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眞心直説 (No. 2019A ) in Vol. 48

[First] [] 999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19A
眞心直説序
或曰。祖師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云乎。道不
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無計。若眞
達不疑之地。猶如太虚寛廓。豈可強是非耶。
或曰。然則諸祖出世無益群生耶。曰佛祖出
頭無法與人。只要衆生自見本性。華嚴云。知
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故
佛祖不令人泥著文字。只要休歇見自本心。
所以徳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已是探
頭太過。何更立語言哉。或曰。昔聞馬鳴造起。
信。六祖演壇經。黄梅傳般若。皆是漸次爲人
豈獨無方便於法可乎。曰妙高頂上從來不
許商量。第二峯頭諸祖略容話會。或曰。敢祈
第二峯頭略垂方便耶。曰然哉是言也。奈何
大道玄曠非有非無。眞心幽微絶思絶議。故
不得其門而入者。雖檢五千之藏教。不以爲
多洞曉眞心者。但出一言之擬比。早是剩法
矣。今不惜眉毛。謹書數章。發明眞心。以爲入
道之基漸也。是爲序



重刻眞心直説序
夫眞心直説者。佛佛授手祖祖相傳。更無別
法也。心者人人之本源。諸佛之覺性。一切萬
法盡在一心之内。八萬四千法門從此而出。
悟此心者。凡聖交參。迷此心者。生死無際。心
隨事轉。事隨理彰。事理融和。名直説者矣。今
比丘淨林。宿生慶幸。得遇斯文。發心重新刋
梓流通。命予爲序以冠篇首。予才陋語拙學
問之淺。無足以發明其深奧。略序直説眞心。
以塞其請耳。旹
成化己丑年五月端陽日後學文定序



眞心直説
  眞心正信
華嚴云。信爲道源功徳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又唯識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故。是知萬
善發生信爲前導。故佛經首立如是我聞。生
信之所謂也。或曰。祖門之信與教門信有何
異耶。曰多種不同。教門令人天信於因果。有
愛福樂者。信十善爲妙因。人天爲樂果。有樂
空寂者。信生滅因縁爲正因。苦集滅道爲聖
果。有樂佛果者。信三劫六度爲大因。菩提涅
槃爲正果。祖門正信非同前也。不信一切有
爲因果。只要信自己本來是佛。天眞自性
人具足。涅槃妙體箇箇圓成。不假他求從來
自備。三祖云。圓同太虚無欠無餘。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志公云。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
上無生路。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
身即法身。故知衆生本來是佛。既生正信須
要解滋。永明云。信而不解増長無明。解而不
信増長邪見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或曰。
初發信心未能入道有利益不。曰起信論云。
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是人定紹佛
種。必爲諸佛之所授記。假使有人能化三千
大千世界滿中衆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
一念頃正思惟此法。過前功徳不可爲喩。又
般若經云。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
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徳。是知欲行千
里初歩要正。初歩若錯千里倶錯。入無爲國
初信要正。初信既失萬善倶退。故祖師云。毫
釐有差天地懸隔。是此理也
  眞心異名
或曰。已生正信。未知何名眞心。曰離妄名眞。
靈鑑曰心。楞嚴經中發明此心。或曰。但名眞
心別有異號耶。曰佛教祖教立名不同。且佛
教者菩薩戒呼爲心地。發生萬善故。般若經
喚作菩提。與覺爲體故。華嚴經立爲法界。交
徹融攝故。金剛經號爲如來。無所從來故。般
若經呼爲涅槃。衆聖所歸故。金光明號曰如
如。眞常不變故。淨名經號曰法身。報化依止
故。起信論名曰眞如。不生不滅故。涅槃經呼
爲佛性。三身本體故。圓覺中名曰總持。流出
功徳故。勝鬘經號曰如來藏。隱覆含攝故。了
義經名爲圓覺。破暗獨照故。由是壽禪師唯
心訣云。一法千名應縁立號。備在衆經不能
具引。或曰。佛教已知。祖教何如。曰祖師門下
杜絶名言。名不立何更多名。應感隨機其
名亦衆。有時呼爲自己。衆生本性故。有時名
爲正眼。鑑諸有相故。有時號曰妙心。虚靈寂
照故。有時名曰主人翁。從來荷負故。有時呼
爲無底鉢。隨處生涯故。有時喚作沒絃琴。韻
出今時故。有時號曰無盡燈。照破迷情故。有
時名曰無根樹。根蒂堅牢故。有時呼爲吹毛
劍。截斷塵根故。有時喚作無爲國。海晏河清
故。有時號曰牟尼珠。濟益貧窮故。有時名曰
無鑐鎖。關閉六情故。乃至名泥牛木馬心源
心印心鏡心月心珠。種種異名不可具録。若
達眞心諸名盡曉。昧此眞心諸名皆滯。故於
眞心切宜子細
  眞心妙體
或曰。眞心已知名字。其體如何耶。曰放光般
若經云。般若無所有相無生滅相。起信論云。
眞如自體者。一切凡夫聲聞縁覺菩薩諸佛。
無有増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從
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徳。據此經論眞心
本體。超出因果通貫古今。不立凡聖無諸對
待。如太虚空遍一切處。妙體凝寂絶諸戲論。
不生不滅非有非無。不動不搖湛然常住。喚
作舊日主人翁。名曰威音那畔人。又名空劫
前自己。一種平懷無纖毫瑕翳。一切山河大
地草木叢林萬象森羅。染淨諸法皆從中出。
故圓覺經云。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
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眞如菩提涅槃
及波羅蜜。教授菩薩。圭峯云。心也者。沖虚妙
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
洞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
相。奚五色之能盲。故永明唯心訣云。夫此心
者。衆妙群靈而普會。爲萬法之王。三乘五性
而冥歸。作千聖之母。獨尊獨貴無比無儔。實
大道源是眞法要。信之則三世菩薩同學。蓋
學此心也。三世諸佛同證。蓋證此心也。一大
藏教詮顯。蓋顯此心也。一切衆生迷妄。蓋迷
此心也。一切行人發悟。蓋悟此心也。一切諸
祖相傳。蓋傳此心也。天下衲僧參訪。蓋參此
心也。達此心則頭頭皆是物物全彰。迷此心
則處處顛倒念念痴狂。此體是一切衆生本
有之佛性。乃一切世界生發之根源。故世尊
鷲峯良久。善現巖下忘言。達磨少室壁觀。居
士毘耶杜口。悉皆發明此心妙體。故初入祖
門庭者。要先識此心體也
  眞心妙用
或曰。妙體已知。何名妙用耶。曰古人云。風動
心搖樹。雲生性起塵。若明今日事。昧却本來
人。乃妙體起用也。眞心妙體本來不動。安靜
眞常。眞體上妙用現前。不妨隨流得妙。故祖
師頌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寔能幽。隨流認得
性。無喜亦無憂。故一切時中動用施爲。東行
西往喫飯著衣。拈匙弄筯左顧右盻。皆是眞
心妙用現前。凡夫迷倒於著衣時只作著衣
會。喫飯時只作喫飯會。一切事業但隨相轉。
所以在日用而不覺。在目前而不知。若是識性
底人。動用施爲不曾昧却。故祖師云。在胎名
神。處世名人。在眼觀照。在耳聽聞。在鼻嗅香。
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倶該法
界。收攝在一微塵。知之者爲是佛性。不識者
喚作精魂。所以道吾舞笏。石鞏拈弓。祕魔&T016254;
杈。倶胝竪指。忻州打地。雲巖師子。莫不發明
這著大用。若於日用不迷。自然縱横無礙也
  眞心體用一異
或曰。眞心體用未審是一是異耶。曰約相則
非一。約性則非異。故此體用非一非異。何以
知然。試爲論之。妙體不動絶諸對待離一切
相。非達性契證者。莫測其理也。妙用隨縁應
諸萬類。妄立虚相似有形状。約此有相無相
故非一也。又用從體發用不離體。體能發用
體不離用。約此不相離理故非異也。如水以
濕爲體。體無動故。波以動爲相。因風起故。水
性波相動與不動故非一也。然波外無水水
外無波。濕性是一故非異也。類上體用一異
可知矣
  眞心在迷
或曰。眞心體用人人具有。何爲聖凡不同耶。
曰眞心聖凡本同。凡夫妄心認物。失自淨性
爲此所隔。所以眞心不得現前。但如暗中樹
影地下流泉。有而不識耳。故經云。善男子。譬
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
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説淨圓覺實
有如是身心。自性亦復如是。肇論云。乾坤之
内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祕在形山。此乃眞心
在纒也。又慈恩云。法身本有諸佛共同。凡夫
由妄覆有而不覺。煩惱纒裹得如來藏名。裴
公云。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故知
眞心雖在塵勞不爲塵勞所染。如白玉投泥
其色不改也
  眞心息妄
或曰。眞心在妄則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聖
耶。曰古云。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
等。經云。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
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
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永嘉亦云。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
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眞。此乃出妄而成眞
也或曰。莊生云。心者其熱燋火。其寒凝氷。
其疾俛仰之間。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
靜。其動也懸而天者。其惟人心乎。此莊生先
説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未審宗門以何
法治妄心也。曰以無心法治妄心也。或曰。人
若無心便同草木。無心之説請施方便。曰今
云無心。非無心體名無心也。但心中無物名
曰無心。如言空瓶。瓶中無物名曰空瓶。非瓶
體無名空瓶也。故祖師云。汝但於心無事於
事無心。自然虚而靈寂而妙。是此心旨也。據
此則以無妄心非無眞心妙用也。從來諸師
説。做無心功夫類各不同。今總大義略明十
種。一曰覺察。謂做功夫時。平常絶念隄防念
起。一念纔生便與覺破。妄念破覺後念不生。
此之覺智亦不須用。妄覺倶忘名曰無心。故
祖師云。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又偈云。不用求
眞唯須息見。此是息妄功夫也。二曰休歇。謂
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起便休遇縁便
歇。古人云。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裏
香爐去。直得絶廉纖離分別。如痴似兀方有
少分相應。此休歇妄心功夫也。三泯心存境。
謂做功夫時。於一切妄念倶息。不顧外境但
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奪人不
奪境法門也。故有語云。是處有芳草滿城無
故人。又龐公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
常圍繞。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四泯境
存心。謂做功夫時。將一切内外諸境悉觀爲
空寂。只存一心孤標獨立。所以古人云。不與
萬法爲侶。不與諸塵作對。心若著境心即是
妄。今既無境何妄之有。乃眞心獨照不礙於
道。即古人奪境不奪人也。故有語云。上園花
已謝車馬尚駢闐。又云。三千劍客今何在。獨
計莊周定太平。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泯心泯境。謂做功夫時。先空寂外境。次滅
内心。既内外心境倶寂。畢竟妄從何有。故灌
溪云。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淨裸裸赤洒
洒。即祖師人境兩倶奪法門也。故有語云。雲
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又云。人牛倶不見正
是月明時。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六存境
存心。謂做功夫時。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時
心境相對。則心不取境。境不臨心各不相到。
自然妄念不生。於道無礙故。經云。是法住法
位世間相常住。即祖師人境倶不奪法門也。
故有語云。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又云。山
花千萬朶遊子不知歸。此是存境存心滅妄
功夫也。七内外全體。謂做功夫時。於山河大
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諸法同眞心體。
湛然虚明。無一毫異。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
於何處得妄心來。所以肇法師云。天地與我
同根。萬物與我同體。此是内外全體滅妄功
夫也。八内外全用。謂做功夫時。將一切内外
身心器界諸法。及一切動用施爲。悉觀作眞
心妙用。一切心念纔生便是妙用現前。既一
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麼處安著。故永嘉云。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志公十
二時歌云。平旦寅。狂機内隱道人身。坐臥不
知元是道。只麼忙忙受苦辛。此是内外全用
息妄功夫也。九即體即用。謂做功夫時。雖冥
合眞體一味空寂。而於中内隱靈明乃體即
用也。靈明中内隱空寂用即體也。故永嘉云。
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無記
寂寂非。既寂寂中不容無記。惺惺中不用亂
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體即用滅妄
功夫也。十透出體用。謂做功夫時。不分内外。
亦不辨東西南北。將四方八面。只作一箇大
解脱門圓陀陀地。體用不分無分毫滲漏。通
身打成一片。其妄何處得起。古人云。通身無
縫罅上下忒團欒。是乃透出體用滅妄功夫
也。已上十種做功夫法不須全用。但得一門
功夫成就。其妄自滅眞心即現。隨根宿習曾
與何法有縁即便習之。此之功夫乃無功之
功。非有心功力也。此箇休歇妄心法門最緊
要故。偏多説無文繁也
  眞心四儀
或曰。前説息妄未審但只坐習。亦通行住等
耶。曰經論多説坐習。所以易成故。亦通行住
等。久漸成純熟故。起信論云。若修止者。住於
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
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
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
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
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收來住於正
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
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
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
習純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
得入眞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増長。速成不
退。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
如是等人所不能入。據此則通四儀也。圓覺經
云。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
宴坐靜室。此初習也。永嘉云。行亦禪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據此亦通四儀耳。總論功
力坐尚不能息心。況行住等豈能入道耶。若
是用得純熟底人。千聖興來驚不起。萬般魔
妖不迴顧。豈況行住坐中不能做功夫也。如
人欲讎恨於人。乃至行住坐臥飮食動用。一
切時中不能忘了。欲愛樂於人亦復如是。且
憎愛有心中事。尚於有心中容得。今做功夫
是無心事。又何疑四儀中不常現前耶。只恐
不信不爲。若爲若信則威儀中道必不失也
  眞心所在
或曰。息妄心而眞心現矣。然則眞心體用今
在何處。曰眞心妙體遍一切處。永嘉云。不離
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經云。虚空性
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大法眼
云。處處菩提路頭頭功徳林。此即是體所在
也。眞心妙用隨感隨現。如谷應聲。法燈云。今
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片雲生晩谷。孤鶴下
遙天。所以魏府元華嚴云。佛法在日用處。在
行住坐臥處。喫茶喫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
所爲擧心動念。又却不是也。故知體則遍一
切處。悉能起用。但因縁有無不定故。妙用不
定耳。非無妙用也。修心之人欲入無爲海度
諸生死。莫迷眞心體用所在也
  眞心出死
或曰。嘗聞見性之人出離生死。然往昔諸祖
是見性人。皆有生有死。今現見世間修道之
人有生死事。如何云出生死耶。曰生死本無
妄計爲有。如人病眼見空中華。或無病人説
無空花。病者不信。目病若無空花自滅。方信
花無。只花未滅其花亦空。但病者妄執爲花。
非體實有也。如人妄認生死爲有。或無生死
人告云。本無生死。彼人一朝妄息生死自除。
方知生死本來是無。只生死未息時亦非實
有。以妄認生死有故。經云。善男子。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
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縁影爲自心相。譬彼
病目見空中花。乃至如衆空花滅於虚空。不
可説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衆
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説名輪轉生死
據此經文。信知達悟圓覺眞心本無生死。今
知無生死。而不能脱生死者。功夫不到故也。
故教中説。菴婆女問文殊云。明知生是不生
之法。爲甚麼被生死之所流。文殊云。其力未
充故。後有進山主。問修山主云。明知生是不
生之法。爲甚麼却被生死之所流。修云。筍畢
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得麼。所以知無生死
不如體無生死。體無生死不如契無生死。契
無生死不如用無生死。今人尚不知無生死。
況體無生死契無生死用無生死耶。故認生
死者不信無生死法。不亦宜乎
  眞心正助
或曰。如前息妄眞心現前。且如妄未息時。但
只歇妄做無心功夫。更有別法可對治諸妄
耶。曰正助不同也。以無心息妄爲正。以習衆
善爲助。譬如明鏡爲塵所覆。雖以手力揩拭。
要須妙藥磨瑩光始現也。塵垢煩惱也。手力
無心功也。磨藥衆善也。鏡光眞心也。起信論
云。復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有三種。
云何爲三。一者直心。正念眞如法故。二者深
心。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
生苦故。問曰。上説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
不唯念眞如。復假求學諸善也。答曰。譬如大
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鑛穢之垢。若人雖念
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以垢無
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如是眞如之法
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眞
如。不以方便種種熏習亦無得淨。以垢無量
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若人修
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眞如法故。據此所論。
以休歇妄心爲正。修諸善法爲助。若修善時
與無心相應不取著因果。若取因果便落凡
夫人天報中。難證眞如不脱生死。若與無心
相應乃是證眞如方便脱生死之要術。兼得
廣大福徳。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菩薩無
住相布施其福徳不可思量。今見世人有參
學者。纔知有箇本來佛性。乃便自恃天眞不
習衆善豈只於眞心不達。亦乃翻成懈怠。惡
道尚不能免。況脱生死。此見大錯也
  眞心功徳
或曰。有心修因不疑功徳矣。無心修因功徳
何來。曰有心修因得有爲果。無心爲因顯性
功徳。此諸功徳本來自具。妄覆不顯。今既妄
除功徳現前。故永嘉云。三身四智體中圓。八
解六通心地印。乃是體中自具性功徳也。古
頌。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
畢竟化爲塵。一念淨心成正覺。故知無心功
大於有心也。洪州水潦和尚參馬祖問。如何
是西來的的意。被馬祖一踏踏到。忽然發悟
起來撫掌。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
無量妙義。只向一毛頭上便一時識得根源
去。乃作禮而退。據此則功徳不從外來。本自
具足也。四祖謂懶融禪師曰。夫百千法門同
歸方寸。河沙功徳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
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據祖師
語。無心功徳甚多。但好事相功徳者。於無心
功徳自不生信耳
  眞心驗功
或曰。眞心現前如何知是眞心成熟無礙也。
曰學道之人已得眞心現前時。但習氣未除。
若遇熟境有時失念。如牧牛雖調到牽拽隨
順處。猶不敢放了鞭繩。直待心調歩穩赶趁
入苗稼中不傷苗稼。方敢撒手也。到此地歩
便不用牧童鞭繩。自然無傷苗稼。如道人得
眞心後。先且用功保養。有大力用方可利生。
若驗此眞心時。先將平生所愛底境。時時想
在面前。如依前起憎愛心。則道心未熟。若不
生憎愛心。是道心熟也。雖然如此成熟。猶未
是自然不起憎愛。又再驗心。若遇憎愛境時。
特然起憎愛心令取憎愛境界。若心不起是
心無礙。如露地白牛不傷苗稼也。古有呵佛
罵祖者。是與此心相應今見纔入宗門。未知
道之遠近。便學呵佛罵祖者。太早計也
  眞心無知
或曰。眞心與妄心對境時。如何辨別眞妄耶。
曰妄心對境有知。而知於順違境起貪瞋心。
又於中容境起癡心也。既於境上起貪瞋癡
三毒。足見是妄心也。祖師云。逆順相爭是爲
心病。故知對於可不可者是妄心也。若眞心
者無知而知。平懷圓照故異於草木。不生憎
愛故異於妄心。即對境虚明不憎不愛。無知
而知者眞心故。肇論云。夫聖心者。微妙無相
不可爲有。用之彌勤不可爲無。乃至非有故
知而無知。非無故無知而知。是以無知即知。
無以言異於聖人心也。又妄心在有著有在
無著無。常在二邊不知中道。永嘉云。捨妄心
取眞理。取捨之心成巧僞。學人不了用修行。
深成認賊將爲子。若是眞心居有無而不落
有無。常處中道故。祖師云。不逐有縁勿住空
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肇論云。是以聖人處
有不有。居無不無。雖不取於有無。然不捨於
有無。所以和光塵勞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怕
爾而來。恬淡無爲而無不爲。此説聖人垂手
爲人。周旋五趣接化衆生。雖往來而無往來
相。妄心不爾。故眞心妄心不同也。又眞心乃
平常心也。妄心乃不平常心也。或曰。何名平
常心也。曰人人具有一點靈明。湛若虚空遍
一切處。對俗事假名理性。對妄識權號眞心。
無分毫分別。遇縁不昧。無一念取捨。觸物皆
周。不逐萬境遷移。設使隨流得妙。不離當處
湛然。覓即知君不見。乃眞心也。或曰。何名不
平常心耶。曰境有聖與凡。境有染與淨。境有
斷與常。境有理與事。境有生與滅。境有動與
靜。境有去與來。境有好與醜。境有善與惡。境
有因與果。細論則萬別千差。今乃且擧十對
皆名不平常境也。心隨此不平常境而生。不
平常境而滅。不平常境心對前平常眞心。所
以名不平常妄心也。眞心本具。不隨不平常
境生起種種差別。所以名平常眞心也。或曰。
眞心平常無諸異因。奈何佛説因果善惡報
應乎。曰妄心逐種種境。不了種種境。遂起種
種心。佛説種種因果法。治伏種種妄心須立
因果也。若此眞心不逐種種境。由是不起種
種心。佛即不説種種法。何有因果也。或曰。眞
心平常不生耶。曰眞心有時施用非逐境生。
但妙用遊戲不昧因果耳
  眞心所往
或曰。未達眞心人。由迷眞心故作善惡因。由
作善因故生善道中。由作惡因故入惡道中。
逐業受生其理不疑。若達眞心人妄情歇盡
契證眞心無善惡因。一靈身後何所依託耶。
曰莫謂有依託者勝無依託耶。又莫將無依
託者。同人間飄零之蕩子。似鬼趣無主之孤
魂。特爲此問求有依託耳。或曰然。曰達性則
不然也。一切衆生迷覺性故。忘情愛念結業
爲因。生六趣中受善惡報。假如天業爲因只
得天果。除合生處餘並不得受用。諸趣皆爾。
既從其業故。合生處爲樂。不生處爲非樂。以
合生處爲自己依託。不生處爲他人依託。所
以有妄情則有妄因。有妄因則有妄果。有妄
果則有依託。有依託則分彼此。分彼此則有
可不可也。今達眞心契無生滅之覺性。起無
生滅之妙用。妙體眞常本無生滅。妙用隨縁
似有生滅。然從體生用用即是體。何生滅之
可有。達人即證眞體。其生滅何干渉耶。如水
以濕性爲體波浪爲用。濕性元無生滅故。波
中濕性何生滅耶。然波離濕性別無故。波亦
無生滅。所以古人云。盡大地是沙門一雙正
眼。盡大地是箇伽藍。盡是悟理人安身立命
處。既達眞心。四生六道一時消殞。山河大地
悉是眞心。不可離此眞心之外別有依託處
也。既無三界妄因。必無六趣妄果。妄果既無
説甚依託。必無彼此。既無彼此則何可不可
也。即十方世界唯一眞心。全身受用無別依
託。又於示現門中隨意往生而無障礙。故傳
燈云。温操尚書問圭峯曰。悟理之人一期壽
終何所依託。圭峯曰。一切衆生無不具有靈
明覺性與佛無殊。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
自無生何有依託。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所
從來亦無所去。但以空寂爲自體。勿認色身。
以靈知爲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
之。則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繋。雖有中陰所
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此即前眞心身
後所往者也
眞心直説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999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