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甄正論 (No. 2112_ 玄嶷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公子曰。西昇之經老子所説不同。靈寶天
尊之僞與佛經事跡頗亦相參。經云。老子説
學道成聖積行艱苦。故云。動則經再劫自惟
甚苦勤。此則具論劫數之事。何可異焉
先生曰。西昇之記。誠老子所説。後人加増
佛事雜糅其文。案老子道徳二篇。元無劫數
之旨。何因西昇記内即有劫數之名。又此土
書史。並無劫事。道家所説與俗頗同。咸云。
天地未分之前混沌無形。二儀開後物象方
著。本無劫壞劫成之義。且佛法未融東夏之
前。此土唯有劫殺劫賊之事。無劫數劫
之文。此記所論劫者。佛經至此之後。道士等
盜竊佛經之劫加増西昇記。文欲參亂佛劫。
以代混沌之説。案道徳經云。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此老子説。天地開闢之
初。萬物著形之始。言道生元氣。元氣生天地。
天地生人及陰陽。陰陽生萬物。此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萬物也。則與俗書所説大綱略
同。老子若知劫初之因。何故不説前劫壞而
此劫生。而言道生一。以彼證此。明是參糅佛
劫不惑。至於靈寶僞經。亦具論劫事。並是修
靜等盜寫佛經以益其數。此亦可知
公子曰。西昇論劫。子謂後人増加所説。因
果罪福修善攘災。不無其事。至於行道建
齋威儀整肅。則有三籙祈請三元大獻。次則
明眞塗炭靈寶自然。科儀嚴密不謝佛教。欲
以爲非詎能離間
先生曰。道家因果老子不詮。説在僞經靈寶
之部。事非道典跡是佛經。修靜文明潜爲盜
竊前以具辯無事重陳。秖如三籙明眞三
元塗炭自然齋法。並出靈寶之文。元非老莊
之教。文明修靜等所造。此事咸是僞修。状跡
先彰不煩再釋。但子仍惑。須破積疑。案僞靈
寶齋儀云。三籙者。一者玉籙。二者金籙。三者
黄籙。玉籙者爲。天子修之。金籙者爲王公修
之。黄籙者爲庶人修之。或拜日月精靈。或
拜星辰氣象。或拜五岳仙宮。或拜四涜水
府。叩頭乞哀搏頬祈福。多料紋綵。情規於
財利。廣支燈火。意在於油燭。相欺以妄行
之于今。與夫邪巫解祷有何殊異。行邪求福
神豈嚮諸。自然塗炭咸此之類。三元者。上
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日爲上元。七月
十五日爲中元。十月十五日爲下元。釋云。
上元*日是天官挍計之日。中元日是地官挍
計之日。下元*日是水官挍計之日。此天地水
三官挍之日。此天地水三官挍算功過
之事。並是修靜等架虚矯立。元無其事。
使是實。自是冥道鬼神之事。鬼道所攝。在於
道士何得預焉。又云。此三日三官挍算人間
行業罪福之事。故須設齋懺悔以滅其罪。此
益虚也。撿尋老莊之文。本無此事。並出靈
寶僞經。且冥司之理嚴於俗法。至如世諦法
中凡人犯罪。曾未發覺自首即原。事已彰
露雖首不免。若未三官挍算之日以前。預建
三元禮懺悔容其免罪。至挍計之日。犯状已
顯。罪發方懺。此乃伏款希免其坐。定不得原。
人間麁淺尚不免罪。冥道細密如何可赦。虚
有齋懺之文。竟無免罪之理。以妄行妄庸情
悟。徒設嚴急之科。諒無雪愆之
甄正論卷中



甄正論卷下
  *大*白馬寺僧玄嶷撰
公子曰。先生縱談天之辯。震擲地之音。
吻所詮。寒谷湛其春露。勵言所被。湯池
結其冬。冰以僕爝火之末光。對曦景之層曜。
自可銷聲疊足噏氣斂肩。沈疑未祛仍希妙
釋。但靈寶所詮咸歸僞妄。老子事跡應不
虚誣。河上公者神仙之人也。昔漢孝文皇帝
之時。結草爲菴居河之濱。文帝好道徳之經。
勅王公卿相及二千石咸令習讀。老經有數
句不解。帝莫能通。之有人言河上公。常習
讀老經或可解之。帝乃遣使齎所不了
句令問河上公。公答曰。道尊徳貴不可遙
問。帝於是親幸河上。詢問所疑。河上公見帝。
抗首高據而坐。帝甚怪之。乃謂公曰。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朕能令
人死生富貴。公雖徳重何乃自高乎。河上公
乃撫掌大笑。躍於虚空去地數丈。坐五色雲
氣之上。下顧帝曰。余上不至天。下不及地。中





不累人。陛下焉能使我富貴貧賤耶。帝方悟
是神人。乃下輦再拜而謝曰。朕以不徳忝統
先業。競競誡愼常恐廢墜。志性愚昧不識聖
人。稽首引過。公乃授帝素書二卷。謂帝曰。熟
讀此書所疑自解。吾注此書以來。經今
七百餘年。凡傳三人兼子四矣。勿傳非其人。
言訖失公所在。據此靈跡非聖而誰識者。以
爲文帝篤信精至誠感冥徹。老君使此神
人授文帝道徳章句。帝既受訖。公乃晦
返眞歸乎上方。此之神異炳然顯著。豈亦謬

先生曰。子之此言更成虚妄。道聽途説焉足
可憑。子向所論。乃是葛玄作老經序。僞飾此
詞誑惑江左。因循不悟。令子疑焉。竊據漢
書帝紀。凡有行幸無不載録。至如甘泉宮去
百餘里。帝毎行幸咸悉書之。又景帝時。
呉楚七國反。爲太后在東宮。帝時往諮詢。
尚書云。帝來往東宮間。又武帝幸五祚宮。
及幸河東祀后土。史並書之。案道士成玄英
撰老經疏云。河上公在陝州城南三里。比於
五*祚甘泉河東遠數倍。何因漢書不言。況
河上公躍坐虚空乘御雲氣。授書於帝弘明
道徳。比於郊祀神光及李夫人之事。此爲盛
烈棄而不録。未有斯理。又河上公云。吾注
此書千七百年者。此言又妄案周成王伐淮
夷之後。始制井田之法。王畿千里出革車萬
乘。天子萬乘起自成王。成以前無萬乘
之制。據成王在位通周公攝政。共有三十七
年。至赧王爲秦昭襄王所滅。總八百六十年。
秦自昭襄至子嬰。合五十年。爲項羽所滅。漢
高皇帝在位一十二年。惠帝在位七年。呂太
后攝位八年。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自成王至
文帝末年。都有九百三十二年。案老經云。
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則明老子當
説此經。合在成王之後。但經爲注本注以
釋經。經尚未有。注何先述。千七百年此又虚
也。又河上公自注老經云。舜陶河濱周公下
白屋。明此注語全在周公之後。千七百歳重
益虚誣。事跡既僞感應豈實。晦影之説妄談。
返眞之言何矯
公子曰。史册不載誠亦難憑。以愚管窺致茲
迷惑。老莊之教其來以久。道士之號非秖于
今。觀宇尊容肅設斯在。是冠月帔雲褐霓
裳。目驗可知。豈總虚也
先生曰。老莊之教余豈毀耶。比擬佛經義理
全別。論善也則同途而各騖。語宗也則異軌
而分驅。老教旨在於雌柔。佛法事明於因果。
二軸七篇之奧義。忘得喪於齊物之場。八萬
四千之法門。契寂滅於涅槃之境。修身理國
之要。道徳之經具明。捨凡證聖之果。般若之
文逾顯。至如遣執破境息智忘身。老經非
無其語於行靡立。其宗所修。唯在人間極果
纔登壽考。佛之爲教應物逗縁。隨類分門
因機啓行。自近之遠從淺階深。起一念心
眞如果。顯如天地明同日月。麁文浮閲似
若相參。妙理沈研皎然全異。又子云道士之
號非祇于今者。亦何謬哉。自開闢以來。至于
晋末元無戴斑穀之冠。被黄彩之帔。立
天尊之像。習靈寶之經。稱爲道士者矣。所號
道士者。則廣成務光巣由涓棘之輩 脱落時
代輕傲王侯。與俗不群高尚其志。次有遺榮
冠冕締賞林泉。歌紫芝以自娯。調素琴而取
逸。末代則有性好飛練志存術數。咸稱道
士。跡雖異俗衣無別制。漢明帝時。佛法被
於中夏。至呉赤烏年。術人葛玄上書呉主孫
權云。佛法是西域之典。中國先有道教。請弘
其法。始創置一館。此今觀之濫觴也葛玄又
僞造道經。自稱太極左仙公。目所造經云。仙
公請問經。宋文明等更増其法。造九等齋儀
七部科籙。修朝禮上香之文。行
之式。衣服冠屨之制。跪拜折旋之容。行其道
者。始斷婚娶禁薫辛。又僞造靈寶等經數
千卷。後陸修靜更立衣服之號。月帔星巾霓
裳霞袖。九光寶蓋十絶靈幡。於此著矣。至
梁武帝初年。爲修靜所惑。曾致遵奉。後悟
是究竟之法。親製捨道之文。見在梁
集内。後修靜出奔北齊。其時丹陽陶弘景性
多博識聰叡過人。身爲道士居于茅山之朱
陽靜退無爲不交時事。時號貞白先生。又
號陶隱居。多所著述。並行于代。躬衣道服
心敬佛法。於所居地起塔圖佛容像。親自供
養。號曰勝力菩薩。其塔見在茅山朱陽觀中。





于今不爲鳥雀所汚。弘景重制冠服改館爲
觀。行黄帝老子之教。惡靈寶法僞鄙而不行。
手著論以非之。弘景深爲梁武所器。尚頻
徴令仕確乎不拔。并述詩以贈武帝。並入於
集。事跡昭顯光乎梁史。子何惑之
公子曰。既聞先生此説。心開意悟革識遷迷
如披樂廣之天。似廓張超之霧。避席趨下拜
首而謝曰。僕久沈俗網罕悟眞筌。耳滯黄花
之音。志昏白雪之奏。雖則屡承妙釋方乃重
結深疑。形智聾盲一至於此。幸蒙南指今從
北轅。靈寶天尊虚妄若是。至於經教莫不僞
修。凡所謬妄咸請垂誨。希愈膏肓永祛沈痼」
先生怡然而對曰。子今悟矣。亦旦暮而得復
坐有疑便問。余爲一一論之
公子曰。佛教之内有僧尼兩衆。道法之中有
道士女官二流。彼此相望威儀備具准佛
律。僧受二百五十戒。尼受五百戒。今道士
女*官所受法籙。一概齊等更無増減。倶受十
戒眞文上清之法。并受符籙之事。未知此法
何人所傳
先生曰。道士女*官元無戒律。還竊佛家
戒以充彼法眞文上清。咸以絹素爲之其中。
畫作符圖及書玉字。其眞文總有三法。一曰
八景。畫爲日月星辰之。象二曰五老。畫作五
老之。神三曰五岳。畫爲五岳山状。三本各得
受用。不要總受。上清者。其中書上清天中官
位及符圖等。初受十戒。次受眞文。後受上
清。其法具矣。籙者其數甚多。不何備説。略
而詳之。有千五百將軍三五大將軍等籙。受
此籙者然可行符禁章醮之事。佛以尼是女
人。性多染愛。隨機制法。故倍多於僧。道
家法籙凡人妄造。既不識根性。所以道士女
*官更無差異。此等之法。並是張道陵僞作
其事
公子曰。老子既不説此。定僞何惑。道法先無
戒律。道士不娶妻。憑何典記
先生曰。道家無律禁婬欲之事。今道士等不
婚娶者。學僧爲之。一無憑據。故隋嵩陽觀
道士李播上表云。准道法道士無禁婚娶之
條。道士等咸請取妻妾。其表見在李播集

公子曰。教無禁欲之科。娶妻豈爽於教。李播
此請誠合其宜。且道教所宗宗於老子。老
子仕周後適西域。竟無出家斷婚之跡。道
士今日出家。遵誰之教
先生曰。出家之法基於西域。釋迦棄儲
之貴位。捨妃嬪之愛戀。出家修道。六年苦
行。一朝成佛。成佛之後。方度憍陳如等。此
土元無出家之兆。老子本自有妻。仕周爲
史。去周西邁。身是俗人。本無捨妻室易衣
服出家之状。故老子之子名宗。宗之子名瑕。
仕魏封段干。後爲漢膠東王太傅。各有
傳。又老經云。子孫祭祀不輟。此論依教修行。
則息胤繁盛代代不絶。故云不輟。豈令斷欲
耶。道士今日出家。本學佛教。更無別據
公子曰。雖學佛法出家。本宗自無此教。老子
不禁婚娶。經文又説子孫。今日縱學佛宗。
識者詎肯依信。盜鍾掩耳豈杜他聞。妄立
天尊跡先彰露。僞造經教又已表明。靈寶文
等修。餘經何人所作。伏請詳辯。冀悉根

先生曰。道經除道徳二篇。西昇一卷。又有黄
庭内景之論。自餘諸經咸是僞修。又有太平
經一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此人善避
形迹。不甚苦録佛經。多説帝王理國之法。
陰陽生化等事。皆編甲子爲其部帙。又太清
上清等經。皆述飛錬黄白藥石等法。至如本
際五卷。乃是隋道士劉進喜造。道士李仲卿
續成十卷。並模寫佛經潜偸罪福。搆架因果
參亂佛法。自唐以來。即有益州道士黎興。澧
州道士方長。共造海空經十卷。道士李榮又
造洗浴經以對温室。道士劉無待又造大
獻經以擬盂蘭盆。并造九幽經將類罪福報
應。自餘非大部帙。僞者不可勝計。豈若釋迦
大聖獨擅法王。施化西國聲流東夏。案列禦
寇書云。商太宰問於孔子曰。三王聖與。
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聖則丘弗知。五帝
聖者*與。孔子曰。五帝善用仁義。聖則丘
知。曰三皇聖者與。孔子曰。三皇善用時。聖
則丘*弗知。太宰驚曰。則孰爲聖。孔子曰。丘
聞之。西方有聖爲聖。不治而不亂。不言
而自信。蕩蕩乎民莫得而名焉。案宣尼此言





與老子西昇所説略同。伯陽仲尼並此土稱
之爲聖。二人咸知西方有聖人。則明釋迦之
道廣矣
公子曰。僕幼懷志尚早竊當時之譽。言談之
者以詞令見稱。伏聞高論。有慚蹇訥木賜。
仰宣尼之崇仞。愧環堵之卑陋。鄭咸觀子林
之宴容。悟心識之昏怠。是知傅搖九萬垂
天之翼方昇。撃水三千横海之鱗乃運。幸承
咳唾疑滯咸盡。竊見白屋鴻儒黄冠碩學。扼
旰衡之士。揚眉抵掌之賓。並云。儒道釋
典三教是一。咸躋於善理無有三。慈悲仁恕
殊途而同歸。利物濟時百慮而齊致。雖碧雞
馬之辯。未可分焉。雖堅合異之詞。豈能
別矣。毎思此説交戰于懷。請一詳議。希除
衆惑
先生曰。子何言之當乎。余嘗欲著論。未遑
削藁。因子之請見余之志。夫三教群分九流
區別。本跡斯異義意迺殊。非唯麁淺相懸。
抑亦凡聖全隔。尋文似渉參互究理居然不
同。自八卦成象六爻定位。披龍圖而紀號。觀
鳥跡以裁書。立徳立言。三墳暢三皇之化。垂
訓垂範。五典旌五帝之謨。洎乎姫公制禮
作樂。隆二南之風雅。孔父修詩述易。詮十
翼之精微。莫不序尊卑定君臣父子之道。次
長幼明夫婦友于之別。盡忠貞以奉國。崇孝
悌以資家。蘊恭謙以克己。施仁恕以待物。
敦信義以申交。務廉讓以推行。此之五徳立
身之義也。敷文徳以化俗。運武功以寧亂。
修禋祀以綏神祇。崇宗廟而敬祖考。啓畋漁
之漸。易著網罟之義。盤遊之源。禮摽蒐
狩之典。截馘斬首。効征戰之勞。宰犧屠牲。
邀薦饗之福。貫胸達腋。申馳騁之娯。夭命剖
肌。恣賞心之樂。刑禮興而姦詐起。符璽著而
矯僞生。盜國竊器者害父弑君。爭權趨利者
滅宗夷族。無慈悲之大惠。有惻隱之小仁。
昧三世之因果。明一生之禍福。餘殃宿慶逮
乎子孫。積惡修善絶於冥報。在生之命。年
有延促之限。爲鬼之質。壽無遷變之期。所云
好生惡殺者。謂性命之重人畜同之。類於己
情豈宜傷害。故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聞其
聲不食其肉者。以己之心。體彼之命。戀生之
志。物我皆然。故孔丘不味山梁之雉。于定
國之寛刑。孫叔傲之陰徳。覇楚以昌其後。
高門以待其封。項羽之陷秦軍。白起之坑趙
卒。身死杜郵之下。支分烏江之上。或禍福
被於當代。或榮辱流於子孫造受
於見報父。業子傳酬非自己。亦有射宣王
以復其怨。抗杜回以答其恩。申生命胡突以
馭車。劉約從元海而陪乘。此論幽明交接人
鬼相讐。非罪福之業縁。異報應之輪轉。儒
佛懸殊此其明矣
夫道之爲教儒之異流。黄帝述其濫觴。老
聃嗣其弛紐。究其本也。保精養氣韜光藏
暉。全生遠害無爲寂怕。恬惔清虚少私寡
欲。此其宗也。自後變淳就澆分鑣各騖。派一
無之理。立三等之差。上則却粒延齡飛仙羽
化。廣成皇帝是也。次則守雌誡剛忘知息。
智伯陽子休是也。下則擯代遺榮巖棲谷飮。
許由巣父是也。推究神仙之跡事渉憑虚。案
黄帝本紀。帝行房中之術。修養之法。御
七十二女。服九一金丹。昇鼎湖策飛龍白
日登天。群臣攀戀收衣冠劍履而葬於橋山
之陽。參驗此詞咸成烏有。夫葬者藏也。先
人云亡子孫感戀。卜其宅兆修建墳塋。安
魂靈藏祕骸骨。庶免曝露之患。*皇帝
馭青龍以沖天。躡紫雲而遐上。高謝萬機
脱屣四海。元來不死何因須葬。且邵伯司牧
分陝遺惠在人。尚蔽弟甘思徳留樹況
黄帝登九五之位。處萬乘之尊。馭龍駕以
上仙。故勝寢疾而死若群臣攀慕情切。即合
留奉衣冠。豈容埋棄帝之遺服。以申誠戀之
志。仲子未薨來賵。左傳以爲非禮。黄帝不崩
而葬。臣下何苦見誣。必葬不虚昇仙是妄。
進退之理事跡可知。且御女求仙恣欲求
果。更入輪迴之境。詎登解脱之場。縱令
得神仙。終是未離生死。何況此術黄帝受之
於廣成。所修在於一身。本非出代之法。
黄帝之跡如此。神仙傳並虚陳。已其
論。不復繁説也
夫老子爲教。備乎五千之文。莊周演論。詳於







七篇之旨。所明道者但詮陰陽天地和氣四
時生育之理。故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嚴君平等釋云。一者元氣。謂混沌
未分無状可見。於無状可見道中生一氣
兆。氣之清者爲天。濁者爲地。此一氣生天地。
一生二也。因天地和而生陰陽及人。此二生
三也。以人禀陰陽。陰陽能生品彙動植之類。
此三生萬物也。故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則陰陽也。陰陽不測之謂神明。即此陰陽
之理。非測度可知。此神妙也。能順此陰陽之
理。安其所禀涯分守雌柔恬淡寂泊無爲。
絶矯性之聖智。棄越分之聞知。同徼妙之
兩觀。泯有無之雙執。挫折鋭進之心。解釋
紛撓之志。除剛勇之強梁。捐聲色之耽染。
體禍福倚伏之萌。行慈儉謙退之行。即得終
其壽考免於身患。子孫昌繁祭祀不輟。苟
違於此。則夭命傷生。招於敗累。息胤勦絶其
後不嗣。故云。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孫祭
祀不輟。莊周解牛以全其生。傳火而續其命。
齊萬物以杜健羨之路。隳四支以去形骸
之戀。述木雁用遣愚智滯守之方。喩指馬
以忘天地執著之見。混變化而夢胡蝶。一夭
壽而延殤子。太山小於秋毫。則巨細之妄斯
顯。朝菌長於大椿。則脩促之繋方假。此並莊
周詮俗情妄執。遂有長短妍醜之實。而起
我貪惡之心。利己損物致招患禍。此論
生之内有此顛倒。夭齡害命牽累敗身。無未
來冥報之義。過去業縁之理。當代造善惡之
行。隨其所行當代受報。與儒書所説大意略
同。此足明佛道全別。公子曰。三教懸殊若
此之異。一理之説吁可同哉。是知子休心
齋以忘身。非是爲他祈福。宣尼潔齋以*變
食。豈關藉因求果。設道供以邀冥資之助。
造天尊以希濟拔之功者。何虚費哉。何虚費
哉。而今而後庶幾免矣。然章醮之法。符禁之
術。比見行者。時有効驗。此事如何。更請詳

先生曰。子之此問誠有理焉。且章醮者祭祀
之流。祈祷之事有來自久。非唯道陵之法。
黄帝太公時行此術。醮者祭之別名。禮典
先著其義。道陵因而修之。行其法者謂之祭
酒。此是俗中術人之技。道士竊其法以求資
養。本非道教之宗。此乃渉於鬼道神祇之理。
俗諦妄情不無其事。與夫邪巫陰陽卜筮郊
祀尸祝之類也。行此法者自是太常所司。
不合隷屬司賓寺管僧尼。所以屬司賓寺者。
爲佛法從西國來。同諸外客之例。道士元非
是客。自然不合屬司賓寺管。又行章醮祭祀
之法。即是司禮寺事。但以寺觀相對。因此遂
屬司賓。以實而論。之祇合郊社所管。又符
者鬼籙。行之於鬼神之道。所以有驗。亦焉
足怪焉
公子渙焉疑釋。欣然而作拜首而謝曰。僕
習蓼甘辛居鮑忘臭。沈澰弱喪積有歳年。今
屬頽光西邁之晨。方悟非狂東走之弊。朝聞
夕死有慰深心。謹承命矣。請遵斯旨。書紳
自誡傳諸將來。使夫倒躓之徒革心於昏
昧之俗。弘通之士懸解於眞如之理。遂筆削
爲論。貽諸後代
甄正論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