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七十論 (No. 2137_ 眞諦譯 ) in Vol. 54

[First] [Prev] 1254 1255 1256 1257 1258 1259 1260 1261 126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塵。獄卒縛我就閻王所。因此計生苦。不及得
聽僧佉義。故名盲闇。如是闇者分別五分有
六十二。今説無能分者
  十一根損壞  智害名無能
  智害有十七  翻喜成就故
十一根損壞者。謂聾盲甕爽癩癲狂唖戻
跛石女黄門祕上。是十一根損壞云何説無
能。不能聽聞故。乃至不能得解脱。譬如聾人
能加一病。語善友言我困苦當何所作。善友
語言當受僧佉智慧。至苦盡苦邊即得解
脱。答言。我今不能受持僧佉智慧。不聞師
語。既不聞説。慧何從生。如聾盲等亦如是。
爲根壞故無學慧能。及不能得解脱。智害名
無能。智害有十七者後當説
金七十論卷中



金七十論卷下
 陳天竺三藏眞諦譯 
翻喜成就故者。翻九分喜及八種成就。翻此
十七。名爲智害。是十一根壞。及十七智害。是
名二十八。云何喜九分。以偈釋曰
  依内有四喜  自性取時感
  依外喜有五  離塵故合九
依内有四喜自性取時感者。依内者。依覺慢
心生四種喜。一由自性喜。二由求取喜。三由
時節喜。四由感得喜。爲現四喜作如是譬。譬
諸婆羅門捨俗出家。有人問言。汝何所解而
得出家。是人答言。我知自性是三世間眞實
因。故我出家。是人唯知自性是因。不知常無
常有智無智有徳無徳是遍非遍。但知有及
因。故生歡喜。是人無解脱。是喜由自性生。次
問第二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是人
答言。我已識自性是世間因。我已知取是解
脱因。雖有自性是實因。若無取者解脱不得
成。故我攝持取。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
四種。謂三杖澡灌袈裟吉祥等。吉祥有五。
一灰嚢。二天目珠。三三縷纓身。四諸咒術章
句。五以一長草安頂髻上謂吉祥草。此五並
是學道之具。能去不淨。故曰吉祥。就前三
種合八具也。從此得解脱。我由此出家。是故
第二喜名取。因此喜故不得解脱。但知自性
因。不能知餘。復問第三婆羅門言。汝何所知
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及四取。何所能作。
我知不受便得解脱故求出家。此第三人無
有解脱。何以故。不知二十五句義故。是第三
喜者名時節喜。次問第四婆羅門言。汝何所
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取時節何所能
作。若離感得我已知由感得故。故得解脱。
故我出家。是第四人亦無解脱。無有智故。是
第四喜者名感得喜。此四喜依内得成。依外
喜有五離塵故合九者。外喜有五種。遠離五
塵故。譬如一人見五婆羅門出家次第往問。
初問第一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
言。世間中有五塵。爲得此塵諸事難作。或作
田或養獸或事王或商估。離此四事或便
作偸賊。是求塵事。決難可作。逼惱自他故。我
見此事故求出家。是第五人無有解脱。無眞
實智故。又問第二人言。汝知何法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我知五塵求覓可得。如前方便作
田等。得諸塵已守護難作。何以故。五家具
諍故。由護此塵應逼自他。我見守護苦故離
塵出家。此第六人亦無解脱。無眞實智故。次
問第三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
我已能令未得求令得。已得守護令不失。
此五塵由自受用故自然成失。若失時即生
大苦。由見此失塵過失故求出家。是人亦不
得解脱。無眞實智故。次問第四人言。汝何所
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覓未得得已
能護。失已亦能更覓。若爾何以出家。五根無
厭足。展轉求勝故。我此根過故求出家。
是第八人亦無解脱。無眞實智故。次問第五
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
覓未得令得。得已守護令不失。用已更能覓。
若求最勝我亦能得。若爾何故出家。由塵四
事故應殺害他。若不害者是事不成。若作田
者則應斬草伐樹。若鬥戰時則應殺人。或
他財則損減他。或説其口妄語乃至一切世
間過失。並由塵起我知此失故求出家。是第
九人亦無解脱。由外厭故不實智。故説前
四依内後五依外故合九喜。此九種喜。仙人
立九名。能清淨塵汚故説九喜名爲水。一
濕水。二深淺水。三流水。四湖水。五善入
水。六渡水。七善出水。八光明水。九
勝清淨水。翻此九喜名九無能。謂非潤濕
乃至非勝清淨水。外曰。此三法與成相違。何
法名爲成。以偈答曰
  思量聞讀誦  離苦三友得
  因施成就八  前三成就鉤
思量聞讀誦乃至因施成就八者。此八種能
六行得成。如一婆羅門出家學道作是思惟。
何事爲勝何物眞實何物最後究竟。何所作
爲智慧得成顯。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慧。自
性異覺異慢異五唯異十一根異五大異眞我
異。二十五眞實義中起智慧。由此智慧起六
種觀。一觀五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五大。
名思量位。二觀十一根過失。見失生厭。即離
十一根。此名持位。三用此智慧觀五唯過失。
見失生厭。即離五唯。名入如位。四觀慢過失
及八自在見失生厭。即離慢等。名爲至位。五
觀覺過失。見失生厭。即得離覺名縮位。六觀
自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自性。是位名獨
存。此婆羅門因是思量故得解脱。此成由思
量得故名思量成。思量成已説。次説聞成義。
如一婆羅門聞他讀誦聲。謂自性異覺異乃
至眞我異。聞此讀誦聲。已覺知二十五義。即
入思量位離五大。入能位離十一根。入如位
離五唯。入至位離慢等。入縮位離於覺。入獨
存位離自性。是名解脱。聞成義已説。次説讀
誦義。有八智慧分得成。如一婆羅門往至師
家。一欲樂聽聞。二專心諦聽。三攝受。四憶持。
五知句義。六思量。七簡擇。八如實令入。是
名八智分。由此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得
解脱離苦三成者。一離内苦。如一婆羅門爲
内苦所逼謂頭痛等。往詣醫所得治病已。由
此内苦起於欲知。爲欲求知滅此苦因。往就
師家生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
解脱。此成由内苦如身苦心苦亦如是。二離
外苦。如一婆羅門爲外苦所逼。謂人獸翅乃
至木石等之所困苦而不能忍。生求欲知滅
苦之因。往詣師家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
六行觀故得解脱。此成由外苦得。三依天苦。
如一婆羅門爲天苦所逼。謂寒熱雨等。其不
能忍。詣師求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
故得解脱。七善友得者。不由八智分得。但從
善友得智慧。至智慧究竟則得解脱。八因施
成者。如一婆羅門人所憎惡。知他憎己是故
出家。既出家已師及同友。亦生憎惡不與智
慧。自知薄福往邊村住。自謂此處無婆羅門
可安居住。既往住已多得施食。其所餘者還
施親友。乃至女人牧人。於是村人並皆愛念。
安居欲竟。一切人衆並皆嚫施三杖澡灌諸
衣物等。近帝釋會。時語諸人言。誰能與我還
本大國看於此會。若欲去者人人齎物爲我
將往。往彼到師家已。選擇勝物以供養師。餘
物次第分與同學。師友衆人並生愛念。師即
施其智慧。由此智至究竟智即得解脱。此由
施得成。此八成者。昔日仙人又立別名。一
自度成。二善度成。三全度成。四喜度成。
重喜度成。六滿喜度成。七愛成。八
愛成。若翻此八成。則名八無能。謂非度無
能乃。至非遍愛無能。如是十一根墮無能。及
十七智害無能。爲二十八無能。是疑無能喜
成轉爲五十義已説。前三成就鉤者。譬如醉
象以鉤制伏不得隨意自在。是五疑二十八
無能。九喜所制伏。世間不得眞實智。若離
實智則無八成故。説前三是成就鉤故。次捨
疑無能喜勤八種成。外曰。諸有所熏習體
相故輪轉生死。前已説。體相有二種。一微細
體相。在初生。二父母生身及十一根。共相應
八有所熏習故輪轉生死。此中有疑。何者先
生。體相爲先。諸有爲先。以偈答曰
  離有無別相  離細相無有
  相名及有名  故生有二種
離有無別相者。若離諸有體相不成。譬如離
熱火不得成。離細相無有者。若離細相諸有
不成。譬如離火熱不得成。是兩法相依如火
與熱。此法倶起如牛兩角。相名及有名故生
有二種者。自性變異有二名。一生相名。二生
有名。初生生死即具二種。外曰。此生唯有二
種。更有別名。答曰。昔仙立別名者一自度
者。此人最利自思惟得波若成解脱。不由他
教故云自度成也。自思惟得不由他故自度。
即波若。波若能免此至彼。故稱爲度至之
時。則名解脱。解脱即名成。因名爲度果名爲
成。此度成由自思得故云自度成也。後七度
成義無異也。但別名不同耳。二善度成者。由
自由他故得波若成解脱也。此人神根小劣
薄由他教。自義多而能得度脱。故稱善度成
也。三全度成者。一向由他教得。故稱爲全。
神根復劣也。四喜度成者。此人爲内苦所逼。
謂頭痛等。詣師求治。得暫脱内苦。此爲一喜。
思惟此脱非是永脱。知獨存時乃是永脱。故
詣僧佉師學波若求成解脱得復歡喜。從此
兩喜爲名。名喜度成也。五重喜度成者。此人
爲内外兩苦所逼。詣師請治二苦。二苦既暫
息。即是兩喜。知此非永脱。故求師學度成。得
故歡喜受重喜名。六滿喜者。此人具爲三苦
所逼。一内苦。頭痛等。二外苦。刀杖等。三天苦。
風雨寒熱等。詣師請治。治之既差。稱爲遍喜。
知非永脱。就師學故得度成。從此爲名。名
遍喜度成也。七愛度成者。爲師憐愛教彼度
成。從師受此名也。八遍愛成者。此人爲一切
所憎。而得財布施。遂爲一切所愛。一切並欲
使其得脱。故云遍愛度成也。是根壞無能有
十一。智害無能有十七。合二十八無能。就五
疑九喜八成合五十已説竟也。前三成就鉤
者。五疑二十八無能及九喜。是後八喜成就
家之鉤也。八種應得成解脱而由三故不得。
如醉象應自在由鉤故不得自在隨意。八成
亦如是。必由眞實智故得八成。爲三所鉤故
不得實智。必須捨前三勤後八種。外曰。
下次問先牒前義。後問先後。諸有所熏習體
相故輪轉生死者。上來已説也。諸有即是八
有。謂四法四非法。四法者。一法二智三離欲
四自在。翻此四法即四非法也。八名爲有。前
法所熏習。能令得天道。後四非法所熏
習。能令得人獸二道也。所熏是體相。體相有
二種。自性覺慢五唯名微細體相。從五唯所
生與十一根相應起者名麁體相。是八種有
及所熏習二體相誰爲先生。八有在先二體
在先耶。答二解釋明八有與體相無有先後。
必相應倶生。如火與熱不得相離。如牛兩角
必也倶起。八有與體相亦爾。有自性覺慢五
唯細體相時必有八。有中四種。若非四法即
有四。法非法決不得相離。是父母所生。麁
身亦如是。體相亦如是。與八有決不得相離
也。四有第三生名含識生。如偈所説
  天道有八分  獸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  略名含識生
天道有八分者。一梵王生。二世主生。三天帝
生。四乾闥婆生。五阿羅生。六夜叉生。七羅
刹生。八沙神生。獸道有五分者。一由足生。
二飛行生。三胸行生。四傍形生。五不行生。人
道唯一生者。人道唯一類故。説含識有三種。
謂天獸人三及相有爲三。外曰。三世間中何
物得何處増多。以偈答曰
  向上喜樂多  根生多癡闇
  中生多憂苦  梵初柱爲後
向上喜樂多者。梵生處等喜樂最爲多。此亦
憂闇。爲喜樂伏逼故。梵等諸天多受
樂。根生多癡暗者。謂獸翅乃至柱等不行生。
此中暗癡爲多。此亦有憂樂。爲暗癡伏逼故。
獸等多暗癡。根生者三生。其最下故説根。
中生多憂苦者。人生中憂苦爲多。亦有喜
暗癡。以憂多故。伏逼喜闇故。人中多憂苦。人
道名中者。三道居中故。最後生者。云何説
名柱。謂草木山石等。三世間由此荷持故説
名柱。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識生已具説此三
生是自。性所作故。自性事已滿。謂生世間
及得解脱。外曰。三世間中人天及狩誰受苦
樂。爲自性受。爲覺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
爲是人我受。以偈答曰
  此中老死苦  唯智人能受
  體相未離時  故略説是苦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三世間中有苦。
是老所作。皮皺髮白脱落氣&T004623;扶杖親友所
輕。如是等苦並由老故。死苦者。有人得八自
在。或得五微塵。或得麁塵。是人臨死。爲閻羅
所録。此中受苦名爲死苦。復有中間時三苦。
智人能受此三苦。自性及麁身。無智故不能
受。故説人苦非自性等苦。外曰。幾時人受此
苦。答曰。體相未離時。故略説是苦。大等相及
細身苦未相離。是麁身於世間中輪轉未相
離。如是時中人我受苦。若細麁相離時。人我
即解脱。若解脱時如是等苦畢竟不受。若未
離細麁相。則不得解脱苦。故略説細相麁相
爲苦。外曰。自性事唯此爲更有耶。以偈
答曰
  自性事如此  覺等及五大
  爲脱三處人  爲他如自事
自性事如此覺等及五大者。此偈説何義。謂
七十偈義。其相已成滿。云何如此。自性兩種
事已顯現故。一者次第起生死。令我與三世
間塵相應。得次第起。初起覺從覺起慢從慢
起五唯。從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此二十
事。身覺爲初。以五大爲後。二者爲脱三處人
爲他如自事者。爲解脱天道中人我及人獸
道中人我。次第作八成。今見自性我中間。此
兩但爲他不爲自。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
自事。如是自性但作他事無自爲事。外曰。汝
説自性作人我事已則得離我。此自性無知。
唯人我有知。云何作意令他與塵相應。輪轉
三世間。後令得解脱。若有是意非謂無知。答
曰。已見無知如物有合有離。如偈説言
  爲増長犢子  無知轉爲乳
  爲解脱人我  無知性亦爾
爲増長犢子無知轉爲乳者。如世間中無知
水草牛所噉食。應長養犢子。如作如此計於。
一年内能轉作乳。犢子既長。能噉草已。牛復
食水草。則不變爲乳。爲解脱人我無知性亦
爾者。如是無知自性爲我作事令得解脱。或
合或離。離竟不更合。復次偈言
  爲離不安定  如世間作事
  爲令我解脱  不了事亦爾
爲離不安定如世間作事者。如世間人心不
安定。往還彼此爲離不安定故。爲令我解脱
不了事亦爾者。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爲
我應作事。一取聲等塵二取三徳。我中間除
不安定已。最後得相離。不了者是自性別名。
已過根故。故亦稱爲冥。云何知。有如前説
五因縁知自性是有。如前偈説。別類有量
故。同性能生故。因果差別故。遍相無別故。以
如此道理。故知自性是有。復次偈言
  伎出舞堂  現他還更隱
  令我顯自身  自性離亦爾
如伎出舞堂現他還更隱者。如一伎兒作
歌舞等樂現身示觀者。彼人見我已。我事已
究竟還隱於障中。自性亦如是。或約覺現
身。或約慢現身。或約五唯五根五作五大等
現身。或約喜憂闇癡三徳及三世間等現身。
現身已然後則遠離不復受三熱故。説令我
顯自身自性離亦爾。外曰自性顯自性身有
幾種方便。以偈答曰
  以種種方便  作恩於無恩
  有徳於無徳  爲他事無用
以種種方便作恩於無恩者。聲觸色味香等
塵。能顯現於我。義説顯是事。我汝更互異。我
受性恩已。無一恩酬性。有徳於無徳爲他事
無用者。自性有三徳。謂喜憂暗癡。我則無此
徳。猶如有人利親益友不望彼恩。如是自性。
從初爲我作隨意事乃至解脱。我無一時報
彼恩事。故説爲他事無用。外曰。我正遍見自
性已。然後得解脱。爲彷彿見耶。以偈答曰
  太極濡自性  我計更無物
  我今已被見  因此藏不現
太極濡自性我計更無物者。如世間中見一
人有女大勝徳。復次見第二女其徳最勝。即
作計言。是女最勝無更及者。自性亦如是。二
十四義中無有一物如其柔軟。云何知如此。
不能忍受他見故。外曰。是義不然。人我獨存。
不由見自性故如執自在因師説
  我癡無自性  自安樂苦中
  自在天使去  天上及地獄
因此執故若我見自性。自性不得離。故自性
柔軟不得成。復次執自然因師説。見自性得
解脱。是義不然。解脱自然得故。如前偈説
  能令鵝白色  作鸚鵡青色
  是因能生我  造孔雀斑色
如是一切世間。自然爲因。是故自然解脱不
由自性。復有師説。若見自性得解脱。是事不
然由人我解脱故。如偈中説
  四皮陀歌讃  已有當有人
  死活等自在  行遍不重行
是故解脱不由見自性。答曰。汝言自在天爲
因。是義不然。云何如此。以無徳故。自在天無
有三徳。世間有三徳。因果不相似。是故自在
不爲因。唯有自性有三徳。世間有三徳故。知
自性能爲因。是故人我亦不爲因。無有三徳
故。自然爲世間因是義不然。非證比量境界
故。證量者。見先作因。然後得果。以知者由
此證見比度去來亦知如此若。汝説由聖言
故是故得知。是義不然。顛倒説故。是故不
成聖。外曰。又有諸説。謂時節爲因。如偈所

  時節熟衆生  及滅減衆生
  世眠時節覺  誰能欺時節
一切諸事皆由時節。是故不關見自性得解
脱。答曰。時節因不然。三攝中無故。自性變異
我攝諸法皆盡離三無別法。此中時節不被
攝故知時節無。此變異體説名時節。過去變
異名過去時。現在未來亦復如是。故知時節
者。是變異別名。以是義故自性爲正因。若人
得如此正智。是時即得正遍見自性。自性即
隱離。以自性離故。故我得解脱。故説太極軟
自性我計更無物。外曰。自性若被見。云何得
離。答曰。我今已被見。因此藏不現。譬如貴家
女其性最爲善。有人卒來見。是女即羞隱。自
性亦如是。若我正遍見。即離便藏隱。唯我獨
自存。外曰。世間及聰明同説此言。人縛人
解人輪轉生死。此言實不實。答曰。此言不實。
云何知。如偈所説
  人無縛無脱  無輪轉生死
  輪轉及繋縛  解脱唯自性
人無縛無脱者。人我不被縛。云何如此。無三
徳故以。遍滿故無變異故。無有事故。繋縛者。
由有三徳。人我無三徳。故無自性縛。以遍滿
者。縛義有彼此。在此不出彼。是故名爲縛。人
我無彼此。是故無有縛。無變異者。從覺乃至
大。此變異屬自性不屬我。是故人我無變異
縛。無有事者。我非作者故。故不能作事。施等
諸事。皆屬自性故。我非施縛。若非被縛。是故
非被脱義得自然脱。無輪轉生死者。遍滿一
切處。云何得輪轉。行所未曾至。是乃名輪轉。
我無處不遍故無輪轉義。若人不知此實義。
得説我被縛及輪轉。外曰。若爾誰被縛及輪
轉。答曰。輪轉及繋縛。解脱唯自性。自性由
自性。變異及施等能自縛身。是五唯細身與
十三具相應。爲三縛所繋。輪轉三世間生。若
得正遍智生能解三縛捨離輪轉則便解脱。
故説三世間依性能造作事。若汝説人被縛
世間解脱生死。是義不然。復次偈言
  如是眞實義  數習無餘故
  無我及我所  無倒淨獨智
如是眞實義者。如前已説二十五義。數習無
餘故者。於六行中數數習故。無餘者。
究竟故。智慧得生。因此智慧無執我執我所
執。此三執及五疑。並得滅盡。一切事及身。皆
自性所作。非無非我非我所。悉屬自性故。
因此智慧得生清淨獨存。因此智我得解
脱。外曰。我由此智何所作。以偈答曰
  由智不更生  我意竟捨事
  人我見自性  如靜住觀舞
由智不更生者。由此實智故自性不更生覺
慢五唯等。如偈所言
  如穀有水土  無糠不生芽
  智力制伏故  性不生亦爾
我意竟捨事者。爲我作二種事已究竟。一者
受用塵。二見自性。我中間故自性離一切事。
如我見自性如靜住觀舞者。如觀伎人安坐
直住。我亦如是。種種事中觀此自性。我終不
動。如作是計。是二縛一切人。後時亦能
解脱一切人。外曰。智於自性我中何所作。
以偈答曰
  我見已捨住  我被見離藏
  自性我雖合  無用故不生
我見已捨住者。如世間人見諸伎女種種歌
舞。作是計云我已見足直捨心住。伎女念
云。我事已被見即隱離是處人我亦如是。見
自性已直捨而住。自性亦如是。既被見已即
捨離住。外曰。人我者遍滿。自性亦遍滿。是二
相合恒有不可離。從此和合云何不更生身。
答曰。自性我雖合無用故不生。汝説我與自
性遍滿故恒合義實如是。若如此云何不更
生。生用無有故。生用有二種。初令我與塵相
應。後令我見自性差別。此兩用見究竟故不
復更生。外曰。若如此是用則不定和合爲因
故。答曰。正遍知力故。由此智我見自性。熟
厭離已見雖復和合亦不得生。譬如出債主
與負債人。先爲債相應。既還債已雖復和合
不更相關。我與自性亦如是。外曰。若由智故
得解脱。汝亦有智我亦有智。云何二人不倶
解脱。以偈答曰
  正遍知故  法等不成因
  輪轉已直住  如輪身被
由正遍知故法等不成因者。正者如實知二
十五義。遍知者二十五義不多不少。由此智
力。一法二非法三非智四離欲五非離欲六
自在七不自在。此七被燒壞故不能作因。譬
如種子。既被火燒不復生芽。如是七種爲智
慧得故不成𡇅。如是之人去來輪轉故。昔時
由此法等宿世因得輪轉七處。今爲智慧故。
此因不能生依因。譬如繖無影亦隨無。如是
宿因無故是身亦無。如是智人宿世速行因
息故直住如輪被制。外曰。若人得智慧。何時
得解脱。以偈答曰
  捨身時事顯  自性遠離時
  決定及畢竟  二獨存得成
捨身時者。先所作法非法滅時。正捨此身
時。内身有地大。還外地相應。乃至内空亦還
空大。五根還五唯。乃至心根亦還五唯。事顯
自性遠離時者。一切起生死事及解脱事。已
滿足故。是故自性遠離我。是時中決定及畢
竟二獨存得成。決定獨存者。由實知故。離醫
方及諸道異執。畢竟者離四皮陀果。及不由
智離欲果是。獨存者決定無二。畢竟者無復
邊際。此二獨存二時中獨存。外曰。此正遍知
何用。以偈答曰
  是智爲我用  祕密大仙説
  世間生住滅  此中得思量
是智爲我用者。是智者二十五義正遍知。爲
我用者獨存解脱。祕密大仙説者祕密者。諸
邪説義之所隱覆。不能得顯。離正師不可得
故。祕密應施五徳婆羅門不施餘人故名祕
密。五徳者。一生地好。二姓族好。三行好。四
有能。五欲得。具此智慧乃堪施法。餘則不與。
故稱祕密。大仙説者。迦毘羅仙人如次第所
説。外曰。此智中何所思量。答曰。世間生住
滅。此中得思量。世間初梵及後住。此中生住
滅。生者從自性生覺。乃至生五大。住者由細
身諸有所薫習輪轉三世間中。滅者由八成
永得獨存。此三義智中顯現故。離三無餘義
故。故究竟智。外曰。此智從何而得。以偈答

  是智勝吉祥  牟尼依悲説
  先爲阿利  次與般尸訶
是智勝吉祥者。此智昔四皮陀未出時初得
成就。由此智四皮陀及諸道。後得成故。
説一切最勝。三種苦及二十四本苦并三縛。
由此智故我得遠離獨存解脱。故説此智最
吉祥。牟尼依悲説者。誰初得此智。謂迦毘羅
大仙人。如前説。迦毘羅仙人初出有四徳。一
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得此智已依大悲説。
護持此智爲欲度他。由慈悲故先爲阿
説。是阿利仙人。次爲般尸訶説。是般尸
訶廣説此論。有六十千偈。迦毘羅仙人爲阿
利略説如此。最初唯闇生此暗中有智田。
智田即是人有人未有智故稱爲田。次迴轉
變異。此第一轉生。乃至解脱。阿利仙人爲
般尸訶略説亦如是。是般尸訶廣説此智有
六十千偈。次第乃至婆羅門姓拘式名自在
黒。抄集出七十偈。故説偈言
  弟子次第來  傳受大師智
  自在黒略説  已知實義本
弟子次第來傳受大師智者。是智者從迦毘
羅來至阿利。阿利傳與般尸訶。般尸訶
傳與褐伽。褐伽傳與優樓佉。優樓佉與跋
婆利。跋婆利自在黒。如是次第自在黒得此
智。見大論難可受持。故略抄七十偈。如前説。
三苦所逼故欲知滅苦因等。故説自在黒略
説已知實義本。此中有聰明人。説偈言
  此七十偈論  攝六萬義盡
  此中説縁生  乃至五十義
彼義者不出此義。如前偈説
  生因覺爲體  疑無能成喜
  思量徳不平  覺生五十分
復有十義。如偈所
  有一意用義  五義已獨存
  會離人我多  身住是十義
有義者。因中有果義。一義者。自性一隨多
人用迴轉。意用者。令我與諸塵相應後令見
中間。五義者。有五道理立自性。有五道理立
人我。如前説。獨存者由正遍知定極獨存。和
合及離者。遍滿故和合。事顯故相離。人我多
者。生死不同故。此義如前説。身住者。由細身
乃至未生智。此十義與五十義合。是六萬偈
所説。是故七十論與六萬義等。外曰。大論
與七十有何異。答曰。昔時聖傳及破他執彼
有此無。是異義如是。論義已究竟
金七十論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254 1255 1256 1257 1258 1259 1260 1261 126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