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十門辯惑論 (No. 2111_ 復禮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心。初有其微卒成其著。樞機之發。可不愼

十門辯惑論卷上



十門辯惑論卷中
  大慈恩寺沙門釋復禮撰
反經賛道門第六
稽疑曰。提婆達多後爲如來者。則是菩薩也。
豈有菩薩而勸人害父乎。若業合害者。闍王
必應自害。何爲待勸而害也。若業非害者。菩
薩初無害心。不應勸人令害也。聖人設教何
至斯哉
辯惑曰。山非自高。所以高者澤下。夏非自
暑。所以暑者冬寒。故水火相革而變生。鹽梅
相糅而功著。相糅也者相異也。爲功則大同。
相革也者相反也。在變則咸順。故可否相濟
損益相成。殊途而同歸。何莫由斯道。詳夫大
權菩薩住不思議。應物而遊。從人之利害。放
情而動。忘己之得失。人之利矣。己雖失而行
之。人之害矣。己雖得而違之。而大智若愚正
言似反。見之者誹毀。聞之者聽瑩。然則凡
夫之行有否有臧。聖人之道或逆或順。凡夫
之行褊。否臧不足以訓時。聖人之道弘。逆順
咸可以匠物。順而匠物者文殊之等也。逆而
匠物者調達之流也。惑曰。順以化人久事斯
語。逆而教俗深異所聞。將以書紳希更指
掌。釋曰。起予者商也。聊爲子言之。夫善著則
顯惡。惡著則明善。必然之分其理不忒。故聖
之用權道也。惡既著矣。善自明矣。惡著
俾人之内省。善明使物之思齊。思齊既可以
勸善。内省又可以止惡。順而弘道者亦以止
勸也。逆而行事者亦以止勸也。止勸既均矣。
優劣可得乎。而人聞師利是聖人。即扣頭申
敬。謂達多爲菩薩。即扼腕不平。斯蓋朝三
暮四識五迷十。可爲受化之人耳。安知爲化
之理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
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善爲師茲
理久著。仲尼既稱善誘矣。調達何用不臧
耶。故經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
六波羅蜜。即其義也。惑人又曰。若順道
能勸善也。可須反經以勸之。順道不
止惡也。可須反經以止之。今順而爲化既足
矣。何用反而爲化乎。釋曰。夫二儀覆載四
序生成。夏氣長羸隴麥。以之憔悴。秋風凄緊
巖桂。以之芳菲。春日遲遲。未可使菊華榮曜。
冬霜凛凛。詎能遣松貞搖落。惟夫大悲運物。
若兩儀之覆載。因機設教。猶四序之生成。禀
悟各殊。似數物之榮悴。智者因喩而得解。庶
幾沿淺及深乎。又曰。爲惡可以化人者。
人爲惡亦化乎。惡人若已能化者。何用善人
爲化乎。釋曰。惡人爲逆。果或&T049271;而未受。大士
行權。報在今而必驗。今則斯須可覩物恐怖
而能悛&T049271;則冥寞難知。人僥倖而冀免。故惡
人不足以化物。必俟大權爲化焉。然調達始
終行事權實雙辯。經云。惡友猶是權名。論曰。
大賓方爲實稱。故鷲山會上。天王記十號之
尊。奈國經中。地獄比三禪之樂。至仁不
應同頴叔。小惡無犯豈作潘崇。固以父王定
業不移必遇其逆。佛弟因之有勸示受其殃
實也。未始勸人權也。令人見勸。既令人見
勸也。亦令人見殃也。殃生於勸。勸止則殃息。
見勸故怖殃。怖殃而止勸。斯則調達之勸。
欲令人不勸耳。令不勸故勸則勸爲不勸乎。
權有勸尚爲不勸。實無勸安得有勸哉。此迺
錫類之義本全。同惡之疑可息。仁而能反。
兼四子以爲師。非道可行。駕一乘而通達。子
夏既其默識。師利曾何致疑。介如石焉。豈
俟終日矣
觀業救捨門第七
稽疑曰。頻婆娑羅首供養佛。佛見提希之
時。頻婆幽而未死。以佛大悲神力。芥子尚納
須彌。如何不救頻婆。令其遇害。至於闍王瘡
特照神光。將入地獄遂延遐壽。於逆子何
幸獨得延齡。於賢父何幸獨不延也。但頻婆
證果賢王也。應救而不救之。闍王賊臣逆子
也。不應救而救之。何以勸將來。何以示人子。
顛而不扶焉。用彼相任子害父佛何爲哉
辯惑曰。夫業之爲理也。大矣哉。深焉不測。廣
焉不極。眇眇綿綿變化消息。夷兮無形希兮
無聲。無形無聲庶類以生。生極之謂命。習成
之謂性。其體也若無而有。其用也不疾而速。
方其來也不可排。方其謝也不可止。至若天
地之廣。陰陽之靈。日月貞明於上。山川
理於下。幽顯異致而云爲。動植殊途而布
濩。人咸見其然也。而莫知所以然也。故或
推之於自然。或付之於造化。或言始生於元
氣。或云稍長於盤古。或謂中有神我傍興衆
物。或執上有梵天下生群類。或道冥爲自性。
從無形而變有形。或計體是微塵。從不化而
生所化。斯皆失其本而迷其末。昧其源而惑
其流。所以異見紛馳殊情競擧。豈知業因心
起。心爲業用。業引心而受形。心隨業而作境。
六道昇降財成而不越。二儀上下剖判而斯
分。然則因業受身身還造業。從心作境境復
生心。無始無終譬之於輪轉。非空非有喩之
於幻化。四生易其滋漫。三界難以歸根
而業之以善惡分流。報之以苦樂殊應。積善
餘慶。爲善所以致樂。積惡餘殃。作惡所以階
苦。若影隨形而曲直。雖離朱督繩。不能比其
定。若嚮隨聲而大小。雖師曠調軫。未可喩
其均。不見形直而影斜。豈有善修而報苦。不
聞聲小而*嚮著。詎有惡成而果樂。亦猶田畯
勉職黍稷盈疇。農夫失時茨棘遍野。借使耕
而鹵莽其事耘而滅裂其業欲望不稂不莠
如坻如京。採薜茘於水中。搴芙蓉於木
也。或曰。善爲福始惡是罪源。同影*嚮之無
違。類耕耘之有報。敬聞命矣。何迺頻婆爲善
翻以禍終。阿闍積釁仍蒙福*末。釋曰。不亦
善乎。而問之也。子聞業之有報也。未聞報之
有時也。夫業之感報。有三時不同焉。有見報
業者。此身作業即身而受也。有生報業者。
今身造業次生而受也。有後報業者。此生未
受後後生方受也。初猶禾菽之類也。經時即
熟焉。次猶&T032423;麰之等也。易歳乃登焉。後猶
桃李之輩也。積年方實焉。故昔勤今墮者。
野無秋實之望。家有歳積之盈。昔*墮今勤
者。朝無數粒之資。夕有餘糧之畜。豈可以見
勤者不足謂不足非始於惰乎。見*墮者有餘
謂有餘非始於勤乎。冀以象而申意。更借事
而明理。曰有二人相與爲隣築室焉。一人先
拙而後巧。一人先巧而後廢。先拙者築室甚
陋。居而習伎。伎成而思巧。既巧而變其拙
矣。先巧者築室甚精。居而自養。養過而業
廢。既廢而失其巧矣。雖失其巧其屋尚精焉。
雖變其拙其居猶陋焉。及乎歳序綿移風雨
飄浸。舊宇既廢新搆聿興。即工拙所營。精陋
復反矣。因斯而談。身者心之宅。而業之果也。
業者心之用。而身之因也。工拙相代者。善惡
更習也。舊宇新搆者。前身後生也。頻婆雖今
無遺行而昔有不臧。阿闍雖現見惡人而往
修善業不臧。所以遇禍修善。所以延齡其致。
可尋何足多怪。來論曰。以佛大悲神力。芥子
尚納須彌。如何不救頻婆。令其遇害。釋曰。夫
業有決定也者。有不定也者。不定則易轉。其
業可亡。決定則難移。其報必受。頻婆定業也。
如何可救乎。故良醫不能愈命盡之人。慈母
不能乳口噤之子矣。然則人而有業。物也無
心。無心則我心能制。山大或可入於小。有業
則彼業爲主。命促不可引而長。今乃以無心
而例有心。將有業而齊無業。北轅適越相去。
不亦漸遙哉。又曰。於逆子何幸獨得延齡於。
賢父何幸獨不延也
釋曰。按涅槃經。頻婆娑羅往於毘富羅山遊
行射獵。周遍曠野悉無所得。唯見一仙五通
足。即勅左右而令殺之。其仙誓言。我於
未來亦當如是而害汝命。又云。佛語闍王。汝
昔已於毘婆尸佛。初發阿耨菩提之心。竊以
馳騁發狂肆虐於五通之上景行。行止歸心。
於七佛之初。或宿善不亡因懺浣而延壽。或
餘殃未殄。遭殺逆而非命。非命由乎肆虐。詎
是無辜延壽。始乎歸心寧稱有幸。請修三報
之理。當反一隅之惑。又曰。頻婆得果賢王也。
應救而不救之。闍王賊臣逆子也。不應救而
救之。釋曰。觀無量壽經云。頻婆娑羅幽閉置
於七重室内自然増進成阿那含。諸經論並
云。阿那含者名爲不還。更不還生欲界故。涅
槃云。阿闍唯見現在不見未來。父王無辜横
加逆害。心生悔熱遍體生瘡。又云。若不隨順
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墮阿鼻獄。詳夫幽憤而
昇上果。雖外凶而内吉。冥目而超下界。雖
名死而實生。救之即翻損。任之則自益。至
若身瘡而心熱。罔知迴向之路。業深而報近。
將墜泥犁之城。救之*則爲益。任之*則爲損。
斯*則觀其所應救。救之以爲益。察其所應
捨。捨之以爲利。而曰應救而不救之。所不
應救而救之。聖心雖微知之何陋矣。然定報
受之而不易。明業之難犯也。重罪悔之而以
輕。明行之可革也。行可革。惡人遷善於濫觴。
業難犯。善人止惡於探湯。惡止善行即有恥
且格。斯蓋導之以徳也。豈若齊之以刑也。父
子咸已進於道。何顛不扶乎。賢愚並可從於
化。何來不勸乎。知我者希則我貴矣。在旃
在旃
隨教抑揚門第八
稽疑曰。涅槃章門總括群品。不依涅槃恐難
成佛。何爲讃功徳之處。輕於般若法花乎。若
以般若捨執著爲優。*則涅槃爲半偈捨身。豈
劣於般若也。若以法花證大乘爲優。*則涅
槃以大空爲門。豈劣於法花也。法門不二。何
爲二之哉
辯惑曰。眞身寂靜豈存言説。至理希微本亡
性相。雖無言説。不違言説之道。雖無性相。而
爲性相之津。譬夫明鏡無爲。形來而像著。幽
谷不撓。聲及而*嚮盈。然則衆籟參差。無谷
不能以玫*嚮。群物絡繹。無鏡何若而生像。
故知形聲爲之感。鏡谷爲之應。感應一虧視
聽兼失矣。竊以如來有無縁大慈。不思弘願
者。明鏡幽谷也。衆生有聞熏習之種。發菩提
之心者。群形衆聲也。玉毫明而三十二相著
鏡中之像也。金口發而一十二部宣谷中之
響也。自波羅苑内明苦集滅道。堅固林中説
常樂我淨。其間八藏咸闡三乘競馳。甘露之
味不殊。大雲之澤無別。然而小草大草受之
者少多。有縁無縁服之者生死。漸頓於焉百
慮。半滿所以多門。本乎其源莫非一致。故自
本而觀也。泯然平等矣。自末而觀也。森然不
同矣。不同所以各解。平等所以一音。一音故
法門以之不二。各解故教跡以之非一。若乃
演六度之法。談四絶之理。即有以明空。依空
而起行。斯般若之爲義也。明七種譬喩。辯三
法平等。破二以歸一。迴小以從大。斯法花之
爲旨也。弘三點之奧。闡四徳之妙。異客出其
家珍。新*醫用其舊乳。斯涅槃之爲致也。此
並大乘之祕府。方等之妙門。賢聖仰止之崇
山。經論朝宗之巨海。得之者咸可以致遠。失
之者誰能以不泥。來論云。不依涅槃恐難成
佛。仁欲謂不依法花般若而可成佛者乎。然
則法花是衆經之王。般若爲諸佛之母。孰見
無母而孕子。無王而統人哉。義無優劣斷可
知矣。來論又云。何因讃功徳之處。輕於般若
法花乎。夫以隨時之義沿革。不可守其常。唯
變所適取捨必貴存其會和扁隨病而授藥。
班倕任物而施巧。豈寒温不變規矩有恒哉。
況尋繹成文有異來旨。經云。上語亦善中下
亦善。金剛寶藏滿足無缺。又云。如諸藥中醍
醐第一。又云。亦如日出放千光明。又云。譬如
衆流皆歸於海。又云。修行是經即得具足十
事功徳。夫以分流設險。海君爲百谷之王。
列曜成文。日天作三光之主。金剛寶中之第
一。醍醐藥中之最上。三語僉善。何句義而
非玄。十事以成。何功業而不備。其比興也如
彼。其稱揚也如此。靜而詳校諒已非輕。矧如
涅槃。梵本偈逾三萬。震旦所譯纔出十千。法
鏡開而未全。玄珠得而方半也。惑曰。教跡
非一法門不二。辯功徳之有無。明經本之廣
略。怡然理順矣。但高下相傾長短相形。既法
花云。此經第一。餘經得非其亞乎。涅槃云。此
經尊勝。餘經得非卑劣乎。般若云。此法門不
可思議。餘法門得非可思議者乎。斯義不明。
前疑復振也。釋曰。夫以利渉大川舟楫爲之
最。載馳廣陸車騎爲之先。燕處超然宮觀
爲之長。雖水陸殊位動靜異宜。而萬國非
止一人也。九州非止一地也。故畫鷁芳橈周
流而莫輟。騰駒繍轂馳騁而未已。跱鳳華居
寢處而寧廢。斯*則舟楫未嘗不爲最。車騎未
嘗不爲先。宮觀未嘗不爲長也。其有局於水
郷者。得車即破之。專於山野者。與舟即剖之。
身不下堂者莫辯舟車之所用。心務行邁者。
罔知棟宇之所適。若斯人者。何足與言於道
哉。孔子曰。教人親愛莫善於孝。教人禮順莫
善於悌。又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著明莫大乎
日月。此亦各隨其義以稱莫善也。以云莫大
也。諸經言乎第一者。蓋亦從此而明歟
十門辯惑論卷中



十門辯惑論卷下
  大慈恩寺沙門釋復禮撰
化佛隱顯門第九
稽疑曰。二月十五日。佛將涅槃。促純陀獻食。
爲滅時將至。又却後三月正應此期。聖衆勸
請佛云。當滅但佛無虚語。則此滅非虚。何
爲犢子梵志月餘方乃報。佛便似未滅。其故
何哉。如其已滅。梵志不應遣報。如其未滅。不
知滅在何時。其滅時之經。滅時之日。佇承高
旨。可得聞乎沙門復禮曰。涅槃云。犢子梵志。滿十
五日得須陀洹果於娑羅林修行二法不
久得阿羅漢。遣信報佛。入般涅
槃月餘之言異乎。吾所聞也
辯惑曰。原夫佛陀以圓覺爲義。涅槃以至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