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經傳記 (No. 2073_ 法藏集 ) in Vol. 51

[First] [Prev]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抑此料紙者。去文永三年之暦暮秋九月
之候。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不慮之朝恩
面目頓餘身之間。漸漸取出之。以寫如此
之要書耳



華嚴經傳記卷第四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諷誦第七
  釋普圓釋普濟
釋辨才釋慧悟
釋曇義苑律師
中天竺日照三藏居士樊玄智
于闐國沙彌般若彌迦京師人姓王失名
比丘尼無量
轉讀第八
  釋法念釋法安
普安釋解脱
釋明曜
師子國沙門釋迦彌多羅此云
能友
居士高義成釋弘寶
  諷誦第七
釋普圓者。不知其氏族也。聲議所述。似居河
海。周武之初。來遊三輔。容貌魁梧。無顧弘
緩。有大夫之神采焉。多歴名山大川。常以頭
陀爲志。樂行慈救。利益爲先。人有投者。輒便
引度。示語行門。令遵苦節。常誦華嚴一部。依
之修定。用心彌到。不覺經過晨夕。有時乞食。
暫往村聚。多依林墓。攝靜思惟。夜忽有鬼來。
形極可畏。四眼六牙。手持曲棒。身毛垂下。徑
至其前。圓開目詳覩。都無懼色。不久便退。其
例非一。有人從圓乞頭。將斬與之。止而不取。
轉復乞眼。方欲剜施。又復止之。便從之索手。
遂繋腕著樹。齊肘斬而與之。心悶委地。因斯
卒于郊南之樊川也。道俗哀慕。如喪考妣。分
其闍維之骨。數處各修塔焉
釋普濟。雍州北山人也。初出家依止圓禪師。
業行精苦。獨處林野。不宿人代。跏坐修禪。至
于沒齒。栖遲荒險。不避豺虎。雖遊浪物表。手
不擇卷。恒誦華嚴一部。依而結業。兩日一遍。
以此爲常。其聲調雄。亮聞於哩外。曾用心
苦。至乃嘔血數斗。廢誦絶食。經于三日。同道
者哀之。將備湯藥。濟曰。經言世醫所療治。雖
差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發。何用
云云。於此乎。乃沐浴潔淨。嚴具香華。禮十方
佛。抗聲高誦。遂平復如故。自佛法淪廢。便投
太白諸山。行不裹糧。依時噉草。咀嚼咽飮。
都不爲患。願像教一興捨身供養。修普賢行
生賢首國。開皇之始。大闡法門。思願既滿。即
損捨。引衆集於灰谷之西崖。廣發弘誓。
自投而殞。遠邇頓赴。充於巖谷。爲建白塔
于高峯焉。通師云云
釋辨才。未詳其氏。幼而出家。師事裕法師。諮
承教義。以華嚴至典衆稱玄極。馳精挹翫。莫
得其涯。慨障累縈纒。將加啓懺。乃別護淨。造
香函盛經頂戴。旋遶歴于三載。遂夢。普賢菩
薩。指授幽深。因忽誦得其文。始終如鏡。才既
感茲聖助。厲自其常。於是義理兼通。時開導
利。後不知所終。又有僧。失其氏諱。見才嘉
瑞。爰發深衷。因習頂戴。承文殊師利庇景清
涼。心祈聖力。時遊禮謁。來往周旋。經初不
捨。毎慕輒以三椅杖。置經于上。燒香頂拜。
跏坐其下。思擇希微。以爲恒務。凡一十七年。
所感同前。函今見在。其時汾州抱腹巖。有沙
彌名慧求。亦於塔中。頂戴此經。三載之後。文
義倶曉時則號此塔。爲華嚴也
隋禪定道場釋慧悟。共一僧同志遊渉。隱遁
終南。一受華嚴。一持涅槃。木食巖栖。經于多
載。各專其業。無輟晨昏。忽有一人。無何而
至。拜訊既訖云。請一師就家起供。二徳相推。
彼人曰。望請華嚴法師。其僧乃整嚴衣鉢。與
彼相隨。前行不遠。僧問。檀越家在何處。答
曰。在此正南。僧曰。南唯山澗。詎有村落。答
云。弟子是此山神。宅居巖壑。請師勿怪。僧雖
驚惕心怪非常。然猶攝石崎嶇。僶仰而進。
神曰。師受持華嚴。未得神通耶。答未得。神即
捧僧。以騰空俄至所居。忽見綺宇華堂非常
壯麗。庭羅珍饌。供擬千僧。將至齋時。神乃延
僧。處之高座。僧曰。更有僧不。神曰。大有。須
臾當至。僧曰。貧道夏臘既卑。不應此座。神曰。
師受持華嚴。理宜尊勝。俄見異僧執錫持盂
飛空降趾。數過五百。不知何從。其僧驚起將
欲致禮。竝皆不受云。請莫起動。師既受持華
嚴。即是我等。所尊敬處。各自默然食訖。飛空
而去。莫測所之。唯獨此僧。罔知攸適。僧告神
曰。幸願檀越。垂示來途。其神庭内有十餘小
兒。状可三歳。露形遊戲。神語童曰。汝等一
人。供侍法師。諸童相推。踟躕未進。神勵聲呼
之。一童子便即依命謂僧曰。請師開口。既視
口中乃云。師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投僧
口内。須臾復云。師更開口。見已言曰。師病略
盡。童即踊身。飛入僧口。果是藥精。僧遂得
仙。神曰。勞師降重。更無厚供。以此輕酬。幸
不怪嘖。僧曰。慚愧檀越。言不能盡。受持功
徳。竝用資薫。於是執別。飛騰雲際。還至舊
處。跏座空中。遙語同侶曰。余華嚴經力。蒙致
仙藥。人仙位別。不可同居。共住多時。幸施
歡喜。當來之世。相見佛前。於是凌空杳然
遠逝。其所誦本亦隨同往。莫知所在。有五衆
禪師道樹者。禪門高行。義學所宗。具説其事
云。所親委曲
隋釋曇義。并州人也。幼而出家。住十力寺。堅
持禁戒推諸代務。苦節頭陀。常居五臺山。願
依文殊大師策修勝業。毎日誦法華兩遍。讀
華嚴一帙。以此爲恒。如是因修。積有年稔。後
與弟子曇訓。遊歴諸臺。禮拜供養。因至南臺。
見一比丘尼。莫知名號。布衣疏素。儀貌清雅。
至其所居。廓無屋宇。唯見坐處。四周豎材橛。
擁草爲筵。筳以當首座。於中跏坐。義遂叙
致暄涼。因問作何行業。尼答。唯誦華嚴。義便
請聞之。尼云。今與大徳。僧尼有異。日既將
&MT01165;。不宜在此。請往谷南。止於石室。義乃躊躇
未去。尼將自起避之。義曰。意望聞聽華嚴。是
以遲疑戀仰。尼曰。但至彼宿。應亦得聞。義遂
依言。至彼石室。相去隔谷。可五六里。燒香遙
供。便聞尼誦華嚴。聲韻分明。猶如咫尺。初誦
第一。遙見尼口兩吻出光。將至二軸。其明轉
盛。至第三已去。光遍山谷如晝日。遙見尼形。
有同對面。後至五更。兩帙方畢。後遍誦至第
六帙。其光漸收。經徹之際。光亦收盡。義等曁
于旦日。齎持香華。以申供養。廣發弘願。禮別
而歸。後與諸人。再更尋求。莫知所在。曇義
弟子曇訓。後至京師太原寺。向賢首法師親

京師延興寺苑律師。徳行精苦。堅持禁戒。以
貞觀年中。途經㶚橋。舍於逆旅。日既將夕。因
而寓宿。俄有異僧儀服麁弊同至。主人別房
而止。遂命淳醪良肉快意飮噉。律師行潔氷
霜。勃然恥穢。其僧食已。乃漱以灰豆。閉戸居
室。誦大方廣佛華嚴經。俄頃之間。一軸尋畢。
乃束身。抱愧則佇玄音。未至五更。便終
六帙。苑深自悔嘖。抱悲泣交懷。入房禮懺。因
而分訣。不告名字。莫知所之
日照三藏又説。甞遊南天竺國。止一伽藍。名
堀忧遮。此名雁也。見彼寺諸徳。竝受持華嚴。
因問。此伽藍何因取名於鳥。彼僧對曰。昔有
一比丘飮噉。同俗毎誦華嚴。以爲己業。命終
之後。由破戒故。生南海作一雁。身大可三丈。
猶作人語。誦經不輟。時有一清信士。泛海採
寶。忽値惡風飄船覆沒。唯執片版。遇止一洲。
衣糧倶絶。懷憂而住。忽聞樹上有誦經聲。即
便候聽。乃見一雁誦華嚴經。怪歎良久。遂讃
言。善誦善誦。雁聞讃聲。即下樹語人云。汝能
爲我。造僧伽藍不。答云。我身命不濟。何能
造寺。雁曰。汝若能作。當附貴寶送爾還郷。人
曰。如言甚善。雁遂負人於背。飛至寶山。此人
識寶。乃多採諸珍。同附雁背。飛空越海。送於
天竺。至岸而下。雁云。願君爲我。造僧伽藍。
還用我名。以題寺號。信士既媿深恩。銜悲而
別。奉其珍物。以事啓王。王乃封邑五百戸。令
爲造寺。由是以雁爲名也
樊玄智。涇州人也。童小異俗。願言修道。年十
六捨家於京師城南。投神僧杜順禪師。習諸
勝行。順即令讀誦華嚴爲業。勸依此經修普
賢行。又服膺至相寺整法師。入終南山。温
習斯典。遂得一部周畢。後毎誦經。口中頻
頻獲舍利。前後相仍凡數百餘粒。隨身供
養。分施諸人。名山勝地。無遠必造。後因遊止
坊州赤沙郷。村北谷有山焉。去村三里。於中
有石窟。學道者所居。智止其中。二十餘載。晝
誦華嚴。夜修禪觀。優遊乖歳。以此爲恒。誦
經之際。毎有雜類鳥獸。咸萃林中。寂然無聲。
以聽音徳。豺虎猛獸。時亦馴伏。甞爲惡人劫
集。推墜巖下。雖懸岸百仞。宛然無損。至永淳
元年。人見龕内有光。怪往觀之。乃見居士久
從遷化。衆共出之。光乃隨滅。焚屍起塔。時年
七十餘
于闐國有一沙彌。名般若彌伽薄。有戒行毎
誦華嚴。以爲恒業。既歴年歳。屡感靈祥。時忽
有二人。來至其所。禮拜問訊。合掌側住。沙彌
怪其形異。問所從來。遂以手指天答云。弟子
只在彼處。因引沙彌至靜處。竊謂曰。諸天令
遣弟子奉請法師。沙彌驚懼。迴惶無已。天曰。
願起慈心。勿生恐怖。請師閉目。沙彌僶俛。因
從之。遂被此天持至天上。乃見樓殿宏麗煥
爛非常。天主跪而請曰。諸天今與修羅闘
戰。屡被摧衄。今屈法師。誦華嚴經。引天兵
衆。希仰法力。令我天衆剋彼修羅。沙彌如其
所請。乃乘天寶輅。執天幢幡。心念華嚴微妙
經典。尋諸天衆對彼勍敵。修羅見之自然潰
散。既退之後。諸天欣悦。咸云。任法師所願。
我當與之。沙彌云。我不求餘。願唯無上菩提。
諸天謝曰。如師大願。誠非我力。未審。法師更
求何事。答云。餘非所願也。凡經少時。遂則送
歸本郷。所有衣服。皆染天香。郁烈氛氳。終身
不滅。其後數載。右脇而臥。無疾而終。自云。
得生淨佛國土。永昌元年二月四日。于闐國
三藏法師。因陀羅波若若。在神都魏國東
寺。親向沙門賢首説之云。此事經今三十五
年矣
文明元年京師人。姓王。失其名。既無戒行。曾
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門前。見
有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教王氏。誦一行偈。
其文曰。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
觀。心造諸如來。菩薩既授經文。謂之曰。誦得
此偈。能排地獄。王氏盡誦。遂入見閻羅王。王
問此人。有何功徳。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
如上説。王遂放免。當誦此偈時。聲所及處。受
苦人皆得解脱。王氏三日始蘇。憶持此偈。向
諸沙門説之。參驗偈文。方知是華嚴經第十
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菩薩雲集説法品。王
氏自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説云。然也
比丘尼無量。俗姓閔氏。京兆長安人也。家
風修善。闔門蔬食。竝誦經典。無輟晨昏。母趙
氏初夢。一梵僧持二金果。授而謂之曰。與爾
良種。宜善護持。因有娠焉。遂誕無量。性戒天
全。情欣出俗。年十一。其姉教誦般若觀音等
經。略無開悟。無量深自慚恥。後改授華嚴。持
卷披文。有如宿習。日誦五紙。以自勉勗。未盈
三月。二帙便了。後因勤勵損心。更嬰他疾。停
誦累年。情深悔恨。遂於佛前。焚香立願。誓持
華嚴行菩薩道。因即瘳愈。所祈獲遂。諷誦忘
疲。年甫十八。一部都畢。温習積稔。尤更精
進。至永淳二年有詔度人。其家男女五人出
俗。無量住道徳寺。弟慧嵩年十四。又誦涅槃
一部。住慈悲寺。二果之夢。將非其事乎。自外
三人各誦諸經。數百餘紙。道俗咸共奇之。以
爲希有。無量既入道。已後志節彌堅。毎誦華
嚴。三日一遍。以爲恒業。盡受具戒。苦行愈
殷。不服繒絋。唯衣布疊。不受僧利。不食僧
廚。六時禮懺。三業無替。加以立性温和。志懷
慈愛。毎見諸貧病。莫不深思悲慜。有道之徒
咸歎曰。雖是女人。斯則丈夫所難及也
  轉讀第八
釋法念。姓王氏。大原之茂族也。年三十出家。
性簡傲喜遊。放頗從習。衆莫齒之。嘗夢。入幽
司具受楚毒。及覺轉念悛革。而未知津向。時
遇沙門智炬等。頻冐冥感。遂專誠轉讀不息
晨昏。毎一執經。涕泣横墜。若此者三載于茲
矣。後忽眉毛墮落。瘡疾遍身。念弄慶交襟。欣
斯現受。大設施會。以答神功。懃加轉讀。復經
三載。乃身瘡漸愈焉。念自爾廣勸士俗。依之
懺洗。繕𨵃之家。十室而九。年六十有八。終於
所住
釋普安。姓廓氏。京兆涇陽人。小年依圓禪師
出家。苦節損削世務。而性在和忍。不喜怨酷。
或代執勞役。受諸懃苦。情甘如薺。恐其事盡。
晩投藹法師。通明三藏。常業華嚴。讀誦禪思。
依之標擬。周氏滅法。栖隱兮終南山之楩梓
谷西岐。深林自庇。廓居世表。潔操泉石。連蹤
巣甫。又引靜淵法師。同止林野。轉擇幽奧。
資承玄理。加以遵修苦行。亡身爲物。或露形
草莽。施諸蚊虻。流血被身。初無懷憚。或委身
臥屍。用施豺虎。望存生捨。以祈本志。而虎豹
雖來。皆嗅而不食。常懷耿芥。恨不副其情
願也。于時天地既閉。象教斯蒙。國令嚴重。不
許逃難。京邑名徳三十餘僧。避地終南。投骸
未委。安乃總召翔集。洲渚爲心。幽密安處。
自在顯露。自行乞索。不懼嚴誅。故得衣食倶
豐修業無廢。亂世知士。安其謂歟。時有重募。
投獲一僧。賞物十段。有人應募來欲執安。
安則慰喩曰。觀卿貧煎。當願相給。爲設食已。
倶共入京。帝語此人曰。我國法急不許道人
民間。爾復助急。不許山中。若爾遣他。何處得
活。朕觀此道人。神采志氣。非苟求活者。宜放
入山。不須撿挍。爾後屡遭擒訪。獲免如前。時
藹法師。避難在義谷杜映世家。堀窯藏之。
安被放還。因通禮覲。藹曰。安公神志絶倫。不
避強禦。蓋難及也。安曰。今蒙脱難。乃惟受持
華嚴力耳。凡所祈誠。莫不斯頼。因請藹還山。
親自經理。四遠承風。投遠非一。藹乃與安。
更開其所住。具如別傳。隋文創暦。佛教大興。
廣募遺僧。依舊安置。時楩梓一谷三十餘人。
應詔出家。竝居官寺。唯安欣茲重復。不爲名
馳。依本山居。守素林&MT03184;。時有清信士。於子午
豹林兩谷合澗之側。結茅鑿窟。延而處之。初
有大石。正當其上。恐下損屋。將欲轉之。安念
曰。願移餘處。莫損龕舍。石遂迸避餘所。衆
怪歎。安曰。華嚴力也。龕東石壁澗左。有素頭
陀者。郷川巨害。縱横非一。陰嫉安徳。思將誅
殄。與伴三人。持弓挾刃。攘臂挽絃。將欲放
箭。箭不離絃。弓不離手。怒眼舌噤。立住經
宿。唯得出聲喚叫而已。行路聞之。遠近雲會。
郷人稽首。歸誠謝焉。安曰。余了不知。蓋華
嚴力也。若欲除免。但令懺悔。如語教之。方蒙
解脱。又龕西魏村張暉者。以盜爲業。夜往安
所。私取佛油瓮受五斗。背負而出。既至院
門迷昏失性。若有所縛。不能動轉。眷屬郷村
同來爲謝。安曰。余不知蓋華嚴力乎。語令懺
悔。扶取油瓮。如語得脱。又龕南張卿者。來
盜安錢。袖中持去。既造家内。寫而不出。口噤
無言。郷人家室。將其歸懺依經遂免有程廓
村程暉和者。頗懷信向。恒來安所。聽受法要。
因患致死。已經兩宿。纒屍於絶向欲棺殮。
安時先往&MT03667;縣。返還在道。行達西南之徳行
寺。東去暉村五里。遙喚程暉和何爲不見迎
耶。連喚不已。田人告曰。和久死矣。何由迎
也。安曰。斯乃浪語。吾不信之。尋至其村。厲
聲大喚。和遂動身。傍親見之。乃割繩令斷。安
入其庭。又大喚之。和即屈起。匍匐就安。令屏
棺除器。覆一筈筌。以當佛坐。令和遶旋。尋
服如故。更壽二十許載。後遇重病。來投乞救。
安曰。放爾。遊蕩非吾知也。便遂命終。時安風
聲搖逸。請謁肩隨。興建福會。毎多通感。有昆
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臥床枕。先瘖百日。指
撝男女。思見安形。子念母意。請安至宅。病母
既見不覺下迎。言問起居。奄同常日。遂失病
所在。于時聲名更振。村聚齊集。各率音樂。巡
家告令。欲設大齊大會。村中白遺生者。家途
壁立。而有四女。妻著弊布齊膝而已。四女赤
露迥無條線。大女名華嚴。年已二十。唯有麁
布二尺。擬宛布施。安引村衆。次至其所居。愍
斯貧苦。遂度而不入大女思念。由我貧煎。
不及福會。今又不修。當來倍此。周遍求物。閴
耳不從。仰面悲號。遂見一把亂𥞪用塞明
孔。挽取抖捒。得穀十餘顆。採以成米。并將前
布。擬用隨喜。身既無衣。待至夜暗。匍匐而
行。趣齋供所。以前施物。遙擲衆中。十餘粒
米。別奉炊飯。因發願曰。女人窮業。亦自昔種
得。竭貧行施。用希來報。以十餘粒黄米。投
飯甑中。必若至誠。貧業盡者。當願所炊之飯。
變成黄色。如無所感。命也奈何。作是誓已。掩
涙而返。於是甑中。五石米飯。竝成黄色。大衆
驚嗟。未知所以。周尋縁搆。乃云。白遺生女之
願力也。齋會之齊率。獲粟十斛。尋用*齊之。
安等後以事聞奏。遂得度華嚴。出家住寺。終
身受持華嚴經也。安居處雖隱。毎行慈救。年
常二社。血祀者多。周流救贖。勸修徳義。遂使
不殺之邑十會而九焉。甞於龕側村中。縛猪
三頭。將如烹宰。安聞往贖。社人恐不得殺。求
價十千。安曰。貧道見有三千。可以相與。衆各
不同。更相忿競。忽有小兒羊皮裏腹。來至社
會。助安贖猪。既見爭競。因從乞酒。行飯行
舞。煌焜旋轉。合社老小眼竝失明。須臾自隱。
不知所在。安即刀自割肉告曰。此彼倶肉
耳。猪喫糞穢。爾尚噉之。況人食米。理豈不貴
也。社人聞見。一時同放。猪既得脱。繞安三
匝。以鼻喙觸。若有喜謝之儀。故使郊之西南
五十里之内雞猪絶祀。乃至于今。其感發慈
善。皆此類也。性多誠信。樂讀華嚴。一鉢三
衣。累紀彌勵。開皇八年。頻勅入京。爲皇儲門
師。長公主營建靜法寺。後住延興寺。名雖
帝宇。常寢巖阿。以大業五年十一月五日。終
于靜法禪院。春秋八十遺。骸於終南。起塔在
至相寺之側矣
釋法安。姓彭。安定鶉孤人。少出家。居大白山
九隴精舍。慕禪爲業。麁食弊衣。卒於終老。
開皇年中。往江都造晋王。王一見如舊。處之
於慧日道場。王法遊履。必請以隨之。駕幸
太山。時遇無水。安以刀刺石。忽焉奔注。王嗟
歎問云。何力。答王力也。初與王入谷。見一僧
著弊衣。乘白驢而來。王問何人。答斯朗公也。
及至神通寺。見一神状甚郁偉。在講堂上。憑
鵄吻下觀人衆。王又問之曰。大白山神。從王
者也。時人號爲三百歳。其眠竟不施枕。頭無
委曲延首床前。口輒涎流。或至斗許。未知其
故也。爾後諸奇。未遑廣録。大業之始。帝彌重
之。威轢王公。見皆屈膝。行路道俗。敬之若
神。又往五臺等名山。觀禮聖迹。并召請隱逸。
以裨皇化。慧日道場。二千餘人。四事資須。
幸安而立。帝又於東都。立寶道場。特延安
亦於中樹業。安毎讀誦華嚴。遂積寒暑。或
云。普賢境界。常現吾前。又入九隴山。可百餘
里。於石室内。鐫寫華嚴。因即號爲華嚴堂也。
至大業十一年。無病而終。春秋九十八矣。帝
令送柩于大白。今墳域存焉。士俗懷之。立
像祈福。其鐫經之處。峯崖幽險。近智以守見
不之。之者以路絶莫曉也
釋解脱。俗姓邢。代郡五臺縣人也。七歳出家。
志業弘遠。初從介山之右抱腹巖慧超禪師。
詢求定捨。超特有知人之鑒。識其成器。告衆
曰。解脱禪習沖明。非爾徒所及。勿同常輩令
其執僧役也。脱未幾而啓悟凝深略盡涯極。
年十八乃博訪群宗。疇諮碩徳。新聞舊解。竝
昇堂奧。具戒之後。復精練毘尼。俄反故居。於
五臺西南之足佛光山。立佛光精舍。依之綜
習。脱常誦法華。又毎讀華嚴。曉夜無輟。後
依華嚴。作佛光觀。屡往中臺東南華園北古
大孚寺。求文殊師利。再三得見。初則禮已尋
失。後則親承言誨。告脱云。汝今何須親禮於
我。可自悔嘖。必悟解耳。脱敬承聖旨。因自求
乃悟無生。兼須法喜。遂慨茲獨善。思懷廣
濟。祈誠大覺。請證此心。乃感諸佛。見説偈
曰。諸佛寂滅。甚深法廣劫修行。今乃得。若能
曉此法眼。一切諸佛皆隨喜。脱更問空
中。寂滅之法。若爲可説得教人耶。諸佛即隱
但有聲告曰。方便智爲燈。照見心境界。究竟
眞實法。一切無所見。又甞本洲都督。請傳香
戒。法化既畢。將事東歸。都督及僧徒。送至
東城門首。日將&MT01165;夕。脱恨不得燒香供養。蹙
踖慚愧。忽聞城上有聲曰。合掌以爲華。身爲
供養具。善心眞實香。讃嘆香烟布。諸佛聞此
香。尋聲來相度。衆等懃精進。終不相疑誤。時
脱獨聞此聲。彌加勇猛。自爾之後。證入逾深。
高山景行。是焉欣屬。於是遠近輻湊。請益如
流。諮承教誨日。盈三百。既而大樹爰集。有待
成勞。乃策茲四衆。倶令一食。其房宇褊隘。露
坐者多。遂使瓶鉢繩床映滿山谷。脱恂恂善
誘隨事指撝。務改其所滯。略無常准。故遊門
之伍。莫或闚其庭隩也。然足不出寺。垂五十
年。學成禪業者。將餘八百。自外希風景。漱波
瀾復過乎數倍矣。余毎尋傳記。多見古人。雖
衡岳慧思十信。顯其高位。台山智者五品。標
其盛烈。至於奬訓門人。使成其羽翼者。未有
如斯之衆也。若非行位超絶。俯迹同凡。必是
妙徳加持。助其弘誘耳。又恒岳之西。清涼東
南。俗名之大黒山。有清信女。先來盲目。常
獨在山中坐禪。恒洲道俗。毎六齋日。常齎香
華珍味。來就供養文殊師利。於正食時。忽聞
空曰。五臺佛光山内。文殊師利菩薩。在彼教
化。汝可往彼。必得悟道。亦竝同聞。莫不欣詠。
則依空告。馳往佛光。其間險阻二百餘里。盲
女抗手先登。初無引示。脱見之驚起即受深
宗。據斯以言。脱或大聖之權迹耳。及將終命。
知已諸徳經宵款別。夜有大虫。至脱恒所飮
泉。悲號良久。到明日中時。如常剔落。禮拜僧
衆。訖還本禪房。端然坐化。時年八十一。貞觀
十六年也。道俗哀慟。若喪所天。即於寺内。鑿
龕而處。龕面西向。開咫尺雙扉。至今觀之。儼
如生也。脱未終。甞謂親里曰。我沒後當有大
人顯我名也。清涼之號於茲復興。及今上麟
徳元年九月。勅會昌寺沙門會頤果毅甄萬
福。送衲袈裟。奉其遺陰。并向諸臺。供養聖
迹。自遐邇歸心之士。莫不永懷斯地。遠驗脱
言信矣
釋明曜。未詳姓氏。少出家與解脱禪師。頗同
遊處。而師友事之。謙撝柔順。未甞見喜慍
之色。常讀法華。又披閲華嚴。手不釋卷。老而
彌篤。形長七尺。言令抑揚。又依脱禪師。習佛
光觀。甞絶粒隨脱。往大孚寺。祈請文殊師利。
到華園北。遇一大徳容服異常。從王子燒身
谷出。徐徐直進。至大孚寺東佛堂南。將欲東
趣。曜欣躍戰懼。時歩而前望。親承接足。盡
其誠敬。未至數尺。而忽失之。悲慨良久。彌
増懃厲。西京會昌寺沙門會頤。奉勅往五臺
之日。親承頂禮。時年一百六歳。而神彩無墜
焉。不知其所終也
師子國長季沙門。釋迦彌多羅者。第三果人
也。此土云能友。麟徳之初。來儀震旦。高宗天
皇。甚所尊重。請在蓬莱宮。與長年眞人懷化
大將軍。同處禁中。歳餘供養。多羅請尋聖迹。
遍歴名山。乃求往代州清涼山。禮敬文殊師
利。甞至京師西太原寺。時屬諸僧。將轉讀華
嚴妙典。乃命譯語問云。此是何經。答是華嚴。
多羅肅然改容曰。不知此處亦有是經耶。合
掌歡喜。讃歎久之而言曰。此大方廣功徳難
思。西國相傳。有人以水盥掌。將讀此經。水之
所霑灑。及虫蟻。因此捨命後得生天。何況受
持讀誦。蓋不思之福也
高義成。晋洲臨汾縣人也。家風信奉。郷隣推
挹。以咸享四年二月。於洪洞縣賢劫寺。請華
嚴經。於家内塔中。轉讀日正中時忽有奇
光。如日照鏡中。華於壁上。久之方歇。次第二
遍光。照佛堂周於四壁。由是遠近同觀。莫不
歎其感徴也
文明元年。天竺梵僧三藏法師日照。在京師
西太原寺翻經之。次云。至南天竺國。近占波
城。有一僧伽藍。名毘瑟奴人名
於中有諸頭
陀僧等。竝小乘學。後忽有一大乘法師。持華
經一帙。來至其處。小乘諸師。既不相敬。
彼大乘師。乃留帙而去。不知所適。諸小乘學
者。情盡不信。遂持此經帙。投之井内。後數見
井中。光輝煥赫。上衝於外。有同烈火。以物鉤
漉。果得華嚴。雖久在水中。都不霑濕。小乘
學等。便信此經是佛所説。猶將不及小乘。遂
置在小乘經律之下。及至明旦。輒見在上。乃
訶諸群小。誰復輒移。對云元無人動。乃還
置下。明又如初。復在其上。若此者數焉。小乘
諸徳。咸大驚嗟。方知此經過於己學。以身投
於地。宛轉號泣。懺謝迴心。專共授持。華嚴一
經。盛于此國。諸小乘輩擧宗歸敬。同深信

釋弘寶。不知其氏族。居淄州鄒平縣蔡丘之
南。十八出家。住弘眞寺小小患癭。後時轉
劇。救療莫瘉。遂大如斗。於是首不能俛。視唯
天外。驟雨飄風。流入鼻口。飮食滲漱。非意艱
辛。豈直親隣輕鄙。亦乃自懷悲毒。年三十五。
忽遇一僧。教讀華嚴。除其宿障。寶乃精心懇
志。曉夜披尋。懺洗六時。方祈百遍。至四十餘
遍。夜夢。有人手執利刀割癭將去。覺後數日
癭上生瘡。瘡作膿頭。大如棗許。以手微按。出
膿數合。日日如之。向經三月。自爾瘡癭漸消。
卒就平服。則咸享二年之首也。寶及門人弘
軌法律等。悦浮生之再造。感聖力之冥通。悲
慶交襟。罄捨衣鉢。敬寫此經一部。轉讀受持。
日不暇給。數歳之間。方終本願。於是遠近願
心。共弘茲典也
華嚴經傳記卷第四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爲聽聞五
教章三十講。暫栖息栂尾高山寺之處。自
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華嚴傳
五卷。點本之間。喜悦銘肝之餘。下向南都
之後。誂能書之輩令書寫。此傳之内。當卷
者。表誂當寺下野公瞻惠令書寫之。假名
并姓誂同宿大夫之慶實令付之。裏書者。
主同年四月二十五日
於東大寺尊勝院
新學問所手自書寫之畢。及老耄之間雖
眼腫手振。猶勵拾螢之勤。懇記飛鳥之路
耳。此假名姓裏書者。土御門大納言入道
顯定
之所記録也。即以彼禪門自筆之點本
寫之。可爲無雙之證本也
建治元年
六月四日
於同院家新彌勒堂。
合寫本等奉讀之畢。前權僧正宗性。聽衆。
良曉得業。慶實法師。談義之後。即於當院
家新學問所。爲後覽記之。右筆華嚴宗末
葉行道僧宗性。年齡七十四。夏臘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去文永三年之暦暮秋九月
之候。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不慮之朝恩。
面目頓餘身之間。漸漸取出之。以寫如此
之要書寫



華嚴經傳記卷第五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書寫第九 雜述第十
  書寫第九
  魏安豐王延明中山王&T002247;
釋徳圓      釋法誠
釋修徳      唐朝散大夫孫思邈
居士康阿祿山
魏安豐王延明中山王熙。竝以宗室。博古學
文。倶立道場。齋講相續。以香汁和墨。寫華嚴
經一百部。素書金字華嚴一部。皆五香廚。四
寶函盛。靜夜良辰。清齋行道。毎放五色神光。
照耀臺宇。衆皆共觀。倍更發心
釋徳圓。不知氏族。天水人也。少出家。常以華
嚴爲業。讀誦禪思。用爲恒准。周遊講肆。妙
該宗極。欽惟奧典。希展慇誠。遂修一淨園。
樹諸穀楮。并種香草雜華。洗濯入園。漑灌香
水。楮生三載。馥氣氛氳。別造淨屋。香泥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