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弘明集 (No. 2102_ 僧祐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天非欺天也。猶湯放桀武伐紂非殺君也。即
是權假以除惡乎。然唐虞之君無放伐之患
矣。若乃運非太平世値三季權假立教以救
一時。故權稷以配天假父以配帝。則可也。
然有虞氏之王天下也。禘黄而郊嚳。祖顓而
宗堯。既淳風未殄。時非權假而今欺天罔帝
也何乎。引證若斯。斯又是形滅而神不滅之
證四也。斯四證既立而根本自傾。餘枝葉庶
不待風而靡也
論曰。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此義不假通而自
釋。不復費於無用。禮記有言多矣。又云。
言欺者。謂傷化敗俗耳。苟可以安上治民。復
何欺妄之有乎
難曰。前難云。迎來而樂。是假欣於孔貎。送往
而哀。又虚涙於丘體。斯實鄙難之雲梯。弱義
之鋒的。在此言也。而答者曾不惠解。唯云
不假通而自釋。請重之曰。依如論旨既已許
孔是假欣而虚涙也。又許稷之配天。是指無
以爲有也。宣尼云。亡而爲有虚而爲盈。
象之所不占。而格言之所攸棄。用此風以扇
也。何得不傷。茲俗於何不敗。而云可以安
上治民也。慈化何哉。論云。已通而昧者未
悟。聊重往諮側聞提耳
弘明集卷第九







弘明集卷第十
  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大梁皇帝勅答臣下神滅論
莊嚴寺法雲法師與公王朝貴書并公王
朝貴答
  大梁皇帝勅答臣下神滅
位現致論要當有體。欲談無佛應設賓主。標
其宗旨辯其短長。來就佛理以屈佛理。則有
佛之義既躓。神滅之論自行。豈有不求他意。
妄作異端。運其隔心鼓其騰口。虚畫瘡疣空
致詆呵。篤時之蟲驚疑於往來。滯甃之蛙河
漢於遠大。其故何也。淪蒙怠而爭一息。抱
孤陋而守井幹。豈知天地之長久溟海之壯
闊。孟軻有云。人之所知不如人之所不知。信
哉。觀三聖設教。皆云不滅。其文浩博難可具
載。止擧二事試以爲言。祭義云。惟孝子爲
能饗親。禮運云。三日齋必見所祭。若謂饗
非所饗。見非所見。違經背親言誠可息。神
滅之論朕所未詳
  莊嚴寺法雲法師與公王朝貴
上答臣下審神滅論。今遣相呈。夫神妙寂
寥可知而不可説。義經丘而未曉。理渉旦而
猶昏
主上凝天照本襲道赴機。垂答臣下。旨訓周
審。孝享之禮既彰。桀懷曾史之慕。三世之
言復闡。紂協波崙之情。預非草木。誰不歌歎。
希同挹風猷共加讃也。釋法雲呈
  臨川王答
得所送勅答神滅論。伏覽淵旨理精辭詣。二
教道協於當年。三世棟梁於今日。足使迷途
自反。妙趣愈光。遲近寫對更具披析。蕭宏和

  建安王答
辱告惠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天識昭遠聖
情淵發。伏覽玄微實曉庸昧。猥能存示深
承篤顧。偉和南
  長沙王答
惠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睿旨淵凝機照深
邈。可以筌蹄惑見訓誘蒙心。鑚仰周環洗滌
塵慮。遂能存示戢眷良深。蕭淵業和南
  尚書令沈約答
神本不滅久所伏膺。神滅之談良用駭惕。近
約法師殿内出。亦蒙勅答臣下一本歡受頂
戴尋覽忘疲。豈徒伏斯外道。可以永摧魔衆。
孔釋兼弘。於是乎在。實不刊之妙旨。萬代之
舟航。弟子亦即彼論。微歴疑覈比展具以呈
也。沈約和南
  光祿領太子右率范岫答
岫和南。伏見詔旨答臣下審神滅論。叡照
淵深動鑒機切。敷引外典弘茲内教。發蒙啓
滯訓誘未悟。方使四海禀仰十方讃抃。異見
杜口道俗同欣。謹加習誦寤寐書紳。惠以逮
示深承眷憶。范岫和南




  陽尹王瑩答
辱告伏覽勅旨神不滅義。睿思機深天情雲
發。標理明例渙若冰消。指事造言共如日
照。用啓蒙愚載移瞽蔽。凡厥含識莫不挹佩。
謹以書紳奉之沒齒。弟子王瑩和南
  中書令王志答
辱告伏覽。勅答臣下神滅論。旨高義博。照若
發蒙。弟子夙奉釋教。練服舊聞有自來矣。非
唯雷同遠大賛激天旨而已。且垂答二解。厭
伏心靈。藻燭聞見。更不知何以闡揚玄猷光
彰聖述。且得罔象不溷於其眞。内外無紛如
之滯。寔懷嘉抃猥承末示。佩眷唯深。王志
和南
  右僕射袁昂答
辱告并伏見。勅答臣下審神滅論。奉讀循環
頓醒昏縛。夫識神冥寞其理難窮。粤在庸
愚。豈能探索。近取諸骸内。尚日用不知。況乎
幽昧理歸惑解。仰尋聖典既顯言不無。但應
宗教歸依其有。就有談有猶未能盡性。遂於
不無論無斯可遠矣。自非神解獨脱機鑒絶
倫。何能妙測不斷之言深悟相續之旨。兼引
喩二證方見神在皦然。求之三世不滅之理
彌著。可謂鑚之彌堅仰之彌高者也。方使衆
惑塵開群迷反路。伏誦無斁舞蹈不勝。弟子
袁昂和南
  衞尉卿蕭禺答
辱告并伏見。詔答臣下審神滅論。夫三世雖
一乘玄遠。或有偏蔽猶執異端。聖上探
隱索微凝神繋表。窮理盡性包括天人。内外
*辯析辭旨典奧。豈直群生靡惑。實亦闡提即
曉。方宣揚四海垂範來世。惠使聞見唯深佩
服。孤子蕭禺頓首和南
  吏部尚書徐勉答
天旨所答臣下神滅論。一日粗蒙垂示。辱告
重送伏加研讀。窮理盡寂精義入神。文義兼
超深俗表。仰詳三世皎若發蒙。非直謹
加誦持。輒令斑之未悟。惠示承眷至。弟子
徐勉和南
  太子中庶陸果答
果和南。伏覽勅旨答臣下審神滅論。夫從無
住本在默阻思。伏如來藏窅絶難言。故使
仲初建薪火之執。惠遠廣然滅之難。傳疑衆
談踳淪曠稔。宸聰天縱聖照生知。了根授藥
隨方運便。遂乃*辯禮矯枉指孝示隅。良由迷
發俗學。便澆俗以況道。惑資外文即就外
以明内。任言出奇。因所據理固以城塹。三
世負荷群生。現在破闇當來掴網。一牘之間
于何不利。片言之益豈可覶縷。生因曩慶至
徳同時。預奉餘論。頂戴踊躍。惠示不遺深抱
篤念。陸*果和南
  散騎常侍蕭琛答
弟子琛和南。辱告伏見。勅旨所答臣下審神
滅論。妙測機神發揮禮教。實足使淨法増光。
儒門敬業。物悟縁覺民思孝道。人倫之本於
茲益明。詭經亂俗不撝自壞。誦讀藻抃頂戴
不勝。家弟闇短招愆。今在比理。公私煎懼
情慮震越。無以仰賛洪謨對揚精義。奉化
開道伏用竦怍。眷奬覃示銘&T000673;仁誘。弟子
蕭琛和南
  二王常侍彬緘答
辱告伏見。勅旨答臣下審神滅論。聖思淵凝
天理孤絶。辯三世則釋義明。擧二事則孝道
暢。塞鑚鑿之路。杜異途之口足使魔堞永淪
正峰長峻。弟子伏膺至道遵奉天則。喜躍之
心寧復恒准。王彬緘和南
  太子中舍陸煦答
猥辱逮告。伏見至尊答臣下審神滅論。俯仰
膜拜徘徊空首。竊聞聖惟一揆。唐虞未有前
言知幾其神。今日獨奉梁詔道載則萬有擠
其淪迷。徳壽則九服揚其照筮。方可振民育
徳。百年均其攝受。勞民動物千古咸其折伏。
法師智深決定。受持之持僉允。志洽通敏。
承神之神諧克。陸煦和南
  黄門郎徐緄答
緄和南。辱告并逮示。勅答神滅論。伏覽淵
旨疏心蕩累。竊*惟希夷之本難尋。妙密之源
莫覩。自非上聖無以談其宗。非夫至睿焉能
道其極。皇上窮神體寂鑒道。居微發徳音則
三世自彰。布善言而千里承響。誠協禮敬義
感人祇。理扇玄風徳被幽顯。悠悠巨夜長昏
鯈曉。蠢蠢愚生一朝獨悟。勵鹿苑之潜功。
澍法流於日用。鴻名永播懋實方馳。迷滯知
反淪疑自息。弟子歸向早深倍兼抃悦。輒奉




以周旋不敢云墜。但蠡測管窺終懷如失耳。
徐緄和南
  侍中王暕答
枉告并奉覽。勅答臣下審神滅論。聖旨玄照
啓寤群*蒙。義顯幽微理宣寂昧。夫經述故身
之義。繋敍遊魂之談。愚淺所辯已爲非滅。
況復叡思弘遠盡理窮微。引文證典煥然冰
釋。肉眼之人虔恭迴向。惑累之衆悛改浮心。
發明既往訓導將來。伏奉淵教欣蹈罔已。王
暕和南
  侍中柳惲答
辱告惠示。勅所答臣下神滅論。夫指歸無二
宗致本一。續故不斷釋訓之弘規。入室容聲
弘經之深旨。中外兩聖影響相符。雖理在固
然而疑執相半。伏奉淵旨照若發蒙。顧會玄
趣窮神知寂。惻情盡状天地相似。千載闕疑
從春冰而倶泮。一世顛倒與浮雲而共開。祇
誦環徊永用懸解。存及之顧良以悲戢。弟子
柳惲頓首白
  常侍柳憕答
辱告惠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淵旨沖邈理
窮幾奧。竊以。修因趣果神無兩識。由道得滅
唯一性。殷人示民有知。孔子祭則神在。
或理傳妙覺。或義闡生知。而楊墨紛綸徒然
穿鑿。凝滯遂往特掩名教。聖情玄覽證無
然。振領持綱舒張毛目。抑揚三代汲引同
歸實假雙法朗然無礙。伏奉循環疑吝倶盡。
來告存及悲挹唯深。柳憕頓首白
  太子詹事王茂答
茂和南。辱告伏見。勅旨答神滅論。頂戴欣
躍不及抃舞。神理悠曠雖非建言所極。列聖
遺文炳然昭著。莫不撫抃虔襟。式遵彝典。
豈可妄陳虚矯厚誣前誥。謂來縁之不期棄
享薦之至禮。迷路茫茫歸塗靡薄。苦空一到
有悔無追。主上含明體聖妙窮眞假。發義照
辭舟航淪溺。豈唯天人讃仰信。亦諸佛迴光。
弟子夙昔棲心本憑淨土。數延休幸預逢昌
世。方當積累來因永陶。滋誘藻悦之誠。非
止今日未獲祇敍。常深翹眷比故修詣。此白
由。王茂和南
  太常卿庾詠答
辱告惠示。至尊勅答臣下神滅論。伏覽未周
煙雲再廓。竊*惟蠕動有知草木無識。神滅瞽
論。欲以有知同此無識。乃謂種智亦與形骸
倶盡。此實理之可悲。自非徳合天地均大域
中。屬反流之日。値飮化之幾。則二諦之言無
以得被。三世之談幾乎息矣。聖上愍此四生
方淪六道。研校孔釋共相提證。使窮陸知海。
幽都見日。至言與秋陽同朗。群疑與春冰倶
釋。雖發論弘道徳感*沖襟。而豫聞訓誘俯欣
前業。法師服膺法門深同此慶。謹當讃味吟
誦始終無斁。弟子庾詠和南
  豫章王行事蕭昂答
辱告宣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聖旨披析。
使惑者煥然。神之不滅著於通誥。理既
默。故致有迷。主上識照知來鑒踰藏往。摛
幾外之妙思。攻異端之妄説。又引禮經取驗
虚實。孝敬之道於此方弘。孤子蕭昂頓首和

  太中大夫庾曇隆答
辱告伏見。主上答臣下審神滅論。昏蒙啓悟
煥爾照朗。夫至理虚寂道趣空微。上聖極智
乃當窮其妙實。下凡浮生自不*辯其玄淵。
如聞立論者經典垂訓。皆是教跡。至於在佛
故書詭怪難以理期。此則言語道斷。仰勞聖
思爲臣下剖釋群情。豈不欣讃。銘挹明旨抱
用始終。法師典誨彌増慚戢。弟子庾曇隆
和南
  太子洗馬蕭靡答
惠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披覽未周情以抃
悦。主上凝神天縱將聖多能。文奧不刊辭溢
繋表。義證周經。孝治之情爰著。旨該釋典。大
慈之心彌篤。謹置之坐隅陳之机枕。寢興鑚
閲永用書紳。班示不遺戢眷良原。弟子蕭
靡和南
  御史中烝王僧孺答
辱告惠示送主上所答群臣仰諮神滅論。伏
覽循環載深鑚奉。發*蒙祛蔽朗若披雲。竊以
事蘊難形非聖莫闡。理寂區位在愚成惑。若
非神超繋表思越幾前。豈能燭此微言。若
聞金石洞茲妙境。曾靡榛蹊。諭之以必薦。
示之以如在。使夫持論者不終泥於遙&T050610;。專
謬者無永沈於惑海。積奉淵謨孰不歡肅。裁




此酬白不申繋舞。王僧孺呈和南
  黄門侍郎王揖答
辱告惠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夫昊蒼玄默
本絶言議。性與天道固亦難聞。而愛育之仁
依方感動。開誘之教沿事降設。矜局蛙於井
谷。哀危蟪於寸陰。思發神衷言微理鏡。引據
前經文約旨遠。凝神寂翳一理能貫。墳典紛
綸。一言以蔽。顯列聖之潜旨。決終古之滯惑。
存滅由斯而曉。孝敬因茲而隆。信足以警誡
重昏。儀範百代。所謂聖謨洋洋嘉言孔
者也。弟子既慚辨理彌𢢺知音遂得。預聞道
訓頒覿妙藻。式抃下陳永垂聖則。弟子王揖
和南
  吏部郎王泰答
一日曲蒙讌私。預聞茫中書有神形偕滅之
論。斯人逕廷不近人情。直以下才。末能折
五鹿之角。辱告垂示。聖旨微引孝道發揚。
冥致謹當。尋誦永祛蒙惑。弟子王泰頓首
和南
  侍中蔡樽答
辱告奉宣勅旨。答諮神滅論。夫神理玄妙。良
難該辯。雖復前聖眷言後英猶惑。天旨爰
釋皎若發*蒙。固以陵萬古而擅奇悟。方來
以不朽。伏奉朝聞載深抃躍。謹以書紳永祛
迷滯。蔡樽和南
  建康令王仲欣答
仲欣白。辱告惠示。詔所答臣下神滅論。伏讀
淵麗抃不勝躍。皇帝叡性自天機神獨遠。五
禮外照三明内映。金輪徐轉則道濟八紘。玉
瓚既陳則孝隆七廟。開慧日於清漢。垂法雲
於大千。如在之義重闡茲晨。常住之明永證
來劫。故以徳冠百王。聲高萬古。弟子棲心法
門崇信大典。舞蹈之誠獨深鳧藻。王仲欣和

  建安王外兵參軍沈績答
弟子績和南。垂示勅答臣下神滅論。伏深欣
躍。弟子竊*惟道不自弘。弘實由人。人須其
識。識須其位。周易所稱聖人大寶曰位。豈其
意乎。然或位而不人。或人而不位。三者云備
其理至難。故宣尼絶筆於獲麟。孟軻反身於
天爵。誠無其位也。嗚呼眞化殆將淪沒。今天
子以仁聖盛明。據至尊之位。蓋曾山可以衆
煦飄。其和不可移也。鍾鼓可以雞豚亂。其
鳴不可間也。將使惵惵黔首濟其長夜。自
非徳合天地。誰能若斯。弟子早沐靈風既聞
之矣。然而燕雀之集猶或相昏。飛蓬之門尚
自交構。聖旨爰降辭高理愜。敦以人天之善。
誡以莫大之形。一言作訓内外倶悦。夫以
孺子入井。凡民猶或傷之。況乃聖慈御物必
以隱惻爲心耶。能指白馬之非白。猶見屈於
中庸。至於神享機外志存弘化。魍魎摧其頬
舌焉道哉。神蹟天貴本非窺觀。遂能存
示用慚冥徳。弟子沈績和南
  祠部郎司馬筠答
辱告并垂示勅答臣下審神滅義。伏讀周流式
歌且舞。夫識慮沈隱精靈幽妙。近歩無以追。
凡情不能測。外聖知其若此。所以抑而不談。
故渉孔父其尚惛經。姫公其未曙。而碌碌之
妄理信目錐畫。管窺異見鋒起。苟侚離
賢之名。遂迷雪霜之實。愚惑到此深可矜
傷。我皇道被幽顯明踰日月。窮天地之極。
終始之奧。忌蕕紫之妨朱氣。珉雉之
亂鳳玉。爰發聖衷降茲雅義。信足以光揚妙
覺。拯厥沈泥。近照性靈之極。遠明孝徳之
本。實使異學翦其邪心。向方篤其羨慕。謬
以多幸豫奉陶鈞。沐澤飮和有兼慶躍。流通
&T000673;荷彌深。司馬筠*和南
  豫章王功曹參軍沈緄答
緄和南。弟子竊以爲交求之道必取與爲濟。
至於續蒙不告。則空致衝衝倏忽之觀。
殆將可息。所以自絶諮受崇深莫窺誠自愧
也。徒以闇識因果脩局。誠冀履霜不退。堅
冰可至耳。而法師弘心山藪幸能藏疾。雖未
昇堂遂招以法流。杜夷云。召渇馬於滮泉。
不待鞭策而至矣。垂示上答臣下神滅論。晨
宵伏讀用忘疲寢。構斯法棟導彼迷流。天屬
既申三世又辯。鬼神情状於焉可求。然謂海
實廣廣孰能知。謂天蓋高高不可測。聖論鉤
深旨超繋表*蒙情易駘惡能是。空銘末示
終愧鑚仰。弟子沈緄和南







  建安王功曹王緝答
惠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竊以神者冥默歴
聖未傳。宣尼猶稱不言。莊生空構其語。求之
方策。良歎交深謬覿。今論天思淵發妙旨凝
深。至理既弘孝機兼極。信足蹈超萬古。照
燭來今。弟子生屬昌辰。預覯聖藻。既冰渙於
懷抱。信曉惑於隨便。凡厥靈知孰不鑚仰。
矧伊*蒙蔽激抃良深。王緝和南
  右衞將軍韋叡答
至理虚寂冥晦難*辯。言有似無。言無實有。
妙於老談精於釋教。辭炳金書文光王牒者。
由來尚矣。主上道括宇宙明並日月。隱顯之
機必照有無之要。已覽遂垂以明論。
臣下導誘既深。訓義方洽。凡在有心孰不慶
幸。蒙示天製謹加讀誦。垢吝雲消特兼
抃。法師果深昔縁曰會。今法離五欲而入
八解。去三界而就一乘。復得豫聞徳音。彌
足欣讃。惠告沾及戢&T000673;寔深。韋叡和南
  廷尉卿謝綽答
綽和南。辱告蒙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伏覽
淵謨用清魂府。既排短説實啓群疑。竊*惟人
生最靈神用不極。上則知來藏往。次乃隣
入幾。以此觀之。理無可滅。是以儒申其祀
佛事大慈。照其生縁内外發明。已足祛滯。
況復天誨諄諄引諭彌博。弘資始於黔黎。
*道識業於精爽。固令開矇出障坐測重玄。
異端既絶正路斯反。論者慚其墨守茫氏悟
其膏肓豫在有識孰不繋賛。但弟子徒懷
遊聖終𢢺管窺。頂奉戴躍永歡廕誘。謝綽和

  司徒祭酒范孝才答
弟子孝才和南。逮示勅旨答臣下審神滅論。
竊以彭生豕立咎現齊公。元伯纓垂事高漢
史。且斬籌爲喩義在必存神之不滅。法俗同
貫欲滅其神。内外倶失。所謂管闚穹極寧
*辯西東。蠡度滄溟安知髣髴。天旨弘深慇懃
於妙象。聖情隱惻流連於饗祭。豈直經教増
隆。實使蒙愚悟道。眷逮所覃曲垂頒及。銘茲
訓誘方溢寸心。弟子茫孝才和南
  常侍王琳答
辱告。惠示至尊答臣下審神滅論。謹罄庸管
恭覽聖製。聲溢金石理洞淵泉。義貫六爻言
該三世。足使僻學知宗迷途識反。弟子生幸
休明身叨渥澤。復得傾耳天作拭目。神藻鳧
抃之誠良無紀極。猥惠頒逮銘躍唯重。弟子
王琳答
  庫部*郎何炟答
炟和南。辱所賜書并垂示答臣下審神滅論。
竊聞神其如在。求前王而未測住。常住其不
徒。伏膺而方曉。鑚仰淵祕渙爾冰開。故
知紛綸聖跡不由一道。參差動應本自因時。
今澆流已息無明將啓。物有其機教惟斯發。
篤孝治之義。明覺者之旨。預有靈識誰不知
慶。豈炎昊所得爭衡。非軒唐所能競爽。巍
巍至徳莫或可名。昭然大道於斯爲極。何*炟
和南
  豫章王主簿王筠答
筠和南辱告。垂示上答臣下審神滅論。竊聞
僾然有見禮典之格言。今則不滅法教之弘
旨。但妙相虚玄神功凝靜。自非體道者。豈能
默領其宗。不有知機者無由冥應其會。聖
洞萬機心遊七淨。哀愍群生嫗煦庶物。滌
彼蓋纒勗以解慧。祛其蒙惑。躋之仁壽信大
哉。爲君善於智度者也。弟子世奉大法家傳
道訓。而學淺行疏封累猶軫。既得餐禀聖教。
豫聞弘誘。一音得解萬善可偕。抃躍之情無
以譬説。弟子王筠和南
  倉部*郎孫挹答
辱告。惠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伏奉欣仰喜
不自支。夫江海淵曠非井蛙所達。泊然入
定豈外道可能以。一毛不動則衆邪退散。舟
航既濟而彼岸超登。聖后體蘊二儀徳兼三
代。撫靈機而總極。秉上智以調民。發號施令
則風行草偃。臨朝尊默而化動如神。隆五帝
以比蹤。超萬劫其方永。猶復振金聲於指
掌。降妙思以發蒙。理既仰而方深趣。彌鑚而
踰遠均寶珠於無價。齊蓮華之不塵。孝敬被
乎群黎。訓範光於先聖。蚑行喘息同識斯
歡。翾飛蠕動共陶茲慶。班告末臨用深榮
荷。謹頂受書紳永啓庸惑。弟子孫挹和南
  丹*陽亟蕭&T030422;素答
辱告。并伏見勅答臣下審神滅論。性與天道





稱謂理絶。曠劫多幸猥班妙訓。接足頂受
歡敬載懷。竊謂神道寂寞法海難邊。是以智
積麻葦而未測。識了色塵而猶昧。豈其庸末
所能激仰。然自惠雲東漸寶舟南濟。歳序綿
長法音流遠。明君良宰雖世能宗服。至於躬
挹玄源親體妙極者。竟未聞焉。是以兩諦八
解獨闕皇言。九部三明空蕪國學。嗚呼可爲
歎息者也。竊尋神滅之起。則人出楞伽經
名衞世。雖義屈提婆而餘俗未弭。故使群疑
異學習以成見。若不禀先之教。實終累
於後生。聖上道濟天下機洞無方。虎觀與龍
宮。并閲至徳與實相齊導。故能符俗教而諦
眞道即孝享以弘覺性。照此因蒙拔茲疑網。
雖復牟尼之柔軟巧説。孔丘之博約善誘。曷
以喩斯。巍巍乎十善已行金輪何遠。法師禀
空慧於曠生。習多聞於此世。法輪轉而八部
雲會。微言發而天人攝受。故能播戒香於鳳
闈。藻覺葩於側。信矣哉。能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者也。弟子無記釋藏不逮孔門。雖
願朝聞終慚吝薄。庶縁無盡之法兼利人我
耳。疾塞甫爾心慮惛悸。謹力裁白不識詮次。
傾遲諮展親承至教也。弟子蕭&T030422;素頓首和

  中書郎伏&T004905;
猥垂*班示。至尊所答臣下審神滅論。伏奉
淵旨頓祛群疑。天情獨照妙鑒懸覽。故非凡
愚所可鑚仰。然常師管見亦竊懷佳求。今復
禀承教義。遠尋經旨重規疊矩。信若符契。法
師宣揚叡理弘賛聖言。方使二教同歸眞俗
一致豫得。餐沐誨誘陶染至化。抃撃下風實
兼舞蹈。遲比諮覿乃盡衿誠。臨白欣佩不知
裁述。伏&T004905;
  五經博士賀瑒答
辱告。垂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鑚仰反復誦
味循環。故知妙蘊機初事隔凡淺。神凝繋表
義絶庸情。皇上叡覽通幽性與天道。所以機
見英遠獨悟超深。述三聖以導未曉。標二事
以洗偏惑。故係孝之旨愈明。因果之宗彌暢。
崛山粹典即此重彰。洙水清教於茲再朗。譬
諸日月無得踰焉。弟子雖冥煩多蔽。謬奉格
言研求妙趣。猶如蹈舞。法師宣揚至道光闡
大猷。猥惠未及益増銘荷。弟子賀瑒呈
  太子中舍人劉洽答
辱告奉覿。勅旨所答臣下審神滅論。伏披素
札仰瞻玄談。文貫韶夏義測爻繋。嚢括典經
牢籠述作。弘彼正教垂之方簡。希夷卓爾難
得而聞。斟酌賢聖剖破毫髮。兼通内外之塗
語。過天人之際矣。自非體茲至徳思與神會。
豈能深明要道人知企及。謹書諸紳。永以爲
珮。泠乎既入照若發*蒙。比故修詣共申講復
也。弟子劉洽頓首呈
  五經博士嚴植之答
辱告。伏見勅旨答臣下審神滅論。夫形分渉
麁。或微隱難悟。況識理精密。豈迷見能曉
所以。斷常交鶩一異競奔。若中道居懷則欲
流可反。二邊滯意彼岸長乖。神滅之論斯
實重。仰頼聖主棟梁至教。明詔爰發朗若披
雲。非直冥符訓典俯弘孝義。蓋妙達生源幽
窮行本。使執禮之性踐霜露而彌篤。研神之
識仰禪悦而増心。皆當習忍慧途翻流惑海。
弟子早標素心未知津濟。伏讀歡欣充遍身
識。猥惠存勗荷眷唯深。嚴植之呈
  東宮舍人曹思文答
辱送勅書。弟子適近亦親奉此旨。范中書遂
迷滯。若斯良爲可慨。聖上深懼黔黎致惑故。
垂折衷之詔。此旨一行雖復愚闇之識。了知
神不滅矣。弟子近聊就周孔以爲難。今附相
簡。願惠爲一覽之。折其詭經不尋故。束展此
不多白。弟子曹思文和南
  祕書丞謝擧答
辱告惠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竊聞語曰。萬
物紛糾則懸諸天象。衆言&MT02222;舛則折乎聖
理。昭自古事蔚在茲辰。伏辱叡訓。垂文義
深陶鑄稱象。匪臻希微孰識綸幽至極。盡性
窮神愍斯六蔽。哀此四執黜小言之亂道。拯
徑行於夷路。旨肆而隱義婉而章。博約載
弘廣大悉備。一音半偈顯茲悟拔。慧日正水
盪此塵迷。俾宗奧有歸教思攸在。異端自杜
誣善知息。凝繋表於繩初。導禪流於苦海。豈
伊含孕三藏。冠冕七籍而已哉。弟子幸邀至
運側承格誘。沐流歡撃奉以書紳。謝擧
  司農卿馬元和答
辱告。頒示勅旨垂答臣下審神滅論。竊聞標




機之旨非凡所窺。符神之契唯仁是極。故衆
教徘徊理詣於惇善。群經委曲事盡於開濟。
伏惟至尊先天製物。體道裁化理絶言初。思
包象外攻塞異端。闡導歸一萬有知宗。人天
仰式。信滄海之舟梁玄霄之日月也。神滅之
論宜所未安。何者前聖摛教抑引不同。括而
言之理實無二。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惡之家必有餘殃。孝經云。生則親安之。
祭則鬼享之。雖未顯論三世其旨已著。薪盡
火滅。小乘權教妙有湛然。究竟通説因情即
理。理實可依。且愼終追遠民徳歸厚。有國
有家歴代由之。三才之寶不同降情。神滅之
爲論妨政寔多。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
親。二者倶違難以行於聖世矣。弟子庸乏𢢺
於至道。濫蒙頒訪所據凡淺。荷惕之誠追以
無厝弟子馬元和和南
  公論郎王靖答
垂示聖旨答臣下審神滅論。伏*惟至尊垂拱
巖廓遊心萬古。居無棄日道勝唯機。爰訪群
下恢弘孝義。叡藻淵玄妙理深極。自非
明*侚齊之君。就日望雲之主。豈有剖判冥寂
明章雅論。闡大聖於須臾。定俗疑於俄頃。非
唯理測宸衷。亦以義切臣子。含和飮憓之
邦。衣裳道素之域。莫不傾首仁澤沐浴唐風。
弟子江淮孤生不學無術。雖復從師北面一
經不明。縱憶舊文。豈伊髣髴。五經紛綸事類
弘博。神明之旨其義多端。至如金石絲竹之
響。公旦代武之説。寧非聖旨。且祭義而談
尤爲顯據。若論無神亦可無聖。許其有聖便
應有神。神理炳然。豈容寂絶。弟子所見庸
淺無以宣揚至澤。既渉訪逮輒率所懷。弟子
王靖和南
  散騎侍郎陸任太子中舍陸倕答
辱告惠示。至尊所答臣下審神滅論。昔者異
學爭途。孟子抗周公之法。小乘亂道。龍樹陳
釋迦之教。於是楊墨之黨舌擧口張。六師之
徒轍亂旗靡。言神滅者可謂學僻而堅。南路
求燕。北轅首楚。以斯適道千里而遙。聖上愍
其迷途。爰奮天藻鉤深致遠。盡化知神。俾此
因蒙均斯冰釋。陳茲要道同彼月照。弟子並
以凡薄始竊恩紀。纓冕則天之朝。飡捉稽古
之論。賛幸之誠獨加踊躍。猥頒告逮謹用書
紳。陸任倕呈
  領軍司馬王僧恕答
辱告。惠示勅旨答臣下審神滅論。甚哉理之
大也。斯寧寸管之所見。言性之可聞而隨類
儻遇。怡然*蒙釋奉戴周旋。以次以誦。法師
徳邁當今。聲標萬古。知十之談毎會。起予之
富必酬。想闡弘聖旨煥然雲消耶。弟子學
慚聚螢識非通見。何能仰賛洪輝宣揚妙範
者歟。但論者執一惑之情。修一往之轍。固
不可以語大方。焉知致遠必泥哉。夫幽明之
理皎然不差。因果相起義無獨立。形滅自可
草爲儔。神明常隨縁而在。所以左氏有
彭生豕。見尚書則祖考來格。禮云。若樂九變
人鬼可得禮矣。結草之報豈其*遂滅。元規所
夢何得無神。神明不滅著之金口。丘尼所説
彌有多據。若文雖五千詩乃三百。得其理者
自可一言而蔽。故不復煩求廣證。夫三聖雖
有明教百家常置弘理。而尚使狂簡斐然
章。攻乎屡作。今皇明體照幽寂識洞内外。
以前聖之久遠感異端之妄興。霈然爰發。乃
垂眷翰。使闡提一悟遂獲果通閻浮執惑豁
然洗滯。況復搢紳之士爲益因其弘哉。弟子
餐道無紀。法師許其一簣。遂能*班逮神藻。
使得豫沐清風。載歡載舞無以自譬。戢銘兼
深彌其多矣。弟子王僧恕頓首和南
  五經博士明山賓答
辱告。惠示勅旨答臣下審神滅論。源深趣遠
豈鹿兔所測。隨類得解或亦各欣其所見。奉
以周旋不勝舞躍。法師學冠一時道協千載。
起予之説寄在明徳。想弘宣妙旨無復遺蘊
耶。弟子業謝專經智非通識。豈能仰述淵猷
讃揚風教。論者限以視聽。豈達曠遠目覩百
年心惑三世。謂形魄既亡神魂倶滅。斯則既
違釋典。復乖孔教矣。焉可與言至道語其妙
理者哉。夫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是以孔
宣垂範以知死酬問。周文立教以多才代終。
詩稱三后在天。書云。祖考來格。且濠上英華
著方生之論。柱下叡哲稱其鬼不神。爲薪而
火傳交臂而生謝。此皆陳之載籍章其明者
也。夫縁假故有滅。業造故無常。是以五陰合
成終同煙盡。四微虚構會均火滅。窮謂神明
之道非業非縁。非業非縁故雖遷不滅。能縁
能業故苦樂殊報。此能仁之妙唱。*搢紳之所
抑也。雖教有殊途理還一致。今棄周孔之正
文。背釋氏之眞説。未知以此將欲何歸。正法
住世尚有斷常之説。況象法已流而無異
端之論。有神不滅乃三聖同風。雖典籍著明
多歴年所。通儒碩學並未能値。皇上智周空
有照極神源。爰發聖衷親染神翰。弘奬至教
啓悟重昏。令夫學者永祛疑惑。眷逮不遺。使
得豫餐風訓。沐浴頂戴良兼欣戢。明山賓和

  通直郎庾黔婁答
孝經云。生則親安之。祭則鬼饗之
樂記云。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詩云。肅雍和鳴。先祖是聽
周官宗伯職云。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祭義
云。入戸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
尚書云。若爾三王有丕子之責
左傳云。鮌神化爲黄能。伯有爲妖。彭生

右七條
弟子生此百年。早聞三世。驗以衆經求諸故
實。神鬼之證既布中國之書。菩提之果又表
西天之學。聖教相符性靈無泯。致言或異其
揆唯一。但以聖人之化因物通感。抑引從急
與奪隨機。非會不言言必成務。非時不感感
惟濟物。而參差業報取捨之塗遂分。往還縁
集淪悟之情相舛。猥其小識晦茲大旨。滯親
聞見莫辯幽微。此楡枋所以笑九萬。赤縣所
以駭大千。故其宜也。若斯之倫遂構穿鑿駕
辯。鼓僞言扇非學。是謂異端。故宣尼之
所害也。我皇繼三五而臨萬機。紹七百以御
六辯。勳格無稱道還淳粹。經天緯地之徳。
左日右月之明。皇王之所未曉。群聖之所不
備。億兆之所宜通。將來之所必至。莫不鬯其
玄波而達其幽致者也。伏覽神論該冠眞俗。
三才載朗九服移心。蚑行蠢蠕猶知舞蹈。況
在生靈誰不撫節。弟子少缺下帷尤蔽名理。
既符夙志竊深踊躍。至於百家恢怪所述
良多。搜神靈鬼顯驗非一。且般若之書本明
斯義。既魔徒所排輒無兼引。自非格言孰能
取正。略説七條。皆承經典。譬猶秋毫之憑五
嶽。觸氏之附六軍。敢瀝微塵祇増悚汚。弟
子庾黔婁和南
  太子家令殷鈞答
近辱告惠示。主上所勅臣下審神滅論。性與
天道誠不得聞。徒觀二諦兼通三聖。倶闡片
言析妙半字。含靈辭存五禮之中。旨該六合
之外。譬河海之紀地。猶日月之麗天。伏讀歡
愉魂影相慶。何者弟子夙陶玄化及長不虧。
常恐識業未弘中塗迴枉。或端然靜念心&T037173;
翔而靡薄。或吐言設論時見屈於*辯聰。夫大
道甚夷而黎元好徑。咸用此也。今猥奉神旨
昭若發蒙。且服且誦永爲身寶。數日來公私
牽挽。還輒頓臥未即白答。銜眷彌深。殷鈞和

  祕書郎張緬答
尋三世昉然二果昭著。安可惑六塵而不曉。
迷五塗而長沒。以爲形謝神滅骸亡識朽。此
外道之邪見。豈可御瞿曇之正法。所謂輕陳
一旅敵堂堂之鋒。輒馳駑駘與騏驥而並行。
恐長劫有盡領蟲方至。一身死壞復受一身。
精神無託人畜隨縁。涅槃明文瑞應高説。主
上聖照幽深鏡察潭遠。譬兩祭而知不滅。喩
妄作於背親。義隨八引而舛入。言比性道而
難聞。弟子少遊弱水。受戒樊鄧師白馬寺期
法師。屡爲談生死之深趣。亟説精神之妙
旨。爾來師心絶此疑想。復覩斯判。益破魔
塗。非但閲覿於今。方結縁於後。徒知歸
信闇比求名。猥惠沾示深承眷篤。弟子張緬
和南
  五經博士陸璉答
璉白。逮告垂示勅答臣下審神滅論。伏讀天
昭鏡塵蒙。弟子門宗三寶。少奉道訓。雖
誠歸至教。識暗玄津。謹尋内外群聖開引殊
文。如來説三乘以標一致。言二諦以悟滯方。
先王詮五禮以通愛敬。宣六樂以導性靈。或
顯三世以徴因果。或明誠感以驗應實。豈可
頓排神源永絶縁識者哉。若然則善惡之報
虚陳。祭敬之設爲妄。求之情理其可安乎。而
昧惑之徒尚多偏執。是以聖明玄覽遊神妙
門。動言出理皎若朝暉。發文顯證朗如宵燭。
頓足開建愚惛愜信凡鄙者也。伏習詔旨
綜檢心源。謹裁還白不宣抃舞。弟子陸璉呈
  楊州別駕張翻答
辱告。伏見勅答臣下審神滅論。盛旨窮機微
言合道。生知出六儒之首。自然該十聖之外。




至如感果之規理照三世。孝饗之範義貫百
王。妙會與春冰等釋。至趣若秋旻共朗。足使
調闡變情。桀跖移志。反澆風於遂古。振淳波
乎方册。英聲茂實粤不可尚。法師精理之秀
擅高日下。倶沐聖化獨遊神明。深鑒道蘊洞
識宗塗。弟子昔聞師説悟太儒之旨。今偶
昌時奉不滅之訓。信以照晢吝蒙紓洗塵。蓋
足蹈手舞言象豈能勝。張翻和南
  太子左率王珍國答
辱告。伏見勅答臣下審神滅論。神之不滅經
典明文。即心語事皎然在理。論神有滅實所
駭歎。天照淵凝妙旨周博。折彼異端弘茲
雅範。信可以朗悟冥塗。棟梁千載矣。伏覽
歡戴竊深罔極。比故詣展遲獲諮申。王珍國

  領軍將軍曹景宗答
枉告所宣答神滅勅。理周萬古旨包三世。六
趣長迷於此永悟。五道恒疑曉若發蒙。自非
鑒窮八解。照侔十號。排罔逸俗。安得如此。奉
佩書紳。敢違寢食。法師識踰有境學詣無生。
裕揚之善煥如東里。披翫周環用忘所疾。曹
景宗白答
  光祿勳顏繕答
猥枉明誥頒述勅旨。審神不滅以答臣下。理
顯然表裏該妙。所以惠見獨宣舟梁
擧。夫目所不覩帷屏爲隔。耳所不聞遐邇致
擁。不得以不聞不見。便謂無聲無物。今欲
詰内教。當仗外書外書。不殊内教茲現書云。
氣無所不之。佛經又曰。而神不滅。既内
外符同神在之事無所多疑。疑其滅者即蜉
蝣不知晦朔。蟪蛄之非春秋。寧識大椿之永
久日月之無窮。主上聖明超古微妙通神。
三之旨有證。孝饗之理斯光。蒼生管見已晦
而復曉。晩俗淪眞既迷而更悟。弟子宿植逢
幸豫從餐道。投心慈氏歸敬誠深。唯孱來縁
可期載懷鳧藻而已。弟子顏繕呈
  五經博士沈宏答
弟子宏稽首和南。辱告伏覽。勅答臣下審神
滅論。夫唯幾難曉用晦易昏。自非凝神斯鑒
賾斯朗。豈能拯重雰於有惑。豈能運獨
見於無明。竊*惟大聖御寓上徳表物。踴法
雲以湛潤。開慧日而増暉。遠比溟海近譬井
幹。粤今遂古孰能識乎此焉。至如經喩雀飛
瓶在。火滅字存。禮云。非類弗歆祭乃降祉。
且夢蘭以授鄭穆。結草以抗杜回。凡此群
不可悉紀。又五道遞往六度同歸。皆神之顯
驗。不滅之幽旨。但郄克躧足豈從邯鄲比
蹤。盧敖捷至寧與若士齊跡。今仰墜天璪俯
逮闡提。所謂若披重霧以攀合璧。出幽夜而
覩燭龍。短綆汲淵望瀾覘海。實歡喜頂戴。
若無價寶珠。沈宏稽首和南
  建康平司馬褧答
辱告。惠示勅難滅性論。竊以慈波洪被道冠
衆。靈智照淵凝理絶群。古七禪八*惠之辯。
三空四諦之微。故以煥乎載籍炳於通誥也。
所以優陀云。喩如百首齊音同讃妙覺。尚不
能言萬分之一矣。夫業生則報起因往則果
來。雖義微而事著。亦理幽而證顯。自近可以
知遠。尋迹可以探遐。譬如日月懸天。無假
離婁之目。鳴鍾在耳。不勞子期之聽。而議
者自昏迷途難曉。苟*侚所懷坐顛坑阱。伏

皇上今旨理妙辭縟。致極鉤深。究至寂而
更闡。啓幽途以還晢。雖復列聖齊鏕群經聯
奧。靈山金口禪水玉舌。終不能捨此以求
通。違茲而得正信哉。澡江漢之波塵滓以滌。
導徳齊禮還風反化。法俗兼通於是乎在。付
比言展方盡述讃。弟子司馬褧呈
  承丘仲孚答
伏覽。勅旨答臣下審神滅論。聖照淵深包括
眞俗。理超繋表義冠群識。鑚奉神猷伏深舞
蹈。惠示存眷。丘仲孚白
弘明集卷第十
















弘明集卷第十一
  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讃揚佛教事
明二法師答李交州淼難佛不見形事
并李
司徒文宣王書與孔中丞稚珪釋疑惑
并牋
恒標二公答姚主勸罷道書
&MT03037;僧遷鳩摩答姚主奏
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
釋僧巖答劉青州勸還俗書劉往
反六首
  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讃揚佛教事
元嘉十二年五月五日。有司奏。丹陽尹蕭
謨之上言稱。佛化被于中國已歴四代。塔寺
形像所在千計。進可以繋心。退足以招勸。
而自頃世以來。情敬浮末。不以精誠爲至。
更以奢競爲重。舊宇頽阤曾莫之修。而各造
新搆以相跨尚。甲地顯宅於茲殆盡。
竹銅綵靡損無極。違中越制宜加檢裁。不爲
之防流遁未已。請自今以後。有欲鑄銅像者。
悉詣臺自聞。興造塔寺精舍。皆先詣所在二
千石。通發本末。依事列言本州。必須報許。然
後就功。其有輒鑄銅制輒造寺舍者。皆以不
承用詔書。律論銅宅材瓦悉沒入官。奏可。
是時有沙門慧琳。假服僧次而毀其法。著白
黒論。衡陽太守何承天。與琳比狎雅相撃揚。
著達性論。並拘滯一方詆呵釋教。永嘉太守
顏延之太子中舍人宗炳信法者也。檢駁二
論各萬餘言。琳等始亦往還未躓乃止。
炳因著明佛論以廣其宗。帝善之。謂侍中何
尚之曰。吾不讀經比復無暇。三世因果未
辯致懷。而復不敢立異者。正以前達及卿輩
時秀率皆敬信故也。范泰謝靈運毎云。六經
典文本在濟俗爲治耳。必求性靈眞奧。豈得
不以佛經爲指南耶。顏延年之折達性。宗少
文之難白黒。明佛汪汪尤爲名理。並足開
奬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
太平夫。復何事近蕭請制。未令經通即
已相示。委卿増損。必有以式遏浮淫無傷弘
奬者。乃當著令耳。尚之對曰。悠悠之徒多不
信法。以臣庸蔽猶秉愚對。懼以闕薄貽點
大教。今乃更荷褒拂。非所敢當。至如前代群
賢。則不負明詔矣。中朝已遠難復盡知。渡江
以來。則王導周顗宰輔之冠蓋。王濛謝尚人
倫之羽儀。郄超王坦王恭王謐。或號絶倫或
稱獨歩。韶氣貞情又爲物表。郭文謝敷戴逵
等。皆置心天人之際。抗身煙霞之間。亡高祖
兄弟以清識軌世。王元琳昆季以才華冠朝。
其餘范汪孫綽張玄殷覬。略數十人。靡非時
俊。又炳論所列諸沙門等。帛曇邃者其下輩
也。所與比對則庾元規。自邃以上護蘭諸公。
皆將惡迹黄中。或不測人也。近世道俗較談
便爾。若當備擧夷夏爰逮漢魏。奇才異徳胡
可勝言。寧當空夭性靈坐棄天屬。淪惑於幻
妄之説。自陷於無徴之化哉。陛下思洞機表
慮玄象外。鉤深致遠無容近取。於斯自臣等
以降。若能謹推此例。則清信之士無乏於時。
所謂人能弘道。豈虚言哉。慧遠法師嘗云釋
氏之化無所不可適。道固自教源。濟俗亦爲
要務。世主若能剪其訛僞奬其驗實。與皇之
政並行四海。幽顯協力共敦黎庶。何成康文
景獨可奇哉。使周漢之初復兼此化。頌作
清倍當速耳。竊謂此説有契理奧。何者百家
之郷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矣。千室之邑
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厚矣。傳此風訓以遍
寓内。編戸千萬則仁人百萬矣。此擧戒善之
全具者耳。若持一戒一善。悉計爲數者。抑將
十有二三矣。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一惡既
去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則萬刑息於國。四
百之獄何足難措。雅頌之興理宜位速。即
陛下所謂坐致太平者也。論理則其如此。徴
事則臣復言之。前史稱西域之。俗皆奉佛敬
法。故大國之衆數萬小國數百。而終不相兼
并内屬之後習俗頗弊。猶甚淳弱罕行殺伐。
又五胡亂華以來。生民塗炭冤横死亡者。不
可勝數。其中設獲蘇息。必釋教是頼。故佛
圖澄入鄴而石虎殺戮減半。澠池寶塔放
光而符健椎鋸用息蒙遜。反噬無親虐如豺
虎。末節感悟遂成善人。法逮道人力兼萬夫。
幾亂河渭面縛甘死以赴師阨。此非有他敬
信故也




夫神道助教有自來矣。雷霆所撃暑雨恒事。
及展廟遇震。而書爲隱慝。桀紂之朝。冤死者
不可稱紀。而周宣晋景。獨以淫刑受崇。檢
報應之數。既有不符。徴古今之例。祗更増惑。
而經史載之以彰勸誡。萬一影像猶云深
功。豈若佛教責言義則有可然可信之致。
考事實又無已乖已妄之咎。且觀世大士所
降近驗。並即表身世衆目共覩。祈求之家其
事相繼。所以爲勸*誡。所以爲深功。豈當與
彼同日而談乎。而愚闇之徒苟遂毀讟。忽重
殉輕滯小迷大。恚僧尼之絶牉育。疾像塔
豐朱紫此猶生民荷覆載之徳。日用而不
論。史司苦禋瘞之勞。有時而詆慢。
琳承天蓋亦然耳。蕭謨啓制。臣亦不謂全
非。但傷蠹道俗。最在無行僧尼而情貎難分。
未可輕去金銅土木。雖縻費滋深必福業
所寄。復難頓絶。臣比思爲斟酌進退難安。
今日親奉徳音實用夷泰。時吏部郎羊玄保
在座。進曰。此談蓋天人之際豈臣所宜豫。竊
恐秦楚論強兵之術。孫呉盡呑并之計。將無
取於此耶。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言。尚
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徳則兵氣衰。
若以孫呉爲志苟在呑噬。亦無取堯舜之道。
豈唯釋教而已。帝悦曰。釋門有卿。亦猶孔氏
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
  高明二法師答李交州淼難佛不見形事
并李書
夫道處清虚四大理常。而有法門妙出群域。
若稱其巧能。利物度脱無量爲教。何以不見
眞形於世直空説而無實耶。今正就尋西方
根源。伏願大和上。垂懷允納。下心無惜神
誥。弟子李淼和南
釋道高白。奉垂問至聖顯晦之迹。理味淵博
辭義昭洗。敬覽反覆彌高徳音。使君垣牆崇
邃得門自難。輒罄愚管罔象玄珠。夫如來應
物凡有三焉。一者見身放光動地。二者正法
如佛在世。三者像教髣髴儀軌髣髴。儀軌應
今人情。人情感像。孰爲見哉。故淨名經云。善
解法相知衆生根。至於翅頭末城龍華三會。
人情感見。孰爲隱哉。故法華經云時我及衆
僧。倶出靈鷲山。蠰佉之宮孱然可期。西方
根源何爲不覩。而世之疑者多謂。經語不符
闇寄情少咸以不覩生滯。夫三皇五帝三代
五覇。姫旦孔丘刪詩制禮。並聞史籍。孰覩之
哉。釋氏震法鼓於鹿園。夫子揚徳音於
魯。皆耳眼所不得。倶信之於書契。若不信彼
不患疑此。既能了彼何獨滯此。使君聖思淵
遠洞鑒三世。願尋壽量未盡之教。近取定光
儒童之迹。中推大通智勝之集。以釋衆人之
幽滯。若披重霄於太陽。貧道言淺辭拙。語
不宣心。冀奉見之日。當申之於論難耳。謹

李和南。旋省雅論。位序區別辭況沖美。欣
會良多。所謂感化異時像正殊俗。援外以映
内。徴文以驗實。敬範來趣無所間然。然夫受
悟之由必因鑒觀。闇寄生疑。疑非悟本。若書
契所在異代齊。解萬世之後可不待聖而師
矣。若乃聲迹並資言像相濟。大義既乖儒
墨競興。豈徒正信不朗。將亦謗誤増釁。得不
取證於示見印記以自固乎。大聖以無礙之
慧。垂不請之慈。何爲悋昭昭之明。晦倍尋
之器。絶群望於泥洹之後。興罪垢於三會之
先。芻狗空陳。其能悟乎。儀像虚設。其能信乎
至於。帝王姫孔訓止當世。來生之事存而不
論。故其隱見廢興權實莫辯。今如來軌業彌
貫三世。慈悲普潤。不得以見在爲限。群迷求
解。不可以滅盡致窮。是以化度不止於篇籍。
佛事備列於累萬。問今之所謂佛事者。其焉
在乎。若如雅況。所信在此所驗在彼。而聖不
世出。孔釋異塗。即事而談罔非矛盾矣。其可
相驗乎。未能默廢。聊復寓言。幸更詳究。遲覩
清釋
釋道高白。重奉深誨。義華旨遠。三讀九思
方服淵致故。知至理非庸近能測。微言奧辭
非鄙訥所參。今謹率常淺麁陳所懷。夫萬善
爲教其途不一。有禪宴林藪。有修徳城傍。或
曲躬彈指。或歌頌言詠。皆耳眼所共了爲者
亦無量。斯則受悟之津由闇寄之稱。何必受
悟於因。鑒觀何必闇寄。其則生疑。疑亦悟本。
請當論之。疑則求解。解則能悟。悟則入道。非
本如何。雖儒墨之競興。九流之是非。乃爝火
之不息。非日月之不輝。何急急於示現。而
促促於同歸哉。今不罔季俗無證。驗以
誠。亦不謬大聖悋昭昭之光明。而世之疑者
裾以不覩形。遂長迷於大夢。横沈淪而溺生
死。先儒往哲粗有舊説。途無異轍。輒述而
不作。夫亡身投誠必感。感則倶見。不感不
見。其有見者以告不見。其不見者會不信見。
聖人何嘗不在群生。何常不見哉。聞法音而
稱善。芻狗非謂空陳。覩形像而曲躬。靈儀豈
爲虚設。姫孔救頽俗而不瞻。何暇示物以
將來。若丘旦生遇於結繩。則明三世而不已。
問今佛事其焉在乎。低首合掌莫非佛事。但
令深悟有方殊途同歸耳。前疏所弘彼此疑
信者。正爲世人不見便謂無佛。故取不見。周
孔爲其成准耳。此乃垂拱而相隨。豈矛盾之
謂哉。使君生知無假素氣天然。居大寶之地。
運頴脱之恩。流浪義苑渉驟書園。吐納餘
暇優遊永日。徳音既宣莫不側聽。貧道學業
麁淺。弘慚簡札。上酬謬略。懼塵盛藻。追増
悚愧。流汗&T067975;霂謹白
李和南。雅論明受悟之津。爰自疑得闇寄有
餘無取鑒觀。鞠躬讃誦咸足屆道。覽復往況
彌覩淵賾。然所謂像法乖正求悟理麁。借筌
會旨無假示見。此固姫孔所以垂訓。輝光
所以垂示。表則取之世典綽焉足矣。放光動
地徒何爲乎。若正信不止於俯仰。而佛事備
擧於形聲。大覺所由妙其色渉求之可基
其始。故知信者必以儒墨致疑。學者將由無
證自悔。悋明無咎於三五。潜景道徳愆於十
號矣。豈不然乎。又所謂姫孔務拯頽季。無暇
來生。設在結繩三世自明。亦又不然。七經所
陳義兼未來。釋典敷載事正縁報。故易云。
積善餘慶積惡餘殃。經云。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此則縁教常緩兼訓已弘。
豈謂所務在此所闕在彼哉。來論雖美。故自
環之説耳。望復擢新演異。以洗古今之
滯。使夷路坦然積礙大通也。深願大和上垂
毫款。弟子李淼謹呈
釋法明白。巨論爰降。敬覽移日。馥若幽蘭。
清若蕙風。貧道器非霜頴運非庖生。動乖理
間獨躓疑族。良由辭訥旨滯劇難星陳。愚謂
貳暗寄奇鑒觀示見。鞠躬歌讃感動靈變。並
趣道之津梁。清升之嘉會。故宜寄觀雙擧疑
驗兩行。豈得罷絶示見頓漏神采。齊軌姫孔
同範世訓。放光動地徒爲空言。夫法身凝寂
妙色湛然。故能隱顯順時行藏莫測。顯則乘
如而來。隱則善逝而去。即言求旨何愆十號
哉。餘暉所映足光季俗。信者豈以熒燭増
疑。正向旦白黒比肩。塔像經書彌滿世界。
學者豈以無證自悔。又引七經義兼未來。積
善餘慶積惡餘殃。雖新新生滅交臂代謝。善
惡之業不得不受。此乃過明三世愈亮七經。
徴翰檢實則聞命矣。前論云。帝王姫孔訓止
當世。來生之事存而不論。故其隱見廢興權
實莫辦。似若矛盾義將安寄。當仁不讓。伏聽
淵賾。前疏粗述至聖沈浮。而義据未照辭況
未泯。謹更詳究共弘至道。夫群生長寢於三
有。衆識永惛於六塵。潜移爲呑噬之主。相續
爲迴轉之輪。形充逆旅之館。神當過憩之賓。
往來三惡而苦楚。經離八難而酸辛。欣樂暫
娯憂畏永劫。一身死壞復受一身。雖世智
*辯聰群書滿腹。百家洞了九流必達。知死生
有命富貴在天。鬼神莫之要。聖哲不能豫。
未免謬見以翳情。疑似以干慮。寄懷於巫
精。投誠於符呪。執邪以望正。存僞以待眞。
遲迴於兩心。躊躇於二逕。放光動地。其可見
乎。所以玄籍流布列筌待機。機動必感。感而
後應者也。自有棲志玄宅下操淵達逾明。一
生若朝露。*辯三世之不虚。縱轡於清眞之
術。斂控於濁僞之衢。植徳耘邪而薈蔚。樹福
灌正而扶疏。苦節競辰於寸陰。潔己爭逝於
桑楡。懷誠抱向感而遂通。豈不親映光榮而
覩其靈變哉。若耳眼所自了。或通夢之所
見。如漢明因夢以感聖。大法於是而來遊。帝
主傾誠以歸徳。英豪斂衽以服化。沙門齊肩
於王公。僧尼直躬於天子。九十六種孰爲高
哉。宋武皇帝始登帝位。夢一道人提鉢就乞。
因而言曰。君於前世施夷衞佛一鉢之飯。
居得斯位。遣問嚴公徴其虚實。嚴公即送七
佛經呈聞。呉主孫權初疑佛法驗。當停
罷省遂獲舍利。光明照宮。金鐵不能碎。爐冶
不能融。今見帝京建初寺是。呉郡有石佛。浮
身海水。道士巫師人從百數。符章鼓舞一不
能動黒衣五六朱張數四。薄爾奉接遂相勝
擧。即今見在呉郡北寺。淳誠至到者莫不有
感。朱張連世奉佛。由覩驗。致郭文擧祇崇
三寶正信堅明。手探虎鯁深識安危。蘭公




嚴雪於猛獸。護公感枯泉而洪流。並高行逸
群清神邁俗。皆有異迹。世咸記焉。自茲以
外。不可勝論。貧道少情學業。迄于白首孤
陋寡聞。彰於己誠直言朴辭。未必可採不
亢當。伏慚悚。謹白
荊州宗居士造明佛論。稱伯益述山海。申毒
之國偎人而愛人。郭博古毒即天竺浮
圖所興浮*圖者
佛圖也
劉向列仙敍七十四人在
經。學者之管闚於斯。又非漢明帝而始
也。道人澄公仁聖。於石勒虎之世。謂虎曰。臨
淄城中有古阿余王寺處。猶有形像承露
盤。在深林巨樹之下。入地二十餘丈。虎使
使者依圖掘求。皆如言得。阿余王者
阿育王也
姚略
叔父爲晋王於河東蒲阪故老所謂阿育王寺
處。見有光明。鑿求得佛骨於石函銀匣之中。
光曜殊常隨路迎覩於㶚上。比丘今
寺。由此觀之。有佛事於齊晋之地久矣。所以
不説於三傳者。亦猶干寶孫盛之史無語稱
佛妙化實彰。有晋而盛於江左也
  文宣王書與中丞孔稚珪釋疑惑并牋
覽君書具一二。毎患浮言之妨正道。激烈之
傷純。和亦已久矣。孟子有云。君王無好智。君
王無好勇。智之過生乎患禍所遵正當仁
義爲本。今因修釋訓始見斯行之行發誓念
履行欲卑高同其美。且取解脱之喩。不得不
小失存。其大至於形外之間。自不足及言。眞
俗之教其致一耳。取之者未達。故横起異同。
君云。積葉栖信便是言行相舛。豈有奉親一
毀一敬而云大孝。未之前聞。仁人之行。
非殘害加其美。廉潔之操。不籍貪竊成其徳。
如此則三歸五戒。豈一念而可捨。十善八正
寧瞥想之可貴。未見輕其本而能重其末。所
謂本既傾矣。而後枝葉從之。今云。二途
異何得相順此言故是見其淺近之談耳。君
非不覩經律所*辯。何爲偏志一方埋沒通路。
夫士未常離俗施訓。即世之教可以知之。若
云斯法空成詭妄更増疑惑。應當毀滅就即因
而言。閨門孝悌者。連郷接黨竟有幾人。今可
得以無其多絓諸訓誥。經史箴誡悉可焚之
不君今遲疑於内教。亦復與此何殊哉。所以
歸心勝法者。本不以禮敬標其心。兢仰祇崇
者。不以在我故忘物。今之慇懃剋己者。
爲君輩之徒耳。欲令相與去憍矜除慢傲節
情慾制貪求修禮讓習謙恭奉仁義敦孝悌課
之以博施。廣之以泛愛。賞之以英賢。拔之以
俊異。復何慚於鬼神乎。孜孜策勵良在於斯。
雖未能奉遵。亦意不忘之。今未有夜光之投
而按劍已起。欲相望於道徳。寧不多愧。當由
未見此情故常信期心耳。在懷則不然。毎苦
其不及。司徒之府本五教。是勸方共敦斯美
行以率下欲。使妄諂佞望門而自新。
浮僞蕩逸踐庭而變迹。等彼息心之館。齊此
無慾之臺。不亦善乎。一則仰順宸極普天之
慈。二則敬奉儲皇垂愛之善。宵旦而警惕者。
正患此心無遂耳。悠悠之語好自多端。其云
願善故言未知傷化之重。儻令詭事以忠孝。
佞悦以仁義。虚投以禮讓。假往以方直。乃
至一日*剋己天下歸仁。況能旬朔有餘。所望
過矣。本自開心所納正苦此矯不多如其此
煩未廣。故鄙薄深慨。君正應規諫其乖開
發未達。云何言傷孝本語損義基。於悒有懷
非所望也。若此事可棄則欣聞餘善。又云。
未必勸人持戒。當令善由下發必如此而弘
教者放勛須四凶革而啓聖虞舜待商均賢
而徳明如斯而遂美。其可望乎。君之此意
則應廣有所折。便當詰堯以土階之儉。嘉
離宮之麗。貶禹以茅茨之陋。崇阿房之貴。
恥汲黯之正容。榮祝陀之媚色。其餘節義
貞信謙恭之徳。皆當改途而反面。復何行之
可修也。凡聞於言必察其行。覩於行必求於
理。若理不乖而行不越者。請無造於異端。
且殊塗同歸。未必孱然一貫。頃亦多有與
君此意同者。今寄言此紙。情不專一。有厝
心於疑妄。國君普宣示之略言其懷無見髣
髴翰迹易煩。終不盡意。比見君別更委悉也」
以人心之不同猶若其貎。豈其容一而
等其智乎。鑒有待之參差。足見情靈之乖舛
矣。一得其志者。非言談之所盡。一背其途者。
豈遊説之所翻。見君雖復言面委盡而不及
此處者。良由彼我之見既異。幸可各保其方
羌。無須搆是非横起謗議耳。棲心入信者
前良不無此志。今以効善之爲樂。故挫憍





以待物。君若以徳越往賢聖逾前修。智超群
類位極人貴者。自可逍遙世表。以道化物高
尚其懷。無求自足而退倣前。良恐未能懸
絶空秉兩途獨異勝法。若悠悠相期本不及
言。意在不薄。爲復示期懷耳。比面別一二。近
聊有此釋滯兩卷。想於外已當見之。今送相
示。若已覽者付反。幸無勞形目。脱未覩者
爲可一歴意。本不期他翻正。是自釋疑滯耳。
君見之必當撫掌也。蕭子良疏
  孔稚珪書并答
稚珪啓。民早奉明公提拂之仁。深蒙大慈弘
引之訓。恩奬所驅性命必盡。敢瀝肝髓乞照
矜。民積世門業依奉李老。以沖靜爲心。
素退成行。迹蹈萬善之淵。神期至順之
宅。民仰攀先軌自絶秋塵而宗心所向。猶未
敢墜至於大覺明教波若正源。民生平所崇
初不違背。常推之於至理。理至則歸一。置之
於極宗。宗極不容二。自仰禀明公之訓。憑接
明公之風。導之以正乘。引之以通戒。使民六
滯頓祛五情方旭。迴心頂禮合掌願持。民
敬歸依早自淨信。重律輕條素已半合。所以
未變衣鉢眷眷黄老者。實以門業有本。不忍
一日頓棄。心世有源。不欲終朝悔遁。既以
二道大同本。不敢惜心迴向實。故言稱先
棄門不忍棄門志耳。豈不思樂方廣懃志
一乘。況仰資明公齊禮道徳加須奉誦。明公
清信至制箋注子序。萬門朗奧億品宣玄。言
雖願違心不覺醉。更未測明公善誘之妙。一
至如此。博約紛綸精暉照出。欲罷尚其不能。
欲背何以免向。而昔而前民固不敏。而今而
後斯語請事。民之愚心正執門範。情於釋老
非敢異同。始和追尋。民門昔嘗明一同之義
經。以此訓張融融乃著。通源之論。其名少子。
少子所明。會同道佛融之。此悟出於民家。民
家既爾。民復何礙。始乃遲遲執迹。今輒兼敬
以心。一不空棄黄老。一則歸師正覺。不期
一朝霍然大悟。悟之所導奉自明公。不勝
踊躍之至。謹啓
事以聞。復竊研道之異佛。止在論極未盡
耳。道之論極。極在諸天。佛乃鄙此。不出三
界。斯則精麁遠近實有慚於大方矣。然尋道
家此教指設機權其猶仲尼外典極唯天地蓋
起百姓所見二儀而已。教本因心取會萬物。
用其所見順而遵之。當其遵地倶窮妙物。
故老子之槖籥。維摩之無我。合徳天地。易家
大極。所以因物之崇天仍崇之以極妙而
至極終有地固淵予於天表。老子亦云。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已是道在天外。稍不以天爲
道也。何異佛家羅漢亦指極四果方至勝鬘
自知有餘地。道之崇天極。猶佛有羅漢果。佛
竟不止於羅漢。道亦於天未息。甫信道之
所道。定與佛道通源矣。民今心之所歸。輒
歸明公之一向道家戒善。故與佛家同耳。兩
同之處。民不苟捨道法。道之所異輒婉輒入
公大乘。請於今日不敢復位異同矣。服膺之
至。謹啓下誠。伏願採其未悔亮其始位。退
自悔始自恭自懼。謹啓
十一月二十九日。州民御史中丞孔稚珪啓
珪啓得示具懷甚有欣然。理本無二。取捨多
途諍論云云。常所慨也。但在始通道則宜然。
㩭而學者則未可。君但廣尋諸經。不患淪滯
其迹也。比面別一二。蕭公答曰。君此書甚
佳。宜廣示諸未達者
道恒道標二法師答僞秦主姚略勸罷道書
并姚
主書
姚主書與恒標二公
卿等樂道體閑服膺法門。皦然之操義誠在
可嘉。但朕臨四海治必須才。方欲招肥遁於
山林。搜沈滯於屠肆。況卿等周旋篤。舊朕
所知。盡各挹幹時之能而潜獨善之地。此豈
朕求賢之至情。卿等兼弘深趣耶。昔人有
言。國有驥而不乘。方惶惶而更索。是之謂也。
今勅尚書令顯便奪卿等二乘之福心由卿清
名之容室賛時益世。豈不大哉。苟心存道
味。寧係白黒。望體此懷。不可以守節爲辭」
奉去月二十八日詔勅。尚書令奪道恒
標等法服。承命悲懼。五情失守。俯仰慚
無地自厝。恒等誠才質闇短。染法未久。所
存既重。眷慕亦深。猥蒙優詔褒飾過美。開喩
誨勵言理備至。但情之所安實懷罔已。法服
之下誓畢身命。兼少習佛法不閑世事。徒發
非常之擧。終無殊異之功。雖有拔能之名。而
無益時之用。未見幾毫之補。將有山嶽之




損。竊爲陛下不取也。光武尚能縱嚴陵之心。
魏文全管寧之操。抑至尊之高懷。遂匹夫
之微志。在宥群方靡不自盡。況陛下以道御
物。兼弘三寶。使四方義學之士萃於京師。新
異經典流乎遐邇。大法之隆於茲爲盛。方將
闡揚洪化助明振暉。嗣祇洹之遺響。扇靈鷲
之餘風。建千載之軌模。爲後生之津塗。而恒
等豈可獨屈於明時。不得申其志願。伏願鑒
其元元之情。特垂曠蕩通物之理。更賜明詔
聽遂微心。則銜恩九泉感徳累劫。不勝戰
悚。謹奏以
省所奏具意。今所以相屈者。時所須也。不復
相推本心以及於此。煩懃懃廣自料理吾之
情趣。想卿等以體之在素。不復煩言。便可奉
承時命勉菩薩之蹤
道恒等近自陳寫。冀悟聖鑒重奉明詔。不蒙
矜恕。伏讀悲*惶。若無神守。陛下仁弘覆載。
使物悦其性。恒等少習法化。愚情所樂誓以
微命與法服倶盡。而過恩垂及眷忘其陋。勸
弘菩薩兼濟之道。然志力有限。實所不堪。非
徒餘年苟自求免。直過懷所存私懷必守伏
願鑒恕一往之誠。不責偏執之咎。特賜恩旨
聽遂微心。屡延明詔隨用悚息。不勝元元之
至。謹重奏以聞
得重奏。一二具之。情事具如前詔。但當開
意以從時命。無復煩鄭重也
道恒等。愚意所執具如前表。精誠微薄不能
感悟聖心。累承還詔未蒙慈恕。俯仰憂怖無
復心情
陛下道懷虚納養物無際。願開天地之恩。得
遂一分之志愚守之誠。畢命無辜。分受違詔
之愆。甘引無恨屡千聖聽。追用悚息。不任
罔極之情。謹奏以聞
  &MT03037;僧遷鳩摩耆婆三法師答姚主書停
恒標奏并姚
主書
姚主與鳩摩耆婆
以數旬。旋有思想。漸暖比自何如。小虜
遠擧更無處分。正有憒然耳。萬事之殷。須
才以理之。近詔道恒等令釋羅漢之服尋菩
薩之跡。想當盤桓耳。道無不在法師可勸
進之。苟廢其尋道之心。亦何必須爾也。致意
遷上人。別來何似。不審&MT03037;統復何如。多事不
能一二爲書。恒等亦何煩。諸上人勸其令造
薩行
  *姚主與僧遷等*書
省疏所引。一二具之。朕以爲獨善之美。不
如兼濟之功。自守之節。未若拯物之大。雖子
陵頡頏於光武。君平傲岸於蜀肆。周當辭祿
於漢朝。杜微稱聾於諸葛。此皆偏尚耿介之
士耳。何足以開默語之要領高勝之趣哉。今
九有未又黔黎荼蓼。朕以寡徳獨當其弊。思
得群才共康至治。法師等雖潜心法門。亦毘
世宣教。縱不能導物化時勉人爲治。而遠美
辭世之許由。近高散髮於謝敷。若九河横流
人盡爲魚。法師等雖毘世宣教。亦安施乎。而
道恒等伏膺法訓。爲日久矣。然其才用足以
成務。故欲枉奪其志。以輔暗政耳。若福報有
徴。佛不虚言。拯世急病之功。濟時寧治之勳。
恐福在此而不在彼。可相誨喩時副所望
  &MT03037;僧遷法服法支鳩摩耆婆等求止恒
標罷道奏
蓋聞。太上以道養民。而物自是其次有徳而
天下治。是以古之明王審違性之難御。悟任
物之易因。故堯放許由於箕山。陵讓干木
於魏國。高祖縱四皓於終南。叔度辭蒲輪於
世。晋國載達被褐於剡縣。謝敷罹髮於
若耶。蓋以適賢之性爲得賢也。故上有明君
下有韋帶。逸民之風。垂訓於今矣。今道標
恒等徳非圓達分在守節。且少習玄化伏膺
佛道。一往之誠必志匪席。至於敷演妙典研
究幽微。足以啓悟童稚助化功徳。使物識罪
福。則有濟苦之益。苟佛不虚言。標等有弘毘
耶之訓矣。竊聞近日猥蒙優詔。使釋法服將
擢翠翹於寒條之上。曜芙蕖於重冰之下。斯

陛下仁愛愷悌寛不世之恩。然&MT03037;等眷眷竊
有愚心以陛下振道徳之綱。以維六合。恢九
徳之網。以羅四海。使玄風扇千載之前。仁義
陶萬世之後。宇宙之外。感純徳以化寛。九
域之内。肆玄津以逍遙。匹夫無溝壑之怨。
&MT00291;婦無停緯之歎。此實所以垂化海内。所以
仰頼。愚謂恒標雖區區。一介守所見爲小
異。然故在羅網之内。即是陛下道化之一。臣
昔孛佐治十二年。未聞釋奪法衣形服。世
義。苟於時有補。袈裟之中亦有弘益。何足
復奪道與俗違其適性。昔巣由抗節堯許倶
高四皓匪降上下同美。斯乃古今之一揆。百
代之同風。且徳非管仲。不足華軒堂阜。智
非孔明。豈足三顧草廬。願陛下放既往之恩。
從其微志。使上不過惠下不失分。則皇唐之
化於斯而在。箕頴之賓復見今日矣。&MT03037;等庸
近獻愚直言懼觸天威。追用悚息。僧&MT03037;等言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并桓
玄書
  桓玄書
夫至道緬邈佛理幽深。豈是悠悠常徒所能
習求。沙門去棄六親之情。毀其形骸。口絶滋
味。被褐帶索。山棲枕石。永乖世務。百代之中
庶或有一髣髴之間。今世道士。雖外毀儀
容。心過俗人。所談道俗之際。可謂學歩邯
鄲匍匐而歸。先聖有言。未知生焉知死。而令
一生之中困苦形神。方求眞嫈黄泉下福。皆
是管見未體大化。迷而知反去道不遠。可不
三思運不居人。忽焉將老。可復追哉。聊贈至
言。幸能納之
  遠法師答
大道淵玄其理幽深。銜此高旨實如來談。然
貧道出家。便是方外之賓。雖未踐古賢之徳。
取其一往之志。削除飾好落名求實。若使幽
冥有在。故當不謝於俗人。外似不盡内若斷
金。可謂見形不及道。哀哉哀哉。帶索枕石
華而不實。管見之人不足羨矣。雖復養素山
林與樹木何異。夫道在方寸。假練形爲眞。卞
和號慟於荊山。患人不別故也。昔聞其名今
見其人。故莊周悲慨。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
之過隙。以此而尋。孰得久停。豈可不爲將來
作資。言學歩邯鄲者新則無功失其本質。故
使邯人匍匐而歸。百代之中有此一也。豈
同以通之。貧道已乖世務。形權於流俗。欲於
其中化未化者。雖復沐浴踞云云。柰疑
結何。一世之榮劇若電光。聚則致離。何足貪
哉。淺見之徒其惑。可謂下士聞道大而笑
之。眞可謂迷而不反也。貧道形不出人。才不
應世。是故毀其陋質被其割截之服。理未能
心冥玄化。遠存大聖之制。豈捨其本懷而酬
高誨。貧道年與時頽。所患未痊。乃復曲垂光
慰。感慶交至。檀越信心幽當大法所寄。豈有
一傷毀其本也。將非波旬試嬈之言辭。拙寡
方詶高命。蓋是不逆之懷耳
  僧巖法師辭青州刺史劉善明擧其秀才
并劉善
貧道弱齡出家。早違俗務。遊心釋風志乖孔
教。雖復道場未即故亦洙訓緬矣。方將委質
餧獸。庶超九劫之功分肌哺鴿。情存乘雲
之馭。寧能垂翼中田反跡籠樊。捨夫塗中之
適。嬰茲廟堂之累哉。且夫官人以器位必須
才未有叨越分之擧。終能保其榮也。今輒奉
還板命。願收過恩。無令曹公重歎王舟再
慚。輔秀之召。非所剋堪。釋僧巖呈
  答僧巖道人
莊篇有弱喪之謬。釋典有窮子之迷。毎讀其
書爲之長慨。敬愼髮膚揚名後史。仰顯既重
俯弘爲大。遠尋聖言斯教爲最。近取諸身實
迷情理。瞿曇見此亦當莫逆於心。況君辯破
秋毫識洞今古。裂冠不疑拔本不悞。幽冥相
駭遐邇致驚。昔呂尚抱竿於八十之年志釣
由時未遇君沈淪未及冀能有美若人耳如其
不爾。豈不悲哉。僕忝莅梓蕃庶在明仄觀貢
帝庭必盡才懿。故欲通所未通屈所未屈。如
來告紛紜。有乖眞唱。苟爲誕説豈所期耶。昔
王祥樵採沂側。耳順始應州命。公孫弘牧豕
海上。白首方充郷擧。終能致位元台。朝天變
地。道暢當年聲流萬載。君意何如。敬布腹心。
想更圖之。劉君白答
  僧巖重答
紆辱還誨優旨仍降。徴莊援釋理據皎然。徒
欲伏義辯情末由也已。雖高義出象微言入
神。鄙懷所執猶或可曉。何者夫知人者哲。自
審者明。忘分昧進良所未安。昔威直應命。
終獲減名之慚。遵祖聘能。卒招楊鵠之恥。若
遺我欲効彼。追蹤王呂恐曝鰓龍津。點額衆
矣。道與盜同罪擧失其才亦賓主交鄙。可
不愼乎。又禮云。非指玉帛孝乎。豈止保膚。故
割肌無譏於前代。斷髮有加於曩辰。斯蓋斬
手全驅。所存者大。夫何怪哉。願貸愚執賜遂
衿。釋僧巖呈
  重答
重獲來簡。始見玄解皎然之悟。可謂相視而
笑矣。君識鑒衆流智該理奧。毎檢感應之源。
窮尋分石之説。何常不句句破的洞盡義宗
而苟自謙光乖其側席仍踵覆車無悔敗轍非
知之難行之不易也。夫去國三年。見似家人
者喜。作客日久寧不悲心。今誓捨重擔而安
坐。棄羈旅如還家。對孔懷之好。敦九族之
美。趣門欣欣爲樂已甚。況復文明御運姫
邵協政。思賢讃道日昃忘餐。以君之才弘
君之徳。帶玉聲朝披錦振遠。功濟世猷名揚
身後。與夫髡剪之辱鰥絶之苦。豈可同年而
語哉。相與契闊。久要頗練。深志若隱。展禽之
恐招臧氏不忠之責。故力疾題心重敷往
白。歳云暮矣。時不相待。君其勉之。勿有
臍之悔。劉君白答
  僧巖重書
比日之事。爲可聊作一樂。不謂恩旨綢繆芳
音驟屆。勞誨之厚一至於斯。伏讀未周。愧汗
交集。然鄙志區區已備前款。且巖之壯也。猶
後於人。今既老矣。豈能有爲。夫以耄耋之年。
麾成務。此自蒼靈特援假首人功。協佐
龍飛之英。翼賛革命之主。今欲以東畝之農
夫。西園之抒叟。側景前光參蹤古列。無異策
駑足以均驊騮。繋澤雉以雙鸞鵠。斯之不倫
寧俟深察。昔子泰伏命撫節公孫。預報知深
亡身靡悔。今日過賞徳粹兩賢。正恨年
邁崦嵫命急濛氾。呑炭倒戈永與願隔。臨紙
惻愴罔識所陳。幸收過眷。不復翻覆。釋僧巖

  *重答
君談天語地。神情如鏡。抽毫拂簡。智思入淵。
而幼失理根蹭蹬皓髮。惜君之才恒用歎息。
君雖心在雲上。而形居坎下。既與黄雀爲群。
恐沒鸑鷟之美。故率弓帛之禮屈應賓主之
擧。徽牘三枉陋札再詶。苟自謙沖固辭年耄。
君徳。方亨元吉。未能俯志者正當遊翔擇
木。待掎桐竹實耳。鄙命輕召曷足降哉。敬揖
清風肅從所尚。本圖既乖裁還慚憫。劉君白

弘明集卷第十一



弘明集卷第十二
  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習鑿齒與釋道安書
譙王書論孔釋張新安答
鄭道子與禪師書論踞食
范伯倫書與王司徒論據食
義法師答范伯倫書并范
重答
范伯倫與生觀二法師書
范伯倫*據食表并詔往反四首
晋尚書令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三
并詔
二首
桓玄與八座書論道人敬王事并八
座答
桓玄與王令書論敬王事并王令答
往反八首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論沙門不應敬王者
書一首并桓玄
書二首
桓玄詔沙門不復敬天子并卞嗣之等
答往反
五首
廬山慧遠法師與桓玄論料簡沙門書一首
并桓玄
教一首
支道林法師與桓玄論州符求沙門名籍
書一首
天保寺釋道盛啓齊武帝論撿試僧事
余所撰弘明。並集護法之論。然爰録書表
者。蓋事深故也。尋沙門辭世爵祿弗縻。漢魏
以來歴經英聖。皆致其禮莫求其拜。而庾君
專威妄起異端。桓氏疑陽繼其浮議。若何公
莫言則法相永沈。遠上弗論則僧事頓盡。望
古追慨。安可不編哉。易之蠱爻。不事王侯。
禮之儒行。不臣天子。在俗四民尚有不屈。況
棄俗從道。焉責臣禮。故不在於休明而頻出
於季運也。至於恒標辭略遠公距玄。雖全已
非奇。然亦足敦勵法要。日燭既寤俗之談。
予作三檄亦摧魔之説。故兼載焉
  與釋道安書      習鑿齒
興寧三年四月五日。鑿齒稽首和南。承應眞
履正明白内融。慈訓兼照道俗齊蔭。宗虚者
悟無常之旨。存有者達外身之權。清風藻於
中夏。鸞響厲乎八冥。玄味遠猷。何勞如之。
弟子聞不終朝而雨六合者。彌天之雲也。弘
淵源以潤八極者。四大之流也。彼眞無爲
降而萬物頼其澤。此本無心行而高下蒙其
潤。況哀世降歩愍時而生。資始繋於度物。明
道存乎練俗。乘不疾之輿。以渉無遠之道。命
外身之駕。以應十方之求。而可得玉潤於一
山冰結於一谷。望閬風而不迴儀。損此世而
不誨度者哉。且夫自大教東流四百餘年矣。
藩王居士時有奉者。而眞丹宿訓先行上
世。道運時遷俗未僉悟。藻悦濤波下士而已。
唯肅祖明皇帝。實天降徳。始欽斯道。手
如來之容。口味三昧之旨。戒行峻於巖隱。玄
祖暢乎無生。大塊既唱萬竅怒呺。賢哲君
子靡不歸宗。日月雖遠光景彌暉。道業之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