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界次第初門 (No. 1925_ 智顗撰 ) in Vol. 46

[First] [Prev]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種種法。見已歡喜。欲取諸相。男相女相等。諸
得道聖人。愍之而笑也
四如虚空 如虚空者。虚空但爲有名。而無
實法。虚空非可見。遠視故眼光轉見彯色。
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
棄實見彼我男女屋舍種種物。若修空觀。入
實相理。則一切皆無所有。故説如虚空也
五如響 如響者。若深山溪谷中。及空大舍
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無智者謂爲有
人語聲。智者了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
爲響。響事空而能誑耳根。一切音聲言語。亦
如是。人欲語時。口中出風。名憂陀那。還入至
臍。響出時觸七處退還。是名語言如響。無智
者不識語之因縁。謂爲實心。取生憂喜。智者
知語因縁無實如響。聞之心不生著。諸法如
是。故説如響
六如揵闥婆城 如揵闥婆城者。日初出時。
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
滅。但可眼見。而無有實。無智人不識。謂之爲
實。智者見之。即知無實。諸法亦如是無智不
了。妄計有假名。吾我陰入界之實。智者了達。
皆無所有故説如揵闥婆城
七如夢 如夢者。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
已而還自笑。人亦如是。是諸結使。眠中實無
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復自笑。以是故
説如夢。又夢以眠力故。無法而見有。人亦
如是。無明眠力故。種種無而見有。所謂我我
所。男女等也
八如影 如影者。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
如是。雖眼根等見聞覺知。實不可得。又如影
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使煩惱。遮正見光。
則有我相法相影。若結使煩惱滅。則我相法
相皆無。又如影人去則去。人住則住。善惡業
影。亦如是。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
不斷故也
九如鏡中像 如鏡中像者。鏡中之像。非鏡
作非面作。非鏡面和合作。亦非無因縁作。雖
無定有。而亦可見分別。諸法亦如是。非是自
有非他有。非共有亦非無因縁有。雖有不可
得。但以名字。而有分別。如鏡中像。實無所
有。而誑惑小兒。令生憂喜。智者雖見。即知非
實。故無憂喜。諸法亦如是。誑惑凡夫。生諸煩
惱。實智慧者。雖復見聞。既知無實。不生結
業。故説如鏡中像
十如化 如化者。若諸天仙聖。得神通者。能
有變化。諸物如化人。無生老病死。無苦無樂。
亦異於人生。以是故空無實。一切諸法亦如
是。皆無生滅。又如化主無定物。但以心生
便有所作。皆無有實。人生亦如是。本無所因。
但從先世心。生今世身。皆無有實。以是故。説
諸法如
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








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下
 陳隋國師智者大師撰 
百八三昧初門第四十七
  百八之數既多非可具列於後
次十喩而辯百八三昧者。菩薩若善以十喩。
開曉其心。則所修十八空觀。自然明了。以是
空慧。照諸禪定。種種法門。無染無著。則能出
生諸菩薩百八三昧。諸佛三昧不動等。百
有二十。如是乃至無量三昧。於諸三昧。遊
戲自在。是諸三昧。不可思議。不與二乘之。所
共也。今此百八。乃至無量。通名三昧者。三昧
名通。猶同前翻釋。但首楞嚴等。百八境界。體
用微妙深廣。故次而*辯之。今於百八中。略
出初三後一。以成次第章門百八等名相既
多。豈可具*辯。若欲遍知。當尋大智度
一首楞嚴三昧 首楞嚴三昧者。首楞嚴秦
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
將知諸兵力多少也。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
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
將所住至處無能壞伏故。名健相三昧也
二寶印三昧 寶印三昧者。能印諸三昧。於
諸寶中。法寶是實。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爲
利益。如佛語比丘。爲汝説法所謂法印。法即
是實。印即是解脱門。若三藏教門。以三法爲
法印。若摩訶衍教門。但有諸法實相一法印。
與實相般若。相應三昧。名爲寶印三昧也
三師子遊歩三昧 師子遊*歩三昧者。菩
薩得是三昧。於一切三昧中。出入遲速。皆得
自在。譬如衆獸戲時。若見師子。率皆怖攝。
師子戲時。於諸群獸。強者則殺。伏者則放。菩
薩亦如是。得是三昧。於諸外道。強者破之。信
者度之。故名師子遊*歩三昧。下一百四三昧。
亦應如是。具出大智度論。若欲知之。自當
尋彼論
一百八離著虚空不染三昧 離著虚空不染
三昧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諸法畢竟空。
不生不滅如虚空。無物可喩。鈍根菩薩。著此
虚空。得此三昧。故離著虚空等諸法。亦不染
著。是三昧如沒在泥中。有人挽出。鎖脚爲
奴。有三昧離著虚空而復著。此三昧亦如
是。今是三昧能離著虚空。亦自離著。故名離
著虚空不染三昧也。如是諸佛菩薩。無量不
可思議諸三昧。是中應具列其名目。略釋其
相。是事云云。廣出餘法門也
五百陀羅尼初門第四十八
  五百之數既多非可具列於第下也
次諸三昧而*辯陀羅尼門者。若依論解三
昧。但是心相應法陀羅尼。或心相應。或不相
應。故異於三昧。若法華所明。普現色身三
昧。猶是解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以三昧陀
羅尼。既是相成之法。故次而*辯之。此五百
通名陀羅尼者。陀羅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
云能持。或言能遮。言能持者。集種種善法。
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惡不善根生。能遮不令起。故云能
遮。又翻爲總持。隨有若名若義。若行地功徳。
皆悉能持。故名總持。今此五百。並有持遮總
持之義。故通名陀羅尼。陀羅尼者。略説則有
五百。廣明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悉是菩
薩諸佛所得法門。名義皆不與二乘人共也。
今依大智度論。略*辯三陀羅尼。以成次第
章門五百之數。名義既多。豈可具辯
一聞持陀羅尼 得此陀羅尼者。一切語言
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所謂十方諸佛。及
弟子衆。有所演説。一時能聞。憶持不忘。故名
聞持陀羅尼。即是名持
二分別陀羅尼 得是陀羅尼。諸衆生諸法。
大小好惡。分別悉知。故分別陀羅尼。即是
義持
三入音聲陀羅尼 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
語言音聲。不喜不瞋。一切衆生。如恒沙等劫
壽。惡言罵詈。心不増恨。一切衆生。如恒沙
等劫。讃歎供養。其心不動不喜不著。是爲入
音聲陀羅尼。即是行持也。復有寂滅陀羅尼。
無邊陀羅尼。威徳陀羅尼。隨地觀陀羅
尼。華嚴陀羅尼。虚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
尼。分別諸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如是等
略説乃至五百陀羅尼。廣明則無量陀羅尼」
四攝初門第四十九
  一布施 二愛語 三利行 四同事
次諸陀羅尼而*辯四攝者。菩薩若内具諸三
昧陀羅尼。自行既充。必須外引含識。同己所
行之道。然大士利物廣濟。莫若四無量心。與
四攝法。但四無量心。名目既已先*辯。豈繁
重出。四攝善巧接引之要。故次而明之。此
四通言攝者。衆生情所愛者。即是此之四法。
若大士用此四法。同情*接引。則物之所歸
焉。若衆生依附。方乃導以大乘正道。而度脱
之。故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
一布施攝 菩薩以無所捨心。行於二種布
施。能攝衆生。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若爲樂財
衆生。即以財施。而攝取之。若以樂法衆生。
即以法施。而攝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
衆生。既蒙恩利。因是生親愛心。而隨受道。得
住眞理。故名檀布施攝也。二者施相。略如
前檀波羅蜜中分別
二愛語攝 菩薩若以善軟之言。隨順一切
根情。安慰開喩。則一切衆生之所樂聞。因是
生親愛心。依附菩薩。而隨受道。得住眞理故
名愛語攝
利行攝 菩薩隨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
各霑利益。衆生既蒙勝利。以欣所得利故。因
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眞理。故名利行

四同事攝 菩薩用法眼。明見衆生根縁。故
一切隨有同欣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
同彼事業。各使霑益。既巧同其事。因是生親
愛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
爲攝也
六和敬初門第五十
  一同戒 二同見 三同行 四身慈 五
口慈 六意慈
次四攝而*辯六和敬者。菩薩既能善用四種
同情之法。攝得衆生爲成就。故必須久處。若
不和同愛敬。則兩不和合。不得盡成般若。
是爲魔事。若善用六和。則與一切冥同。必得
善始令終。則能安立一切於菩提大道。故次
四攝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
謂之爲和。内自謙卑。名之爲敬。菩薩與物共
事。外則同物行善。内則常自謙卑。故名和敬」
一同戒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知罪不可得。
爲欲安立衆生。於實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
切。持諸戒品。無有乖諍。亦知衆生。同此戒
善。不斷不常。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
如佛。故説同戒爲和敬
二同見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不得諸法。不
知不見。爲欲安立衆生。於實相正見。方便巧
同一切。種種知見。無有乖諍。亦知衆生。因此
知見分別。増進開解。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
之如佛。故説同見爲和敬
三同行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無念無行。爲
欲安立衆生。於實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
種種行。無有乖諍。亦知衆生同此諸行。漸漸
積功徳。皆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説同
行爲和敬
四身慈和敬 菩薩住無縁平等大慈。以修
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與一
切樂。故身與九道和同。亦知前得樂衆生。悉
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
如佛。故説身慈爲和敬
五口慈和敬 菩薩以無縁平等大慈。以修
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普出一切音聲
語言。與一切樂。故口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
得樂衆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無上口
業。是以敬之如佛故説口慈爲和敬
六意慈和敬 菩薩心常在無縁慈三昧。以
修於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現諸心意。與
衆生樂。故意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衆
生。悉有佛性。如來藏理。未來必定當得心如
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説意慈爲和敬
八種變化初門第五十一
  一能作小 二能作大 三能作輕 四能
作自在 五能有主 六能遠到 七能動
地 八隨意所作
次六和敬而*辯八種變化者。菩薩善住和敬
之法。則與一切。猶如水乳。衆生心既親愛。故
易可化度。若欲生物希有之信。必須現大神
通。大神通者。即六通也。六通名目。並已前
列。今不重出。但八種變化。自在之用。利物
功深。二乘所不能測。故次和敬而*辯之也。
此八種通名變化者。變化之名一往既與前
十四是同。無勞重釋。而八種力用自在巧妙。
非二乘所得。是以別出。故大涅槃經中以此
八法。釋於我義
一能作小 以變化力。能自作己之小身。亦
化作他之小身。或化作世界所有小物。乃至
皆如微塵。是爲能作小
二能作大 以變化力。化作己之大身。
亦化作他之大身。或化作世界所有大物。乃
至滿虚空。是爲能作大
三能作輕 以變化力。能自輕己身。亦輕他
身。或輕世界及所有。乃至令如鴻毛。是爲能
作輕
四能作自在 以變化力。能以大爲小。以小
爲大。以長爲短。以短爲長。如是等種種中。能
作自在也
五能有主 以變化力。能化爲大人。心無所
下。降伏一切。攝受一切。於一切衆生。而得自
在。故名爲有主
六能遠到 以變化力。故能遠到有四種。一
飛行遠到。二此沒彼出。三移遠令近。不往而
到。四一念遍到十方。是爲遠到
七能動地 以變化力。能令大地六種震動。
及十八種震動。故名能
八隨意所欲盡能得 以變化力。能得一身
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身。石壁皆過。履水蹈
虚。手捫日月。能轉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
作風。風作火。石作金。金作石。是爲隨意所
欲盡能得。若涅槃明八自在。雖小異而大同

四無礙辯初門第五十二
  一義無礙智 二法無礙智 三辭無礙智
 四樂説無礙智
次八變化而*辯四無礙智者。菩薩若能現種
種神通變化。則一切見者。無不信伏。衆生既
起敬信。若欲闡揚大道。必須無礙辯才。故次
八種變化。以明四無礙智。此四通名無礙智
者。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別了了。通達
無滯。故通名無礙智也
一義無礙智 知諸法義。了了通達無滯。是
名義無礙智。又能知一切義。皆入實相義。亦
名義無礙智
二法無礙智 法名一切義。名字爲知一切
義。故智慧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
無礙智。又能以是法無礙智。分別三乘。而不
壞法性。於所説名字語言中。無著無滯。亦是
法無礙智也
三辭無礙智 以語言説名字義。種種莊嚴。
言語隨其所應。能令得解。所謂一切衆生。
殊方異語。若一語二語。多語略語。廣語。女
語。男語。過去未來現在語。如是等語言。能令
各各得解。辯説無礙。一切聞者。悉解其言説。
是爲辭無礙智
四樂説無礙智 菩薩於一字中。能説一切
字。一語中能説一切語。一法中能説一切法。
於所説法。皆是眞實。皆隨可度者。而有所益。
所謂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隨一切衆生
根性。所樂聞佉。而爲説之。善赴機縁。言方無
滯。聞者無厭足。菩薩以樂説辯力能住世。半
劫一劫。乃至無量劫。辯説無盡。廣利益一
切。無有一句差機之過。故名樂説無礙智也」
十力初門第五十三
  一是處非處力 二業力 三定力 四根
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處道力 八
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盡力
次四無礙智而*辯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
薩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諸佛所得。自
行化他法門。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
通名力者。即諸佛所得。如實智用通達一切。
了了分明。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大菩薩
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沒不受名
一是處非處力 佛知一切諸法因縁。果報
定相。從是因縁。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縁。不生
如是果報。如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惡業
尚不得世間樂。何況出世間樂。惡行生天。無
有是處。惡行尚不能得生天。何況涅槃。五蓋
覆心散亂。雖修七覺。而得涅槃。無有是處。
五蓋覆心。*雖修七覺。尚不能得聲聞道。心
無覆蓋。佛道可得。況聲聞道。如是等種種。是
處不是處。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初力

二業智力 佛知一切衆生。過去未來現在。
諸業諸受。知造業處。知因縁。知果報。皆悉遍
知。無能壞無能勝。二力也
三定力 佛知一切諸禪解脱三昧定。垢淨
分別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三力也
四根力 佛知他衆生諸根上下相。如實遍
知。無能壞無能勝。四力也
五欲力 佛知他衆生種種欲。如實遍知。無
能壞無能勝。五力也
六性力 佛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如實遍知。
無能壞無能勝。六力也
七至處道力 佛知一切道至處相。如實遍
知。無能壞無能勝。七力也
八宿命力 佛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縁。一
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盡。我在彼衆生中。
如是姓名。飮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
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名姓飮食苦樂
壽命長短亦如是。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
八力也
九天眼力 佛天眼淨過諸人眼。見衆生死
時生時。端正醜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若生
善道。如是業因縁受報。是諸衆生惡身口意
成就。謗毀聖人邪見業成就。是因縁故。身
壞死時。入惡道生地獄中。是諸衆生。善身口
意業成就不謗聖人正見正業成就。是因縁
故。身壞死時。入善道生天上。如實遍知。無能
壞無能勝。九力也
十漏盡力 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脱。無漏
智慧解脱。現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持戒
已立。不作後有。盡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
勝。十力也
四無所畏初門第五十四
  一一切智無所畏 二漏盡無所畏 三説
障道無所畏 四説盡苦道無所畏
次十力而*辯四無所畏者。諸佛十力之智内
充。明了決定。故對外縁而無恐也。故次十力
*辯之。意在易見。此四通名無所畏者。於八
衆中。廣説自他智斷。既決定無失。則無微致
恐懼之相。故稱無所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 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
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
餘衆。如實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
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
牛王在大衆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
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衆。實不能轉。一
無所畏
二漏盡無所畏 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
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衆如
實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微畏相。以是故。我
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
衆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
若魔若梵。若復餘衆。實不能轉。二無所畏
三説障道無所畏 佛作誠言。我説障法。若
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衆。如
實言受是障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
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
牛王在大衆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
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衆。實不能轉。三
無所畏
四説盡苦道無所畏 佛作誠言。我所説聖
道。能出世間。隨是行能盡諸苦。若有沙門婆
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衆。如實言行是
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
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
如牛王在大衆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
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衆。實不能轉。
四無所畏也
十八不共法初門第五十五
  一身無失 二口無失 三念無失 四無
異想 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捨 七
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十慧
無減 十一解脱無減 十二解脱知見無
減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
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
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
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次四無所畏而*辯十八不共法者。諸佛十力
之智内充。無畏之徳外顯。故所有一切功徳
智慧。超過物表。不與世共。欲簡異一切凡聖
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極
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故云
不共也
一身無失 佛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
悲。以修於身。此諸功徳滿足故。諸罪根本拔
故。所謂一切不善。五住煩惱。及習氣倶盡也。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故身無畏
二口無失 無失因縁類。如身無失中説也」
三念無失 佛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
諸深禪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愛及法愛故。
於諸法中。心無著故。得第一安隱處故。一切
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
四無異想 佛於一切衆生。無分別無遠近
異想。平等普度。心無簡擇。如日出普照萬物
是爲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佛心一切細微亂盡離。常在
禪定故。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捨 佛於一切法。悉皆照知方
捨。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捨者。故名無不知
已捨
七欲無減 佛知善法恩故。雖具衆善。而常
習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無減心無厭足
故欲無減。譬如轉輪王馬寶。雖復一日周行
四天下。遍意遊不足
八精進無減 佛身心二種精進滿足。常度
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佛於三世諸佛法。一切智慧相
應故滿。足無減故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成就圓極故。名慧無減
十一解脱無減 佛具二種解脱。故名解脱
無減。何等爲二。一有爲解脱。謂無漏智慧相
應解脱也。二無爲解脱。謂一切煩惱。都盡無
餘也
十二解脱知見無減 佛於一切解脱中。知
見了了分明。故名解脱知見無減。所謂有爲
解脱。無爲解脱。時解脱。不時解脱。慧解脱。
倶解脱。不壞解脱。八解脱。不思議解脱。無
礙解脱等。分別諸解脱相牢固。是解脱知
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佛先知。然後隨
知起一切身業。故有所現處。無非佛事。利
益一切。故名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類如身業中分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類如身業中分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佛智慧照知過去
世。盡過去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
法。悉遍知無礙也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佛智慧照未來世。
盡未來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
悉遍知無礙也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佛智慧照現在世
盡現在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
悉遍知無礙也
大慈大悲初門第五十六
  一大慈 二大悲
次十八不共法而*辯大慈大悲者。諸佛得十
八不共法等法。常在大慈悲住故。慈善根
力。普熏三業。於十方世界普現而作佛事。利
益一切。故次而*辯之。釋慈悲之名。雖同四
無量中。而體殊別。非可爲類。故至極果。方得
受於大名也
一大慈 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
能實與一切衆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云
慈能與樂。若四無量中慈。雖心念與樂。而衆
生實未得樂。故不名大也。有二種與樂。一住
大慈三昧。慈力冥熏。隨所應得樂衆生。各得
安樂。二慈三昧力。普現三業。隨有應得樂衆
生見聞知者。各獲安樂。故名大慈。即是如意
珠王身也
二大悲 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
能實拔一切衆生世間苦。分段生死苦。及變
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雖
心念救苦。而衆生實未得脱苦。不名大悲也。
有二種拔苦。意同慈中分別。但有拔苦之異。
故名大即是藥樹王身也
三十二相初門第五十七
  三十二相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
次大慈大悲而*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
音。三念處等四科者。至論法身虚寂。豈有形
聲心識之可見聞知乎。但以慈悲之力隨有
應見清淨三業之機。而得樂免苦者。即便爲
現端嚴相好。及妙音聲平等三念。與樂拔苦
之縁。故次慈悲而*辯相好八音三念處也。今
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發攬而可
別。名之爲相。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
以表法身。衆徳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徳。
可崇人天中尊。衆聖之王。故現三十二相也」
一足下安平如奩底 二足下千輻輪相 
三手足指長勝餘人 四手足柔軟勝餘身分
 五手足指合縵網勝餘人 六足跟具足滿
好 七足趺高好根相稱 八如伊尼延鹿
王腨纖好 九立手摩膝 十陰藏相如馬王
 十一身縱廣等 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
軟 十三毛上向青色柔軟右旋 十四金色
光其相微妙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 十六皮
膚薄細滑不受塵水不停蚊蚋 十七兩足下
兩手兩肩項中七處滿 十八兩腋下滿 十
九身上如師子 二十身端直 二十一肩圓
好 二十二四十齒具足 二十三齒白淨齊
密而根深 二十四四牙最白而大 二十五
頬車如師子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
 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髮際 二十八梵音
深遠如伽陵頻伽聲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 
三十眼&T030004;如牛王 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如兜
羅綿 三十二頂肉髻成
八十種好初門第五十八
  八十種好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
次三十二相而*辯八十種好者。相好乃同。是
色法皆爲莊嚴。顯發佛身。但相總而好別。相
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
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辯好也。通云好者
可愛樂也。以八十種好莊嚴身。故天人一切
之所愛樂。故云好也。即是以慈修身故。有此
清淨相好之身業也
一無見頂相 二鼻高好孔不現 三眉如初
月紺瑠璃色 四耳輪輻相埵成 五身堅實
如那羅延 六骨際如鉤鎖 七身一時迴如
象王 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 九爪
如赤銅色薄而細澤 十膝骨堅著圓好 十
一身清潔 十二身柔軟 十三身不曲 十
四指長纖圓 十五指文藏覆 十六脈深不
現 十七踝不現 十八身潤澤 十九身自
持不逶迤 二十身滿足 二十一容儀備
足 二十二容儀滿足 二十三住處安無能
動者 二十四威振一切 二十五一切樂觀
 二十六面不長大 二十七正容貎不撓色
 二十八面具滿足 二十九脣如頻婆果色
 三十言音深遠 三十一臍深圓好 三十
二毛右旋 三十三手足滿 三十四手足如
意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三十六手文長 三
十七手文不斷 三十八一切惡心衆生見者
和悦 三十九面廣姝好 四十面淨滿如月
 四十一隨衆生意和悦與語 四十二毛孔
出香氣 四十三口出無上香 四十四儀容
如師子 四十五進止如象王 四十六行法
如鵝王 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 四十八一
切聲分具足 四十九四牙白利 五十舌色
赤 五十一舌薄 五十二毛紅色 五十三
毛軟淨 五十四廣長眼 五十五孔門相具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色 五十七臍不
出 五十八腹不現 五十九細腹 六十身
不傾動 六十一身持重 六十二其身
 六十三身長 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 六
十五四邊光各一丈長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六十七等視衆生 六十八不輕衆生 六
十九隨衆生音聲不増不減 七十説法不著
 七十一隨衆生語言而説法 七十二發音
報衆聲 七十三次第有因縁説法 七十四
一切衆生不能盡觀相 七十五觀無厭足
七十六髮長好 七十七髮不亂 七十八髮
旋好 七十九髮色青珠 八十手足有徳相
坐禪三昧經云胸有
徳字手足有吉字
八音初門第五十九
  一極好 二柔軟 三和適 四尊慧 五
不女 六不誤 七深遠 八不竭
次相好而*辯八音者。若佛以相好端嚴。發見
者之善心。音聲理當清妙。起聞者之信敬。故
次相好而明八音也。此八通云音者。詮理之
聲。謂之爲音。佛所出聲。凡有詮*辯。言辭清
雅。聞者無厭。聽之無足。能爲一切。作與樂拔
苦因縁。莫若聞聲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
八音清淨之口業
一極好音 一切諸天賢聖。雖各有好音
之未極。佛報圓極。故出音聲清雅。能令聞者
無厭。皆入好道。好中之最好。故名極好音也」
二柔軟音 佛徳慈善故。所出音聲。巧順物
情。能令聞者喜悦。聽之無足。皆捨剛強之心。
自然入律行。故名柔軟音
三和適音 佛居中道之理。巧解從容。故所
出音聲。調和中適。能令聞者。心皆和融。因
聲會理。故名和適音
四尊慧音 佛徳尊高。慧心明徹。故所出音
聲。能令聞者尊重解慧開明。故名尊慧音」
五不女音 佛住首楞嚴定。常有世雄之徳。
久已離於雌軟之心。故所出言聲。能令一切
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名不女音」
六不誤音 佛智圓明。照了無謬。故所出音
聲。詮論無失。能令聞者。各獲正見。離於九十
五種之邪非。故名不誤音
七深遠音 佛智照窮。如如實際之底。行位
高極。故所出音聲。從臍而起。徹至十方。令近
聞非大遠聞不小。皆悟甚深之理。梵行高遠。
故名深遠音也
八不竭音 如來極果。願行無盡。是以住於
無盡法藏。故出音聲。滔滔無盡。其響不竭。
能令聞者尋其語義。無盡無遺。至成無盡常
住之果。故名不竭音也
三念處初門第六十
  一不一心聽法不以爲憂去 二一心聽者
 不以爲喜 三常行捨心行
次八音而*辯三念處者。既八音爲物開演正
法。聽者善惡不同。必有信毀違順之別。若無
三念之徳。豈能心地坦若虚空。泯無憂喜之
相。故次八音而*辯三念處也。此三通名念處
者。慧心能縁。名之爲念。平等之理。不増不減。
謂之爲處。佛以慧心。縁於平等不増不減之
理。是以違順學者。心無憂喜之相。故三通名
念處。即是以慈修意。能現平等清淨之意業

一不一心聽法不以爲憂 佛智了達不一心
聽法之人。平等法界中。減退相畢竟不可得。
故無憂相也
二聽者一心不以爲喜 佛智了達聽者平
等法界中。増進相畢竟不可得。故無喜相也」
三常行捨心 佛智了達。一切衆生。即大涅
槃。不可復滅。故於一切言説。利益衆生中。常
行捨心也。故金剛般若經云。如是滅度無量
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
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