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般若心經祕鍵略註 (No. 2203B ) in Vol. 57

[First] [] 13 14 15 16 17 1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203 B
祕鍵略註

 沙門覺鍐記 
祕鍵 祕者祕奧祕密之稱。&MT10769;&MT10769;得之語。
鍵者開藏示寶之義。遮貪表徳之名。此略三
意。一二字同名能釋。兩言皆非所解。所謂
抽祕密教之鍵開般若經之藏也。二祕是
所釋之本經。鍵即能解之末喩。法喩竝擧。經
釋共彰。可謂開百福萬徳密藏之法鍵。授
五智三身祕寶之教鑰。三祕通經與釋。鍵
如上無異。意云。授一祕之寶鑰開三密之
華藏。與五分珠鍵入兩部之玉殿。能所共
祕密。本末同深奧
文殊 文殊師利。譯曰妙吉祥。又云妙徳
或名妙音。則是諸佛之智徳。三身之覺用
問。釋此般若菩薩教處稱讃文殊。有何由
序。答。一切般若藏。文殊是其主。今釋此般
若。盍請其聽許。故先歸敬。又爲表文殊即
般若菩薩
利劍 文殊三昧耶形。即右手所持。利歎般
若靈徳。劍擧智慧妙體
絶諸戲 戲者戲論。謂生滅斷常去來一異
等。絶者斷絶摧滅折破捨離。謂揮彼八不之
智劍拆此八迷邪魔。遣衆障於空空覺一
心於絶絶。何故不云八云諸耶。若言八者。
有二六不對之失。竝有下三連之過故。又
欲廣顯示斷絶本末麁細一切迷妄諸有罪
障故。不云八而云諸也。八者略數。諸者總
名。故八迷三妄皆不眞實。二障五蓋悉是虚
妄。似實還虚同空華。如有又無均水月。故
名戲論
覺母 正是般若菩薩。兼又曼殊室利。文殊
稱三世覺母。般若名般若佛母。故云佛云
覺。聲別實同。梵漢之不同。翻不之差別。此
般若尊則大日法身之深智。遍照性佛之妙
慧。説法利生周遍十方。除災與樂廣被九
界。可知衆聖之帝師。諸佛之父母。梵言般
若。唐譯智慧。即是大定相應之五智。深理互
融之一心
梵文 梵篋也。正般若三昧耶形。兼文殊三
昧耶身。即左手所捧是也。謂此篋内攝藏無
量無邊眞言。含持刹塵海滴梵文。故名梵
篋。從能持云篋。付所入爲文。能所雖異。
詮表惟一。何故不云篋云文耶。若云篋者。
可有二四同聲失故。又顯祕密幖幟不可
示顯露故。又擧所入寶攝能納之箱
故。又若言篋者。調御師之句不顯了故。又
還顯示梵篋名義比來次第極分明故。又爲
増長思惟力故。梵篋或名般若篋也
調御師 三世十方諸佛。皆依此梵文力。證
五智之法身。開三覺之慧眼。故名佛之師
也。調御師者。十號一稱。諸佛都名故
dhi@hma@m 此亦有二。一二字倶文殊種子也。二
上字般若菩薩。下言曼殊室利。倶一字眞言
并種子法身。又云法曼荼羅。或名法智印
等。一一義理含藏無量過恒佛徳。各各聲字
攝收八萬四千教法。欲證得彼諸教萬徳。
當持誦此兩種一字。彼深義非面&MT10769;
諸教 一百億部經。十萬九千論。八萬四千
教。二十萬頌文。乃至十佛所證十世法門。三
身所説三際軌則
禪那正思惟 禪定名也。即當此三摩地法
門。若具論之。禪那者定中定。正思惟定中
智。又上二字涅槃。下三言菩提。禪那梵語也。
此云靜慮云云
尊者 般若菩薩也。今此經此仁爲尊主爲
仁上故。又此菩薩大日所變之蓮體。遍照能
説之輪身。故於諸尊中獨尊最尊
三摩 三摩地。定之梵號。即是妙覺輪圓之
深禪。大智相應之勝定
從佛法至何求 佛法者。金剛實智即菩提。
眞如者。胎藏眞理是涅槃。又佛者覺智。如者
禪定。又佛者五智種智之名。如者百福萬徳
之義。又佛法者一心。眞如者四身。次心者衆
生之識心。身者群類之依身。何故云佛時出
心。言如處擧身。今且以彼理智等配此身
心故。一往配釋。理實互通。金胎本不二。身
心常即一。覺如互圓融。因果同渉入。衆生九
識。諸佛五智。群類異身。四身一理。皆是三
平等之一心。竝四曼荼之如理。礦外求珠。
波表要水。愚盲之甚。棄心欣佛。離身望理。
癡迷之至。在雲出雲。日月體既無差。沒泥
離泥。金蓮性豈有異。貧女處本有伏藏。窮
子身元具高徳遠行外求。愚中愚迷上迷
迷悟至忽證 迷悟者煩惱菩提。明闇者生
死涅槃。上順次。下逆次。謂迷惑。悟智。明
靜。暗ハ動故。何以明闇配動靜耶。譬如燈
光隨動靜縁有明昧相。又迷悟如次上句
佛法與心。迷名衆生。悟名諸佛。故明暗如
次前文眞如與身動名生死。靜名涅槃故。
又在我非他者。各轉釋上非遙即近ト非外何
求等義。又結前生後也。發心者。初發心時。發
唯局能起。心兼通所求。即到者即身成佛。
凡即七義。此中速疾・相即・不離。當此即義。
到者到彼岸也。度三有之苦海到二徳之樂
岸。又達也至也。至四曼之最頂達五智之
源底。四字合釋者。即初因至後果。用凡體
證佛身。信修者。信ハ信解。修ハ修行也。忽證者。
速疾成道也。謂不踰初信始行頓至後位
終心之義。忽者頓也欻也。速疾義。證者驗
也得也。體會義
二教 謂金蓮二教。非顯密兩宗
金蓮 金剛胎藏如次配之。或又金剛蓮華
之二部也
五乘 謂諸顯教。此有多説。或一乘三乘小
乘。或三乘人天。或佛二乘天梵。若據此書
意者。建・絶・相・二・一亦可名五乘
幻影 幻化影像。意云。上從大小二牛下
迄人天兩乘。皆是權方便之心教。假施設之
人法。故擧彼兩喩之虚僞彰此五乘之非
眞也
行則十四 除題目竝故説已下及呪故。何
故不入呪。下別解脱説故。況復gate乃至無極
是也
五藏 素哆覽。毘奈耶。阿毘達磨。般若。陀羅
尼等五藏歟
七宗 律。倶舍。成實。法相。三論。天台。華嚴

觀在薩埵 此有三意。一觀在者。總通分
自在菩薩。薩埵者。得益分菩提薩埵。二薩埵
一句遍在二處。謂初觀在尾句。後菩提末言。
三四字共通初後。菩提薩埵豈異人耶。即觀
自在菩薩是也。初後雖二人。體惟一。影略
互顯。莫作異解。謂總通分讓後省提與埵
之二字。得益分與前略觀自在之三言也。
初義顯了。次意稍廣。後説大隱。若但偏初
觀自在菩提薩埵者。正背大聖之聖意。兼失
密家之宗義歟。大師之神筆不似餘師釋。
一筆含千理。片句攝萬義。文義共神靈。宗
趣同深奧故
諸乘 建・絶・相・二・一并眞言是也
度苦涅槃 上二字度一切苦厄。下一句究
竟涅槃。或復二句互通。謂語別義通。准上觀
在薩埵釋
諸教 准諸乘知之
得樂 得益
五蘊 照見五蘊皆空也。能照能見則諸乘
之覺知。所空所斷則五蘊之迷境。何故唯擧
所空之境不出能證之智。此有多故。或讓
下三佛故。或擧所顯能故。或指迷境者。照
見皆空義也。若在五蘊家自不知迷故
三佛 三世諸佛
色空 色不異空乃至如是也。大本分流華
嚴經。只攝在此一行半。若欲讀誦彼廣言。
必須受持此略文。廣略雖不同。功徳無増
減。若解深祕義。此功勝彼徳。解説書寫等
亦復如是。已下諸乘准此。絶相二一等是也」
普賢 華嚴法門主
解頤 甘心之至。笑慶之極
圓融 三種之圓融。六相之無礙
不生 是諸法之乃至不減也。是諸法空相總。
不生不滅等別。總別分二。理趣唯一。故擧
別兼總。又擧中攝初後六句。又不生一句。
此宗大義故。總相故。若總相故擧不生者。
是諸法空相亦是總相。何不言之。上句既
言色空。下對宜云不生。若言空相等。其文
不嚴故。又不生總相義理ヲモテ。顯證於彼故。
又若取二字者。其義難顯。若擧五字者。其
文有失故。十六會廣言六百軸繁文。皆攝此
七句。無漏其衆義云云
文殊 三論法門主也
破顏 極喜悦義
絶戲 絶八種之戲論。證四中之眞實
識界 有三意。一無意識界。二識者心識。界
者境界。謂以此三科且分心境故。若依此
者。是故空中ヨリ至無意識界是也。三二義竝
具故。法相所依諸經論皆入此中
簡持 唯識即法相。若名人則彌勒。簡ハ簡
去。持ハ持取。即唯識之唯義。此有數義。或遣
遍計一執存依圓二性故。或遮外境留内
識故。或遣相證性故云云
拍手 此歡喜義。非除障驚覺等意
泯之境智 無智亦無得等。泯能證智故云
無智。泯所達境故云無得。法華涅槃等之
諸經。只在此十字
歸一 會三歸一。即天台法華宗。若名人則
觀音。破三入一遮末歸本故云歸一
十二因縁 無無明乃至死盡也
驎角 縁覺名也。又云麟喩也
四諦 無苦集滅道也。諸部小乘經等。皆攝
入此一句五字
gate二字 略有四義。一呪初二字。何故不
解餘gate。擧最初攝中後。二呪初四字。何
不擧後二gate。擧初句顯後。又讓此prasu
兩言等句故。三第四gate。何非餘顯教三ga
te。彼皆狹劣不呑密藏故。又擧勝攝劣故。
又擧後顯初中故。四總顯四gate。此義爲
勝。若爾何云二字。隨在何處皆二字故
prasu 略有三意。一第四句prasugate。若爾
二失。一違下配釋。彼言眞言不言顯故。二
不讃第三句之失。答。彼且約淺略配當門。
此又於總持多含義各擧一義。竝不相違。
又大能攝小。勝能兼劣。猶能有孕三密。豈
又無攝諸教。故無初過。擧深密之本攝淺
顯之末。隱劣權之顯顯勝實之密。又擧後
顯中。故無後失。二pra。第三pragate第四
prasugate。三pra一字通第三四之二句。su
前。初義文顯易配。次意隱難悟。次善巧。後
深廣
名實 名與實也。實謂實相。即所詮理智義
趣等
塵滴 刹塵海滴。倶表無數
甚深 行深般若之深歟
五分 人法總通分等。各各名義如下
般若至顯之經。法相立三時教。初時小乘。
第二般若經等。第三深密經等。前二未了義
權教。第三顯了之實經。故問意云。大般若是
第二時未了義教。何能呑入彼第三時之顯
了諸經
五乘 如前
三藏 經律論等
圓滿覺者 buddha翻云覺者。自覺覺他覺行
圓滿故。圓滿三覺具足種智。竪達三世。横
遍十方。故云圓滿
開悟密藏施甘露 開悟三密之寶藏。施與
四曼之甘露
大 普廣周遍無邊際限量。包含常總滿虚
空法界
多 無量過數之稱。具足不闕之語
勝 最勝尊妙無比類。殊特深奧無與等。最
勝者十最十勝
約定慧 praj@ja此云智慧。今謂定慧略有
五意。一定之慧故。謂三昧門之深智。三摩地
之妙慧故。二有定慧故。具三昧之智名之。
大慧。持禪那之慧稱之ヲ圓智。無智定非
定。無定智非智故。三定智者三摩地門之
智。謂常居三等之禪宮。鎭住一如之定殿。
永止六塵妄風。遠離四相之迷波故。慧者
勝義菩提之慧。遍遊十種之心宅。兼行九界
之意地。分別淺深於千殊。簡擇邪正於萬
品故。又定正體智。無分別故。慧後得智。能
簡擇故。又定涅槃理。慧菩提智。又定者胎
藏九識。寂靜禪那故。慧者金剛五智。擧悟了
別故。可知同體之別相。一法之二義。四約
字義故。謂praj@ja二字倶具足定慧。praハ二字
也。pa智也。ra定也。字體智慧。點畫三昧
故。又以yara等八字皆爲涅槃點。涅槃者
寂靜不動。是即定故。j@ja亦二字。亦具定慧。
且明定義。ja第二句末jhe字。@na第三句末
@na字。此等皆名三昧字故。密察密意深入
深祕。於praj@ja二字顯定慧兩義。五梵語多
含之旨。眞言總持之理。道俗共許。古今僉聞。
誰疑於praj@ja一句有定慧二義云云但亦可
見證本
所作已辨 到彼岸義。行華已開。佛果斯顯。
證無爲無事覺位。受不生不滅法樂
處中 中實中心表義離邪離邊受名
貫線攝持 又云貫串不散之義。以語密爲
經。以心密爲緯。織三業之絲爲海會之
錦。錦文千殊。同名爲錦。佛相萬差。等得稱
佛。或云常法攝貫義
照空 照見五蘊皆空
度苦 度一切苦厄
三生 華嚴行者所經之時
三劫 三阿僧祇劫絶相所歴。若依妄執義。
兼通建一密三
六十 聲聞時劫
百 縁覺時劫
妄執 有二。且一義云。妄執一及密人所經
時。又云。兼通建・一・密三。三妄執謂麁細極
細。若一生超此三妄執。不經劫數一生中
即身成佛
觀人 觀自在菩薩。此即行人故云人
修智慧 行深般若。修行般若智慧
深照五衆空 照見五蘊皆空。深者下於上
深字用也。通能所觀法故。照者照見。衆者
蘊也。空者皆空也
歴劫 時也。劫跛有二義。一時分。絶・相二
所經劫。二妄執義。建・一・密三人一生即身
所經劫
離煩 度一切苦厄也。離者度也。煩者煩惱
也。即一切苦厄
一心通 有三義。一重明度苦義。謂度二
死苦海達一心寶處。二表波羅蜜多義。通
者到也達也。一心者亦二。一眞言祕密不二
一心。二諸乘亦各有一如眞理故。大意云。
度脱分段變易之生死。證得菩提涅槃之安
樂。遠離動靜迷悟之異執。通達理智定慧之
一心。三上二義竝具。何故不云通一心。一
心通能所二通故。又心字與空字不同韻

建絶相二一 如次普賢・文殊・彌勒・二乘・
觀音 問。何故次第如此。答。爲表四行次
第。謂大疏等列四行菩薩次第。云普賢・文
殊・彌勒・觀音。以二乘屬法相。即彌勒宗三
乘兼學等故。故諸宗判名三乘教 問。南宗
亦名三乘教。何不屬之耶。答。破五性各別
立悉有佛性故。乃至云云如此諸乘竪論則
能寂應機之權術。横觀則大日隨自之實行
圓融三法 三種圓融。謂事理圓融。理理圓
融。事事圓融
從色空至來同 有六意。一上一句ハ色不異
空空不異色。下五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
次配知事事理理理事三種。二上五字。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下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三兩句共從色不至是色。事者色也。理者
空也。四上一句從色不至是色。下五字從
受想至如是。事者四蘊。理者如前。五上五
言從色不至是色。下一句從色不至如是。
事者蘊。理者空。非唯顯下四蘊并空。兼又
釋上一色及空。六二句十字共從色不至
如是。事者五蘊。理者一空。但上句唯擧一
色不云四蘊。擧初顯後故。又云。色不異
事事圓融。空無礙等義。空不異色理理
圓融。色即是空以事融理。空即是色以理
融事。已上八字總明一種事理之圓融
無礙融三種 三種圓融。或圓融三種世間
等歟
金水 金師子等喩。水波等喩歟
八不 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
不來。即不生乃至不減 問。此六不相配彼
八不方何。答。初二不如文。以此不垢不淨
攝彼不去不來。此不増不減中攝餘四不。兼
不攝不去不來
獨空畢竟理 是諸法空相。又是八不總義。
或又四中都名也。或復言亡慮絶ノ絶待ノ中道
等歟
摩訶 大也
梅多羅 慈氏也
冐地 菩提。此云智。或覺
薩怛嚩 有情含識。或忍樂不離堅固執著
義。或云衆生群生等。但非正翻歟
二我 人我法我。即遍計所執
三祇 三阿僧祇。釋云三無數。阿無也。僧
祇ハ數也
阿陀 阿陀那識即第八識。此有多名。無沒
本宅藏種無垢持依等也
識性 圓成實性
幻影即名賓 依他起性歟
唯蘊無我 我空法有故聲聞
拔業因種 拔業惱株杭除無明種子故縁

葉 落葉等觀歟
因縁 十二因縁
華 飛華等觀門歟
種子 如前
羊 如前
鹿 縁覺
因縁佛 縁覺也。佛者覺也。覺悟十二因縁
故爲號
依聲得道 聲聞。依聞法之因有得道果
故以名
白骨 九想隨一
我 人我即自他衆生
青瘀 第二想
人 人我執也。我人衆生
四念 四念處。身・受・心・法
羅漢 阿羅漢。有三翻。殺賊。不生。應供等

阿哩也嚩路枳帝冐地薩怛嚩 大聖觀自在
菩薩名。若依具梵語。可有濕嚩囉之一句
歟。嚩路枳帝。此云觀。濕嚩囉。此云自在故。
又阿哩也。此云無垢。阿者無也。哩也者垢
也。今言大聖者義翻耳
蓮 妙法心蓮。一乘心理
自淨 自心自性清淨
菓 蓮華實歟
心徳 一心萬徳
一道 一乘一如等義
能所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也。能
慧。所理境。如前
三車 羊鹿牛三乘也
歸默 歸歸一歸本等也。默略有三。一止滅
義。一乘實日出。三乘權暗滅故。羊鹿斃露牛
疾者此意也。二寂靜義。一道無爲無爲寂靜。
眞如無爲ハ無事義。故經云。諸法從本來常
自寂滅相三離言義。故文云。是法不可
示言詞相寂滅又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
能知。乃至廣説。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
前六 建・絶・相・二・一。開二故成六
後一 眞言行人
愚 愚童。謂六道凡夫
識 有識。謂二乘
金 金剛薩埵
智 菩薩
般若即能因能行 因者淨菩提心。行者大
悲萬行。即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也
無礙離障 從心無罣礙至涅槃。涅槃此
云圓寂。圓輪圓具足。寂寂靜眞如。即理皆
不二之理
能證覺知 三世ヨリ至菩提。能證者。三世ヨリ
得。覺智者。阿耨ヨリ至菩提
行人 菩提薩埵
重二 四也。因・行・證・入也。從依般若至三
菩提也
圓寂 涅槃眞理
正依 依・正二報。依謂所居淨土等。正謂能
住佛身等
總持 陀羅尼之漢號。總者總攝。持者任持。
謂一字總攝無量教文。一法任持一切教法。
一義攝持一切義理。一聲攝藏無量功徳。故
名無盡藏。諸經之父母。衆教帝王。至極祕
典甚深之奧藏。只在此門
文 能詮文字教法
義 所詮義理宗趣
忍 能得無生忍。又云。得悟果利
呪 神驗加持
聲 言音聲響。語密
字 名字。文字。身密
人 一一文字皆法曼荼羅身佛故
法 教理行果因行證入等
實相 義也。理也。意密也
名 上是大神呪等四名歟
gate 行也去也度也。行二空一中之正
道。去四相三妄之邪途。度煩惱生死之此
海。到菩提涅槃之彼岸。行去之間行也。度
到之後果也。故云行果。是四gate總合釋

pra 彼岸也。所到之智處。能寂之理境
su 總也普也。自他雙度。總到覺岸。人我同
運共遊寂都。又爲顯示密教則根本原初之
總體顯教則枝末流派之別相。又表密藏即
普遍深廣之圓教。顯乘是狹局淺略之片言。
又總者總攝任持義故。五種陀羅尼。四種陀
羅尼。總含圓具義故。四種曼荼羅。兩部曼荼
羅也。又總者攝藏不失義故。理也涅槃也。總
攝不亂義故。定也三昧也。又總體義故法界
體性之一智。總相義故圓平妙成之四智。上
心王之遍照。下心數之四佛。又總體故六大。
總相故四曼也。又總體故内證。總相故外用
也。又總體故法性。總相故應化。乃至無盡。又
普者普周遍滿故六大。普遍平等故三等。又
體性周遍故心王遍照。相用普遍故心數諸
尊。又普遍者賢之重如遍照之五智。如次
配知。胎金兩部定慧二種涅槃菩提福徳智
慧乃至無盡。淺略句義猶既無盡。深祕字義
豈能有窮。一一深義各各密意。具如本經。
竝在御作
bodhi 菩提智也。諸乘覺智。三密之佛心。即
一如之能證。諸教之所入也
sv@ah@a 速疾成就究竟證入等義
字相義等 字相與字義云字相義也。等
者等取餘十四門。凡瑜伽宗意。釋一切經
教略有十六門。謂遮情表徳。淺略深祕。字
相字義。一字攝多多字攝一。一字釋多多字
釋一。一字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多多字破
一。順觀旋轉逆觀旋轉也
不思議 法爾神驗性徳功能。性相不能定。
因量不得測。七宗權教言亡慮絶。五乘僞帝
閉口卷舌
一字含千理 明字義門義也。謂一一聲字
各各名實攝一百億部教理。含二十萬頌行
果。二十萬頌者。毘盧遮那十萬偈。金剛頂經
百千頌。一百億部者。一代所説之聖教。三世
能化之佛經。諸佛萬徳三身種智。只在此眞
言一字中。千者擧滿數。理者含衆徳
法如 有二意。一法者法身法佛法界法性
法定法住等。如者雙如重如圓如眞如一如
十如等。二略有十對。一人法一對。法者法身
佛。如者如理法故。二理智一對。法者能悟心
法以配菩提。如者所證眞如。即屬涅槃。三
定慧一對。法者能了心智。即薩般若。如者所
達眞理。是三摩地。四福智對。法謂心。心即
智。如謂理。理即福。心則中實本覺受名。覺
了識知得稱故。理亦攝持萬徳樹義。不失
百福爲意故。五一多對。法萬法表三密無
數。如如示二徳不異。六體用對法三密
化用。使令行者斷惑證理生解證驗故。如
一心理體。使令自性平等一味不増不減故。
七依正對。法能居法身心識爲名故。如
依理境。攝持爲義故。八教理對。法教如
故。九行果對。法行如果故。十兩利一對。法
他利之事業。爲物爲軌則故。如自利之功
徳。於我與安樂故。若廣説者。歴劫難盡。
如此種種無量功徳。現生證得即身成佛。故
云即身證法如。是則即身成佛義也。具釋如

行行至圓寂 初gategate也。或通後二ga
te。上二字行。下三言果。或此下三字通經尾
一句。至者究竟義。圓寂者涅槃也
去去入原初 pragateprasugate。或通上二
gate。行果准上。入者證入義。原初者菩提。
兼通涅槃 問。何故上句擧圓寂。今兼顯
菩提。答。有二意故。一上句配小。此句屬大
故。謂小偏求涅槃。大兼欣菩提故。原初ノ言
甚有深意也。二影略互顯歟
三界至本居 bodhisv@ah@a。此亦二義。一出離
三界客舍歸入一心本宅。是即究竟菩提證
入義也。一心即菩提也。二已至圓寂竝入
原初。則印可三界如客舍。決定一心是本
居。如是覺悟即菩提故。亦通究竟證入之
義。已上五句明更有五分義。審思之
能不 上説也。能説故。下默也。不談故
曼儒般若 有三義。一文殊之般若。二曼殊
與般苦。三曼殊即般若。初中有二。一文殊
之般若經。是爲正歟。二文殊之智慧。初頌文
殊利劍絶諸戲者是也。次中又三。一文殊
般若菩薩。初頌擧此二尊者是意也。二
文殊與般若經。是付人法。三文殊與般若
菩薩及般若經。後中又三。一文殊即般若菩
薩也。二文殊即般若經。三文殊即般若菩薩
及經也
解紛 解解脱出離爲名。紛紛紜迷亂立
義。謂解脱分段變易之生死。證得菩提涅
槃之安樂。故云解紛。初頌文云無邊生死何
能斷唯有禪那正思惟是也。又餘文云。動名
生死云云或又初頌且約生死涅槃顯能
所。今偈又付煩惱菩提表斷證。影略互顯。
實無相違 問。且付後義。首偈稱涅槃。尾
頌揚菩提。有何意。答。表今經得益次第
灑斯甘露霑迷者 以所解所得之衆善迴
能迷能盲群類。甘露者能解之功徳。所獲之
善根。三密之教藥。萬徳之法味。霑者除二執
之<#0018_1/>渇愛消三毒之熱惱。霑心地下法種。
生覺芽開佛果也。迷者者迷衆生故。文云。
迷名衆生狂迷動迷義。迷睡迷盲之名
同斷無明破魔軍 拔苦與樂之慈悲。利生
利物之誓願。普遍廣大平等無差故云同也。
或表同體慈悲之義。斷無明者。放大日遍照
之輝光。破無明癡闇之昏夜。破魔軍者。摧
四魔十軍之迷賊。成三身五智之覺王義也
祕鍵略註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3 14 15 16 17 1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