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No. 1606_ 安慧玄奘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四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五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五
等無間縁者。謂中無間隔。等無間故。同分異
分心心法生。等無間故。是等無間縁義。中無
間隔等無間者。不必刹那中無間隔。雖隔刹
那。但於中間無異心隔。亦名中無間隔。若不
爾入無心定心望出定心。應非等無間縁。然
是彼縁。是故於一相續中前心望後心。中間
無餘心隔故。是等無間縁。如心望心當知心
法亦爾。同分異分心心法生等無間者。謂善
心*心法望同分善異分不善無記無間。生心
*心法爲等無間縁。如是不善無記心*心法
望同分異分無間。生心*心法亦爾。又欲界心
*心法望欲色無色界及無漏無間。生心*心
法爲等無間縁。如是色界等心*心法各各別
望色界等及欲界等無間。生心*心法如其所
應盡當知
問爲一切心無間一切心生耶。爲有各別決
定耶。答有。今於此中若廣別説如是心無間
如是心生者。便生無量言論。是故唯應略總
建立心生起相。謂諸心生起由十種力。一由
串習力。二由樂欲力。三由方便力。四由等至
力。五由引發力。六由因力。七由境界力。八
由憶念力。九由作意力。十由相續力
串習力者復有三種。謂下中上品。若於諸定
入住出相。未了達故是下品。雖已了達未善
串習故是中品。既了達已復善習故是上品。
若有下品串習力者。於諸靜慮諸無色定唯
能次第入。若有中品串習力者。亦能超越入。
唯能方便超越一間。若有上品串習力者。隨
其所欲或超一切。若順若逆入諸等至
樂欲力者。謂已得第二靜慮者入初靜慮已。
若欲以第二靜慮地心出。或欲以欲界善及
無覆無記心出。即能現前而出於定。如是廣
説。餘一切地如理當知。方便力者。謂初修
行者唯欲界善心無間色界心生。未至定善
心無間初根本靜慮心生。初根本靜慮善心
無間第二靜慮地心生。如是廣説。乃至有頂
皆如理知。等至力者。謂已入清淨三摩鉢底。
或時還生清淨等至。或時生染。引發力者。謂
從三摩地起乃至現行定地心。與不定刹那
心間雜隨轉。乃至由彼相違煩惱現行故。即
便退失。此相違煩惱相應心。復由因等四力
方得現行。因力者。謂先以積習能退障故決
定應退。境界力者。謂淨相勢力増上境界現
前故。能隨順生貪等煩惱。憶念力者。謂憶念
分別過去境界而生戲論。作意力者。謂由觀
察作意思惟種種淨妙相貌
相續力者有九種。命終心與自體愛相應。於
三界中各令欲色無色界生相續。謂從欲界
沒還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體愛相應命終
心結生相續。若生色無色界者。即以色無色
界自體愛相應命終心結生相續。如是從色
無色界沒。若即生彼若生餘處。有六種心。如
其所應盡當知。又此自體愛唯是倶生。不了
所縁境。有覆無記性攝。而能分別我自體。生
差別境界。由此勢力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
相續。未離欲聖者亦爾。臨命終時乃至未至
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愛現行。然能了別。
以對治力之所攝伏。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
故。雖未永斷然此愛不復現行。彼由隨眠勢
力令生相續中有。初相續刹那唯無覆無記。
以是異熟攝故。從此已後或善或不善或無
記。隨其所應除彼沒心。以中有沒心常是染
汚。猶如死有生有相續心刹那。亦唯無覆無
記。若諸菩薩願力受生者。命終等心當知一
切一向是善。已説因論生論等無間縁義。所
縁縁者。謂有分齊境所縁故。無分齊境所縁
故。無異行相境所縁故。有異行相境所縁故。
有事境所縁故。無事境所縁故。事所縁故。分
別所縁故。有顛倒所縁故。無顛倒所縁故。有
礙所縁故。無礙所縁故。是所縁縁義。有分齊
境所縁者。謂五識身所縁境界。由五識身各
別境界故。無分齊境所縁者。謂意識所縁境
界。以意識身縁一切法爲境界故
無異行相境所縁者。謂不能了別名想衆生
意識所縁境界。由彼於境不能作名字故。有
異行相境所縁者。謂與此相違
有事境所縁者。謂除見慢及此相應法。餘所
縁境界。無事境所縁者。謂前所除所縁境界。
由彼於我處起故。事所縁者。謂除無漏縁不
同分界地遍行於事不決了及未來所縁。餘
所縁境界。分別所縁者。謂前所除所縁境界。
由彼唯縁自所分別爲境界故。有顛倒所縁
者。謂常等行所縁境界。無顛倒所縁者。謂無
常等行所縁境界。有礙所縁者。謂未斷所知
障者所縁境界。無礙所縁者。謂已斷所知障
者所縁境界。復次若欲決擇所縁縁義。應以
相故差別故安立故遍知故斷故。建立所縁
相者。謂若義是似此顯現心*心法生因。彼既
生已還能執著。顯了内證此義。是所縁相
差別者有二十九種。一非有所縁。謂顛倒心
*心法及縁。過去未來夢影幻等所縁境界二
有所縁。謂餘所縁境界。三無所縁所縁。謂色
心不相應行無爲。四有所縁所縁。謂心*心
法。五正性所縁。謂善法。六邪性所縁。謂染
汚法。七非正性非邪性所縁。謂無覆無記法。
八如理所縁。謂善心*心法。九不如理所縁。
謂染汚心*心法。十非如理非不如理所縁。謂
異此心*心法。十一同類所縁。謂善等縁善
等。自地縁自地。有漏縁有漏。無漏縁無漏。
如是等。十二異類所縁。謂善等縁不善等。餘
地縁餘地。有漏無漏縁無漏有漏。如是等十
三異性所縁。謂有尋有伺心*心法所縁。十四
一性所縁。謂無尋無伺心*心法所縁。十五威
勢所縁。謂無想及彼方便心*心法所縁境界。
及空識無邊處所縁境界。此中前二句能除
想故名威勢。所餘性大故名威勢。十六略
細所縁。謂無所有處所縁境界。十七極細所
縁。謂非想非非想所縁。過此更無極細性故。
十八煩惱所縁。謂即此能有所縁故。如經中
説斷滅所縁。十九法所縁。謂聖教名句文身。
二十義所縁。謂依此法義。二十一狹小所縁。
謂聲聞乘等。二十二廣大所縁。謂大乘。二十
三相所縁。謂止擧捨相。二十四無相所縁。
謂涅槃及第一有。二十五眞實所縁。謂眞如
及十六行所縁諸諦。二十六安住所縁。謂滅
盡定及定方便心*心法所縁。二十七自在所
縁。謂解脱等乃至一切種智諸功徳所縁。二
十八須臾所縁。謂無學所縁唯此生故。二十
九隨轉所縁。謂佛菩薩所縁境界
安立者。謂所縁境體非眞實。唯安立故。由四
種因知所縁境體非眞實。謂相違識相故。無
所縁境。識可得故不由功用。應無倒故隨三
智轉故。由此道理能取體性亦非眞實。三
智者。謂自在智。觀察智無。分別智。爲顯四
因。乃説頌曰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眞實
    於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縁非實 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 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 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 由願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義皆顯現
    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有義 由此亦無
遍知者。謂如實知相差別安立所縁境界
斷者。謂聲聞等及與大乘所得轉依。聲聞乘
等所得轉依。雖於蘊界處所縁得解脱。然於
彼不得自在。大乘所得轉依具得二種已説。
所縁縁隨文決擇義
増上縁者。謂任持増上故。引發増上故。倶有
増上故。境界増上故。産生増上故。住持増
上故。受用果増上故。世間清淨離欲増上故。
出世清淨離欲増上故。是増上縁義
任持増上者。謂風輪等。於水輪等器世間。
於有情世間大種。於所造諸根。於諸識如是
等。引發増上者。謂一切有情共業於器世間
故。有漏業於異熟果。如是等倶有増上者。謂
心於*心法作意。於心觸。於受。如是等。此後
増上依二十二根建立。境界増上者。謂眼耳
鼻舌身意根。由此増上力色等生故。産生増
上者。謂男女根。由此増上力得入胎故。住持
増上者。謂命根。由此増上力衆同分得住故。
受用果増上者。謂苦樂憂喜捨根。依此能受
愛非愛異熟故。世間清淨離欲増上者。謂信
勤念定慧根。由此制伏諸煩惱故。出世清淨
離欲増上者。謂所建立。未知欲知根。已知
根。具知根。由此永害諸隨眠故
云何同分彼同分。幾是同分彼同分爲何義
故。觀同分彼同分耶。謂不離識彼相似根於
境相續生故。離識自相似相續生故。是同
分彼同分義。初是同分。諸根與識倶識相似。
於諸境界相續生故。由根與識相似轉義。説
名同分。第二是彼同分。諸根離識自類相似。
相續生故。由根不與識合。唯自體相似相續
生。根相相似義。説名彼同分。色蘊一分。眼
等五有色界處一分。是同分彼同分。爲捨執
著與識相應不相應我故。觀察同分彼同分
云何執受。幾是執受。爲何義故觀執受耶。謂
受生所依色故。是執受義。若依此色受得生。
是名執受。色蘊一分。五有色界處全。及四
一分。是執受。色蘊一分者。謂根根居處所
攝。五有色界處全者。謂眼等。四一分者。
謂不離根色香味觸。爲捨執著身自在轉我
故。觀察執受
云何根幾是根。爲何義故觀根耶。謂取境増
上故。種族不斷増上故。衆同分住増上故。受
用淨不淨業果増上故。世間離欲増上故。出
世離欲増上故。是根義。取境増上者。謂眼等
六由此増上力。於色等境心*心法轉故。種族
不斷増上者。謂男女根由此増上力。子孫等
胤流轉不絶故。餘如増上縁中説。受識蘊全。
色行蘊一分。十二界六處全。法界法處一
分是根。色蘊一分者。謂眼耳鼻舌身男女根。
行蘊一分者。謂命信勤念定慧根。十二界全
者。謂六根六識界。六處全者。謂内六處。法
界法處一分者。謂命及樂等信等五根。爲捨
執著増上我故。觀察根
云何苦苦性。幾是苦苦性。爲何義故觀苦苦
性耶。謂苦受自相故。隨順苦受法自相故。是
苦苦性義。苦受自相者。謂苦受即用苦體爲
自相故。名苦苦性。隨順苦受法自相者。謂
能生此受根境及相應法隨順苦受故。名苦
苦性。一切一分是苦苦性。爲捨執著有苦我
故。觀察苦苦性
云何壞苦性。幾是壞苦性。爲何義故觀壞苦
性耶。謂樂受變壞自相故。隨順樂受法變壞
自相故。於彼愛心變壞故。是壞苦性義。此中
樂受及隨順樂受法。於變壞位能生憂惱故。
此變壞是壞苦性。又由愛故令心變壞。亦是
壞苦。如經中説。入變壞心一切一分。是壞苦
性。爲捨執著有樂我故。觀察壞苦性
云何行苦性。幾是行苦性。爲何義故觀行苦
性耶。謂不苦不樂受自相故。隨順不苦不樂
受法自相故。彼二麁重所攝受故。不離二無
常所隨不安隱故。是行苦性義。不苦不樂受
者。謂阿頼耶識相應受。隨順不苦不樂受法
者。謂順此受。諸行。彼二麁重所攝受者。謂
苦壞二苦麁重所隨故。不離二無常所隨不
安隱者。謂不解脱二苦故。或於一時墮在苦
位。或於一時墮在樂位。非一切時唯不苦不
樂位。是故無常所隨不安隱義。是行苦性。除
三界二處諸蘊一分。一切是行苦性。三界
者。謂意界法界意識界。二處者。謂意處法
處。一分者。謂除無漏相。爲捨執著有不苦不
樂我故。觀察行苦性
云何有異熟。幾是有異熟。爲何義故觀有異
熟耶。謂不善及善有漏。是有異熟。由不善及
有漏善法。能有當來阿頼耶識及相應異熟。
由彼異熟故此二種名有異熟。十界四處諸
蘊一分。是有異熟。十界者。謂七識色聲法
界。四處者。謂色聲意法處。一分者。謂除無
記無漏。爲捨執著能捨能續諸蘊我故。觀察
有異熟。又異熟者。唯阿頼耶識及相應法。餘
但異熟生非異熟餘者謂眼耳等及苦樂等。
是阿頼耶識餘。此唯得名異熟生。從異熟生
故。云何食。幾是食。爲何義故觀食耶。謂變
壞故有變壞者。境界故有境界者。悕望故有
悕望者。取故有取者。是食義。初是段食。由
變壞時長養根大故。二是觸食。由依可愛境
觸攝益所依故。三是意思食。由繋意悕望可
愛事力攝益所依故。四是識食。由阿頼耶識
執持力身得住故。所以者何。若離此識所依
止身便爛壞故。三蘊十一界五處一分是食。
爲捨執著由食住我故。觀察食。又此四食差
別建立略有四種。一不淨依止住食。謂欲界
異生由具縛故。二淨不淨依止住食。謂有學
及色無色界異生有餘縛故。三清淨依止住
食。謂阿羅漢等解脱一切縛故。四示現住食。
謂諸佛及已證大威徳菩薩。由唯示現食力
住故
云何有上。幾是有上。爲何義故觀有上耶。謂
一切有爲故。無爲一分故。是有上義。除法界
法處一分。一切是有上。以一切法中涅槃及
清淨眞如是最勝相故。爲捨執著下劣事我
故。觀察有上
云何無上。幾是無上。爲何義故觀無上耶。謂
無爲一分故。是無上義。法界法處一分。如前
所説是無上。爲捨執著最勝事我故。觀察無
上。由此所説差別道理。餘無量門可類觀察。
復次蘊界處差別略有三種。謂遍計所執相
差別。所分別相差別。法性相差別。遍計所執
相差別者。謂於蘊界處中遍計所執。我有情
命者生者養者數取趣者意生者摩納婆等。
於蘊等中實無我等自性。但是遍計所執相
故。所分別相差別者。謂即蘊界處法。由於此
處我有情等虚妄分別轉故。法性相差別者。
謂即於蘊界處中我等無性無我有性。由離
有無相眞如用蘊等中我等無性無我有性爲
相故。當知此中依三自性及多分依數取趣
無我理説三種相
復有四種差別。謂相差別。分別差別。依止差
別。相續差別。相差別者。謂蘊界處一一自相
差別如色受等。分別差別者。謂即於蘊界處
中。實有假有。世俗有勝義有。有色無色。有
見無見。如是等無量差別。分別如前説。依止
差別者。謂乃至有情依止差別有爾所。當知
蘊界處亦爾。由依各別内身蘊等諸法種種
異故。相續差別者。謂一一刹那蘊界處轉。於
一身中蘊等諸法一一刹那性變異故
問於相差別善巧爲何所了知耶。答了知我
執過患。問於分別差別善巧爲何所了知耶。
答了知聚想過患。問於依止差別善巧爲何
所了知耶。答了知不作而得雖作而失想過
患。問於相續差別。善巧爲何所了知耶。答了
知安住想過患
又蘊界處有六種差別。謂外門差別。内門差
別。長時差別。分限差別。暫時差別。顯示差
別。外門差別者。謂多分欲界差別。多分言爲
簡等流法。爲因聞思所生慧。内門差別者。
謂一切定地。長時差別者。謂諸異生。分限差
別者。謂諸有學及除最後刹那蘊界處。所餘
無學。暫時差別者。謂諸無學最後刹那蘊界
處。顯示差別者。謂諸佛及已得究竟菩薩摩
訶薩。所示現諸蘊界處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事分中攝品第二
復次若略説攝有十一種。謂相攝界攝種類
攝分位攝。伴攝方攝時攝一分攝具分攝更
互攝勝義攝
相攝者。謂蘊界處一一自相即體自攝。如
色蘊攝色蘊。廣説乃至法處攝法處。界攝
者。謂蘊界處所有種子阿頼耶識能攝彼界。
由彼種子此中有故。種類攝者。謂蘊界處其
相雖異。蘊義界義處義等故展轉相攝。蘊義
等者。謂色受等皆有聚義。雖相各異一切相
攝更互相望同一類故。界義等者。謂眼耳等
皆有能持受用義故一切相攝。處義等者。謂
眼耳等皆生長門義相應故一切相攝
分位攝者。謂樂位蘊界處即自相攝。苦位不
苦不樂位亦爾。分位等故。如色受等雖同蘊
類。然苦樂等分位差別。樂位還攝樂位非苦
等位。如是苦位不苦不樂位還自相攝。如蘊
界處亦爾
伴攝者。謂色蘊與餘蘊互爲伴故。即攝助伴。
餘蘊界處亦爾。如色蘊與餘受等互爲助伴
能攝五蘊。如是受等一一助伴各攝五蘊。如
蘊界處亦爾。互爲伴故。一一皆攝一切界處。
方攝者。謂依東方諸蘊界處還自相攝餘方。
蘊界處亦爾時攝者。謂過去世諸蘊界處還
自相攝。未來現在諸蘊界處亦爾
一分攝者。謂所有法蘊界處所攝。但攝一分
非餘。如戒蘊但攝色蘊等一分。定慧蘊等但
攝行蘊一分。欲恚害界但攝法界一分。空無
邊處等但攝意法處一分。如是
具分攝者。謂所有法蘊界處所攝。能攝全分。
如苦蘊攝五取蘊。欲界攝十八界。無想有情
處攝十處除香味。由此道理於餘經中諸蘊
界處所攝。一切法能攝全分
更互攝者。色蘊攝幾界幾處。十全一少分。受
蘊攝幾界幾處。一少分。如受蘊想行蘊亦爾。
識蘊攝幾界幾處。七界一處。眼界攝幾蘊幾
處。色蘊少分一處全。如眼界耳鼻舌身色聲
香味觸界亦爾。意界攝幾蘊幾處。一蘊一處。
法界攝幾蘊幾處。三蘊全色蘊少分一處全。
眼識界攝幾蘊幾處。識蘊意處少分。如眼識
耳鼻舌身意識界亦爾。眼處攝幾蘊幾界。色
蘊少分一界全。如眼處耳鼻舌身色聲香味
觸處亦爾。意處攝幾蘊幾界。一蘊七界。法處
攝幾蘊幾界。三蘊全一少分一界全。如是
諸餘法以蘊界處名説。及餘非蘊界處名
説。如實有假有世俗有勝義有所知所識所
達有色無色有見無見。如是等如前所顯。隨
其所應。與蘊界處更互相攝盡當知。隨其所
應者。如蘊一一攝諸界處。界一一攝諸蘊處。
處一一攝諸蘊界。如是廣説當思了知。勝義
攝者。謂蘊界處眞如所攝
如是攝相。隨諸世間共所成立。相攝道理復
有六種。一依處攝。如世間説。贍部洲攝於
人。阿練若攝於鹿。當知此中眼等諸根攝眼
等識亦爾。二任持攝。如世間説。繩等攝薪
束等。當知此中身根攝眼等根亦爾。三同事
攝。如世間説。衆人同事共相保信更互相攝。
當知此中同一縁轉。諸相應法更互相攝亦
爾。四攝受攝。如世間説。主能攝録自僕使
等。當知此中阿頼耶識攝受自身亦爾。五不
流散攝。如世間説。瓶攝持水。當知此中。諸
三摩地攝餘心*心法亦爾。六略集攝。如世間
説。海攝衆流。當知此中色受蘊等攝眼耳等
亦爾。如前所説十一種攝。皆依此中略集攝

問於攝善巧得何勝利。答得於所縁略集勝
利隨彼彼境略聚其心。如是如是善根増勝」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事分中相應品第

復次略説相應有六種。謂不相離相應。和合
相應。聚集相應。倶有相應。作事相應。同行
相應。不相離相應者。謂一切有方分色與極
微處互不相離。由諸色等極微所攝同一處
所不相離故。和合相應者。謂極微已上一切
有方分色更互和合。如濁水中地水極微更
互和合。聚集相應者。謂方分聚色展轉集會。
如二埿團相撃成聚
倶有相應者。謂一身中諸蘊界處。倶時流轉
同生住滅。作事相應者。謂於一所作事展轉
攝。如二苾芻隨一所作更互相應
同行相應者。謂心*心法於一所縁展轉同行。
此同行相應復有多義。謂他性相應非己性。
如心不與餘心相應。受不與餘受相應。如是
等。又不相違相應非相違。如貪瞋不相應。善
不善不相應。如是等。又同時相應非異時。如
現在去來不相應。又同分界地相應非異分
界地。如欲界色無色界不相應。初靜慮第二
靜慮不相應。如是等。又有一切遍行同行相
應。謂受想思觸作意及識。由此六法於一切
位決定相應。隨無一法餘亦無故。又有染汚
遍行同行相應。謂於染汚意四種煩惱。由此
四法於一切時恒相應故。又有非一切時同
行相應。謂依止心或時起信等善法。或時起
貪等煩惱隨煩惱法。又有分位同行相應。謂
與樂受諸相應法。與苦受不苦不樂受諸相
應法。又有無間同行相應。謂在有心位又有
有間同行相應。謂無心定所間。又有外門同
行相應。謂多分欲界繋心*心法。又有内門同
行相應。謂諸定地所有心*心法。又有曾習同
行相應。謂諸異生所有心*心法。及有學無學
者一分心*心法。一分言謂攝一向世間善不
善無記法。如其所應。又有未曾習同行相應。
謂出世間諸心*心法。及初後時出世後所得
諸心*心法。初後時言爲顯非先種類初念已
去及第二念等已去出世心*心法是未曾習

問於相應善巧得何勝利。答能善了悟。唯
依止心。有受想等染淨諸法相應不相應義。
由此了悟。即能捨離計我能受能想能思能
念染淨執著。又能善巧速入無我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事分中成就品第

復次成就相如前已説謂於善不善無記法。
若増若減假立獲得成就。此差別有三種。謂
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
種子成就者。謂若生欲界。欲色無色界繋煩
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生
欲界。三界煩惱隨煩惱成就者依未離欲異
生説。若已離欲。或生上地隨所離欲地。即此
地煩惱隨煩惱亦成就。亦不成就。未永害隨
眠故。對治道所損故。如其次第。及生得善
者。隨所生地即此地成就。若生色界欲界繋
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
就。色無色界繋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
成就。及生得善。若生無色界。欲色界繋煩惱
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無
色界繋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
生得善。若已得三界對治道。隨如是如是品
類對治已生。如此如此品類種子成就。得不
成就。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未生。如此如此
品類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已得三界對治道
者。謂已得出世聖道。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
已生者。謂修道所斷。上品等煩惱對治已生。
如此如此種類種子成就得不成就者。謂已
永害隨眠故
自在成就者。謂諸方便善法。若世出世靜慮
解脱三摩地三摩鉢底等功徳。及一分無記
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方便善法者。謂聞所
生慧等。雖先有種子。若離今生數習増長。終
不能起現前故。一分無記法者。謂工巧處變
化心等
現行成就者。謂諸蘊界處法。隨所現前若善
若不善若無記。彼由現行成就故成就
若已斷善根者所有善法。由種子成就故成
就。亦名不成就。若非涅槃法。一闡底迦究竟
成就雜染諸法。由闕解脱因。亦名阿顛底迦。
以彼解脱得因畢竟不成就故
問何等名爲解脱得因
答若於眞如先以集起煩惱麁重。若遇隨順
得對治縁。便能永害此堪任性。名解脱得因。
若與此相違名無解脱因
問於成就善巧得何勝利。答能善了知諸法
増減。知増減故。於世興衰離決定想。乃至能
斷若愛若恚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五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六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一
復次略説決擇有四種。謂諦決擇法決擇得
決擇論議決擇。諦決擇復有四種。謂依苦集
滅道四聖諦説
苦諦云何。謂有情生及生所依處。即有情世
間器世間。如其次第若生若生處。倶説名苦
諦。有情生者。謂諸有情生在地獄畜生餓鬼
人天趣中。人謂東毘提訶西瞿。陀尼南贍部
洲北倶盧洲。天謂四大王衆天三十三天夜
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衆
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
天無想有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
色究竟天。無邊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所有
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生所依處即器世界。
謂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依此地輪有蘇
迷盧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内海外海。蘇
迷盧山四外層級四大王衆天。三十三天所
居處別。外輪圍山。虚空宮殿。若夜摩天覩史
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
處別。諸阿素洛所居處別。及諸那落迦所居
處別。謂熱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獨那落迦。
及一分傍生餓鬼所居處別。乃至一日一月
周遍流光。所照方處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
中有千日千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四大洲千四
大王衆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覩史多天
千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
總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總名第二中千世
界。千中千世界總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
千大千世界總有大輪圍山周匝圍繞。又此
三千大千世界同壞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車
軸無間無斷從空下注。如是東方無間無斷。
無量世界或有將壞。或有將成。或有正壞。或
壞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於東方乃
至一切十方亦爾。如是若有情世間若器世
間。業煩惱力所生故。業煩惱増上所起故。總
名苦諦。業煩惱力所生。業煩惱増上所起者。
此二句如其次第顯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倶是
苦性。復有清淨世界非苦諦攝。非業煩惱力
所生故。非業煩惱増上所起故。然由大願清
淨善根増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
所覺。尚非得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者
復次已略辯苦諦相。今當廣顯諸經所説苦
相差別。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生
何因苦。衆苦所逼故。餘苦所依故。衆苦所逼
者。謂曾於母胎生熟藏間。具受種種極不淨
物所逼迫苦。正出胎時復受支體逼切大苦。
餘苦所依者。謂有生故老病死等衆苦隨逐。
老何因苦。時分變壞苦故。病何因苦。大種變
異苦故。死何因苦。壽命變壞苦故。怨憎會何
因苦。合會生苦故。愛別離何因苦。別離生苦
故。求不得何因苦。所希不果生苦故。略攝
一切。五取蘊何因苦。麁重苦故。如是八種
略攝爲六。謂逼迫苦轉變苦合會苦別離苦
所希不果苦麁重苦。如是六種廣開爲八。轉
變苦中分三種故。若六若八平等平等。問如
説三苦。此中八苦爲三攝八八攝三耶。答展
轉相攝。所謂生苦乃至怨憎會苦能顯苦苦。
順苦受法苦自相義故。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能顯壞苦。已得未得順樂受法壞自相義故。
略攝一切五取蘊苦能顯行苦。不解脱二無
常所隨不安隱義故。問如説二苦。謂世俗諦
苦。勝義諦苦。何者世俗苦。何者勝義苦。答
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諦苦。世間智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