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 (No. 1795_ 宗密述 ) in Vol. 39

[First] [Prev]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性。亦乃攝其二義之別。歸於一體之同。方顯
覺妄因依。誠非究竟圓實
究竟 竪窮三際始終常然
圓 遍周虚空
滿 衆徳具足
遍十方故 無邊際故。良由如來藏性本自
如斯。豈須減舊添新滅惑生智。是以三重泯
絶冥合覺心。將此爲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
第四結牒問辭
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
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但
結前文更無別義。此下偈諷文二。一標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然偈有
二種。一伽陀。此云諷頌。謂孤起偈。今非此也
二祇夜。此云應頌。頌長行也。或爲鈍根重説
或爲後來之徒。或爲増明前説故。今此經偈
皆祇夜也。然凡言長行偈諷相望。有五對之
例。謂有無廣略離合先後隱顯。今經問目皆
長有偈無。答皆長廣偈略。餘隨相當對文當
指。二正陳。然此段中五偈。但重諷長行。更無
別義。故如次依前四段科之。但經文増減故
科段名亦小殊。四者。一諷了悟本覺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義不異前。二諷推破無明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上二段皆長離偈合。三諷拂迹成因
 覺者如虚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
上二句長先偈後
 成道亦無得 長無偈有
 本性圓滿故 四諷結牒問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長隱偈顯
 末世諸衆生 修此免邪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卷上之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
卷上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自下大段。第二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謂創
因法鏡照心。頓能信解。至於長久修證。則節
級不同。良以障有淺深根有利鈍。習氣厚薄
心行依違故須處處隨根引令得出。然其修
證階降雖殊。必籍本因。故云依解。前則信
解。此則行證故華嚴一部亦唯此四矣。文中
二。初徴釋用心。後廣明行相。所以然者。以悟
修之理一異難明意實相符言而似反。故須
徴釋令解用心。然後隨性隨縁。廣爲明其行
相。今初徴釋文中大科四段不異初門。申請
中三亦同前列。今初進問威儀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普賢是
行中之體故。標首爲下所依總別觀門不離
此故。二聖表法已具前文。次正陳中文四。一
就當根徴起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
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
修行 信解圓覺即是當根。雖達天眞未明
縁起。大士悲憫接下垂方。反覆徴問用心解
行如何契合。二問解行相違。於中復二。一幻
幻何修問
世尊。若彼衆生 指前當根
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行也。謂一切如幻正解方成。幻法非眞復何
修習。故解與行進退相違。徴釋用心實由斯
矣。此問從前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等文而來。
意云。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將幻還除幻。
幻幻何窮盡幻者謂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
作人畜。宛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
草木。然諸經教幻喩偏多。良以五天此術頗
衆。見聞既審法理易明。及傳此方翻成難曉。
今依古師解華嚴如幻之文。法喩各開五法。
喩中五者。如結一巾幻作。一馬。一所依巾。二
幻師術法。三所幻馬。四馬有即無。五癡執爲
馬。法中五者。一眞性。二心識。三依他起。四
我法即空。五迷執我法。下諸幻喩皆倣此知。
二斷滅誰修問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云
何復説修行如幻 此問亦從前拂迹中來。
謂若以幻故一切皆空。能所總無。遣誰修習。
云何復説修行如幻。金剛三昧亦云。衆生之
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體無色相。云何修習
得本空心。三遮不修之失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
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意
恐惑者又云。一切如幻無不是空。覺性無生
本來清淨。知之即已何有修行。故此遮云。本
空本不修。多生生死苦。今空今不修。云何則
脱苦。不了如幻境界者。未達縁起事相也。從
來不達事妄想不解脱。今還不了知。如何得
解脱。溺斯意者近代尤多。但恃天眞不觀力
用。四請修之方便
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
諸衆生永離諸幻
上。遮不修之失。已知決定應修故。問對治之
門。如何永離諸幻。論云。若人唯。念眞如。不
以方便種種熏修。終無得淨。對於暫離故言
永離。謂初觀一體雖覺全眞。後遇八風紛然
起妄。行如窮子。解似電光。何法修治。永除病
本。然經云。一切衆生作何方便。兩句之間文
意斷絶。譯之太略。應添分別演説等言。意則
連續。達者詳焉。後亦頻爾。此下三唱經文。倣
前科段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
幻三昧 此云正受。由達身心如幻。則冥本
覺眞如。如鏡受影非受非拒。故名正受
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
爲汝説。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
然而聽 正説長行中四。一標幻從覺生以
爲義本。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三令離幻
顯覺。正示用心。四辨幻覺不倶。結酬其請。今
初第一云義本者。以普賢但徴修幻。不問幻
之所生。佛説生於覺心。未爲正答所問。且要
標之爲本。憑之顯幻盡覺圓。故得修幻義成。
幻盡元非斷滅。故論云。自性清淨心因無明
風動。乃至無明滅智性不壞。如風止動滅濕
性不壞等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 有漏五蘊十
二處十八界等。偈云。幻無明故
皆生 諸有漏法皆從性淨眞心而生也。依
眞起妄故
如來 此心雖凡聖同依。唯佛圓證故。約佛
標之
圓 離相故
覺 非空故
妙 染而不染故
心 中實神解故。梵云乾栗駄。是堅實之心
也。不同縁慮集起之義。言皆生者。本覺心體
爲因。根本不覺爲縁生三細業識爲因境界
爲縁生六麁。故楞伽云。大慧。不思議熏不思
議變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
分別事識因。是知諸法皆無自體。無自體故。
必假所依。依圓覺心而生起也。如幻馬無體
必依於巾。巾喩眞心。馬即蘊界。配前五法本
末應知。問既眞能生妄。眞是妄源。何故前云
無明無體。答妄託眞起説眞爲源。現且迷眞
眞本無妄。如二月託本月而起。説本月爲起
二之依。本月實無二輪。即是二無其體。故經
説種種生於覺心。不是心生種種。然諸經論
倶説萬法一心三界唯識。宗途有異。學者罕
知。今約五教略彰其別。一愚法聲聞教。假説
一心。謂實有外境。但由心造業之所感故。二
大乘權教。明異熟頼耶名爲一心。遮無境故。
三大乘實教。説如來藏以爲一心。理無二故。
四一乘頓教。泯絶染淨但是一心。破諸數故。
五一乘圓教。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理事本末
無別異故。此上五教後後轉深。後必收前。前
不攝後。然皆説一心。有斯異者。蓋以經隨機
説論逐經通。人隨論執。致令末代固守淺權。
今本末會通。令五門皆顯詮旨。相對復爲三
門。初約所詮。逆次順法從四至一展轉起末。
謂本唯非染非淨。一法界心。由不覺之名。如
來藏與生滅合成阿梨耶識。復由執此爲我
法故。轉起餘七成八種識。各由識體起能見
分。由能見故似外境現。執取此現爲定實故。
造種種別業共業。故内感自身。外感器界一
切諸法。二約能詮。順文逆法從一至四展轉
窮本。謂佛對下劣根性未能頓達萬法所起
根本者。且言從業所感。此則初聲聞教。次爲
機稍勝者。説能所感。一切唯識展轉乃至唯
一眞心名頓教等。皆由根有勝劣故。令説有
淺深。若執前前即迷後後。始終通會方盡其
源。三能詮所詮逆順本末皆無障礙。由稱法
性直譚不逐機宜異説故。即圓教也。唯心之
義經論所宗。迷之則觸向面牆。解之則萬法
臨鏡。況此標爲義本。如何不盡源流。達者審
之。勿嫌具列。此下第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
疑。然上説幻從覺生。染縁起也。此明幻盡覺
滿。淨縁起也。故論云。有四種法薫習義故。
染法淨法起不斷絶。染法者。以依眞如法故
有於無明。無明熏習眞如故則有妄心。妄心
熏習無明。不了眞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
界。妄境界染法縁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
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故勝鬘云。不
染而染。法身不増不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衆生。華嚴云。心如工畫師等。淨縁起者。
論云。以有眞如法故。熏習無明。則令妄心厭
生死苦樂求涅槃。以厭求故。即熏習眞如。自
信已信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種種
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
故。無明則滅。無明滅故心無有起。境界隨滅。
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然淨縁起翻
前染縁。縁無自性。染淨倶融合法界性。起唯
性起故無斷盡。如華嚴説。依此方名幻盡覺
滿。文中分三。一擧喩該釋前文。二法合唯譚
本義。三兼拂同幻之覺。今初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喩前義本。謂空中畢
竟實無起滅。但以眼翳空裏見華。既翳時華
依空現故。言從空而有。如圓覺妙性畢境無
生但以心迷性中見妄。既迷時妄依覺現故。
言生於覺也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正喩此段釋疑之文。
謂翳差則見華滅於空中。華雖滅而空常在。
然華生時不生。滅時不滅。有翳有差見生見
滅。二法合唯譚本義
衆生幻心還依幻滅 謂此幻心由智了達方
得除滅。所了是幻能了亦幻。則前疑云幻幻
何修。今答意云。不妨以幻除幻。又前云。幻盡
斷滅。次下答云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此乃能所雙亡即契
圓覺。其猶波因水起波滅水存。幻從覺生幻
滅覺滿。三兼拂同幻之覺。拂有三重
依幻。説覺亦名爲幻 拂覺妄之覺也。對縁
而起故亦是幻
若説有覺猶未離幻 恐修習者作是念言。
對妄之覺則名爲幻。不對妄者本有之覺則
非虚幻。若起此心起則如幻
説無覺者。亦復如是 若謂二覺倶無即名
眞者。此意居然如幻。擧要而言。起心動念言
妄言眞無非幻也。相躡起念。勢極三重
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若泯絶無寄。分別不
生。圓覺眞心自然顯現。元無幻化。故言不動。
三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即答前請問修習
之意也。前不疑合修不修。但於修中疑用心
違妨一向但請如何修行離幻。兼已自遮不
修之失。故前段釋疑了。此段正示用心。後段
即會通。方便漸次之語。既令離幻修行。便已
通得不修之失疑也。故無別答之文。文中三。
謂法喩合。法中二。初展轉離幻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 標指當機
應當 誡勸之辭也。展轉四重
遠離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一離諸幻境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二離離幻之心。言如幻者。簡非幻心
遠離爲幻亦復遠離 三遣離幻之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四遣離離之離。亦可
一離妄二離覺三遣離四遣遣。皆言遠離者
有二。一止二觀。止離者。休心息意水不追
攀。如人遇怨不應共處。觀離者。虚妄之法體
性皆空。如夢枷鎖寤則已離。故下文云知幻
即離。後密顯眞覺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夢中見夢。轉轉覺於
前非。直到寤時所見方實。故云爾也。無所離
者。有其二意。一則冥於眞覺。眞覺則不可
離。二則到眞覺之中。自然無如上節節之幻
可離故。荷澤云。妄起即覺。妄滅覺滅。覺妄倶
滅即是眞如。二喩
譬如鑚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如有一段乾木。以一木燧鑚之火出。還將却
燒二木。木火既盡煙自然滅。既成灰燼任運
飛散。不同二木形質爲礙。如次四節以配於
法。木段喩所修幻妄。木燧喩能修幻智。煙喩
離。灰喩遣。經文先云灰飛。譯之倒也。定合是
煙先滅餘灰飛散。喩中闕於顯覺。蓋文略爾。
前法後合悉。皆具有。若欲具之。應以地
圓覺。由前木等本從地出。燒滅總盡唯有地
存。如種種幻化生於圓覺妙心。幻化數重遣
盡圓覺元來不動。二合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上三句正合喩之現文。下一句兼前密顯眞
覺。四辨幻覺不倶結酬其請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
漸次 前云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
永離諸幻。故佛示用心竟。結答不作方便亦
無漸次。如是乃能永離諸幻。會通問中之文
也。但能知之是幻己名爲離。但得離幻即元
是覺。更無階級漸變爲覺。如人夢見身瘡問
醫求藥。寤來既知是夢。更欲作何方便。若待
方便修之漸離。即是實法。何幻名化。若執
實有還是妄計。何名修行。故云爾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
永離諸幻 結成眞離。亦是通結前用心之
文。第二偈諷中四段。依次重諷長行。科文全
同。不煩重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且標擧
也。下文倣此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標指生。無明之言長無偈有
 猶如虚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虚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展轉拂迹長有偈無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長離偈合。又法合及密顯眞覺。長有偈無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其結酬之文長有偈無。徴釋用心竟
自下大文。第二廣明行相。有九問答。類束
爲三。初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次四
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後一問答道場加
行。下根修證。然此三門前前不假後後。後
後必躡前前。初中四。一開示觀門同佛。二徴
釋迷悟始終。三深究輪迴之根。四略分修證
之位。就初門中文四文三皆同前也。今初進
問威儀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義亦同
上。次陳詞句中三。一擧法請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
切衆生。演説菩薩修行漸次 標請修行漸
次者。由普賢所問幽深。如來稱理而答。先欲
消除心病。然後萬行倶修。或有聞前説云知
幻即離不作方便亦無漸次。謂言知之即已
都不假修。普眼欲使教法圓足。請問起行之
門。故佛令持戒宴坐恒作是念等。展轉乃至
觀行成就也
云何 此下皆別列也
思惟 觀察眞妄即思慧也
云何住持 悟得妙境安住其中持之不失。
即修慧也。下佇聽佛説。生聞慧也。從凡入聖
必假三慧。故普眼爲衆咨求。上皆問智也。此
下問悲云
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此同法華。
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以開攝示。以悟攝入。以
開示約能化悟入約所化故。約今經者。此後
佛答全用先所顯示如來淨圓覺心爲本。以
觀人法二空。及滅影像。無邊虚空覺所顯發。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乃至等同諸佛。即是普
令開悟也。二反顯請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
來説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反明得聞佛説方便思惟即開悟也。言聞
此三昧者。是前離幻法門也。故佛前云。汝能
修習如幻三昧。三結牒請
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説方便
 言假説者。以覺性本圓妄法本寂實無所
修。但以初悟之人迷習難爲頓息。是以請於
無修之中假説修習方便。下三唱倣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修
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説種種方便。汝今
諦聽。當爲汝説。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
大衆默然而聽 第四正説。長行中四。一起
行方便。二觀行成就。三頓同佛境。四結牒問
詞。今初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
淨圓覺心 標指當機
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指前徴釋離幻。以爲
起行之本。若執法定實。即觀行不成。故須躡
前爲方便矣正念者。則無念也。故智論云。有
念是魔業。無念是法印。論云。離念相者等虚
空界。又云。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已來
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知無念是正念也。然
正念與離幻反覆相成。由離幻故正念。正念
故離幻。何以故。外存有法則内起縁念。内有
縁念則外見有法。由此雙指在諸行初。第二
觀行成就文二。初戒定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奢摩他此云止。止是
定義。下文釋云。至靜爲行。定有淺深。故標如
來簡非麁淺邪小之定。若亂心持戒。不堪入
此觀門。故先定後戒。亦可文雖先後修無先

堅持禁戒 一向絶縁的不擬犯。名曰堅持。
防禁根門誡約身口。故名禁戒。戒品雖多統
爲三聚。一攝律儀。二攝善法。三攝衆生。今意
説律儀。義通餘二。律儀戒者。謂十無盡。取
要而言。即唯四重。此四清淨則一切枝葉不

安處徒衆 即同行同見人也。行業既同。互
相彫琢迭共商量。爲長道縁。故須安處。故寶
積經七十二云。得人身者。彼應依善知識聽
三世佛平等法。聞已應發勤精進。依城邑聚
落。與大衆共居具四部處。更互相疑論量佛
法。學問難答。三世佛法平等得現在前。解一
切法無有自性。修此解故煩惱漸除
宴坐靜室 宴默也。坐爲攝身。身住則心安。
心閑則境寂。欲住身心故須靜室。靜室處衆
豈不相違。此有二釋。一根性不同。故或多昏
沈籍衆策。發或多掉擧宜自息。縁非爲一人
而行二事。二定慧等學故。謂圓通觀行。要止
觀相資。須依善友。或同見同行終日議論法
門。無令用心差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故淨
名云。不必是坐爲宴坐也。雖同衆住。不妨在
自房室。初中後夜或除論法轉讀。便須靜坐
思惟聞思修慧圓明。豈但申申夭夭故無違
也。此依定持戒處衆靜坐答住持問。二觀慧
文二。初明二空觀。後明法界觀。初二空者。衆
生曠劫漂沈。或墮邪小不成種智者。良由二
障。一障不斷由於二執。欲除二執必假二
空。故於法界文前。先作二空觀智。執亡障
盡。即聖性現前應用塵沙。名之爲佛。文中二。
一破執。二顯理。初中二。一我空。二法空。我
又二。一觀身無我。二觀心無我。夫計我
者。既皆因五蘊。五蘊自相唯身與心。今且大
段開之。然始別別分析。如此馳逐妄計何逃。
若約身爲總。則色心爲別。今約我爲總。故身
心爲別也。今初觀身。身爲諸愛根本。了之虚
妄。則一切煩惱自除。如其耽著。則起無量過
患。故淨名因疾廣説無常苦空無我。勸令患
厭。涅槃喩以四蛇亦令捨離。金光明經智度
論皆云背恩。文中二。初尋伺觀。後如實觀。先
因尋求伺察。方見如實之理故。今初
恒作是念 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當如是觀

我今此身 執受既堅故遍觀也
四大和合 堅濕煖動假和合也。故寶積經
云。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一類歌羅
邏身。若唯地大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乾糗
灰終不和合。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
無有堅實即便流散。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
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照即便爛壞。若唯
地水火無風界者。則不増長。淨名亦云。四大
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故此經
文還分四大各歸來處
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
地 堅礙爲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涙精氣。大小便利。皆
歸於水 潤濕爲水
煖氣歸火 可知。然氣是四大之本。不唯是
風。故水火大中亦云氣也
動轉歸風 淨名云。是身無作風力所轉。謂
迷性起心。心運風力轉餘三大。而有動作。作
無自性。故云無也。四大皆云歸者。此身既合
四大所成。今推身無主故還歸四大
四大各離 正觀之時各有所歸。即名爲離。
不説命終方名爲離。故庵提遮女了義經説
生死義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縁畢竟未
曾自得有所和合以爲生義。若知地水火風
畢竟不自得有所散是爲死義。此意正明即
合而散即散而合。故合散之文。皆爲不自得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且地有形礙而沈滯。
風無形礙而輕擧。敵體相違。水火亦互相陵
奪。故知四大相違各各差別。未審我身屬於
何大。若總相屬。即是四我。若總不屬。即應
離四別有我身。故云爾也。後如實觀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謂因前尋伺。見如實之理。定知四大非我。但
約和合假名爲身。亦無實體。智論十四問云。
若自身無我而計我者。他身無我亦應計我。
答亦有人。於他物中計我。如外道坐禪入地
觀時見地即是我。水火風空識亦如是。又如
有人遠行獨宿空舍。夜見一鬼&T016254;一死屍來。
復有一鬼來爭等。又秖縁計我而爲自身。即
以餘身爲他故生難也。後觀心無我。夫心無
自相。託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現。根塵和
合。似有縁心。内外推之。何是其體。長輪生
死。由不了心。苟能了之圓覺自現。故首楞云。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妙明。不從人得。文
中二。一尋伺觀
四縁
假合妄。有六根 四大和合成於一
色。於此色上方有六根。離此色身根元無體。
各分四大。色尚不存。竅穴六根更何依附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四大爲中。六根爲外。
内外和合假成此身
妄有縁氣於中積聚。似有縁相假名爲心 由
依四大六根和合成身。即有六塵妄現。由此
内外根塵。引起妄心縁慮不絶。念念生滅刹
那不停。縁合即有。縁散即無。推其自體了不
可得。故曰假名爲心。此虚妄心雖假縁生。不
離眞心氣分。故曰縁氣。言似者。明非實有。縁
相者。縁慮之相。後如實觀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
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縁

各歸散滅 
心託六塵。塵依四大。四大無體六塵即空。故
云散滅
畢竟無有縁心可見 縁塵既滅心體即空。
故決判云。畢竟無有。言縁心者。則前縁氣之
心也。問無塵可得。下三句亦説法空。何得一
向判屬人空。答此指縁塵各散正顯心空。故
結云無心可見。身之與心總屬我執。第二法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
滅故。幻塵亦滅 前於身心之中推求無我。
故名我空。此則身心及境一一自空。故名法
空。然身等本空非今始滅。故經云。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但以迷時執有。今執盡始無。義言
滅也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有遍計之情即見幻
生。有觀察之智即見幻滅。對幻生故則言幻
滅。對情執故則言智慧。對待之法皆屬縁生。
縁生則無相。故皆云滅。般若心經云。無眼界
乃至無智亦無得。楞伽云。一切法如幻遠離
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大文第二
顯理。即二空所顯眞如理也由前執盡故此
理現。如雲散月出塵盡鏡明。非謂無雲便名
爲月。但於無雲之處而見月矣。非謂無幻便
是眞如。但於無幻之處見眞理矣。文中二。初

幻滅滅故
非幻不滅 正顯也。顯圓覺性
本淨圓明獨體全眞不因修得。衆幻雖滅自
性常存不假縁生。故云非幻。金剛三昧經云
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然對前妄盡釋云眞如。
若以本宗但名圓覺。後喩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雖云磨鏡。却是磨塵。
所言修道秖是遣妄。夫鏡性本明非從外得。
復則隱。磨之則顯。隱顯雖殊明性不異。
今謂。人執法執是垢。尋伺如實是磨。眞心本
覺是明人法二空是現。自下大文第二明法
界觀也。文二。初印前顯後。二拂迹入玄。二
圓彰法界。初中謂印前二空顯後圓通法界。
文中又二。初標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 此印前也。幻
謂虚幻無有實體垢謂塵垢坌汚爲名。由迷
幻相執取繋著。坌汚淨心故云幻垢。諸佛菩
薩雖有身心。由了如幻不取於相。無坌汚義
故非垢。由了幻空故非幻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此顯後也。根塵諸法
十方法界普清淨也。此由身心垢翳妄執自
他故成局礙。今既我空法寂。何所不通。後釋
文二。初喩
善男子 由珠鏡二事所喩不同。故復標告
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
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謂摩尼體性瑩
淨絶瑕都無色相。由性淨故。一切色相對則
現中。青黄赤白黒五色各各隨方而現。然此
一喩亦喩印前亦喩顯後。言印前者。五色喩
五道。隨方喩隨業。愚人不了珠體。但見全是
青黄。既是青黄則不見珠體。故華嚴云。凡夫
見諸法。但隨諸相轉。不了法無性。以是不見
佛。若以三性配者。摩尼喩圓成實性。即前所
顯之理也。現色喩依他起性。即前幻也。愚人
定見青黄。喩遍計所執性。即前塵垢也。若遠
即前身心等相。以此文印定前文之義。故指
前也。言顯後者然此圓珠由彼愚人執其定
色。所以破色因配三性以印前文。然但無計
執之人。即此珠種種之色一一清淨一一同
體。悉是圓珠妙用應現。無體可破。以喩後文
十方法界一切清淨圓滿不動交參無礙。故
言顯後。然前之境喩但一面明。又云因磨而
現。表二空之理破執方顯。對執得名。今摩尼
珠本淨本明十方倶照。以顯後法界之宗也。
後法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即
前種種幻化生於覺心也。義如彼釋
彼愚癡者説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 
顯圓覺雖現非其定實。故云愚説。論云。一切
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生

亦復如是 合前喩也。餘義喩中以具對釋。
詳之可知。第二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説身心幻垢對
離幻垢。説名菩薩 此上先説迹之所以然。
其迹也相躡而起。亦相躡而拂本。以衆生妄
執幻化故。佛説云幻垢。衆生依教離垢故。復
説名菩薩。此下正拂其迹云
垢盡 幻垢如珠中之色。達之本無故云盡

對除 所離之垢既無。對離之智何立
即無對垢及説名者 者字貫通兩句。謂對
垢者菩薩也。説名者佛也。既無對治之智。何
有起智之人。深淺之執本無。何有説教之者。
故倶無也。對機之佛亦不可得方見法身。法
身説經義在斯矣。然上人法各三。三對六隻
盡是所拂之迹也。謂法有執垢離垢及與名
數。人有衆生菩薩及佛。問曰。人自有差法本
無異。何説三名。答克體雖無。義説即有。爲對
人法各分能所故也。第三圓彰法界。文二。初
一眞法界。後三重法界。言一眞者。未明理事
不説有空。直指本覺靈源也。下對諸法圓泯
圓收。方説三重等別。今初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 標告及指當
根所證者。爲欲進顯不思議境界。境界殊前
故。却躡前功用明其得入。所以發起後之文

證得諸幻 觀行成就
滅影像故 依他亦泯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約身爲主外見東西。我
相既無更何方所
無邊虚空覺所顯發 然虚空離識亦非實有。
故首楞云。若有一人發眞歸源。十方虚空一
時銷殞。謂迷情所覆覺處見空。塵影既銷空
元是覺。顯謂空銷覺現。發謂妄盡心開。翻覆
觀之倶無邊際。首楞又云。聞復醫根除。塵
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虚空。却來觀
世間。猶如夢中事。是知空有雙絶。但是覺心。
獨鑑明明靈知不昧。後三重法界者。一眞空
絶相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此中
義意全同華嚴法界觀門三重行相。故依彼
科之。今初第一眞空觀者。彼觀門中有四句。
謂會色歸空觀。明空即色觀。上二皆簡情顯
解三空色無礙觀。解終趣行。四泯絶無寄觀。
行起解絶。今經文二。一色相空淨。二空色同
如。今初經文皆云清淨者。謂由前二空觀門
簡情顯解。次拂迹滅影。同於行起解絶。故皆
清淨爲眞空矣。故智論云。畢竟空即是畢竟
清淨。清淨與空皆絶相義。若就心説。即如淨
名經。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等。故云清淨。文
中七。一内身根識
覺圓明故 躡前顯清淨之因也。由拂泯等
故得圓明
顯心清淨 比迷覺心心中執法。今見法性
法即皆空。故云清淨。如人不識珠體但執青
黄。若見摩尼即色清淨。七段之中皆同此也。
然展轉躡前以顯清淨者。義如後釋。今且銷
釋法數名體。心者總相明其我心。即頼耶體。
成唯識論説第八識種種別名。於中有四種
名。通一切位。心即一也。迷時由執藏及能所
藏。故名頼耶。今觀智成就覺性圓明。故但云
心。沒頼耶名矣。心既清淨同無垢識。故此下
文頓同佛境
心清淨故 牒前也。下皆準前
見塵清淨 下聞覺等例此皆云塵也。謂由
我心計執故。見一切色相。由執相故即見等
是塵。不單説外色等名塵。亦不獨説根識名
塵。根塵識三自有文故。尋此見塵等體。還是
我執之心。但以就取相生過之處。而別立名。
又亦不離根境識三而別有體。知五蘊之法
與蘊中之我非別非同
見清淨故 但牒見字不言塵者。足顯即見
是塵非外塵也。聞等亦然
眼根清淨 下餘五亦例此也。六皆名根者。
識所依故。能發識故。前五各從自種生自現
行。四大所造淨色爲體。意根即第七識。由此
攀外起意識故
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下餘五亦例此也。皆
云識者。隨六根境種類異故。由具五義隨根
立名。一依根之識。非由境色識定生故。如盲
不見等二根所發。識由根變異識必變。異如
眼根損見青爲黄。非色壞時而識壞也。三屬
根之識。由識種子隨逐於根而得生故。非色
種子識種隨也。四助根之識。由根合識。識所
領受令根損益。非境界也。五如根之識。根識
二法倶有情數。非彼色法定是有情。根五
義故説依根。若依起信皆名意識。此六皆依
意所起故。意之識故。故彼釋生滅因縁云。所
謂衆生依心意意識轉故。心即梨耶自體。意
即五意。以梨耶二義中有不覺義故。不覺而
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意識者。即
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
種妄執隨事攀縁。分別六塵名爲意識。亦名
分離識。又復説云名分別事識
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
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
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上皆釋竟。然
八識中不言第七者。義當見聞等塵也。以七
合第八。名見等塵。故瑜伽云。頼耶識起必二
識相應。又七合第六。名見等塵。以意識縁外
境時。必内依末那爲染汚根方得生起故。故
上引論云。即依此相續識。乃至名爲意識故。
論及此經所列無別末那。楞伽亦爾。皆由第
七計内爲我合於轉相。計外我所合於事識。
若不連前帶後。則顯示心數相躡生起。義不
便故。二外境六塵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
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六皆名塵者。
坌汚心識故。約凡夫説也。亦云六境。此通凡
聖。言色等者。眼等所取故。色有通別。今即
別也。謂唯眼所取。有見有對變礙之相。最麁
顯故。聲等可知。唯意所取法塵一境通於一
切。三内外四大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
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即於根塵不取
發識牽心之義。直取四大之體也。寶積經説
四大各二。謂内及外。地界二者。内謂自他身
内所有堅者。謂髮毛等。外謂身外所有堅者。
謂土木等。水界二者。身内潤性涙汗等。身外
潤性雨露等。火界二者。身内熱體熱相能消
飮食等。身外熱體熱相能成熟等。風界二
者。身内風體風名速疾住四支等。身外風體
動轉等。四世間諸法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
十二處 六根六塵是
生識處。處是生門義故。亦名爲人。意識常昏
根塵相入故
十八界 六根門中根識塵三各有分界故。
亦是因義。種族義故。前爲六二。解者息於業
因。此是六三。觀之治於我執。兼之五蘊即具
三科。大小乘宗無不約此以明諸義。前説妄
認四大身心。及云中外合成等。即五蘊義。故
此略之
二十五有清淨 四洲四趣四禪四空無想淨
居梵王六欲爲二十五有。此皆是有。各約實
報非正智攝故。然梵王在初禪。無想淨居在
第四禪。四禪位中別擧此者。梵王有見。外道
無想。淨居唯聖。異餘天故。五出世諸法
彼清淨故 想牒前世間諸法也
十力 然如來唯一諸法實相智力。此力有
十種用故説爲十。總名力者。能摧怨敵故。不
可屈伏故。一知是處非處。謂總知一切諸法
因縁果報。則降伏無因惡因。知人可度不可。
二知過現未來善等三種業及順現等三報。
知所度有障無障。三知諸禪解脱三昧垢淨。
及知依此所得諸果。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
五知種種欲樂。令捨不淨増淨。六知一三五
乘貪瞋癡等種種性欲。知即時異時誰可度
不可等。七知一切道至處。八知宿住。九知死
此生彼。即天眼智也。獨此從所依得名。十知
自解脱無疑。亦知衆生漏盡涅槃。然佛力無
量。度人因縁故但説十足辨其事
四無所畏 一正知一切法。謂佛誠言我是
一切正智人等。二盡諸漏及習。言我漏盡等。
三説一切障道法。四説出苦道。佛作誠言説
此四法。決定無畏
四無礙智 智縁四境無拘礙故。一法。如説
地水火風等。二義。如堅濕煖動等。三辭謂得
彼方言以説地等。四於三種智中樂説。上依
智論。若約華嚴則初二異此。謂一知自相。二
知別相。又一知自性。二知生滅。又一法智。二
比智。又一知一相。二知蘊界等。又一知一乘
平等性。二知諸乘差別性。後二則同。謂辭則
説於法義。樂説乃辭中別義
佛十八不共法 力等二乘有分。此無分故。
一二三如次配身口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
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八精進。九念。
十慧。十一解脱。十二解脱知見。上六皆云無
減。十三四五一切身口意業隨智慧行。十六
七八以智慧知過未現在通達無礙。問無見
頂相等亦無與共。云何不説。答此十八中但
説智慧功徳。不説自然果報法。上從力等。至
此四科全依智論
三十七助道品 助謂資助。助正道故。道即
是因。所謂止觀。品即是類。正因類故。亦云菩
提分。分亦因義。三十七者。謂四念處四正勤
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然但
以十法爲體。謂精進定慧各八。念四。戒三。信
二。輕安喜捨思惟各一。初四念者。一觀身五
種不淨。謂種子住處自相自性究竟。二觀三
受皆苦。謂苦樂捨。三觀心念念無常。四觀
諸法無我。此對治凡夫四倒也。又觀身畢竟
空。觀受内外空。觀心無所有。觀法但有名。此
對治二乘四倒也。四正勤者。四念處火。若得
勤風則無所不燒。故次辦之。精進爲體故總
名勤。異外道勤故名爲正。雖是一勤。隨義分
四。一未生之惡遏令不生。二已生之惡斷令
不續。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廣。四神足
者。欲勤心觀。欲謂樂欲。勤謂無間。心謂定也。
專一境性。觀謂慧也内自揀擇。以勤過散亂
智火微弱故須定制。即所欲自在。神即神通。
足即是定。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欲等四定能
證此故。名爲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
五根者。信進念定慧。此五通生出世間法。由
前三科此不可拔故。前三至此總得名根。五
力者。即前五根増長。魔梵等不能屈伏。又能
損滅不信等障。故名爲力。七覺者。謂念是所
依支。由繋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忘失。擇法是
自體支。覺自相故。精進是出離支。由此勢力
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心勇悦身調適
故。輕安定捨皆不染汚支。能除麁重故。依定
轉依故。行捨平等永捨貪憂。故七皆云覺支
也。雖一刹那七法倶起。而隨行相各説功能。
八正道者。謂正見是分別支。依前所證眞實
簡擇故。下七亦一一云正。思惟是誨示他支。
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義發語言故。下
三皆是令他信支。謂語者。善依所證問答決
擇。令他信有見清淨故。業是身業。進止正行
具足。令他信有戒清淨故。命者。如法乞求依
聖種住離五邪命。精進是淨煩惱障支。由此
永離一切結故。念是淨隨煩惱障支。由不忘
失。正止擧相。永不容受沈掉等故。定是能淨
最勝功徳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
徳故。上之七類次第者。謂聞法已先當念持。
次即勤修。勤故攝心調柔。柔故信等成根。根
増爲力。七覺分別。八正正行。總已喩顯。法
性如地。念處如種子。正勤爲種植。神足如抽
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増長。開七覺
華。結八正果
清淨 通言力等皆清淨也
如是乃至 超越多法。謂三身四智五眼六
通地度果向縁諦處定等
八萬四千 然法門廣説無量無邊。今齊此
結數者。對治塵勞故。塵勞即有八萬四千。
一一對翻即皆淨法故。染與淨數無増減故。
論云不覺念起見諸境界。故説無明乃至具
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
即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徳相義示現
陀羅尼 得總持菩薩。於一一法中。持一切
法故
門 從一一法中。入一切法故
一切清淨 總結也。問世出世法二相有殊。
如何此經皆云清淨。答前已説之。今復更釋。
謂若凡聖對治。即勝劣全殊。若稱法界而觀
一種。總是幻化。皆從縁起無自體故。如有一
鏡現種種雜穢瓦礫。復有一鏡現種種勝妙
珍寶。癡孩不了貴賤懸殊。智者達之一無差
異。觀智圓明心識淨者。亦復如是。見世出世
若聖若凡。一切皆空。空是覺體。故下文云。見
佛世界猶如空華。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秖縁
稱理平等。所以名曰聖人如其重聖輕凡欣
眞厭妄。縱令修習。豈證眞源。然上從覺圓明
故。展轉躡前相由。以顯世出世間諸法清淨。
至此五段歴法備周。餘六七兩段。但是結通
他身他界。更無別義。五段相由者。謂心本清
淨。由不覺故名頼耶識。相應於意復曰見塵。
起於現行有根識境。中有能造故説四大。由
是具足處界諸有有漏之法。對治此等有修
有證。復成無漏因行果徳。今既覺了圓明故。
心意識及所變等展轉清淨。皮之不存毛無
所附。然無漏法若約人修證。則先因後果。今
據法本末。故先果後因。亦如論中根本滅故
麁染隨滅。六自他正報
善男子。一切實相 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從縁生故。會縁入實即爲實相。故智論云。照
色等空即名爲實相。性空實理離於顛倒非
虚僞故於空見空亦名顛倒於空無著乃是實
法。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説名實相。
無遷無變究竟常住。無量義經云。如是無相
不相不相無相是名實相
性清淨故 此實相從本已來自性清淨。一
切妄法所不能染。比迷似染。今悟本淨名性
清淨
一身清淨 由前悟得根識塵大世出世間諸
法皆歸實相清淨。方始成就此人。一身清淨
故諸段清淨。皆牒前文。唯此獨指實相。以爲
淨之所以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 既於自身證實相
理。亦見一切衆生同一清淨實相。以觀一切
衆生不取於相同圓覺性故。志公云。以我身
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又下文云。圓
覺普照寂滅無二。始知衆生本來成佛
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以般若正智遍觀衆生。菩提涅槃無漏智
性本來具足也。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衆生
本性清淨。非謂一人修道多人成佛。七一多
依報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
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虚空圓裹三世 國
土淨穢皆由自心。衆生劫燒我土安隱。羸髻
鶖子二相不同。案地寶嚴坐蓮無異。況乃心
冥覺性。識智無生。身土依眞。染淨倶泯。廓通
法界。清淨湛然。圓謂圓遍虚空。裹謂含裹三
世。三世者竪極。虚空者横周也
一切 横竪總該
平等 本末味同
清淨 都結七段
不動 冥於一如。然上七段悟時既相躡清
淨。迷時亦相躡垢染。應云。覺不明故令心不
淨。心不淨故見塵不淨。見塵不淨故眼根不
淨。如是乃至一多世界不淨。文勢及義意對
經可知。第二空色同如前之七段。即空色無
礙。此當泯絶無寄。彼觀云。動念即乖法體。反
顯法體本不動也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動 躡前起後也。
由前云盡於虚空平等清淨。即知相盡同空。
空既本無生滅動搖。當知諸法亦本不生亦
不待滅。一一當體如如不動
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然一切法唯依覺性生
滅動轉。諸法既盡虚空皆不動故。則覺性不
動也。如波不起水則湛然不動。理齊故言平
等。故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句
經云。諸法從本來無是亦無非。是非相寂滅。
本來無所動。然諸法與覺性平等。未名理事
無礙法界者。夫理事無礙。要須多事全同一
理而寂然。一理全成多事而遷變。即動即靜
即靜即動。生滅廣陜一切皆爾。翻覆無礙。今
但一向不動。但是攝色等事同眞空理。故唯
名眞空觀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
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
等不動 還如前七段歴諸法門。經恐文繁
略標首末。義兼中間故云乃至。後段乃至之
言亦例此知。第二理事無礙法界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
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
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
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據法界觀此有十門。一
理遍於事。二事遍於理。三依理成事。四事能
顯理。五以理奪事。六事能隱理。七眞理即
事。八事法即理。九眞理非事。十事法非理。
今言遍滿法界者。正是第二門行相。兼於餘
門義理。謂此即理之諸法與理不異故。一一
自遍法界。不同前門沒體攝歸理中。故此名理
事無礙也。既遍法界。即知動靜無礙一一周
遍。言覺性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者。由前
門已顯六根等與覺性平等。平等者。即無分
毫之異也。即與覺性不異。覺性圓無際故。當
知六根亦圓無際。故遍滿法界。若言不遍滿
即是有際。有際即與覺性成異。異則乖於前
門。故躡前云。圓無際故。故首楞云。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六塵已下皆
例前知。第三周遍含容觀。即事事無礙也。謂
隨擧一塵即遍一切法中。又含一切法在自
塵中。一塵既爾。一切法皆然。故云周遍含容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 擧所依性。爲
事事遍滿無礙之所由也
根性塵性 此是各指根塵自性。非謂泯根
攝塵歸於一性
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
 謂根之與塵皆是事法。例前七段。事事皆
然。故云乃至等也
無壞無雜 便就喩釋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如一燈光已滿一室。更有一燈。光亦全滿。百
千燈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壞。亦不渾雜。室中
之空喩於法界。燈之光相喩以根塵。謂一燈
光容多光相。即一光相遍多光中。一一皆然
重重無盡。前七段事法一一例此可見。含容
周遍斯之謂歟。所以然者。唯是眞心所現。皆
如幻夢影像故。與所依性非一非異故。故得
遍多入一攝一容多等也。大文第三頓同佛
境。於中三。一用心同。二見境同。三稱實同。
初中二。一法
善男子。覺成就故 總指圓彰法界已下之
文。由斯故得同佛境界
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脱。不厭生死不
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
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於四對法無勝劣
心。如佛於三念之境。故言同也。同之所由。經
自徴釋云。由一切覺故。故論云。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今則離前與求厭愛敬憎重輕
等八念也。擧八境者。顯於心也。喩云光無憎
愛。後云修習此心故。二喩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
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光即眼識現量
所得。故無憎愛。首楞云。其目周視。但如鏡中
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云其目者。
意取眼識。云汝識者。即是意識。亦可但隨凡
俗情見以目瞳爲光。如法華云。梵王是衆生
父。二見境同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
就者 近結八境安心。遠結觀行成就
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泯前心迹起後依正。
凡聖平等之文。若不泯之。則雖無憎敬。尚見
持毀等。故須泯之。方同佛見。自此已下正顯
其同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由自心已空但是覺
照。寧有凡聖差別之二焉。冥一如之無心。即
萬物之恒寂故。普照是用。寂滅是體。佛之所
極極於寂照。故纓絡經説等覺照寂妙覺寂
照。今云同佛。是等覺義。故云普照寂滅。金光
明經攝大乘論皆説佛果無別色聲功徳。唯
如如及如如智獨存。三種世間融無礙故。世
界即器世間。衆生即有情世間。成佛即智正
覺世間也
於中 即於寂照中也。圓無際故
百千萬億 此方下數
阿僧祇 此云無數。是華嚴十大數中之首。
經論多用故此擧之。十者。謂阿僧祇。無量。無
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
可説。不可説不可説也
不可説 大數第九
恒河沙 謂恒河中所有沙也。此河從阿耨
池東面流出。初出象口周四十里。金沙混流。
沙細如麺。細故數多也
諸佛世界 上僧祇等算此世界之數也。謂
有百千萬億僧祇等數之河。一一河中一沙
爲一界。以顯世界如是多矣。然此中意者。直
至盡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是算其數量。
爲欲引機造無邊境故。假増積多數爾。然淨
穢等土皆佛統之。故云佛界
猶如空華 縁無自性全體即眞。眞性奪之
無餘。故得相皆虚幻。如前理奪事門中説。亦
如善財求法。展轉至摩耶等處。會縁入實得
願智幻解脱門。見一切世界皆如幻住
亂起亂滅 此有三意。一者一切世界皆依
妄念。念既刹那不住。界亦起滅不停。二者華
嚴云。染汚衆生住故。世界成染汚。大福衆生
住故成染淨。信解菩薩住故成淨染等。三者
成壞相也。然成住壞空。各雖二十増減。而世
界無量無數故。總觀起滅繽紛。問然佛化土
許可如斯。自受用中如何起滅。答依實教所
明。無形爲淨土。生公云。佛有形累託土以居。
佛是常住法身。何須國土。故華嚴云依眞而
住非國土。此經云。入於大光明藏。餘義已如
前辨。問法華云。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復
云何通。答彼據理即事門。此約理奪事門。二
皆無礙
不即不離 明此世界不即圓覺亦不離圓
覺。如華與空。如金與器。由不離故覺性。奪之
成空華。由不即故。世界不妨有起滅
無縛無脱 文通上下。上則由世界無淨穢
故。下以衆生本成佛故
始知衆生本來成佛 始知即始覺。觀行成
就方能知故。本成即本覺。知與不知本是佛
故。佛是究竟覺。始之與本非二覺故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亦無始覺之異。四相
本來同一覺故。又寂滅無二。是自覺。世界及
衆生。是覺他。成佛二字及生涅如夢。是覺滿。
成就是滿義故。動寂雙亡方圓滿故。然説生
本成佛。唯是圓覺華嚴。餘成義含不的指注。
但以語驚凡聽理越常情。佛既罕言。愚夫多
謗。今詳教理略擧六門。一者小乘有部。唯悉
達太子一生成佛。餘皆無分。二者大乘始教。
三無數劫行位滿足方得成佛。三者終教。相
盡性顯名成正覺。四華嚴説。十信位滿初發
心住即成正覺。五者頓教。一念悟時即名爲
佛。六者圓教。本來成佛。故華嚴云。如來成
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乃
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
性。又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
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
故。如自心一切衆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
成正覺。今經文者。若約觀成方能知之。即當
四五兩門。若約所知。衆生本來皆佛。則唯第
六。三稱實同。稱法界眞實性故
善男子。如昨夢故 躡前也。由見生死涅槃
如夢。即稱圓覺實性同佛境也。此有二意。一
但有能依之夢。必有所依之人。夢是人之神
遊。亦見聞之氣分。無別體故。二但了夢體空
無。即證自身眞實。迷自身者。由執夢故。大夢
之境必有大覺之明故。當知下有四節。初總
明稱實云
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 迷時生死
無起涅槃無滅。悟時非滅却生死發起涅槃。
稱體而觀都無起滅
無來無去 聖法非新來。凡心非滅去。又直
言體。無起滅來去不約聖凡。二別指能所云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 所證之境
非得眞失妄捨麁取妙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能證之心
都無分別。離於四病。三雙泯能所云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故華嚴云。若有見正覺解脱離諸漏不著一
切世。彼非證道眼。四總結稱實云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可知四結牒問辭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
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
是法亦不迷悶 可知偈中唯三。略於第一
起行方便。故初諷觀行成就二。餘二如次全
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且標擧也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爲和合者
 二空觀也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法界觀也長廣偈略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虚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衆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第二徴釋迷悟始終文四初三今初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
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可知。
二正陳辭句中三。一慶其所悟
大悲世尊。善爲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
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 此是一切行位
根本。後必躡前故重指也
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蒙昧。在會法衆承佛
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可知。二難其所疑
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 躡前段文爲此
疑本
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疑謂眞能生妄
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縁故。如來復説本
來成佛 疑謂説妄爲眞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
時復生一切煩惱 牒而縱之。責無窮過也。
此上三難者。意云。本來是佛煩惱何生。若
無生中妄生起者。如來成佛同本無生。無生
之中還應妄起。成佛義等生否應齊。齊生即
果佛何尊。齊否即因違現事。進退不可。故有
斯云。三結請通釋
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爲諸菩薩開祕密藏 
據此三難諸典無文。唯佛了知登地方受。今
乃請宣成教普示末世凡夫。故曰無遮。開祕
密藏。祕謂非器不傳。密謂覆相而説
及爲末世一切衆生 祕藏如不開櫃。密藏
則一法含多。今請不簡末世則開祕藏。顯了
而談則開密藏
得聞如是脩多羅教了義法門 由此標於經

永斷疑 通論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爲性。能
障信心善品爲業。別顯則五蓋。中疑有三。一
疑自。謂己不能入理。二疑師。謂彼不能善教。
三疑法。謂於所學爲令出離爲不出離。如有
病人疑自疑醫疑藥病終不愈。今三疑中即
疑法也。此疑復有已起未起。今皆含之。剛藏
爲他請問令永斷故。然斷疑方便者。若疑境
界令悟唯心。若疑法性令觀無得。餘皆例知
悔 悔是不定之法。悔善則惡。悔惡則善
故。今請永斷。即屬惡也。然入道人若未通決
生佛同異。則或用功多時反自疑悔。下三唱
倣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
甚深祕密究竟方便 祕密有二。一如來之
密藏。謂一乘如來知見。佛於漸教門中久默
斯要故。故云究竟方便。下答云妙覺圓照離
於華翳等是也。二如來即祕密。由證密藏能
所無二故。三業業具皆祕密也。身密謂非色
現色。如摩尼等。語密於一言中演無邊法海。
如谷響等。意密無心成事等。二義之中經顯
所證矣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
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 則
頓同佛境。義當信根成就初發心住。今但通
決疑難以成前義
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爲汝説。時金剛藏菩
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第四正
説長行四。一反覆起疑之本二喩釋現起之
疑。三顯淺難造深。四結問不當理。初中又三。
一總指輪迴。二眞隨妄轉。三結指前疑。今

善男子。一切世界 總指情器也。無著金剛
論以四蘊爲世界故。若不約情何成輪迴。次
下六對辦其輪迴。謂但住有爲即屬輪迴心



生 新新而起
滅 念念落謝


去來





調

相續 情界器界皆依妄念。既所依不斷故。
能依亦然
循環往復 器界空已復成。情界滅已復生。
惑業襲習報應綸輪。塵沙劫波莫之遏絶。上
二句正示輪迴之相
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取謂取著。執我我所。
捨謂厭離。厭苦所依。又於根身則厭苦麁障
爲捨。欣淨妙離爲取。於器界則厭此娑婆爲
捨。欣彼極樂爲取。若取若捨種種不同。皆是
顛倒妄心變現輪迴之相。故論云。一切分別
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首楞云。自
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二眞隨妄轉文三。一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
免輪迴無有是處 能觀是輪迴之心故。所
觀圓覺亦爾。如夢見實物物亦是夢故。二喩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 由目數動。湛水如波

又如定眼由迴轉火 次眼識遲鈍。旋火成
輪相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想之可見
三合
善男子。諸旋未息 眼目雲舟也。喩生死垢

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水火月岸也。喩圓覺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
不旋復 正合也。三結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即前三種疑也。據此
結文的指。即知定是先責起疑之本末是答
難。若是偏答三中之一難。即不合總結三惑。
智者詳焉。然雖非正答。已是標擧建立答義
之勢。意令息如上之念。即前疑早合自亡。況
復空華金礦分明曉喩。二喩釋現起之疑文
二。一空中華無起滅喩。二金中礦不重生喩。
初中三。一喩釋。二法合。三結成。今初曲分爲
二。初翳差華亡喩。後空不生華喩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
説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謂不
知華因翳有。妄執從空而生。不知迷眞故妄
生。横執眞能生妄。既得翳差都不見華。聞説
從翳而生。又執何時更翳。以喩比來迷倒妄
見輪迴。因聞普眼法門。了悟根塵清淨。聞道
因除迷心故得清淨不是新得妙門。又執早
晩更迷。猶如何時更翳。問翳差之者。或有他
時更生。不必的定永無。如何以此爲喩。答夫
喩者。但取當日一席之事。不説終身。但以愚
人晨。旦見華食時眼差。見華亂生亂滅。謂言
翳亦速起速停。念念候之。故云不可。故諸經
論喩釋佛云如大夢覺。豈可難云睡起夢覺
何妨明夜更睡還夢。若如是難豈識喩焉
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翳不與華期。
華不隨翳生。但翳故妄見。非華實生。二法各
不相知。況復一空一有。故云不相待也。縱使
心迷生死亦寂。但縁迷故妄似死生。衆生本
自不生。幻華畢竟不起。莫將翳待。莫以迷求。
剛藏問目正似此也。下空華喩云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説言虚空何時更
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此喩
前已含釋。文易可知。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迷見生死似華起。悟得涅槃似華滅。言圓覺
離華離翳。則雙拂生死無明。虚空非暫有無。
覺性何關迷悟。衆生既如華起。約誰更難
無明。無明生死既空。何責本來成佛。空華終
不再起。果位何得還迷。由己計度不休。見他
覺性流轉。若如是解頓遣三疑。三疑鉤鎖連
環。不是三科別答。下金礦喩即唯答佛不再
迷。此疑過深。故重喩也。三結成
善男子。當知虚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
如來圓覺隨順。而爲虚空平等本性 虚空
世法尚不同華起滅。況如來隨順圓覺湛然
眞常是虚空之體性邪。覺爲空性者。佛頂云。
空生大覺中。又云。寂照含虚空。復言平等者。
然圓覺雖是虚空之性。而冥合不分。周遍法
界無分無限無別能依所依。故云平等。此意
云。空在覺中空尚常寂。況覺爲空性。豈増減
耶。喩猶不及故云況復。後金礦喩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 金在礦中銷
礦金現。非銷始有。若因銷有。銷頑石等亦
應得金。故知雖假爐冶銷鎔。金性要須本有
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 
此明在礦則隱出礦則顯隱顯雖殊金性本來
平等
不應説言本非成就 釋成金性本有也
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法合也礦喩煩惱。金
喩覺性。錬出潔淨即有晶光。及能隨匠隨模。
作佛等像或種種器。喩佛三身也。然此一喩
唯答佛不再迷之難。前就圓悟之理生佛倶
是本眞。以成普眼段中衆生本來成佛之義
故擧空華元來不起非後始滅。法合云。生死
涅槃同於起滅。所以倶通三難。今就不壞因
果之相。故説銷礦出金。華則始終本無。礦則
因銷始盡。意云。圓頓之理雖齊。迷悟不妨成
異。既有多生習障。還須背習顯眞。眞顯則究
竟清淨。若但用前喩。即撥無迷悟因果之相。
便成邪見若但用此喩。即成衆生覺性本來
不淨。失眞常理。亦成邪見。道理微妙一喩難
齊。故説兩事。是知此喩唯答第三難也。三顯
淺難造深文二。初所造離念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 先標覺心爲
宗。後方拂迹者。明非斷滅。但離所拂非無覺
心。拂有三節
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拂轉依之名也。由轉
煩惱生死故曰菩提涅槃。體雖即眞名因妄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此。兩節皆雙拂對待。圓覺性中都無。此事若
有少見則迷圓覺。故華嚴云。於法若有見此
則未爲見。若無有見者如是乃見佛。二能造
帶情文四。一擧勝彰劣。二擧喩顯情。二誡
息妄心。四重彰妄義。今初文有兩對。初小聖
理智對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
斷滅 沈空滯寂灰身滅智
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若未入滅即
有餘涅槃。若已入滅即無餘涅槃。下第二凡
心眞覺對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 種種計度
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此上兩對意云。小聖
眞智尚不能親到小聖之理。況凡心劣於前
智。眞覺又超前理。轉轉懸隔何能造耶。如百
寮尚畏宰相百姓豈親天子。此正同金剛經
四果之人尚無心言我證得四果豈。如來有
定法得阿耨菩提耶。二擧喩顯情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擧喩也。此
下顯情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
不能至 即知前擧勝此擧喩。並是顯分別
心不能證覺。密譏前三種翻覆疑難。前云有
思惟心。即是此云以輪迴心。前云圓覺境界。
即是此云大寂滅海。可深照之。三誡息妄心
是故我説。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
輪迴根本 指前未出輪迴等文也若遠指即
文殊章先斷無明。或指餘經皆如是説。四重
彰妄義文二。一無實體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 擧能起之根
識有。心者識也。起者心所也
皆是六塵妄想縁氣 擧能牽之塵境
非實心體 實心無念故
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
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縱實有思惟。
思惟尚不能證覺。何況此心早已如於空華。
自無其體。向上更欲求證。何異空華結果。故
言展轉妄想。二無勝用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
方便 從第一覈疑之本。兼此第三一段。大
意總是責問者滯情分別過患。所以其中此
節最親。因前三番之疑便都指但是浮心巧
見總不能證覺。四結問不當理
如是分別非爲正問 乍看連次之經。即似
唯結巧見之文。細詳其義乃都結第三一段。
問前讃善哉。此責非正。何也。答前讃者美其
起教。此責者顯其實理。此一段疑最障修證。
若不徴起。末世長迷徴有斯益。故前讃也。剛
藏所徴意在佛責。故知責此之過。始彰徴起
有功。乍看似前後乖違。細詳乃始終符合。可
審翫味。妙在斯焉。偈中四段。前三全同長行。
後二句全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長行先擧妄相。偈文先標實性
 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眞金體  不復重爲礦
略不頌空華。影在後段故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爲空華相
所造離念良由長行華無起滅。喩中結文
與此段同。故此亦取空華之喩。意該前後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虚妄
能造帶情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此第四一段是依解起行也。與長行第四
互有互無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卷上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
注卷下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第三深究。輪迴之根者。謂窮其展轉根元。推
其差別種性故。於中文四。初三。今初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次
正陳辭句文二。初慶前
大悲世尊。廣爲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衆深
悟輪迴 因舟行岸移等喩。悟得眞隨妄轉
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決定道眼
 五眼之中即慧眼法眼。具眞俗故
於大涅槃生決定信 永不信餘。首楞云。妙
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
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不執月運岸
移等。二請後文二三擧法問。二結益請。初
中二。一問斷輪迴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遊如來大寂
滅 大般涅槃
海 具足三徳能建大義。體深用廣故如海

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因前章云。先斷無始
輪迴根本。故今問斷之方
於諸輪迴 前云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故此
云諸
有幾種性 既一切皆是輪迴之相。未審有
幾種性。二問修悲智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法門無邊誓願學故。
即從假入空成大智
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
 衆生無邊誓願度故。即從空入假成大悲。惑
病既多方藥非一。若無方便少湯添水。恐落
愛見大悲。故須問也。一結益請
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
末世衆生。慧目 即能照也
肅清 縁塵不雜
照耀心鏡 即所照也。心淨如鏡故。六祖偈
云。心如淨明鏡。身如明鏡臺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無能無所自在圓明故。
即同法華雙開菩提涅槃是無上義。下三唱
倣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深
奧祕密微妙之義 本清淨之輪迴。無差別
之種類等故
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
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 眞性無生本
來清淨。衆生未悟。妄心見生。生即必滅。故
是輪迴。今悟實相了心無生。心既不生輪迴
永絶。如是忍可名無生忍。上皆讃也
汝今諦聽。當爲汝説許也時彌勒菩薩奉教歡
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次下正説長行中
二。一答斷輪迴。二答修悲智。前中二。一推
本末令斷。二明種性令知。初中二。一示所
斷。二勸令斷。初中四。一指愛爲本。二欲助成
因。三展轉更依。四起諸業報。初中二初約貪
欲以標指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
貪欲故有輪迴 謂對所貪五欲。標指能貪
之愛是輪迴之本。首楞云。流愛爲種納想
爲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以是因縁故有生
死。又涅槃云。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貪愛
何憂何怖。又佛名經云。有愛則生愛盡則滅。
故知生死貪愛爲本。先令斷者。如樹除根等。
謂由於五欲引起愛心。能令衆生生死不絶。
言種種者。或天屬之恩如父母等。或感事之
恩如得惠齎等。或任運生愛。即自身及名
利色味六親等。或因敬成愛因恩成愛。或因
愛結恩。恩之與愛應成四句。謂因非愛等。又
所貪之境衆多。故能貪之愛不一。然貪與愛
亦有四句。謂貪非愛等。若對治簡境則有順
有乖。若約妄簡心則皆爲過患。又唯就愛復
有其三。一惡愛。謂禽荒色荒及名利等。二善
愛。謂貪來報行施戒等。三法愛。謂樂著名義。
及貪聖果而修行等。故下云。法愛不存心。漸
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後約受
生以結定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
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爲根本 卵
等四生則受生差別。故瑜伽釋衆生云。思業
爲因。殼胎濕染爲縁。五蘊初起爲生。若以四
生配六道者。天及地獄化生。鬼通胎化。謂鬼
子及地行羅刹是胎。餘皆化生。人畜各四。人
具四者。毘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則常人。
濕則柰女。化爲劫初。畜具四者。金翅及龍。餘
獸皆胎。餘鳥皆卵。然著地飛空若水若陸。
微細蠢動或卵胎。或濕化。不可具分品類。皆
因淫欲正性命者。淫謂耽染愛著。但是情染
總得名淫。縱使化生亦依業染。但約欲界輕
重者。倶舍云。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淫。四洲
之人同四王界。餘諸異類卵濕胎形。心染氣
傳。難具分析。受性禀命莫不由之。既性命由
淫。淫復由愛。故云愛爲根本。二欲助成因」
由有諸欲境也助發愛性 心也即愛之種子」
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由外塵欲牽起愛心。
亦由愛心貪著於欲。貪欲故造業。造業故受
報。由此生死不斷。故肇論云。衆生所以久流
轉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於心。則無復生
死。潜神玄默與虚空合其徳。是名涅槃。三展
轉更依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衆生愛命還依欲本。愛
欲爲因。愛命爲果 欲謂貪婬。命謂身命。無
愛欲則不生。無欲身則不有。當知欲因愛有。
身因欲生。既有此身還生於愛。由愛身故還
爲欲因。復感未來生死果報。如是展轉相續
無窮。四起諸業報文中二。一別釋。二總結。初
中三。一惡業苦報
由於欲境起諸違 不可意
可意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由愛
彼境。境不順心便生熱惱憎嫉。憎嫉故起瞋。
瞋故殺害逼惱打罵凌辱。種種惡業從此便
興。亦可境稱愛心而生耽著淫盜飮啖侵奪
綺妄種種惡業。文無者略也。言種種者。十不
善等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三惡報也。無畜生者。
取其文潤成句。以二例知。亦可翻譯傳寫脱
漏。義必合有。故華嚴云。十不善業道。上者地
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二善業樂

知欲可厭 知愛欲心是惡道因。於彼欲境
深生厭離
愛厭業道 怖彼惡道不造惡因。於離惡法
門深生愛樂
捨惡樂善 比由愛欲故造惡。今知欲可厭
故。捨十惡樂十善也
復現天人 樂報也。華嚴云。十善業道。是人
天受生因。判云樂報。麁相言之。若論人間八
苦天上五衰地居斫截殘害驅擯。豈能免苦。
若於天鬼畜中。開出修羅即戒六道。三不
動業報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 知
其愛惡愛善倶未免苦。棄彼愛心樂修捨法。
捨法即四禪八定。而不知樂捨之心還同彼
愛。故云還滋愛本
便現有爲増上善果 上二界殊勝依正二
報也。由於欲界修得此定。各隨其地而生彼
天。二總結
皆輪迴故 愛爲根本故皆輪迴
不成聖道 不了自心故非聖道。前指無明
此標貪愛。發潤備矣。然十惡業一向須除。
十善八定則但除其病。第二勸斷文三。初正

是故衆生欲脱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
除愛渇 既知生死皆由貪愛故。欲脱生死
先斷此二。遠公報應論云。夫事起必由其
心。報應必由於事。是故自報以觀事而事可
變。擧事以責心而心可反。渇者喩其至切。二
通妨。恐有難云。若爾云何菩薩亦有貪愛故
受生邪。故下通云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
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菩薩
示現受生。非愛爲本。但以大悲益人爲利。
欲行教化。須現受生示同凡夫同事利物。故
淨名云。衆生病則菩薩病。示現等者悲深
也。非愛者智深也。三顯益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
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
開悟 先能除捨方可勤求。如出礦金始堪
爲器。故首楞云。如是貪欲。有名鬼倫。無名天
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有無二無無二亦滅。
於佛菩提方可希冀。問從前但云貪愛。何故
此云及除憎愛。答由愛身愛境。境違於情或
身被惱。故生憎也。是知憎亦由愛。故雖兼憎
意但説愛。二明種性令知者。謂由前説始終
動靜乃至思度佛境皆是輪迴。故彌勒問其
種性。意云。比聞餘教只言五道輪迴。今何得
三乘行人亦未能免。故佛爲説。由本貪欲顯
出五性。故屬輪迴。不以悟淨圓覺爲本因故。
然菩薩性中修證行相。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餘如廣疏。文中二一總標因依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
五性差別不等 厭惡樂善。三乘教熏積習
既深遂成別性。楞伽云。隨説彼而成。皆名教
熏起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若遇邪師教者。則於
人法二我極爲堅執。名之爲深。若遇二乘人
説人空理。於法雖未離愚。於人已無堅執。對
前爲淺。若遇菩薩及佛。深淺相望可知。二別
釋差等文二。一所依。二障
云何二障 依起信釋
一者理障礙正知見 根本無明也。不達法
界性相。是礙正知見義故。故彼論云。是心從
本已來自性清淨。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
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六種染心也。三細乃
至起業受報。是續生死義故。故彼論云。此
清淨心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染心義者。名
煩惱礙等。廣如彼説。二能依五性文三。一

云何五性 此皆新熏。不同法相宗中本有
之説。兩宗五性義見懸譚。今此又與彼所引
楞伽等文大同小異。如文詳之。二釋中二。一
總明未熏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本以
發心修證約斷二障。故成五性。此都不斷
故非五數。亦未發心遇教。故言未熏。若據楞
伽之文。即當第五無性。二熏成五性文四。一
二乘性合辨二也
若諸衆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 知
生死苦止息攀縁。故云除事。其實未能除三
細也。意責不先悟理但先除事。故有先除未
斷之言
但能悟入聲聞縁覺 障有事理。執有人法。
今唯斷於前。故云但能
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雖至長者之家。猶在
後園除糞。止宿草庵未敢當堂。故云爾也。二
菩薩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汎如來大圓
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
入菩薩境界 此約地前以辨其相。故言已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
菩提及大涅槃 此約入地乃至果位以辨其
相。故言永斷及菩提等。三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衆生皆證圓覺 定知身心本
來具有。以已證知一切有情無不是覺。譯經
訛也。應云證諸衆生皆有圓覺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
有頓漸 覺性雖圓遇教不同。欣趣有異故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
成佛果 遇於勝教皆成。即明無別定性。反
明不遇勝縁則隨所聞成小。文無者略也。由
此名不定性。故上標頓漸。四外道性
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
則名爲外道種性 内心雖勝。宿遇邪宗既
熏其心。積習成種。故於聖道難起信心。上明
邪種也。下明師過云
邪師過謬非衆生咎 意顯此性定是新熏非
自本有。故云非衆生咎。前諸種性亦例此知。
但文略也。則知衆生本同覺性。但遇教成差
有大有小有邪有正。故知發心之者。切須善
辨宗途。然餘經論目第五性云無性者。但明
本來不覺染心相續。未有邪正師教所熏。無
三乘種故聞亦不信。由此濫於本有。今云外
道性者。決了新熏之義彰矣。三結
是名衆生五性差別 二答修悲智。既識輪
迴之病用心。免落異宗。即須依解修行速求
證入。然菩薩修行不出悲智二利。故須明之。
前問中先智後悲。今答則先悲後智。意表即
智之悲即悲之智無先無後。故互明之。文中
二。初悲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 前
問云。當設幾種教化方便。今答意云。但以
大悲方便示現種種形相。順逆隨時無定種
數。言唯以大悲方便者。雖遇種種之機。唯用
此二各隨其類而應化也。但有大悲必能普
化。但有方便必稱根宜無其過累。故思益經
云。衆生行世間而不知世間。菩薩行世間明
了世間相。世間虚空相。虚空亦無相。菩薩知
如是。不染於世間
開發未悟 令知妄法本空眞法本淨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 如觀音隨三十二類而
應其身
逆順境界 論云。或爲眷屬親友。或爲怨家。
能令衆生増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與其同事 四攝中之一也意該餘三。餘三
者。布施愛語利行
化令成佛 不取餘乘。故法華云。我本立誓
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菩薩因地之時必發度
生之願。乘此願力所生之。處更不退轉。心若
疲倦即憶昔願力。以自策勵所爲。不是隨情
故云皆依願力。又非希望報恩。亦非愛見之
悲。故言清淨。云無始者。同體大悲稱性大願
性本具之。非別新得但由迷悟有發不發。發
即無始二智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於大圓覺 此下正明大
智上求菩提。對前大悲下化衆生
起増上心 決定趣向
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彌論諸行速至佛果
若。無願力則多退轉
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
値外道及與二乘 決定不趣餘乘。不同前
隨五性。故言莫値等
依願修行 亦是所爲不隨情逐念。但依願
力而自策勵。如前悲中所説。願是總相通悲
通智。故二段中皆説願力。具悲智願即菩提

漸斷諸障 理雖頓悟其空。事乃漸除方盡」
障盡 即下解脱
願滿 即下證大圓覺
便登解脱清淨法殿 障盡則行住坐臥一切
時中觸向無非解脱故以清淨法殿喩之
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願滿則觸目對境。一
切諸法無非圓覺。故以妙莊嚴域喩之。域謂
彊域。偈讃中二。全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示所斷也。長離而廣。此合而略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勸令斷也此及明種性亦長離此合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衆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上來究輪迴之根竟
此下第四略分修證之位也。既顯覺智之
源。復究輪迴之本。已知圓覺凡聖無殊。但未
辦隨順圓覺之心從凡至聖如何差別。故次
明之。言略分者。三賢統爲一位。十地等覺合
之一門。修即修圓覺。證即證圓覺圓覺無差。
約修智以明位地。文四。初三之初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
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
次陳辭句文中二。初慶前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説如是不思議事 
於一味淨覺之中。説輪迴本末種性差別雜
染等法。而無乖失故不思議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立相之教染淨迢然。
破相之宗染淨倶絶。今顯出覺性染淨融通。
故此之前未曾聞見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蕩除細惑。二請後中文二。一正問
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
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
差別 擧所正覺性。問能證位地。覺心一味
因果皆差。二義既乖故須起問。二結益
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下三唱倣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
汝今諦聽。當爲汝説。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
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正説中長行二。一
明圓覺無。證二明對機説證。初中二。一法二
喩法二。初正明無證。後徴釋所以。今初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 非前五性及貪愛
等輪迴差別之性
性有 前差別性皆有圓覺
循隨諸性起 圓覺不守自性。隨縁遍諸差
別之性。諸性起時全覺性起故法身。不増不
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
無取無證 非當情之境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 次下便自
徴釋所以云
何以故 何以無菩薩衆生
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約有幻垢名曰衆生。對離幻垢名爲菩薩。故
二皆空。然前輪迴及此修證皆云無者。前似
岸移。此如鏡像。二喩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夫眼能見一切。唯不能自見眼根。又如眼光
照矚物時。境則萬差見即是一。故云平等。但
約於凡聖無分別勝劣之心。説平等義。亦無
有能作平等之者。二對機説證文二。一總標
大意。二證位階差。前中二。今初功用有殊
衆生迷倒 衆生若無迷惑顛倒。則無差別
之義。故先標此。約之以明證覺差別。迷倒之
體即根本無明及三細六麁。論中亦約翻此。
以顯始覺階位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執之爲實
於滅未滅 即論四位中前三覺前不覺後
也。謂障習漸盡如一分塵盡一分鏡明
妄功用中 七地已還皆是夢中修道。故華
嚴有夢渡大河之喩。圓明證悟始知煩惱本
無。則見能斷智慧功用亦是虚妄。如夢中以
藥治病得差寤後則藥病倶無。故言妄功用

便顯差別 正是總標位地。二功極不異
若得如來寂滅 諸佛同證此理故
隨 與本相應
順 無乖也非謂起心別求寂滅
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無能所也。意明心念。
不生不見有寂滅之法。亦無能寂滅者滅之
令寂。二證位階差文中二。一明依位漸證。二
明忘心頓證。初中四。一信位。二賢位。三聖
位。四果位。此四即論中逆次約息除生住異
滅四相麁細。寄顯反流四位以明始覺分齊
也。然心性離念本無生滅。良由無明迷自眞
體鼓動起念。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麁
微著不同先後際異。先際最微名爲生相。中
間二三名住異相。後際最麁名爲滅相。今因
本覺不思議熏力。起厭求心。又因眞如所流
聞熏教法熏於本覺。益性解力。損無明能。漸
向心源。始息滅相終息生相。朗然大悟覺了
心源。本無所動今無始靜。平等平等無別始
覺之異。大意如此。今以論意釋之。初信位者。
論寄息於滅相。經文分三。一標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 此初一段未
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不約凡迷即無位地。
故先標此翻之彰信。即論文翻四相成四位
之謂也
由妄想我 我體元無妄想爲有。四生九類
無不皆然
及愛我者 執爲我故便生愛著。上句我體
即所執也。此句我見即能執也。具明我義下
自有文
會不自知念念生滅 我體本無。唯心故有。
心既念念無常。我亦念念生滅。故淨名云。是
身如電。念念不住故。論云。一切衆生不名爲
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故説無始無明
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迷執之過也。由執我
故。順我則愛違我則憎。故著五欲。二明聞法
覺悟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 即聞熏也
淨圓覺性 即内熏也
發明起滅 慧照朗然顯發心性。無始妄習
一時悟現。如寤時覺夢然迷時即起滅。妄念
是我。故妄念不自見於妄念。如眼不自見。今
既開悟心冥眞覺。不以妄念爲我。故以冥眞
之慧。照於起滅之念。起之與滅念念皆知。翻
前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即此生滅之心。迷性
之時性即起滅。妄念還自勞役心慮。千營萬
計念念不停。三明息妄隨眞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 絶求作之心
得法界淨 若理法界。則法界體中絶諸勞
慮塵境不生。名之爲淨。若事法界。則分別念
慮之心差別塵境之法。十八界等當體不生。
名之爲淨。何者。法界淨穢皆由自心。心穢則
穢。心淨則淨
即彼淨解爲自障礙 麁念既盡得少輕安。
於彼淨時心生愛著。於淨起解名爲淨解。繋
心在淨故成障礙。非外塵所擾。故言自礙
故於圓覺而不自在 結成信中證覺之相。
作意於覺故不自在
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結成信位也。二賢位。
論寄息成異相。文云覺於念異念無異相等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 見前淨解之
礙也。是躡前位以辨此位之相。即覺於念異

雖斷解礙 超前位也。言雖者。預顯劣後。念
無異相等
猶住見覺 正當此位
覺礙爲礙而不自在 結成地前證覺之相劣
於登地。所覺是礙故能覺亦礙。此則將礙除
礙。故不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結成賢位。
三聖位。論寄息於住相。文云覺於念住念無
住相。今文分三。一悟前非。二明證相。三結
成位。今初
善男子有照 信中淨解
有覺 賢位中覺礙之覺
倶名障礙 正顯前非。即論中覺於念住。二
明證相。謂以智證理理智冥符。如日合空。如
珠自照。但是本覺顯現。非能所故。文中二。
一不住證。二不住教前中三。謂法喩合。今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能所契合也。故唯識見道偈云。若時於所縁。
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智無
所得。則此常覺不住。常覺即是無分別智。不
住即不取種種戲論相故。離二取相。即此照
與照者寂滅。智與眞如平等平等。倶離能取
所取相故。彼文雖局於見道。而證理之義十
地無殊。亦可不同凡夫。故云常覺。不同地前。
故云不住。此則念無住相覺住相無故不住
矣。次喩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如把刀劍自斷其頭。頭未落時即無能斷之
義。頭若已落。復無能斷之人。後合
則以礙心 覺礙之覺
自滅諸礙 所覺之礙
礙已落滅無滅礙者 如火出木盡煙滅灰
飛。二不住教。謂地前未證眞理難忘言教。登
地證理不住名言。不住故名眞解教。故華嚴
初地文云得經論智。文中二。一標以喩釋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
竟非月 夫設言象在於得意。無言象而倒
惑。執言象而迷眞。故以標月之指喩於言教。
謂見月須藉指端。悟心須假佛教。因指見月
見月忘指。因教筌心悟心忘教。存指則失眞
月執教則失本心。意令證實忘標故。云畢竟
非月。二具以法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説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明諸佛同以言詮顯理。故文殊般若云。總
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三結成位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論亦結云名
隨順覺。四果位。論寄息於生相。文云。如菩薩
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
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
究竟覺。今文分三。一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總標也謂智
明圓覺無分別心故。列十對法皆同眞實。即
論中見性常住等也。又若見有障可斷。斷已
名覺。覺非究竟故障礙。即覺方究竟矣。障礙
者。標毎對中上句。究竟覺即標下句。十對者
得念失念無非解脱 一識智對。無念則得
其正念。是智也。有念則爲失念。是識也。故
論中説。覺則離念念則不覺等。今明念本自
空元是無念故皆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二成破對。衆縁相會
曰成。縁離曰破。又進修曰成。毀謗爲破。縁無
自性成破一如。故皆涅槃
智慧愚癡通爲般若 三愚智對。大寶積云。
癡從分別生。分別亦非有。癡性與佛性。平等
無差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四邪正對。
思益云。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
無明眞如無異境界 五眞妄對。涅槃云。無
明本際性本解脱。古徳云。迷則眞如是妄想。
悟則妄想是眞如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倶是梵行 六染淨對。
夫戒定慧翻於三毒。三毒本空元是梵行。諸
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
三事中。有無量佛道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七依正對。涅槃云。我
以佛眼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
竟。究竟者。即法性也
地獄天宮皆爲淨土 八苦樂對。極惡業成
天宮即見地獄。極善業熟地獄即是天宮。二
業之念由心。地獄天宮豈定。心既本空一切
清淨。故寶積經有地獄三昧天宮三昧。然諸
法皆爾非唯天獄。今且約敵體相違之法。以
例餘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九有性無性對。有性
者。三乘性也。無性者。闡提性也。非爲他
日迴心。現已齊成佛道
一切煩惱畢竟解脱 十縛解對。佛頂經云。
根塵同源縛脱無二。識性虚妄猶如空華。然
煩惱依識。識性既空煩惱何縛。上之十對名
相雖異其意不殊。但縁佛證覺心心無取捨。
故得諸法普同圓妙。故今但各引例而已。不
更一一推求相即無礙之由。二明心
法界海慧 法界深廣故如海也。慧則是用。
稱法界故名法界慧
照了諸相猶如虚空 理量齊鑑無倒正知。
内分別心諸相差別。今海慧離念故諸相如
空。又能照之慧離分別念。猶如虚空。即同淨
名其無礙慧無若干也。如鏡照物鏡自無心。
上來皆是論中。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
起心無初相也。三結位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二妄心頓證。前由普
示教門。就機説有深淺。今恐存分別則悟入
無期。故示圓頓安心。於覺成眞隨順。前是隨
相。此當離相。亦如華嚴。先説差別位地因果。
後以平等因果融之。即差別中之平等。平等
中之差別。此中意趣正同彼也。文三。一忘心
入覺。二驗果知因。三印成佛智。初中二。一指
示安心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指示末世
安心。文有四節。毎節二句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妄念者。攀縁取著外
法也。念則違覺。故令不起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若求眞捨妄。猶棄影
勞形。若滅妄存眞。似揚聲止響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境從心現元是自心。
若加了知即迷現量。故經説非幻成幻。論云。
心不見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鏡照物。且心體
本自知覺。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爲加

於無了知不辨眞實 能知既寂即眞實知。
眞實即知。誰知眞實。如眼不自見等。二依法
頓入
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
則名爲隨順覺性 彼當根衆。若聞此方便
心無疑惑。體達分明領受任持。則坦然合道。
亦同金剛經中不驚不怖不畏甚爲希有等。
二驗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
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徳本 愨
云。驗今聞悟頓契佛心。方達宿因。曩承熏習。
若但就現世即是頓機。若推其因已是積習。
金剛亦云不於一二佛等。三印成佛智
佛説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謂一切種
智由此而得。因果相攝決定無疑。是以如來
印言成就。又此經宗分同華嚴因該果海果
徹因源稱性互收無別先後。彼云。若諸菩薩
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即
同此安心之文。即得阿耨菩提。同此一切種
智。偈讃中三。初二全同長行。第三兩句總結
長行無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衆生
上圓覺無證下對機説證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上總標大意下證位階差
 衆生爲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爲遍隨順
 末世諸衆生  心不生虚妄
忘心頓證
 佛説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徳已圓滿
印成佛智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總結頓漸故云多方便。上來四段通明觀行
竟次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言別明者。
有其二意。一則由一類人已依前門證入不
必修此。故此名別。二則此門各各自別。如三
觀或一人具三。或一或二單復交絡成二十
五種。各應一機故云別也。其所離障亦各不
同。且如四相。或一人具四。或三二一。其四
病者。人各有一定不兼餘。以相違故。故此兩
四皆是別相。不同前無明及愛但是凡夫悉
有故。前通此別矣。然通別觀行中。皆與惑障
同科段者。由是障觀行之惑。惑除則成觀行
故。文二。初二問答三觀修行。後三問答兩
重除障。初中二。初示三觀行相。後明單複修
習。初中文四。初三之初
於是威徳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
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
上。次陳辭句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
 領前依位漸證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
得善利 領前忘心頓證。暫聞已得善利。況
勤而行之。二請後文二。一問所修。二明所爲。
初中二。一立理
世尊。譬如大城
外有四門
隨方來者非止
一路 如從東來不可西門而入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法
合可知。謂前説觀行理趣分明。今復諮詢。恐
渉非分。故先立理請更投機。二正請
惟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説一切方便漸次
 所修之行
并修行人總有幾種 能修之人。二明所爲」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
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下三唱倣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威徳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
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
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爲汝説。時威徳自
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次
正説長行中四。一標本擧數。二正示觀門。三
引例障圓。四校量顯勝。初二。一約稱性之
行以標本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 十
方諸佛同證同修。證義如前。此問修矣
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色心不二凡聖無差
皆依覺性。故同平等。智論云。在衆生數中名
爲佛性。在非衆生數中名爲法性。上皆所稱
之性也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能稱之行也。即如前
二空觀門。根塵普淨貪愛倶寂。悲智雙行離
相離心常無所得。一切菩薩無不如斯。隨事
雖差此意無二故。二約隨機之行以擧數」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 然衆生根性利鈍不同。
煩惱厚薄沈掉不等。隨其根性設教多端。不
爾難爲趣入。故楞伽云。所説非所應。於彼爲
非説。彼彼諸病人。良醫爲處方。如來爲衆生。
隨心應量説
圓攝所歸循

差別。當有三種 衆生
根性雖有萬差。而此三門一切收盡。必須三
者義如下釋。二正示觀門三。一泯相澄神觀。
二起幻銷塵觀。三絶待靈心觀。然禪觀綱領
已具懸譚。修習菩提非此不證。但以教隨機
異展轉諸途。邪正凡聖大小權實事理漸頓
有共不共。今此託法進修。以成圓頓觀行。即
事理定慧倶無礙也。與論中修習眞如三昧。
體相大同小異。小異者。彼不開爲三也。今初
泯相文字有三。一標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謂發心修行
欲趣佛果。先須了悟身中淨圓覺性以爲行
本。本即解也。依解而修方爲妙行。膏明相頼
目足更。故下標本等皆同此矣。二三釋三。
一起行
以淨覺心 約其所悟而起行也。以者用也。
凡夫用妄。菩薩用覺。迷悟異故
取靜爲行 雖悟即動即靜。爲欲對治動亂
之習。一向以靜境安心。漸漸修行方得成就。
不取於法爲取靜也。愨云。然覺心初建力尚
尪微。理宜取靜安詳方能展照。論云。若修止
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形色虚空
地水火風見聞覺知。乃至當知唯心無外境
界。即復此心無自相等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由前以靜澄心諸念不
起心合靜源體非分別。故見分別之識煩勞
動擾。苦自是識則不能見識。如眼不自見。今
由念澄智顯故覺識也。二功成
靜慧發生 由前念澄覺識。慧性開明。因靜
生慧故云靜慧。比隱今顯故云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由慧發生身心相盡塵
妄不起。名爲永滅。客非本性。塵汚自體
便能内發寂靜輕安 由離根境内心自閑。
寂靜清虚輕安調暢。喧塵永息麁重長袪。三
感應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 
衆生圓明性體與佛不殊。但以妄情凡聖似
隔。今身心相盡妄念不生。圓覺妙心凡聖交
徹。理實而言。我之身心亦遍現十方佛中。
故先徳云。黄昏戌。寂寞身心總無物。恒沙諸
佛入我身。我身常入恒沙佛。今但約入觀者
爲主。故云諸佛於中顯現
如鏡中像 如諸鏡入一鏡中諸鏡即成影像
故。諸佛心入行人觀心。如影像也。然塵鏡之
性本明。磨瑩即呈物像。衆生自心亦爾。心
靜即現如來。故論問云。若諸佛有自然業。能
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云何世間多不能見。
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
意故説自然。但依衆生心現。衆生心者。猶如
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衆生心若有
垢法身不現。經云佛心。論云法身。身心一也。
皆據能現之本。若就所現應云應化。此約心
靜故。則知佛心亦然。故名爲現。非謂佛心有
所現也。此乃鏡明則像像歴然。智顯則心心
交映。故淨名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三
結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翻云止。定之異名。
寂靜義也。謂於染淨等境心不妄縁故。若準
涅槃經釋。即名能滅能調寂靜遠離及能清
等。結云以是義故名爲定相。二起幻鎖塵觀
文三。初標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同上。二正釋
中五。一起行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躡前標解也。心性是識。識與根塵三和合有。
各無自性。但是無明迷眞而起。故名幻化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正明起行也。諸幻即
幻智也。幻者。即根本無明是能幻之者。除幻
者。依如幻始覺力。分覺根本不覺。始息滅相。
終息生相。即是除幻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隨機應化説法開示如
幻衆生也。若觀心釋者。變起差別幻智。遍觀
八萬塵勞之衆。一一稱眞清淨非障非蔽。即
爲開也。二功成
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大悲 根塵既消自他
無二。故能内發同體大悲
輕安 由悲從定起。非其愛見故。輕安暢適。
三結通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増進 明諸菩薩
從此觀門方能起於悲智乃至佛果。四簡濫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拂幻法也。簡識殊智。
能所勝劣異故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拂幻智也
幻相永離 五總結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 結成非幻稱眞之行
如土長苗 如種穀等依土長苗收子之時苗
土倶棄。種喩覺心。土喩幻法。苗喩幻智。謂悟
淨圓覺。依幻法而起幻智。從幻智而忘心入
覺。入覺則前二皆袪。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亦名三摩缽底。此
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勝位故。又等謂齊等。
離沈掉故。至謂至到。到勝定故。故前有如幻
三昧。三絶待靈心觀文三。初標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如上。正釋中
二。一起行
以淨覺心 躡其所依
不取幻化 離第二觀
及諸淨相 離第一觀
了知身心皆爲罣礙 有身有心悉皆是妄。
了知是能身心是所。託所起能故二皆礙。此
下明其所用。於中又三。謂法喩合
無知覺 即上所了身心也。謂身觸爲覺。心
縁曰知。由此分別。障正知見
明 正顯靈妙之體。然此靈心上而無頂下
而無底。傍無邊際。中無在處。既無當中。何有
東西上下。欲言空寂不似太虚。欲言相用不
從縁起。欲言知見異於分別。欲言頑礙異於
木石。欲言其覺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
同日月之類。故諸經教於寂靜空無呵爲邪
小。於知見明覺互泯互存。各有深意。今此欲
入觀門。恐知字引分別念。故宜但云明也
不依諸礙 諸礙者。身心能所。不依者直造
靈明
永得 究竟常然
超過 迴殊對待
礙 前觀幻渉於煩惱
無礙境 前取靜同於涅槃
受用 屬己資縁
世界 共居國邑
及與身 宛然形質
心 還有見聞
相在 不異尋常
塵域 不離舊處。此由執認沒體。同他今不
生情豈拘靈照
如器中鍠聲出於外 鍠字不定。恐譯人錯。
遂爲三釋。一依鍠字音横。準切韻訓和訓樂。
不是器中之聲。今率愚詳之。取其聲勢不取
訓字。此應是金石等中聲相也。今且現聞撃
鍾磬之類。其聲鍠鍠然。即知鍠是此類聲之
相状。譯人迴潤稍拙。應云如今器聲鍠鍠出
外。二作&MT01174;字音同。即大鍾也。是諸器中之一
數。故云如器中&MT01174;。準此則順本經文。迴潤非
失。但筆受或寫録。錯誤以&MT01174;爲鍠爾。三者皆
簧音黄。即笙簧之類。以有簧之器非一故。
不局云笙中簧。乃云器中簧也。亦如管籥之
屬。皆能發聲出于外故。準此則譯人不善此
方聲韻文字。故字與音倶錯爾。後正釋喩者。
前三雖異合法皆通。皆器喩世界身心。聲喩
靈明觀智。謂聲從器出。器不能拘。故聲聞四
遠器局本處。以喩觀智約身心修得。身心所
不能拘。觀智廓爾無邊。身心不離舊處。但所
喩相當何爭喩所依物。愨云。如萬釣之鏞星
樓受礙。搖杵一撃聲振寰區。自體兼他不能
留礙。豈以樓拘鍾相便響不通。形礙管聲
令音不透。觀此文勢未免懷疑。復不能決
通。媕婀邈之而已。意亦同前。仍法合最具。
謂加樓喩世界。餘準上知
煩惱涅槃
不相留礙 如鍠二功成
便能内發寂滅 不取幻化幻化即寂。不取
靜相靜相即滅。非故寂之滅之。又但是眞心
實理非對靜幻。故楞伽云。寂滅者名爲一心。
此非息動之寂生已而滅。故云内發
輕安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 在觀之時用心
同佛。故隨順妙覺寂滅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唯獨自明了餘。人所
不見。故他不及。自己心識之量亦不能造。如
螢燒須彌。必須離情方契。故自不及。又依體
起智爲自。根塵發識名他。不可識識智知。故
皆不及
衆生壽命皆爲浮想 一切衆生壽命。但爲
浮想任持。本無實體。故華嚴云。一切衆生但
想所持。其猶空雲是空之浮氣。了虚空者。即
知浮雲畢竟非空。衆生壽命是眞之浮想。了
眞寂者。即知衆生畢竟非眞。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爲禪那 此云靜慮。即慮而靜
故無散動。即當定義。即靜而慮故非無記。即
當慧義。故四靜慮定慧平等。問既是定慧平
等。云何科云絶待靈心。答正由不滯此二直
造心源。故定慧等。釋相文中絶待之義甚明。
固無疑矣。然釋相中指修行者妄情用心。故
顯。雙非絶待。後但約義以結。故取雙是齊融。
齊融絶待雙是雙非皆是中道故釋相與結名
互顯三觀文初皆標悟者。聞前經故。謂初靜
觀修文殊中解。次幻觀修普賢全普眼前半
之解。後靈心觀修普眼後半剛藏全章之解。
對配前經昭然可見。然此三門與涅槃經三
相大同小異。與天台三觀則義理同而意趣
異。同者。一泯相即空觀也。二起幻即假觀也。
三絶待即中觀也。異者。此明行人用心方便。
彼則推窮諸法性相。此多約心成行。故不立
所觀之境。彼多約義生解。故對所觀三諦。三
引例彰圓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
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
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 此三門皆依悟淨圓
覺而起觀行。觀行亦皆趣入圓覺。始終不離
故。云親近隨順。佛及菩薩同證同修。隨機隨
事行相各異。或多人同修一門。或一人具修
多行。若三五若百千。同之與異隨類難準。然
必皆依此三種業。三種業中或具依三。或一
或二同時前後單複綺互。具如二十五輪所
明。此是修行人之事業矣
若得圓證即我圓覺 趣入雖從一門。功成
即三皆圓證。若偏修一行但名親近。三事圓
通名證圓覺。四校量顯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
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
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 初擧劣。後
不如下顯勝。且如勸得一人二人持於五戒
十戒。據諸教説。福已甚多。況令爾許億人成
就辟支羅漢。具足六通八解。永超三界十纒。
而乃不如有人暫習圓覺。時中極促唯一刹
那。豈況長時圓修妙觀。愨云。牛迹巨海何可
校量。聞此等者聞慧。隨順者思慧。修習者修
慧。偈中唯三。闕校量故。餘全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偈言 且標擧也
 威徳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於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増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上來三觀竟
自此第二明單複修習文四。初三之初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後
陳辭句中二。初慶前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 可知。二請
後有二。一問所修
世尊此諸方便 指前三觀
一切菩薩於圓覺門 指前所依行本
有幾修習 前説三觀。雖行相分明。未審諸
菩薩所修爲復一人具三。爲三人各一。爲前
後。爲同時。爲依次。爲超次。二明所爲
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可見下三唱倣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如
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爲汝説。時辨音菩薩奉
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正説長行中
四。一擧意標數。二觀網交羅。三結成正因。
四總示修習。今初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
習者 明所依之本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
 正明諸輪大意。無修之修。義同前段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輪者摧輾
義。能摧惑障令正智轉。故名爲輪。二觀網交
羅。於中三。初有三輪單修三觀。次有二十一
輪。交絡三觀。後有一輪圓修三觀。愨疏於此
二十五觀約喩各立一名。今全用之。初中三
一澄渾息用觀
若諸菩薩 此下二十五輪皆有標列結。亦
應一一標云悟淨圓覺以爲起行所依。爲前
有故。經恐文繁。故略不載。又此初三觀行相
前已具釋。此爲分成二十五數。故略明之以
顯單複之相。是故三觀皆標云唯。結云單。意
顯不兼餘二。力所未兼。非輕餘行
唯取極靜 不兼餘事
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由靜心之
力。覺身心空。瞥念尚無煩惱何據。煩惱不起
即是覺心。故云究竟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不起法空之座。便入
寂滅涅槃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結名二庖丁恣
刃觀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
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
寂念。及靜諸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
提 庖丁是晋時屠子。十九年以一刀解牛
鋒刃不損。喩菩薩利衆生修萬行應。縁入俗
自智無傷。餘義已如前釋。三呈音出礙觀。謂
器質音融。隨扣應響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 以諸幻境
無邊難可窮究。故直云滅。滅者絶念也。作用
施爲又妨禪寂。故云不取。入佛境界經云。諸
法猶如幻。如幻不可得。離諸幻法故敬禮無
所觀
獨斷煩惱 獨者不假諸行也。正是絶待之

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但與靈心相應。煩惱
自無所有。無所有處即爲證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結名。後交絡三觀。
毎以一觀爲頭。兼於餘三。交絡成七。三七
故有二十一輪。兼前三單及後一圓。足二十
五然毎一觀爲頭。七段之中皆有四節。初兩
段二二共合。次兩段三行次第。次有一段先
一後齊。後有兩段先齊後一。今毎觀爲首之
中。但長科七段。又縁毎輪辨其先後。一一須
牒觀名。今恐文繁。毎觀但各擧一字以論其
次。謂初靜次幻後寂。寂與靜異者。靜是二乘
境。寂是佛境。又靜是禪定。寂是涅槃。文中
三。初七輪靜觀爲首。兼於幻寂。次七輪幻觀
爲首。兼於靜寂。後七輪寂觀爲首。兼於靜幻
初中七觀。一運舟兼濟觀。菩薩修定以出塵
即運舟。發慧以化物即兼濟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 標靜觀爲首
以靜慧心 從靜躡迹起也
照諸幼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 兼修幻觀。
若無靜慧則自居幻化。何能照幻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結名。二湛海澄空觀。湛海則波瀾不動先靜
觀以反流。澄空則水性清明。後寂觀以顯性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
證至靜性 寂也躡靜
而兼修寂矣
便斷煩惱永出生死 二觀功用斷煩惱是因
亡。出生死是果喪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結名
三首羅三目觀。三觀倶修。如摩醯首羅面上
三目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
復現幻力種種變化。
度諸衆生
後斷煩惱而入寂滅
此菩薩者。
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結
名四三點齊修觀三點者梵之伊字。愨意云。
一人倶修三觀。即名爲齊。非謂同時
若諸菩薩以至諍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
清淨妙行。度諸衆生 幻也。煩惱既盡愛見
已無。故所起行無不淨妙。可解他縛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
摩缽提 結名五品字單雙觀。上單靜觀如
上一口。後雙明寂幻。如下兩口。故云單雙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衆生。
建立境界 齊兼幻寂。初句是寂。後二句是
幻。内斷煩惱外度衆生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
那 結名六獨足雙頭觀。白澤圖中有山精。
頭如鼓有兩面。前後倶見此喩靜幻雙照二
利齊運。如雙頭也。單寂觀如獨足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 齊標靜幻。
以至靜力資助策發變化之力。以度衆生
後斷煩惱 兼寂。前二利備故入中道。此與
前異。前則靜獨爲初。後始兼寂幻。此則靜與
幻齊爲初。後始單兼於寂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
那 結名七。果落華敷觀。即以靜定之樹。結
寂滅中道之果。後敷華者。復以幻觀入有情
界。度諸衆生。同令獲得涅槃之果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
後起作用變
化世界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
修三摩缽提 次七輪一一標幻爲首。次兼
餘二。今初先武後文觀。武王伐紂後鑄戈戟
爲農器。喩此菩薩先變化種種已後入靜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
而取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二功成退職觀。菩薩發慧利物即是功成。習
寂内修名爲退職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二
幻師解術觀。先起變化作術法。後歸靜體寂
故解術
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
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
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四神龍隱海觀。起幻
化生如神龍布雲雨。歸體入靜。如隱海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
安住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
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五龍樹通眞觀。先起
幻後歸靜寂。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後
習眞乘自階聖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
二倶隨順 齊兼靜寂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
那 六商那示相觀。商那和修即優波鞠多
之師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鞠多弟子慢心
後。乃入定歸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
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
摩他。後修禪那 七大通宴默觀。大通如來
先化用利物。後自歸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
後住清淨無
作靜慮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後修奢摩他 後七輪一一標寂爲首。次兼
餘二。此初寶明空海觀。佛頂經云。同入如來
寶明空海。今靈心觀。即本覺明。如寶明也。後
靜觀如空海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二虚
空妙用觀。靈心之體如虚空。起化即妙用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
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
摩缽提 三舜若呈禪觀。舜若即虚空神。遇
日光映之暫現。如此先寂次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
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
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四飮光歸定觀。大迦
葉也。先證體次起神通。後乃歸定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
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
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五多寶呈通
觀。多寶佛先成道證如體。後於塔中發起法
華。如靜幻無礙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
於變化 齊兼靜幻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
提 六下方騰化觀。即法華菩薩六萬恒沙
從下方現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
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
提 七帝心含變觀。此寶含諸物像。對即變
應應而還空。如靈心觀成包含徳用應縁起
幻而復安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
而起至靜清
明境慧
。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
後修奢摩他 後有一輪圓修二觀。此名如
意圓修觀。如意寶珠四方倶照。大智頓覺三
觀齊修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 稱圓覺而發慧故
圓合一切 圓融和合一切事理性相眞妄色
空等類。擧體相應。是爲圓合。謂由圓覺合理
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以覺合事事即非
事。故全即理。餘性相等皆同此説。中道義諦
於是現焉。非理非事雙遮顯中。即理即事雙
照顯中。遮照同時是爲圓覺
於諸性 依此修靜觀
相 依此修幻觀
無離覺性 依此修寂觀故。科云圓修三觀
矣。又以圓覺合一切。是從體起用。性相無異
覺性。是會用歸體。體用無礙寂照同時。是爲
圓滿無上妙覺
此菩薩者。名爲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三結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
如是 可見四總示修習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 示修習
者。修此二十五輪之時。於事中威儀法式及
用心方便三業事理。具足修習之意
當持梵行
寂靜
思惟 慧也。具戒定慧
心在觀門。如是修行必定成佛
求哀懺悔經三七日 多生業累恐障淨心。懺
悔求哀發露先罪。日數若少慮不精誠。三七
日中已彰懇祷。懺悔之義下道場加行中當釋
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 書此二十五輪名
字文句。安置道場之中。禮念虔誠精祈一行
至心求哀隨手結取 若自的樂一門。隨便
積習。若勝劣難分不能自決。即憑聖力以卜
應修。信手取之不宜簡擇
依結開示便知頓漸 依所捻結。開而視之
頓漸自知。無貪餘觀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心懷疑阻併失前功。縱
使再修稍難成就。據根驗理必在于茲。無乃
等閑輕於事相。偈中亦四全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辨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今修觀之人先以所依之體爲本而起觀
行。長行云圓覺清淨。無能所修心宜此理。即
禪定義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長廣偈略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正結所爲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簡非所爲也。長無偈有。今爲二釋。一者兩
句皆作上根釋。謂唯除上根圓頓悟解之人。
并及於一切定相之法不隨順者。則不必具
依二十五輪及道場探結等。不隨順法者。不
取相也。既不隨相即隨眞覺。此乃頓入圓明
觸目合道。不可加之繩索傷乎無瘡。是前知
幻即離不作方便等類。故除之矣。二者下句
作無信下根釋。謂都不信者。聞之不能隨順。
依此則上智與下愚不移也。前釋不隨。不隨
倒法。此釋不隨。不隨正法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卷下一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
卷下
 唐終南山草堂沙門宗密述 
次後有二問答。兩重除障。初淨業章除我
入覺。後普覺章依師離病。此皆觀行中障。故
同大科。初中雖約計執淺深説有四相差別。
然唯是我見。故經文除別列四名之外。節節
皆有我字。若除此執便是圓覺。故云入覺。文
四。初三之初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
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
上。陳辭句中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説如是不思議事 
前總明觀行。一向稱理而修。猶可領解。今於
一味之中。廣張諸輪屈曲差別。差別不乖一
味。尤爲難見。故不思議
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遠成所答文殊之問
令諸大衆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歴恒沙劫勤
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
自慶慰 悟因行也。夫果徳稱眞約理可照。
因行治染體解是難。今一念備知炳然齊現。
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故深慶矣。二問後
三。一正問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汚。使諸衆
生迷悶不入 此中問意不説本來都迷。意
明已知覺性圓明諸法清淨。何得凡心宛在
不合覺源。所作所爲情猶憎愛。自他全別難
自渾融。比對果人天地之遠。覺心本淨悟即
應同。更有何法染汚。令我用心異佛。故云因
何迷悶不入。二情後
惟願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 法性者諸法
之性。若直譚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差別之
法。皆無自體同於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
相豁融諸法。全同覺性。故云開悟法性。從前
經文但云覺性。唯此段云法性。意在此矣。三
結意
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 下三唱倣

説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
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
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諮問如
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爲汝説。時淨諸業
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正
説長行中四。一總敍過由。二別釋四相。三存
我失道。四斷惑成因。初中總敍四相。爲過患
之因由。文二一明過患本起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 未曾悟故。故
下有生盲之喩
妄想執有 無中横計
我人衆生及與壽命 統唯我相但由展轉約
義。故有四名。四名復有二相。一迷識境。二迷
智境。初者謂取自體爲我。計我展轉趣於餘
趣爲人。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相續爲衆
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爲壽者。如金剛
兩論所説。迷智境者。即此經説。至文當知
認四顛倒爲實我體 眞我本有。迷之謂無。
妄我本空。執之爲有。四皆横計。故云爾也。二
明過患滋多文四。一展轉生妄。二違拒覺心。
三動息倶迷。四結成障道。今初展轉者初四
句由迷起惑。次二句由惑造業。次二句由業
招報。後一句反於五道墮於二乘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謂由執四相爲實我
體。所以於自生愛於他生憎。順我者愛。違我
者憎。如是愛憎皆由執我。故曰由此
於虚妄體重執虚妄 四大五蘊迷性妄生。
衆縁假合已是虚妄。更於其上重執我人。故
云爾也
二妄想依生妄業道 由前二妄故。生起造
作種種妄業。業能引至苦樂之果。故名爲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業成即受生死流轉。
生死流轉是所至之果
厭流轉者 厭三界不安皆如火宅。息縁斷

妄見涅槃 趣寂耽空志在灰身滅智。然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