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少室六門 (No. 2009_ ) in Vol. 48

[First] []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09
小室六門
  第一門心經頌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清淨海。理密義幽深。波羅到彼岸。向道
秖由心。多聞千種意。不離線因針。經花糸一
道。萬劫衆賢欽
觀自在菩薩
菩薩超聖智。六處悉皆同。心空觀自在。無閡
大神通。禪門入正受。三昧任西東。十方遊歴
遍。不見佛行蹤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離身。智慧心解脱。達彼
岸頭人。聖道空寂寂。如是我今聞。佛行平等
意。時到自超群
照見五蘊皆空
貪愛成五蘊。假合得爲身。血肉連筋骨。皮裏
一堆塵。迷徒生樂著。智者不爲親。四相皆歸
盡。呼甚乃爲眞
度一切苦厄
妄繋身爲苦。人我心自迷。涅槃清淨道。誰肯
著心依。陰界六塵起。厄難業相隨。若要心無
苦。聞早悟菩提
舍利子
達道由心本。心淨利還多。如蓮華出水。頓覺
道源和。常居寂滅相。智慧衆難過。獨超三界
外。更不戀娑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與空一種。未到見兩般。二乘生分別。執相
自心謾。空外無別色。非色義能寛。無生清淨
性。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無形。色空同歸一。淨土
得安寧。非空空爲妙。非色色分明。色空皆非
相。甚處立身形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納諸縁。行識量能寛。遍計心須滅。我病
不相于。解脱心無礙。破執悟心源。故云亦如
是。性相一般般
舍利子
説舍論身相。利言一種心。菩薩金剛力。四相
勿令侵。達道離人執。見性法無音。諸漏皆總
盡。遍體是眞金
是諸法空相
諸佛説空法。聲聞有相求。尋經覓道理。何日
學心休。圓成眞實相。頓見罷心修。逈然超法
界。自在更何憂
不生不滅
盧舍清淨體。無相本來眞。如空皆總遍。萬劫
體長存。不共皆不著。無舊亦無新。和光塵不
染。三界獨爲尊
不垢不淨
眞如越三界。垢淨本來無。能仁起方便。説細
及言麁。空界無有法。是現一輪孤。本來無一
物。豈合兩般呼
不増不減
如來體無相。滿足十方空。空上難立有。有内
不見空。看似水中月。聞如耳畔風。法身何増
減。三界號眞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聞覓也難。非相非非相。量
測失機關。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本來無
障閡。甚處有遮欄
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色本來空。無受意還同。行識無中有。有盡
却歸空。執有實不有。依空又落空。色空心倶
離。方始得神通
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無自性。隨相與安排。色分縁聲響。人我
舌詼諧。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六處貪愛
斷。萬劫不輪迴
無色聲香味觸法
證智無聲色。香味觸他誰。六塵從妄起。凡心
自惑疑。生死休生死。菩提證此時。法性空無
住。只恐悟他遲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識從妄起。依他性自開。眼耳兼身意。誰肯
自量裁。舌鼻行顛倒。心王却遣回。六識中不
久。頓悟向如來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

十二因縁有。生下老相隨。有身無明至。二相
等頭齊。身盡無明盡。受報却來期。智身如幻
化。急急悟無爲
無苦集滅道
四諦興三界。頓教義分明。苦斷集已滅。聖道
自然成。聲聞休妄想。縁覺意安寧。欲知成佛
處。心上莫留停
無智亦無得
法本非無有。智慧難測量。歡喜心離垢。發光
滿十方。難勝於前現。遠行大道場。不動超彼
岸。善慧法中王
以無所得故
寂滅體無得。眞空絶手攀。本來無相貌。權且
立三檀。四智開法喩。六度號都關。十地三乘
法。衆聖測他難
菩提薩埵
佛道眞難識。薩埵是凡夫。衆生要見性。敬佛
莫心孤。世間善知識。言論法細麁。頓悟心平
等。中間有相除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羅無所依。心空性廣大。内外
盡無爲。性空無礙辯。三界達人稀。大見明大
法。皆讃不思議
心無罣礙
解脱心無閡。意若太虚空。四維無一物。上下
悉皆同。來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訪道不見
物。任運出煩籠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無爲性自安。境忘心亦滅。性海
湛然寛。三身歸淨土。八識離因縁。六通隨實
相。復本却還源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二邊純莫立。中道勿心修。見性生死盡。菩提
無所求。身外覓眞佛。顛倒一生休。靜坐身安
樂。無爲果自周
究竟涅槃
究竟無生性。清淨是涅槃。凡夫莫測聖。未到
即應難。有學却無學。佛智轉深玄。要會無心
理。莫著息心源
三世諸佛
過去非言實。未來不爲眞。現在菩提子。無法
號玄門。三身同歸一。一性遍含身。達理非三
世。一法得無因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佛智深難測。慧解廣無邊。無上心正遍。慈光
滿大千。寂滅心中巧。建立萬餘般。菩薩多方
便。普救爲人天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
般若爲神呪。能除五蘊疑。煩惱皆斷盡。清淨
自分離。四智波無盡。八識有神威。心燈明法
界。即此是菩提
是無上呪
無上稱最勝。拔濟爲群迷。摩訶三界主。願廣
起慈悲。能順衆生意。隨流引化迷。人人起彼
岸。由我不由伊
是無等等呪
佛道成千聖。法力更無過。眞空滅諸有。示現
化身多。來爲衆生苦。去爲世間魔。劫石皆歸
盡。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眞實不虚
佛願慈心廣。世世度衆生。弘法談眞理。普勸
急修行。回心見實相。苦盡見無生。永息三惡
道。坦蕩樂裏裏
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呪
故説眞如理。未悟速心回。六賊十惡滅。魔山
合底摧。神呪除三毒。心花五葉開。果熟根盤
結。歩歩見如來
即説呪曰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
提薩婆訶
羯諦本宗綱。扶機建法幢。如來最尊勝。凡心
莫等量。無邊無中際。無短亦無長。般若波羅
蜜。萬代古今常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二門破相論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當修何法。最爲省
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爲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答。心者萬法之根本。
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倶備。
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而
始生。及伐樹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省
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則費功而無益。
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

問。云何觀心稱之爲了。答。菩薩摩訶薩。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
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爲二。一者淨
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界自然。本來倶有。
雖離假縁。合互相待。淨心恒樂善因。染體常
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爲聖。遂能遠離
諸苦。證涅槃樂。若隨染心造業。受其纒覆。則
名之爲凡。沈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
彼染心障眞如體故。十地經云。衆生身中。有
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
爲五陰重雲覆。如瓶内燈光不能顯現。又涅
槃經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
解脱。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智明
了。則名解脱。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爲根。因其
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徳樹。涅槃之果。因此而
成。如是觀心。可名爲了
問。上説眞如佛性一切功徳因覺爲根。未審
無明之心以何爲根。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
四千煩惱情欲及恒河沙衆惡。皆因三毒。以
爲根本。其三毒者。即貪嗔癡是也。此三毒
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
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
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爲喩。如
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
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
惡業。障眞如體。故名六賊。衆生由此三毒六
賊。惑亂身心。沈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
惱。猶如江河。因少泉源。涓流不絶。乃能彌
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衆流皆
息。求解脱者。能轉三毒爲三聚淨戒。轉六賊
爲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苦海
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
窮之苦。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
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爲
欲界。嗔爲色界。癡爲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
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

問。云何輕重分之爲六。答。衆生不了正因。迷
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云何三輕趣所
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
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
執有爲。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如
是三類。名三輕趣。云何三重趣。所謂縱三毒
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餓鬼
趣。嗔業重者。墮地獄趣。癡業重者。墮畜生
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
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
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即得解脱
問。如佛所説。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
方成佛道。云何今説唯只觀心而制三毒即
名解脱。答。佛所説言。無虚妄也。阿僧祇劫
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
三毒心。於中有恒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爲
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眞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
大恒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爲解脱。今若能轉
貪嗔癡等三毒心。爲三解脱。是則名爲得度
三大阿僧祇劫。末世衆生。愚癡鈍根。不解如
來三大阿僧祇祕密之説。遂言成佛塵劫。斯
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
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
何成佛。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
毒心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
於心。故名三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
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
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云六波
羅蜜
問。如經所説。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
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
豈不文義有乖。答。佛所説經是眞實語。菩薩
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爲對三毒。發三
誓願。斷一切惡。故常持戒。對於貪毒。誓修一
切善。故常習定。對於瞋毒。誓度一切衆生。故
常修慧。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
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
之爲斷。諸善具足。名之爲修。以能斷惡修善。
則萬行成就。自他倶利。普濟群生。名之爲度。
故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
切佛土皆悉清淨。故經云。心垢則衆生垢。心
淨則衆生淨。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問。如經所説。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
名波羅蜜者。何爲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
何。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降六賊。能捨眼
賊。離諸色境。名爲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
塵。不令放逸。名爲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
臭。自在調柔。名爲忍辱。能制舌賊。不貪諸
味。讃詠講説。名爲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
慾。湛然不動。名爲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
明。常修覺慧。名爲智慧。六度者運也。六波
羅蜜若船筏。能運衆生。達於彼岸。故名六

問。經云。釋迦如來爲菩薩時。曾飮三斗六升
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飮乳。後證佛果。豈唯觀
心得解脱乎。答。誠知所言無虚妄也。必因食
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不
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眞如清淨法乳也。三
斗者。即三聚淨戒。六升者。即六波羅蜜。成佛
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
來食於世間和合不淨之牛羶腥乳者。豈不
謗誤之甚乎。眞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
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如是不淨之乳。
以充飢渇。如經所説。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
濕。不食&T021389;麥糠&MT03649;。不與特牛同群。其牛身作
紫磨金色。言此牛者。毘盧舍那佛也。以大慈
悲。怜愍一切。故於清淨法體中。出如是三聚
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育一切求解脱者。
如是眞淨之牛。清淨之乳。非但如來飮之成
道。一切衆生若能飮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問。經中所説。佛令衆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
燒香散花。燃長明燈。晝夜六時。遶塔行道。持
齋禮拜。種種功徳。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
諸行。説如是事。應虚妄也。答。佛所説經。有
無量方便。以一切衆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
之義。所以假有爲喩無爲。若復不修内行。唯
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言伽藍者。西國
語。此土翻爲清淨地也。若永除三毒。常淨六
根。身心湛然。内外清淨。是名修造伽藍。鑄寫
形像者。即是一切衆生求佛道也。所謂修諸
覺行。彷像如來眞容妙相。豈是鑄寫金銅之
所作乎。是故求解脱者。以身爲爐。以法爲火。
以智慧爲巧匠。以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爲
模楑。鎔錬身中眞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
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眞容之像。
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不是有爲敗壞之
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眞容。憑何輒言
功徳。又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
爲正法之香也。薫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
滅。正法香者。其有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
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
無退轉。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内自觀察。
四者解脱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
解脱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如是
五種香。名爲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
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寶香。供
養十方諸佛。今時衆生不解如來眞實之義。
唯將外火。燒於世間沈檀。薫陸質礙之香。希
望福報。云何可得乎。又散花者。義亦如是。所
謂演説正法。諸功徳花。饒益有情。散沾一
切。於眞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徳花。佛所稱
讃。究竟常住。無凋落期。若復有人。散如是
花。獲福無量。若言如來令衆生。剪截繒綵。傷
損草木。以爲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持淨
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若誤犯
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淨戒。傷損萬物。
求於福報。欲益反損。豈有是乎。長明燈者。即
正覺心也。覺之明了。喩之爲燈。是故一切求
解脱者。身爲燈臺。心爲燈炷。増諸戒行。以爲
添油。智慧明達。喩如燈火常燃。如是眞正覺
燈。而照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輪。次第相
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燈燈無盡。故號長
明。過去有佛。名曰燃燈。義亦如是。愚癡衆
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説。專行虚妄。執著有爲。
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
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能照
萬八千世界。豈假如是蘇油之燈。以爲利益。
審察斯理。應不然乎。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
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
六根。長時不捨。名爲六時行道。遶塔行道者。
塔者是身也。當修覺行巡遶身心。念念不停。
名爲遶塔。過去諸聖皆行此道。至涅槃時。今
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内行。唯執外求。將質
礙身。遶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眞
性。一無利益。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
斯理。徒爾虚功。齋者齊也。所謂齊正身心。不
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
必須外禁六情。内制三毒。慇懃覺察清淨身
心。了如是義。名爲持齋。食有五種。一者法喜
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悦食。所
爲内外澄寂。身心悦樂。三者念食。所謂常
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
常求善願。五者解脱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
俗塵。此五種食名爲持齋。若復有人。不食如
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
明之食。輒作解者。名爲破齋。若亦有破。云何
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爲諸
惡。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爲持
齋。必無是處。又禮拜者。當如法也。必須理體
内明。事隨權變。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
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眞性。屈伏無明。名
爲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恒存。雖不理相。
名爲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
謙下心。亦爲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内恭敬。
覺外明内。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
求。内則放縱貪癡。常爲惡業。外即空勞身相。
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
成功徳
問。如經説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
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脱。答。
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爲正。不了義爲邪。
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到彼哉。佛者覺也。
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也。念者憶也。所謂
憶持戒行。不忘精進。了如是義。名之爲念。故
知念在於心。非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
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
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内臻。人我
填臆。將無明心。向外求佛。徒爾虚功。且如誦
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
念從心起。名爲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
聲之相。執外求理。終無是處。故知過去諸聖
所修念佛。皆非外説。只推内心。心即衆善之
源。心爲萬徳之主。涅槃常樂。由眞心生。三界
輪迴亦從心起。心是出世之門戸。心是解脱
之關津。知門戸者豈慮難入。識關津者何憂
不通
問。如温室經説。洗浴衆僧。獲福無量。此則憑
於事法。功徳始成。若爲觀心可相應乎。答。洗
浴衆僧者。非世間有爲事也。世尊甞爲諸弟
子。説温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其温室者。
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淨戒湯。沐浴身
中眞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當日比丘
聰明上智。皆悟聖意。如説修行。功徳成就。倶
登聖果。今時衆生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
礙身。自謂依經。豈非誤也。且眞如佛性。非是
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
無爲身。事不相應。云何悟道。若欲身得淨者。
當觀此身。本因貪欲不淨所生。臭穢駢闐。内
外充滿。若洗此身求於淨者。猶如洗塹。塹盡
方淨。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説也。是故假
世事。比喩眞宗。隱説七事供養功徳。其事有
七。云何爲七。一者淨水。二者燃火。三者澡
豆。四者楊枝。五者淨灰。六者蘇膏。七者内
衣。擧此七事。喩於七法。一切衆生由此七法。
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其七法者。一
者淨戒。洗蕩愆非。猶如淨水濯諸塵垢。二者
智慧。觀察内外。猶如燃火能温淨水。三者分
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淨垢膩。四者眞實。
斷諸妄想。猶如楊枝能消口氣。五者正信。決
定無疑。猶如淨灰摩身障風。六者柔和。忍辱
甘受。猶如蘇膏通潤皮膚。七者慚愧。悔諸惡
業。猶如内衣遮醜形體。如上七法是經中祕
密之義。皆是爲諸大乘利根者説。非爲少智
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竊見今時淺
識。唯知事相爲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
像塔。虚役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縁。傾心
盡力。損己迷他。未解慚愧。何曾覺悟。見有爲
則勤勤愛著。説無爲則兀兀如迷。且貪現世
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
勞。背正歸邪。誰言獲福。但能攝心内照。覺觀
外明。絶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
然恒沙功徳。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
超凡證聖。目撃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眞
門幽祕。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説其少分。而説
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這心心心是佛
破相論終
  第三門二種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
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
一眞性。倶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
也捨妄歸眞。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
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
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行入者。謂四
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寃行。
二隨縁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云何報寃
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
昔無教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寃憎。
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皆宿殃。惡業果熟。非
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寃訴。經
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
理相應。體寃進道故。説言報寃行。二隨縁行
者。衆生無我。並縁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縁
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
今方得之。縁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縁。心
無増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説言隨縁
行也。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
之爲求。智者悟眞。理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
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徳黒暗。常相
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
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息想無求。經云。有
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眞爲道行。故
言無所求行也。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
爲法。信解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
無彼。經云。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
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
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
悕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
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復能利他。亦能
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爲除
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説
偈言
    外息諸縁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無差誤
    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二種入終
  第四門安心法門宗鏡及正法
眼藏載之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
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較。自身現量者悉皆
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量。答。見一切法有。有自不
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
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
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
法王。即得解脱。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
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
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爲。跳踉顛
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
界。即是癡人。凡有所施爲。終不出法界心。何
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答。由見
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
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者。由
亡己故。得至虚無。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
不亡也
問。諸法既空。阿誰修道。答。有阿誰。須修道。
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
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
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爲
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名爲達道。逢物直達
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
無取捨違順。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
順。不見一物。名爲見道。不行一物。名爲行
道。即一切處無處。即作處無作法。即是見
佛。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
觀法故得解脱。若見憶相分別。即受&T055114;湯爐
炭等事。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涅槃
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心是非色故非
有。用而不廢故非無。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
常用故非無。即説頌曰
心心心。難可尋。寛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
捨智而近愚。亦不抱迷而就悟。達大道兮
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T050767;。超然
名之曰祖 
安心法門終
  第五門悟性論
夫道者。以寂滅爲體。修者。以離相爲宗。故經
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
心。得菩提道。故名爲佛。經云。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
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
人以發大乘。乃超三界。三界者。貪嗔癡是。返
貪嗔癡。爲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癡亦
無實性。但據衆生而言矣。能返照了了見。貪
嗔癡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
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嗔癡也。言大乘最上
乘者。皆菩薩所行之處也。無所不乘。亦無所
乘。終日乘未甞乘。此爲佛乘。經云。無乘爲佛
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
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經云。五蘊窟宅。
是名禪院。内照開解。即大乘門。不憶一切法。
乃名爲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是禪
定。知心是空。名爲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
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爲見佛。捨心不悋。名
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
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
名大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離自解。
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凡將心
求法者爲迷。不將心求法者爲悟。不著文字
名解脱。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
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
明爲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相處名
爲彼岸。迷時有此岸。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爲
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
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
此岸。此人之心已無禪定。煩惱名衆生。悟解
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其迷悟耳。迷時有
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
凡夫異於聖人。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
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大菩薩與諸佛如
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
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
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
煩惱。妄入涅槃。爲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
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
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名般涅槃。心無去
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
槃者。即是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
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貪爲欲
界。嗔爲色界。癡爲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
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
法有無。皆由一心。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
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
自寂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
一向生心名爲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爲無。菩
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爲非有非無
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爲中道。是知將心學法。
則心法倶迷。不將心學法。則心法倶悟。凡迷
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
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
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
兩相倶有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
名眞見。夫眞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
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
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
見。始名眞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内不起
心。則外不生境。故心境倶淨。乃名爲眞見。作
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
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倶不
見故。解與不解。倶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眞
見。無解之解。乃名眞解。夫眞見者。非直見於
見。亦乃見於不見。眞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
解於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
名眞解。解與不解。倶非解也。經云。不捨智慧
名愚癡。以心爲空。解與不解倶是眞。以心爲
有。解與不解倶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
時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
於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
法逐於人。則法皆眞。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
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
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
常爲在定。衆生心生則佛法滅。衆生心滅則
佛法生。心生則眞法滅。心滅則眞法生。已知
一切法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
切法。此人常在道場。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
以故。罪性空故。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
無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經云。諸法無性。
眞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
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爲消滅。迷時六識
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
涅槃無生死法。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
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
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
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拆樹生。此業報
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念修之。亦不
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倶不
妄想。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眼見
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脱
也。眼不著色。眼爲禪門。耳不著聲。耳爲禪
門。總而言之。見色性者常解脱。見色相者常
繋縛。不爲煩惱繋縛者。即名解脱。更無別解
脱。善觀色者。色不生於心。心不生於色。即色
與心倶是清淨。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
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衆生造作妄想。以心
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
心。故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
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
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歴一地獄。
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
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爲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
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心得涅槃時。即
不見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
涅槃。此名著邪見也。一切煩惱爲如來種子。
爲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
可得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爲田疇。煩惱爲
種子。智慧爲萌芽。如來喩於穀也。佛在心中。
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
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
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
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
國土清淨。經云。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
佛世尊於中出。無有此處。不淨穢惡者。即無
明三毒也。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也。一
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即盡日言
而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是
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
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脱。若
不知時而默。默亦繋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
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繋縛。夫文字者。本
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繋縛。繋縛自來就文字。
法無高下。若見高下。即非法也。非法爲筏。是
法爲人。筏者。人乘其筏。即渡非法。則是法
也。若以世俗言之。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
即無男女貴賤。是以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
匿解眞。寧移賤稱。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
相也。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
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
即十二入是也。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
水無氷。亦如離氷無水。言離心無佛者。非是
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云。不見相名爲
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
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佛未甞生心。亦
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者。未見
魚而先見水。欲觀於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
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若
不忘於心。尚爲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
所迷。衆生與菩提。亦如水與氷。爲三毒所燒。
即名衆生。爲三解脱所淨。即名菩提。爲三冬
所凍。即名爲氷。爲三夏所消。即名爲水。若捨
却氷。即無別水。若棄却衆生。則無別菩提。明
知氷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氷性。衆生性者。
即菩提性也。衆生與菩提同一性。只如烏頭
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悟異境故。有
衆生菩提二名矣。蛇化爲龍。不改其鱗。凡變
爲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貞。衆生度佛。佛度衆生。是名平等。衆生度佛
者。煩惱生悟解。佛度衆生者。悟解滅煩惱。非
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
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衆生。若悟
時衆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衆生度
故。諸佛以無明爲父。貪愛爲母。無明貪愛皆
是衆生別名也。衆生與無明。亦如右掌與左
掌。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
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
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
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
也。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若衆生常作
善根。即化身現。修智慧即報身現。覺無爲即
法身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斷
惑修善雪山成道者。報身佛也。無言無説湛
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
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據人智有上中下。下
智人妄興。福力。妄見化身佛。中智人妄斷煩
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
佛。上上智人内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
得佛。是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説。此
即解脱心成於大道。經云。佛不説法。不度衆
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衆生造業。業造衆
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脱時。唯有至
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云。諸
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虚言哉。人能造業。業不
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倶生。人若不造業。
業與人倶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
不造業。即業無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道
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説無報。豈
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論之。前心造後心報。何
有脱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亦安得妄
見業報哉。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
邪見。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
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解聖法者。名爲聖
人。解凡法者。名爲凡夫。但能捨凡法就聖
法。即凡夫成聖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
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爲聖人也。經云。無智
人中。莫説此經。此經者。心也法也。無智之
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求外學
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
心狂亂。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
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淨。由
如虚空。即出離身心内八萬四千煩惱病本
也。凡夫當生憂死。臨飽愁飢。皆名大惑。所
以至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變當今。念
念歸道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 怡神寂照胸同虚
    曠劫由來不生滅 何須生滅滅生渠
    一切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動自如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 不起憶想眞如性
    森羅萬像併歸空 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 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虚空 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眞如性 亦無本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 有情之類普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 量與虚空法界平
    無來無去無起滅 非有非無非暗明
    無起諸見如來見 無名可名眞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 未會衆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 不起一念歴三千
    欲見眞如平等性 愼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 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眞求 更若有求還不識
眞性頌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悟性論終
  第六門血脈論
三界興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
立文字
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爲心。答曰。汝問吾。
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
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
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爲運動。一切
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
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
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自性眞實。
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菩提。自心是
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
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
得否。虚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捨不得。
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覓佛。終不得也。佛是
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
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
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
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他無情
物攝。無自由分。若又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
患。衆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
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而
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
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
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
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
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
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却生
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
縱説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
苦。無有出期。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
猶自不免輪迴。爲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
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爲佛法者。愚人也。若
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
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
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
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
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
過。自誑無益。縱有珍寶如山。眷屬如恒河沙。
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知有爲之法如夢
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則佛性自有。
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
有。若自己以縁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
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
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學亦
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勅。謗
佛妄法。如斯等類。説法如雨。盡是魔説。即非
佛説。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
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
此等衆生是大罪人。誑他一切衆生。令入魔
界。若不見性。説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説。魔
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
生死。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衆生。若離
衆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衆生
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
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
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
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爲
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
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
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
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盡是謗佛。憑何
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
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淨。諸法無修
無證。無因無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
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但有住
著心見佛。即不許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
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
心。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
人。是癡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
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縁慮。若
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
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
墮無間黒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
作如是見解
問曰。既若施爲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
身無常之時。云何不見本心。答曰。本心常現
前。汝自不見
問曰。心既見在。何故不見。師云。汝曾作夢
否。答。曾作夢。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
否。答。是本身。又問。汝言語施爲運動。與汝
別不別。答。不別。師云。既若不別。即是此身是
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從無始
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
滅。不増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
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
聖無凡。亦無佛亦無衆生。亦無修證。亦無因
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猶如虚空。取不得捨
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爲礙。出沒往來自在神
通。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
得。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
皆欲得見。於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如恒河
沙。及于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
自己受用。因何不識。佛言。一切衆生盡是迷
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爲不見
性。衆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
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
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難明。唯佛一
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衆生等盡不明了。若
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
拘。一切法拘他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
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
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聖人種種分別。皆不
離自心。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
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爲運動。皆
是自心。一切時中。但有語言。即是自心。故
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色無盡是自心。
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爲運用。皆是智
慧。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故云。如來色無
盡。智慧亦復然。四大色身即是煩惱。色身即
有生滅。法身常住。而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
變異。故經云。衆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
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
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
佛可得。顛倒衆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
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
等見。但識自心。心外更無別佛。經云。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自心
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
忽爾現前。亦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
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若是幻從
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
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
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但有異境界。切
不用採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
清淨。何處有如許相貌。乃至天龍夜叉鬼神
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懼。
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
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
重。自墮衆生位中。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
即得。更無別語。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
法。但不取相。合他聖意。故經云。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答曰。天魔波旬
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
化。皆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
拜。佛是西國語。此土云覺性。覺者靈覺。應機
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
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
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直見本性。名之爲
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説得千經萬
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
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
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
雜穢。所有言説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
來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
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飮
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説也。唯有如來能知。
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
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
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
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
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絶
言。教是言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説是
妄。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
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託
生之處。切須在意。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
除障。疑心瞥起。即被魔攝。法身本來清淨無
受。只縁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所以
有樂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
不染習。若從聖入凡。示現種種雜類等。自爲
衆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他不
得。聖成久矣。有大威徳。一切品類業。被他聖
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他何。凡夫神識昏昧。不
同聖人内外明徹。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
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
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
知見。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
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若
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餘習頓盡。法界性
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不可
向人説。或靜園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或
大或小。莫與人説。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或靜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與晝無異。不
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
明。亦自心諸縁欲息。亦不得向人説。夢若昏
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可
自知。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
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爲標心。若識心。何用看
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
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聖人於
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他不
得。聖人破邪魔。一切衆生但見本性。餘習頓
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欲眞
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餘習亦盡。自然
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
背聖意。終日區區念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
輪迴。佛是閑人。何用區區廣求名利。後時何
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
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爲佛法。此等衆
生。盡是謗佛法人。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
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
罪人。十大弟子中。阿難多聞第一。於佛無識。
只學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墮
在因果。是衆生報。不免生死。違背佛意。即是
謗佛衆生。殺却無罪過。經云。闡提人不生信
心。殺却無罪過。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
不見性。即不用取次謗他良善。自賺無益。善
惡歴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
不信。現墮黒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縁業
重故。所以不信。譬如無目人不信道有光明。
縱向伊説亦不信。只縁盲故。憑何辨得日光。
愚人亦復如是。現今墮畜生雜類。誕在貧窮
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雖受是苦。直問著
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故知一切衆生。生
處爲樂。亦不覺不知。如斯惡人。只縁業障重
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他也。若見自
心是佛。不在剃除鬢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
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慾不除。憑何得成佛。答
曰。只言見性。不言婬慾。只爲不見性。但得見
性。婬慾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何以
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
來清淨。染汚不得。法身本來無受。無飢無渇。
無寒無熱無病。無因愛。無眷屬。無苦樂。無
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
縁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飢渇寒熱瘴病等相。
若不執即一任作爲。於生死中得大自在。轉
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若
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
了。不免輪迴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答曰。只
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他
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爲不見性。墮地獄
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
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
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他何。西天二
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一
心。不言戒施。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劍輪。
一食卯齋長坐不臥。盡是外道有爲法。若識
得施爲運動靈覺之性。即諸佛心。前佛後佛
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
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
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
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虚
空。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
一人能會。其餘衆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離
四大色身中。若離此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
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情。因何運動若自心
動。乃至語言施爲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心動。
心動用動。動即其用。動外無心。心外無動。動
不是心。心不是動。動本無心。心本無動。動不
離心。心不離動。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
用。用是心動。即動即用。不動不用。用體本
空。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故經云。
動而無所動。是故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聞
而未曾聞。終日覺而未曾覺。終日知而未曾
知。終日行坐而未曾行坐。終日嗔喜而未曾
嗔喜。故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
知。本自圓寂。乃至嗔喜痛痒何異木人。只縁
推尋痛痒不可得故。經云。惡業即得苦報。善
業即有善報。不但嗔墮地獄。喜即生天。若知
嗔喜性空。但不執即諸業脱。若不見性誦經。
決無憑。説亦無盡。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

  説頌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江槎分玉浪 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 九十無彼我
血脈論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