論文。亦違香象定判。後
學強不勞之
問。論文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爾者。一増
一減爲一中劫 進云。光法師。釋以佛經
中。我説一中劫一劫。如無間果。一増一
。爲一中劫 付之等活等上六。如
欲天壽一晝夜。壽量亦同彼者。今論
定判也。而彌勒菩薩住覩史多天。盡彼天壽
之間。送一増劫全。一減劫少分。是則當
第四號叫地獄一日一夜之分齊。設雖
増劫全。一減劫全。無間地獄壽量難號叫
地獄二日二夜哉。若爾。八大地獄壽量。漸次
倍増之理。寧可成立
答。此事難義之中難義也。依之楞嚴院源信
僧都經數箇條難義。遥訪決於異朝之時。
倶舍一宗。出三條難義。是其隨一也。其
時知禮和尚。猶不之。況於末學哉。然而
暫成申一義意者。一生補處菩薩。住覩史
多天之間。數死數生故。經一増劫全。一減
劫少分也。覩史多天一箇四千歳之間。非
一増劫全。一減劫少分。故不八大地
獄壽量漸次倍増之理也。故泰法師引眞諦
三藏説云。於彼天中。經多生死。盡彼天
。終不中夭。雖多生。總是覩史多天生。
總言一生此釋尤順道理。更不

重難云。既名一生所繋菩薩。何云數死數
是一 次。若數死數生者。寧云一生所繋
菩薩無中夭是二 何況。婆沙論中。述
迦菩薩唯生覩史多天云。謂人間經
十六倶胝。六十百千歳。能化所化善根應熟。
彼即是覩史多天壽量此文意。一生所
繋菩薩。唯經覩史多天四千歳見。若數死
數生者。豈可人間五十七倶胝六十百千
是三
答。補處菩薩。住覩史多天。待下生期之間。
數死數生。同是覩史多天生。故名一生所
 次。一生所繋菩薩。住覩史多天。雖
數死數生。無盡彼天壽量之分齊。故
無中夭 次。於婆沙論文者。還可
答之潤色也。其故見婆沙論處處之文。或
百三十五留化事之證云。曾聞尊者大迦葉
波。入王舍城。最後乞食。食已未久。登雞足
。山有三峯。如雞足。尊者入中。結跏趺
坐。作誠言曰。願我此身。并納鉢杖久住不
壞。乃至經於五十七倶胝。六十百千歳。慈
氏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時。施作佛事
百七十八釋迦菩薩。相異熟業。今善圓滿。
此贍部洲沒。生覩史多天餘天
云。有説唯覩史多天壽量。與菩薩成佛。及贍
部洲人。見佛業熟時分相稱。謂人間經五十
七倶胝六十百千歳。能化所化。善根應熟。彼
即是覩史多天壽量。是故菩薩唯生彼天。若
上天壽量未盡。善根已熟。若生下天。壽
量已盡。善根未熟。故不而釋迦菩
薩。人壽千二百歳之時。上生覩史多天。人壽
百歳之時。下生人間。彌勒菩薩。人壽百歳之
時。上生覩史多天。人壽八萬歳時。下生人
。以之思之。釋迦菩薩。住天時分是短。彌
勒菩薩住天時分可長。然而今文。釋迦彌勒
二菩薩。住天之間。同當人間五十七倶胝。六
十百千歳故知。人間五十七倶胝。六十百
千歳者。可總定二菩薩住天時分。若總
二菩薩住天時分者。豈無長短不同哉。
爰知。人間五十七倶胝。六十百千歳者。只出
覩史多天一箇四千歳之分齊許也。以
之。釋迦彌勒二菩薩。於覩史多天。同
多四千歳。其間於人間。同可多五
十七倶胝。六十百千歳也。重意云。婆沙論
中。釋迦菩薩。住天時分。人間經五十七倶
胝。六十百千歳。即是覩史多天壽量者。顯
一生所繋菩薩。盡彼天四千歳壽量之儀式
也。實雖數死數生。暫任一生所繋之儀式
四千歳下生之旨フル
問。論文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爾者。一増
一減爲一中劫 答。爾也 兩方。若一増
一減爲一中劫者。圓暉法師解釋中云。無間
地獄壽一中劫。二十増減爲一中劫
之。妙樂大師解釋中云。倶舍等論多以二十
増減一中劫此等定判。二十増減
一中劫 若依之爾者。光法師解釋中。
以佛經中。或説一中劫一劫。如無間
解釋者。一増一減爲一中劫如何」
答。無間地獄壽。一増一減爲一中劫云事。
光法師解釋。亦出慈恩大師定判。故
玄賛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謂如八萬
減至十歳。十歳復増。至八萬歳。名一中劫
是無間劫量劫章頌云。無間有情一増減。
龍王壽報亦同然之。婆沙論中。釋無間
地獄一劫壽果云。如是説者。此是中劫。由
彼亦有中劫。而得脱故。如毘奈耶説
提婆達多。當於人壽四萬歳時。來生人中
必定當證獨覺菩提。舍利子等。所
提婆達多。感無間壽量。既經一増劫全。減
劫少分。無間地獄壽。一増一減。爲一中劫
云事。是亦現證也。故惠暉法師解釋中。述
間中劫全者。一増一減爲一中劫之旨畢。
提婆達多今事。爲證據也。但於圓暉法
師解釋者。楞嚴院源信僧都以之爲誤。強
會通歟。或又依遁麟記意
者。二十増減。爲十中劫者。住劫有二十増
之中。爲一中劫是一増一減爲言
二十増減爲一中劫量也。妙樂大師解釋。准
之可會歟
問。無想天可中夭 答。無中夭
兩方。若無中夭者。無想天者。是外道生處
也。豈勝餘天獨無中夭哉。是以。今論中云。
諸處有中夭。除北倶盧洲婆沙論中云。一
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倶盧洲。及住
覩史多天一生所繋菩薩此等論文。出
中夭之處。無無想天。知彼天可中夭
云事 若依之爾者。雜心論中。無想天無
如何
答。若依小乘有宗意者。無想天無中夭
云也。故雜心論云。一切三界。皆有中夭。唯
欝單及兜率天。最後身菩薩。及無想天
法苑珠林云。三界皆有中夭。唯欝單越及兜
率天最後身并及無想天。皆定壽命。不
中夭也順正理論。此亦皆同此等定判
無想天無中夭云事。尤分明也。但於無想
天者。外道生處也豈勝餘天獨無中夭
云難者。中夭者無異生聖者生處
無想天之者。五百劫間無心異熟。而
無心位。不命終故。無想天無中夭也。初
生後沒。雖心品。彼暫時故。不中夭
有無也。次於今論諸處有中夭北倶盧
之文者。是就八大地獄。傍生。鬼趣。四洲。
六欲天。色界十六天。無色界四處。論中夭有
也。故泰法師。釋諸處壽量。皆有中夭。唯
北倶盧定壽千歳。此約處説。非別有情
論文云。諸四十居止處。皆有中夭。唯北洲
定壽千歳。此約四十居止處而無想天。
是廣果天所攝。不別天。故約三界諸處
中夭有無之時。不別出無想天也。婆沙
論文。准之可會也
問。北洲傍生定壽千歳歟 答。非定壽千歳
 兩方。若定壽千歳者。見婆沙論文云。
一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倶盧洲
此文者。北洲傍生。非定壽千歳 若依
之爾者。今論中云。諸處有中夭。除北倶盧
。生北洲之者。一切皆定壽千歳。無中夭
見。知彼洲傍生。亦定壽千歳云事如何
答。四洲者。是人住處。故約三界諸處。論
夭有無之時。北洲無中夭者。就人趣
也。非彼洲傍生。亦定壽千歳。無
也。婆沙論。一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
趣北倶盧洲之文。此旨既分明也。倶舍諸處
中夭。除北倶盧洲之文。准之可思也
問。光法師意。決定於今生無學果
聞獨覺。可中夭 答。不中夭
 兩方。若有中夭者。決定於今生
無學果。聲聞縁覺也。何可中夭哉。是以。
光法師釋最後有菩薩無中夭云。謂依
此身定得無學。名最後有。若未果。必
中夭聲聞縁覺例亦可 若依之爾
者。見今論疏文。出中夭之中不
之。知可中夭云事如何
答。決定於今生。可無學果。聲聞縁覺。不
中夭云事道理實必然也。更不
之。彼如極七返有聖者第七生并麟喩獨覺
入聖依身等也。但於今論疏文。出中夭
之中不之云難者。非一類人其義定
故。出中夭之中不之也。極七返有
聖者第七生。雖中夭。餘預流果聖者。非
中夭。麟喩獨覺入聖依身。雖中夭。餘
部行獨覺入聖依身。亦有中夭。故就種類
之其義不定。故出中夭之中。不
之也
問。光法師釋倶非害中。説慈定滅定等。不
中夭中不之。作三解釋。爾者。初釋意。如
何釋之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解云於
中夭中。理亦應慈定滅盡定無想定。以
時不定。非見道隨信隨法行。定十五刹
乃至故此不 付之最後有菩薩。佛
記佛便等。雖時不定。不中夭中猶説之。慈
定滅盡定無想定。雖時不定。不中夭中。何
之哉
答。最後有菩薩。佛説佛便等。雖時不定。就
別類人體之故。不中夭中出之。隨信隨
法行。其時分定十五刹那。此時無中夭。故
不中夭中。亦擧之慈定滅盡定無想定。其定
中時分不定故。幾刹那無中夭云事難
也。故實雖中夭。不中夭中。不之云也」
問。地獄可中夭 進云。光法師釋
落迦有中夭 付猛利惡業。感
獄異熟。定可盡彼處異熟果。何可
哉。是以。見今論餘處十七。述地獄無
殺生業道。故云業盡死故。無殺業道
業盡死。豈可中夭哉。加之光法師解
釋中。那落迦非倶害見。若有中夭者。何非
倶害
答。見今論文。述諸處有中夭。除北倶盧洲
三界之間。四十處中。唯除北洲之外。皆有
中夭光法師釋此文云。諸處壽量。皆有
中夭。唯北倶盧洲。定壽千歳又云。那落迦
輪王。色無色界有中夭婆沙論云。一切有
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倶盧洲。及住
史多天一生所繋菩薩雜心論云。一切三
界。皆有中夭唯除欝單曰。及兜率天最後身
菩薩。及無想天此等定判。地獄有中夭
云事。實分明也。但於猛利惡業地獄
果報。不中夭云難者。設雖猛利惡
地獄必可盡彼處異熟果。地獄
有情。種類萬差。可盡彼處壽命分
而死之類。故有中夭云也。次於業盡死
故。無殺業道之論文者依猛利不善業。感
地獄異熟果。故業未受盡之時。無横死
之義。故云無殺業道也。然而依別縁力。至
業力衰歇之時。不盡彼處異熟果。可
生人中等。故有中夭云事亦非相違
問。造破僧罪無間地獄者。可中夭
 答。可中夭 兩方。若有中夭者。
破僧是極重大罪也。造彼罪無間地獄
之者。何可中夭哉。是以。今論餘卷中云。
此必無間大地獄中。經一中劫。受極重苦
婆沙論中。因破僧罪無間地獄之者。無
中夭見。若云彼有中夭者。豈不此等文
 若依之爾者。今論中。出中夭
。不破僧罪無間地獄之者。知彼
亦可中夭云事。何況。光法師解釋中云。
那落迦有中夭。未無間地獄哉如何
答。造破僧罪無間地獄之者 可
也。彼提婆達多。造破僧罪。墮無間地獄
盡一中劫異熟果。來生人中。即其類
也。故婆沙論云。如是説者。此是中劫。由
亦有中劫而得脱故。如毘奈耶説。提
婆達多。當於人壽四萬歳時。來生人中。必
定當證獨覺菩提。舍利子等。所
當卷論疏中。出中夭之處。不無間地
。述中夭之類。無提婆達多。當來果
。即此意也。但於今論餘卷文者。造破僧
。必墮無間地獄云許也。非無間地
之後。亦無中夭。何爲相違。次於婆沙論
者。勘婆沙論文兩處。述此事第百十九
卷中。問若因破僧無間地獄。壽命未盡。
世界便壞者。彼中夭不。即擧兩方之難畢。
若壽量定。彼無中夭。若壽量不定之者。
中夭云事。此文還分明也。准此文
之。第百三十四卷中云。有作是説。彼無
。就壽量定之類中夭云也。若壽量不
定之者。有中夭事。更非遮歟
問。光法師釋倶非容中。説慈定滅定等。不
中夭不之。作三解釋。爾者。第三釋意。如
何釋之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又解隨其所
等字以攝 付之。見光法師第二解釋
云。那落迦輪王。色無色界。有中夭餘慈定
滅盡定無想定王仙。無中夭。此中皆在等字
 若爾者。與第二解釋。有何差異

答。第二釋意。那落迦輪王。色無色界。雖
倶害。有中夭故。不中夭中不之。慈定滅
盡定無想定王仙。無中夭故。此等如應。皆
中夭。等之言攝爲言第三釋意。自第二
。猶廣等之。那落迦輪王。色無色界之中。
若無中夭之類。此等如應。皆無中夭之等
言攝爲言第二第三解釋。以之可其差

問。光法師解釋中。云釋迦牟尼當住劫第一
出世爾者。禀承實義歟 答。云然和
。之可禀承實義見也 付
  寫本云
建長八年十月三日未時於東大寺尊勝院
中堂東廊抄之畢此間披見倶舍論第十一
卷具書之次或訪明師或任愚案爲開初心
初學之慧解聊記一問一答之綱要毎有其
謬後學直之不顧五旬有餘之暮齡猶勵一
部抄出之深志冥衆必垂哀愍善願速得圓
滿焉仰願依此稽古之微功答此慇懃之誠
心一期終焉之暮遂往生於兜率之秋雲三
會下生之曉開惠解於龍華之春風而已
  右筆花嚴宗末葉法印權大僧都宗性
 年齡五十五
夏臘四十三
 



倶舍論第十二卷抄
  問題
問。論中明一刹那量云。或有動法行
  極微寶法師意。可經部義
問。論中明一刹那量。擧三師異説。第二師
  意。如可釋之耶
問。論文釋壞劫相云。若時地獄有情命終
  無復新生。爲壞劫始今此地獄者。唯
無間地獄
問。論文云。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
  他方獄中唯付未生有情之歟。爲
當可已墮有情
問。論文云。由此准知傍生鬼趣爾者。准
  知者。指引置他方
問。壞劫時。除地獄餘趣中。可往他
  方
問。北洲可不善順生業
問。水災風災時。上生有情。必可梵世
問。大梵王必自上地下生歟
問。大梵王壞劫時。上生極光淨天次成劫
  時還生爲大梵王義可有耶
問。正理論意。極光淨天有情中。唯經二十中
  劫終可有耶
問。光法師釋住劫時分。作二解釋。初釋意。
  初減以去。八萬已上。住劫攝歟
問。光法師釋住劫中第二十劫云。上至
  萬。多時經停爾者。八萬歳畢。多時經停

問。婆沙論中。述有説義云。十劫器世間成。
  十劫有情斷住正義
問。婆沙論評家意。述大梵王相云。經於半
  劫。獨一而住爾者。指成劫二十劫
問。解脱經所説六十數中。阿僧祇耶第六十
  數歟
問。論文云。若餘方便。亦得涅槃今此涅槃
  者。可二乘涅槃
問。増劫佛可出世
問。寶法師意。第九住劫&T025632;留孫佛等四佛出
  世者。引何文之耶
問。賢劫最初出世佛。可先佛補處
問。聲聞種姓外。可別種姓部行獨覺
光法師釋部行獨覺。先是聲聞。得勝果
  時。轉名獨勝論文。作二解釋。爾者。以
正義
問。論中明部行獨覺相。擧二師異説。第二
  師意。唯限先是異生歟。爲當可先是
聲聞義
問。論文云。麟角喩者。謂必獨居唯約一大
  三千界之。爲當可通十方世界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云。麟角喩者。准佛應
  爾者。正義意。麟喩獨覺。得麟喩
獨覺他心智義可有耶
問。麟喩獨覺。可四無礙解
問。麟喩獨覺初發心可教力
問。提婆達多。當來所證獨覺菩提。部行麟喩
  中何耶
問。論王出世可増減劫
問。薩婆多宗意。十方世界。可多佛同時
  出世義
問。輪王順次生。必生欲天
問。四種輪王。倶可七寶
問。論文云。有説彼地。有淨居天故。彼不
  諸災所爾者。他三千界。可淨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