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義疏 (No. 2187_ 聖徳太子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行偈。明人報卽是餘報。第三從常處地獄
以下。雙結正餘二報。皆可見。從告舍利弗
以下二行。明莫說無信中。第三結。亦可
見。從若有利根以下。十九行偈。明流通方
法中。第二明有信應說。就中亦有二。第一
十七行偈。正明有信人應爲說。第二從告
舍利弗以下。有二行偈。結有信應說。然此
中但勸行因。不明慕果。若例上法說化上
根人。應有勸慕果。而此不明者。旣明勸
行因。卽慕果。不勸。自去故。不明也。此中
作重本義大異。而今不記也


法華義疏第三

信解品第四 此是譬說開三顯一。化中根
人中。第二明中根人領解。仍其得解立品
目故。言信解品。就中初開爲二。第一經家
叙中根人得解之相。第二從而白佛言以
下。出其領解。第一可見。就第二領解中亦
有二。第一從初訖六十八行偈。正領解。第
二從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以下。有十八行半
偈。歎佛恩深難報結成領解。就第一正領
解中。亦有長行偈。就長行中亦有二。第一
先出其今昔所懷。第二從世尊我等今者以
下。正領上十譬及方便品中十種法說。就第
一先出其今昔所懷中。卽有二。第一出其
昔日不求大之所以。第二從我等今於佛
前以下。出其今日得大。內心歡憙。就第
一出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中。卽有二。第
一直言有三妨故不求。第二從世尊往昔
以下。別釋三妨。三妨者。一居僧之首故不
求。二年朽邁故不求。三自謂已得故不求。
言昔日大品座席時。我親爲諸菩薩覆講大
乘因果之理。于時自知大乘之道實尊可
求。而不求者。有此三妨故也。一居僧首
故不求者。夫少乘之法。執敎定宗。位有
次第。出入制時。動靜須容。今須菩提旣爲
上坐。若欲學大乘輕輕出入不用制者。則
諸餘新學聲聞。廢其戒法日增造非。二年
朽邁故不求者。雖居僧首。年時若莊猶可
應學。而今年老。無能可得。且不宜竝立年
莊輕輕出入。三自謂已得故不求者。雖有
二妨。若都無得何敢不學。而于時佛言汝
等出三界已得𣵀槃。有此三妨故不求也。
就第二別釋三妨中。卽有二。第一從初訖
得𣵀槃證。釋第三自謂已得故不求。第二
從又今我等以下。釋第二年朽邁故不求。
但不別釋第一居僧首故不求。本義云。無
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三菩提者。此釋
居僧首故不求。說法旣久者。聞波若敎來
旣久也。我時在座者。謂波若坐也。從身體疲
懈以下。言勞神於少乘無相法中。而不求
菩薩大乘道也。從我等今於佛前以下。先
出今昔所懷中。第二出今日得大內心歎
憙。卽可見。不求自得者。謂上三妨不求。今
卽自得也。本義云。從此以前略領解。從譬
若有人以下。廣領解。而今不記。從世尊我
等以下。長行中。第二正領上十譬及方便品
中十種法說。更擧譬作領故。就中亦開合
有二。然上火宅中本有十譬。而今但領七
譬。不領第六見子勉難故歡憙譬。第七諸子
索車譬。第十不虛妄譬。所以爾者。旣領第
五見子勉難。卽第六其父歡憙。不領自去。今
第七諸子索車此是惑情。且非今日之要。今
旣能信開三顯一之義。則此第十不虛妄譬
無應復領。所以此三譬。略而不領也。今雖
領七譬倍一爲八。第一從譬若有人以
下。訖坦然決樂無復憂慮。名爲父子相失
譬。此卽領上火宅十譬中第一宅主譬。亦
遠領方便品十種法說中。第一開三顯一。第
二從爾時窮子傭賃展轉以下。訖我雖年朽
猶故貪借。名爲父子相見譬。此卽領上火宅
中第二。名長者見火起譬亦遠領方便品
中。第二法說明如來見衆生爲五濁所惛。
第三從*卽遣傍人以下。訖往至貧里以求
衣食。名爲呼子不得譬。此卽領上火宅中。
第三名長者求子不得譬。亦遠領方便品中
第三法說。明如來以大乘不得化衆生。第
四從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以下。訖然
其所止猶在本處。名爲呼子得譬。此卽領上
火宅中第四。名長者求子得譬。亦遠領方便
品中第四法說明如來以少乘化衆生得。
第五從世尊爾時長者以下。訖下劣之心亦
未能捨。名爲付財物譬。而此譬不領今日
上意。遠領昔日大品座席意。第六從復
少時以下。訖自鄙先心。名爲見子長大譬。
此*卽領上火宅中第五。名長者見子勉難
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五法說。明如來見
三乘人大乘機發。第七從臨欲終時以下。訖
先所出內是子所知。名爲付家業譬。此卽領
上火宅中。第八等與大車譬。亦遠領方便品
中第八法說。明如來正說法華。第八從是
時窮子以下。訖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名爲
窮子得家業故歡憙譬。此卽領上火宅中第
九。名諸子得車歡憙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
九法說。明三乘受大乘修行。今第一父子相
失譬。就中有四。第一名子背父而去。以譬
衆生昔二萬億佛時。曾廩大乘化。而後失大
乘流行。第二從其父先來以下。名父覓子
不得。以譬如來從衆生失解以來。恒覓應
機而不得。第三從時貧窮子以下。名子
還近父。以譬衆生雖失大乘解。猶有感佛
出世之機。第四從父每念子以下。名父失
子憂念轉深。以譬如來見衆生雖有感佛
出世之機。猶爲五濁所惛。起慈彌深。譬若
有人者三乘人。自譬己身。年旣幼稚者。譬失
解不久。捨父逃逝者。譬背佛流行六道。失
解後理中蜜有背佛之義。故云逃。問曰衆
生失大乘解。如來在世而失。就化他方故
失耶。答曰如來在時。衆生念法心未薄。但
就化他方之後而失也。卽問。然則應言但
父捨子而逃子不背父也。答曰捨父者。但
譬其失解後不復向佛。是非正譬失其大
乘解也。然若論如來就化他方。正由衆生
盡感佛在世之機。非如來故欲先捨此而
去。然則子先背父猶不離也。又問如來明
達衆生後必失其大乘解。何勞用大乘爲
化。答曰夫聖人說法。非但當時卽利。遠取
後益也。何者今言失者。但廣起煩惱以覆
本解故云失。非謂永絕。所以後發大機
時。力其本解爲化甚利。然則遠取後益明
矣。或云年旣幼稚者譬大乘解弱。唯由年少
無知故。捨父逃逝。若年長大有智云何捨
父。故知是譬解弱父則可去。但於義難通。
若以幼稚譬解弱者。下言年旣長大。亦應
譬解强大。如言幼稚無知故捨父者。亦應
年旣長大時不可捨父。而猶馳騁四方。故
知幼稚非譬解弱。久住他國者。大乘敎譬
己國。人天敎爲他國。言失解之後久在人天
敎中修行也。或十二十至五十歲者。明其
住他國年數也。譬失解之後逕流五道也。
然失解或有但逕人道。仍更値佛得其本
解者。或先逕畜生後生人道。仍更値佛得
其本解者。故言或十二十。或有備逕五道
然後値佛得其本解者。故云至五十歲。未
必盡行五道故云或也。經云五戒得人身。
十善得天身。若爾旣云久在五戒十善敎
中。何復一生畜生故云二十。答曰此就宿
業爲論故然。何者雖在五戒十善之中。若
其宿業應先受畜生者。必一生畜生。然
後得人故云或二十也。年旣長大加復窮
困者。年長譬失解久。言年少時以少衣食
足給。而長時非以少物可堪。故云加復窮
困。內合衆生失解旣久。則非微善願力可
資也。馳騁四方以求衣食者。言各隨其業
徑流四生求覓道理也。漸漸遊行遇向本
國者。言雖復久住他國。理非永背己國也。
譬衆生雖復失解久在五戒十善敎中。理
非永失其本大乘解也。而向本國非卽。故
云漸漸。從其父先來以下。第二名父覓子
不得。內合如來從衆生失解以來。恒覓化
機不得。就中亦有二。第一直言求子不得。
內合直明覓化機不得。第二從中止一城
以下。明雖有失子之憂。猶不廢其家業大
事。內合如來雖一方衆生不得應機。而不
廢其敎化常事。中止一城者。一城譬一大
乘敎。敎譬城義卽如恒釋。言如來恒在一
大乘敎中也。從其家大富以下。皆譬佛果
備有衆德。臣譬八地以上。佐譬七地以下。
吏譬緣覺。民譬聲聞。像譬大乘法。馬牛羊
譬三乘法。從佛宣如出。化功歸己如入。施
化非一方故。云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衆
多者。商估背賤求貴。譬從佛敎化諸菩薩
也。從時貧窮子以下。第三名子還近父。內
合衆生遠有感佛出世說法之機。就中卽有
二。第一時貧窮子遊諸聚落逕歷國邑者。明
子近父之由。言遊行不已故得近其父。內
合衆生逕行五戒十善不已故。有感佛出
世說法之機。遂倒其父所止之城者。第二正
明近父。內合正有感佛出世之機。然是非
正感一敎。但汎明有如是感敎之機也。從
父每念子以下。第四名父失子憂念轉深。
內合如來見衆生失大乘解廣起煩惱。起
慈彌深。就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每憶其
子。直言失子憂念。內合如來憂念衆生失
大乘解。亦可直言失大乘衆生憂念。第二
從復作是念以下。假設明得子無憂。內合
亦假設得大機無憂。父每念子。與子離別。
五十餘歲者。譬失大乘解洷流五道也。然
上直言五十歲。此併阿修羅爲六道故云
餘。或云無別阿修羅道只是鬼神道中最
勝者。離出詺阿修羅。旣被出故言餘。若實
別有阿羅道。則應言六十歲不言五十
餘也。一云不然。別有阿修羅道何則善有
三品。下品感阿修羅。但其多諂曲求道甚
難。故貶之令在鬼神道中。非無別阿修羅
道也。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者。言一應以來。
未向聲聞辟支等。說衆生失其本大乘解
事也。但自思惟者。言但佛獨思也。心懷悔
恨者。悔在於父。恨在於子。何則悔不堅賞。
恨不顧生。內合亦然。悔在如來。不堅用
大乘爲化。恨在衆生。都不尋其本大乘解。
自念老朽者譬廢大乘敎來久也。多有財
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者。譬大乘敎所明佛
果衆德。無有子息者。言無堪受大乘衆生。
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者。言由無
大機。若就化他方。則大乘道。無利於此衆
生。是以慇懃每憶其子者。言每憶衆生無大
機。從復作是念以下。第二假設明得子無
憂。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決樂。無復
憂慮者。言若得衆生大機爲說大乘。卽稱
如來本意者。無復憂慮也。所以知此譬必
領上火宅第一宅主譬。亦領方便品第一法
說開三顯一者。此言父卽同上火宅長者。
亦同方便品今我亦如是。又此言其家大富。
寶無量。多有僮僕。臣佐吏民。卽同上火
宅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亦同方便
品安穩衆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但
其間亦有少少不從。而其大致不乖也。從
爾時窮子以下。第二名爲父子相見譬。此譬
領上火宅中第二。明長者見火起譬。亦遠
領方便品第二。明如來見衆生爲五濁所
惛。就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疾走而去。先
明子見父。內合衆生以人天少機感佛。第
二從時富長者以下。明父見子。內合如來
見衆生有人天少機。然上但言長者見子。
不言諸子見長者。內合但明以智照機。不
明以機感聖。但此以義倍明。就第一子見
父開爲二。第一從初訖威德特尊正明見
父。內合衆生正以人天少機感佛。第二從
窮子見父以下。明見父生畏避心。內合衆
生少機欲避大乘佛。傭賃展轉。遇到父舍。
住立門側者。修行五戒十善不止之力。今
以人天少機得感如來。若以大乘機感。
如立門中。而今以人天少機感故。云立
門側。遙見其父居師子床者。以言遠機感居
十力無畏坐佛也。寶机承足者。權實二智
爲兩足。二諦境爲寶机。言如來常以權實
二智照二諦境。如寶机承足。諸波羅門
譬八地以上。刹利譬七地以下。居士譬內
凡夫。然此中佛應是一果佛。若爾則是法身。
法身之地內凡夫那得共在者。*只就一果
應身爲明故然。不就眞身也。以眞珠瓔
珞。賈直千萬。莊嚴其身者。言諸菩薩以萬
行功德智慧以修己身。吏民譬避支。僮僕
譬聲聞。白拂譬無相解。言二乘人以無相
解拂煩惱塵。然是則二乘人自拂。何關拂
佛。解言。二乘人能自拂。正由佛敎故。義關
拂佛。淨名言衆生病故我病。衆生病喩我病
亦喩。是其義也。亦可。佛無可拂故。但自爲
執非爲拂佛。如諸菩薩以眞珠瓔珞。自
莊嚴也。覆以寶帳者。譬佛慈悲兩德覆六
道四生。垂諸花幡者。花幡是能化人目。譬
四攝能化衆生。香水灑地者。言以禪定水
灑淨戒地。淹煩惱塵。散衆名花者。譬七淨。
羅列寶物者。譬佛果諸功德。敎從佛出故
言出。化功歸佛故言內。前人受敎爲取。佛
授記爲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者。
言萬德備有也。從窮子見父以下。第二明
見父生畏避心。窮子見父有大勢力者。譬
佛有大乘敎力。卽懷恐怖者。大乘敎非其人
天少機分也。悔來至此者。悔以少機感大
乘佛。竊作是念。此或爲王。或是王等者。言是
說一乘佛。或是說三乘佛。非發言但理中
爲論故云竊。非我庸力得物之處者。言雖
復說一乘佛。說三乘佛。非我人天少機相
宜也。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者。
五戒十善爲貧里。衣食譬人天果。言不如
更就五戒十善敎中修行易感人天果也。
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强使我作者。若以人天
少機。久就說大乘佛。或用大乘敎逼我少
機强使修行也。作是念已疾走而去者。言
就其人天少敎也。從時富長者以下。第二
明父見子。內合如來見衆生有人天少機。
就中亦有二。第一正明見子。以對上正明
子見父。第二從卽作是念以下。明父見子
開暢念。以對上子見父生畏避心。子見父
生畏避。父見子生歡憙者明矣。時富長者。
於師子坐。見子便識者。卽知是我所失子。
內合如來在法身之地。見人天少機衆生。卽
知是我昔二萬億佛處。以大乘爲化者也。
心大歡憙者。或更如本得爲子故生憙。內
合亦爾。或更發其本大乘解故生憙。從卽
作是念以下。第二明父見子開暢念。內合
如來見衆生善根不斷。始發可化之機。卽
開暢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者。言今旣發
可化之機。後必更發大機故。言我大乘敎
有所付也。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者。言
從衆生失大乘解以來。恒思欲以大乘爲
化。而機未故無由得化也。而忽自來甚適
我願者。言今始發可化之機。卽稱如來本
意故。云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者。
言雖復廢大乘敎來久。而衆生旣發可化
之機故。猶欲以大乘爲化。故云貪惜。惜
者謂不可輕也。然此中所明。非言已發大
機。但言因此可化之機後必發大機之謂
也。然所以知此譬領上火宅中第二明長
者見火起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二。明如
來見衆生爲五濁所惛者。但其文雖有廣
狹之殊而其大意卽同。何者。此言門側之
子。卽同上火宅被燒三十子。亦同方便品見
六道衆生。又此言見子歡憙之父。卽同上
火宅見火起生驚怖長者。亦同方便品能
見五濁如來。所以知領上火宅第二見火
起也。問曰此子但在門側。不爲火燒。上子
在於宅內。亦得被燒。然則子義雖同。燒
與不燒旣殊。那得相卽。解言上子雖復被
燒。豈無人天少機。此子雖有人天少機。豈
不被燒。是乃上中。但明爲五濁所惛之義。
不明有人天少機。此中亦但明有人天少
機之義。不明爲五濁所惛故然。然此亦聖
人隨其處處所宜互擧而出也。又問上子但
受火苦。而不見其父。此子得見其父不爲
火苦。見父與不見旣殊者。亦子義雖同。那
得相卽。解言上子但受火苦。而不見其父
者。直明衆生爲五濁所惛之義不明以人
天少機感佛故。然此子見父而不爲火苦
者。但明以人天少機感佛之義。不明爲五
濁所惛故然。然是亦互擧出之。又問上父
見子而驚。此父見子生憙。然則父義雖同。
驚憙相違。那得相卽。解言夫衆生機有二。
一戒莫惡機。二勸修善機。上就見戒莫惡機
爲明。故驚而不憙。此就見勸善機爲明。
故憙而不驚。此亦互擧爲顯。若通爲論。卽
此三義共在一體。所以知此譬領上火宅中
第二見火起譬也。從卽遣傍人以下。第三
名喚子不得譬。卽領上火宅中第三。長者
求子不得譬。亦遠領方便品第三。明以大
乘化衆生不得。然上火宅第三求子不得譬
有二意。第一明長者將欲求子。先以己身
所得力富作思惟。而諸子無知故。力富非
其時。內合先以如來所得實智作擬宜。而
衆生無大機故。實智非其時。第二以畏語
作思惟。而諸子猶無知故。不得以畏語求
子。內合以大乘敎作擬宜。而衆生猶無大
機故。不得以大乘爲化。今皆領之。但開
文倍一爲三。第一從初訖何爲見捉。名爲
一喚不來。卽領上火宅中第一。先以己所得
力富作思惟。而諸子無知故。力富非其時。
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一。先以如來所得實智
作擬宜。而衆生無大機故。實智非其時。第
二從使者執之猶急以下。名爲再喚不來。
卽領上火宅第二。以畏語作思惟。而諸子
猶無知故。不得以畏語求子。亦遠領方便
品第二。以大乘敎作擬宜。而衆生無大機
故。不得以大乘爲化。第三從父遙見之以
下。難喚故放。內合二擬宜皆息。卽遣傍人
急追將還者。傍人譬實智。法身當正體故。
智爲傍人。此卽領上云我身手有力當以
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亦遠領方便品
我所得智慧。微最第一。爾時使者疾走往捉
者。譬以智就機。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
相犯何爲見捉者。譬無大機言有大機可
以實智作擬宜。而今無大機云何以實智
作擬宜。此卽領上云諸子幼稚未有所識。
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爲火所燒亦遠領方
便品。云衆生諸根鈍。如斯之等類。云何而
可度。從使者執之以下。第二名再喚不來。
領上第二以畏語作思惟。亦遠領方便品
以大乘敎作擬宜。使者執之喩急强牽將
還者。譬以大乘敎作擬宜。若論就機。比
智敎親故。云執之*喩急。此卽領上云我
當爲說怖畏之事。是舍已燒無令爲火之
所燒害。亦遠領方便品云我卽自思惟。若
但讃佛乘。從于時窮子以下。亦明無大機
自念無罪而被囚執者言自無大機。而以
大乘得爲作擬宜也。此必定死者。若違機
猶用大乘爲化。卽生邪見故。云定死轉更
惶怖悶絕辟地也。此卽領上云父雖憐愍
善言慰誘。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
亦遠領方便品云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此
法。從父遙見之以下。喚子不得中。第三名
父放子。內合智敎二家擬宜皆息。就中開爲
二。第一先明父放子。內合智擬宜息。第二
從使者語之以下。名使者放子。內合大乘
敎擬宜息。在法身地而見故云遙。而語使
言。不須此人。勿强將來者。言非可以實智
擬宜也。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者。權智譬
冷水。少乘機譬面。言宜以權智擬宜。稱會
其少機。莫復與語者。復不可以實智作
擬宜也。所以者何。父知諸子志意下劣者。
言唯有少機也。自知豪貴爲子所難者。言實
智非少機分。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
人。云是我子者。卽如上云不噵是我昔二
萬億佛處。以大乘爲化者也。從使者語之
以下。第二明使者放子。內合大乘敎擬宜息。
我今放汝。隨意所趣者。不復以大乘敎作
擬宜。隨欲可受也。窮子歡憙。得未曾有。從
地而起。往至貧浬。以求衣食者。還其人天
敎也。本義卽如上釋火宅譬。從初訖何爲
見捉。明以大乘勸敎作擬宜。從使者執之
喩急以下。訖悶絕*辟地。以大乘戒敎作
擬宜。從父遙見之以下。兩家息化。從爾時
長者以下。第四名喚子得譬。卽領上第四
明長者求子得譬。亦遠領方便品第四。明
以三乘化衆生得。上第四。明長者求子得
中。初開爲四。第一明長者以三車作思惟。
第二明長者善知諸子心中所樂。第三明
正以三車得誘諸子。第四明諸子信從三
車之誘。今皆領故亦開爲四。第一從初訖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名父先與二使人思
量喚子之事。內合如來先以二乘敎作擬
宜。此卽領上第一以三車作思惟。亦遠領
方便品先以少乘作擬宜。第二從時二使
人以下。訖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名爲正得
喚子。內合如來正得三乘機。領上第二善
知諸子心中所樂。此不正領方便品。第三
從又以他日以下。訖卽時長者名之爲兒。
名爲敎作。內合正以三乘得化。卽領上第
三正以三車得誘。亦遠領方便品正以三
乘得化。第四從爾時窮子以下。訖然其所
止。猶在本處。名爲子稱父意。內合三乘衆
生。信受三乘敎。卽領上第四明諸子信從
三車之誘。亦遠領方便品三乘人。受三乘
敎修行。就第一先與二使。共量中。亦有二。
第一從初訖無威德者。直遣二使。內合直
以二乘敎作擬宜。第二從汝可詣彼以下。
明敎二使與子相言方法。內合以二乘敎
中所說作擬宜。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
*蜜遣二人者。二人譬二乘敎。內合如來將
欲化衆生。以二乘作擬宜。長者不自喚
傳遣二人故云方便。內合亦然。不用一乘
敎。先以二乘敎作擬宜。是方便也。此卽領
上云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勉斯害。亦
遠領方便品云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
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在法身地始擬宜故
云*蜜。形色憔悴無威德者者。言二乘敎不
明聲聞辟支弗有三十二相也。然向者言
三乘皆是方便。今此何故但言二乘者。今
此止道二乘人領解故。仍道二乘也。亦可
旣云是三改言是一。故云皆三方便。然論
其取捨唯二可棄。所以此中但擧二也。從
汝可詣彼以下。第二名敎與子相言方法。
內合以二乘敎中所說作擬宜。汝可詣彼徐
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値者。彼謂機。子
謂三乘人。言此二敎中有四諦十二因緣義
可修。勝汝五戒十善也。窮子若許。將來使
作者。若二乘人機可順卽應令修也。若言
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者。言治道斷
九十八使煩惱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言
此二乘敎。有爲衆生詮理。作修道外緣。
卽是共作義。從時二使人以下。此譬中第
二。正得喚子。內合如來正得衆生有二乘
機。卽領上第二明長者善知諸子心中所
樂。上云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
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就中亦有二。第一
明父得喚子。內合如來得可以二乘化
機。第二從爾時窮子以下。明子受喚。內合
衆生機稱二乘敎。時二使人卽求窮子者。言
擬宜已畢卽以二乘敎正照物機也。旣已
得之具陳上事者。言得應聞二乘敎機也。
上事卽敎中所說事。就第二子受喚中亦有
二。第一正明子受喚。內合正明物機稱敎。
第二其父見子。愍而怪之。此二句。明父愛
愍子心怯。內合如來愛衆生唯有應聞二
乘機。先取其賈。尋與除糞者。但言二乘人
機有可治道斷惑之利。不譬正修行也。釋
悔卽如上釋。本義此中分重少少有異。而
今不記。從又以他日以下。此譬中。第三名
爲敎作。內合正以三乘化衆生得。卽領上
第三長者正以三車得誘諸子。亦遠領方
便品正以少乘得化。上云思惟是事已。卽
就波羅捺。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
方便力故。爲五比丘說。本義從此下。別爲
一種敎作譬。所以窮子領解凡作九譬。然猶
云第四喚子得譬。與此第五敎作譬。皆共
領上第四求子得譬。所以今合爲第四喚子
得譬也。就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狀有所
畏。名爲敎作緣由。言將欲敎作故。捨其貴
服。更著穢服。內合如來亦欲爲說三乘故。
捨萬德莊嚴一果眞身更受三十二相八十
種好應身也。而此文不適領上事。但以義
領。第二從語諸作人以下。正明敎作。內合
正爲說三乘。他日謂見機之次。窓牖譬方便
智。言見機之後。以方便智。見衆生有三乘
機。若以實智見一乘機。如戸中見。羸癁憔
悴者。譬三乘無可大善自資也。糞土塵坌
汚穢不淨者。譬備有九十八使煩惱。瓔珞
譬種智。細濡上服譬功德。嚴飾之具譬衆
德。更著麁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者。言示凡
夫太子身現。同九十八使。所以言更者。長
者昔日服穢作家事。而後著貴居坐。而今
將欲敎諸子作家事故。更著其穢。故云
更。內合如來旣棄凡夫色身。已登萬德
身。而今將欲化物。更示凡夫形。故云更。右
手執持除糞之器者。執之言修。亦示同方
修智慧斷煩惱如來生死已離而亦示同方
厭生死。故云狀有所畏。從語諸作人以
下。第二正明敎作。內合正爲說三乘。正頌
上第三明長者正以三車得誘諸子。亦遠
領方便品正以三乘得化。然上第三正用
三車得誘中有四。第一讃嘆三車。第二示
車所在。第三勸取三車。第四保與不虛。今
但略第二示車所處。餘三皆領。雖但領三。
開文亦有四。第一從初訖得近其子。名爲
勸懃。內合勸取三果。卽領上第三勸取三
車。第二從後復告言以下。名爲許與好物
不虛。內合許與三果不虛。領上第四保與
不虛。第三從諸有所須以下。讃嘆須具。內
合讃嘆三果。領上第一讃嘆三車。第四從
好自安意以下。名爲安慰作人。內合安慰
三乘人。此重不領上事。但以義領。但不領
第二示車所處云如是種種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懃作勿得懈息
者。言懃修無漏證彼三果也。卽領上云汝
等於是火宅宜速出來。第二許與不虛。汝
常此作勿復餘去者。言但當懃修無漏勿
復就汝五戒十善也。當加汝賈者。言二乘果
勝汝人天果也。卽領上云隨汝所欲。皆當
與汝。第三嘆須具。瓫器譬戒。米譬智慧。麵
譬禪定。鹽酢譬無常苦空無我觀行智。言二
乘果中備有如是種種之美也。莫自疑難
者。言實有非虛。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者。
譬羅漢有六通。但不及如來故云老弊。卽
領上云汝等所可珍玩之具。希有難得。今
若不取後必有悔。第四安慰作人。就中卽
有三。第一直慰。第二釋。第三從汝常作時
以下敎。第一直慰可見。第二釋慰。標疑云。
所以我如汝父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莊
者。卽言我老汝莊。故云如父。內合如來敎
化來久。汝等皆是受我化者也。第三敎。汝
常作時無復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
惡如餘作者。內合汝等三乘人。從今至今
法花以還。其修行時。常應自言我等若都
不感如來者。見惡如餘外道也。本義云。
如新學輕毛菩薩。自今以後。如所生子者。言
應謂我等從佛化生。故如佛所生子。卽時
長者名之爲兒者。佛亦卽稱是我眞弟子也。
直就外譬應言我長者。但直言長者。長者
自言如傍人言也。從爾時窮子以下。此譬
中大段第四。名作人稱長者意。內合三乘人
受三乘修行。領上第四諸子信受三車之
誘。然上中有四句。一句心各勇踊。言得外
凡夫善。二句互相推排。言得內凡夫善。三句
競共馳走。言入無相治道斷結。四句諍出火
宅。言出三界證無餘果。今皆領之。雖欣此
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者。領上心各勇踊生
外凡夫善。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者。領上互相推排生內凡夫善。心相體信
者。領上競共馳走觀無相治道斷結。出入
無難者。領上諍出火宅。出三界證無餘果。
二十年譬四諦十二因縁。本義云。譬二諦。
亦云譬二乘敎。然其所止猶在本處者。言猶
未發大機也。本義云。從語諸作人以下。訖
得近其子卽如言領上第三勸取三車。云
汝等於是火宅。宜速出來。從後復告言以
下。訖當加汝賈。領上第二示車所處。云如
是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從諸有所須以下。訖須者相給。亦如言頌
上讃嘆三車云汝等所可珍玩之具。希有難
得。今若不取。後必有悔。從好自安意以下。
訖而汝少莊領上第四保與不虛。云隨汝
所欲。皆當與汝。從汝常作時以下。敎作譬
中第三。作人稱長者意。從初訖如餘作人。
領上心各勇銳。從自今已後以下。領上互
相推排。從爾時窮子以下。領上競共馳走。
從過是已後以下。領上諍出火宅。出入無
難者。其無爲果無異如來。然有爲功德智慧
不及故。云猶在本處。從世尊爾時長者以
下。第五名爲付財物譬。然此譬不領今日
上譬。遠領昔日大品座席時事。言昔日如來
說波若。卽命須菩提爲諸菩薩覆講。推尋
此意欲令知汝等聲聞皆亦作菩薩。而于
時須菩提猶不達此意。至今方覺。所以亦
領于時如來所指深意也。就中初開爲二。
第一從初訖無令漏失。明父付財於子。內
合如來命須菩提覆講。第二從爾時窮子
以下。明子受父勅。內合須菩提承旨覆講。
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者。明其付財物
時。言有疾將死故。付其子。內合亦然。初敎
化功將廢故。使須菩提復講。初敎化功將
廢。如有疾將死。窮子須菩提自譬己身。衆
寶譬波若中所明菩薩種種尊行。其中多少
所應。取與汝悉知之者。廣說爲多。略說爲
少。自分爲取。授人爲與。言敎中所説。若廣
若略。汝悉應知。我心如是。當體此意者。誡
莫違也。今我與汝便爲不異者。應所說不
異也。宜加用心無令漏失者。亦誡莫失我
所説也。從爾時窮子以下。第二明子受父
勅。內合須菩提承旨覆講。而無悕取一飡
之意者。譬都不謂己分。然其所止故在本
處者。言猶在其二乘機中也。下劣之心亦未
能捨者。言猶不捨其求少之心也。從復
少時以下。第六名爲見子志至大譬。領上
第五明長者見子勉難譬。上云是時長者。見
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無復障礙。亦遠領方便品第五。明如來見
衆生發大乘機。上云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
者無量千萬億。復侄少時者。傳敎之後。去
日法華不久故言少時也。父知子意漸
已通泰者。譬於波若維摩修行漸漸益解
無五濁弊也。成就大志者。言發大機。自鄙
先心者。鄙其昔日不求大之心。從臨欲終
時以下。第七名爲付家業譬。領上第八等
與大車譬。亦遠領方便品第八正説今日法
華。上云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道。上第八等
與大車中。初開爲二。第一直明等與大車。
上云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第二釋
平賜之意。今但領第一平賜略不領第二
釋。就中有三。第一集爲證衆。第二從卽自
宣言以下。會父子義。第三從今吾所有以
下。正付。內合可推。臨欲終時者。譬廢維摩
化功也。親譬分身諸佛。國王譬多寶佛。大
臣譬十地。刹利譬九地以還。居士譬七地
以還。第二會父子義。此是我子者。是我以
大乘所化者也。我之所生者。從我化生也。
某城譬二萬億佛時大乘敎。捨吾逃走者。譬
失解背佛流行。跉跰辛苦五十餘年。卽如
上釋。其本字某我名某甲者。會名。昔在某
城。懷憂推覓者。言失大乘解以來。恒覓大
乘機也。此實我子。我實其父者。亦如上可
推。從今吾所有以下。第三正付。內合正爲
説法華。從此下正領上等與大車。前二重
但以義領。非過領上事。今吾所有。一切財
物。皆是子有者。言皆爲子分也。內合記三
乘人皆如我作佛。此明顯一。先所出內。是
子所知者。言知是方便也。此明開三。從是
時窮子以下。第八名爲窮子得家業故歡憙
譬。領上第九明諸子得車歡憙譬。上云是
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亦遠
領方便品第九三乘人受大乘修行。上云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
亦當作佛。釋文自可見。從世尊大富長者
以下。第二合上開譬。本有八譬。今皆合之。
而併合第六見子至大譬。第七付家業譬。故
開文爲七。第一初二句。合第一父子相失
譬。第二如來常説。我等爲子。此一句。合第
二父子相見譬。第三從我等以三苦故以下。
訖樂著少法。合第三喚子不得譬。第四從
今日世尊以下。訖無有志求。合第四喚子
得譬。第五從我等又因以下。訖不知眞是
佛子。合第五付財物譬。第六從今我等方
知以下。訖然佛實以大乘敎化。併合第六
見子至大譬。第七付家業譬。第七從今法王
以下。竟長行。合第八得家業故歡憙譬。上
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有四重。第一子背父而
去。第二父覓子不得。第三子還近父。第四
父失子憂念轉深。而今但總合不別也。今二
句初一句。大富長者。卽是如來者。總合第二
父覓子不得與第四父失子憂念轉深。言如
來從衆生失大乘以來。恒覓大機而不得。
又見失大乘解卽爲五濁所惛。起慈彌
深。卽如上長者覓子不得憂念轉深也。我
等皆是佛子者。亦總合第一子背父而去。第
三子還近父。言衆生失大乘解侄離五道
而背佛。理非永絕猶有感佛出世之機。卽
如上子理非永背其父。遊行不已遂到其
父所止之城。如來常説我等爲子。此一句合
上第二父子相見譬。上開譬中有二。第一子
見父。第二父見子。今但合第二父見子。略
不合第一子見父。上云爾時窮子。牖賃展
轉。遂到父舍。住立門側。今合第二。言如來
説此等是我昔。二萬億佛所所化者也。卽
如長者於師子坐見子。便識是我所失子
也。從世尊我等以下。合第三喚子不得譬。
上開譬中有三。第一一喚不來。第二二喚不
來。第三難喚故放。今但合二重喚不來。略不
合第三難喚故放。我等以三苦故者。三苦者
卽是三界苦。非噵苦苦壞苦行苦。於生死中
受諸熱惱者。諸熱惱謂五濁八苦。迷惑無知
樂著少法者。言唯有少機而無大機也。是
卽如上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
見捉。又言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
轉更惶怖。悶絕躃地。略不合第三難喚故
放。上云不須此人。勿强將來。又言我今放
汝。隨意所趣。從今日世尊以下。合第四喚
子得譬。上開譬中有四。第一父先與二使人
思量喚子方法。第二正得喚子。第三敎作。
第四作人稱長者意。今皆合之。從初訖戲
論之糞。合第一先與二使思量。從我等於
中以下。合第二正得喚。從然世尊以下。合
第三敎作。從我等從佛以下。合第四作人
稱長者意。今合第一。而上第一與使思量
中有二。第一直遣二使。第二敎二使與子
相言方法。今但合第二不合第一。今日世
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者。戲論
之糞謂九十八使煩惱。言如來爲我等如
是作擬宜也。卽如上長者敎二使。言窮子
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
汝除糞。從我等於中以下。合第二正得喚
子。而上中有二。第一直明父得喚子。第二
子受喚。今皆合之。先合第一父得喚。於中
者。於三敎中也。言如來見我等有於三敎
中懃加精進。得至𣵀槃一日之*賈機也。
卽如上長者二使。卽求窮子旣已得之。具陳
上事也。從旣得此已以下。合第二子受喚。
我等於三敎中修行自以爲足。卽如窮子
先取其*賈尋與除糞也。而上第二子受喚
中有二。第一直明子受喚。今已合。第二父
見子心怯。生愛念心。內合如來見衆生唯
有少機。起慈悲心。而今略不合。上云其父
見之愍而怪之。從然世尊以下。合第三敎
作。上中有二。第一敎作縁由。第二正明敎
作。今皆合之。從初訖寶藏之分。合第一敎
作縁由。從世尊以方便力以下。合第二正
明敎作。而上敎作縁由中有三意。一明見
子身羸。二明捨貴服。三明著賤服。然世尊
先知我等心著蔽欲樂於少法者。言佛知衆
生唯有少機也。卽如上長者於窓牖中。遙
見子身羸癁燋焠。糞土塵坌汚穢不淨也。便
見縱捨。不爲分別汝等有如來知見寶藏之
分者。言不用大乘爲化也。卽如長者卽脫
瓔珞細濡上服嚴飾之具也。略不合著賤
服云更著麁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
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世尊以方便力。説
如來智慧者。合第二正明敎作。上中有四。
第一勸懃作。上云汝等懃作勿得懈息。第二
許與不虛。上云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
當加汝*賈。第三嘆須具。上云諸有所須。瓫
器米麵鹽酢之屬。勿有疑難。第四安慰作人。
上云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有慮。而今總
合不別也。從我等從佛以下。合第四作人
稱長者意。上中有四。第一領上心各勇踊。
上云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而今不
合。第二領上互相推排。上云由是之故於
二十年中常令除糞。而亦不合。第三領上競
共馳走。上云心相體信。亦不合。第四領上
諍出火宅。上云出入無難。今但合此也。我
等從佛得𣵀槃一日之*賈。以爲大得者。𣵀槃
謂羅漢果。羅漢功徳智慧。非是遠求佛果。
故云一日之*賈。言羅漢得少分功徳智慧。
以爲大得。卽合上出入無難。於此大乘無有
志求者。言不求佛果一切功徳智慧也。卽
如上作人雖復出入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
處。從我等又因以下。合第五付財物譬。上
開中有二。第一明父付財物於子。第二子受
父勅。今略不合第一父付。但合第二子受
父勅。就中有二。第一正合。第二釋上意。我
等又因如來智慧。爲諸菩薩開示演説者。言
昔日大品座席時。受佛勅旨。爲諸菩薩復
講大乘。卽如窮子受父勅旨領知衆寶。而
自於此。無有志願者。言于時猶不達如來
所指深旨。都無求大之意。卽如窮子雖蒙
父勅領知衆物。而無悕取一飡之意。第二
釋。所以無志願者何。言如來欲令我等得。
故使我復講。而不知我等亦是佛子。故不
求也。亦可所以使我等復講者何。本義云。
而我等不知。眞是佛子者。合第七見子至大
譬。而今不須。從今我等以下。併合第六見
子至大譬。第七付家業譬。旣云爲説法華。
卽大機發自去。故併合也。上第七付家業中
有三。第一集爲證衆。第二會父子義。第三
正付。今不合前二重。但合第三正付。今
此中亦有三。第一正合上事。第二以義
釋合第三從是故以下。亦以義結合。我
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悋惜者。言爲
説法華也。卽如上長者今吾所有一切財
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也。我等
方知者。亦可發大機故。云併合第六見
子至大譬。第二釋。標疑云所以知無悋
惜者何。昔日不爲説。但由我等樂少不
求大。若樂大卽爲説。故知無悋惜。從而
昔以下。引昔證釋。從是故以下。第三以
義結合。是故者。言佛意本來在大故也。從
今法王以下。合第八得家業故歡憙譬。上
云我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本義云。從是故以下。合第八得家業故
歡憙。亦好。隨欲可用。從爾時摩訶迦葉
以下。第二偈頌。上長行中初開爲二。第一
叙其今昔所懷。第二正領上十譬。今六十八
行偈卽爲二。第一初二行偈。頌第一叙其
今昔所懷。第二從譬如童子以下。六十六行
偈。頌第二正領十譬。上第一叙其今昔所
懷中有二。第一叙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
第二叙其今日得大生憙。今略不頌第一
叙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但頌第二叙其
今日得大歡憙。可見。上第二正領十譬中
有開合。今初四十一行偈頌開譬。從佛亦
如是以下。二十五行偈頌合譬。上開譬中
有八譬。今皆頌之。從初訖到父住城有
十三行偈。頌第一父子相失譬。從傭賃展
轉以下。七行半偈。頌第二父子相見譬。從
卽勅使者以下。三行偈。頌第三喚子不得
譬。從卽以方便以下。八行半偈。頌第四
喚子得譬。從示其金銀以下。有二行偈。頌
第五付財物譬。從父知子心漸已廣大二句。
頌第六見子至大譬。從欲與財物以下。四行
半偈。頌第七付家業譬。從子念昔貧以下。
二行偈。頌第八得家業故歡憙。上第一父子
相失譬中有四。第一子背父。第二父覓子
不得。第三子還近父。第四父失子憂念轉
深。今皆頌之。而不次第。今初一行半偈。頌
第一子背父。上云譬若有人。年旣幼稚。捨父
遊。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從其
父憂念以下。六行半偈。頌第二父覓子不
得。上云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從
豪富如是以下。二行半偈。頌第四父失子
憂念轉深。上云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
年。從爾時窮子以下。二行半偈。頌第三子
還近父。上云時貧窮子。遊諸聚落。逕歷國
邑。遂倒其父。所止之城。從邑至邑者。從五
戒得五戒報。從國至國者。從十善得十善
報。或有所得者未來報。或無所得者。報非卽
得。善法恒不足故云飢餓羸痩。非唯乏善。
亦備九十八使。故云體生創癬。從傭賃展
轉以下。七行半偈。頌第二父子相見譬。上
中有二。第一子見父。第二父見子。今皆頌
之。初六行半偈頌第一子見父。從長者是
時以下。一行偈。頌第二父見子。上第一子
見父中有二。第一正見。第二生畏避心。亦
皆頌之。初三行偈。頌第一正見。上云爾時
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
其父踞師子床。從窮子見父以下。三行半
偈。頌第二生畏避心。上云窮子見父有大
勢力。悔來至此。或是爲王。或是王等。從長
者是時以下。一行偈。頌第二父見子。上中
亦有二。第一正見。第二開暢念。今但頌第
一正見。上云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
識。心大歡憙。略不頌第二開暢念。上云我
財物藏庫。今有所附。從卽勅使者以下。頌
第三喚子不得譬。上中有三。第一一喚不
來。第二二喚不來。第三難喚故放。今初三
句頌第一一喚不來。上云卽遣傍人。急追將
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見
捉。從迷悶躃地以下。一行一句。頌第二二
喚不來。上云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
死。轉更惶怖。悶絕躃地。從長者知子以下。
頌第三難喚故放。上云不須此人。勿强將
來。我今放汝。隨意所趣。從卽以方便以下。
頌第四喚子得譬。上長行中初有四。第一先
與二使思量喚子方法。第二正得喚子。第
三敎作。第四作人稱長者意。今皆頌之。初
二行偈。頌第一思量。窮子聞之以下。一行
偈。頌第二正得喚。從長者於牖以下。四行
半偈。頌第三敎作。從長者有智以下。一行
偈。頌第四子稱父意。上第一思量中有二。
第一直遣二人。第二敎與子相言方法。亦
皆頌之。初一行偈。頌第一直遣。上云*蜜遣
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徳者。後一行頌第二
敎方法。上云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
冀。窮子聞之以下。頌第二正得喚。上中有
二。第一得喚。第二子受喚。今但頌第二子
受喚。上云爾時窮子。先取其賈。尋與除糞。
略不頌第一正得喚。上云時二使人。卽求
窮子。旣已得之。具陳上事。從長者於牖以
下。四行半偈。頌第三敎作。上中有二。第一
敎作縁由。第二正明敎作。今皆頌之。初二
行偈。頌第一縁由。從方便附近以下。二行
半偈。頌第二正明敎作。上第一敎作。縁由
中有三。第一見子身羸。第二捨貴服。第三
著穢。初一行偈。頌第一見子身羸。上云於
窓牖中。得見子身羸*癁燋焠。糞土塵坌汚
穢不淨。從於是長者以下。一行偈。頌第三
著穢。上云更著麁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但
不頌第二捨貴服。上云卽脫瓔珞細濡上
服嚴飾之具。從方便附近以下。二行半偈。
頌第二正明敎作。上中有四。第一勸懃作。
第二許與不虛。第三嘆須具。第四安慰作
人。亦皆頌之。方便附近。語令懃作。此二句。
頌第一勸懃作。上云汝等懃作。莫得懈息。
旣益汝賈一句。頌上第二許與不虛。上云咄
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賈。從幷
塗足油以下。一行一句偈。頌第三歎須具。
上云諸有所須。瓫器米麵鹽酢之屬。莫得疑
難。又以濡語汝若我子二句。頌第四安慰作
人。上云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從
長者有智以下。一行偈。頌第四子稱父意。
上中有四句。一句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
故自謂客作賤人。二句由是之故。於二十
年。常令除糞。三句心相體信。四句出入無
難。今但頌第四出入無難。略不頌前三重。
從示其金銀以下。頌第五付財物譬。上長
行中有二。第一父付。第二子受。今亦皆頌
之。初一行偈。頌第一父付。上云長者有疾。
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今我衆物所應取
與。汝悉知之。後一行頌第二子受。上云窮
子受勅領知衆物。而無悕取一飡之意。父知
子心漸已曠大。此二句。頌上第六見子至大
譬。上云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
鄙先心。今但頌上二句也。從欲與財物以
下。頌第七付家業譬。上中有三。第一集爲
證衆。第二會父子義第三正付。今皆頌之。
初一行偈。頌第一集衆。上云臨欲終時。而
命其子。幷會親族。從於此大衆以下。二行
半偈。頌第二會父子義。上云卽自宣言。諸
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從凡我所有
以下。一行偈。頌第三正付。上云今吾所有。
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釋二十年如上釋。從子念昔貧以下。二行
偈。頌第八得家業故歡憙譬。上云我本無
心。有所悕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從佛亦
如是以下。有二十五行偈。頌合譬。上長行
有七重合。而今略不盡合初一行偈。頌合
第三喚子不得譬。從而説我等以下。一行偈。
頌合第四喚子得譬。從佛勅我等以下。十
七行半偈。頌合第五付財物譬。從導師見
捨以下。四行偈。頌合第七付家業譬。從
我等今日以下。一行半偈。頌合第八得家業
故歡憙譬。而此五重頌合。但總頌不別。皆
可見。但頌合第五付財。其文少廣。而亦只
噵昔日雖蒙復講而無悕取之心。更無異
意也。從世尊我今以下。中根人領解中。第
二嘆佛恩深難報結成領解。就中有三。第
一初五行半偈。直嘆得恩見利。第二從世
尊大恩以下。六行半偈。嘆難報。第三從諸
佛希有以下。亦六行半偈。嘆所説與物根
性相稱。此三重皆有二。第一直嘆中二者。
第一初一行總嘆得恩。第二從我等長夜
以下。四行半偈。據事別嘆。皆可見。第二嘆
難報中二者。第一初一行半偈。亦總嘆。第二
從手足供給以下。五行偈。亦據事別嘆。亦
皆可見。第三嘆所説與物根性相稱中二
者。第一初一行一句偈。亦總嘆。第二從諸法
之王以下。五行一句偈。據五乘別嘆。一行
一句嘆人乘敎稱人乘根性。從諸佛於法以
下。二行偈。嘆天乘敎稱天乘根性。從隨諸
衆生以下。二行偈。嘆三乘敎稱三乘根性。」
藥草喩品第五 此是譬説化中根人中。第
三明如來述成中根人領解。借三草二木
作述故。云藥草喩品。就中有二。第一正述。
第二偈末。從加葉當知以下。重勸信前三
後一之意。上領解中有二。第一正領十譬。
第二歎佛恩深難報結成領解。今但述第
二歎佛恩深難報。略不述第一正領十譬。
所以爾者。領十譬卽有所因故不述。何
則方便品。有長行偈二説。火宅亦有長行偈
二説。因此四説而領故無疑可失。所以不
述。但第二嘆佛恩深難報。此是須菩提自
意作嘆。所以如來亦爲述也。就中有長行
偈。長行中有二。一以法説爲述。二以譬
説爲述。故卽法説譬説有二。先以法説爲
述。然上第二嘆佛恩深難報。中有三。第一
直嘆得恩見利。第二嘆難報。第三嘆所説
與物根性相稱。今皆述之。從初訖誠如所
言述其第一直嘆。上云世尊我今。得道得
果。於無漏法。得法眼淨。從如來復有以下。
述其第二嘆難報。上云世尊大恩。以希有
事。憐愍敎化。利益一切。無量億劫。誰能報
者。從*加葉當知以下。述其第三嘆所説
與物根性相稱。前二重可見。但述第三所
説與物根性相稱中有二。第一汎言如來
所説與物根性相稱不虛爲説。第二從於
一切法以下。正述上事。第一可見。但第二
正述中有二。第一從於一切法以下。訖一
切智地。通述上人天乘敎稱人天乘根性。上
云諸法之王。能爲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
夫。隨宜爲説。言人乘敎稱人乘根性。又言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衆生。種種欲樂。隨
所堪任。而爲説法。言天乘敎稱天乘根性。而
此但明能知藥。不明知病。第二從如來觀
知以下。述上三乘敎稱三乘根性。上言隨
諸衆生。宿世善根。又知成就。未成就者。種種
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説三。觀知一
切。諸法之所歸趣者。明能知藥。亦知一切
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者。明能知病。此
明二乘敎稱二乘根性。從又於諸法以下。
明三中菩薩乘敎稱菩薩根性。但明能知
藥。不明知病。從譬如以下。第二擧譬爲
述。然此譬但述第三所説與衆生根性相
稱。不述第一得恩見利。第二恩深難報。本
義云。從初訖皆不虛也。述其嘆佛恩深難
報。從於一切法以下。述其正領如來開三
顯一之義。就中亦有三。第一從於一切法
以下。訖一切智慧。先出所領之法。卽是權
實二智開三顯一之義。第二從譬如三千以
下。訖是故不卽。爲説一切智慧。將明今日
得解先噵四大聲聞昔日不解三一之義。第
三從汝等迦葉。甚爲希有竟長行。正述今
日得解開三顯一。又云從此譬如以下。領
十譬中。但述其第五付財物譬。何者餘八
譬。皆從佛語作領無疑可失。第五付財譬。
但須菩提自意。遠領昔日大品座席時事。所
以如來亦助述成。亦好。隨欲可用。就中亦
有開合。就開譬有五。第一從初訖名色各
異。總出受潤草木。內合亦總明廩敎見利
衆生。第二從*蜜雲彌布以下。亦出能潤雲
雨。內合能利物應身。第三從其澤普洽以
下。正明施潤。內合正説法利物。第四從諸
樹大少以下。明潤與草木根性相稱皆令
長實內合如來所説。與物根性相稱。皆令
得利。第五從雖一地以下。明草木蒙利不
同。內合衆生因敎蒙利不同。世界山川谿谷
土地。皆是草木所生之本。卽譬衆生宿因。
草木譬人天乘。藥草譬三乘。小根莖枝葉
譬人天乘。中根莖枝葉譬二乘。大根莖枝
葉譬三中菩薩乘。根譬信。莖譬戒。枝譬定。
葉譬慧。從迦葉當知以下。第二合譬。就中
有二。第一隨上別合。第二從如來知是一
相一味之法以下。因合仍嘆中根人能得
如來隨宜説法之義。上開譬中有五。第一總
出受潤草木。第二出能潤雲雨。第三正明
蒙潤。第四潤稱種物根性。第五蒙利不同。
今但略第一總出。餘四皆合。從初訖而聽
法。合第二能潤雲雨。從如來于時以下。合
第三正明施潤。從旣聞法已以下。合第四
潤稱種物根性。從如來説法。一相一味以
下。合第五蒙利不同。就合第二能潤中有
四。第一直合。第二從未度者以下。唱四弘
誓。第二從今世後世以下。唱三達智。第三
從汝等天人以下。雖觀衆。第四從爾時無
數以下。衆受勸。從如來于時以下。合第三
正明施潤。然上中有上中下之別。今但總
合不別。言如來隨諸利鈍説法令利。卽如
上雲雨能潤下中上根莖枝葉也。從旣聞法
已以下。合第四潤與種物根性相稱。上云
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菓敷實。從
如來説法以下。合第五蒙利不同。上云雖
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就
中卽有三。第一從如來説法以下。訖不自
覺知。正合上第五蒙利不同。第二從所以者
何以下。以義釋合。第三從衆生住於種種
之地以下。擧外譬結合。一相無爲果章門。
一味有爲果章門。解脫離滅三相釋無爲果
章門。究竟至於一切智。釋有果章門。卽
合上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從其有衆生以
下。明蒙敎見利各各不同。而衆生不自知
蒙敎得如是各利。卽合上而諸草木各有
差別。第二釋合。標疑云所以不自知者何。
言但如來明達衆生各性所樂。隨欲爲説。皆
令得利。如是之義。衆生那何得知。故云不
自知也。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此三句。
明能知衆生宿習。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
此三句。牒上事。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
法修。此三句。釋上三句。以何法。得何法。此
二句。明能知得報。若具文應云。以何法
念。得何法。以何法思。得何法。以何法修。
得何法。但文略也。本義云。初三句知衆生
所須境不同。次三句明現在心修不同。次三
句明宿因不同。次二句證未來果不同。從
衆生住於。種種之地以下。第三結合。不自
知可見。從如來知此以下。第二因合仍嘆
*加葉能知如來隨宜説法之意。就中卽有
二。第一先所所知之義。第二從汝等*加葉
以下。正嘆能知。就中有二第一直嘆。第二
釋皆可見。如來述中根人領解。中有長行
偈。長行已竟。從此下第二偈頌。上長行中
有法説譬説。今皆頌之。凡有五十一行偈。
初四行偈。頌第一法説。從*加葉當知以下。
四十七行偈。頌第二譬説。上第一法説中
有三。第一述直嘆得恩見利。第二述嘆難
報。第三述嘆所説稱物根性。今四行初開
爲二。第一初一行。正通頌上三重。亦可。三
中但頌第三所説與物根性相稱。第二從
如來尊重以下。三行偈。以義頌昔日但説
五乘。不須一乘之意。可見。從*加葉當知
以下。頌譬説。上有開合。今初十行半偈。頌
開譬。從佛亦如是以下。三十六行半偈。頌
合譬。上開譬中有五。第一總出受潤草
木。第二出能潤雲。第三正明施潤。第四潤
與種物根性相稱。第五蒙利不同。今此頌
中。但略第一總出受潤草木。後四重皆頌。
初三行偈。頌第二能潤雲譬。上云*蜜雲彌
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從其雨
普等以下。三行半偈。頌第三正用施潤。上
云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上中下根。
從其雲所出以下。三行半偈頌第四潤稱
種物根性。上云一雨所潤。稱其種性。而得生
長。華果敷實。所潤是一。而各滋茂二句頌
第五蒙利不同。上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
而諸草木各有差別。皆可見。日光掩弊。地
上淸凉者。譬如來出世卽外道耶法自滅。
皆從佛化。卽如起雲掩日熱光皆淸凉
也。靉靆垂布。如可承攬者。譬佛應身。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如可承攬。從佛亦如是以下。
頌合譬。上合中有四。第一合能潤雲譬。第
二合正明施潤。第三合潤稱種物根性。第
四合蒙利不同。今但不頌合第四蒙不同。
餘三皆頌。從初訖故現於世。七行半偈。頌
第一合能潤雲譬。從爲大衆説以下。十六
行偈。頌第二合正明施潤。從佛平等説以
下。十三行偈。頌第三合潤稱種物根性。上
第一合能潤雲譬。中有四。第一明四弘誓。
第二明三達智。第三明勸衆。第四明衆受
勸。今但頌四弘誓及勸衆。略不頌三達智
與衆受勸。今七行半偈。初五行半偈頌四弘
誓。上云未度者令度。從諸天人衆以下。二
行偈。頌勸衆。上云汝等天人阿修羅衆。皆
應到此。爲聽法故。從爲説大衆以下。十六
行偈。頌第二合正明施潤。上云于時如來。
觀衆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所堪任。而爲
説法。從佛説平等以下。十三行偈。頌第三
合潤稱種物根性。上云旣聞法已。離諸障
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就中
有二。第一正頌。第二從如是*加葉以下。一
行半偈。結頌。本云。頌合不自知。從*迦葉
當知以下。述中根人領解中。第二重勸加
葉等信前三後一之義。亦可見
授記品第六 此是譬説開三顯一。化中根
中。第四明如來授記中根人。卽因之立名。
故云授記品。就中有二。第一正爲四大聲
聞授記。第二品末一行偈。許爲下根説
同歸之理。就第一正授記中有三。第一正
爲四大聲聞授記。第二從爾時大目健連
以下。別爲三聲聞授記。第三從我諸弟子
以下。有一行半偈。通爲五百弟子授記。就
第二別爲三聲聞授記中。卽有二。第一
三聲聞請記。第二如來隨請授記。第三
五百人授記。可見。從我及汝等以下。一行
偈。許爲下根人説同歸之理。然此語應當
在化城之初。蓋是出品目家。欲以偈集列
故爾也
化城喩品第七 從此下。凡有三品。是明廣
開三顯一。化三根人中。第三擧宿世因縁
廣開三顯一。化下根人。以化城喩爲化。故
云化城喩品。若准例上應有四段。而唯有
三事略無述成。又領解亦入授記中故。直
開爲二。第一此化城一品。正擧宿世因縁。
化下根人。第二後二品。授記下根人。此品
初開爲二。第一初一長行偈。先嘆能見。卽是
佛智。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正明宿世
結縁。長行中有二。第一先出所見。第二從
我以如來知見以下。正出能見卽可見。第
二偈頌七行偈。亦分爲二。第一初五行偈。
頌上所見。從如來無礙智以下。二行偈。頌
上能見。亦可見。從佛告諸比丘以下。第二
正明宿世結縁。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
亦有二。第一從初訖住於禪定八萬四千
劫明結縁之由。第二從是時十六菩薩沙彌
知佛入室竟長行。正明結縁。言遠劫有佛。
名大通智勝如來。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
子。見父出家修道成佛。共詣佛處種種供
養。請聞説法。時佛卽爲説四諦及十二因
縁之義。時十六子。聞法發心。亦隨出家。皆
爲沙彌。亦請無上大道。時佛卽爲説法花
經。是則名爲結縁之由。佛説經已。十六沙
彌各皆登坐爲時衆復講法花經。是則正
明結縁。于時第十六沙彌。今我釋迦。時
聞復講大衆。卽今汝等是言三乘人。昔來
有如是結縁之事。故今亦敎化。不可不信
也。所謂擧宿世因縁。化下根之旨。唯是
也。就第一結縁之由亦有二。第一從初訖
哀愍而敷演。無量劫集法。明十六王子及
十方梵王。請轉法輪。是則結縁之遠由。第
二從大通智勝佛。受十方梵王請以下。明
受請爲説法。是則結縁之近由。就第一請
轉法輪中。初開爲二。第一明大通智勝佛修
道成佛。第二從其佛未出家時以下。正明
請轉法輪。就第一修道成佛中有三。第一
明成佛坐樹下至十劫猶不現世。第二
明諸天見知作種種供養。從爾時以下是。
第三明過十少劫乃成佛。從諸比丘以下
是。就第二請轉法輪中。自有二。第一十六
王子等請。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十方
梵王請。十六王子唯請大乘法輪。可見。就
第二十方梵王請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
勝諸天光。先明發請之由。第二從爾時東
方以下。出正請。第一可見。言因見六種震
動。大光明。而請也。就第二正請中。第一東
方梵王請。次東南方梵王請。此二王皆請少
乘法論。次南方梵王請。次西南方梵王。乃至
下方梵王請。此三王皆請大乘法*論。次上
方梵王請。此王幷請大少乘法*論。就此諸
梵王。皆有六事。一見光而驚。二共議。三衆
中有智人爲證。四詣佛三業供養。五請説
法。六佛默然爲許。皆可見。從爾時大通智
勝佛。受十方諸梵天王以下。結縁由中第二
明大通智勝如來。受十六王子及諸梵王請。
爲説法輪。卽是結縁之近由。就中有三。第
一爲説二乘法輪。第二從爾時十六王子
以下。別爲十六王子説大乘經。第三從説
此經已。卽入靜室以下。明大通智勝如來。
説法花已。卽入定爲作復講之由。就第一
説二乘法中卽有二。第一明受請爲説。第
二從佛於天人大衆中以下。時衆因説皆
得益。可見。就第二別爲説大乘經中亦
有二。第一十六王子請説。第二從爾時彼
佛以下。隨請爲説。就第一請中卽有三。第
一明十六王子出家。第二從俱白佛言以下。
正請。第三從爾時轉輪聖王以下。明王眷
屬。見十六王子出家皆亦隨出。亦可見。
就第二正爲説中亦有三。第一隨請爲説。
第二從説此經已以下。明奉行。第三從佛
説此經以下。明説經劫數。從説此經已以
下。結縁近由中。第三明大通智勝如來。説
法華已。卽入定爲作十六王子復説之縁。言
佛旣入定。不可令空法坐故。十六王子。皆
昇法坐復講也。至此以前皆是擧長行明
宿世事中第一。先明結縁之由。從是時十
六菩薩沙彌以下。竟長行。第二正明結縁。
就中亦有法説譬説。就法説中開爲三。第
一正明登坐覆講結縁。第二從佛告諸比
丘以下。明結縁以來。恆敎化來之相。第三
從諸比丘。若如來自知。𣵀槃時到以下。明
今日相値先三後一意。就第一正明䨱講
結縁中。亦有二。第一明昇坐復講。令時
衆得益。第二從大通智勝佛以下。智勝佛
從定起。讃嘆十六沙彌。仍勸時衆亦可見。
就第二結縁以來。恆敎化來之相中有五。
第一正明結縁以來。恆敎化。第二從諸比丘
我今語汝以下。明十六沙彌現已成佛。第
三從諸比兵以下。更結恆敎化。第四從爾
時所化以下。會通古今。第五從我滅度後
以下。擧未來亦不廢。深證結縁之旨。餘
國作佛者。言作他佛身敎化也。方便所説
者。謂初説有三也。從諸比丘若如來以下。
擧法説正明結縁中之第三明今日相値
先三後一之意。就中亦有四。第一明如
來見衆生大乘機發。第二從便集諸菩薩以
下。明爲説今日法華。第三應有以大乘
化衆生不得。但經文略而以義玄出。第四
從比丘當知以下。明以少乘化衆生得。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𣵀槃時到者。若之言如。
欲明昔來敎化如今日相値。以大乘爲化
故。言如也。𣵀槃時到者。説法華時。去𣵀槃
經敎不賒。大乘機發仍説法花故。云𣵀槃
倒。又解言。正發大乘機時。如來三乘化
功將斷。故言𣵀槃時到。衆又淸淨者。謂發
大機。言不以五濁爲障故云淸淨。信解堅
固者。謂大乘信。了違空法者。亦已達空理。
從便集諸菩薩以下。第二爲説法華。便集
諸菩薩者。卽是上言四衆圍遶。世間無有二
乘唯一佛乘者。卽上方便品。云先三是方便。
今一是眞實。此次以義玄出第三以大乘
不得化。從比丘當知以下。第四明以三
乘得化。以方便深知性樂。深著五欲者。言
見有三乘機也。爲是等故。説於𣵀槃者。爲
説三果也。是人若聞。卽便信受者。言隨敎信
受也。問曰。上方便品及火宅。同明初不得
以大乘爲化。故先以三乘爲化。而後見大
乘機發。卽爲説法華。此中先明見大乘機
發爲説法華。更明以大乘不得化故。以
三乘爲化。此二不同。何故爾也。答曰。此中
不以次第者。只欲承上。卽明我昔作沙
彌時。知汝等有大機。卽爲*䨱講法華。汝
等于時已得大乘解。以此爲因。今日相値。
亦發大機。是故我卽爲説今日法花。豈可
不信。若爾何不速爲説。所以次明無大機
故。不得爲説。唯有三機故。以三乘爲化
也。方便品及火宅。用次第者。欲明如來出
世本意。唯欲爲説大乘。而衆生無大機故。
先用三乘爲化。因敎修行後發大機。故卽
爲説法華也。所以今此中譬説。還述上方
便品。及火宅次第爲説也。今此法説總取第
一正明結縁。第二結縁以來恆敎化。爲一種
法説。第三明今日相値先三後一之意中。
四重各爲四種法説。大合爲五種法説。皆爲
下五種譬作本。從譬如五百由旬以下。第
二譬説。就中亦有開合。就開譬中凡有五
種譬。第一從初訖欲過此難。名爲導師譬。
此譬近卽爲上第一正明結縁。及結縁以來
恆敎化作譬。中卽擬窮子領解八譬中第一
父子相失譬。及火宅十譬中。第一宅主譬。遠
卽擬方便品十種法説中。第一明釋迦怗
同諸佛以爲化主。第二從所將人衆以下。
名爲懈退譬。此譬近卽爲上第四以義玄
出。初不得以大乘爲化作譬。中卽擬窮
子領解中第三明長者喚子不得譬。及火宅
中第三明長者救子不復譬。亦遠擬方便品
第三。初不得以大乘爲化。第三從道師
多諸方便以下。名爲設化城譬。此譬近卽爲
上第五以三乘化得作譬。中卽擬窮子領
解中第四喚子得譬。及火宅中第四救子得
譬。亦遠擬方便品中。第四明以三乘化衆
生得。第四從爾時*導師以下名爲知止息
譬。此譬近卽爲上第二明見發大乘機作
譬。中卽擬窮子領解中第六見子志至大譬。
及火宅中第五見子勉難譬。亦遠擬方便品
第五明見衆生發大乘機。第五從卽滅化
城以下。名爲將至寶所譬。此譬近卽爲上
三爲説今日法華作譬。中卽擬窮子領
解中第七付家業譬。及火宅中第八等與大
車譬。亦遠擬方便品中第八正爲説今日法
華。今第一導師譬。譬如五百由旬者。本義云。
三百由旬譬三界。第四百由旬譬七地所斷
習氣。第五百由旬譬八地以上所斷無明。然
明宿世結縁。化下根中。不宜明地上事
故。私釋五百由旬直譬五道衆生。卽義同
上火宅云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
止住其中。亦同窮子領解云捨父逃逝。久住
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險難惡道者。譬
五濁八苦。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者。本義云。生
死逆流者希故。云無人。非謂絕無一二人
也。私釋。無人之處人常怖畏。義如五濁八苦
理自可畏也。若有大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者。言衆生理有欲過生死五濁八苦。至於
佛地也。有一*導師。聰慧明達者。導師譬爲
復講沙彌。善知嶮道通塞之相者。應失解
爲塞。應益解爲通。言十六沙彌。善知衆生
根性相生也。將*導衆人欲過此難者。言欲
出生死也。從所將人衆以下。第二懈退譬。
爲上第三以義玄出以大乘不得化作
譬。中路懈退者。中路譬人天乘敎。言失其
大乘解流行人天敎中也。白導師言。我等
疲極者。言失解更求。非可易得故云疲極。
而復怖愄不能復進者。以少機望大乘敎。
旣非其分故。云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
者。修大乘得佛果非近也。今欲退還者。欲
歸其人天敎也。卽義同上火宅。云父雖憐
愍。善言慰誘。而諸子等。不肯信受。又同窮
子領解。云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
何爲見捉。從導師多諸方便以下。第三設
化城譬。爲第五以三乘化得作譬。就中
有三。第一從初訖而欲退還。名爲導師善
知。衆人心性譬。義同上云如來深知。衆生
性樂。又同火宅云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
好。復同窮子領解云時二使人。卽求窮子。
旣已得之。第二從作是念已以下。正設化
城譬。卽同上云爲是等故。説於𣵀槃。第三
從是時疲極之衆以下。名衆人受化城譬。
卽同上云是人若聞。卽便信受。過三百由旬。
化作一城者。譬三界外有三果也。汝等勿
怖莫得退還者。譬勸取三果。義同上火宅
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亦同窮子領解語
諸作人。汝等懃作。勿得懈息。今是大城。可於
中止者。示三果今在三界外。義同上火宅。
如是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
戲。隨意所作者。與三果不虛也。義同火宅
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亦同窮子領解咄男子
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賈。若入是城。快
得安穩。先至寶所。亦可得去者。言得離三
界也。此歎三果。卽義同上火宅云汝等所
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有悔。亦
同窮子領解云諸有所須。瓫器米麵鹽酢之
屬。莫自疑難。私釋。寶處譬法華經。亦可得
去者。言因二乘之力速至法華。亦可如前
出三界。若以寶所譬三果者。下言寶所在
近。亦應譬三果。然義似非爾。故知。但譬
法花經也。從是時疲極之衆以下。第三明
衆人信受化城譬。卽同上云是人若聞。卽便
信受。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憙嘆未曾有者。
義同火宅云爾時諸子。聞父所説。珍玩之
具。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亦同窮子領解。云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我
等今者。免斯惡道。*決得安穩者。義同火
宅云互相推排。亦同窮子領解。云由是之
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於是衆人前。入化
城生已度想者。義同火宅云競共馳走。亦
同窮子領解。云過是已後。心相體信。生安
穩想者。義同上火宅云諍出火宅。亦同窮
子領解。云出入無難。本義云。於是衆人前
者。同競共馳走。從入化城以下。同諍出
火宅。然但疑者。上火宅。但云三車在於門
外。若以此爲例。卽應言過三百由旬。化
作三城。何故只言一城。答曰。三車一城。則
是一種。何則。聲聞斷正使別相枝條。縁覺
浸斷少習。菩薩正習淸盡。則其知見有上
中下之別。故上火宅以譬三車也。而此三
無學人。同是三界因盡果亡。則其二種無爲
無差。故此以譬一城也。又問上火宅中。但
聞三車在於門外。而不適乘。若以此爲例。
此中亦不應適入。而猶言入者何也。答曰。
本義云。上火宅卽是中根。或以理惑敎。或
以敎惑理。故旣出門外知無車可乘。但
索而不乘。今此卽是下根以敎惑理故。卽
信而入也。然疑者。夫今此三説但爲明三
品衆生得解之相。亦復可然。而此三説皆
是同明三無學人修三乘。證果之相。所以
此三説卽同更無異意。但如是之義。今三
品衆生。不能等悟。故有此三説也。所以今
私釋者。上火宅中不言適乘者。三車本無。
但欲令諸子出於火宅故。以三車爲勸。
所以實不得乘也。此明入者。亦非適入之
謂也。但其信誘語。則義似實入也。內合
皆可推。然則雖復三車得乘。化城不入。亦
是一種義。無可妨。又問上火宅中。直言三
車在於門外。而不言有化車。此中不直言
有城。便言化作一城。何故爾也。釋曰。上火
宅不言化作三車者。上火宅中。正以盡無
生二智爲體。然則此二種智。理是非無。所
以不言化作三車。此只以因盡果亡二種無
爲處爲城。然則此二種無爲。理自非有。故
言化作。二種無爲譬化城。至四安樂行品
强力譬可證。從爾時導師以下。第四名爲
知止息譬。爲上第二法説見發大乘機作
譬。上云若如來。自知𣵀槃時到。衆又淸淨。
此諸人衆。旣得止息。無復疲倦者。言因三乘
敎修行。仍發大乘機。又義同上火宅云見
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無復障礙。亦同窮子領解。父知子意。漸已通
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從卽滅化城以下。
第五名爲將至寶處譬。爲上第三法説爲
説法華作譬。上云便集諸菩薩。世間無有
二乘唯一佛乘。亦義同上火宅各賜諸子。等
一大車。亦同窮子領解。今吾所有。一切財
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卽滅化城
者。譬昔三是方便。卽是開三。汝等去來寶處
在近者。寶所譬法華一果。明今一是眞實。
卽是顯一。從諸比丘以下。第二合譬。就中
有二。第一正合。第二擧外譬怗合。五譬皆
合。但文略。從初訖應去應度。合第一導師
譬。從若衆生但聞以下。合第二懈退譬。從
佛知是心以下合第三爲作化城譬。若衆生
住於二地此一句。合第四知止息譬。從如來
爾時以下。合第五將至寶所譬。合第一導
師譬可見。但合第二懈退譬。若衆生但聞
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者。言無大
機。合上所將人衆中路懈退。佛道長遠。久受
懃苦。乃可得成者。言不欲修大乘。合上前
路猶遠。今欲退還。從佛知是心以下。合第
三爲作化城譬。上開譬中有三。第一導師知
衆心怯。第二正爲設化城。第三明衆人受
化城。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者。合上此等可
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以方便力。而於
中道爲止息故。説二𣵀槃者。合第二正爲作
化城云以方便力。於嶮道中。過三百由旬。化
作一城。略不合第三衆人受化城。上云是
時疲極之衆。心大歡憙。生已度想生安穩想。
若衆生住於二智者。合第四知止息譬。上
云知此衆人。旣得止息。無復疲倦。二地者卽
是盡無生二種智。言由此二智仍發大機
故。云合第四知止息譬。又云此句合第三
爲設化城中第三明衆人受化城譬。第四知
止息譬。但隱從不顯。從如來爾時以下。第
五合將至寶所譬。就中有二。第一明顯
一。第二從但是如來以下。明開三所住地
謂二種智。所得𣵀槃者。謂二種無爲。合上卽
滅化城。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所在近。但是
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説三者。開三
是方便。合上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從如彼
導師以下。合中第二擧外譬怗合。但略第
二懈退譬。餘四譬皆擧。卽可見。正明宿世
結縁中。長行偈有二。長行已竟。今第二偈
頌。上長行初開爲二。一者結縁之由。二者正
明結縁。今四十九行半偈分爲二。初二十二
行半偈。頌第一結縁之由。從是諸沙彌等
以下。二十七行偈。頌第二正明結縁。上第
一結縁由中有二。一者明遠由。二者明近
由。今二十二行半偈分爲二。初十二行偈。
頌第一遠由。從無量慧世尊以下。十行半
偈。頌第二近由。上第一遠由中有二。第一
明行道得佛。第二明請法。十二行偈。初四
行頌第一行道得佛。從彼佛十六子以下八
行偈。頌第二請説法。上第一修道得佛中有
三。第一不速現成第二諸天供養。第三正
現成佛。今四行偈。初一行偈頌第一不速現
成佛。從諸天神龍王以下。二行偈。頌第二
諸天供養。從過十少劫已以下。一行偈。頌
第三正現成佛。從彼佛十六子。以下八行。
頌第二請説法。上中有二。第一十六王子請。
第二十方梵王請。今八行。初二行半偈。頌第
一十六王子請。從爲覺悟群生以下。五行半
偈。頌第二十方梵王請。上中有二。第一發
請之由。第二正請。初二行半偈。頌第一發請
之由。後三行偈。頌第二正請。從請佛轉法
輪以下是。上有六方梵王請。而今總頌不
別也。從無量慧世尊以下。十行半偈。頌第
二近由。上中初開爲三。第一受請爲説二
乘法輪。第二別爲十六王子。説大乘經。第
三説經已。入定爲十六王子復講之縁。今
十行半偈。初五行偈。頌第一説二乘法。從
時十六王子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二別爲
説大乘。從彼佛説經已以下。一行偈。頌第
三入定。皆可見。上第一爲説二乘法中有
二。第一正爲説。第二時衆得益。五行偈。初
二行偈。頌第一正爲説。從宣暢是法時以
下。三行偈。頌第二得益。上第二別爲説大
乘中有二。第一請。第二爲説。四行半初二
行偈。頌第一請。從佛知童子心以下。二行
半。頌第二爲説。從是諸沙彌等以下。二十
七行偈。頌第二正明結縁。上中有法説譬
説。今二十七行初八行。頌第一法説。後十九
行偈。頌第二譬説。上第一法説中有三。第
一正明結縁。第二結縁以來恒敎化。第三今
日相値先三後一之意。今八行初三行。頌
第一正明結縁。從彼佛滅度後以下。三行
偈。頌第二恒敎化。從我在十六數以下。二
行偈。頌第三今日相値先三後一之意。上
譬説中。卽有開合。今十九行偈。初十一行半
偈。頌第一開譬。後七行半偈頌合譬。上開
譬中有五種譬。今皆頌。初三行偈。頌第一
導師譬。從衆人皆疲倦以下。一行偈。頌第
二懈退譬。從導師作是念以下。五行偈。頌
第三設化城譬。從導師知息已此一句。頌
第四知止息譬。從集衆而告言以下。二行一
句偈。頌第五將至寶所譬。從我亦如是以
下。頌合譬。上合譬中初有二。第一正合。第
二擧外譬怗合。今但頌第一正合。略不頌
第二擧外譬怗合。上合中有五。今皆頌之。
初二句頌合第一導師譬。從見諸求道者
以下。一行偈。頌合第二懈退譬。從故以方
便力以下。一行偈頌合第三設化城譬。次
二句頌合第四知止息譬。從爾乃大衆集
以下。四行半偈。頌合第五將至寶所譬。本
義云。從諸佛之導師以下。一一行偈。頌第
二擧外譬怗合


法華義疏第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擧宿世因縁開
三顯一。化下根人中。凡有三品。卽分爲
二。化城喩一品。正明宿世結縁。化下根人。
此品與授學無學人記品。爲下根人授記。
若准上來。先有佛説。次有領解。次有述成。
次有授記。何故唯有授記不有領解及述
成者。下根之人。解旣在後。雖有內懷。不
敢發口領解。是以如來明達此心。不待領
解卽爲賜記所以因得授記。仍申己領解。
所以雖有領解。不別立品。旣有授記。卽述
成自去。故亦略也。何則若無可述。那得賜
記。然此品中。富樓那受記。又千二百人授
記。亦五百人受記。亦總爲諸聲聞授記。何
故止言五百弟子授記品者。五百人得受
記名號眷屬多少悉皆是同。又能領解。餘者
不爾。所以止言五百弟子授記品也。就此
品中自有二。第一富樓那家授記。第二從
爾時千二百以下。明諸聲聞家授記。就第
一富樓那家授記中亦有二。第一經家叙富
樓那聞未聞內心歡憙。第二從佛告諸比
丘以下。正明賜記。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
宜説法者。謂上方便品及火宅之説。又聞授
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總明
上中二根人得記也。復聞宿世因縁之事復
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者。卽謂化城品
中事也。深心本願者。言十六王子時一切智
願也。就第二正明賜記中。亦有長行偈。長
行中亦有二。第一先明富樓那本是大行菩
薩。但欲化物十方世界。內祕菩薩。外行聲
聞。助作佛事。以此爲例。上中二根皆然。而
但此明者。欲以擧下況上也。第二從諸比
丘以下正賜記。就中亦有二。第一記行因。
第二從無量阿曾祇劫以下記果。皆可見。
偈中凡有二十一行半偈。分爲二。初七行偈
頌第一富樓那本。從今此富樓那以下十四
行半偈。頌第二正賜記。就中有二。初七行
半偈。頌上賜因。從其後得成佛以下七行
偈。頌記果。亦可見。從爾時千二百羅漢以
下。第二諸聲聞授記。就中自有二。第一正
賜聲聞。第二從爾時五百羅漢於佛前以
下。明得記下根人領解。就第一正賜記中
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先賜千
二百人。從其五百羅漢以下。賜五百人。就
第一千二百人得記中亦有二。第一經家
叙求記內心所請。第二從佛知此心以下
正賜。偈中凡十一行偈。亦分爲三。第一初六
行偈。頌千二百人得記。從其五百比丘以
下三行半偈。頌五百人得記。從加葉汝已
知以下一行半偈。以義頌總諸聲聞得記。
從爾時五百羅漢以下。第二明得記人領
解。亦有長行偈。就長行中有二。第一擧法
説略領解。第二擧譬廣領解。第一法説可
見。但就第二譬説卽有開合。開譬中有五
譬。第一名爲繫珠譬。卽領上化城中第一導
師譬。第二其人醉臥不自覺知二句。名爲不
自覺知譬。領上化城中第二懈退譬。第三從
起已遊行以下。名爲行他國譬。領上化城
中第三設化城譬。第四從於後親友以下。
名爲親友相値譬。領上化城中第四知止息
譬。第五從而作是言以下。名爲示寶珠譬。
領上化城中第五將至寶所譬。譬如有人者。
卽下根人自譬己身。至親友家者。親友譬十
六王子。家譬三界。言聖人以化處爲家。醉
酒而臥者。譬以五濁八苦爲惛。是時親友
官事當行者。譬化縁既盡就化他方。以無
賈寶珠繫於衣裏與之而去者。大乘譬無
*賈寶珠。言十六王子爲説大乘。而後就化
他方。衣裏譬大乘信。而不能亡壞體信。故
言繫於衣裏。問曰。若言至親友家而醉者。
是則親友與酒令醉。內合亦然。則是十六王
子與衆生五濁八苦令惛。釋曰。聖人云何
作煩惱縁。但此文少倒。應言有人醉酒至
親友家而臥。問曰。衆生與十六王子。皆以
三界爲家。則此衆生從何而來故云來至
耶。答曰。王子與衆生雖共一家。王子既
爲化主。自當家主故。則衆生義自成來。故
云來至親友家也。若以流來義亦可得。又
問。既云衆生以五濁八苦爲障其大機故。
不得以大乘爲化。則義如以酒爲亂其
正志故不爲繫珠。而若如此文。當其醉
時而繫。若爾當以五濁八苦爲惛時。爲説
大乘故耶。釋曰。五濁八苦。若非登聖那得
絕無。但或有動不動義。如醉酒或甚或可。
當繫珠時。雖醉猶可。故得爲繫。內合亦然。
衆生五濁不動時爲説也。一云。亦可當繫
珠時無正是珠之信。但有繫物之信。因此
爲繫也。內合亦然。于時無正大信。但有樂
欲之信。因此爲説也。好則好矣。但違上來
所説發大機故。爲説大乘之旨。一云。亦可
當其醉時都無一信。而猶爲繫者爲後有
利故也。爲後可利。卽是大乘機發。卽問。若
爾今日亦應無信。然則展轉無窮。何時成
信。釋曰。何無成信。或因一説而信。或二
三説而成。或須無數而成。衆生神根各異。
解悟不同。所以聖人隨機爲説亦無窮也。此
家以未來善感敎者也。是人醉臥都不覺知
者。第二不自知譬。領上第二懈退譬。言無
大機故不得以大乘爲化。當繫珠時。雖
醉猶可。但醉臥久故。忘而不知也。內合五
濁八苦起動久故。忘其大信也。從起已遊
行以下。第三遊他國譬。領上化城中第三設
化城。言以三乘得化。就中有二。第一名
親友見醉起行譬。如來見衆生發少乘機。
領上化城云導師知衆所樂。第二從若少以
下。名得少爲足譬。三乘人受三乘爲足。領
上化城云衆人受化城。起已遊行者。言酒雖
未醒。理非永臥故起行也。內合衆生雖無
大機。理非永迷故。亦發三乘機也。到於
他國者。今失其本大乘解。將入三乘敎中。
如*到他國。爲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
者。爲欲得二果懃修四諦及十二因義也。
至此以前領上化城云汝等可愍云何捨大
珍寶而欲退還。若少有所得便以爲足者。明
二乘得少分爲足。卽領上化城云我等今
者免斯惡道生已度想生安隱想。於後親友
會遇見之者。第四名親友相値譬。頌上化城
第四知止息譬。言如來見發大機。上云此
諸人衆旣得止息無復疲倦。從而作是言以
下。第五名爲示珠譬。頌上化城中第五將至
寶所譬。言爲説今日法華。上云即滅化城語
衆人言汝等去來寶所在近逈者大城我所
化作。就中有三。第一何爲衣食乃至如是
者。非其求少。即領上云*逈者大城我所化
作。第二從我昔以下。非其忘本爲正示。即
領上汝等去來寶所在近。第三從汝今以
下。以義領勸修今一。從佛亦如是以下。
第二合譬。從初訖令發一切智心。合第一
繫珠譬。而尋廢忘不覺不知者。合第二不自
知譬。從既得阿羅漢道以下。合第三行他
國譬。一切智願猶在不失者。合第四相値譬。
從今者世尊以下。合第五示珠譬。從世尊
我今乃知以下。懸合第六得珠歡憙譬。皆
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二行半偈。上長行中
有法説譬説。今初二行半偈。頌第一法説。
後十行偈頌譬説。頌法説可見。上譬説中
有開合。初六行偈頌開譬。後四行偈頌合
譬。上開譬有五譬。今皆頌之初一行三句
偈。頌第一繫珠譬。時臥不覺知。此一句頌
第二不自知譬。從是人既已起以下二行偈。
頌第三行他國譬。次三句頌第四親友相値
譬。示以所繫珠。此一句頌第五示珠譬。從
貧人見此珠以下一行偈。懸頌得珠歡憙譬。
然上言醉酒。此言貧窮。唯是少異。上言醉
酒。譬以惑爲障。此言貧寶。譬窮大乘功
徳。又此中但言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饍。而
不言有酒。所以知非親友酒也。從我等
亦如是以下頌合譬。上中有六合。今但略
不頌合第四今相値譬。餘皆頌之。初一行
頌合第一繫珠譬。我等無知故不覺亦不知
者。頌合第二不自知譬。得少𣵀槃分自足不
求餘者。頌合第三行他國譬。從今佛覺悟
我以下一行偈。頌合第五示珠譬。從我今
從佛聞以下一行。頌懸合第六得珠歡憙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就中有二。第一請
記。第二佛賜。就第一請中有二。第一阿難
羅睺羅請。第二爾時學無學人以下。二千人
請。第二賜記中亦有二。第一先賜阿難羅睺
羅。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賜二千人記。就
第一賜阿難羅睺羅記中。先記阿難。後記
羅睺羅。記阿難中有五重。第一正記。第二
從爾時會中以下。大衆生疑。第三從爾時
世尊以下。如來釋疑。第四從阿難面於佛
前以下。明阿難因賜記得宿命知。第五從
爾時阿難以下。以偈嘆佛。皆可見。就第二
記羅睺羅中。有長行偈可見。從爾時世
尊以下。第二二千人得記。就中亦有二。第
一正記。第二爾時學無學以下。亦嘆佛。就
第一正記中。亦有長行偈。亦可見
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受持讀誦解説書寫
五種法師功徳。故因爲品目也。夫開三顯一
以明因義中。初開爲四。第一略開三顯一
動執生疑。第二大衆懷疑致請。第三廣開
三顯一斷疑生信。第四別流通因義。從此
品以下四品是。第四別流通因義。四品分
爲三重。第一此法師品與見寶塔品。明受
持因義者功深。流通因義者報重。慕覓流
通之人。第二持品。明堪流通者奉命流通。
第三安樂行品。勸接退墮之人。就第一覓
流通中二品。即自爲二。第一此品明釋迦
自覓。第二見寶塔品。多寶如來助覓。就釋迦
自覓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我今獲大利
偈直覓。第二從藥王今告汝以下。因明流
通方法作覓。又就第一直覓中亦有二。第
一明隨憙功深報重。第二從若復有人以
下。明通經功深報重。就第一隨憙功深中
亦有二。第一明現在弟子隨憙。第二從佛
告藥王以下。明後世弟子隨憙。就第二明
通經功報中有長行偈。長行中有四。第一
明現在師功深報重。第二從若善男子以
下。明後世師功報之相。第三從若有惡人
以下明謗此二師罪報重。第四從藥王其
有以下。明應供此二師。二世師中皆有二。
一先明下品師。二從何況以下。明上品師。
皆可見。第三謗罪報重。謗經則三寶理永
絕。故重於謗佛也。然只取一邊不論福
厚薄也。偈頌中凡有十五行偈。初二行偈不
頌上文。汎勸尊重此經。從若有能受持以
下四行偈。頌第一現在師。從吾滅後惡世
以下三行偈。頌第二後世師。從若於一劫
中以下二行偈。頌第三謗罪報重。從有人
求佛道以下四行偈。頌第四應供。從藥王
今告汝以下。第二因明流通方法作覓。就
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有三。第一從初訖
當知是爲增上慢者。先嘆經。第二從善男
子以下。正明流通方法。第三從藥王我於
餘國以下竟長行。助護通經人。就第一歎
經中有五重。第一格量爲歎。言諸經中法
華最尊。第二從藥王當知以下。據人爲歎。
言在人則人尊。第三從藥王在在處處以
下。據處爲歎。言在地則地貴。第四從多有
人在家出家以下。就因爲歎。言諸修行中
不如聞此經。第五從其有衆生求佛道者
以下。就果爲嘆。言諸果中不如法華壽量
果。然若論稱機爲説令得利者。則諸敎皆
爾。所以偏嘆法華最第一者。只就會前開
後爲論故。然會前者。明三乘無異路語
萬善同歸。開後者。語萬善皆成佛。佛壽命
無窮極中。則開𣵀槃之前路。化常住之由
漸。前後兩望。二儀雙明。所以下即言已説當
説今説。前四重可見。但就第五據果歎中。
即有法説譬説。法説亦可見。就譬説即有
開合。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
之猶見乾土者。水譬壽量果。高原譬初敎及
第二波若敎。乾土譬八十年果。言前二敎中
求壽量果不得。但得八十年果。知水尙遠。
施功不已者。譬聞維摩敎。轉見濕土者。濕
土譬維摩敎七百阿曾祇果。言爲得水則濕
土少近。內合於壽量果七百阿曾祇少近。泥
譬今日法華經。其心快定知水必近者。至
法華方知壽量果。本義云顯土譬無量義
經。從菩薩亦如是以下第二合。就中有三。
第一正合。第二釋合。第三從藥王若有菩薩
以下誡勸。開方便門者。開昔三是方便。示眞
實相者。示今一是眞實。一因一果之理盡在
此經中。故云藏。金剛心時方窮其底故言
深。以諸餘義不可破壞故言固。其理杳
然故言幽。行因久到故言遠。得之者希故
云無人能到。從藥王若有善男子以下。因
明流通方法作覓中。第二正明通經方法。
可見。從藥王我於餘國以下。第三明助護
通經人。就中有五。第一明遣化人爲救。
第二明遣四部衆爲聽法衆。第三明遣天
龍神。第四明令説法者得見我釋迦身。第
五令不忘失文句。皆可見。偈頌中凡有十
八行半偈。上中有三。第一先嘆經。第二正
明通經方法。第三助護通經人。今十八行半
偈。初五行偈頌第一嘆經。從若人説此經
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二正明通經方法。從
若我滅度後以下九行偈。頌第三助護通經
人。上第一嘆經中有五第一格量嘆。第二據
人嘆。第三據處嘆。第四就因嘆。第五據果
嘆。今五行偈。初一行頌第一格量嘆。次四行
偈頌第五據果嘆。略不頌第二據人嘆。第
三據處嘆。第四據因嘆。上第五據果嘆中。
有法説譬説。今不頌法説。但頌譬説。即有
開合。初一行半偈頌開譬。從藥王汝當知
以下二行半偈頌合譬。上合中有三。一正
合。二釋合。三誡勸。今但頌正合略不頌其
二。從若人説此經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二
正明流通方法。初二行半偈。正頌上事。後
二行偈。以義明應起忍。從若我滅度後以
下九行偈。頌第三助護通經人。上中有五。
第一遣化人。第二遣四部衆。第三遣天龍
神。第四令見釋迦身。第五令不忘失句。今
皆頌。但不次第。今九行偈。初二行偈。頌第
二遣四部衆。若人欲加惡以下一行偈。頌第
一遣化人。從若説法之人以下二行偈。頌
第五令不忘失句。從若人具足徳以下一
行偈。頌第四令見釋迦身。從若人在空閑
以下一行偈。頌第三遣天龍神。從若人樂
説法以下二行偈以義結勸
見寶塔品第十一 此是覓流通人中。第二
多寶如來助覓。就中亦有長行偈。就長行
中有十九重。第一經家敍寶塔之相。第二
從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以下。明塔中出
聲讃嘆釋迦。第三從爾時四衆以下。明時
衆見塔歡怪幷生。第四從爾時有菩薩以下。
明大樂説菩薩欲釋衆怪即問如來。第五
從佛告大樂説以下。如來答寶塔來之所
以。第六從是時大樂説以下。明大樂説仍
發願欲見多寶如來。第七從佛告大樂説
以下。佛答汝若欲見多寶如來者。應集
十方分身諸佛。第八從大樂説白佛言以
下。明大樂説仍發願欲見分身諸佛。第九
從爾時佛放白豪一光以下。明釋迦放光
照十方分身諸佛。所以放光集諸分身者。
欲明諸佛尙尊重法而來。況汝等大衆豈
可不重。第十從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
薩以下。明十方分身諸佛既被光明。各與
其菩薩等共議欲來。第十一從時沙婆世
界即變淸淨以下。明釋迦三段變土欲容
諸分身佛。于時只是神力變土。是故經家
述之。所以三變者。是表破三乘執心也。則
其轉廣。廣二乘狹意也。第十二從爾時東
方釋迦牟尼以下。明分身諸佛皆集。遣使
問訊釋迦。第十三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
下。明釋迦既得相聞即起開塔示之。第十
四從即時一切衆會以下。經家叙大衆見
聞塔中事。滅度佛謂多寶如來。説如是言者。
謂上塔中出聲嘆言善哉釋迦也。嘆未曾有
以下。明今時衆嘆也。第十五從爾時多寶
如來以下。明多寶如來分坐喚釋迦坐。第
十六從即時是釋迦牟尼佛以下。明釋迦
就坐。所以多寶如來與釋迦佛共坐者。滅
度既坐欲明不生而現生。釋迦與多寶竝
坐者。欲明雙樹滅非實滅。第十七從爾
時大衆見二如來以下。明大衆見二如來
在空。仍復願欲在於空。第十八從即時以
下。明如來以神力接大衆在空。第十九
從以大音聲以下。正唱覓通經人。第二偈
頌凡有四十八行。上長行中有十九重。然今
但頌四段不頌十五重。今四十八行偈。初
三行半偈。頌第五答寶塔來之所以。從又
我分身以下三行偈。頌第七明若欲見多
寶如來應先集分身諸佛。從爲坐諸佛以
下五行半偈。頌第十一*沙婆世界變淸淨。
此亦經家自作偈頌。從告諸大衆以下三十
六行偈。頌第十九正覓通經人
持品第十二 此品明五種人受持弘經。故
云持品。此是明別流通因義中第二堪流
通者。奉命流通。五種人發誓流通故即有
五重。第一藥王菩薩及大樂説。頒類有二萬
諸菩薩發誓流通。第二從爾時衆中五百阿
羅漢以下。明得記聲聞等發誓流通。第三
從復有學無學以下。明得記學無學人等發
誓流通。第四從爾時佛姨母以下。明尼衆
發誓流通。第五從爾時世尊以下竟品。明
八十萬億諸大菩薩發誓流通。今此五種人
雖復皆誓流通。而初大行等誓通穢土。次
三種人皆誓通淨土。最後八萬億大土不
別淨穢直誓皆通。前四重可見。但就第五
八十萬億人誓通中有長行偈。長行可見。
就偈中有二十行偈。分爲六。第一初一行
偈。直誓我等當流通。第二次一行偈。誓爲
欲弘通此經故。能忍白衣諸難。第三從惡
世中比丘以下九行半偈。誓亦爲欲弘通
此經故。能忍諸惡比丘種種無道。第四從
濁劫惡世以下三行偈。亦爲欲弘通此經
故雖有惡鬼種種諸難而不惜身命。第五
從世尊自當知以下二行半偈。亦爲欲弘
通此經故不違惡比丘耶律。第六從諸聚
落城邑以下三行偈。結誓弘通。皆可見
安樂行品第十三 此品明四安樂行勸接新
發菩薩。故因爲品目也。此是別流通因
義中之第三勸接新發退墮。何則新發菩薩
聞上若能弘通此經功深報重。內心即有
我等亦弘通。但上持品中。諸大土等發誓
流通云。我等於後世爲欲弘通此經故。
雖遇白衣刀杖之苦。惡鬼入身之亂。求名比
丘毀謗之辱。惡僧*耶律之嘖。當起大忍
不惜身命。即懷。是乃行中最難。諸佛所歎。
若非久發大士誰能若斯。是以文珠知時。
爲諸新發菩薩請問住於惡世得通此經
之方法。所以如來即擧四安樂行用答文殊
請問。有四安樂行。菩薩若能修此四安樂
行者。雖在惡世無可憂慮。以勸新發退
墮之類。四安樂行者。一身善行。二口善行。三
意善行。四慈悲行。所以通名安樂行者。今
此四行。皆能離危得安。遠感樂果。故通稱
安樂行也。然萬行皆可用爲勸。何意只就
此四行爲勸者。今此四行。前三行即是自
行。後一慈悲行則是外化行。菩薩之道。將欲
正他先正己身。正己之要莫如三行。正
他之要慈悲爲本。天下萬行雖羅。要必在
此二行。菩薩若能修此四行。上則爲諸佛
所稱嘆。中則爲諸天所護念。下則爲諸人
所供敬。然則雖復惡世。無憂刀杖之困。惡
鬼入身之亂。況復求名比丘毀謗之辱。惡僧
*耶律之*嘖。所以如來據此四行爲勸也。
然此是私意。本釋少異。四安樂者。一智慧行。
二説法行。三離過行。四慈悲行。若判自行外
化。第一第三是自行。第二第四是外化行。亦
好隨欲可用。就中初開爲二。第一文殊問。
第二如來答。就第一文殊問中亦有二。第
一先嘆上中發誓諸大士。第二從世尊菩
薩以下正問。就第二如來答中亦有二。第
一直唱有四法。第二從一者菩薩以下。別
出四法。就中自有四。第一初一長行與偈
明身善行。第二從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以
下。亦一長行與偈。明口善行。第三從又文
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法欲滅時以下。亦一長
行與偈。明意善行。第四從又文殊師利菩
薩摩訶薩於後末世中以下。亦一長行與偈。
明慈悲行。就第一身善行中亦有二。第一
正明身善行第二從文殊是名以下。結身
善行。就第一正明身善行中。第一立行近
二處章門。第二從云何以下。釋兩章門。先
釋行處。後釋近處。行處即是身之行善。近
處即是身之止善。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
卒暴心亦不驚者。言觀假名空能亡是非。
於善不卒憙。於惡亦不卒驚。從又復於法
以下。明觀實空能不存諸境。從云何名菩
薩親近處者以下釋近處。即是身之止善。就
中有二。第一明不親近假有。第二從復次
菩薩以下。明不親近實有。就第一不親近
假有中。有十種不親近。一不親近國王王
子大臣官長。是驕慢縁。二不親近諸外道。
是邪見縁。三不親近諸戲境。是惡業縁。四
不親近諸殺生。是發惡穢縁。五不親近求
聲聞。是爲求大最妨縁。爲今日法花亦最
不宜。六不親近諸女人及處女寡女少女。是
愛染縁。爲求道最妨。七不親近五種不男。
是不定縁。八不獨入他家。是生疑縁。九不
樂畜年少子等。是散亂縁。十不親近常好
坐少乘禪師。本義前九皆是應不親近境。
從常好禪定以下。明應親近境。是名初親
近處者結。從復次以下。第二明不親近實
法有。此中文似縁不著眞諦。故云止善而
非也。但解實法即空。不存諸境故即是止
善。就中亦有二。第一正明眞諦空。第二擧
俗有證眞空。就第一正明眞諦空即有二。
前六句明心行處滅。從一切言語以下十一
句。明言語噵斷。第二擧俗有證空。但以
因縁有者。證心行處滅。從顚倒生故説者。
證言語*噵斷。從常樂觀以下結。上有結
假名親近故云第二親近也。偈頌中凡有
二十七行半偈。分爲二。第一初二十三行偈。
正頌上事。從若有比丘以下四行半偈。明
得果行報。釋此中文。本義配上長行作重
解釋。而私意少不安。故但直頌不作重也。
但從顚倒分別以下二行偈。頌上常好坐
禪。初一句明好禪之由。次一句正頌上常好
坐禪。言由有顚倒分別心故。捨此就彼山
間常好坐禪。然則何暇弘通此經於世間。
故知常好坐禪猶應入不親近境。本義云。
此二行非頌常好坐禪。從顚倒分別以下
五行偈。皆頌上不親近實法有。顚倒分別一
行。但擧非顯是。從文殊以下。明身行中
第二結。從又文殊師利以下。第二明口善。
本義云説法行。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
有二。第一明口之止善。第二從善修如是
以下。明口之行善。不樂説人及經典過者。經
過謂文句好惡。然言其短可忌。言長何過。
夫好擧他美必欲有報。所以君子不須也。
第二行善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六行半偈。
分爲二。第一初十一行半偈。正頌上事。從
我滅度後以下五行偈。亦明得果行報。從
又文殊師利以下。第三明意善行。本義離過
行。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三。第一
明止善。第二從當於一切衆生以下明行善。
第三從文殊師利以下。得果行報。皆可見。
第二偈頌六行。即分爲三。初二行偈頌第
一止善。從是佛子説法以下三行偈。頌第
二行善。從第三法如是以下一行偈。頌第
三得果行報。從又文殊師利以下。第四明
慈悲行。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正明慈悲行。第二從文殊師利是菩薩
摩訶薩以下。亦明得果行報。第一可見。
但就第二得果行報中有二。第一直明若
能以慈悲弘通此經。在人爲人所恭敬。
在天爲天所救念。第二所以能得如是報。
即釋言。此經於諸經中最尊故。上則三世諸
佛皆尊護。下則非諸人易得。所以能弘通者
得如是報也。就中擧法譬二説爲釋。法
説可見。擧譬説爲釋中。即有二譬。前譬
爲上。上則三世諸佛所尊護作譬。後譬亦
爲下。下則非諸人易得作譬。各有開合。强
力聖王譬如來。諸國譬三界所化處。少王譬
四魔。種種兵具譬如來種種神力。衆譬從
佛化諸弟子。隨功賞賜者。譬隨機爲説諸
餘經。髻中明珠譬法華。合可見。後譬亦有
開合。開譬可見。但就合中有三。第一正合。
第二擧外譬怙合。第三結合即可見。第二
偈頌凡有三十七行半偈。分爲二。第一初
十四行半偈。正頌上長行。從我滅度後以
下二十三行偈。總結勸四樂行。上長行中
有二。第一正明慈悲行。第二明得果行報。
今十四行半行偈。初四行偈頌第一正明慈
悲行。從譬如强力以下十行半偈。頌第二
得果行報。頌第一正明慈悲行可見。上第
二明得果行報中有二。第一直明報尊。第
二釋報尊。今不頌第一。但頌第二釋。上釋
中有二。第一擧法説爲釋。第二擧譬爲釋。
今不頌第一法説。但頌第二譬説。上中即
有二譬。二譬各有開合。今十行半偈。初三
行偈頌第一强力譬。從如有勇健以下。一
行偈頌後譬。從如來亦爾以下三行半偈。
頌合第一譬。從既知衆生以下三行頌合
後譬。從我滅度後以下二十三行偈中第二
總結勸四行。就中有二。第一初一行半偈。
直勸欲通此經當依此四行。第二從讀是
經者以下明報重。就中有四。初一行偈。明
現報重。從不生貧窮以下三行半偈。明未
來報重。從若於夢中以下十六行偈。明夢
報重。最後一行偈。總結皆重
從地踊出品第十四 因從地踊出菩薩等。
明佛壽長遠。故因爲品目。此經正説大開
爲二。第一明因一義。第二明果義長遠。此
前以來。皆明因一義已竟。從此品以下入
分別功徳品。訖如是之人等於是無有疑。明
果義長遠。今既明萬善皆是一因。即義自應
明以萬善爲一因所得果相。所以此明
以萬善爲一因而得故佛壽命亦長遠無
窮。但昔或言八十。又云七百阿曾祇者。亦
是如來方便之説。非是實説。明此果義亦
例同因義。初開爲四。第一從此品初訖我
從久遠來敎化是等衆。略開近顯遠動執
生疑。第二從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
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以下竟此品。
明大衆懷疑致請。第三擧壽量品。廣開近
顯遠斷疑生信。第四入分別功品訖如是
之人等於是無有疑。別流通果義。夫此四重
所由來者。衆生久聞如來壽命只是八十。
復聞七百阿曾祇。執以爲實。若卒聞佛壽
長遠無窮。必生疑怪。處心不安。所以如來
知時欲令大衆動其八十七百之執。懷疑
致請。不卒明佛壽是長遠。方指從地踊
出菩薩曰。此是我今成佛以來。始令發心
得不退地者也。又言我從久遠來敎化是等
衆。第一略説來意如是。大衆夢聞我今成佛
始令發心得住不退者。即生疑。常云菩
薩之道必無量劫修行方得。今如來成佛唯
是四十餘年。然則那得言此是我今成佛始
令發心得住不退地者耶。又聞我從久
遠敎化是等衆。則動其七百阿曾祇之執。
今所言久遠是何久遠猶指四十餘年而言
耶。復有餘久遠耶。若指四十餘年不足久
遠。若是餘久遠者。如來成佛非但四十餘年
過去。若然今將來亦應長遠。非但七百阿曾
祇。既有此疑。即不可不請。所以第二有疑
致請。夫如來深旨唯在廣説。不在於略。但
欲從時宜故須此略説。而今大衆請問既
至。即稱如來本意。復有何待。所以第三廣
擧微塵之譬。明如來成佛以來既久。非但四
十餘年。今將來亦長遠無窮。非但七百阿曾
祇。然則非但四十即是開近。非但七百即
是顯遠。廣略二説既竟。果義自圓。即應流通。
所以第四有別流通果義。本義云。亦有四。
第一從此品初訖當精進一心偈。名爲壽量
家別序。第二從爾時世尊説此偈已以下。
訖我從久遠敎化此等衆。名爲略開近顯遠
動執生疑。第三從爾時彌勒菩薩等心生疑
怪竟品。明大衆懷疑致請。第四從入分別
功徳品一品半。廣明佛壽命長遠斷疑生信。
不須別流通果義。就第一略開近顯遠動執
生疑中。初開爲二。第一從初訖汝等自當
因是得聞。先出略説所因第二從爾時釋迦
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以下。正明略
開近顯遠動執生疑就第一先出略説所因
中亦有四。第一明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請
佛我等亦欲弘通此經於此娑婆世界。第二
從止善男子以下。如來擧娑婆菩薩止他
方菩薩。第三從佛説是時以下。無量菩薩從
地踊出證成佛語。第四從爾時彌勒菩薩及
八千洹河沙諸菩薩衆以下。明大衆得見
從地踊出菩薩。請問其本。若論他方菩薩
請佛弘通者。欲令釋迦擧娑婆菩薩。娑婆
菩薩如言出來者。欲令大衆請問其本。仍
顯佛壽長遠。故云此四重皆是略説所因
也。第一第二可見。但就第三娑婆菩薩從
地踊出證成佛語中有二。第一經家叙踊
出之相。第二從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以下。
明踊出菩薩與釋迦往復問訊。就第一經
家叙中有八。第一直明踊出。第二從是諸
菩薩身皆金色以下。明踊出菩薩形色。第三
從先盡在此以下。明其住處。第四從是諸
菩薩以下。明其來意。第五從一一菩薩以
下。明其將衆數。第六從從地出已以下。明
其三業供養如來。第七從是菩薩摩訶薩以
下。明其作供養劫數。第八從爾時四衆以
下。明大衆見諸菩薩遍滿無量國。從菩薩
衆中以下。第二明踊出菩薩與釋迦往復
問訊。就中有四重。第一踊出菩薩問訊如
來。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如來答。第三從
爾時諸大菩薩而説偈言以下。踊出菩薩讃
歎釋迦。第四從爾時世尊以下。釋迦報歎
踊出菩薩。從爾時彌勒菩薩以下。略説所
因中第四明大衆請問踊出菩薩根本。就
中亦有二。第一此中菩薩衆問其釋迦如
來。第二從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以下。
明他方菩薩問其分身諸佛。就第一此中
菩薩等問釋迦中亦有二。第一經家叙彌
勒及衆菩薩欲問之意。第二從無量萬億以
下。以偈正問。凡有十九行半偈。分爲三。
第一初一行偈。總請答其今將問。第二從
是從何所來以下十四行偈。正問其所見。第
三從世尊我昔來以下四行半偈。總結請。
第一可見。但就第二正問中有六問。第一
初一句問住處。即問上第三先盡在此娑婆
世界。第二次一句問其來意。即問上第四
聞佛言我有娑婆菩薩此等必當弘通。從巨
身大神通以下一行半偈。問其身形色好
妙。即問上第二是諸菩薩皆作金色三十二
相無量光明。第四從一一菩薩以下九行偈。
問其眷屬。即問上第五一一菩薩。皆是大衆
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第五從是
諸大威徳以下二行偈。問其師。是不關上
經家叙。第六從如是諸菩薩以下一行偈。
問其裂地而出。即問上第一是時娑婆世界
地皆震裂。皆可見。從世尊我昔來以下四
行半偈。第三總結請。然上經家叙踊出中。
第六明踊出菩薩以三業供養。第七明其
作供養劫數。第八明大衆見諸菩薩遍滿
無量國。而此不問此三重者。以三業供養。
今現諸人皆能不足爲問。劫數長短即是如
來神力。亦無可怪。若如來使見。即有縁誰
其不見。所以不問此三重也。從爾時釋迦
牟尼佛以下問踊出菩薩根本中。第二他方
菩薩問其分身諸佛。就中亦有二。第一問。
第二從爾時諸佛各告以下。分身諸佛答且
待須臾。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以
下。第二正明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就中有
二。第一許答。第二從爾時世尊説此偈已
以下正答。就第一許答中亦有長行偈可
見。本義云。至此以上。皆是壽量家別序。就
第二正答中亦長行偈。然上彌勒凡有六問。
一問其住所。上云是從何所來。二問其來
意。上云以何因縁集。三問其身形色好妙。
上云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四問其眷屬。
上云一一諸菩薩所將無數衆。五問其師。上
云是諸大威徳誰其爲説法。六問裂地。上
云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皆裂皆
從中踊出。而可答中。但答其三問。略不答
餘三問。從初訖調伏其心令發道意。超答
其第五問師。從此諸菩薩以下。還答其第
一問住所。從阿逸多諸善男子等以下。答
其第二問來意。問身形色問眷屬。問裂地。
此三問皆非所答之要。所以略而不答。第二
以偈頌答。凡有八行半偈。分爲二。第一初
七行半偈。直頌答。第二從我今説實語以
下一行偈。以義勸信。上長行有三答。一答
師問。二答住處問。三答來意問。今七行半
偈。但雜頌答。不次第也。從爾時彌勒菩薩
以下。明果義長遠。中第二明大衆懷疑致
請。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
經家叙大衆疑念之相。第二從即白佛言以
下正請。第一可見。但就第二正請。亦有二。
第一先出所疑念。第二從世尊得佛未久
以下正請。就第一先出疑念中亦有二。第
一以法説爲出。第二以譬説爲出。皆可
見。就第二正請中亦有二。第一彌勒自陳
已解。第二從然諸新發菩薩下。正爲未
解請。亦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四行偈。上
長行有二。第一先出所疑念。第二正請。初
十一行偈。頌第一先出疑念。從我等從佛
聞以下三行偈頌第二正請。上第一先出所
疑念中有二。一以法説爲出。二以譬説
爲出。今十一行偈。初五行偈頌以法説
爲出。譬如少莊以下六行偈。頌以譬説
爲出。從我等從佛聞以下三行偈頌第二
正請。上中有二。第一彌勒自陳己解。第二
正爲未解者請。今三行偈。亦分爲二。初二
句頌第一彌勒自陳己解。從願佛爲未來
以下二行半偈。頌第二正爲未解請
壽量品第十五 此品極明如來壽命長遠。
以微塵爲量。故云壽量品。此是開近顯遠
以明果義長遠中第三廣開近顯遠斷疑生
信。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三重。第
一如來三過誡信。第二從是時菩薩以下彌
勒等奉勅。第三從爾時世尊知菩薩以下。
正廣説。前二重可見。但就第三正廣説中。
即有法説譬説。法説中亦有二。第一從初
訖壽命無量阿曾祇劫常住不滅。明成佛已
來久遠非但四十餘年。第二從諸善男子我
本行菩薩道以下。明今將來亦長遠無窮。非
但七百阿曾祇。就第一明過去長遠中亦
有三。第一正明過去久長。第二從從諸善
男子於其中間以下。明四種方便。自顯久
遠之旨。第三從如是我成佛已來以下。結
過去久遠。就第一正明久遠中有二。第一
擧法説略明久遠。第二擧微塵廣明久遠。
就第一直略明中亦有三。第一誡聽。第二
從一切世間以下。明惑者見應便謂今始
成種智。第三從然善男子以下。正略明久
遠。就第二擧微塵廣明久遠中亦有三。第
一如來先擧微塵問大衆。第二從爾時彌
勒菩薩等以下。大衆答佛問。第三從爾時
佛告諸大菩薩以下。正廣明久遠前二可
見。但就第三正廣明久遠中即有二。第一
直言久遠。第二就化處明久遠。化處即他
方此方二處。亦可見。從諸善男子以下。明
成佛已來長遠中。第二明四種方便。自顯
久遠之旨。就中即明四種方便故。自有四
重。一明燃燈佛等。二明名字不同。三明現
始成種智。四明所説不同。言能以此四種
神通無方化物。若未成佛。那得如是。本義
云。就第一法説中有四。第一明釋迦過去
中神通益物。第二從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
生樂於少法以下。明現在神通益物。第三應
有未來神通益物而略。故今以義玄出。第
四從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以下。即
所謂開近顯遠之言。結三世化物不虛亦
好。隨欲可用。於是中間。謂從過去至今王
城之前間。我説燃燈佛等者。就實爲論。定
光燃燈即是釋迦。但欲化物作二而言也。
次二重可見。就第四明所説不同中有三。
第一直言爲欲化物故所説不同。第二釋
能不同之所以。第三從以諸衆生以下。重釋
所以須無定。或説己身或説他身者。言或
説他身爲己身。説己身爲他身。此二句
明敎益。或示己身或示他身者。言或示他
身。爲己身。示己身爲他身。此二句明形
益。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者。言或示他事爲己
事。示己事爲他事。此二句通明萬事皆能
相返爲示。第二釋能不同之所以。標擬所
以能如是相返者何。釋曰。理本無定性如
來明達此理。故能得如是相反也。如來如實
知見三界之相者。觀三界無有定性。無有
生死若退若出者。理本無死可憂。無生可
憙。亦無退作下遇。亦無出作聖人。亦無在
世及滅度者。亦無在世者是凡滅度者是聖
也。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亦無聖義是實可
取。亦無世事是虛可捨。亦無如理可歎異
理可非。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者。言不以三
界見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者。
言明達此理故能得如是相反也。從以諸
衆生以下。第三重釋所以須無定。言寧理
實爾。而所以欲如理無定爲説者。亦由衆
生心性各異欲樂不同故然。可見。從如是
我成佛已來以下。明成佛過去久遠中。第
三結過去久長。常住不滅者。即是明常。但
具須五時之人猶不知。便謂如今世云常
在此處不移也。從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
道以下。擧法説。明如來壽命長遠中。第二
明今將來亦長遠無窮復倍上數。就中亦有
二。第一直明今將來亦長遠無窮。第二從
今非實滅度以下。釋物疑。疑者。若言如來
壽命今將來亦長遠無窮復倍上數者。即應
久住於世敎化衆生。而今猶云我將滅度。
即難信長遠。所以釋此疑曰。所言將取
滅度。但爲化物方便示滅。非實滅也。本義
云。從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於少法以
下訖而言滅度。明現在神通益物。就中有
三。第一從初訖作如是説。明王宮不生而
現生。第二從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以下。
明現生之後應滅之前神通益物。第三從如
是我成佛已來明雙樹非滅而現滅。亦好。
第一可見。但就第二釋疑中有二。第一正
釋。第二從諸善男子以下。結示滅非實滅。
就第一正釋中亦有三。第一直明示滅但
約化物。第二釋所以化物唯因現滅。言
欲以難遭爲勸故。第三重釋所以以難
遭爲勸。第一可見。但後二重釋中各有二。
第一正釋。第二從是故以下結。亦可見。從
又善男子以下。第二結示滅非實滅。諸佛
如來法皆如是者。言方便化物。則諸佛如我
釋迦也。爲度衆生皆實不虛者。正結方便示
滅者非虛也。本義云。從此又善男子以下。
法説中第四即所謂開近顯遠之言。廣開近
顯遠以明果義長遠斷疑生信中本有二。第
一法説。第二譬説今法説已竟。從此下第二
譬説。即有開合。就開譬中亦有七種譬。皆
爲上法説作譬。然上法説或取或不取。簡
作七種法説。爲此七種譬作本。上法説中
本有二。第一明成佛已來久遠。第二明今
將來亦長遠無窮。就第一成佛已來久遠中
有三。第一正明久遠。第二擧四種方便。自
顯久遠之旨。第三結成佛過去久遠。就第
一正明久遠中亦有廣略二説。今不取略
説。就廣説中亦有三。第一如來擧微塵問
大衆。亦不取。第二大衆奉答。亦不取。第三
正廣明久長。就中有二。第一直明久長。第
二據化處明久遠。今皆取爲二種法説。第
二擧四種方便。自顯久遠之旨中。即有四
種方便。一燃燈佛等。二名字不同。三現始成
種智。四所説不同。今略第一燃燈佛等第二
名字不同。唯取第三現始成種智。第四所説
不同。爲二種法説。又略不取第三結久遠。
是故成佛已來久遠中。簡取四種法説。上第
二今將來亦長遠中有二。第一正明今將來
長遠復倍上數。第二釋物疑。今不取第一
正明今將長遠。又第二釋疑中有二。第一
正釋。第二結示滅非實滅。就第一正釋中
有三。第一直言現滅爲欲化物。第二釋
所以化物唯因現滅。第三重釋所以以難
遭爲勸。今不取第一直言現滅爲欲化
物。唯取後二重釋爲二種法説。又取第二
結示滅非實滅。自爲一種法説。大合凡爲
七種法説。今此譬説亦有七種譬説。第一名
良醫譬。爲上第一常在娑婆説法敎化作譬。
第二以有事縁遠至餘國二句。名醫就他方
譬。爲上第二就化他方作譬。第三從諸子
於後以下。名醫還本譬。爲上第三現始成
種智作譬。第四從父見子等以下。名醫治
子病譬。爲上第四所説不同作譬。第五從
其諸子中以下。名子不順醫敎故方便示死
譬。爲上第五欲以難遭爲勸作譬。第六
從是時諸子以下。因示死子得益譬。爲上
第六以難遭爲勸有益作譬。第七從諸善
男子以下。名醫不妄譬。爲上第七法説結
示滅非實滅作譬。本義云。上法説本有四。
第一過去神通益物。第二現在神通益物。第
三應有未來神通益物。第四總結三世益物
不虛。今從初訖遠至餘國爲上第一過去
神通益物作譬從諸子於後以下。爲上第
二現在神通益物作譬。從其父聞已以下。
爲上第三應有未來神通益物作譬。從諸
善男子以下。爲上第四總結三世化物不
虛作譬。上四段中。又別出重廣多。然今此
譬多開略也。今此七譬。雖復爲上七種法
作譬。若別爲論。前四譬總爲上第一成佛過
去長遠作譬。後三譬亦總爲今將來長遠作
譬。譬如良醫智慧聰達者。良醫譬如來。智慧
譬三達智。明練方藥善治衆病者。言亦能知
病識藥稱機爲説也。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
十乃至百數者。譬受化衆生等。至此譬上
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説法敎化。以有事縁
遠至餘國者。第二名醫就他國譬。上第二法
説明此中衆生化縁既盡。就化他方作譬。
上云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曾祇國
導利衆生。從諸子於後以下。第三名醫還
本譬。爲上第三現生王宮始成種智作譬。
就中有二。第一明父見子病發還來。內合
如來見發可化之機現生王宮。第二從諸
子飮毒以下。明子見父還歸願救苦患。內
衆見佛生王宮。願賜敎化。後者謂就
化他方之後也。他藥譬外道*耶敎。地譬五
道。即譬上云如來見諸衆生樂於少法徳薄
垢重者。至此明還來之由。內合現生之由。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者。正明還歸。內合正現
生宮。即譬上爲是人説我少出家得阿耨三
菩提。從諸子飮毒以下。第二明子見醫還
願救苦患。內合衆生見佛始成求化。失心
譬失解。不失心譬不失解。是謂昔在娑婆
敎化時解也。從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以下。
第四名醫治子病譬。爲上第四法説諸經所
説不同作譬。色譬理上之文。香譬文下之
理。搗蓯和合者。譬必須文理相稱爲化也。
即譬上云如來所演經典皆爲度脫衆生或
説己身或説他身。從而作是言以下勸服
藥。內合自推。從其諸子中以下。第五名方
便示死譬。爲上第五欲以難遭爲勸作譬
就中凡有二意。一不失心者。隨敎服藥。能
除病故不爲示死。內合利根衆生能隨敎
懃善。故不爲此現滅。二者失心不隨醫
敎。不能除病故。正爲此示死。內合鈍根衆
生不從佛敎。不能遣惡故。正爲此等現
滅。上中有二。第一正釋。第二結。從初訖而
謂不美。譬上正釋。上云若佛久住於世薄福
之人不種善根。從父作是念以下。譬上第
二結。上云是故如來以方便説比丘當知諸
佛出世難可値遇。從父作是念以下訖勿憂
不差。譬雙林之前如來自唱至八十年當
入𣵀槃。從作是敎已以下。譬正在雙林
唱滅。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
差者。良藥譬佛敎。言佛雖滅度。所説經敎
猶留於世。汝等當學勿憂不增善也。他國
譬雙林。使譬音聲。言至雙林以大音聲普
告衆生。大覺世尊今將滅度。從是時諸子
以下。第六名因示死有益譬。爲上第六以
難遭爲勸有益作譬。上中有二。第一正釋。
第二結釋。從初訖毒病皆喩。譬上第一正
釋。上云斯衆生等必當生難遭之想心懷戀
渇仰於佛便種善根。從其父聞子以下。
譬上結釋。上云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
度。非實死故更來也。上既云非實滅。故此
云更來。然則若有縁其施化無息。若爾佛
壽命今將來亦長遠。復倍上數。不論可證。
從諸男子以下。第七名醫不妄譬。爲上第
七法説結示滅非滅。言良醫只欲令利其
子故非死而示死者。理實非虛。即譬上云
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爲度衆生皆實不虛。從
我亦如是以下合譬。上開譬中凡有七譬。而
今略不別合。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那由他阿曾祇劫者。通合上成佛
已來久遠中四種譬。從爲衆生故以下。亦通
合今將來亦長遠中三種譬。初二十行半偈
頌法説。後五行偈頌譬説。上法説中有二。
第一明成佛以來久遠。第二明今將來亦長
遠。今二十行半偈亦分爲二。第一初二行偈。
頌第一成佛已來久遠。第二從爲度衆生故
以下十八行半偈頌第二今將來亦長遠。上
第一成佛已來久遠中有三。第一正明久遠。
第二擧四種神通化物證成久遠。第三結
久遠。今但通頌不別。上第二今將來亦長遠
中有二。第一正明今將來長遠復倍上數。
第二釋疑。今不頌第一正明久遠。唯頌第
二釋疑。上第二釋疑中有二。第一正釋。第
二結示滅非實滅。初八行半偈。頌第一正
釋。從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頌第二結
示滅非實滅。上第一正釋中有三。第一直言
現滅爲欲化物。第二正釋所以化物唯因
現滅。第三重釋以難遭爲勸。今八行半偈。
初二行偈頌第一直明現滅爲欲化物。從
衆見我滅度以下六行半偈。通頌第二正釋
所以化物唯因現滅第三重釋所以難遭
爲勸。皆可見。從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
頌上第二結示滅非實滅。但文少廣。意則是
一也。從如醫善方便以下五行偈。頌第二
譬説。初一行頌開譬。從我亦爲世父以下
四行偈頌合譬。上開中凡有七譬。前四譬
爲成佛過去久遠作譬。後三譬爲今將來
亦長遠作譬。今不頌爲過去久遠中四譬。
但頌未來長遠中三譬。然但通頌不別。上合
中有二。第一通合成佛已來久遠。第二亦通
合未來長。我亦爲世父救諸苦患者。此二
句頌上通合成佛過去久遠。從爲凡夫顚
倒以下三行半偈。頌通合今將來長遠
分別功徳品第十六 此品分別聞經五種功
徳故。云分別功徳品。入此品。訖如是之人
等於是無有疑偈以來。開近顯遠以明果義
長遠中。第四別流通果義。就中開爲二。
第一先明時衆因聞佛壽長遠皆得益。第
二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以下。正勸別流
通果義。本義云。就廣明佛壽長遠中。開
爲三。第一壽量一品。正廣明佛壽長遠。第
二分別功徳品初一長行。總爲時衆授記。第
三從彌勒以偈頌長行。示己領解。而今
不須。就第一明時衆得益中有三。第一正
明得益之相。第二從佛説是諸菩薩以下。
天雨花散佛供養。第三從爾時彌勒菩薩
以下。明彌勒以偈讃嘆如來令益無數衆。
此中文。本義微妙細釋。而不能受。故隨文
直唱而已也。即所謂闕所不審。第二天雨
花。有花必有實。故以花證佛語不虛。第三
彌勒以偈嘆佛。凡有十九行偈。分爲四。第
一初一行偈嘆佛壽命長遠。第二從無數諸
佛子以下十行偈。嘆上得益。第三從雨天
曼陀羅以下六行偈。嘆上天雨花。第四從
如是種種事以下二行偈總結嘆本義從此
下示己領解。就第二嘆得益中有二。初
八行偈嘆菩薩得益。從復有八世界以下二
行偈。嘆凡夫得益。就嘆菩薩得益中亦
有二。初七行偈正嘆。如是等以下一行偈
結嘆。就嘆凡夫得益中亦有二初一行偈
正嘆。後一行偈結嘆。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
以下。別流通果義中。第二正勸別流通果
義。本義云。從此*下入大段第三流通説。亦
不須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三。第
一直明流通果義者功深報重。第二從若
有善男子以下作格量。第三從若有善男子
以下。擧菩提證結。皆可見。第二偈頌凡有
十九行半偈。上長行中有三。第一直明功深
報重。第二作格量。第三擧菩提證結。今略
不頌第一第三。但頌第二作格量。十九行
半偈。分爲二。初十四地偈。正頌上格量。即
明五度。亦可見。第二從其有諸菩薩以下
五行半偈釋疑。何者每言若能一念信解則
疑。然則都無常信耶。所以擧無量劫修行菩
薩爲釋。亦可見。夫此經例同衆經有三大
段。第一序説。第二正説。第三流通説。今者第
一序説第二正説已竟。從此以下第三流通
説。就中開爲二。第一從此下訖妙莊嚴王
本事品。擧十品半經文。明他分流通。此二
普賢菩薩一品明自分流通。此二重來意者。
夫流通之義要在化他。所以先明他分流通。
然若但勸化他則新學之徒或生退墮之心。
所以亦明自分流通以勸之也。就第一他
分流通開爲五重。第一此品與隨喜功徳
品。法師功徳品。常不輕菩薩品。凡擧三品半
經文。正明受持者功深流通者報重。命覓
通經之人。第二擧如來神力品。明堪流通
奉命誓流通。第三擧屬累品。明如來以經
付屬。第四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
世音菩薩品凡擧三品。爲新發菩薩説其弘
通方法。第五陀羅尼品妙莊嚴本事品擧二
品。諸大菩薩等誓救弘通之人。就第一覓
弘通中即分爲三。第一此品直明功深報
重覓弘通人。第二隨喜功徳品。據隨喜功
徳作覓。第三法師品常不輕菩薩品。據五
根明利作覓。就第一此品直覓中亦有長
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明佛現在時流
通功報之相。第二從又復如來滅後以下。
明佛滅度後時流通功報之相。就第一明現
在時中亦有二。第一直言功報無量。第二
從阿逸他以下。明其報重之相。即有二相。
一明見佛常在耆闍山。二明見娑婆世界
成流離地。就第二滅後時中亦有四。第一
明能受持者不須作塔。第二從況復有人
以下。明亦應兼行五度。第三從若讀誦受
持是經以下。明若幷造塔及僧坊持戒其
報已近菩提。第四從阿逸他若我滅後以
下。明受持此經人。立處應起塔。如供養
佛塔作供養。就第一不須起塔中有二。第
一明先已造故。第二從若我滅度後以下。
明與作同故。皆可見。第二偈頌上長行中
現在時滅後時有二。今不須第一現在時。
但頌第二滅後時。上中有四。一明不須塔。
二明應兼行六度。三明應幷造塔持戒。
四明其人立處應起塔。今十九半行偈。初
十一行半偈。頌第一不須塔從何況持此
經以下三行偈。頌第二兼行五度。從若見
此法師以下五行偈。頌第四其立處應起
塔。不頌第三幷造塔持戒也。上第一不須
塔中有二。第一明已造故。第二明與作同
故。今十一行半偈。初五行半偈頌第一已
造故。從若人持是經以下六行偈。頌第二
與作同故
隨憙功徳品第十七 此品明隨憙功徳利
益故。仍爲品目也。此是正覓弘通人中。第
二據隨憙功徳作覓。就中自有二。第一彌
勒問。第二如來答。二重各有長行偈。就佛
長行中亦有四。第一明第五十人隨憙功
徳。第二從阿逸他以下。明須臾間詣僧房
聽經功徳。第三從若復有人以下。明分坐
功徳。第四又從若復有人以下。明告經名
功徳。就第一第五十人隨憙功徳中有三。
第一如來作格量問彌勒。第二彌勒作答。
第三如來正明福多。後三重不開。可見。第
二偈頌凡有十八行偈。初九行偈頌上第一
第五十人隨憙功徳。從若有勸一人以下五
行偈。頌第四告經名功徳。從若故詣僧房
以下二行偈。頌第二須臾間聽經功徳。從若
於講法處以下二行偈。頌第三分坐功徳。皆
可見
法師功徳品第十八 此品中明五種法師功
徳故。仍爲品目也。此品與常不輕菩薩品。
覓通經人中。第三據五根明利作覓。就中
自在二。第一此品正據五根明利作覓。第
二常不輕菩薩品證果報不虛。就此品正據
五根明利作覓中亦有二。第一總明能持
者得六根好報。第二從是善男子以下。別
列六根好相。然此中六根功徳。大合六千。其
所以本疏妙釋。而私意不及故不記也。即
所謂闕所不明。就第二別列中。自列六
根故。即有六重。六重各有長行偈。則尋文
可見
常不輕菩薩品第十九 此品明如來昔日
爲名常不輕菩薩時事故。仍爲品目也。
此是據五根明利作覓中。第二證果報不
虛。言如來爲常不輕菩薩時。慇懃受持是
法華經。爲衆廣説令入佛道。以此功徳生
生世世得値無量諸佛。亦得六根淸淨。今
現成佛。然則能持此經果報不虛自明也。
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有四。第一結前
罪福之相。第二從大勢以下。正明本事。第
三從於意云何以下。會通古今。第四從當
知此經以下。仍勸大衆。獲大罪報如前所説
者如上火宅偈末所述。所得功得如向所説
者如上法師功徳品所明。就第二正明本
事自有二。第一先明事本。第二從最初威
音王如來以下。正明本事。自可見。第二偈
頌凡有十九行半偈。上長行中已有四。第一
先結罪福之相。第二正明本事。第三會通
古今。第四仍勸大衆。但略第一先結罪福
之相。餘三皆頌。初十行偈頌第二正明本
事從彼時不輕以下三行半偈。頌第三會
通古今。從我於前世以下。頌第四仍勸大
衆。上第二正明本事中有二。第一先明事
本。第二正明本事。今十行偈亦分爲二。初
一行半偈。頌第一先明事本。從是佛滅度
後以下八行半偈。頌第二正明本事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 此品中現如來神力。仍
爲品目。此是明他分流通中。第二湛流通
者奉命流通。就中自有二。第一正明奉命
流通。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如來述勸。第
一可見。就第二如來述勸中。即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第一現神力作勸。第二從
佛告上行等菩薩以下。發口正勸。就第一現
神力中凡有八種神力。一現舌相廣長。二
放無量色光。三現還攝謦咳四現共禪&MT00019;
五現六種地動。六令大衆見。七現空中唱
言。八現瓔珞反成寶蓋。即臨文自別。從爾
時佛告以下。第二發口正述。就中即有二。
一正勸。二從是以下結勸。第二偈頌凡有
十六行偈。亦分爲二。第一初四行偈。頌第
一現神力。從屬累此經故以下十二行偈。
頌第二發口正勸。然上有八種神力。今但
頌五種神力。略不頌令大衆見。空中聲。瓔
珞反成寶蓋三種神力
屬累品二十一 此品明如來以經附囑故。
仍爲品目也。此是他分流通中。第三明如
來正以經附屬。就中有四。第一正附囑。第
二從時諸菩薩以下。明大衆奉旨。第三從
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如來辭衆事竟。第四
從説是語時以下。明大衆聞勅歡喜。就第
一正附囑中自有三。第一正附囑。第二釋
附囑之意。第三從汝等亦應以下。敎弘通
方法結勸。後三重可見
藥王本事品第二十二 此品明藥王菩薩
昔日苦行通經。故仍爲品目。此品與妙音王
品。觀世音品凡三品。明他分流通中。第四
明流通方法。言若欲弘通此經者。直如此
三大士修行也。而此三品分爲二。第一此藥
王本事品。明以苦行弘通。第二妙音品觀
世音品。明以普現色身弘通。然此三大士。
皆能苦行現身。但互擧爲明也。就此品中
即有三。第一宿王花菩薩作問。第二從爾
時佛告以下。如來答。第三從説此品時以
下。經家叙時衆得益。幷出多寶如來讃嘆
宿王花菩薩。第一可見。但就第二如來答中
亦有三。第一正明苦行弘通。第二從佛告
宿王花菩薩以下。會通古今。第三從宿王
花若有發心以下。仍勸弘通。就第一正明
苦行弘通中亦有二。第一明現身苦行弘
通。第二從作是語已以下。明後身苦行弘
通。從佛告宿王花以下。佛答中第二會通
古今。從宿王花若有發心以下。佛答中第三
仍勸弘通。就中自有四。第一直勸。第二
嘆經功徳最勝。即擧十譬爲嘆。第三從宿
王花以下。嘆經功用。第四從若人得聞此
法花經以下。結勸弘通。就第一直勸中
即有二。第一勸學意見。第二以格量勸。
就第二嘆經功徳最勝中。即擧十譬爲嘆。
可見。就第三嘆經功用中亦有二。第一擧
法説作嘆。第二從如淸涼地以下。擧十二
譬爲嘆。從若有得聞此法花經以下。第四
結勸。就中自有二。第一總結勸弘通。第二
從若有人聞是藥王以下。別勸受持藥王
品。第一可見。但就第二勸受持藥王品中
亦有六。第一明轉女身生無量壽國。第二
從是時諸佛以下。明諸佛亦嘆。第三從宿
王花以下。結藥王徳。第四從若有人聞以
下。明聞藥王品隨喜最重。第五從是故以
下。別附囑藥王品。第六從宿王花汝若見
以下。重勸宿王汝慇懃供養弘通此經人。
餘皆可見。但就第五別附囑藥王品中即
有二。第一直附囑。第二釋附囑之意。從説
是藥王菩薩以下。品中第三經家叙時衆得
益。幷出多寶如來讃嘆宿王花事
妙音品第二十三 此中明妙音菩薩事。故
仍爲品目也。此品與觀世音品。明流通
方法中。第二明普現色身弘經益物。言若
欲弘通此經。應如此二大士所爲也。就此
品中開爲二十重。第一從初訖遍炤其國。
明如來放光召妙音菩薩。第二從一切淨
光莊嚴國中以下。明妙音菩薩被召。即請
花宿王智佛欲往。第三從爾時花宿王智
佛以下。明花宿王智佛許往仍敎莫輕彼
事。第四從妙音菩薩白佛言以下。明妙音
奉勅。即以神力自爲其坐。第五從爾時
又文殊師利以下。明文殊問釋迦佛是何
故也。第六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明如
來隨事而答。第七從文殊師利白佛以下。
問妙音因行願欲學。亦願欲見彼菩薩
身。第八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明釋迦
推多寶佛。第九從時多寶佛以下。多寶如
來召妙音菩薩。第十從于時妙音以下。妙
音受召至來。作禮釋迦。亦陳其佛相聞。仍
願欲見多寶如來。第十一從爾時釋迦牟
尼佛語多寶佛以下。明釋迦隨願令見。第
十二從爾時花徳菩薩以下。明花徳菩薩
問妙音本行。第十三從佛告花徳以下。明
如來答。第十四從爾時雷音王以下。會通
古今。第十五從華徳汝但見以下。正明普
現色身益物之事。第十六從爾時華徳以下。
明華徳問妙音所得三昧。第十七從佛告
華徳以下。如來答。第十八從説是妙音以
下。明彼此菩薩衆因問妙音所得三昧皆
得利益。第十九爾時妙音菩薩以下。明妙音
還歸復命。第二十從説是妙音以下。明時
衆得益
觀世音品第二十四 此品亦明觀世音菩
薩普現種種色身説法度物。故云觀世音
品。就中初開爲三。第一無盡意菩薩問名
觀世音之所以。第二如來隨問而答。第三時
衆得益。第一不開。但就第二如來答中亦
開有四。第一從初訖福徳之利。明其悲心
拔苦。慈心與樂。第二從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以下。正明普現種種色身説法化物。第三從
我今當供養以下。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
菩薩。第四從爾時持地菩薩以下。明持地
菩薩勸大衆。應進觀世音菩薩。就第一拔
苦與樂中亦有三。第一從初訖是故衆生
常應心念。明悲心拔苦。第二從若有女人
以下。明慈心與樂。第三從無盡意若有人
以下。擧格量勸進慈悲二徳。就第一悲心
拔苦中亦有二。第一正明悲心拔苦。第二
從無盡意以下結勸。就第一正明悲心拔
苦中亦有二。第一先明能救外難。第二從
若有衆生多於婬欲以下。明能拔內惡。就
第一能救外難中即有七難。一火難。二水
難。三風難。四被害難。五羅刹難。六杻械難。
急賊難。內惡即心之三惡。第二明慈心
與樂可見。從是故以下結。第三擧格量勸
進。亦可見。就第二正明普現種種色身説
法度物中。即有問答。答中亦有正答結答。
亦可見。就第三無盡意作供養中有五。一
作供。二觀世音不受。三無盡意請受。四如
來勸受。五受。從爾時持地菩薩以下。第四
勸進。從佛説是以下。品中第三時衆得
益。皆可見
陀羅尼品第二十五 此中明以陀羅尼神
呪誓救弘通者故。仍爲品目也。此品與妙
莊嚴正本事。明化他流通中。第五明諸大
菩薩等誓救弘通人。就中即有二。第一此
品正明以呪守救。第二妙莊嚴王本事品。如
來證述不虛。就此品中自有四。第一藥王
將發誓護。先問如來弘通得福之相。第二
從佛告藥王以下。如來以格量反問藥王。
即明福徳甚多。第三從爾時藥王菩薩以
下。正明發誓守救。第四從説是陀羅尼品
以下。明時衆得益。第一第二可見。但就
第三正明發誓守救中。有五種人誓救。則
尋文可見。前四人中即無餘意。但就第五
羅刹女中自有二。第一羅刹女誓救。第二
從佛告諸羅刹女以下。如來述答。品中第四
得益。亦可見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六 此中明妙莊
嚴王本事故。仍爲品目也。此是發誓守護
中。第二如來證述不虛。就中有三。第一正
明本事。第二從佛告大衆以下。會通古今。
第三從佛説此以下。明時衆得益。第一正
明本事。即隨文自見。但證述有三意。一者
只是父子之間。必須善敎相護乃入佛道
者。即今世弘通此經之人。必賴諸菩薩守
護。乃得勢利不論明矣。二者淨藏淨眼二
子。亦能信受法花經功徳故。今得藥王藥
上者。則今諸菩薩發誓守護弘通此經人。
諾哉有意耳。三者于時*耶見妙莊嚴。隨其
子敎信受法華經故。亦得今花徳身。于時
淨徳夫人與其二子。同心善敎其王故。亦
得今光焰莊嚴身者。則今世衆生可不懃
受弘通此經人所説哉
普賢勸發品第二十七 此品明普賢菩薩
勸發自行流通故。仍爲品目也。大段第三
流通説中。初開爲二。第一明他分流通。第
二明自分流通。今他分流通已竟。此是第二
明自行流通。此自分流通來意。即如上釋。
言若能自行具足。即化他自然。就中開爲
五重。第一明普賢菩薩將欲勸自行流通。
從東國來請佛。欲聞説法華經。又問何爲
能得此經。第二從佛告普賢菩薩以下。如
來擧四法而答。第三從爾時普賢菩薩以
下。普賢正勸自行流通。第四從爾時釋迦牟
尼佛以下。如來述答。第五從説是普賢勸發
品時以下。明時衆得益。前二重可見。但就
第三正勸自分流通中有三。第一明若能
自受持讀誦者。我當以種種守護。第二從
世尊若有菩薩以下。請念知恩。第三從是
故以下結勸。就第四如來述答中亦有三。
第一直述其以種種神力守護。第二從普
賢者以下。別述其請念知恩。第三從是故
以下。述其第三結勸。從説是普賢以下。品
中第五明時衆得益
法華疏下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