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發菩提心經論 (No. 1659_ 天親鳩摩羅什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659

發菩提心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後秦龜玆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勸發品第一
    敬禮無邊際 去來現在佛
    等空不動智 救世大悲尊
有大方等最上妙法。摩得勒伽藏菩薩摩訶
薩之所修行。所謂勸樂修集無上菩提。能令
衆生發深廣心。建立誓願畢定莊嚴。捨身命
財攝伏貪悋。修五聚戒化導犯禁。行畢竟
忍調伏瞋礙發勇精進安止衆生。集諸禪
定爲知衆心。修行智慧滅除無明。入如實
離諸執著。宣示甚深空無相行。稱讃功徳使
佛種不斷。有如是等無量方便助菩提法清
淨之門。當爲一切上上善欲分別顯示。悉令
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子。若佛
受持佛語。能爲衆生演説法者。應先稱揚佛
之功徳。衆生聞已乃能發心求佛智慧。以發
心故佛種不斷。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念佛念法又念如來。行菩薩道時爲求法
故。阿僧祇劫受諸勤苦。以如是念。爲菩薩
説法乃至一偈。菩薩得聞是法示教利喜。當
種善根修習佛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爲斷無量衆生無始生死諸苦惱故。菩薩摩
訶薩欲成無量身心。勤修精進深發大願。行
大方便起大慈悲。求大智慧無見頂相。求如
是等諸佛大法。當知是法無量無邊。法無量
故福徳果報亦復無量。如來説言如諸菩薩
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徳果報。百千萬劫説
不能盡。況復一日一月一歳乃至百歳。所習
諸心福徳果報豈可説盡。何以故。菩薩所行
無盡。欲令一切衆生皆住無生法忍。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諸佛子。菩薩初始發菩
提心。譬如大海初漸起時。當知皆爲下中上
價乃至無價如意寶珠作所住處。此寶皆從
大海生故。菩薩發心亦復如是。初漸起時。當
知便爲人天聲聞縁覺諸佛菩薩一切善法
禪定智慧之所生處。復次又如三千大千世
界初漸起時。當知便爲二十五有。其中所有
一切衆生。悉皆荷負作依止處。菩薩發菩提
心亦復如是。初漸起時。普爲一切無量衆生。
所謂六趣四生。正見邪見修善習惡。護持淨
戒犯四重禁。尊奉三寶謗毀正法。諸魔外道
沙門梵志。刹利婆羅門毘舍首陀。一切荷負
作依止處。復次菩薩發心。慈悲爲首。菩薩
之慈無邊無量。是故發心無有齊限等衆
生界。譬如虚空無不普覆。菩薩發心亦復如
是。一切衆生無不覆者。如衆生界無量無
邊不可窮盡。菩薩發心亦復如是。無量無
邊無有窮盡。虚空無盡故衆生無盡。衆生無
盡故菩薩發心等衆生界。衆生界者無有齊
限。我今當承聖旨説其少分。東方盡千億
恒河沙阿僧祇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
下各千億恒河沙阿僧祇諸佛世界。盡末爲
塵。此諸微塵皆不與肉眼作對。百萬億恒
河沙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悉共
聚集共取一塵。二百萬億恒河沙阿僧祇三
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共取二塵如是展轉
取十方各千億恒河沙阿僧祇諸佛世界所有
地種。微塵都盡。是衆生界猶不可盡。譬如
有人析破一毛以爲百分。以一分毛渧大海
水。我今所説衆生少分亦復如是。其不説者
如大海水。假使諸佛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廣演譬喩説亦不盡。菩薩發心悉能遍覆如
是衆生。云何諸佛子。是菩提心豈可盡也。
若有菩薩聞如是説。不驚不怖不退不沒。當
知是人決定能發菩提之心。假令無量一
切諸佛於無量阿僧祇劫。讃其功徳亦不可
盡。何以故。是菩提心無有齊限不可盡故。有
如是等無量利益。是故宣説爲令衆生普
受行。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經論發心品第二
菩薩云何發菩提心。以何因縁修集菩提。若
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修集善根志求
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
平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
法。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四
縁。發心修集無上菩提。何謂爲四。一者思
惟諸佛發菩提心。二者觀身過患發菩提心。
三者慈愍衆生發菩提心。四者求最勝果發
菩提心。思惟諸佛復有五事。一者思惟十
方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初始發心具煩惱性亦
如我今。終成正覺爲無上尊。以此縁故發菩
提心。二者思惟一切三世諸佛發大勇猛。各
各能得無上菩提。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
應得。縁此事故發菩提心。三者思惟一切三
世諸佛發大明慧。於無明&T021400;中建立勝心積
集苦行。皆能自拔超出三界。我亦如是當自
拔濟。縁此事故發菩提心。四者思惟一切
三世諸佛爲人中雄。皆度生死煩惱大海。我
亦丈夫亦當能度。縁此事故發菩提心。五者
思惟一切三世諸佛發大精進。捨身命財求
一切智。我今亦當隨學諸佛。縁此事故發菩
提心。觀身過患發菩提心。復有五事。一者
自觀我身。五陰四大倶能興造無量惡業。欲
捨離故。二者自觀我身。九孔常流臭穢不
淨。生厭離故。三者自觀我身。有貪瞋癡無
量煩惱燒然善心。欲除滅故。四者自觀我
身。如泡如沫念念生滅。是可捨法欲棄損故。
五者自觀我身。無明所覆常造惡業。輪迴六
趣無利益故。求最勝果發菩提心。復有五事。
一者見諸如來。相好莊嚴光明清徹遇者除
惱。爲修集故。二者見諸如來。法身常住清
淨無染。爲修集故。三者見諸如來。有戒定
慧解脱解脱知見清淨法聚。爲修集故。四
者見諸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
爲修集故。五者見諸如來。有一切智。憐愍
衆生慈悲普覆。能爲一切愚迷正道。爲修
集故。慈愍衆生發菩提心。復有五事。一者見
諸衆生爲無明所縛。二者見諸衆生爲衆苦
所纒。三者見諸衆生集不善業。四者見諸衆
生造極重惡。五者見諸衆生不修正法。無明
所縛復有四事。一者見諸衆生爲癡愛所惑
受大劇苦。二者見諸衆生不信因果造作惡
業。三者見諸衆生捨離正法信受邪道。四者
見諸衆生沒煩惱河四流所漂。衆苦所纒
復有四事。一者見諸衆生畏生老病死不求
解脱而復造業。二者見諸衆生憂悲惱苦而
常造作無有休息。三者見諸衆生愛別離苦
而不覺悟方便染著。四者見諸衆生怨憎會
苦常起嫌嫉更復造怨。集不善業復有四事。
一者見諸衆生爲愛欲故造作諸惡。二者見
諸衆生知欲生苦而不捨欲。三者見諸衆生
雖欲求樂不具戒足。四者見諸衆生雖不樂
苦造苦不息。造極重惡復有四事。一者見
諸衆生毀犯重戒雖復憂懼而猶放逸。二者
見諸衆生興造極惡五無間業。兇頑自蔽不
生慚愧。三者見諸衆生謗毀大乘方等正法。
專愚自執方起憍慢。四者見諸衆生雖懷聰
哲而具斷善根。反自貢高永無改悔。不修
正法復有四事。一者見諸衆生生於八難不
聞正法不知修善。二者見諸衆生値佛出世
聞説正法不能受持。三者見諸衆生染習外
道苦身修業永離出要。四者見諸衆生修得
非想非非想定謂是涅槃。善報既盡還墮三
塗。菩薩見諸衆生無明造業長夜受苦。捨離
正法迷於出路。爲是等故發大慈悲。志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救頭燃。一切衆生
有苦惱者。我當拔濟令無有餘。諸佛子。我今
略説初行菩薩縁事發心。若廣説者無量無

  *發菩提心*經論願誓品第三
菩薩云何發趣菩提。以何業行成就菩提。發
心菩薩住乾慧地。先當堅固發於正願。攝受
一切無量衆生。我求無上菩提。救護度脱令
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是故初始發心
大悲爲首。以悲心故能發轉勝十大正願。何
謂爲十。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以
此善根施與一切無邊衆生。悉共迴向無上
菩提。令我此願念念増長。世世所生常
在心終不忘失。爲陀羅尼之所守護。願我迴
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於一切生處常得供
養一切諸佛。永必不生無佛國土。願我得
生諸佛國已。常得親近隨侍左右如影隨形。
無刹那頃遠離諸佛。願我得親近佛已。隨
我所應爲我説法。即得成就菩薩五通。願我
成就菩薩五通已。即能通達世諦假名流
布。解了第一義諦如眞實性。得正法智。
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爲衆生説。示教利
喜皆令開解。願我能開解諸衆生已。以佛
神力遍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聽受正
法廣攝衆生。願我於諸佛所受正法已。即能
隨轉清淨法輪。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聽我法
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發菩提心。
願我能令一切衆生發菩提心已。常隨將護
除無利益與無量樂。捨身命財攝受衆生荷
負正法。願我能負荷正法已。雖行正法心
無所行。如諸菩薩行於正法。而無所行亦無
不行。爲化衆生不捨正願。是名發心菩薩十
大正願。此十大願遍衆生界。攝受一切恒沙
諸願。若衆生盡我願乃盡。而衆*生實不可
盡。我此大願亦無有盡。復次布施是菩提因。
攝取一切諸衆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衆
善滿本願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故。精進是菩提因。増長善行於
諸衆生勤教化故。禪定是菩提因。菩薩善
自調伏能知衆生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
具足能知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羅蜜
是菩提正因。四無量心三十七品諸萬善行
共相助成。若菩薩修集六波羅蜜。隨其所
行。漸漸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子。
求菩提者應不放逸。放逸之行能壞善根。若
菩薩制伏六根不放逸者。是人能修六波羅
蜜。菩薩發心先建至誠立決定誓。立誓之人
終不放逸懈怠慢緩。何以故。立決定誓。有
五事持故。一者能堅固其心。二者能制伏煩
惱。三者能遮放逸。四者能破五蓋。五者能
勤修行六波羅蜜。如佛所讃
    如來大智尊 顯説功徳證
    忍慧福業力 誓願力最勝
云何立誓。若有人來種種求索。我於爾時隨
有施與。乃至不生一念慳悋之心。若生惡心
如彈指頃。以施因縁求淨報者。我即欺十
方世界無量無邊阿僧祇現在諸佛。於未來
世亦當必定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
我持戒。乃至失命。建立淨心誓無改悔。若我
修忍。爲他侵害乃至割截。常生慈愛誓無恚
礙。若我修精進。遭逢寒暑王賊水火師子虎
狼無水穀處。要必堅強其心誓不退沒。若我
修禪。爲外事所嬈不得攝心。要繋念在境。
誓不暫起非法亂想。若我修集智慧。觀一
切法如實性。隨順受持。於善不善有爲無爲
生死涅槃。不起二見。若我心悔恚礙退沒亂
想。起於二見如彈指頃而。以戒忍精進禪智
求淨報者。我即*欺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阿僧
祇現在諸佛。於未來世。亦當必定不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十大願持正法行。
以六大誓制放逸心。必能精勤修集六波羅
蜜。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菩提心*經論檀波羅蜜品第四
云何菩薩修行布施布施若爲自利他利及
二倶利。如是布施。則能莊嚴菩提之道。菩
薩爲欲調伏衆生令離苦惱。是故行施。修行
施者於己財物常生捨心於來求者。起尊重
心如。父母師長善知識想。於貧窮下賤起憐
愍心如一子想。隨所須與心喜恭敬。是名菩
薩初修施心。修布施故善名流布。隨所生處
財寶豐盈。是名自利。能令衆生心得滿足。
教化調伏使無慳悋。是名利他。以已所修無
相大施。化諸衆生令同己利。是名倶利。因
修布施獲得轉輪王位。攝受一切無量衆生。
乃至得佛無盡法藏。是名莊嚴菩提之道。施
有三種。一以法施。二無畏施。三財物施。以法
施者。勸人受戒修出家心。爲壞邪見説斷常
四倒衆惡過患。分別開示眞諦之義。讃精進
功徳。説放逸過惡。是名法施。若有衆生怖
畏王者師子虎狼水火盜賊。菩薩見已能爲
救護。名無畏施。自於財物施而不悋。上至珍
寶象馬車乘繒帛穀麥衣服飮食。下至麨
一縷之綖。若多若少稱求者意隨所須與。是
名財施。財施復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
信心施。三者隨時施。四者自手施。五者如法
施。所不應施復有五事。非理求財不以施人。
物不淨故。酒及毒藥不以施人。亂衆生故。
羅機網不以施人。惱衆生故。刀杖弓箭不
以施人。害衆生故。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
淨心故。取要言之。不如法物惱亂衆生。不
以施人。自餘一切能令衆生得安樂者。名如
法施。樂施之人。復獲五種名聞善利。一者
常得親近一切賢聖。二者一切衆生之所樂
見。三者入大衆時人所宗敬。四者好名善譽
流聞十方。五者能爲菩提作上妙因。菩薩之
人名一切施。一切施者非謂多財。謂施心也。
如法求財持以布施。名一切施以清淨心無
諂曲施。名一切施。見貧窮者憐愍心施。名一
切施。見厄苦者慈悲心施。名一切施。居貧
少財而能用施。名一切施。愛重寶物開意能
施。名一切施。不觀持戒毀戒田非田施。名
一切施。不求人天妙善樂施。名一切施。志
求無上大菩提施。名一切施。欲施施時施
已不悔。名一切施。若以華施。具陀羅尼七
覺華故。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塗身故若以
果施。具足成就無漏果故。若以食施。具足
命辯色力樂故。以衣服施。具清淨色除無慚
愧故。以燈明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諸法性
故以象馬車乘施。得無上乘具足神通故以
纓絡施。具足八十隨形好故。以珍寶施。具
足大人三十二相故。以筋力僕使施。具佛十
力四無畏故。取要言之。乃至國城妻子頭目
手足擧身施與心無悋惜。爲得無上菩提度
衆生故。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不見財物施
者受者。以無相故。是則具足檀波羅蜜
  *發菩提心*經論尸羅波羅蜜品第五
云何菩薩修行持戒。持戒若爲自利他利及
二倶利。如是持戒。則能莊嚴菩提之道。菩
薩爲欲調伏衆生令離苦惱。是故持戒。修持
戒者。悉淨一切身口意業。於不善行心能捨
遠。善能呵嘖惡行毀禁。於小罪中心常恐怖。
是名菩薩初持戒心。修持戒故遠離一切諸
惡過患。常生善處。是名自利。教化衆生令
不犯惡。是名利他。以己所修向菩提戒。化
諸衆生令同己利。是名倶利。因修持戒。獲
得離欲乃至漏盡成最正覺。是名莊嚴菩提
之道。戒有三種。一者身。二者口。三者心。持
身戒者。永離一切殺盜婬行。不奪物命不侵
他財不犯外色。又亦不爲殺等因縁及其方
便。不以杖木瓦石傷害衆生。若物屬他他所
受用。一草一葉不與不取。又亦未甞&T029616;睞細
色。於四威儀恭謹詳審。是名身戒。持口戒
者。斷除一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常不欺誑
離間和合。誹謗毀呰文飾言辭。及造方便惱
觸於人。言則至誠柔軟忠信。言常饒益勸化
修善。是名口戒。持心戒者除滅。貪欲瞋恚邪
見。常修軟心不作過罪。信是罪業得惡果報。
思惟力故不造諸惡。於輕罪中生極重想。設
誤作者恐怖憂悔。於衆生所不起瞋惱。見衆
生已生愛念心。知恩報恩心無慳悋。樂作福
徳常以化人。常修慈心憐愍一切。是名心戒。
是十善業戒。有五事利益。一者能制惡行。二
者能作善心。三者能遮煩惱。四者成就淨心。
五者能増長戒。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具足正
念分別善惡。當知是人決定能修十善業戒。
八萬四千無量戒品。悉皆攝在十善戒中。是
十善戒能爲一切善戒根本。斷身口意惡。能
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名爲戒。戒有五種。一者
波羅提木叉戒。二者定共戒三者無漏戒。四
者攝根戒。五者無作戒。白四羯磨從師而
受。名波羅提木叉戒。根本四禪四未到禪。是
名定共戒。根本四禪初禪未到。名無漏戒
收攝諸根修正念心。見聞覺知色聲香味觸
不生放逸。名攝根戒。捨身後世更不作惡。名
無作戒。菩薩修戒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以不
共故名善持戒。善持戒故則能利益一切衆
生。持慈心戒。救護衆生令安樂故。持悲心
戒。忍受諸苦拔危難故。持喜心戒。歡樂修
善不懈怠故。持捨心戒。怨親平等離愛恚故。
持惠施戒。教化調伏諸衆生故持忍辱戒。心
常柔軟無恚*礙故。持精進戒。善業日増不退
還故。持禪定戒。離欲不善長禪支故。持智
慧戒。多聞善根無厭足故。持親近善知識戒。
助成菩提無上道故。持遠離惡知識戒。捨
離三惡八難處故。菩薩之人持淨戒者。不依
欲界不近色界不住無色界是清淨戒。捨離
欲塵除瞋恚*礙滅無明障是清淨戒。離斷常
二邊不逆因縁是清淨戒。不著色受想行識
假名之相是清淨戒。不繋於因不起諸見不
住疑悔是清淨戒。不住貪瞋癡三不善根是
清淨戒。不住我慢憍慢増上慢慢慢大慢。柔
和善順是清淨戒。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
傾動是清淨戒。不染世諦虚妄假名。順於眞
諦是清淨戒。不惱不熱寂滅離相是清淨戒。
取要言之。乃至不惜身命觀無常想生於厭
離。勤行善根勇猛精進是清淨戒。菩薩摩訶
薩修行持戒不見淨心。以離想故。是則具足
尸羅波羅蜜
  *發菩提心*經論羼提波羅蜜品第六
云何菩薩修行忍辱。忍辱若爲自利他利及
二倶利。如是忍辱。則能莊嚴菩提之道。菩
薩爲欲調伏衆生令離苦惱故修忍辱。修忍
辱者。心常謙下一切衆生。剛強憍慢捨而不
行。見麁惡者起憐愍心。言常柔濡勸化修善。
能分別説瞋恚和忍果報差別。是名菩薩初
忍辱心。修忍辱故。遠離衆惡身心安樂。是
名自利。化導衆生皆令和順。是名利他。以
己所修無上大忍化諸衆生令同己利。是名
倶利。因修忍辱獲得端政。人所宗敬。乃至
得佛上妙相好。是名莊嚴菩提之道。忍辱有
三。謂身口意。云何身忍。若他加惡侵毀撾
打。乃至傷害悉能忍受。見諸衆生危逼恐
懼。以身代之而無疲怠。是名身忍。云何口
忍。若見罵者默受不報。若見非理來呵嘖
者。當濡語附順。若有加誣横生誹謗皆當忍
受。是名口忍。云何意忍。見有瞋者心不懷
恨。若有觸惱其心不亂。若有譏毀心亦無怨。
是名意忍。世間打者有二種。一者實。二者横。
若有罪過若人慊疑爲彼所打。自應忍受
如服甘露。於彼人所應生恭敬。所以者何。善
能教誡調伏於我。令我得離諸過罪故。若横
加惡傷害於我。當自思惟我今無罪。當是過
去宿業所招。是亦應忍。復應思念。四大假
合五衆縁會誰受打者。又觀前人如癡如狂。
我當愍之。云何不忍。又罵者亦有二種。一實
二虚。若説實者我應生慚。若説虚者無豫我
事。猶如響聲亦如風過無損於我。是故應忍。
又瞋者亦爾。他來瞋我我當忍受。若瞋彼者。
於未來世當墮惡道受大苦惱。以是因縁。我
身若被斫截分離。不應生瞋。應當深觀往業
因縁。當修慈悲憐愍一切。如是小苦不能忍
者。我即不能自調伏心。云何當能調伏衆生。
令得解脱一切惡法成無上果。若有智人樂
修忍辱。是人常得顏貌端正多饒財寶。人見
歡喜敬仰伏從。復當觀察。若人形殘顏色醜
惡。諸根不具乏於財物。當知皆是瞋因縁得。
以是因縁。智者應當深修忍辱。生忍因縁有
十事。一者不觀於我及我所相。二者不念種
姓。三者破除憍慢。四者惡來不報。五者觀無
常*想。六者修於慈悲。七者心不放逸。八者
捨於飢渇苦樂等事。九者斷除瞋恚。十者修
習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
修於忍。菩薩摩訶薩修於清淨畢竟忍時。若
入空無相無願無作。不與見覺願作和合。不
猗著空無相無願無作。是諸見覺願作皆空。
如是忍者是無二相。是名清淨畢竟忍也。若
入盡結若入寂滅。不與結生死合。不*猗盡
結寂滅諸結生死皆空。如是忍者是無二相。
是名清淨畢竟忍也。若性不自生。不從他生。
不和合生。亦無有出不可破壞。不可壞者是
不可盡。如是忍者是無二相。是名清淨畢竟
忍也。無作非作無所*猗著。無分別無莊嚴。
無修治無發進。終不造生。如是忍者是無生
忍。如是菩薩修行是忍。得受記忍。菩薩摩
訶薩修行忍辱性相盡空。無衆生故。是則具
足羼提波羅蜜
發菩提心*經論卷上



發菩提心*經論卷下
  *天親菩薩造
  *後秦龜玆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毘梨耶波羅蜜品第七
云何菩薩修行精進。精進若爲自利他利及
二倶利。如是精進則能莊嚴菩提之道。菩
薩爲欲調伏衆生令離苦惱故修精進。修精
進者於一切時常勤修集清淨梵行。捨離
怠慢心不放逸。於諸艱難不饒益事。心常精
勤終不退沒。是名菩薩初精進心。修精進故。
能得世間出世間上妙善法。是名自利。教化
衆生令勤修善。是名利他。以己所修菩提
正因。化諸衆生令同己利。是名倶利。因修
精進。獲得轉勝清淨妙果。超越諸地乃至速
成正覺。是名莊嚴菩提之道。精進有二種。一
者爲求無上道故。二者廣欲拔濟衆苦而起
精進。菩薩成就十念。乃能發心勤行精進。
云何十念。一者念佛無量功徳。二者念法不
思議解脱。三者念僧清淨無染。四者念行大
慈安立衆生。五者念行大悲拔濟衆苦。六者
念正定聚勸樂修善。七者念邪定聚拔令反
本。八者念諸餓鬼飢渇熱惱。九者念諸畜生
長受衆苦。十者念諸地獄備受燒煮。菩薩如
是思惟十念。三寶功徳我當修集。慈悲正定
我當勸勵。邪定衆生三惡道苦我當拔濟。如
是思惟專念不亂。日夜勤修無有休廢。是名
能起正念精進。菩薩精進復有四事。所謂修
行四正勤道。未生惡法遮令不起。已生惡
法速令除斷。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已生善法
修滿増廣。菩薩如是修四正勤道而無休息。
是名精進。是勤精進能壞一切諸煩惱界。増
長無上菩提正因。菩薩若能受於一切身心
大苦。爲欲安立諸衆生故而不疲惓。是名精
進。菩薩遠離惡時諂曲邪精進已修正精進。
所謂修信施戒忍定慧慈悲喜捨。欲作已作
當作。至心常行精進無悔。於諸善法及拔
濟衆苦。如救頭然心不退沒。是名精進。菩薩
雖復不惜身命。然爲拔濟衆苦救護正法。當
應愛惜。不捨威儀常修善法。修善法時心無
懈怠。失身命時不捨如法。是名菩薩修菩提
道勤行精進。懈怠之人不能一時一切布施。
不能持戒忍於衆苦勤行精進攝心念定分別
善惡。是故説言六波羅蜜。因於精進而得増
長。若菩薩摩訶薩精進増上。則能疾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發大莊嚴而起精進。
復有四事。一者發大莊嚴。二者積集勇健。三
者修諸善根。四者教化衆生。云何菩薩發大
莊嚴。於諸生死心能堪忍不計劫數。於無量
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阿僧祇劫。當
成佛道心不疲倦。是名不懈莊嚴精進。菩薩
積集勇健而起精進。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
盛火。爲見佛故爲聞法故。爲安止衆生於善
法故。要當從是火中而過。爲調伏衆生。心善
安止於大悲中。是名勇健精進。菩薩修習善
根而起精進。如所發起一切善根。悉以迴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欲成就一切智故。
是名修習善根精進。菩薩教化衆生而起精
進。衆生之性不可稱計。無量無邊同虚空界。
菩薩立誓我當度之無有遺餘。爲欲化度勤
行精進。是名教化精進。取要言之。菩薩修
助道功徳助無上智慧。修集佛法而起精進。
諸佛功徳無量無邊。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
所行精進亦復如是無量無邊。菩薩摩訶薩
修行精進無離欲心。拔衆苦故。是則具足毘
梨耶波羅蜜
  發菩提心經論禪那波羅蜜品第八
云何菩薩修習禪定。禪定若爲自利他利及
二倶利。如是禪定。則能莊嚴菩提之道。菩
薩爲欲調伏衆生令離苦惱故修禪定。修禪
定者。善攝其心。一切亂想不令妄干。行住
坐臥係念在前。逆順觀察髑髏頂脊臂肘胸
脇髖髀。脛踝安般數息。是名菩薩初修定心。
修禪定故。不受衆惡心常悦樂。是名自利。
教化衆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清
淨三昧離惡覺觀。化諸衆生令同己利。是名
倶利。因修禪定。獲得八解乃至首楞嚴金剛
三昧。是名莊嚴菩提之道。禪定由三法生。
云何爲三。一從聞慧。二從思慧。三從修慧。從
是三法漸漸而生一切三昧。云何聞慧。如所
聞法心常愛樂。復作是念。無礙解脱等諸佛
法。要因多聞而得成就。作是念已。於一切
求法時轉加精勤。日夜常樂聽法無有厭足。
是名聞慧。云何思慧。思念觀察一切有爲法
如實相。所謂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念念生滅
不久敗壞。而諸衆生憂悲苦惱憎愛所繋。但
爲貪恚癡火所然。増長後世苦惱大聚。無有
實性猶如幻化。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爲法
即生厭離。轉加精勤趣佛智慧。思惟如來智
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有大勢力無能勝者。
能至無畏安隱大城不復轉還。能救無量苦
惱衆生。如是知見佛無量智。見有爲法無量
苦惱。志願進求無上大乘。是名思慧。云何
修慧。從初骨觀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名修慧。離欲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入初禪。滅覺觀内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
生喜樂入二禪。離喜故行捨。心念安慧身受
樂。諸賢聖能説能捨。常念受樂入三禪。斷
苦斷樂故。先滅憂喜故。不苦不樂行捨念淨
入四禪。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
切別異相故。知無邊虚空。即入虚空無色定
處。過一切虚空相。知無邊識。即入無色識
定處。過一切識相。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
無色定處。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
想。安隱即入無色非有想非無想處。但隨順
諸法行故而不樂著。求無上乘成最正覺是
名修慧。菩薩從是聞思修慧。精勤攝心。則
能成就通明三昧禪那波羅
復次。菩薩修定。復有十法行。不與聲聞辟支
佛共。何等十。一者修定無有吾我。具足如來
諸禪定故。二者修定不味不著。捨離染心不
求己樂故。三者修定具諸通業。爲知衆生諸
心行故。四者修定爲知衆心。度脱一切諸衆
生故。五者修定行於大悲。斷諸衆生煩惱結
故。六者修定諸禪三昧。善知入出過於三界
故。七者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諸善法故。
八者修定其心寂滅。勝於二乘諸禪三昧故。
九者修定常入智慧過諸世間到彼岸故。十
者修定能興正法。紹隆三寶使不斷絶故。如
是定者不與聲聞辟支佛共。復次。爲知一
切衆生煩惱心故。是故修集諸禪定法助成
住心。令此禪定住平等心。是名爲定。如是
等定。則等於空無相無願無作。空無相無願
無作等者則衆生等。衆生等者則諸法等。入
如是等是名爲定。復次。菩薩雖隨世行不雜
於世。捨世八法滅一切結。遠離憒閙樂於獨
處。菩薩如是修行禪定。心安止住離世所作。
復次。菩薩修定。具諸通智方便慧故。云何
爲通。云何爲智。若見色相若聞音聲。若知他
心若念過去。若能遍至諸佛世界。是名爲通。
若知色即法性。解了音聲心行。性相寂滅三
世平等。知諸佛界同虚空相而不證滅盡。是
名爲智。云何方便。云何爲慧。入禪定時生
大慈悲不捨誓願。心如金剛。觀諸佛世界。莊
嚴菩提道場。是名方便。其心永寂無我無衆
生。思惟諸法本性不亂。見諸佛界同於虚空。
觀所莊嚴同於寂滅。是名爲慧。是名菩薩修
行禪定通智方便慧故差別。四事倶行。得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修行禪
定。無餘惡心。以不動法故。是則具足禪那波
羅蜜
  *發菩提心*經論般若波羅蜜品第九
云何菩薩修習智慧。智慧若爲自利他利及
二倶利。如是智慧。則能莊嚴菩提之道。菩
薩爲欲調伏衆生令離苦惱故修智慧。修智
慧者。悉學一切世間之事。捨貪瞋癡建立慈
心。憐愍饒益一切衆生。常念拔濟爲作將導。
能分別説正道邪道及善惡報。是名菩薩初
智慧心。修智慧故遠離無明。除煩惱障及智
慧障。是名自利。教化衆生令得調伏。是名
利他。以己所修無上菩提。化諸衆生令同己
利。是名倶利。因修智慧獲得初地乃至薩婆
若智。是名莊嚴菩提之道。菩薩修行智慧。
有二十心能漸建立。何謂二十。當發善欲親
近善友心。捨離憍慢不放逸心。隨順教誨樂
聽法心。聞法無厭善思惟心。行四梵行修正
智心。觀不淨行生厭離心。觀四眞諦十六聖
心。觀十二因縁修明慧心。聞諸波羅蜜念欲
修集心。觀無常苦無我寂滅心。觀空無相無
願無作心。觀陰界入多過患心。降伏煩惱非
伴侶心。護諸善法自伴侶心。抑制惡法令
除斷心。修習正法令増廣心。雖修二乘常捨
離心。聞菩薩藏樂奉行心。自利利他隨順増
進諸善業心。持眞實行求一切佛法心。復次。
菩薩修行智慧。復有十法善思惟心。不與聲
聞辟支佛共。何謂爲十。思惟分別定慧根
本。思惟不捨斷常二邊。思惟因縁生起諸法。
思惟無衆生我人壽命。思惟無三世去來住
法。思惟無發行而不斷因果。思惟法空而
殖善不懈。思惟無相而度衆生不廢。思惟
無願而求菩提不離。思惟無作而現受身不
捨。復次。菩薩復有十二善入法門。何謂十二。
善入空等三昧而不取證。善入諸禪三昧而
不隨禪生。善入諸通智而不證無漏法。善入
内觀法而不證決定。善入觀一切衆生空寂
而不捨大慈。善入觀一切衆生無我而不捨
大悲。善入生諸惡趣而非業故生。善入離
欲而不證離欲法。善入捨所欲樂而不捨法
樂。善入捨一切戲論諸覺而不捨方便諸觀。
善入思量有爲法多過患而不捨有爲。善入
無爲法清淨遠離而不住無爲。菩薩能修一
切善入法門。即能善解三世空無所有。若作
是觀。觀三世空智慧力故。若於三世諸佛所
種無量功徳。悉以迴向無上菩提。是名菩薩
善觀三世方便。復次。雖見過去盡法不至未
來。而常修善精進不懈。觀未來法雖無生
出。不捨精進願向菩提。觀現在法雖念念滅。
其心不忘發趣菩提。是名菩薩觀三世方便。
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雖如是觀心
心數法生滅散壞。而常不捨聚集善根助菩
提法。是名菩薩觀三世方便。復次。菩薩觀
一切善不善我無。我實不實空不空。世諦眞
諦正定邪定。有爲無爲有漏無漏。黒法白法
生死涅槃。如法界性一相無相此中無法可
名無相。亦無有法以爲無相。是則名爲一切
法印不可壞印。於是印中亦無印相。是名眞
實智慧方便般若波羅蜜。發菩提心菩薩摩
訶薩。應如是學。應如是行。如是行者即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修行智
慧心無所行。法性淨故。是則具足般若波羅

  *發菩提心*經論如實法門品第十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習六波羅蜜。求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者。應離七法。何等爲七。一
者離惡知識。惡知識者。所謂教人捨離上信
上欲上精進集衆雜行。二者離於女色。貪著
嗜欲。狎習世人而與執事。三者離於惡覺。自
觀形容貪惜愛重。染著守護謂可久保。四者
離於瞋恚暴慢嫉忌。興起諍訟壞亂善心。五
者離於放逸憍慢懈怠。自恃小善輕蔑於人。
六者離於外道書論及世俗文頌綺飾言辭。
非佛所説不應讃誦。七者不應親近邪見惡
見。如是七法所應遠離。如來説言。不見更
有餘法深障佛道。如此七法是故菩薩應當
遠離。若欲疾得無上菩提。當修七法。何謂
爲七。一者菩薩當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
所謂諸佛及諸菩薩若聲聞人。能令菩薩住
深法藏諸波羅蜜。亦是菩薩善知識也。二者
菩薩應當親近出家。亦當親近阿蘭若法。離
於女色及諸嗜欲。不與世人而共從事。三者
菩薩應當自觀。形如糞土但盛臭穢。風寒熱
血無可貪著。日當就死宜思厭離精勤修道。
四者菩薩應當常行和忍恭敬柔順。亦勸
他人令住忍中。五者菩薩應當修集精進常
生慚愧。敬奉師長憐愍窮下。見厄苦者以
身代之。六者菩薩應當修習方等大乘諸菩
薩藏。佛所讃法受持讀誦。七者菩薩應當親
近修習第一義諦。所謂實相一相無相。若諸
菩薩欲疾逮得無上菩提。應當親近如是七
法。復次。若人發菩提心。以有所得故於無
量阿僧祇劫。修集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當知是人不離生死不向菩
提。何以故。有所得心及諸得見。陰界入見
我見人見衆生見壽命見。慈悲喜捨施戒忍
進定智等見。取要言之。佛法僧見及涅槃
見。如是有所得見即是執著心。執著者。是名
邪見。所以者何。邪見之人輪轉三界永離出
要。是執著者亦復如是。永離出要。終不能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人發菩提心。應當
觀察是心空相。何等是心。云何空相。心名意
識。即是識陰意入意界。心空相者。心無心相
亦無作者。何以故。是心相空無有作者。無使
作者。若無作者則無作相。若菩薩解了如是
法者。於一切法即無執著。無執著故於諸善
惡解無果報。於所習慈了無有我。於所習悲
了無衆生。於所習喜了無有命。於所習捨了
無有人。雖行布施不見施物。雖行持戒不見
淨心。雖行忍辱不見衆生。雖行精進無離欲
心。雖行禪學無除惡心。雖行智慧心無所行。
於一切縁皆是智慧。而不著智慧。不得智慧。
不見智慧。行者如是修行智慧。而無所修亦
無不修。爲化衆生現行六度而内清淨。行者
如是善修其心。於一念頃所種善根。福徳果
報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可窮盡。
自然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菩提心*經論空無相品第十一
往昔一時佛在迦蘭陀竹林。與諸大衆無量
集會。爾時世尊斑宣正法。告諸大衆。如來
所説諸法無性空無所有。一切世間所難信
解。何以故。色無縛無解。受想行識無縛無
解。色無相離諸相。受想行識無相離諸相。色
無念離諸念。受想行識無念離諸念。眼色耳
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無取無捨
無垢無淨。無去無來無向無背。無闇無明無
癡無慧。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是名無縛。無
縛故空。空名無相。無相亦空。是名爲空。空
名無念。無念亦空。是名爲空。空念亦空。是
名爲空。空中無善無惡。乃至亦無空相。是
故名空。菩薩若如是知陰界入性。即不取著。
是名法忍。菩薩如是忍故。得授記忍。諸
佛子。譬如菩薩仰書虚空。悉寫如來十二部
經。經無量劫佛法已滅。求法之人無所見聞。
衆生顛倒造惡無邊復有他方淨智慧人。憐
愍衆生廣求佛法。行到於此見空中字。文畫
分明即便識之。讀誦受持如所説行。廣演分
別利益衆生。此書空者識空字人可思議不。
而得宣傳修習受持。引導衆生令離繋縛。諸
佛子。如來説言。過去世時求菩提道。得値三
十三億九萬八千諸佛。爾時皆爲轉輪聖王。
以一切樂具。供養諸佛及弟子衆。以有所得
故不得*授記。於後復値八萬四千億九萬辟
支佛。亦以四事盡形供養。過是以後。復値
六百二十萬一千二百六十一佛。爾時皆爲
轉輪聖王。以一切樂具盡形供養。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供養舍利。後佛出世奉迎勸請轉
正法輪。供養如是百千萬億諸佛。是諸如來
皆於空法中説諸法相。以有所得故亦不得
*授記。如是展轉乃至得値然燈佛興。見佛
聞法即得一切無生法忍。得是忍已乃得*授
記。然燈如來於空法中説諸法相。度脱無量
百千衆生。而無所説亦無所度。牟尼世尊興
出於世。於空法中説有文字。示教利喜普得
受行。而無所示亦無受行。當如是法性相
盡空。書者亦空識者亦空。説者亦空解者亦
空。從本來空未來亦空現在亦空。而諸菩薩
積集萬善方便力故。精勤不懈功徳成滿。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實甚難不可思議。
於無法中説諸法相。於無得中説有得法。如
此之事諸佛境界。以無量智乃可得解。非是
思量所能得知。新發意菩薩誠心敬仰愛樂
菩提。信佛語故漸能得入。云何爲信。信觀
四諦。除諸煩惱妄見結縛得阿羅漢。信觀十
二因縁。滅除無明生起諸行得辟支佛。信
修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是名信忍。衆生於無始生死取相執著
不見法性。當先觀察自身五陰假名衆生。是
中無我無有衆生。何以故若有我者我應自
在。而諸衆生常爲生老病死之所侵害不得
自在。當知無我。無我即無作者。無作者亦
無受者。法性清淨如實常住。如是觀察未能
究竟。是名順忍。菩薩修信順忍已。不久當成
最上法忍
  *發菩提心*經論功徳持品第十二
菩薩具足修無相心。而心未曾住於作業。是
菩薩於諸業相知而故作。爲修善根求菩提
故不捨有爲。爲諸衆生修大悲故不住無爲。
爲一切佛眞妙智故不捨生死。爲度無邊衆
生令無餘故不住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深
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子。菩薩成
就十法。終不退失無上菩提。何謂爲十。一
者菩薩深發無上菩提之心。教化衆生亦令
發心。二者常樂見佛以己所珍奉施供養深
種善根。三者爲求法故以尊敬心供養法師
聽法無厭。四者若見比丘僧壞爲二部。互起
諍訟共相過惡。勤求方便令其和合。五者若
見國土邪惡増上佛法欲壞。能讀誦説乃至
一偈令法不絶。專心護法不惜身命。六者見
諸衆生恐畏苦惱。爲作救護施以無畏。七者
發勤修行求如是等方等大乘甚深經法諸菩
薩藏。八者得是法已受持讀誦。如所説行如
所説住。九者自住於法。亦能勸導令多衆生
入是法中。十者入法中已能爲解説。示教利
喜開悟衆生。菩薩成就如是十法。於無上菩
提終不退失。菩薩應當如是修行此經。如是
經典不可思議。所謂能生一切大慈悲種。是
經能開悟引導具縛衆生令其發心。是經能
爲向菩提者而作生因。是經能成一切菩薩無
動之行。是經能爲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所
護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勤修集無上
菩提。當廣宣流布如是經典。於閻浮提使不
斷絶。令無量無邊衆生得聞是經。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聞是經者。是諸人等悉得猛利不
可思議大智慧聚。不可稱量福徳果報。所以
者何。是經能開無量清淨慧眼。能令佛種
相續不斷。能救無量苦惱衆生。能照一切無
明癡闇。能破四魔及諸魔業。能壞一切外道
邪見。能滅一切煩惱大火。能消因縁生起諸
行。能斷慳貪破戒瞋恚懈怠亂意愚癡六極
重病能除業障報障法障煩惱障諸見障無明
障智障習障。取要言之。此經能令一切惡法
消滅無餘。能令一切善法熾然増長。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已。歡喜愛樂生希有心。
當知是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種善根。所
以者何。此經是三世諸佛之所履行。是故行
者得聞是經。當自慶幸獲大善利。若有書寫
讀誦此經。當知此人所獲福報無量無邊。所
以者何。此經所縁無邊故。興發無量大誓願
故。攝受一切諸衆生故。莊嚴無上大菩提故。
所獲福報亦復如是無有限量。若能解其義
趣如説修行。一切諸佛於阿僧祇劫。以無盡
智説其福報。亦不能盡。若有法師説是經處。
當知是中便應起塔。何以故。是眞實正法所
出生處故。是經隨在國土城邑聚落寺廟精
舍。當知是中即有法身。若人供養香花伎樂
懸繒幡蓋歌唄讃歎合掌恭敬。當知是人已
紹佛種。況復具足受持經者。是諸人等成就
功徳智慧莊嚴。於未來世當得*授記。決定當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菩提心經論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