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廣釋菩提心論 (No. 1664_ 蓮華戒施護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切佛法由此而集。又善男子不應如是起止
息行。如我所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
神通等一切佛法。而汝未具當發精進。起諸
願求相應而行。是故汝於如是忍門。不應捨
離。善男子汝豈不觀察諸愚夫異生等。積集
種種煩惱。起種種尋求相續不斷。云何欲起
止息之行。又善男子。當知諸法法性而自常
住。以法性常住故。如來即無生。謂諸聲聞縁
覺不了一切法無分別無生故。如來以善方
便出現世間。又善男子。汝見我身無量智無
量。佛刹無量圓光無量。智現前門無量清淨
無量如是等諸廣大法。是故汝乘本願行。應
常思念利益衆生。即得如是不思議智門
如十地經所説行相。與維摩詰經相違故。彼
經云妙吉祥若人於如來所説法起輕謗者。
是人雖出謗言。如我所説亦得清淨。此中理
事亦不相違
如象頭經云。佛言慈氏諸菩薩爲菩提故。積
集六波羅蜜多。或有癡人作如是言。般若波
羅蜜多是菩薩學。云何復學餘波羅蜜多。或
有聞已於方便等諸波羅蜜多起捨離意。慈
氏於汝意云何。如迦尸王取自身肉而救於
鴿。是王豈愚癡耶。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
慈氏我菩薩行時。廣六波羅蜜多相應
善根。應無利益耶。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
言如是慈氏。如汝於六十劫中積集。布施等
諸波羅蜜多。乃至六十劫中積集。般若波羅
蜜多亦復如是。彼中廣説行相應知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一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二
  蓮華戒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
施護奉       詔譯 
復次此中如毘盧遮那成佛經説。所有一切
智智。悲心爲根本。從悲發生大菩提心。然後
起諸方便。是故諸菩薩於一切時。常行此二
種。所有施等方便現身現土。眷屬色相廣大
果報。二種攝故悉得成就。如佛世尊不住
涅槃。爲令一切起於正慧。普能斷除諸顛倒
故。又復不住生死。爲由生死起顛倒故。是故
世尊成就無住涅槃。又復當知慧及方便自
相所行。應當遠離共相毀謗二邊。離二邊故
中間所行即得無礙。所言共相毀謗邊者。謂
慧離共相邊。方便離毀謗邊。此中如是。如
聖法集經言。若諸相好色身具足。即能令觀
者起勝意樂。若於三昧中觀法身者。即不能
令起勝意樂。復有説言。慧及方便生諸如來。
能令他起清淨信解。如是應知。又復有言。如
世間法應當了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離取
相故。彼諸顛倒取著心斷。由彼斷已此説。是
爲眞勝意樂。不應於彼所作事中。而起決定
實依止心。亦如有説。一切法中亦不可取亦
不可捨。彼取捨法不可得故
或有説言。施等諸行感生死果。此中云何謂
離於慧而行施等。得少分善以爲喜足起勇
悍心。復作増上勝善根想
如維摩詰經説。所有一切法。應與慧及方便
二種倶行。施等諸行若爲慧所攝。即得名波
羅蜜多。名異此即非施等清淨
此中當知。若住三摩地能生起諸慧。加行專
注總彼所作。謂由先起聞所成慧。以本宗義
而正攝持。然後思所成慧乃得生起。於是思
慧中觀察如實義。彼所觀察決定眞實。無別
邪妄不實顛倒。如是觀故疑惑止息。正智出
生如理正。如佛樹諸外道説無我法。是中
應當思惟觀察。必有正因得涅槃果。異此皆
是外道常因分別。非爲寂靜。是故雜阿含等
説。思所成慧中如理伺察已。應觀諸物有實
自相。而彼自相勝義諦中即無有生。如是阿
含中所説決定相應
如聖法集經説。無生眞實不實謂別異法。如
是等皆隨順勝義諦無生。此説眞實。又勝義
無生即非無生。彼一切所行皆過去性。此中
又言。善男子生滅二法畢竟皆是世間取著。
是故佛大悲者。爲欲警悟世間捨諸所行。説
生滅等畢竟無有少法可生
又聖法集經説。云何生云何滅。答無生名生
無滅名滅。此中又言。阿字門謂一切法離生
滅。是即一切法無自性門。自性空所成
聖二諦經説。若無生平等。即得一切法平等」
般若波羅蜜多經説。須菩提色色自性空。乃
至識識自性空。自相空所成。象腋經説。一切
性不可得生。於無生性中。愚者執有其生
父子合集經説。彼一切法皆悉平等。三世亦
平等。過去一切法自性離。乃至現在一切法
亦自性離。如是總説。彼阿含中相應堅固之
義應當伺察。異此有因即不能成。此中如理
決定伺察已。要略説者。謂諸生性或説有因
或説無因。如實當知。非彼有因非彼無因。
是義云何。若捨因性。此差別性或有實顯
示。非彼無因。若法生時乃一切性遍一切處。
云何非有。彼無性時或無差別。於生時中亦
非有得。非彼有因。如是總説。彼非無因而
得和合。亦非有因而得和合。如是所説若計
有我即是外道常因起執。彼無性得生。能起
諸行而爲顯示。壞諸因性何能生起諸行。不
如理捨故。又非外道所執我等自有力能。於
他別法得不捨性。既執常性不能於他作義
利事。若無義利背相應法。此中如是當知。
所執我等一切力能。畢竟皆空如石女兒。彼
無自性於所作事中。不能成就彼等。設有所
作無實力能。若非所作又非和合。又如一切
事隨有作。生已後時決定。若有力能即彼力
能。自性隨轉乃如前説。所起作事而得和合。
或不隨轉亦如前説。彼無自性無常因性定
不和合。是故諸無常中無有少法可得
此中意者如世尊言。復次大慧。不實共相者。
所謂虚空滅涅槃無作者。無性無取者共相。
是故無常等。生此不和合而亦非無常。如過
去未來二事性中。亦非有生而得和合。彼無
和合因性隨轉。若同時生有所相應。亦非同
時因所作自性事得決定。彼同時觀亦無所
成性。或異時觀亦非異時。若於時中縁中觀
者。彼亦不生不實。過去若生有所和合。而
亦非縁亦非有生。彼一切我而亦無縁。又非
一刹那中一切刹那隨入。劫與刹那分量而
不和合。如諸微塵合集摶聚。是中亦無極
微量我而得和合。如是一聚一分中。彼刹那
蘊聚性不和合。自不得生亦無因分。若於是
中取彼分性。即自我所作相違亦無二種。若
有二分性即二種過失隨著。如是總説。是故
一切世俗所生有所得性。於勝義諦中而實
無生。此説不與阿含等相違
如佛所言。諸有生性皆謂世俗。勝義諦中生
無自性。無自性中若起疑惑。彼即實起世俗
之意。所説如理。是佛世尊眞勝意樂。如世稻
稈等。自性他性於二種中説無因生。是義當
止。此中宜應如理伺察。若色無色彼之二性
如瓶器等。彼極微量不壞色性。於前分位而
非一性。前分位中若有所壞彼即不成。又非
極微聚中有一性多性。彼一多性離云何有
自性。若無自性此即勝義。如夢中所得色相
色性。其義應知此即佛所説
如楞伽經説。復次大慧。譬一大象破如微塵。
於是微塵相中。如理伺察彼之色性實無自
性。又如色蘊中青等諸色。彼有對礙而無自
性。如是畢竟識外非色。是義應知
如世尊言。外無諸色自心所現。彼外青等種
種色相實無對礙。而取捨相亦無對礙。非一
性相應。亦非多性相應。一多相違云何非一
性。以一聚色性故。非一生非多性者。其義
應知。此中伺察諸有色相。自體不實故無對
礙。彼識亦不實。何以故識自相離。非説彼色
離識而有。又復識之自相種種不實。由如是
故説識不實。是故佛説識如幻士。如是總説
若一性若多性是性皆空。勝義諦中一切性
不實此義決定
又如楞伽經説。譬如鏡中所見之像。非一性
非異性。如是觀時是性非有。何以故一異性
離故。一異性不著故。或有説言。智者觀自
性實不可得。此中不可顯説無自性故。如是
等諸有所説如理伺察。是爲思所成慧決定
如實。是義成就由此所成慧當得生起。若
無聞等慧不成
如寶雲經説。諸正行者有智光明。出生中間
彼正不壞。由智出生諸所作出生成就。譬
如地中不淨遍滿。諸有所生云何能生。諸
亦然。明了智果眞實性中如理出
如三摩地王經説。若有人起多種尋求。而所
起心有著有依止。是故若欲證彼眞實
者。應當最初奢摩他相應勝法。令心安住
猶如止水。若心有動非奢摩他。不能攝持而
住。如佛所説。住等引心能如實知。若散心位
非此相應。是故奢摩他時。諸所得諸所欲。
當住平等捨。體中苦等而悉除遣。安住淨戒
發起精進速得成就。此中如是
如和合解脱經説。先施等勝上之行。次復
持淨戒。然後住於奢摩他行。若欲住是奢
摩他者。隨諸分位。於諸佛菩薩等先當歸命
懺悔隨喜。次應起大悲心普盡世間生救度
想。於安隱座中加趺而坐。直身端住現前
正念。引發三摩地。現前相應。從初專注如
應觀察。乃至多種所縁等事。普盡収攝繋心
靜住。復次總略。色無色二種中。應當捨離
散亂過失。總彼相應所縁起勝作意。乃至蘊
處界一切事等。悉不分別即得清淨。所有廣
説諸所縁行相。如和合解脱經第十八相應

所有世尊攝有情事。色等分別及一切事分
別。略中廣行相。如阿毘達磨等説
此中意者於彼等事。觀已離過而悉収攝。令
心相續勝進増。若或心生貪等。爾時應作
不淨等觀。得止息已。又復過前起勝進心。此
不淨等觀思有行相。恐繁且止。若或彼心
不能勝進起勝意樂。亦是散亂過失。爾時應
觀三摩地所有功徳起勝意樂。即能止息非
勝意樂。若時昏沈睡眠生起。應觀佛等功徳
勝喜悦事。彼能止息。復次如是於所縁中。
如應堅固攝持不散。即得相應。又復若時前
心愛樂喜悦。隨生後心高擧。爾時應作無常
等觀。如是總説。於所縁中應使心無動作。
專注靜住離高下法。平等所行心得清淨。彼
發悟散亂等因而悉棄捨。若有眞實發悟所
作彼心散亂。於所縁中若無動作。如是乃得
所欲所行勝定相應。爾時當知奢摩他成。如
是等當知一切奢摩他共相。謂心一境性中
自性。彼奢摩他所縁決定如是。此等奢摩他
法。佛於般若波羅蜜多等
復次當知。奢摩他有九種法。一除。二
除。三分位除。四近除。五調伏。六止。七近止。
八一向所作。九知止。此等九種行相云何。謂
遍此九法是即名除。於所縁中繋心是爲遍
除。於所縁中相續而轉是分位除。散亂現前
而悉摧伏是爲近除。散亂離已又復勝前。遍
除所縁是爲調伏。若愛起時伏故名止。若散
亂過失現前不起。勝意樂而能止故是爲近
止。若昏沈睡眠等起時。速當遣離是爲一向
所作。於所縁中得無動作已。然後專注得相
應止。得彼止已心住於捨。是爲知止。如是等
義。如聖慈氏菩薩所説
又復當知諸一切三摩地時。有六種過失。
一懈怠。二所縁忘失。三沈下。四高擧。五無發
悟。六發悟。此六過失生時。當起八種斷行對
治。何等爲八。一信。二欲。三勤。四輕安。五念。
六正知。七思。八捨。此等對治行相云何。謂信
等四法對治懈怠。此中意者。以三摩地功徳
中。要具増上正信順相。彼相應者起勝希望。
於希望時發精進行。所起精進身心勇悍後
得輕安。是故對治。念對治所縁忘失。是義
應知。正知對治沈下高擧。謂以正知起正觀
察。能令高下二法止息。是故對治。思對治無
發悟。是義應知。捨對治發悟。由前高下得
止息已。心住正直即無發悟。是故對治。如是
八斷行。對治六種過失已。所有最上三摩地
事業即得成就神足功徳由此而生
如諸經説。若具八斷行。即能發起四種神足。
所有心一境性。勝上事業得正相應。乃能證
入禪定解脱法門。圓滿一切最勝功徳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二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三
  蓮華戒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
紫沙門臣施護等奉  詔譯 
復次此中次第應彼諸禪定。謂若得離欲
愛所有喜樂。内心清淨住正相應。有尋有伺
是初禪定。又復此中無尋唯伺。名中間禪。初
禪地愛若得離已。所有喜樂内心清淨住正
相應。是二禪定。二禪地愛若得離已。樂捨
正知住正相應。是三禪定。三禪地愛若得離
已。捨念相應。是四禪定。所有無色定等行相
應知。是中諸所縁相如應分別。於所縁中令
心堅固。如理所作以慧觀察。智光明生破無
明種。畢竟得斷即正相應。異此皆是外道所
。非正三摩地。不能斷煩惱
如諸經説。所有正三摩地時。若我想生。是
即還復發起煩惱。爾時住心當如止水。入三
摩地相應觀行
如楞伽經説。總略而言。正慧觀行唯心靜住
外無分別。若住眞如所縁是心應過。心若過
已彼無對礙而亦應過。無對礙中若相應住
是大乘觀。彼無發悟最勝寂靜。即勝無我智
無對礙觀
此中意者。如實觀察心外必無色法分別。是
即最上相應勝行。若爾識之與色云何有異。
或不異者識亦應有對礙義耶不然如夢分
位所見不實。是故識外如實伺察。極微量色
取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如是成唯識。無復一
切外義可有。唯心靜住外無分別。於伺察中
以離色法故有所得相。而爲得者畢竟無所
得。是故於諸色法應觀無色。彼若唯心無實
能取亦無所取。是二取性實不可得。離取捨
故即心無二。如是伺察亦無二相。於眞如所
縁中是心亦過。彼所取相亦復過已。二無對
礙。於是無二智中住如實義。所言唯心過已
二無對礙。是智於中而亦應離。是故自性
他性中諸有生性而不可得。如應伺察諸衆
生性亦不和合。若取若捨二不實性悉應遠
離。當知一切物性諸有取著。於無二智中皆
應捨離。於無對礙無二智中若如是住。即
於一切法如實覺了無有自性。彼即能入最
上實性。入無分別三摩地門。又若於是無對
礙無二智中相應住者。是即最上實性中住。
是大乘見。如是亦見最上實性。以見最上實
性故。即於一切法慧眼觀空。智光明中皆如
實見
如諸經説。云何見勝義諦。謂一切法無見。此
中如是。所言無見者。是勝意樂眞實無見。非
如世間諸生盲者及瞑目人。縁闕故或不作
意故而皆不見。彼等有性顛倒種子悉不能
斷。此即不然。又如入無想定。後或出時還復
生起有性取著。貪等根本諸煩惱聚而不解
脱。所言有性取著貪等根本煩惱行相。如聖
二諦等經説。若復有言入無分別總持法門。
無分別法中離色等相以決定慧於無色中。
觀無所得亦無作意。是勝義樂。非如無想
定等。於諸色等取著法中作意而離。是故當
知如前所説。諸色等中作意離相。若無正慧
即不能斷疑惑種子。譬如世間火若存時諸
物燒然。云何能離思之一法。若不調止◎所
有邪
由此當知。所有奢摩他諸所縁中。心住堅固
如理所作。以慧伺察智光明生。明現暗除智
生障滅。如人二目隨量無差。於諸分位照明
無異。智光明出亦復如是。非光明中有
暗性。明暗二法互相違故。當知三摩地中離
冥暗性亦復如是。若不爾者。云何能住心一
境相。是故若於三摩呬多中如實了知。即能
一向隨順正慧。此中所説悉不相違
復次三摩呬多中。應以慧觀都無色相。於一
切法悉無所得。彼諸相應分位相中。無所進
趣無所發悟。若自若他悉見無性。有性分別
戲論相等一切息滅。如是即於正慧所觀無
相性中而得相應。有心分別悉不能立。即彼
無性亦不可得。若於是中或謂有性而可見
者。是見應止。如是止已。若於無性分別轉者。
此亦不然。設使有性三時相應。以慧眼觀無
相無得。又何止邪。如實義者。有性無性不應
分別。一性異性亦不可分別。是中若離性與
無性二分別者。悉能照達諸分別空。即彼能
照及所照性亦無所有。如是乃得最上最勝
無分別相應。此中若住如是相應。即一切分
別悉能斷滅。所有煩惱障智障而亦能斷。於
彼煩惱障不生不滅性中。而性等顛倒根本
悉除
如聖二諦等經説如是相應行中。一切性等
分別斷已。普盡性等顛倒無明自性煩惱障
根本即斷。彼根本斷已諸煩惱障而悉能斷」
又如聖二諦經中。問妙吉祥菩薩言。云何能
得煩惱調伏。云何而能了知煩惱。妙吉祥言。
勝義諦中畢竟不生。彼一切法無生性中。世
俗皆是不實顛倒。應當止息一切性等所起
顛倒思惟分別。若彼思惟分別不止息者即
有我共相。既有我共相即起立諸見。若見起
立即煩惱轉。天子若能了知勝義諦中一切
法畢竟無生。即勝義諦具十種無顛倒。若勝
義諦中無顛倒即無分別。若無分別得滅相
應。若滅相應彼我共相即不能得。若我共
相既不能得。而彼諸見不能起立。乃至勝
義諦中涅槃之見亦復不起。由如是故即於
無生行中一切煩惱畢竟調伏。天子當知。諸
煩惱於勝義諦無礙智中。畢竟空畢竟無相
畢竟無性。如是知者是爲了知煩惱。天子譬
如毒蛇爲呪所害。彼煩惱種亦復如是。天子
又問云何爲煩惱種。妙吉祥言天子彼勝義
諦畢竟無生性中若於一切法起分別時。此
即是爲諸煩惱種。由是起諸性等顛倒。於顛
倒中不能照達。是故若於所斷法中一切顛
倒悉能斷者。所有智障能正決定而悉除遣。
智障斷已無相續性。譬如日光出時離諸雲
翳。於一切處照明無礙。而彼智光清淨照
明。若色若心一切自性亦復如是。諸物實性
決定常住。於無相續性中。眞實了如一切物
性如實義者。此中物性。云何能以言詞宣説。
是故於彼勝義世俗諦中。如如所説如實了
知一切色相及諸物性已。即得一切智。如是
所説斷障等義。是證一切智最上勝道。非彼
聲聞等道。彼諸顛倒不能盡除。亦復不能正
斷二障
如楞伽經説。大慧。彼聲聞人起別異因有
所住著。彼見法已取爲涅槃自謂得佛。而不
能見法無我理。大慧。此非解脱。如是聲聞人
自智所證未眞出離。謂得出離。異見轉故而
彼所作非此相應。彼所行道非眞解脱。世尊
但説一乘之法。不説聲聞等道。彼聲聞人但
於蘊中觀察無我。而彼所得謂人無我。此中
不然。應觀三界一切唯識。若説識外有義得
無我者。如是即於無二智無我中。而不得入。
以他性得入故。若他性得入者。彼即非入唯
識性故
又如此經聖出世品中説。復次佛子當知。三
界唯心所現是心。亦無中邊可得。若言有邊
即有所生。若言有中即有所住。一切皆是分
別相故。若心無中邊。是故能入彼無二智。如
是入者是眞實入
此中有問。若如是者諸相應分位當云何生。
答由彼清淨勝願力故。菩薩發起大悲。普爲
衆生作利益事。從彼願力。出生勝上諸布施
等明白善行。彼即眞實清淨所生。又復菩薩
大悲。若一切衆生未能盡入諸法無性清淨
智中。菩薩乃至隨入輪迴。亦復不染輪迴過
失。而豈住於彼無發悟寂靜法中。如經頌云
    無對礙中見 最勝無我智
是故若於無二相中説無二語。是爲最勝。即
勝義諦中眞勝意樂。於無二無對礙智中。畢
竟無我無有自性。即得所見相應。彼所有
見無別異見。一切無分別及無發悟。一切寂
靜。又問若爾云何能起諸相應行。答不然若
或有見彼實。不能隨順勝義。何以故。是中
無有主宰自在相應相故。而何有見。但以世
俗法中隨順色等境界相故。若智生起。識亦
隨順世間所行。是故應知此彼智者。智中
冥會説有所見。且非實有主宰等相。若無二
無對礙智生起時如實開曉。乃能於是智中
得如實見。非謂一切法於勝義諦中無有自
性。而世俗諦決定相應。若異此説。是諸異生
狹劣之智
如聖二諦經説。勝義諦中畢竟無性。世俗道
中隨亦應觀。若異此者。彼愚夫異生聲聞縁
覺菩薩及佛等諸分位。當云何立。謂世俗無
因故。世俗無生故。今此不然。世俗道中隨
應觀故。於勝義諦實無所生。勝義諦中若有
所得如兎角等。諸世俗法如幻如影及如響
等。由如是故。世俗縁生與勝義諦。是中物
性非不和合。彼審思察無改轉性。此中如是。
當知世間一切如幻。諸煩惱業即是幻因。諸
衆生生即是幻轉。所有相應福智諸行亦是
幻因。如是相應智即於幻中轉
如般若波羅蜜多經説。須菩提所有聲聞如
化縁覺如化。菩薩如化如來如化。煩惱如化
業如化。須菩提以是縁故一切法如化。此如
是等差別諸行及異生等。皆如幻相。於彼
幻中如所了知。皆是不實取著。若能如是知。
是即相應者。若執實取著即愚夫異生。如是
所説實不相違
如聖法集經頌云
    如幻所作事 從化起解脱
    此如前了知 非化中有著
    説三有如化 佛菩薩悉知
    知已被勝鎧 作世間利益
如是等諸所行中。應觀實性。如前所説奢摩
他中。若沈下高擧心等起時。應觀一切法皆
無自性。爾時應離高下作意智得成就。彼奢
摩他毘鉢舍那相應行者所行之道。即得具
足。乃至能起信解力等。住解行地。觀後欲起
時還復思惟。勝義諦中無有自性。彼世俗諦
亦如是住
如寶雲經説。菩薩云何得無我理。善男子。菩
薩應以正智觀察色受想行識。彼觀察時是
色生不可得。集不可得。滅不可得。如是受想
行識若生若集若滅皆不可得。彼勝義諦中
了知無生行已。起慧觀察。不復所行而有取
著。由是愚無智者。於如是等無自性中。執爲
有性。顛倒取著。是故生死循環無盡。現受
衆苦無有休息。菩薩大悲如是常起。無間思
念現前爲作。悲愍利益發勝願行。如我所行
隨得一切智已。於是法性如實覺了。然後於
一切佛菩薩等供養稱讃。成所作已。從空悲
藏。發生一切施等福行
如聖法集經説。若諸菩薩如實顯示者。謂於
一切衆生中以大悲轉。我此三摩地樂。一切
法中如實顯示。一切衆生爲作所成。由是大
悲所開發時。即得増上戒定慧等。諸學圓滿。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中應知。慧及
方便是諸菩薩所行相應勝道。不斷世俗諦。
顯示勝義諦。若不斷世俗即能以大悲而爲
先導。善爲衆生作利益事。遠離顛倒。彼即名
爲善能建立出世間慧。由此乃爲順行方便。
於諸方便所行時中。了如幻相亦不顛倒。以
出世智。如如善最勝方便。能於眞實句義
之中。發勇悍意出生勝慧。菩薩得是慧方便
已。乃住相應所行勝道
如無盡意經説。禪定無盡而能出生慧及方
便。其所出生應知即是相應行者。所行勝道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三
  ◎妄分別刺等。何能拔除 復次此中
云何能離疑惑種子。謂於相應定中。以慧
眼觀彼種子空。如先所説。於色等中若以
其所得相而爲得者。畢竟無得。如人迷
繩謂蛇。智了無異。色中離疑其義亦然。
以慧眼觀諸境不實邪妄計執。如人處於
暗室復還掩閉。總一暗冥都無所見。又
如瓶等器中盛滿諸物。以蓋覆故亦無所
見。此中意者。是暗室等雖無所見。然色
等有性疑惑取著亦不能離。以不離故彼
雖無見不斷過失。如是等人諸取著心畢
竟云何而能除斷。是故應以三摩地。手執
極微妙快利慧刀。斷彼思色等。邪妄分別
種子。如是眞實斷故。譬如拔樹連根悉除。
地既無根不復生長。邪思種子既得斷已。
一切過失悉不復生。此中如是。斷障等義
是奢摩他毘鉢舍那相應法門。即行者
所行之道。如世尊言。此相應門是無分別
正智因性。故經頌云
    先安住戒次得定 得彼定已慧當
    清淨圓明智慧成 智淨先由戒具足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四
  蓮華戒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
賜紫臣施護等奉  詔譯 
復次此中如寶雲經説。菩薩云何得大乘法。
謂若菩薩善學一切法。彼雖有學而於學時
及所學法悉不可得。雖於學中決定無所得。
亦不於彼因縁法中而起斷見
如聖法集經説。云何是諸菩薩所行。謂若菩
薩於身語意諸所行中。長時不捨一切衆生。
内心發起大悲増上。爲欲利樂諸衆生故。應
作是念。若我現行及已行行悉與一切衆生。
施作廣大利益安樂。菩薩雖觀諸蘊如幻。亦
不於中而生厭捨。一切所行悉無障礙。處如
空聚。亦不於中而生厭捨。一切所行悉無障
礙。界如蛇毒。亦不於中而生厭捨。一切所行
悉無障礙。又復雖觀色如聚沬。亦不捨離如
來色身相好。受如浮泡。亦不於諸如來禪定
三摩地三摩鉢底出生妙樂中不起方便。想
如陽焔。亦不於諸如來智中不起勝想。行如
芭蕉。亦不於一切佛法行中而無所行。識如
幻士。亦不於如來三業智爲先導中而無所
行。如是一切所行。悉無障礙
復次諸經皆説。應知慧及方便。是諸菩薩正
所行行。是故諸菩薩於彼無數一切行中。常
所發起慧及方便。觀想作長時無間。如是
即得十二分位。是諸地位得安立已。彼彼位
中勝上功徳皆悉具足。所言十二分位者。謂
信解行地乃至佛地。此等地中但除佛地。自
餘皆是異生及菩薩攝。此中信解行地者。未
能證得二無我理。一向發起堅固信解。魔不
能動。彼信解力亦未能觀唯識實性。但於堅
固信解法中。立解行地。又諸地中。隨應各具
無數三摩地總持解脱神通等諸功徳
如寶雲經説。安立四種順決擇分。而彼四位。
有軟中上智光明出。此四皆觀諸法無我。是
中若有軟品智光明生。是爲煖位。彼所證定
名爲明得。若有中品智光明生。是爲頂位。彼
所證定名爲明増。若有最上外無對礙智光
明生。於心分位離能取相。是名忍位。彼所
證定名一分入。若於能取所取相中悉無所
得。以無二智。決定印彼二取相空。是爲世
第一位。彼所證定名爲無間。從此無間入唯
識性。此中總略。如是等説。皆是信解行地所

復次十地即十分位。彼初地者。從前世第
一法無間初心得入見道。既獲聖性生大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