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景徳傳燈録 (No. 2076_ 道原纂 ) in Vol. 51

[First] [Prev+100] [Prev]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何名識心見性。師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
蓋爲不識眞心。眞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
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捨。不
沈不浮。無爲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體
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
也。公與大衆作禮。稱讃踊躍而去。後居保
唐寺而終
景徳傳燈録卷第四



景徳傳燈録卷第
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
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法嗣四十三
  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禪師
吉州志誠禪師匾檐山曉了禪師
河北智隍禪師洪州法達禪師
壽州智通禪師江西志徹禪師
信州智常禪師廣州志道禪師
廣州法性寺印宗和尚
吉州青原山行思禪師
南嶽懷讓禪師温州永嘉玄覺禪師
司空山本淨禪師婺州玄策禪師
曹谿令韜禪師西京光宅寺慧忠禪師
西京荷澤寺神會禪師已上一十
九人見録
韶州祇陀禪師撫州淨安禪師
嵩山尋禪師羅浮山定眞禪師
南嶽堅固禪師制空山道進禪師
善快禪師韶山縁素禪師
宗一禪師會稽秦望山善現禪師
南嶽梵行禪師并州自在禪師
西京咸空禪師峽山泰祥禪師
光州法淨禪師清涼山辯才禪師
廣州呉頭陀道英禪師
智本禪師廣州清苑法眞禪師
玄楷禪師曇璀禪師
韶州刺史韋據
義興孫菩薩已上二十四人無
機縁語句不録
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者。俗姓盧氏。其先范
陽人。父行瑫武徳中左宦于南海。之新州遂
占籍焉。三歳喪父。其母守志鞠養。及長家尤
貧窶。師樵采以給。一日負薪至市中。聞客讀
金剛經。悚然問其客曰。此何法也。得於何人。
客曰。此名金剛經。得於黄梅忍大師。師遽告
其母以爲法尋師之意。直抵韶州遇高行士
劉志略結爲交友。尼無盡藏者。即志略之姑
也。常讀涅槃經。師暫聽之即爲解説其義。尼
遂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
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
文字。尼驚異之。告郷里耆艾云。能是有道之
人宜請供養。於是居人競來瞻禮。近有寶林
古寺舊地。衆議營緝俾師居之。四衆霧集俄
成寶坊。師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豈可中
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昌樂縣西山石室間。遇
智遠禪師。師遂請益。遠曰。觀子神姿爽拔殆
非常人。吾聞西域菩提達磨。傳心印于黄梅。
汝當往彼參決。師辭去直造黄梅之東禪。即
唐咸亨二年也。忍大師一見默而識之。後傳
衣法令隱于懷集四會之間。至儀鳳元年丙
子正月八日。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
講涅槃經。師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刹幡。聞
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往復酬答未
曾契理。師曰。可容俗流輒預高論否。直以風
幡非動動自心耳。印宗竊聆此語竦然異之。
翌日邀師入室。徴風幡之義。師具以理告。印
宗不覺起立云。行者定非常人師爲是誰。師
更無所隱直叙得法因由。於是印宗執弟子
之禮請受禪要。乃告四衆曰。印宗具足凡夫。
今遇肉身菩薩即指坐下盧居士云。即此是
也。因請出所傳信衣悉令瞻禮。至正月十五
日。會諸名徳爲之剃髮。二月八日就法性寺
智光律師受滿分戒。其戒壇即宋朝求那跋
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記云。後當有肉身菩
薩在此壇受戒。又梁末眞諦三藏。於壇之側
手植二菩提樹。謂衆曰。却後一百二十年有
大開士。於此樹下演無上乘度無量衆。師具
戒已。於此樹下開東山法門宛如宿契。明年
二月八日忽謂衆曰。吾不願此居要歸舊隱。
時印宗與緇白千餘人。送師歸寶林寺。韶州
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并受無相
心地戒。門人紀録目爲壇經盛行於世。然返
曹谿雨大法雨。學者不下千數。中宗神龍元
年降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
暇毎究一乘。二師並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
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今遣内侍薛簡
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
願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禪徳皆云。欲得會道
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脱者未
之有也。未審師所説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
豈在坐也。經云。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
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
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
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之迴主上必問願和
尚慈悲指示心要。師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
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簡曰。明喩智慧。
暗況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
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若以智慧照煩惱
者。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
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其
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
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増。住煩惱而不亂。居禪
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
其内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
曰道。簡曰。師説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
道所説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
猶不滅生説無生。我説不生不滅者。本自無
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
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
辭歸闕表奏師語。有詔謝師。并賜磨衲袈裟
絹五百匹寶鉢一口。十二月十九日。勅改古
寶林爲中興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勅韶
州刺史。重加崇飾賜額爲法泉寺。師新州舊
居爲國恩寺。一日師謂衆曰。諸善知識。汝等
各各淨心聽吾説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
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
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
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
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虚融澹
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
一直心不動道場眞成淨土。名一行三昧。若
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
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説法。猶如時雨
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
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
妙果。先天元年告諸徒衆曰。吾忝受忍大師
衣法。今爲汝等説法不付其衣。蓋汝等信根
淳熟決定不疑堪任大事。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師説偈已復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
淨亦無諸相。汝等愼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
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縁好去。師説法
利生經四十載。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
州國恩寺。建報恩塔仍令倍工。又有蜀僧名
方辯。來謁師云。善掜塑。師正色曰。試塑看。
方辯不領旨。乃塑師眞。可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觀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僧
禮謝而去。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門人曰。吾
欲歸新州。汝速理舟檝。時大衆哀慕乞師且
住。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
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衆曰。師從此去早
晩却迴。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日。又問。師之
法眼何人傳受。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
問。後莫有難否。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
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爲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
菩薩。從東方來。一在家一出家。同時興化建
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言訖往新州國
恩寺。沐浴訖跏趺而化。異香襲人白虹屬地。
即其年八月三日也。時韶新兩郡各修靈塔。
道俗莫決所之。兩郡刺史共焚香祝云。香煙
引處即師之欲歸焉。時鑪香騰涌直貫曹谿。
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壽七十六。時韶州刺
史韋據撰碑。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
葉漆布固護師頸。塔中有達磨所傳信衣西域
屈眴
布也。緝木綿華心織
成。後人以碧絹爲裏
中宗賜磨衲寶鉢方辯塑眞
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開元十年壬戍八月
三日。夜半忽聞塔中如拽鐵索聲。僧衆驚起。
見一孝子從塔中走出。尋見師頸有傷。具以
賊事聞於州縣。縣令楊侃刺史柳無忝得牒
切加擒捉。五日於石角村捕得賊人。送韶州
鞫問。云姓張名淨滿。汝州梁縣人。於洪州開
元寺。受新羅僧金大悲錢二十千。令取六祖
大師首。歸海東供養。柳守聞状未即加刑。乃
躬至曹谿。問師上足令韜曰。如何處斷。韜曰。
若以國法論理須誅夷。但以佛教慈悲寃親
平等。況彼求欲供養罪可恕矣。柳守嘉歎曰。
始知佛門廣大。遂赦之爾後甚有名賢賛述及
檀施珍異。文繁不録
上元
元年肅宗遣使。就請師衣鉢歸内供養。至永
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鉢。
七日勅刺史楊瑊云。朕夢感能禪師請傳法
袈裟却歸曹溪。今遣鎭國大將軍劉崇景。頂
戴而送。朕謂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
專令僧衆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
後或爲人偸竊。皆不遠而獲。如是者數四。憲
宗諡大鑒禪師。塔曰元和靈照。皇宋開寶
初。王師平南海。劉氏殘兵作梗。師之塔廟鞠
爲煨燼。而眞身爲守塔僧保護一無所損。尋
有制興修功未竟。會太宗即位留心禪門。頗
増壯麗焉。大師自唐先天二年癸丑入滅。至
今景徳元年甲辰歳。凡二百九十二年矣。得
法者除印宗等三十三人各化一方標爲正
嗣。其外藏名匿迹者不可勝紀。今於諸家傳
記中略録十人。謂之旁出
西域堀多三藏者天竺人也。東遊韶陽見六
祖。於言下契悟。後遊五臺至定襄縣歴村。見
一僧結庵而坐。三藏問曰。汝孤坐奚爲。曰觀
靜。三藏曰。觀者何人。靜者何物。其僧作禮
問曰。此理何如。三藏曰。汝何不自觀自靜。彼
僧茫然莫知其對。三藏曰。汝出誰門耶。曰神
秀大師。三藏曰。我西域異道最下根者不墮
此見。兀然空坐於道何益。其僧却問三藏。
所師何人。三藏曰。我師六祖。汝何不速往曹
谿決其眞要。其僧即捨庵往參六祖具陳前
事。六祖垂誨與三藏符合。其僧信入。三藏後
不知所終
韶州法海禪師者曲江人也。初見六祖問曰。
即心即佛願垂指喩。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
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説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法海信受。以偈賛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
    壇經云。門人法海
者即禪師是也
吉州志誠禪師者吉州太和人也。少於荊南
當陽山玉泉寺奉事神秀禪師。後因兩宗盛
化。秀之徒衆往往譏南宗曰。能大師不識一
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
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付衣法。豈徒然哉。
吾所恨不能遠去親近虚受國恩。汝等諸人。
無滯於此。可往曹谿質疑。他日迴復還爲吾
説。師聞此語禮辭至韶陽。隨衆參請不言來
處。時六祖告衆曰。今有盜法之人潜在此會。
師出禮拜具陳其事。祖曰。汝師若爲示衆。對
曰。常指誨大衆。令住心觀靜長坐不臥。祖曰。
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
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元是臭骨頭 何爲立功過
師。曰未審大師以何法誨人。祖曰。吾若言有
法與人。即爲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
聽吾偈曰
    一切無心自性戒 一切無礙自性慧
    不増不退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師聞偈悔謝。即誓依歸。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眞如
    法還不淨
祖然之。尋迴玉泉
匾檐山曉了禪師者傳記不載。唯北宗門人
忽雷澄撰塔碑盛行于世。略曰。師住匾檐山。
法號曉了。六祖之嫡嗣也。師得無心之心。了
無相之相。無相者森羅眩目。無心者分別熾
然。絶一言一響。響莫可傳傳之行矣。言莫可
窮窮之非矣。師自得無無之無不無於無也。
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於有也。不有之有去
來非増。不無之無涅槃非減。嗚呼。師住世兮
曹谿明。師寂滅兮法舟傾。師譚無説兮寰字
盈。師示迷徒兮了義乘。匾擔山色垂茲色。空
谷猶留曉了名
河北智隍禪師者。始參五祖法席。雖甞咨決
而循乎漸行。後往河北結庵長坐。積二十餘
載不見惰容。及遇六祖門人策禪師遊歴于
彼。激以勤求法要。師遂捨庵往參六祖。祖愍
其遠來便垂開抉。師於言下豁然契悟。前二
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檀越士庶
忽聞空中有聲曰。隍禪師今日得道也。後迴
河北開化四衆
洪州法達禪師者洪州豐城人也。七歳出家
誦法華經。進具之後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
呵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
蘊習。何事耶。師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祖
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爲勝則與
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祖又曰。汝名什麼。對曰。名法達。祖曰。汝名
法達。何曾達法。復説偈曰
    汝今名法達 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縁故 吾今爲汝説
    但信佛無言 蓮華從口發
師聞偈悔過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惟願
和尚大慈。略説經中義理。祖曰。汝念此經以
何爲宗。師曰。學人愚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
知宗趣。祖曰。汝試爲吾念一遍。吾當爲汝解
説。師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經元
來以因縁出世爲宗。縱説多種譬喩。亦無越
於此。何者因縁。唯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見
也。汝愼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
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
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
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體。蓋爲一切
衆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縁内擾甘受驅
馳。便勞他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
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汝但勞勞
執念謂爲功課者。何異&MT01493;牛愛尾也。師曰。若
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祖曰。經有何
過豈障汝念。只爲迷悟在人損益由汝。聽吾
偈曰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久不明己 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倶不計 長御白牛車
師聞偈再啓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
盡思度量。尚不能測於佛智。今令凡夫但悟
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
經説三車。大牛之車與白牛車如何區別。願
和尚再垂宣説。祖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
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
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爲凡夫説不爲佛説。
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
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無
二亦無三。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爲昔時故。一
乘是實爲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
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
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
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
夜無不念時也。師既蒙啓發踊躍歡喜。以偈
賛曰
    經誦三千部 曹谿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内 元是法中王
祖曰。汝今後方可名爲念經僧也。師從此領
玄旨。亦不輟誦持
壽州智通禪師者壽州安豐人也。初看楞伽
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
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
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
性別説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
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縁 超然登佛地
    吾今爲汝説 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説菩提
師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三身便
明四智。何更問邪。若離三身別譚四智。此名
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説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者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轉識爲智者。教中云。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
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
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
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師禮謝以偈賛曰
    三身元我體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 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 守住匪眞精
    妙言因師曉 終亡汚染名
江西志徹禪師者江西人也。姓張氏。名行昌。
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
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爲第六
祖。而忌能大師傳衣爲天下所聞。然祖是菩
薩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方丈。時行昌受
北宗門人之囑。懷刃入祖室將欲加害。祖舒
頸而就。行昌揮刃者三都無所損。祖曰。正劍
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
仆。久而方甦求哀悔過。即願出家。祖遂與金
云。汝且去。恐徒衆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
而來。吾當攝受。行昌禀旨宵遁。終投僧出家
具戒精進。一日憶祖之言。遠來禮覲。祖曰。吾
久念於汝。汝來何晩。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
出家苦行終難報於深恩。其唯傳法度生乎。
弟子嘗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
悲略爲宣説。祖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
者。即善惡一切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説
大違經文也。祖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
經。曰經説佛性是常。和尚却言無常。善惡諸
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却言是常。此
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祖曰。涅槃經吾昔
者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爲講説。無一字
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爲汝終無二説。曰學人
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祖曰。汝知否。佛
性若常。更説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
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説無常。正是佛説眞
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
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眞常性有不遍之處。故
吾説常者。正是佛説眞無常義也。佛比爲凡
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
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
説眞常眞我眞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
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
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如醉醒。乃説偈

    因守無常心 佛演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執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見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祖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師禮謝而去
信州智常禪師者本州貴谿人也。髫年出家
志求見性。一日參六祖。祖問。汝從何來欲求
何事。師曰。學人近往洪州建昌縣白峯山。禮
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至
吉州遇人指迷令投謁和尚。伏願垂慈攝受。
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試擧似於吾。與汝證明。
師曰。初到彼三月未蒙開示。以爲法切故。於
中夜獨入方丈禮拜哀請。大通乃曰。汝見虚
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虚空有相貌否。對
曰。虚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
虚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
一物可知。是名眞知。無有青黄長短。但見本
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
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説猶未決
了。乞和尚誨示令無凝滯。祖曰。彼師所説
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虚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見
師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一偈曰
    無端起知解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廣州志道禪師者南海人也。初參六祖曰。學
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僅十餘載。未明大意。
願和尚垂誨。祖曰。汝何處未了。對曰。諸行無
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於此疑
惑。祖曰。汝作麼生疑。對曰。一切衆生皆有二
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
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者。
未審是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
滅時。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
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
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
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
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即永歸
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
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祖曰。汝是
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
汝所解。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
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者。斯乃執吝生
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爲一切迷人認五
蘊和合爲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爲外塵相。好
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虚假。枉受輪迴。
以常樂涅槃翻爲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
示涅槃眞樂。刹那無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見前。當見前之時
亦無見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
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
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爲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無爲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虚假名 何爲眞實義
    唯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象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撃
    眞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彊言説 令汝捨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師聞偈踊躍作禮而退
廣州法性寺印宗和尚者呉郡人也。姓印氏。
從師出家精涅槃大部。唐咸亨元年抵京師。
勅居大敬愛寺。固辭往蘄春謁忍大師。後於
廣州法性寺講涅槃經。遇六祖能大師始悟
玄理。以能爲傳法師。又採自梁至唐諸方達
者之言。著心要集盛行于世。先天二年二月
二十一日終于會稽山妙喜寺。壽八十有七。
會稽王師乾立塔銘焉
吉州青原山行思禪師本州安城人也。姓劉
氏幼歳出家。毎群居論道師唯默然。後聞曹
谿法席乃往參禮。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
級。祖曰。汝曾作什麼。師曰。聖諦亦不爲。祖
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爲。何階級之有。祖
深器之。會下學徒雖衆師居首焉。亦猶二祖
不言少林謂之得髓矣。一日祖謂師曰。從上
衣法雙行師資遞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
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
乎後代爭競必多。衣即留鎭山門。汝當分化
一方無令斷絶。師既得法。住吉州青原山靜
居寺。六祖將示滅。有沙彌希遷即南嶽石
頭和尚
問曰。
和尚百年後。希遷未審當依附何人。祖曰。尋
思去。及祖順世。遷毎於靜處端坐寂若忘生。
第一坐問曰。汝師已逝空坐奚爲。遷曰。我禀
遺誡故尋思爾。第一坐曰。汝有師兄行思和
尚。今住吉州。汝因縁在彼。師言甚直汝自迷
耳。遷聞語便禮辭祖龕。直詣靜居。師問曰。子
何方而來。遷曰。曹谿。師曰。將得什麼來。曰。
未到曹谿亦不失。師曰。恁麼用去曹谿作什
麼。曰若不到曹谿爭知不失。遷又問曰。曹谿
大師還識和尚否。師曰。汝今識吾否。曰識
又爭能識得。師曰。衆角雖多一麟足矣。遷又
問。和尚出嶺多少時。師曰。我却不知。汝早
晩離曹谿。曰希遷不從曹谿來。師曰。我亦知
去處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
師復問遷。汝什麼處來。曰曹谿。師乃擧拂
子曰。曹谿還有這箇麼。曰非但曹谿。西天亦
無。師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師
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
學人。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師
令希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曰。汝達書了速
迴。吾有箇鈯斧子。與汝住山。遷至彼未呈書。
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讓曰。子問
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寧可永劫沈淪。
慕諸聖解脱。讓便休。遷迴至靜居。師問
曰。子去未久送書達否。遷曰。信亦不通書亦
不達。師曰。作麼生。遷擧前話了。却云。發時
蒙和尚許鈯斧子。便請取。師垂一足。遷禮
拜。尋辭往南嶽玄沙云。大小石頭和尚。
被讓師推倒。至今起不得
荷澤神
會來參。師問曰。什麼處來。會曰。曹谿。師曰。
曹谿意旨如何。會振身而已。師曰。猶滯瓦礫
在。曰和尚此間莫有眞金與人否。師曰。設有
與汝向什麼處著玄沙云。果然。雲居錫云。只如
玄沙道果然。是眞金是瓦礫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作麼價。師
既付法石頭。唐開元二十八年庚辰十二月
十三日。陞堂告衆跏趺而逝。僖宗諡弘濟禪
師歸眞之塔
南嶽懷讓禪師者姓杜氏。金州人也。年十五
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受具之後。
習毘尼藏。一日自歎曰。夫出家者爲無爲
時同學坦然知師志高邁。勸師謁嵩山安和
尚。安啓發之。乃直詣曹豁參六祖。祖問。什麼
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説似
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
無。汚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汚染諸佛之所
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
汝足下出一馬駒。&T050460;殺天下人。並在汝心不
須速説。師豁然契會。執侍左右一十五載。唐
先天二年始往衡嶽居般若寺。開元中有沙
門道一即馬祖
大師也
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
器。往問曰。大徳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
師乃取一塼。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
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塼豈得成鏡耶。
坐禪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
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
師又曰。汝學坐禪。爲學坐佛。若學坐禪禪
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
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
理。一聞示誨如飮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
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
子。我説法要譬彼天澤。汝縁合故當見其道。
又問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
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一曰。有成壞
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 何壞復何成
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奧。師
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云。汝等六人
同證吾身各契一路。一人得吾眉善威儀
人得吾眼善顧盻
一人得吾耳善聽理
人得吾鼻善知氣
一人得吾舌善譚説
人得吾心善古今
又曰。一切法皆從心生。
心無所生法無能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
遇上根宜愼辭哉。有一大徳。問如鏡鑄像。像
成後鏡明向什麼處去。師曰。如大徳爲童子
時相貌何在法眼別云阿那箇
是大徳鑄成底像
曰只如像成後。爲
什麼不鑑照。師曰。雖然不鑑照。謾他一點不
得。後馬大師闡化於江西。師問衆曰。道一爲
衆説法否衆曰。已爲衆説法。師曰。總未見人
持箇消息來。衆無對因遣一僧去云。待伊上
堂時。但問作麼生。伊道底言語記將來。僧去
一如師旨。迴謂師曰。馬師云。自從胡亂後三
十年不曾闕鹽醤喫。師然之。天寶三年八月
十一日圓寂於衡嶽。勅諡大慧禪師最勝輪
之塔
温州永嘉玄覺禪師者永嘉人也。姓戴氏。丱
歳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於
四威儀中常冥禪觀。後因左谿朗禪師激勵。
與東陽策禪師同詣曹谿。初到振錫携瓶。繞
祖三匝。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
行。大徳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
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時
大衆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
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
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
分別。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
一宿。時謂一宿覺矣。策公乃留師。翌日下山
迴温江。學者輻湊。號眞覺大師。著證道歌
一首。及禪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慶州刺史
魏靖。緝而序之成十篇。目爲永嘉集並盛行
于世
慕道志儀第一
夫欲修道先須立志及事師儀則彰乎軌訓。
故標第一明慕道儀式
戒憍奢意第二
初雖立志修道善識軌儀。若三業憍奢妄心
擾動。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淨修三業第三
前戒憍奢略標綱要。今子細檢責令過不生。
故次第三明淨修三業。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頌第四
已檢責身口令麁過不生。次須入門修道漸
次不出定慧。五種起心。六種料簡。故次第四
明奢摩他頌也
毘婆舍那頌第五
非戒不禪。非禪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
次第五明毘婆舍那頌也
優畢叉頌第六
偏修於定定久則沈。偏學於慧慧多心動。故
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於定慧令不沈動。使
定慧均等捨於二邊
三乘漸次第七
定慧既均則寂而常照。三觀一心。何疑不遣。
何照不圓。自解雖明悲他未悟。悟有深淺。故
次第七明三乘漸次也
事理不二第八
三乘悟理理無不窮。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
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眞用祛倒見也」
勸友人書第九
事理既融内心自瑩。復悲遠學虚擲寸陰。故
次第九明勸友人書也
發願文第十
勸友人雖是悲他專心。在一情猶未普。故次
第十明發願文誓度一切
復次觀心十門。初則言其法爾。次則出其觀
體。三則語其相應。四則警其上慢。五則誡其
疎怠。六則重出觀體。七則明其是非。八則簡
其詮旨。九則觸途成觀。十則妙契玄源
第一言法爾者。夫心性虚通動靜之源莫二。
眞如絶慮縁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
唯一寂。靈源不状。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
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
量雙銷。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
之理常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
合解脱之應隨機。非縱非横圓伊之道玄會。
故知三徳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
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爲道者。可謂尋流而
得源
第二出其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
非不空
第三語其相應者。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讃譽
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
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
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
空不空相應。則内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
空不空相應。則永絶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
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
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
正受。諸塵三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
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
第五誡其疎怠者。然渡海應上船。非船何以
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何以明心。心尚未
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
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
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
非無即墮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
非非之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
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
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
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細而
研之
第八簡其詮旨者。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
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
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
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
會。旨觀何得復存耶
第九觸途成觀者。夫再演言詞重標觀體。欲
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方移則言理無
差。無差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
理即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胤耳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寧執觀而迷
旨。達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
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
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
師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安坐示滅。十一月
十三日塔于西山之陽。勅諡無相大師。塔曰
淨光。宋朝淳化中太宗皇帝詔本州重修龕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姓張氏。幼歳
披緇于曹谿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
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
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直斯久。願和尚
慈悲略垂開示。師曰。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
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
用心。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爲求佛
邪問道邪。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
其議云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
道無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師曰。佛因心
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云何無
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
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既迴闕。庭具以山
中所遇奏聞。即勅光庭詔師。十二月十三
日到京勅住白蓮亭。越明年正月十五日召
兩街名僧碩學。赴内道場與師闡揚佛理。時
有遠禪師者。抗聲謂師曰。今對聖上校量宗
旨。應須直問直答不假繁辭。只如禪師所見
以何爲道。師答曰。無心是道。遠曰。道因心
有。何得言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名因心名
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窮心既無道憑何立。
二倶虚妄總是假名。遠曰。禪師見有身心是
以否。師曰。山僧身心本來是道。曰適言
無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來是道。豈不相違。
師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無
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
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曰觀禪師形質甚
小。却會此理。師曰。大徳。只見山僧相。不見
山僧無相。見相者是大徳所見。經云。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若見諸相非相。即悟其道。若以
相爲實窮劫不能悟道。曰今請禪師於相上
説於無相。師曰。淨名經云。四大無主身亦無
我。無我所見與道相應。大徳。若以四大有主
是我。若有我見窮劫不可會道也。遠公聞語
失色逡巡避席。師有偈曰
    四大無主復如水 遇曲逢直無彼此
    淨穢兩處不生心 壅決何曾有二意
    觸境但似水無心 在世縱横有何事
復云。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無主。即
悟無心。若了無心自然契道。又有志明禪師
者。問曰。若言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是道。
又云。身心本來是道。四生十類皆有身心亦
應是道。師曰。大徳若作見聞覺知之解。與道
懸殊。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
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無見聞覺知
憑何而立。窮本不有何處存心。焉得不同草
木瓦礫。志明杜口而退。師又有偈曰
    見聞覺知無障礙 聲香味觸常三昧
    如鳥空中只麼飛 無取無捨無憎愛
    若會應處本無心 始得名爲觀自在
又有眞禪師者。問云。道既無心佛有心否。佛
之與道是一是二。師曰。不一不異。曰佛度衆
生爲有心故。道不度人爲無心故。一度一不
度。何得無二。師曰。若言佛度衆生道無度者。
此是大徳妄生二見。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虚
名道亦妄立。二倶不實總是假名。一假之中
何分二。問曰。佛之與道從是假名。當立名時。
是誰爲立。若有立者何得言無。師曰。佛之與
道因心而立。推窮立心心亦是無。心既是無
即悟二倶不實。知如夢幻即悟本空。彊立佛
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見解。師乃説無修無作。
偈曰
    見道方修道 不見復何修
    道性如虚空 虚空何所修
    遍觀修道者 撥火覓浮漚
    但看弄傀儡 線斷一時休
又有法空禪師者。問曰。佛之與道倶是假名。
十二分教亦應不實。何以從前尊宿皆言修
道。師曰。大徳錯會經意。道本無修大徳彊修。
道本無作大徳彊作。道本無事彊生多事。道
本無知於中彊知。如此見解與道相違。從前
尊宿不應如是。自是大徳不會。請思之。師又
有偈曰
    道體本無修 不修自合道
    若起修道心 此人不會道
    棄却一眞性 却入鬧浩浩
    忽逢修道人 第一莫向道
又有安禪師者。問曰。道既假名佛云妄立。十
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一切是妄以何爲眞。
師曰。爲有妄故將眞對妄。推窮妄性本空。眞
亦何曾有故。故知眞妄總是假名。二事對治
都無實體。窮其根本一切皆空。曰既言一切
是妄。妄亦同眞。眞妄無殊。復是何物。師曰。
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經云。無相似無比況。言
語道斷如鳥飛空。安公慚伏不知所措。師又
有偈曰
    推眞眞無相 窮妄妄無形
    返觀推窮心 知心亦假名
    會道亦如此 到頭亦只寧
又有達性禪師者。問曰。禪是至妙至微。眞妄
雙泯佛道兩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實。世界如
幻一切假名。作此解時不可斷絶衆生善惡
二根。師曰。善惡二根皆因心有。窮心若有根
亦非虚。推心既無根因何立。經云。善不善法
從心化生。善惡業縁本無有實。師又有偈曰
    善既從心生 惡豈離心有
    善惡是外縁 於心實不有
    捨惡送何處 取善令誰守
    傷嗟二見人 攀縁兩頭走
    若悟本無心 始悔從前咎
又有近臣。問曰。此身從何而來。百年之後復
歸何處。師曰。如人夢時從何而來。睡覺時從
何而去。曰夢時不可言無。既覺不可言有。雖
有有無來往無所。師曰。貧道此身亦如其夢。
又有偈曰
    視生如在夢 夢裏實是鬧
    忽覺萬事休 還同睡時悟
    智者會悟夢 迷人信夢鬧
    會夢如兩般 一悟無別悟
    富貴與貧賤 更亦無別路
上元二年五月五日歸寂。勅諡大曉禪師
婺州玄策禪師者婺州金華人也。出家遊方
屆于河朔。有智隍禪師者。曾謁黄梅五祖。庵
居二十年自謂正受。師知隍所得未眞。往問
曰。汝坐於此作麼。隍曰入定。師曰。汝言入
定。有心耶無心耶。若有心者一切蠢動之類
皆應得定。若無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
定。曰我正入定時。則不見有有無之心。師曰。
既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
有出入則非大定。隍無語良久。問師嗣誰。師
曰。我師曹谿六祖。曰六祖以何爲禪定。師曰。
我師云。夫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
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
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虚空亦無虚
空之量。隍聞此説。遂造于曹谿請決疑翳。
而祖意與師冥符。隍始開悟。師後却歸金華。
大開法席
曹谿令韜禪師者吉州人也。姓張氏。依六祖
出家。未嘗離左右。祖歸寂遂爲衣塔主。唐開
元四年玄宗聆其徳風詔令赴闕。師辭疾不
起。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取傳法衣入内供養。
仍勅師隨衣入朝。師亦以疾辭。終于本山。壽
九十五。勅諡大曉禪師
西京光宅寺慧忠國師者越州諸曁人也。姓
冉氏。自受心印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四十
餘祀不下山門。道行聞于帝里。唐肅宗上元
二年勅中使孫朝進。齎詔徴赴京。待以師禮。
初居千福寺西禪院。及代宗臨御復迎止光
宅精藍。十有六載隨機説法。時有西天大耳
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勅令與國師試
驗。三藏才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師問曰。
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
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却去
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
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却在天津橋上
看弄猢猻。師第三問語亦同前。三藏良久罔
知去處。師叱曰。遮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
處。三藏無對僧問。仰山曰。大耳三藏第三度爲什
麼不見國師。仰山曰。前兩度是渉境心。
後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見。又有僧擧前語問玄沙。玄沙
曰。汝道前兩度還見麼。玄覺云。前兩度若見。後來爲什
麼不見。且道利害在什麼處。僧問趙州曰。*大耳三藏第
三度不見國師。未審國師在什麼處。趙州云。在三藏鼻孔
上。僧問玄沙。既在鼻孔*上。
爲什麼不見。玄沙云。只爲太近
一日喚侍者。侍者應
諾。如是三召皆應諾。師曰。將謂吾孤負汝。却
是汝孤負吾僧問玄沙。國師喚侍者意作麼生。玄沙
云。却是侍者會。雲居錫云。且道侍者
會不會。若道會。國師又道汝孤負吾。若道不會。玄沙又
道却是侍者會。且作麼生商量。玄覺徴問僧。什麼是侍者
會處。僧云。若不會爭解恁麼應玄覺云。汝少會在。又云。
若於這裏商量得去。便見玄沙。僧問法眼。國師喚侍者意
作麼生。法眼云。且去別時來。雲居錫云。法眼恁麼道。爲
復明國師意不明國師意。僧問趙州。國師喚侍者意作麼
生。趙州云。如人暗裏書
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
南泉到參。師問。什麼處
來。對曰江西來。師曰。還將得馬師眞來否。曰
只*遮是。師曰。背後底。南泉便休長慶稜云。
大似不知。
保福展云。幾不到和尚此間。雲居錫云。此二尊
者盡扶背後。只如南泉休去。爲當扶面前扶背後
麻谷
到參繞禪床三匝於師前振錫而立。師曰。既
如是何用更見貧道。麻谷又振錫。師叱曰。*遮
野狐精出去。師毎示衆云。禪宗學者。應遵佛
語一乘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互不相許。
獅子身蟲。夫爲人師者若渉名利。別開
異端則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傷其手。
香象所負非驢能堪。有僧問。若爲得成佛去。
師曰。佛與衆生一時放却當處解脱。問作麼
生得相應去。師云。善惡不思自見佛性。問若
爲得證法身。師曰。越毘盧之境界。曰清淨法
身作麼生得。師曰。不著佛求耳。問阿那箇是
佛。師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煩惱否。師曰。煩
惱性自離。曰豈不斷耶。師曰。斷煩惱者即名
二乘。煩惱不生名大涅槃。問坐禪看靜此復
若爲。師曰。不垢不淨。寧用起心而看淨相。又
問。禪師見十方虚空是法身否。師曰。以想心
取之是顛倒見。問即心是佛可更修萬行否。
師曰。諸聖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耶。又曰。我
今答汝窮劫不盡。言多去道遠矣。所以道。説
法有所得斯則野干鳴。説法無所得。是名師
子吼。南陽張濆行者問。伏承和尚説無情説
法。某甲未體其事。乞和尚垂示。師曰。汝若問
無情説法。解他無情方得聞我説法。汝但聞
取無情説法去。濆曰。只約如今有情方便之
中。如何是無情因縁。師曰。如今一切動用之
中。但凡聖兩流都無少分起滅。便是出識不
屬有無。熾然見覺。只聞無其情識繋執。所以
六祖云。六根對境分別非識。有僧到參禮。師
問。蘊何事業。曰講金剛經。師曰。最初兩字是
什麼。曰如是。師曰。是什麼無對。有人問。如
何是解脱。師曰。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脱。曰恁
麼即斷去也。師曰。向汝道諸法不相到斷什
麼。師見僧來。以手作圓相。相中書日字。僧無
對。師問本淨禪師。汝已後見奇特言語如何
淨曰。無一念心愛。師曰。是汝屋裏事。肅宗問。
師得何法。師曰。陛下見空中一片雲麼。帝曰
見。師曰。釘釘著懸掛著。又問。如何是十身調
御。師乃起立曰。還會麼。曰不會。師曰。與老
僧過淨瓶來。又曰。如何是無諍三昧。師曰。檀
&T050460;毘盧頂上行。曰此意如何。師曰。莫認自
己清淨法身。又問師。師都不視之。曰朕是
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虚空
麼。曰見。師曰。他還眨目視陛下否。魚軍容
問。師住白崖山。十二時中如何修道。師喚童
子來。摩頂曰。惺惺直然惺惺。歴歴直然歴歴。
已後莫受人謾。師與紫璘供奉論義。既陞坐。
供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師曰。立義竟。供奉
曰。是什麼義。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
下坐。一日師問紫璘供奉。佛是什麼義。曰是
覺義。師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師曰。用覺
麼無對。又問。如何是實相。師曰。把將虚
底來。曰虚底不可得。師曰。虚底尚不可得。問
實相作麼。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文殊
堂裏萬菩薩。曰學人不會。師曰。大悲千手眼。
耽源問。百年後有人問極則事作麼生。師曰。
幸自可憐生。須要箇護身符子作麼。師以化
縁將畢涅槃時至。乃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
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
縫塔。曰就師請取塔樣。師良久曰。會麼。曰
不會。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眞。却知此事。
歴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脅長往。弟子奉靈
儀於黨子谷建塔。勅諡大證禪師。代宗後詔
應眞入内擧問前語。眞良久曰。聖上會麼。曰
不會。眞述偈曰
  湘之南 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國
    無影樹下合同船 瑠璃殿上無知識
應眞後住耽源山
西京荷澤神會禪師者襄陽人也。姓高氏。年
十四爲沙彌謁六祖。祖曰。知識遠來大艱辛
將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説看。師曰。以
無住爲本。見即是主。祖曰。*遮沙彌爭合取
次語。便以杖打。師於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識
歴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自此給侍。他
日祖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
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師乃出曰。是諸佛之
原。神會之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
汝便喚本*原佛性。師禮拜而退。師尋往西京
受戒。唐景龍中却歸曹谿。祖滅後二十年間。
曹谿頓旨沈廢於荊呉。嵩嶽漸門盛行於秦
洛。乃入京。天寶四年方定兩宗南能頓宗
北秀漸教
乃著
顯宗記盛行于世。一日郷信至報二親亡。師
入堂白槌曰。父母倶喪。請大衆念摩訶般
若。衆纔集師便打槌曰。勞煩大衆。師於上元
元年五月十三日中夜奄然而化。俗壽七十
五。二年建塔於洛京龍門。勅於塔所置寶應
寺。大*歴五年賜號眞宗般若傳法之堂。七年
又賜般若大師之塔
有僧擧臥輪禪師偈云
    臥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六祖大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
之。是加繋縛因。示一偈曰
    慧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此二偈諸方多擧故附於卷
末。臥輪者非名即住處也
景徳傳燈録卷第五



景徳傳燈録卷第
南嶽懷讓禪師法嗣
第一世九
  江西道一禪師一人見録姓
馬時謂馬祖
南嶽常浩禪師智達禪師
坦然禪師潮州神照禪師
揚州大明寺嚴峻禪師
新羅國本如禪師玄晟禪師
東霧山法空禪師已上八人無機
縁語句不録
第二世三十七人馬祖
  越州大珠慧海禪
洪州泐潭山法會禪師
池州杉山智堅禪師洪州泐潭惟建禪師
澧州茗谿道行禪師撫州石鞏慧藏禪師
唐州紫玉山道通禪師
江西北蘭讓禪師洛京佛光如滿禪師
袁州南源道明禪師忻州酈村自滿禪師
朗州中邑洪恩禪師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禪門規式附
上十三人見録
鎬英禪師崇泰禪師
王姥山翛然禪師華州伏棲寺策禪師
澧州松滋塔智聰禪師
唐州雲秀山神鑒禪師
揚州棲靈寺智通禪師
坑州智藏禪師京兆懷韜禪師
處州法藏禪師河中府懷則禪師
常州明幹禪師鄂州洪潭禪師
象原懷坦禪師潞府青蓮元禮禪師
河中府保慶禪師甘泉志賢禪師
大會山道晤禪師潞府法柔禪師
京兆咸通寺覺平禪師
義興勝辯禪師海陵慶雲禪師
洪州開元寺玄虚禪師已上二十三人無
機縁語句不録
懷讓禪師第一世
江西道一禪師漢州什邡人也。姓馬氏。容貌
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
歳依資州唐和尚落髮。受具於渝州圓律師。
唐開元中習禪定於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
同參九人唯師密受心印讓之一猶思之遷也。同源
而異派。故禪法之盛始于
二師。劉軻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
二大士爲無知矣。西天般若多羅記達磨云。震旦雖闊無
別路。要假姪孫脚下行。金雞解銜一顆米。供養十方羅漢
僧。又六祖能和尚謂讓曰。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T050460;
殺天下人。厥後江西法嗣
布於天下。時號馬祖
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至臨
川。次至南康龔公山。大歴中隷名於開元精
舍。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親受宗旨。由是
四方學者雲集坐下。一日謂衆曰。汝等諸人
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從
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
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
伽經云。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又云。夫求
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
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倶不依怙。達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萬
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
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説。即事即理都
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
爲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心。乃可隨
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隨時説 菩提亦只寧
    事理倶無礙 當生即不生
僧問。和尚爲什麼説即心即佛。師云。爲止小
兒啼。僧云。啼止時如何。師云。非心非佛。僧
云。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云。向伊道不
是物。僧云。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云。且教
伊體會大道。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云。即今
是什麼意。龐居士問。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
舟。此理如何。師云。遮裏無水亦無舟。説什
麼筋骨。一日師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
師便下堂。百丈問。如何是佛法旨趣。師云。正
是汝放身命處。師問百丈。汝以何法示人。百
丈竪起拂子。師云。只*遮箇爲當別有。百丈
抛下拂子。僧問。如何得合道。師云。我早不合
道。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乃云。我若不
打汝諸方笑我也。有小師行脚迴。於師前畫
箇圓相。就上禮拜了立。師云。汝莫欲作佛否。
云某甲不解掜目。師云。吾不如汝。小師不對。
鄧隱峯辭師。師云。什麼處去。對云。石頭去。
師云。石頭路滑。對云。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
去。纔到石頭。即繞禪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
何宗旨。石頭云。蒼天蒼天。隱峯無語。却迴擧
似於師。師云。汝更去。見他道蒼天。汝便嘘
嘘。隱峯又去石頭。一依前問。是何宗旨。石頭
乃嘘嘘。隱峯又無語。歸來。師云。向汝道。石
頭路滑。有僧於師前作四畫。上一長下三短。
問云。不得道一長三短。離此四字外請和尚
答。師乃畫地一畫云。不得道長短。答汝了也
忠國師聞別云。
何不問老僧
有一講僧來問云。未審禪宗傳持
何法。師却問云。坐主傳持何法。彼云。忝講得
經論二十餘本。師云。莫是師子兒否。云不敢。
師作嘘嘘聲。彼云。此是法。師云。是什麼法。云
師子出窟法。師乃默然。彼云。此亦是法。師云
是什麼法。云師子在窟法。師云。不出不入是
什麼法。無對百丈代
云。見麼
遂辭出門。師召云坐主。
彼即迴首。師云。是什麼。亦無對。師云。*遮鈍
根阿師。洪州廉使問云。弟子喫酒肉即是。不
喫即是。師云。若喫是中丞祿。不喫是中丞福。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爲一方宗主
轉化無窮。師於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
門山於林中經行。見洞壑平坦處。謂侍者曰。
吾之朽質當於來月歸茲地矣。言訖而迴。至
二月四日果有微疾。沐浴訖跏趺入滅。元和
中追諡大寂禪師。塔曰大莊嚴。今海昏縣影
堂存焉高僧傳云。大覺禪師按權徳輿作塔銘言。馬祖
終於開元寺。荼毘於石門而建塔也。至會昌沙
汰後大中四年七月。宣宗勅江西觀
察使裴休。重建塔并寺。賜額寶峯
懷讓禪師第二世馬祖法嗣
越州大珠慧海禪師者建州人也。姓朱氏。依
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初至江西參馬
祖。祖問曰。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
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
藏不顧抛家散走作什麼我*遮裏一物也無。
求什麼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箇是慧海
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
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
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踊躍禮謝。師事
六載。後以受業師年老遽歸奉養。乃晦迹藏
用外示癡訥。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被
法門師姪玄晏竊出江外呈馬祖。祖覽訖告
衆云。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
也衆中有知師姓朱者。迭相推識。結契來越
上尋訪依附時號大珠和尚者。
因馬祖示出也
師謂曰。禪客我不
會禪。並無一法可示於人。故不勞汝久立。且
自歇去。時學侶漸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隨
問隨答。其辯無礙廣語出
別卷
時有法師數人來謁
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
撮摩。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
衆皆茫然法眼云。是
即沒交渉
良久其僧又問。師説何法
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禪師家
渾如此。師却問曰。大徳説何法度人。曰講金
剛般若經。師曰。講幾坐來。曰二十餘坐。師曰。
此經是阿誰説。僧抗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
是佛説耶。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説法。則爲謗
佛。是人不解我所説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説。
則是謗經。請大徳説看。無對。師少頃又問。經
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
能見如來。大徳且道。阿那箇是如來。曰某甲
到此却迷去。師曰。從來未悟説什麼却迷。僧
曰。請禪師爲説。師曰。大徳講經二十餘坐。却
未識如來。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師曰。如來
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却。曰是。是諸法如
義。師曰。大徳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得未
是。師曰。大徳如否。曰如。師曰。木石如否。曰
如。師曰。大徳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師曰。
大徳與木石何別。僧無對。良久却問。如何得
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對。曰如何是生死
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
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脱對治門是生
死業。曰云何即得解脱。師曰。本自無縛不用
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僧曰。如禪師和尚
者。實謂希有禮謝而去。有行者問。即心即佛
那箇是佛。師云。汝疑那箇不是佛指出看。無
對。師云。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疎。有律師
法明。謂師曰。禪師家多落空。師曰。却是坐主
家多落空。法明大驚曰。何得落空。師曰。經論
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倶空。設於聲上建
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坐主執滯教體。豈
不落空。法明曰。禪師落空否。師曰。不落空。
曰何却不落空。師曰。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
大用現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達
不名悉達。師曰。律師不唯落空。兼乃錯用名
言。法明作色問曰。何處是錯。師曰。律師未辨
華竺之音。如何講説。曰請禪師指出法明錯
處。師曰。豈不知悉達是梵語邪。律師雖省
過。而心猶憤然具梵語。薩婆曷剌他悉陀。中國翻
云一切義成。舊云悉達多。猶是訛
略梵
又問曰。夫經律論是佛語。讀誦依教奉
行。何故不見性。師曰。如狂狗趁塊師子齩人。
經律論是自性用。讀誦者是性法。法明曰。阿
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師曰。阿彌陀姓憍尸
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曰出何教文。師
曰。出陀羅尼集。法明禮謝讃歎而退。有三藏
法師問。眞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三藏
曰。禪師錯也。師却問三藏。有眞如否。曰有。
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
識者能迴三毒爲三聚淨戒。迴六識爲六神
通。迴煩惱作菩提。迴無明爲大智眞如。若無
變易三藏眞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爾者
眞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眞如有變易亦是
外道。曰禪師適來説眞如有變易。如今又道
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
如摩尼珠現色。説變亦得。説不變亦得。若不
見性人。聞説眞如變便作變解。聞説不變便
作不變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有道
流問。世間有法過自然否。師曰有。曰何法過
得。師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氣是道否。師曰。元
氣自元氣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師
曰。知無兩人。又問。云何爲邪云何爲正。師
曰。心逐物爲邪。物從心爲正。有源律師來
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
功。師曰。饑來喫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
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
曰。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
睡。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有韞光
大徳問。禪師自知生處否。師曰。未曾死何用
論生。知生即是無生法無離生法説有無生。
祖師云。當生即不生。曰不見性人亦得如此
否。師曰。自不見性不是無性。何以故。見即是
性無性不能見。識即是性故名識性。了即是
性喚作了性。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名法身。
馬鳴祖師云。所言法者。謂衆生心。若心生故
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迷
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
總是法身欝欝黄華無非般若。黄華若是般
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
草木。如人喫筍。應總喫法身也。如此之言寧
堪齒録。對面迷佛長劫希求。全體法中迷而
外覓。是以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
者縱横自在無非是法。大徳又問。太虚能生
靈智否。眞心縁於善惡否。貪欲人是道否。執
是執非人向後心通否。觸境生心人有定否。
住寂寞人有慧否。懷傲物人有我否。執空執
有人有智否。尋文取證人。苦行求佛人。離心
求佛人。執心是佛人。此智稱道否。請禪師一
一爲説。師曰。太虚不生靈智。眞心不縁善
惡。嗜欲深者機淺。是非交爭者未通。觸境生
心者少定。寂寞忘機者慧沈。傲物高心者我
壯。執空執有者皆愚。尋文取證者益滯。苦行
求佛者倶迷。離心求佛者外道。執心是佛者
爲魔。大徳曰。若如是應畢竟無所有。師曰。畢
竟是大徳。不是畢竟無所有。大徳踊躍禮謝
而去此下舊本有洪州百丈山惟政禪師
傳今移在第九卷百丈山海和尚下
洪州泐潭法會禪師問馬祖。如何是西來祖
師意。祖曰。低聲近前來。師便近前。祖打一掴
云。六耳不同謀。來日來。師至來日猶入法堂
云。請和尚道。祖云。且去。待老漢上堂時出
來。與汝證明。師乃悟云。謝大衆證明。乃繞
法堂一匝便去
池州杉山智堅禪師。初與歸宗南泉行脚時。
路逢一虎。各從虎邊過了。南泉問歸宗云。適
來見虎似箇什麼。宗云。似箇猫兒。宗却問師。
師云似箇狗子。宗又問南泉。泉云。我見是箇
大蟲。師喫飯次。南泉收生飯云生。師云無生。
南泉云。無生猶是末。南泉行數歩。師召云。長
老長老。南泉迴頭云怎麼。師云。莫道是末。一
日普請擇蕨菜。南泉拈起一莖云。遮箇大好
供養。師云。非但*遮箇百味珍羞他亦不顧。
南泉云。雖然如此箇箇須嘗他始得玄覺云。是
相見語。不
是相
見語
僧問。如何是本來身。師云。擧世無相似
洪州泐潭惟建禪師。一日在馬祖法堂後坐
禪。祖見乃吹師耳。兩吹師起定。見是和尚却
復入定。祖歸方丈。令侍者持一椀茶與師。師
不顧。便自歸堂
澧州茗谿道行禪師。師有時云。吾有大病非
世所醫。後有僧問先曹山。承古人有言。吾有
大病非世所醫。未審喚作什麼病。曹云。攅簇
不得底病。云一切衆生還有此病也無。曹云。
人人盡有。云人人盡有。和尚還有此病也無。
曹云。正覓起處不得。云一切衆生爲什麼不
病。曹云。衆生若病即非衆生。云未審諸佛還
有此病也無。曹云有。云既有。爲什麼不病。曹
云。爲伊惺惺。僧問。如何修行。師云。好箇阿
師莫客作。僧云。畢竟如何。師云。安置即不
堪。又僧問。如何是正修行路。師云。涅槃後
有。僧云。如何是涅槃後有。師云。不洗面。僧
云。學人不會。師云。無面得洗
撫州石鞏慧藏禪師。本以弋獵爲務。惡見沙
門。因逐群鹿從馬祖庵前過。祖乃逆之。藏
問。和尚見鹿過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獵者。
祖曰。汝解射否。曰射射。祖曰。汝一箭射幾
箇。曰一箭射一箇。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
射否。祖曰。解射。曰和尚一箭射幾箇。祖曰。
一箭射一群。曰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祖
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
即無下手處。祖曰。遮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
頓息。藏當時毀棄弓箭。自以刀截髮投祖出
家。一日在厨中作務次。祖問曰。作什麼曰。
牧牛。祖曰。作麼生牧。曰一迴入草去便把鼻
孔拽來。祖曰。子眞牧牛。師便休。師住後常以
弓箭接機如三平和
尚章述之
師問西堂。汝還解捉得虚
空麼。西堂云。捉得。師云。作麼生捉。堂以手
撮虚空。師云。作麼生恁麼捉虚空。堂却問。師
兄作麼生捉。師把西堂鼻孔拽。西堂作忍痛
聲。云大殺拽人鼻孔直得脱去。師云。直須恁
麼捉虚空始得。衆僧參次。師云。適來底什麼
處去也。有僧云在。師云。在什麼處。其僧彈指
一聲。僧到禮拜。師云。還將那箇來否。僧云。
將得來。師云。在什麼處。僧彈指三聲。問如何
免得生死。師云。用免作什麼。僧云。如何免
得。師云。*遮底不生死
唐州紫玉山道通禪師者廬江人也。姓何氏。
幼隨父守官泉州南安縣。因而出家。唐天寶
初馬祖闡化建陽居佛迹巖師往謁之。尋遷
於南康龔公山。師亦隨之。貞元四年二月初
馬祖將歸寂。謂師曰。夫玉石潤山秀麗益汝
道業遇可居之。師不曉其言。是秋與伏牛山
自在禪師同遊洛陽。迴至唐州西見一山。四
面懸絶峯巒秀異。因詢郷人。云是紫玉山。師
乃陟山頂見有石方正瑩然紫色。歎曰。此其
紫玉也。始念先師之言乃懸記耳。遂剪茆構
舍而居焉。後學徒四集。僧問。如何出得三界。
師云。汝在裏許得多少時也。僧云。如何出離。
師云。青山不礙白雲飛。于頔相公問。如何是
黒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刹鬼國師云。于頔客作
漢。問恁麼事怎麼。于公失色。師乃指云。*遮
箇是漂墮羅刹鬼國。于又問。如何是佛。師
喚于頔。頔應諾。師云。更莫別求有僧擧似藥山。
藥山云。縛殺
遮漢也。僧云。和尚如何。藥山亦
喚云某甲。僧應諾。藥山云是什麼
元和八年弟子金
藏參百丈迴禮覲。師云。汝其來矣。此山有主
也。於是囑付金藏訖。策杖徑去襄州道俗迎
之。至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壽八十有三
江西北蘭讓禪師。湖塘亮長老問。伏承師兄
畫得先師眞。暫請瞻禮。師以兩手撥胸開示
之。亮便禮拜。師云。莫禮莫禮。亮云。師兄錯
也。某甲不禮師兄。師云。汝禮先師眞。亮云。
因什麼教某甲莫禮。師云。何曾錯
洛京佛光如滿禪師曾住五臺
山金閣寺
唐順宗問。佛從
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
處。師答曰。佛從無爲來。滅向無爲去。法身等
虚空。常在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清淨眞如海。湛然
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帝又問。佛
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
法説。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
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師答
曰。佛體本無爲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虚空。未
曾有生滅。有縁佛出世。無縁佛入滅。處處化
衆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
無法説。帝聞大悦益重禪宗
袁州南源道明禪師上堂云。快馬一鞭快人
一言。有事何不出頭來。無事各自珍重。便下
堂。有僧問。一言作麼生。師乃吐呑云。待我有
廣長舌相。即向汝道。洞山來參方上法堂。師
云。已相看了也。洞山便下去。至明日却上問
云。昨日已蒙和尚慈悲。大知什麼處是與。某
甲已相看處。師云。心心無間斷。流入於性海。
洞山云。幾放過。洞山辭去。師云。多學佛法廣
作利益。洞山云。多學佛法即不問。如何是廣
作利益。師云。一物莫違即是。僧問。如何是
佛。師云。不可道爾是也
忻州酈村自滿禪師上堂云。古今不異法爾
如然。更復何也。雖然如此。*遮箇事大有人
罔措在。時有僧問。不落古今請師直道。師云。
情知汝罔措。僧欲進語。師云。將謂老僧落伊
古今。僧云。如何即是。師云。魚騰碧漢階級難
飛。僧云。如何即得免茲過咎。師云。若是龍形
誰論高下。其僧禮拜。師云。苦哉屈哉誰人似
我。師一日謂衆曰。除却日明夜暗更説什麼。
即得珍重。時有僧問。如何是無諍之句。師云。
喧天動地
朗州中邑洪恩禪師。仰山初領新戒到謝戒。
師見來於禪床上拍手云。和和。仰山即東邊
立。又西邊立。又於中心立。然後謝戒了却退
後立。師云。什麼處得此三昧。仰云。於曹谿脱
印子學來。師云。汝道曹谿用此三昧接什麼
人。仰云。接一宿覺用此三昧。仰云。和尚什麼
處得此三昧來。師云。某甲於馬大師處學此
三昧。問如何得見性。師云。譬如有屋。屋有六
窓。内有一獼猴。東邊喚山山山山。應如是六
窓倶喚倶應。仰山禮謝起云。所蒙和尚譬喩
無不了知。更有一事。只如内獼猴困睡。外獼
猴欲與相見如何。師下繩床執仰山手。作舞
云。山山與汝相見了。譬如蟭螟蟲。在蚊子眼
睫上作窠。向十字街頭叫喚云。土曠人稀相
逢者少雲居錫云。中邑當時若不得仰山*遮一句語。何
處有中邑也崇壽稠云。還有人定得此道理麼。
若定不得。只是箇弄精魂脚手。佛性義在什麼處玄覺
云。若不是仰山。爭得見中邑。且道。什麼處是仰山得見
中邑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者。福州長樂人也。丱
歳離塵三學該練。屬大寂闡化南康乃傾心
依附。與西堂智藏禪師同號入室。時二大
士爲角立焉。一夕*二士隨侍馬祖翫月次。祖
曰。正恁麼時如何。西堂云。正好供養。師云。
正好修行。祖云。經入藏禪歸海。馬祖上堂
大衆雲集。方陞坐良久。師乃卷却面前禮拜
席。祖便下堂。師一日詣馬祖。法塔祖於禪
床角取拂子示之。師云。只遮箇更別有。
乃放舊處云。爾已後將什麼何爲人。
却取拂子*示之。祖云。只遮箇更別有。
以拂子挂安舊處。方侍立。祖叱之。自
此雷音將震。果檀信請。於洪州新呉界住
大。雄山以居處巖巒峻極故。號之百丈。既處
之未期月。玄參之賓四方麏至。即有潙山黄
蘗當其首。一日師謂衆曰。佛法不是小事。老
僧昔再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
黒。黄蘗聞擧不覺吐舌。某甲不識馬
祖。要且不見馬祖。師云。汝已後當嗣馬祖。黄
蘗云。某甲不嗣馬祖。曰作麼生。曰已後喪我
兒孫。師曰。如是如是。一日有僧哭入法堂
來。師曰。作麼。曰父母倶喪請師選日。師云。
明日來一時埋却。師上堂云。併却咽喉脣吻
速道將來。潙山云。某甲不道請和尚道。師云。
不辭與汝道。久後喪我兒孫。五峯云。和尚亦
須併却。師云。無人處斫額望汝。雲巖云。某甲
有道處請和尚擧。師云。併却咽喉脣吻速道
將來。雲巖曰。師今有也。師曰。喪我兒孫。師
謂衆曰。我要一人傳語西堂。阿誰去得。五峯
云。某甲去。師云。汝作麼生傳語。五峯云。待
見西堂即道。師云。道什麼。五峯云。却來説似
和尚。師與潙山作務次師問。有火也無。潙山
云有。師云。在什麼處。潙山把一枝木吹三兩
氣過與師。師云。如蟲蝕木。問如何是佛。師
云。汝是阿誰。僧云。某甲師云。汝識某甲否。僧
云。分明箇。師乃擧起拂子云。汝還見麼。僧云
見。師乃不語。因普請钁地次。忽有一僧。聞飯
鼓鳴擧起钁頭大笑便歸。師云。俊哉此是觀
音入理之門。師歸院乃喚其僧問。適來見什
麼道理便恁麼。對云。適來只聞鼓聲動歸喫
飯去來。師乃笑。問依經解義三世佛怨。離經
一字。如同魔説如何。師云。固守動用三世
佛怨此外別求即同魔説。因僧問西堂云。有
問有答不問不答時如何。西堂云。怕爛却作
麼。師聞擧乃云。從來疑*遮箇老兄。僧云。請
和尚道。師云。一合相不可得。師謂衆云。有一
人長不喫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喫飯不道
飽。衆皆無對。雲巖問。和尚毎日區區爲阿
誰。師云。有一人要。巖云。因什麼不教伊自
作。師云。他無家活。僧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
門。師曰。汝等先歇諸縁休息萬事。善與不善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縁念。放捨身
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辯別。心無所行
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倶歇。
一切攀縁。貪瞋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
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
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對一切境心無靜亂。
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爲道人。
但不被一切善惡垢淨有爲世間福智拘繋。
即名爲佛慧。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見總
盡。不被繋縛處心自在。名初發心菩薩。便登
佛地。一切諸法本不自空。不自言色。亦不言
是非垢淨。亦無心繋縛人。但人自虚妄計著。
作若干種解。起若干種知見。若垢淨心盡。不
住繋縛不住解脱。無一切有爲無爲。解平等
心量。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虚幻塵
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逈然無寄一切不拘
去留無礙。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若遇種種
苦樂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名聞衣食。不
貪一切功徳利益。不爲世法之所滯。心雖親
受苦樂不干于懷。麁食接命補衣禦寒暑。兀
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於生死中廣學
知解。求福求智於理無益。却被解境風漂。却
歸生死海裏。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是無
求理求之即失。若取於無求復同於有求。此
法無實無虚。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爲
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
由。不爲一切有爲因果所縛。他時還與無縛
身同利物。以無縛心應一切心。以無縛慧解
一切縛。亦能應病與藥。僧問。如今受戒身口
清淨已。具諸善得解脱否。答少分解脱。未得
心解脱。未得一切解脱。問云。何是心解脱。答
不求佛不求知解。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
爲。是亦不住盡處。亦不畏地獄縛。不愛天堂
樂。一切法不拘。始名爲解脱無礙。即身心及
一切皆名解脱。汝莫言有少分戒善將爲便
了。有河沙無漏戒定慧門。都未渉一毫在。
努力猛作早與。莫待耳聾眼暗頭白面皺。老
苦及身眼中流涙心中慖惶未有去處。到恁
麼時整理脚手不得也。縱有福智多聞都不
相救。爲心眼未開。唯縁念諸境不知返照。復
不見佛道。一生所有惡業悉現於前。或忻或
怖。六道五蘊現前盡見。嚴好舍宅舟船車輿
光明顯赫。爲縱自心貪愛。所見悉變爲好境。
隨所見重處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亦
總未定。問如何得自由。答如今對五欲八風
情無取捨。垢淨倶亡。如日月在空。不縁而照。
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過更無疑滯。此
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又不讀經看教語
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
如今覺性自己。倶不被一切有無諸法境轉。
是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境法。是金剛即有
自由獨立分。若不能恁麼得。縱令誦得十二
韋陀經。只成増上慢。却是謗佛不是修行。讀
經看教若准世間是好善事。若向明理人邊
數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
河。但不用求覓知解語義句。知解屬貪。貪變
成病。只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透過三句
外。自然與佛無差。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
只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轉不得自由。是以
理未立先有福智載去。如賤使貴。不如於理
先立後有福智。臨時作得。捉土爲金。變海水
爲酥酪。破須彌山爲微塵。於一義作無量義。
於無量義作一義。師有時説法竟。大衆下堂。
乃召之。大衆迴首。師云。是什麼藥山目之爲
百丈下堂句
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歸寂。壽九十五。長慶
元年勅諡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
禪門規式
百丈大智禪師。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谿以
來。多居律寺。雖別院然於説法住持未合規
度故。常爾介懷。乃曰。祖之道欲誕布化元。冀
來際不泯者。豈當與諸部阿笈摩教爲隨行
舊梵語阿含。新云阿
笈摩。即小乘教也
或曰。瑜伽論瓔珞經。是大
乘戒律。胡不依隨哉。師曰。吾所宗非局大小
乘。非異大小乘。當博約折中設於制範務其
宜也。於是創意別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
之徳者。號曰長老。如西域道高臘長。呼須菩
提等之謂也。既爲化主即處于方丈。同淨名
之室。非私寢之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者。
表佛祖親囑授當代爲尊也。所褒學衆無多
少無高下。盡入僧堂中依夏次安排。設長連
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脣。右脅吉
祥睡者。以其坐禪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
儀也。除入室請益。任學者勤怠。或上或下不
拘常准。其闔院大衆朝參夕聚。長老上堂陞
坐。主事徒衆雁立側聆。賓主問醻激揚宗要
者。示依法而住也。齋粥隨宜二時均遍者。務
于節儉。表法食雙運也。行普請法上下均力
也。置十務謂之寮舍。毎用首領一人管多人
營事。令各司其局也主飯者目爲飯頭。主菜
者目爲菜頭。他皆倣此
或有
假號竊形混于清衆。并別致喧撓之事。即堂
維那檢擧抽下本位掛搭。擯令出院者。貴安
清衆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衆燒
衣鉢道具遣逐。從偏門而出者。示恥辱也。詳
此一條制有四益。一不汚清衆生恭信故三業
不善
不可共住。準律合用梵壇法治之
者。當驅出院。清衆既安恭信生矣
二不毀僧形循佛
制故隨宜懲罰。得留
法服。後必悔之
三不擾公門省獄訟故。四
不洩于外護宗綱故四來同居聖凡孰辨。且如來應
世尚有六群之黨。況今像末豈
得全無。但見一僧有過。便雷例譏誚。殊不知。以輕衆壞
法其損甚大。今禪門若稍無妨害者。宜依百丈叢林格式
量事區分。且立法防姦。不爲賢士然。寧可有格而無犯。
不可有犯而無教。惟百丈禪師護法之益。其大矣哉
禪門獨行。由百丈之始。今略叙大要遍示後
代學者。令不忘本也。其諸軌度山門備焉
景徳傳燈録卷第六



景徳傳燈録卷第
懷讓禪師第二世中四十五人馬祖
  潭州三角山總印禪師
池州魯祖山寶雲禪師
洪州泐潭常興禪師虔州西堂智藏禪師
京兆章敬寺懷惲禪師
定州柏巖明哲禪師信州鵝湖大義禪師
伏牛山自在禪師幽州盤山寶積禪師
毘陵芙蓉山太毓禪師
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
杭州鹽官齊安禪師
婺州五洩山靈默禪師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
京兆典善惟寛禪師湖南如會禪師
鄂州無等禪師
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已上十八
人見録
韶州渚涇山清賀禪師
紫陰山惟建禪師
封山洪&MT04537;禪師練山神翫禪師
崛山道圓禪師玉臺惟然禪師
池州灰山曇覬禪師
荊州新寺寶積禪師
河中府法藏禪師漢南慈悲寺良津禪師
京兆府崇禪師南嶽智周禪師
白虎法宣禪師金窟惟直禪師
台州柏巖常徹禪師
乾元暉禪師齊州道巖禪師
襄州常堅禪師荊南寶貞禪師
雲水靖宗禪師
荊州永泰寺靈湍禪師
潭州龍牙山圓暢禪師
洪州雙嶺道方禪師
羅浮山修廣禪師峴山定慶禪師
越州洞泉惟獻禪師
光明普滿禪師已上二十七人無
機縁語句不録
懷讓禪師第二世法嗣
潭州三角山總印禪師。僧問。如何是三寶。師
曰。禾麥豆。曰學人不會。師曰。大衆欣然奉
持。師上堂曰。若論此事貶上眉毛早已蹉過
也。麻谷便問。貶上眉毛即不問。如何是此事。
師曰。蹉過也。麻谷乃掀禪床。師打之。麻谷無
長慶代
云。悄然
池州魯祖山寶雲禪師。問如何是諸佛師。師
云。頭上有寶冠者不是。僧云。如何即是。師
云。頭上無寶冠。洞山來參禮拜後侍立少頃
而出。却再入來。師云。只恁麼只恁麼所以如
此。洞山云。大有人不肯。師云。作麼取汝口
辨。洞山乃侍奉數月。僧問。如何是言不言。
師云。汝口在什麼處。僧云。無口。師云。將什
麼喫飯。僧無對洞山代云。他
不飢喫什麼飯
師尋常見僧來便
面壁。南泉聞云。我尋常向僧道。向佛未出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