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義疏 (No. 2187_ 聖徳太子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二懈退譬。餘四譬皆擧。卽可見。正明宿世
結縁中。長行偈有二。長行已竟。今第二偈
頌。上長行初開爲二。一者結縁之由。二者正
明結縁。今四十九行半偈分爲二。初二十二
行半偈。頌第一結縁之由。從是諸沙彌等
以下。二十七行偈。頌第二正明結縁。上第
一結縁由中有二。一者明遠由。二者明近
由。今二十二行半偈分爲二。初十二行偈。
頌第一遠由。從無量慧世尊以下。十行半
偈。頌第二近由。上第一遠由中有二。第一
明行道得佛。第二明請法。十二行偈。初四
行頌第一行道得佛。從彼佛十六子以下八
行偈。頌第二請説法。上第一修道得佛中有
三。第一不速現成第二諸天供養。第三正
現成佛。今四行偈。初一行偈頌第一不速現
成佛。從諸天神龍王以下。二行偈。頌第二
諸天供養。從過十少劫已以下。一行偈。頌
第三正現成佛。從彼佛十六子。以下八行。
頌第二請説法。上中有二。第一十六王子請。
第二十方梵王請。今八行。初二行半偈。頌第
一十六王子請。從爲覺悟群生以下。五行半
偈。頌第二十方梵王請。上中有二。第一發
請之由。第二正請。初二行半偈。頌第一發請
之由。後三行偈。頌第二正請。從請佛轉法
輪以下是。上有六方梵王請。而今總頌不
別也。從無量慧世尊以下。十行半偈。頌第
二近由。上中初開爲三。第一受請爲説二
乘法輪。第二別爲十六王子。説大乘經。第
三説經已。入定爲十六王子復講之縁。今
十行半偈。初五行偈。頌第一説二乘法。從
時十六王子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二別爲
説大乘。從彼佛説經已以下。一行偈。頌第
三入定。皆可見。上第一爲説二乘法中有
二。第一正爲説。第二時衆得益。五行偈。初
二行偈。頌第一正爲説。從宣暢是法時以
下。三行偈。頌第二得益。上第二別爲説大
乘中有二。第一請。第二爲説。四行半初二
行偈。頌第一請。從佛知童子心以下。二行
半。頌第二爲説。從是諸沙彌等以下。二十
七行偈。頌第二正明結縁。上中有法説譬
説。今二十七行初八行。頌第一法説。後十九
行偈。頌第二譬説。上第一法説中有三。第
一正明結縁。第二結縁以來恒敎化。第三今
日相値先三後一之意。今八行初三行。頌
第一正明結縁。從彼佛滅度後以下。三行
偈。頌第二恒敎化。從我在十六數以下。二
行偈。頌第三今日相値先三後一之意。上
譬説中。卽有開合。今十九行偈。初十一行半
偈。頌第一開譬。後七行半偈頌合譬。上開
譬中有五種譬。今皆頌。初三行偈。頌第一
導師譬。從衆人皆疲倦以下。一行偈。頌第
二懈退譬。從導師作是念以下。五行偈。頌
第三設化城譬。從導師知息已此一句。頌
第四知止息譬。從集衆而告言以下。二行一
句偈。頌第五將至寶所譬。從我亦如是以
下。頌合譬。上合譬中初有二。第一正合。第
二擧外譬怗合。今但頌第一正合。略不頌
第二擧外譬怗合。上合中有五。今皆頌之。
初二句頌合第一導師譬。從見諸求道者
以下。一行偈。頌合第二懈退譬。從故以方
便力以下。一行偈頌合第三設化城譬。次
二句頌合第四知止息譬。從爾乃大衆集
以下。四行半偈。頌合第五將至寶所譬。本
義云。從諸佛之導師以下。一一行偈。頌第
二擧外譬怗合


法華義疏第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擧宿世因縁開
三顯一。化下根人中。凡有三品。卽分爲
二。化城喩一品。正明宿世結縁。化下根人。
此品與授學無學人記品。爲下根人授記。
若准上來。先有佛説。次有領解。次有述成。
次有授記。何故唯有授記不有領解及述
成者。下根之人。解旣在後。雖有內懷。不
敢發口領解。是以如來明達此心。不待領
解卽爲賜記所以因得授記。仍申己領解。
所以雖有領解。不別立品。旣有授記。卽述
成自去。故亦略也。何則若無可述。那得賜
記。然此品中。富樓那受記。又千二百人授
記。亦五百人受記。亦總爲諸聲聞授記。何
故止言五百弟子授記品者。五百人得受
記名號眷屬多少悉皆是同。又能領解。餘者
不爾。所以止言五百弟子授記品也。就此
品中自有二。第一富樓那家授記。第二從
爾時千二百以下。明諸聲聞家授記。就第
一富樓那家授記中亦有二。第一經家叙富
樓那聞未聞內心歡憙。第二從佛告諸比
丘以下。正明賜記。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
宜説法者。謂上方便品及火宅之説。又聞授
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總明
上中二根人得記也。復聞宿世因縁之事復
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者。卽謂化城品
中事也。深心本願者。言十六王子時一切智
願也。就第二正明賜記中。亦有長行偈。長
行中亦有二。第一先明富樓那本是大行菩
薩。但欲化物十方世界。內祕菩薩。外行聲
聞。助作佛事。以此爲例。上中二根皆然。而
但此明者。欲以擧下況上也。第二從諸比
丘以下正賜記。就中亦有二。第一記行因。
第二從無量阿曾祇劫以下記果。皆可見。
偈中凡有二十一行半偈。分爲二。初七行偈
頌第一富樓那本。從今此富樓那以下十四
行半偈。頌第二正賜記。就中有二。初七行
半偈。頌上賜因。從其後得成佛以下七行
偈。頌記果。亦可見。從爾時千二百羅漢以
下。第二諸聲聞授記。就中自有二。第一正
賜聲聞。第二從爾時五百羅漢於佛前以
下。明得記下根人領解。就第一正賜記中
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先賜千
二百人。從其五百羅漢以下。賜五百人。就
第一千二百人得記中亦有二。第一經家
叙求記內心所請。第二從佛知此心以下
正賜。偈中凡十一行偈。亦分爲三。第一初六
行偈。頌千二百人得記。從其五百比丘以
下三行半偈。頌五百人得記。從加葉汝已
知以下一行半偈。以義頌總諸聲聞得記。
從爾時五百羅漢以下。第二明得記人領
解。亦有長行偈。就長行中有二。第一擧法
説略領解。第二擧譬廣領解。第一法説可
見。但就第二譬説卽有開合。開譬中有五
譬。第一名爲繫珠譬。卽領上化城中第一導
師譬。第二其人醉臥不自覺知二句。名爲不
自覺知譬。領上化城中第二懈退譬。第三從
起已遊行以下。名爲行他國譬。領上化城
中第三設化城譬。第四從於後親友以下。
名爲親友相値譬。領上化城中第四知止息
譬。第五從而作是言以下。名爲示寶珠譬。
領上化城中第五將至寶所譬。譬如有人者。
卽下根人自譬己身。至親友家者。親友譬十
六王子。家譬三界。言聖人以化處爲家。醉
酒而臥者。譬以五濁八苦爲惛。是時親友
官事當行者。譬化縁既盡就化他方。以無
賈寶珠繫於衣裏與之而去者。大乘譬無
*賈寶珠。言十六王子爲説大乘。而後就化
他方。衣裏譬大乘信。而不能亡壞體信。故
言繫於衣裏。問曰。若言至親友家而醉者。
是則親友與酒令醉。內合亦然。則是十六王
子與衆生五濁八苦令惛。釋曰。聖人云何
作煩惱縁。但此文少倒。應言有人醉酒至
親友家而臥。問曰。衆生與十六王子。皆以
三界爲家。則此衆生從何而來故云來至
耶。答曰。王子與衆生雖共一家。王子既
爲化主。自當家主故。則衆生義自成來。故
云來至親友家也。若以流來義亦可得。又
問。既云衆生以五濁八苦爲障其大機故。
不得以大乘爲化。則義如以酒爲亂其
正志故不爲繫珠。而若如此文。當其醉
時而繫。若爾當以五濁八苦爲惛時。爲説
大乘故耶。釋曰。五濁八苦。若非登聖那得
絕無。但或有動不動義。如醉酒或甚或可。
當繫珠時。雖醉猶可。故得爲繫。內合亦然。
衆生五濁不動時爲説也。一云。亦可當繫
珠時無正是珠之信。但有繫物之信。因此
爲繫也。內合亦然。于時無正大信。但有樂
欲之信。因此爲説也。好則好矣。但違上來
所説發大機故。爲説大乘之旨。一云。亦可
當其醉時都無一信。而猶爲繫者爲後有
利故也。爲後可利。卽是大乘機發。卽問。若
爾今日亦應無信。然則展轉無窮。何時成
信。釋曰。何無成信。或因一説而信。或二
三説而成。或須無數而成。衆生神根各異。
解悟不同。所以聖人隨機爲説亦無窮也。此
家以未來善感敎者也。是人醉臥都不覺知
者。第二不自知譬。領上第二懈退譬。言無
大機故不得以大乘爲化。當繫珠時。雖
醉猶可。但醉臥久故。忘而不知也。內合五
濁八苦起動久故。忘其大信也。從起已遊
行以下。第三遊他國譬。領上化城中第三設
化城。言以三乘得化。就中有二。第一名
親友見醉起行譬。如來見衆生發少乘機。
領上化城云導師知衆所樂。第二從若少以
下。名得少爲足譬。三乘人受三乘爲足。領
上化城云衆人受化城。起已遊行者。言酒雖
未醒。理非永臥故起行也。內合衆生雖無
大機。理非永迷故。亦發三乘機也。到於
他國者。今失其本大乘解。將入三乘敎中。
如*到他國。爲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
者。爲欲得二果懃修四諦及十二因義也。
至此以前領上化城云汝等可愍云何捨大
珍寶而欲退還。若少有所得便以爲足者。明
二乘得少分爲足。卽領上化城云我等今
者免斯惡道生已度想生安隱想。於後親友
會遇見之者。第四名親友相値譬。頌上化城
第四知止息譬。言如來見發大機。上云此
諸人衆旣得止息無復疲倦。從而作是言以
下。第五名爲示珠譬。頌上化城中第五將至
寶所譬。言爲説今日法華。上云即滅化城語
衆人言汝等去來寶所在近逈者大城我所
化作。就中有三。第一何爲衣食乃至如是
者。非其求少。即領上云*逈者大城我所化
作。第二從我昔以下。非其忘本爲正示。即
領上汝等去來寶所在近。第三從汝今以
下。以義領勸修今一。從佛亦如是以下。
第二合譬。從初訖令發一切智心。合第一
繫珠譬。而尋廢忘不覺不知者。合第二不自
知譬。從既得阿羅漢道以下。合第三行他
國譬。一切智願猶在不失者。合第四相値譬。
從今者世尊以下。合第五示珠譬。從世尊
我今乃知以下。懸合第六得珠歡憙譬。皆
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二行半偈。上長行中
有法説譬説。今初二行半偈。頌第一法説。
後十行偈頌譬説。頌法説可見。上譬説中
有開合。初六行偈頌開譬。後四行偈頌合
譬。上開譬有五譬。今皆頌之初一行三句
偈。頌第一繫珠譬。時臥不覺知。此一句頌
第二不自知譬。從是人既已起以下二行偈。
頌第三行他國譬。次三句頌第四親友相値
譬。示以所繫珠。此一句頌第五示珠譬。從
貧人見此珠以下一行偈。懸頌得珠歡憙譬。
然上言醉酒。此言貧窮。唯是少異。上言醉
酒。譬以惑爲障。此言貧寶。譬窮大乘功
徳。又此中但言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饍。而
不言有酒。所以知非親友酒也。從我等
亦如是以下頌合譬。上中有六合。今但略
不頌合第四今相値譬。餘皆頌之。初一行
頌合第一繫珠譬。我等無知故不覺亦不知
者。頌合第二不自知譬。得少𣵀槃分自足不
求餘者。頌合第三行他國譬。從今佛覺悟
我以下一行偈。頌合第五示珠譬。從我今
從佛聞以下一行。頌懸合第六得珠歡憙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就中有二。第一請
記。第二佛賜。就第一請中有二。第一阿難
羅睺羅請。第二爾時學無學人以下。二千人
請。第二賜記中亦有二。第一先賜阿難羅睺
羅。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賜二千人記。就
第一賜阿難羅睺羅記中。先記阿難。後記
羅睺羅。記阿難中有五重。第一正記。第二
從爾時會中以下。大衆生疑。第三從爾時
世尊以下。如來釋疑。第四從阿難面於佛
前以下。明阿難因賜記得宿命知。第五從
爾時阿難以下。以偈嘆佛。皆可見。就第二
記羅睺羅中。有長行偈可見。從爾時世
尊以下。第二二千人得記。就中亦有二。第
一正記。第二爾時學無學以下。亦嘆佛。就
第一正記中。亦有長行偈。亦可見
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受持讀誦解説書寫
五種法師功徳。故因爲品目也。夫開三顯一
以明因義中。初開爲四。第一略開三顯一
動執生疑。第二大衆懷疑致請。第三廣開
三顯一斷疑生信。第四別流通因義。從此
品以下四品是。第四別流通因義。四品分
爲三重。第一此法師品與見寶塔品。明受
持因義者功深。流通因義者報重。慕覓流
通之人。第二持品。明堪流通者奉命流通。
第三安樂行品。勸接退墮之人。就第一覓
流通中二品。即自爲二。第一此品明釋迦
自覓。第二見寶塔品。多寶如來助覓。就釋迦
自覓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我今獲大利
偈直覓。第二從藥王今告汝以下。因明流
通方法作覓。又就第一直覓中亦有二。第
一明隨憙功深報重。第二從若復有人以
下。明通經功深報重。就第一隨憙功深中
亦有二。第一明現在弟子隨憙。第二從佛
告藥王以下。明後世弟子隨憙。就第二明
通經功報中有長行偈。長行中有四。第一
明現在師功深報重。第二從若善男子以
下。明後世師功報之相。第三從若有惡人
以下明謗此二師罪報重。第四從藥王其
有以下。明應供此二師。二世師中皆有二。
一先明下品師。二從何況以下。明上品師。
皆可見。第三謗罪報重。謗經則三寶理永
絕。故重於謗佛也。然只取一邊不論福
厚薄也。偈頌中凡有十五行偈。初二行偈不
頌上文。汎勸尊重此經。從若有能受持以
下四行偈。頌第一現在師。從吾滅後惡世
以下三行偈。頌第二後世師。從若於一劫
中以下二行偈。頌第三謗罪報重。從有人
求佛道以下四行偈。頌第四應供。從藥王
今告汝以下。第二因明流通方法作覓。就
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有三。第一從初訖
當知是爲增上慢者。先嘆經。第二從善男
子以下。正明流通方法。第三從藥王我於
餘國以下竟長行。助護通經人。就第一歎
經中有五重。第一格量爲歎。言諸經中法
華最尊。第二從藥王當知以下。據人爲歎。
言在人則人尊。第三從藥王在在處處以
下。據處爲歎。言在地則地貴。第四從多有
人在家出家以下。就因爲歎。言諸修行中
不如聞此經。第五從其有衆生求佛道者
以下。就果爲嘆。言諸果中不如法華壽量
果。然若論稱機爲説令得利者。則諸敎皆
爾。所以偏嘆法華最第一者。只就會前開
後爲論故。然會前者。明三乘無異路語
萬善同歸。開後者。語萬善皆成佛。佛壽命
無窮極中。則開𣵀槃之前路。化常住之由
漸。前後兩望。二儀雙明。所以下即言已説當
説今説。前四重可見。但就第五據果歎中。
即有法説譬説。法説亦可見。就譬説即有
開合。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
之猶見乾土者。水譬壽量果。高原譬初敎及
第二波若敎。乾土譬八十年果。言前二敎中
求壽量果不得。但得八十年果。知水尙遠。
施功不已者。譬聞維摩敎。轉見濕土者。濕
土譬維摩敎七百阿曾祇果。言爲得水則濕
土少近。內合於壽量果七百阿曾祇少近。泥
譬今日法華經。其心快定知水必近者。至
法華方知壽量果。本義云顯土譬無量義
經。從菩薩亦如是以下第二合。就中有三。
第一正合。第二釋合。第三從藥王若有菩薩
以下誡勸。開方便門者。開昔三是方便。示眞
實相者。示今一是眞實。一因一果之理盡在
此經中。故云藏。金剛心時方窮其底故言
深。以諸餘義不可破壞故言固。其理杳
然故言幽。行因久到故言遠。得之者希故
云無人能到。從藥王若有善男子以下。因
明流通方法作覓中。第二正明通經方法。
可見。從藥王我於餘國以下。第三明助護
通經人。就中有五。第一明遣化人爲救。
第二明遣四部衆爲聽法衆。第三明遣天
龍神。第四明令説法者得見我釋迦身。第
五令不忘失文句。皆可見。偈頌中凡有十
八行半偈。上中有三。第一先嘆經。第二正
明通經方法。第三助護通經人。今十八行半
偈。初五行偈頌第一嘆經。從若人説此經
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二正明通經方法。從
若我滅度後以下九行偈。頌第三助護通經
人。上第一嘆經中有五第一格量嘆。第二據
人嘆。第三據處嘆。第四就因嘆。第五據果
嘆。今五行偈。初一行頌第一格量嘆。次四行
偈頌第五據果嘆。略不頌第二據人嘆。第
三據處嘆。第四據因嘆。上第五據果嘆中。
有法説譬説。今不頌法説。但頌譬説。即有
開合。初一行半偈頌開譬。從藥王汝當知
以下二行半偈頌合譬。上合中有三。一正
合。二釋合。三誡勸。今但頌正合略不頌其
二。從若人説此經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二
正明流通方法。初二行半偈。正頌上事。後
二行偈。以義明應起忍。從若我滅度後以
下九行偈。頌第三助護通經人。上中有五。
第一遣化人。第二遣四部衆。第三遣天龍
神。第四令見釋迦身。第五令不忘失句。今
皆頌。但不次第。今九行偈。初二行偈。頌第
二遣四部衆。若人欲加惡以下一行偈。頌第
一遣化人。從若説法之人以下二行偈。頌
第五令不忘失句。從若人具足徳以下一
行偈。頌第四令見釋迦身。從若人在空閑
以下一行偈。頌第三遣天龍神。從若人樂
説法以下二行偈以義結勸
見寶塔品第十一 此是覓流通人中。第二
多寶如來助覓。就中亦有長行偈。就長行
中有十九重。第一經家敍寶塔之相。第二
從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以下。明塔中出
聲讃嘆釋迦。第三從爾時四衆以下。明時
衆見塔歡怪幷生。第四從爾時有菩薩以下。
明大樂説菩薩欲釋衆怪即問如來。第五
從佛告大樂説以下。如來答寶塔來之所
以。第六從是時大樂説以下。明大樂説仍
發願欲見多寶如來。第七從佛告大樂説
以下。佛答汝若欲見多寶如來者。應集
十方分身諸佛。第八從大樂説白佛言以
下。明大樂説仍發願欲見分身諸佛。第九
從爾時佛放白豪一光以下。明釋迦放光
照十方分身諸佛。所以放光集諸分身者。
欲明諸佛尙尊重法而來。況汝等大衆豈
可不重。第十從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
薩以下。明十方分身諸佛既被光明。各與
其菩薩等共議欲來。第十一從時沙婆世
界即變淸淨以下。明釋迦三段變土欲容
諸分身佛。于時只是神力變土。是故經家
述之。所以三變者。是表破三乘執心也。則
其轉廣。廣二乘狹意也。第十二從爾時東
方釋迦牟尼以下。明分身諸佛皆集。遣使
問訊釋迦。第十三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
下。明釋迦既得相聞即起開塔示之。第十
四從即時一切衆會以下。經家叙大衆見
聞塔中事。滅度佛謂多寶如來。説如是言者。
謂上塔中出聲嘆言善哉釋迦也。嘆未曾有
以下。明今時衆嘆也。第十五從爾時多寶
如來以下。明多寶如來分坐喚釋迦坐。第
十六從即時是釋迦牟尼佛以下。明釋迦
就坐。所以多寶如來與釋迦佛共坐者。滅
度既坐欲明不生而現生。釋迦與多寶竝
坐者。欲明雙樹滅非實滅。第十七從爾
時大衆見二如來以下。明大衆見二如來
在空。仍復願欲在於空。第十八從即時以
下。明如來以神力接大衆在空。第十九
從以大音聲以下。正唱覓通經人。第二偈
頌凡有四十八行。上長行中有十九重。然今
但頌四段不頌十五重。今四十八行偈。初
三行半偈。頌第五答寶塔來之所以。從又
我分身以下三行偈。頌第七明若欲見多
寶如來應先集分身諸佛。從爲坐諸佛以
下五行半偈。頌第十一*沙婆世界變淸淨。
此亦經家自作偈頌。從告諸大衆以下三十
六行偈。頌第十九正覓通經人
持品第十二 此品明五種人受持弘經。故
云持品。此是明別流通因義中第二堪流
通者。奉命流通。五種人發誓流通故即有
五重。第一藥王菩薩及大樂説。頒類有二萬
諸菩薩發誓流通。第二從爾時衆中五百阿
羅漢以下。明得記聲聞等發誓流通。第三
從復有學無學以下。明得記學無學人等發
誓流通。第四從爾時佛姨母以下。明尼衆
發誓流通。第五從爾時世尊以下竟品。明
八十萬億諸大菩薩發誓流通。今此五種人
雖復皆誓流通。而初大行等誓通穢土。次
三種人皆誓通淨土。最後八萬億大土不
別淨穢直誓皆通。前四重可見。但就第五
八十萬億人誓通中有長行偈。長行可見。
就偈中有二十行偈。分爲六。第一初一行
偈。直誓我等當流通。第二次一行偈。誓爲
欲弘通此經故。能忍白衣諸難。第三從惡
世中比丘以下九行半偈。誓亦爲欲弘通
此經故。能忍諸惡比丘種種無道。第四從
濁劫惡世以下三行偈。亦爲欲弘通此經
故雖有惡鬼種種諸難而不惜身命。第五
從世尊自當知以下二行半偈。亦爲欲弘
通此經故不違惡比丘耶律。第六從諸聚
落城邑以下三行偈。結誓弘通。皆可見
安樂行品第十三 此品明四安樂行勸接新
發菩薩。故因爲品目也。此是別流通因
義中之第三勸接新發退墮。何則新發菩薩
聞上若能弘通此經功深報重。內心即有
我等亦弘通。但上持品中。諸大土等發誓
流通云。我等於後世爲欲弘通此經故。
雖遇白衣刀杖之苦。惡鬼入身之亂。求名比
丘毀謗之辱。惡僧*耶律之嘖。當起大忍
不惜身命。即懷。是乃行中最難。諸佛所歎。
若非久發大士誰能若斯。是以文珠知時。
爲諸新發菩薩請問住於惡世得通此經
之方法。所以如來即擧四安樂行用答文殊
請問。有四安樂行。菩薩若能修此四安樂
行者。雖在惡世無可憂慮。以勸新發退
墮之類。四安樂行者。一身善行。二口善行。三
意善行。四慈悲行。所以通名安樂行者。今
此四行。皆能離危得安。遠感樂果。故通稱
安樂行也。然萬行皆可用爲勸。何意只就
此四行爲勸者。今此四行。前三行即是自
行。後一慈悲行則是外化行。菩薩之道。將欲
正他先正己身。正己之要莫如三行。正
他之要慈悲爲本。天下萬行雖羅。要必在
此二行。菩薩若能修此四行。上則爲諸佛
所稱嘆。中則爲諸天所護念。下則爲諸人
所供敬。然則雖復惡世。無憂刀杖之困。惡
鬼入身之亂。況復求名比丘毀謗之辱。惡僧
*耶律之*嘖。所以如來據此四行爲勸也。
然此是私意。本釋少異。四安樂者。一智慧行。
二説法行。三離過行。四慈悲行。若判自行外
化。第一第三是自行。第二第四是外化行。亦
好隨欲可用。就中初開爲二。第一文殊問。
第二如來答。就第一文殊問中亦有二。第
一先嘆上中發誓諸大士。第二從世尊菩
薩以下正問。就第二如來答中亦有二。第
一直唱有四法。第二從一者菩薩以下。別
出四法。就中自有四。第一初一長行與偈
明身善行。第二從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以
下。亦一長行與偈。明口善行。第三從又文
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法欲滅時以下。亦一長
行與偈。明意善行。第四從又文殊師利菩
薩摩訶薩於後末世中以下。亦一長行與偈。
明慈悲行。就第一身善行中亦有二。第一
正明身善行第二從文殊是名以下。結身
善行。就第一正明身善行中。第一立行近
二處章門。第二從云何以下。釋兩章門。先
釋行處。後釋近處。行處即是身之行善。近
處即是身之止善。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
卒暴心亦不驚者。言觀假名空能亡是非。
於善不卒憙。於惡亦不卒驚。從又復於法
以下。明觀實空能不存諸境。從云何名菩
薩親近處者以下釋近處。即是身之止善。就
中有二。第一明不親近假有。第二從復次
菩薩以下。明不親近實有。就第一不親近
假有中。有十種不親近。一不親近國王王
子大臣官長。是驕慢縁。二不親近諸外道。
是邪見縁。三不親近諸戲境。是惡業縁。四
不親近諸殺生。是發惡穢縁。五不親近求
聲聞。是爲求大最妨縁。爲今日法花亦最
不宜。六不親近諸女人及處女寡女少女。是
愛染縁。爲求道最妨。七不親近五種不男。
是不定縁。八不獨入他家。是生疑縁。九不
樂畜年少子等。是散亂縁。十不親近常好
坐少乘禪師。本義前九皆是應不親近境。
從常好禪定以下。明應親近境。是名初親
近處者結。從復次以下。第二明不親近實
法有。此中文似縁不著眞諦。故云止善而
非也。但解實法即空。不存諸境故即是止
善。就中亦有二。第一正明眞諦空。第二擧
俗有證眞空。就第一正明眞諦空即有二。
前六句明心行處滅。從一切言語以下十一
句。明言語噵斷。第二擧俗有證空。但以
因縁有者。證心行處滅。從顚倒生故説者。
證言語*噵斷。從常樂觀以下結。上有結
假名親近故云第二親近也。偈頌中凡有
二十七行半偈。分爲二。第一初二十三行偈。
正頌上事。從若有比丘以下四行半偈。明
得果行報。釋此中文。本義配上長行作重
解釋。而私意少不安。故但直頌不作重也。
但從顚倒分別以下二行偈。頌上常好坐
禪。初一句明好禪之由。次一句正頌上常好
坐禪。言由有顚倒分別心故。捨此就彼山
間常好坐禪。然則何暇弘通此經於世間。
故知常好坐禪猶應入不親近境。本義云。
此二行非頌常好坐禪。從顚倒分別以下
五行偈。皆頌上不親近實法有。顚倒分別一
行。但擧非顯是。從文殊以下。明身行中
第二結。從又文殊師利以下。第二明口善。
本義云説法行。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
有二。第一明口之止善。第二從善修如是
以下。明口之行善。不樂説人及經典過者。經
過謂文句好惡。然言其短可忌。言長何過。
夫好擧他美必欲有報。所以君子不須也。
第二行善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六行半偈。
分爲二。第一初十一行半偈。正頌上事。從
我滅度後以下五行偈。亦明得果行報。從
又文殊師利以下。第三明意善行。本義離過
行。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三。第一
明止善。第二從當於一切衆生以下明行善。
第三從文殊師利以下。得果行報。皆可見。
第二偈頌六行。即分爲三。初二行偈頌第
一止善。從是佛子説法以下三行偈。頌第
二行善。從第三法如是以下一行偈。頌第
三得果行報。從又文殊師利以下。第四明
慈悲行。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正明慈悲行。第二從文殊師利是菩薩
摩訶薩以下。亦明得果行報。第一可見。
但就第二得果行報中有二。第一直明若
能以慈悲弘通此經。在人爲人所恭敬。
在天爲天所救念。第二所以能得如是報。
即釋言。此經於諸經中最尊故。上則三世諸
佛皆尊護。下則非諸人易得。所以能弘通者
得如是報也。就中擧法譬二説爲釋。法
説可見。擧譬説爲釋中。即有二譬。前譬
爲上。上則三世諸佛所尊護作譬。後譬亦
爲下。下則非諸人易得作譬。各有開合。强
力聖王譬如來。諸國譬三界所化處。少王譬
四魔。種種兵具譬如來種種神力。衆譬從
佛化諸弟子。隨功賞賜者。譬隨機爲説諸
餘經。髻中明珠譬法華。合可見。後譬亦有
開合。開譬可見。但就合中有三。第一正合。
第二擧外譬怙合。第三結合即可見。第二
偈頌凡有三十七行半偈。分爲二。第一初
十四行半偈。正頌上長行。從我滅度後以
下二十三行偈。總結勸四樂行。上長行中
有二。第一正明慈悲行。第二明得果行報。
今十四行半行偈。初四行偈頌第一正明慈
悲行。從譬如强力以下十行半偈。頌第二
得果行報。頌第一正明慈悲行可見。上第
二明得果行報中有二。第一直明報尊。第
二釋報尊。今不頌第一。但頌第二釋。上釋
中有二。第一擧法説爲釋。第二擧譬爲釋。
今不頌第一法説。但頌第二譬説。上中即
有二譬。二譬各有開合。今十行半偈。初三
行偈頌第一强力譬。從如有勇健以下。一
行偈頌後譬。從如來亦爾以下三行半偈。
頌合第一譬。從既知衆生以下三行頌合
後譬。從我滅度後以下二十三行偈中第二
總結勸四行。就中有二。第一初一行半偈。
直勸欲通此經當依此四行。第二從讀是
經者以下明報重。就中有四。初一行偈。明
現報重。從不生貧窮以下三行半偈。明未
來報重。從若於夢中以下十六行偈。明夢
報重。最後一行偈。總結皆重
從地踊出品第十四 因從地踊出菩薩等。
明佛壽長遠。故因爲品目。此經正説大開
爲二。第一明因一義。第二明果義長遠。此
前以來。皆明因一義已竟。從此品以下入
分別功徳品。訖如是之人等於是無有疑。明
果義長遠。今既明萬善皆是一因。即義自應
明以萬善爲一因所得果相。所以此明
以萬善爲一因而得故佛壽命亦長遠無
窮。但昔或言八十。又云七百阿曾祇者。亦
是如來方便之説。非是實説。明此果義亦
例同因義。初開爲四。第一從此品初訖我
從久遠來敎化是等衆。略開近顯遠動執
生疑。第二從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
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以下竟此品。
明大衆懷疑致請。第三擧壽量品。廣開近
顯遠斷疑生信。第四入分別功品訖如是
之人等於是無有疑。別流通果義。夫此四重
所由來者。衆生久聞如來壽命只是八十。
復聞七百阿曾祇。執以爲實。若卒聞佛壽
長遠無窮。必生疑怪。處心不安。所以如來
知時欲令大衆動其八十七百之執。懷疑
致請。不卒明佛壽是長遠。方指從地踊
出菩薩曰。此是我今成佛以來。始令發心
得不退地者也。又言我從久遠來敎化是等
衆。第一略説來意如是。大衆夢聞我今成佛
始令發心得住不退者。即生疑。常云菩
薩之道必無量劫修行方得。今如來成佛唯
是四十餘年。然則那得言此是我今成佛始
令發心得住不退地者耶。又聞我從久
遠敎化是等衆。則動其七百阿曾祇之執。
今所言久遠是何久遠猶指四十餘年而言
耶。復有餘久遠耶。若指四十餘年不足久
遠。若是餘久遠者。如來成佛非但四十餘年
過去。若然今將來亦應長遠。非但七百阿曾
祇。既有此疑。即不可不請。所以第二有疑
致請。夫如來深旨唯在廣説。不在於略。但
欲從時宜故須此略説。而今大衆請問既
至。即稱如來本意。復有何待。所以第三廣
擧微塵之譬。明如來成佛以來既久。非但四
十餘年。今將來亦長遠無窮。非但七百阿曾
祇。然則非但四十即是開近。非但七百即
是顯遠。廣略二説既竟。果義自圓。即應流通。
所以第四有別流通果義。本義云。亦有四。
第一從此品初訖當精進一心偈。名爲壽量
家別序。第二從爾時世尊説此偈已以下。
訖我從久遠敎化此等衆。名爲略開近顯遠
動執生疑。第三從爾時彌勒菩薩等心生疑
怪竟品。明大衆懷疑致請。第四從入分別
功徳品一品半。廣明佛壽命長遠斷疑生信。
不須別流通果義。就第一略開近顯遠動執
生疑中。初開爲二。第一從初訖汝等自當
因是得聞。先出略説所因第二從爾時釋迦
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以下。正明略
開近顯遠動執生疑就第一先出略説所因
中亦有四。第一明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請
佛我等亦欲弘通此經於此娑婆世界。第二
從止善男子以下。如來擧娑婆菩薩止他
方菩薩。第三從佛説是時以下。無量菩薩從
地踊出證成佛語。第四從爾時彌勒菩薩及
八千洹河沙諸菩薩衆以下。明大衆得見
從地踊出菩薩。請問其本。若論他方菩薩
請佛弘通者。欲令釋迦擧娑婆菩薩。娑婆
菩薩如言出來者。欲令大衆請問其本。仍
顯佛壽長遠。故云此四重皆是略説所因
也。第一第二可見。但就第三娑婆菩薩從
地踊出證成佛語中有二。第一經家叙踊
出之相。第二從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以下。
明踊出菩薩與釋迦往復問訊。就第一經
家叙中有八。第一直明踊出。第二從是諸
菩薩身皆金色以下。明踊出菩薩形色。第三
從先盡在此以下。明其住處。第四從是諸
菩薩以下。明其來意。第五從一一菩薩以
下。明其將衆數。第六從從地出已以下。明
其三業供養如來。第七從是菩薩摩訶薩以
下。明其作供養劫數。第八從爾時四衆以
下。明大衆見諸菩薩遍滿無量國。從菩薩
衆中以下。第二明踊出菩薩與釋迦往復
問訊。就中有四重。第一踊出菩薩問訊如
來。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如來答。第三從
爾時諸大菩薩而説偈言以下。踊出菩薩讃
歎釋迦。第四從爾時世尊以下。釋迦報歎
踊出菩薩。從爾時彌勒菩薩以下。略説所
因中第四明大衆請問踊出菩薩根本。就
中亦有二。第一此中菩薩衆問其釋迦如
來。第二從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以下。
明他方菩薩問其分身諸佛。就第一此中
菩薩等問釋迦中亦有二。第一經家叙彌
勒及衆菩薩欲問之意。第二從無量萬億以
下。以偈正問。凡有十九行半偈。分爲三。
第一初一行偈。總請答其今將問。第二從
是從何所來以下十四行偈。正問其所見。第
三從世尊我昔來以下四行半偈。總結請。
第一可見。但就第二正問中有六問。第一
初一句問住處。即問上第三先盡在此娑婆
世界。第二次一句問其來意。即問上第四
聞佛言我有娑婆菩薩此等必當弘通。從巨
身大神通以下一行半偈。問其身形色好
妙。即問上第二是諸菩薩皆作金色三十二
相無量光明。第四從一一菩薩以下九行偈。
問其眷屬。即問上第五一一菩薩。皆是大衆
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第五從是
諸大威徳以下二行偈。問其師。是不關上
經家叙。第六從如是諸菩薩以下一行偈。
問其裂地而出。即問上第一是時娑婆世界
地皆震裂。皆可見。從世尊我昔來以下四
行半偈。第三總結請。然上經家叙踊出中。
第六明踊出菩薩以三業供養。第七明其
作供養劫數。第八明大衆見諸菩薩遍滿
無量國。而此不問此三重者。以三業供養。
今現諸人皆能不足爲問。劫數長短即是如
來神力。亦無可怪。若如來使見。即有縁誰
其不見。所以不問此三重也。從爾時釋迦
牟尼佛以下問踊出菩薩根本中。第二他方
菩薩問其分身諸佛。就中亦有二。第一問。
第二從爾時諸佛各告以下。分身諸佛答且
待須臾。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以
下。第二正明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就中有
二。第一許答。第二從爾時世尊説此偈已
以下正答。就第一許答中亦有長行偈可
見。本義云。至此以上。皆是壽量家別序。就
第二正答中亦長行偈。然上彌勒凡有六問。
一問其住所。上云是從何所來。二問其來
意。上云以何因縁集。三問其身形色好妙。
上云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四問其眷屬。
上云一一諸菩薩所將無數衆。五問其師。上
云是諸大威徳誰其爲説法。六問裂地。上
云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皆裂皆
從中踊出。而可答中。但答其三問。略不答
餘三問。從初訖調伏其心令發道意。超答
其第五問師。從此諸菩薩以下。還答其第
一問住所。從阿逸多諸善男子等以下。答
其第二問來意。問身形色問眷屬。問裂地。
此三問皆非所答之要。所以略而不答。第二
以偈頌答。凡有八行半偈。分爲二。第一初
七行半偈。直頌答。第二從我今説實語以
下一行偈。以義勸信。上長行有三答。一答
師問。二答住處問。三答來意問。今七行半
偈。但雜頌答。不次第也。從爾時彌勒菩薩
以下。明果義長遠。中第二明大衆懷疑致
請。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
經家叙大衆疑念之相。第二從即白佛言以
下正請。第一可見。但就第二正請。亦有二。
第一先出所疑念。第二從世尊得佛未久
以下正請。就第一先出疑念中亦有二。第
一以法説爲出。第二以譬説爲出。皆可
見。就第二正請中亦有二。第一彌勒自陳
已解。第二從然諸新發菩薩下。正爲未
解請。亦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四行偈。上
長行有二。第一先出所疑念。第二正請。初
十一行偈。頌第一先出疑念。從我等從佛
聞以下三行偈頌第二正請。上第一先出所
疑念中有二。一以法説爲出。二以譬説
爲出。今十一行偈。初五行偈頌以法説
爲出。譬如少莊以下六行偈。頌以譬説
爲出。從我等從佛聞以下三行偈頌第二
正請。上中有二。第一彌勒自陳己解。第二
正爲未解者請。今三行偈。亦分爲二。初二
句頌第一彌勒自陳己解。從願佛爲未來
以下二行半偈。頌第二正爲未解請
壽量品第十五 此品極明如來壽命長遠。
以微塵爲量。故云壽量品。此是開近顯遠
以明果義長遠中第三廣開近顯遠斷疑生
信。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三重。第
一如來三過誡信。第二從是時菩薩以下彌
勒等奉勅。第三從爾時世尊知菩薩以下。
正廣説。前二重可見。但就第三正廣説中。
即有法説譬説。法説中亦有二。第一從初
訖壽命無量阿曾祇劫常住不滅。明成佛已
來久遠非但四十餘年。第二從諸善男子我
本行菩薩道以下。明今將來亦長遠無窮。非
但七百阿曾祇。就第一明過去長遠中亦
有三。第一正明過去久長。第二從從諸善
男子於其中間以下。明四種方便。自顯久
遠之旨。第三從如是我成佛已來以下。結
過去久遠。就第一正明久遠中有二。第一
擧法説略明久遠。第二擧微塵廣明久遠。
就第一直略明中亦有三。第一誡聽。第二
從一切世間以下。明惑者見應便謂今始
成種智。第三從然善男子以下。正略明久
遠。就第二擧微塵廣明久遠中亦有三。第
一如來先擧微塵問大衆。第二從爾時彌
勒菩薩等以下。大衆答佛問。第三從爾時
佛告諸大菩薩以下。正廣明久遠前二可
見。但就第三正廣明久遠中即有二。第一
直言久遠。第二就化處明久遠。化處即他
方此方二處。亦可見。從諸善男子以下。明
成佛已來長遠中。第二明四種方便。自顯
久遠之旨。就中即明四種方便故。自有四
重。一明燃燈佛等。二明名字不同。三明現
始成種智。四明所説不同。言能以此四種
神通無方化物。若未成佛。那得如是。本義
云。就第一法説中有四。第一明釋迦過去
中神通益物。第二從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
生樂於少法以下。明現在神通益物。第三應
有未來神通益物而略。故今以義玄出。第
四從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以下。即
所謂開近顯遠之言。結三世化物不虛亦
好。隨欲可用。於是中間。謂從過去至今王
城之前間。我説燃燈佛等者。就實爲論。定
光燃燈即是釋迦。但欲化物作二而言也。
次二重可見。就第四明所説不同中有三。
第一直言爲欲化物故所説不同。第二釋
能不同之所以。第三從以諸衆生以下。重釋
所以須無定。或説己身或説他身者。言或
説他身爲己身。説己身爲他身。此二句
明敎益。或示己身或示他身者。言或示他
身。爲己身。示己身爲他身。此二句明形
益。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者。言或示他事爲己
事。示己事爲他事。此二句通明萬事皆能
相返爲示。第二釋能不同之所以。標擬所
以能如是相返者何。釋曰。理本無定性如
來明達此理。故能得如是相反也。如來如實
知見三界之相者。觀三界無有定性。無有
生死若退若出者。理本無死可憂。無生可
憙。亦無退作下遇。亦無出作聖人。亦無在
世及滅度者。亦無在世者是凡滅度者是聖
也。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亦無聖義是實可
取。亦無世事是虛可捨。亦無如理可歎異
理可非。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者。言不以三
界見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者。
言明達此理故能得如是相反也。從以諸
衆生以下。第三重釋所以須無定。言寧理
實爾。而所以欲如理無定爲説者。亦由衆
生心性各異欲樂不同故然。可見。從如是
我成佛已來以下。明成佛過去久遠中。第
三結過去久長。常住不滅者。即是明常。但
具須五時之人猶不知。便謂如今世云常
在此處不移也。從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
道以下。擧法説。明如來壽命長遠中。第二
明今將來亦長遠無窮復倍上數。就中亦有
二。第一直明今將來亦長遠無窮。第二從
今非實滅度以下。釋物疑。疑者。若言如來
壽命今將來亦長遠無窮復倍上數者。即應
久住於世敎化衆生。而今猶云我將滅度。
即難信長遠。所以釋此疑曰。所言將取
滅度。但爲化物方便示滅。非實滅也。本義
云。從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於少法以
下訖而言滅度。明現在神通益物。就中有
三。第一從初訖作如是説。明王宮不生而
現生。第二從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以下。
明現生之後應滅之前神通益物。第三從如
是我成佛已來明雙樹非滅而現滅。亦好。
第一可見。但就第二釋疑中有二。第一正
釋。第二從諸善男子以下。結示滅非實滅。
就第一正釋中亦有三。第一直明示滅但
約化物。第二釋所以化物唯因現滅。言
欲以難遭爲勸故。第三重釋所以以難
遭爲勸。第一可見。但後二重釋中各有二。
第一正釋。第二從是故以下結。亦可見。從
又善男子以下。第二結示滅非實滅。諸佛
如來法皆如是者。言方便化物。則諸佛如我
釋迦也。爲度衆生皆實不虛者。正結方便示
滅者非虛也。本義云。從此又善男子以下。
法説中第四即所謂開近顯遠之言。廣開近
顯遠以明果義長遠斷疑生信中本有二。第
一法説。第二譬説今法説已竟。從此下第二
譬説。即有開合。就開譬中亦有七種譬。皆
爲上法説作譬。然上法説或取或不取。簡
作七種法説。爲此七種譬作本。上法説中
本有二。第一明成佛已來久遠。第二明今
將來亦長遠無窮。就第一成佛已來久遠中
有三。第一正明久遠。第二擧四種方便。自
顯久遠之旨。第三結成佛過去久遠。就第
一正明久遠中亦有廣略二説。今不取略
説。就廣説中亦有三。第一如來擧微塵問
大衆。亦不取。第二大衆奉答。亦不取。第三
正廣明久長。就中有二。第一直明久長。第
二據化處明久遠。今皆取爲二種法説。第
二擧四種方便。自顯久遠之旨中。即有四
種方便。一燃燈佛等。二名字不同。三現始成
種智。四所説不同。今略第一燃燈佛等第二
名字不同。唯取第三現始成種智。第四所説
不同。爲二種法説。又略不取第三結久遠。
是故成佛已來久遠中。簡取四種法説。上第
二今將來亦長遠中有二。第一正明今將來
長遠復倍上數。第二釋物疑。今不取第一
正明今將長遠。又第二釋疑中有二。第一
正釋。第二結示滅非實滅。就第一正釋中
有三。第一直言現滅爲欲化物。第二釋
所以化物唯因現滅。第三重釋所以以難
遭爲勸。今不取第一直言現滅爲欲化
物。唯取後二重釋爲二種法説。又取第二
結示滅非實滅。自爲一種法説。大合凡爲
七種法説。今此譬説亦有七種譬説。第一名
良醫譬。爲上第一常在娑婆説法敎化作譬。
第二以有事縁遠至餘國二句。名醫就他方
譬。爲上第二就化他方作譬。第三從諸子
於後以下。名醫還本譬。爲上第三現始成
種智作譬。第四從父見子等以下。名醫治
子病譬。爲上第四所説不同作譬。第五從
其諸子中以下。名子不順醫敎故方便示死
譬。爲上第五欲以難遭爲勸作譬。第六
從是時諸子以下。因示死子得益譬。爲上
第六以難遭爲勸有益作譬。第七從諸善
男子以下。名醫不妄譬。爲上第七法説結
示滅非實滅作譬。本義云。上法説本有四。
第一過去神通益物。第二現在神通益物。第
三應有未來神通益物。第四總結三世益物
不虛。今從初訖遠至餘國爲上第一過去
神通益物作譬從諸子於後以下。爲上第
二現在神通益物作譬。從其父聞已以下。
爲上第三應有未來神通益物作譬。從諸
善男子以下。爲上第四總結三世化物不
虛作譬。上四段中。又別出重廣多。然今此
譬多開略也。今此七譬。雖復爲上七種法
作譬。若別爲論。前四譬總爲上第一成佛過
去長遠作譬。後三譬亦總爲今將來長遠作
譬。譬如良醫智慧聰達者。良醫譬如來。智慧
譬三達智。明練方藥善治衆病者。言亦能知
病識藥稱機爲説也。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
十乃至百數者。譬受化衆生等。至此譬上
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説法敎化。以有事縁
遠至餘國者。第二名醫就他國譬。上第二法
説明此中衆生化縁既盡。就化他方作譬。
上云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曾祇國
導利衆生。從諸子於後以下。第三名醫還
本譬。爲上第三現生王宮始成種智作譬。
就中有二。第一明父見子病發還來。內合
如來見發可化之機現生王宮。第二從諸
子飮毒以下。明子見父還歸願救苦患。內
衆見佛生王宮。願賜敎化。後者謂就
化他方之後也。他藥譬外道*耶敎。地譬五
道。即譬上云如來見諸衆生樂於少法徳薄
垢重者。至此明還來之由。內合現生之由。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者。正明還歸。內合正現
生宮。即譬上爲是人説我少出家得阿耨三
菩提。從諸子飮毒以下。第二明子見醫還
願救苦患。內合衆生見佛始成求化。失心
譬失解。不失心譬不失解。是謂昔在娑婆
敎化時解也。從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以下。
第四名醫治子病譬。爲上第四法説諸經所
説不同作譬。色譬理上之文。香譬文下之
理。搗蓯和合者。譬必須文理相稱爲化也。
即譬上云如來所演經典皆爲度脫衆生或
説己身或説他身。從而作是言以下勸服
藥。內合自推。從其諸子中以下。第五名方
便示死譬。爲上第五欲以難遭爲勸作譬
就中凡有二意。一不失心者。隨敎服藥。能
除病故不爲示死。內合利根衆生能隨敎
懃善。故不爲此現滅。二者失心不隨醫
敎。不能除病故。正爲此示死。內合鈍根衆
生不從佛敎。不能遣惡故。正爲此等現
滅。上中有二。第一正釋。第二結。從初訖而
謂不美。譬上正釋。上云若佛久住於世薄福
之人不種善根。從父作是念以下。譬上第
二結。上云是故如來以方便説比丘當知諸
佛出世難可値遇。從父作是念以下訖勿憂
不差。譬雙林之前如來自唱至八十年當
入𣵀槃。從作是敎已以下。譬正在雙林
唱滅。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
差者。良藥譬佛敎。言佛雖滅度。所説經敎
猶留於世。汝等當學勿憂不增善也。他國
譬雙林。使譬音聲。言至雙林以大音聲普
告衆生。大覺世尊今將滅度。從是時諸子
以下。第六名因示死有益譬。爲上第六以
難遭爲勸有益作譬。上中有二。第一正釋。
第二結釋。從初訖毒病皆喩。譬上第一正
釋。上云斯衆生等必當生難遭之想心懷戀
渇仰於佛便種善根。從其父聞子以下。
譬上結釋。上云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
度。非實死故更來也。上既云非實滅。故此
云更來。然則若有縁其施化無息。若爾佛
壽命今將來亦長遠。復倍上數。不論可證。
從諸男子以下。第七名醫不妄譬。爲上第
七法説結示滅非滅。言良醫只欲令利其
子故非死而示死者。理實非虛。即譬上云
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爲度衆生皆實不虛。從
我亦如是以下合譬。上開譬中凡有七譬。而
今略不別合。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那由他阿曾祇劫者。通合上成佛
已來久遠中四種譬。從爲衆生故以下。亦通
合今將來亦長遠中三種譬。初二十行半偈
頌法説。後五行偈頌譬説。上法説中有二。
第一明成佛以來久遠。第二明今將來亦長
遠。今二十行半偈亦分爲二。第一初二行偈。
頌第一成佛已來久遠。第二從爲度衆生故
以下十八行半偈頌第二今將來亦長遠。上
第一成佛已來久遠中有三。第一正明久遠。
第二擧四種神通化物證成久遠。第三結
久遠。今但通頌不別。上第二今將來亦長遠
中有二。第一正明今將來長遠復倍上數。
第二釋疑。今不頌第一正明久遠。唯頌第
二釋疑。上第二釋疑中有二。第一正釋。第
二結示滅非實滅。初八行半偈。頌第一正
釋。從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頌第二結
示滅非實滅。上第一正釋中有三。第一直言
現滅爲欲化物。第二正釋所以化物唯因
現滅。第三重釋以難遭爲勸。今八行半偈。
初二行偈頌第一直明現滅爲欲化物。從
衆見我滅度以下六行半偈。通頌第二正釋
所以化物唯因現滅第三重釋所以難遭
爲勸。皆可見。從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
頌上第二結示滅非實滅。但文少廣。意則是
一也。從如醫善方便以下五行偈。頌第二
譬説。初一行頌開譬。從我亦爲世父以下
四行偈頌合譬。上開中凡有七譬。前四譬
爲成佛過去久遠作譬。後三譬爲今將來
亦長遠作譬。今不頌爲過去久遠中四譬。
但頌未來長遠中三譬。然但通頌不別。上合
中有二。第一通合成佛已來久遠。第二亦通
合未來長。我亦爲世父救諸苦患者。此二
句頌上通合成佛過去久遠。從爲凡夫顚
倒以下三行半偈。頌通合今將來長遠
分別功徳品第十六 此品分別聞經五種功
徳故。云分別功徳品。入此品。訖如是之人
等於是無有疑偈以來。開近顯遠以明果義
長遠中。第四別流通果義。就中開爲二。
第一先明時衆因聞佛壽長遠皆得益。第
二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以下。正勸別流
通果義。本義云。就廣明佛壽長遠中。開
爲三。第一壽量一品。正廣明佛壽長遠。第
二分別功徳品初一長行。總爲時衆授記。第
三從彌勒以偈頌長行。示己領解。而今
不須。就第一明時衆得益中有三。第一正
明得益之相。第二從佛説是諸菩薩以下。
天雨花散佛供養。第三從爾時彌勒菩薩
以下。明彌勒以偈讃嘆如來令益無數衆。
此中文。本義微妙細釋。而不能受。故隨文
直唱而已也。即所謂闕所不審。第二天雨
花。有花必有實。故以花證佛語不虛。第三
彌勒以偈嘆佛。凡有十九行偈。分爲四。第
一初一行偈嘆佛壽命長遠。第二從無數諸
佛子以下十行偈。嘆上得益。第三從雨天
曼陀羅以下六行偈。嘆上天雨花。第四從
如是種種事以下二行偈總結嘆本義從此
下示己領解。就第二嘆得益中有二。初
八行偈嘆菩薩得益。從復有八世界以下二
行偈。嘆凡夫得益。就嘆菩薩得益中亦
有二。初七行偈正嘆。如是等以下一行偈
結嘆。就嘆凡夫得益中亦有二初一行偈
正嘆。後一行偈結嘆。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
以下。別流通果義中。第二正勸別流通果
義。本義云。從此*下入大段第三流通説。亦
不須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三。第
一直明流通果義者功深報重。第二從若
有善男子以下作格量。第三從若有善男子
以下。擧菩提證結。皆可見。第二偈頌凡有
十九行半偈。上長行中有三。第一直明功深
報重。第二作格量。第三擧菩提證結。今略
不頌第一第三。但頌第二作格量。十九行
半偈。分爲二。初十四地偈。正頌上格量。即
明五度。亦可見。第二從其有諸菩薩以下
五行半偈釋疑。何者每言若能一念信解則
疑。然則都無常信耶。所以擧無量劫修行菩
薩爲釋。亦可見。夫此經例同衆經有三大
段。第一序説。第二正説。第三流通説。今者第
一序説第二正説已竟。從此以下第三流通
説。就中開爲二。第一從此下訖妙莊嚴王
本事品。擧十品半經文。明他分流通。此二
普賢菩薩一品明自分流通。此二重來意者。
夫流通之義要在化他。所以先明他分流通。
然若但勸化他則新學之徒或生退墮之心。
所以亦明自分流通以勸之也。就第一他
分流通開爲五重。第一此品與隨喜功徳
品。法師功徳品。常不輕菩薩品。凡擧三品半
經文。正明受持者功深流通者報重。命覓
通經之人。第二擧如來神力品。明堪流通
奉命誓流通。第三擧屬累品。明如來以經
付屬。第四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
世音菩薩品凡擧三品。爲新發菩薩説其弘
通方法。第五陀羅尼品妙莊嚴本事品擧二
品。諸大菩薩等誓救弘通之人。就第一覓
弘通中即分爲三。第一此品直明功深報
重覓弘通人。第二隨喜功徳品。據隨喜功
徳作覓。第三法師品常不輕菩薩品。據五
根明利作覓。就第一此品直覓中亦有長
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明佛現在時流
通功報之相。第二從又復如來滅後以下。
明佛滅度後時流通功報之相。就第一明現
在時中亦有二。第一直言功報無量。第二
從阿逸他以下。明其報重之相。即有二相。
一明見佛常在耆闍山。二明見娑婆世界
成流離地。就第二滅後時中亦有四。第一
明能受持者不須作塔。第二從況復有人
以下。明亦應兼行五度。第三從若讀誦受
持是經以下。明若幷造塔及僧坊持戒其
報已近菩提。第四從阿逸他若我滅後以
下。明受持此經人。立處應起塔。如供養
佛塔作供養。就第一不須起塔中有二。第
一明先已造故。第二從若我滅度後以下。
明與作同故。皆可見。第二偈頌上長行中
現在時滅後時有二。今不須第一現在時。
但頌第二滅後時。上中有四。一明不須塔。
二明應兼行六度。三明應幷造塔持戒。
四明其人立處應起塔。今十九半行偈。初
十一行半偈。頌第一不須塔從何況持此
經以下三行偈。頌第二兼行五度。從若見
此法師以下五行偈。頌第四其立處應起
塔。不頌第三幷造塔持戒也。上第一不須
塔中有二。第一明已造故。第二明與作同
故。今十一行半偈。初五行半偈頌第一已
造故。從若人持是經以下六行偈。頌第二
與作同故
隨憙功徳品第十七 此品明隨憙功徳利
益故。仍爲品目也。此是正覓弘通人中。第
二據隨憙功徳作覓。就中自有二。第一彌
勒問。第二如來答。二重各有長行偈。就佛
長行中亦有四。第一明第五十人隨憙功
徳。第二從阿逸他以下。明須臾間詣僧房
聽經功徳。第三從若復有人以下。明分坐
功徳。第四又從若復有人以下。明告經名
功徳。就第一第五十人隨憙功徳中有三。
第一如來作格量問彌勒。第二彌勒作答。
第三如來正明福多。後三重不開。可見。第
二偈頌凡有十八行偈。初九行偈頌上第一
第五十人隨憙功徳。從若有勸一人以下五
行偈。頌第四告經名功徳。從若故詣僧房
以下二行偈。頌第二須臾間聽經功徳。從若
於講法處以下二行偈。頌第三分坐功徳。皆
可見
法師功徳品第十八 此品中明五種法師功
徳故。仍爲品目也。此品與常不輕菩薩品。
覓通經人中。第三據五根明利作覓。就中
自在二。第一此品正據五根明利作覓。第
二常不輕菩薩品證果報不虛。就此品正據
五根明利作覓中亦有二。第一總明能持
者得六根好報。第二從是善男子以下。別
列六根好相。然此中六根功徳。大合六千。其
所以本疏妙釋。而私意不及故不記也。即
所謂闕所不明。就第二別列中。自列六
根故。即有六重。六重各有長行偈。則尋文
可見
常不輕菩薩品第十九 此品明如來昔日
爲名常不輕菩薩時事故。仍爲品目也。
此是據五根明利作覓中。第二證果報不
虛。言如來爲常不輕菩薩時。慇懃受持是
法華經。爲衆廣説令入佛道。以此功徳生
生世世得値無量諸佛。亦得六根淸淨。今
現成佛。然則能持此經果報不虛自明也。
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有四。第一結前
罪福之相。第二從大勢以下。正明本事。第
三從於意云何以下。會通古今。第四從當
知此經以下。仍勸大衆。獲大罪報如前所説
者如上火宅偈末所述。所得功得如向所説
者如上法師功徳品所明。就第二正明本
事自有二。第一先明事本。第二從最初威
音王如來以下。正明本事。自可見。第二偈
頌凡有十九行半偈。上長行中已有四。第一
先結罪福之相。第二正明本事。第三會通
古今。第四仍勸大衆。但略第一先結罪福
之相。餘三皆頌。初十行偈頌第二正明本
事從彼時不輕以下三行半偈。頌第三會
通古今。從我於前世以下。頌第四仍勸大
衆。上第二正明本事中有二。第一先明事
本。第二正明本事。今十行偈亦分爲二。初
一行半偈。頌第一先明事本。從是佛滅度
後以下八行半偈。頌第二正明本事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 此品中現如來神力。仍
爲品目。此是明他分流通中。第二湛流通
者奉命流通。就中自有二。第一正明奉命
流通。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如來述勸。第
一可見。就第二如來述勸中。即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第一現神力作勸。第二從
佛告上行等菩薩以下。發口正勸。就第一現
神力中凡有八種神力。一現舌相廣長。二
放無量色光。三現還攝謦咳四現共禪&MT00019;
五現六種地動。六令大衆見。七現空中唱
言。八現瓔珞反成寶蓋。即臨文自別。從爾
時佛告以下。第二發口正述。就中即有二。
一正勸。二從是以下結勸。第二偈頌凡有
十六行偈。亦分爲二。第一初四行偈。頌第
一現神力。從屬累此經故以下十二行偈。
頌第二發口正勸。然上有八種神力。今但
頌五種神力。略不頌令大衆見。空中聲。瓔
珞反成寶蓋三種神力
屬累品二十一 此品明如來以經附囑故。
仍爲品目也。此是他分流通中。第三明如
來正以經附屬。就中有四。第一正附囑。第
二從時諸菩薩以下。明大衆奉旨。第三從
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如來辭衆事竟。第四
從説是語時以下。明大衆聞勅歡喜。就第
一正附囑中自有三。第一正附囑。第二釋
附囑之意。第三從汝等亦應以下。敎弘通
方法結勸。後三重可見
藥王本事品第二十二 此品明藥王菩薩
昔日苦行通經。故仍爲品目。此品與妙音王
品。觀世音品凡三品。明他分流通中。第四
明流通方法。言若欲弘通此經者。直如此
三大士修行也。而此三品分爲二。第一此藥
王本事品。明以苦行弘通。第二妙音品觀
世音品。明以普現色身弘通。然此三大士。
皆能苦行現身。但互擧爲明也。就此品中
即有三。第一宿王花菩薩作問。第二從爾
時佛告以下。如來答。第三從説此品時以
下。經家叙時衆得益。幷出多寶如來讃嘆
宿王花菩薩。第一可見。但就第二如來答中
亦有三。第一正明苦行弘通。第二從佛告
宿王花菩薩以下。會通古今。第三從宿王
花若有發心以下。仍勸弘通。就第一正明
苦行弘通中亦有二。第一明現身苦行弘
通。第二從作是語已以下。明後身苦行弘
通。從佛告宿王花以下。佛答中第二會通
古今。從宿王花若有發心以下。佛答中第三
仍勸弘通。就中自有四。第一直勸。第二
嘆經功徳最勝。即擧十譬爲嘆。第三從宿
王花以下。嘆經功用。第四從若人得聞此
法花經以下。結勸弘通。就第一直勸中
即有二。第一勸學意見。第二以格量勸。
就第二嘆經功徳最勝中。即擧十譬爲嘆。
可見。就第三嘆經功用中亦有二。第一擧
法説作嘆。第二從如淸涼地以下。擧十二
譬爲嘆。從若有得聞此法花經以下。第四
結勸。就中自有二。第一總結勸弘通。第二
從若有人聞是藥王以下。別勸受持藥王
品。第一可見。但就第二勸受持藥王品中
亦有六。第一明轉女身生無量壽國。第二
從是時諸佛以下。明諸佛亦嘆。第三從宿
王花以下。結藥王徳。第四從若有人聞以
下。明聞藥王品隨喜最重。第五從是故以
下。別附囑藥王品。第六從宿王花汝若見
以下。重勸宿王汝慇懃供養弘通此經人。
餘皆可見。但就第五別附囑藥王品中即
有二。第一直附囑。第二釋附囑之意。從説
是藥王菩薩以下。品中第三經家叙時衆得
益。幷出多寶如來讃嘆宿王花事
妙音品第二十三 此中明妙音菩薩事。故
仍爲品目也。此品與觀世音品。明流通
方法中。第二明普現色身弘經益物。言若
欲弘通此經。應如此二大士所爲也。就此
品中開爲二十重。第一從初訖遍炤其國。
明如來放光召妙音菩薩。第二從一切淨
光莊嚴國中以下。明妙音菩薩被召。即請
花宿王智佛欲往。第三從爾時花宿王智
佛以下。明花宿王智佛許往仍敎莫輕彼
事。第四從妙音菩薩白佛言以下。明妙音
奉勅。即以神力自爲其坐。第五從爾時
又文殊師利以下。明文殊問釋迦佛是何
故也。第六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明如
來隨事而答。第七從文殊師利白佛以下。
問妙音因行願欲學。亦願欲見彼菩薩
身。第八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明釋迦
推多寶佛。第九從時多寶佛以下。多寶如
來召妙音菩薩。第十從于時妙音以下。妙
音受召至來。作禮釋迦。亦陳其佛相聞。仍
願欲見多寶如來。第十一從爾時釋迦牟
尼佛語多寶佛以下。明釋迦隨願令見。第
十二從爾時花徳菩薩以下。明花徳菩薩
問妙音本行。第十三從佛告花徳以下。明
如來答。第十四從爾時雷音王以下。會通
古今。第十五從華徳汝但見以下。正明普
現色身益物之事。第十六從爾時華徳以下。
明華徳問妙音所得三昧。第十七從佛告
華徳以下。如來答。第十八從説是妙音以
下。明彼此菩薩衆因問妙音所得三昧皆
得利益。第十九爾時妙音菩薩以下。明妙音
還歸復命。第二十從説是妙音以下。明時
衆得益
觀世音品第二十四 此品亦明觀世音菩
薩普現種種色身説法度物。故云觀世音
品。就中初開爲三。第一無盡意菩薩問名
觀世音之所以。第二如來隨問而答。第三時
衆得益。第一不開。但就第二如來答中亦
開有四。第一從初訖福徳之利。明其悲心
拔苦。慈心與樂。第二從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以下。正明普現種種色身説法化物。第三從
我今當供養以下。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
菩薩。第四從爾時持地菩薩以下。明持地
菩薩勸大衆。應進觀世音菩薩。就第一拔
苦與樂中亦有三。第一從初訖是故衆生
常應心念。明悲心拔苦。第二從若有女人
以下。明慈心與樂。第三從無盡意若有人
以下。擧格量勸進慈悲二徳。就第一悲心
拔苦中亦有二。第一正明悲心拔苦。第二
從無盡意以下結勸。就第一正明悲心拔
苦中亦有二。第一先明能救外難。第二從
若有衆生多於婬欲以下。明能拔內惡。就
第一能救外難中即有七難。一火難。二水
難。三風難。四被害難。五羅刹難。六杻械難。
急賊難。內惡即心之三惡。第二明慈心
與樂可見。從是故以下結。第三擧格量勸
進。亦可見。就第二正明普現種種色身説
法度物中。即有問答。答中亦有正答結答。
亦可見。就第三無盡意作供養中有五。一
作供。二觀世音不受。三無盡意請受。四如
來勸受。五受。從爾時持地菩薩以下。第四
勸進。從佛説是以下。品中第三時衆得
益。皆可見
陀羅尼品第二十五 此中明以陀羅尼神
呪誓救弘通者故。仍爲品目也。此品與妙
莊嚴正本事。明化他流通中。第五明諸大
菩薩等誓救弘通人。就中即有二。第一此
品正明以呪守救。第二妙莊嚴王本事品。如
來證述不虛。就此品中自有四。第一藥王
將發誓護。先問如來弘通得福之相。第二
從佛告藥王以下。如來以格量反問藥王。
即明福徳甚多。第三從爾時藥王菩薩以
下。正明發誓守救。第四從説是陀羅尼品
以下。明時衆得益。第一第二可見。但就
第三正明發誓守救中。有五種人誓救。則
尋文可見。前四人中即無餘意。但就第五
羅刹女中自有二。第一羅刹女誓救。第二
從佛告諸羅刹女以下。如來述答。品中第四
得益。亦可見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六 此中明妙莊
嚴王本事故。仍爲品目也。此是發誓守護
中。第二如來證述不虛。就中有三。第一正
明本事。第二從佛告大衆以下。會通古今。
第三從佛説此以下。明時衆得益。第一正
明本事。即隨文自見。但證述有三意。一者
只是父子之間。必須善敎相護乃入佛道
者。即今世弘通此經之人。必賴諸菩薩守
護。乃得勢利不論明矣。二者淨藏淨眼二
子。亦能信受法花經功徳故。今得藥王藥
上者。則今諸菩薩發誓守護弘通此經人。
諾哉有意耳。三者于時*耶見妙莊嚴。隨其
子敎信受法華經故。亦得今花徳身。于時
淨徳夫人與其二子。同心善敎其王故。亦
得今光焰莊嚴身者。則今世衆生可不懃
受弘通此經人所説哉
普賢勸發品第二十七 此品明普賢菩薩
勸發自行流通故。仍爲品目也。大段第三
流通説中。初開爲二。第一明他分流通。第
二明自分流通。今他分流通已竟。此是第二
明自行流通。此自分流通來意。即如上釋。
言若能自行具足。即化他自然。就中開爲
五重。第一明普賢菩薩將欲勸自行流通。
從東國來請佛。欲聞説法華經。又問何爲
能得此經。第二從佛告普賢菩薩以下。如
來擧四法而答。第三從爾時普賢菩薩以
下。普賢正勸自行流通。第四從爾時釋迦牟
尼佛以下。如來述答。第五從説是普賢勸發
品時以下。明時衆得益。前二重可見。但就
第三正勸自分流通中有三。第一明若能
自受持讀誦者。我當以種種守護。第二從
世尊若有菩薩以下。請念知恩。第三從是
故以下結勸。就第四如來述答中亦有三。
第一直述其以種種神力守護。第二從普
賢者以下。別述其請念知恩。第三從是故
以下。述其第三結勸。從説是普賢以下。品
中第五明時衆得益
法華疏下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