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西方合論 (No. 1976_ 袁宏道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云。觀行則天童。迎而大水瀰漫。此與西方往
生。爲同爲別。是故當知。漏巵勺海。螢火焚
山。徒益疲勞。諸有智者。不應如是分別
  謂娑婆在華藏十三層者。乃凡人之報土。非佛之淨土
也。長者所論之華藏。與靈幹所生之華藏。皆是佛之報
土。凡人所同住。而不見者也
西方合論卷之八



西方合論卷之九
  第九修持門
夫積劫情塵。多生愛海。似蝕劍之苔花。若
呑珠之泥繍。無礪不吐。去垢方明。欲得心
淨。除非穢滅。悟者常須覺觀。迷人勤加折
伏。其或愛鎖貪枷。亦當慟年惜月。孔子曰。
困而不學。民斯爲下。今欲一生超僧祇之果。
十念攝億萬之程。豈是麁見浮思。結心塵口。
所能超越。不拚一忍。空累多生。如法而修。
免墮魔羂
  一淨悟門 二淨信門 三淨觀門
四淨念門 五淨懺門 六淨願門
七淨戒門 八淨處門 九淨侶門
十不定淨門
一淨悟者。行者欲生實淨土。當眞實參究。如
法了悟。何故。悟是迷塗導師。如人入暗。當
燃燈炬。悟是淨國圖引。如人行遠。當識郵程。
悟是諸行領首。如人衝堅當隨將帥。一者。悟
能了知即穢恒淨。不捨淨故。二者。聞淨佛國
土。不可思議。不怯弱故。三者。知畢竟空中。
因果不失。止一切惡法。不更作故。四者。知彼
土不去不來。此亦不去不來故。五者。悟佛身
量遍滿虚空。衆生身量亦遍滿虚空。如地獄
業力。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六者。聞阿僧
祇劫無量諸行。如人説彈指頃事。不驚怖故。
七者。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八者。如覺
後憶夢中事。不作有無解故。九者。如眼見故
郷信不信。不可得故。十者知法無我。順性
利生。直至成佛。無疲厭故。菩薩入此門已。
成就白法。隨意得生。是故觀經上品云。深
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疏云。第一義
者。謂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上
品六念義云。安心不動。名之爲念。鈔曰。第
一義理。悉不爲二邊所動。通名爲念。故西方
如韋提希善財龍樹等。以入地往生。此方如
遠公智者永明等。以證悟往生。一切經論中
廣載。不能具録。論中或有言生彼求悟者。爲
中下人説。至言悟自己佛不必求生。此則爲
十地菩薩以上説。若云悟第一義。諸結使未
斷者。皆不求生。則如龍樹永明等。亦爲掜目
生花。無事多事矣
二淨信者。智度論曰。若人心中。有信清淨。
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譬如
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又經
中説信爲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
取。若無手不能取。信亦如是。昔王仲囘。問
無爲子曰。如何念佛。得無間斷。無爲子曰。
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仲囘
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是故若人
修行。未能頓悟。當深植信根。不驚不動。一
者。信金口誠言。決定當生故。二者。信自心
廣大。具有如是清淨功徳故。三者。信因果如
形影。決定相隨故。四者。信此身形識。及一
切世界建立。如陽焔空花無所有故。五者。信
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灸。不容一刻居
住故。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憶梅舌酸故。
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議。如業力故。八者。信蓮
胞不可思議。如胞胎故。九者。信佛無量身。無
量壽。無量光。不可思議。如蟻子身。蜉蝣歳螢
火光。同一不思議故。十者。信此身決定當死
故。若人具有如是信根。擧足下足。無非念佛。
故知。信之一字。通上中下。但信有大小。若無
甚深信力。如無羽之鳥。決定不得飛故
三淨觀者。衆生無始垢穢。遍一切法。如麺
入沙。似金在鑛。修淨業者。當加種種觀行。
磨錬習氣。爲白法之垣壇。作往生之津梁。一
淨觀。謂觀佛相好。如十六觀經所説故。二不
淨觀。謂觀身心不淨。器世界不淨。生厭離
故。三無常觀。謂觀一切法無定。如一美色。
婬人觀之爲樂。妬婦觀之爲苦。觀行人觀之。
種種惡露。異類觀之。如土木故。四和合觀。
謂觀是身是世界。是見聞覺知。如積木爲屋。
積土爲壘。積雜彩爲畫。無實體故。五對治觀。
謂觀自身。何結最重。當用何法對治。如輕冷
苦澁。藥草飮食等。於熱病中爲藥。於餘病非
藥。輕辛甘熱。藥草飮食等。於冷病中爲藥。於
餘病非藥。如是觀察對治故。六慚悔觀。謂
觀一切衆生。無量劫來。與我互爲父母兄弟
姉妹男女。遞相婬毒。曾不覺知。如梟獍殺
父母。牛羊鴿雀配其親屬。彼不自知。而人
觀之。慚愧譏咲。諸佛菩薩。見于我等。交後
如是。是故當生大悔恨故。七念念觀。謂觀
一切時中。幾許憶念佛心。幾許利生心。幾
許垢淨沈掉心故。八平等觀。謂觀一切色一
色。無好醜故。一切聲一聲。無譽毀故。一切
受一受。無恩仇故。一切義一義。無淺深故。
九微細觀。謂觀佛念法念。起于何來。去于何
往故。十法界觀。謂觀一毛一塵。一草一木。
皆具有無量淨佛國土故。行者若行諸觀時。
以第一淨觀爲主。餘九爲伴。如石中覓珠。若
不破石。無縁得珠故
四淨念者。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惟在決
定。若不得念。即有散漫。三昧不成。一攝心
念。謂一切處。攝念不忘。縱令昏寐。亦繋念而
寢。不隔念不異念故。二勇猛念。如好色人聞
婬女所在。高厓深澗燐途虎窟。必往不怯故。
三深心念。如大海深廣。必窮其底。覺路遙
遙。不竟不休故。四觀想念。謂念念中。見三
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故。五息心念。謂息一
切名心。官心慾心。世間心貪戀心。貢高心
遮護心。人我是非心。念佛故。六悲啼念。毎
一想佛。身毛皆竪五内若裂。如憶少背之慈
母。及多慧之亡兒故。七發憤念。如落第孤
寒負才寂寞。毎一念。及殆不欲生故。八一
切念。謂見聞覺知。及與毛孔骨髓。無一處
不念佛故。九參究念。謂念佛一聲。便念此聲
落處故。十寔相念。謂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
念。不以有無心念。不以非有無心念故。是爲
上品念佛門。若如是念佛者。現生必得見佛」
五淨懺者。經云。前心起罪。如雲覆空。後心滅
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
令鮮淨。是故欲除重障。當勤懺悔。一内懺。
謂懺心意識。不淨因故。二外懺。謂懺一切
色。一切聲。一切不淨法故。三事懺。謂懺十
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種種塵勞結使。障
學阿僧祇劫。見佛利生諸行業故。四理懺。謂
懺入道以來。所得往解。所學經論。所聞奧
義。作止任滅等病。障佛無漏智故。五過去
懺。謂懺無始世界所作黒業。如今生雖不偸
盜。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盜業未盡。今生雖
不邪婬。但値不隨意眷屬。即是婬業未盡。
今生雖不謗法妄語。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
即是謗法及妄語業未盡。於一切果中。察一
切因。當知。前生無惡不造。一一當懺悔故。
六未來懺。謂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
世。永不相續故。七現在懺。謂懺現在世。所
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種種煩惱業。擧足
下足業。起口動心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
故。八刹那懺。謂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
那有九百生滅。一生滅一懺故。九究竟懺。謂
等覺位中。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究竟洗滌
故。十法界懺。謂法性中。無我無人。普爲十
方過現未來一切衆生懺故。若能如是眞寔
懺者。一切障礙。悉得消滅。不離道場。得見
諸佛
六淨願者。智度論曰。諸菩薩見諸佛世界無
量嚴淨。發種種願。有佛世界都無衆苦。乃
至無三惡之名者。菩薩見已。自發願言。我作
佛時。世界無衆苦。乃至無三惡之名。亦當如
是。有佛世界七寶莊嚴。晝夜常有清淨光明。
無有日月。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常有嚴
淨光明。亦當如是。有佛世界一切衆生。皆
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飮食應念而至。便發
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衆生。衣被飮食。亦
當如是。有佛世界純諸菩薩。如佛色身。三
十二相。光明徹照。乃至無有聲聞辟支佛名。
亦無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遊至十方。教
化一切。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衆生亦
當如是。如是等無量佛世界。種種嚴淨。願
皆得之。以是故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問曰。
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要須立願
然後得乏。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 答曰。
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爲導御。能有所成。
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如佛所説。有
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人中有
富樂人。或聞欲天色夫。心願樂者。命終之後。
各生其中。菩薩亦如是。修淨世界願。然後得
之。以是故。知因願受勝果。復次莊嚴佛界事
大。獨行功徳。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
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
亦復如是。福徳如牛。願如御者。問曰。若不作
願。不得福耶。答曰。雖得不如有願。願能助
福。常念所行。福徳増長。以是義故。修淨佛
國土者。當發大願。一者。不爲福由故願。願
爲一切衆生蔭。生淨土故。二者。不爲眷屬
故願。願治一切如來家生淨土故。三者。不爲
病苦故願。願醫一切世間無明等瘡。生淨土
故。四者。不爲轉輪王故願。願轉諸佛如來法
輪。作大法王。生淨土故。五者。不爲欲界故
願。願離一切微妙五欲生淨土故。六者。不爲
色界故願。願離一切禪著。生淨土故。七者。
不爲無色界故願。願盡種種微細流注。證無
量相好身。生淨土故。八者。不爲聲聞辟支故
願。願以福智二嚴。饒益一切衆生。生淨土
故。九者不爲一世界千世界故願。願代無央
數世界苦。拔一切世界衆生。生淨土故。十
者。不爲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衆生故願。
願代無量無數阿僧祇劫衆生苦。拔一切衆
生。生淨土故。若能如是發大願者。最後刹
那。決定當如普賢願中所説。是故當知。願爲
截苦海之舟航。導極樂之明師故
七淨戒者。一切淨法。以戒爲址。如人作舍
先求平地。如畫師畫諸山水。先治光明素練。
然後著彩。戒亦如是。是故戒爲諸善法之首。
入淨國之初門。若不持戒。如惡露敝女。欲
入齋壇。無有是處。一慳貪戒。謂行財命二
施及與法施。無愛惜故。二毀禁戒。謂五戒。
律儀戒。乃至無漏戒。滿足持故。三嗔恚戒。謂
以忍調心及于身口。若遇惡口。刀杖所加。但
自思惟。業因縁法。作償負想。作導師想。作
風寒冷熱想故。四放逸戒。謂生死險道。無
放身處。如人持滿油鉢行懸繩上。不得左右
顧視。及生第二念故。五散亂戒。謂守攝諸根。
息諸縁影。如護風燈。如防生鳥故。六愚癡戒。
謂以智慧破諸迷悶。如作務人常借日光。若
是長夜諸作皆廢故。又如登覽當用開目。若
是盲人。及與睡眠。諸山河大地。與無等故。
七憍慢戒。謂不應以才辯故貢高。不應以悟
解故貢高。不應以諍論故貢高。一切所得。如
大地上塵。如鏡面上垢。不應以此垢驕彼垢
故。八覆藏戒。謂一切處諸佛。一切處菩薩。一
切處神明。無可覆故。如日中逃影。波中逃濕。
沙中逃塵。無可逃故。九無益戒。謂一切嬉戲
事無益。一切詩文無益。一切塵縁無益。一切
口解脱無益。當遠離故。十不住戒。謂如上
持戒。但爲生淨土饒益衆生。不求聞譽法。及
諸人天二乘果故。菩薩如是行於淨戒。則能
攝諸衆生。生于淨土。何以故。一切衆生。雖至
冥頑。莫不欽仰戒徳故
八淨處者。學道之人。既有志出塵。應當捨諸
惡處。若不捨者。應是厭離未極。若厭離未極
者。應是忻淨土未極。龍樹曰。菩薩心不貴轉
輪聖王。人天福樂。但念諸佛。是故隨心所
重。而生佛土。今小小適意處。尚不能捨。何
況轉輪聖王。如縛足欲行。繋翅求飛。去住
皆累兩心虚縈。一繁華宣闐處。當遠故。二歌
樓酒肆處。當遠故。三熱焔薫灼處。當遠故。
四論除目及朝事處。當遠故。五恩愛纒縛。及
熟遊歴處。當遠故。六詩壇文社鬪章摘句處。
當遠故。七譏刺古今較長競短處。當遠故。八
講無義味道學處。當遠故。九義解家鬪名相。
矜小智之處。當遠故。十宗乘狂解。安談頓悟。
輕視戒律之處。當遠故。是等撓道。與魔不
異。是故當遠。行者若離是諸處。一切道業。
即當成辯
九淨侶者。一切悟機。非友不發。一切惡法。
非友不止。如車二輪。去一則蹶。是故世間文
字諸戲論法。尚須同心印正。何況志求無上
大道。因縁經曰。譬如風性雖空。由旃檀林薝
蔔林。吹香而來。風有妙香。若經糞穢臭屍而
來。其風便臭。不如淨衣置之香篋。出衣衣香。
若置臭處。衣亦隨臭。友亦如是。是以行道。求
友者。當嚴別淨穢。一山林間適之友當近。能
止躁心故。二巖持戒律之友當近。能淡諸慾
故。三智慧廣大之友當近。能出迷津故。四總
持文字之友當近。能決疑難故。五寂寞枯槁
之友當近。能恬進取故。六謙卑忍辱之友當
近。能銷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當近。能抑
諸過故。八勇猛精進之友當近。能速道果故。
九輕財好施之友當近。能破大慳故。十仁慈
覆物不惜身命之友當近。能摧人我等執故。
若無如是淨侶。即當屏人獨處。自辨道業。以
像設爲師。以經論爲侶。其他嬉戲之徒。寧絶
勿通。如人園中。雖無佳花。不植臭草。以無益
賞心。徒増厭穢故
十不定淨者。一切衆生根器利鈍不同。如上
諸法皆是上根利器。方得具足。是故如來有
異方便。開九品之門。分上中下修習三等。一
者。或解義諦。未全伏惑。或不深解。但能誦讀
諸經故。二者。或但依語生信。或因他生信。或
遇貧窮折辱生信故。三者。或觀金像。或隨意
觀一相故。四者。或晨朝十念百念。乃至千念
故。五者。或但懺諸麁重習氣。及十不善業故。
六者。或爲怖生死。發願往生。或遇苦難。發
願往生。但不得作人天及諸福徳願故。七者。
或但持八戒五戒。乃至但戒殺盜婬妄故。八
者。一切喧場不能卒離。但時時生厭離心故。
九者。於諸世法中人。不能即斷。但不隨順故。
十者。如觀經下品中説。或但臨終十念故。如
上諸法。但能至心受持一法者。皆得往生。唯
不得疑信相參。若有疑者。一切諸行。悉不成
就。如人夜中獨趨遠道。不得生疑。是故衆生
聞法疑者。不如不聞。何以故。彼無聞者。但不
聞法。非有障難。此則自作障難故
西方合論卷之九



西方合論卷之十
  第十釋異門
夫西方大旨。經中自明。淨土要門。諸論具
釋。如天親。智者海東越溪等。皆抉發幽微。
擧揚宗趣。近則雲棲和尚。所著小本疏鈔。條
分類析。精宏淵博。眞照夜途之長炬。截苦海
之輕舟。諸師所發。已無餘蘊。但諸經中。隨時
立教。逗根説義。時有差別。致生學者疑畏。
今略爲拈出。博採諸論。附以管見。會歸一
處。以便參攻
  一刹土遠近釋  二身城大小釋
三壽量多少釋  四花輪大小釋
五日月有無釋  六二乘有無釋
七婦女有無釋  八發心大小釋
九疑城胎生釋  十五逆往生釋
一刹土遠近者。問大小本經。皆云西方。去此
十萬億刹。觀經獨云。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二
説誰正。釋以遠近無定故。故言亦遠亦近。何
故。凡言某方者。某方至某方。至某方幾城幾
刹者。是從色身建立。身相虚故。是故所計
方向道里。亦皆不實。不得言誰近誰遠。如滇
人言燕地遠。是從滇計故。燕實無遠。齊人
言燕地近。是從齊計故。燕實無近。又如十
歩之地。蟻子即遠。大象即近。不應言遠是
實。何故。是地不當從蟻計故。亦不應言近是
實。何故。是地不當從象計故。又則計十歩
者。亦非是寔。何故。是地既不從蟻不從象。亦
不當從人計故。智度論曰。隨世俗所傳。故説
有方。方實不可得。問曰。何以言無方是方亦
有亦常。如經中説。日出處是東方。日沒處是
西方。日行處是南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日有
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後合。隨方日分。
初合是東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處是
無分。答曰。不然。須彌山在四域之中。日繞須
彌。照四天下。欝怛羅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
於弗婆提人。是東方。弗婆提日中。是閻浮提
日出。於閻浮提人。是東方。是實無初。何以
故。一切方皆東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
汝言日出處是東方。日行處是南方。日沒處
是西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是事不然。問曰。
我説一國中方相。汝以四國爲難。以是故。東
方非無初。答曰。若一國中日與東方合。是爲
有邊。有邊故無常。無常故是不遍。以是故。但
有方名而無實。是則方所尚不可得。豈有程
途。然亦不廢方所及程途故。何故。以不當從
閻浮提計。亦可即閻浮提計故。如日雖非東
西出沒。亦可言東出西沒故
二身城大小者。問聲王經曰。阿彌陀佛。與
聲聞倶。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
十千由旬。觀經曰。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
山。佛眼如四大海水。今計一海八萬四千
由旬。四海合三十三萬六千由旬。身過其眼
五百六十萬由旬。計所住城。尚少于眼三十
二萬六千由旬。何況其身。不應身城懸絶如
是。釋海東疏中。亦有此問。疏曰。彼佛有衆多
城。隨衆大小。城亦大小。大城之中。示以大
身。小城之中。現以小身。聲王經言。十千由旬
者。是與聲聞倶住之城。當知。佛身相當而住。
觀經所説身高大者。當知。其城亦隨廣大。與
諸大衆倶住處。故先徳云。法華中淨光莊嚴
土。唯演頓故。淨名中衆香佛土。純菩薩故。所
以彼佛但現高大之身。若安養土。頓漸倶談。
聲聞菩薩。共爲僧故。故使佛示生身法身二
種之相。三十二相。通于生法。大小共見。若
八萬相。局在法身。大乘賢聖。方得見也。是故
應以藏塵尊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爲稱機。現
藏塵尊特身。應以八萬尊特之相。得四益者。
佛爲稱機。現八萬尊特身。應以三十二尊特
之相得四益者。佛爲稱機。現三十二尊特身。
如毘盧遮那。聲聞視聽。隔于對顏。不妨菩
薩。更見大身。何故。佛身隨所被機。大小如
日光隨隙分大分小。而是日光無大小故
三壽量多少者。經云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
僧祇劫。又云。彼佛至般泥洹時。觀世音菩薩。
乃當作佛。既當入滅。即是有量。釋。先徳云。
藏通補處彰佛有量。別圓補處。顯佛無量。以
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更無彼此。迭相見故。同
一法身。一智慧故。菩薩機忘。如來應息。名補
佛處。實異藏通。前佛定滅。後佛定生。故金光
明。四佛降室。疏乃釋云。若見四佛同尊特身。
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衆一故。若見四
佛佛身不同。即是應化。弟子衆多故。故知。
全法界身。非生非滅。豈得竪分當現。横論彼
此。既非生滅。無量義成。且淨佛刹中。摩刹水
樹。皆是佛身故。經中云。是諸衆鳥。皆是阿彌
陀佛變化所作。智度論曰。衆生甚多。若佛處
處現身。衆生不信。謂爲幻化。心不敬重。有衆
生從人聞法。心不開悟。若從畜生聞法。則便
信受。如本生經説。菩薩受畜生身。爲人説法。
人以説法希有故。無不信受。有人謂畜生。是
有情之物。以樹木無心。而有音聲。則皆信受。
以是故。水樹禽鳥。皆是佛身變現故。若佛壽
量有盡者。道場國土。及諸水鳥音聲。亦應有
盡。若有盡者。不應有補。若無盡者。不應言
滅。如虚空分齊。非有分齊。非無分齊。以不思
議智。照之可得
四花輪大小者。小本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觀經云。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團圓
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池中蓮華。或一由
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夫人世車輪。大不逾
丈。縱復輪王千輻金輪。縱廣不過一由旬何
得大小相懸乃爾。釋花輪大小。亦如身城。以
衆生機有大小故。身城水樹。現有大小。蓮華
亦然。如初地化百佛刹。見佛百葉花。二地化
千佛刹。即見千葉。三地萬葉。四地億葉。五地
千億。六地百千億。七地百千億那由他。八地
百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九地百千萬
億阿僧祇國土微塵數。十地十不可説百千
億那由他佛微塵數。以自受用身有大小故。
見花亦爾。非是花有大小故。甞聞僧言。海邊
有阿育王舍利塔。衆生見者。光明各異。有
見無光者。有見光如細豆許者。有見如棗炬
者。有見如指頂大者。有見大如斗者。如斗
者千不一見。衆生同一肉眼所見尚異。何況菩
薩聲聞。乃至人天等。功用懸絶。所感花輪。
焉得不殊。如此土中。刹利貴種。飛樓傑閣。遍
滿城邑。寒微煢子。敝茅土窟。乃至不得。不
應難言大小懸殊。何故。是自福徳所招故。寶
池花相。應亦如是
五日月有無者。諸本或言。日月虚空。或言處
空。而不運轉。或不言有無。或直言無有。又經
曰。彼佛光明普照佛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
映蔽日月。諸聲聞衆。皆有身光。能照一尋。
菩薩光照。極百千尋。二菩薩光明。常照三千
大千世界。如是雖有日月。如爝火之處太陽。
豈有光照。若日月不能照者。應無晝夜。何故。
經言。晝夜六時。及與清旦食時等事。明知。
亦是權説。借此晝夜。喩彼時分。非爲實事。且
晝夜往來者。是衆生心明暗傾奪。感有此相。
故淨佛國土。不應有此。如忉利而上。尚不假
明日月。何況極樂。縱令有者。亦是彼化國衆
生。色空見未盡。現有如是日月相故。而實佛
土。無有日月。如大論曰。釋迦文佛。更有淨國
土。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
如釋迦文佛。此隨機感説。亦不妨説有故
六二乘有無者。問天親菩薩無量壽偈曰。大
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乃至不聞二乘名。何
況有實。是諸經中皆言。國土聲聞不可稱量。
何故釋。先徳云。二乘生者。皆是臨終。回小向
大。以習小功深。聞佛所説。及風柯水響。皆
演小故。暫證小果。漸次増進。至菩薩位。非是
住小。是故説無二乘者。有二義。一是決定二
乘不生。是寔無故。二是不住二乘。是畢竟無
故。辟如二人同官郎署。一人官止于此。一人
將遷。止郎署者。可以稱郎。以無後官故。將遷
官者。不定是即。以即畢竟改故。以是故淨土
不得言有二乘。以畢竟至菩薩位故
七婦女有無者。聲王經中。阿彌陀佛。亦有父
母。何得言無女人。釋。此亦化作。如化鸚鵡。
海東疏曰。聲王經。説安樂世界阿彌陀佛有
父母者。是變化女。非寔報女。又復雖有父母。
而非胎生。實是化生。假爲父母。如彼經言。
若四衆能正受佛之名號。以此功徳。臨命終
時。阿彌陀佛。即與大衆。住此人所。令其得
見。見已慶悦。倍増功徳。以是因縁。所生之
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花中。
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當知。父母
假寄之耳。或説。聲王經中。説有父母。是顯彼
佛所住穢土。是義不然。何故。彼經既説寶蓮
化生。又言。二菩薩侍立左右。此等悉是淨土
相。不異觀經所説故。當知。彼經所説。提婆達
多及魔王等。悉于淨土。變化所作。不由此等
爲非淨土。如化畜生非穢土故
八發心大小者。魏譯三輩之中。皆有發菩提
心。觀經下品。直言十念。諸經互異。今欲知會
者。諸經皆是發大菩提心。以爲因故。何故。若
是最初無大因者。其人雖復經耳。亦生疑難。
何得頓聞頓信。是故當知。下品十念者。亦是
宿植大因。後生退墮故。其臨終遇善知識。如
旱苗得雨。萌芽頓發故。若無因者。知識尚不
得遇。何況信受。如聰慧貴遊之士。多有愈
聞愈不信者。即知。一聞頓念。非是小縁。不
應以一生作惡。便謂此人無大因故。經云。世
間人民。得聞阿彌陀名號。若慈心喜悦。毛
髮聳然。涙即出者。皆是累世嘗行佛道。或
他方佛所嘗爲菩薩。是故不論顓愚黠慧。凡
至心念佛者。皆是多劫深植善根。發大菩提
心故。何故。所謂善根者。不專言智慧。若復
無根。如種焦穀。豈有芽出。如世間弈棋小
事。有無知賤流。頓學頓精者。有智士習之。
終身居末品者。即知是因。小枝無因。尚不
得入。何況大法。是故若有信是希有難信之
法者。是人即是大心菩薩故
九疑城胎生者。元魏譯曰。若有衆生。墮于疑
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議智。
無等智。威徳智。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
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以此因縁。於五百
歳。處花胎中。猶如苑觀宮殿之想。不見佛。
不聞法。是名胎生。魏譯曰。不了佛智。然猶信
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是故胎生。宋譯
曰。衆生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妄
生分別。深著世樂。人間福報。是故胎生。王
氏本曰。若有衆生。修諸功徳。願生彼刹。後復
疑悔。不信有彼佛刹。不信作善得福。其人雖
爾續有念心。暫信暫不信。臨命終時。佛乃化
現其身。令彼目見以心悔故。其過差少。亦
生彼刹。是謂胎生。今按前二譯。但不信自
性。不了佛智。名胎生故。宋譯則直言修善求
生人天者爲胎生。極樂國中。無胎生故。若王
氏。則又以不信佛刹。不信罪福。暫信暫不
信。爲胎生。異前譯中。聞名起信。及修習善
本。二種往生。大約淨土中。略言九品。廣言千
萬品。亦不能盡。如今生人中者。種種福報。
種種罪業。各各不同。是故諸譯。雖互異。皆
爲實語。就中元魏譯。旨趣尤奧。以不信自
善根故依他起信。即是疑城。信自善根者。即
頓了自心。不從他得。以入悟方能脱疑。是故
未悟而修。終隔疑胎。胎以裹蔽爲義。未悟之
人。諸障未徹。合得是報。此等當在中下下上
品攝。何故下品後二種。經歴六劫十二劫。方
得花開。此但五百歳故。若如王本。則信佛猛
利。未若最後二種。又所生在其刹邊地。不應
五百歳得見佛故
十五逆往生者。大經曰。唯除造五無間惡業。
誹謗正法及諸聖人。觀經則五逆十惡。臨終
十念。皆得往生。當知。大經揀五逆者。以誹
謗故。何故。入淨土以信爲導師。誹謗是信
之賊。如水無所不容。但不容火。以火自不能
容故。如風無所不入但不入石。以石自不堪
入故。誹謗之人。燒正法如猛焔。障佛智如鐵
壁。是故法海慧風。無因得受。觀經。揀誹謗
不揀五逆者。義同文異。以五逆雖至惡。尚無
決定不信之見。不應揀故。然有大心之人。始
或不信。後因啓發。猛省前失。如韓昌黎。始斥
佛骨。後歸依大顛。張無盡。初詆佛書。欲著無
佛論。後觀淨名經。大有省發。卒爲宗門龍
象。尤是法中希有之事。是故儒林英特。或
有謬聽先入。誤謗佛法。但速圖改悔。即是
盛事。不應以謗爲障難故
西方合論卷之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