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天台菩薩戒疏 (No. 1812_ 明曠刪補 ) in Vol. 40

[First] [Prev]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有下擧失顯持。初言微塵者如俗中云臣
於國無塵露之功。涅槃經如護浮嚢微塵不
犯。此擧極小以之爲況。次擧失中又二。初明
現失十利。次明當報三途。初文者違本弘誓
不悔不失法菩提心息。故言不得現前發菩
提心。粟散國王及轉輪王由戒爲因。因失果
亡故云亦失等。比丘及尼等既失於戒報入三
惡。豈得爲人證於次位。故云亦失比丘比丘
尼等。十發趣等者列失次位。前四是因。佛性
常住妙果者妙覺之果也。佛性常住亘於始
終。今對極位謂。佛性常住家果故云妙果。亦
如仁王不明等覺。次明墮三惡中。毀禁不同
故報入三惡。聞法奢促也。父母慈育恩深。三
寶救護之極可恃可怙。既不聞名恃怙無地
故偏擧也。劫者時也。成住壞空各二十増減。
一箇増減爲一小劫。二十増減爲一中劫。八
十増減爲一大劫云云以是等者結勸三等下
指廣。二者初勸學。次指廣本。此經廣本有八
萬威儀品也




天台菩薩戒疏中
 天台沙門明曠刪補 
次明四十八輕。簡異十重故得輕名。非無過
累故名爲垢。於中爲三。初結前生後。次別釋。
三總結。初如文。次釋爲五。初三十爲三。次二
九爲二。初十又二。初釋。次結勸指廣。初釋爲
十。初不敬師長戒。菩薩理應謙卑敬養一切
有情。況於師長輕慢違行之甚。故制居首。別
具四縁。一是師長。二知是。三故起輕慢。四身
心不敬便犯。就文爲三。初標名勸受。次既得。
下示行令持。三而菩薩下止作結犯。初文國
王即人中粟散王也。轉輪即鐵銅等聖王也。
鐵輪王一天下。銅輪王二天下。銀輪王三天
下。金輪王四天下。文武百官此等貴位若不
受戒鬼神不護。何以統御蒼生。故勸應先受
等。言諸佛歡喜者順諸佛律儀義當咸歡喜。
次文言上座等者。僧中上首善御大衆亦當師
義。和上阿闍梨略如前釋。同學上座名大同
學。同一正見名爲同見。同一行者當名爲同
行。而菩薩下止作結犯。言憍心等者自高爲
憍輕他曰慢。二名癡由止孝順故憍慢也。以
自等者擧重況輕。應賣身以酬近成之澤。況
生輕慢。故結犯也。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琉璃
四頗梨五赤珠六車&T027012;七瑪瑙。百物者通擧
所有也。若不爾者若不孝順恭敬供養等耳」
第二不飮酒戒。酒是惛狂之藥。重過由此
而生故制罪也。別具四縁。一是眞酒。二眞
酒想。三無重病縁。四入口便犯。律中不通
誤飮。此文乃制故。就文爲又二。初標名擧過
制令止惡。次若故下遺制結犯。初言酒器者
盛酒空器也。空器尚犯況勸酒耶。獄出報生
雜類乃至蛐蟮。故云無手。教人等令飮尚乃
不應何況自飮。故並結犯。結犯可知
第三食肉戒。菩薩理忘身濟物。何容反食衆
生身分故制罪也。別具三縁。一是有情之肉。
二起肉想。三入口便犯。就文爲二。初標名彰
過制令止惡。次若故食下遣制結犯
第四食五辛戒。菩薩所居身口香潔。反食薫
穢賢聖遠之。是故制犯。別具四縁。一是五辛。
二五辛想。三無重病縁。四食便犯。就文爲二。
初標人列名制令止惡。次若故下違制結犯。
初文一大蒜俗云
葫是
二革葱即韭
薤等
三薤只是
葱等
四蘭葱
蒜野
蒜等
五興渠荖蒠
䓔蒺
次結犯如文
第五不教懺悔戒。菩薩愍物應擧過示人令
其改往務存清潔用先正道。下救黎元上維
聖法以報佛恩爲益甚。故制令愼。別具五縁。
一是犯戒之境。二知彼所犯。三無別違縁謂惡
律多
四作覆藏心。五共同法事便犯。就文爲二。
初標名列事制作。次而菩薩下止作結犯。五
戒者一不殺二不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
飮酒。食肉終身制五名爲五戒。八戒者一不
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五同上六不坐臥高廣大
床七不著花香瓔珞及油塗身八不自作樂及
故往觀聽過中食
爲本也
此八戒隨受長短。若全若
分並皆得也。加捉錢寶及過中食即十戒也。
毀禁者犯二百五十等。七逆如下釋。八難者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州五長壽天六世
智辨聰七諸根不具八佛前佛後。此八是果。
果由因剋見所犯因可令懺悔。其因者何。謂
毀戒墮獄因。慳貪餓鬼因。無慚畜生因。爲求
人間長壽持三歸五戒即北州因。爲求天樂
持八戒等即長壽天因。不爲解脱集學世俗
防護三業即世智辨聰因。折損有情身分毀
謗正法諸根不具因。不思惟修習大小觀法
生佛前佛後因。應學佛慈悲示令改往。萬行
宗趣三徳爲依。若自若他標心五悔。懺悔居
其首擧一攝諸故云應教懺悔。次文同住者
同處也。貪利等同名同僧利養。布薩者此云
淨住。餘文可見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諸佛所師所謂法。尊人
重法進道卑心。而反踞傲輕慢人法。失道之
本莫不因茲。故制犯也。別具四縁。一見大乘
解行之人。二知是。三故起慢心。四不供養請
法便犯。就文爲二。初標名敍事勸作。次止作
結犯。初文邑者村也。故管仲相齊三十家爲
一邑。三時者小食中食及非時漿等。日食三
兩金等者擧重呪輕。末代知法替補佛處。波
崙啓髓於無竭。善財忘疲於法界。況捨金等
意令重法情深擧爲況耳。三時者一日之中
分初中後。若不下止作結犯如文
第七懈怠不肯聽法戒。初心菩薩觸事面牆。
理須四方尋師學道。而反住處有講不聰。日
夜抱迷身心越逸空納信施。當報非他故制
犯也。別具四縁。一自不解法。二有講大乘處。
三自知有。四故不聽受便犯。就文爲二。初標
人法列處而勸聽受。即制作成持。次若不下
止作結犯。前後例知。初文云有講法者通標
戒定慧法。毘尼下別列。毘尼即律。多詮戒學。
經詮定慧即大三學。次文可知
第八背正向邪戒。菩薩大士佛性爲心。背大
乘習學邪小罪逾七逆。外道爲儔故制犯也。
別具四縁。一是大乘戒定慧法。二作彼想。三
言乖心背。四捨圓學偏便犯。就文爲二。初標
心口背正。次而受持下擧過結犯。初文言常
住經律等者倶是大乘。詮實相理名常住也。
文言惡見者二乘空邊之惡。外道有邊之惡。
並名爲惡。故涅槃經迦葉自敍。未聞圓常四
徳之前名邪見人。邪豈非惡。而受持三字冠
下諸句。受持一切禁戒者非正律儀。鷄狗等
戒不爲解脱並名邪見。邪見多含故云一切

第九不瞻病苦戒。菩薩之人大悲爲體。見病
不救彼此傷慈。退失菩提。良由於此。別具四
縁。一是病苦。二病苦想。三自無病等之縁。四
嫌心捨去便犯。就文爲二。初標名敍事制作。
次而菩薩下止作結犯。初言八福田者。三
寶爲三父母爲五六病人七曠路穿井八津濟
造橋。聖人四果及和上等並僧寶攝。故大乘
經中菩薩二乘並名僧也。此從所濟尤要不
從福田濃淡。亦如法華。罵佛罪輕毀人罪重。
有待之身對讃毀縁心易轉故。次文可見
第十畜諸殺具戒。害生之器名爲殺具。藏擧
收攝故名爲畜。菩薩常應捨諸所有。反畜殺
具擬損衆生。日夜増罪名惡無作。是故制也。
別具四縁。一是殺具。二知是。三無開縁律中
開畜。
爲誑
賊故
四故畜經日便犯。就文爲三。初標名列事
制止。次擧重況輕。三違制結犯。初言刀杖等
者本爲害生作者是也。但是殺器皆不得畜
故云一切。次而菩薩下擧重況輕。律云以怨
除怨怨終不除。唯有解怨怨乃息耳。怨若未
害誠心敬養。若已被害自達宿縁。怨怨相報
酬之反。故殺父母制不加報。若故下違制結

如是下結勸。指廣言六品者。梵網大本有六
六品恐是品名。以彼品中明六根等六六法
故名六六品。彼猶廣釋是故指之。第二二十
爲二。初釋次結勸指廣初文自十。初通國使
命戒。第十一傳信往還名通國使命。命即使
也。&MT01801;上人之命故名爲使。菩薩理應靜縁進
業善和諍訟慈救爲懷。今乃通致四方使命交
戰。既成邪命殊乖道儀是故制也。別具四縁。
一二國二軍。二爲利養等。三傳言彼此。四二
國交戰便犯。就文爲二。初標人列過。興師者
所類
謂將師也。次而菩薩下擧況結犯。言國賊
者合會相殺。義之如賊
第十二傷慈販賣戒。菩薩資身理須如法不
違慈救。今販賣人畜市易棺材招世譏嫌。深
乖道望故制犯也。別具四縁。一是非法之物。
二知是。三興易。四事成便犯。就文爲二。初標
名顯過。次擧過結犯。初言良人奴婢者二類
不同。他人劫來傳傳興販。若劫者盜戒所收。
六畜者牛馬猪羊鷄犬。且據家養者爲言。次
若故下結犯如文
第十三無根重罪謗他戒。闕見聞疑名爲無
根。重罪加誣稱之爲謗。菩薩運懷互相讃美。
使法門光顯勝徳外彰。今反加誣塵黷賢善
外招譏醜。惱境非輕故制犯也。別具八縁。一
前人無所犯事。二知無犯。三無見聞疑。四知
無見聞疑。五起惡心。六心加誣重罪。七有所
對境。八言章了了便犯。就文爲三。初標名顯
過。次教起對治三擧過結犯。初言惡心者妒
賢嫉能非爲利益並名爲惡。良人等者外相
無惡曰良。内心調柔爲善。大乘戒定智慧之
法自軌軌他。受持讀誦解説書寫並名法師。
曾蒙訓誨。三尊七證依止上經。並師僧攝。末
代佛法付囑國王大臣官長貴勢之人。外護
之恩常須頂荷。願行相資及晷無忘寧容謗
説。次於父母下教起對治。孝順於尊慈悲於
下。既禀佛戒於師僧等。類若六親故云父母
等。謂和上同父母闍梨如伯叔兄弟等。三而
反下擧過結犯。墮不如意處者地獄別名也。
説謗於他令意減損名不如意。此即因也。當
報三途自意不如即是果也
第十四放火燒戒。火性焚蕩損物非輕也。既
已非時寧容故放。所以制犯。別具五縁。一是
山林。二知是。三起惡心罪。四非開時。五故放
便犯。就文爲三。初標名列過。次不得下正制
止惡。三若故燒下違制結犯。初又二。初列無
主物。初言惡心者報酬嫉財畋獵等也。爲護
生命。有情無情此時興盛故制時也。次若
燒下列有主物。約損財邊不論時節。二三如

第十五化法違宗戒。授人軌範名爲化法。乖
本所學故曰違宗。大士弘願須授大乘使群
生反源。三寶無賛今反教邪小。陷溺前人情
過不輕是故聖制。故淨名云。以大悲心讃于
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説法。別具四
縁。一對前縁。二起惡心。三教邪小法。四前人
領受便犯。就文爲二。初標名敍事制教大乘。
次而菩薩下擧過結犯。初言自者從也。始從
佛弟子終至一切也。使發菩提心者通初心
也。次列三位略十地等。並應令知故云一一
等。次文可見
第十六規利倒説戒。因法求財名爲規利。前
後不次名爲倒説。虚己濟物菩薩本懷。順教
宣愓無違聖旨。今乃反規財利倒説眞乘。出
自胸矜妄稱佛教。既招罪釁自陷陷他故制
犯也。別具四縁。一有求法之人。二自解大法。
三爲利養。四倒正法便犯。就文爲三。初標名
制學。次見後下教用化方。三而菩薩下擧過
結犯。初言好心者縁理發心自他兼濟名爲
好心。先制集學菩薩律儀故云大乘等。次令
敷演訓物故云廣開解義味。所詮之旨爲義
義理適神名味。次教用化法中。先令爲説苦
行意在使其重法輕生。非謂即捨身命燒身
臂指。若即捨身法爲誰説。次然後下教令爲
其説法儀式。言次第者圓乘階位行解宛然。
不同暗者言無修證。既迷眞俗三學失儀。犯
説非犯非犯説犯。以空爲有現有言空。順物
乖聖意在苟求即非次第。非次名倒故結犯
也。言謗三寶者説三寶空背鱠經屏皆因於
此。謗豈過之
第十七恃勢求財戒。託附官威名爲恃勢。乞
索取物名曰求財。菩薩理應給濟群有不惜
身命無吝纖毫。今反依附勝人強乞財物。逼
惱前境不顧所宜。是故聖制。別具六縁。一自
爲名利。二親近王等。三恃勢。四逼惱求財。五
前人強與。六領受便犯。就文爲二。初標名列
過。次都無下擧過結犯。初言自爲等者求名
利擁己也。惡求者邪命自活並名爲惡求。無
厭足故曰多求。次文言無慈心者於境生惱
名無慈心。不從佛教少欲知足名無孝順
第十八無知爲師戒。索非所解名曰無知。妄
稱物軌故云師也。菩薩理應藏名隱徳庶事
推仁。今反不學無知。詐爲師範自累累人故
聖制也。別具四縁。一性非暗鈍。二故不習學。
三隱愚詐智。四自爲他師便犯。就文爲三。初
標名制學。次而菩薩下示其過非。三一一下
擧過結犯。初文通制三學故云十二部經。次
日夜下別制誦戒。十二部經者新名十二分
教。謂大小教各有其分開權顯實無非一圓
十二分也。一修多羅。此云法本。即長行直説
也。二伽陀。此云不重頌。即孤起偈。如深達罪
福相等是也。三本事。梵云伊帝目多伽。即説
他因縁事也。四本生者。梵云闍陀伽。即佛自
説因時生事。五未曾有者梵云阿浮陀達磨。
即佛現神變衆生驚駭而得此名。六因縁者
梵云尼陀那。因事制戒因問而爲説也。七譬
喩者梵云阿波陀那。八祇夜此云重頌。頌長
行也。九優婆提舍。此云論議。問答往復也。十
方廣者梵云毘佛略來夜
即廣平之理也。十
一無問自説。梵云優陀那。十二授記梵云和
伽羅那。故知此戒結華嚴經通具十二。思之
可知。佛性之性者。解理即佛性。佛性即我性
故云也。戒之本源故偏擧耳。次文言偈者如
前略釋。因縁者如十重等各有因縁。三擧過
結犯如文
離間賢善戒。第十九。禀性柔和名爲賢善。乖
隔彼此故云間。善和諍説訟菩薩所宜。今反
離間欺謗妨癈正修故聖制也。別具四縁。一
是賢善。二起兩舌離間之心。三傳言往來。四
前人領解便犯。言比丘者乞士破煩惱怖魔
始終名比丘也
第二十不行救生戒。別具四縁。一見殺生。二
無慈心。三有死亡衰厄。四有如法法師不請
講解便犯。就文爲二。初標名敍事。次若不下
止作結犯。初又二。初明非親慈救。次若父母
下明慈濟六親。初言一切地水等者。謂衆生
身皆禀四大。過現雖殊所禀無別。故殺彼今
之四大即是殺我過去之故身也。餘二如文。
次如是下結勸指廣如文。第三三十爲二。初
別釋。次結勸指廣。初文自十
第二十一無慈報酬戒。行乖與樂名曰無慈。
故心復怨名稱報酬也。菩薩理應怨親平等
常懷忍辱無捨慈悲。今乃復酬以暢嗔恚。沈
淪苦海累劫怨酬何名出家入道之士故聖制
也。別具四縁。一是怨境。二起嗔心。三興方
便。四酬竟便便犯。就文爲三。初標名擧過
制止。次尚不下擧輕況重。三而出家下擧過
結犯。初言殺生報生者殺命長生永乖乖佛
教旨。怨息無由故云不順孝道。次文言尚不
等者出家制不得畜。在家開畜。不得非理打
罵起業。況故等者正況復酬。既一切男女是
我父母及我故身。今乃以殺相酬義當於迹
故通云七。重外加一輕垢也。三結犯中有本
無出家字。天宮云。據梵網大本合有。凡發大
心禀菩薩戒並名出家菩薩。故淨名云。夫
出家者爲無爲法等
第二十二輕慢法師戒。訓誨有軌名爲法師。
故不虔恭名爲輕慢。菩薩理應輕生重法。雪
山從鬼請。天帝拜畜爲師。慢如高山雨水不
停早如江海萬流歸集。今棄其所知觀其種
姓失大法利故聖制也。別具四縁。一新學無
知。二他卑有徳。三自恃生慢。四不往諮受便
犯。前明現講不聽此制不別諮受。就文爲三。
初標名擧過。次其法師下出所慢之境。三而
新學下擧過結犯。初言有智等者解知世法。
文無再覽故云聰明。曾有職任而云高貴。當
世聖族名爲大姓。了達經史稱之大解。招世
財食名爲大福。饒財下釋大福義。以此下總
結慢意以猶用也。用此聰明乃至大福而生
憍慢。次文可見。三結犯中。言第一義諦者圓
常之理爲教行本。故偏擧之。教行無依非好
師也
第二十三輕人僻説戒。菩薩理應謙虚攝物
不憚劬勞。今乃依倚勝人恃勢輕物故制犯
也。別具四縁。一自稱大乘。二新學請問。三恃
勢輕慢。四不好爲答便犯。就文爲三。初明求
法之人。次若法師下明自恃之相。三而新學
下擧非結犯。初文中初明時節故云佛滅度
後。發圓三聚四弘之心是以言好。言於諸等
者示其勝境。故經云。敬像如眞佛得福亦復
然。於佛像前自制要期領納戒品名爲自誓。
好相者如下明之。便得受戒者得好相竟。即
自受三歸自宣懺悔自受十戒自牒羯磨。但
出自口與師爲異。言若現前等者明從師身
有戒故不須好相。餘二如文
第二十四捨眞集僞戒。菩薩理應依於了義
棄凡小之瓦礫取如意之寶珠。今反背眞集
僞障道尤故制犯也。別具三縁。一有大乘。二
不修學。三集邪小便犯。就文爲三。初總標名
列出不集之法。次而捨下擧譬顯於捨正學
邪。三是斷下擧非結犯。初言正見等者。正見
能知之智。正性即所縁之境。正法身者境智
不二。應物現形無非正法。故經云。吾今此身
即法身也。大乘所詮宗極於此。從因至果無
出三身。故擧不學勸令修習。次文者無作道
品七科法門譬於七寶。自此之外非圓實道
並名邪見。由不體權。是故結犯。達權即實順
佛化儀。四悉適時正助合行。邪正理一則非
犯限。經云以方便生是菩薩解。三結犯中言
斷佛性者。理性體遍於偏圓。由心隔異捨此
學彼。行三因性而不現行故爲斷。性徳天然
常住不變何斷之有。今從修得結非成犯
第二十五不善和衆戒。制御法侶行藏得名
所名爲和衆。統領乖戒而云不善。既爲衆生
須合軌儀守護資財善和諍訟。今反訓誘非
法乖各僧徒。是故聖制。別具三縁。一身爲衆
主。二無慈護心。三令衆不和及損三寶物便
犯。就文爲三。初標列衆主。次應生下制令依
法。而反下違制結犯。初出時節。即如來滅後
遺法住持要藉衆主故偏擧之。一傳教之人
謂説法主。二住持人謂行法主。三綱維處衆
謂僧房主。四引導内外修治塔寺謂教化主。
五傳授禪要謂坐禪主。六領衆遊方謂行來
主。次文二意。一制令和衆。二制守財物。三結
犯中由無法訓衆乃令自他不用而用名爲無
度。自無盜心但結輕垢。若其潤己及三寶混
和亦同聲門互用得重
第二十六待賓乖式戒。凡是釋侶方外之賓
衣鉢自隨己。法界爲主之法接待有方。庶得
解其疲勞資給闕乏。今乃知事越僧法衆利不
均。同師之義永乖。十方僧次徒設。損財失法
是故聖制。具四縁。一先住僧房等。二有出家
菩薩僧。三知是。四不供給獨受利養便犯。就
文爲三。初擧同類人處。次先住下制令供給
依次差請。三而先住下擧非結過。初文五處。
一僧坊中即出家菩薩所住之處。二舍宅城
邑即在家菩薩所住之處。亦是俗家有僧居
處。三國王宅者即王家中。四乃至者謂非常
居處一夏同住。住處既多不可遍説故云乃
至。五大會中謂設會處見後來菩薩皆須接
待。次文中初制迎送供給。初明有物事事給
與。次明無物割肉賣身。謂傭力資給等賣身
通在家出家二衆。賣於男女多局在家。若有
等者制同利養。故言有利養分等。三結犯中
違教不仁故喩畜生。非求聖果之徒云非沙
門。沙門桑門西國出家之通號也。四姓出家
同稱釋種。既乖法式釋門不收故云非釋種

第二十七別受他請戒。佛性平等僧貴和同。
財利無偏如水乳合。今別受請令施不均自
獲侵奪之愆。施主失平等之福。彼此倶損是
故聖制。故應供行經云。受別請者定失四果。
七劫不見佛。五百大鬼遮其前五百大鬼隨
其後。爲僧寶中有佛化僧四道果僧菩薩之
僧七賢僧凡夫僧。欲令四方施主得如是。制
不得受別請也。別具四縁。一身在衆二施主
別請。三受。四取物便犯。就文爲二。初明不應
之意。次自己用下擧過結犯。初言屬十方現
前僧也。言八福田者聖人即四果等并及師
僧寶攝。僧雖是八中之一義含多種之人。佛
亦示在僧中故云諸佛僧。即父母十方病僧
通有物分。不出法及橋并三福田者。十方僧
物義不該彼但通於五。故云及八福田中乃
至父母病人物。次結犯者十方人多。又無盜
心犯輕垢耳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凡求勝福須託僧次良
田情無曲私施有平等。今乃別請知己簡棄
餘人。非唯闕法供之通心。蓋是俗中之曲廗。
彼此我招過是以制之。別具六縁。一自是施
主。二設衆會。三有僧衆。四故別請。五行親。
六取物便犯。若僧次外及他力所逼要令別
請無犯。就文爲三。初列請僧之人應求示導。
次知事下正明請法。三若別下違制結犯。初
文擧其三類犯局二衆。一切檀越不受戒。人
順教得福違則無罪。次文言即得十方賢聖
僧者。心普理通一攝一切。言而世人等者故
優婆塞戒經云。鹿子母別請五百羅漢。鹿子
令阿難送食與佛。佛問阿難。鹿子僧次請一
人不。阿難言。癡人雖請五百羅漢不如佛次
一人。第三結犯中言是外道法者。佛法之外
名外道法。非外外也。律約聲聞開受別請。故
知七佛並約聞菩薩無別請法。七佛者皆在
此土應化示迹。百劫之内長壽諸天咸所曾
見多引爲證。欲使信者有所憑故。謂過去九
十劫初一佛名毘婆尸。亦名維衞。中間諸劫
無佛。至第三十一劫有二佛出。一名尸棄亦
名式。二名毘舍浮亦名墮葉。此第九十一賢
劫千佛應出。四佛已過。一拘留孫。二拘那含
牟尼。三迦葉。四釋迦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邪法活命故云邪命。
有四種。一方邪謂通國使命。二維邪謂醫
方卜相。三仰邪仰觀星宿。四下邪謂種植
根栽五穀等類。菩薩理應慈心愍物。諸有
所作福不唐捐如何爲利。邪求兼行惡術不
淨活命無慈損生。下信心上乖聖旨所以制
犯。別具三縁。一爲利養。二習惡妓術。三所
爲事訖便犯。就文爲三。初標邪命之心。二反
賣下列邪命之事。三都無下擧非結犯。初如
文。次文初列邪命方法。坐居店肆眩惑於人
名販賣男女。亦有賣男色與於女也。自手作
食者惡觸非法。自磨自舂者壞生兼惡觸。此
並下邪隨類淨之則通自手避譏謙故。占相
等者占色相聲判釋祿命因。捨正歸邪求官
護職。或自染習損壞道儀。或爲人解夢説凶
道吉。令其邪倒求神祷鬼。或占胎内是男是
女。呪謂呪咀左道爲利損物殯命。術即邪術
符書厭祷禁斷勝縁。或動道俗並是維邪及
仰邪攝。術通星像故。言功巧者書畫彫剋
泥素竹木縁務妨道故。調鷹下次列惡伎。縫
合鷹眼令喫氈毛等使其調順以擬畋獵。和
合百種等毒藥非一言百。損命害物通得毒
名。蛇毒者取於蛇毒以傷物命。生金銀毒
者藥名也。謂生金銀即是毒也。蠱毒者世相
傳云。取百種虫蛇置一甕中相食強者即名
爲蠱。故有猫等不同並損物命亦下邪攝。三
結犯如文
第三十時月媒嫁戒。持戒如護明珠。今反謗
説空媒嫁男女。致令年三月六行殺盜非違
法慢時長自他惡。是故聖制。別具四縁。一惡
説空。二通致男女。三是年三月六之時也。四
自他行殺盜等便犯。自行雙結二罪。爲他之
因但結輕垢。就文爲三。初總標犯境。次於六
齋日下出所犯之時。三作殺生下違制結犯。
初言惡心者説無三寶也。内無信心執空行
惡委博養生。故云詐現親附。次出行在有中
之相。故云爲白衣等。次文中言六齋日者初
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智論問曰
何故六齋日制受八戒。答是惡鬼奪命不吉
之日故。劫初聖人相教令持齋受戒避八凶
衰。四天王經中説。此之六日使者太子及四
天王自下觀察。若持齋戒孝順父母上白帝
釋。諸天心悦増益天衆。減損脩羅鬼神遠去
住處安穩。若不爾者諸天不悦。言減損諸天
修羅盛。天地本起經説。劫初有異梵子修外
道行。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過十二
歳爲天王所責願生惡子。當時火中有八鬼
出身黒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從此生。
故劫初聖人制此六日持齋受戒。善生經云。
是外道祠祀之日也。年三長齋月者正月是
衆生現生之初。五月是興盛之中。九月是欲
藏之始。又世傳云。天帝分月判四天下。正月
南天二月西天三月北天四月東天五月南
天。乃至九月還至南天。雖未見正教深有其
理。三結犯如文。次如是下結勸指廣。言制戒
品者大本之中有此品也。次明二二九爲二。
初九又二。初正釋。次結勸指廣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菩薩發心慈救爲本。
況見尊危輕心棄捨。内闕孝心外乖慈愍故
制犯也。別具四縁。一見三寶等在危。二生知
見想。三無慈愍心。四不救贖便犯。就文爲三。
初標名約時列危難事。言父母者諸佛菩薩
能生法身。故彼形像即父母形像。而菩薩下
制作成持。三若不下違制結犯並如文
第三十二畜造非滅戒。菩薩畜造須合軌儀
内有仁慈外無侵害。今反畜造非法之物販
賣與人。自他増過故制犯也。別具四縁。一是
非法物。二恃勢。三惡心。四故畜販賣便犯。就
文爲二。初標名列不應之事。次若故下違制
結犯。初有六。一販賣殺具。二畜輕秤小斗。三
因勢取財。四害心繋縛人畜。五破壞成功。六
長養猫狗。此之六物並能損害故制畜用。財
物入手屬前盜戒。今從不應故結輕垢。結犯
如文
三十三觀聽惡作戒。菩薩理應靜處思微執
持聖典。今反觀聽非法身行惡作乖法招譏
故制犯也。別具三縁。一有所對事。二惡心視
聽。三見聞便犯。就文爲三。初標能犯之心。二
觀一切下擧過防禁。三若故下違制結犯。初
言惡心者不爲和解慶快無明名惡心也。次
文多意。初觀鬥者鬥謂鬥打倶通身口。軍陣
兵將即王者軍劫賊等。鬥即賊等軍。若自若
教若試若戲並不得觀故云等也。亦不得下
止聽音樂。若他爲供養順世觀聽無染不犯。
不得下止雜戲也。樗蒲四數圍碁可知。波羅
塞戲者西國兵戲。二人各使二十玉象。此方
亦有畫板爲道。以牙爲子諍得要路即爲勝
也。彈碁者以指彈碁子得遠爲勝。六博者只
雙六也。拍毬者趯他暦反
跳貎也
毬打毬也。亦云拍
毬其義一也擲石者時云擲石者時云擲扡
投壺者投錢杖等於彼孔中入者爲籌。牽道
者時云圍直。二人相對各十二子。直三則敗
故名牽道。八道行成者八道交絡行當如城
也。爪鏡等者止邪術也。西國術師以藥塗
爪中現吉凶也。芝草等者此等三事以呪呪
之知吉凶故。髑髏者西國外道打人頭骨決
知死生因縁等。此方亦有事髑髏神説世休
否。卜筮者決疑也。並是邪術誑惑人心世世
染習無益自他故制犯也。盜賊使命者爲賊
所使助成盜事。從助縁邊故結輕垢。若成盜
業理在重收。三違制結犯如文
三十四繋念小乘戒。菩薩之心四弘無間。是
非汚雜大道難期故制犯也。別具三縁。一不
勤護大。二縁念小宗。三捨大忻小一念便犯。
就文爲二。初標名立制。次若起下違制結犯。
初言護持等者護即守護持謂念持。持有二
種由止惡故戒體無缺名爲止持。順教而修
令戒光潔名爲作持。二持名戒皆由護成。故
三業倶運名護持禁戒。故約四儀制身心。六
時讀誦以禁口。法雨外資心縁理性。堅固難
動故喩金剛。大小等持如浮嚢也。涅槃經云。
譬如有人帶持浮嚢欲度大海。爾時海中有
一羅刹來乞浮嚢。初則全乞乃至微塵悉皆
不與。此譬大小等持之相。分段變易二死深
廣譬如大海。證三徳果猶如彼岸。戒浮嚢無
缺彼岸有期。損如針孔愛見之水漸入身心。
因小致大。六道輪迴喪失慧命名沒海而死。
如草繋比丘者顯成上義。爲護輕遮殉命不
毀故。莊嚴論中賊盜王物遇見比丘恐露其
事。自商議云。我聞比丘不壞生草牽向路傍
以草縛之。王出遊獵説偈問云。我觀此比丘
肥壯而多力以何因縁故草繋不轉側。比丘
答言。我觀此草時此草甚微脆。我若轉側時
恐違如來制。王乃解放。發願護法。念念不去
心者捨也。心心相續不捨刹那。縁一體三寶
發四弘誓願故云常生等。次結犯中言外道
者二乘即外道也。圓道之外故名外道。三十
五不發十願戒。菩薩發願使心不退行有旨
歸。故不發願而制犯也。別具二縁。一不發願。
二發而癈忘便犯。就文爲三。初標名總擧大
數故云一切。次孝順下別列十願。三若一切
下違制結犯如文。次別列中孝順父母師僧
爲二。三願得好師友。四願常教我大乘。五願
常教我十住。六願常教我十迴向。八願常教
我十地。九願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十願堅持
佛戒。堅持佛戒通於初後。故知十願因果具
足。妙覺是所期之極修證究竟故略不列。既
備自行因果自利利他即具化他能所。開解
修行何法不具。一期化法咸攝其中。是故誡
勸刹那不捨故云念念不去。結犯如文




天台菩薩戒疏下
 天台沙門明曠刪補 
三十六對境無誓戒。前之十願勸令通發。今
對境起行。要制身心擧能作難事。而顯持令
識毀禁之陋。故別別於境對治楚毒之言遂
得此事。知非持心相續人情多怠無誓結犯。
別具三縁。一對治起過信施等境。二不興別
誓。三雖發速忘便犯。就文爲三。初標名結前
生後。次作是下列出別誓。三而菩薩下違制
結犯。初結前。持佛禁戒者生後。次文自有一
十三文。初對色境立猛火刀山誓制於身業。
次五對信心供養境誓制身口業。次一對信
心禮敬珍寶境鐵鎚破身誓重制於身業。次
五對五塵制言於意業。後一總身口咸願成
佛道如文。次五對四事者。衣服爲一。飮食湯
藥爲二。房舍爲三。臥具爲四。一對施臥具臥
熱鐵地誓。四對施湯藥百鉾刺身誓。五對施
房舍投熱鐵&T055114;誓。次一如文。次五對五塵中
對見色心刀鉾挑目誓。二對聞聲心千錐攙耳
誓。三對嗅香心千刃割鼻誓。四對嘗味心千
刀斷舌誓。五對觸細滑心利斧斬身誓。故覺
意三昧内約六根對於六塵外約六作。謂行
住坐臥語默作作於此等心達即法界。六度具
足。法界無著即布施。不傷空有即持戒。忍於
二邊不辱中道即忍辱。不雜有無名精。念念
趣中名進即精進。法界體寂即禪定。寂常照
即智慧。六度互融即三十六。一念具足名曰
持心。即是今文不破戒義。次願一切皆成佛
道。即四弘之一一須三資即攝於四。何者不
斷煩惱焉能度他。經云若自有縛能解彼縛。
無有是處不學法門暗於藥病不願成佛度生
不盡。餘三互具准此作之。此是大士本懷對
治之最。故列居後冠前。三十七故入難處戒。
身爲道本藉以進修。既有難縁故入妨道招
世譏謗是以制犯。此有五行。一二時頭陀。二
遊方縁。三坐禪。四安居。五布薩。一一別具四
縁成犯。一是難處。二知有難。三爲修行。四故
入便犯。就文爲四。初明遊止所應。二若行下
列出難處。三一切下制不應入。四若見違制
結犯。初文又二。初略擧三行時節道具。不列
説戒遊方。次而菩薩下別釋五行夏居攝坐
禪也。初言二時頭陀者。二時不寒不熱頭陀
遊方無有妨損。冬寒夏熱但可坐禪。頭陀西
音此云抖藪。抖藪十二種過令成三徳。四分
律中具列十二。衣二表成解脱徳遮成惡故。
食四表成般若徳資慧命故。住處六表成法
身徳。是所依故。衣二者一但三衣二糞掃衣。
食四者常乞食不作餘食法一坐食一摶食。
處六者一蘭若此云寂靜。二塚間。三樹下坐。
四露地坐。五隨坐。六常坐並縁佛性之性。三
觀圓修等破三惑。空觀破見思即般若徳成
報身。假觀破塵沙即解脱徳成應身。中觀破
無明即法身徳成法身。雖三而一即一而三。
十二頭陀理無異轍。言結夏安居者要期此
住也。多制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必無他縁安
居亦善。應云。菩薩大士一心念女言
大姉
我假名
菩薩某甲今依僧伽藍乃至某甲宅前三月夏
安居。四月十六日已後應云後三月夏安居。
房舍破壞修治故三説若在俗
宅除此句也
對首人報言。依
誰持律者。答言
和上此見濫用法界安居者。
既乖眞教。人法倶非。以法界爲所安何須用
結。今文令安乃成徒設壞亂聖法。非魔何謂。
火燧者出火物也。古因燧人出火故名出火
之物爲火燧也。故論云攅燧改火。次別釋中
言十八種物者。三衣爲一。經律各爲一。佛菩
薩像各爲一。餘名可見。經律者得法華意開
權顯實妙理無殊。今從能開即大乘經律。言
布薩者此云淨住。不限多少故下至一人。不
同聲聞衆法局四。若對首心念亦同此文。聞
鍾入堂等説偈並同聲聞無乞歡喜。維那浴
籌時改羅漢爲菩薩浴籌竟打
一下云云
敬白諸佛子等合
掌志心聽。此南閻浮提大唐國某州某縣某
寺僧伽藍所。我本師釋迦牟尼佛遺法弟子
出家在家菩薩二衆等。自惟生死長劫乃由
不遇無上慈尊。今生若不發出離之心恐還
流浪。故於是日同崇三寶渇仰大乘共宣傳
菩薩戒藏。以此功徳資益天龍八部。唯願威
光自在皇帝聖化無窮。大子諸王福延萬葉。
師僧父母常保安樂見聞隨喜宿障雲消。惡
道三途災殃自殄。迴此功徳誓出娑婆。上品
上生阿彌陀佛國打一
諸佛子等諦聽。此菩
薩戒藏三世諸佛同説三世菩薩同學。衆中
有未發菩提心未受諸佛大乘戒者出三説打
一下
諸佛子等諦聽。衆中未發菩提心未受諸佛
大乘戒者已出。汝等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
間。能捨邪歸正發菩提心斷惡修善持菩薩
戒行菩薩行不答能打
一下
諸佛子等諦聽。衆中誰
小小者收護三説打
一下
諸佛子等諦聽。外有清淨
大菩薩摩訶薩入三説
一下
諸佛子等諦聽衆中小
者已收護。外有清淨大菩薩摩訶薩已入。内
外寂靜無諸難事堪可行籌。廣爲布薩。我假
名菩薩比丘某甲爲衆行籌作布薩事。衆當
一心念作布薩。唯願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
受籌三説行籌
竟打一下
諸佛子等諦聽。次行在家菩薩
三説打
一下
諸佛子等諦聽。此一住處一布薩。出
家菩薩若干人在家菩薩若干人。各於佛法
中清淨出家和合布薩。上順佛教中報四恩
下爲含識各念阿彌陀佛一切普誦次請上座説
戒同聲聞法
敬白大衆衆請比丘某甲爲衆誦戒。某甲比
丘梵音戒師昇高座誦戒人具儀禮
三拜已互跪云
我假名菩薩
比丘某甲詞同聲
香説偈
誦戒畢各説自慶偈云。諸
佛出世第一快聞法奉行歡喜快。大衆和合
寂滅快。衆生離苦安樂快。戒師禮謝云。我假
名菩薩比丘某甲稽首和南敬謝大衆。衆差誦
戒多不如法惱亂大衆。願衆知慈施以歡喜。
言各各披九條等去聲
制令出家菩薩設不曾
受聲聞律儀。若受菩薩戒亦異辨三衣。加法
受持非制重著。三衣條品受法同聲聞。但云
菩薩一心念我假名菩薩比丘某甲爲異云云
言一一如法者總結五行故云一一如法。謂
住處無細虫無梵命等難也。次列出難處中
總有十二。初惡國界者二國交戰也。二國王
者不信三寶也。三土地高下者出入危險也。
四草木深邃者爲虫獸所依也。五師子六虎
七狼八水九火十風十一劫賊十二毒蛇。三
制不應入中言一切者略列如上廣不可盡。
凡能損害並名爲難故云一切。言乃至者不
言遊方布薩坐禪。初擧頭陀越取夏坐故云
乃至。結犯如文
三十八衆坐乖法戒。入道清衆時異邪徒不
以俗年爲尊卑。但用戒法爲前後。崇釋文之
義軌摧世流之慢幢。以受戒爲眞生。故先受
爲長。別具三縁。一身在衆中。二知受時節。三
坐不依次便犯。就文爲四。初標名總列。次莫
如下擧外人爲誡。三我佛法中下重示所制
之法。四而菩薩下違制結犯。初言次第等者
若先小後大一切倶開。若先大後小在大則
大在小則小。又此方大小無分亦宜順於時
處。比丘等者此等不同。若其出家則内二衆
自分先後。故云王子出家與庶人同類。若其
在家於外二衆而爲次第。王家男女在家亦
然。不分即眞而俗。非謂男女依戒雜坐。餘三
如文
三十九不勸修福講解利生戒。大乘威力難
可思議。非唯資益冥途。固能救現危難。不爲
講解幽顯無聞。失利處深。是故聖制。別具五
縁。一解講大法。二無諸難縁。三遇安危境。四
無慈救心。五不爲講解便犯。就文爲三。初制
勸自他修於福業。次而菩薩下制利生修於
智業。三而新學下違制結犯。初文先列四事。
一建立僧房。二山林園田。三立作佛塔。塔謂
藏聖身骨之處。供者福多同不殿堂形貎安
處。故阿含經明。梵尼尸比丘毘婆尸佛時以
歡喜心執火照塔。後値釋迦身體光明二十
八天身光不及。又十二因縁經云。八人應起
塔謂佛菩薩支佛四果輪王。佛塔八層已下
漸減。乃至初果二層。後分云。輪王無級四果
四級支佛五級佛十三級。亦云支提即無舍
利者也。今從最勝藏佛舍利故云佛塔。四立
安居坐禪處所。一切等者總結示立處也。凡
是一切可行道處。皆應如上立僧房等四以
爲道縁。是故制之。次制講利生中又二。初標
名總勸所見有情皆須利樂。故云應爲一切
等。經詮定慧二學律即戒學。菩薩律儀既是
通途利生故擧三學令説三身三徳。戒學即
法身定學即解脱慧學即般若。若疾病下別
列所講之境。於中爲三。初對報障勸講所猶
通。通皆有故亦總擧經律。謂報身疾病王國
干弋寇賊競興。生縁喪死師長亡化。忌晨七
七若自若他皆應講説大乘。令觀報陰即法
身徳。則用法身而爲對治。次齊會下於利衰
境即對煩惱障勸講。凡是齊會永福之處行
人遠歸親賓相遇。治生經求及遭水火惡風
黒色所吹船舫無有的瘼。或在江河大海値
羅刹鬼。煩悶逼切唯專佛性之戒。開解義理
令觀煩惱即般若徳。故云此經律也。即用報
身而爲對治。乃至下第三對業障勸講。煩惱
既多不可説盡略列三五。續擧業障故云乃
至。一切等者總擧也。三業之因殺盜等別故
云一切。三報者一切之業並有三報。此身造
業即此身報名爲現報。此身造業次生受報
名爲生報。此世造業二三生後方受其報名
爲後報。身在八難名八難業。犯於七逆名七
逆業。或在牢獄爲他拘繋手足故云杻械等。
三業毒並多。若單若雙或約一人或約七人。
若疾病者即殺業也。此等不同並是業報無
逃避處。亦局講戒令觀結業即解脱徳。故大
乘三藏並詮三身對治從別。故文所列有別
有通。若能順教利樂有情感聖冥加解脱衆
難。設未感聖但害肉身。自他臨終聞薫成種。
當當値佛莫不因茲。故制菩薩常令講説大
乘經律三徳之義。而新覺下結犯行解未具
並名新。次如是下第二結勸。指廣中梵怛梵
壇聲相近此云默擯。惡口惱僧故加此罰。彼
品之中廣明斯是故指之。自下大段第五明
斯義。是故中又二。初正釋次結勸
第四十爲師簡擇戒。菩薩利生有縁便應。何
容千里求請反起嗔惡之心弘誓有乖。故制
犯也。別具五縁。一自解戒法。二前人求受。三
彼無七遮。四反起惡心五不即爲受便犯。就
文爲三。初標名立制列出不應簡擇之人。二
應教下制應簡擇業報衣服。三但解下擧是
顯非違制結犯。初如文。次文又三。初簡示衣
色。青謂空青石青等黄即黄褐赤謂乾陀色黒
謂屋塵黒色等紫土色。此等五色互相參染名
不正色。凡是所著皆令染壞故云一切。次若
欲下令簡業障。言七逆者於五逆上加殺和
上及阿闍梨。出佛身血者今末代雖無此事。
若毀塔壞寺焚燒經像亦是其類。破羯磨轉
法輪僧者。佛滅度後雖無別邪羯磨破正羯
磨及破初轉四諦之理。而爲遮礙。亦此流類
耳。聖人者四果僧也。三出家下示於正法。大
小律儀並同斯制。若淨名經中時二比丘禮維
摩詰足乃是聞法致敬。法華經中不輕菩薩
禮拜四衆蓋是觀性平等表示法身。忘犯利
物非佛所制。此中乃是菩薩恒式不得妄引他
文言佛制禮俗。三擧是顯非違制結犯如文」
第四十一爲利作師戒。自行若立方可化人。
今乃無所知詐言能解。志希名利不爲益他
自墜陷他。是故制犯。別具四縁。一内實無知。
二外求他境。三爲貪名利。四授菩薩戒便犯。
就文爲三。初標名示其正解。次若不下出無
知相。三而菩薩下違制結犯。初犯。初言七遮
者七逆障戒故名爲遮。言犯十戒等者教懺
悔法。十戒即十重也。言三世千佛者謂禮過
未及現在千佛。過去莊嚴劫中始自華光如
來終至毘婆尸佛。未來星宿劫中始自日光
如來終至須彌相佛。現在賢劫之中始自倶
留孫佛終至樓至如來。言種種異相者或聞
空中聲言毘尼藏。或得印臂作滅罪字等。便
得滅罪者遮性倶滅。若依小乘作法懺悔性
罪不滅。如婬盜殺妄等性本是惡名爲性
罪。如飮酒等佛制令持違制故犯名爲遮罪。
凡是性罪受與不受犯即獲罪持即得福。若
其遮戒不受犯無罪。故受戒之人於性戒上
各加一遮遮犯性罪。故遮戒上唯護一遮。持
則徳遍虚空犯則遮性雙結。懺乃違制復本。
清淨負財負命果地仍酬。故知小乘性罪不
滅。問遮戒不受持得福不。答隨對一境持得
一福。不同於受起増上心羯磨言下遍法界
發。故經云寧可一時發一切戒由羯
磨故
不可一時
犯一切戒無羯
磨故
又瓔珞云有犯者名菩薩無犯
者名外道。今從大果觀相改往雙遣故令懺
滅。言若無好相乃至亦不得滅者。明曾受後
退菩提心及造増上十惡犯於十重。此二失
戒之人并中下心而犯十重。不失戒人懺不
見相罪亦不滅名爲無益。既非七遮並許重
受。故云而得増受。天宮云撿梵網下卷云亦
不得滅。戒字誤耳。是故菩薩得重重受而無
捨法。言失戒者善戒經云有二因縁失菩薩
戒如上列。除此二縁乃至他世流轉四趣戒
體恒在云云言對首等者對菩薩僧可滅惡者
請爲懺主云。菩薩專志我某甲今請菩薩爲
犯輕垢懺悔主。願菩薩爲我作懺悔慈愍故

次正懺悔胡跪
合掌
菩薩專志。我某甲爲故不聽
大乘法等犯輕垢罪。今向菩薩發露懺悔。懺
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發露知而不
敢覆藏。願長老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
三説懺
悔主云
自責汝心應生厭離答云今此依唐
三藏羯磨出之
言一一好解者於前七遮十重四十八輕分別
解釋。故云一一等。若不下次示無知相。暗教
相大乘經律三學並昧故云不解大乘等。暗
於圓理故云不解第一義諦。不解二字通冠
於下。暗於大乘次位故云不解習種性等。言
習種性者習以成性即是發趣十住位也。二
長養性者分別藥病長養化導。梵網下卷有
性種性。因前習性以成此性云性種性。並十
行位。三不可壞性及道種性即十迴向位。此
位深極故喩金剛而不可壞。能見中道種性。
四正法性亦名聖種性。即十地中聖道現前
故名爲正。此約行布歴別名目。若圓教位具
如華嚴。初發心住八相成道得法身本。名雖
同別義。並圓融四十二位皆破界外障理微
細無明。具如法華玄等解釋云云言其中多少
等者暗於觀法行相也。若別若圓智斷不同。
傳爲多少。十住空觀爲入十行假觀爲出故
云出入。十禪支者根本四禪。三乘通修偏圓
無隔故須善解婆娑問云。禪支十八實體有
幾。答云但十。餘名同故。初禪五支一覺二觀
三喜四樂五一心。麁心名覺細心分別名觀。
悦心名喜悦身名樂。能令心王專一名一心。
初二是對治喜樂是利益。一心支者爲二所
依。二禪四支。一内淨二喜三樂四一心。無前
覺觀之根淨名内淨。是對治支餘三名同准
倒初禪。三禪五支一捨二念三慧四樂五一
心。離喜不悔名捨。愛念三禪名念。解知之心
名慧。此二對治。餘二名同例前可知。四禪四
支。一不苦不樂二捨三念四一心。捨心相應
内心中容。異於三禪名不苦不樂。此一利益。
餘三名同例前可見。今略標寶體故云十支。
謂初禪五支二禪一支三禪三支四禪一支。
觀法既多故云一切行法。此結行相也。一一
等者總結不解教理位行也。三違制結犯
第四十二爲惡人説菩薩律儀戒。戒律名祕
藏不妄授人。將恐邪外之徒見文昧旨。暗於
通塞謬生謗説無益自他。是故制犯。別具四
縁。一對邪惡人。二知是。三爲利養。四隨説一
戒便犯。就文爲三。初標名立制。次是惡人下
明不肯受戒之過。三而菩薩下違制結犯。初
言於未受等者。問既言未受菩薩戒者並不
得説。若俗其類蓋多今時誦説咸無甄簡斯
犯者衆。此義如何。答佛意多含今應從義。地
持既云欲受戒者先爲説相。令預觀察能持
不能持。即是通爲信心未受者説。又出家二
衆初禀四分律儀。若人若教咸皆勸發上品
之心。爲無上菩提求三聚淨戒。三聚淨戒何
法不攝。小乘既無三聚義。咸已發圓菩提心
法乃隨人。五篇通于大小。涅槃菩薩聖行廣
列十戒五支。故知此土僧尼四分律儀並是
菩薩之戒。法華開顯人法咸圓。殊途同歸何
小之有。但無謗説誦説倶開。若爾不須互受。
答互受乃増其條品。心體義無重發。形倶無
作約世現行彼彼業體。道共之戒横竪一也。
遍法界發爲横。他世他不亡名竪。言千佛大
戒者總擧賢劫之數也。邪見者外道惡人之
外平常不信名爲邪。除國王者王設邪見亦
乃開之。恐疑誣説於法損害也。次明不肯受
戒之過。通擧邪外等名惡人。不信不受無慚
無愧如畜生也。雖有心而無識義同無心。故
譬木石。内法無分故名外道。無圓正見名爲
邪人。三違制結犯。言七佛者一切諸佛同禀
此戒。從近略擧故言七佛
第四十三故毀禁法戒。菩薩律儀乘戒兩具。
二死舟楫彼岸津梁。今反自犯加復毀之。或
云惡説空無持無犯。或云諸佛方便怖入。不
信冥扶戒神潜衞。此良田稊稗。戒海死屍。謗
方等收。愆逾七逆。隨所犯外別制斯戒。別具
四縁。一信心受戒。二有所對境。三故起毀心。
四隨毀一戒便犯。就文爲二。初標名呵責。次
若毀下違制結犯。初又三。明不消世利。次五
千下明鬼神呵責。三一切世人下明擧世嫌
罵。初文二失。一失現信施。二盜王水土。爲過
去國土所捨地水與持戒者。無戒輸税不得
盜名。今戒税倶盜行盜飮。故諸鬼神呼爲大
賊。次鬼神呵責者戒全利物神護鬼敬。今既
毀犯神去鬼欺。故有五千遮前而罵賊。惡其
行來掃後而滅蹤殄其所止。三擧世嫌罵。次
違制結犯並如文
第四十四不敬經律戒。解不孤然依教而得。
法身父母諸佛所師經卷所在之三寶具矣。
身有微解責彼私恭解從教生。於教輕忽自
他失敬。功福沈淪故制罪也。別罪也別具四
縁。一有佛經律。二不寫傳持。三不生尊重。四
安處卑微便犯。就文爲四。初標名勸持。次剥
皮下示書寫法。三常以下勸盛持供養。四若
不違制結犯。初如文。剥皮等者先擧難行而
誡心。如大論云。樂法梵志於十二年遍閻浮
提求知聖法而不能得。時世無佛法佛法亦
盡。有婆羅門言我有佛偈。若實樂者當以與
汝。答言實樂。婆羅門言若實樂者。當以皮爲
紙以骨爲筆以髓爲水以血爲墨。即如其言
書得佛偈。偈云如法應修行非法不應行。今
世及後世行法者安穩。木皮下次擧易行以
勸寫。三勸盛持中言七寶者或七中之一或
具於七爲經函等。無價香華者唯貴爲珍乃
言無價。故法華云。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
等。四結犯如文
第四十五不化衆生戒。菩薩弘願誓度無邊
隨所見聞勸發道意。故經云不説菩提名爲
殺者。道牙損滅莫不因茲故制犯也。別具三
縁。一對所化境。二不起慈悲。三捨不勸導便
犯。就文爲三。初標能化之心。遍拔衆苦故云
大悲。次入下對境立誓。三是菩薩下違制結
犯。初如文。次文又三。初示見人令受歸戒。次
若見下示見雜類令發道心。三而菩薩下示
令總勸凡是有情咸發道意。初言三歸者佛
法僧寶爲世良田。若不歸之無由得脱。故法
句經。如佛在世時天帝釋知命將終應受驢
報歸依於佛。禮拜之頃其命便終。託彼驢陰
母驢鞚斷。踏破坏器被陶師打胎落。即還入
天帝身。未逾食頃天帝便活。殯命之而起歸
依尚脱斯報況復長時。故先勸示令授三歸
次授十戒。三歸是十戒之體故也。餘三如文
第四十六説法乖式戒。説法利人意在弘益。
尊卑有軌彼此虔誠。今乃趣爾宣揚威儀失
緒。自他輕忽法水難停故制犯也。別具三縁。
一對聽者。二非床座。三隨説結犯。就文爲三。
初標能説之心具如法華。大慈悲爲室柔和
忍辱爲衣諸法空爲座。擧一攝三故云大慈
悲。若入下示説儀式。如希孝順父母者示令
勸他尊重説教之人。敬順師教者示令勸他
恭順師所説教。西國外道多事火神專注禮
敬念念相續。故擧此事比敬人法。三其説法
下違制結犯
第四十七立制滅法戒。有力之人受佛付囑。
既能禀戒應護三寶。庶得佛法長存爲五乘
之軌導。今乃恃勢立制非法違佛付囑。乖受
本心致令日隱舟沈蒼生眼滅。是故制犯。別
具四縁。一信心受戒。二自恃高威。三立非法
制。四損滅佛法便犯。就文爲三。初標有戒之
人。言四部者比丘等四皆有力能滅法者。次
自恃下出非法制。制於如法比丘四拘繋帳
籍。闕於剃髮出家。已出家者不得習學決疑
修福。但爲營理俗務故云不聽出家乃至非
法非律。三而菩薩下違制結犯
第四十八自破内法戒。菩薩理應依於正法
諸有所作動合聖懷。今乃附傍勝人。苟求
名利妄説佛法。應制云聽所損尤甚故得罪
也。別具二縁。一自爲名利。二於王等前妄説
佛法戒便犯。就文爲三。初明能破人法。次若
受下擧是況非。三若故下違制結犯。初言横
與等者。於王等前妄説佛戒曲順王心。云
佛聽許枷禁打縛僧尼故云横與作繋縛事
等。如師子等者如師子蓮華面經云。佛告阿
難。譬如師子命終之後若空若水若陸所有
衆生不食彼師子肉。唯師子身自生諸虫自食
師子之肉。阿難我之佛法非餘能壞。是我法
中諸惡比丘之所破壞。外道天魔雖破佛法
人多□信是故云非。内衆毀破人多生信。譬
如自食。次擧是況非中。言如念一子者如母
念子。以命從之如事父母使無譏謗。父母能
生生身佛戒能生法身。惡謗傷心。痛之何及。
是故擧於三百鉾刺及入地獄百劫受苦。而
比聞毀一言。而況等者。自作教他他因破法。
以他望自自因他縁故云因縁。逆佛教法云
無孝順。結犯如文。次如是下第二結勸如文。
諸佛子下第三總結爲三。初標數。汝等下等
第二勸持。過去下第二勸學
諸佛子下第三大段流通爲二。初流通一經。
次流通一品。初又四。初勸誦。次正流通。三明
利益。四各三。初勸誦三者。初標名數。三世
下第二擧三世諸佛皆誦。我今下第三擧釋
迦自誦。擧此二文爲勸之由。汝等次正流通
三文者。初勸流通之人應受持下次明流通之
相。流通下第三約時對機明流通事。得見下
第三利益中三文者。初明値聖。次世世下明
離苦。三當生下明得樂。我今下第四大衆奉
持三文者。初擧自勸他。次如無相下指廣言
無相者。應是天王名爲相從天目品也。此等
諸文連前九戒。是故至此方指廣耳。三三千
下大衆受持。言三千學者。謂三千界所學之
者有本言士天宮云。人誤改之。撿梵網者字
爲正。略擧一化故云三千時坐聽者擧此南洲。
亦有戒本無此一段。文不周足。前勸奉後受
持故。爾時下第二流通一品四。初結説心地。
二總結十處。三明所明所説之法。四大衆奉
持。四文各二。初文二者初明此土釋迦説竟。
次擧千百億釋迦爲例。從摩醯下第二總結
十處。二者初此釋迦所説十處。次千百億下
明千百億所説十處。略擧三種通收十也。言
十處者初坐金剛座説十世界海。二至帝釋
宮説十住。三至焔天説十行。四至兜率説十
向。五至化樂説十定。六至他化説十地。七至
初禪説十金剛。八至二禪説十忍。九至三禪
説十願。十至四禪中説我本源蓮華藏世界
心地法門品。一切下第三明所説之法。二者
初別列五藏。次如如下總結。初言一切佛心
藏者戒法即心。心衆生三無差別名爲佛心。
佛心遍攝具如法華實相之心具百界千如故
名心藏。心喩如地能持萬物故云地藏。此
心即戒。戒具定慧含藏三徳名爲戒藏。依圓
菩提四弘十願於輕重戒。一一修行願願互
融戒戒相攝一切行願無不歸之。故大論云。
能以少施小戒出過聲聞辟支佛上故名無量
行願藏也。因果等者謂因中佛性常住藏也。
果上佛性常住藏也。所言因者因於戒法入
十發趣乃至等覺名之爲因。妙覺爲果。若因
若果佛性常住行願無減名因果佛性常住藏
也。何者縁理持戒佛性爲心。依正一如色香
中道。中道法界不變名常。毘盧遮那遍一切
處豈非藏耶。法性僧性一體無殊並可言藏。
何者覺心名佛離染名法無諍名僧。故淨名
云。佛即是法法即是衆。故涅槃云。言佛性者
猶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
切處有其義。若是不得妄引大論佛法二性
分張有無。誤將涅槃權對迦葉除牆壁瓦礫
以之爲難。具如金錍論中委述。次總結中言
如如者總結上文。咸歸一理理無差異故曰
如如。如如者結上之法。一切結能説之人即
釋迦及千百億釋迦也。問上列諸藏有五藏
何差別。答前三屬性徳三因後二屬修得三
因。理性覺智名佛心藏。即是了因。如木中火
能照用之性。理性正因法身之體遍而不動
猶如大地。如木中火天然熱性。理性戒藏從
斷惑邊即解脱徳。對於縁因如木中火熟食
之性。無量等者願即了因。願由智發故。行即
縁因萬行之縁。斷惑自在故。佛性常住常即
是正因。法體遍故。應知以修了性以性發修。
修性不二如木出火。内外無殊。對修未修不
分。而分各分三性。分而不分咸通初後。應約
六位方免濫疑。一切有性具理三因。解三不
昧名字三因。觀三無間入五品位。觀行三因。
獲淨六根入圓十信。相似三因。破界外惑入
圓初住乃至等覺四十一位。分證三因。妙覺
無上究竟三因。理如故通事異故六。初心理
是而無疑。究竟妙覺而無濫。千百億下第四
大衆奉行二者。初明千百億世界機縁受行。
次若廣下指廣

敍曰。明曠生地洲屬天台。縣隣章安。洲毘括
務。天台五葉繼踵三洲。豈無宿曾見聞。今方
忻遇者自幸。髯之歳問道東南。弱冠之年名
住剡邑。圓具纔畢北面於國清海冠。憑從
師常閏。既逾一紀施途故園。人處荒蕪悲傷
屬因。唯經唯戒答乎地恩。故以書之被當時
也。諸有闕略他疏委尋。同聲見聞推功有本。
願大師道眼遙鑒丹心。値佛聞經以爲杖託
耳。大暦十二年二月初一日。於台洲黄嚴縣
三章寺記之。略釋十如義。相以據外。性以據
内。主質爲體。功能爲力。造作爲作。習因爲
因。助因爲縁。習果爲果。報果爲報。初相爲
本。後報爲末。初後相在爲究竟等
天光王品者從菩薩名以目品也。問序列十
處多重者何。答初重總敍臺葉共列十處。次
爾時下至亦復如是示第一生八相十處。入
天宮即是昇兜率。十處所説即轉法輪。入胎
住胎出胎並下生攝。出家成道即七相耳。略
無涅槃。次吾今下至清淨略列餘生十處。正
明此世化方。故知番番示成正覺。並歴十處
攝諸有縁。至舍那所受菩薩藏。及爲他上説
佛心地。乃至涅槃方名反。頓部在初故略四
味。問此結華嚴處會不等何耶。答經度不盡
廣略有殊。是以今文長彼化樂及初二三四
禪五處。華嚴云。不離本座。此云起説聖化難
測。隨機見述云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